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歌声》

《歌声》

看似乖巧 点赞 分享
《歌声》

微信扫码分享

《歌声》(精选12篇)

《歌声》 篇1

  案例背景:小学语文二年级第二学期第22课《歌声》,是一篇十分感人的课文。课文讲述的是一位小姑娘在一次海难中以自己的歌声给人们增添了勇气和力量,并用歌声召唤来了救生船,最终使大家都得救了。从中,学生真切地感受到了小姑娘那坚强、乐观的性格,得到了一次心灵的震撼,情感的共鸣。

  课文的重点是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课文的难点是感受小姑娘在危险面前的乐观与坚强,从而内化为学生自己的一种可贵品质:在自己的人生道路上,也要永远保持乐观与坚强,不被生活中的任何挫折与危险吓倒。

  案例过程:

  片段之一——情景引入法

  师:在我们的生活中,随处都能听到歌声。听,清晨的树林里,鸟儿在鸣唱;有趣的动画片中,花仙子在歌唱;美丽的大海边,海水与月光在私语呢!

  媒体出示画面与歌声:“鸟儿鸣唱”(《百鸟朝凤》)、“花仙子动画”(《花仙子之歌》)、“海水与月光私语”(《月光曲》)。

  师:你能形容一下自己听到的歌声吗?

  生1:悠扬的歌声。

  生2:美妙的歌声。

  生3:快乐的歌声。

  ……

  师:歌声可以表达不同的情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歌声》,却是发生在一个特殊的环境里,在一个非常危难的时刻响起——

  生:个别读课题,再齐读课题。

  生:(质疑)谁在哪儿唱歌?

  为什么要唱歌?

  歌声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

  ……

  教学反思:整堂课一开始,我用情景引入法一下子把学生的注意力深深地吸引住了。随着课题的揭示,学生的脑海里马上出现了许多小问号:谁在哪儿唱歌?为什么要唱歌?歌声是怎样的?起什么作用?……于漪老师曾说:“学源于思,思源于疑”。疑问,使学生的思维灵动起来;疑问,使学生急于想学习课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高昂的兴趣,便迈出了整堂课成功的第一步。

  片断之二——“歌声”突现法

  师: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疯狂的海水把落水者都冲散了。它随时会吞噬大家的生命!咦,突然海面上传来一阵阵歌声——(在全场安静片刻后,播放小女孩激昂、断续的歌声)

  课文是怎么描写这歌声的?

  生:(出示句子)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出示句子)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生:感情朗读句子,重读表示歌声特点的词。

  师:歌声为什么会是断断续续的呢?配乐范读第3节。

  生:(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师生:伴着凶猛的海浪声朗读这句句子。

  师:你觉得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

  生1:我觉得这是位勇敢、不怕困难的小姑娘。

  生2:我觉得这是位非常乐观的小姑娘。

  ……

  教学反思:“歌声”突现法把文中描写歌声的句子贯穿了起来。此时,学生看到这位小姑娘在如此危难的时刻还不停地歌唱,内心油然而生无限的敬意。所以,让学生说说这是位怎样的小姑娘时,他们有感而发,有话可说。朗读时,更是把自己对小姑娘的赞美与崇敬融入其中,读得有声有色。

  ······

  我觉得,语文教学一定要体现以学生为本的思想,让学生的思维在有限的课堂时间内充分地活跃起来。教师要做到目中有学生,心中有学生,并带着亲切的教态、自信的笑容以及完美的教案设计走进课堂,用自己的智慧与优美的语言跟学生充分互动起来,形成师生“共同参与,互相合作”的良好氛围。这样的课堂才是有滋有味的,才是培养创新人才的摇蓝。

  有人说“一堂课如同一首交响乐”,有序曲、有高潮、有结尾。我觉得自己在《歌声》一课的教学中,就像是一位出色的指挥员,采用了“情景引入法”,“情景再现法”,“歌声突现法”,“连环画展现法”,“练习拓展法”,“拓展思维法”,“首尾呼应法”等多种策略,调动了每一个演奏员(即学生)的积极性,从而演奏出一支迭声起伏的乐曲,给学生、也给自己以艺术的享受,真心体现了二期课改的精神实质。

《歌声》 篇2

  一、重点难点剖析

  本文的教学重点难点是引导学生体会小姑娘在风浪中用歌声鼓舞大家时的情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抓住描写小姑娘动作的词语,体会她在冰冷的海水面前,在大家都绝望的困境中,那种坚强、勇敢、镇定、乐观的精神。文中生字较多,不容易理解,学生在掌握时会是一个难点,本文的另一难点是写字,这些字笔画太多,对于二年级的学生写好有一定困难,需要教师对难写字采取适当的方法加以指导。

  二、教学目标分析

  1.学习本课,学生主要认识汉字13个,会写9个。

  2.学生继续掌握独立识字和写字的方法,激发识字写字的兴趣。养成正确的写字姿势,提高识字的能力。

  3.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抓住重点词语和句子感受小姑娘乐观坚强的精神。

  4.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受到感召、引领和启迪,学习小姑娘在困难面前乐观、镇定,不向命运低头的勇气。从小树立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不向命运低头的乐观精神。

  三、教案设计(第一课时)

  (一)设置悬念,导入新课

  1.课件出示图片,教师旁白:“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不幸在海上触礁了,船沉了。在巨浪翻滚的海面上,许多人在挣扎,靠我们最近的海面上飘着一根圆木,上面坐着一个小姑娘,正张着嘴,大家想她在做什么?” (学生们开展了丰富的联想,“可能在喊人?也可能在求救?”预习过课文的学生说,她在唱歌。)

  2.板书课题,齐读课题:《歌声》,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引导学生质疑)

  3.学生质疑:在这种情况下怎么还能唱歌呢?为什么要唱歌?“歌声”在这次海难中做了什么?“歌声”很重要吗?

  4.师:为了弄懂这些问题,让我们一起来认真读课文。

  [通过学生们对课题的质疑,设置悬念,带着学生走进课文,激起学生要走进课文的强烈愿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圈出不认识的字,借助拼音认读,也可以问问同学。

  2.指名读课文,要读准生字的读音。

  3.说一说,你对课文有了哪些初步的了解?(小姑娘唱歌是为了给落水人们增添勇气和力量;还为了给救生艇指引方向。)

  [在初步感知课文内容中,学生对小姑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一个聪明、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已在学生们的心中树立起来。学生自主读书,学会边读边去了解自己想知道的问题,是一种非常好的阅读习惯,注意培养这种习惯有利于提高阅读能力。另外,学生自主读书,得到的体验和感悟比老师的分析讲解更有说服力,能使学生对阅读产生兴趣,喜欢阅读。]

  (三)鼓励质疑,读中解惑

  1.请同学们默读课文,遇到不懂的问题在课文中做上记号。

  2.学生质疑:(1)马金纳为什么听到歌声就会浑身有了力量?(2)远处的人们为什么会聚拢来?(3)大家为什么得救后要感谢小姑娘?(老师可以有选择的把问题记在黑板上。对于学生提出的一些简单的问题,比如词语的理解,老师可以随机引导学生理解。)

  3.请同学们再读课文,抓住重点段落和词句理解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可以把自己的想法在文中做简单记录。

  4.小组交流:在小组中交流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同时要认真倾听同学的想法,有时,别人的想法会对你很有帮助。

  [小组的讨论可以引发学生思维的互补,同学之间的合作,可以吸取别人的长处,同时培养学生学会倾听,促进学生交往合作能力。]

  5.集体交流:你对文中的哪个问题已经弄明白了,把你的想法说给大家听。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有利于学生在自主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鼓励学生质疑,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组织小组讨论、解疑,为学生提供选择和尝试的空间,巧妙地突破了文中的教学难点。]

  (四)重点段朗读,深化感悟

  1.课件出示重点段落:“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像马金纳一样聚拢过来了。”

  2.师:谁愿意来读读这段话?读出自己的感情。

  3.同学间进行朗读评价:评一评同学读的怎么样。

  你认为应该怎么读?为什么?

  4.师:老师也想读,可以吗?(教师朗读)

  师:大家觉得老师读得好吗?你们认为哪里好?(老师读的时候要重点突出小姑娘动作的词语,这样才能把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向困难低头的勇气读出来。)

  5.师:你们也试着这样来读一读吧。

  生:体会朗读,读出个人的感受。

  6.师:面对着这样一个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你想说些什么?

  生: “小姑娘你真是太了不起了,在那种情况下还能高声歌唱。”;“小姑娘你的歌声太重要了,是你的歌声把那些绝望的大人们震惊了,让他们觉得就连一个小女孩都这样坚强,乐观,你们怎么能绝望呢?一定要坚持下去。”;“小姑娘是你的歌声给了人们力量和勇气,让大家一直坚持等来了救生艇。”;“小姑娘是你救了大家,我代表大家感谢你。”……

  [通过朗读,领会课文潜在的思想教育内涵,依据新课标的理念,采用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读懂、读好课文。一个巧妙的提问:“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挖掘了课文的思想内涵,表现了语文课程重视提高学生品德修养的思想。]

《歌声》 篇3

  教学目标 1、能在语言环境中正确认读“触、绝、隐、罩、副、妇、抹、脆、聚、增、添”十个生字;能在教师的指导下正确书写并记忆“绝、妇、抹、增、添”。正确朗读“触礁”“增添”等词语,理解“筋疲力尽”“绝望”等词语在文中的意思,积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等词语。

  2、能流利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3、知道在面临危难时勇气和信心往往能带来奇迹。

  教学重、难点 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歌声是怎样帮助人们获救的。

  教学媒体 田字格小黑板、录音机、生字卡片、磁带

  课前学生准备 充分预习课文

  教学流程   备注

  一、谈话导入,引出歌声。

  1、谈话引入:爱唱歌吗?谁愿意把歌声带给大家?(指名)(板:歌声)

  2、不同的歌声带给人们的感受则不同,听了他的歌声你有什么感受?(指名)

  3、歌声不仅能给人们带来不同的感受,在一些特殊的环境中还会有不同寻常的意义呢!今天,我们所学的课文正是以歌声为题,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动人的故事。出示课题:22、歌声

  二、创设情景,走进课文。

  1、笛声引入,闭眼想象:(放笛声)故事就在这汽笛声中开始了。1920年的一个夜晚,海风啸啸,无边无际的大海上行驶着一艘大轮船。船上灯火通明,马金纳和其他乘客一样在船舱里兴奋地唱啊、跳啊,快乐极了!

  2.创设情景,体验失望:忽然,他们感觉到船身猛烈地晃动了一下,接着就听见有人大声地喊叫:“不好了,轮船触礁了,要沉船了,快跑啊!”“扑通,扑通……”人群一个一个地跳入了海里。不久,船沉了,落水的人拼命挣扎,可是救生船还是没有来。请你们设想一下,此时的他们会遇到什么困难?(指名)

  3、小结:是的,海水冰冷刺骨,人们的力气也已经耗尽,大家都认为自己已经毫无生还的希望,此时的人们可以说是绝望了。(出示:绝望。教学生字:绝。“绝”就是断绝的意思)马金纳也不例外,你们瞧,(出示:过了很长时间,马金纳已经筋疲力尽了,他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谁愿意来读读这句话?(指名多人,在指导朗读中理解“筋疲力尽”,并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4、这群遇难的人们命运如何?你们想知道吗?打开书,自由地读课文,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5、逐段指名读。正音:触礁、笼罩、增添。教学生字:触、罩、增、添。(添:书空右下方)

  6、生字教学:妇、抹、聚。(绝:组词。抹:右半部分是末。聚:书空下半部分。)

  三、品词品句,认识歌声。

  1、过渡:把生字送回课文,读了课文后你们知道故事的结果了吗?(指名)是谁救了他们?(板:歌声)

  2、这是怎样的歌声啊?挽救了那么多人的生命。请你们再自由地读读课文的2、3小节,读完后划出描写歌声的句子,并圈出能够体现歌声特点的词语。

  3、(指名)出示句子:

  (1)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2)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4、句中哪些词语体现了歌声的特点,那是怎样的歌声?(指名)

  板:隐隐约约   

  断断续续              的歌声

  清脆、激昂

  5、随机学习生字:隐、脆。

  6、为什么歌声是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你读懂了吗?读懂哪个就说哪个?(指名)

  随机:

  (1)隐隐约约:从远处传来。

  (2)断断续续:指名学生,从文中找出原因。

  ①出示句子: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②(播放海浪的声音)听!凶猛的海浪打过来了!

  ③师生合作读:汹涌的波涛一次又一次向她袭来,一次又一次地打断他的歌声,可这位勇敢的姑娘,却只是        ,又           。

  ④小结:就在这样危急的情况下,小姑娘还不停地唱歌,她真是勇敢而又乐观啊!让我们一起在来读读这句句子。

  (3)清脆、激昂:

  ①指名多人,让学生畅所欲言

  ②小结:对,这个小姑娘坚信一定会有人来救她的,同时她还想把自己的这种信念传给每一个遇难的人。

  (4)出示句子:(指导读好这两句话)

  ①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②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

  四、想象说话,深入学习。

  1、学到这,我们不禁有个疑问,歌声怎么能救人性命呢?为什么课文说是歌声救了大家?首先,我们来看看马金纳听到歌声后是怎样的表现?(指名)

  出示:马金纳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歌声游去。

  2、指名读、师范读、齐读。

  3、不仅是马金纳这样,其他落水者也一起聚拢过来。请你们思考,当他们听到歌声后是怎么说?怎么做的呢?(指名多人)

  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到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声音,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个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哆哆嗦嗦地说:“   

  。”于是,                     。

  4、假使当时女孩不在唱歌,而是在拼命地喊救命,人们听了后还会有这样的感受吗?(指名)

  5、小结:那只会使人们更加悲哀,丧失求生的力量,因此我们说这个歌声(板:增添勇气和力量)

  6、歌声不仅把落水的人召唤过来,还把什么也召唤来了,读读课文的最后一节?(指名)板:向救生艇传递信息

  7、谁说歌声不能救人,就是小女孩的歌声救了大家。(板:救命的)

  引读:小女孩的歌声,不仅给人们         ,还         ,所以这歌声是       

  。

  五、拓展说话,指导写字。

  1、课文告诉我们歌声可以救人,请你说说歌声还能给人们带来什么?

  2、指导写字:绝、妇、抹、增、添

  教学反思 《歌声》写的是1920年的一个夜晚,一艘轮船在海上行驶,不幸触礁,船沉了,落水的人在水中拼命挣扎,他们在游得筋疲力尽之时都感到绝望,但一个十岁的小姑娘却在海水的冲击下高声歌唱,以她的乐观和镇静挽救了遇难者。

  在教学中,我抓住了“绝望”,让学生体会在当时情况下,马金纳的四周什么也没有,有的只是漆黑的夜晚,茫茫的大海,冰冷刺骨的海水和呼啸着的海风,还有周围人的喊叫声,救命声,通过朗读以及想象感受绝望的心情,再次引出描写歌声的句子,深刻理解歌声给了大家勇气和力量,歌声救了大家。

  对于一个二年级的孩子来说,他们经历的太少了,沉船落水,在海水中拼命挣扎,在绝望中求生存的感觉他们根本不可能有。所以,要深刻地体会出为什么说小姑娘是“英雄”,是她的歌声救了大家。这是教学的一个难点之所在。

  我通过语言诱导、启发,创设教学情境,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使学生能够直接感知,如身临其境,并展开丰富的联想,取得较好的效果。

  在音乐的衬托下学生进入到了那种生死攸关、万分紧张的情境之中,在我的语言渲染及引导下,他们体会到了遇难者的 “绝望”。这样一来,不由得对在风浪中高声歌唱的小姑娘肃然起敬,对小姑娘的勇敢与镇静发自内心的感叹:“小姑娘,你真了不起!”“小姑娘,你真勇敢!”“小姑娘,你真是个小英雄,我要向你学习,陷入困境不慌张,勇敢镇静地想办法。”

《歌声》 篇4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感受“歌声”里所包含的内容,体会题目的含义。

  2、帮助学生学习作者通过典型事件,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方法。

  【教学重点】

  重点:引导学生读懂课文,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感受“我们”对老师诚挚的爱。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如何抓住语言、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品质。

  【时间安排】

  两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音乐激趣,导入新课。

  人们常说“音乐能陶冶人的情操”,今天我就给大家带来了一段音乐,听!(放音乐)这段好听的音乐是河北民歌《小放牛》中的一个片断,在作家邹德学童年的时候,他的启蒙老师也教过他这首歌,今天就让我们在这歌声中再一次走进作者的童年,倾听作者的心声,感悟他所要表达的情感。(板题)

  二、温故互查,明确内容。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学习一篇课文,仅仅知道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是远远不够的,我们还需要关注的是作者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情达意的。

  三、细读课文,理解“歌声”。

  (一)学生对老师之爱

  过渡:请大家静下心来默读课文,看看文中那些语句最能体现学生对老师的爱,在文中圈点勾画,做好批注,尤其要关注其中的重点字词。

  刚才,同学们读课文都很认真,现在一定也有不少感悟吧,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吧!(请每组3、4号同学发言,1、2号补充)

  预设一:第7自然段

  放学的路上,二牛拽住我,悄悄地问:“是男子汉吗?是,明天就跟我进东山去!我知道东山石沟里有样草药叫烟袋锅花,专治咳嗽,老师一吃准好。”我马上想起大人告诫的东山不能去,山里有狼,可还是立即使劲地点了点头。

  1、指导学生抓住了重点词体会二牛对老师的关心。

  评价:请记住这种抓住关键词句体会文本情感的阅读方法。

  2、听了二牛的话以后,我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

  指导学生抓住“立即、使劲”两个词语体会到“我”为老师采药毫不犹豫和坚决的态度。

  3、体会“告诫”。

  谁来说说这个词是什么意思?你能想象大人是如何告诫孩子的吗?

  4、质疑:山里真的有狼吗?你是从哪知道的?

  是什么让孩子们不顾家长的告诫,明知东山有狼,还偏要去那采药呢?(师相机板书:热爱)

  5、全班齐读。

  6、这段话中作者通过抓人物的语言进行描写,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让我们体会到了二牛和“我”对老师的爱,谁还有其他的发现?

  预设二:第8自然段

  而眼尖的二兰忽然又发现溪里有小鱼,她说老师是南方城里人,爱吃鱼,让我们抓。我和二牛干脆下了水,摸呀,捉呀,追呀,堵哇,一条条小鱼被甩上岸,二兰和石花就用柳条把它们一条一条地穿起来

  1、引导学生抓住抓住描写人物动作的'词语谈体会,并将感受融入到句子中进行朗读。

  通常我们把三个或三个以上这样的词组组成的句子叫做排比句。齐读,体会排比的好处。

  2、创设情境,感受童年欢乐。

  现在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老师朗读这几句话,看看你的耳边都响起了什么声音?

  谁来说说你听到了什么?这些美妙的声音交织在一起,不就是一首动听的歌曲吗?同学们,把我们的感受带进去再来读一读。

  3、作者仅仅用了几个动词,就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学生爱老师的画面,也为我们展示了作者童年时的那份欢乐,看来,抓住人物的动作进行描写,也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

  预设三:第9自然段

  我们兴高采烈地抱着草药,拎着小鱼往回走,迎面碰上找我们的大人、老师和同学。

  1、抓“兴高采烈”一词体会大家采到草药无比喜悦的心情。

  2、请试着读一读。

  3、抓住人物的神态进行描写,也能表达自己的真情实感。预设四:第10自然段

  在大人们的责骂和追问声中,我们委屈地向老师献上了草药和小鱼。老师一下搂住我们脏乎乎的身子,哭了,泪水一滴一滴掉在我们脸上

  1、推敲“献”。不用“献”行不行呢?

  看来,准确的使用词语就能恰如其分地表达我们的真情实感。

  2、带着理解再来读读这句话。

  3、看到我们如此的用心良苦,老师有什么表现?这是怎样的泪水?

  4、同学们为了老师敢冒生命危险,老师又怎么会不感动呢?我们在体会学生对老师真挚的热爱(板书:热爱)同时,我们也关注到了作者利用采药、捉鱼这一典型的事件,抓住了人物的动作、神态、语言进行描写,恰到好处地表达了自己的真情实感,希望大家将这节课上所学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写作当中。

  (二)老师对学生的爱

  过渡语:那么,这究竟是一位怎样的老师,值得学生如此热爱,冒着生命危险去为她挖草药呢?让我们回到前文中找一找。

  1、我说,我们老师好,样样好,天下第一好。

  这句话中有几个“好”?同学们,当一句话中反复出现某一个字的时候,就需要引起我们的注意了,通过这三个“好”你体会到了什么?

  男女生分组来读一读。

  2、体会老师的好。

  大家为什么这样说呢?请大家再次默读前文,找到描写老师的语句,并在旁边简短的写下体会。

  (长相美、嗓音美、有知识、有爱心)

  3、小结:

  学校破旧荒凉,学生一个个脏兮兮的拖着鼻涕,而老师却是从城里来的又年轻又漂亮,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让我们把感受送到句子里面,再来读读这句话。

  甘愿舍弃城市的繁华,留在这里教我们,这就是老师对我们的——无私的关爱。(板书:关爱)

  4、学到这里,相信大家已经知道了这歌声里包含着什么,看着板书大家一起说。

  (教师随机板书)

  四、总结升华,感悟“歌声”。可以忍受委屈,甚至不顾生命危险,孩子们就是这么热爱着老师;可以放弃大城市优越的生活来到这穷乡僻壤,悉心教育这群农村娃儿,老师就是这么关爱着孩子们。正是因为这份爱把学生和老师的心紧紧连在一起。现在让我们再读课题,想想为什么用它做题目?

  是啊,这歌声让作者难忘,每当听到这歌声都会让作者想起童年,想起童年的老师。其实这“歌声”犹如一条丝带将童年的点点滴滴穿在了一起,如果我们把这些宝贵的经历看做是一颗颗珍珠的话,这“歌声”就犹如一条线,将颗颗珍珠串成了一条璀璨的项链。(完善板书)

  五、概括写法,拓展延伸。

  1、课文学完了,它在阅读和写作方面对你有什么启示?

  2、请再读文章的开头和结尾,你还有什么发现?

  3、请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把你童年温暖的记忆,真挚的情感留在你的习作本上。

  六、总结全文,升华主题。

  通过今天的学习,我们发现不管是文中的作者和他的小伙伴,还是老师,他们就像那乐谱上跳动的音符,用各自的行为共同谱写了一曲爱的赞歌。

  其实,在现实生活中,我们的身边处处都有爱,那就让我们静心去感受,积极去传承,用心去谱写这人生爱的华彩乐章吧!

  七、作业布置。

  1、阅读《给老师的礼物》《师恩难忘》《藤野先生》

  2、童年是多彩的,童年是欢乐的,童年是难忘的。请运用本课学到的写作方法,把你温暖的记忆,真挚的情感留在你的习作本上。

《歌声》 篇5

  ★(人人必做)

  一. 看拼音写词语:

  wǎn zhuǎn              shēn yín                  guǐ zi

  (    )        (    )             (    )

  mù xiè                wěi xù                     níng shén

  (    )       (    )               (    )

  mái fú                  mó gū                     chén jì

  (    )         (    )              (    )

  kǒu shào                xī shēng                    shāo huǐ

  (    )        (    )               (    )

  二. 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的读音。(用“√”表示)

  1. 这片杂草丛(cōng cóng)生的空(kōng kòng)地已被我们清理干净了。

  2. 孩子在削(xuē xiāo)木头。木屑(xiè xuè)掉了一地。

  3. 军官没来得及抓手枪,就滚到尘埃(āi ái)里了。

  三. 比一比,组词语。

  惯(    )           飘(    )           睁(    )           漩(    )

  贯(    )           漂(    )           挣(    )           旋(    )

  凝(    )(    )(    )           毁(    )(    )(    )

  四. 照样子,缩写句子。

  例:蓝蓝的天上飘着一朵朵白云。

  天上飘着白云。

  1. 吹着口哨的孩子迅速地穿过杂草丛生的空地。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 中午的太阳光火辣辣地照着辽阔的原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部分学生做)

  一、选词填空

  宁静    寂静    安静

  1、夜莺的歌声穿过(      )的森林,传到游击队员的耳畔。

  2、打完针以后,孩子终于(      )下来了。

  3、夜来了,青山环抱着的小山村一片(      )。

  觉察     观察    侦查

  4、“小夜莺”就是来(     )敌情的。

  5、这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     )不出跟真夜莺的有什么两样。

  6、我仔细(    ),发现两个叶片间发出一个小芽苞,嫩黄的,可爱极了。

  二. 把下面排列错乱的句子,按一定顺序重新排列,连成一段通顺的话,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    )黑猩猩一看到香蕉,就急着想吃,可就是够不到。

  (    )它一连叠了三只箱子,终于把香蕉拿了下来。

  (    )这时,它发现了木箱,连忙把箱子搬到了香蕉的下面,站到木箱子上。

  (    )科学家做过一次实验。他们在一间空房间的天花板上挂了一串香蕉,屋里放了几只空木箱,然后放进一只饥饿的黑猩猩。

  (    )科学家认为,这些行为,是需要思维才能够完成的。

  (    )但它还是够不着,就又搬来了一只木箱,叠在上面。

  (    )在所有的动物中,黑猩猩长得最像人类,也是最聪明的动物。

  三、语境注音我最棒。

  1、那个最先听到夜莺叫的凝神地站着,好像钉(   )子钉(  )在那里似的。

  2、孩子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    )什么。

  3、几名老队员毕业后,球队实力有所削(    )弱。

  4、这小子脾气真拧(   ),两个人越说越拧(    ),气得爸爸拧(   )了他一把,他一跺脚竟然跑了。

  ★★★

  一、我是小小模仿秀。

  1、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

  兴致勃勃:

  2、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

  有时候……有时候……有时候……:

  二、课内语段阅读。

  “你这个家伙!”军官打断孩子的话,“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蠢东西!”军官想着,轻蔑的微笑了一下。

  1、短文中“野兽”指的是(               )。

  2、(        )谩骂(         )是“蠢东西”,其实真正的蠢东西时(         )。“轻蔑”的意思是(              )。

  3、文中破折号的作用是(                   )。

  4、照样子写词语。

  不慌不忙      不(    )不(    )      不(  )不(   )

《歌声》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学习抓住关键词句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精神。

  2. 学习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心理来刻画人物形象的表达方法。

  3. 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初步了解“一语双关”的写作手法。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品读小夜莺的语言、动作描写,在反复朗读中,体会他的机智勇敢;引导学生揣摩小夜莺的心理活动来感受他的机智勇敢

  教学准备:

  张嘎与敌人斗智斗勇的视频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夜莺的歌声》,上节课我们集中认识了本课的生字新词,大家能不能经得住老师的考验,来!请看大屏幕。(抢读)

  二、巩固生字新词

  课件出示

  沉寂 灌木 耷拉 木屑 尘埃 轻蔑 滚动

  球果 宛转 毁灭 兴致勃勃 断断续续 垂头丧气

  杂草丛生 聚精会神 以防万一 不慌不忙

  三、学习《夜莺的歌声》

  1、速读课文。

  2、合作交流:

  夜莺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你是从哪些地方可以体会到?在文中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注出来。

  (提示:

  1、小孩回答德国兵的话是什么意思?说明了什么?

  2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3、游击队员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了什么?)

  生自由汇报。生生互评。

  生生赛读、分角色读。

  四.、精读,表情感。

  1、面对凶恶的敌人,孩子却能够应变自如,毫无惧色,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

  板书:机智 勇敢 热爱祖国

  2、思考:为什么题目要叫《夜莺的歌声》?

  四、拓展学习

  多可爱的小男孩、多了不起的小英雄呀!在我国的抗日战争中,也有很多和小夜莺一样的小英雄,你还知道哪些小英雄?

  抽生汇报。

  五、放视频

  看!今天有一位小英雄也来到了我们的课堂,他就是------张嘎。

  1、播放张嘎智斗敌人的视频。

  2、小练笔

  孩子们!刚刚你看到了一个什么样的张嘎?你是从什么地方看出来的?运用今天学到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写一写张嘎小英雄的形象。

  六、推荐读物

  在战争年代里,有许多的人为了祖国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希望同学们牢记小英雄的形象,发扬小英雄的精神,用实际行动——好好学习,报效祖国,老师向同学们推荐两本好看的书——《鸡毛信》《小兵张嘎》,让我们了解更多的小英雄的故事。

《歌声》 篇7

  师:在那惊心动魄的卫国战争年代,一个和我们年龄相仿的孩子却如此沉着、机智地与敌人斗智斗勇,在课文字里行间中,你能捕捉到他的机智、勇敢吗?

  (学生边读边画出相关句子)

  师:再读一读这些句子,边读边想象:当时是怎样的一番情境?

  生:孩子把口哨递给德国兵时,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我想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而且好像玩得很开心,德国兵完全不会在意有别的什么事情发生。

  生:“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我想小夜莺还真是很机智,他在骂那些德国兵,他恨敌人,但却笑着去骂敌人,那样的沉着,而德国兵却丝毫没有觉察到,还以为他是一个调皮蛋呢!

  生:边走边打树枝、拾球果,还用脚去踢,学鸟叫。好像敌人根本就不存在,他在玩他自己的,完全沉浸在孩子玩的世界中,其实他在报信,很机灵。

  ……

  师:同学们也很机灵,小夜莺的心思让大家想象得精彩极了!课文中将这些内容通过对话的形式展现出来了,试着读一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师:读了这些对话,你有什么感受吗?

  生:小夜莺真勇敢。

  生:小夜莺真是个机智的孩子,我很敬佩他!

  生:敌人那么凶残,他随时都有生命危险,但为了自己的祖国,他沉着、机智地和敌人战斗,我们要向他学习,爱自己的祖国!

  师:是啊!当祖国妈妈惨遭侵略时,祖国的孩子们只有团结起来,机智、勇敢去斗争,才能赢得胜利。

  让我们再动情地读一读这些对话,从中汲取力量,从中受到感染。

《歌声》 篇8

  教学目标:

  1、能读准多音字,认识8个生字,正确读写轻蔑、沉寂、呻吟等词语。

  2、抓住“隔行分段”,了解四部分内容,理清课文思路。

  3、能联系上下文,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重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导入课题

  师:看到过夜莺鸟吗?它的歌喉清脆甜美,是鸟类中有名的歌唱家之一。今天,我们要走进课文,去聆听夜莺神奇的歌声。

  课文说的是一只夜莺鸟吗?

  师:这是苏联卫国战争中的一个故事,你对苏联卫国战争了解多少?(读读词语手册50页的内容)

  二、检查预习,初步感知

  1、字词

  师:课文读了几遍,(预习得很充分,有勇气接受许老师的挑战吗?)

  剥削钉子空旷瓶塞

  削皮钉钉子空隙边塞(多音字)

  耷拉蘑菇(轻声)

  轻蔑呻吟宛转毁灭(指出毁字中左上部分的笔顺)

  2、隔行分段

  师:再考个难点的。这篇课文的段落格式跟别的课文有点不一样。谁发现了,什么不一样?(隔一行,再开始下一段。这叫“隔行分段”。你们打开书看一看,有几个隔行,分了几段?三个隔行,分成了四段。)

  3、内容概括

  师:第一部分在写什么内容呢?快速浏览第一部分。诱敌。

  再浏览第二段,这回好说了,小孩子在做什么?带路,歼敌,再诱。

  师:谁能加上时间,适当的连接词,把四部分内容连起来,说说主要内容。

  三、浅谈印象,切入重点

  1、读了这个故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师:一个和我们年纪相仿的孩子机智地与敌人斗志斗勇,真是了不起啊!请你自由读引诱敌人这一部分,一边读一边想,把感受到机智勇敢的词句用横线画起来。

  四、品词析句,感悟品质

  学生汇报,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1、语言描写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

  1、抓住麻雀,乌鸦、猫头鹰、野兽,表面上是说一些动物,实际上暗骂敌人;

  2、东拉西扯,说东道西,为了什么?小男孩是在装傻;东拉西扯的避开敌人的盘问。

  “人呢?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有人了。”小孩不慌不忙地回答,“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

  1、师:小夜莺那时心里想着些什么?

  2、师:从你们的朗读中我听出了你们内心的愤恨,小夜莺啊,你为什么不直接斥责德军呢?

  (要这样说呢?他目的是让敌人觉得他是个不懂事的孩子,麻痹敌人,让敌人消除戒心,相信小男孩的话。)

  3、朗读指导

  4、分角色来读读。

  师:从人物的语言中读出一个聪明的小夜莺。(板书:语言)

  师:在与军官的对话中,还有一些精彩的句子能体现夜莺聪明勇敢的,你能找出来吗?

  “你说的是一种蘑菇吗?没有,我们这里没有蘑菇。这里只有……”

  小夜莺是在答非所问(装糊涂),把两个完全不沾边的东西扯到了一起。使敌人完全相信了小夜莺。这时,敌人只认为小夜莺是个什么都不懂的顽皮孩子。

  1:军官认为他是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都不懂的、顽皮的孩子。)你们认为呢?

  师:你认为我们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小男孩说的话呢?

  2、指导朗读

  过渡:从人物语言可以看出人物的品质,我们还可以通过神态、动作、甚至外貌的描写去体会。

  “孩子从嘴里掏出一个小玩意儿,递给他,用快活的蓝眼睛望着他。”(快活是什么含义?真的很快活吗?)

  小夜莺在敌人面前一点也不害怕,他的神情很自然,可见小孩的胆量非常大。

  (德国军难道一点儿也不可怕吗?)从文中找出依据。

  3、动作描写

  “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

  1、句中那些动作词能反映出孩子的贪玩和天真?请在书上用三角符号画出来。(“唱、叫、甩、打、弯、拾、踢”)

  2、小男孩仅仅是在玩吗?字字入目,句句入心地读读这句话。他真的把身边的军官忘了吗?

  3、小男孩的镇定和从容能用朗读的语气体现出来吗?

  4、小结:欢快的鸟鸣,无所顾忌的游戏,多顽皮的小孩!其实,小夜莺是在麻痹敌人,也在向游击队传递着敌情。

  五、小结深化,诉说感受

  小结:我们运用联系上下文的方法,抓住人物语言、神态、动作的描写感受到了机智勇敢的小夜莺。此时此刻,你肯定有很多话想对这位小英雄说?写一写。

《歌声》 篇9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课文讲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小夜莺的孩子,巧妙同敌人周旋,用口哨学鸟鸣,为游击队传递信息,协助游击队歼灭德国法西斯强盗的故事。课文充分表现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勾,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受到热爱祖国,仇恨法西斯的教育。二是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抓住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是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教学目的】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沉寂、盘问、口哨、埋伏、凝神、鬼子、汉子、烧毁、木屑、蘑菇、呻吟、宛转”等词语。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的机智勇敢和爱国主义精神。

  3、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德育渗透】

  通过了解这个小故事,教育学生从小热爱自己的祖国,当祖国需要时随时都可以为祖国献出一切。

  【教学重点分析】

  1、了解被称为“夜莺”的孩子是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一伙德国法西斯强盗的。

  2、了解开头三个自然段和最后两个自然段之间的相互照应。

  【教学难点分析】

  “小夜莺”的机智来自思维敏捷,敏捷的思维来自热爱祖国的感情,这一点难于理解。

  【课前准备】

  1、布置学生通过上网、翻阅书籍、请教大人等方式收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历史背景、有关故事)

  2、没见过“夜莺”的同学,通过查字典,了解一下夜莺这种鸟。

  3、预习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想想课文主要讲什么。

  4、回顾自己熟悉的小英雄的故事。

  【课时安排】

  两课时。

  【教学思路】

  第一课时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你们了解“夜莺”吗?谁来说一说。

  教师过渡:体态小巧玲珑,叫声清脆宛转,每当月上高楼,它就会放开歌喉纵情歌唱。今天,就让我们穿过时光隧道,一起走进1941年的苏联卫国战争,走近一只勇敢的夜莺,去聆听他神奇、机智的歌声吧!(板书课题)

  二、学情调查

  1、看到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2、对于前苏联的卫国战争,你了解多少?

  三、初读课文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2、指名朗读课文,纠正读音,指导学生读通句子。

  3、再读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什么,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4、交流读后印象。

  过渡:这是一个精彩的故事。下面,我们就来讲讲这个故事,争取讲得和故事一样精彩。

  四、把握故事的基本内容

  1、再读课文,注意课文中的空行。想一想:“夜莺”是怎样巧妙地和敌人周旋,为游击队送情报的?

  2、重点读课文的一、二部分,看看“夜莺”是怎样迷惑敌人,为敌人带路和怎样与游击队联络的。

  3、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可在准备的基础上分小组讲,讲后评价,主要看是否把握了故事的基本内容。

  设计意图:抓住主线,理清脉络。教师首先引导学生初读全文,概括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小夜莺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在此基础上再默读全文,抓住主线,要求学生试着把这篇故事的基本内容讲一讲,从而理清课文脉络。

  第二课时

  一、精读课文

  1、联系上下文,初闻歌声:

  ⑴ 学习课文第一段,让学生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教师出示:“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接着又用一股新的劲头唱起来。”鼓励学生质疑。

  学生问:“‘沉寂’是什么意思?”

  教师让学生联系上下文读读,体会体会。

  学生从读中体会到战斗刚刚结束,树木、房屋被破坏,空旷的花园里空无一人,死一般的静寂。

  ⑵ 让学生分角色读课文第三到第十九自然段,两生上台演一演军官和小夜莺,从对话中去体会、去品味。

  “怎么会就剩下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猫头鹰,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我一个。”小夜莺把问话故意岔开,避免了正面回答,看似一副糊涂的样子,却有着格外清醒的头脑。

  “刚刚一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都喊:‘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小夜莺巧妙的回答,既保护了群众,又痛骂了敌人。从字里行间流露出小夜莺的乖巧、机智。

  学生进入语言文字所描绘的情景中,做到了“口而诵,心而维”,边朗读边揣摩,从中体会到这是有意吸引敌人的歌声。

  2、自问自答,理解歌声:

  ⑴ 学习课文第二段,让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 教师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的,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踢起来。”引导学生自问自答,同桌练习一个问一个答,扩大了训练面,人人都得到了训练的机会,学生各有所得。在此基础上,教师充当“向导”的角色,引领学生比较:“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他把身边的军官完全忘了。”这两句话意思有什么不同?学生展开讨论。

  3、比较异同,破译歌声:

  ⑴ 学习课文第三段,学生继续找出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 四人小组讨论歌声的作用有何不同,破译歌声的含义。结合语境,让学生探究既然那歌声已经没有什么新鲜的意思了,为什么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通过朗读,学生感悟出小夜莺为了不引起敌人怀疑,发出信号后仍继续唱歌,同时也表达了他临战前的兴奋。

  4、探究寻根,深挖歌声:

  ⑴ 齐读课文第五段中描写夜莺歌声的句子。

  ⑵ 教师出示:“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宛转的夜莺的歌声。那歌声即使是听惯了鸟叫的人也觉察不出跟真夜莺的叫有什么两样。”

  ⑶ 问学生读懂了什么,引导学生在朗读的过程中探究寻根,表面赞扬宛转的歌声,实则颂扬小夜莺勇敢、机智和热爱祖国的品质,悟出语言文字背后所蕴藏的深意,提高学生对语言的感受能力。

  设计意图:夜莺的歌声是课文的一条红线,抓住夜莺歌声的句子展开教学,便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何引导学生以读为主,以读促悟,重点深究夜莺歌声的含义成为本课教学的重中之重。

  二、以读引说,迁移运用

  以浓重的笔墨谱写小夜莺引诱敌人进入游击队的伏击圈,而对游击队员的描写则着墨极少,这给学生提供了想像的空间,教师可设计这样的训练题练说:“战斗胜利了,几个游击队员围着小夜莺,。”

  设计意图:教师抓住这一语言“空白”,引导学生走进课文所描绘的语言情境之中,去朗读,去感受,去想像,贴近书中的人物,与他们一同分享胜利的喜悦,产生心灵上的共鸣,从而水到渠成地称赞了小夜莺,在语感训练中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

  三、布置作业

  1、练写生字,读写、读记“词语盘点”中本课的词语。

  2、阅读其他的小英雄的故事。

  【板书设计】

  吸引敌人

  14夜莺的歌声 麻痹敌人

  传递情报

  ︱

  小男孩──机智勇敢、热爱祖国

《歌声》 篇10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苏联卫国战争中少年儿童勇敢机智的品质和爱国主义精神。

  2.了解课文的顺序,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夜驾”怎样帮助游击队歼灭法国兵的。

  2.体会首尾照应的表达方法。

  教学准备

  1.写有自学题的小黑板。

  2.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简介背景

  1.板书:夜茸的歌声。

  “夜驾”指谁?故事发生在什么时候?

  2.介绍背景。

  二、自学理解课文,重点地方反复朗读。

  1.默读。

  出示自学题:

  (1)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找出小孩回答法国兵的话,想想是什么意思?说明什么?

  (3)在给敌人带路时,小孩有哪些言行?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4)游击队员是怎么知道敌人情况的?说明什么?

  (5)课文的开头和结尾都写了夜营的歌声,说说开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2.讨论。

  (1)课文主要讲了在苏联卫国战争时期,一个被游击队员称作夜芬的孩子,巧妙地和敌人周旋,用口哨伴鸟鸣,为游击队员传递信息,打击敌人的故事。

  (2)小孩对法国兵说,这里有麻雀、乌鸦等,夜营只有他一个。用这些话来戏弄敌人,说明他是个沉着机智的孩子。

  他说,大家喊野兽来了。说明小孩很憎恨法国强盗,野兽指的是法国兵,他这样痛骂敌人,法国兵也只能无可奈何,表现了小孩很机灵。

  “怎么不认识!”小孩很有信心地回答,为的是把敌人稳住,好放心地让他带路。

  (3)在带路时,他有时学夜营唱,有时学社阳刚,是为了让法国兵知道,这是自己的习惯爱好,用来麻痹敌人,以后他用鸟声与游击队联系时就不会引起怀疑了。

  小孩边走边打路旁树枝,拾球果踢,回答问话就打岔说别的,也都是为了让法国兵认为他贪玩而不加警惕,从而顺利地跟着自己走进游击队的埋伏圈里。

  小结:这些言行都说明了小孩非常机智勇敢。

  (4)游击队员听到夜莺的叫声,知道小孩已把敌人带来,通过有节奏的夜莺歌声知道了鬼子人数是32个,而两声杜鹃叫是报告有两挺机关枪。说明了孩子和游击队员常常联系,他们对通过暗号联系已非常熟悉。小夜莺为了自己祖国以特有的方式参加了对敌斗争,表现了他的爱国精神。

  (5)课文开头和结尾前后照应,联系紧密。前边提到了打破夏日的沉寂,孩子坐在河岸边不知削什么;结尾处写“孩子又穿着绿上衣坐在河边削东西,嘴边飞出宛转的夜莺歌声”。这样的照应显得文章结构严谨,表现了孩子多次执行任务,更加突出了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三、总结课文。

  课题为什么叫“夜营的歌声”?

  包含两个意思:一是孩子用向游击队报告情况,帮助游击队歼灭了法国兵,是和敌人做斗争的手段;二是孩子被游击队员亲切地称为“小夜营”,是动听、美好的,是游击队员对小孩的赞美。

  四、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学生交流课前收集到的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

《歌声》 篇11

  教学内容:

  这是人教版六年制四年级下册第四组以“战争与和平”为主题的一篇讲读课文。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认识并理解本课生字词

  2、理解课文主要内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体会文章所表现的小夜莺的机智、勇敢以及与敌人斗争到底的爱国精神。

  3、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的方法,体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4、感悟文章的写作手法,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

  2、难点:懂得“夜莺的歌声”的真正含义,领会文中重点句子的含义。

  教学思路:

  这篇课文以夜莺的歌声为线索进行记叙,以空行为标志,写了三部分内容:先写“小夜莺”以歌声引诱敌人上钩,再写“小夜莺”在为敌人带路途中以歌声为游击队员传递敌情,最后写战斗结束后“小夜莺”在村边小路旁继续吹奏着宛转的歌声。“小夜莺”的歌声自始至终贯穿着整篇课文,危险中充满勇敢镇定,紧急中充满智慧机警,一个勇敢机智的小英雄形象活脱脱地出现在读者面前。在教学时,适宜以“夜莺的歌声”作切入点,引导学生作自主性研究阅读,学习归纳文章主要内容,在反复阅读中学习、运用联系上下文等方法体会含义深刻句子的意思。

  教学方法:

  谈话法、小组合作学习法、直观教具引导法。

  教学设计理念:

  进入高年级,语文课堂提倡指导学生进行研究性阅读,也就是根据课文的中心找专题做小课题研读,指导学生用研究探索的方式来自主地阅读课文,从而获取和运用知识。这是改变一问一答式课堂教学现状的教学设计。教学中给学生选择的权利,还学生学习的主动权。另外,还把读和写紧密地结合起来,注意引导学生领会作者的写作技

  巧,让学生在日常的阅读教学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有助于提高学生自能作文的能力。

  组织形式:班级授课式、小组合作式。

  教学过程:

  一、渲染感情,导入课文。

  1、观看图片,渲染感情。(挂图)

  2、这场战争是多么的残酷。德国强盗突然入侵苏联。硝烟弥漫,战火连天,民不聊生,战争使许多苏联人民失去亲人,失去家园,流离失所。这一小队德国兵进了村庄。引读:街道两旁,烧焦的树木。孩子们,你们感受到了什么?(从文中的“黑色的瓦砾”、“烧焦的树木垂头丧气”可以看出法西斯侵略战争的残酷和敌人的野蛮。)连房屋、树木也不放过。要和这样的敌人作斗争是多么的`危险.然而,苏联人民没有屈服!他们奋起抗击,连小孩、妇女也参与其中。小夜莺就是其中一位。

  3、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老师有个温馨提示:要交代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以及主要人物。)

  (设计意图:渲染气氛,让学生了解当时的背景,并对文中出现的人物有个大体的了解。为精读课文作铺垫。)

  二、找出线索,理解课题。

  过渡:这个精彩的故事是以什么为线索来写的呢?(夜莺的歌声)对。上节课我们知道了小夜莺用歌声(引诱敌人),给敌人(带路),又借歌声(传递信息),最后(歼灭了敌人)。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课文,跟随作者一起去欣赏一下小夜莺优美的歌声。请带着以下两个问题自读课文。小组合作学习,解决以下问题:(1)文中一共出现了几次夜莺的“歌声”?(2)歌声分别有什么作用?

  明确:

  1、“夜莺的歌声打破了夏日的沉寂。这歌声停了一会儿就又响起来,越来越有劲。”(引诱敌人)

  2、“孩子有时学夜莺唱,有时学杜鹃叫”(麻痹敌人)

  3、“夜莺的歌声越来越响了。”“夜莺的叫声停止了,接着传来了两声杜鹃叫。”“夜莺还是兴致勃勃地唱着,但是那歌声的意思游击队早已知道。”(传递信息)

  4、“从孩子的嘴里飞出婉转的夜莺的歌声。这歌声,即使是听

  惯夜莺叫的人也分不出跟真的叫声有什么两样。”(再次诱敌)

  (3)“夜莺之歌”与“夜莺的歌声”相比,哪个题目更好?(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主要是从让学生明白歌声的意义入手的。但本着阅读与写作结合的原则,我有另一个目的就是让学生知道以后再自己的习作中也必须有一个新颖的文题和一条鲜明的线索。)

  三、分析人物,感悟写法

  1、在上一节课,同学们都不约而同的把“机智勇敢”这个词语送给了小夜莺。(板书:机智勇敢)现在,请同学们默读第2——20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小夜莺的?用波浪线勾画出相关的句子。(个体自主学习)

  2、刚才,老师看到你们都在认真地自学,而且养成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真让老师高兴。现在请大家把自己刚才学习的体会在组内交流交流。注意说话要有条理:先说你找到的句子,再说这是人物的什么描写,最后说说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小组合作学习)

  3、学生汇报,视学生的汇报而定先后顺序。

  外貌描写:

  他光着头,穿一件颜色跟输液差不多的绿上衣,手里拿着一块木头,不知在削什么。师:通过对小夜莺的外貌描写,小夜莺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生:可爱的、机灵的,灵巧的、顽皮的、勇敢的

  师:你喜欢这个可爱的、机灵的、顽皮有勇敢的小夜莺吗?请你带着喜爱之情读一读。

  (提问:下文哪里还写了绿上衣?看来,绿色衣服也为引敌人入包围圈后顺利摆脱敌人埋下伏笔。)

  语言、神态描写:

  生1:“谁教你吹哨子的?”“我自己学的,还会学杜鹃叫呢”理解:这句对话,小夜莺既避开了敌人的盘问,又为下文鸟叫声报信而不引起敌人怀疑埋下伏笔。

  生2:“林子里就剩你一个人吗?”“怎么会剩我一个?这里有麻雀、乌鸦、鹧鸪、多着呢,夜莺倒是只有一个。”理解:故意曲解,也是在麻痹敌人,让敌人真的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而已。

  生3:“我是问你这里有没有人?”“人?战争一开始,这里就没

  有人了,”孩子不慌不忙的回答,“刚刚开火,村子就着火了,大家喊着,‘野兽来了,野兽来了’就都跑了。”理解:一语双关的回答了敌人的问话,是在借别人的嘴骂敌人,体现小夜莺对敌人的憎恨之情。生4:“怎么不认识?”孩子很有信心地回答,“那里有个磨房,我常到磨房附近的坝上去钓鱼。那的狗鱼可凶呢,能吃小鹅。”理解:让德军认为他只是一个顽皮的孩子,幼稚可笑,打消的国军的怀疑。

  小结:在这里,作者运用生动的语言描写、传神的神态描写,活灵活现的把一个机智勇敢、热爱祖国的小男孩的形象展现在我们面前。

  动作描写:

  课件出示:小孩有时候学夜莺唱,有时候学杜鹃叫,胳膊一甩一甩地打着路旁的树枝,有时候弯下腰去拾球果,还用脚把球果提起来。他好像把身边的军官全忘了。

  提问:他这又是什么描写?(动作)想象小夜莺为什么这样做?当时有什么想法?

  师:对,他是在麻痹敌人。同样可以体现出小夜莺的机智和勇敢。课文还有哪个动作描写的句子可以看出小夜莺的机智、勇敢?(此句语言可以简洁一些)

  生:“孩子突然转了个身,钻进树林深处,不见了。

  师:小夜莺的灵巧,让敌人进入游击队包围圈之后及时脱身,再一次让我们体会到了他的机智和勇敢。

  小结:

  师:我们回忆一下这篇课文是怎样为我们展现了小夜莺机智、勇敢的品质的?

  生:课文通过语言、动作、外貌来写出他的机智勇敢。

  师:其实我们写一个人,除了写语言、动作、外貌、神态,还可以从哪方面来写?

  生:心理。

  师:好,那我们也来通过这些方面,说一说“当敌人进入游击队的包围圈是,小夜莺的想法和做法”。

  心理描写:

  生:小组交流。师生互评。

  总结内容,感悟写法:

  本文通过人物的外貌、语言、神态、动作等描写,来表现人物的

  性格特征。我们通过阅读者生动有趣的语言、动作、外貌、神态、心理描写,看到了一个机制、勇敢、爱国的小英雄形象。其实,外貌、语言、动作的描写不仅起到了刻画人物形象的作用,而且在行文结构上起到了为下文作铺垫推动情节发展的作用。以后,我们在写作中一定要学会运用哦!

  (设计意图:本环节侧重让学生通过人物的多种描写语句中体会小夜莺的机智、勇敢、爱国。并进一步把这些描写人物的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四、总结收获,想象拓展。

  (一)、问题:学过本文后你有哪些收获?可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说:

  1、人物描写的手法。

  2、景物描写的作用。

  3、首尾呼应的写法。

  (二)、想象拓展:故事还没有结束,你能想象后面会发生什么故事吗?

  小结:同学们的想象,寄托了对小夜莺的喜爱,对小夜莺的祝福。在战火纷飞的年代,夜莺的歌声,是战斗响起的号声;夜莺的歌声,是传递情报,打击敌人的枪炮声;夜莺的歌声,是胜利的歌声;夜莺的歌声,是一曲爱国抗敌的颂歌!带着我们对小夜莺的尊敬和喜爱再读课题。

  战争带给人们无尽的痛苦,小夜莺是为和平而战,他们的形象弱小而高大。老师向大家推荐几部名著(课件:《小兵张嘎》、《小英雄雨来》、《从另一边来的人》、《铁丝网上的小花》)。我们在浩瀚的书海中会认识更多的小夜莺,能领略到更多的激情与感动。

  (设计意图:总结本课所学,让学生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并掌握作者的写作技巧。)

  五、学以致用,巧生妙笔。

  作文:写一个你最熟悉的人,文题自拟。

  注意事项:

  1、题目一定要新颖;

《歌声》 篇12

  一、教学目标

  1、认字14个,写9个,继续练习独立识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内容,想想“人们为什么感谢这位小姑娘”。体会小姑娘的乐观、镇定、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3、在大致理解的基础上积累成语“筋疲力尽”、“隐隐约约”。

  二、教学重难点理解课文内容,体会小姑娘镇定、乐观、不向命运屈服的勇气。

  三、教学准备课件

  四、教学过程

  一、导课

  同学们,1920年的那个夜晚,对于马金納和和同乘一条船的人来说,是一个有着生死考验的夜晚,今天让我们去看看那个夜晚。

  二、理解课文,体会小姑娘镇定勇敢不向命运屈服的精神

  (一)体验沉船后绝望的环境

  1、播放《泰坦尼克号》片断

  你能用几句话来描述一下沉船后的情景吗?

  生:沉船后人们都拼命地挣扎,非常惊慌,非常害怕。

  生:沉船后,惊叫声、呼喊声,救命声、哭声混成一片。

  2、体会马金纳的绝望

  师:船沉入海底,求生的本能让船上的人们垂死挣扎,喊声,叫声,救命声伴着冰冷刺骨的海风考验着每一个落水的人,马金纳就是其中的一员,那么面对着这生与死的考验,马金纳能经受的住考验吗?请同学们赶快读第一自然段,哪个词语告诉你答案了呢?

  (绝望)

  师:马金納为什么绝望了呢?请你默读第一自然段,找出马金納绝望的原因。

  (a、 轮船是在夜间沉没的,茫茫的大海上白天想遇到救生船都不容易,晚上就更难了。

  (b、 时间过了很久也没有救生船来,马金納拼命挣扎的已经筋疲力尽了,再也没有力气继续游了。理解“筋疲力尽“

  (c、 马金納此时已经绝望了,他对生的希望已经破灭了。理解“绝望”

  3、师:此时马金納会怎么想?

  生:茫茫大海没有尽头,看来我要葬身大海了。

  生:我一点力气也没有了,不被冻死、饿死,也会被风浪卷走的。

  生:我对生存不报希望了。

  4、师引语:是啊,周围一片黑暗,海面雾气笼罩,海水冰冷刺骨,不知该往哪个方向游,也已经没有力气游了,此时马金納感到孤立无援、心灰意冷。他绝望了,他丧失了求生的勇气和信心,他向命运屈服了。一个人如果向命运屈服了,那他只能任由死神摆布,等待他的只有死亡。

  让我们一起把他们的垂死挣扎、把马金納的绝望读出来。

  (二)、体会小姑娘的镇定、勇敢、不相命运屈服的勇气

  1、师:然而就是在这个时候,在马金納绝望的时候,他听到了了什么?

  生:歌声

  师:什么样的歌声?

  生:隐隐约约的歌声

  生:断断续续的歌声

  生:清脆的歌声

  生:激昂的歌声

  师:还有什么样的歌声?(教师相机板书:隐隐约约、断断续续、清脆、激昂)

  2、师:我们一起读读,(学生读什么样的歌声)。

  课件出示:突然,远处海面上隐隐约约传来断断续续的歌声。

  师:知道隐隐约约、断断续续什么意思吗?为什么是隐隐约约传来?为什么是断断续续?

  生:因为可能马金納离小姑娘比较远,所以听起来不可能很清楚所以就隐隐约约听见。

  生:我从这句话中知道为什么是断断续续的,因为海浪不停地打过来,所以小姑娘“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当海浪盖过小姑娘的头时,她不能呼吸;当她钻出头来时,她不但要呼吸,还要唱歌,所以她是上气不接下气,唱得断断续续。

  师:说得真好,正因为这样所以才是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

  3、师:读书不能只读表面意思,

  我们知道读书就是要从字里行间读出它所隐藏的意思来,让我们再来研读这几句话。看看你从哪个字哪个词中体会到了什么?

  课件出示:在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

  生:我从“一次又一次”感觉到小姑娘很勇敢,她一次又一次的从海浪中冒出头来,不止一次的从浪花中冒出头来。

  师:你能把这句话读一读吗?读出她的勇敢,你有没有读出这半句话中还有体现小姑娘勇敢的字词吗?

  生:冒

  师:说的真好!看屏幕:两个句子对比a、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

  b、她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露出头来。

  体会一下有什么不同,哪个效果更好,好在哪里?

  生:冒更好点,因为“冒出”比“露出”要困难,就更能体现小姑娘的勇敢,坚强不屈。

  生:我也感到小姑娘很勇敢,我是从“她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体会到的。

  师 :你从这句话的那个词语体会出小姑娘的勇敢?

  生:“又”,小姑娘很坚强,很勇敢,海水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再打在她的脸上,她抹一抹再唱,就是不屈服。

  师:海水打在她的 脸上多少次?最终小姑娘还在唱吗?

  生:无数次,还在唱。

  师:a、多么勇敢,坚强的小姑娘啊,可是这里有一个“抹一抹”这是小姑娘的什么描写?(动作)

  b、她是怎样抹一抹,轻轻的,慢慢的,还是怎样抹一抹?谁能做一做?(使劲的抹一抹)(找个同学到前面做)

  c、脸上会是什么样的表情?(一脸的坚强,一脸的不屈服)

  d、从她的动作和表情上我们看出了她的坚定,她的顽强,她的不屈不挠。现在让我们全体起立,边做小姑娘的动作边读出小姑娘的精神。

  (前面做动作的同学回答问题)

  师:假如小姑娘,你一次又一次从海浪中冒出头来,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a、能告诉大家,你是怎么想的吗?

  (我想人面对困难,面对死亡,要有勇气,有信心去和困难和死亡做斗争,只有有不屈不挠的精神支撑着你,才有胜利的希望,才有生还的希望,所以我要高声歌唱)

  b、大家说,她是怎么想的?

  (我要用我的歌声给大家勇气,我要用我的歌声给救生船传去信息,让他们来就我们。)

  师:你会对一次又一次把你压下去的海浪,一次又一次打在你脸上的海浪你说什么呢?

  生:海浪你尽管来吧,我不会怕你的

  生:让海浪来的更猛烈些吧,人类坚强的意志,一定会打败你的。

  师:说得真好,你请回,同学们小姑娘面对要夺去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把她压下去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一起说。

  面对要夺取她生命的海浪,面对一次又一次向她打来的海浪,小姑娘是怎么表现的?是抹一抹脸上的海水接着唱,多么镇定勇敢,藐视死亡,不向命运屈服的小姑娘,让我们再读这几句话,让听到你的朗读的人都体会到小姑娘顽强。齐读 现在你知道为什么是激昂的歌声了吧?(激昂:激动昂扬)

  师:要想把课文理解的透彻,我们不但要学会抓住重点词语去理解,还要学会联系生活实际,联系上下文,还要学会对比。

  在这里让我们把小姑娘和马金納对比一下,和远处的人们对比一下,你有什么要说的?你是不是又一次感到小姑娘的不平凡。是啊,当一般人绝望的时候她能满怀信心,当一般人筋疲力尽的时候,她还能坚持抗争,当一般人感到孤立无援的时候,她还能高声歌唱,这就是一个高于常人的小姑娘。

  三、理解小姑娘的歌声是救命的歌声。

  师: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听到的歌声,这就是绝望中的马金納看到的情景,请同学们想一想:

  课件出示:

  马金納隐隐约约听到断断续续的歌声,他想,想到这,马金納顿时觉得浑身有了力量,拼命朝着歌声游去。

  马金納看到雾气笼罩的海面上,几个妇女正抱着一根圆木游着,一个不满10岁的小姑娘在她们中间,正在高声歌唱。她一次又一次从浪花中冒出头来,用手抹一抹脸上的海水,又唱起来,马金納想。

  师:小姑娘的歌声给了马金納求生的勇气,给了马金納力量,让马金納跳出了绝望。仅仅是马金納一个人受到小姑娘的歌声影响吗?

  课件出示:海风把她清脆、激昂的歌声传播的更远的地方,远处的人们隐隐约约听到歌声,一位妇女激动地说:“。” ;一位男孩大叫:“。” 一位快要冻僵的老先生颤巍巍地说:“。”

  于是他们也像马金納一样朝着歌声聚拢过来了。

  理解“激昂”、“聚拢”

  在小姑娘的歌声的激励下,最终怎么样了呢?让我们一起读最后以自然段。

  理解“终于”说明了什么?可不可以去掉?

  课件出示:填空大家从内心感谢这位小姑娘,是她,用自己的,给人们增添了,是( )救了大家。

  师:课文最后说是歌声救了大家,为什么?用“因为……所以……”回答

  (没有小姑娘的歌声,救生船很难发现遇难的人们,也很难找到零零散散的遇难人,没有小姑娘的歌声,绝望的人们再也没有勇气和力量继续挣扎下去,所以说“是歌声救了了大家”。小姑娘给予遇难人们的,不久是生命,而且是一种精神,是面对困境应有的态度和作为。那些获救的人们,一生一世都会从这次历险中汲取力量的。

  师: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是隐隐约约的个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了吗?如果除了隐隐约约的歌声、断断续续的歌声、清脆的歌声、激昂的歌声,老师再让你给歌声加个形容词的话,你想加个什么样的歌声?(救命的歌声)

  四、与小姑娘对话

  师:此时,你想对小姑娘说些什么?

  小姑娘听到你的话会怎么说?

  《歌唱二小放牛郎》中的王二小是一位小英雄,那这位勇敢的小姑娘凭着自己坚强的意志影响了大家,以致让大家获救算不算的一位英雄?

  五:联系实际

  师:同学们,最近呢我们是国难当头,我们的四川汶川同胞正处在水深火热当中,一幕幕感人的场面,让我们热泪纵横,我们也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奉献了我们的一片爱心,其实他们此时此刻不单单需要我们物资的救援,更需要我给予他们精神的安慰,你打算用什么来激励那些灾难中的兄弟姐妹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歌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