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微信扫码分享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通用16篇)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

  教学目标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精神.

  2.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的意思,进而理解课文内容.

  3.学会生字,新词,练习用指定词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难点

  1.让学生在理解词句的过程中,弄清"我"登天都峰前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结尾的一句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初读课文,让学生通过查字典,认识生字,了解字义,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二,教学重点,难点

  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义.

  三,教学过程

  (一)学生初读课文,查字典自学生字.

  1.教师通过提问,引导学生回忆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

  例:教师问:"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的方法步骤是什么 "

  2.指名让学生回答.自学生字,词的步骤是:

  (1)读:自读课文.

  (2)画:画出文中生字,词.

  (3)查:用音序查字法从字典中查找所学的生字.

  (4)找:根据词义,从字典中找出难解字的字义.

  (5)填表:按表格中的要求分析生字.

  让学生按上述步骤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二)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检查自学.

  1.指导学生读准字音.

  课文中有些字是属于多音字.教师要注意让学生读准这些字的读音.如:假ji4,似sh@,都d&.

  讲课时,教师可以采用让学生给多音字在词语中选择正确读音的方法,作强化练习.

  例:

  天都峰 d& 暑假 sh( 似乎 s@

  du# zh( sh@

  还可以采用多音字组词的方法,让学生区别同一个字由于读音不同而表达的意思也就不相同.

  例:

  都 d&( ) 假 ji4( ) 似 s@( )

  d#u ( ) ji3( ) sh@( )

  2.指导学生分析字形结构:

  本课共有15个生字,教师可以采用填表的方法让学生通过课堂讨论,分析字形结构,进行强化训练.

  如:按下面表格中的要求给生字分类.

  3.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在分析字形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讨论识记重点字的方法.

  (1)查字典理解字义识记.

  "暑"上下结构,上面是"日",下面是"者",查字典"暑"是热的意思."日"指太阳下面的,"者"字通常指人.人站在太阳下晒着当然就很热了.这样让学生通过理解字义,而进一步牢记生字.

  (2)用形近,同音字组词的方法识记生字.比如:

  犹( ) 豫( ) 辫( )

  优( ) 像( ) 瓣( )

  乎( ) 于( )

  呼( ) 干( )

  (三)理解词语:

  1.让学生从文中找出不理解的词语质疑.

  2.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1)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教师引导学生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以"鼓"字为例,在课文中出现的新词是"鼓舞".这是一个重点词,课后练习4中明确要求用"鼓舞"一词造句.要会造句首先要理解词义.但学生对着个词语理解起来较为困难.这时教师可引导学生通过查字典在弄清字义的基础上,理解词义."鼓"本身是乐器名,字典中有敲鼓的意思,有引申为发动使人振作起来的意思.这样学生从字面便可理解"鼓舞"一词的意思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

  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从课文中找出带有鼓舞一词的句子.读后让学生将鼓舞一词的意思代入句中,并用自己的话口述这句话的意思,从而加深对词语的理解.

  再比如:"居然"一词,通过查字典学生知道了居然的意思是出乎意料.联系课文内容是老爷爷对"我"说:"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里为什么用"居然"一词呢 教师通过这个问题引导学生读上文:"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这个外貌的描写表明老爷爷的年纪很大了,本以为自己不可能登上天都峰,但在"我"的勇气鼓舞下,他竟然爬上了天都峰,这实属意外.因此文中恰到好处地用上了"居然"一词.

  教师用这种方法引导学生通过联系上下文体味词语的意思,从而提高学生对词语的领悟能力.

  (2)出示重点词语,让学生巩固练习.

  终于——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

  汲取——吸取.

  犹豫——拿不定主意.

  (四)指名读生字,词,强化练习.

  (五)指名读课文,检查生字,词识记情况.

  (六)作业.

  1.让学生用以字组词,以词带句的方法,联系书写强化记忆.

  例:暑 暑假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天都峰.

  2.熟读课文,巩固训练.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二)训练学生运用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理解词语,读懂句子,从而理解课文内容.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句,进而理解课文内容及人物的思想变化.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1)"同学们,你们爬过山吗 "教师用浅显的问话,激发学生的情趣.接着教师在黑板上画出一座高耸的山峰.然后问:"谁爬过天都峰 "自然地导入新课,引导学生围绕题目质疑.在学生回答了教师的上述问题后,教师可进一步引导学生围绕课题,展开质疑.比如:

  (2)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 谁爬天都峰

  (3)他们爬上去了吗

  (4)天都峰有多高

  (5)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

  (6)天都峰是什么样儿的

  这时教师可将学生提出的问题——简要地记录在黑板上.接着教师可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主要是写谁爬天都峰 并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二)指名按指定段落读课文.

  读后,让学生分析讨论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前的事 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中 哪个同学读的是爬天都峰之后

  上述三个问题意使学生理清文章的层次结构,为进一步理解课文打下基础.经过讨论,学生明确了1~5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6~7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中;8~9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即结果.这样学生便对课文的篇章结构有了较为完整的认识.接着教师便可以引导学生结合学生质疑的问题展开教学.

  (三)抓重点词语读句解疑.

  在了解了文章篇章结构的基础上,教师针对学生围绕题目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答问解疑.

  1.天都峰是什么样的

  教师结合这个问题让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画出有关句子.并且让学生从有关句子中找出一个能概括天都峰特点的词.学生经过讨论,很快会从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中找出"高"字,作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

  2.让学生通过形体演示理解词语.

  找出最能代表天都峰特点的词语后,教师可引导学生读出重点句,"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读后让学生用动作表示出天都峰的高,设计这个教学环节,目的在于让学生通过形体动作的演示,进一步深入领会句子的意思,同时也把句子的意思通过形体动作表述出来,加深理解.

  接着,教师再进一步引导学生细读本段内容.让学生讨论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天都峰高 从中体会"在云彩上面","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等词句的意思.

  3.朗读强化理解.

  在理解重点词语的基础上,教师再引导学生读句子,悟句中情感.让学生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天都峰的高.这时,教师可用幻灯出示重点句: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

  让学生通过个人读,集体读加动作,表演读等形式朗读句子,加深理解.

  4.小结边读边想的读书方法.

  (1)教师与学生共同回顾学习第2自然段的方法和步骤.让学生思考,是分几步学习,领会天都峰特点的

  (2)教师带领学生小结学法:

  ①找句中一个词概括天都峰的特点.

  ②说是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③读文体会意境.

  (3)简单概括为:一找;二说;三读.

  (四)抓重点句理解内容.

  依据上述方法教师引导学生抓重点句,理解文章内容.

  1.从哪儿看出天都峰陡 针对这个问题,教师让学生从文中找出重点句,并用幻灯出示:

  "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在这句话中"笔陡"是笔直而陡峭的意思,从哪儿看出来呢

  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一个"挂"字形象而逼真地写出了天都峰的陡.怎样让学生体会"挂"的具体形象,增加感性认识呢 教师这时可以在黑板上画出三种线条,让学生通过理解进行判断:

  哪种线条最突出表现"挂"字 这时可让学生出示手中的反馈牌,表示赞成与否.并说明同意第二种线条的理由:①和③有坡度,是从侧面看石级,而第二种是从正面远看,像是从天上挂下来的天梯,所以第二种最能突出"挂"字的含义.

  (五)学习3,4,5自然段.

  1.播放介绍天都峰的录像.从这段录像中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做引导谈话:"我们亲眼看到了天都峰.啊!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我'能爬上去吗 "教师用疑问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2.指名读"我"和老爷爷的对话,了解下一步学习的内容.

  3.教师用两种语气将本段中"我"和老爷爷的对话,各读一遍后,让学生判断,哪种语气能读出对话所表达的情感 这时可让学生出示反馈牌,以示回答,并陈述理由.接着,教师再用正确的语气读一遍,让学生思考文中这一老一小的对话中,含着怎样的感情

  第1句:老爷爷说:"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

  第2句:小妹妹说:"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要让学生弄明白其中的意思.即: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弄懂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明做朗读练习.

  4.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1)小妹妹你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2)老爷爷您________也来爬天都峰

  5.让学生口头回答填空,检查学生是否读懂句意.

  6.填空练习后再让学生练习朗读,把句中敬佩的感情读出来.

  (六)谈话导入,学习第5自然段.

  结合开课前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带领学生进一步讨论他们是怎么爬天都峰的.由此导入第5自然段的学习.

  1.幻灯出示句子练习.

  (1)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设计这个练习,意在发挥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结合人物的心理,把他们这一老一小想说而没有说出的话表示出来,以此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让学生想一想两句话中的"我"分别指谁 说什么样的话才恰当,等等.

  比如:第1句话: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真该向你学习呀!或我们一起爬吧!

  第2句话: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我和您比赛,看谁先爬上天都峰!

  这时教师可因势引导带领学生引用课文内容,齐读课文:

  "老爷爷也点点头说:'对,咱们一起爬吧!'"那么,他们这一老一小到底是怎么爬的呢

  2.幻灯出示填空练习:

  我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向天都峰爬去.

  (1)让学生结合课文内容填空.

  (2)学生填出"奋力"后,讨论什么是奋力 让学生知道奋力的本意是充分鼓起劲来,在课文中是指努力向上攀登.

  (3)让学生自读第3自然段,思考"我"怎么努力向上攀登

  (4)指名回答,并读原句.读后让学生评议哪些地方读得好 这段话该怎样读

  (5)让学生自读练习后指名读,检查学习效果.

  (七)谈话导入下一段的学习.

  1.教师引导学生小结,前一段内容的学习,我们解决了哪个问题 (怎么爬)那么他们爬的结果怎样呢 这时学生会按课文内容回答:"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并且"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

  2.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1)老爷爷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2)小妹妹说:"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3.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

  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要理解这个"勇气"应让学生联系两个人的第一次对话.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是怎么也爬不上天都峰的.老爷爷话中有"居然"一词,意思是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原来没有想到的.但教学中也应该让学生意识到这也是情理中的事.因为老爷爷是在小妹妹的精神鼓舞下,决心攀登天都峰的,而且终于爬上了峰顶.所以他说:"要不是你的精神鼓舞了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因此,他向"我"道谢.而"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到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的鼓舞,所以"我"也向老爷爷道谢.

  经过分析讨论,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4.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加动作,以姿势助说话,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5.让学生分角色练习朗读.

  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6.指名让学生登台表演.

  (八)让学生齐读爸爸说的话.

  爸爸的这番话是全文的点睛之笔.要让学生从中弄懂两个问题:

  1."真有意思"指什么事有意思

  2."汲取力量"这种力量指什么

  理解第一个问题,要让学生联系上文,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

  解决第二个问题,教师可采用选择判断的方法.首先出示两种答案:

  (1)爬天都峰的力气.

  (2)奋发向上的勇气.

  让学生采用出示反馈牌的方法判断并说明理由.

  3,再次让学生齐读课文的最后一自然段,加深理解.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结合课后练习3,4两题,训练学生用词造句.

  二,教学重点,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准确运用词语造句.

  三,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词语,检查复习.

  1.教师出示词语卡片,指名让学生读或齐读,检查复习情况.

  2.指名让学生解释重点词语:

  终于 纪念 鼓舞

  (二)训练学生说通说明一句话.

  1.指名读第3题,让学生明确这题有几点要求.

  ①读句子;②用带点词说话.

  2.指名读句子,找出带点词"比"和"一会儿……一会儿……".

  3.弄清词义.

  "比"在句中的意思是什么

  这时候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弄清"比"字在句中的意思是当"比较"讲,而且应带领学生通过查字典了解"比"字在其他方面的意思,为拓宽学生造句的思路作铺垫.

  "比"字在字典中有五种解释:①比较;②表示比赛双方胜负的对比;③两个数相比较,前项和后项的关系;④比方,模拟,做比喻;⑤靠近,挨着.

  4.弄清词的性质:

  (1)再指名读第1句话: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

  (2)理解词的性质.

  在这句话中作者把这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与自己的爷爷作比较,说明面前这位老爷爷的年纪已经很大了.这里"比"是作为动词"比较"出现的.

  (3)列出句式,这时候教师可针对原句列出句式,引导学生有条理地说通一句话.

  例:谁(什么)比谁(什么)________.

  小红的个子比我高.

  (4)再让学生根据字典中的字义,发散思维,扩展思路练习说话.

  例:他用手比着一个端枪的姿势瞄准我.

  5.练习用"一会儿……一会儿……"说话.

  (1)指名读句子.

  (2)弄清词的性质.

  "一会儿……一会儿……"这组连接词语表示动作现象的变化,有先有后,但无主次之分.句中"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写出了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克服种种困难的情景."攀着铁链"和"手脚并用"这些动作虽有先后,但无主次之分.

  (3)联系生活实际思考.

  这时候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想一想造句的素材,可采用填空方法提示练习.

  例:我在家里一会儿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花丛中的蝴蝶一会儿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

  (4)学生独立练习说话,让学生评议.

  6.指名读第4题的题目要求:

  (1)让学生读词语,并从中找出带点的词语.

  (2)指名让学生解释"终于"这个词的词义.

  (3)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带有"终于"一词的句子,并指名朗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这句话中"爬呀爬"说明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而"终于"是奋力向上攀登的结果,而且还能表现出作者经过努力之后爬上天都峰顶的快慰心情.通过分析这句话让学生明确用"终于"一词造句需具备前提条件.

  (4)出示句式.

  谁(在什么情况下)终于 怎样 .

  谁终于怎样完成了什么(任务,工作).

  (5)让学生练习说话.

  7.小结用词造句的方法:

  (1)弄清词义和性质.

  (2)读原句悟用法.

  (3)按照句式练说话.

  8.练习用"纪念"一词造句.

  (1)根据上述方法,让学生自觉通过查字典讲词义及性质.

  (2)指名读原句,明确句式.

  "纪念"一词既可以作名词,也可以作动词使用.

  例:①谁 把什么 送给谁 做 纪念.

  ②为了纪念谁(什么日子)谁做什么.

  (3)造句举例:

  ①小明要搬家了,他送给我一只鹦鹉做纪念.

  ②为了纪念为革命牺牲的烈士们,我们在清明节那天去烈士陵园扫墓.

  9.练习用"鼓舞"一词造句.

  通过查字典学生明确"鼓舞"一词是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造句中容易与"鼓励"一词混淆.这是本课的难点.教学中,教师可采用辨析近义词的方法,引导学生准确运用词义造句."鼓舞"和"鼓励"是近义词,它们的共同点是都含有使人振作奋发的意思.但使用范围有所不同,"鼓励"多用于用语言激励人上进发奋,而"鼓舞"则多用于精神,品格,思想等对人的影响力和感召力.

  (1)用选词填空练习的方法,引导学生明确使用范围.

  鼓舞 鼓励

  ①雷锋叔叔助人为乐的精神时刻( )着我前进.

  ②妈妈经常( )我,好好学习.

  (2)让学生口头练习造句,同学评议.

  10.让学生当堂完成书面造句练习.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2

  一、通过重点段和重点句理解课文

  文中,我主要抓住第二段的悟读来感受天都峰的高。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该段中,学生通过寻找重点词语“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面、笔陡,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感受到:天都峰真是“高耸入云”啊!

  另外,比较小朋友和老爷爷说的两句话: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两个“也”字,学生体会到,“我”和老爷爷都从对方身上找到了自信与勇气,并从中汲取力量。

  二、通过形象图片感受天都峰的高

  本想在课前欣赏我搜集到的黄山天都峰的图片,结果那天刚好电脑故障,原本想好的导入临时做了改变,以自己的黄山之旅为题作引了,没想到,效果比原来得设想还好。

  在学生充分学习了课文之后,我再出示那笔陡的石级图和天都峰高耸入云的整体图,还有那鲫鱼背:只能由一个人通行,通过边上的铁链看下去,便是万丈深渊。这样的课外文字补充对学生来说还不足以真正体会到天都峰的最险要处——鲫鱼背的“险”。于是,我下载来形象的图片,看到那形似鲫鱼背右似独木桥的景点处,两旁是令人发颤的望不到底的深渊,学生发出了阵阵唏嘘声,原来,爬上鲫鱼背真需要一定的勇气啊。

  感悟:孩子三年级了,很多时候,我在备课做课件时,能不用图片的尽量不用图片,想用文字在更大地宽度上发挥学生的想象力,不会受制于图片。然而,适当的时候,图片的运用正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3

  模式特点

  本模式体现“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的思想,既强调教师“导”的作用,教学中注重以读为基点,把“读、思、议”紧密结合起来,又有机地把作者的思路融为一体,以求达到教与学双方的“期待视野”的确良融合,是真正把学生当成了学习活动的主人,体现了学生的主体性,唤醒了学生的创造精神。

  实现条件

  1、学生对象:小学中高年级学生

  2、教材对象:适合用于各种类型的文章

  [操作程序]

  1、模式简明图示

  教师(主导)——学生(主体)

  (1)导趣——初读感知

  ↓ ↓

  (2)导读——细读理解

  ↓ ↓

  (3)导思——精读感悟

  ↓ ↓

  (4)导情——赏读内化

  ↓ ↓

  (5)导练——迁移运用

  2、操作过程说明

  (1)导趣——初读感知

  兴趣是乐学的先导和基础,它可以诱发学生自主参与课堂学习的行为动机。教师在教学伊始,可以根据课文的特点,以灵活多样的方式入手,巧妙地导入 新课,激发学生的思维和阅读探究的兴趣。

  “初步感知”是放手让学生自由、充分地阅读课文,从整体上把握课文。在这一阶段,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加强指导,除了保证让学生初读的数量外,还要实施检测,以提高初读的效果。一般来说,学生要达到以下几个要求:①读准、记牢生字词;②读通课文,不可读破句,也不可添字、漏字;③大致弄清课文的基本内容和结构层次。

  (2)导读——细读理解

  这一环节是教师引导学生对课文进行理解性读的阶段。它是在“初读感知”的基础上进行进一步感知课文的阅读过程,是精读的前奏。其主要任务是把前一阶段感知的信息加以具体化、明确化。教学时,教师一定要保证学生的主体地位,采取有效形式,引导学生把课文读流利,尽量读出感情来,让他们在一遍又一遍的读中加深对课文语言文字的理解,并诱导学生说出自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启发学生质疑问难,从而把阅读引向深入。

  (3)导思——精读感悟

  这一环节是阅读教学中最重要的环节,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探究文章的重点词句和段落,把读、思、议有机地结合起来,努力“发掘”文章的蕴含。因此,在教学过程 中,教师要善于设问,循序渐进地提出精读的要求,启发学生动脑、动口,反复朗读,仔细思考,读思结合,培养学生在读中思,思中读的良好习惯,使学生通过自己的阅读实践,对课文有所感悟,有所收益。

  (4)导情——赏读内化

  这一环节实际上是通过纯熟地诵读课文,教师运用丰富的朗读形式(如分角色、个人或集体表演性读、背诵、复述等)来激发学生诵读的情趣,将学生带入课文情境,诱导学生体验课文的思想感情,以产生情感共鸣,达到内化、积累课文语言的目的。

  (5)导练——迁移运用

  这一环节是教师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学生将学得的知识进行运用的实践阶段。教师设计的训练要以加深理解课文语言为主,同时还要使学生能举一反三,学以致用。练习包括字、词、句、段、篇等方面的知识,或侧重于记忆,或侧重于消化,或侧重于运用。教师要结合课文具体内容,从学生实际出发,设计形式多样的富有启发性的练习,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能力。

  [教学策略]

  1、凸现“以读为主”的阅读教学观。阅读教学,顾名思义,就是教学生“阅”,教学生“读”。离开了“读”,就不是搞不好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经过不断地“反刍”、“融合”、“互训”、“加深”、“自悟”,最终实现由无知到有知,从知之不多到知之较多,从理解肤浅到理解深刻,实现由“感”到“悟”的飞跃。

  2、注重师生间的情感交流。教学中,教师要尊重、信任学生,耐心引导学生,要善于通过鼓励性的语言和体态暗示与学生进行情感沟通,缩短与学生在心理上的距离,使双方达到“情感融合”,相互产生一种愉快、热情、真挚、可信的合作欲,促使学生带着一种积极的情绪进行学习,从而优化教与学的情感氛围。

  3、注重信息的交流与反馈。该模式打破了传统单向信息交流的教学模式,师生之之间、学生彼此之间、师生和教材之间形成多项信息联系,保证了信息的转化和畅通,优化了信息结构,促进教师学生从教与学的活动中及时获取信息,调整、充实学生的认知结构,进而提高教学效果。

  附:模式教学设计实例

  爬天都峰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过程与方法: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教学难点:

  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说的话

  教学方法和学法:

  情境导入法、实物演示法、启发谈话,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板书:爬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a.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b.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c.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仰望:抬头望。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的生字和词语。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2.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3.“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a.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b.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

  3、4自然段。

  4.“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

  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a.学生读书圈划。

  b.学生交流。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d.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

  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a.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b.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c.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四、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五、课外延伸,培养能力: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六、布置作业

  板书设计:

  奋力

  一会儿…….一会儿勇气

  3、爬天都峰手脚并用从别人身上吸取力量

  (高陡)爬呀爬

  终于爬上顶峰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5

  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掌握多音字“都”、“假”在语句中的正确读音;理解“犹豫、奋力、终于、居然、汲取”等词语在句子中的意思;会用“终于”写一段话。

  2、理解课文内容。

  3、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讨论、品味重点词句,体会其中的含义。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使学生懂得只要有勇气、奋发努力,就能不怕困难;知道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鼓舞自己,是一种可贵的优秀品质。

  教学重难点:

  1、“我”爬天都峰的过程。

  2、读懂最后一个自然段中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拿出生字、词语卡片,小组内互相认读、正音。

  2.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3.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4.理解重点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汲取:吸取。

  四、通读全文,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1.自由读,标出自然段,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

  2.分小组互相交流。

  3.全班交流。

  (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五、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指名分读每个自然段,并说说各写了什么?

  2.理清作者的叙述顺序:

  爬天都峰之前——爬天都峰——爬天都峰之后

  3.分角色朗读课文。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峰顶、似乎、忽然”等12个词语。

  2.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3.分角色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4.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弄清“我”爬天都峰的过程以及爬上天都峰后的思想变化。

  2.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搜集有关黄山天都峰的vcd、图片、文字介绍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学习本课的生字新词。

  2.初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景,揭题导入

  1.初步了解天都峰及“鲫鱼背”。

  看天都峰的风光片或图片,由学生展示自己找到的天都峰的资料并作介绍。说说“鲫鱼背”名称的来历。

  2.导语激情,揭示课题。

  天都峰是如此的高,如此的险,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的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能够登上山顶的人,真可称得上是“勇士”了!我们认真地阅读课文,勇攀高峰,一定觉得大有收获。让我们一起去“爬天都峰”吧。(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介绍、展示有关天都峰资料,让学生从中感受天都峰的高与险,为后面理解课文作好铺垫。】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2.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3.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4.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5.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6.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7.推选读得好的同学当小老师,领读生字词。

  三、再读课文,了解大意

  边读边想,简要回答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

  四、识记字形,指导书写

  1.认读要求写的11个字,并分别组词。

  2.与熟字比较,识记字形

  峰──蜂:“蜜蜂”是昆虫,所以“蜂”是“虫字旁”;“峰”指的是山的尖顶,跟“山”有关,所以是“山字旁”。

  辫──辩、辨:三个字的左右两边都是“辛”,关键要看中间。和言语说话有关的是“辩”;“辨”要用眼睛看,自然要加上“眉毛和眼睛”;“辫”和发丝有关,中间是条“丝”。

  2、练习书写。教师巡视,个别指导。

  五、作业超市

  1、抄写生字词。

  2、感情朗读课文。

  3、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在理解、讨论的基础上懂得: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教学流程

  一、复习引入

  1.生朗读课文。

  2.师引导: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3.(出示天都峰画面)读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议读,领悟课文

  1.默读课文,圈点思考。

  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指导朗读。

  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自由读文。

  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

  4.生根据课文内容质疑。

  师筛选出问题:作者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他们是怎样爬的?他们爬上去了吗?他们为什么能爬上去呢?

  5.读读议议,释疑。

  (1)“我”和老爷爷的第一次对话。

  a、讨论句意:他们所说的话中都带有一个“也”字,经过讨论,让学生体会到:天都峰这么高,又这么陡,你年纪这么小(这么大)怎么也来爬呀,表面上是双方都有怀疑,其实是对双方表示敬慕,说明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b、指导朗读:讨论句意后,教师可再让学生讨论这两句对话应该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来,并指名做朗读练习。

  c、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鼓励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2)我们是怎样爬天都峰的?

  a、读句子找出重点词语加以体会。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学生读书圈划。

  b、课文中用“奋力”“一会儿……一会儿”“手脚并用”“爬呀爬”“终于”等词语,既突出了爬天都峰的艰难,又表现了他们不怕困难的勇气。

  c、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以及上山后的喜悦,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

  d、指导朗读。

  (3)“我”和老爷爷的第二次对话。

  思考讨论:“我”和老爷爷为什么互相道谢?在讨论中应让学生注意到两个人的话中都有“勇气”一词。让学生认识到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再大的困难也可以克服。

  三、分角色朗读

  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教师范读这段对话。范读时可辅以动作、姿势,增强感染力,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练习过程中,可以同桌两人为一组,模仿老师的动作边表演边朗读,加深理解,体会思想感情。

  【在分析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理解人物的心理活动,分角色朗读课文,更能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

  四、总结课文,联系生活实际谈感受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收获。

  【在朗读中理解“互相汲取力量”的真正含义,并在谈生活感受中加深理解。】

  五、提示综合性学习

  最近你们把自己的课余生活记下来了吗?记了哪一些,和同学交流交流,要把这项活动坚持下去,还要注意及时地整理自己记录的材料。

  六、作业超市

  1、抄写课文第2自然段。

  2、继续完成综合性学习。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7

  【教学目标】1、认识“陡、链”等6个生字。会写“爬、峰”等11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4、能过课件感受天都峰的“又高又陡”,从而体会小姑娘和老爷爷爬山前的心理活动;通过朗读学习并讨论了解爬山的过程是培养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在与人相处的过程中,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5、懂得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教学重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过程。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挂图。

  3、课件。

  【课时安排】

  三课时。

  【探究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旧引新,扣题导入

  1、记得二年级时我们学过一篇课文《黄山奇石》,了解了黄山的雄奇秀美,谁愿意挑一段自己最喜欢的课文来背给大家听?

  2、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黄山三大奇峰之一的天都峰,谁愿意来介绍一下你收集的天都峰图片资料?板书:天都峰。

  3、这篇课文写谁爬上了这陡峭的天都峰了?他们又是怎样爬上去的呢?

  二、自读课文,学习生字

  1、带着问题听教师范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2、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如:自由朗读、圈点生字,同桌互听互读等。

  要求把字音读正确,把课文读通顺。

  3、自学生字,读准字音,想办法记住字形。

  4、检查生字词自学情况:

  ⑴小组内拿出生字、词语卡片,互相认读、正音。

  ⑵全班开火车赛读,比一比哪一组读得既响亮又准确。

  ⑶小组交流各自学习生字、巧记字形的方法。

  三、通读课文,感知大意

  1、指名逐段通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疏理字词含义:

  石级:石头台阶。

  仰望:抬头望。

  攀着:(抓着铁链)向上爬。

  心颤:心在颤抖,说明心里很害怕。

  鲫鱼背:结合看图理解,天都峰最险处。它是一道长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2、按“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的顺序把文章分为三部分,再用自己的话说说每一部分的主要内容,疏通课文大意。

  四、指导写字,掌握笔顺

  1、教师范写“辫”字,提示书写时左中右三部分要写得紧凑,学生描一遍、临一遍。

  2、指导学生观察、书写其余生字。

  五、布置作业

  1、正确、较流利地朗读课文。

  2、抄写本课生字、词。

  3、把课文第2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一、紧扣课题,承前启后

  1、作者写爬天都峰,为什么要用“爬”而不用“登”字?

  讨论后使学生明白:因为天都峰高而陡,用“爬”更能准确反映出登山的费力、艰难。

  2、(出示天都峰的多媒体画面)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把文中的话变成自己脑中的“画”。

  学生练读后指名交流、教师评议,引导学生感受天都峰的险峻挺拔、高不可攀、令人生畏。

  二、深入读议,体会“我”受鼓舞爬上峰顶

  1、在爬山之前,望着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我”心里是怎么想的?默读课文,圈点勾画,想想从哪些词语、句子中看出“我”有害怕畏惧的心理。

  2、指名交流,出示并指导读好问句“我爬得上去吗?”、感叹句“真叫人发颤!”以及语气词“啊”“哩”等,读中体会“我”缺乏自信、畏惧退缩的心理。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自由读课文的第8至10自然段,出示“我”说的话,指名朗读。

  4、“我”看到了什么从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呢?自由读课文第3到7自然段,想想我的心理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⑴出示第4段重点句,引导学生深入讨论交流,从中感受到“我”受老爷爷爬山鼓励而下定决心爬上峰顶的内心活动。

  ⑵体会“我”的心理,指导朗读3、4自然段。

  5、“我”是怎么爬的?自由读6、7自然段,画出描写爬山动作的词语。

  ⑴学生读书圈划。

  ⑵学生交流: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体会“奋力”是拼尽全身力气的意思。

  从“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向上爬”可以看出爬山的艰难。

  ⑶引读第7段,从“终于”二字上体会爬得辛苦、上山后的喜悦。

  ⑷体会爬山的艰难、上山后的喜悦,指导朗读6、7两段。

  三、启发想象,明白“老爷爷”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

  1、老爷爷为什么也能爬上峰顶呢?带着这些问题一边读,一边想。

  多媒体出示思考题:

  ⑴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

  ⑵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

  ⑶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

  2、小组讨论、交流,让学生明白他俩始终相互鼓励,老爷爷也是受到“我”的勇气鼓励爬上峰顶的。指导朗读。

  三、总结课文,明白道理

  1、读爸爸的话,讨论:“汲取”是什么意思?“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2、你从“爸爸”所说的话中懂得了什么道理?鼓励学生大胆发表自己的看法。

  教师评点: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不管多大的困难也能克服。

  第三课时

  一、课外延伸,交流课余生活

  1、这几天,你是不是把自己课余生活记录下来了呢?请你把一周学做的事情记录下来,别忘了写上自己的收获、感受。

  2、指名交流,师生评议。

  二、完成作业

  听写、基础训练练习。

  三、课后小结

  知识技能目标完成地不错,但是情意目标稍欠火候,对于战胜困难,互相学习鼓励品质,只能初步地培养。原因可能是学生家庭条件较好,生活较舒适,没有碰到过什么困难,所以没有实际生活的体会。

  常规方面今天有了一个很大的突破,学生读书声音大了,不再细声软语了。下一步将培养学生大声地回答问题。

  【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

  爬山前──爬山时──爬山后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8

  【自主预习要求】

  1、个人预习要求:做到认真,仔细读课文。25—30分钟独立完成预习内容。

  2、组内预习要求:小组讨论时,每个人要认真倾听,10—15分钟内完成讨论内容。

  3、交流展示准备要求:预习完成后,组长布置好组员的汇报任务,在5—8分钟内做好交流展示准备。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采取自己喜欢的方式(大声读、小声读、默读)读两遍课文,读不流利的句子要反复读几遍。

  2、快速浏览课文,说一说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请你读一读下面的词语,找出本课要写的生字再读一读。(提示:想一想“假”、“发”、“都”、“似”的读音。)

  爬天都峰 峰顶 似乎 假日 白发苍苍 勇气 咱们 笔陡 石阶 发颤 奋力 攀着 仰着脸 鲫鱼 纪念 鼓舞 居然 笑呵呵 小辫子 汲取力量

  4、认真观察课本11页生字在田字格中的位置,在下面田字格中每个生字写一遍。(提示:注意写字姿势。)

  《爬天都峰》导学案x

  《爬天都峰》导学案

  我觉得本课生字难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记字方法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本课生字容易写错的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我的解决方是:

  【达标训练】

  一、要求 10--15分钟完成 独立做---自评---互评-----师评

  二、达标训练测试题。

  1、拼一拼,写一写

  jū f275;nɡ sì hū cānɡ cānɡ

  ( )然 ( )顶 ( )乎 ( )然 白发( ) ( )

  zán fèn biàn yǒnɡ

  ( )们 ( )力 ( )子 ( )气

  《爬天都峰》导学案 2、给多音字注音组词。

  《爬天都峰》导学案 ( ) ( )

  发 相

  ( ) ( )

  3、根据意思写出词语。(提示:在课文中找一找)

  (1)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之后出现的情况。( )

  (2)坚定不移的意志。( )

  (3)使人振作起来,增强信心或勇气。( )

  4、读一读,抄一抄,写一写。

  白发苍苍 凉风习习 怒气冲冲

  文质彬彬(bīn) 千里迢迢(tiáo)

  《爬天都峰》第二课时导学案

  班级:三年一 时间:.9.6 姓名:

  【自主预习提纲】

  基本问题:

  1、结合插图,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象,天都峰的高和陡。(提示:朗读时注意体会“我”的心里想法,问句和感叹句的读法)

  2、自由读课文3—7自然段,

  (1)画出我和老爷的对话,读一读,说一说,你读懂了什么?再与同学分角色读一读.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两个“也”字,你体会到了什么?

  (2)“我”是怎样爬天都峰的?找出描写爬山的词语写在下面的横线上。

  (3)我还会用这样的句式来说话。

  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一会儿________________你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一样.

  3、结果“我”爬上峰顶了吗?读一读课文的第八至十自然段。

  (1) 想一想,说一说,爬上天都峰后,这一老一小为何要互相感谢?

  (2)和组内同学分角色读一读8—10自然段.

  基本习题:

  1、用自己的话赞扬这一老一小.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学了这篇课文你懂得了什么道理?自己先说一说,小组内再说一说。

  【达标训练】

  1、选词填空。

  发颤 颤抖

  (1)看到阿迪力在高空表演走钢丝,真叫人( )。

  (2)枝条在寒风中( )。

  居然 忽然

  (3)经过医生的精心治疗,他( )站起来了。

  (4)从对方身上汲取力量,就算年纪大了,也能爬上天都峰,对于这一点我们并不感到( )。

  2、照样子,写词语。

  例:笑呵呵 气冲冲

  3、比一比,再组词。

  峰( )苍( )仰( )辩( )勇( )

  锋( )枪( )迎( )辫桶( )

  4、将句子中画横线的词换成另一个词,保持句意不变。

  (1)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 )

  (2)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

  (3)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9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把握课文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汲取他人长处和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多媒体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知道了天都峰的高和险,那么文中的“我们”是怎样爬上去的呢?我们一起来走进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老师搜集了些有关天都峰的图片,下面我们先一起欣赏一下。

  (多媒体播放天都峰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有什么特点?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看屏幕上的图和文字,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在文中找出相关语句。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c、谁能再用“终于”造个句子?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学习8—10自然段。

  (1)出示“我”和“老爷爷”的对话。

  a.分角色读。

  b.讨论:“我”谢“老爷爷”什么?“老爷爷”又谢“我”什么?

  c.“居然”一词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d.从他们的对话中你懂得了什么?

  (2)出示“爸爸”的话,说说其中的含义。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1、谈谈你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2、师总结:战胜困难,要有勇气和信心;与人相处,要善于互相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

  3、爬天都峰

  (四)板书设计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0

  《爬天都峰》一课既是老教材中的一篇课文,也是我们新课程中的一篇课文,其的教学教育好处可见一斑。在教学《爬天都峰》这一课时,我先让学生自己解决了生字的认读这一关,其次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让学生充分去朗读,在学生朗读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体会人物的内心,从而让学生丰富语言,受到文中情感的激励。比如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并在范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

  在朗读到“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体会到天都峰的陡和险。在学习我和老爷爷相互的激励话语上面,我重点抓住了老爷爷和小作者的对话进行体验。让学生把下面两句话中体验:“小姑娘,你也来爬天都峰?”和“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个性是那个“也”字的体悟,老爷爷心理变化过程其实也是小姑娘的心理变化过程,学生有了对老爷爷的心理感悟以后,对小姑娘的心理变化及其原因就有了清楚的认识,表述时便能做到合情合理,并从中受到了感染和教育。

  以及在体会爸爸的话中明白我和老爷爷是从别人身上得到力量的。“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到那里学生就能够体会到课文的用途和课文所表达的意思了。在课堂中,学生的表现十分出色,做到了走进课文,充分地感悟,自由地表达。这堂课,学生思维活跃,想象合理,语言丰富。

  遗憾的是学生能理解到小姑娘与老爷爷是在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而再进一步升华到人与人相处也就应是相互鼓励,相互学习,共同进步这一点时,好像有些迷惑不解,是不是三年级的学生还没有这样的阅历,还是前面的铺垫还不太够?

  课堂上是不是还就应增提一个问题:作者与老爷爷是素不相识的,但他们能相互鼓励,都能从对方汲取力量,那么我们人与人之间的相处呢?那样的话学生可能就会想到人与人的相处,而不会停在小姑娘与老爷爷俩人身上吧!唉,新课程的文本该挖到多深呢,还是没有很好的掌握。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1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三年级语文上册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暑假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大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在学习了生字新词的基础上,本课转入深究课文内容,以梳理课文条理,在品词析句的基础上解决教学重点。

  二、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重点读好对话,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2、了解课文1~7自然段的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爬上天都峰的过程。

  3、培养学生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三、教学重点:

  理解天都峰高、陡的特点及“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的艰难。

  四、教学资料准备

  1、教学挂图。

  2、课件。

  五、教学过程

  (一)揭题,设疑激趣。

  上课时我们学习了第3课的生字新词,接下去我们来深入理解课文。

  1、(师故意将课题误写成“登天都峰”)让学生指正题目中的错误。

  2、释疑:课题中为什么用“爬”而不用“登”?

  3、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出示挂图。

  这里有一幅天都峰的图片。请大家仔细观察一下,天都峰给你怎样的感受?那么,课文又是如何来描写天都峰的呢?

  (通过辨析“爬天都峰”与“登天都峰”的优劣,引出天都峰“高与陡”的特点;再通过图片展示,使学生对天都峰的险峻峭拔有了更为直观的印象。)

  (二)细读课文,深入理解。

  1、学习第2自然段。

  (1)指名读,读出“又高又陡,令人望而生畏”的感觉。

  (2)说说课文是怎样把天都峰的“高”与“陡”写具体的?

  教师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上板书:

  A、高:“抬头望”、“这么高”、“云彩上”

  “我爬得上去吗?”――――(犹豫、怀疑)有什么好处?

  B、陡:“笔陡”、“天上挂下来”、“发颤”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3)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以读促思,以读促情。

  (4)小结,悟理。

  写天都峰的高与陡,正说明爬上天都峰非常不容易,那是需要勇气、力量和决心的。

  (对重点词句“有感情地朗读”,能使学生更深入地理解文章,也是中低段学生学写句子的有效途径。)

  2、学习3~5自然段。

  那么,面对又高又陡的天都峰,想要爬上峰顶的除了我和爸爸,还有谁?那是一位怎样的老爷爷?你怎么知道他也是来爬天都峰的?

  (1)课件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2)思考:

  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言下之意就是“和我一样”。)

  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3)教师小结:

  天都峰那么高,那么陡,我年纪这么小,老爷爷年纪那么大,却都来爬。我们是互相惊叹,互相钦佩。表现了这一老一少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朗读。

  读出两个人之间互相羡慕、佩服的语气。

  (一个“也”字,在文中并不显眼,但通过点拔,进行挖掘,使学生感觉到这个词语在表达上的作用,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

  3、学习第6~7自然段。

  受老爷爷的影响,我开始爬天都峰。那么,我是怎样爬的?

  (1)课件出示句子,填空。

  我( )向峰顶爬去。

  A、“奋力”是什么意思?

  B、课文是怎样来描写我“奋力”爬山的?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手脚并用”是什么意思?为什么要这样爬?

  (2)我们攀着铁链,手脚并用,奋力向上爬,结果怎样?

  A、“终于”是什么意思?

  B、从这个词中,体会到了怎样的心情?

  (3)拓展,启发想象。

  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假设你是文中的“我”或老爷爷,在爬山途中,你会怎样去鼓励对方?

  爬上峰顶,“我”和老爷爷会说些什么,做些什么,又会有哪些感觉?

  (4)指导朗读。

  (通过创设的语境,让学生自然地融入课文,达到文本合一的境界,并从中领悟做人的道理。)

  (三)课堂小结,领悟道理。

  学习如登山,我们只有不怕困难,知难而上,凭着坚强的毅力、非凡的勇气,才能攀上知识的高峰。

  (四)布置作业

  把课文第2自然段描写天都峰又高又陡的句子抄下来,读一读,背一背。

  (积累好词好句,学以致用,来拓展语文学习的广阔天地。)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2

  山东泰安市泰安区徐家楼办事处小学 陈炳峰

  课文

  暑假里,爸爸带我去黄山,爬山都峰。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忽然听到背后有人叫我:“小妹妹,你也来爬天都峰?” 

  我回头一看,是一位白发苍苍的老爷爷,年纪比我爷爷还大哩!我不再犹豫,点点头,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也点点头:“对,咱们一起爬吧!” 

  我奋力向峰顶爬去,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像小猴子一个样……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在鲫鱼背前,爸爸给我和老爷爷照了一张相,留作纪念。老爷爷拉拉我的小辫子,笑呵呵地说:“谢谢你啦,小妹妹。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 

  “不,老爷爷,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我应该谢谢您!” 

  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堂实录

  师:来,我们先来做个小游戏,说个绕口令。一棵柳树搂一搂,两棵柳树搂两搂,三棵……来,谁先来试试。

  几个学生读。

  师:大家说了这么多,想不想听老师读一读。

  老师一口气说到十二棵柳树。

  全体鼓掌。

  师:我说得不错嘛,对不对,同学们,老师也需要鼓励一下。

  生:是。

  师:好,开始上课。同学们,昨天我们初次见面,希望大家能从不同的途径收集黄山的资料,大家带来了吗?

  师:给大家看一看。

  生:我搜集的是文字资料。

  师:给大家念一念。

  生念。

  师:你带的什么资料?

  生:照片。

  师:这么美的资料如果不给大家展示真可惜,来,到这来。

  投影出示照片。

  师:能给大家介绍一下吗?

  生介绍。

  师:感谢您搜集的资料,大家想出这么多好办法,老师也搜集了一些资料,大家能不能给教师一个机会,让我也展示一下我收集的资料。

  多媒体展示:黄山的资料。

  师:今天我们学习一篇新的课文,讲的就是发生在天都峰上的一个故事。

  板书课题:爬天都峰

  师:好,请大家齐读课题。先请同学们读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开始读书。放开声音读书。读吧,自己读。

  生自由读。

  师:书读完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利用手里的卡片合作学习本课生字。各组小组长负起责任来。我们看看哪个小组最会利用生字卡片,学得最好。

  小组学习生字。

  师:有的同学已经进行了第二遍了,先停下来。我发现咱们八个组的小组长都非常负责任。我们来接读课文。

  生读。

  师:好,请坐,我发现同学们在读的时候有这样一个字非常容易志错,现在谁来当小老师来带大家读。

  出示:攀

  师:一起读。

  生读攀

  师:同学们,大家在较短的内容就能把课文读顺了,在读课文当中,哪些事给你留下深刻的印象

  生:小朋友和老爷爷的对话。

  师:这是你的读书感受。

  生:第六自然段爬天峰。

  师:你们都是这种感受吗?

  生:是。

  师:那有没有不懂的地方,可以提出来。

  生:犹豫?

  师:把话说完整。

  生:犹豫是什么意思?

  师:相信你在读书中能解决。

  生:石级是什么意思?

  师:谁能帮助他?

  生:就是楼梯的样子一层一层的。

  师:还有问题吗?

  生:汲取什么意思?

  师:这个问题有价值(师板书:汲取)我们一起来解决这些问题。那首先我们来看看大家都比较熟的天都峰。

  出示:我站在天都峰……

  师:老师教给你们一些读书方法,一边读一边想,把你想像的天都峰用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看谁画得最快,最好。

  生画。

  师:哪位同学愿意把你所画的天都峰展示给大家看。

  展示同学作品。

  师:你们觉得这位同学画出了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天都峰的高。

  师:来,你说。

  生:画出天都的石级,铁链。

  师:谁来补充?

  生:就是画出了险。

  师:为什么险?你自己来说说,想通过这幅图想体现天都峰什么特点?

  生:体现天都峰的石级,铁链。

  师:看来同学们只是看到了这段天都峰的石级,铁链,谁再来展示。

  展示学生画的图片。

  师:请大家看看这两幅图哪幅好,为什么?

  生:第二幅图山很多,又画出了太阳,比较好。

  生:第二幅图好,是因为他把第二自然段的云彩那句话画出来了。

  师:说得非常好,这位同学注意到了天都峰非常高,在云彩上面呢,并把他的想象画出来了。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险,那你们能把他读出来吗?自己来试,你的感受会更深。

  生自由读。

  师:谁愿意读?

  生读。

  师:读的这个地方多好了,这样读就把天都峰的高读了出来。谁能来读,读得比他更好。

  生读。

  师:哪位同学也能像刚才老师一样评价一下这位同学呀?

  生:读得流利、响亮。

  师:你来说说?

  生:他读得很有感情。

  师:哪里有感情?

  生:他读得好的地方就是真叫人发颤的颤。

  师:现在谁还想读,而且比前边两个同学读得都要好。好,你来读。

  生读。

  师:谁来评?

  生:和前边一样,颤读得有感情。

  师:有没有听出不一样的呢?

  生:他读出了害怕的感觉。

  师:读得好,评得妙,那我们该怎么读这一段呢?来,放开声音,读读这一段。

  生读。

  师:现在我邀请我们班同学读这一段,可以站着读,坐着读,如果能加上动作表情更好。

  生读。

  师:读得好。天都峰如此的高,如此的险,小姑娘站在天都峰的脚上她在想,我爬还是不爬,她犹豫了。

  师板书:犹豫

  师:正在这个时候又发生了什么事情?看看这三段话,告诉老师你最想用什么方法来学习呀!

  生:分角色表演。

  师:大家觉得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那现在就请我们三人一组分头学习,马上开始吧!

  投影出示这一段。

  师:现在哪个小组愿意展示一下你们读的情况。你来。

  生读。

  师:同学们他们读得怎么样啊?

  生:读得比较流利有感情。

  师:你的标准比较宽松。

  生:我觉得读得不太好。

  师:老师也觉得这组同学没有读出最高水平来。那怎样才能读出最好的感情呢!

  出示:用标点符号提示句子语气。

  师:读到人物语言时,心里就要想一想,他心里是怎么想的。

  小组读。

  师:首先我们来看这里,哪位同学代表你们小组说说。

  生:老爷爷说:小朋友你也爬天都峰。老爷爷在想,小姑娘会不会也能跟他一起爬。

  师:他为什么会怀疑小朋友是来爬天都峰的呢?

  生:因为前边课文讲了她犹豫。

  师:是啊,前面讲了天都峰那么险,那我们究竟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谁能说说小朋友见到老爷爷会怎么想?

  生:那么老的老爷爷都来爬我也应该爬。

  师:那这句应该怎么读呢?

  生:老爷爷,你也来爬天都峰。

  师:那老爷爷来爬天都峰又是怎么想的?

  生:咱们一起爬吧。

  师:对,为什么?因为他想这个老爷爷年纪已经很大了,还来爬天都峰,所以他想努力一起和老爷爷爬天都峰。那我们应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谁能再坚定些。

  生读。

  师:同学们理解了这三句话的语气,现在三个人再开始朗读。

  生读。

  师:现在哪个组的同学愿意展示给大家。来,你们三人来。

  三人小组读。

  师:小爷爷和作者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向天都峰爬去。请大家一起读。

  生读。

  师:同学们这一老一小已经从对方身上受到了鼓舞,他们信心百倍,那你们把他们的勇气都读出来了吗?准备一下,我们再来读一下。

  生读。

  师:这一老一小经过努力终于爬上了天都峰,我们向他们祝贺,这节课开头我们提出了一个问题,现在大家明白了吗,汲取是什么意思?

  生:汲取力量。

  生:汲取爬天都峰的力量。

  生:汲取了鼓舞。

  师:受到了鼓舞,汲取战胜困难的力量。这一老一小靠自己的力量爬上了天都峰,同时,我们也通过读课文理解了我们不明白的内容。同学们请课下利用我们查到的资料出一期壁报,下节我们继续学习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3

  之一

  佚名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主要讲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

  全文共有10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在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第二自然段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第三、四、五自然段讲“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遇,并约定一起爬天都峰。第六、七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还有爸爸,一起奋力向上爬,终于爬上了天都峰顶。第八、九自然段,写“我”与老爷爷登上天都峰以后,相互道谢。第十自然段,讲爸爸总结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少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课文最后以爸爸的话结尾,发人深思。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这就是“真有意思”的“意思”。这句话也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1.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奋发向上的品格。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理解课文内容,能回答课后的问题。

  4.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师生交流有关天都峰的所查找资料。

  (天都峰是黄山“七十二峰”中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大约有1.5公里长。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背。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初读课文。

  1.轻声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特别是生字字音。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用查字典和联系上下文的方法理解词语。

  3.检查自学情况。

  (1)检查读音。

  陡攀辫决勇

  (2)字形难点。

  颤:左右结构。第十三笔是“—”。

  (3)理解词语。

  犹豫:拿不定主意。

  奋力:充分鼓起劲来。本课指努力向上攀登。

  终于:表示经过种种变化或等待以后出现的情况。本来是指“我”、爸爸和老爷爷经过艰苦的努力,登上了峰顶。

  居然:表示出乎意料。

  本课指什么事出乎意料?(指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也能爬上又高又陡的天都峰,真出乎意料,令人敬 佩。)

  汲取:吸取。

  三、读课文,说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读第一自然段,说说这一段交待·了什么?

  二、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天都峰给你留下什么印象?画出有关语句,出声读一读。

  2.说说课文中是怎么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

  (1)高:“抬头望”、“啊,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

  “我爬得上去吗?”这一句是不是怀疑自己能否登上天都峰?

  (更进一步地表现了天都峰的高。)

  (2)陡:“笔陡”“石阶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

  教师用一根线绳作为“石阶边上铁链”,使学生体会什么叫似乎从天上挂下来的。

  什么叫“发颤”?真的害怕吗?

  (烘托了天都峰的陡。)

  3.指导读出天都峰“高”和“陡”的特点。

  学生练读,评读。

  4.小结。

  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爬天都峰的困难,暗示了登上这么高、这么陡的山峰,是需要勇气和力量的。

  三、学习课文第三、四、五自然段。

  1.自读这部分内容,画出老爷爷和“我”的对话。

  2.出示句子:

  小朋友,你也来爬天都峰?

  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3.思考:他们所说的话中都有一个“也”字,这个“也”是什么意思?他们是互相怀疑吗?表现了他们什么精神?

  学生分组讨论。

  集体汇报、小结。

  (天都峰这么高、这么陡,小朋友这么小的年纪,老爷爷这么大的年纪怎么也来爬呢?表面上似乎双方都有怀疑,实际上是互相羡慕、敬佩,表现出这一老一小都有不怕困难、勇于攀登的精神。)

  4.分角色有感情朗读对话。

  四、学习课文第六、七自然段。

  1.提问:“我”怎么爬天都峰?画出动作的词语。

  (“攀着铁链上”、“手脚并用向上爬”。)

  2.出示句子,填空,再说说用上括号里的词语好在哪里,我( )向峰顶爬去。

  (用上“奋力’’突出了爬山过程的艰难,要充分鼓起劲来不怕困难、向上攀登。)

  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 )都爬上了天都峰顶。

  (“终于’’是经过“奋力”的结果。使我们感受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3.朗读课文。

  五、学习课文第八、九自然段。

  1.登上天都峰以后,“我”和老爷爷为什么要互相道谢?

  (1)老爷爷为什么说是“你的勇气鼓舞我”?“居然”在这里说明什么?

  (其实也可以说是意料之中,因为老爷爷有那种勇于攀登的精神,就一定能爬上天都峰的。)

  (2)小妹妹为什么说“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

  (3)他们的对话中都有一个什么词?这“勇气”体现在哪里?

  (体现在他们都敢爬天都峰。如果没有勇气,这一老一小怎么敢爬天都峰呢?)

  2.你从他们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一个人只要有决心,有勇气,任何困难都可以克服。)

  3.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对话。

  六、学习课文第十自然段。

  1.爸爸为什么说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

  (因为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但是都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互相鼓励,互相学习。)

  2.想想他们是怎样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的。

  3.你从爸爸的话中体会出什么?

  (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七、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内练习

  一、读读写写下面的词。

  笔陡——石级——铁链

  似乎——发颤——奋力——

  攀登——终于——纪念——

  辫子——勇气——决心

  意思——一取得——

  ┌───┬───┬───┬───┬─────┬─────┐

  │要查字│ 音节 │ 音序 │ 部首 │ 再查几画 │ 组两个词 │

  ├───┼───┼───┼───┼─────┼─────┤

  │ │ │ │ │ │ │

  │ 陡 │ │ │ │ │ │

  ├───┼───┼───┼───┼─────┼─────┤

  │ 攀 │ │ │ │ │ │

  ├───┼───┼───┼───┼─────┼─────┤

  │ 念 │ │ │ │ │ │

  ├───┼───┼───┼───┼─────┼─────┤

  │ 勇 │ │ │ │ │ │

  └───┴───┴───┴───┴─────┴─────┘

  三、判断带点字的读音,在正确的读音后面画“√”。

  似乎 暑假

  发颤 应该

  四、选字填空。

  纪记 年( ) ( )住 日( ) ( )念

  作做 工( ) 留( ) ( )( )业

  相像 ( )声 ( )片 好( ) 照( )

  五、给下面的句子加标点。

  1.我仰起脸问老爷爷您也来爬天都峰

  2.爸爸听了笑着说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六、按课文内容填空,并按要求回答。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望:啊,峰顶这么——,在——上面哩!我爬得上去吗?再看看-.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挂下来的,真叫人.——!

  1.这一段写天都峰的——。

  2.用“,,”把这段话分两层。

  3.作者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目的在于突出——暗示——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4

  教学目标:

  1.讲读全文,教育学生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奋发向上的勇气和力量,培养他们从小不怕困难的品格。

  2.掌握联系上下文理解重点词语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交流资料。

  同学们去过天都峰吗?谁能介绍一下有关天都峰的资料?(去过天都峰的同学可说说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感;没去过的同学可介绍一下自己从网上或其它地方所查找到的资料。)

  如:天都峰:是黄“七十二峰”中的最险峻的三大奇峰之一。海拔1840米,登山石阶约有1.5公里长,坡度在70度之上,最险处近乎于90度。登山的小路像天梯似地挂在陡峭的山岩上,使许多游客望而生畏。1934年才修凿了石凳,增设了铁索。解放后又修凿了1000多级石阶。

  天都峰最险处是鲫鱼脊。它是一道长约十几米,宽不过1米的狭长光滑的石脊,石脊两旁是万丈深渊。

  二、围绕课题,质疑。

  1.谁爬天都峰?

  2.怎样爬天都峰?

  3.在爬天都峰的过程中发生了什么事?

  4.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什么?

  ……

  三、带着问题学习课文。

  1.了解大意: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谁爬天都峰?带着问题默读课文。

  (本文主要写了暑假里,爸爸带“我”去爬天都峰,“我”与一位不相识的老爷爷相互鼓励,一起登上天都峰的事。主要写"我"和老爷爷。)

  2.理清思路:小组讨论,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前的情景?(1-5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是写爬天都峰之中的事?(6-7自然段)哪几个自然段是写爬天都峰之后的对话(8-10自然段)

  3.抓住山峰险势,通过朗读,理解“我”的心理。

  “我站在天都峰脚下抬头望:啊,顶峰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告诉我们峰顶很高,是运用夸张的手法,写出天都峰高耸入云”“再看看笔陡的石级,石级边上的铁链,似乎是从天上挂下来的,真叫人发颤!”写出了石级壁陡实指天都峰之险。“挂”是直上直下的意思,作者用“我爬得上去吗?”写出了自己在险峻山势面前担心,怕爬不上去,用“发颤”写出了当时害怕的心理。

  在朗读时一是读出山势的险峻、陡峭;二是读出来作者心理的紧张与担心。

  4.抓住“奋力而攀”,通过朗读体会登峰之艰难。

  ①“我奋力向峰顶爬去。”“奋力”读时要加强语气,读出充分鼓起劲来,尽所有的力量爬。

  ②“一会儿攀着铁链上;一会儿手脚并用向上爬……”两个“一会儿”读出作者爬山时不怕累,巧用爬山方法,历尽艰辛克服各种困难。

  ③“爬呀爬,我和老爷爷,还有爸爸,终于都爬上了天都峰顶。”“爬呀爬”,爬山是何等的不容易。“终于”是奋力的结果,还能表现出“我们”经过巨大努力之后爬上了天都峰的快慰心情。

  把带点词的语气读出来,从而体会到:要攀登高峰,必须奋力向上,勇于攀登,才能达到目的。

  5.抓住“互相道谢”,通过讨论,明白登山成功之理。

  同桌交流,谈谈自己对“我”及爷爷说的话的理解。

  ①"要不是你的勇气鼓舞我,我还下不了决心哩!现在居然爬上来了!这句话肯定了“我”爬山的勇气对老爷爷行为的影响。“居然”是说老爷爷能爬上天都峰是出乎意料,根本没有想到的。

  ②“我是看您也要爬天都峰,才有勇气向上爬的!”这句话告诉我们“我”由望峰生畏到坚定信心直至爬山成功,勇气来源于老爷爷的行为鼓舞。

  通过交流,由此得出他们都是在对方的鼓舞下,爬上顶峰的。

  6.有感情地朗读,体会爸爸的话。

  (1)自己动手画出爸爸说的话,认真读一读,“汲取”是什么意思?(吸取)

  (2)爸爸说的话“真有意思”你怎么理解?

  (这一老一小,虽然互不相识,却能相互鼓励,相互学习。)

  (3)爸爸为什么说这句话?(这句话告诉我们,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才能取得进步。)

  四、总结全文

  在日常生活中,在人与人相处中,要相互学习,相互鼓励,共同进步。要善于从别人身上获取力量,增添勇气,把事情办好。

  《爬天都峰》教学反思

  《爬天都峰》一课主要讲了天都峰的高和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解决困难爬上天都峰的。通过对课文的朗读体会善于从别人身上相互学习、相互激励、共同进步解决困难的道理。

  课堂上,我首先对生字和词语检查过关,然后就把重点放在朗读感悟上。这一课中我把朗读感悟重点放在了对天都峰的高和险上以及我和老爷爷相互激励的话语上面。这里重点说一直对于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在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险上,我让学生多次朗读第二段,在读中让学生抓住重点词句进行体会。如:“峰顶这么高,在云彩上面哩!”体会天都峰的高;通过“挂”等词体会天都峰的陡。但是在找一找这些词语时,却碰到了一些困难,尤其是对于“挂”这个词语,很多小朋友不能理解,因此花在这里的时间就相对多了些,最后我希望通过知识的迁移来使学生理解,我举了《望庐山瀑布》的例子,通过这里的“挂”字来使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挂”字,由于学生已经学习过了《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所以这样一来就比较容量理解了,我也认识到有些东西的学习对三年级刚升上中段的学生不能太强求了,要通过知识的迁移和感性的事物的帮助才能行!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5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写了在假日里,“我”和爸爸去爬天都峰,路遇一位素不相识的老爷爷,“我们”互相鼓励,克服山高路陡的困难,终于爬上了天都峰的事情。课文向人们揭示了在困难面前,要有战胜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在人与人相处的过程中,要善于学习,互相鼓励,共同进步的道理。

  这篇课文中的许多儿童语言,内涵丰富,细细咀嚼,耐人寻味。所以在本节学习中,我将利用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一些句子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使学生从课文内容的理解中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学情分析

  《语文课程标准》中对三年级学生提出了“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三年级已经有了一定得知识的积累,大多数学生已经做到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但要有感情地朗读,尤其是人物对话,学生要想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离不开老师的指导。对于理解课文内容、人物的心理活动,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更是需要老师指导学生通过不同形式的朗读来完成。

  教学目标:

  《新课程标准》中指出“让学生主动地进行探究性学习,在实践中学习、运用语文,发展学生的个性”的要求,我根据教材特点,确定了如下的教学目标:

  1、能正确读写本课的生词。

  2、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分角色读出不同人物的语气和心情。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4、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了困难。并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重点是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难点是读懂课文最后一句中爸爸的话:“你们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过程:

  根据所确定的教学目标,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通过学生交流爬山的感受,引入课题。

  二、整体感知,检查预习

  这一环节先出示本课的生词,检查学生的预习掌握情况,采用先读后记再听写的的形式来检查。然后让学生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整体感知课文。

  三、精读课文,探索交流

  在这一环节中,我又设计了四步:

  第一步:感知天都峰的样子。俗话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新课标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充分的读,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所以在这个环节我引导学生想象和感悟,并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来体会天都峰的高和陡。

  第二步:朗读第一次对话,体会勇气的力量。

  著名教育家顾明远说过:“不会提问的学生就不会学习。”学生不仅要“学答”,更要“学问”。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比教师主观设计大大小小的问题更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在这里,我引导学生质疑:小女孩刚刚还在犹豫不决,是什么原因让她下定决心要爬天都峰呢?然后让学生带着问题学习3、4、5自然段,让学生想象小女孩和老爷爷心里所想,以体会勇气的力量。

  第三步:朗读6、7自然段,体会爬山的艰难。

  在这部分的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奋力“、“一会儿……一会儿”、“爬呀爬”、“终于”等这些重点词句进行反复朗读,来体会爬山的艰难。

  第四步:朗读第二次对话,领悟互相道谢的原因

  本环节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让学生小组讨论:他们为什么互相道谢?让学生领悟到他们是从别人身上汲取了力量,互相鼓励,所以战胜困难。从而也体会了爸爸说的话的含义。

  四、拓展延伸,总结升华

  这一环节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说说自己生活中的事例,并通过谈收获,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面对困难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五、作业设计:

  为了照顾全面学生,我设计了层次化的作业。作业超市里面出示了三道题,让学生在作业超市里自主选择一项或两项来完成。

  板书设计: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所以我设计了如下的板书:

  爬天都峰

  高陡

  奋力终于

  我汲取力量老爷爷

  以上就是我对《爬天都峰》的教学设计思路,在教学中我会进一步总结、反思、调整。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篇16

  说课不仅要说明怎么教,还要说明为什么要这样来做,这就迫使教师要认真去学习教育教学理论,要认真去思考如何解决理论与实践相脱节的问题,这样就可以帮助教师从理论上去认识教学规律。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爬天都峰》优秀说课稿,希望能够帮到您!

  设计思路:

  从内容上看,本课写如何“爬”的文字并不多,而用了大量笔墨去写天都峰的特点,写小妹妹与老爷爷的两次对话;再从中心思想看,并非只在表现不怕困难、奋力攀登的精神,而是要说明应该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相互鼓励,共同进步。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据据课标、教材内容和三年级的学生认知特点,我在教学中设计了两个重要的问题:(l)课文是怎样描写天都峰的“高”和“陡”的?(2)“我”和老爷爷爬上天都峰以后,为什么要互相道谢?这实际上就是本篇课文的重、难点和学习思路。在刚进入课文的学习后,就用课件出示这两个研究问题。新课标强调: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设计,都应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因此,将教学方法确定为有助于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的形成“专题研究法”。这样一方面能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需求,激发学生学习课文、探究中心的兴趣,有利于促进主体性发展。另一方面虽说“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但只有在“研究问题”的定向中,“鸟”才能在茫茫的天空中不失“飞”的方向,“鱼”才能在浩瀚的大海中找到“跃”的目标。

  设计理念:

  1、 众所周知,多媒体的最大特点是生动性、形象性和直观性,而小学生的思维又以形象思维为主。多媒体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资源,生动、形象、直观的画面,能够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为给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学习资源与创造空间,我把学生搜集发到“作业天地”的资料整理后做成课件,运用到课堂上。我利用POWERPOINT软件制作了一个课件。展现在大家眼前的六张图文是“第二自然段”、“天都峰简介”、“第一次对话”、“勇攀天都峰”、“第二次对话”、“爸爸说的话”。点击图文,我们可以看到超级链接而成的介绍天都峰的图片文字。这种框架式结构,便于根据学情灵活运用。

  2、小学语文姓“小”名“语”,这种提法明确了小学语文必须以小学生为本,以语文教学的性质为根基。在阅读教学中,词句的理解,基础知识的训练固然重要,但最终还是要落实到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上,落实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上。“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叶圣陶先生也说过:“教是为了不教。”这些都说明了培养能力的重要性。所以我尤其重视学生自学能力的培养。

  根据三年级小学生阅读能力和生活经验有限的实际,指导学生理解小妹妹的话时,重在“扶”;理解老爷爷的话时,着力“放”。为了弄清“我”是怎样爬上天都峰时,设计了几个相关问题:(1)小妹妹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她看见了老爷爷,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她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着重指导学生静下心来一边读一边想。这一环节重在扶。为了引导学生想象老爷爷是也是受鼓励爬上峰顶的。课件出示类似的思考题,这一环节重在放。用“导、扶、放”的教学方法,是想让学生在逐步适应并掌握学习方法,达到自主学习的目的。

  3.“读”占阅读鳌头,教给学习方法。

  在本课设计中,我着眼于读书的训练。读书贯穿于教学活动的始终,并根据不同的训练目的,设计了包括自读、默读、试读、指名读、齐读、分角色读等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在读中感受,读中理解,最终达到有感情朗读,即叶老说的“美读”,以培养学生的语感,形成阅读能力与习惯。在读的过程、评价中,课堂上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信息和情感交流呈现出和谐共振的局面。

  陶行知先生说过:“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乃是教学生学。”教学中不仅要教学生学会,更需教教学生会学。

  课文第六自然段讲的是“我”勇攀天都峰。为使学生在语言环境中理解“奋力”一词,首先,指名读本节,其余学生感受“我”是怎样不怕困难爬天都峰的;再让学生自读,画出体现我“奋力”爬的词语,并理解这些词语;最后,让学生观看视频,结合生活感受,带着自身体会,有感情地一齐朗读课文。这样通过听读、画读、赏读来指导学生读书活动,学生必定能举一反三,触类旁通。

  4、启发合理想象,培养创新能力。

  课文没有直接、明显地写出老爷爷爬天都峰的思想变化及攀登天都峰的具体过程,但学生们可以凭借前面理解到的小妹妹在老爷爷鼓舞之下爬上天都峰的那些认识,在自己头脑中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创造出新的形象来。

  在启发学生理解老爷爷感谢小妹妹的话时,安排了较为充分的时间,设计了这样一组想象思考题:(1)老爷爷来到天都峰脚下,心里怎么想(2)他看见了小妹妹,心里又怎么想呢(3)后来,他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让学生在想象的空间里去塑造老爷爷奋力登山的生动形象,从而既对他们进行创造性思维的训练,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又锻炼了语言表达。

  教法、学法

  从读中理解,画中理解,演中体会,议中体会、积累和运用语言文字,让学生展开想象,进行形象思维训练;教师通过导、扶、放让学生从学会到会学;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以

  “情景教学法” ,激发兴趣,使其乐学,从而提高课堂教学效果。

  教学目标:

  1、学习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方法,体会一些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

  2、分角色朗读或表演课文中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抄写课文的第二自然段。

  3、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体会“我”和老爷爷如何在相互鼓舞下,坚定信心战胜困难的。

  4、能体会到在困难面前要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和信心,要善于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重点:理解“我”爬天都峰的过程。重点指导学生理解天都峰的“险”以及“我”和老爷爷的两次对话。

  教学难点:读懂课文最后一段中爸爸的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提炼资料,复习导入

  语文学习的外延是生活的外延。语文教学要加强课堂内外的联系和校内外沟通。通过查找、阅读资料来增加学生的阅读实践量。引导学生查找资料时要让学生的思维不仅仅局限于查到资料,还要进一步整理查找到的资料。这种教学模式既符合语文课标的要求,又与语文学科强调的“听、说、读、写”的训练能够有机的结合,使学生在查找、阅读、整理资料中得到切实的锻炼,开阔了视野,提高了学习效率。

  学生收集背景资料过程中,会得到许多与天都峰相关的信息,然后与他人交流。其实,学生收集资料、交流信息的过程本身就是一种很好的自主学习过程。

  课前,我让学生交流,说说:你收集到什么资料?上课伊始,我就有针对性地引导学生观看介绍天都峰的文字,引出天都峰的高和陡,使学生懂得根据要求分类整理资料的方法。

  二、读画演议,培养能力

  1、整体把握。“请大家自由地投入地把课文读一遍,然后着重研究师生筛选出的两个问题,”这一设计遵循课标“从整体把握”的原则,旨在让学生对课文内容建立“框架结构”的认识,训练学生的整体思维能力。从全局出发了解全貌,把握文章的脉络,体现“挚领一顿,百毛皆顺”的教学思想。

  2、以线串珠。以两个“研究问题”为线,根据学生情况相机进行各个段落的教学。体现以学定教,顺学而导的思想。

  3、“读”占鳌头。崔峦说过:一定要把课文读对读通读顺读好,这是学习课文基础,也是理解内容前提。“语文教学中,……要重视积累、感悟、熏陶和培养语感。”“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最佳途径。所以在教学中,我安排了各种形式的读,力求让学生读而不厌,读得有成就感。

  4、图文相映。培养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习惯,让学生运用“读、想、画、诵”的方法学习课文。学生先默读课文第2自然段,要求用边读边想的方法,把课文中的描写天都峰高陡的文字变成自己头脑中的画面,在预习本上,用最准确最简洁的线条画出来。接着学生作画,请两个同学板画。然后结合第2自然段的内容,交流、评价学生画的天都峰简笔画。最后小结齐读第2节。采用了简笔画辅助理解,从字的世界走向了画的世界,又从画的世界回到了字的世界。在特殊的情感氛围中,完成了字画转变,培养了学生观察、思维、表达等多种能力。不但能够加深学生的理解和记忆,而且增添了课堂里的美育气氛,使学生在接受语文知识时,同时受到美的熏陶。学生体验到“文中有画,画中有文”的情趣。

  4、角色表演。第一次对话或第二次对话采用表演的方式学习。通过演读,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对课文的印象,内化活用文本语言,并受到感染,从而引起共鸣,达到知、情、意、行全面和谐发展的要求。

  5、议论风生。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时,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的有关词句,体会其表达效果。”第二个专题的学习,我主要抓住了课文最后一句话“你们这一老一小真有意思,都会从别人身上汲取力量!”展开教学。首先,我向学生提供了理解这句话的方法:理解重点词意;理解整个句意;理解句子之间的关系。学生知道了方法,再用“吐泡泡的方式”提出问题?学生肯定会问:“怎样理解‘真有意思’‘汲取’的意思?” “‘汲取’的力量是什么呢?‘我’和老爷爷是怎样互相‘汲取’力量的?”

  三、展开想象,拓展延伸

  爱因斯但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这充分说明了想象力的重要性。想象是思维的体操,是拓展思维空间的内趋力,是人们对头脑记忆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建立新形象的心理过程。教学中,充分挖掘教材内容,经常进行想象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深刻性和创造性。一是在空白处发挥学生的想象。如老爷爷是怎样受小女孩的鼓舞爬上天都峰的,就是根据小女孩是怎样爬上天都峰的展开的类比想象。二是在理解了重点内容以后,我让学生发挥想象,引导学生练说:“‘我’望着险峻的天都峰退缩了,假如你是老爷爷或者是小女孩,想一想,你怎样劝导我爬天都峰?”诸如此类,不一一举例。

  四、布置作业

  说板书

  大家都知道板书是微型教案。板书集中体现教学目的、重点、难点、教学过程,体现教学的特色与特性。 好的板书还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反映课堂教学的全部过程。

  设计本课板书时,我以学生板演的天都峰简笔画为背景,在山体上板书了“高”、“陡”两字以彰显天都峰的险峻。随着山势,在山脚、山腰和山顶由下到上分别板书了“(仰)望”、“奋力”、“终于” ,以体现爬山前、爬山时、登顶后的顺序,理清文章的脉落,使文路、教路、学路融为一体。在金字塔形的山底下,用红色字体板书“汲取力量”四字,以突出文章的中心。总之板书力求体现师生双边活动,做到图文并,充分发挥板书应有的效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爬天都峰》教案示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