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通用17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

  全国中小学“教学中的互联网搜索”优秀教学案例评选

  教案设计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中学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 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 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 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 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并能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体会词语所包含的情感。 

  3、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育方面: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揭示了人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四、 教学方法

  合作探究教学法,自学辅导法。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要求:初读课文,学习生字。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

  2、启发谈话:苏格拉底是古希腊的大哲学家。有一天,他让他的学生们到麦地里去找最大的麦穗,想通过这件事教育他的学生们,那么,学生们是怎样摘最大的麦穗的?苏格拉底想教育他的学生懂得什么呢?

  二、自由轻声读课文:

  要求:

  1、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边读边想,争取弄清上面的问题。

  3、遇到比较难读的句子、难懂的句子,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指名读课文,注意纠正学生读错的字音、读得不准的字音。

  找出下列词语所在的句子读一读,说说词语的意思。

  定夺:对事情做可否或取舍的决定。

  嘲笑:用言语挖苦、取消人。

  苍老:这里指声音显得老态。

  错失良机:错误地失去了良好的机会。

  四、自主阅读,发现问题

  1、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思考,发现问题,动笔画画。

  2、教师巡视,了解学生所提问题。

  3、学生提出问题,请学生自己将有价值的问题写在黑板上。(在问题后面注上自己的名字)

  4、师生梳理本课讨论问题:

  引导观察卢沟桥图片。相同图片搜索结果-百度识图

  a.、为什么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结果却两手空空地走出了麦地?b、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小麦嘲笑弟子们什么?c、为什么苏格拉底要求弟子们“只许进,不许退”?d、为什么最大的一穗就是弟子们刚刚摘下的?

  五、精读课文第一段

  1、自由读课文第一段,想一想“苏格拉底”与弟子们说话用了什么样的语气。

  2、指名说,你认为可以填上什么词,为什么?可填“严肃、不容置疑”,理由是苏格拉底的话特别是“只许进不许退”是命令式的,没有商量的余地。

  3、指导读这一段。

  六指导书写。

  七作业:

  抄写词语、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习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虽然……但……”“即使……也……”造句。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必须善于抓主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并能联系实际,说说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感悟。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让我们穿越2500多年的时光隧道,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们一同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与大师对话、交流,让我们徜徉其间。

  二、学习课文:

  1、潜心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对话、交流,定会有所收获。对话要有根有据,让我们先对苏格拉底和他的弟子做番研究。

  2、学生人人自由朗读课文,圈画读写批注。

  3、学生带着问题再读书,边读边做批注,将思考的结果、自己的心得体会写在书旁。

  4、我们与苏格拉底零距离接触,倾听他的声音。谈谈你对苏格拉底的看法,从文中找出依据。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

  阅读交流预设:

  a“只许进不许退”——没有重新选择的机会。

  b“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态度犹豫,不能当机立断。

  c“……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摘麦穗很认真,但眼光不够开阔。

  d“总认为……总以为……”——总把希望寄托在未来,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e“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读好这句话)弟子们失去良机、一事无成,无比惋惜。

  ……

  f重点讨论:结合生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与体会。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

  请你们自由交流各自的读书体会,好吗? 

  生:我从中体会出一个道理:时间一去不回头,机会失去难挽留。我们要好好地把握每一次机会。

  生: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

  生:我认为,人的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抓住面前的每一次机会却是最重要的。因为,通向理想的道路是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

  ……

  5、我们读书可以质疑大师,你也可以向大师挑战。

  交流:

  a美中不足:第六节苏格拉底直接告诉弟子们答案,而《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哲学家没有直接告诉,而是让学生自己感悟。

  b“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可以改为苏格拉底让学生找相对大的麦穗,不一定找最大的麦穗。

  6、苏格拉底的弟子虽然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但是经历了一次体验,聆听了一次教诲,由此禅透了深刻的人生道理。

  出示: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里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a自由读这段话,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b指名读。

  c说体会。

  d“最大的麦穗”和“眼前的一穗”有什么联系?说说你从中体会到什么?

  e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于“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是如何理解的?

  f让我们将这段话铭刻在我们心中,练习背诵。

  7、激情总结,回味无穷

  时间过得匆匆,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了《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忘返,突然间,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更加聪慧,变得更加富有。因为我们明白了:抓住机会,把握当前。

  三、联系实际,升华理解

  1、请学生结合实际谈谈对文章的理解。

  2、请学生将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想、体会用一句话概括出来,并写下来,部分同学写到黑板上。

  3、读学生写在黑板上的自己的“名言”。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抄写最后一段话。  

  课后提升: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语文主题学习 “珍惜机遇”中《五次敲开微软之门》《只选一把椅子坐上去》《你的脚边有钻石》等。

  六、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学习,同学们感悟到了抓住眼前的机遇,才会成功的道理。

  七、 教师个人介绍

  省份: 山东  学校:  潍坊青州王坟小学    姓名:杨景安  

  职称: 一级教师          电话:   0536-3731325      电子邮件:

  通讯地址:

  本人从教三十多年,一直从事语文教学工作。热爱孩子,热爱语文教学,热爱教育事业。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2

  一、导入

  这堂课,老师将带你们去旅行,做一次精神旅行。我们要到一座精神殿堂,与2500年前的古希腊哲学大师——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汲取他的营养。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最大的麦穗》。

  二、读书体验“把握机会”

  1、经过课前的反复练习,你们一定把课文读得正确、流利。谁来展示一下?

  2、[生站]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请读①~②。

  3、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那么,苏格拉底的话你会强调哪个字眼呢?大家都练一练,准备挑战这位同学。

  4、多元解读:最大、只许进不许退、尽头。

  5、谁来展示③~⑤

  6、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地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们的呢?课文的6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板书:机会]

  7、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眼前的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你们自己争取得到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眼前的机会。

  [生读]

  8、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机会只剩下一次了。如果你愿意抓住机会,就请你站起来展示自己的读书水平。

  真不少,你们都是善于抓住机会的人!

  三、读词,理解课文大意

  1、请看三组词

  ①沉甸甸  颗粒饱满  正音  这组词写什么?

  ②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你们发现什么?

  ③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你又发现什么?

  2、你能串连以上的词语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师生填空——这就叫——抓住眼前的机会。

  四、抓住重点,体会哲理

  1、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必要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双赢的,但首先要抓住眼前的机会。

  2、短短的时间,你们基本明白了文章的所讲的道理。接下来,如果你们能够潜心默读课文,与苏格拉底对话,一定能找到他教育学生的独到之处?

  3、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到底有什么独到之处呢?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

  ①上课地点

  ②上课教材

  ③延伸出去想,仅仅是麦地可以当教室,麦穗当教材?

  生活就是一本无字大书。哪里有广阔的天地,哪里就有丰富的知识。

  ④道理的获取: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让学生少走很多弯路吗?

  ⑤你们注意到苏格拉底老师说的话。

  a.……这是提出的一个要求

  b.……他对弟子们发出的警告

  c.……这是他对学生的启发

  是啊,苏格拉底在这堂课上虽然只讲了三句话,但他引得妙,点的精辟,他让弟子们懂得:人应该追求远大的[理想]

  但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会],才是最重要的。

  五、结尾点题,铺设下节课内容。

  苏格拉底不光让弟子们懂得了道理,也让同学们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不愧是个大学者!

  抓住机会,展示读书。

  下节课,继续徜徉其间,品味大学者的每一句话,体会弟子们的感悟,理解麦穗背后的声音。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3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周翼林

  教学目标:1.理解文中的重要哲理。

  2.掌握一定的阅读方法和技巧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熟读了课文,了解了文中的主要内容,知道了弟子们摘麦穗的最终结果是——(两手空空)结合学生回答完成相关板书:沉甸甸——两手空空。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一下弟子们两手空空的原因。

  二、思考感悟

  1.在回答这个问题之前,老师还有一个简单的问题想考考大家,看看同学们能否完整的把这个问题表述清楚。(出示幻灯片1:弟子们摘麦穗的态度怎样,哪些地方体现出来了?)师根据学生回答进行简单评价并完成板书:认真。

  2.弟子们的态度这么认真,可结果为什么却——

  3.生读课文,尝试找出原因。(指名答)根据学生回答完成板书:眼前    未来

  4.激发学生的生活积累:这与生活中或书籍中的哪些现象相类似呢?(生思考,再指名答)

  5.结合刚才学生的生活实例,引导学生把握“麦穗”的外延。(麦穗仅仅是指麦穗吗?那具体还指那些?)

  6.师作进一步引导和总结。(麦穗还可以指下棋时的胜利、新的称心如意的mp3、好的工作、好的成绩……)

  完成板书:机会       希望

  7.所以文章的最后一段说: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幻灯2出示,生齐读)

  8.理解课文最后一句,学生思考。(师继而出示幻灯3:“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联系实际,谈谈你的理解。并给出相关提示:先用自己的话概括其所隐含的道理,再举一个生活中的相关事例进行说明,有必要的话还可以引用名人名言作最后补充。)

  (指名答,师相机引导)

  9.小结全文:是啊,这篇课文表面上在写麦穗实际上在写现实与理想啊,只有把握了现在,才能实现美好的未来啊!今天学习了这一课,相信同学们也一定能够摘取自己人生中的一颗颗麦穗!

  三、阅读迁移

  1.生阅读《苏格拉底的麦田》

  思考:(1)学生们是怎样除草的?结果怎样?(2)联系实际,谈谈你对“要想除掉杂草,最好的方法是在上面种上庄稼。”这句话的理解。

  2.师相继引导和提示,学生写书面答案。

  四、总结

  附: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沉甸甸——认真——两手空空?

  现在                           未来

  机会                           成功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4

  一、谈话导入  ,揭示课题。师: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一位。今天,让我们跨越时空的隧道,与2500年前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进行对话,去聆听他的声音、去触摸他的智慧、去感受他的哲理。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板书课题)二、反复诵读,品味内涵。   (一)、尝试读,感知文本   (二)、思考读,感悟文本    师: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现在请同学们再次自由读课文,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生边读边思考)    师:。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边读书边讨论,师参与其过程,师生共同交流。)   (三、)展示读,内化文本              师:老师想倾听你们美妙的读书声,愿意展示一下自己吗?(一位女同学毛遂自荐,面带微笑地站起来。)师:你很有自信!现代人就需要充满自信,自信的本身就是一种实力。相信你一定能把课文读好。(生读课文1—2节,读得有声有色。)   生:某某读得正确、流利,但你还可以发挥得更好。如果你就是苏格拉底,给学生提要求,既要让他们听得清又要让他们记得住。师:那你来读。:    (这一次朗读,他把“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强调得很清楚,也很自然)(生热烈鼓掌)师:真为你高兴,你读得真好!(一生主动站起来朗读课文的第三、四、五小节,读得非常响亮、厚重。)    师:苏格拉底看到弟子们两手空空,一无所获的走到麦地的尽头,他是怎样开导弟子的呢?课文的第6节将留给平时读书机会较少的同学朗读。(“唰”地站起来五位同学)    师;你们很诚实,也很勇敢。表面上看来读书机会是老师给予的,实际上是自己争取的,希望你们珍惜自己争取的读书机会。(站起来的学生都读得很投入,很卖力气。)师:课文还剩最后一节,这次读书的机会还剩下一次,如果你愿意就请站起来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一时间,学生们争先恐后地站起来,顿时,教室内书声琅琅。)   (四、)探究读,赏析文本   1、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2、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所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4人小组交流……)3、全班交流学习情况。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2]“……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A、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生读)B、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生读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生:指名读。评价:真了不起!把当时的场景再现了。 4、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5、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师指名另一生读书后:你读的很好,请问你的表情为什么这么严肃? 生:苏格拉底的这段话揭示了人生的道理:“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他教育学生的时候应该是庄重的,语重心长的。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生1: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我们也应该追求,但未必马上能碰到它。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6、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我们应该追求。“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相机板书)师:谁还有不同的想法吗?生: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人的一生,只能进,不能退,时间、机会过去了,就没有了。师:你又联系了上文来理解,很好。生:人生是美好的,但应是实实在在的。生:找麦穗就是抓机遇,应先抓住身边的,再追求美好的。生:追求美好的精神是可贵的,尽管达不到,但我无怨无悔。生2:课文启示我们,机不可失,时不再来,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    师:好一个“把握住现在,就掌握了未来”,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道理。    生3:人的一生仿佛是在麦地中行走,人人都在追求一个最高的理想,犹如在麦地中寻找那一株最大的麦穗。如果好高骛远,不能脚踏实地,到头来只会落得两手空空。    师:你的感受很深刻,语言很流畅!生4:“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让我懂得,人应该有远大的理想,但也要注意现实。师:理想是需要的,现实是客观的,理想和现实的完美结合才是重要的……(相机板书:追求  ……)生5:我们要善于捕捉机遇,如果不能抓住今天,就不能拥有明天的辉煌!8、师:读了几遍书后,你们基本上明白了文章所讲的道理。有时,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让我们从不同的角度欣赏一文,譬如“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什么独到之处?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你有什么启发?”带着这样的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你们肯定会收获更多的“美丽”。(学生一听,兴趣盎然,再次潜心读书……五分钟后,师生对话。)    师:大学者苏格拉底教育学生有哪些独到之处呢?他的弟子如此学习对人有什么启发呢?龚老师愿意分享你们“发现”的喜悦!生1:苏格拉底是个好老师。一般的上课是在教室里,而苏格拉底上课是在麦地里;一般的上课用课本,而苏格拉底却是用麦穗。    师:你不是在批评我吧!的确,你很快找到了“苏老师”教学的独到之处,很不简单!    生2:他的“发现”对我启发很大——不仅麦地可以当教室,社会也可以当教室;不仅麦穗可以当课本,整个大自然都可以当课本。    师:说得好!你思路开阔!其实,宇宙就是一个神秘大课堂,生活就是一部无字大书。那里有广阔的天地,那里有丰富的知识。生3:苏格拉底教育弟子们不是直接告诉他们一个道理,而是让他们亲自实践、体会,最后悟出人生的道理。    师:直接告诉学生一个道理不是很省事吗?何必兜圈子,绕弯子?    生3:直接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有时会记不住,如果是自己体验、悟出的道理,往往是刻骨铭心的。师:你的回答很精彩!我赞同你的看法。“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我应该像苏格拉底学习,同时也应该向你们学习,因为你们会读书,能够读出文字背后的内容。生4:我认为,苏格拉底老师讲的很少,仅仅讲了三次话。第一次,“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这是提出一个要求。第二次,“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是进行一次提醒。第三次,“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这是进行一次启发。    师:是的,你很会概括!“苏老师”虽然只讲了三次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效果好。他不愧为一位大学者!(五、)无声读,超越文本    师:有声地读书是一种交流,无声地读书是一种思考。最后请同学们默默地读课文,来质疑这位哲学大师,向苏格拉底挑战。   (生默默地读课文)    生1:我觉得自己探究更为重要,而苏格拉底却将结论告诉弟子们。美中不足!生2:我认为苏格拉底的教学并不是完美无缺的。课文中他的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从“随手扔掉”可见他的弟子不够爱惜粮食,从而也可以说明苏格拉底的教育有疏漏之处。师:敢于向权威挑战,精神可嘉!掌声鼓励!    生3:我不愿做苏格拉底的学生,那样会有一种被“捉弄”有感觉。生4:我认为文中苏格拉底的第一句话是自相矛盾的。“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所谓“最大的麦穗”,一定是有比较而产生的,“只许进,不许退”就导致弟子们没有办法进行全方位的比较,那么,这个“最大的麦穗”是没有办法找到的。所以这种提法本身就是自相矛盾的。生5:从中也能看出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有些台听话了,不敢怀疑老师,盲目行动,最后落得两手空空。师:同学们的这些问题老师也没想到,你们有自己的见解,很了不起。   三、总结课文,喜谈收获。     师: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本文的理解。·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兴致勃勃地一同走进了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更加更加自信。 今天,人人都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咱们不虚此行!四、选择练习,拓展思维。     1、把文中最喜欢的语段摘抄下来。     2、选择一题练习。     *如果你见到苏格拉底的学生们,你想对他们说什么,请写下来。     *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附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要抓住机遇)                          (实实在在)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5

  《最大的麦穗》第二课时教学实录

  一、复习检查

  读题后师述:上节课我们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回想一下,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媒体出示图片),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生读:……

  根据学生朗读情况,师述:要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2大组):……(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的第二、三段。

  二、读讲第二段  23’

  1、提出你喜欢的问题。5'

  师述:上节课,我们已初步把课文读得准确、流畅。你看现在大家多有信心,有信心是好的,扎扎实实地读书更好,这次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6节,遇到疑问动笔划一划,提出你喜欢的问题,给全班同学一个惊喜。

  同学们读得很投入好,你在朗读过程中提出了哪些喜欢的问题?(出示部分)(老师把具有代表性的问题归纳了一下)

  生:弟子们是如何摘麦穗的?结果如何?

  苏格拉底是如何教育弟子们的?

  ……

  2、带着问题再读。3’

  你们的问题问得好,同学们产生了这么多问题有质量,好样的,具有代表性。这些问题该问谁?(问同学、问自己、问课文)“三问”都是好样的!

  带着这些问题再读2~6节,也许能解决这些疑问。动笔在书上划划。

  ……

  谁愿意展示一下读书成果,有信心的读懂的站起来读2~6节(指名或部分)。

  3、在初步感知基础上,4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3’

  师述: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这篇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家园里应该是百花齐放的,我们每个同学走进这家园一定会留恋往返的,因为那里有姹紫嫣红的景色,只要你走进去,动脑去思考,用心地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好,现在你就试试。在初步感知的基础上,请4人组合作学习。

  要求:⑴各自找出你喜欢的句子、词语,体会他们表达的意思,并在4人组里交流,⑵既要有感悟到的,又要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小组长作归纳,并作好全班交流的准备。⑷小组长交流时,同组同学可适当补充。

  4人组学习……

  4、全班交流学习情况。6’(请小小组长把讨论成果交流一下,我们共享,随机出示图、句)

  ⑴“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随机出示句子)(知道了摘麦穗结果。原因是……)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是呀,面对眼前的麦穗。)(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出示)

  师:他们为什么这样?

  生读: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师: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虽然弟子们摘麦穗很认真,但是由于不愿过早定夺,最大的麦穗始终没摘到。……)

  师: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生:……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嘲笑他们的无用,瞧,最大的麦穗就是我,你怎么没找到呀!)

  【师:懊悔没过早定夺,你是如何体会这些弟子们不愿“过早定夺”的。

  生:他们把希望寄托在未来,把应该完成的目标往后拖,而不能立足眼前,首先抓住“现在”。……】

  【·读2~4节。

  师述:弟子们听懂了老师的要求就走进了麦地,现在你不是自己,你是苏格拉底的弟子,请你读时再想一想,他们是怎么做,怎么想的。

  生:……】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⑵学习5~6节   6’

  谁把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读一下,读后说出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再指名读第6节,(接着苏格拉底又说了一句话,哪个小组的小组长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书上的图〕

  师:各自意味深长地练读。(各自再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

  生:读

  师:小组长交流一下。谁意味深长地读一下。(谁有信心比他读得更好)。“有一穗是最大的”突出读。突出读的原因是什么?

  生:这里是指的是真正最大的麦穗。

  师:“最大的一穗”突出读。突出读是要表达什么?

  生:弟子们摘到手的,后来又扔掉的就是最大的。(板书: 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师: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0’

  1、师述: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生读第七节)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读中大家能领悟到什么呢?联系实际再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4人组合作学习,要求:⑴抓重点词语感悟到了什么?⑵把感悟到的用具体的生活事例来说明。

  2、4人组学习,再全班交流感悟到的。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要抓住机遇约)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最大的”指远大的理想。

  “眼前的一穗”指摆在眼前的机遇或任务。

  “实实在在”就是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才能不会错失良机。

  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当遇到机遇时就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这次机会,如果东张西望,就会错失良机。(板书:要抓住机遇)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齐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写在书上。如,有追求的人,一定会有好机会的。机会对每个人来说是均等的……)再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

  1、造句。(做在书上)

  2、围绕课文主题写一句自己的名言。

  3、背最后自然段。

  板书:           最大的麦穗

  最大的麦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要抓住机遇)

  附:学生交流的事例。

  今天的上课,面对同学、老师,我想也是一个绝好的机会,如果好好把握这个机会,向同学老师展示自己的风采,也是很实实在在的。(这个最大的麦穗被你摘到了。出示达尔文的名言)

  学校报名参加踢毽比赛,由于怕这怕那,结果未报名,而比赛的结果,连冠军的成绩还不如我。哎,……(出示查理的名言)

  高尔基说过,生活就好比打仗,他的规律很简单,不要错失良机,在现实生活当中多多少少有一些机遇,此时看的是你是否及时把握住,而不是让某些绝好的机会从你的身边白白地流走,也许他们是在忙碌地等待良机的到来,无限制地等待,浪费了多少次机会,与那些抓住一次又一次机会的人相比他们都是实实在在的真真切切的。

  大队部改选,认为自己能力不够,打消了竞选的念头,后来就后悔了,我并不比别人差,如果竞选成功的话我的小学生活一定会更加灿烂。(如果我是苏格拉底我一定收你为徒)

  记得上周,老师让我们回去制作一件手工艺品,我花了不少工夫,又是做陶制品,又是做模型,一心想做件最棒的,可做出来又觉得不满意,一气之下,我把他们全扔了。到了学校,看见同学们都带了他们的作品,只有我两手空空,真是后悔!  

  (出示,巴尔扎克名言。有时教训对我们也是一笔财富。)

  谈谈你听说过的其他人的事

  我的表哥大学毕业出来找工作,可到现在还待在家里,他不是嫌这个工作工资少,就是嫌那个工作太辛苦,总想找个最好的,很不现实。(你把我们今天学的课文带回去,给你表哥读读)

  我的大伯本来是做羊毛衫生意的,由于他能吃苦,大生意做,小生意也做,所以生意特别好,几年后,他就积攒了一笔钱,造了大厂房,现在……(你大伯抓住机遇真不赖!你理解课文也不赖)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6

  教材简述

  《最大的麦穗》是苏教版教材第十二册中的一篇借事说理的散文,富有哲理。叙述古希腊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在有限的时间内到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的事,揭示了人的一生必须实实在在地抓住眼前的机遇,而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课文叙事简洁,说理深刻,围绕“最大的麦穗”,按照“事情起因→经过结果→即事明理”的顺序安排结构。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是本课学习的难点和重点。因此,要通过反复地朗读课文,抓主要的问题去理解,在此基础上,有效提取学生已由的经验,让孩子用自己的经验去兑换文中的道理。

  教学目标分析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能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感悟。

  教学难点:领悟到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理念

  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与此同时,教师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本课教学分两课时完成,第一课时是初读课文,了解课大意;第二课时主要理解课文内容。这里主要讲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选准切入点

  1、配乐故事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板书: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设计理念:以故事形式讲述课文的1、2、3、4、5自然段,既整体感知了课文的内容,又为精读第3、7自然段创造了条件)

  2、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板书: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找一找文中的答案。

  (设计理念:一篇优秀的文章,总有那种牵一发而动全身的“点”、“线”、“面”。 阅读课文,最可怕的是一句一段地“剖析”,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阅读文章,应该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整体感悟,如此,才能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教学中我尝试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没有支离破碎的分析,没有喋喋不休的串讲,,而是在整体把握课文的基础上找到文本的一个支点,即“弟子们用心地挑挑拣拣,怎么最后却两手空空?”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仿佛是找到一条串联珍珠的丝线。)

  二、抓住空白点

  1、学生读文中的有关句子回答问题。

  2、重点指导“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摇了头”

  2.1指名读、齐读

  2.2就是这句话,如果老师再给你们读一遍,同学们能听出些什么吗?(读第一遍,突出强调词语“摇了摇头”,读第二遍突出强调词语“又”)

  2.3弟子会想些什么?

  (预设没有学生可能答案:弟子会想(1)前面还有更大的麦穗,这一株不要了。(2)后面有的是机会,何必现在就摘。(3)最大的还在前面,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设计理念: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这世界上的一切。”语文教学承担着培养学生丰富想象力的责任,阅读教学中,可以走进文本,抓住语言的空白处,在蕴含着非常丰富的内容信息和情感信息的地方,让学生进行再造想象,把文字化为形象,使人物栩栩如生,使景物惟妙惟肖。课文第3自然段中“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此句虽短,却是想象的丰富点,以次为生成点启发学生推想;弟子会想什么?启发学生运用想象来填补课文空白处,学生就会把自己当成文中弟子联系已有的生活经验,调动丰富的想象,揣摩弟子的心理,感悟出弟子摘麦穗时因为犹豫不决,从而错失良机,为突破全文的难点,作好铺垫,同时也给阅读活动留下个性化解读的空间。)

  2.4学生揣摩弟子的想法,练习有滋有味地朗读(个别读、指导读、齐读)

  2.5小结:把自己当成文章中的弟子,揣摩他的想法,你怎么想的就怎么读,有滋有味地朗读,就这么简单。

  (设计理念:1.学生在角色互换中自然地结合自己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进行阅读,使得阅读出现“同阅一卷书,各自领其奥”的生动局面。2.授人以鱼,不如授之以鱼。阅读教学既要加强阅读方法的指导,又要学生自悟自创,各自的理解方法。因为知识点的掌握是单薄的,易逝的,只有方法才是后重的,久远的。)

  三、聚焦疑惑点

  1.过度:弟子们真的无所获吗?

  2。学生读第7的自然段,教师相机映示。

  3.学生自由读、指名读、齐读映示的内容。

  4。学生默读发现并提出问题。预设学生可能提出的问题;

  (为什么说人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最大的麦穗”指什么?颗粒饱满的“麦穗”中双引号表示什么意思?不失良机的摘下它“摘下”是什么意思? “追求最大的”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眼前的一穗”在文中指什么?在生活中指什么?“拿”是什么意思?……   

  5、根据学生的问题,教师随即点拨;哪些问题,书上没有答案?哪些问题有联系,哪些问题需要重点思考。)

  6、引导学生自主释疑。

  6.1学生带着问题去读书,并拿出笔圈圈、画画、写写。

  6.2小组交流自学情况。

  6.3各组代表汇报。

  (课文的第7自然段写弟子们悟出的人生道理,比较抽象,特别是结尾“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一句文本的重点与难点,教学时运用自主、合作、探究方法引导学生,提不懂的问题,让学生参与阅读实践,引导他们从读中质疑,读中释疑,小组交流,集体汇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既为学生创造了阅读实践的环境和空间,又很好地发展了学生的智力。从而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训练了思维的敏捷性、深刻性。)

  6.4在随机汇报中重点引导理解。

  “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是在在的。”

  学生理解句中不懂的词语,哪些如何理解。板书:既要…… 又要……(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你能联系实际说说对这句话的理解吗?

  学生介绍(引导学生大范围,多角度地介绍;可在电视上、网络里、报纸上看到或听到的,也可以是发生在身边的人和事)

  (设计理念: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引导学生深入课文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学生通过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的探究得到的体验、感受是多元的,是鲜活的,是有生命力的!它源于文本又高于文本,它是一支创造的火把,它是一口“新活”的源泉。)

  四、抓住创新点

  1、读文如看山“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如果我们从另外一个角度去欣赏《最大的麦穗》一课,比如“大学者苏格垃低的教学你喜欢吗?为什么?”弟子是这样学习的?对你有什么启发?请同学们带着这些问题再次与课文对话、老师相信你们肯定回有许多发现的。

  2、学生的潜心会文后发表看法。

  (设计理念:学生深入与课文对话时,可能结合自己的亲身经历或所见、所闻、所想、所感受等,此设计,引导学生从不同侧面多角度领悟文本,让学生通过多觉度地与文本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学生创造思维的火花频频闪现,从而实现对文本的超越。)

  3、小结:是呀,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同学们,让我们默默地记住这句话,在心理默默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让我们释放出来,大声地,自信地对自己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4、这两首熟悉的诗就是反映的这个道理,我们来看一看。

  明日歌(节选)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日日待明日/万世成蹉跎。

  金缕衣(杜秋娘)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

  (理解、齐读)

  5.“良言一句三冬暖”毕业即将来临,现在我们班召开“送祝福”活动,请大家互相曾送关于机会的名言或写一些自己的独到见解,语句要精炼得像格言。(可列举格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设计理念:学生赠名言或格言,实际上是一种精神的提升,一种激励,唤醒和鼓舞!一种自己对人生道理诠释。)

  五、提供阅读材料,拓展延伸

  1、快速阅读补充阅读材料,《最聪明的人》《快乐在哪里》《先想后做》《亨利两度错失良机》《抓住机遇就是把握了现在》《王羲之吃墨》,划出留给你印象深刻地词句,从中说说你对苏格拉底有哪些新的认识?

  2、选择最有兴趣的文章谈谈你的看法。

  六、拓展写作。

  写一段“与机会失之交臂”令自己遗憾深深的往事,细致刻画自己的心理活动。

  (设计理念:小学语文目标重点抓两方面:一是让学生学习语文,提高人文素养;二是让学生爱好语文,增强探究本领。这一环节创设了让学生加强课内外知识联系的时机,提供学生实践的机会,拓宽了学生的学习空间,增加了学生语文实践的机会,培养学生收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和创新意识。)

  七、课外作业

  去找几句苏格拉底或孔子的名言,看看他们还有哪些话给你很大的启发。

  八、【板书设计】

  最大的麦穗

  一个 最大 只许…… 不许……

  挑挑拣拣 两手空空

  既要…… 又要……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九、点评:

  首先本课设计摒弃了传统教学中将文章肢解得支离破碎,改变一句一段地烦琐的分析,而是采用 “削枝强干,长文短教”的方法,首先找准理解感悟的切入点,让学生在阅读和感悟中有所得,有所悟,有所法,牵动整个文本的学习,这样就能使课堂线条简单,条理清楚。

  其次鼓励学生大胆质疑,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并畅所欲言,爱护和尊重学生的问题意识,大胆地发现问题并提出价值的问题。通过多次反复朗读,创设了师生、生生的对话交流平台,在学生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了理解和体验,受到了情感熏陶,获得了思想启迪,享受了体验的乐趣;潜移默化,培养了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了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

  并注重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和个人体验,自主阅读文本,在合作探究中领悟课文所蕴含的人生道理。教学紧扣文本,创设开放性的,挑战性的和富有体验价值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与阅读材料展开对话,从而触摸作者的心灵,获得思想启迪,获取情感体验。

  最后教师设计了课后拓展阅读,让学生带着一个更大的问题走出课堂,让学生在广阔的自由空间中去主动的探索、发现、体验,构建了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堂教学,促进学生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和良好的学习策略,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这样的课堂充满了鲜活与灵动,透射出生命的活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7

  作者:戴晓娥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1

  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听孙建锋老师教《最大的麦穗》有感

  戴晓娥     来源:小学语文教师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多角度”是指每个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感受、体验、理解和价值取向的差异性;“有创意阅读”是指学生在阅读过程中的独特感悟和再创造。对照新课标提出的要求,我总觉得在自己原来的阅读评价中似乎少了点什么。

  2002年11月,听了特级教师孙建峰执教的《最大的麦穗》一课,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特别是他对学生的阅读评价,让我对新课标中所提出的“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有所感悟。

  教学环节一:一位男同学在认真地朗读第六自然段苏格拉底的一段话,他读得铿锵有力、掷地有声,神情特别专注。朗读结束后,孙老师这样评价:“刚刚大家都听到了这位同学如洪钟般能触动人灵魂的话语,可却没注意到他投入、专注的神情,让我们再一次聆听他的声音,欣赏他专注的神情。”这位男同学在孙老师的鼓励下,读得更好了。读完后,孙老师第二次评价:“如果我是你的一位学生,听到你这样严肃而又充满哲理的话语,我一定有所悟,你是一位严厉派的苏格拉底。”接着,孙老师又请一位女同学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完后,孙老师第三次评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你如春雨般滋润人心的话语,渗入我的心田,你是一位温和派的苏格拉底。”

  对于同一段话的朗读,孙老师作了三次评价。第一次评价从朗读过程和朗读方法入手,“洪钟般响亮的声音”是从语音语调上进行评价,“专注投入的神情”是从感情方面进行评价。孙老师让全班同学再次聆听那位男生的朗读,欣赏他专注的神情,不仅巧妙地告诉了其他同学朗读的要求--专注投入,以情动人,还给了朗读者最高的褒奖--为同学做示范。第二、三次评价,把自己当作一位普通听众,尊重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悟,对学生各具风格的朗读都予以肯定,看似不经意的话语中,向学生传递了这样的理念:阅读是个性化的行为,阅读要有自己独特的情感体验。孙老师的三次评价,角度各不相同,却环环相扣,层层递进,把阅读的技巧、阅读中的情感表现、阅读的个性化体验等以最能让学生理解的方式告诉了他们。

  教学环节二:这堂课的最后一个环节,孙老师是这样设计的:“其实大师也并非十全十美的,你有信心挑战大师吗”让学生再次回顾全文后提出各自的意见。其中一位同学指出:“苏格拉底不应该把结论直接告诉他的学生,而应让学生自己得出来,这样他的学生留下的印象会更深。”孙老师这样评价:“你的意见很有道理,只有经过自己探索而获得的东西才能在心中长成一棵参天大树,否则就如假牙、假发一样毫无生命力。”

  在学习过程中学会反思,对学生的成长非常重要,然而学生毕竟是学生,他们的思考有时会闪现出小小的火花,但很少能燃成一簇火焰。这个时候,老师出色的评价就是助燃剂。孙老师在这一环节中对学生的评价就起到助燃的作用,把学生思维的火花点燃了。他的评价给学生铺设了一级向上的阶梯,让学生在他的评价中产生情感的共鸣,受到思想的启迪。

  在阅读教学中,教师的评价是体现教师主导作用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重视对学生多角度、有创意阅读的评价,才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认识的提高,情感的发展,价值观的形成。从孙老师充满智慧的评价中,我也深深地认识到,要真正做到这一点,除了要具有教学机智之外,更需要具有丰厚的文化积淀,只有自己懂得更多,看得更远,想得更深,才能在评价中为学生打开一扇通往更广阔天地的窗口。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8

  16、最大的麦穗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读题

  2、上节课我们初步感知了课文,学习了第一段。请大家再读苏格拉底的话。(多媒体出示图片。师引读,面对满地是沉甸甸的麦穗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3、要表达苏格拉底不给学生们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该如何用朗读来表达,生再读。

  过渡:这节课,我们进一步探讨弟子们为何没有摘到最大的麦穗?苏格拉底教育弟子的话到底有何目的?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一定能找到满意的答案。

  二、读讲第二段

  1、自由读课文2~6节,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

  2、交流:同学们读得很投入,把你画到的句子来交流一下。

  3、四人组合作学习,读中感悟。

  师述:其实读书有声是个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如果是一个精神家园,那么,只要你走进这个家园,动脑去思考,用心去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不信你就试试。

  要求:⑴自由读划出的这些话,然后在小组中交流你体会到的。⑵把感悟到的通过朗读表达。⑶最后小组长交流。

  4、交流学习情况。

  1)小组长交流弟子们表现的句子。

  出示:“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抓住“两手空空”、“如梦初醒”体会。

  弟子们为什么会两手空空?(围绕下面问题展开)

  “如梦初醒”是什么意思?弟子们醒悟了些什么?明白了些什么?

  【弟子们摘麦穗时很认真。(抓“埋头”“低着头”“用心挑挑拣拣体会)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眼光不够开阔,这样是找不到最大麦穗的。(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埋头”、“低着头”)

  体会弟子们摘麦穗时犹豫不决,不能当机立断。〔出示几株麦穗图〕,(启发学生抓重点词体会,“摇了摇头”、“又……摇了摇头”、“摘了几穗……随手扔掉了”)】

  读句子“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为什么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正因为这样,谁能用“虽然……但……”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如何评价他们)

  他们的心情如何?(懊悔)读中表达。

  过渡:面对弟子们的表现,苏格拉底有什么想法。请大家自由读读他说的话,就能体会出。

  (2)小组长交流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的话。

  读第5节苏格拉底说的话,你要表达出苏格拉底的什么意思?(对弟子们的表现惋惜,方法的不对而不满意)“到头了”突出读。(启发,你这声音老师听上去不够苍老,“洪钟”的意思是声音浑厚、凝重、洪亮,练了再读)

  苏格拉底又说了一段话,谁来读一下?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你还体会到什么?(对弟子们的教育是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出示图〕在小组里读的基础上,交流体会。(各自感受一下,哪些词突出读了,在最能表达句子的意思的词语下面加上•,再练读一下)集体再来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读到这,大家知道苏格拉底用摘一棵最的麦穗让我们明白了一个道理,从中我们知道,苏格拉底是一个(循循善诱)的人。

  读到这,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呢?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三、读讲第三段

  1、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了这样一个道理:

  出示并集体读“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抓重点词语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生活中的哪些事,并谈谈体会。同桌间可以相互交流。

  2、交流学习情况。(有多人联系实际来谈)

  学生交流生活中的事例,师随机板书(追求)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并出示名人名言。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谁能把感悟到的用朗读表达。板书(要抓住机遇)

  “最大的”、“眼前的一穗”、“实实在在”突出读。

  学到这,你希望一生中找到最大的麦穗吗?为了找到这最大的麦穗,你会怎么做?

  3、朗读句子,小结。

  苏格拉底告诉我们,生活实践也告诉我们,名人名言告诉我们,一定要抓住眼前的机遇,完成当前的任务,这样才不会虚度光阴,一事无成,其实,我们的古人也说过这样的话,让我们共同回忆三年级学过的,《明日歌》。

  四、总结课文

  学习本课后,你有什么收获?写一句凡人名言在书上,然后交流。

  一晃,一课将结束,我们兴致勃勃地走进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的殿堂,我们徜徉其间,我们留恋往返,不知不觉当中我们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慧,变得有个性,变得更有创造性!

  五、作业

  1、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一个具体例子写一写自己的体会。

  2、背最后自然段。

  附板书:              16最大的麦穗    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最大的麦穗》教学反思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精美的哲理散文,讲述了古希腊大哲学家苏格拉底让弟子们从麦地里找一颗最大的麦穗,从中引导弟子们悟出了“人的一生应该有远大的理想追求,但必须实实在在地把握眼前的机遇”的道理。

  初读课文时,我不禁被苏格拉底气定神闲的哲人风范,以及他用麦地模拟人生的道路,用麦穗模拟人生中遇到的大大小小的机遇来深入浅出教导弟子的教育艺术所折服,同时又被苏格拉底带给我们的引人深思的人生哲理所打动。

  再读课文,深入地探讨本文的哲理。发现个人理解的角度、深度、广度又各不相同。反之,想想自己的教学,如何让学生体会,读懂文中蕴涵的哲理,确有一定的困难。假如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理解、讨论,看似轻松愉快,但恐怕学生对语言文字所蕴涵的人生哲理浮于表面,恐怕学生的价值取向出现偏差。反复琢磨,决定采用导读法。给自己的本课教学定了两个原则:一是既要注意尊重学生的多元理解,又要注意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二是既要读懂语言文字中所蕴涵的哲理,又要学生能在愉快轻松的氛围中水到渠成。从以下三方面入手进行教学:

  一、抓主线导,层层深入。

  本课我教学内容的重点(主线)就是紧紧抓住苏格拉底的三段话引导学生层层深入地理解。第一段话引导读懂人生的道路也是只许进不许退。第二段话看似简单,仅仅一句话,却是苏格拉底对弟子们的一声断喝,蕴涵着苏格拉底对弟子的行为敲醒警钟。让学生明白了两手空空的弟子是怎样走到麦地的尽头,没有收获,没有辉煌,美好年华,白白浪费。第三段话时,学生已读懂苏格拉底是在用麦地模拟人生,用麦穗模拟人生中的机遇,引导学生句句刨析理清这段话的三个层次,人生肯定有机遇;但未必碰见,即使也未必抓住,使学生明白了人生有许多不确定的因素,有时我们也难以发现,难以把握;因此,抓住时机,拿在手中,抓住的才是机遇,抓不住的再大的机遇也不是机遇。弟子感悟的道理才会水到渠成。

  二、读悟结合,相机点拨。

  教学中朗读有助于学生深入地理解课文。如果没有仔细地朗读,就谈不上思想的感悟与语言的积累,就会上不出语文课的语文味道来。

  我始终认为语文课应注重培养学生的语文感悟能力,在应当读的时候读,应该品的地方品。惟有如此才是真正的驾驭了课堂。在对学生放手时又不会让学生信马由缰地乱走。才能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潜移默化”。例如:在教学时,我特别注意点拨学生读出一些关键的词语,读出苏格拉底那洪钟般的声音,品味苏格拉底的一番深入浅出的话。

  三、尊重体验,注意熏陶。

  孩子是多元的,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也就是说,学生有着独特的个性,每个学生的学习方式本质上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所以我在设计教学时,就告诉自己要留心多聆听学生思想,允许磋商的地方。

  但同时,我还注意在学生自己联系生活,联系实际各抒己见,在彼此的探讨与思辩中得到自己的所得时,对学生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稍加引导,给予学生深层次的熏陶。例如;我在导读苏格拉底的第三段话时,就试图在语言训练、思维训练中渗透人文精神,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感悟本文哲理。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9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1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联系实际,说说自已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3.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把文章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词。画出不懂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工具书了解它们的意思,仍然不懂的请做上记号。

  3. 读读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个什么道理。 

  【预习内容】

  1.我会读

  挑挑拣拣     错失良机     实实在在      麦垄     嘲笑

  如梦初醒     不失时机     挑挑拣拣      惋惜     摇晃

  2.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想一想,这一课主要写了什么?

  3.我质疑

  通过对这篇课文的预习,你还有哪些不明白的问题,请写下来。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联系实际,说说自已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2.领悟必须善于抓住眼前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小组合作探究】

  弟子们去摘麦穗为什么会两手空空?苏格拉底又是怎么教导他们的,你从中得出了什么启发?

  (1)自己默读,深入思考。

  (2)组内交流,形成统一。

  (3)班内交流,合作探究。

  四、课堂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语。

  dìng  duó        cāng  lǎo        yáo   huàng     

  (         )       (          )       (         )

  zhuī qíu          mài  lǒng          chǎo   xiào

  (        )        (          )       (         )

  (二)在括号里填上加点的词语的近义词。

  1.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           )。

  2.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

  五、课后作业

  1.把课本生字生词摘抄10个,写两遍。

  2. 写出学出这篇课文后获得的感想。

  六、板书设计

  16 最大的麦穗

  一个最大 只许…… 不许……

  最大的一穗(你们刚刚摘下的)

  (追求最大 把握现在)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0

  教学内容  16.最大的麦穗               共几课时 2 课型 新授 第几课时 2 三维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语言文字,领悟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东张西望,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4.通透一个人物形象,感悟一段人生哲理,留下一句自我感言。 教学重点 难    点 重点、难点:能够联系实际,说出自己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受中,这才识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资源 ppt课件。 预习设计 品读感受深刻的句子,在旁边写上批注。 学 程 设 计 导 航 策 略 调正与反思 第一板块:导入新课 1.诵读哲理诗句。                       第二板块:预习交流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你们已经到头了。”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第二板块:品读第一句话 1.指名读 2.思考“只许进不许退” 的意思。  字面上:只许前进,不许后退。  文字背后:人生没有回头路的,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3.朗读句子,加上提示语。 苏格拉底  (严肃、带着命令的口吻)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第三版块:品读第二句话 1.朗读句子: 你们已经到头了。”

  2.思考从这七个字中读出了什么? 时间到头了,生命到头了,机遇没有了……

  3.揣测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表情或语气。 4.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5.弟子们此时心情如何?(羞愧难当、难为情)从哪儿看出来? (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6.难道他们没有认真对待吗?阅读批注 7.完成关联词填空。   第四板块:品读第三句 1.朗读句子。 2.你怎么理解这句话。谈谈感受。 理解“有一穗是最大的” “最大的一穗”(有一穗是最大的”:整个麦地里确实存在着一粒最大的麦穗,它是客观存在的,是绝对的。“最大的一穗”是弟子们在麦地里所能见到的,所能把握住的那粒最大的麦穗,它是主观感觉的,是相对而言的。) 3.朗读句子,加上提示语: 意味深长 语重心长 4.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第五版块:领悟真理 1.朗读句子。 2.思考: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   3.联系实际理解“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含义。   4.诵读名言诗句。     5.完成《补充习题》第5题。   一、谈话导入: 1.现在正值春天,桃红柳绿,鸟语花香,看着满园的春色,老师不由得想起了这样一句诗:春色满园关不住,(生:一枝红杏出墙来。) 2.这句诗只是描写红杏吗?它还告诉我们什么道理?(新生事物的发展是无法阻挡的) 3.像这样蕴涵着深刻哲理的诗句你还知道哪些? 4.齐诵。我们的汉语就这样有味道,一语双关,平时我们就应该学会(板书:穿透表面文字,揣摩深层内涵) 5.古希腊的大哲学家苏格拉底的话也是字字珠玑,值得我们细细品味。这节课,我们就分享《最大的麦穗》带来的愉快的精神之旅。 二、预习检查 1.课前老师已经给大家发了一张预习单,在弟子们寻找最大的麦穗过程中,苏格拉底一共说了哪3次话?找出来,反复读读,品味他的言下之意。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分享彼此“收获的快乐”。先看第一句话。    2.品读第一句话

  “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指名读。 (1)这句话表面上是提出了一种要求:弟子们摘麦穗的时候只能前进,不许后退,实际上是告诉弟子们…… (2)他哪里是在讲麦地,分明是在谈(    )人生哪!

  (3)苏格拉底会以一种怎样的口气说?谁来做一回苏格拉底,你听出来了吗,他突出了哪些词?出示:苏格拉底  (严肃、带着命令的口吻)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3)评价朗读。 评价语: 苏格拉底不愧是个德高望重的大学者,说话掷地有声; 你是严肃派的苏格拉底啊!我听出了你对弟子们严厉的要求; 你说的可真清楚啊,我相信弟子们都听明白了。 3.品读第二句话 (1)“你们已经到头了。”短短7个字的言下之意是……

  (2)苏格拉底会带着怎样的表情或语气来说这七个字?(惋惜、气愤、微笑……)

  (3) 出示:苏格拉底       说:“你们已经到头了。”(苍老的如同洪钟一般的声音)

  (4)带着自己的理解读。

  (5)两手空空的弟子们这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为他们惋惜。 弟子们难道没有认真对待吗?(不是)为什么没摘到最大的麦穗呢?默读课文三、四自然段,圈出描写弟子们在摘麦穗过程中的动作、神态和心理活动的词句,在一旁写批注。 (6)在弟子们摘麦穗的过程中,你关注了哪些词?谈谈你的思考  

  出示: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

  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你还有没有关注到其他地方呢?

  体会“埋头”的含义(束缚思维,目光短浅……)

  (6)关联词填空 a.弟子们(    )摘了几穗,(     )并不满意。 b.(      )碰到了最大的麦穗,弟子们(     )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  c.(      )弟子们随手扔掉摘到的麦穗,(       )他们认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定夺。 (7)是呀,机会就这样在弟子们举棋不定、犹豫不决中从他们的身边悄悄溜走了,到头手中空空如也。

  4.品读第三句话

  “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交流  (2)这回,苏格拉底又会以怎样的语气对他的弟子们说呢?

  苏格拉底(        )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3)“意味深长”的意思是什么?(意思含蓄深刻,令人回味)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苏翁之意仅仅在于“穗”吗?更在于——人生 苏格拉底意味深长地告诉弟子们什么? 如果麦地是我们的人生,麦穗是机遇的话,苏格拉底的话还可以怎么说?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在______里肯定有_____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_________就是你们刚刚______的。” 同学们都很聪明,一下子明白了苏格拉底的弦外之意,话外之音。

  (3) 苏格拉底虽然只讲了三句话,但他讲得少,引得巧,点得妙,不愧是一位大学者,弟子们明白苏格拉底的良苦用心了吗?从哪里看出? 5.领悟真理 “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麦穗为什么要加上引号呢?(麦穗就是机会,麦地就是人生)引号在这里表示特殊含义。 (2)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对这句话,你是如何理解的,拿出笔,在一旁写上批注。 (你朴实的话语中蕴涵着深刻的哲理;你的感受很深刻;通向理想的道路就是由眼前的每一次机会铺成的……) (3)小结:是呀,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脚踏实地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只有把握住今天,我们才能拥有明天!

  (4)同学们,让我们把这句话铭记在心。“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5)老师还要送大家两句名言:指名读,齐诵。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这节课,我们一同走进了《最大的麦穗》的“精神殿堂”,人人收获了一株“最大的麦穗”:(读)抓住机会,把握当前。而且学会了一种语文学习的方法:穿透表面文字,揣摩深层内涵。大家是否掌握了呢,老师来考考你们。请大家完成《补充习题》第5题。    

  作业设计 1.完成《补充习题》第5题。 2.诵读哲理诗、关于机会的名言。★ 3.最后一段话,使你想起了生活中的哪些事,请举个具体的例子写出自己的体会。★★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1

  机不可失——读《最大的麦穗》有感  人们常说,过了这个村没这个店,说的与《最大的麦穗》中苏格拉底告诉弟子的一样。  古希腊大学者苏格拉底让弟子们摘麦地里最大的一个麦穗,只许进不许退,弟子们总认为机会还很多,不许过早定夺。结果,到了麦地尽头时,他们每个人都两手空空。  文章最后一句话说: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读着读着,我联想到我的表哥。  我表哥读完大学,考取了本科生。他那时二十多岁,正是志高气昂的时候,他准备以他寒窗苦读十多年学来的东西在社会上打拼出一片新天地。他积极地找工作、面试、他认为他是一个工程师,这门技巧可是很多人没有的,建筑公司抢着要呢!他总嫌人家待遇差,一连找了两年工作,面试了几十家公司,姨妈经常劝他说,找一份好一点的工作就算了,从低层开始,后来表哥终于开窍接受意见了,四年后的今天,他的年薪已是六位之数。  做人和拾麦穗一样,机会便是其中一个个大大小小的麦穗,就象做作业,做作业是见识试题的机会,看课外书是获得知识的机会,做家务是锻炼独立能力的机会……  我们不能好高骛远,要懂得把握住眼前的机会,人生路的确很长,但是这是一条只进不退的路,路上的机会每个人均等,懂得珍惜机会的人才能大展鸿图。相反,那些不懂得把握时机的人只能在他没有珍惜的机会面前抱怨自己不幸运,没有机会。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2

  作者:吴江市实验小学  李建华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0

  互动对话:让学生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最大的麦穗》教学思辩

  吴江市实验小学  李建华

  互动对话的理念,强调教学要善待课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民主平等,自主参与,创造性地理解、感悟、运用和评价。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教学合一,使学生自主畅游在《最大的麦穗》这座精神家园中,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 

  一、精彩片段回放

  片段一、情景对话,激趣引入

  师:六(5)班有个“5”字,大于“1、2、3、4”,学到的知识肯定比一二三四班多。我来考考你们:“书读百遍——”

  生:“——其义自见”

  师:读万卷书——

  生:——行万里路。

  师:夏景一夜无人见——

  生:——十里麦苗迷人眼。

  师:(投影课文插图)是啊!正是麦子大熟的中午,黄灿灿的麦田流光溢彩,沉甸甸的麦苗多么引人注目啊! 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引读: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

  生:接读:“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师:读出要求了吗?

  生1: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强调“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师:为什么这样读?

  生2:因为苏格拉底的要求很清楚,没有商量的余地。

  片段二、批注课文,文本对话

  师:读书有声音是一种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是一个精神家园,去动脑思考,用心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

  生: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用“——”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句子;用“~~”画出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在文字旁边写上点滴感受。)

  师:对话交流弟子摘麦穗的表现。

  生:我从“埋头”“低头”感悟到弟子们的认真。

  生:我从两个“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感悟到弟子们犹豫不决。

  生:我从“用心”“埋头”感悟到弟子们眼光不够开阔。

  师:为什么会这样?(引读:“他们总认为---------他们总以为”-------)

  师:(生接读)让我们小组准备演一演,表达出自己感悟到的。

  师:(生演后)我想采访演员,可以吗?

  生:可以!

  师:(对弟子)你为什么“埋头”“低头”?

  生:弟子要认真地挑选最大的麦穗啊!

  师:为什么两次“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

  生:我想后面应该有更大的等着我!

  师:你如梦初醒了什么?

  生:咳!我已经到头了,没有摘到麦穗。真有些羞愧啊!

  生:没有最大,只有比较大。

  师:(对苏格拉底)为什么说他们已经到头了?

  生:我的弟子们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

  生:我的弟子们没有完成我的要求。我很惋惜!

  师:(对摇头晃脑的麦穗)你似乎在嘲笑他们什么?

  生:他们这些弟子只顾眼前,目光真短浅啊!

  生:他们这些弟子还是要多多反思啊!

  师:读到这里,你有什么感受?用“虽然------但-------”、“即使------也------”说几句话。

  生:苏格拉底虽然要求不高,但弟子们还是没有找到最大的麦穗,即使是大学者的弟子,也有缺点呀!

  生:我觉得,虽然是像摘麦穗这样的小事,但要求不当的话,即使像苏格拉底一样的大学者,也会无法实现不合实际的远大理想。

  片段三、师生对话,精神互动

  师:(引读)苏格拉底的弟子们听了老师的话,悟出这样一个道理——

  生:(接读)“追求应该是------实实在在的”。

  师:从哪些词你体会到什么?这段话使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从“眼前的一穗”体会到实实在在的东西就在眼前。

  生2:我从“最大的追求”体会到实现远大的理想要从把握机会,实实在在开始。

  生3:我想到我到商店买牛奶,从第一种挑起,想着要满意的,结果到底也没有找到,只好随便取了一盒包装差的了。

  生4:苏格拉底教导学生不在教室,不用课本,而是让学生通过体验自己悟出道理。他是一个好老师!

  生5:我想人应该有理想,既要重视理想,也要面对现实。我希望自己将来当一名像苏格拉底一样的老师,不过,要让他们实现目标,达到要求!

  片段四、真诚对话,延伸总结

  师:同学们,老师所追求的是成为一名优秀的教师,今天对我来说,上好这堂课就是“最大的麦穗”,明天又有新的挑战。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身边的机会,踏踏实实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所以,有许多人送给我们许多名言警句。请欣赏——

  生:(投影配乐读)明日歌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我生待明日,万事成蹉跎。世人苦被明日累,春来秋去老将至。朝看水东流,暮看日西坠。百年明日能几何?请君听我《明日歌》!

  生: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都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了。——生物学家  达尔文。

  师: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言,并书写上“称号”与“姓名”。

  生:(交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文学家  王萧

  生:用理智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未来哲学家  沈一帆

  ------

  师:课文学完了,我们兴致勃勃走进最大的麦穗这个精神家园,不知不觉发现自己变了,变得聪明,变得更有创造性了。

  二、教学思辨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这是说,阅读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碰撞的过程,情感交流的过程。学生知识的掌握,能力的形成,情感的沟通都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完成的。

  一、教师与文本对话,把握预见性。

  文本是教学的凭借。文本作为作者思想和体验的载体,对它的价值和内涵的发掘,是进行教学设计的前提。只有教师准确地理解了作者的写作目的,弄清了作者表达的方式,才能找到训练、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切入口。特级教师于永正曾说:“课前,老师得先和文本对话,即钻研教材。只有把教材把握好了,才能和学生交流。我备课没有什么决窍,说是那翻来覆去地诵读、默想,当读出自己的理解、情感,读出文章的妙处,读出自己的惊喜时,我便走进课堂。”的确,读书是教师与文本对话的重要途径,只有通过读书才能发现课文的内涵所在。

  语文课程具有丰富的人文内涵,因为,语文是生命之声,是文化之根,是人的精神家园。从课程广度看,上至天文,下至地理,古今中外,无所不包;从课程深度看,或赏心悦目,或回味无穷,或动人心魄,或刻骨铭心;从课程效度看,可提升道德境界,可培养审美情趣,可启迪人生智慧,可丰富文化底蕴。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反应往往是多元的。”这就允许学生在课堂上有自己的独特体验。他们的体验也许会五花八门,也许会让老师始料不及。因此教师在与文本对话时应有所预料。一来可以为教师上课时正确评价学生做准备,二来是在学生课上只有一元理解时,可深入引出多元。如解读弟子们的动作神态表现时,对于关键词句“埋头”“低头”等文字,预见到不同的学生应该有不同的感悟和多元个性的理解:或从“埋头”“低头”感悟到弟子们的认真;或从两个“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感悟到弟子们的犹豫不决;或从“用心”“埋头”感悟到弟子们眼光不够开阔。不难看出,学生正是如此以自己的个性解读多元的文本,实现个性化的阅读理解!

  二、学生与文本对话,把握自主性。

  语文教学与其他学科相比,在对话上有着独特的魅力。语文教材很精彩:或文字优美,琅琅上口;或形象生动,扣人心弦;或哲理深刻,发人深思……语文学习更精彩:可以在富有韵味的语言世界里去体验五彩斑斓的生活,去感悟善恶美丑的人性,去实现心灵与心灵的沟通。课文本身就是一个敞开的文本,具有生命的灵性。古人常说,读书就是能突破时间和空间的距离,打破年龄和阶层的区别,与作者进行精神上的交流。也有人说:“活人读死书,可以把书读活;死书读活人,可以把人读死。”这些话形象地告诉我们:读书要把书看成动态的,有灵性的东西,要调动自身的经验去进行心灵的交流。阅读教学不正是读书吗?课堂作为学生读书的场所,那么老师首先要保证学生能独立、充分、深入地与文本对话,实际中,我是这样处理的:

  1、给学生自主对话的时间。片段二,“读书有声音是展示,合作讨论也是一种学习形式。课文《最大的麦穗》是一个精神家园,去动脑思考,用心讨论,一定会有许多美丽的收获。自由读课文2-6自然段。画出弟子们摘麦穗时的表现的句子、苏格拉底教育学生的话,在文字旁边写上点滴感受。”没有过多要求,只有阅读的期待和精神的信赖,学生充分自由地读文、批注、交流,教师舍得给时间,学生舍得花时间下功夫,从而为学生与文本对话做了有效的铺垫。

  2、给学生自主对话的空间。教师在学生演后进行采访,可谓独具匠心。在“埋头”“低头”中弟子感悟到认真地挑选麦穗。在两次“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中弟子们盼想后面应该有更大的等着自己!而对苏格拉底表演已经到头了,则惋惜之意跃然纸面:“弟子们只顾找,没有把握时间和机会”、“你们这些弟子还是要多多反思啊!”在表演中,学生尽情投入,生动活泼,如同鱼跃,好似鸟飞。对话的空间成了学生发展的空间,展示精神阅读史的有效平台。

  3、给学生自主训练的平台。语文姓语,语言的理解、运用和创造是阅读教学的落脚点与归宿。例如用关联词语“虽然-----但------”“即使------也-------”说话;学生写自己的名言------这些是符合语言学习的规律,是落实知识与能力目标的凭借,是有效的语言载体,教师不唯语言而语言,精心预设文本语言,有效训练课文要求的语言,这是难能可贵的!

  三、学生与学生对话,把握开放性。

  学生与学生之间的对话包括同桌的交流,小组间的交流和全班交流等几种对话的模式。在语文课程的实施中,教师要真正彻底摒弃自己唱主角,几个优秀学生当配角,大多数学生当群众演员甚至听众的状况,让所有学生动起来。“一千个人便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读书也罢,教学也罢,一个人有一个人的看法,一个人发表了看法,其他人便是一种积收,学生问的对话无处不在,它能使个体认识更为成熟,更为全面。在这种对话中不乏有讨论,辩论,不乏有新思想。我想也正是他们完全不同的见解,才会促成新的意义的创造。这就要求教者在学生反复读文的基础上,当学生有一定的领悟和体验时,有意识地让他们交流汇报自己的理解情况。

  一是把握对话时机。在片段二中,读课文2-6自然段后的小组交流、学生表演前后;在片段3中,学生对苏格拉底话的感悟、对生活的联系。就较好地做到了这一点。二是培养协作精神。为完成表演,学生深入读文,精心策划故事情节,表现特点,为培养学生的协作精神,奠定了有效的基础。三是激发学习热情。小学生天真活泼,好动贪玩,自制力不是很强,但基本上都有较强的表演欲望,爱游戏,爱活动。因此,在教学中,根据摘麦穗的内容,在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让他们自由组合,自行设计,把课文编成课本剧,这样既可以使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对话,又调动了他们的积极主动性,激发了学习的欲望。

  四、教师与学生对话,把握平等性。

  新课程标准强调:“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课堂上,老师与学生是平等的,不再存在老师居高临下的局面,老师一言堂这一传统教学模式已被改变。平等是课堂上和谐氛围产生的前提,是发挥学生自主性的保障,是老师观念转变的一个标志。教师在课堂中要创设一种和谐的氛围,一种宽松的教学方式。现代教学论认为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积极互动,共同发展的过程。

  1、营造民主的课堂氛围。真正的对话是在民主平等的前提下,师生双方精神敞开后的互动交流。包括知与情两个方面:从知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只是先知与后知的关系,不存在卑尊关系;从情角度而言,教师与学生上一样,拥有独立的人格和丰富的情感,师生关系是形与影的自由亲和,是声与响的相益得彰。片段二中,“我想采访演员,可以吗?”“可以!”教师既巧妙尊重学生有合理创设氛围,引导出学生对文本的感悟,是民主平等的做法。

  2、设计开放的交流话题。师生对话决不是单纯的教师问,学生答的问答式。它要求教师与学生融为一体,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交流彼此的情感、观念和理念。在此基础上,教师还应提供信息,引导学生进一步去发现,去探索,求得共识。片段三中——让我们也拿起笔,写下自己的名言,并书写上“称号”与“姓名”。于是“文学家王萧”交流“机会面前人人平等”、“未来哲学家沈一帆”交流“用理智架起理想与现实的桥梁”-----设计的开放与学生自我名言的创作,促使学生在字里行间中自由生成,真情流露出对文本的个性化的感悟与创造性理解。

  3、善用激励的评价话语。在实际生活中,每个人都需要善意的赞美。作为教师来说,赞美学生是一种感情的投入,是驱使奋发向上、锐意进取的动力源泉。甚至,教师的一个笑脸,一句发自内心的鼓励或者一次诚恳的期望,都会触及学生的心灵,甚至震憾。例如片段一中,教师用数字、古诗的导引,结尾配乐诵读《明日歌》的拓展,循序渐进,其乐融融,较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因此教师在与学生的对话中要善用激励性的语言。老师充满激情的鼓励话语,学生是终生难忘的!

  当然,看待事物应该一分为二。如果课堂上给予更充分的阅读时间,更充分的自主对话空间,语言训练会更加到位,学生会更有发展,,效果会更加好!

  综上所述,互动对话是一种新的理念,实践中教师只有善待课堂,引导学生充分利用有效资源与信息,与文本对话,探究性、创造性地感受、理解、评价、鉴赏文本,既挖掘理解语言又训练感悟创造语言,既“走进教材”又“走出教材”,才能教学合一,在精神家园中自主畅游,实现语言与精神的同构互生,实现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态度情感与价值观的和谐共振。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标:

  1、认读生字,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古希腊堪称西方文明的发源地,那里曾诞生过许多世界级的哲学大师,苏格拉底便是其中的一位。这节课就让我们穿越时空的隧道,到2500年前的古希腊去,走近大师,领略他的风采,共享他的智慧,一同分享《最大的麦穗》带给我们的愉快的精神之旅。

  2、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课文

  1、有一天,苏格拉底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时麦子正是收获的季节,他让弟子们到麦地里去摘一个最大的麦穗,接下来的故事中,你想知道什么?

  2、带着这些问题去读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难读的地方可以多读几遍。

  三、检查自学情况

  1、交流刚才的问题。

  2、检查生字词。

  沉甸甸    麦垄    定夺    如梦初醒

  苍老      嘲笑    挑挑拣拣    错失良机

  ⑴指名读,齐读。强调:“垄”部首可以是“龙”,也可以是“土”。

  ⑵有哪些词语你不理解。

  ⑶“如梦初醒”近义词是什么?到文中找出“错失良机”的反义词。

  四、理清课文脉络

  1、把生词放到课文中去,再读课文,以小组为单位,保证每个同学读准每个字词。

  2、把你们小组感受最深的部分多读几遍,想想这部分给了你怎样的感受。

  3、全班交流。

  4、试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5、小组合作给课文分段,并概括段意。

  五、自主阅读,提出问题。

  1、让我们再次走进课文中去,与文本对话,与苏格拉底对话,看看你又有了怎样的新收获,又产生了哪些问题。要求学生边读边圈画,动笔写一写批注。

  2、在小组中交流你的收获,并将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写到小白板上。

  3、展示小白板。小白板上这么多问题,我们怎样才能更有效地去解决这么多问题呢?

  4、梳理归纳,整理出有价值的问题。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4

  设计理念:

  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学生的能动性和自主性,为学生提供一个有利于沟通与合作的良好空间,学生在研读过程中学会交流,读懂课文。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最后一节。

  2、能前后联系,领悟最后一节语言文字,明白必须善于抓住机遇,不能错失良机的道理。

  3、能联系实际,谈谈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重点:

  着重读好苏格拉底说的话,体会弟子们所悟出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检查读书导入:

  (古希腊有一位大学者,名叫苏格拉底。一天他带领几个弟子来到一块麦地边。那正是大熟的季节,地里满是沉甸甸的麦穗。)(读出麦穗的沉甸甸,每一穗都是颗粒饱满的。)

  (这时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粒粒饱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这不,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

  二、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你们去麦地里摘一个最大的麦穗,只许进不许退。我在麦地的尽头等你们。

  生读:

  加上提示语,读,

  苏格拉底严肃地对弟子们说:

  我们读书就要根据他的提示语,读出感受。

  要重点突出读只许进不许退短句

  这个短句表达苏格拉底的意思是没有回头重选的机会或者说没有商量的余地

  该如何读中表达,生再读(分组):

  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

  过渡:苏格拉底提出要求后于是他们纷纷走进了麦地,去摘到最大的麦穗,弟子们摘到了最大的麦穗了吗?结果怎样?你从哪儿知道的?

  三、多媒体显示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

  突然,大家听到了苏格拉底苍老的如同洪钟般的声音:你们已经到头了。这时两手空空的弟子们才如梦初醒,他们回头望了望麦垄,无数株小麦摇晃着脑袋,似乎在嘲笑他们。

  那些词让你感受最深?

  轻声读,你体会到弟子们此时的心情了吗?

  (他们可能会说什么?)

  四、学习24小节

  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2-4节。

  出示要求:划出弟子们摘麦穗时表现的有关语句,怎么做的用﹏﹏,怎么想的用。思考你从中体会出什么。

  小组讨论

  弟子们埋头向前走。看看这一株,摇了摇头;看看那一株,又摇了摇头。他们总认为最大的那一穗还在前面呢。虽然,弟子们也试着摘了几穗,但并不满意,便随手扔掉了。他们总以为机会还很多,完全没有必要过早地定夺。

  弟子们一边低着头往前走,一边用心地挑挑拣拣,经过了很长一段时间。

  大组交流(根据学生回答,师适时点拨:弟子们怎么做,怎么想,你认为该怎么读?)

  同学们请你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谈谈你的看法。

  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五、学习苏格拉底的话

  过渡:同学们提醒得对,真是英雄所见略同。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

  投影出示:

  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里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见到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们刚刚摘下的。

  (1)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麦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2)师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获,还不如抓住颗粒饱满的那一穗。

  同学们听到这儿有什么感受。(最大的一穗是我们的追求,而眼前的穗才是我们要紧紧抓住的机遇。)

  (3)想一想,苏格拉底此时说话时的语气?(语重心长意味深长)

  集体语重心长地朗读苏格拉底的话。

  师:读到这,同学们谁能用上虽然但、即使也说说说当时弟子们的感受。

  生:虽然弟子们两手空空,但从师傅的话中弟子们一定受到了教育。

  在人生路上,即使错失了良机,我们也不应叹息。

  虽然麦地里有一穗是最大的,但弟子们未必能碰到它。

  即使苏格拉底教训弟子们严格了一些,也是为了他们的成长。

  ?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学生们,含蓄地告诉学生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学生听懂了吗?

  苏格拉底只是在教学生摘麦穗吗?

  过渡:他的循循善诱、良苦用心弟子们领悟了吗?

  六、学习第7小节

  人的一生仿佛也是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1)轻声读一读,你最喜欢哪句,为什么?

  请同学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体会到了什么?读出什么问题?

  (2)解决问题。

  先自己读书,再小组讨论,最后讨论。

  第一句:人的一生仿佛也在麦地中行走,也在寻找那最大的一穗。

  人的一生与在麦地中行走有什么相似?最大的一穗指什么?

  第二句:有的人见到了颗粒饱满的麦穗,就不失时机地摘下它;有的人则东张西望,一再地错失良机。

  这里说到了哪两种人不同的生活态度?如果你们就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们,此时听到老师说你们已经到头了,会怎么想?麦穗为什么加引号?颗粒饱满的麦穗指什么?

  第三句:当然,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

  联系第6节体会,发现了什么?

  (眼前的一穗、就是刚刚摘下的一穗,我们要实实在在地拿在手中。最大的一穗,最大的指远大的目标。眼前的一穗或者说刚刚摘下的一穗对每个人来说是不同的,请举例说说。)

  (3)联系生活实际,举个事例说说对追求应该是最大的,但把眼前的一穗拿在手中,这才是实实在在的。这句话的理解。

  你身边有这样的例子吗?

  小组讨论。

  大组交流。

  让我们再次感悟品读这段话齐读

  (引导:谈谈听说过的其他人和事。除了反面例子,再谈谈正面事例。)

  小结:我们应该要有远大的目标,但更要脚踏实地做好眼前的每一件事,这样,一穗一穗积累起来,就会得到一堆闪光的金子,就获得了最大的成功。

  背诵课文最后一节。

  师小结:我的追求是想成为一名最优秀的教师,但今天对我来说摘取最大的麦穗就是认真上好这堂课,明天又有新的挑战。这些对于我们人生的每一阶段都是最大的一穗。人生的目标是永无止境的。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只有把握住身边的每一次机会,踏踏实实地干好每一件事,我们才能有所收获。

  七、

  所以,很多人送给我们这样的名言警句

  机会是每个人都有的,但许多人不知道他们已碰到它。达尔文

  机遇只垂青(重视)那些懂得怎样追求她的人查理?艮科尔

  机会来的时候像闪电一样短促,完全靠你不假思索地去利用。巴尔扎克

  许多人对待机会,一如孩童在海滩那样:他们让小手握满了沙子,然后让沙粒掉下,一粒接一粒,直到全部落光。托马思?莫尔

  板书:

  最大的麦穗(追求)

  眼前的一穗

  (实实在在)

  (要抓住机遇)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5

  今天我执教了《最大的麦穗》一文,深深感悟到了“所有的方法都要从实际入手,切忌生搬硬套。” “固定的教学模式最终只能导致作茧自缚。”这些观点的真正含义。

  《最大的麦穗》是一篇带有深刻哲理的文章,老师的说教讲解分析,学生定会索然无味,需要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思维的火花,与自己的现实相结合,从而理解其中的“真理”,受到启发,得到教育。

  上课前我从网上研读了特级教师孙剑锋老师执教《最大的麦穗》的课堂实录,为课堂上老师激励性的语言与学生精辟的分析,教师良好的自我展示及教师与学生心灵的真正共鸣而赞叹不已。于是将孙老师的课堂教学程序纳入了自己的教案,期盼着自己的课堂能一样的精彩纷呈。

  课堂上,我套用着孙老师的教学程序,首先让学生展示了他们美妙的读书声,再效仿了孙老师的评价语褒奖了他们一番,接着便放手让他们作批注,准备交流阅读的感受。可是正当我为教学程序进行得流畅而沾沾自喜时,学生却相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似乎都感到不知从何说起。个别同学的发言也只是摘读课文中的句子,不能联系实际谈出自己的见解。此时的课堂陷入了一片沉默。最后我只好自己出来打圆场,草草收尾。

  这节课给我带来了很沉的思考,学生为什么都沉默在那里?教师该如何面对这种沉默?一方面是教师缺乏应有的教学机智,沉溺于预先的教学程序,不能采取实际的应对措施;另一个重要方面,也反映了学生思维确实存在一定的局限性,因而在回答老师的问题时定势作用非常大,思维不够开阔,对老师的问题感到茫然,所以陷入“沉默”。

  如果当时我能摒弃预先的教学程序,带着学生再次静下心来感受文本,引领他们回忆已走过的“麦地”,回首那错过的一颗颗“麦穗”,启发他们该如何走向眼前更广阔的“麦地”。学生们一定能打破“沉默”,让整个课堂繁花似锦、美不胜收。

  其实,“沉默”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能够在教学中,多从学生的实际出发,从生活实际出发,体现新课改的精神,到那时,我们的课堂一定会不再“沉默”。我们的每一个学生都富有巨大的认知潜力和主观能动性,是具有个别差异性的生命活动体,关键是教师如何去引导、激励。因此,我们应当在语文新课程理念的指导下,不仅能因文而异、因人而异地确定自己的教学程序,而且能正确处理感悟和质疑的关系以及阅读和运用的关系,为每一个学生创造发展的空间,让他们在课堂这个广阔的天地中充分感受语言文字的内涵,焕发无穷的魅力!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6

  倪宗红(特级)《最大的麦穗》听课记录

  让哲理课充满“语文味”

  课题:《最大的麦穗》

  执教:倪宗红(特级)

  (说明:培训还安排有一项“跟一位特级进课堂”的内容(三天)。分成几个七八人的小组,安排到某位特级所在的学校(或单位)。我们分到的导师是西湖区教师进修学校的特级教师倪宗红。她原是学军小学的,师承唐淑华,获得过全国赛课一等奖。今年暑假刚到新岗位。按规定要听导师两节课,这一节是根据05年11月的录像整理的。觉得此设计对“说理性小品文”的教学有很大启示,尤其在“落实人文性,强化工具性,体现语文味”上更是一个超越,所以发于此,望能给予您启示。红色为听课时的即时感想。)

  一、课前活动。

  图片显示麦田

  1、一块麦田里有多少麦穗?猜,数字——你能用语文的方式表达吗?(成语)

  2、一起走进麦地,仔细看一看麦穗(图片显示麦穗)。这一束一束的麦穗,看到最大的时候,用起立的方式告诉大家。图片:看一束束麦穗,认为找到最大的就站起来。

  3、你怎么没站过?站过了,怎么又坐下了?你坐下表示什么?让学生交流自己的选择及依据。

  一次也没站的,谈一谈想法。

  (即时感想:第一,学生手头没有文本,课前谈话环节安排这样一个活动之意在于让学生走近文本,让学生感受到“机遇”问题。其次,用“麦穗”作为活动的题材,有更贴近文本,降低难度,直观地理解麦田和麦穗渗透这一知识点等几个好处。)

  二、引题质疑

  1、介绍:带学生选择最大的麦穗的事,是2500多年前一位古希腊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带学生做的。

  今天我们来读这个故事,你想从中寻找什么答案。交流:为什么带学生找。记住“苏格拉底”。

  结果?

  怎么找?大?(板书学生的问题)

  2、自由读文,自己带着疑问读课文。大声读,反复读,读到老师喊停的时候。发教材。

  读完的站起来。一遍的坐下,二遍的坐下,三遍的继续站着。

  3、梳理问题:通过读,明白我们应该首先解决什么问题?给学生的问题标上序号。产生争议。根据课文内容先解决怎么找,再解决为什么找?道理是最后读着读着就越来越清晰了。

  (在学生不知道的情况下组织教学,具有真实性。学生未接触文本,不了解文本的前提下,先引导质疑,再发下文本,这种做法很有新意。利用了阅读期待心理;注重了梳理问题的能力培养。在梳理问题的同时也梳理了文本的顺序,按文本的顺序解决问题,体现对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和方法的培养)

  三、研读理解

  1、苏格拉底要弟子们找的句子,读。

  2、弟子们怎么找?你找哪句。交流,正确定向。齐读。

  3、提问:弟子们看了又看,等了又等,找了又找,你说是为什么?(找最大的麦穗)

  4、找最大的麦穗弟子们错了吗?结果怎样?请同学读课文。

  5、你认为哪几句写出了事情的结果?读。告诉我们找的结果了吗?是什么?你们是怎么知道的?(推断有理)特别是哪个词告诉我们弟子们没找到(嘲笑),麦穗会嘲笑人?其实说什么?与其说麦穗嘲笑不如说自己嘲笑自己,这叫自嘲。

  6、练读,读出自嘲意味来。比他读得自嘲意味更浓的。(为他喝彩)

  上课时,老师也让大家选麦穗。当老师说放完的时候,你的心情如何?

  生1:后悔。你能把这种后悔加到句子中读出来吗?(我听出你的后悔来了)

  生2:惊讶。放完了的时候,就如同苏格拉底洪钟般的声音。把这种“惊讶”的体验读出来。

  生3:遗憾。

  7、洪钟般的声音。意思。为什么?读出当头棒喝和感觉来。(齐读)

  (利用课前的情境,指导个性化朗读。并请注意老师提的要求是“读出体验来,而非“感情”,这一要求很有内涵。因为这是哲理性文章,语句难以读出“感情”来,老师就不提这一要求,从虽可见对文本解读的深度。)

  (二)体会哲理

  1、苏格拉底真的带他们找麦穗吗?是应该想干什么?用课文中的句子读出来。

  2、他的话意蕴深刻,反复读,说说你读懂了多少?

  生1:要抓住时机。你的话中有一个“时机”

  3、组织交流:课文中没有“时机”。你从哪儿读出苏是在跟学生谈“时机”

  交流,小结板书:借麦穗跟学生谈时机问题。

  4、苏格拉底的话不但看哲学思想,还要看语言魅力。“两个未必”你读懂了吗?

  交流:第一个:机会可遇而不可求。第二个:机会碰到也不能准确判断。

  5、老师明知如此,却要求“只许进不许退”,这个老师太苛刻了。是吗?

  生:不是,想告诉弟子,行进麦地就如行进人生。(为他喝彩)板书。

  6、领悟这个意思吗?把领悟到的东西读出来。是在让弟子们找麦穗吗?(是告诉哲理)

  7、用自己的笔表达自己领悟到的东西。(用比喻的方法)

  8、交流点滴感悟

  关注抓住机会,机不可失。(巧妙利用评价,将学生的关注点引导到本课主题——“机会”上)

  9、你有捡到最大的麦穗吗?你认为捡到的请起立?这节课老师带大家捡麦穗吗?你认为手中握着最大的麦穗请起立。出示,引导读课文结尾。文章的哲理(二度呈现)。(目的让孩子们有更多的个性化理解机会。)

  小结:机会垂青于有追求的人。抓住了最后一次读意味深长启示的机会。如果没有,思考生活中还有还有哪些可以争取的机会。评价:在没有机会的时候,你能不能去创造机会。

  四、结课,介绍苏格拉底。

  (1、一节课,将“机会的选择”这一主题深刻地进行了揭示。让学生体验到对机会不但要等待、把握、利用,还要自己去创造机会,课堂节奏快,密度高,目标达到成有深度。

  2、哲理性文章本身人文性(道理)就强,如何体现工具性,让学生在文本中有所收获,如何更有“语文味”,成为一堂不失语文味的哲理课,而不上成“思品课”?本课的设计具有示范性,听后觉得体现于以下几处。其一,用语文的语言和表达方式来说,体现语文意识的渗透和培养。其二,让学生梳理问题,体现对语文学习方法渗透。其三,学生自己提出的问题,在解决时始终要求用文中的语言读给大家听,就是学文本的语言。其四,词句的解读落实上也有两处精心预设体现。“嘲笑”一点。自嘲与多元体验结合。读出体验与感受来,不要求读出感情,借文本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不需要声情并茂。两个“未必”一点也是如此。其五,引导用比喻的方法写自己独特的体验,渗透于“写”这一“语文”的方式中。其六,教师在点评时注意用凝练的语言表达自己的体验。)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篇17

  一、 创设情境,语言导入

  1、师 :“夏景一夜无人见,十里麦穗迷人眼。”正是麦子大熟的季节,阳光四溅的正午,黄灿灿的麦田更是流光溢彩,粒粒丰满的麦穗沉甸甸的坠在秆上,多引人注目啊!

  2、通过上节课的初步学习,我们知道大学者苏格拉底带着弟子摘麦穗来了。不过他是有要求的(投影出示)

  二、抓住重点,师生共学

  1、多媒体显示苏格拉底的话

  2、谁来做苏格拉底读一读,让弟子们明白你的要求——(评读结合,体会语气)

  (只能一个,最大的,只许进不许退)

  3、弟子们摘到最大的麦穗了吗?为什么呀?

  三、学习2—4小节(投影出示第三小节)

  1、师:弟子们到底是怎样追求最大的麦穗的呢?让我们读一读课文。圈出弟子摘麦穗时的表示和动作。

  2、交流。指读段落,其他同学考虑对他们的做法发表意见。

  (板书:埋头 看看……;看看……又……。)

  3、再读这一段。

  4、说说你对这些弟子们摘麦穗的有什么看法?尽量用上“虽然……但是……”

  5、我们再看一下老师的要求,作为旁观者你想给他们提个醒吗?

  四、学习苏格拉底的话1、过渡:我们看看苏格拉底是怎么说的?你认为用怎样的口气呢?为什么。

  2、同学自渎体会、交流。

  3、假如你是其中的一株小麦,会对他们说什么呢?注意是“讪笑”。

  4、齐读2—5小节。你知道弟子们没能摘到最大的麦穗的原因吗?

  5、(出示:苏格拉底对弟子们说:”这块麦地肯定有一穗是最大的,但你们未必能碰见它;即使碰见了,也未必能作出准确的判断。因此最大的一穗就是你刚刚摘下的。“)

  (1)指名读。

  (2)讨论:“有一穗是最大的”与“最大的一穗”是不是同一穗?为什么?

  (不是。“有一穗是最大的”是指真正的麦穗,但不一定碰见,即使碰见了,也不一定就知道它是最大的。“最大的一穗”是指同学们摘到手中,后来又扔掉的。)

  (3)小结:是呀,真正最大的麦穗是很难得到的,在麦地里寻寻寻觅觅,最终一无所得,还不如抓住颗粒丰满的那一穗。

  (4)苏格拉底仅仅是在讲摘麦穗吗?这时苏格拉底说话时的语气怎样?读一读体会一下,“说”字前可加一个什么词?(语重心长或意味深长)

  (5)在理解的?∩现傅祭识琳舛位啊?

  5、过渡:苏格拉底用摘最大的麦穗这件小小的事来教育同学们,含蓄地告诉同学们一个很深刻的道理,他的同学听懂了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苏教版小学语文六年级下册《最大的麦穗》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