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论语》十则教案

《论语》十则教案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论语》十则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论语》十则教案(精选14篇)

《论语》十则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韵味地诵读文言经典,积累名句,激发对民族传统文化的热爱。

  2.通过教师讲解、学生自悟相结合的教学方式,使学生把握选言含义;通过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提高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3.思考行孝与立德的相关问题,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

  教学重点

  准确理解选言含义。

  教学难点

  既能整体感知又能细致思考言论中的思想。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年前,我们曾有幸结识孔子,体验了学而时习、学而思之的学习境界和谋事而忠、交友而信的人格品性。今天,我们将再次捧读《论语》,继续聆听圣贤的教诲。

  二、充分诵读。

  1教师范读。教师有滋有味地朗读课文,以陶醉之情和虔敬之意感染学生。

  2教师领读。教师读一句,学生复读一句,强调字音,强调句读,传达文言语感。

  3学生放声读。教师要求学生争取做到旁若无人,放声读书,读出自己的风格。

  4学生个别朗读。一名男同学和一名女同学分别朗读课文,学生个人展示锻炼,教师了解具体学情。

  5师生齐读。让教室传出抑扬顿挫的琅琅书声。

  三、默读初解。

  1.给学生十分钟时间,结合工具书和书下注释默读课文前四则。要求学生绝对安静。

  2.提醒学生在笔记本上抄录最感兴趣的一则,记下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

  四、讲解交流。

  1.学生交流自己最感兴趣的一则,并带领全体同学背诵这一则。

  2.学生提出阅读过程中产生的疑问,教师和其他同学解答。要求学生借助《古汉语常用字字典》清除词句理解障碍。

  3.教师提问,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思考。

  (1)前四则谈论了一个共同的话题,是孝道。同样问孝,孔子给孟武伯和子游的回答为何各有不同?

  孔子对弟子提问的回答都是有针对性的,针对学生不同的个性和状态给予不同的引导和教诲,正所谓因材施教。孟武伯是鲁国世家孟孙氏的子弟,其父孟懿子曾按照其祖父的临终嘱托向孔子学礼,但有始无终。所以其父孟懿子在向孔子问孝时,孔子回答的是“无违”,暗指他不应违背父亲的嘱托。孟武伯行事错乱,所以孔子教导他不要让父母因身体疾病之外的事情为他操心。子游为人公正方明,但有些不拘小节,所以孔子教导他要注意表达对父母的恭敬孝顺之心。

  (2)“父母在,不远游”,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如何行孝?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应如何理解?

  孔子提出这一观点是希望子女能够尽量膝下承欢、床前尽孝,把行孝落实在日常的听命侍奉上,关心父母的衣食冷暖,关注父母的健康状况,能及时行孝。

  这种观点在交通便捷、开放动态的现代社会依然可行。时代发展、科技进步使远游和迟归的必然联系淡化了,子女即使远游也可日行千里地返回,重要的是游子心中要装着对父母的牵挂和惦念,经常回家,并尽可能多陪伴父母。空巢老人的大量出现,正是因为太多的现代游子以“忙”为由,丢失了为人子女应有的孝心,使“意恐迟迟归”的双亲饱尝孤独寂寞。所以,穿行于现代时空中的男女,仍然应该把“父母在,不远游”记在心间。

  (3)守候的意义在于及时行孝,知年的意义则在于用心行孝。身为人子,会因何而喜?因何而惧?

  知道父母的年纪,寿高康宁,子女得以成欢膝下,是乃人生喜事,足以摆酒相贺,此为“喜”。但也要念及父母年纪增高,人生苦短,来日不多,时有不测之忧,因此而“惧”,所以身为人子更应珍惜光阴,尽心侍奉。

  (4)“百善孝为先”。《论语》中有很多谈及“孝”的篇章,你能再举几例吗?(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有子曰:“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学而》)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学而》)

  孟懿子问孝。子曰:“无违。”樊迟御,子告之曰:“孟孙问孝于我,我对曰,无违。”樊迟曰:“何谓也?”子曰:“生,事之以礼;死,葬之以礼,祭之以礼。”(《为政》)

  子夏问孝。子曰:“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为政》)

  子曰:“事父母几谏,见志不从,又敬不违,劳而不怨。”(《里仁》)

  五、背诵感悟。

  1.学生背诵自己最喜欢的一则。

  2.全体同学随发言同学齐诵这一则。

  六、课后作业。

  1.背诵并默写课文。

  2.按照课上摸索的解读方式在课后独立完成对后五则的解读,选择感受最深的一方面写一篇不少于500字的读书笔记,题目自拟。下节课交流。

  板书设计:

  行孝——唯疾之忧

  ——敬而养之

  ——游必有方

  ——知年喜惧

  第二课时

  不动笔墨不读书。相信同学们都已经在读书笔记中写下了你的读书思考,请你选择自己读书笔记中自认为最精彩的部分朗读,可侧重于词句理解方面的收获,也可侧重于思想感悟方面的收获。倾听同学发言时,大家要注意随时吸纳,及时补充自己的不足。

  学生展示。

  1.学生分小组展示。

  2.教师及时点评,鼓励学生形成个性理解,并提醒其他学生整理补充。

  教师补充。

  1.视学生展示情况而定。

  2.教师参照《教师教学用书》作如下准备:

  (1)子曰:“巧言令色,鲜矣仁。”

  孔子说:“花言巧语,伪善的面貌,这种人,仁德是不会多的。”

  仁,是爱人。弟子问仁,孔子的回答各异。克己复礼为仁,仁者乐山,仁者不忧,仁者必有勇……都是针对弟子的不同个性和状态加以引导和教诲,使之接近真君子的品性。对仁的解说可以各异,但有一点被孔子反复强调,那就是“巧言令色”之下很难有仁的存在。只敢顺情说好话,不敢说逆耳之言;只敢显和颜悦色,不敢显真实怒容。花言巧语、面貌伪善,这是生命的病态和假象,严重影响人与人之间的相知相爱。首先看到仁的反面,坚决地与之划清界限,才能顺畅地走向仁的中心。

  (2)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说:“有道德的人不会孤单,一定会有志同道合的人来和他做伙伴。”

  在追求仁德的道路上会很多困难,包括他人的误解和自己的孤独。当你远离巧言令色的人时,容易产生“举世皆浊我独清”的无奈,此时要坚定地自我激励:志同道合者并不

  遥远。有德者立于世,同声相应,同气相求,自然会有朋自远方来;更何况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这样,不论能否欢聚畅谈,有德者都不愁没有精神知己相伴。

  (3)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有何异同?

  孔子所说的“义”和我们现在所说的“义”都是指公正合宜的道理和举动,“见义勇为”“义不容辞”“义务劳动”中的“义”都是这个含义。但是,因为“舍生取义”“大义凛然”“大义灭亲”“共产主义”等价值观的渗透和影响,人们心中的“义”有约定俗成地缩小为“大义”的倾向,即重要的原则,如“民族大义”等。

  (4)如何理解孔子所说的“恕”的深刻含义?

  曾子说:“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可见在孔子的思想中,恕很重要。什么是恕?孔子的定义是“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是讲,我不要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别人,别人也不要把他的想法强加给我。恕很不容易做到。子贡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孔子说,“赐也,非尔所及也”。恕是将心比心,古人拆字为解,“如心为恕”。我们要注意的是,孔子所谓恕,与现在的宽恕不同。今语宽恕,强调的是宽,从宽引申为原谅。孔子谈的恕,含有对等原则。

  (5)君子原指有官位者或权贵子弟。《论语》中提到的君子是儒家的人格典型,指有理想、有原则、不断进德修业、

  追求至圣境界的人。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什么?还应有哪些发展?

  如果立志做一位21世纪的君子,应继承孔子提倡的行孝立德、去伪存真、重义轻利、推己及人等君子之道,踏踏实实做事,堂堂正正为人。除此而外,还应赋予君子以时代的新内涵,如应有强烈的家庭责任感、民族责任感和社会责任感,积极面对人生的磨难和挑战,善于接纳新鲜事物和理念,在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中把握机会、显现才能,但也要懂得纳悦自己。

  (6)《论语》中还有哪些关于“君子”的论述?(借助幻灯,指导学生朗读、理解、背诵。)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学而》)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学而》)

  子曰:君子不器。(《为政》)

  子贡问君子。子曰:“先行其言而后从之。”(《为政》) 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为政》)

  子曰:“君子无所争。必也射乎!揖让而升,下而饮。其争也君子。”(《八佾》)

  子曰:“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里仁》)

  子曰:“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里仁》)

  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里仁》)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雍也》)

  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颜渊》)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 子曰:“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子路》) 子曰:“君子上达,小人下达。”(《宪问》)

  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宪问》)

  子曰:“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

  子曰:“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子贡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卫灵公》)

  子曰:“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己知也。”(《卫灵公》) 子曰:“君子疾没世而名不称焉。”(《卫灵公》)

  子曰:“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卫灵公》) 子曰:“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卫灵公》) 子曰:“君子不可小知而可大受也。小人不可大受而可小

  知也。”(《卫灵公》)

  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三畏:畏天命,畏大人,畏圣人之言。小人不知天命而不畏也,狎大人,侮圣人之言。”(《季氏》)

  孔子曰:“君子有九思:视思明,听思聪,色思温,貌思恭,言思忠,事思敬,疑思问,忿思难,见得思义。”(《季氏》)

  子路曰:“君子尚勇乎?”子曰:“君子义以为上,君子有勇而无义为乱,小人有勇而无义为盗。”(《阳货》)

  子贡曰:“纣之不善,不如是之甚也。是以君子恶居下流,天下之恶皆归焉。”(《阳货》)

  子贡曰:“君子之过也,如日月之食焉。过也,人皆见之;更也,人皆仰之。”(《阳货》)

  诵读感悟。

  1.学生放声朗读后五则。

  2.学生分别背诵后五则。

  3.全体背诵后五则。

  课后作业。

  1.默写课文后五则。

  2.以小组为单位,坚持研读《论语》,并搜集最新的有关《论语》的热评。读书课上交流。

《论语》十则教案 篇2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

  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语句,并熟读成诵。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2)、感受我国古文化的博大精深。

  二、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理解《论语十则》的内容

  三、教学方法:

  1、诵读法

  2、评点、质疑法

  四、教学用具:

  多媒体

  五、课时安排: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自学内容

  1、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

  2、结合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本课的字词障碍。

  3、熟读文章,结合注释,疏通文意,划出自己最难理解的地方。

  二、教学内容

  1、交流有关孔子、《论语》的知识。

  活动形式:请一生讲台为大家介绍。

  2、初读——读准字音、停顿恰当

  指名学生朗读,正音正字,指导语气停顿

  活动形式:男女生擂台赛。

  全班齐读

  3、翻译

  ①提问质疑,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大家一起交流解决。

  ②翻译。活动形式:擂台赛:由男生讲解第一则大意,男生听完补充,女生听完质疑。

  4、整理文言知识:通假字;虚词“而”的用法;成语。

  第二课时

  一、自学内容

  1、熟读并背诵后五则,划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

  2、思考哪些内容是探求知态度的,哪些内容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内容是谈修身做人的。

  二、教学内容

  1、你认为哪些语句是谈求知态度的,哪些是谈学习方法的,哪些是谈修身做人的?

  归纳明确。引导学生明确每则的道理。

  2、谈感受。

  哪则对你启发最大?请说说你的感受。

  3、明确整理的文言知识。

  背诵并默写《论语十则》。

  教学反思:

  学生对擂台赛的兴趣比较大,在男女生分别朗读比赛和翻译比赛时,学生听的特别认真专心,全班学生都认真地投入到学习中去了。需要思考的是学生在谈启发时,仍然停留在翻译层面,谈不出更深的理解,也不知道如何结合学习生活实际。从中可以看出学生的思维仍是很窄,语言表达较弱。计划利用自习时间给学生读读《于丹论语心得》。

  以上就是语文网小编分享的《论语》十则精品教案的全部内容,更多语文资料请到语文网。

《论语》十则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知识和能力:

  1、能流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知大意,体验人物

  2、积累文言词语,疏通课文

  3、当堂背诵,积累成语警句

  过程和方法:朗读法、合作讨论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通过朗读揣摩,感受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培养正确的学习方法和态度,学会修身做人

  【教学重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初步学会运用各种方法,疏通课文,理解大意

  【教学难点】: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验孔子的教育思想和人格魅力

  2、当堂背诵,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谈谈自己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设疑导入

  今天,我们要携手一起去拜访一位大人物,这个人曾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评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在1988年,75位诺贝尔奖得主曾在巴黎宣称: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到2500多年前去吸取他的智慧。你们知道这个人是谁吗?

  你们了解他吗?

  今天这堂课,就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十则。

  二、读出气韵

  这是同学们进入初中以来第几次接触文言文?你们知道要如何才能学好文言文吗?

  俗话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在朗读中,我们可以读出气韵,读懂人物,读出智慧。下面就请同学们摇头晃脑地,不受约束地放声自由朗读课文。派一个代表吧。(指名朗读,正音)(要读出韵味,除了读准字音,还要咱们进一步了解课文蕴涵的深意。)

  全班齐读。

  三、读懂人物

  1.明确《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

  大家读后一定发现了,很多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子曰”?十则都是孔子说的话吗?曾子和子贡是谁?由此可见,《论语》是一部怎样的书?(记载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书)今天就让我们学习有关孔子的五则吧。2.自主学习,疏通五则①全班齐读五则②在《童趣》中,我们初步了解到,疏通文言文有几种常用方法,如查看法、加字法,换字法等。今天这堂课,老师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你们,好吗?请同学们接下来利用这些方法,自主学习,也可以和同伴讨论互助,来疏通这5则。在疏通的过程中要注意加点的关键词。3.指名翻译,其余同学我们应该干吗呢?(注意关键词:君子、师、知等字词的意思和深刻含义。)4.除此以外,还有什么不懂或疑难吗?5.师出示投影:同学们有没有注意到这五句结尾反复出现了这几个语气词?它们相当于现代汉语的哪些语气词呢?我们知道孔子是古代伟大的教育家,但是由于遥远的时空的阻隔,我们无从得知2500多年前的孔子是一位怎样的老师,他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话。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这样一种方式,去走近孔子,走进孔子的精神世界。设想一下,假如你是孔子,你会用怎样的语气和情感说这几句?理由是什么?小组讨论,同伴互助,然后请用这样的句式回答:我觉得第则应该用的语气(或情感)读,因为

  小结;通过刚才的解读,我们不仅读懂了他老人家对待生活和学习的方法态度。我们的眼前也仿佛栩栩如生地站立一位慈眉善目的老者,他微笑着,睿智的眼中流露出的是对在座的赞叹与欣赏。

  四、读出智慧

  1.下面,请同学们选择自己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又快又多。2.指名背诵,追问:

  你为什么最喜欢这一则?精妙的语言,总能流传千古,这七则中哪些作为成语被保留了下来?

  (教师在此基础上,明确这七则分别是讲述学习方法、学习态度和为人品行的)3.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自己的感受,说说你的启迪,也可以联想曾有的经历。

  五、总结

  今天在这堂课上,我们是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与2500多年前的孔子作了一番面对面的交流,真是不亦乐乎。这堂课要结束了,老师送给同学们三句话作为临别的礼物吧:“读圣贤书,立君子品,做有德人。”

  六、作业:

  1、背诵五则

  2、课外了解孔子其人、其事、其思想。

《论语》十则教案 篇4

  ○教学内容

  研读有关修身做人的内容,小结全文,背诵课文。

  ○教学设计

  导入

  儒家学说是为己之 学,追求道德的自我完善。下面我们来研读文中修身做人的内容。

  探究学习后五则

  ①全班朗读课文,教师正音。

  ②自主研读,疏通文意,理解主要内容。

  ③班上交流,重点研读以下几句:

  a.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b.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

  c.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探究第一句]

  请同学们讲这句话的字面意思。理解探究深层含义。交流写松柏的诗句,学生小组内交流后,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诗句。

  教师要求学生回答:松柏有什么样的品性?要求学生讨论交流这句话的现实意义。

  学生观点摘要:学习松柏高洁傲岸的品性,要经得起时间和环境的考验。

  要求学生找一个与这句话意思相近的成语、俗语。

  [探究第二、三句]

  请 同学翻译这两句话,其他同学评价、修正、补充。对重点词句教师要讲解。

  请同学介绍儒家学说的思想核心及其代表人物;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要求点到为止。

  联系生活实际,学习小组内讨论交流,怎样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由学习小组推举同学到班上交流,观点摘要:

  a.这样的处世之道可取,因为人本来就不应该把自己都不喜欢的东西强加于人;

  b.这样的处世之道不可取,社会这个大家庭是由若干成员组成的,每个成员都有自己的喜好,有些东西也许我们都不喜欢,但又不得不要,比如监狱、死刑等。如果什么东西都要去考虑个人的喜好,这个社会的秩序就没法维持。

  c.这样的处世 之道既有可取之处,又有不可取之处,看你用这种处世态度来对待什么人、什么事。

  [教师小结]

  现代社会一方面经济飞速发展,另一方面传统美德亟待发扬。现代著名新儒学大师、美国哈佛大学杜维明教授在岳麓书院演讲时曾预言,公元2050年左右,中华文化将全面复兴,就让我们拭目以待传统美德的蔚然成风吧!

  朗读全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积累、拓展

  学生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教师在学生交流后对本文出现的常 用成语作归结并板书:死而后已 温故知新 任重道远 择善而从 三人行,必有我师

  背诵课文

  作业

  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 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资料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论语》十则教案 篇5

  学习目标:

  1、理解各则语录,并会运用。

  2、背诵。

  教学设想:

  1、通过分读、齐读、默读等几个环节达到疏通文意的目标。

  2、通过互助自学解决疑难问题或重点问题达到进一步理解文意的目标。

  3、通过说话活动,重点掌握文中有关学习方法、学习态度的语句。

  4、熟记成诵。

  教学流程:

  读——(用)说——背。

  创新意图:

  突出学生实践活动,学以致用。

  教学过程

  同学们以前积累了不少的名言警句吧?那好,我现在考考大家掌握得如何。我说出一个意义范围,请你答出相应的名言警句,如“珍惜时间”、“勤奋”(学生抢答)。看来,同学们积累了不少这方面的名言警句。今天,我选了一篇好文章,里面有好多名言警句。看你能从这篇文章中找到一些什么样的名言警句。这篇文章就是《论语>十则》

  二、熟读课文。

  1、大声朗读课文,把把握不准的字音标出来。

  2、听录音,注意校正读音,体会语气语调。

  3、检查听读效果(一人一则,接龙读),师生共同纠正。

  4、齐读一遍全文。

  三、析读课文。

  1、四人一组,自选“则”数(量力而行),结合课下注释,力求了解大意,把有碍疏通文意或重点的字词句标注出来,小组内解决不了的做好标记,然后派代表提出,共同解决。(若提不出,投影准备好的重点字词)

  2、每组派代表疏通文意,汇报学习成果,小组之间交流意见,教师随机点拨。然后学生默记重要知识点。然后投影提问:(小组间竞赛抢答)①做人能保持君子风格的基本条件是

  ②学习强调独立思考的是

  ③阐述学与思辩证关系的句子是

  ④强调求知态度的是

  ⑤强调做人要有骨气的是

  ⑥在与人相处虚心求教时应持有的态度是

  ⑦号召大家树立“仁”的理想并为之奋斗终身的是

  ⑧儒家待人接物,处事之道的是

  3、理解文意的基础上,搞一个说话活动,学以致用。(板书)

  请你用“与学习有关”这个句式说话。(小组交流后,学生自由发言)。如:“学而时习之与学习方法有关”;

  “不耻下问与学习态度有关”等。

  总结:学生说出很多,略作总结,学习方法有哪些?学习态度有哪些?我们这一课又积累了许多有关学习方面的名言警句,所以我们要做一个有心人,善于积累。

  4、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或成语,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学生准备后,先组内交流,后畅所欲言)

  四、背诵喜欢的语句(越多越好)。

《论语》十则教案 篇6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初步理解浅易文言文

  2、能准确朗读并熟练背诵默写课文

  3、能够读、写、理解“子曰、愠、罔、殆、矣、诲、弘毅、士、凋、恕、欲”等词语。

  4、学习《论语》中名言警句的简单应用。

  5、简单了解孔子及《论语》

  (二)过程及方法目标

  诵读理解 交流质疑 教师点评 全文背诵 学以致用 积累拓展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感受孔子伟大人格魅力,了解他以“仁”为核心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以及为人处事的态度、做法和人生价值观,提高个人思想修养。

  2、联系自身经历,体会课文内涵,端正人生态度,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学习观。

  教学重点

  朗读、背诵、默写文章,评点课文内容,精讲难点章节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涵,触动学生心灵,感受“至圣先师”的伟大人格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教师对学生做朗读指导,正音断句。

  2、学生互相质疑法。学生将自己的疑难当堂提出,学生互答。(也可采用学习小组集中质疑,再互相解答法)。

  3、归纳、总结法。将本文涉及到孔子、《论语》体裁及主要内容、本文中涉及到的成语、名言、警句等进行归纳记录。

  4、教师评点法。教师针对学生理解进行评点指导,形成统一的、正确的认识。

  5、延伸应用法。针对本文内容大多通俗易懂的特点进行延伸应用练习。

  教具准备

  多媒体CAI课件 运用POWERPOINT系统

  学生课前准备

  1、找4-5名学生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主题排练一小品,情节简单明快,用时3~4分钟。

  2、学生搜集、了解有关孔子及《论语》资料,做好上课准备。

  教学说明

  因我所教班级每周有一节学生国学演讲课,主要内容为《四书五经》中名言或片段,因此学生对孔子及《论语》比较熟悉,故此在对这两者的处理上可以比较简略。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要点

  整体感知文章,朗读、分析文章内容。进行简单应用拓展。

  教学步骤

  (多媒体课件展示孔子像,背景音乐为古筝曲《高山流水》,进入上课时间)

  一、导语

  教师在黑板板书繁体“圣”字,由学生识读并分析这个字特点,明确“耳、口皆为王,是为圣”,说明人们把能听、能说,胸中有韬略、有学识、品德高的人称为“圣人”。有一个人被称为“至圣先师、万世师表”,(板书这八个字)可见这个人的厉害了。这个人还被联合国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板书“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今天在联合国还有他的塑像,可见这个人的影响力之大了,这个人是谁?(学生回答)对,他就是孔子。就是我们大屏幕上这个人。对于孔子,大家都不太陌生,而记录孔子生平的那本书《论语》,大家可能也不陌生吧,历史课上老师也已经教过了,那位同学来介绍一下孔子和<论语>的有关内容。

  二、关于孔子及《论语》有关资料(出示幻灯片,内容如下)

  孔子及《论语》简介:

  孔子(前551-前479),春秋末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的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人。曾周游列国,终不再仕。晚年致力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七十二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的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用重要地位。南宋时,朱熹把它列为“四书”之一,成为儒家的重要经典。

  “四书”:《论语》《孟子》《大学》《中庸》。

  三、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些孔子的深邃而言简意赅的言论,来提高我们的认识。(展示幻灯片,出现孔子图像及课题,教师再板书课题)。

  认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

  (第一部分:读)

  1、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现在,让我们通过朗读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找一名同学朗读“阅读提示”,指导学生对照注释自己朗读《〈论语〉十则》。)

  2、学生自己大声地朗读课文。

  3、展示幻灯片,给重要字词正音及课下列出的三个通假字的读音及解释。(幻灯片略,字词如:论、愠、罔、殆、凋、焉、弘、恕等,通假字有:说、女、知。)

  4、学生各自大声的流利的朗读课文。

  5、就“大声”“流利”“快速”进行朗读指导和示范。

  6、全体大声的节奏准确的朗读课文。

  (第二部分:解)

  1、大家阅读本文会发现一个问题,那就是本文的课下注释非常全,大家在阅读中的一些疑问基本上都有说明,下面请大家根据课下注释及平时〈论语〉演讲的积累,自己试译文章内容,个人的疑难可以小声的和同桌进行讨论,通过讨论解决不了的可以一会给大家提出来。

  2、学生提出疑难,互相解答。(疑难以字词、短语为主。)

  3、给大家一点时间,看一看自己哪一则翻译起来有困难,我们一起来解决一下。(一般说来,学生对第八则的内容理解起来比较困难,可做示范性翻译)

  例如: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生齐读第八则。)(板书可设计为“以仁为己任──重,死而后已──远”的一一对应形式,帮助学生理解。)

  4、通过解答疑难,大家已经对文章有了一定的理解,下面我请同学来试着按则翻译文章。(配合幻灯片进行翻译,过程中教师及其他同学进行指正)。

  (第三部分:练)

  1、大家在对整篇文章进行翻译后会发现,文章的每一则都和我们息息相关。请大家说说他主要说了那些方面的东西?(明确:学习与人生修养两类,学习又可以细化为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两类。)(教师板书)

  2、既然是和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息息相关,就请大家看看下面几道练习题。(展示幻灯片)

  例:(1)与陈毅元帅“大雪压清松,青松挺且直。要知松高洁,待到雪化时”意境相似的语句是:

  (2)讨论学习和思考相辅相成的关系的语句是:

  (3)一组对比图片,(好与坏的典型),谈感受,用文中语句回答:

  (4)学生表演小品,学生根据小品答题。(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四、小结课文

  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这节课我们粗略了解课文的内容,大家可以从中找到属于自己的智慧,可以谈出对里面的话的理解,我们将在下节课继续了解孔子,走进大师的内心世界。

  五、作业

  (1)背诵《论语》十则

  (2)从十则中选出自己喜欢的2-3则,写出喜欢的理由。

  第二课时

  教学要点

  (1)归纳总结文中成语、警句

  (2)针对内容进行讨论思辩

  (3)感受孔子伟大而深邃的思想内涵

  教学步骤

  一、导入

  中国是一个具有五千多年悠久历史的泱泱大国,仅有文字记载的历史就达三千多年,在这辉煌灿烂的历史长河中,不知诞生过多少光耀千古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但在这如满天繁星、数不胜数的历史名人和文化典籍中,有这样一个人和这么一本书,总是如浩月当空,长明不熄,照耀着一代又一代人,引领着一代又一代人。这个人就是孔子,而这本书就是《论语》。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论语》中的十则,并要求大家课下背诵这篇文章,下面我们一起来背诵一下。(生背诵全文,还可以安排单人背诵)

  二、总结概括成语、名言警句

  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课文中的许多词语早已被我们所熟知,我们常常把它称作什么? (生:成语。)

  师:大家能不能从文中再举几个例子? (明确如:温知知新、见贤思齐、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等。)

  师:《论语》是为现代贡献成语最多的一本书,我为大家搜集了一些,下面来看一看。(幻灯片显示《论语》中的成语。) 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最好能谈谈你的感受。(如:

  (1)生背诵“三人行”篇,这一句让我体会到了凡事都要取长补短,这样才能不断进步。

  (2)生背诵“岁寒”篇,这句话的意思是:(寒冷)的冬天,才知道松柏是最后凋谢的。实际上,我们也可以把“松柏”理解为一个人,意思是说“只有经过艰难困苦的考验,才能知道一个人的意志是不是坚强”。也就是古诗所说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现在请你按照上节课提到的学习态度、学习方法、思想品德修养类进行分类摘抄。(学生在可讨论的情况下进行摘抄)(幻灯片:分类的名言警句)

  三、拓展思辩,读出个性思想光芒

  因为每个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尽相同。上节课我们留了作业,请大家找出最喜欢的二到三则,谈谈个人的看法。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自己的独特感受和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生再读背课文。)(生一般说来可谈出自己的看法,如) 针对“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这句格言,学生可能会谈出父母不顾孩子心理强迫孩子做某事等等。针对“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这句话,可能谈出和进步、思想、成绩、积累等有关的认识。如有必要,教师可在这里提出“每日三问——今天,我的学习进步了吗?我的身体进步了吗?我的品德进步了吗?”)师:看来,同学们理解很深,真正读出了智慧,读出了个性,也希望大家学以致用,用到自己的提高修养和学习上来,见贤思齐,近朱者赤,只要大家坚持下去,相信你也一定会取得非常大的成就。

  四、教师小结及作业

  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谈谈你的感受。

  五、阅读推荐(幻灯片:《论语心得》封面)

  北师大的于丹教授写了一本书,名字叫《论语心得》,谈了《论语》和人生、交友、人的内心等方面的关系,通俗易懂而且见解独到,推荐大家读一下。

  六、结束语(幻灯片:孔子半身铜像,题目:永远的孔子)

  孔子的思想不仅影响了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而且在亚洲很多国家都有孔庙,有很多人都尊崇孔子、拜孔子为先师。每次看到孔子的图像,我感觉到的孔子不仅高大、庄严,而且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了弟子们的衷心尊敬。我们现在只能通过大师的只言片语来感受他博大精深的思想。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让我们全体起立,面对先师的图像,深深的鞠上一躬,说一声:“谢谢老师”。(仪式进行)

  结束(背景音乐)。

《论语》十则教案 篇7

  一、教学目标:

  1、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2、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3、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教学重点:

  1、通过学习重点文言词语,理解各则语录,培养学生阅读理解文言文的能力。

  2、结合本文的学习认识并调整自己的学习方法和态度;激发热爱民族经典文化的热情。

  三、教学难点:

  1、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2、理解课文所蕴含的深刻哲理,并培养学生把所学知识、道理付之于实践的意识

  四、教学过程:

  (一) 导入

  人们常说四书五经,同学们知道“四书”指的是那四书吗?对,四书指的是《论语》《孟子》《大学》和《中庸》;而五经指的是《诗经》《尚书》《礼记》《周易》和《春秋》,简称为“诗、书、礼、易、春秋”,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四书中的《论语》。

  (二)作者介绍及写作背景

  (1)解释题目:首先我们来看一下题目,什么是“论语”,请同学们看到课文的注解1,从这里我们可以知道什么呢?很好,把它画出来。 “论”是论纂的意思,“语”是话语。“论语”就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论语》的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其中有许多言论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

  (2)作者简介

  好,我们现在来看一下作者:孔子,请同学们看到注解一,从这里我们又可以知道孔子的什么信息?很好,用笔画出来。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与孟子并称“孔孟”,其中,孔子被称为“圣人”。

  (三)整体感知

  1、诵读,全班朗读课文,初步了解文章的大意。

  2、检查作业(扫除语言障碍,加深对文章的理解)

  ①读音 :论( )语 不亦说乎人不知而不愠诲女知之乎 是知也 罔殆( )而内自省( )也 默而识之( ) 何有于我哉( )

  “女”通②字词的解释(投影字词与重要句子的翻译) a.要学生概括这篇文章的通假字(“说”通“悦”(愉快)

  “汝”(你) “识”通“志”(记住))

  “知”通“智”(智慧)

  b.总结“而”的用法

  “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明确: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 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③重要句子的翻译

  ④全文的翻译

  ⑤朗读课文加深对课文的理解

  (四)精读品味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课文在学习态度上强调什么?学习方法上又强调什么?

  明确:学习态度强调要谦虚,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

  3.哪些语句强调谦虚,哪些语句是强调独立思考与复习,并分别说明理由。 例1:谦虚: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例2:独立思考、复习:学而不思则罔;温故而知新;传不习乎?

  4.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

  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五)讨论交流

  1、自由朗读,从文中找出自己最喜欢的成语、格言和警句,并说出理由。 2、在学习生活中,你在哪一方面做得最不够,今后有何打算?

  (六)总结

  《论语》的思想内容博大精深,我国古代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我们学的这一部分主要谈的是求知和修养问题。大家不仅要懂得它的意思,更重要的是联系实际,指导自己的言行。今后我们要多接触一点文言文,了解我们民族的历史,继承祖国的文化,陶冶自己的情操。

  (七)布置作业:

  1.搜集整理《论语》其他篇章中出现的成语、格言、警句2~3个,要求注明出处、含义,并制作读书卡在班上交流展览。

  2.背诵课文。

  (八)板书

  《论语八则》

  学习态度: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学习方法: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

《论语》十则教案 篇8

  一、活动目的

  以《论语》为代表的国学文化博大精深,学习贵在持之以恒,需要我们通过多种形式的活动引领全体师生去诵读、去欣赏、去感悟,积极主动地从中吸取丰富的养料,提高我们的学识修养,改进我们的思想道德,为继承发扬光大中华民族的文化贡献自己的力量。

  二、指导思想

  根据学校“三育并举,全面育人”办学思想,结合学校“诵经典”系列读活动,开展国学经典诵读教育活动,增强青少年一代的民族认同感,树立民族自信心,振奋民族精神,不断提高中小学生的思想道德和科学文化素质,为学生的终生发展奠定基础。

  三、活动目标

  1、总目标:“与圣贤为友,砥砺品学;与经典同行,奠基人生”。

  通过诵读《论语》等国学经典内容和赏析活动,对学生进行文学、思想的积累和熏陶。所谓积累,即积累丰厚文化底蕴,传承优秀文化,弘扬民族精神;所谓熏陶,即陶冶思想情操,形成健全人格,学会做人,为终身发展奠基。

  2、阶段目标:

  在诵读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加深理解,开展与生活实际联系和理解,进行感悟、辩论。

  具体目标:

  小学低段:识论语,明礼仪。

  小学中段:读论语,长智慧。

  小学高段:品论语,学做人。

  四、活动要求

  1、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学习规律,加强《论语》教学的针对性和规范性,把传统文化价值观和学生的精神、人生发展需求结合起来,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真正使国学的精髓融入进学生的生活世界和精神世界,使学生既吸纳鲜活的时代精神,又传承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

  2、采用指导阅读,听读、跟读、共读、背诵、表演、比赛等多种形式,以生活化、活动化、故事化、体验化的教学方式,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兴趣和自主性,使《论语》诵读逐步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

  3、扎实开展《论语》经典诵读竞赛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陶冶情操,汲取精神营养,既学文化,又学做人,从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全面提升人文素养。

  4、整合学科教学活动,进行“国学经典”学科渗透;挖掘生活中的《论语》教育因素,与实践活动、传统节日、班团队活动结合;整合学校、家庭、社会的力量和资源,使课堂教学和课外诵读相结合,从而切实有效提高《论语》教与学的质量。

  五、组织领导

  成立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活动领导小组,负责活动的安排、组织与指导。

  组 长:韩

  副组长:刘 x

  成 员:高x 周

  六、活动安排

  (一)课时设置及师资配备

  1、将一节地方课设置成论语教学课,每周1课时。

  2、利用午自习的时间,由教师指导学生练习硬笔书法,书写《论语内容内容。每周书写两次,每次不少于10分钟。

  3、每周一、三、五的早读进行10分钟的论语诵读。

  4、语文教师为《论语》课教师.

  (二)教学内容;

  一至三年级学习校本课程《走进论语》

  四至六年级学习校本课程《感悟论语》

  (三)学习方式:

  1、集中诵读 :分全文诵读、选读、精读(讲读)和背诵。

  2、课堂讲解与诵读指导。

  3、学生自学

  (1)、鼓动学生利用课余时间加强经典的朗读和背诵。

  (2)、鼓励学生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游览三孔等的名胜古迹,增广见闻,陶冶情操。

  (3)、指导学生利用网络阅读传统文化相关资料,了解孔子及《论语》。

  (4)、鼓励学生选学自己感兴趣的琴棋书画等文化载体和艺术技能,提高文化品味和审美情趣。

  (四)比赛展评

  1、举办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诵读比赛。

  时间:每学期一次。

  形式:诵读比赛、情境剧表演、诗歌吟唱、讲文化名人故事、国学知识竞答等。

  2、每学年举行一次全校性的国学经典(《论语》)学习成果展评。

  展评形式包括书法比赛(含硬笔和毛笔)、读后感、手抄报、专题板报等。

  3、每学年举办一次“《论语》进课堂教学听评课”。

  (五)检测评价

  教务处对论语内容的背诵默写进行定期的检查评分。

  (六)编研校本教材

  组织全体语文教师,编写经典诵读校本课程《走进论语》和《感悟论语》。

  xx年12月

《论语》十则教案 篇9

  一、导言

  初中阶段,文言文教学到底应该如何教?是不是都按《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阅读浅易文言文,能借助注释和工具书理解基本内容。背诵优秀诗文80篇。”来做,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就行了?我个人认为,这得依据所选文言文文本的特点来定,标准里的要求是总体要求,是基本要求,是最低要求,这不应成为语文教师从事单篇文言文文本教学的桎梏。语文教学是教师与学生在“思考”这面超验的旗帜下借助语言文字进行“聚会”的活动,这思考拒绝以某个在先的目的的名义而结束人与人之间的相互作用。这种教学要让学生在大量的语文实践中掌握运用语文的规律,文言文教学如何让学生进行大量实践呢?最为有效的一条就是把教学的触角伸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去,让学生置身于特定的交际场中,进行场复原。这与《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语文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一致的。只不过,这种联系,是一种特殊的方式,我把它称之为场复原(回到原始状态)。

  场复原,说简单一些,就是把教师与学生的“思考”通过时光隧道送到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让这种“思考”接近更为原始的状态,实现教师、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完全融合,进而让教师、学生在这种状态下进行交际,实施教学行为,实现教学目标。对《<论语>十则》的教学,若能采用这种方式,其教学必将产生特效。

  《论语》是一部语录体著作,所记多口语,文辞简古。其篇章虽有记事,但却简略;记言虽多,但却只是片言只语,且多为自言自语,有问语又有答语的少之又少。是不是孔门弟子的疏忽呢?在《论语》中将一句话的来龙去脉都记录下来的也有。这说明,他们是有意给后人留下空缺的。这个空缺,就是后人理解《论语》要旨的所在,也是后人思考的所在!我们知道:一个词语,如果离开了句子,就很难确定它的意义;一个句子,倘若离开了段落篇章,往往得不到正确的分析;一篇文章,要是不弄清其写作背景等特定的环境,便谈不上理解了其真正的文义。一句话,如果仅知道其字面意思,不弄清这句话是在什么情况下说的,为什么要这样说,那对这句话的理解也仅仅是走马观花。在对《<论语>十则》的教学中,我们如果能用“场复原”的方法,把教师、学生置身于这句话产生的原生态中,进行听说读写思的训练,是不是更有利于学生对言语的理解呢?

  二、设计思路

  文本教学的基本策略是“个性解读,对话生成”。文言文教学要把握好“度”:太浅,学生学得皮毛;太深,学生无法理解。对《<论语>十则》的教学,这个“度”以场复原为标。具体地说,就是要让学生在理解文本字面意思的基础上,穿越时光隧道,完成对原文本的修改或再创造;学生、教师这个复原的“场”中,对言语进行个性化的解读,实现平等对话。

  三、精彩教学片段实录

  师:《论语》写作体例为语录体,语录体一般由问语和答语两部分组成。下面,请大家快速浏览全文,你能找出既有问语又有答语的一则吗?

  生:第十则。

  师:是谁问谁答?

  生:孔子的学生子贡问,孔子答。

  师:请问,子贡问了一个什么方面的问题?他怎么问,孔子如何答呢?(学生思考了一会儿,有学生站了起来。)

  生:我认为子贡问的这个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他这样问,“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孔子回答,“其恕乎!已所不欲,勿施于人。”

  师:你能结合问语和答语的意思给大家以解释吗?

  生:可以。用现代文翻译这一问一答,子贡问的就是“有一词可以用来一生践行吗?”孔子说,“大概就是‘恕’了。自己所不喜欢的事情,不要强加给别人。”这告诉我们,做人要有“宽恕”之心。所以,子贡的问题是关于修身做人的。

  师:是呀!你的思考严密,也很正确。谢谢!请坐!

  师:同学们,孔子对弟子的教育正是通过他与弟子的问答式对话进行的,《论语》记录了孔子和弟子的言语。课文《<论语>十则》中的其余九则仅有答语,没有问语。假若你是孔子,你能回想起当时你给学生提的问题吗?假若你是孔子的学生,你能回想出你当时向老师提的问题吗?

  (教师依据全班同学自然分组情况,由第一大组完成第一、三则,由第二大组完成第二、八则,由第三大组完成第四、五、六则,第四大组完成第七、九则的问语设计。先独立思考,再前后四个同学一组讨论修正,形成统一意见。由中心发言人汇总讨论结果,准备发言。)

  师:下面,我们来听听大家学习的成果。(第三大组多人举手,我点了一人发言。)

  生:第四则,仅有孔子的答语,我们经过讨论认为,答语回答的是学习方法中学习与思考的关系这一问题。所以,问语应这样设计,“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师:那你能如同第十则那样,把你加入到问语之前吗?

  (生有点不理解。师提示:第十则中是谁提问的?学生答,子贡。师提示,这时是你提问,你应将自己的名字加到问语之前。是不是?生笑了。)

  生:问曰:“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大家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齐):同意!

  师:下面,请让我们回到春秋时期,我当孔子,你做学生,全班同学担任旁白,我们来进行问答对话。

  (学生旁白:问曰。)

  生:先生,学习与思考的关系是怎样的呢?

  (学生旁白:子曰。)

  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注:师生逐一完成其余八则的问语添加,学生、师生之间采用古人问答时的语气语调进行问答训练。在对话过程中,师生对第一则,做了较为全面的分析。即认为“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说的是学习方法中温习的快乐,“有朋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说的是会学友,后一句则讲人的修养问题。三句话三层意思,层层递进。)

  四、教学反思

  笔者曾多次执教《<论语>十则》,先前由于思想未认识到这个层面上来,也就是采用“读一读、背一背、理解大意”的思路,把这节课“忽游”过去了。在学习《语文课程标准》之后,我对我以前的做法进行了反思,认为联系生活不够。如何联系生活呢?笔者结合自己提出的“语文交际场教学理论”进行了再思考。我发现,我过去在处理文本的时候犯了两个错误。一是对《论语》中话语产生的背景缺少关注。二是联系生活的方式不对。如果运用语文交际场的观点,我就应该让学生、教师穿越时光隧道,置身于文本所提供的场景或文本作者所处的时代之中,在这个特定的场中进行语用交际!如何做呢?选文的第十则刚好给我提供了这样一个范例。于是,我大胆地实施了我的设想。没想到,取得了空前的成功!这种教学,将传统的逐句析文义、师生的机械分析变为教师与学生的对文本之象的个性解读。让学生在自主学习、合作、探究之中完成对《<论语>十则》中每则的个性化修改和创造,使学生成为语文学习的真正主人,达到了传统教学所不能达到的境界。

  这种设计是遵循了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语文学习规律的,从实施的过程来看,教学策略也是完全正确的。这节课结束后,我无比兴奋。一是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由于角色的置换而产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行为的高度自主性,让我体会到了新理念运用到教学实践之中所产生的魅力。二是学生对文本内容进行了富有创意的修改和再创造,这使得学生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学习的主人”。三是教师与学生组成了“学习共同体”,教师教的成份明显比传统式少多了,教师也轻松了许多。

  当然,这种策略并不是适用于对每篇文言文的教学,这又反映出“场复原”式联系生活法的局限性。可针对《<论语>十则》而言,这种方法又是最恰当不过的。但这种教学是不是又超出了《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了呢?没有超过吧,我想。

  这节课也有不足之处,那就是中心发言人发言时,常出现“我认为”而不是“我们小组经过讨论,认为”。要知道,小组讨论的成果应是小组所有成员一起探究的结晶,怎么能让中心发言人一个人独享呢!但对于这一点,只要我们做教师的,在课堂上多多提醒就行了。

  教学目标:1,学会朗读背诵文言文

  2,理解文章大意

  3,学习古人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方法:朗读法、讲解法

  教学安排:2课时

  教学步骤:

  一、预习:

  1,正音、字、义

  罔 愠 殆

  谓 哉 焉

  诲 论语

  2,看课文注释,试翻译课文

  3,熟读成诵

  二,导入

  1,作者作品介绍

  孔子,春秋末期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人)。先世为宋国贵族。少年时家境衰落,成年后做过小官。后罢官,周游列国,晚年致力于教育,相传有弟子三千,贤者72人。整理《诗》、《书》等古代文献,删修《春秋》使之成为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著作。孔子曾大力宣传“仁”的学说,政治上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维护贵族统治,提倡德治和教化。自汉以后,孔子学说成为两千余年封建文化的正统,影响很大。

  《论语》,是儒家经典著作,是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论的语录体的书。《论语》和《大学》、《中庸》、《孟子》合称为“四书”,是封建社会读书人的必读书。《论语》共20篇,492章,内容涉及很广:哲学、政治、教育、文学、艺术乃至立身处世之道等。文字简短,精练质朴,含义很深,不少句子被人们当作格言而奉行,是我国现存最早用语录体记录的古籍。它是研究孔子思想的重要依据,在我国思想史、文化史和教育史上有很深广的影响,在文学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

  2,导语:

  本课有的谈求知态度,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修身做人,语言简练,含义深刻。学习时要熟读、深思、牢记。

  三、正课

  1,教师范读课文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

  3,全班齐读课文,教师纠正

  4,请学生翻译课文

  ⑴,翻译方法指导:要弄懂每个字的含义;把古代的单音节词换成现代双音节词;弄清虚词的用法;补充适当词语;调整句子的语序;揣摩句子的语气。

  ⑵,指名翻译课文,教师纠正。

  四,探究质疑:本文所选十则有的谈到学习的态度和方法,有的谈到思想品德的修养,请具体分析。

  明确:1,谈学习方法、态度和为人态度,启发人们热爱学习,加强自律。

  2,古代治学人非常重视品德的修养。

  3,谈学习方法,强调独立思考的必要性。

  4,谈学习方法,强调学习和思考相结合的必要性。

  5,谈学习态度,要有谦虚的学习态度。

  6与7则,谈学习态度,要随时随地注意向他人学习。

  8,谈思想品德修养,鼓励门人为实现“仁“而奋斗。

  9,谈思想品德修养,面对利害关系,遇到事变关头,方能见君子的操守。

  10,谈思想品德修养,为人处世之道。

  五,联系自己生活体验谈谈你是如何看待“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六,小结课文

  七,作业布置:1,背诵并翻译课文。

  2,选做“导学“部分练习。

  八,板书: 10,《论语》十则

  学习态度 学习方法

  思想品德修养

  教学目的 

  一、教育学生懂得温故知新、学而不厌等道理。 

  二、初步学习“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背诵课文。 

  教学设想 

  一、本文的教学特点和重点是:理解每一则的大体意思和内中蕴涵的道理;掌握一些文言实词的意思;弄清课文中哪些是讲学习态度的,哪些是讲学习方法的。 

  二、本文的教学难点是掌握“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顺接和转接。 

  三、当堂完成课文背诵。 

  四、学生初读文言文,注意避免在虚词上纠缠,以免枯燥乏味,丧失学生学习文言文的积极性。 

  五、安排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引人: 

  同学们已经懂得了不少有关学习的道理。两千多年前的孔子也有不少言论是谈学习的。今天,我们读了《论语》十则,一定会有新的收获。(板书课题)《论语》,读作l*n y(,“十则”,十条。 

  二、布置自读课文。 

  要求: 

  1.查字典,弄清下列各字的正确读音:愠、罔、殆、谓、哉、焉。 

  2.思考:《论语》是怎样的一部书?作者是怎样的一个人? 

  3.查词典,联系上下文,理解下列加粗词语的含义。 

  温故而知新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择其善者而从之 

  三、学生自读课文,回答上述问题。 

  明确: 

  1.愠y)n 罔w3ng 殆d4i 谓w8i 哉z1i 焉y1n 

  2.据“阅读提示”和课文注释回答。(略) 

  3.“故”,旧知识。“愠”,怨恨。“厌”,满足。“倦”,疲倦。“善”,优点,好的方面。 

  四、讨论重点内容。 

  1.课文里哪些话是谈学习态度的,哪些话是谈学习方法的? 

  明确:谈学习态度的有:敏而好学、不耻下问、学而不厌、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等。 

  谈学习方法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默而识之等。 

  2.在新知与旧知、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在学与思、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是怎么看的? 

  明确:在新知与旧知的关系上,孔子认为“温故”可以“知新”。也只有“温故”“知新”的人才能当老师。这里,孔子强调的是“新知”,是那种开拓、创新的精神。 

  在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而时习之”。学,指礼、乐、射、御四门课;习,指实习。学了知识要按时去实习,把所学的东西运用到行动上,在实践中提高对知识的掌握程度。 

  在学与思的关系上,孔子认为学习与思考必须结合,二者缺一不可。只读书而不通过自己的头脑加以思考,就会感到迷惑;只是一味空想而不读书,就会精神疲惫。 

  在学与问的关系上,孔子主张既学又问,不仅问知识才能比自己高的人,即使是知识才能比自己低的人,只要他们在某一方面有一技之长、一得之见,就应该虚心向他们求教,不以为羞耻。 

  3.“而”字是个连词,它的基本用法有两种,顺接和转接。课文中哪些是表顺接的,哪些是表转接的? 

  提示:表顺接的有: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敏而好学、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表转接的有:人不知而不愠、学而不思、思而不学、学而不厌。 

  五、学生先背诵课文,然后完成课堂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不亦乐乎 不亦说乎 人不知而不愠 学而不思则罔 默而识之 思而不学则殆 

  2.解释下列加粗词的意思。 

  敏而好学 学而不厌 诲人不倦 学而时习之 人不知而不愠 

  3.根据“而”字的两种基本用法归类。 

  (1)敏而好学 

  (2)择其善者而从之 

  (3)人不知而不愠 

  (4)温故而知新 

  (5)学而不思则罔 

  表顺接的有: 

  表转接的有: 

  4.用现代汉语准确的表述下列语句的意思。 

  (1)不耻下问 (2)默而识之 (3)三人行必有我师焉(4)何有于我哉 

  5.简答题 

  在从师这个问题上,孔子的意见怎样? 

  参考答案 

  1.y@ yu8 y)n w3ng zh@ d4i 

  2.敏(资质),聪慧灵敏;厌,满足;诲,教诲,教导;习,实习;愠,怨恨,恼恨。 

  3.表顺接(1)(2)(4)表转接(3)(5) 

  4.(1)不以向不如自己的人请教为耻。(2)把学过的东西默默地记在心里。(3)几个人一起走路,其中一定有人可以当我的老师。(4)哪一样我能有呢! 

  5.孔子认为,几个人同行,其中一定有可以做自己老师的人。这样的人却不必是十全十美的人。他的优点,吸取过来;他的缺点,如果自己身上有,就加以克服。实际上,在孔子看来,任何有可取之处的人都是自己的老师,自己都应当向他们学习。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背诵前六则或前四则,讲大意,说体会。 

  二、研习新课 

  1.学生自习后四则。 

  2.查字典、词典,弄清下列词儿的读音:诲、逝、好、夫。 

  联系上下文,理解以上四个词儿的读音和意义。 

  诲hu@ 教导 教诲 

  逝sh@ 流过 过去 

  好h4o 爱好 

  夫f& 吧,语气助词。 

  三、自读,翻译 

  孔子说:“仲由,教诲你知道它么?知道就是知道,不知道就是不知道,才是真正的知道啊。” 

  孔子说:“知道这个的不及爱好这个的,爱好这个的不及以这个为快乐的。” 

  孔子在河流上说:“流过去的东西也许像这个水吧,日夜不停止。” 

  孔子说:“我曾经一天到晚不吃饭,通宵不睡觉,因为在思考。但没有效果,不如学习呀。” 

  四、讨论重点内容 

  1.“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为什么是真知? 

  明确:强不知以为知,不是严肃的实事求是的态度,是讳疾忌医,也是自我欺骗,很多人因此造成损失,乃至形成恶果。我们一定要有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2.“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这是为什么?你有这种体会么? 

  明确:这是学习心理的三个阶段:“知之”只是一般的“知”,并未养成强烈的欲望,未必能坚持学习,取得效果;“好之”便大有主动性,便有了感情和兴趣,便不以为苦;“乐之”则以此为乐,刻意追求,亦即由爱好成为志趣,成为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非达到最终目的不可,这才是学习生活上非智力因素的最高境界。 

  (同学们可以谈谈自己在学习上处于哪种境界,如何努力;也可以谈谈别人。厌学是学习的大敌。) 

  3.看到流水就发出感叹,为什么? 

  明确:一方面,宇宙万物是时时刻刻毫无休止地运动发展,在催人奋发;另一方面,流水一去不复返犹如人的年岁,应当及时努力,创造业绩。(这种警句格言应当念念不忘。) 

  4.为什么“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明确:实践才能出真知。书本知识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需要我们去学习,去研究。但是,单单学习书本知识还远远不够。这里说的学习,既指社会实践,也指书本知识,当然,对待书本知识也要具体分析,不能照单全收。 

  五、练习 

  1.学生背诵课文并抄写。 

  2.积累以下词语: 

  诲 逝 昼 寝 是 为 夫 尝 

  3.就自己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写一篇短文(200字)。

  〖教学目标〗  

  1、了解孔子及《论语》  

  2、掌握重点词句,理解十则语录的意思并诵。  

  〖教学设想〗  

  这是学生第一次学文言文,兴趣非常重要,要让学生对文言文不产生畏惧感,这一节课很关键,所以,这节课尽量不在具体的字词上纠缠,只让学生在了解大意的基础上背诵则可。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介绍孔子、《论语》及语录体  

  二、朗读  

  三、理解文意  

  采用读读讲讲的方式,即每一则语录让学生掌握重点词语,然后理解大致意思,朗读背诵。然后进行集中的字词训练和朗读背诵。  

  1、 “时”“说”“乐”“愠”“君子”   

  2、 “温故而知新”的含义。  

  3、 “罔”“殆”的意义;   

  4、 “诲”“女”“知”的意思  

  5、“谓”“耻”“是以”  

  6、“识”“厌”  

  7、“三”“从”“善者”  

  8、“好”“乐”  

  9、“川”“斯”  

  10、“尝”“以”  

  三、课堂练习  

  要求学生关上课本,进行练习。  

  1、见课后练习一、三,使用课件。  

  2、补充:写一段话,用上下面给出的短语中的三个以上  

  a、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  

  b、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c、温故而知新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f、敏而好学  

  人教版初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修订本)教学设计  

  g、不耻下问  

  h、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i、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而改之  

  j、默而识之  

  k、学而不厌  

  l、诲人不倦  

  m、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n、逝者如斯夫。  

  四、背诵  

  五、板书设计  

  《论语》: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书  

  一、要有好的学习态度  

  敏而好学——好学  

  不耻下问——肯问,善问  

  学而不厌——不满足,不骄傲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谦虚诚实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以学习为乐  

  二、要有好的学习方法  

  学而时习之——按时复习  

  温故而知新——总结复习,发现新知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思结合  

  默而识之——不断积累  

  以思,无益,不如学——学习与实践相结合  

  三、要珍惜时间——逝者如斯夫 

《论语》十则教案 篇10

  教学简说:

  “诗有之:‘高山仰止,景行行止。’虽不能至,然心向往之。余读孔氏书,想见其人。”谁有这样伟大的人格魅力,让司马迁这样的大历史学家心向往之。古史亦有:半部《论语》而治天下!虽曰夸张,然实则确也!《论语》作为中华古典文献巨著之一,蕴含着厚重的传统文化精髓,其中所体现的孔子思想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同时对几千年的封建政治、思想影响深远。《论语》作为儒家学派的经典著作,在历史上一直是蒙童教育的必读典籍。全书二十篇,语言简洁精炼,含义深刻,即古人所云:微言大义。今天,我们重读《论语》(亦或初读),就是以心向往之的探究精神去品味厚重精髓中的微言大义,将经典古籍化为今用,吸收前人思想精华中有益于自己品德修养的精神食粮。

  《论语》里有许多句子发展成为成语、名言、警句,其数量之多,流传之广,在中国的典籍中可谓独占鳌头!所选十则,各有所侧重,或谈学习态度与方法,或谈思想品德修养,亦或直切孔子之核心思想“仁”。教读这些,要谨记三要:其一,激发文言兴趣,自主探究学习;其二,注重生成发散,完善知识积累;其三,创造“反刍”条件,沉淀锻塑人格。

  教学过程:

  一、课前准备,激趣热身

  任务:搜集主题资料,并进行分类整理

  活动:主题预设走近儒家传统文化(结合北师大版历史教材七年级上册第十课《思想的活跃与百家争鸣》)、走近孔子(高中语文教材第一册主题活动:《孔子世家》司马迁、《孔子:第一位教师》冯友兰、《孔孟》黄仁宇、《四书五经的假面目》南怀瑾、《孔子家语》王肃、《儒学对人生价值的追求》余翔林等)、走近《论语》(《论语》相关简介及评论)

  学情预估:

  传统文化知识的搜集与整理长期以来是语文学习的“禁区”,学生相对来说比较陌生,同时又略显有点难度,因此,平时我在阅读教学和综合实践活动课上比较注意让学生搜集、分类并进行整理这方面的知识,依此作为文言学习的知识储备。与“走进儒家传统文化”相比,“走进孔子”“走进《论语》”相对来说比较容易搜索与分析。

  说明:

  资料的搜集与整理是本节课学深学透的基础,同时随阅读量的增加,疑点会呈波浪式出现,有些问题不解自知,而更多的疑点则会呈现一派“乱花渐欲迷人眼”的情景。我们正是抓住这点点滴滴的疑,从而展开探究。

  二、文本导读质疑

  任务:依话题为导向,结合文本交流汇报资料,从而使资源共享达到最优化,依此激趣导课

  活动:话题预设“遨游儒家传统文化”、“感悟传统经典”“我心中的孔子”“我与孔子的心灵对白”“走进《论语》”……依小组为单位,依据搜集资料的实际选择言之有物的话题,结合文本具体信息完成初读学习的生疑、质疑,进而为下一步的悟疑、解疑作下铺垫!

  学情预估:

  初一的学生交流自己查找的资料,可能不很主动,最重要的是交流要切中主题,这需要教师既要点燃学生自我展示的热情,又要进行方向性极强的指导。

  说明:

  关注文本,注重文本的生成与创新是文言学习的主旨所在,依据资料生疑、质疑,进而围绕文本展开讨论,走进文本,深入探究。(重点参读南怀瑾《四书五经的假面目》)

  三、探究研读赏析

  任务:圈点文言重点字词,训练句读,分类商译文本内涵

  活动:

  1、抄读文本,删除标点,训练句读,自主探究

  2、圈点字词,商译(商讨、翻译)文本,分类整理

  3、交流异议,反复诵读

  4、《论语》成语、格言、警句集锦

  学情预估:

  学生可能对文言文中的通假、句式、词义的演变以及文言文常识性问题的解决产生障碍,诸如“说”同“悦”;“知”同“智”;“女”同“汝”以及“三省”、“三人行”中“三”的用法等,这些我们需要引导学生借助工具书进行正确诠释!同时,在进行句读训练时,注重语法,商译文本时,也要符合现代汉语语法。

  说明:

  句读训练是文言学习的最基本能力,通过训练可以增加学生的整体感知能力,为商译与诵读做好了铺垫。而商译与诵读的过程则是对文本的深层次的探究研读。由文本归纳总结成语、格言以及名言警句便是活学活用文言文的标志,更容易拉近学生与文言文的距离。

  四、交流感悟,强化体验,自省笃行(实践)

  任务:沉浸文言经典体验感悟实践

  活动:

  1、诵读感受,体验经典

  2、交流感悟,结合所搜集资料,整体感悟孔子思想及《论语》

  3、归纳大家的想法,进行类的升华

  4、参照文本,强化自我体验,实践真知

  学情预估:关注学生的是实际情感体验,给学生搭建一个自我展示的舞台,内化文本知识,拓展学生视野,关注学生的知识构建和人文素养。交流这个环节是最具开放性的,学生依据《〈论语〉十则》的文本信息,加之补充读物和所搜集资料,从而学生会更有可言之的话题,因此,“放之有度”的教学在这里更能体现语文学科的民主与开放,也更具有人文关怀,因为我们始终在关注着学生。

《论语》十则教案 篇11

  一、教学目标

  (一)掌握常用的文言实词,能用现代汉语翻译课文。

  (二)理解课文思想内容,能流畅地朗读、背诵课文。

  (三)积累成语、格言、警句。

  二、课时安排

  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

  ①搜集资料:了解孔子及其儒家学说的概况;了解《论语》的主要内容;搜集最能表现松柏品性的诗句。

  ②借助工具书,通读全文,把握内容梗概。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请同学自由发言,说出有关做人道德修养的格言谚语来,以此调动学生的情绪。

  (二)根据事前的充分准备,介绍孔子的相关知识

  1.学生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2.班上交流:每个知识点由一个同学介绍,其他同学作必要的修正、补充。

  3.师生交流:教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搜集整理的资料。

  孔子,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是我国历史上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被尊称为“大成至圣”。他对我国古代文化的整理、研究和传播,他的思想和学说,为中国文化乃至世界文明做出了不朽的贡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把他列为世界十大名人之一。

  《论语》是“语言的论纂”,也就是语录的意思,是记录孔子和他的弟子言行的一部书,共20篇,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体例主要是语录体、对话体、叙事体。内容上以教育为主,包括哲学、历史、政治、经济、艺术、宗教等方面。从中可以看出许多当时社会的政治生活情况,看出孔子和他的弟子们的人格修养、治学态度和处世方法。

  (三)朗读课文,扫除语言障碍

  1.多媒体展示下列词句,先让同学读,其他同学评价,最后教师再打出正确读音。

  三省(xǐng)吾身传(chu2n)不习乎

  终身行(xíng)之不成人之恶(è)

  贫与贱是人之所恶(wù)浴乎沂(yí)

  风乎舞雩(yú)喟(kuì)然从吾所好(h4o)

  2.学生朗读课文,教师小结朗读文言文要注意的问题,并用多媒体展示:

  结合具体语言环境,读准字音。

  处理好停顿和语速、语调。

  3.学生齐读课文。

  (四)整体感知

  学生自读课文,思考《论语》十则主要讲的什么道理。(学生交流后,教师概述)

  明确:《论语》十则是儒家的修身之言,讲的是做人的道理。

  (五)布置作业

  1.试背全文。

  2.完成文后“思考与练习”题。

《论语》十则教案 篇12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激发文言兴趣

  师:苏东坡曾说“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朱熹说“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书,是你我的良师益友;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书,是全世界的营养品。我们不仅要好读书,而且要会读书。古人关于读书的名言名句或成语有很多。你在平时积累中知道哪些呢?

  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杜甫

  师:一代诗圣的经验之谈。这句名言告诉了我们什么呢?

  生:要多读才能写出佳作。

  师:这是语文学习的秘诀之一。

  生: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朱熹

  生:书读百遍,其义自见。

  师:这里为什么要读而不读呢?

  生:因为这里的“见”是“显现”的意思,所以读。

  师:看来你不仅知其然,还知其所以然,好。还有吗?

  生:学而不厌。

  师:这是一个成语。用现代汉语说,是什么意思呢?

  生:学习不能满足,要活到老,学到老。

  师:哪种表达更精练?

  生齐答:成语。

  师:这个成语来源于何处?有谁知道?

  生:《论语》,是孔子的一句话。

  师:好,今天我们要阅读的就是从这本书中选取的十则。不知大家意识到没有,刚才大家所说的名句均是文言古诗,还有不少成语直接取典于古诗文或文言文中的格言警句。这些文言古诗和成语都具有文言文简洁、典雅的特点。平时我们说话作文能运用成语或引用诗句可谓是一件快事。相信我们能学好古诗及成语就一定能学好文言文。那么如何学好文言文呢?

  生:要多读。

  师:正如刚才所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学习文言文,诵读是最基本的方法。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读出韵味、读出智慧。在读中领悟文意、在读中积累语汇、在读中质疑思辨、在读中陶冶情操。今天就让我们走近我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孔子,随他一起探讨有关学习方法、求知态度以及如何修身做人。请对照注释朗读《〈论语〉十则》。

  (点评:围绕读书,由学生所熟悉的成语及古诗词导入,将学生的积累带进课堂,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增强了学生学好文言文的信心,同时也由学生总结出了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

  二、初读课文,走近作者作品

  (生放声朗读)

  师:大家读后一定会发现,每一则都有一个“子曰”。谁知道“子曰”是什么意思?

  生齐答:孔子说。

  师:为什么会有这么多的“子曰”呢?

  生:因为《论语》是一部记录孔子和他弟子言行的书。用“子”是表示对老师的尊敬。

  师:《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是封建时代人人必读的书。请大家拿出我们预习时所做的“作家作品读书卡”,全班交流,资源共享。

  生: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收藏的书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故世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孔子是儒家学派创始人。作为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和教育家,在我国乃至世界都是一位深有影响的人物。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因其在人类文明史上的不朽贡献,把他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一。

  生:孔子自幼聪明好学。他学识渊博,但从不自满。有一次他周游列国时,在去晋国的路上,遇见一个七岁的孩子拦路,要他回答两个问题才让路。其一是:鹅的叫声为什么大。孔子答道:鹅的脖子长,所以叫声大。孩子说:青蛙的脖子很短,为什么叫声也很大呢?孔子无言以对。他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

  师:这一个故事正好在我们今天要学到的格言中有一句类似的文言句,一会儿读的时候请大家再来作答。

  生:孔子因他的刻苦好学,终于成就了伟大的事业。两千多年来一直受到人们的尊敬。现在,人们都把到山东曲阜去看孔庙叫做“朝圣”。孔子的像身长6、4尺,号称“长人”,给人感觉高大、庄严。

  师:大家可以参看书上插图。我感觉到的不仅是高大、庄严,我还看到了一位博大精深而又循循善诱的好老师形象。相传孔子有门徒三千,其中有72人被称为“贤人”,课文中提到的子路、子贡都在72贤人之列。孔子死后,被葬于曲阜城北的泗水岸边,弟子们以父亲之礼仪对待孔子,为其服丧3年。子贡在孔子的坟前盖了一间小屋,为孔子守坟6年。孔子是中国历史上创办私学的先行者、第一位职业教师,得到子弟子们的衷心尊敬。今天,我们也来当一回孔子的学生,如何?

  (点评:用做“作家作品读书卡”的形式促使学生自主地去搜集资料、整理资料、利用资料、资源共享,对于今天的信息时代不失为一种高效之举。对《论语》及孔子的了解也为下面文言文的学习张本。)

  三、读准节奏,读出文言韵味

  1、师:好文不厌百回读。请大家再读课文,要求对照注释读准字音。

  (生朗读课文)

  师:哪位同学来给大家朗读一遍,看看你是否读准了字音。

  (一生范读课文)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注意到了关键字的读音,音咬得很准。

  师:你很会倾听。你刚才说的“关键字”是哪些字?

  生:第一则中的“说”同“悦”,故读;第五则中的“女”同“汝”,故读。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下面注释有。

  师:借助注释读准字音,好方法。这种用一个字来代替另一个字的文言现象叫做“通假”,大家只需了解即可。你能否再举一例?

  生:“读书百遍,其义自见”中的“见”就是通“现”。

  生:《童趣》中的“昂首观之,项为之强”的“强”通“僵”。

  (点评:根据学生的朗读及评价归纳出了读准字音的方法,对文言特殊现象的讲解适可而止。)

  师:好,大家不妨将刚才所说的这些关键字的读音专门设置一个门类积累到你的读书卡中去。刚才大家由一个例子联想到其它,这种学习方法叫什么?

  生:举一反三。

  师:你知道是谁提出的吗?

  生:孔子。

  (点评:适时引导学生做读书卡,并及时让学生归纳学习方法,师生互动,体现了教学机智。)

  2、师:好,注意了平时的课外积累。孔子在本文中也提出了许多的学习秘诀,请大家细读课文。要求读准节奏,读出文言的韵味。读准了节奏,文言文就读懂了一大半。大家可以四人为一小组互读互评,将不太理解的字词找出,抄写到你的“难句理解”类读书卡上,然后小组讨论。读书时看谁摇头晃脑摇得好。

  (生摇头晃脑地读)

  师:有没有小组解答不了的问题提出全班讨论?

  生:前七则比较好懂,第八则的含义我们这一组不太明确。

  师:哪一组的同学来帮他们解决?最好能“授之以渔”。

  生:曾子说“士人不可以不刚毅,因为他肩负着伟大的使命,路程又很遥远。把实现仁的理想看作自己的使命,不也是很重大吗?到死为止,不也很遥远吗?”。理解这一句话并不难。这一则中有一个关键词“弘毅”,可用换字办法来解释,即“刚毅”“强毅”;有的可用加字办法来解释,如“任(任务)重(重大)而道(路程)远(遥远)。

  师:请大家在理解了句意的基础上齐读这一则,读准节奏。

  (生齐读第八则。)

  (点评:通过理解文意读准节奏,行之有效。在读中做“难句理解”读书卡,学生之间互问互答,并由学生自己交流解难方法。时时处处体现以学生为主体,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3、师:会总结的人一定是会学习的人,由“学会”走向“会学”,好。文言文的理解其实还可采取“会意”的方法,读懂大意即可。不知大家发现了没有,这一则中还有两个词语被作为成语保留在现代汉语中,是哪两个?

  生:任重道远、死而后已。

  师:像这类成语在《论语》中还有很多。除了这两个,你还知道哪些呢?

  生:温故知新、见贤思齐。

  生:学而不厌、循序渐进。

  师:看来你的阅读面很广。有的同学已将这些成语写在了读书卡上。《论语》中的成语非常丰富,大家下课之后可设置一个“《论语》与成语”专题进行摘抄积累,丰富自己的语言仓库。其实除了成语,还有许多的格言警句,至今脍炙人口。下面请就你最喜欢的几则当堂背诵。看谁背得最多最快。要求背出文言文的韵味来。

  (点评:成语是古今汉语的桥梁。通过对成语的摘抄,既走进了文言文,又增强了现代语的积累。)

  4、(生背读)

  生:我最喜欢第一则。(生背诵“学而”章)

  师:你为什么喜欢这一则呢?简要说明理由。

  生:所谓“学习”就是既要“学”(学道理)又要“习”(练习、温习),告诉了我们学习方法。

  师:好比游泳,先学游泳知识,再下水实践。谈学习方法的还有哪几则呢?

  生:“温故而知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师:关于学习态度的呢?

  生:“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师:我们回头再来看看关于孔子被那个七岁孩子拦路的故事,孔子惭愧地对学生说,“我不如他,他可以做我的老师啊!”你联想到了文中的哪一句话呢?

  生:“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生:我联想到了“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师:两位同学都读得有节奏、有韵味,看来是真正理解了。不错,这两句讲的都是随时随地要注意学习。那么由这一句话我们又可以联想到哪些成语呢?

  生:取长补短。

  生:不耻下问。

  师:其他几则,是关于哪些方面的呢?有没有你喜欢的呢?

  生:关于思想品德修养。我喜欢“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师:由这一句你联想到了哪句古诗呢?

  生:“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师:刚才所背诵的这些格言警句,相信对每位同学无论是学习还是做人方面都有不少的启示。关于这些格言警句你打算如何摘抄呢?

  生:进行分类:学习态度类、学习方法类、思想品德修养类。

  (点评:选择自己所喜欢的格言警句当堂背诵,背出韵味,既加深了对这些语句的理解,又培养了学习文言文的语感,情感、态度及价值观目标自然地得以实现。)

  第二课时

  四、读后思辨,读出个性化见解

  师:在上一节课的自由背诵中每个人的喜好各不相同。因为每人的生活经历不同,阅读体验自然也不可能相同。读着你喜欢的语句,你是否读出了一份智慧,读出了一种个性呢?请大家再品读这些语句,联系你的生活体验谈谈你的见解。

  (生再读、背课文。)

  生:我特别喜欢“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因为这句话道出了我的心声。从小爸爸妈妈就逼着我学钢琴,强迫我按照他们的意愿去做,我很苦恼。我真想把孔子的这句名言送给我的爸爸妈妈。

  师:你与孔子的思想发生了碰撞,产生了共鸣,回去后别忘了与父母交流。与作者进行对话,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来理解,这种学习方法值得每位同学借鉴。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对于这句话你还有不同看法吗?

  生:我不完全同意这位同学的观点。孔子的这句话要结合上下文来理解。请注意文中一个“恕”字,本身包含了“相互体谅”之意。既是体谅,那么就要就事论事,视具体情况而定。如果父母确实是为了你好,“己所不欲”,也可“施于人”。现在不理解,等长大以后你也许就会明白父母的苦心。

  师:相互体谅、换位思考就可搭起一座理解之桥。俗话说得好,仁者见仁,智者见智。阅读就是要有自己的个性化见解。我在读第二则“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感慨颇深。今天读来也似谆谆教诲,如在耳畔,发人深思,耐人寻味。你从中得到了什么启示呢?

  生:古人很重视品德修养。曾子是每天多次自我反省,如果每天我们也能自我反省一次:今天的我是不是每件事都尽心尽力去做了呢?对朋友是不是讲信用呢?老师讲的是不是都复习了呢?我相信这样便能使自己不断提高。

  师:正如竹──每前进都要作一个小结一样。说到自省,《论语》书中多次谈到这个问题,孔子要求弟子自觉地反省自己,进行自我批评,加强个人思想修养和道德修养,改正个人言行举止上的各种错误。这种自省的道德修养方式在今天仍有值得借鉴的地方,现在我们的学习评价中不是特别重视自我反思、自我提高吗?除此之外,你还有什么新的启示呢?

  生:读到这一句我联想到了一个人最重要的品质即讲信用。

  师:“忠”“信”是儒家文化道德条目中重要的两条,是立德之本。“忠”表现在尽心竭力去做事,“信”即对朋友讲信用。这“忠”“信”二字在当今时代仍需倡导。要诚实不欺,敢说真话,说话算数,这也是一个人立身处世的基石。大家能从中读出如此多的感悟,这就是古人留给我们的精神养料。

  (点评: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联系学生的自身实际及自我体验再来品读这些语句,进行思辨,就会“温故而知新”,读出更多个性化的理解来。这就是创造性阅读。学生的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在这里得到了充分地展现。)

  五、激趣探究,综合实践活动

  师:有人说,若中国人不知道有孔子,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知道了孔子,而不知道《论语》,也不能算是有思想的中国人。1988年初,75位诺贝尔奖得主在巴黎集会,发表了宣言,其中说:“人类要在21世纪生存下去,就要从中国的孔子那里去寻找智慧。”从中国的孔子这里找智慧,就要从《论语》里面去找智慧。可也有人认为孔子的学说主张的是一种中庸思想,应该批判地吸收。比如陶渊明就对孔子很不以为然。陶渊明说孔子是“汲汲鲁中叟,弥缝使其淳”。这‘弥缝’二字,是把国情比为一堵有裂缝的墙,孔子的工作任务只是用水泥石灰把裂缝填满,让它的外表仍然是一堵完好的墙而已。

  我在读《论语》时,我的思绪就常常穿越时空走进孔子的那个时代,战争、疾病、欺凌、掠夺使世界陷入痛苦的呼喊中。正义在哪里?良知和道德在哪里?这时候孔子出现了,他不顾一切地奔走呼告他的神圣理想。应该说,游走于诸候之间是一种悲壮的举措,也许正因为他的“知其不可而为之”的任重道远精神,才与众弟子无间隔地坐而论道,使那些学说成为中国数千年绵绵不绝的浩然正气。我想,孔子这样做时,一定没有认为自己是什么圣人先师。他不过是一个童心未泯又热爱艺术且善于思想的真诚人罢了。与其说喜欢孔子的学说,不如说更喜欢孔子这个人。孔子的真诚坦荡,仍然是我们现代人最需要的品质。那么你心中的孔子又是怎样的一个人呢?请课后广泛地搜集资料,了解他的身世、他的故事、他的主张、他的性格、他的为人等等方面,充分占有材料后写一份读书报告。

  古诗文是我们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走近它、熟读它、背诵它。让它植根于我们的心灵,伴我们成长。

  (点评:师生同讲同议,引出争议的话题,留待学生在课外以更高的热情更浓的兴趣去读《论语》、去读孔子、去读更多的文言文、去背更多的文言名句。)

  【教学反思】

  1、在教《论语》时,感觉好像在孩子们面前打开了一扇窗户,铺开了一条通道,让他们能穿越时空,去阅读、去思考、去吸取,与两千多年前的大师直接对话,了解并深刻地认识我们的祖先,继承并发扬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让学生对学习文言文有兴趣,愿意去读,这两节课就没有白上。如果还能让学生乐于去读,那么课堂上所学的就不仅仅是《〈论语〉十则》了。

  2、教文言文的目的不在于写作,而在于培养学生的语感,增强学生的积累,提高语文素养,熏陶道德修养。什么是阅读文言文的理想境界?我想不是将文言文译成顺畅的现代汉语,也不是对文言语句作细致的语法分析,而是一看就懂或者经过查工具书和注释会意而后懂,在今后的学习或生活中也许会在他的脑海里突然蹦出那么几句类似“三人行,必有我师焉”“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文言语句来。多读文言文,浸润其中,涵咏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3、如何学文言文,一个字:读。相信文言文是读懂的,决不是老师讲懂的,更不是老师分析词法句法而懂的。“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授之以渔”又不如“授之以渔场”(北师大肖川教授语)。在读中进行朗读指导,养成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做读书卡积累语言的习惯、质疑探究学会思辨的习惯。一句话,由“学会”走向“会学”,由“要我学”走向“我要学”。

《论语》十则教案 篇13

  教学目标:

  1.理解、运用《论语》中关于学习、从政和为人处世的名言警句,进一步培养文言阅读能力。

  2.感受孔子光辉人格魅力,提高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

  3.联系自身学习实际,体会课文丰富的内蕴,端正学习态度,改进学习方法。

  教学重点:

  1.结合孔子的经历,分析《论语》一书的主要思想内涵。

  2.重点欣赏书中关于学习和为人处世等方面的片段,并且尽可能背诵。

  教学难点:

  深层理解《论语》内蕴;引导学生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教学方法:

  1.诵读法。本课主要是引导学生去欣赏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论语》,而该经典主要是谈学习态度、方法和思想修养的,语言简练,用意深远。教师指导学生反复诵读,营造背诵课文的气氛,在读中理解、领会其内涵,力争当堂熟读成诵。

  2.讨论评点法。教读本文采用评点式,就内容、写法及现实意义评点。在教学过程中,启发学生探究、质疑,调动学习积极性。

  教学课时: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奖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作为记录孔子及其弟子言行的《论语》,在我国历史上影响很大,为儒家的重要经典。相传,宋朝名相赵普死后,人们在他的书籍里发现只有半部《论语》,所以世有“半部《论语》冶天下”之说。而在国外,据美国《世界日报》报道,全美第7所孔子学院、新英格兰地区第一所孔子学院,已在美国麻州大学正式揭牌成立。

  今天,让我们走近孔子,走进《论语》,去聆听先哲的教诲。

  孔子及《论语》的 影 响 展示课件:

  1、中国古代:宋代赵普“半部《论语》治天下”;“天不生仲尼,万古长于夜”

  2、国外:“如果人类要在21世纪继续生存下去,必须回头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1998年1月全世界诺贝尔获得者集会巴黎时的宣言

  西方推选的“一百个历史上最有影响的人物”中,孔子排名为第五位;美国人则尊奉孔子为“世界十大思想家”之首。

  日本:长崎市的孔子庙的西廊大理石上所刻全部《论语》,现在还保存完整,供人观赏。

  新加坡:政府按照孔子的伦理思想,制定并实施了伦理教育计划,规定以《论语》作为中小学伦理教育的教材;新加坡还经常举办文明礼貌活动,《论语》中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成为这项活动的指导思想。

  德国:把孔子和康德共同尊为教育学的奠基人,柏林得月园的入口处,更是矗立着两米多高的大理石孔子塑像,塑像花岗石基座上刻着“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展示课题:   魅力《论语》

  ——名著《论语》导读                                                       阅读课件内容,感受《论语》无论是在中国古代还是在国外都备受推崇,必有其神秘魅力存在。 1.了解《论语》的影响。

  2. 引发学生探究《论语》魅力的兴趣。

  二、温故知新:

  回顾初中课本中课文《论语十则》 教师引导回顾:

  1、试着背诵《论语十则》

  2、《论语十则》中哪句话你印象最深,为什么?

  3、请说说说说你所了解到的孔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

  教师明确新知识:

  1、了解孔子的生平:好学不倦,知识渊博——游说列国、百无一售——整理古籍、致力教育。孔子早年生活贫苦,处于生活的最底层,但他好学不倦,努力完善自己,百折不挠、坚持追求理想人生,终究千古留芳。孔子的人生经历能带给我们启发,孔子的精神值得我们学习。

  2、明确《论语》的结构:《论语》全书共分20篇,篇名为后人所起,多用每篇首句中的两个字做篇名,每一篇又分为若干章,每章长短不一。短的只有一句话,长的也不过数百字。前后章之间不一定有什么联系,有些章还有重出现象,可见它是一个片段的集合体,并非出自一人之手。

  《论语》的形式:格言体、答问体、对话体、议事体。 1、学生背诵回顾所学《论语十则》及由此了解到的孔子。

  2、 了解孔子的人生经历,感受孔子的精神。

  3、 了解《论语》的结构和形式。 切入对《论语》魅力的体会,消除学生对这本经典文化名著的陌生感;

  补充引入新知识,使学生进一步地了解《论语》,为以后的阅读打下基础。

  三、感受领悟(一)

  教师出示课件:出自《论语》的格言警句

  1、克己复礼为仁

  2、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3、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众星共之

  4、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5、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6、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有便佞,损矣。《季氏》

  7、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为政》

  8、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里仁》

  9、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述而》

  10、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

  教师明确:1-3表达以《论语》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的核心“仁”,《论语》中的阐述的“仁”是全方位的,既直指个人修养,又关注人与人的相处之道,更体现了治国之道。

  4指为政者首先必须端正自己,做好臣民的表率。

  5强调要进行启发式教育。6-10均谈及为人处世。 学生分组讨论,翻译格言警句,并谈谈其中哪一句对自己启发最大。

  引导学生体会《论语》的理趣,感受思想与内涵带来的魅力。激发学生阅读《论语》的兴趣。

《论语》十则教案 篇14

  《论语》十则 教案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论语》十则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