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通用6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

  1、让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2、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1、生字词卡片

  2、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候的照片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一、精彩两分钟

  学生展示

  二、课中研讨

  (一)导入新课

  师:同学们先来看两张照片。(师出示照片)猜猜这张照片有多大(出生),再看这一张呢?(这是一周岁的时候)看完照片,你有什么发现?(生作答)

  说说看:你和小时候比有什么变化?(生作答)

  师:是啊,时间过得真快,不知不觉中,老师的女儿已经一岁多了,你们也成了三年级的学生了。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

  板书课题:科利亚的木匣,指导学习“匣”的音形义。

  (二)初读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认真读读课文,遇到不认识的字可以通过查字典或问同学解决。

  学生自由读课文,小组交流生字读音,教师巡视指导。

  2、学生当小老师检查生字认读情况。

  3、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围绕木匣讲了科利亚的哪些事?

  板书: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4、小组讨论: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的顺序把课文分成三个部分,并根据这三个部分讲述的意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课文主要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三)研读埋木匣

  1、师:科利亚和妈妈是怎样埋东西的呢?请同学们认真读一读第一段,画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多读几遍。

  提示:他从家门口向前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进坑里。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敌人发现。

  教师板画科利亚埋木匣的过程。

  2、教师分步引导学生读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

  教师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然后学生自己练习想象读,并尝试背诵

  (四)研读挖木匣

  1、师:从埋木匣到挖木匣经过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已经九岁了。法西斯被赶走了,他和妈妈一起回到了故乡。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可是战前埋在地下的东西还在吗?请同学们默读第二段,思考以下问题。可以画下来,然后讨论交流。

  投影或小黑板出示:

  思考:

  (1)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2)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3)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学生认真读课文、思考、小组讨论。

  师板画科利亚挖木匣的示意图。

  师:看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示意图,你明白了什么?

  提示: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4)指导朗读。

  (5)分角色朗读这一部分。

  (五)受到启发

  1、师:请大家默读课文最后一段,想想通过这件事,科利亚有什么收获?

  学生读书、思考、讨论,练习概括段意。

  提示: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2、师:经历了差不多四年的时间,科利亚的周围有什么变化?从课文中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六)总结全文

  (1)师:请同学们认真思考,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提示: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师:课文先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再写从中受到的启发,用了怎样的写法?

  提示: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三、课后延伸

  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体会和认识以“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写一篇作文。

  26 科利亚的木匣(xiá)

  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2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读懂课文以木匣为线索,按埋木匣,挖木匣,得到的启示分为三部分。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揭题:今天我们来学习第18课科利亚的木匣。科利亚是一个外国小朋友,他的木匣怎么样了呢?让我们来共同学习这篇课文。

  二、学习本课生字词

  1、易错字:亚    匣    避    挖

  2、组词:

  锯(     )    避(     )    倍(     )

  据(     )    僻(     )    陪(     )

  剧(     )    辟(     )    培(     )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一)学生自读课文,思考:

  1、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是怎样埋的?妈妈怎么埋的?

  2、四年后,科利亚和妈妈又是怎么挖的?

  3、通过挖木匣科利亚懂得了什么?

  (二)分小组讨论,理清文章层次。

  第一部分:(1—3)科利亚和妈妈埋木匣。

  第二部分:(4—12)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没有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部分:(13)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三)提问: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四、总结

  全文叙述了科利亚在战争到来时埋木匣,四年后又挖出木匣,从这件事中得到启示的一件事。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勤思考的好习惯。

  2、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3、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学习第一部分

  1、指名朗读第一部分,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木匣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埋木匣?

  (3)科利亚与妈妈埋木匣有什么不同?

  2、学生默读,在书上勾画。

  3、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妈妈又是怎样埋的?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4、学生质疑。

  5、学生动手画出埋木匣的简笔画。

  6、学习课文第二段

  (1)学生默读第三段思考:科利亚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的 ?他和妈妈是怎样挖的?结果呢?

  (2)讨论思考题

  (3)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或简笔画)

  (4)提问:从幻灯片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五岁时十步,四年后长大了,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

  板书:

  五岁 十步 埋 步子小

  九岁 五步 挖 步子大

  (5)小结:科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是他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7、学生自由读第三段

  8、提问:挖到木匣使科利亚懂得了什么?他为什么说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板书:一切都在变化)

  9、小结: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方法,

  10、提问:全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附:板书设计

  习题精选

  一、读下面的多音字,组词。

  二、辨析字形并组词

  科(    )   霜(    )   坑(    )   倍(    )

  抖(    )   箱(    )   炕(    )   陪(    )

  料(    )   想(    )   抗(    )   培(    )

  蚪(    )   相(    )   吭(    )   剖(    )

  匣(    )   锯(    )   模(    )   彩(    )

  匠(    )   据(    )   摸(    )   睬(    )

  匹(    )   剧(    )   寞(    )   踩(    )

  三、填空

  1、(          )是我(          )埋的,那时候我(        ),(        )也小。我现在(         )啦,步子比那时候(             ),所以应该走的不是(          ),而是(          )。

  2、科利亚高兴地说:“(        )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          ),还懂得了(           )一天天(             ),我们一天天(             ),步子也在渐渐(           )。(             )的一切,不是都在(         )么?”

  四、从课文中找到含有“仍然、果然”的句子,读一读。再分别造句。

  1、仍然——

  2、果然——

  五、读了这篇课文你想到什么?举个例子说一说

  答案:

  一、

  二、

  科学、抖动、材料、蝌蚪;霜冻、箱子、思想、相信;

  挖坑、火炕、反抗、吭声;倍数、陪同、培养、剖析;

  匣子、工匠、马匹;电锯、根据、剧本;

  模仿、抚摸、寂寞;彩色、理睬、踩踏

  三、1、木匣 四年前 还小 步子 九岁 大了一倍 十步 五步 

  2、伙伴 匣子 时间 长大 变大 周围 起变化

  四、1、仍然——爷爷仍然保持着老红军艰苦奋斗的作风。

  2、果然——天气预报说今天有雪,下午果然下雪了。

  五、略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学生要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归纳段落大意。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教学重点

  1.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2.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难点

  理解、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会生字、新词,理解意思。

  (二)初读课文,介绍背景,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教学重点

  (一)识记生字,理解词语的意思。

  (二)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三、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自学生字词的能力。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2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解课题。

  从课文的题目看,《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主要是围绕着什么写的?(木匣)这篇课文围绕着木匣写了一件什么事?都写了哪些内容?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读生字词。

  3.正音:

  指导学生读准“匣”、“箱”的字音,这两个字都是三音连拼。

  4.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本课有两个多音字。“量”本课读li2ng,还有个读音是li4ng;另一个多音字是“数”,它可以读“sh(”和“sh)”,本课两个读音同时出现,“科利亚刚学数数”,第一个数读“sh(”,第二个数读“sh)”。多音字要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选择读音。请同学做下面的练习。给下面的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身高(li4ng, li2ng)

  称体重(li4ng,ii2ng)

  (sh(,sh))

  数量(sh(,sh))(li4ng,li2ng)

  5.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1)可以列成下面表格:

  在学生识记的过程中,可以引导学生,你还会用什么方法记住字形和理解字义?引导学生按汉字的特点,记字形,理解字义,培养学生识字能力。

  区别“匣”和“箱”的字义,“匣”比较小,“箱”一般比较大。它们的共同点,都是盛东西用的。

  (2)用比较法记字形、理解词义:

  箱(木箱)倍(一倍)

  相(互相)陪(陪伴)

  想(思想)赔(赔钱)

  (3)一字多组,理解字义

  箱(木箱)(纸箱)(装箱)

  倍(几倍)(加倍(倍数)

  德(品德)(德国)

  (4)易写错的字:

  德:右边是十四一心四部分组成,不要丢掉“四”下面的一横。

  6.出示生字卡片,理解词语。

  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

  冰鞋——滑冰时穿的鞋。

  果然——表示事情真的如此。

  仍然——表示情形没有什么变化或恢复原状。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一件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在学生读课文的基础上,让学生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如果提出的是词语方面问题,老师要带领学生找到其出处,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如果是其它问题,老师告诉同学们讲读课文带着这些问题学习课文。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使学生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得到启示,明白事物总是在发展变化的,无论什么事物,都不能用一成不变的眼光对待它,而要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做法。并且培养学生多动脑,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二)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给课文分段,并且归纳段落大意。

  (三)朗读课文。

  二、教学重点

  (一)理解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并受到教育。

  (二)给课文分段,归纳段意。

  三、教学难点

  理解科利亚最后讲的话的意思。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交待学习目标。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科利亚的木匣》一课的生字和新词,并且初读了课文,知道了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本节课继续学习这一课,通过学习,让我们知道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且使我们得到一些启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二)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给课文分段。

  1.小声读课文,每自然段写的是什么内容?

  (1)自然段:科利亚刚学数数,数了十步就挖坑。

  (2)自然段:科利亚埋木匣的经过。

  (3)自然段: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4)自然段:四年过去了,科利亚上小学了。

  (5)自然段:妈妈带科利亚回到故乡。

  (6)自然段:科利亚的妈妈挖出了箱子。

  (7)自然段:科利亚没有挖到木匣。

  (8)自然段:小伙伴们以为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

  (9)自然段:科利亚很自信,并且以为没挖到木匣肯定有原因。

  (10)自然段:科利亚动脑筋,认真思考知道没挖到木匣的原因。

  (11)自然段:科利亚挖到了木匣。

  (13)自然段:科利亚从挖木匣中得到了启示。

  在归纳自然段主要内容时,引导学生用“谁,干什么”的句式,组织语言,再回答。

  2.再小声读课文,边读,边对照自然段的主要内容,想:本文是按什么顺序,(即什么线索)写的?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3.再默读课文,按照以上写作顺序,用归并自然段的方法给课文分段。

  (1)学生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合并自然段给课文分段。

  (2)小组讨论,说一说你是怎样合并自然段并且给课文分段的。

  (3)学生汇报:

  一段是1~3自然段。(埋木匣)

  二段是4~12自然段。(挖木匣)

  三段是13自然段。(受到启示)

  在学生汇报分段结果时,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说出为什么这样合并自然段分段?以此,培养学生分段的能力。

  第1自然段写挖坑,第2自然段写埋木匣,第3自然段写为什么埋,这三个自然段都是围绕着埋木匣写的,所以分为一段。

  第4自然段是过渡段,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起着承上的作用,“在那儿差不多住了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起着启下的作用。四年过去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故乡,才引起了挖木匣之事,因此第4自然段应分到第二大段里,直到第12自然段都是围绕着挖木匣(他们回到家乡,妈妈挖木匣,科利亚挖木匣,没挖着,经过动脑筋想问题最后挖着了)写的。因此4~12自然段归为一段。

  第13自然段,写的是科利亚从埋木匣、挖木匣的事中,受到了启示,明白了一个道理,是又一层意思。所以这一段另分为一大段。

  (三)讲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段:(即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①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②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①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②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先按课文的内容说,然后再另说一句话:

  科利亚因为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埋木匣。

  放学了,教室里只剩下我一人,所以我走时就随手把灯关了。

  (5)归纳段落大意:

  归纳段落大意,要抓住全段的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请你按“谁,干什么”的句式归纳段落大意。

  本段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二段:

  过渡语:从第一段的课文中,我们知道了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挖坑很细心地埋下了自己的木匣,那么等他和妈妈一块避难回家后,挖木匣的情况是怎样的呢?我们学习第二段课文。

  (1)出示思考题:

  ①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②妈妈是怎么挖的?

  ③你怎样理解妈妈说得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让学生先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练习说话,先用课文中的内容说,再另外说一句话。

  妈妈如果当初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如果我现在抓紧时间,好好学习,将来就能成为祖国有用的人才。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①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科利亚把坑挖得很深,朝左挖、朝右挖,说明挖得面积比较大,还是没挖着。

  ②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让学生反复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换词练习,体会仍然的意思。

  “还是没有找到。”

  “依旧没有找到。”

  “仍旧没有找到。”

  “依然没有找到。”

  ③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让学生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④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⑤再细读第二大段,然后填空和判断:

  填空:

  科利亚开始没有找到木匣的原因是(木匣是四年前埋的,那时年龄小,步子也小),后来他摸着脑门想,终于挖到了木匣,原因是(现在他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一倍,不应当量十步,而是又重新量五步,就挖到了木匣)。

  判断哪是正确的答案;

  妈妈很快挖到箱子的原因是:

  妈妈记性好。(    )

  箱子没有被人发现。(    )

  妈妈是成年人,四年中步子变化不大,所以量了三十步就挖到了木箱。

  科利亚挖不到木匣时是怎么想的?

  没有埋好,被法西斯挖去了。(    )

  是不是记错步子了,会不会那时我数的不是十步?(    )

  那时我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我长大了,步子大了一倍,不应当量十步,而应当量五步。(    )

  (7)归纳第二段的段意:

  本段写的是科利亚挖木匣。

  3.学习课文第3段(最后一自然段):

  过渡语: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照妈妈的方法,自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后来,又用和妈妈同样的办法去挖木匣,妈妈很快挖到了她埋的箱子,而科利亚没有挖到自己埋的木匣。后来,经过科利亚动了一番脑筋,知道了自己没有挖到木匣的原因是,四年前埋的木匣,那时自己年龄小,步子也小,现在九岁了,步子大了一倍,那时量十步,现在应当量五步,果然量五步挖到了木匣,从这件事中,科利亚受到了很大的启示,我们学习课文最后一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用这个关联词练习说话:

  放学以后,我不光完成了老师留的作业,还帮妈妈做了家务。

  (四)作业。

  1.熟读课文。

  2.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3.叙述科利亚明白了什么道理?

  第三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熟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二)用“果然”、“仍然”造句。

  二、教学重点

  造句。

  三、教学难点

  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四、教学过程

  (一)默读全文。

  1.自己默读,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得到启示”的顺序,说一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怎样挖木匣的,他从中得了什么启示。

  2.小组内互相说一说。

  3.指名说一说,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二)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并且了解文章在写作方面的特点:

  1.自己小声读课文,课文中为什么要这么具体地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这与文章后面写到的挖木匣有什么联系?

  先自己边读边想,自己练习说一说,然后,在小组内互相说一说,最后再指名代表小组向大家汇报。

  文章详细具体地描写了科利亚埋木匣的情景,同时也较细地写了妈妈埋箱子的情况。这一方面突出了科利亚从小就爱观察,思考,善于模仿,办事细心,认真。另一方面,为后面写的挖木匣埋下伏笔,既然都是从家门口到菜园的方向量十步,为什么挖不到木匣?妈妈照埋箱子的样子,同样量了三十步很快地挖到箱子,而科利亚和妈妈的方法也相同,为什么挖不着?这样前后对比着写,对于理解,强化“世间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而应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的道理。

  2.写作方法:

  本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展开故事,文章主线清楚,并且文章前后照应。前面的描写为后边的描写埋下伏笔。

  读课文,让学生找一找,文章的哪些地方是为后面埋下伏笔的?

  (三)造句练习。

  1.弄清词义:

  在学生上节课理解这两个词义的基础上,出示词义,让学生再体会:

  仍然:依然,还,照旧的意思。

  果然:确实,真的,在意料之中。

  2.带学生读课文,找到课文中含有“仍然”,“果然”这两个词的句子,并且读一读,联系上下文说说词语的意思。

  3.按本课内容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仍然: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没挖到木匣,他挖了很深,并且左挖右挖,仍然没有挖到木匣。

  果然:科利亚知道了木匣是四年前埋的,四年后他长大了,步子也大了,不量十步,量五步就能挖到木匣,等他量了五步,果然挖到了木匣。

  4.仿照例子,用这两个词造句。

  仍然:三年级的时候,我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升入四年级以后,我仍然经常为班集体做好事。(要强调原来是这样,现在还是这样。并且强调句子的意思完整,避免“我仍然经常为班内做好事”这样的句子出现)

  果然:昨天晚上,天气预报说今天有小雨,今天果然下雨了。

  果然:昨天,李红的椅子坏了,今天我一进教室,看到椅子修好了,猜想可能是一贯爱做好事的张刚修的,经过班主任调查,椅子果然是张刚修的。(要强调原来对某件事有所预料,那么事实真的和预料的相符,避免“今天果然下雨了”这样的句子出现。)

  5.小组内交流自己造的句子,经过交流开阔同学们的思维,在小组内交流的过程,也是好帮差的好方法、好机会,使同学们多积累一些句子。

  (四)总结全文:师生共同完成。

  1.用最简练的语言说一说本课写的是一件什么事?

  本文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事。

  2.学了本课你有什么收获?

  (1)懂得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发展变化之中,看问题不能用固定不变的态度,要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2)进一步明确了归纳段意,要抓主要内容,按一定的句式,组织好语言。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获得启示,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2.根据思考、练习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引导学生结合课文内容体会科利亚最后讲的话

  2.继续练习给课文分段,归纳段落大意。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生字卡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引出课题

  教师:在我们的生活中有许许多多的小事,往往有些小事能给人以启示。《科利亚的木匣》这篇课文就是围绕着一个小木匣向我们讲述了一个平凡的而又给我们启发的小故事。

  1.教师板书课题,问:谁的木匣?

  2.学生读课题。

  二、学生读预习,按预习要求,自学生字

  1.学生读预习部分。

  2.学生划出这部分的要求。①自学生字词。②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③哪些自然段讲的是相同或相近的意思?

  3.自学生字。

  本课生字只有5个,请同学们自己按拼音读一读,找出你认为最不好读的字音。

  这5个生字分别属于哪种结构的字?填下列表格。

  4.读课后“读读写写”的词。

  三、教师范读课文

  学生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暂不回答)

  四、学生自由读课文

  要求①读准字音;②思考上面的问题。

  学生读后回答:讲的是科利亚埋木匣,过了4年,科利亚又重新把埋下的木匣挖了出来,他从中受到了启示。

  五、教师带学生读课文练习2,明确分段依据

  (按“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将课文分成三段。)教师板书。

  六、学生默读,划分段落

  1.首先标出自然段。

  2.读每个自然段,明确每段的意思。

  3.复习学过的分段方法。

  读自然段,明意思。

  意相近,并一起。

  意相异,就独立。

  4.按照“意相近,并一起;意相异,就独立”的方法将课文正确划分三段。

  第一段(1~3):讲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段(4~12):讲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段(13):讲科利亚从中悟出的道理。

  5.教师问:为什么科利亚要埋木匣,又干嘛把它挖出来,从这件小事中,他又悟出什么道理了?我们先来看看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他又是怎样埋的?

  七、学习课文第一段

  1.教师让学生想一想: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在这一段的什么地方写着呢?(第3自然段)学生读第3自然段。

  (1)为了躲避战争灾难,东西多,不能都带走。

  教师给学生简单介绍课文中的战争——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前后差不多4年。这是场正义的战争。

  (2)受到了妈妈的启示。学生读这段的最后两句话。问:“妈妈是怎么做的?(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进地里)科利亚是怎么做的?(量了十步,埋下自己的木匣)妈妈走了三十步,而科利亚为什么只走了十步?(因为他只会数到十,所以就量了十步。)科利亚看妈妈这样做,他也学会了,照着妈妈的样子做了,这说明了什么?(说明他是个善于模仿别人,自己肯动脑筋的孩子,同时他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3)学生概括说说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教师问:他是怎么埋的?木匣里都有什么呢?

  (1)学生读1~2自然段。

  (2)学生回答:他先挖坑,再把木匣放进坑里,然后盖上土,最后撒上细沙。

  教师问:什么叫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又说明什么?(说明科利亚埋木匣时年龄很小。)

  (3)木匣里都有什么?(学生读)

  (4)“盖上土,撒细沙”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认真仔细,想得很周到。)

  八、学生有语气地读这段,而后回答:科利亚和妈妈在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九、布置作业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5

  《科利亚的木匣》一文讲述的是二战时期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的过程中,发生在小朋友科利亚身上的故事。文章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记叙了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心爱的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并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课文的最后三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讲述了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课文在描写科利亚思考的过程时,层次非常清楚。首先他从妈妈的大木匣没有丢、还在原地得出结论: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丢,而且也会在原地,妈妈是成年人,步子的大小一般不会变。为什么没有挖出来,他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从科利亚的思考过程可以看出其思维清楚、合理,富有逻辑性,值得学习。经过认真思考,他明白了:时间过去了4年,自己的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埋木匣时从家门口向前走10步,现在只需走5步。他按照这样的思考做了,果然挖到了木匣。从这样一件具体的事情中,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个道理。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认识“匣、锯、阶”三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词语。会用“如果……就…..”等关联词语造句。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并说出各部分大意。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理解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第二次却挖到的原因;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课前准备:学生的学前准备:①布置学生搜集有关苏联卫国战争的资料,了解有关这方面的历史知识,旨在扫除在课堂学习中在故事背景方面的障碍。②布置学生带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学习《科利亚的木匣》观察自己小时侯的照片:

  师:请同学们看看照片,再看看现在的自己,发现了什么?

  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

  (找出关键词:木文围绕木匣写了哪些内容?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2、板书课题,理解课题,质疑课题。

  ⑴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记形,了解义,拓展词汇:用木头做的盒子称(木匣),那用铁做的盒子呢?装火柴用的盒子又可以叫什么呢?……

  ⑵齐声读课题,问:读了课文,你想知道什么呢?

  ⑶梳理学生问题,一一板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学习字词。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读课文,根据预习提纲自学课文。

  预习提纲: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全文。给每一段标出小节号。

  (2)读懂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三、检查初读,学习字词。

  (1)正确读出下列词语的读音:

  挖出、鞋子、木锯、争抢、敌人、台阶、懂得、斧头、屋子、不管

  (2)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四、品读体验:

  (一)学习第一部分:埋木匣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放、盖、踩、撒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回读句子: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重点读好“好玩”。

  ⑶从这些动作词,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二)学习第二部分:挖木匣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可以说科利亚很想找到木匣子,因为匣子里装着他心爱的玩具。)

  (3)自读课文。画出描写科利亚挖木匣的语句。

  (4)同桌之间交流读书所得。

  体会科利亚的心情,读出感受根据学生汇报,了解科利亚挖木匣的过程。

  学生用自己的方法演示科利亚的思维过程。

  理解文中词语:仍然果然

  (三)学习第三部分:受启发。

  1、教师引导学生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给大家听。

  出示句子: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儿想。

  引导学生思考: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

  让学生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展开讨论。

  学生思考讨论,师生总结出科利亚找不道木匣的可能性有4种:(出示)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2、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让学生再帮助科利亚分析分析,从课文中找到依据。

  五、细读体验。

  1、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⑴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

  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

  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⑵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师: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2、讨论第2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并出示:

  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

  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数步法)

  师:肯定了“算术真有用”。可见数步法是管用的。

  3、讨论第3种可能性。

  师:那么,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出示句子:“他们家的房子还在,屋里的东西却被法西斯抢走了。”

  老师引导:“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科利亚不可能把方向搞错)

  4、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师: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他们离家出走的句子:

  “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到喀山去了,在那儿住了差不多4个年头。”

  老师引导: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同桌互相讨论)

  六、拓展延伸:

  1、交流:请你说说你们的周围有什么变化?

  2、看来你们也明白了这个道理,可是有一个大人都不知道这一点,请看!《刻舟求剑》。

  教学反思

  1、课文所述的道理能够明白,但是太重视道理的学习,忽视了朗读的感悟。

  2、教案设计的容量太大,一课时的时间难以完成。

  3、拓展延伸存在走形式的现象。

  4、利用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这一目标未能达到。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篇6

  【教学目的】

  1. 会认 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 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懂得作者感悟到的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要按照事物变化的规律办事的道理。

  【教学难点】让学生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一. 导入:

  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学习生字:

  1. 读音:匣,读xiá,不读jiā;避,读bì,不读pī;仍,读二声,不读一声。

  2. 注意以下字形区别:斧和爷、锯和据、免和兔、抢和枪、难和滩,阶和价。

  学习课文:

  1. 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科利亚干么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

  2. 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3. 重点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从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4. 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小结: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

  练习:

  简单谈谈你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模拟试题】

  1. 我会选:

  功  攻        集 级          战  站        架  驾

  (  )课     (  )体         (  )场      (  )车

  (  )克       班(  )       (  )立      (  )桥

  2. 我会填:

  填动词:放、踩、撒、盖

  科利亚(  )好了木匣,( )上土,用脚( )实,还在上面( )了些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3. 阅读练习:

  蝴蝶的身体是黄色的,头上两只大眼睛像是透明的,里面有蜂窝般的复眼。两只眼中间伸出两根细丝,这是它的触角。蝴蝶的嘴是一条长长的吸管,平时总是藏在脖子底下。它的一对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是长圆形,美丽的翅膀薄得像轻纱一样。蝴蝶采花粉时,先扇动着翅膀,轻轻地落在花朵上,然后用两只脚扒开花心,再低下头,伸出吸管插进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来。

  回答问题:

  1. 这段话从         、        、        、       和        这五部分写了蝴蝶的外形。

  2. 蝴喋采花粉时,先         ,然后        ,   再                       。

  3. 从这段话中找出五个表示蝴蝶采花粉动作的词抄在下面。

  【试题答案】

  1. 我会选:

  功  攻        集 级          战  站        架  驾

  (功)课     (集)体         (战)场      (驾)车

  (攻)克       班(级)       (站)立      (架)桥

  2. 我会填:

  填动词:放、踩、撒、盖

  科利亚( 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些细沙,免得被人发现。

  3 阅读练习:

  蝴蝶的身体是黄色的,头上两只大眼睛像是透明的,里面有蜂窝般的复眼。两只眼中间伸出两根细丝,这是它的触角。蝴蝶的嘴是一条长长的吸管,平时总是藏在脖子底下。它的一对前翅呈三角形,后翅是长圆形,美丽的翅膀薄得像轻纱一样。蝴蝶采花粉时,先扇动着翅膀,轻轻地落在花朵上,然后用两只脚扒开花心,再低下头,伸出吸管插进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来。

  回答问题:

  1. 这段话从 身体  、眼睛  、触角   、嘴  和翅膀    这五部分写了蝴蝶的外形。

  2. 蝴喋采花粉时,先  扇动着翅膀,轻轻地落在花朵上 ,然后  用两只脚扒开花心   ,再低下头,伸出吸管插进花蕊,就津津有味地采起花粉来。

  3. 从这段话中找出五个表示蝴蝶采花粉动作的词抄在下面。

  扇动 、 落 、  扒 、 低、 插、  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科利亚的木匣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