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拱手江河 点赞 分享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精选12篇)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1

  一、设计理念:

  1. 优化课堂教学结构,注重课堂教学效率

  学生学习一篇新的课文,最有兴趣的是在第一课时。可是按照传统的教学模式,教师往往是第一课时扫除生字新词,读懂读通课文,教学的重头戏是在第二课时上。从教学的实际效果看,往往是第一课时“逛西湖”,第二课时“打老虎”;从学生的兴趣看,实际上是错过了学习课文的最佳时机。因此如何优化第一课时的教学,提高第一课时的教学效率,很值得研究。

  2. 弘扬阅读教学的人文精神

  新课标根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其中特别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反映在阅读教学的“总目标”中,要求在阅读中“注重情感体验”,“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人文精神”是一个较为抽象的概念,并不是说一堂课就能看出学生的什么精神来。人文精神是渐进的,沉淀的,学生随着语言的积累,就能逐步形成强烈的人文意识。语文学科重在对学生“熏陶”,如何不失时机地调动学生去感悟流露在语言文字中的人文精神,使语文课堂更添诗意,是平时的课堂教学所要努力做到的。

  二、课前准备:

  1、多媒体课件的制作。

  2、学生课前熟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三、课堂实录:

  师:有人说人生是一场梦,有人说人生是享受,也有人说人生是奋斗,是攀登。孩子们,我不知道    你们如何理解人生,但学完了《挑山工》这一课,你们一定会有新的理解和收获。

  (师板书课题:挑山工)

  师:你们看这幅图,你能从图上对挑山工有一个初步的了解吗?

  ( 师出示课文插图)

  生: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上山的人。

  生:挑山工一步一步地走向山顶。

  生:挑山工被肩头的担子压弯了腰。

  师:对!挑山工是挑着重物一步一步向山上攀登的人。

  师:孩子们,看看图上的这条山道,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这是一条弯弯曲曲的山道。

  生:这是一条崎岖的山道。

  师:用“弯弯曲曲、崎岖”这样的词语很准确。

  生:这是一条坎坷的、充满荆棘的山道。

  师:你是个充满想象力的孩子!

  生:我想到挑山工很辛苦。

  师:你是个感觉敏锐的孩子!

  生:我觉得挑山工很不容易,挑着那么重的担子还要走那么陡峭的山路。

  师:你真棒!你的语言里充满了对挑山工的敬佩之情,你一定是个体贴他人的人。

  师:能用简单的语言描述一下画面中挑山工的样子吗?

  生:他穿着红背心,黑色裤子,裤脚卷到了大腿,他的皮肤黑黑的,挑着担子,弯着腰,低着头。

  师:如果你的描述再注意一下顺序就好了。

  生:他低着头,穿着红背心,黑色的裤子,皮肤黝黑,他被肩上的重物压弯了腰。

  师:“黝黑”这个词用在这位挑山工身上很贴切。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这幅画面呢?

  生:第七段

  师: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生:读第七段

  师:谁还想读?

  生2:读

  师:评一评,他们什么地方处理得好值得我们学习?

  生:“一步一步地向上攀登”读得有力,速度慢一点,我觉得这种处理好。

  师:为什么呢?

  生:因为挑山工挑着重物,走起来应该是吃力的,不会很快。

  生:作者用“一步一步”而不用“一步步”,说明挑山工很辛苦,很努力,应该慢点读。

  师:你真细心,会学习!下面大家来试试,自由读一读。

  生:自由读文

  师:把这一段齐读一遍好吗?

  全班齐读第七段

  师:当我们看到这样的画面,读到这样的文字的时候,我们能从中体会到挑山工的艰辛不易。下面请大家读读课文第一段,进一步了解挑山工的不易。

  生:读课文第一段

  师:出示填空练习: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关联词。

  1.(为了)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为了)省些力气,挑山工走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2.(因为)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所以)他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师:大家很聪明,能不能根据第一段课文的内容用别的关联词来说说你读第一段的收获呢?

  生:如果挑山工不走折尺形的线路,就无法担着重物上山。

  生:既然挑山工走的折尺形线路会使路程加长,那他登山走的路程就肯定比游人要远。

  师:关联词的使用使我们的逻辑更严密,大家对第一段的理解很到位。

  师:这一段的最后一句,大家注意了没有?用了感叹号。为什么?

  生:因为感叹号表示一种强烈的感情。

  师:是一种什么样的感情呢?你能从这个感叹号读懂什么?

  生:挑山工很艰辛。

  生:挑山工很辛苦!

  生:对挑山工的同情!

  生:对挑山工的敬佩!

  师:你们的理解都不错。孩子们,挑山工肩挑重物,路程又长,与游人相比,挑山工登山速度一定比不上游人吧?

  一生回答:是!(众生笑齐答不是)

  师:课文中的作者有一个疑问在那一段表达出来了?

  生:课文第五段说了这个问题。

  师:哪一小组愿意来读一读作者心中的不解之谜呢?

  (各小组争先恐后举手。师指名一组读。)

  师:课文哪儿又这个谜揭开了?找出给你印象最深刻的语言读一读,品一品。

  生轻声读课文

  生:给我印象深刻的句子是“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

  师:为什么这句话给你印象很深?

  生:它告诉我一步一步走,还要抓紧时间,我平时经常边做作业边玩,浪费时间。

  师:敢于说出自己的缺点,你有勇气,我也看到了你改正的决心了,好!

  生:“别看我们慢,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边去了。”这句话让我想起了“滴水穿石”这个成语,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不懈。

  师:你的理解真棒!

  师:课文第五段把游人登山和挑山工登山进行了比较。谁能用简洁的词句来概括一下?

  (指名上黑板板书)

  师:(分两行板书游人/挑山工,一位学生上黑板在“游人”后写道:东看西看、玩玩闹闹,又一学生补充: 随便、高兴怎么就怎么。一位学生在“挑山工”后面写道:踩实、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

  师:咱们黑板上有的句子长了,能不能改改或者换个词呢?

  生:“高兴怎么就怎么”和前面的“随便”是一个意思,可以不要。

  师:同意他说的意见吗?

  (众生表示同意,师擦去后一句。)

  生:“走长了就跑到你们前面去了”可以换成“坚持不懈”。

  师:学以致用,好。你能来写吗?

  (生上台写)

  生:“踩实”让我想到了学习要踏实,能不能再写个“踏实”呢?

  师:好!你来写吧!

  生:我想可以补充一个词:抓紧时间。

  师:好!上来写吧!

  生:挑山工面对陡峭的山路,没有害怕,还“一个劲儿往前走”,我觉得他很勇敢。

  师:真棒!你想写上“勇敢”是吗?

  (生点头上台写)

  师:你们从挑山工几句实实在在的话语中明白了这么多,真不错!下面大家看作者的表现。读!

  (生齐读第六段第一句)

  师:有什么地方不懂的?

  生:“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还有“意味深长”?

  师:谁来帮助他解答这个疑惑?

  生:“心悦诚服”是指真的打心里服气或佩服。“意味深长”大概是说意思很丰富。

  师(面向刚才提问的学生):明白了吗?能勇敢提问的孩子也是值得表扬的。

  师:关于这句话,你们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包蕴”就是包含的意思。

  生:也就是说挑山工的几句实在的话,好象包含着很多道理。

  生:我想“意味深长的哲理”指的应该是挑山工的特点: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你真是聪明的孩子!

  师:孩子们,让我们再回到课文的第七段,想想,课文最后的这个“它”指的是什么?

  生:是指这幅画。

  生:不对,是指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认为是指画中挑山工表现出来的踩实、抓紧时间、坚持不懈和勇敢。

  师:现在有a、b、c三中答案了,大家认为哪个最完整?

  生(笑齐答):c!

  师:如果让你根据这幅画和我们所学的课文来写一句座右铭,你会写什么呢?

  众生思考,静无声。

  师:请大家想想,写在课文插图的下面。

  生动笔写。

  (两分钟后)师:谁来读读自己的座右铭?

  生:生活就是奋斗,坚持不懈的奋斗!

  掌声起

  生:人生是一场攀登,只有抓紧时间的人才能赢得胜利!

  掌声起

  生:面对坎坷的人生路,勇敢无畏才是大英雄!

  掌声起

  生:水弱吗?不!它的坚持不懈是我学习的榜样!

  师:大家写得真好!回去用纸工工整整地写在纸上贴在床头或书桌上,好吗?

  生齐答

  师:今天,我们了解了挑山工,从他身上我们汲取了精神力量。课后,请大家给挑山工写一封信,我们在班级墙报中展出。下课!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2

  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往前走的精神。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能用"心悦诚服"、"意味深长"等词语造句。

  3、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能从中受到启迪。

  教具准备:

  1、写有生字新词和挑山工说的一段话的小黑板。

  2、一把折尺,一张灯片。

  教学时间:三课时 此课为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讲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整体入手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挑山工》一文。通过这节课的学习,要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同学们已预习了课文内容,谁来说说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了作者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时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而产生了疑问,后来,通过一个挑山工几次超过他的事实,以及与挑山工的对话,解开了不解之谜,并受到深刻的启发和教育。)

  二、讲读课文

  (一)自由小声朗读课文,找出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的段落,.写作者的亲身经历的段落,.写作者受到启发后的段落,并注上符号。然后讨论。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齐读第一句,讨论:作者用这一句开头能起什么作用?为什么起到了开门见山的作用?(一开头就触及题目,不绕弯子。)

  2、指读第二句,讨论:

  ①第二句写了什么?(挑山工挑重物的样子)

  ②扁担是"光溜溜的",绳子是"垂下的",这说明了什么?(说明扁担担的时间久,磨光滑了。因担的物品重,"沉甸甸"的,故绳子"垂下"。)你从挑山工的扁担是"光溜溜的"联想到了什么?(有经验)

  ③究竟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经验(特点),课文是从哪些地方来写的?请默看第一自然段的后面部分,用笔注上符号。(先写登山的姿势,再写登山的路线)。他们登山的这种姿势起到什么作用?(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破折号是表示什么?(表示注释)。"折尺"是什么?(实物演示)他们折尺形路线是怎样的?(齐读)指名在黑板上画出来。从游人登山直上直下,挑山工登山的折尺形路线,你看出什么?(挑山工登一次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既然走折尺形路线,会使路程加长,为什么挑山工还要走这种路线呢?(使东西不碰台阶,省些力气,对膝头有好处。)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是什么现象使作者感到很奇怪?为什么感到奇怪?(默读第二自然段,划出有关语句,然后用自己的话说)

  2、"腾云驾雾"是什么意思?(原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那样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不可理解。)

  (四)讲读第三至六自然段(文章的重点部分)

  过渡语:为什么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而速度并不比游人慢?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么得到解决的?下面,我们就着重学习讨论这个问题。指名读第三至六自然段,大家思考两个题: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请说明理由。(证实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按事情发展经过写。因为写了作者在山下、回马岭、五松亭、极顶四个地方与挑山工相遇的情况,证实挑山工登山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人物、地点、事情都交代得很清楚,说明的道理使人心服。)讨论第一节课同学们在质疑问难时提出的有关这部分课文的问题,学生已懂得的问题就不再讨论,重点讨论学生提出的两个难度大点的问题:

  1、挑山工挑的东西多,走的路程又长,为什么比游人还先登上极顶呢?他们是不是有近道?(读课文中写游人和挑山工登山时对比的语句。无近道。)边讲边出示字幕幻灯片:游人挑山工东看西看踩不实不行玩玩闹闹停停走走更不行总停下来一个劲儿往前走

  2、作者为什么感到挑山工的说的话似乎包蕴着意味深长的哲理?(告诉学生要解决这个问题的方法:第一,要弄明白"意味深长"和"哲理"的意思;第二,再弄懂挑山工说的这段话的意思;第三,弄清这段话的含义。这样,就可理解作者认为挑山工说的话是哲理的原因了。)"意味深长"?(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这段话的含义: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3、挑山工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往往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说明一个什么道理呢?(即挑山工说的这段话的含义)提出小黑板,读一读。

  (五)讲读最后一自然段。

  齐读(以读代讲)

  计论:1、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来激励自己勇往直前。)

  三、挑山工负重坚持不懈地登山的形象对你有什么启发呢?请回家后写出心得体会。(课堂有时间可先说一说。)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3

  《挑山工》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课文详细描写了在泰山上随处可见的挑山工,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走着折尺形的路线,可速度却不比游人慢。作者通过与一个挑山工攀谈,从其朴实的话语中弄清了其速度不比游人慢的原因,并从中悟出了深刻的道理:只要脚踏实地、抛却杂念、勇往直前,就一定能成功。

  1、课前,可以布置学生上网或通过其他渠道搜集有关泰山和挑山工的资料,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从而让学生对挑山工有初步了解,明白他们是一群怎样的人,他们是干什么的。为后面的学习做好了铺垫。

  2、通过安排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自学,让他们自主学习,学习在探究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这也为后面以疑促读,深入自学,自主解疑做好了准备。

  3、以学定教,学生对课文的熟悉程度决定了后面理解课文思想内容,感悟人物精神品质的教学。

  4、创设具体生动的语言情境,唤起学生畅所欲言的愿望,训练了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也给了孩子一次触动心灵的机会,深化了思想认识。

  5、用品读来结束教学,让挑山工的具体言行去感染学生的心灵,激发起学生脚踏实地,勇往直前的精神。又照顾到学生的个体差异,提出了可供选择的学习要求。使学生体会到写人的文章可以通过写事来表现人物的品质,使“读”和“写”有机地结合起来,以“读”带“写”,以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4

  一、教学要求

  1.理解课文内容,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的生字和新词,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用“耽误”、“朴素”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理解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并从中受到启迪。

  三、教具准备

  1.生字生词卡片。

  2.写有“读读写写”中词语的小黑板。、

  四、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导入  新课,检查预习。

  1.指名朗读“导读”部分,了解本组安排的篇目和重点训练项目。

  2.导入  新课。板书:挑山工。同学们已经预习了这篇课文,谁知道“挑山工”是指什么样的人?预习后,知道了挑山工的哪些特点?(学生自由发言,互相补充,认识可深可浅。)

  3.指名按自然段朗读课文。读后适当评议,重点纠正读错字和读破句的地方。

  二、讲读第一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部分主要讲了什么。

  2.讨论。

  这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讲挑山工登山的特点。)

  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他们登山时的姿势是什么样的?找出课文里的话说一说。挑山工登山的路线是什么样的?(是折尺形的。)

  谁能描述一下,“折尺”是什么?(学生讨论后,教师可在黑板上图示,或实物演示。)

  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形路线,而不像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能省些力气。)

  挑山工走折尺形路线带来什么问题?(路程比游人约多一倍。)

  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详细地描写挑山工登山的特点呢?带着这个问题继续读课文。

  三、讲读第二自然段。

  1.齐读第二自然段。

  2.讨论交流。

  作者对什么现象、事情感到很奇怪?(作者奇怪的是,虽然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他们花的时间并不比游人多。)

  作者为什么感到奇怪?读读课文,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饱览”是什么意思?(充分地看,看个够。)“题句”是什么意思?(就是为留纪念而写的诗句。)“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指什么?(指传说中利用法术乘着云雾飞行。作者形容挑山工“像仙人”、“腾云驾雾”,是感叹挑山工登山之快,对挑山工的领先感到吃惊,觉得不可理解。)

  四、布置作业 。

  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

  1.用生字生词卡片检查学生的读音。提醒注意:“奏”、“素”是平舌

  2.挑山工和游人登山时有哪些不同的特点?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二、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自己朗读第三自然段,思考问题:在登山途中,“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是在什么情况下相遇的?

  2.学生按要求自学思考。

  3.讨论交流。

  “我”和一位挑山工几次相遇?(三次。)这三次相遇分别是在什么地方?(请学生从课文中寻找答案。)这几次相遇有什么共同的特点?(都是在开始时“我们很快就超过了他”,但后来发现“他”走在了前面,率先到达我们相遇的地方。)

  “攀谈”是什么意思?(闲谈,随便聊聊。)作者为什么要“走过去跟他攀谈”?(因为作者感到很奇怪,很想解开心中的谜。)

  三、讲读第四自然段。

  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主要讲作者提出了心中的“不解之谜”。)作者的“不解之谜”是什么?

  作者的这个“不解之谜”是怎样产生的?联系前几个自然段的内容想一想。(是通过对挑山工与游人的对比产生的。)

  四、讲读第五自然段。

  1.学生各自朗读第五自然段。

  2.讨论。

  在挑山工的回答中,有一个问句:“您看,是不是这个理儿?”挑山工是怎样解释“这个理儿”的?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我跟你们不一样”,挑山工和游人有什么不一样呢?

  (游人:东看西看玩玩闹闹总得停下来高兴怎么就怎么)

  (挑山工:一步踩不实不行更不能耽误工夫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那么,为什么游人“高兴怎么就怎么”,而挑山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呢?(游人是来游览的,哪里好玩就在哪里停,目标散乱;挑山工有任务,要按时把货物送到山顶,目标专一,所以得一个劲儿往前走。)

  五、讲读第六自然段。

  1.学生齐读第六自然段。

  2.讨论交流。

  “心悦诚服”是什么意思?(诚心诚意地佩服。)“包蕴”指什么?(包含。)“意味深长”是什么意思?(指含着的意思耐人寻味,值得很好地体会。)什么是“哲理”?(有普遍意义的道理,有深刻意义的话。)

  山民这几句朴素的话里,包蕴着什么意味深长的哲理?(引导学生紧扣关键词语,比较游人与挑山工的不同之处,然后深入理解“一步踩不实不行”、“一个劲儿往前走”的含义,再深入到更深一层的认识:看准目标,坚持不懈,就能达到目的;放松要求,做做停停,任何事情也做不好。)

  六、讲读第七自然段。

  作者画了一幅什么样的画?用课文里的话说一说。

  作者为什么说“我需要它”,而且“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作者需要的仅仅是这幅画吗?(作者需要的不仅仅是画,而是画中挑山工那种认准目标,不断登攀的精神。作者一直把这幅画挂在书桌前,是因为作者需要这种精神来激励自己向前。)

  七、布置作业 。

  熟读课文,体会挑山工说的话的深刻含义。

  第三课时

  一、复习旧课。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

  2.指名说说每个自然段讲了什么内容。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1.提出要求。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想想课文可以分成几段,哪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可以成为一段,每段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2.学生朗读思考,教师巡视指导。

  3.检查交流。

  课文可以分为三段。第一、二自然段是第一段,讲挑山工走的路程比游人长,但却常常领先,作者对此提出了疑问;第三至第六自然段是第二段,讲作者与一个挑山工几次相遇,通过交谈,作者解开了心中之谜;第七自然段是第三段,讲挑山工的精神对作者的启示。

  三、总结课文的主要内容。

  1.提出要求:把各段的段意连起来,就是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大家练习说一说。 2.同桌互相讨论。

  3.指名发言,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四、完成“读读写写”。

  1.指名读小黑板上的词语。

  2.指名说说“拘束”、“腾云驾雾”、“耽误”、“朴素”、“意味深长”的意思。

  3.抄写“读读写写”中的词语。用“耽误”、“朴素”造句。

  五、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按照预习要求预习《可爱的草塘》。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5

  《挑山工》教学反思

  教了高年级一段时间,发现孩子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是,提问题的能力却很得不足。每次上新课前,总会布置孩子一个质疑的作业,但发现这个作业的完成水平是相当打折扣的。不少孩子只能问出,某某词语是什么意思?作者是谁?文章是什么时候写的?某某地方现在在哪里?等等问题,而涉及到文章中心,涉及到重点词句深刻含义理解的问题少之又少,不禁感叹,现在的孩子不会提问了吗?

  仔细想想,在长期的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任务似乎就是回答老师提的问题,答对了就是聪明的孩子,答错了说明理解有偏差。学生观察老师表情和理解老师暗示的本事越来越好,但自己去发现问题的能力却越来越差。长此以往,别说是培养孩子的创造能力,想像能力,孩子学习的主动性,能动性都会被伤害。

  其实这是我们现在的教育在急切呼唤的,培养孩子的问题意识。所谓问题意识,是指学生在认识活动中意识到一些难以解决的疑惑的实际问题或理论问题时产生的一种怀疑、困惑、焦虑、探究的心理状态,这种心理状态促使学生具有强烈的“推陈出新”意识,积极思维,不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实践已证明,创新教育的突破口是对学生问题意识的培养。

  作为以创新精神培养为核心的素质教育的基础学科——小学语文,是培养学生问题意识的重要学科,我们更应该转变观念,在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这种意识的培养方法有很多,我在《挑山工》一课中主要采用让孩子参与提问设计,学会问的方法。

  首先,让学生学会问什么。提问有很多种类型,有浅层次的疏通性问题、促进深入思考的深究性问题、品尝表达方式的鉴赏性问题和评价性问题、挖掘课文“空白”处的想象性问题等。如学习《挑山工》伊开始,学生只提出一些疏通性问题,如:①挑山工是什么人?②他们是怎样工作的?③他们为什么要做这些工作?我启发孩子抓住重点句,再揪住重点字词提问。如“它是指什么?”,“为什么我需要它?”,“为什么要‘一直’将他挂在书桌前?”引导孩子与之前的提问对比,这一讨论,使他们认识到,在促使自己深入思考的地方,应留意重点的词句,选择性地提出问题,养成咬文嚼字、认真推敲的好习惯。

  其次,让学生学会怎样问。问题的形式是多种多样的,从句式上看:有“是什么?”“为什么?”“有什么好处?”“有什么特别?”“有什么区别”;从问的内容上看,可以从字词意义,句式顺序,句子内涵等多方面问。

  《挑山工》教学反思

  顺利的结束了一课时的教学,学生们无论是在知识水平,能力培养还是情感体验等方面都有所收获。作为一名教师,课后细细品味,深刻反思获取的则是宝贵的教学经验。因为是一节真实的生成课所以感受颇多。

  (一)教学的第一大环节是梳理作者与挑山工的四遇四见,让学生默读课文,把相遇地点用(  )扩出来,把表示速度变化的句子用--------画出来。出乎我的意料学生部分困难生梳理的能力较差,把凡是表示地点的词语如草地、古松下等等都扩出来,有的更是无所适从。巡查一下,感觉不能草草过去,果断采取小组研究的形式互帮互学,让理解的优生小范围内、有针对性的帮助学困生,集体订正时效果较好。在这里小组合作学习并不是计划之中的形式,而适时适地而有效的及时采用好的方法就会得到意外的惊喜。

  (二)指名读挑山工的话后,我用特殊颜色标出“我和你们不一样”这句话,然后让学生说一说挑山工与游人有什么不一样。本想让学生结合挑山工的话来说,说走法不同、说目标不同。可学生却没在意后面的“一步踩不实不行”等话语,反而谈出了挑山工挑重物、走折尺形路线等困难。我通过再三的指屏幕才拉回他们的思路。也曾思考是否因为这段话是打在屏幕上,学生没有看书去找,也没看屏幕,而是凭读文的印象去说,或者是因为我的问话出现了什么毛病。不得而知。

  (三)   本节课我运用了三个填空来帮助学生表达,一个是解疑“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    ),而是(    )。”一个是说明我为什么需要它“作者之所以吧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是因为他从挑山工的话中明白了登山要(       )领悟到做事要(      ),还体会出要用它(      )。”课前就曾设想这种形式是否阻碍学生的表达,抑制学生的发展?是否以不适合四年级的学生呢?通过课堂实践我发现第一个问题在我提出后就有学生举手,而且称之为踊跃,显然设计有些多余。而第二个填空对回答有指引作用还是有必要的。想一想这种形式真不能抛弃,只不过是如何使用的问题。有的学生就曾对我说 “老师我心里明白,但是不知道该怎样表达。”为什么不可以帮他们一下呢?我们可以设计好,然后根据情况适时的出现或学生以说得很到位就在教师小结时出现加深学生的印象。

  (四)   本节课学生在填空时并不是很全面,如预期让学生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走走停停、目标不专一 ),而是(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目标专一)”,但学生填“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玩玩闹闹 ),而是(一直走)”,或“因为挑山工不像游人那样(目标不专一 ),而是(目标专一)”每人都仅仅说出某一方面。虽说也可以,但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

  纵观总体我感觉对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顾及过少,教师牵导过多,课堂太过拘谨。其实该放手时就该放手,这才能促进学生的发展,给他们更广阔的天地。

  很喜欢这种(教师做足自己课前准备而不是让学生做好准备)生成的课堂,正因为有一些不可预料的东西才有了这么多值得反思的素材。课上得很有感觉,也许他并不完美但很值得回味。

  《挑山工》反思

  在讲过《挑山工》后,我对语文课又有了新的认识,在语文课上既要对学生进行语言的训练,又要培养深刻理解课文,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的能力,还不能让别人误认为这是一节品德课,在这两者之间掌握好度的问题是至关重要的。根据本节课的教学理念:抓住重点,有详有略。充分给予学生自学的时间,利用质疑的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在读——感悟——读的指导下领悟课文内容。培养学生理解感悟、表达朗读能力。体现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进行教学设计。

  一、教材的整体把握。

  讲课之前,教师的备课很重要,教师对教材的把握程度,影响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效果。本节课又很容易讲成品德课,因此在教材的整体把握上就要多下些功夫。由于文章较长,我采取了抓住重点,有详有略的教学思路。在第一课时解决了学生提出的比较浅显的问题,学生提出的重要问题则卖个关子留下疑问,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下节课的学习埋下伏笔。

  二、教学环节的设计。

  针对上节课学习留下的疑问,我趁热打铁继续追问:“上节课我们初读了22课《挑山工》,大家提出了很多问题。大部分同学的问题集中在课文的最后一段:‘作者说:“我需要它。”’作者需要它什么?我们不明白。这节课我们就一起交流探讨。”然后让学生确定学习方法进行学习。

  在学生回答问题时,要注意让学生紧紧围绕问题进行解答,这样一来,利于学生口语的表达,让别人听了也会觉得很有条理。理解课文的整个过程中学生紧紧抓住“作者需要它什么?”进行理解,理解深刻叙述理由也很有条理。其他学生认真倾听,当别人的理解对自己有所启示时,同样会毫不迟疑的举手参与补充。因为学生的积极参与和认真思考,使得大家对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也就十分明确的摆在大家的面前了。在最后总结概括时学生用词准确无误,使整个学习的过程非常完整。

  把课堂上学的知识运用到生活实际中。当学生充分领悟到挑山工的精神时,我让学生与自己的生活实际相联系,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这种精神是我们每个人都应该需要的也是必不可少的。学生想到自己的学习需要这种

  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还想到很多成功人士就因为具有了这种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才会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例如:中国的舟舟、张海笛、外国的诺贝尔、海伦凯勒等,学生用他们的语言表达出了对这些人的尊敬,也真切的了解到了这种精神的重要性。

  升华中心引出反思。在给学生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同时,我又根据课标体现了读写结合的课题思想。让学生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有的学生这样写到:我们都应该像挑山工那样具有心中有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如果你想完成一件事,既便这件事有些坎坷也不能放弃。还有的学生写到:我们做任何事情就应该坚持到底,或许在你成功的道路上会有许多波折,但是只要你坚持,你就会成功。做事要脚踏实地的去做,不能投机取巧,因为在成功的道路上是没有捷径的。听到学生们的肺腑之言,我感叹到:就像同学们所说的,在捷径上得到的东西决不会惊人,当你在经验和诀窍中碰得头破血流的时候,你就会知道在成功的道路上流的不是汗水而是鲜血。他们的名字不是用笔而是用生命写成的。希望同学们以此来激励自己,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创造出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教师的小结给整篇文章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本节课虽然有很多可圈可点之处,但还是存在很多不足。例如:学生在抓住重点进行理解比较深刻时,教师并没有进行及时的表扬给与肯定,而是点头示意表示肯定,没有很好的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教师对学生的表扬用词也比较单调。通过本节课的讲授,我自己也是从中获益良多,相信在今后的语文教学中,自己会总结出属于自己的语文特色。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6

  一、教学内容:

  《挑山工》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通过挑山工登山,虽然身担重物、走的路程比有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揭示了一个意味深长的哲理:无论做什么事,只要坚持不懈的朝着一个目标,脚踏实地的做下去,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二、教学目标:

  1、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挑山工话中蕴含的哲理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难点: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自主学习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质疑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交流释疑。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

  挑山工 游人

  走得慢 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 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 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 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7

  设计理念:

  1、 转变观念,真正做到“以学生为主体”。课堂上教给学生读书方法,培养读书能力,体现以读为本,以学为主,导学结合,让学生做课堂的真正主人。教学中体现两个为主,以课堂教学为主,课堂上以学生的学为主,教师要致力于导,学生致力于学,学会读书思考,掌握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2、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因此,在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重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的同时,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教学目标:

  1、 了解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山顶的道理。

  2、 理解课文内容,联系生活实际,体会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

  3、 学习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脚踏实地、坚持不懈的精神。

  教学重点: 联系对挑山工攀登情形的描述,理解他意味深长的话。

  教学过程:

  一:开门见山,揭示课题。

  1、同学们,泰山突兀峻拔、雄伟壮丽,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往游览。在游览的时我们总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

  2、播放录象,大致了解挑山工的情况。

  3、这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透过语言,了解挑山工登山这件小事中蕴涵的深刻道。

  二:初读课文,揭示对比。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师:读完课文,你都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挑的货物很重。因为课文用了“沉甸甸”这个词。

  生:我知道了挑山工登山路线与游人不一样。他们走的是折尺形的路线而游人走的是直线。

  [设计说明:“你读懂了什么?”这个问题弹性大,能启发程度不同的学生读书思考,从不同角度有所表达。问题宽泛,留给学生较大的学习空间。教师根据学生的发言情况作具体指导,指导具有针对性,富有实效。] 师:到底折尺形是什么样?你能把你理解的挑山工走的折尺行的路线画下来吗?

  生:行。(异口同声地回答。)

  学生画,师巡视,根据情况并叫三名学生画在黑板上。

  师:请一位同学读这一段,大家看黑板,你发现了什么?

  生:“第一个不对,是斜行向上的。”

  生:“书上说了是从左边起的,第三个也不对。”

  学生七嘴八舌的说开了。

  师:从刚才的学习中,你的收获是什么?

  生:读书不要马马虎虎,要细读。

  生:课文怎么写的你要读清,不然就理解错了。

  [设计说明: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由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刻,也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教师在课堂上引导学生去发现要学的东西。这时学生的这种注意力和思维的焦点相对集中,有助于学生形成学习的内驱力和自我探究的能力。同时充分调动学生发挥自己的独特体验,多角度思考、发现,让学生学会学习。]

  师:游人走的是直线,可挑山工为什么要走折尺行路线呢?

  生:这样曲折向上登,才能使挂在扁担前头的东西不碰在台阶上.还可以省些力气。担着重物,如果跟一般登山的人那样直往上走,膝盖会受不住的。

  师:从这里你发现了什么? 生:挑山工很聪明。

  生:挑山工能在工作中找捷径。 生:他还能在工作中找窍门儿。

  师:好了,现在把你的学习体会写在这一段旁边。

  生:我写的是:我以后在生活中也要学着找窍门。

  生:我写的是:无论干啥都要多动脑筋想办法。

  [设计说明:教学过程中让学生畅所欲言,谈自己的独特感受。在交流中,学生互相启发,提高认识。“方法比知识更重要。”让学生读写结合,练习做读书札记,学会读书的方法。]

  三、细读深究,潜心会文。

  师:我们发现挑山工走的路比游人长,他就应该……(师预言又止。)

  “应该比游人慢。”一生抢着说。

  “不是,他比游人还快。”另一生赶紧接着说。

  师:这时,你自然产生了哪些疑问?

  学生汇报。 生:这是为什么呢? 生:他们是不是有近道?

  四人小组,再读课文,交流汇报。 全班汇报。

  [设计说明:[新课标]指出:给学生提供充分从事学习的时间和空间,鼓励小组学习、合作交流,与人分享和独立思考的学习方式,改变传统的教师角色,教师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合作者。课堂教学中,教师应在关键处设疑,在矛盾处发问,巧妙安排教学活动,组织学生讨论,促使学生积极思考。]

  师:你们找的都是挑山工的话。 师生对读挑山工和“我”的对话。

  师:用笔划出你觉得有道理的句子。小组交流自己的理解。

  师:挑山工的话中蕴含着一个深刻的道理,作者没有写出来,请大家把自己的理解写下来。

  师:这时,你又有什么样的想法? 生:我不觉得挑山工很珍惜时间。

  生:我们要认真对待每件事。 生:无论干什么事都要有目标。

  师:作者又是怎么表达的呢? 生:回来画了一幅画。

  师:(出示这幅画)在这幅画上你都看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挑山工健壮。生:我看到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

  生:一个穿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

  生:他还在不断的攀登。

  [设计说明:借“形”(彩图及文字)悟“神”(写作目的)。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上升到理性,使“挑山工负重登山”形象深深烙印在学生脑海中,受到鼓舞和鞭策。] 读最后一段。

  指导感情朗读:范读,齐读,指名读。

  过渡:其实,不仅作者需要那幅画,今天,老师也想问问同学们,你需要它吗?为什么? 交流讨论:指名发言:

  生:是因为我需要挑山工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的坚持精神。

  生:我需要不怕困难的精神。 生:我需要挑山工坚强的意志。

  生:我需要挑山工说的哲理。

  [设计说明:指导感情朗读,首先要引导学生真正的入情入境,其次,要加强朗读技巧的指导。通过范读、比赛读、推荐读、手势指挥读等各种形式反复读书,又促进学生进一步入情入境,在感情上与作者真正融为一体,实现学生与文本之间的“零距离”接触。]

  四、总结全文。

  同学们,不仅作者需要它,我们也需要它!是啊,不仅作者需要挑山工这种认定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的精神,同学们也需要,老师也需要,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今天我们虽然没登真的泰山,但是我们跟随作者一道了解了不被人注意的小事中蕴涵着的深刻道理。

  板书设计:

  一步踩不实不行  步步踩实

  认定目标        更不能耽误工夫  抓紧时间

  一个劲儿往前走  坚持不懈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8

  福建 丁瑾  

  ------------------------------------------------------------

  设计理念

  尝试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理念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提高理解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增强学习语文的兴趣与自信心,真正达到自主读书的目的。

  教学流程及设计意图

  一、自读与导读结合,感知文章脉络,凸现重难点

  在新课初始,教师设计这样的自学题让学生阅读、思考;

  1读通全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课文生字、新词。

  2找出挑山工和游人是怎样登山的段落读一读,想一想,你的疑问与作者一样吗?并把你的疑问写下来。

  3请把挑山工讲的话画出来,再认真读读最后一段,想一想文章先写什么,再写什么,最后写什么?全文表达顺序是什么?

  4文章有哪些你读不懂的地方,请做上记号。

  首先让学生自读感悟,然后小组合作学习与交流。在这个自读与合作学习的平台上,教师始终要关注、引导学生,使学生自学讨论能深入下去,重视个别辅导,及时发现学生讨论中的焦点与难点问题。

  二、直奔重点语段,品析语言文字,感悟文章事理

  首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学生朗读描写挑山工与游人登山的语段,讨论并画出挑山工与游人登山路线对比的简易图。在全班交流时,选几组进行展示,每组还要派一个代表解说该组的图示、阅读该段的体会。通过这样的阅读与再造想像的训练,既帮助学生理解、感悟语言,又为学生口语表达训练提供了机会。

  其次,引导学生体会挑山工说的话。挑山工说了哪几句朴素的话,你从这些话里体会到了什么?

  方法一:教师重在启发、引导学生学会在自读、合作、探究的学习中,体会句子的蕴涵的意思。

  思考题设计:联系上下文,领悟重点词语,联系平时生活实际谈感想,用自疑解答等学习方式,体会挑山工的话中蕴涵的意思,想一想你从中明白了哪些道理。

  方法二:请阅读理解挑山工说的话,完成下面练习:

  (一)读了挑山工的话,我们懂得了:

  1游人登山时,之所以比挑山工,是因为。请找出文中写游人“玩玩闹闹”,“总停下来”的语句读一读。

  2挑山工登山之所以能,是因为。

  (二)从挑山工与游人登山时的不同表现,我们悟到了哪些道理?你能结合自己平时学习和生活的例子说说吗?

  练习(一)重点让学生自学、朗读感悟;练习(二)要通过小组合作学习讨论,再反馈,使人人都能有发言表现的机会,同时,努力保证每一位学生在语言实践中认识能力得到提高。

  三、选择性练习,深化独特认识,拓展语言表达能力

  根据学生不同水平和需要,教师设计不同的练习,让学生从以下三题中选两题完成。

  练习:

  1请你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如果见到挑山工,你想对他说什么?请写下来。

  3挑山工的几句朴素的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的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

  作者单位 福建省福州市马尾区实验小学  

  最新文章:  

  《桂林山水》教学设计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珍贵的教科书》教学设计 

  《卢沟桥的狮子》教学设计 

  《兰兰过桥》(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9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意味深长、腾云驾雾、拘束的意思。能用耽误、朴素造句。

  4、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学习让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踩实,一个劲儿往前走。学习挑山工不停地登攀的精神。

  2、用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的方法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时间:

  3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正确流利的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泰山是一座中外闻名的山岳,有许多人前来游览。在游览的同时我们会看到一些人肩挑重物,在陡峭的山坡上奋力前行,他们就是挑山工。这些挑山工在登山时比游人多走一倍的路程,而却比游人先达极顶,这是真的吗?到底是怎么回事呢?请大家看书。

  二、初读课文,了解大意。

  1、带问题自由读课文。

  问题:①挑山工是怎样登山的?游人是怎样登山的?结果怎样?(用笔划下有关语句。)②把挑山工讲的话划下来。

  2、指名回答。

  三、自学生字、新词。

  1、辨析多音字。

  2、易错的字。

  四、练习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自由读。

  2、每人读一句。

  3、指名分段读。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检查学生认读生字、新词情况。

  2、提问:这篇文章写挑山工怎样登山的?由此引发了一个什么不解之谜?

  二、细读课文,理清脉络。

  1、默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如何分段?根据什么分段?

  2、讨论分段。

  本文开头写作者在泰山上碰到挑山工,并由此产生疑问;有一次写出了作者的疑问,并用事实说明了疑问点;作者最后从这件事上受到启发。这就是作者的写作思路,即:产生疑问→解决疑问→受到启发。

  3、根据作者思路划段,总结段意。

  (1)学生划段,讨论段意。

  (2)小结。

  第一段(1、2自然段):讲我登泰山时看见挑山工登山与游人不一样,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但奇怪的是速度并不比游人慢。

  第二段(3~6自然段):讲我遇到一位挑山工的具体经历,证实他的速度果然不比游人慢,和我从挑山工的话中受到启发。

  第三段(7自然段):讲我画了一幅挑山工的画,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4、提问:我们是怎样分段的?

  先读文,理清作者的写作思路,再根据作者思路为课文分段。

  三、归纳全文主要内容。

  根据各段段意,把段意连起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记叙了我登泰山时,看到挑山工登山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但速度并不比游人慢的情况,并从中受到启发。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从挑山工登山的路程比游人多一倍、反而先登上极顶这件事中,使学生懂得干什么事都要一心朝着目标,脚踏实地,一个劲儿往前走,并学习挑山工不懈攀登的精神。

  2、能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提问:《挑山工》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读,思考。

  挑山工登山有什么特点?有什么好处?从哪些词句看出来的?

  2、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先写挑山工的样子:肩搭扁担,挑着沉甸甸的物品;接着写他们的动作,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有节奏地一甩一甩,再写他们登山的.路线--折尺形。

  好处:不损坏东西,还可以省力气。

  追问:有什么缺点吗?

  这样登山走的路程大约比游人多一倍。

  3、读第2自然段,说一说我的疑问是什么?

  挑山工走的路程远,速度慢,反而领先于游人。

  4、读文体会二者的不同之处。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思考:从这一段中找出我与挑山工登山的过程中,都是怎样登的?挑山工在哪儿超过了我?

  (学生边读边勾划书中有关的句子。)

  2、指名读,其余同学再认真思考一次。

  3、汇报。

  我在山下遇到一位挑山工(一齐走)并很快超过了他。可是在回马岭和五松亭挑山工都走到了我前头。最后,在极顶挑山工又走到了我的前头。

  (教师边听边板书要点。)

  4、追问:挑山工为什么能走到我的前头?从哪儿知道的?

  ①读挑山工的话,考虑一下他讲了几个意思?

  ②分析。

  (联系实际说说这些话的含义。)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作者用亲身经历解答了疑问。

  四、学习第三段。

  1、齐读,思考:

  这幅画一直挂在我的书桌前,因为我需要它。我需要的究竟是什么?

  2、汇报。

  这幅画体现了挑山工一心向着目标,不停地前进的精神。作者需要的是用挑山工永远向前的形象和富有哲理的话激励自己。

  教学小结:

  通过本文的学习,我们要懂得干什么事只要一心向着目标,步步扎实,不懈地努力,就一定能达到目的。

  板书设计:

  挑山工

  挑山工游人

  走得慢走得快

  一心向着目标不想目标

  步步扎实总停下来

  一个劲儿往前走东看西看,玩玩闹闹

  课后小结: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10

  一、上课的几点预设的目标

  1感知挑山工的辛苦

  2对课文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3能运用自己的方法对课文进行解读

  二、重点的处理

  主要是对“在泰山上,随处都可以碰到挑山工。”中的"随处"二字展开。

  三、设计流程

  1、课前下发相关的材料让学生来研读课文。

  2、出示幻灯片以谈话引入:来谈谈你对泰山的认识。

  泰山为五岳之首被誉为五岳至尊,他的文化底蕴的相关认识。孔子和杜甫的诗句。

  3、泰山的这些人文景观吸引了很多的国内外游客,但如果你从泰山回来,你还会讲起另一道独特的景观。

  导语:这些景观,你在泰山上是随处可见的。你看:(出示课文中的第一段文字中有关于挑山工的描述。)

  他们肩上搭一根光溜溜的的扁担,两头垂下几根绳子,挂着沉甸甸的物品,登山的时候,他们一只胳膊搭在扁担上,另一只胳膊垂着,伴着步子有节奏地一甩一甩,保持身体平衡。他们的路线是折尺形的 ----先从台阶的左侧起步,斜行向上,登上七八级台阶,就到了台阶的右侧,便转过身子,反方向斜行,到了左侧再转回来,每次转身,扁担换一次肩。

  这些人我们把他称之为:挑山工

  4、出示课题:挑山工

  ①预设:你从这段文字中知道了哪些信息。

  ②预设评价:不错,能在这么短短的文字中读出这些真了不起

  真行啊,你读书有一套

  角度比较新,向你学习

  能否再思考一下,你的原意很好,不过语言组织欠缺。

  你读得很不错。

  过渡语:刚才在这么一小段文章,就有这么多的感悟,如果细细读整篇课文的话,肯定还有许多意想不到的收获的。

  5、课文熟悉:

  下面自由学习课文,按照以前的贯例进行。

  可以在原地,也可以换位。前提是不能影响别人或别组的学习。

  要求:把你刚才想到的,领悟到的读懂的东西和大家交流。

  如果你想读,也可以来展示一下你的朗读功夫。

  几种可能:

  ①学生通过课外的预习,已经初步把课文读下来

  ②估计已经有部分学生已经能把课文所表达的意思概括出来

  ③对于挑山工那种精神的敬佩

  ④给合相关资料说泰山之高,挑山工之苦。

  ⑤解答一些问题比如是挑山工路程比游人多一倍为什么会先到达山顶。

  评价预设:真不愧是咱们班的朗读高手啊理解的透彻

  对于你的课外预习的课文的那种勤奋,真佩服

  你有一手。读得好,说得也好。

  6、引入课文最后一段:

  导语;刚才同学们读了课文有了这么多的感触,而本文作者冯骥才游览了泰山之后,有感而发,画了一幅画(出示文字):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①齐读

  ②个别读

  ③你读了之后,看到了什么

  ④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想法

  ⑤个别读

  ⑥导语:在现实中,这位穿红背心的挑山工,每天这样来来回回,而且他走的路程比游人要长一倍,但他却比游人要快到达山顶。我想同学们这个答案肯定是有了,但老师想看看同学们能够通过记者采访的方式来解答呢,考考你的表达能力?

  (给学生两分钟的组织。)

  7、理解“随处”

  导语:在这高得似乎见不到顶的泰山上,这些挑山工们,长年累月地挑着货物在山道上走着,在泰山上随处可见。你看(回读最后一段的文字)

  分解“随处”:

  ① 泰山上最险的紧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②在比较平坦的慢十八盘山道上,你看到了:

  ③在名人的磨崖石刻旁,你看到了:

  ④在清澈的小溪旁,你看到了:

  ⑤在接近山顶山道上你看到了:

  在泰山的任何一个地方,随处都可见到这种情景(出示课文最后一段,再次回归读)

  在陡直的似乎没有尽头的山道上,一个穿着红背心的挑山工给肩头的重物压弯了腰,一步一步向上攀登。

  8、理解任何时候的“随处”

  ① 在春节刚过时,我们去泰山游玩看到了:

  ②第一声蛙鸣来临时,在泰山上我们看到:

  ③在第一片落叶飘下时,泰山的山道上,我们看到了:

  9、想象片段写话训练

  还会在什么时候,这些挑山工们会出现我们眼前呢,又是怎么样出现的呢?请跟据大屏幕上的提示或者自己想象写上几句话。

  幻灯片提示:

  当落叶洒满山道时,当烈日暴晒的正午,当山脚桃花开得正艳时,当天空下起小雨时,当那一声声雁去时,当…………

  拿起笔,把你脑子中所想到的时节挑山工在干什么都写下来吧。

  10、学生反馈读自己写的文字

  11、总结:

  他们就是这样一个劲儿往前走,作者冯骥才先生受到启发画了这幅画,一直挂在书桌前不曾换掉,你知道为什么不肯换掉呢?

  根据提示材料出示

  1981年写《挑山工》时,冯先生39岁,是从事专业创作的第5个年头。冯先生说:“将近20年,换了三种   职业。这好比是职业“三级跳”,而每一跳都跨进一个全新的领域。”:“人生的每一个转折,必然会牢记不忘”;“一个人的爱好,往往成为他毕生为之奋斗的事业。”冯先生出生于1942年,中学毕业后,当了一名专业篮球运动员,然而,运动时,因胸骨损伤,他结束了他喜爱的运动员生涯。“经过了一番情绪波动”,我们看到了做画师的冯先生。而《义和拳》的成功,又使他成为了一个专业作家,他就是这样完成职业的“三级跳”。冯先生一直有他自己的职业理想,在《胸无成竹的快乐》一文中,冯先生的一位朋友见他伏案作画时说,凡事不能两全,不如“弃文从画”算了。而冯先生觉得写作是与绘画一样——充满了偶然,又享受了偶然!他说,写作有如此多的快乐,为何弃文从画?文,他所欲也,画,亦他所欲也,二者何不兼得,两全其美也。所以,在冯先生的心中始终有自己的目标,就像挑山工那样地脚踏实地,执着地攀登着。      冯骥才先生曾经四次登泰山。每次登山,各有不同感受。他在总结他四次登泰山的体会时说:“我和泰山有缘,泰山给了我很多人生的启示。青年时代,是挑山工给了我巨大的激励,并贯穿我的一生……”

  (随便说一二点就行了。)

  现在这幅画,冯先生把他送给了泰安市永久保存了。

  结束语:挑山工是以坚忍不拔的毅力向前走着,给泰山增加了一道风景,也给泰山增加了一个人文内涵。让我们一起随着挑山工去山顶看看吧:

  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齐读)

  四、板书设计:(略)

  五、试教后一些感言:

  首先要感谢的是五年级组的王玲玲和庄笑萍老师,是他们从期中考试前开始留课一直留到5月20日给我试教。

  我的试教也挺有趣的,第一次试教是关起门来磨课的,在五年5班,和学生进行最真实的对话,那一次知道了许多,改进了许多,比如最后几段的原先是没有材料的,但学生理解不够深透。后来在五年8班上的时候,提前下发了材料,当作是预习的材料。效果比之前有好,不过又犯了一个自相矛盾的错误,该自由读时却变成了齐读,耗费了许多时间。陈旭东老师和张春宵老师分别给我提出了意见。

  第三稿在结尾处作了一些变更:因为根据资料,冯先生的那一幅画,《挑山工》已经被人们提升为一种文化内涵,也被许多人诚认了。所以借助杜甫的诗句来结尾以提升泰山的文化内涵,也让学生对于本文的思想有个更深刻的认识,而不在是一个口号似的一句中心思想。

  六、需要交待的几句话:

  1、几次试教和本次研讨中,生字没作处理。我觉得上课是一个连贯的过程,加上生字,一个个环节下来,把这个整体连贯性打破了。

  2、采取横断面似的截取一点,把冯先生到泰山上的一些都给去了。因为时间有限。

  3、关于有些学生已经深知了的东西,读已经读不出新意,或则已经回答过的问题,目标处理中,我进行了转移。比如模仿电视台的记者提问那一段。

  4、因为准备上课的过程中,遇到素质提升工程的考试,中间有许多思路断了。没能接得上。

  5、就在素质提升工程中,四小培训听课时,那一位老师上《挑山工》时,记笔记时我好像记下了一个非常好的设想,但随着那笔记本的上交,思路没能回忆得起来,成为了遗憾。

  6、请老师们指导。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11

  这篇课文中的“折尺路线”,及挑山工为什么走折尺路线?比较难理解,我在备课时也设计了让学生画一画,走一走,以帮助学生理解。课堂上我让学生自由画,并请几个学生上黑板画,再让学生离开自己的座位走一走。活动中,同学们都能理解折尺形的路线了,可还是不明白挑山工为什么要舍近求远,走比游人多一倍的`路程。学生大部分没登过山,更不能体会“与游人一样,膝盖受不了”的感觉。

  怎么办呢?我突然灵机一动,何不让学生抬张椅子到楼梯去走一走。于是我带领学生来到楼梯,让学生把椅子抬在膝前,先按游人的路线向上直走,再让学生和挑山工一样走折尺形路线,从“左下角斜行向上,走了六七个台阶,再反方向走”。

  上完一楼,然后回到教室,让学生说说刚才走的感觉。这下教室里可炸了锅,有的说:“直走费劲,斜走轻松”;有的说:“自己直走腿会酸,斜走腿没感觉”;有的说:“直走椅子老碰到膝盖,斜走就不会了”……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大家有了亲身体验,很容易就理解挑山工话中的深刻哲理,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篇12

  今天上了《挑山工》这篇课文,没上以前,很是担心,这是一篇经常被别人那去做课的文章,这样的文章很难讲,要深挖的东西太多了,我也不想太多,大致看了一下课文,不管它了,边上边看吧!

  结果效果还行,我是这样做的:

  告诉学生我们今天要读三次课文,并且按老师的要求,读第一次:大声读出来,一边读一边划出好词和生词及不会读的词语,因为要左脑右脑交替使用,这可要本领,啊呀依,开始了,然后我请了几个同学又将这些词语写下来,读一读;

  然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二遍要带着问题读,我要他们读了一次课后的题目,思考:“我们”使指谁,“你们”又是指谁,他们之间有什么不同?要他们采取默读的方式再读课文,好的,他们读得很认真,也可以看出他们很认真地思考,我看时间差不多了,马上说,开始讨论了再说,他们很高兴,因为都有的说,接着我让他们自己将答案写在了黑板上,这部分解决得很好。

  最后,我告诉他们读第三次了,我提出:你认为文中哪些段落最重要,我们再来读一读,他们都一致认为挑山工说的那段话重要,于是他们大声的读了起来,我问:“你们读到了什么?”他们纷纷说挑山工和游客的最大区别就是游客是停停走走,而挑山工是一个劲儿往前走,我又问这告诉我们什么呢?他们七嘴八舌的说开了,真好,这篇课文的.中心也解决了。

  唉,这篇文章的教学总算完成了,我觉得自己在教学中老是这样,上课前是一片空白的,我一边上课一边设计,这样真的感觉很好,这或许是一种教育机智,为什么在公开课中,我的这些就没了呢?

  一点不奇怪,那时我尊重的是听课的人。

  如何不去在乎别人的评价,这是很多老师要做的!

  是不是在强调生本的同时,也要强调如何关注师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挑山工》教学设计及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