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精选12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0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三

  一.习旧引新,迁情入境。

  这一部分的设计—简明扼要:小朋友们,这一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请大家比较一下如果我这样问:这一节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上一节课你都学了些什么?这样你不又瑞居在圣坛之上,而孩子又匍匐在讲台之下了吗?在不知不觉中已营造了一个似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用简短的过度语导入第二部分的教学:那洪水究竟有多大,老百姓到底有多苦呢?请小朋友去读读课文的第一小节。本课过度语的最大特点是将整个过程汇成了一条无声无息的涓涓溪流。

  二.创设情境,读中设境。

  这一部分主要是学习课文的第一第二小节。

  第一小节的教学以学生情感的梯度发展为主旋律。安排了这样三个环节:

  读着读着,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

  带着这种心情,再读课文第一小节。并加之生生、师生间的互评。

  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这一部分给我印象最深的是第三个环节。请看----播放动画,范读课文。小朋友们,读着读者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呢?音乐是灵空的,它可以不经过任何中介,直接作用于人的心灵世界。将画面与音乐两种刺激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了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孩子们有的说……我看到了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老百姓无家可归,互相掺扶着四处去流浪—好心的人给点吃的吧!听到了鸡飞狗叫的声音;我看到了一个和我差不多大的小孩紧紧地抱着一棵大树,在声撕力极的喊着:“救命啊!救命啊!好心的人快来救救我吧!”我还看到了一个怀抱小孩的妇女,在洪水中艰难地行走着,哄的一阵大浪冲来,卷走了她怀里的孩子,她呆呆地站在哪儿,泪如雨下,不一会儿,她疯狂地冲向那肆虐的洪水,就这样也无声无息地消失在了这滔滔的洪水中。

  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年复一年的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日子,能让老百姓这种苦难的日子继续下去吗?紧接着进入第二小节的学习。

  第二小节的教学,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留给学生;空间还给学生;自由让给学生。也安排了三个环节: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尽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看谁读得最认真,

  分四人一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这一问题的设计,问域宽,思维强度大,灵活性强,能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适应不同层次的学生。

  交流汇报。

  最令我回味的还是第三个环节,我把它介绍给大家:小朋友,请你们猜猜看,老师最喜欢第几句话?老师你最喜欢第一句话,no,第二句话,no to,那肯定是第三句话了!yes!yes与no的加入这不就是多学科的整合吗,使学生为之一震,从而精神倍增。一般按常理我会抓住—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等这几个重点词来进行教学。而在这里呢,我是这样来设计的:给老师一次机会,让我来读读这一句话,播放动画,范读他吃劲了千辛万苦……通过上一课的学习呢,我们已经知道—大禹带领老百姓挖通了许多许多条河,劈开了许多许多座山,那在劈山挖河的过程中禹会吃那些苦呢?你看,老师带着微笑走向孩子,用智慧去开启智慧,用灵魂去塑造灵魂,用生命去点燃生命,在师生完全平等的平台上帮助孩子提炼生活、丰富想象,重新构建原有的知识储备。孩子情不自禁地说:“禹在挖山劈河的过程中,一不小心就会从山上摔下来,摔得遍体鳞伤;可能会被毒蛇给咬了,给大老虎弄伤了;双脚常年浸泡在洪水中,会得一种病--关节炎;炎热的夏天,又没有空调、又没有电扇,会热得中暑;寒冷的冬天,漫天飞雪,冻得浑身发抖……”

  用情感填白式、故事连载式学习第三部分。

  三.引入情境,境中悟情。

  禹为了治理洪水,风里来雨里去,一干就是XX年,在这XX年里(填读第一句话)1 读到这儿,你有什么疑问吗?孩子问:为什么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都不回去看一看,难道他不想自己的妻儿吗?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一个个问题就像一个个小钩子钩住孩子的好奇心,使学生的学习成为一种自觉自愿的心理渴望。

  2这些问题不光是你不明白,连禹的儿子也不明白啊!(填读第二句话)

  3有一天,禹的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他会问些什么呢?面对儿子的提问娘又会怎样回答他呢?你们看-提问的权利学生拥有,解疑的义务学生承担,这不就是主体性最好的落实吗!

  以上只是情感的铺垫,精彩的是以下循循善诱地三次表演。指名试着表演---互相点评后同桌互演----配乐加动作表演。将表演活动设计成有梯度、有层次的螺旋式,符合学生的能力特点,兼顾学生的个性差异,将教学推向高潮----(配上音乐渲染气氛,设计一些动作再现生活—儿子在门前读书,妈妈在屋里缝衣服)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有一天,儿子再也忍不住了,跑去问娘:娘,别人都有爹,我的爹在那里,他为什么不回来看看我们?娘强忍着泪水,摸着儿子的头说:儿啊!爹不回来看我们,自有他的道理,等洪水被制服了,他一定会回来看我们的。这感人的一幕幕,渲染了学生的情感,使学生受到了极大的震撼,趁着被燃烧的激情,我顺势推了一把:禹不想自己的妻儿吗?他多想回去看一看那啊!可是为了治理洪水,为了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他舍小家而顾大家,三过家门而不入啊!让我们带着这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这感人的故事吧!孩子们一个个读得热泪盈眶。气氛的渲染、成功的引导,让学生走进了文本,走进了主人公,让学生的脉搏和作者的脉搏一起跳动。

  苏霍姆林斯基不是这样说过: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于是用情感对比式学习最后一部分。这一部分相对来说操作起来比较简单,我给大家展示一下。

  四.深入情境,情中悟理。

  就这样,禹为了治理洪水走遍了千山万水,吃尽了千辛万苦,终于把洪水给制服了,那又会是一番怎样的情景呢!让我们放声朗读吧!

  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孩子兴奋地说:“现在我可高兴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再也不用四处去流浪了。”这样安排,与第一小节的情景形成鲜明的对比,轻而易举的又一次拨动了学生的情弦,激发了学生强烈得求知欲望。

  在这安定的日子里,老百姓都在干些什么呢?(播放流动图)快来看呀!认为此处不必作太多的讲解,动静结合,此时无声胜有声。

  这幸福美满的日子都是谁带来的,孩子们兴奋地高喊:大禹!所以(填读23句)有意识地把思想教育融于语言文字训练之中,含而不露,隐而不晦,使学生在读思说的教学活动中受到了崇高的人格熏陶和感染。

  不是说“言语”的发源来之于具体而深刻的情境。在一片喜庆的祥和氛围中,在情动于中而形于外的境界里,进一步挖掘教材蕴含的思想性:学到这,难道你不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吗?大禹啊大禹-----由于激起了学生内心的情感,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们越飞越高,越飞越远,有的说,大禹啊大禹,你真了不起,滔滔的洪水都让你给制服了,人们永远感谢你;是你又带给了人们安逸的生活,你的美名流芳百世,长大后我要像你一样做个真正的男子汉;如果我也生在那个年代,我就会帮你出出注意,造很多水库,让你不用那么辛苦……

  最后构建完美板块,升华情感: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制水的伟大英雄—大禹,让我们再一次深深地呼唤他—大禹。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美的熏陶。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溧阳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课文的生字,写好七个生字。理解“堵塞、叮嘱、仅仅、欣欣想荣、敬仰”等词语的意思。

  2、读课文,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

  3、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

  4、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以及付出的努力。

  教学重点:抓住文中关键词句,数量词的运用,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让学生充分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教学难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辛。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

  [设计说明]

  本单元以“奉献”为主题,安排了三篇主体课文,《大禹治水》是第一篇。这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故事意在让学生了解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高尚的的奉献精神。

  由于生活在当今社会的独生子女多数生活条件优越,受到家长的宠爱,较缺乏“关心他人、关心社会”的思想,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生活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多数学生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跳跃的时候,知识才能促进人的精神世界。”所以,根据中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情,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本文语句朴实,却蕴含丰富。课文的思想蕴含在语言文字中,学生不易准确把握。倘若仅靠教师讲读,必然枯燥无味,难以引起学生感情上的共鸣。而通过多种形式的读,引导孩子在读中充分调动联想、想象等心理功能,就能更好地达到感悟语言、培养语感、积累语汇的目的。

  如,课文第四小节中的“才”“仅仅”“就”“却”等词语的运用,进一步突出了大禹公而忘私的奉献精神。如果只是让学生查查字典,理解这几个词语的意思,显然学生的感受是不深刻的。我采用了比较朗读的方法,以读促讲。让学生在反复的读中逐步领会,在感悟发现的互动活动中,提高感悟语言深层含义的能力,并受到了情感方面的感化。

  此外,我还根据教材多次有意识地创设具体形象的学习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动情,积极地阅读。

  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在此,我设计了一个老师讲故事,而后学生续讲故事的教学环节。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老师的引导,能巧妙地拨动学生的情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了学生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讲述故事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大禹治水》是一篇人文性较强的课文。怎样在教学中做到人文性和工具性的整合,让学生在阅读中得到情的激发,智的启迪以及人格的熏陶,还需要我们共同努力的探索。

  [课堂片段及点评]

  片段一:

  (初读课文,引导学生找出重点句:“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九条河,垒起堤坝,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轻声地读读这句话,想一想,禹带领人们做了哪些事?你发现了哪几个很重要的词?拿起笔来,在词语下面做个记号。

  (生看书,边读边画。)

  师: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找得又快又好。现在,哪位小朋友来告诉大家,你找到哪几个重要的词?

  生:第一个是“开凿”,第二个是“挖通”,还有一个是“垒起堤坝”。

  师:真善于读书!有补充吗?

  生:我补充一个“引到”。

  师:真好!你们真善于抓住重点词来学习,现在看老师写。(老师板书:开凿、挖通、垒起、引到。)(生齐读)

  师:现在老师有一个问题请小朋友帮忙。是鲧的办法好,还是禹的办法好呢?

  (生兴致勃勃)

  生:我觉得是禹的办法好!因为他是把洪水引到了大海里,不用到天上偷息壤。所以禹的办法好。

  师:这位小朋友真勇敢,他是第一个举手说出自己的看法的。还有哪位小朋友想说说自己的想法?

  生:我是说鲧的办法不好。一是他是去天上偷东西,二是他堵住了水,水往哪里流呢?所以禹的办法好,鲧的办法不好。

  师:你们很善于动脑筋。谢谢小朋友!聪明的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他采用了疏导的办法来治理洪水。请小朋友来看大屏幕——

  1、(投影:龙门)这就是大禹带领人们开凿的龙门。小朋友看到这里的缺口了吗?开凿了这个龙门以后啊,黄河水就沿着缺口向下游流去了,从此这里就不再发洪水了,后来,人们为了纪念禹的功劳,也把这儿叫“禹门”。(生跟老师读:龙门、禹门)

  2、(投影:河道)你们看,这里是大禹带领人们挖通的其中一条河道,河水沿着新开的河道,服服贴贴地流向了大海。

  师:现在,哪位小朋友想把这句话再读给大家听听,想想该怎样读才好。

  生:(认真地读)禹改变了父亲的做法,带领人们开凿了龙门,挖通了……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她读得很好。

  生:她读的时候有的地方能够注意读得慢点。

  师:注意轻重快慢。对不?

  师:谁也想象她这样读?

  生:(读)禹改变了……

  师:老师也想读读,可以吗?

  生:(笑)可以!

  (师范读)觉得老师读得好吗?

  生:好!

  师:什么地方读得好?

  生:“把洪水引到东边的大海里。”这个地方读得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这里你读得有些慢。

  师:有强调!你听得很认真。

  生:读“堤坝”时,你有延长一点。

  师:你非常善于倾听,我们一起来好吗?

  生:好!

  (生齐读)

  (点评:面对只有三年学习基础的学生,执教者巧妙地把“抓住重点词理解课文”和“善于倾听”的意识渗透在教学过程中。这种通过赞赏的方式,潜移默化,润物无声地引导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养成学习习惯的做法,值得大家借鉴。)

  片段二:

  师:(投影:黄河流域水图)小朋友们看,这是黄河流域水图,黄河的上游在这儿,下游在这儿,而黄河的中下游地区,就是当时禹治理洪水时走过的地方。

  师:小朋友想想,禹生活在距离今天2000多年前的古代,当时的交通工具和劳动工具都是非常落后的,你觉得禹当时治理洪水的时候容易吗?

  生:不容易。

  师:把自己的想法在小组里和同学们互相说说。

  (生小组交流)

  (生踊跃举手)

  生:禹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补充)有危险。

  生:他的拐杖也有可能被洪水冲走。

  师:很好。声音可以再响亮些。

  生:有的时候没饭吃。

  生: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有可能被蛇咬。

  生:有可能吃不好,睡不好。

  生:有可能陷进河里。

  生:有可能走路不小心摔倒了。

  生:有可能陷进淤泥里。

  生:他的脚跟烂了,泡在水里,有可能溃疡。

  师:老师一直在用心地听!我发现,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课文内容来讲的,有些小朋友是联系自己查到的资料来说。这都是很值得提倡的学习方法!

  师:(投影)现在我们来看看书上的句子。哪位小朋友愿意来读读?

  (指读)

  师:请小朋友自己再读一读,想一想:禹在治水时吃了很多苦,从这两句话的哪些地方最能看出来?

  生:“脚跟都烂了”,还有“拄着棍子走路”。

  生:我补充,他的脚是“长年”泡在泥水中。

  生:从“他常常睡在草丘山冈”也可以看出。

  生:而且“天蒙蒙亮就又出发了”,说明他连觉都睡不好。

  师:是啊,为了治理洪水,他不顾惜自己的身体。

  生:我觉得他吃不好,穿不好,有可能会得病。

  生:他走路只能拄着棍子走,不方便,根本不好挖土。

  师:由于长年泡在泥水中,他的脚跟都烂了,脚指甲也脱落了,大腿的皮在劳动时都磨破了。艰苦的劳动,使他的手起了水泡,长满了老茧。

  师:为了治水,大禹就是这样的不辞劳苦!小朋友想想,他这么辛苦到底是为了什么呀?

  生:为了大家!

  师:(动情地)对!为了大家,为了老百姓,为了老百姓的幸福,大禹吃的苦太多了,做出的牺牲太多了!请小朋友练习有感情地把这段话读读。

  (指导有感情朗读)

  (点评:该环节从大禹治水的艰辛与危险入手,引发学生的想象,充分尊重孩子对课文的不同理解,体现了主体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索性特点。当然,在引导学生理解课文的过程中,教师如果能够更从容一些,学生对大禹治水的艰难就能够感悟得深刻一些。)

  片段三:

  投影:为了治水,禹三十岁(才)结婚,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告别了妻子。禹治水十年,曾经三次路过家门,(却)顾不得进去看一看。

  师:请小朋友看这儿,谁来读一读,括号里的词不读。

  (指读)

  师:读得很认真!像她这样,和课文写的对比着多读几遍,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

  (生边读边体会)

  生:书上写得比较具体,投影仪上写的不具体。

  生:书上写得,写出了他为了治水,顾不得自己的家里,投影仪上的没有具体的写出来。

  生:书上写出那种禹奉献的精神,而投影仪上没有写出禹奉献的精神。

  师:你们都有动脑筋在思考!老师觉得你们还应该注意括号里的三个词。书上为什么用上了这三个词呢?

  生:别人都是在家天天陪着妻子,而大禹在家仅仅住了四天,就这么短短的四天。如果不用上“仅仅四天”,就没有写出他奉献的精神。

  师:用上四天,说明他在家里住的时间太少了!看这两个加点的词。一个是四天,一个是十年。我们来做一道数学计算题吧!(生感觉很好奇、很新鲜)

  师:一年几天啊?

  生:(豪不犹豫)三百六十五天。

  师:十年呢?

  生:(齐答)三千六百五拾天。

  师:很好!三千六百五拾个日子,而禹在家只住了四天,非常少!所以说是“仅仅”。谁也会用仅仅说一句话呢?想想看,你来。

  生:爸爸从美国回来只是仅仅在家里住了四天。

  师:把“只是”去掉再说一遍。

  生:爸爸从美国回来,在家仅仅住了四天。

  师:非常好,终于把这句话说好了!

  生:奶奶生病出院回来,仅仅过了五天,又住院了。

  师:噢,身体实在不好。

  生:我刚从医院回来,仅仅休息一个星期又住院了。

  师:以后要多锻炼身体,加强体育锻炼。

  师:还有“才”字,“却”字,你能不能也像刚才那样,说说用上它们有什么不同吗?看看谁最善于动脑筋。

  生:要是没有“才”字的话,禹三十岁结婚就跟别人相同嘛!

  师:你们知道古代的人大概是几岁结婚吗?

  生:十七、八岁。

  师:有的十五、六岁就结婚了,三十岁的人有的都做了爷爷了!(生笑)禹呢,三十岁才结婚,他为了治水把自己的婚姻都给耽误了。用声“才”更体现他一心——(生:治水)。

  生:没有加上“却”的话,和平常人三次路过家门是一样的。如果加上“却”的话就表示,他为了百姓,顾不得在家里看一下妻子。

  师:真好!我发现这位小朋友善于动脑筋!现在我们一起读读这段话,这几个词要注意强调一下,好吗?

  (指导朗读)

  (点评:抓重点词理解课文是这节课最精彩的地方。教师采取比较句子的形式,让学生在探索、分析、运用中把握“才、仅仅、却”的词义,并由词义饱含的情感提升出大禹高尚的奉献精神,具有“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片段四:

  师:现在想不想听老师讲个故事呢?

  生:想!

  师:好!故事的名字就叫《三过家门而不入》。听完后,老师还有问题问问大家呢!看看谁最善于倾听,善于思考了。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3

  备课组讨论:

  《大禹治水》是一篇古代传说。故事分三部分描述:第一部分(第1小节)是讲了了黄河流域一直洪水泛滥,给老百姓带来了巨大的灾难。第二部分(第2、3小节)是写大禹挺身而出带领老百姓治理洪水长达13年。在治理洪水中吃尽了千辛万苦,并流传着《三过家门而不入》这样的感人故事。第三部分(第4小节)是洪水被制服后老百姓对他的感激。本文以情感为线索,从开始的悲伤、难受,到最后的高兴和感激。如何把握这样的情感就是课堂需要研究的。本案例主要谈一、二部分的教学。

  第一次的教学实录:

  一、第二部分(第2、3小节)

  师:当时有个叫鲧的人也是大禹的父亲,他用筑高堤坝的方法治理洪水,结果洪水冲垮堤坝,水灾更严重了。大禹看到这样的情景会怎样想呢?

  师:出示大禹图,读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生:朗读句子。

  师:大禹是怎么治水的呢?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师:大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看出大禹治水的艰难?

  生1: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中可以看出治水很困难。

  师:出示“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走遍了千山万水,仔细地察看水流和地形”想象一下大禹会吃到哪些苦头?当他渴了——,当他饿了——,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千辛万苦!)在沿着水流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持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千山万水!)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禹是这样的坚定!一起来读读第二句话。

  师:还从哪里看出了大禹治水的艰难?

  生2:他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看出了治水的艰难。

  师:看图,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挖,用铁镐一镐一镐地劈,多么苦,多么累啊!(指导读好)

  师;小结: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师:大禹在外治水花了13年,在治水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读)

  生:自由朗读第三段完成填空,填写这段中的数字,理解。

  师: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几个月不见呢?几年不见呢?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他会对爸爸说什么?

  师: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生:朗读这一段。

  师:小结禹一心想让百姓过上安定生活,一心为公的精神。

  评议反思:从课堂实施来看,老师在教学中抓关键词语进行朗读指导,似乎也进行了一些感悟。如引导孩子理解千辛万苦词语时,引导孩子发挥想象能力,想象大禹吃到什么苦头,再来读好这个词,读好这个词语所在的句子。以及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时候,教师引导孩子结合自己的切身感受,感受大禹的儿子是如何想念自己的父亲的。这些都是这堂课的成功之处。但同时也出现了一些问题。

  1.教学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

  引导学生理解课文,是语文教学首要的任务,但仅仅停留在理解的层面上不是语文的最终目标。语文课程标准强调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的过程。而本堂课没有引导学生进一步与文本深入的对话,这样学生的学习是被动的“他主”的学习。

  2.朗读局限于“像他这样读……”

  新课程强调了朗读应该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和体验。但课堂上老师用一句口头禅式的话“像他一样读……”来指导学生朗读,很是不妥。要知道每个学生生活经验和个性气质都不一样,就应该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读出自己的感受和自己的体验。

  3.教师“抱得过紧”,学生“透不过气来”

  教学步骤完全掌握在老师手里,老师的过分主导,剥夺了学生的自我学习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围着老师的指挥棒转。学生失去了自我的个性、自我的情感表露。这与新课程倡导的学生在阅读中必须是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是创造意义。但本课例学生学习是消极的接受式的学习。

  反思后的教案:

  一、学习第二部分(第2、3小节)感受治理工程的艰难

  1.理解课文,引入情境

  师:这时,你们的心理肯定会想,难道当时就没有人治理洪水吗?有的。当时有个叫鲧的人,他是禹的父亲,治理洪水9年了,他只懂得水来土掩,造堤筑坝,结果洪水把堤坝冲垮,水灾反而闹的更凶了。大禹长大后,看到这样的情景,他会怎么想呢?

  生:朗读句子“大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师:听出来了。大禹的决心很大。他还能用父亲的方法治理洪水吗?那么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呢?请你好好读读第二节,想想大禹是怎么治理洪水的?小朋友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书读多了,意思自然就明白了。(大禹首先做了什么,然后做了什么?)

  生:大禹首先仔细地观察水流和地形,然后带领老百姓挖通河道,引导洪水流入大海。

  师:是的。看来大禹治理洪水是在研究考察的基础上采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治理洪水的。

  二、想象朗读,境中悟情。

  师:那他治理洪水辛苦吗?请大家再来读读这一节,常言道,不动笔墨不读书,请你们拿起笔,边读边找找那些词语最能表现大禹治水的艰难?

  生1:从“千辛万苦、千山万水”可以看出治水很艰难。

  生2:大禹带领老百性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一条就不容易,不要说九条了。劈开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说九座大山了。

  师:一个“千山万水”给了我们无穷的想象天地。想象一下大禹会吃到哪些苦呢?

  生1:他干活干得满头是汗,也顾不得去擦,还得继续干。

  生2:他口干了,也没有什么好喝的,只能喝点山泉水。

  师:假如累了————————,饿了————————。遇到野兽——————。

  师:大禹为了查看水流和地形,走遍了千山万水,真的是吃尽了苦头。谁来读好这句话。

  师:还有什么地方感受到了治水的艰难呢?出示第三句话。

  生2:大禹带领老百性要挖通九条大河,劈开九座大山。挖通一条就不容易,不要说九条了。劈开一座也很不容易,不要说九座大山了。

  师:看图。大禹正带领老百姓挖通河道劈开大山,他们有现代化的机器吗?没有,他们用的是什么?是双手,可想而知。要把很多条大河挖通,把很多座大山劈开真的谈何容易呀。可见,治水工程是多么浩大,治水是多么的艰难!谁来读这句话。

  师引导学生完整地读第二小结

  师:你从中感受到大禹是个——的人。

  生1:大禹是个不怕苦,不怕累的人。

  生2:大禹是个伟大英雄。

  生3:大禹是个聪明的人。

  生4:大禹是个勇敢的人。

  生5大禹是个坚强的人。

  师:你们真爱动脑筋,能把刚才小朋友的观点集中在一起吗?

  生1:大禹是个不怕苦不怕泪,勇敢的人。

  生2:大禹是个勇敢的坚强的英雄。

  师:那请你带着这种敬佩之情,赞美之情,朗读这一节。

  生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从学生的朗读中听出了赞美之情,敬佩之意和仰慕之情。)

  三、积极探究,深入情境。

  师:在大禹治水的时候还有一个非常感人的故事呢?故事的名字是《三过家门而不入》。自己读读故事,读后有什么想法,我们一起来交流。

  生1问:他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进去看一看,不知道为什么呢?

  一生回答:他心理想的是老百姓,他为了老百姓有个好日子。

  生2问:那他的孩子为什么不去找他的父亲呢?

  师引导学生回答:大禹四海为家,他的儿子到哪里去找他呢?再说那时没有任何交通工具怎么去找?

  师:老师也有个问题我们可以一起来讨论一下。看这个“看一看”,小朋友看一看会耽搁很长的时间吗?既然时间不长,也耽搁不了时间,为什么不进去看一看他的儿子而妻子呢?

  生:大禹给自己下的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就不回家。

  师:他一心要治理洪水,心理想的是老百姓,让老百姓能重返自己的家园。所以他决心不治理好洪水,决不回家。

  师深情的说:漫长的13年,4700多个日日夜夜呀,大禹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而不入,看得出他治理洪水的决心有多大?(集体朗读体会大禹为了治理洪水忘记了自己的家,心理牵挂的是老百姓。)

  [评析]:

  该教学片段完全站在孩子的视角去看待问题,从孩子的认识去处理问题。在教学上,没有面面俱到的牵引,给孩子一定的阅读时间、思考时间、和想象的空间,学生的情感也有了梯度地发展。真正实现文本、学生、教师之间的对话。

  1.朗读从“浮光掠影”到“读出个性”

  阅读是极具个性化的行为,低年级的阅读还是需要老师的引导但不是全盘地操纵。在这个片段里,我设计了三个梯度:理解性地阅读,引入情境;想象性阅读,境中悟情;探究式阅读,深入情境。

  通过这三步曲,相信孩子们在阅读语言,感悟语言,情与情互相交融。在这三个情感梯度里,孩子的个性被充分的展示。语文阅读就是要展示孩子的个性。

  2.朗读从“蜻蜓点水”到“深入探究”

  有位专家这样讲到:思维量一定程度上就是学习效率。我判断教师上课的标准就看课堂撒谎功能学生思维量的多寡。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积极阅读。“书读百遍,其义字见”、“不动笔墨,不读书”这些读书方法,帮助孩子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以及思考习惯。如帮助孩子探究式地认识大禹这个人,通过朗读文本,想象文本隐藏的内涵,去感受大禹这个伟大英雄。再如在深化对大禹的认识,帮助孩子更好地理解《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和孩子们一起探讨交流,让大禹的形象深深地扎根于孩子们的心灵。

  3.在想象中体验,让孩子自由驰骋

  语文课标重视体验。让孩子体验语文文本的时候,体验生活。文中第二段抓住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孩子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学生的思维一下子活跃了,有的说,大禹满头是汗,也顾不得擦。有的说大禹遇到猛兽还要和猛兽作斗争。这时老师也参与了学生的讨论,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4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治水的艰难以及所付出的努力.

  技能目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先后顺序的疏理.

  情感目标: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体会舍小家为大家的精神.

  课前准备:课件,.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直接导入: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大禹治水》.

  2,师:大禹为什么要治水 这里的水指的是什么水 洪水是什么样子 你见过吗 (指名说)

  3,播放录相:老师给大家带来一段录相.(洪水肆虐的景象)

  二,学习课文

  学习第一节

  1,问:你从录相中看到了什么 (学生谈)

  2,我们来看看课文是怎么描写洪水的

  自己读读第一节.

  3,指导朗读.你能读出洪水的可怕和凶猛吗

  通过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波涛滚滚的洪水正向我们冲来,太可怕了!我仿佛看到了老百姓拖儿带女地正在四处逃难,真是太可怜了!能把洪水读得再凶猛些吗 ……

  4,通过朗读这一段你还知道了什么

  (很久很久以前)很久很久以前的事情,直到我们还知道,是因为什么 课文最后有一个成语,大家找一找.(代代相传)

  学习第四节

  1,师:从刚才同学们的朗读中,老师深深地感受到了洪水就像一

  头猛兽,摧毁了老百姓幸福的家园,老百姓已经无家可归了!那么洪水究竟有没有被制服呢 (制服了)老百姓终于能过上安定的日子了,这是多么令人兴奋啊,老百姓该有多么感激大禹啊!

  2,如果你是老百姓,你会怎样感激大禹 (指名说)

  过渡:大禹是怎样制服凶猛的洪水 继续往下把课文读完.(自读二,三小节)

  学习第二,三节

  1,问:那么禹是怎样制服洪水的 治水的过程怎样 (指名答)

  2,出示幻灯片:禹在干什么 (察看水流和地形)(带领老百姓……)他是怎样察看的 他又是怎样疏通河道的 读读课文.(板画千山万水)

  3,先是________________,接着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最后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指导朗读.

  5,师:在禹之前,很多人包括他的父亲,都曾治过水,但是因为没有查看水流和地形,所以都没有成功.那么通过仔细察看,禹到底用了什么办法治水呢 (指名说)

  6,教师简笔画理清思路:要治水,最终就是要让洪水流入——(大海),而这中间隔着千山万水,所以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劈开了——,引导洪水——(板书)

  7,看图:挖河,劈山容易吗 从哪里看出 再去读一读,找一找.

  课文中的"九"你是怎样理解的

  (指导朗读)

  8,连起来练读第二节

  学习第三节

  1,师:在治水的过程中,有一件更加令人感人的故事,想听吗

  课文中就给我们讲了一个"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

  2,教师示范朗读第三节.

  3,出示填空题:

  禹在外治水年,曾经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指名填;齐读.)

  4,禹的儿子多大了 怎么会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呢

  体会:十三年有多长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 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伤心,责怪,觉得父亲了不起……)读出他的感受,行吗

  是他不想回去吗 那是为了什么 难道他不关心自己的家人,不疼爱自己的孩子吗 (不是,他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

  5,指导朗读.读出对大禹的崇敬和感谢.

  6,洪水被制服了,那么治水是一件容易的事吗 (学生讨论)

  ⑴同学们想象一下,大禹在治水的过程中会遇到哪些困难,哪些危险呀 他又是怎么克服的呢

  ⑵师:为了寻找治理洪水的最好办法,大禹付出了多少艰苦的劳动啊!

  ⑶理解"英雄":什么样的人称得上英雄 小结:英雄就是不怕困难,勇敢顽强,为人民谋幸福的那些人,(伟大),我想应该是付出的努力更多,为人民作出的贡献更大的那些人.让我们读好这个词:伟大英雄

  7,指导朗读.

  三,小结

  大禹真是一位了不起的伟大英雄啊,为了制服洪水,他克服了许多常人受不了的艰难困苦,做了许多常人做不到的事儿.

  四,课件展示.

  给大家一个建议:读一读古代英雄故事,在班级举办英雄故事会,比比谁的故事最精彩.

  反思:

  我们知道,朗读中的感情,象在生活中一样,只有朗读考真正产生了这种情感时,才能从语调里自然地露出来.指导朗读,教师如果只是简单地求读得流畅,是远远不够的.如果学生不深入地了解课文的内容,不切实为课文的内容所感染,那么他根无真正做到有感情的朗读.因而教师在朗读前应启发学生从各方面进步地反握全文的思想感情,这就需要教师运用启发性,原则进一步进行指导.

  1,学生讲,教师应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发挥学生的学习主动性,让他们自己首先发言谈自己思考后感受.通过他们的发言,既可以促进学生们的相互交流,锻炼他们"说"的能力,可以使教师从发言中了解他们对课文的理解水平,从而便于进一步指导.同时,热烈的课堂气氛能激发全体学生对课文思想感情的共鸣.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为进一步提高朗读水平打下基础.

  2,教师讲.学生发言后,教师应给予肯定和鼓励.引导学生继续往深层发掘,诏发学生国境围绕课文的重点难点展开联想,这种联想往往使学生增强课文内容所需要的感情,补充和丰富他们对中心思想的具体感受,激发他们的朗读愿望.

  3,教师范读.在朗读教学中,教师的范读十分重要,它不公可以给学生,提供模仿的样板,而且可以给学生启发,使他们从中领会准确表达中心思想的语言表达方式.当然,教师汇聚读并不是让学生简单的机械模仿,而是给学生一个对比的对象,使他们更直观感受课文思想感情.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0

  读《大禹治水》

  by: 清幽

  《大禹治水》是一个流传千古的传说。讲的是古时候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事迹。大禹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精神被世人敬仰,代代相传。

  读这篇课文,我又一次感受到苏教版教材编写的独具匠心。课文被安排在《梅兰芳学艺》一文之后,我想编者有他的良苦用心。这两篇课文在结构上很相似:先写两位主人公面对困难都没有退缩,而是有很大的决心;然后再写他们是如何吃尽千辛万苦,持之以恒的努力;最后他们都获得了成功。如何引导学生学习这一课呢?我想,仍然可抓住“决心”一词来展开教学。

  “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如此描写洪水的凶猛,灾难的巨大,也从侧面揭示了禹治理洪水的决心。这里可以引导学生体会禹看到严重水患时的心情,他会怎么想,怎么做。为学习他下决心治洪水作好铺垫。

  第二、三自然段的教学可抓住数量词展开。这篇课文用了很多数词。“千辛万苦、千山万水”说明大禹为治理洪水付出了艰苦的劳动;“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两个“九”并非实指,但足见治水工程之浩大;“XX年、三次、一次、十多岁”等词语可见大禹治水时间之长,以及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我认为,这些数词不是孤立存在的,是互相联系着的,这种联系只有通过反复熟读课文,才能使学生把这些联系建立起来。只有建立起这些联系,才有利于学生感悟大禹治水的不易和他的崇高精神。因此,这两个自然段的教学,可着重引导学生理解文中数词,体会数词在第一范文中的独特魅力,在朗读中让学生体味数字对表情达意的作用。课后安排的习题四,应该也是这个意图。

  细读课文第二自然段,大禹治水的方法让我得到很多启示。“他带领老百姓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这就是大禹通过仔细察看水流和地形之后采取的科学、合理、巧妙的方法。教学时,应抓住“挖通、劈开、引导”等一系列动词,体会大禹治水方法之妙。面对滔滔的洪水,大禹没有采用“堵”,而是进行“疏导”。多么富有教育的哲理啊!我们的教学不也需要这样的“导”吗?很多时候,我们总会定下许多规则,力求用简单强制的方法干预学生,以达到良好的教育效果。但事实上,不允许这样,不允许那样的规则发挥的效用并不大,我们仍在为教育学生而头疼。想起了英国教育家洛克的一段精彩话语:“正如江河的源泉一样,水性很柔,一点点人力便可以把它导入他途,使河流的方向根本改变。从根源上这么引导一下,河流就有不同的趋向,最后就流到十分遥远的地方去了。”

  作为教师,我想我们需要学会这样的“导流”。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知道大禹是怎样治水的,激励学生学习大禹一心一意为人民做事,不怕辛苦的精神.

  3,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认识1个新偏旁,会写田字格中的10个生字,理解新词.

  教学时间:

  两课时

  导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讲故事引入新课.

  传说在古时候,有一次发大水,洪水滚滚,淹没了大地,冲倒了房屋,人们离开了自己的家园,到处流浪.有一个部落的首领叫鲧,他多次带领百姓修坝堵水,但是都失败了.鲧的儿子禹看到这种情景,就整天想办法要为人民制伏洪水,那么他是怎么做的,结果怎么样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传说故事--《大禹治水》.

  二,初读课文,读中识字.

  1,请学生自己先试着读课文,要求:

  (1)边读边标出自然段;

  (2)遇到不认识的字圈出来,借助拼音多读几遍,把字音读准.

  2,同桌之间交流互读.

  (1)两人一起读读课文;

  (2)向同学读读你圈出的字.

  3,学生在小组里分自然段读文,要求认真听,帮同学指出没有读准的字音;

  4,指名分段读课文,评议字音是否读准.

  三,交流识字情况.

  (1)认读词语卡片.

  洪水 淹没 农田 冲倒 百姓 父亲 带领

  修筑 才能 制伏 挖洞 水势 辛苦 入学

  a,小组合作认读. b,开火车检查.

  (2)做游戏认读生字.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及时评价反馈.

  五,练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出示生字和词语卡片,开火车认读.

  二,细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从哪儿可以看出洪水很凶猛 "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这些情况发生在什么时候

  2,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其中"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要重读.

  指名试读.学生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三,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说说这一段共有几句话 哪一句是写大禹想的 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

  2,指名读第二,三句,说说大禹是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走遍,吃近)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九条大河九座大山"这几个数字都不是表示具体数字,而是表示很多.

  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些苦呢

  学生自由想象,充分体会大禹的英雄形象.

  3,指导朗读.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思考: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 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中表示数量的词.

  (13年三次一次十多岁)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 突出表现了什么

  3,指导朗读.

  自由练读,集体齐读.

  五,学习第四自然段

  1,齐读,想: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呢

  引导学生联系第二,三自然段讨论.

  2,老百姓会怎样感谢大禹 启发想象.

  3,齐读,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六,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练习把故事讲下来.

  (1)自己练习讲故事.

  (2)小组内互相讲述.

  (3) 指名讲故事,其他同学仔细听,评议.

  七,拓展阅读,课外延伸.

  回家搜集传说故事,准备召开"民间传说故事会".

  八,板书:

  大禹治水

  滔滔洪水 千辛万苦 引入大海

  无家可归 千山万水 安定日子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7

  【设计说明】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课文是一个古代传说,全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依循"治水前--治水中--治水后"这一线索,记叙了大禹治理洪水,为民造福,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赞扬了他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由于学生生活条件优越,加之大禹治水的故事距今已久,因而对大禹治水的艰辛和不顾个人幸福,一心为百姓谋幸福的高尚情怀在理解和感受上有一定的困难.这是本课教学的难点.根据低年级学生善于形象思维的特点,我主要采用了朗读指导法和情境教学法,在读中设境,在境中激qing,在情中悟理,帮助学生突破难点,加深对作品内涵和人物情感的理解和感悟.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的新词,理解课文内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聪明才智,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重点】抓住课文中的重点词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难点】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以及他的献身精神.

  【教学模式】问题—探究—创新

  【教学方法】创设情境,质疑交流,指导朗读,引发思考,合理想象,充分理解,体会提升.

  【教学准备】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揭题

  水是生命之源,它滋润万物,给大地带来勃勃生机,没有了它,我们将无法生存,地球将一片荒芜.(板书:水)

  然而,水也有发怒的时候,当波涛滚滚而来的时候,水就变成了一头咆哮的野兽,所到之处一片汪洋,这就是洪水.洪水带给人民无限的恐惧和不幸.

  于是,勤劳智慧的人民与洪水展开了较量,开始了治理洪水的过程.今天我们就学习一篇关于治水的古代传说:(板书课题,齐读)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这洪水来势多么凶猛呀!)

  2,指名读第一节.

  3,引读,抓关键词:这洪水,一路咆哮,真是洪水 ,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大地成了一片汪洋,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小结:这凶猛的洪水,造成无数百姓无家可归,多么悲惨呀!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插叙:讲述大禹的父亲鲧用筑坝的方法治水的故事.

  2,出示句子:禹下决心要治理洪水.

  3,禹是怎样治水的呢 自由读第二,三句话.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

  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理解"千辛万苦")所有的山山水水,都留下了禹坚强的身影,印下了他坚定的脚步.他走遍了----------当他遇到高山,不管多高,他--------,他遇到大河,不管多深,他----------, 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禹带领老百姓,用铁锹一锹一锹地挖,多么苦,多么累啊!把许多条大河挖通,许多座大山劈开,在没有先进机器的古代,是多不容易啊!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比较鲧和禹不同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使学生体会到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

  3,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理解.

  4,结合实际引导感悟:你几天不见爸爸会怎样 几个月不见呢 几年不见呢 (体会禹的儿子13年没有看见过爸爸)

  5,难道他不思念自己的家人和儿子吗

  6,朗读这一段.

  7, 小结:十三年有多长啊 四千七百多天哪!大禹回过家吗我想他应该有机会回家的,至少在三次路过自己家门的时候可以回去看一看哪,但他……让学生体会到大禹不顾自己的小家是因为他心中装的是大家,是为了让老百姓过上安定幸福的日子呀!这就是伟大英雄所具有的崇高品质!

  五,学习第四段

  1,(出示图片)过渡:在禹坚持不懈治理洪水13年后,结果怎么样了 理解"制服","安定".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抓住"非常感激,伟大英雄,代代相传"等重点词语理解课文内容,通过朗读让学生更加深刻的体会大禹顽强治水的英雄形象.)

  六,总结全文

  现在,我们已经学完了这个著名的古代传说故事《大禹治水》,课题中的"大禹",他的名字本是一个字"禹",为何人们称他为"大禹"呢 说说你怎么理解这个"大"的 (因为禹意志坚强,富于智慧,具有无私奉献的精神.是个伟大的人物,所以人们尊称他为"大禹".)

  七,拓展

  在我们国家的历史上,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很多,都是我们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这里老师向大家推荐《愚公移山》,下节语文课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治水前--淹没 冲倒 无家可归

  15,大禹治水 治水中--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造福人类

  治水后--百姓安定 代代相传

  【作业设计】

  1,课后练习. 禹在外治水( )年,曾经( )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 )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 )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个什么样子.

  2,练习背诵课文.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6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二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其中8个二会字只读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时间:3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16 大禹治水

  2、简介大禹。

  古代部落联盟的领袖,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

  二、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1、学生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1)把生字圈出来。

  (2)把难读的句子画出来。

  2、检查自读情况。

  3、范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大禹的什么事?

  4、口头填空。

  课文主要讲的是大禹为了,三次经过家门都没有。

  三、细读课文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讨论:

  (1)这一自然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从哪儿看出洪水很凶猛?

  看图说说洪水的疯狂。理解:滔滔、淹没。

  (3)“无家可归”是什么意思?

  (3)这些事情发生在什么时候?

  3、指导朗读。

  要用急切的语气读出洪水凶猛的态势。

  四、过渡

  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下一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看大禹是怎样治理洪水的。

  五、教学部分生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治、洪、姓,指名读。

  2、引导学生说说字形记忆方法。

  3、学生描红。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二、继续细读课文

  1、细读课文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说说这一段有几句话。

  哪一句写是大禹想的,哪几句是写大禹做的?大禹是怎样想,又是怎样做的?

  (2)学习二、三两句。

  ①指名读第二,三雨句,说说大禹先干什么,后干什么。

  ②哪些词语告诉我们大禹治水的艰辛?

  (板书:走遍吃尽)

  “走遍”“吃尽”说明了什么?

  “千山万水”“千辛万苦”中的“千”“万”是不是确指一千个,一万个?它们说明什么?

  ③“九条大河”“九座大山”中的“九”是不是表示数字中的九?它表示什么?

  “挖通了九条大河”“劈开了九座大山”“引导洪水流入了大海“说明了什么?

  (板书:挖通劈开)

  ④要带领老百姓开山挖河,完成引水入海的浩大工程,课文中说大禹吃尽了“千辛万苦”,小朋友们想一想:他可能会吃哪能苦呢?

  ⑤指导朗读。

  学生练读,齐读。

  2、细读第三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

  (2)这一自然段一共有几句话?告诉我们一件什么事?

  (3)自由读课文,找出本自然段表示数量的词。

  这些表示数量的词强调了什么?突出表现了什么?

  板书:XX年三次过家门一次也没进

  (4)指导朗读。

  3、细读第4自然段。

  (1)齐读。

  (2)为什么说大禹是一位伟大英雄?(联系二、三自然段讨论。)

  (3)老百姓会怎样感激大禹?

  板书:制服洪水代代相传

  (4)齐读课文第4自然段,体会“代代相传”的意思。

  三、练习背诵课文。

  第三课时

  一、复习检查

  扩词。

  治久

  理伟

  二、教学部分生字字形,指导书写

  1、教学生字字形。

  (1)引导自学部分生字。

  (2)注意“久”的写法。

  2、指导书写。

  3、练习描红。

  三、课堂练习

  1、抄写词语。

  2、按要求填空。

  洪:有画,第七画是。

  父:有画,第三画是。

  理:有画,第十画是。

  姓:有画,第三画是。

  四、作业。

  1、抄写生字。

  2、背诵课文。

  板书:

  16 大禹治水

  走遍 吃尽 挖通 劈开    制服洪水

  XX年 三次过家门 一次也没进 代代相传

  请使用站内搜索引擎查找本课全部资料。本站(第一范文)地址是:www.diyifanwen.com 本文转载自

  天城校园热线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9

  一.说教材

  各位老师好,我说的是苏教版国标第三册的《大禹治水》这篇课文。纵观第六单元的几篇课文,都是写人的文章,歌颂了主人公某一方面的精神品质。《大禹治水》这是一个古代传说,讲的是大禹为了治理洪水为老百姓造福,吃尽了千辛万苦,三过家门而不入,终于制服了洪水的故事。把这样一个历史故事放在二年级教材中进行教学,我想不仅仅是让孩子了解大禹其人、其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到他身上所表现出来的吃苦耐劳、坚持不懈、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品质。

  教材中大禹治水的经过是教学的重点,文中并没有过多的描述,仅以“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补充表现大禹的奉献精神,对此,我抓住教材这一“空白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寻找想象训练点,在想象感悟中走进人物世界,丰富内心感受。然而,根据二年级学生已有的知识经营,如果仅靠文本内容,我想这是不够丰富的想象,因此,课前我指导学生搜集一些大禹治水时,人们流传的一些故事,帮助学生认识大禹,充分理解文本内容。为了达到更好的教学效果 ,多媒体课件也是我教学中不可缺少的条件,它有助于渲染场景,激发学生的感情。

  二.说目的

  根据学生的年龄和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定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读准两个多音字,认识新偏旁“衣字旁”,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写好生字;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

  理解课文的第二小节,了解大禹是如何治水的。是教学的重点,在朗读中感悟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教学的难点。

  三.说教法

  根据对教材的分析研究,我发现本课在写作上很有特点。除了首尾段对比,突出重点之外,数量词的运用对突出大禹一心为公,无私奉献的精神十分明显。因此,本课的教学我打算抓住文中一些关键数量词,借助多媒体课件的直观形象画面,动口、动脑,展开丰富想象,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然后在一次次的朗读中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从而得到思想上的启迪,情感上的升华。 

  这一课,我分二课时教学。第一课时,学习生字词,读通、读好每一自然段,初步感知大禹是我国古代的英雄人物;第二课时:精读课文,捕捉关键数量词,从中感悟大禹治水的艰辛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下面我重点说一说第二课时的教学。

  四.说过程

  第二课时的教学,我分为四个部分。

  ①第一部分,从标题入手,质疑问难,激发阅读兴趣

  齐读课题,思考:大禹治理的是怎样的一场洪水?你是从哪里感受到的?(这里我出示课件帮助学生直观感受)(学生重点抓住“滔滔、淹没、冲倒、无家可归”等词来体会。题目是文章的眼睛,隐含着文章的主旨。紧接下来板书课题《大禹治水》,介绍大禹的名字并解题,此处的“治水”治的是洪水,也就是疏通水道,消除水患的意思。

  叶圣陶说过:“学语文要靠自己读书,自己领悟”为此我创设这样的情境。如果此时你置身其中有什么感受?这个环节的设计是想引导学生换位思考去体会课文内容,谈自己的感悟。培养学生口语表达能力。 当学生真正领悟到了洪水给人们带来的苦难。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升华感情,为大禹敢于下决心治理洪水作下情感铺垫。

  ②第二部分,解读数量词,切入合理想象,感受大禹精神

  新课标指出:“应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课文第二段用简练的几句话叙述了大禹治水的经过,教学中我紧扣关键词“千辛万苦”,让学生想象大禹在治水的时候,遇到了哪些困难?老师适时引导,“假如大禹在治水中渴了怎么办?饿了怎么办?累了又怎么办?”在孩子的想象中大禹的形象逐渐饱满,在孩子的想象中孩子得到了真正的生活体验、情感体验。圈出数量词“九条、九座” ,此时,让学生谈谈自己对大禹的看法。这样,大禹不怕吃苦,顽强治水的形象就在学生的脑海中刻下了深深的印记。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亚里斯多德也曾指出:“想象力是发现、发明等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我们应该充分挖掘教材因素,寻求训练点,利用想象来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其思维的广远性、深刻性和创造性。课文第三段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感人肺腑,教材中并没有进行过多的描述,这是一个可以充分利用和挖掘的空白点。我抓住这一“空白”,鼓励学生大胆体验和想像感人的语言、精彩的场面、美好的情感等,然后把自己的理解与想像表达出来。这段内容的教学,主要抓住关键词语,来看一串数字:大禹在外治水13年,曾经三次路过自己的家门,但他一次也没有进去看一看。禹的儿子十多岁了,还不知道父亲是什么样子。这里我先和学生一起算了一笔账,一年365天,13 年,四千多个日日夜夜中,大禹曾三过家门而不入,如果是你,当你一天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不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星期没见到爸爸,你可能也不会觉得怎么样,当你一个月、一年见不到爸爸,你会怎么想?禹的儿子十多年见不到父亲,他会怎么想?

  假如你是他的妻子或家人,你又会怎么想?如果你是他的邻居,13 年没见他回过家, 你又会怎么想?假如你是大禹,初次路过家门时会想些什么?第二次,第三次呢?十多年来都不曾见过自己的儿子,大禹是狠心的父亲吗?一连串的追问,典型场景的渲染,关键时候老师的引导,一次次拨动学生的心弦,使学生成功地步入角色,走进文本,激发起表达的欲望,从而在积极的情感体验中展开想象的翅膀,在交流中内化语言,发展思维,升华了对人物的崇敬之情,达到入境、动情、达理。

  ③总结延伸 激发感情

  课文第四小节写道:“洪水被制服了,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大家非常感激这位治水的伟大英雄。从此,大禹的名字代代相传。”这段的教学,我抓住关键词“代代相传”。首先、我引导学生观看课本中洪水被制服后一片山清水秀、轻舟漫游,反映人民生活安居乐业情景的插图,同时再次与压题画洪水泛滥图形成鲜明的对比。在对比中让学生进一步认识到大禹的功劳。这时,启发学生说说,大家对大禹会说些什么感激的话呢?最后,老师总结:“像大禹这样,一心为人民办好事,才是真正的英雄!大家永远不会忘记他!他的故事一传十,十传百!从几千年前就一直流传到今天,而且会一代一代的传下去,这就是代代相传!你愿意把这治水英雄的故事传下去吗?回家把这个故事告诉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如此激qing,大禹的顽强意志、献身精神、高大形象就此已经深深地印在孩子们的脑中。

  ④留疑感悟

  课文学完了,我留下疑问为什么课文开头叫禹,课文最后又叫大禹呢?从标题入手从标题结束本课,同时也作为本课的作业设计。

  整个教学过程中,一系列的数量词的捕捉联系了学生的三次想象。第一次是在大禹决心治水时,第二次是在大禹治水过程中,第三次是在大禹治水成功以后。三次想象一脉相承,不仅拓展了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而且促使学生加深了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0

  一、分析教材,把握训练要点

  《大禹治水》是苏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第15课。讲的是古时候大禹治理洪水的事。通过本课的阅读让学生感悟理解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体会大禹意志顽强、为百姓造福的献身精神。本课共4个自然段,第1自然段讲洪水泛滥的景象,点明大禹治水的原因。第2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经过。第3自然段讲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第4自然段讲大禹治水的结果。

  根据学生的年龄及认知特点,结合本单元“感悟英雄人物的伟大”的训练重点,我拟订了认知、智能、情感三方面的教学目标:①学会本课10个生字(音、形、义),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学会1个新偏旁。②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③理解课文内容,感知大禹治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目标力求有层次、具体明确。

  三 以情为线,优化教学流程

  本着为学生提供一个真正自由、宽松的舞台,利于学生自主、个性化的学习的教学理念,我设计了以下教学流程:

  激趣入境——读中设境——境中悟情——情中悟理。

  激趣入境:上课开始,通过创设这样的问题情景:“同学们爱读神话故事吗?请说说你知道的神话故事有哪些。”“读课题,请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从而激发学生思考、表达、交流的愿望,努力营造一个朋友般面对面交流的平等、和谐的学习氛围。

  读中设境:教学中关注学生情感的发展变化,始终以学生情感的发展为主旋律。教学第一小节时,在动画情境的渲染下提问:“读着读着,在这滔滔的洪水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同时鼓励生生间的互评。将画面与音乐融为一体,更好的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多角度思考、多方位想象。

  第二小节的学习尽可能的把学习的时间、空间、自由还给学生。我这样设计:①分四人小组讨论:你最喜欢哪一句话,为什么? ②交流汇报。同时引导学生发挥想象:禹为了治水吃过哪些苦?引导学生结合重点词句通过看、读、议、评进一步理解感悟大禹治水的辛苦。

  境中悟情:第三小节的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学,通过看图讲故事,自由交流发言,感情朗读感悟大禹的伟大。  

  情中悟理:学第四小节时,通过询问:“读着读着,现在你的心情怎样,为什么?老百姓的日子怎么样了?”(播放流动图)进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和感情火花,让孩子的思维插上了想象的翅膀,最终脱口而出:“大禹,我想对您说……”这样,让人文性与思想性进一步整合,让学生用“心理视线”去读书,让学生获得情感的愉悦。 

  四 以学促教 ,落实读写项目

  识字教学是低年级语文教学的重点,根据小学生的年龄特点,我将识字教学与阅读活动结合起来。本着《课标》中识字教学应认写分流、多认少写、字不离词的原则,我在这个环节只对重点字词有针对性地加以指导。让学生互相交流记忆生字的好办法,互相启发,共同识字。   

  在写字教学中我通过示范书写、让学生随老师板书书空、鼓励学生提出合理的改进建议,提高课堂的参与度,使写字得到落实。

  通过让学生说心里话:大禹是好爸爸还是坏爸爸?进而鼓励个性化发言,让学生发表自己的不同见解。

  启发学生想象:教学第一节时,通过放影像(“滔滔的洪水淹没了农田,冲倒了房屋,害得老百姓无家可归”的画面),激发学生的怜悯心、同情心,并想象洪水画面。进而引导学生想象:禹为了治水吃过哪些苦?如果你就是禹的儿子,你会怎么想?你想对大禹说点什么呢?通过几次想象来拓展学生想象的空间,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促使学生加深对大禹这一人物形象的理解,受到一次爱他人、爱人民生命财产的高尚道德品质教育。

  课堂上尽量体现“以读为本” 、“以情感人”、 力求找到阅读教学与识字教学的最佳结合点。

  学法方面,重视学生读书习惯的培养,通过学生自主地问、看、听、说、读、划、写、思、议、演等多种形式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阅读活动,使学生感悟读中生情、景中有情的乐趣。

  五、有的放矢,  选择教学媒体

  针对学生知识经验少、喜欢直观、注意力易分散的特点,我自制了音画、图文并茂的课件来优化教学环节,同时注意了小黑板、字卡、纸条等常规教具的运用,力求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一些美的愉悦和智慧的启迪。

  六、“情”为线,合理设计板书

  板书设计以“情”为主线,以事为据,精选词语,通过对比,突出大禹治水的艰辛,感悟大禹的伟大。板书力求美观、醒目、易理解。

  附板书设计:

  15大禹治水

  害                                                                                                        无家可归                                      千辛万苦   千山万水

  三过家门而不入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大禹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名为民造福的英雄,感受大禹制服洪水的顽强意志和献身精神.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第二自然段大雨治水的经过。

  2、体会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无私奉献精神。

  教学准备:自制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古代传说,课文中的主人翁是我国古代传说中的一位为民造福的民族英雄。

  板书课题、简介大禹,同时播放课件:《大禹治水的故事》

  二、范读课文,思考讨论:这篇课文主要写的是谁?写了一件什么事?(播放课文朗读,将学生引入文章。)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2、出示课件。(观看洪水泛滥时的情景)

  3、引读,抓关键词:看!洪水是多么的凶猛啊!它来到田野,农田被            ,它来到村庄,房屋被           。这可恶的洪水,使人们失去了宝贵的粮食,失去了温暖的家园,人们只好拖儿带女,四处流浪,再也没有了幸福的生活,老百姓们            。

  4、再指名朗读。

  5、教师范读,学生评价

  6、朗读第一自然段。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过渡:洪水如此凶猛,造成的灾难如此严重,老百姓就这样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地过着家破人亡、无家可归的悲惨生活。为拯救天下苦难的百姓,一位英雄大禹出现了,他不辞辛劳、想方设法制服了洪水。

  3、指名读第二自然段,看看禹是怎样治水的呢?,找出相关语句。

  4、禹治水多不容易呀!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他治水的艰难?

  5、学生交流。指名朗读。

  6、引导启发想象:他吃了多少苦呀!禹为了察看水的流向,确定从哪里把洪水引入大海,不知走了多少路,也不知付出了多少心血。请你想想,当他渴了         ,当他饿了       ,当他累了       ,为了治理洪水,禹真是吃尽了            。(理解“千辛万苦”)他的身上划出了一道道血痕,他的脚底磨出了一个个血泡,可他

  (理解“千山万水”)。禹就是这样坚定!(一起来读第二句话。)

  7、禹察看了水流和地形之后,发现有些河流被泥沙、石块堵住了,有些河流被大山挡住了去路。(指读第三句话)

  8、指导朗读(体会禹治水时的艰辛)

  9、面对强悍的洪水,禹没有退缩,面对大河大山,禹也没有退缩,在千辛万苦之后,他终于成功了!(朗读第二自然段)

  10、从禹的治水方法,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体会禹成功治水除了有吃苦精神,还要讲究科学的方法,从而感受到禹的智慧。)

  四、学习第三段

  1、禹治理洪水整整花了13年的时间,在治水的过程中,还发生了一个小故事呢。(出示:三过家门而不入 )

  2、学生自由读第三节。完成填空,填写文中数字。

  3、你发现你填的都是表示什么的词啊?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引读

  一次,大禹路过自家门口,听到刚出生的儿子哇哇大哭,他多想回去看一看啊,可他没有回去。 

  禹第二次路过家门,看到妻子抱着儿子站在门口,他多想去抱抱自己的孩子啊,可他仍然没有回去。

  禹第三次路过家门口,儿子已经十多岁了,他多想看看儿子长成什么样了,可他还是没有回去。

  因为——(禹下决心治理洪水)

  5、你从中看出大禹是个什么样的人?

  6、朗读第三段。

  五、学习第四段

  1、在禹吃尽了千辛万苦之后,洪水终于被制服了!(出示第四段)

  2、指名朗读。

  3、小结:洪水曾经使百姓无家可归,而现在,洪水终于像野马一样被制服了,老百姓耕种、收获,再也不用四处流浪,他们重新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4、这幸福美满的日子是谁带来的?如果你是大禹的邻居,你会对他说什么?如果你是大禹的儿子,你会对他说什么?学到这儿,你想对大禹说什么?

  六、总结全文

  教师引导,指明学生补充。

  七、作业

  1、练习背诵课文。

  2、课后,请同学们把这个故事讲给父母听,或者弟弟妹妹听。像大禹治水这样的故事还有很多,比如说精卫填海,愚公移山,有时间请你读一读。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教学,让学生充分体会大禹 “三过家门而不入”,一心一意为百姓谋幸福的高贵精神。在设计教学目标时,应首先考虑如何让学生了解“大禹为什么会是世人敬仰、代代相传的治水英雄”这个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得在教学中以文本的内容与课前布置搜集的有关大禹治水的资料相结合进行讲解,拓展延伸,让学生知道大禹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原因,感受体会大禹舍小家顾大家的奉献精神。在课后知识拓展时,播放《大禹治水》的故事,让学生进一步体会大禹为什么受到世人的敬仰。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篇12

  师:在上课之前,老师想先做一个小小的调查,咱们班的同学里边能够天天和爸爸见上面的有多少?(大部分举手)一个星期才能见上一面的呢?(四五个)一个月呢?(四五个)一年到头只能见上爸爸一面的,有没有?(没有)老师呀,真为咱们班的同学感到高兴,因为你们都有那么多和你们亲爱的爸爸朝夕相处的机会。可古时候有个孩子,他长到13岁了,才见了爸爸两回面,13年来,他的爸爸抱都没有抱过他一次,你们觉得这个爸爸怎么样?

  生1:很坏。

  生2:没感情。

  生3:真是一个冷血动物。

  师:正是这样一位大家都认为不称职的爸爸,他却赢得了老百姓的称赞和好评,你们猜这是为什么呢?你说。

  生1:因为他是去治水。

  师:你预习课文了,是吧?

  生2:因为他做好事。

  生3:因为他帮助老百姓治水去了。

  师:学案刚刚发下去,同学们马上就预习课文了,是个好习惯。

  生4:他去治水了,所以没抱孩子一次。

  师:很多同学都已预习课文了,我们今天就来认识一下这位爸爸,他的名字叫——

  生齐:大禹。

  师:同学们一起把课题读一遍。

  生齐:大禹治水。

  师:聪明的同学读了课题一定有问题了,你说。

  生1:为什么要治水?

  生2:怎样治水?

  生3:治了水,对老百姓有什么好处?

  师:田老师听明白了,同学们提的是三个问题:①为什么治水?②怎样治水?③结果怎样?这几个问题呀,田老师也很想知道答案,那咱们就一起到书上找一找,请同学们打开课本。

  师:听老师读课文,一边听一边标上段落序号,找一找答案,听明白了吗?

  生齐:明白了。

  师:(范读课文)

  师:课文读完了,找到答案了吗?

  生:找到了。

  师:谁来汇报一下,宋勤,请你说。

  生1:“相传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就是写为什么治水。

  师:这个是什么?

  生:为什么治水?

  师:在课文的哪一段?

  生:第一段。

  师:怎样治水呢?

  生1:第二段。

  生2:二、三、四、五段。

  师:一个说第二段,一个说二、三、四、五段,有问题了,我们先来看看结果怎样,在哪一段?

  生:第六段。

  师:那二、三、四、五段写什么呢?写了什么?

  生齐:怎样治水。

  师:同意吗?其实两位同学的意思合起来就完整了,刚才我们很快地理清了课文的内容,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你们还觉得大禹是个坏爸爸吗?

  生齐:不是。

  生1:是个好爸爸。

  生2:是个有崇高品质的爸爸,为了治水不顾妻子和儿子。

  师:同学们才初读了课文,对大禹的看法就已经有了这么大的转变,等咱们细细地学完课文,同学们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了。接下来,我们合作着再把课文读一读,田老师读前边的,同学们读后边的。

  师:(师引读生接读第一、二自然段)

  生:(同桌两人合作读后面几个自然段)

  师:(看学案)老师呀,有几个词要考考大家。一齐读。

  生:凶猛、淹没、冲毁、耽误、辛勤。

  师:真不错,读准了生字,读通了课文,待会儿我们学起课文来就会又快又好。这节课,我们先着重研究第一个问题:大禹为什么治水?也就是课文的第一自然段,请同学们自由地去读一读。

  生:(读第一段)

  师:打断一下,胡凯豪的学习习惯非常好,一边读,一边把

  找到的答案做上记号,你喜欢用什么符号就用什么符号。

  生:(继续自由读第一段,边找出答案,做上记号)

  师:找到答案的同学请把小手举起来,谁来说?李彬。

  生1:“相传古时候,黄河一带经常闹水灾,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所以大禹决定去治理洪水。

  师:你是把整段都读出来了,第一段的的确确写清楚了大禹为什么要去治水。我们先把第一句读一遍。

  生:(齐读第一句话)

  师:好,第一句里边“闹水灾”的“闹”字,字典里边有两种意思,田老师已经选出来了。同学们看,一个是“热闹”,一个是“发生”,在这儿这个“闹”字是什么意思?

  生:我来说。

  师:能一起告诉老师吗?

  生:能,“发生”。

  师:“闹水灾”的意思就是——

  生:发生水灾。

  生:“闹水灾”的情景同学们见过吗?(见过)能形容一下吗?

  生1:(水)淹没了房屋。

  师:什么淹没了房屋。

  生1:洪水淹没了房屋,人们无家可归。

  师:水淹没了房屋,那水实在是太大了。

  生2:洪水淹没了房屋。

  师:你也说淹没了房屋。行,你说。

  生3:洪水来的时候,会有漩涡,还会把电线冲断,人们就可能会触电。人们不淹死,也会被电死。

  师:老师明白了,还有吗?陈卓异。

  生1:凶猛的洪水冲垮了铁路,使火车翻车,使火车里面的乘客死亡。

  师:哦,陈卓异他想到了火车翻车。如果铁路冲垮,而火车司机又不注意,就可能会出车祸,是的。

  师:那“闹水灾”还会给人们带来什么灾害呢?

  生1:会把人们辛辛苦苦种的稻子冲走。

  师:是的。

  生2:会把人们住的房屋冲倒。

  师:嗯,会把房屋冲倒,你说。

  生3:没有房屋,就会使人们到处流浪。

  师:同学们在课前收集了很多关于闹水灾的资料,现在请你们大家交流一下。(同学交流资料)

  师:是的,同学们想这样的水灾在古时候黄河一带只是发一次吗?(不是)发两次吗?(不是)还是发三次?(不是)那是——

  生齐:经常闹水灾。

  师:怎样闹水灾才算是经常闹水灾?

  生:就是常常闹水灾。

  生:就是一次水灾才过去,又一次水灾来了。

  师:是的,一次水灾过去,老百姓们还没来得及重建自己的家园,还没来得及找回失散的亲人,第二次水灾又来了,今年的水灾过去了,明年又来了。同学们想想看,水灾会给人们带来很大很大的灾难,那么要是经常闹水灾,黄河一带的老百姓面对的将会是什么?你说。

  生1:死亡。

  生2:死无葬身之地。

  师:是的,经常闹水灾,老百姓们将会面临失去生命和财产的危险,现在你们明白了吗?怎样闹水灾?

  生:经常闹水灾。

  师:书中有一句话也是写水灾给人们带来灾难的,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师:老师把这句话改一改,改成这样行不行?

  (板书“洪水漫上了田地,冲撞着房屋。”)

  (板书“凶猛的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

  师:行不行?有什么意见当面提。

  生1:洪水不是漫上而是淹没。

  师:你是说洪水是淹没了田地,还有吗?你说。

  生2:洪水不是拿来撞房子的,而是冲毁了房子。

  师:你是说洪水冲撞着房屋和冲毁了房屋不一样。

  生3:洪水是凶猛的。

  师:上面这个句子的洪水不凶猛,能感觉到洪水是很大很大的吗?(不能)第二句呢?(能)“凶猛”一般用在什么地方?

  生1:凶猛的洪水。

  师:平时我们一般说凶猛的什么?

  生1:凶猛的老虎,凶猛的野兽。

  生2:凶猛的豹。

  生3:凶猛的龙卷风。

  师:龙卷风是吧,可能用“猛烈的龙卷风”更确切一些。你接着说。

  生4:凶猛的鲨鱼。

  师:嗯,那么这个时候,说它是凶猛的洪水,也就是说这洪水像老虎呀、狮子呀,像这些野兽一样的凶,一样的厉害,这个词能漏掉吗?

  生齐:不能。

  师:刚才很多同学讲到了“漫上”和“淹没”的景象,怎样才算淹没了田地呢?谁来画画看。冯博迪你上来,怎样才算淹没田地呢?大家看好了,对不对?(错、对)有的人说错,错在哪儿?

  生1:洪水没有那么小。

  生2:这样洪水只是漫上。

  师:“漫上”,洪水怎么样?有点儿,“淹没”是已经把秧苗盖在下面,淹没了没有?(没有)

  师:其实,田老师明白了,冯博迪是说下面都是水了。你有意见你说。

  生1:水不可能只淹没上面不淹没下面的。

  生齐:对。

  师:你说淹没了没有?

  生:没淹没。

  师:还没淹没,你说。

  生:上面还有一点点露出来。

  师:你们看得真是仔细,还有一点点是吧,现在淹没了吗?

  生:淹没了。

  师:观察得真认真,那么“冲毁了”和“冲撞着”房屋又有什么不一样?如果这是房屋,冲撞着房屋,怎么画?杨皓然你来,你要向大家表示怎样算冲撞?怎样算冲毁?

  生:(画箭头)

  师:我明白了,冲毁了房屋,房屋就没有了,冲撞着房屋只不过是撞得很凶,而冲毁了房屋呢?房屋毁了也就没了,这句话该怎样读,我们来读读看。

  生:(读)

  师:所以大禹决定去——

  生:治理洪水。

  师:现在你们明白了吗?大禹为什么要治水?大禹决定去治水是因为洪水太大了,田地淹没了,就是——

  生1:粮食没有了,大家就算没被淹死也会被俄死的。

  师:是呀,就算没被淹死,也会被饿死的,没有了房屋,就没有了——

  生齐:住的地方。

  师:现在大家明白“流离失所”是什么意思了吗?还有一些小朋友不明白,那田老师提醒你们一下,这学期刚学了一种理解词语的好方法叫——

  生齐: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法。

  师:来,我们一起把这个句子整个儿地连起来读一读,联系起来想一想,就能明白这个词的意思。一齐读。

  生:(读“凶猛的洪水……无家可归。”)

  师:明白了吗?

  生1:到处流浪。

  生2:没有了家,到处流浪。

  师:那这句话,谁能比刚才读得更好一些呢?来,自己先去读一读。

  生1:“凶猛……无家可归。”

  生2:“凶猛……无家可归。”

  师:田老师提议同学们拿起课本学着她读一次。

  生女:(读)

  生男:(读)

  师:现在如果回去让你们告诉爸爸妈妈,能行吗?

  生:能。

  师:那老师今天就当一回你们的妈妈,行吗?我听说大禹可不是个好爸爸。

  生:不对。

  师:那大禹干嘛要去治水呀?

  生::洪水要打扰他们。

  师:具体一点。

  生1:因为洪水淹没了田地,冲毁了房屋,人们流离失所,无家可归。

  生2:因为治水能使老百姓过上幸福的生活。

  师:我现在总算明白了,他治水不是为了自个儿,而是为了大家伙儿。今天,田老师有没有教你们写生字呀?

  生:没有。

  师:你们不是还有“学案老师”吗?赶紧请教请教它,自个儿把生字给学会了,好吗?

  生:好。

  师:那抓紧时间打开学案看到第五题“生字书写”,千万要认真向“学案老师”请教,自己去学。

  生:(写字)

  (以下略)

  大禹治水(学案)

  学校:          班级:            姓名:        

  一、我的资料库

  1、收集古今中外发洪水时的图片、录像、光盘、文字。(至少1件)

  2、了解洪水会给人们生活带来哪些灾难。

  二、我的小调查

  我们班的同学中,能够天天与爸爸见上面的有(    )人,一个星期能见上一面的有(    )人,一个月只能见上一面的有(    )人,一年到头都见不上爸爸一面的有(    )人。

  三、我的小尝试

  1、我能用上小符号在下图中表示出“淹没”与“满上”的区别,“冲撞”与“冲毁”的区别。

  2、我能和同桌作正确流利地朗读全文。

  3、我能把《大禹治水》的故事说给别人听。

  四、我的小发现

  开始,我认为大禹是一个                                                   

  。

  现在,我认为大禹是一个                                               

  。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大禹治水》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