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酒醒梦一场 点赞 分享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精选15篇)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字9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力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看拼音、问别人、联系上下文猜字、查字典)。

  2.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立的愿望。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3.体会孩子与母亲间的爱。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识字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自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知道了我们班的学生能自己做很多很多的事,你能告诉大家吗?(3-4名学生谈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丁丁,他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他用一首小诗,告诉我们他想怎样做,大家想听吗?(学生答:想)(课件出示课题)这首小诗的题目是《妈妈,不要送伞来》。我们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好吗?你们看,我来写(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范读课文。(出示课件)边看大屏幕,边听小诗,想想丁丁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尝试读。好听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我想知道,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怎么办?

  生:先划出来,再练习上下文猜一猜。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认字条中的音节。

  师: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把课文读两遍。

  3.同桌互相读。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

  4.检查读:指名读(3人,每人一个小节)引导听的同学注意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价。(读准字音、读得好听)

  5.随文识字: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你能很快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吗?像老师这样(示范)看谁划得又快又准。边读边划。

  6.脱离课文,独立识字。这些词语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你还认得吗?(出示课件)如果认识就大声读一读,如果不认识可以再来读小诗,想一想。

  7.检查识字:指名读、领读、抢读。你能说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对“裹、伞、丝、灵”强化,有必要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丝、灵”。

  生:“伞”就像一把伞。(出示课件)

  生:“裹”就像口袋里装着一个果子。(课件显示)

  8.生字的应用:选择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勇敢、机灵、慢悠悠”等说一句话。

  三、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1.这些淘气的生字都变成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再来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听,试着读一遍。

  2.小声跟师朗读,齐诵读。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来说说收获,好吗?你可以谈从课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不要妈妈送伞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师小结:丁丁长大了,自己开始做一些合适的事情。

  四、拓展练习。

  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发言:3人),也可互相说。

  师小结: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大家做的比说的更好。

  教学内容: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

  教材分析:这篇小诗用呼号的语气,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语言中流露了希望自己行动、自己去闯,希望自立的愿望,这样的愿望通过对妈妈的直接对话表达出来了。

  教学方法:

  1: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体验雨中的感受,体验自立的快乐!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在教学起到“引”的作用。

  3、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代讲。

  4、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自立方面做的怎么样?从而反思自己,感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

  2、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不对的做法,学会自立。

  教学难点: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激发兴趣。

  (出示下雨情景)师:放学了,下雨啦!同学们最需要什么?(雨伞)没带怎么办?(跑回家、让妈妈送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送伞的诗歌。

  板书:妈妈不要送伞来

  二、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听读,并展开想象,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思路,创设了学习的氛围]

  3识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组合识字,小组汇报,教师指导。

  4、查识字情况;

  a) 游戏:打气球

  b) 游戏:击鼓传花

  5、请读一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现了对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尊重)

  谁能把自己读得最好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根据学生的选择理解词语、指导朗读。拓展思维、发挥想象。适当情况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在教学起到“引”的作用。

  6、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听着音乐,想着画面,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练习:

  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准备班会:《妈妈,我长大了》

  第一课时教学实录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教育小朋友不要娇生惯养,要自立。

  教学过程

  一、看图导入新课

  1、出示课文中的挂图,让学生说说图意。(一个小女孩头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在雨中跑)

  师:这位小女孩为什么没有带伞呢?

  生:因为她忘记了带伞。

  生:因为她喜欢在雨中走。

  生:是因为她在学校等妈妈好久,妈妈都没送伞给她,所以她只好冒着雨跑回家了。

  生:老师,刚才那位同学说错了,不是她妈妈没送伞给她,而是她不要妈妈送伞来。因为她不怕被雨淋坏。

  师:你怎么知道的呢?生:我看课文的。

  师:同学们都说得真棒。那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这样一篇课文《妈妈,不要送伞来》。

  二、学习课文

  1、学生自由读课文。想一想每节诗主要讲什么。

  2、学习第一节诗

  (1)全班同学自由读第一节诗。

  (2)小组讨论交流:这一节诗主要写了什么?

  生:读了这一节诗,我知道小女孩不要妈妈送伞来,她喜欢在小雨中慢慢走回家。

  生:读了这一节诗,我知道小女孩很喜欢听小雨说话。

  (3)刚才同学们都读了第一小节,有什么疑问吗?提出来我们一起解决。

  问题:慢悠悠是什么意思?

  小雨会说话吗?

  解决:慢悠悠指慢慢的意思。

  不是小雨会说话,而是下雨的声音就像人在说话。

  (4)通过刚才的精彩对答,同学们一定知道这一节该以什么样的语气来读。同桌先讨论一下,再互读。(轻柔、喜爱)

  3、学习第二节诗。(方法如上,以学生自学为主)

  (1)学生自由读第二节诗。想想第二节诗写了什么?并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通过小组讨论后回答。

  生:第二节诗写我不要妈妈送伞来,我喜欢外衣裹住书包在大雨中奔跑。

  问题:五彩的伞群是什么意思?

  解决:下雨了,每个人拿的伞都不一样,有很多种颜色,所以看上去像五彩的伞群。你瞧,书上不也画了很多颜色不一的伞吗?

  (2)小组讨论:这一节诗要怎样读才好?(欢快)

  (3)全班有感情地读一读,然后请一生上台表演头顶书包在雨中欢快奔跑的样子。

  4、学习第三节诗

  (1)全班默读第三节诗。

  (2)同桌讨论:这节诗写了什么?(这节诗讲我懂得妈妈的爱,我要像街边的小树在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

  (3)刚才大家在读的时候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尽可提出来,我们一起来讨论解决。

  问题:你的爱指的是什么爱?

  什么是小糖人?

  解决:你的爱指的是妈妈怕女儿被雨淋坏了。

  小糖人就是指那种被雨淋了容易生病的人。

  (4)小组讨论一下,这节诗要怎样读才好?(勇敢、欢快)

  (5)学生自由地、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节诗。

  三、归纳小结

  这首诗主要告诉我们:作为一名真正的少先队员,必须从小学会自主,不要事事都依赖别人。

  四、布置作业

  作业:语文天地中的“仿照例子编一编”。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2

  (北师大版实验教材语文第三册)

  [教材分析]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极富儿童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诗,诗歌用呼告的语气,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妈妈直接倾诉了自己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独立的愿望,语言表达亲切,自然,学起来就更加轻松、有趣。教学时,教师应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妈妈,不要送伞来》,准确认读课文中的9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

  2、自主理解“勇敢、欢快”等词语的意思。

  3、通过感情朗读,体会文中小作者的心情,增强学生独立自主的意识。

  4、能仿照课文,用“不要,,我”这个句式说话。

  [教学过程]

  一、赏读小诗,导入新课。

  1、学了《小狮子》这篇课文后,我们的好朋友冬冬突然之间觉得自已长大了,她用一首小诗告诉她的妈妈她想怎么做,我们一起来听听她想对妈妈说什么。(范读)这首小诗的题目是《妈妈不要送伞来》

  2、课件出示课题并指导学生读好课题。

  3、师板书“伞”并教学“伞”字

  过渡:你们一定想读冬冬的小诗,赶紧打开书本22页把课文读一读,还不会读的字词就用自己喜欢的办法解决。

  二、学生读文,随文识字。

  (一)教学第一小节,结合学习慢悠悠等词语。

  1、谁敢来接受挑战,读读课文第一小节。

  2、在这下雨的天气里,“我”喜欢怎么做?

  (1)课件出示: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

  ①课件出示“悠”的拼音,指导读准“悠”。

  ②指导读好“慢悠悠”一词。

  “慢”后面加了“悠悠”就显得更慢了,应该读得轻些、慢些。

  ③指导读好“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

  (2)课件出示: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

  ①谁再来把这句话读一读?

  ②课件出示“丝”的拼音,“雨丝”的“丝”是平舌音,全班读一读这个词。③指导读好“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

  雨丝会说话吗?怎么读才能让我们感受小雨的轻柔。

  3、指导朗读第一小节。

  这些话是冬冬要对妈妈说的,我们读的时候要想象妈妈就在眼前,我们怎样对妈妈说。

  (设计理念:低年级的阅读教学中应重视字词句的训练和朗读的指导。在这一环节的教学中把字词的教学放在句子的教学之中,让学生在语言环境中学习生字词,真正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在朗读方面重人人有读的机会,并能利用个人读、小组读等形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这样让学生朗读,学生也爱读乐读。)

  (二)教师范读引路,学习第二小节。

  1、大家读得真不错,,听到你们读得这么棒,老师也想读一读,愿意认真听老师读吗?

  2、学生评价。

  3、小结:老师读得好是因为老师读这一小节的时候边读边想像是在跟妈妈说话,所以读得好,你也学着老师的样子读一读吧。(课件出示第二节内容,生字用红色标出。)要特别留心生字,一定要读准音。

  4、学生读。

  (设计理念:朗读训练是师生参与的双边活动。教师的示范朗读可以融情于声,把书面语言变为口头语言,并声情并茂地感染学生,创造富于感染力的语感氛围,从而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

  5、在第二小节中,有些词语老师特别喜欢,你们猜猜老师最喜欢哪些词语?

  学生举手回答,相机出示:

  裹住

  (1)这个词老师不太喜欢,因为“裹”字太难写,谁能帮帮我?

  (2)一起读读这个词。

  机灵

  (1)老师为什么喜欢“机灵”?一起读读这个词。

  (2)还可说机灵的什么?

  伞群

  (1)很多伞叫伞群,很多人呢?(人群)很多牛呢?(牛群)很多羊呢?(羊群)

  (2)很多花呢?(花丛)很多树呢?(树丛)和多草呢?(草丛)

  (3)小结:动物多成群,植物多成丛。

  奔跑

  奔跑是怎样跑?

  ……

  我们从这几个词中选一个你最喜欢的来造句吧

  (设计理念:在这个环节中充分展示课改所需求的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教师的教学策略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得到较好的优化,学生在身心愉悦的情况下掌握基础知识、培养了基本技能。)

  (三)师生角色互换,学习第三小节。

  1、老师也想来猜猜你最喜欢的词语,现在请你们读读第三个小节,找出你最喜欢的词语做上记号,等一下让老师也来猜一猜。

  2、学生读第三小节。(课件出示第三节内容,生字用红色标出。)要求学生读准生字读音。

  3、老师猜词,相机出示:

  勇敢

  (1)为什么你喜欢这个词呢?

  (2)你来把文中带有“勇敢”这个词的句子读一读。

  (3)这句话写谁勇敢?

  (4)那这句话应该么读,谁来试试?

  (5)在我们生活中,还有谁也是勇敢的?

  (6)你们能用勇敢说一句话吗?

  欢快

  看,冬冬像机灵的小鹿在五彩的伞群中欢快地奔跑,除了“欢快地奔跑”,我们还可以欢快地做哪些事,或者我们什么时候心情是欢快的。

  ……

  4、大家说得可真好,相信你们一定也能把课文读得很好,我们大家一起来读读第三小节。

  三、竞赛抽读,巩固字词。

  1、刚才同学们学得很认真,现在词语朋友离开了课文,你能认出它们吗?

  2、现在调皮的生字宝宝离开了课文,你还能认出它们吗?

  四、再读课文,模仿写诗。

  1、字娃娃和词语朋友都认识了肯定能把课文读得更好听,一起来把课读一读吧,老师听听谁读得最投入最有感情。

  2、我们也学着丁丁,给妈妈、爸爸、或爷爷、奶奶写封信,说几句心里话。

  3、出示句式,练习口头说话:

  不要,妈妈,我。

  不要,爸爸,我。

  不要,,我。

  (教学反思:学生学完课文学写诗时,有很多学生虽然课文是会读了,但却不能模仿写诗,不能理解小诗要告诉我们的道理。主要原因是在教学时虽然以朗读为主,但教师在教学时没有及时抓住重点词句,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没有及时引导学生说心中所感。

  总之,作为第一线教师的我,感受到了实施新课程、运用新理念的课堂教学给学生带来的快乐。站在课改前线的我们应该在实践中成长,在学习中成长,在不断摸索中成长。)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3

  一、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从小到大,妈妈就是最爱我们的人,给我们关心,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小诗中有个小朋友却不让妈妈给她送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小诗《妈妈,不要送伞来》。老师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认读“伞”,这个字是平舌字.请同学们想象一下 “伞”,这个字与真正的伞像不像? 和 老师书空一下这个字。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范读课文。(出示课件)边看大屏幕,边听小诗,想想丁丁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尝试读。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边读边画出你不认识的字。并标出有几个小节。如果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怎么办?

  生:先划出来,再练习上下文猜一猜。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同学、问老师,也可以查认字表中的音节。

  3、课文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你还认得吗?(出示课件)如果认识就大声读一读,如果不认识可以再来读小诗,想一想。指名读、领读、抢读。你能说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读)对“裹、悠、鹿、灵”强化。 

  4、请同桌一起读一读课文。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

  5、开火车读课文(3人,每人一个小节)引导听的同学注意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价。

  三、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1.小声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让妈妈来送伞?(自读)

  老师引导学生找出如果下小雨的时候,诗中的我喜欢做什么?(同桌讨论,指名 说,师生评议。)

  生1: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的走回家。老师引导“慢悠悠”是什么意思?(慢慢的意思)。同学们要读出慢的语气。

  生2说: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 小雨会说话吗? (不会)那是怎么回事呀?不是小雨会说话,而是下雨的声音就像人在说话。

  2、请同学们想象一下细细的雨丝会对他说些什么悄悄话呢?学生展开想象。这一小节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轻柔、喜爱)。

  3、 雨下大了,我又喜欢做什么?

  生说:我喜欢头上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变成大雨里机灵的小鹿,在五彩的伞群中奔跑。

  4、五彩的伞群是什么样子呢?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下雨了,每个人拿的伞都不一样,有很多种颜色,所以看上去像五彩的伞群。你瞧,书上不也画了很多颜色不一的伞吗?可以看出即使下大雨,我也不愿让妈妈送伞,而希望在大雨中奔跑。想一想这一节诗要怎样读才好?(勇敢、欢快)

  5、 学习第三节诗。全班齐读第三节诗。

  6、课文中的小朋友很爱他的妈妈,他妈妈也很爱他,谁愿意把他想对妈妈说的话有语气地读给大家听?(指名读,其他学生评议)

  “小糖人”是什么样子的呢?(课件)书中的小糖人就是指娇生惯养的孩子。“街边的小树”是指什么呢?(指名说)。就是指坚强勇敢的孩子,他在风雨中长大。两者对比,说明不要送伞来的原因。

  7、你认为书中的这个小朋友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8、你喜欢哪一小节,读给大家听。指名读。

  9、全班齐读课文。

  四、实践创新,拓展思维。

  1、生活中什么事我们可以做,大人却代劳了,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2、读课文,仿照课文自编句子,模仿说话。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 ,妈妈,我 。

  不要 ,爸爸,我 。

  不要 ,,我 。

  认真读,体会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自编后,同桌交流。师指名反馈。

  生:不要再给我叠被子了,妈妈,我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

  生:不要再监督我写作业了,爸爸,我知道自己怎么做。

  生:不要再给我整理书包了,妈妈,我自己也能做。

  五、指导学字

  “敢” 的笔顺。右边是反文旁,不是”又”。

  “着”的部首既可以是“羊字旁”的变形,也可以是目字旁。

  六、全课总结。同学们,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大家做的比说的更好。做个严格要求自己,自立自重又懂礼貌的好孩子。

  板书设计: 妈妈,不要送伞来

  小糖人→娇生惯养的孩子

  街边的小树→坚强勇敢的孩子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4

  之二

  锅炉小学 孙 悦

  教学内容: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北师大版语文第三册第四单元的一首诗歌。

  教材分析:这篇小诗用呼号的语气,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语言中流露了希望自己行动、自己去闯,希望自立的愿望,这样的愿望通过对妈妈的直接对话表达出来了。

  教学方法:

  1:给学生创造情境,让学生体验雨中的感受,体验自立的快乐!

  2、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在教学起到“引”的作用。

  3、重点指导朗读,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以读代讲。

  4、联系生活实际,想想自己在生活中自立方面做的怎么样?从而反思自己,感悟诗的内涵。

  教学重点:

  1、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了解诗歌内容,体会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

  2、学生反思自己生活中不对的做法,学会自立。

  教学难点 :在朗读中理解课文内容,感悟诗歌内涵。

  教学准备:多媒体

  教学环节设计:

  一、情景导入  、激发兴趣。

  (出示下雨情景)师:放学了,下雨啦!同学们最需要什么?(雨伞)没带怎么办?(跑回家、让妈妈送来)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关于送伞的诗歌。

  板书:妈妈不要送伞来

  二、感知课文内容、学习生字

  1、老师配乐范读课文,学生闭上眼睛听,展开想像,浮现画面。

  2、通过听,你了解了什么?学生各抒己见

  [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听读,并展开想象,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思路,创设了学习的氛围]

  3识字:

  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自由组合识字,小组汇报,教师指导。

  4、查识字情况;

  a) 游戏:打气球

  b) 游戏:击鼓传花

  5、请读一读课文,对自己喜欢的诗句多读几遍(让学生在通读课文的基础上有选择地读自己喜欢的语句,体现了对学生选择学习内容的尊重)

  谁能把自己读得最好最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并说说你为什么喜欢这句话?

  根据学生读书情况,教师适当引导根据学生的选择理解词语、指导朗读。拓展思维、发挥想象。适当情况可以让学生通过表演理解。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谈谈自己的理解,师在教学起到“引”的作用。

  6、配乐、配画朗读课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听着音乐,想着画面,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读课文,尽量读出自己的感受。

  三、拓展练习:

  课件展示

  四、布置作业 :

  准备班会:《妈妈,我长大了》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5

  教学前设计:

  一、教材分析:

  《妈妈,不要送伞来》这篇课文选自北师大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三册第四单元第二篇课文。这首小诗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亲情。

  二、学情分析:

  本班学生都是土生土长的农村孩子,在家经常帮助父母扫地、喂鸡、倒垃圾,农忙季节还给在农田干活的父母送水、送饭等。从小自立意识很强,承担的责任很大。因此,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来学习这篇课文,就会很容易理解课文内容,相信课堂效果一定很好。

  三、教学目标:

  1、认读课文中的8个生字,会写本课的8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勇敢、欢快”的含义,并用这两个词造句。

  3、能仿照课文,用“不要……,……,我……”这个句式说话。

  四、学习方式:探究、合作、交流

  五、教学具准备:

  1、学生提前搜集雨中图片。

  2、教师准备幻灯、录音带、生字卡片。

  教学中设计:

  六、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1、学生拿出自己搜集的雨中情境的图片,相互交流,并说出图上的情境。

  2、播放课件(下雨天,校门口站满了前来接孩子的家长,很多家长都纷纷接走了自己的孩子,只有一个孩子没人来接,独自一人奔跑在雨中)学生看图,说说当你看到这种情境,有何感受?(生答)

  今天老师要给大家介绍一个自立能力强,而且很勇敢的小伙伴,你们想不想认识他?(生答)

  3、板书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

  齐读课题, 认读“伞”,师拿出雨具“伞”,说一说字与实物像不像?

  (二)初读课文,和生字交朋友。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a:边读边把不认识的生字朋友用自己喜欢的符号请出来(学生边读边画,非常认真);b:标出诗的节序。

  2、我们在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字该怎样去解决它呢?(查字典、问老师、问同学、猜字)下面就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认识这些生字朋友吧。

  3、同桌共用一本书一起读,学读不会读的字和难读的字。

  4、做猜字游戏

  (1)课文中的生字朋友急着要和大家见个面,瞧,它们都跑到了生字卡上了。出示字卡,指名猜字,其他同学评议。

  (2)同桌互指互猜。

  (3)小组做猜字游戏,评选做得好的小组。

  5、大家刚才通过不同形式的认读,你们又认识了哪些字,是用什么方法记住的?谁能大胆地说给大家听?

  6、今天,我们又认识了几个字,下面就用你喜欢的字组词,给大家听,好吗?

  7、在你的词语“聚宝箱”里又增添了哪些词语,你最喜欢哪个,能选一个说句话吗?

  8、自由读课文,说说你知道了什么?

  (三)通读课文,深化理解

  1、小声读课文,说说课文中的小朋友为什么不让妈妈来送伞?

  (1)同桌讨论。

  (2)指名说,师生评议。

  2、课文中的小朋友很爱他的妈妈,他妈妈也很爱他,谁愿意把他想对妈妈说的话有语言地读给大家听?

  3、你想不想跟录音机里的阿姨比谁读得好呢?(教师放录音)

  4、自由读课文,注意读的语气。

  5、大家读得真不错,下面请小组读课文,选出每个小组中读得最好的同学参加朗读比赛(全班评议,评选出每小节的朗读冠军,进行奖励)。

  6、全班齐读课文。

  7、在语境中引导用“勇敢、欢快”造句。

  (1)找出课文中带有“勇敢、欢快”的句子。

  (2)全班齐读这两个句子。

  (3)引导造句。

  生1:我要做个勇敢的孩子。

  生2:我要向警察叔叔一样勇敢。

  生3:小鸟在树枝上欢快地唱歌。

  生 :……

  (四)实践创新,拓展思维。

  1、生活中什么事我们可以做,大人却代劳了,你打算今后怎么做?

  2、下雨了,如果你妈妈未给你送伞,你会怎样对妈妈说?

  出示句示,模仿说话

  妈妈,不要                  ,我                    。    

  ,不要               ,我                 。          

  ,不要               ,我                 。

  3、读课文,仿照课文自编。

  、认真读,体会课文内容和表达形式。

  、自编后,同桌交流。师指名反馈。

  生:奶奶,不要再给我叠被子了,我已经长大了,自己能做。

  生:爸爸,不要再给我整理书包了,大孩子能做的事,我也能做。

  生:……

  (五)指导学字

  1、难字书写指导

  彩:左上是“爪字头”,右下是“木”字,最后一笔“捺”应写成“点”。

  喜:上十,中豆,下口,注意三横的长短。

  2、学生练写,自评,展示写得好的作业。

  3、教师范写,学生边观察边书空。

  4、在练习本上练习写生字(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教学后设计:

  七、教学反思:

  《妈妈,不要送伞来》一课的教学中,依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多数学生的需求,以“一切为了学生的发展”为出发点。在课文的理解中,尊重学生独特的朗读感受,使学生充分朗读,形成自己的朗读见解。如:当我让孩子说说在下雨天,如果妈妈来给你送伞,你会怎么说时?有的学生就说:“妈妈,我喜欢在雨中奔跑,我喜欢雨丝打在脸上。”还有的学生说:“妈妈,我再也不是你眼中的娇气包了,这点雨淋不坏我,请不要送伞来。”从学生的精彩发言中我感觉到,学生的潜能得到了发挥,在生字的识记中,以各种形式进行认读,使学生逐渐养成了主动识字的习惯和独立识字的能力,并提高了识字教学的质量,同时也体现了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摆正了教师和学生的位置,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1、 认字8个,会写8个,读懂课文内容,懂得从小要自立的道理;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独立识字、写字的能力;

  3 、通过阅读课文,体会诗中的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以及对母亲的感情。

  教学重点:学会八个生字及新词

  教学难点:学会在实际生活中,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教学手段:小黑板、伞形卡片

  教学方法:1、学生运用已有的识字方法自主识字;2分角色朗读。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从小到大,妈妈都是最爱我们的人,给我们关心,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小诗中有个小朋友却不让妈妈给她送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小诗《妈妈,不要送伞来》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识它们。

  2、同桌两人再来读,选择你们两个喜欢的方式,要把句子读通顺。

  3、哪一个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

  师:同学们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4、开火车式读,每人读一节。

  5、男女生赛读。

  三、自主识字,掌握认字方法。

  1、师: 同学们读得很流利,字音读得很准确。那词语宝宝与字宝宝,跳出来你还会读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

  送伞、慢悠悠、雨丝、机灵、小鹿、奔跑、淋坏、勇敢。

  3、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生领读)

  4、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师解释。

  5、师:词语宝宝没有难住大家,字宝宝说:“让我们来吧!”他们跳到了小伞上,你还认识吗?(生自由读)

  6、让学生把这些字宝宝再送回课文中,请几名学生来拿小雨伞,只要读对伞上的字,在组一个词,造个完整的句子,这把小伞就送给学生。

  四、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的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让妈妈给他送伞?

  (2)你认为这个小朋友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五、总结: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六、作业:写两句心里话夸夸自己的妈妈。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字9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力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看拼音、问别人、联系上下文猜字、查字典)。

  2.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立的愿望。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3.体会孩子与母亲间的爱。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识字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自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知道了我们班的学生能自己做很多很多的事,你能告诉大家吗?(3-4名学生谈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丁丁,他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他用一首小诗,告诉我们他想怎样做,大家想听吗?(学生答:想)(课件出示课题)这首小诗的题目是《妈妈,不要送伞来》。我们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好吗?你们看,我来写(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范读课文。(出示课件)边看大屏幕,边听小诗,想想丁丁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尝试读。好听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我想知道,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怎么办?

  生:先划出来,再练习上下文猜一猜。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认字条中的音节。

  师: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把课文读两遍。

  3.同桌互相读。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

  4.检查读:指名读(3人,每人一个小节)引导听的同学注意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价。(读准字音、读得好听)

  5.随文识字: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你能很快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吗?像老师这样(示范)看谁划得又快又准。边读边划。

  6.脱离课文,独立识字。这些词语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你还认得吗?(出示课件)如果认识就大声读一读,如果不认识可以再来读小诗,想一想。

  7.检查识字:指名读、领读、抢读。你能说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对“裹、伞、丝、灵”强化,有必要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丝、灵”。

  生:“伞”就像一把伞。(出示课件)

  生:“裹”就像口袋里装着一个果子。(课件显示)

  8.生字的应用:选择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勇敢、机灵、慢悠悠”等说一句话。

  三、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1.这些淘气的生字都变成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再来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听,试着读一遍。

  2.小声跟师朗读,齐诵读。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来说说收获,好吗?你可以谈从课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不要妈妈送伞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师小结:丁丁长大了,自己开始做一些合适的事情。

  四、拓展练习。

  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发言:3人),也可互相说。

  师小结: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大家做的比说的更好。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8

  一、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

  二、时间:2005、9、21下午

  三、地点:南阳乡东河小学电教室

  四、执教人:青梅桢

  五、教材分析: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新世纪(版)二年级上册第四单元中的第二课,本单元的主题是独立,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自立的重要性,从小养成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同时学习去关心别人、帮助别人。这篇小诗用呼告的语气希望妈妈在下雨天不要送伞,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父母的感情。第一个“我喜欢……”抒发了贴近大自然的喜悦心情,第二个“我喜欢……”抒发了孩子搏击风雨的喜悦之情。露出喜欢都流露了希望自己行动、自己去闯,希望自立的愿望。

  六、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生虽在农村,长在农村,但现在他们大多是独生子女,娇生惯养,依赖父母现象严重。因此,本节课的重点旨在引导学生懂得自立的重要性,从小养成不依赖父母,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好习惯。本年级人数少,只有14个人,他们语文基础较好,性格比较文雅,口语表达欠佳。课堂气氛难以活跃。小组合作探究新知的习惯没有养成。

  七、教学思路:

  在与文本对话的基础上,走出文本,超越文本,用心灵去感受孩子不愿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通过教师的引导,达到自我感悟,让学生体会到文中家长对孩子的爱,使孩子认识到应该从小就有自立的愿望。

  七、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识字8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立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过程与方法

  1.注重学生识字的过程,运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识字(看拼音、问别人、联系上下文猜字、查字典)。

  2.在朗读中培养学生的语感,对语言的感悟。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激发学生自立的愿望。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3.体会孩子与母亲间的爱。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八、教学重点、难点

  1.识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培养自立的好习惯。

  九、教具准备:字、词卡片、远程教育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听说我们班的学生能自己做很多很多的事,你能告诉大家吗?

  生:我会帮妈妈洗碗.

  生:我会帮妈妈扫地.

  生:爸爸在洗脚的时候,我给他拿鞋子。

  我真为你们高兴,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点评: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本单元的主题“自立”。为理解“妈妈,不要送伞来”做了一个感情铺垫)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丁丁,他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他用一首小诗,告诉我们他想怎样做,大家想听吗?(学生答:想)(课件出示课题)这首小诗的题目是《妈妈,不要送伞来》。大家齐读两遍。

  妈妈,不要送伞来

  读一读

  学一学

  导入

  课文诵读

  图片欣赏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范读课文。(出示《课文诵读》课件)边看大屏幕,边听小诗,想想丁丁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尝试读。好听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我想知道,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怎么办?

  生:先划出来,再猜一猜。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别人。

  生:也可以查认字表中的拼音。

  师: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把课文读两遍。

  (点评:回顾识字的方法,巩固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意识。)

  3.同桌互相读,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学生利用生字卡片)

  (点评:通过小组合作的形式,让每个学生都能当小老师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巩固识字的效果。)

  4.随文识字: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你能很快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吗?像老师这样(示范)看谁划得又快又准。边读边划。

  5.脱离课文,独立识字。这些词语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你还认得吗?(出示课件)如果认识就大声读一读,如果不认识可以再来读小诗,想一想。

  学一学

  喜丝

  包灵彩

  但淋更

  生1:我不但会读,还会组词。喜,喜事的喜,丝,雨丝的丝,……

  师:你们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2:我觉得他读的音很准。组词也组得非常好。就是灵活的灵后鼻音没读准,请你再读一遍,好吗?

  生1:灵,灵活的灵。谢谢你的提醒。

  生2:不用谢。

  师:你能说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

  生1:我觉得灵活的灵字好记,山倒了压住了火。

  生2:两个绞丝旁共一横就是雨丝的丝。

  生3:一人过元旦就是但是的但。

  生4:我会用加法来记。三点水加一个树林的林就是淋雨的淋。单人旁加个元旦的但就是但是的但……

  (点评:新课标强调: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学生在课堂教学中占主导地位。在这个教学环节中,教师尊重了学生识字方法的个性,并通过学生的评价,提高了学生的识字效果,学生的评价能力得到了培养。)

  7.检查识字,出示《读一读》词语课件:指名读、领读、抢读。师:看,这些生字娃娃又飞到词语中了,谁能读一读?

  送伞雨丝机灵慢悠悠

  小鹿奔跑淋湿但是

  喜欢书包彩色更加

  读一读

  8.生字的应用:选择你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

  生1:放学的时候,我喜欢慢悠悠的走回家。

  生2:下雨了,妈妈总会送伞到学校。

  三、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1.这些淘气的生字都变成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再来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最好听,试着读一遍。

  2.小声跟师朗读,齐诵读。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来说说收获,好吗?你可以谈从课文里读懂了些什么?

  生1:希望妈妈不要送伞来,我喜欢自己走回家。

  生2:妈妈不要送伞来,他喜欢自己跑回家。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1:我也想妈妈不要送伞来。

  生2:我觉得在雨中跑回家很快乐。

  生3:我也想在雨中顶着书包跑回家。

  (点评:现在的小学生基本上都是独生子女,爷爷奶奶爸爸妈妈都围着她们转,他们能有这些想法就已经不错了。他们自立的欲望已经被激发起来了,达到了本节课的教学目的。)

  四、拓展练习。

  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有了自己的想法,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图片欣赏》——仿照例子编一编)

  我长大了

  说出心里话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妈妈,我。

  不要,爸爸,我我。

  不要,,我。

  生1:不要怕我冷,妈妈,我喜欢玩雪。

  生2:不要给系鞋带,妈妈,我自己会系鞋带。

  生3:妈妈,我不冷,我喜欢在雪地里跳皮筋。

  师小结: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大家做的比说的更好。

  总评:

  1、本节课,教师能够整合远程教育中下载的资源,比较熟练得使用课件。

  2、“自立”这个主题贯穿与本节课始终。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导入本单元的主题“自立”。为理解“妈妈,不要送伞来”做了一个感情铺垫。在识字教学环节中,通过引导学生回顾识字的方法,来巩固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培养学生自立学习的意识。并以小组合作的形式鼓励学生相互学习,提高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最后通过谈收获激发学生渴望自立的欲望,顺其自然的对爸爸妈妈说出了心里话。

  3、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本课充分尊重学生的年龄特点,在小组合作中,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当小老师,评价同学的生字读音,同学之间相互学习,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本课始终重视学生情感、态度、价值感的熏陶感染,重视了课内外的有机结合,将学习与生活结合起来,是本课的又一特色。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9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诗。这篇小诗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诗中第一个“我喜欢……”,抒发了孩子贴近大自然的喜悦心情,第二个“我喜欢……”,抒发了孩子搏击风雨的喜悦之情。两处“喜欢”,都流露了希望自已行动、自己去闯,希望自立、自强的愿望,这样的愿望通过对妈妈的直接对话表达出来了。

  这篇小诗语句清新、活泼、自然,充满了儿童情趣,适合于儿童朗读;同时,又运用了“慢悠悠”、“小糖人”等需联系语境理解的较含蓄的词语;而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只有学生在真正读懂小诗,并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领悟。总而言之,这是一篇趣味性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语感训练、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感染的佳作。下面,结合教学流程作一具体阐述。

  一、激趣导入,引起思考

  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布置五彩的伞群、朵朵乌云、无数小雨点,目的是营造一种下雨打伞的氛围,与课文内容连为一体;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课堂伊始的提问奠定基础。

  上课了,首先问学生,“在黑板上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生字“伞”,这是一个生字,引导学生齐读,既使学生在环境中认识了字,也降低了学生自学生字的难度。再由“伞、乌云、小雨点”引到下雨。然后,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充满情趣地引出课题并引起学生的思考:“听,‘沙、沙、沙’,下雨了,同学们有的穿着雨披儿,有的打着花雨伞回家去。有位叫“咚咚”的小朋友没拿雨伞,也不希望妈妈送雨伞,她说‘妈妈,不要送伞来’(完成板书),这是为什么呢?” 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强,大多又娇气,下雨不用家长送伞这是他们一时很难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自然引起学生的思考,激起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首先是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后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合作自学并检查生字。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教学中引入了“咚咚”这个人物,如:教师范读是“听一听,咚咚都说了些什么”,学生自读文章是“喜欢咚咚的文章吗?读咚咚的文章,如果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有什么好办法?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认生字、读文章。”而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也是“咚咚要考考你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谁有胆量接受考验?请小组长打开d盘,找到‘咚咚考考你’文件夹,里面有‘第一关、第二关’两个文件,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团结合作、共同闯关’。”闯过一关,咚咚总会说“嘿,你真棒!”“请给自己鼓鼓掌吧。”“咚咚的关闯过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等。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很注重贴近儿童心理,随手翻翻教材,一个个情趣各异的儿童形象跃入眼帘——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此,创造了“咚咚”这个人物,让“咚咚”进入学生心灵,让“咚咚”与学生对话,让“咚咚”引出学生的思考,让“咚咚”与学生一起“勇敢、欢快”。实践证明,学生对“咚咚”较对老师更感兴趣,更乐于与“咚咚”一起学习。

  三、以疑导读,体会感悟

  “学贵有疑。”新课程倡导自主学习,学习的问题哪里来?教师要求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质疑。学生往往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慢悠悠”、“机灵的小鹿”、“小糖人”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妈妈,不要送伞来”。分析这四个问题,前三个在学诗中可边学边理解,第四个问题则贯穿全文,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处理。

  1.第一小节  

  先指读第一句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然后,引导学生表演“慢悠悠地走回家”,请学生欣赏歌曲《小小雨点》,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走近大自然,发现雨中世界美的愉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再读第一句话则“润物有声”了。第二句话“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重在引导学生相互评议,使学生在“生生合作”中获得方法,得到提高。

  学完第一小节,教师及时提问:“读了第一小节,谁谈一谈为什么咚咚说‘妈妈,不要送伞来’?”既抓住了全文的核心问题,同时,也通过学生的回答,及时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以使调整下面的教学。

  2.第二小节

  学生好表演,乐表演,更易于在表演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教师安排5、6个同学表演“伞群”,安排一个同学表演“机灵的小鹿”,在表演中引导学生体会“机灵的小鹿,多么欢快!”再分小组合作读,调节了课堂气氛,降低了理解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抓住核心问题:“读了第二小节,谁谈一谈为什么咚咚说“妈妈,不要送伞来?”

  3.第三小节

  什么样的人是“小糖人”?这是一个较难理解的问题。如果教师处理不当,既耽误时间,又不能令学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师的突破点是“文章中的小糖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朋友的行为像‘小糖人’的行为?‘小糖人’还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理解?”如此设计,有条理,有坡度,学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而“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采用男同学读,女同学评议的方法,既是对第一小节第二句话的学习方法的回应,又进一步突出了“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

  最后教师依然提问:“为什么咚咚不要妈妈送伞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4.全文配乐朗读

  此时的配乐朗读,是情境的再创造,是“咚咚”与学生融为一体,加深感悟的有益尝试,是享受语文美的重要途径。

  四、拓展思维、熏陶感染

  教师安排“小练习:说说心理话”包括了四部分:

  “第一关”:不要 (              ) ,妈妈,

  “第二关”:不要 (               ),妈妈,          

  我喜欢(                 )。

  “第三关”:不要  (             ) ,妈妈,          

  我喜欢 (                )。         

  不要 (              ) ,妈妈,

  我喜欢 (               )。

  “第四关”:妈妈,

  我懂得你的爱,

  但我不是(                 )。

  我要 (                      ) 。

  此四部分由“四关”组成,与前面的教学、与咚咚的引入融为一体,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四关”由易到难,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四关”内容的设置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要不做“小糖人”,要自立,需从很多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五、课后延伸,迁移实践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发展的主人。学完这篇富有启迪的小诗,为把学生进一步引入生活,使感悟在实践中得到提升,成为能力和习惯,特布置这样的作业:回家后,把你的心理话说给妈妈听,更重要的是要用实际行动证明你不是“小糖人”,是一个勇敢、欢快、自立、自强的人。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0

  篇一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目标:

  1.识字9个,写字8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自力的能力(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4.培养学生独立识字的能力。

  5.培养学生的想像力。

  二、情感目标:

  1.激发学生自立的愿望。

  2.增强孩子渴求自立的信心。

  3.体会孩子与母亲间的爱。

  4.培养学生在学习中相互学习、互相帮助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

  1.识字9个。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自立的好习惯。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联系生活谈话,激发学习的兴趣。

  同学们,在上课前,我知道了我们班的学生能自己做很多很多的事,你能告诉大家吗?(3-4名学生谈想法)我真为你们高兴,自己能做这么多的事,你们长大了、懂事了。

  有一个小朋友,名叫丁丁,他也觉得自己长大了,他用一首小诗,告诉我们他想怎样做,大家想听吗?(学生答:想)(课件出示课题)这首小诗的题目是《妈妈,不要送伞来》。我们把课题写在黑板上,好吗?你们看,我来写(板书课题),大家齐读两遍。

  二、朗读课文,随文识字。

  1.范读课文。

  (出示课件)边看大屏幕,边听小诗,想想丁丁对妈妈说些什么?

  2.学生尝试读。好听吗?你们想不想自己读一读?我想知道,你们遇到不认识的字的时候,怎么办?

  生:先划出来,再练习上下文猜一猜。

  生:可以查字典。

  生:可以问别人,也可以查认字条中的音节。

  师:就请同学们用上这些方法,试着把课文读两遍。

  3.同桌互相读。相互学习,纠正不认识的字。

  4.检查读:

  指名读(3人,每人一个小节)引导听的同学注意对朗读的同学做出评价。(读准字音、读得好听)

  5.随文识字:

  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你能很快划出课文中的生字词吗?像老师这样(示范)看谁划得又快又准。边读边划。

  6.脱离课文,独立识字。

  这些词语中的一些生字像淘气的娃娃从小诗中飞出来,你还认得吗?(出示课件)如果认识就大声读一读,如果不认识可以再来读小诗,想一想。

  7.检查识字:

  指名读、领读、抢读。你能说出你是怎样记住这些生字的。(老师引导学生用喜欢的方式说)对“裹、伞、丝、灵”强化,有必要时指导学生练习写“丝、灵”。

  生:“伞”就像一把伞。(出示课件)

  生:“裹”就像口袋里装着一个果子。(课件显示)

  8.生字的应用:

  选择你喜欢的生字组词“勇敢、机灵、慢悠悠”等说一句话。

  三、朗读课文,感悟语言。

  1.这些淘气的生字都变成我们的好朋友了,我们再来读课文,比比看谁读得听,试着读一遍。

  2.小声跟师朗读,齐诵读。

  3.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刚才大家读得很认真,现在,咱们一起来说说收获,好吗?你可以谈从课文里读懂了些什么?想到了什么?知道了些什么?为什么不要妈妈送伞吗?你会对妈妈说什么呢?

  师小结:

  丁丁长大了,自己开始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了。

  四、拓展练习。

  1.学习了这首小诗,我觉得大家也长大了许多,为了证明我们长大了,你们想对妈妈、爸爸、老师、同学说些什么呢?(出示课件——仿照例子编一编)

  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走回家。

  不要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生发言:3人),也可互相说。

  2.师小结:

  同学们想的、说的都很好,自己能做的事情自己做。相信大家做的比说的更好。

  篇二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师:从小到大,妈妈都是最爱我们的人,给我们关心,为我们做很多事情,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首小诗中有个小朋友却不让妈妈给她送伞,这是为什么呢?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小诗《妈妈,不要送伞来》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请同学们轻声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不认识的字用你喜欢的方法认识它们。

  2、同桌两人再来读,选择你们两个喜欢的方式,要把句子读通顺。

  3、哪一个同学愿意展示一下,读给大家听。

  师:同学们说说他们读的怎么样?

  4、开火车式读,每人读一节。

  5、男女生赛读。

  三、自主识字,掌握认字方法。

  1、师: 同学们读得很流利,字音读得很准确。那词语宝宝与字宝宝,跳出来你还会读吗?

  2、小黑板出示词语:

  送伞、慢悠悠、雨丝、机灵、小鹿、奔跑、淋坏、勇敢。

  3、师:谁愿意当小老师领读。(生领读)

  4、生找出不理解的词语,师解释。

  5、师:词语宝宝没有难住大家,字宝宝说:“让我们来吧!”他们跳到了小伞上,你还认识吗?(生自由读)

  6、让学生把这些字宝宝再送回课文中,请几名学生来拿小雨伞,只要读对伞上的字,在组一个词,造个完整的句子,这把小伞就送给学生。

  四、分析课文。

  1、齐读课文。

  2、默读课文,思考:

  (1)文中的这个小朋友为什么不让妈妈给他送伞?

  (2)你认为这个小朋友是个怎样的孩子?你想对他说点什么?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板书)

  五、总结:

  让学生谈谈学了这篇课文的感受。

  六、作业:

  写两句心里话夸夸自己的妈妈。

  教学反思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极富儿童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诗,诗歌用呼告的语气,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妈妈直接倾诉了自己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独立的愿望,语言表达亲切,自然,学起来就更加轻松、有趣。教学时,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前的预习,让学生记下自己不懂的问题,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听课效率,上课开始让学生听读,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听读,并展开想象,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思路,创设了学习的氛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比比谁读的听,谈谈自己的收获,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第三小节时,学生读不出呼告的语气,我这样创设情境:站在你们面前的是疼爱你们的妈妈,我担心你们背上书包累着,个儿长不高;我害怕你们被雨淋着,生病感冒;我向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保护着你,可是你们不是“小糖人”,不愿意娇生惯养,可你也理解我的爱,你这样劝说我,读第三小节。学生读第三小节:“妈妈,我懂得你的爱,但我不是小糖人,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通过这样的引读,学生读的声情并茂,看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到位特别重要。

  本文教学时板书和识字学词结合比较紧密,课前在黑板上画上各种颜色的雨伞,结合伞的形状,教学“伞”字,学生记忆犹其深刻,结合板书上各种颜色的雨伞,理解第二节课文中的“五彩的伞群”的意思。教学“裹”这个形声字时,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图做动作读“我喜欢头上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教师出示 “衣”和“果”两个字组成的“裹”字,突破了生字教学的难点。

  但教学总有不完美的地方,不知为什么,课堂气氛有一些沉闷,课堂回答问题的孩子不多,只集中在那几个学生身上,是不是这样的课就算是失败的课呢?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够认识本课的8个生字;写好8个字。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逐步形成猜字识字的能力。

  4、通过本课的学习,树立自立意识。

  教学重难点、

  重点:学生能认识本课的8  个生字;写好本课的8  个生字;读好课文。

  难点:学生通过猜字法进行识字。

  教学准备:生字卡片、雨中即景的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

  小朋友,你到学校上课,突然下起了雨来,你会怎么办,想到什么?有个小朋友却不是这么做的,这是怎么回事呢?学习了上一课后,我们知道了要自立才算长大了,说说平常你做的什么让你觉得你长大了。(结合语文天地中的讨论进行交流评价)再导入课文。

  二、初识课文

  1、猜字试读。

  自己试读一读课文,猜一猜不认识的字,看能不能读出来。

  2、展示试读。

  谁能把课文读下来?读给大家听。

  3、教师范读,要求听准字音。

  4、自由练习读。

  三、识字。

  1、(出示字卡)请学生认读。

  2、出示词语,请学生认读。

  慢悠悠地走细细的雨丝 机灵的小鹿

  五彩的伞群奔跑  淋坏 勇敢

  3、再读全文。

  四、朗读全文。

  1、情境读。播放多媒体课件,学生随画面的切换,朗读全文。

  2、想象读。想象妈妈就在眼前,朗读全文。

  3、比赛读。小组赛、个人塞、  评价

  4、内化情感。讨论:怎样读最恰当?引导学生用最恰当的感情和语气朗读全文。

  5、背诵课文。

  五、拓展思维。

  谈一谈,你自己能做什么事?你还想对妈妈说什么?(学生 按照语文天地中的编一编展开想像编儿歌)

  不要____________,妈妈,我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爸爸,我___________。

  不要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2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一篇通俗易懂的文章。教学中,我通过各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小朋友的勇敢与快乐。可就在我认为可以为这节课圆满画上个句号时,我的结束语把我推向另一个世界。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觉得书上写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是不对的。

  我心里“咯噔”一下:都怪我只注意让学生空谈勇敢,而忘了现实中所存在的问题。

  师: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平时,我们不淋雨都经常感冒,要是下雨时,我们还淋雨,肯定会感冒,可能还会发烧,怎么说不会淋坏呢?

  一语惊醒梦中人,话甲子一下子打开了。

  生1:对呀!平时父母和老师也不让我们淋雨呀!

  生2:头顶着书包来跑,一点都不方便,哪还机灵呀!

  生3:淋雨发烧后,不能上学,父母更操心,一点都不爱父母。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顿时哑口无言。可教学不能就此打住呀!生灌硬套,不是办法。我机灵一动,为何要在对错上打转呢?因此,我没有做任何自行评价,但我首先表扬了他们的积极主动,大胆质疑。

  再引问:你能想出不让父母操心,又不会让自己生病的法子吗?

  生:我自己准备雨具,放在书包里。

  生:我跟顺路的同学合用一把伞回家。

  生:大雨的时候,我先不回家,等雨停了再走。

  ……

  课堂上,五花八门的答案,层出不穷。也正因为这样,学生在争论中体会到与现实中的矛盾,在对与错的问题上,学会一分为二来分析,从而能灵活地变换角度地去思考。所以,在语文课堂中,教师能少些理论,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包办,多些自由;那么,学生就会越来越喜欢语文,而语文才能真正成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3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北师大版义务教育课程规范实验教科书《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篇小诗。这篇小诗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小朋友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小朋友对母亲的感情。诗中第一个“我喜欢……”,抒发了小朋友贴近大自然的喜悦心情,第二个“我喜欢……”,抒发了小朋友搏斗风雨的喜悦之情。两处“喜欢”,都流露了希望自已行动、自身去闯,希望自立、自强的愿望,这样的愿望通过对妈妈的直接对话表达出来了。

  这篇小诗语句清新、活泼、自然,充溢了儿童情趣,适合于儿童朗读;同时,又运用了“慢悠悠”、“小糖人”等需联系语境理解的较含蓄的词语;而课题《妈妈,不要送伞来》,只有学生在真正读懂小诗,并联系实际生活的基础上才可能真正领悟。总而言之,这是一篇趣味性强、适合于学生自主学习、语感训练、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熏陶感染的佳作。下面,结合教学流程作一具体论述。

  一、激趣导入,引起考虑

  上课前,先在黑板上安排五彩的伞群、朵朵乌云、无数小雨点,目的是营造一种下雨打伞的氛围,与课文内容连为一体;同时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激发学习的兴趣,为课堂伊始的提问奠定基础。

  上课了,首先问学生,“在黑板上你看到了什么?”根据学生回答板书生字“伞”,这是一个生字,引导学生齐读,既使学生在环境中认识了字,也降低了学生自学生字的难度。再由“伞、乌云、小雨点”引到下雨。然后,教师用诗一样的语言,充溢情趣地引出课题并引起学生的考虑:“听,‘沙、沙、沙’,下雨了,同学们有的衣着雨披儿,有的打着花雨伞回家去。有位叫“咚咚”的小朋友没拿雨伞,也不希望妈妈送雨伞,她说‘妈妈,不要送伞来’(完成板书),这是为什么呢?”现在的学生,依赖性强,大多又娇气,下雨不用家长送伞这是他们一时很难理解的,因此,问题的提出自然引起学生的考虑,激起了对文章的学习兴趣。

  二、整体感知,自主识字

  这一环节,首先是教师配乐范读,引导学生整体感知课文,而后交流识字方法,小组合作自学并检查生字。与以往不同的是在教学中引入了“咚咚”这个人物,如:教师范读是“听一听,咚咚都说了些什么”,学生自读文章是“喜欢咚咚的文章吗?读咚咚的文章,假如遇到不认识的字,你们有什么好方法?请大家用自身喜欢的方法认生字、读文章。”而小组合作学习、检查生字也是“咚咚要考考你们生字掌握得怎么样,谁有胆量接受考验?请小组长打开d盘,找到‘咚咚考考你’文件夹,里面有‘第一关、第二关’两个文件,看一看哪个小组能‘团结合作、一起闯关’。”闯过一关,咚咚总会说“嘿,你真棒!”“请给自身鼓鼓掌吧。”“咚咚的关闯过了,敢不敢接受老师的考验?”等。为什么这样设计呢?因为北师大版新课标教材,很注重贴近儿童心理,随手翻翻教材,一个个情趣各异的儿童形象跃入眼帘 ——这给我们很大的启发。因此,发明了“咚咚”这个人物,让“咚咚”进入学生心灵,让“咚咚”与学生对话,让“咚咚”引出学生的考虑,让“咚咚”与学生一起“勇敢、欢快”。实践证明,学生对“咚咚”较对老师更感兴趣,更乐于与“咚咚”一起学习。

  三、以疑导读,体会感悟

  “学贵有疑。”新课程倡议自主学习,学习的问题哪里来?教师要求学生“用自身喜欢的方式读读文章,有不懂的地方用笔划出来。”然后质疑。学生往往能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如:“慢悠悠”、“机灵的小鹿”、“小糖人”怎么理解;为什么说“妈妈,不要送伞来”。分析这四个问题,前三个在学诗中可边学边理解,第四个问题则贯穿全文,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态度、价值观”教育的核心问题。因而在教学中可做如下处置。

  1.第一小节

  先指读第一句话“不要送伞来,妈妈,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悠悠地走回家”?然后,引导学生扮演“慢悠悠地走回家”,请学生欣赏歌曲《小小雨点》,目的是引导学生感悟走近大自然,发现雨中世界美的愉悦心情。在此基础上再读第一句话则“润物有声”了。

  第二句话“我喜欢细细的雨丝,对我悄悄说话”,重在引导学生相互评议,使学生在“生生合作”中获得方法,得到提高。

  学完第一小节,教师和时提问:“读了第一小节,谁谈一谈为什么咚咚说‘妈妈,不要送伞来’?”既抓住了全文的核心问题,同时,也通过学生的回答,和时掌握学生理解的情况,以使调整下面的教学。

  2.第二小节

  学生好扮演,乐扮演,更易于在扮演中有所感悟,有所理解。教师布置5、6个同学扮演“伞群”,布置一个同学扮演“机灵的小鹿”,在扮演中引导学生体会“机灵的小鹿,多么欢快!”再分小组合作读,调节了课堂气氛,降低了理解难度。在此基础上,教师继续抓住核心问题:“读了第二小节,谁谈一谈为什么咚咚说“妈妈,不要送伞来?”

  3.第三小节

  什么样的人是“小糖人”?这是一个较难理解的问题。假如教师处置不当,既耽误时间,又不能令学生真正理解。因此教师的突破点是“文章中的小糖人是什么样的人?生活中,还有哪些小朋友的行为像‘小糖人’的行为?‘小糖人’还可以换一个什么词理解?”如此设计,有条理,有坡度,学生理解既自然,又深入。

  而“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采用男同学读,女同学评议的方法,既是对第一小节第二句话的学习方法的回应,又进一步突出了“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

  最后教师依然提问:“为什么咚咚不要妈妈送伞来?”引导学生联系全文说,使学生的理解更加完整、更加深刻。

  4.全文配乐朗读

  此时的配乐朗读,是情境的再发明,是“咚咚”与学生融为一体,加深感悟的有益尝试,是享受语文美的重要途径。

  四、拓展思维、熏陶感染

  教师布置“小练习:说说心理话”包括了四局部:

  “第一关”:不要 ( ) ,妈妈,

  “第二关”:不要 ( ),妈妈,

  我喜欢( )。

  “第三关”:不要 ( ) ,妈妈,

  我喜欢 ( )。

  不要 ( ) ,妈妈,

  我喜欢 ( )。

  “第四关”:妈妈,

  我懂得你的爱,

  但我不是( )。

  我要 ( ) 。

  此四局部由“四关”组成,与前面的教学、与咚咚的引入融为一体,利于激发学生兴趣;“四关”由易到难,遵循的是学生的认知规律;“四关”内容的设置目的是开拓学生思维,进一步引导学生懂得要不做“小糖人”,要自立,需从很多小事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

  五、课后延伸,迁移实践

  《妈妈,不要送伞来》这首小诗写了一个小朋友下雨天在雨中漫步,在五彩的伞群中奔跑,享受小雨的轻抚,感受自然的体温,是那样快乐,那样惬意。她多希望妈妈这时不要送伞来,让她尽情享受这一切。小诗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小朋友不要溺爱,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母子之间的深情。 所以我在教学的时候采用让学生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体会小朋友的勇敢与快乐。但在结尾却出现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片段: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 “老师,我们假如真的像这个小朋友一样冒雨跑回家,生病了怎么办?”

  我心里“咯噔”一下:这不是瞎捣乱么?但我并没有批评他,而是让讲清原因。

  师: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平时,我们不淋雨都经常感冒,要是下雨时,我们还淋雨,肯定会感冒,可能还会发烧,怎么说不会淋坏呢?

  我试着问其他同学:“大家说呢?你们同意他的意见吗?”

  生1:“老师我不同意,文中说了是细雨,不会太大,另外他还把衣服裹住书包顶在头上,这样一来不会有事的。”

  生2:头顶着书包来跑,一点都不方便,哪还机灵呀!

  生3:淋雨发烧后,不能上学,家长更操心,一点都不爱家长。

  生4:“下雨天原本就不好走,他不让家长来送伞和他一起回家,万一路上出现危险怎么办?”

  ……

  面对突如其来的变化,我顿时哑口无言。可教学不能就此打住呀!生搬硬套,不是方法。我机灵一动,为什么转换一下话题呢?因此,我没有做任何自行评价,但我首先褒扬了他们的积极主动,大胆质疑。

  再引问:你能想出不让家长操心,又不会让自身生病的法子吗?

  生:我自身准备雨具,放在书包里。

  生:我跟顺路的同学合用一把伞回家。

  生:我等雨停了再走回家。

  ……

  已经很久没有在课堂上听到这种“不和谐”的声音了,每个学生都是一个鲜活的个体,他们都有不同的思维方式,假如老师一味地压抑他们的个性,那么又何来质疑?何来创新?又何来学生素质的全面提高呢?

  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改变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尊重学生,相信小朋友都能学好。”面对突如其来的事情要冷静应对,正确对待学生的种种疑问、异议甚至批评,能少些理论,多些情趣;少些限制,多些引导;少些代替,多些自由;引导学生从自身的角度看待不同的意见,借助课文的例子和联系实际生活,在师生互动与生生互动中学会说服他人,也教会小朋友“理解与感悟本自读书来”的方法,小朋友引回读书中,实现“在读中学,在读中思,在读中悟”,让课堂回归课本,重视语文课程的语言实践能力的培养。此外,不时地鼓励,课堂才干一次又一次地活跃,学生才敢于发表自身的见解,学习氛围变得轻松、民主、和谐,学生的积极性、发明性和合作精神充沛被调动起来,而语文才干真正成为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反思3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极富儿童生活情趣的一首小诗,诗歌用呼告的语气,以第一人称的语气,向妈妈直接倾诉了自身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独立的愿望,语言表达亲切,自然,学起来就更加轻松、有趣。教学时,以朗读为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会作者的感情。课前的预习,让学生记下自身不懂的问题,提倡学生带着问题进课堂,提高听课效率,上课开始让学生听读,在音乐声中范读课文,引导学生认真听读,并展开想象,为下面的学习打开了思路,创设了学习的氛围。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比比谁读的最好听,谈谈自身的收获,边交流,边指导朗读。读第三小节时,学生读不出呼告的语气,我这样创设情境:站在你们面前的是疼爱你们的妈妈,我担心你们背上书包累着,个儿长不高;我害怕你们被雨淋着,生病感冒;我向呵护温室里的花朵一样维护着你,可是你们不是“小糖人”,不愿意娇生惯养,可你也理解我的爱,你这样劝说我,读第三小节。学生读第三小节:“妈妈,我懂得你的爱,但我不是小糖人,雨点不会把我淋坏。我像街边的小树,风雨中更加勇敢、欢快。”通过这样的引读,学生读的声情并茂,看来,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到位特别重要。

  本文教学时板书和识字学词结合比较紧密,课前在黑板上画上各种颜色的雨伞,结合伞的形状,教学“伞”字,学生记忆犹其深刻,结合板书上各种颜色的雨伞,理解第二节课文中的“五彩的伞群”的意思。教学“裹”这个形声字时,结合课文插图,让学生模仿课文插图做动作读“我喜欢头上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教师出示 “衣”和“果”两个字组成的“裹”字,突破了生字教学的难点。

  但教学总有不完美的地方,不知为什么,课堂气氛有一些沉闷,课堂回答问题的小朋友不多,只集中在那几个学生身上,是不是这样的课就算是失败的课呢?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4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六年制小学语文二年级上册的一首诗歌。这首诗通过写一个孩子希望妈妈在下雨天不要送伞的祈盼,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生惯养,希望自立的愿望,也表达了孩子对母亲的感情。学习这篇课文的目的在于激励孩子们努力增强自立的意识和能力,克服依赖思想,注意在生活中经受锻炼和考验。

  按照课前的计划,我先范读课文,孩子们标出生字词,然后由学生自主选择读书方式,这样调动了同学们读书的积极性。有的大声朗读,有的小组合作读,有的默读。大家读得兴致勃勃,教室里顿时成了一片读书声的海洋。

  读完以后,学生们抑制不住想要表达的欲望,纷纷发表对这首诗的看法。

  生a:这首诗写一个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

  师:对,谁能说得更具体些?他不要妈妈送伞来,要怎么回家?

  生b: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要自己淋雨回家。

  师:说得真好,再读读课文,淋雨回家有什么好处呢?

  生c:小朋友想勇敢些。

  师:同学们说得真棒,这首诗写一个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他想自己淋雨回家,在风雨中勇敢,欢快地成长。

  由于我对学生见解的肯定和鼓励,同学们畅所欲言,课堂上出现了十分活跃的局面。

  按照我的计划,学生学完生字后,(我把他们分成三个小组,以学生熟悉而喜欢的水果,苹果、香蕉、菠萝命名各小组的名称,极大的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再仔细读诗,读懂哪一节就说哪一节。同学们讨论十分激烈。都争着发言,纷纷汇报各组的讨论结果,汇报如下:

  苹果组:我们读懂了第一节诗,这一节写我不要妈妈送伞来,我喜欢在小雨中慢慢走回家。

  香蕉组:我们读懂了第二节诗,这一节写我不要妈妈送伞来,我喜欢顶着外衣裹住的书包在大雨中奔跑。

  菠萝组:我们读懂了第三节诗,这一节讲我懂得妈妈的爱,我要像风雨中的小树一样勇敢、欢快地成长。

  汇报完毕之时,我们班的“大嗓门”小a忽然站起来自信地说道:“老师,您平时不是说要听爸爸妈妈的话,做个好孩子吗?课文中的小朋友不要妈妈送伞来,要淋着雨回家,这样会生病,爸妈会担心的,他不是爸妈的好孩子。”这一见解,完全出乎我的意料,属于备课的空白地带。教室里顿时鸦雀无声,我的心里也一阵紧张,短暂的沉默之后,我意识到必须马上转换角色,成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因为这是一个能够擦出学生智慧火花的问题,我必须牢牢抓住。于是,我又把这个 “球”踢给学生,带着欣赏的口吻予以表扬:“小a同学的看法很有意思,大家认真想一想,说说自己的看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全班学生立刻将注意力转移到这个问题,展开激烈的讨论。

  小b站起来说道:“诗中的小朋友只不过想淋着雨回家,有什么不可以的?”

  “他这样做,如果生病了,爸妈一定很担心,像这种不听父母话,让父母担心的孩子,一定不是好孩子。”小c反驳道。

  “听父母话的孩子就一定是好孩子?”小d予以反驳。

  “我认为课文并不是要我们真的像他那样淋着雨回家,而是要我们克服依赖的心理,做一个自立的孩子。”语文科代表小e的见解果然高出一筹。

  我接过小e的话茬:“大家刚才的发言精彩极了,正如小e所说的那样,我们不能总依赖父母,我们已经是二年级的小学生了,正在慢慢长大,要不断接受生活的考验,学着做一个勇敢、自立的孩子。”

  同学们各抒己见,各有各的道理。听着孩子们的发言,我特别的开心与激动。虽然同学们看法不一,但经过讨论,彼此互相启发,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这正是新的课改理念的生动体现。

  思考:1、善于倾听学生的声音,课改为学生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的“言路”。通过这篇课文的教学,我深深地懂得:教师在课堂上听到学生的“异口异声”时,要用一种开放的心态去热情接纳,千万不能出现那种“‘雪融化后是春天’判错”之类的错误。(因为标准答案是水)

  2、课堂是生成的,不能完全靠预设,要根据实际问题因势利导,巧妙点拨。这样才能很好地完成教学任务,有时还能取得出人意料的效果。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篇15

  《妈妈,不要送伞来》的教学反思

  《妈妈,不要送伞来》是一篇用呼告的语气进行表述的诗歌,孩子们对此很有朗读的兴趣。因而,本课的教学,我主要采用以读代讲法。整堂课上,孩子们始终都以饱满的情绪投入在学习中,朗读擂台赛更是把课堂推向了高潮:先以小组为单位进行小擂台赛,再选出小组中读得最好的代表参加班级擂台赛,接着通过组织评议,评选出每小节读得最好的同学。最后,在三位朗读擂主的带领下,全班同学一起完整地把课文读一读。经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使孩子们读通课文——读顺课文——读懂课文。

  虽说这堂课的教学效果挺不错,但从中也暴露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需要我认真地探究:

  ①朗读擂台赛中,最后评选擂主时,我发现多数孩子是根据自己的主观意识来进行评定的:不管他(她)读得如何,只要是与自己关系不错的或自己喜欢的人,就是读得最好的。

  我想这是因为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与年龄特征所导致的,他们对行为的判断与其的认识水平相适应。所以,今后我将得更注重这方面地训练与指导。

  ②课堂上,孩子们的发言真是令人难以欲料,有时根本无法配合咱们的教学程序。比如,在引导学生通过语境了解“勇敢、欢快”这两个重点词语并造句的教学环节中:学生学会了“勇敢”这个词语后,我出示课文插图(小女孩顶着书包奔跑),想让他们通过观察图画理解“欢快”这个词语。可谁知,有的学生却说:“这个小女孩真勇敢,不怕冷,脱掉了外衣。”又有的说:“她真聪明啊!没有雨伞,不让妈妈送过来,会自己想办法。”还有的说:“我也要像她那样去淋淋雨。”……

  可能是我刚才的引导语不够明确,以致学生一时跟不上我的脚步,往下我必须时刻注意语言的准确性。不过,从我记录的几个学生的话语中,我们不难看出他们的思维发展了,发言很有开阔性,可这也为我提供了一些有利与弊之别的课堂资源。因而,我用了不少时间来处理,特别是第三个孩子的发言真得注意,万一他真跑出去淋大雨,那就不好了。我试着这样做:在毛毛细雨中散步、奔跑,感觉真的非常不错,但下着哗啦啦的大雨时还跑出去,会怎么样啊?学生们一听,也立即作出了回答——会感冒,生病;那样要打针吃药;挺难受……所以呀,小朋友们别忘了要爱护自己的身体。我相信,经过我适当的引导处理之后,刚才的担忧一定不会存在了。

  我们不能为了完成预订的教学任务,而放弃了这些课堂资源,也不能一言带之。相对来说,有时课堂上更会预告地显现某些偶发事件产生的根源,因而我们更得认真对待。

  我想,在新课程的改革浪潮中,教师不仅要注意教学环节的设计与创新,也得注意课堂中出现的多种多样的问题的处理,使学生在学习中学会生活。

  妈妈不要送伞来课后反思

  本课是一首儿童诗。作者抓住放学时下雨,妈妈送伞来的生活细节,采用呼告的语气,表达了孩子不愿意娇身惯养,而愿意在风雨中历练,逐步成长。我在教学中,让孩子们回想下雨时父母焦急的心情去体会家人的爱,从而唤起孩子们对父母长辈的赶恩和报答之心,做个自立自强的懂事的孩子,进而渗透了自立的思想教育。学习完课文后,我让学生进行仿写,许多孩子都写到了不要父母给自己送东西到学校来,他自己能想办法解决困难,愿意在生活中锻炼自己,让自己逐步成长。在读的环节中,要注重指导学生读出孩子冒着大雨奔跑时勇敢、欢快的感觉。本课生字不多,大部分学生能较容易的掌握,但还是有一部分孩子感到困难,要想办法引导他们,激发他们的兴趣,养成爱学习、自觉学习的好习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妈妈,不要送伞来》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