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望天门山》简案

《望天门山》简案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望天门山》简案

微信扫码分享

《望天门山》简案(通用15篇)

《望天门山》简案 篇1

  一、    谈话导入

  关于古诗的。激情介绍李白。

  二、    初步感知《望天门山》

  2分钟试背;

  试谈感受。(生,师:情感要求)

  示范性揭题:望天门山——视点问题;地名的解释等问题;朗读问题;边读边想象画面的问题。

  小结方法:读——查——想——读

  三、    精学古诗

  1、自学古诗。

  我的理解

  我的想象

  我的疑惑

  我能读

  2、组交流学习成果,互相解疑。

  3、教师检查效果:

  策略一:你们还有什么疑问?(展示填写情况,强调学习态度与习惯)

  策略二:读诗以入境为能。是否入境从朗读中又可看出一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教师问眼前有什么?(想象)江水,气势非凡的江水;稳健的天门山;好客的天门,欣喜的孤帆。指导、练读、评价综合起来。同时要求学生用白话描述景象。

  4、小结:读诗要读出画面来,读出疑问来,读出自己的感悟来,读出情感来。

  四、    创设情景,检查效果

  1、自背,接受检查

  2、叔叔来我家,进行小考查(综合性语文实践活动)。

  比如李白基本生平,生如不知道,则相机进行自主获取知识的教育。

《望天门山》简案 篇2

  望天门山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师:请同学们仔细读读这首诗,留意每句诗最后一个字。

  师:这四个字分别是什么?发现他们有什么共同点吗?(板书:开,回,出,来)

  生:“回,开”和“出、来”是两对反义词。

  生:不对,应该说它们都是动作词。

  师(点头):对。我们判断时不要想当然,要认真分析和体会。

  师:再想想,这几个动作分别是谁的动作?仔细读读诗句,说说你体会到什么?

  学生自由默读古诗后作答。

  生1:“开”是楚江的动作,是说楚江将天门山分开了。

  生2:“回”也是楚江的动作,说的是江水从这儿折回而去。

  师:对,这是因为天门山将江水阻断了,滔滔的江水在这里遇到大山的阻挡,只好折往北而流。所以称“回”。

  生3:“出”是青山的动作。

  师:(紧跟着扮不解状,问)咦,青山为什么要“相对处”呢?它真的会移动出来吗?

  生(笑):不是!因为小船驶过来了,站在小船上看两岸的天门山,好像青山也在移动。

  师:噢。我听懂了你的意思,。你是想说,青山并没有移动,只是因为李白乘坐的小船顺着江水向天门山移过来,让李白感觉到两座青山像是迎宾一般,相对出来迎接自己。对吗?

  生若有所悟,纷纷点头。

  师:对啊!同学们看,楚江、孤帆和天门山这些本无生命的景物,开始在浪漫的诗人李白眼里,他们像活了一般。楚江一往无前地浩浩荡荡向前奔流,像一把巨大的斧头劈开了天门山,可是迫于天门山的阻挡,又不得不“至此回”。而青山呢,它们会彬彬有礼的“相对出”来迎接远道而来的贵客;而“孤帆”虽是小小的一片,却来自太阳升起的地方,而且有峻伟的青山专程相迎,李白屹立船头,多么自豪!

  师:同学们想不想再读读诗,体会这些感觉?

  学生纷纷自由读诗。全班有感情的齐读

  [反思]

  本诗作者李白素有“浪漫主义诗仙”之称。他的诗歌大部分想象雄奇,语言大胆夸张。《望天门山》是诗人25岁时途经长江中下游(此段称楚江)写下的又一名作。以往教学古诗时,有个常见的毛病——难以共鸣。诗人所描绘的前景与学生的情感无法相通,有的只是干巴巴的反复诵读。没有动情的朗读。即便动用声、色、影像课件,也难以激发起学生与诗人的的情感碰撞。

  为了改变这样的现象,我试图先让自己仔细研读李白的诗歌,找到他的诗歌特色,然后引导学生对古诗“字斟句酌”。象诗人一般想象画面,推敲品析。我们发现这首诗将天门山的峻拔,楚江的气势,及诗人的豪迈通过四个动词——“开、回、出、来”体现出来。于是,教学初始,我便抓住四个动作词,将学生的注意力引向“动作的发起者”——“楚江、天门山、孤帆”。让同学们发挥想象力,感悟诗人描绘的意境,体会诗人面对高山峭壁,滔滔江水,而依然豪迈的气势。通过这样的引导想象,再带着体会和感悟诵读,便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望天门山》简案 篇3

  李白是我国最伟大的诗人之一,被人们称作“诗仙”。他的诗一方面豪迈狂放,另一方面又不失优雅自然之气。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或为豪放派,或为婉约派,惟有李白能兼而有之两派的精华,而且能自然地将其汇容。单凭这一点,他就可以在诗坛独领风骚。

  拿《望天门山》这首诗举例。"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一个"断"字就生动地表现了天门山山势险峻的特点。人们眼前会浮现出一幅画面,在很久以前身高万仞的山神手持一柄大斧,用力向天门山一劈,顿时山石崩飞,一座大山被劈出一条裂缝。而汹涌的楚江水由西向东奔腾而至,一下子将裂缝冲大,形成了现在人们所看到的景象。这是发生在一瞬间的事情,而"断"字就是表示一种急促有力的动作。李白选用这个字真可谓独具匠心。而第二句中的"回"字更是用的精妙绝伦。一泻千里的大江,在人们不注意时突然转头冲了回来。这种气势就如同你抓住了老虎的尾,它立刻回过头向你猛扑过来。你虽然知道情况十分危急,但是身子却已经完全僵住了,无法动弹一下。这种能让你心跳加速的描写,除了李白谁又能写得出呢?后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出"字赋予了山生命,使它有了动感。人们可以想象两边山崖走向远方的情景。前三句气势恢弘,节奏紧促,而第四句却笔锋一转,一切都仿佛慢了下来,最后定格在一幅画面上:夕阳西下,将要沉入江水中,一片金色的霞光洒向湖面,就在这时有一叶轻舟从远方飘荡过来。作者由动写到静,由紧张写到舒缓,作者就在一紧一缓之间抒发了自己对祖国壮丽河山的热爱之情。

  "诗仙"的称谓的确是名副其实。李白的诗之所以与众不同,是因为他的性格中有仙人的一部分。他的洒脱、高洁使他的诗具有一种超凡脱俗的"气质"。诗是人思想的载体,人又是诗的基础。所以李白在诗歌上的成就,主要是因为他有不同于凡人的性格。也许过去有很多的诗人想去模仿他的诗风,但是却没有一个人的名气能超过他,那时因为他们无法像李白一样作生活中的仙。无论过去、现在或是将来,"诗仙"只有一个,那就是李白。

《望天门山》简案 篇4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实录、说课设计

  小鱼语文网 网络收集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古诗《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古诗《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古诗《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古诗《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古诗《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古诗《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古诗《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

《望天门山》简案 篇5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3.能解释诗句中个别词和诗句的意思,并能想象出《望天门山》一诗所描绘的景色。

  4.理解这首诗的意思,感悟诗的意境,使学生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导语:上个星期我们学习了第一单元,同学们一起走进了一个奇幻美妙的童话世界,今天我们来学习第二单元,一起去感受现实生活中大自然山水风光的别样魅力!(一起阅读单元导读) 进入新课学习: 现在,我们将要学习第二单元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三首》,第一首就很了不得了,它是唐朝大诗人“诗仙”李白写的,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他描绘天门山美丽风光的《望天门山》。

  二、简介作者

  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着深远的影响。它是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之一,也是我国文学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他经历坎坷,思想复杂,及时一个天才的诗人,又建有游侠、隐士、道士等人的思想气质。儒家、道家、游侠三种思想,在他身上都有体现。李白留给后世九百多首诗篇。这些熠熠生辉的诗作,也反映了他一生的心路历程,也是盛唐社会现实和精神生活面貌的艺术写照。李白一生都怀有远大的报复,他毫不掩饰地表达对功名事业的向往。

  三、初读课文

  1、分三个组来读,比一比,哪组读的更好。

  2、要求:正确、响亮、有节奏。

  3、全班一起朗读。

  四、学习《望天门山》

  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

  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

  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五、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背诵并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简案 篇6

  教学思路: 

  谈话导入——课件欣赏——学习古诗——背诵古诗——古诗配图。

  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一颗璀璨的宝石。学好古诗对于培养少年儿童的想象力、陶冶情操以及继承传统文化都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是我教学李白《望天门山》的精彩片段和教学反思。

  片段一:

  入情入境,欣赏古诗。

  师:就在我们安徽省当涂县有一处雄奇秀丽的景色,同学们想去看看吗?

  生:想,是什么呀?

  师:早在唐朝时,大诗人李白来到这里,作下了流传千古的《望天门山》一诗,现在请大家随着李白一同去游览长江吧。

  利用多媒体展示给学生的是:李白兴致勃勃乘船顺江而下欣赏天门山一处奇特景象,配乐,李白诵诗: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欣赏结束。

  师:你们游览了天门山的景色,有何感叹?

  生A:天门山真雄伟啊!

  生B:长江真浩瀚啊!

  生C:天门山真险峻,这里的江水波涛汹涌可称奇观。

  生D:这里的景色真美,真是画中有诗,诗中有画。

  生E:李白很有才华,作了这么美的诗。

  师总结:大家看得仔细,说得更好,你们从不同的角度理解  了诗中内容。

  片段二:

  点拨难点,理解古诗。

  师:想象“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的画面。

  学生质疑:

  生A:东西梁山是高大的山峰,怎么能用动词“出”呢?

  生B:“出”在这儿是什么意思? 

  师:你们所提出的问题,正是理解的难点所在。

  师:把这句诗改为:“两岸青山相对立”好不好?

  学生个个摇头,表示不赞成。

  师:为什么不好,用“出”字有何绝妙之处?

  学生冥思苦想,却张嘴结舌。

  师:请大家再来欣赏课件。

  学生看到诗人在茫茫长江之上,孤帆顺流而下,远处天门两山扑入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这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

  生A:“出”比“立”好,“立”给人感觉呆板,而“出”给人感觉活跃。

  生B:“出”表现诗人在行舟过程中由远到近看到天门山的样子。

  生C:“出”给了我们动感,天门山由远到近,由渺小到高大,显现在我们眼前。

  师总结:

  是啊,李白不愧被后人称为“诗仙”。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更让我们融入到诗的意境中。让我们带着感情朗读这首诗。

  学生反复诵读,感情升华。

  教学反思:

  一、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课件使用让学生看到25岁的大诗人李白朝气蓬勃,乘江而下,欣赏到天门山雄奇秀丽的景色,诗性大发,理解诗的写作背景。古诗语言精炼,学生又缺少生活经验,年龄小,坐船的机会也不多,在理解“两岸青山相对出”一句中的“出”字是很有难度的。这时多媒体的运用,使诗句具体化,形象化,生动化,让学生有着身临其境之感,也使学生的形象思维得以发展。

  二、    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

《望天门山》简案 篇7

  《望天门山》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长江水从中间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回旋;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李白乘船迎着阳光缓缓向前,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

  平日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是我的短板,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在教《望天门山》这首诗时,我尝试运用想象画面来理解诗意,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创设情境让学生在情境中自然而然学习诗歌。

  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以及专家的指导点评,我有以下几点思考:

  1.教学目标落实不到位

  这节课的教学目标我是根据本单元语文要素:根据关键词理解句子的意思以及本节课的课后习题所设定的,但是在课堂教学落实的过程中,教学难点,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没有做透,教学效果不佳。

  2.朗读训练不够扎实

  (1)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在这首诗中,初读,读准字音。再读,整体感知,想象画面。精读,理解诗意。这是我本节课的的基本教学模式,但是课堂上却出现了初读并未全部读准的情况,马燕在读诗句:两岸青山相对出这一句时,读错了出字,这是我在本节课教学中并未预设到的结果,初读不过关,再读就有了困难。

  (2)学生读的时候,强调自己读,自由读,却出现了齐读的现象,整堂课都是如此,表明学生对教师课堂上发出的指令并未遵守。

  (3)师示范读不到位。我的朗读是短板,在这首诗中我的范读并未起到感染学生的作用,比较平淡,没有感情,没有抑扬顿挫。

  3.依赖网络资源是我这节课的一大失误策略,被课件绑架,导致课堂上被课件推着走,环节套环节,忽略了教学的本质。

  4.环节没有落到实处。这节课虽然清楚的设计了教学目标,但教学难点没有突破,导入环节占用的时间太长,导致小组合作学习因时间原因而取消,学生没有充分的进行讨论。本课的教学目标也就没有得到落实。

  5.教师没有融入到教学中,置身于诗外。

  教师在教学中被学生牵着走,如:讨论从这首诗的景物中你感受到了哪些颜色时,学生对青山,碧水的理解不到位,导致学生谈到了江水、海水的颜色,教师没有将这一环节收起来,没有发挥老师的主导作用。

  6.教师个人素养有待提高,课堂用语较古板,不变通,没有深挖语言。导致课堂教学一直处于平平淡淡的状态,毫无生气和活力。

  7.默写古诗并配上图画。 这个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想象说话,当如此美景展示在李白眼前,身为浪漫主义诗人的他会说些什么呢?课堂陷入一片沉默,几十秒钟过后,有一位同时小声地说,我从来没有见过这么俊美的山。于是,我抓住这个答案让学生体会李白当时激动的心情,学生带着激动、高兴的感情读诗句。最后,我通过“日边”一词让学生理解,太阳已经下山,金色的阳光照在水面上,给人一种温暖的感觉,学生温暖的读一读最后一句。

《望天门山》简案 篇8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能结合图画和注释了解古诗的大致意思,想象《望天门山》描述的画面。

  过程与方法:

  以读为主,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诗意和诗境。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受诗人对祖国大好河山的赞美和作者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了解诗文大意,体会诗中的意境。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简介作者,导入新课

  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盛唐最杰出的诗人,也是我国文学史上继屈原之后又一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素有“诗仙”之称。

  二、初读诗文,扫清学习障碍

  1、自由读诗文。

  要求:读准字音,不错字。

  2、指名朗读。

  3、师生共同评议。

  3、自由读诗文,把不懂的地方划下来。

  4、学生质疑。

  (天门山:今安徽省东梁山和西梁山的总称。楚江:古代长江中下游地属楚国,因此流经这里的长江为楚江)

  5、对学生不理解的字词及时解决,不理解的诗句板书在黑板上。

  三、自主探究,深入体会

  1、小组交流。

  借助注释,学生小组讨论,尝试弄懂诗句的意思。

  2、指名回答。

  (两岸清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联系学生游三峡来进行体会。同时体会课题中的“望”)

  3、教师小结。

  4、自由朗读诗文

  要求:把自己的体会和感受读出来。

  5、指名朗读

  教师及时指导朗读。

  四、背诵诗文。

《望天门山》简案 篇9

  教材分析:

  《望天门山》是唐代诗人李白所作的一首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七言绝句诗写长江下游的名胜天门山,展现了天门山的雄伟气势。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

  教学目标:

  一、读懂词句的意思,理解诗的内容,培养学生丰富的想像力和语言表达能力。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和默写古诗。

  教学重点:

  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教学难点:

  理解诗句意思,体验诗人的感情,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山河的感情。

  课前准备:

  1.学生课前搜集背诵李白的古诗及诗人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回忆诗人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李白的诗。

  2.播放多媒体资源课件中的李白像,指名简介李白。

  3.师:李白写诗比较喜欢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想像非常大胆,丰富,语言非常优美,李白一生游历了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了许多赞美祖国大好河山的诗歌。今天,我们要学习他的《望天门山》。

  二、初读感知,画出不理解的诗词,了解诗意。

  1.课件出示“望天门山”的图,让学生感知。

  2.自由读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3.检查交流。

  4.读中自悟诗意。

  三、品读全诗,感悟诗情。

  1.指名个别读,小组诵读。

  2.指导读

  3.配音读

  四、背诵默写古诗,拓展积累。

  1. 配乐背诵

  2. 默写古诗

  3. 课件出示李白描写河山的诗

  结束语:今天我们跟随唐代大诗人李白的脚步游览了雄伟壮丽的天门山,赏析了这首古诗,并且学习了学习古诗的几个步骤,希望同学们以后多读这样的好诗词,让我们更多了解感受祖国灿烂的文化。

  板书设计

  山险水涌

  望天门山         爱国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简案 篇10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  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望天门山》简案 篇1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诗歌、背诵诗歌;

  2、通过对“断”、“开”、“回”、“出”等字的理解,并充分发挥想象,感悟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景色;

  3、激发学生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诗人李白的其他诗歌、ppt课件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句的意境。

  教学难点:引导学生通过想象理解诗意。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

  古代圣人孔子曾经说:“不学诗,无以言”,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意境优美,而且想象丰富。说起意境开阔想象丰富的古诗,有一个人就不得不说,他的诗也不能不读。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不知思出了多少游子的悠悠乡愁;“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不知送给友人多深的切切情谊;还有那“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九天直下的何止是庐山瀑布啊?这些诗都是出自他之手,他是谁(生答)是的,李白(板书:李白)

  诗仙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一次,25岁的李白第一次离开自己的家乡,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诗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大家齐读课题(板书:望天门山,齐读:望天门山李白)

  二、读通诗歌,初悟诗意

  1、请同学们大声自由朗读这首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师板书“中”“帆”)

  2、指名读诗,正音,强调上面几个字。(师:其中有两个字容易读错,“中”“帆”,第一个“中”,它是多音字,指名说,这里应该读什么?“中断”就是中间断开,所以读第一声,“中断”读,第二个“帆”,指名读,你真棒,好多大人都会读错,第一声,“船帆”,以前的船啊,要靠风把张开的船帆吹动才能行驶,“船帆”。指导写“帆”字)

  3、指名读。(相信大家一定能读得非常通顺了,谁想读,指名两个学生读)

  4、范读。(你们读得这么好,万老师也想读一读了,好吗?可不能只是竖着耳朵听,还要仔细听听我读诗时候的节奏和停顿。准备好了吗?)

  5、生自由读,初悟诗意。(指名读,谁想模仿老师读一读。还有许多想读的同学,读给你的同桌听吧。一边读还可以一边想想,哪里还不太明白,可以在读不懂的地方画一个问号,还可以联系课文注释和插图来理解诗句意思。开始吧。)

  6、生提出疑问。(你有哪里还不明白的吗?指两名生说)

  7、不急(没关系),这些问题我们学着学着,你就能豁然开朗了。诗题是望天门山,诗人到底望见了什么呢?读读诗,和同桌讨论一下吧。

  8、指名说(引导:天门、楚江、孤帆、日,分别板书)

  三、激发想象,感悟诗境

  1、请同学们再去读读诗句,想象这些画面。

  2、首先,你认为天门山是怎样的山?你是如何感受到的?

  3、是啊,名为天门,必为天之门户。诗中哪一句写到这天门山?

  4、传说中这天门原是闭合的,只因一把利剑以不可抵挡之势将它劈开。再读读这句诗,你找到这把利剑了吗?从哪两个字里看出来是楚江把天门山劈开的呢?(引导学生根据注释理解“楚江”)。“开”?能组一个词吗?怎么开的呢?读读这一句吧。

  5、是啊,一个“断”一个“开”就写出了这奔腾东去、汹涌澎湃的楚江水,一起读这句!(板书:汹涌)

  6、这又是怎样的水啊?诗中哪一句写了?又是谁有如此能耐让汹涌不可挡的楚江“至此回”呢?理解“至此回”。(板书:雄伟)(师:至此回是怎样的呢?由于两山夹峙,浩阔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

  7、闭上眼睛,你能看到这幅画面了吗?指名答(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是啊,湍急的河水流到这里受到了山的阻挡。)回答完再读(碧水东流至此回)。

  9、这是险峻如刀砍剑劈的天门山,楚江水汹涌而至,撞击天门山形成巨大回旋,之后又浩荡而去。(齐读1、2句)

  10、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水的澎湃!诗中还有哪儿让你感受到了这样的气势?(无人回答就引导到后两句诗)

  11、这又是怎样的山呢?仅仅是青是绿吗?你是从哪个字里读出来的?(引导学生抓“出”字理解。是静止的吗?哪个字可以看出来?)

  12、两岸的青山相对着,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怎么会有出来的感觉呢?让我们再来读读下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我们坐车的时候,是不是发现窗外的景物都往后退呢?)你知道为什么了吗?

  13、现在我们来看看诗人李白是在哪儿望天门山?你又是从哪个字读出来的?(“来”)你感受到了什么?(李白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望着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两岸的青山好像纷纷出来迎接诗人呢!)

  14、引读3、4句。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觉得这两岸的山象在比高矮。读——

  好一个“出”字啊,让我们知道了诗人的船是由远及近,这两岸的山就好像张开手臂在迎接他。读——

  好一个“出”字啊,尽显诗人丰富的想象力和卓越的文采。再读——

  四、入情入境,深悟诗情

  1、这个时候,你要是坐在这片孤舟上,你会是什么样的心情?(指名答)

  2、是啊,诗人李白跟你有着同样的心情。

  3、师述:李白第一次离开家乡,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乘舟顺江而东,途经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一样敞开,让他的眼前豁然开朗。于是,他挥笔写下了这首《望天门山》。

  3、山的热情、水的澎湃,都是因为诗人那喜悦的心情、宽阔的胸襟和奔放不羁的情思。

  4、在那水天相接的地方,一条小船慢慢地驶过来了。让我们和诗人一道坐上这只小船,望见这样的山——“天门中断楚江开”。(齐读)望见这样的水——“碧水东流至此回”。(齐读)小船顺流而下,从两山之间穿过,只见——“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穿过狭窄的河道,看见的又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再拐过一道弯,看见的还是——“两岸的青山相对出”。(指名读)这是因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

  五、赏析拓展,总结全诗

  李白自称“五岳寻仙不辞远,一生好入名山游”,他的一生大半岁月是在隐逸漫游中度过的,李白漫游名山大川,寄清风明月,留下许多含而不露,意境深远的山水诗的名篇。

  入蜀中,便有了“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千古佳句;

  出三峡,便有了“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空谷绝响;

  东至齐鲁,便有了“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苍凉景色;

  西游华山,便有了“黄河万里触山动,盘涡毂转秦地雷”的雄奇篇章。

  引读:来到安徽当涂天门山,便有了(生读全诗 )

  师:李白的诗还有许许多多,都等着你们去读呢!

  六、指导书写:(依据时间)

  我们读诗有点诗人的感觉了,写字能不能像诗人一样呢?古代的大诗人可是除了能写一首好诗,还能写得一手好字啊!我们来看看诗中几个比较容易出错的字,一起来写一写,好吗?(“断”、“孤”、“帆”、“楚”师讲解强调 “断”字的笔顺,“孤”字下面一点,“帆”字横折弯钩,生在课堂作业本上书写。)

  七、板书

  望 天 门 山

  李 白

  天门 雄伟

  楚江 汹涌

  孤帆

  日

《望天门山》简案 篇12

  《望天门山》是描写祖国风光的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而雄奇秀丽的景色,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全诗从“望”字着眼,重点是让学生体会到从诗句中所反应出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情感。

  由解诗题,知作者入手,让学生看注释、观察图、初步引导学生体会诗意,并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借助信息技术和课堂紧密结合,理解体会诗人的思想情感,突破重难点。我想如果学生能说出来,并体会出美,那么学生就肯定已经理解了古诗,再带着感情读一读体会作者的情感。所以课堂上我也这么做了,学生确实能自已悟出来,比我想象得还要好,为了让学生有较为直观的认识,突破他们因年龄局限生活环境所无法看到的实景。注入“视频”和图片、音乐渲染,我又通过视频课件演示,把深奥的诗句变得浅显易懂,加强了教学效果。

  这节课充满浓浓的语文味,从词到句,联系生活实际逐步学习古诗。教学中注重了对学生的人文教育,用精美的图片,引导学生用经典的诗句诗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从而唤起学生对祖国的热爱之情,使学生的课堂所学得以延伸。情感得以升华,使学生积累古诗句和人文教育有效结合。

  教后我觉得应该让学生自己收集积累去赞美祖国的壮丽山河诗句,充分调动学生的兴趣,让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已试着把祖国那美丽的山河之景用诗的语言表现出来,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是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想效果会更好。

《望天门山》简案 篇13

  教学目标:

  1、在反复吟诵中想象天门山高耸陡峭的画面,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2、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学会积累诗词。

  教学重点:

  用语言描绘自己从古诗中想象到的画面。

  教具准备:

  卡片音乐录音图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人

  师:同学们,你们登过山吗?看到了什么?

  生:全班讨论

  师:今天我们一起随唐代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望天门山,感受一下天门山的陡峭。

  二、教师范读古诗

  师范读生闭眼聆听,想象看到了什么?

  三、生自学古诗

  1、生自由读,读准字音。

  2、边读边想:读中看到什么?

  3、同座互听互读。

  4、看图:在图上看到什么?想到什么?还有什么不懂?画下来小组交流,教师点拨。

  四、指导有感情地诵读。

  1、欣赏古诗录音。

  放配乐古诗录音,师生边听边看挂图。

  2、谁愿意当诗人把《望天门山》读给我们听?

  3、讨论: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说给我们听。

  4、指导诵读。

  5、师配乐表演读。

  6、生配乐朗读。

  7、分男女配乐朗读。

  五、布置作业

  1、把你从古诗中看到的景色说给家长听。

  2、找一首描写山的古诗和同学交流。

《望天门山》简案 篇14

  说教材

  《望天门山》是人教版三年级语文上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中的第一首古诗。这首诗是李白25岁时怀着济世安民的雄心壮志第一次离开四川前去洞庭湖游览,接着又兴致勃勃地乘舟顺江而东,在经过安徽省当涂县的东西梁山时写下的。当时的李白年轻浪漫,一派天真,充分显示了丰富的想像力。

  《望天门山》共四行诗,全诗从“望”字着眼,前两句描写山川气势。第一句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隔断,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水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这两句所望到的景物是静止的,诗人却用“中断”“开”这些词从动的方面把它写活了;第三、四句是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的青山相对而来。非身临其境者,不能有这样的`体会,也不可能写得如此传神。形象地用“孤帆一片”来代表一只船,这“一片孤帆”把天门山点缀得活泼起来,展现了生动优美的意境,使读者仿佛也望到了天门山的壮丽风光。《望天门山》这首诗借景抒情的古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色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诗人乐观豪迈的情感,根据选编这首古诗的目的和学生学习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以下教学目标和教学重、难点。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

  2、能正确背诵和并试默写《望天门山》。

  3、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读写“断、楚、孤、帆”四个生字。能正确背诵。教学难点了解诗句的意思;体验诗人热爱祖国山河的感情。默写《望天门山》。

  说教学法

  众所周知,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语文教学离不开读,只有多种形式的读才能让学生读通课文,才能理解课文内容。所以本课教学我采用以读为主,以练习为辅的教学法,目的是让学生在读练中读熟课文,能背诵课文,体会诗意,并达到巩固所学知识。

  说教学过程

  如何让学生学有所获,学得扎实,我以这一教学理念设计以下教学环节。

  一、背诵本首诗《望天门山》,因为之前在诵读古诗中已读过,有的学生也已会背诵。当学生背之后,根据学生的背诵情况,组织学生再读古诗。

  二、以读为主,并结合练习题加强读和写。

  这一环节,我给学生的时间会多些,目的是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去读课文。同时交给学生任务去读,这样读书更有效。因此我交给学生读书的目的是读准每个字的字音,读顺每一句句子,遇到不懂的字圈一圈,画一画,做上记号。学生读时,我巡视指导了解情况。之后检查读书的情况。采用师生互对诗句,生生互对诗句,男女生比赛背诵。学生读时组织全班评价。接着出示改正题。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清山相对出

  狐帆一片日边来

  诗句中少了标点符号和学生容易写错的同音字“清”和“青”,“狐”和“孤”。让学生从中找出并改正,目的是帮助学生改正在书写和默写容易犯的错误。最后,指导学生背诵。之后出示口答填空题,并试写出字来。

  天门中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一片日边来。

  这道练习题目的是引出所要学习的四个生字,达到在学习古诗中学习生字。

  经过多种方式的训练读背和识记,学生已能顺利地背熟古诗。

  三、了解诗意,体会诗人所要表达的感情,试根据诗意默写古诗。

  课程标准指出,第二阶段对古诗的教学只要求学生了解诗意,不必要做过多的解释。所以当学生已能正确地背诵了古诗,我相应地出示本首诗的诗意,要求学生根据诗意来说诗句,让学生在读诗意和诗句中巩固古诗也从中了解诗人写这首诗的写作背景,也能体会诗人的感情。

《望天门山》简案 篇15

  教学理念:

  我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是是我国文学艺术中的瑰宝,是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教学中,注重过程的优美,情感的投入,知识的拓展,让学生主动地走进古诗,走近诗人。同时,将多媒体课件与古诗巧妙融合,使课堂充满灵动的气韵和优美的意境,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古诗词的魅力,感受到中华文化的灿烂。在学习的过程中,以读为主,引导学生从读中感悟、读中品情,让学生通过自主合作学习的方式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和独特体验,关注学生对古诗的积累,培养学生对祖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从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

  2、能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

  能力目标:

  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感悟古诗的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感悟品味诗中表达的意境。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具准备:《望天门山》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激发诗兴

  1、激趣导入:古诗是我国灿烂文化中的一笔宝贵财富,每一首诗都是一幅优美的画,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画,猜一猜是哪首诗?

  (多媒体显示8首古诗图画:(《春晓》《山行》 《夜宿山寺》 《望庐山瀑布》 《静夜思》  《小儿垂钓》  《江雪》 《赠汪伦》)

  师:同学们猜诗很准确,背得也不错,老师为了奖励你们,这节课就带大家跟随大诗人李白一起去游览长江,欣赏天门山那美丽的景色吧!(板书课题)

  【意图:检查学生对古诗的积累情况,创设古诗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

  2、 关于李白,你了解多少?

  (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有的说他设个敢大胆想象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爱喝酒的诗人……)

  3、资料展示:

  师:真不简单,同学们竟然对李白了解得这么多,老师也搜集了一些关于李白的资料,请同学们看看吧:(课件展示李白的资料: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以磅礴雄伟的气势、炽热奔放的情感、丰富奇丽的想象、大胆惊人的夸张、清新自然的语言,创造出了瑰丽多彩的艺术形象,达到了“笔落惊风雨,诗成泣鬼神”的艺术效果,因此被称为"诗仙"。 )

  【意图:资料的交流进一步激起学生学习古诗的愿望!】

  二、自主合作学习,探究诗意

  1、学法指导。回顾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交流:结合注释、借助工具书、查阅资料、伙伴讨论了解诗意)

  师:下面请同学们依然用这些方法来学习这首古诗,在学习和交流中去领略诗中的景,感悟诗中的情。

  2、学生自主学习,理解诗意,在不懂的地方作上记号。(师巡视,多关注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小组交流讨论: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首诗的哪些地方写得好,好在哪里?小组内不能解决的问题记下来,等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教师参与部分小组的学习,掌握学情。)

  4、集体交流,整体感知诗的大意。(指名概述诗的大意,其他学生纠正、补充。教师注意指导学生反复朗读,仔细体会诗句,想象画面,用精炼优美的语言描述诗的意思。)

  5、回归整体,有感情地朗读《望天门山》,进一步感受诗意。

  【意图:在自主学习中了解古诗的大意,在讨论交流中展示学习成果、解决学习中的疑难问题。】

  三、朗读古诗,品味诗境,体会诗情

  1、多美的诗啊!此时,我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你呢?闭上眼睛静静地听老师朗诵,并用心地描绘着诗中的意境。

  2、交流反馈。

  ①这幅图上有哪些景物?(青山、碧水、孤帆、红日)

  ②山是怎样的山?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天门山被长江从中断开,分为两座山;在滔滔长江水的冲击下,天门山被拦腰截成两断。)

  ③水是怎样的水?出示:碧水东流至此回(碧绿的江水向东奔流而来,回旋后向北流去;江水奔腾向东,激起波涛汹涌的回旋壮观。)

  ④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岸的青山——高耸对峙,一只小船——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驶来。)

  ⑤此时,你最想说些什么?(学生可能会说:我伫立在来自天边的孤帆上,多么令人心飞神驰;乘船迎天门而去,眼前是浩浩荡荡的急流翻腾着漩涡,多么令人惊心动魄!……)

  ⑥是呀,天门山夹江对峙,形势多么险要;长江东流,到天门山突然转弯向北流去又是多么壮观。李白笔下的青山、碧水、孤帆、远景,构成了一幅多么壮丽的山水画呀!让我们来美美的读一读《望天门山》吧!

  7 刚才我们在朗读中感受到了天门山那奇特的美景,但总觉得无法将诗人笔下的景色尽情展现。现在,想不想亲眼看看这壮观、美丽的景象呢?(播放多媒体课件,师配以解说)

  8欣赏了这绝美的景色,老师的心醉了,同学们,你们有何感受呢?

  (学生可能会说:天门山雄伟壮丽的景色真让人向往;长江水浩浩荡荡、势不可挡,长大后我要去看看长江;李白不愧被称为诗仙,写下了这么美的诗篇……学生只要说出了自己的感受,我就给以鼓励性的评价,如:你的想法就是不同一般;你的想法好特别;你的想法真有个性等)

  9我们品味了诗境,感悟了诗情,这么美的诗,你们能背一背吗?(生背诵古诗)

  【意图: 朗读是语文教学最根本的手段,运用示范朗读、激励性语言、多媒体课件的渲染等方式为学生创设朗读情景,让学生读懂诗意,读出诗情,读出诗的韵味。】    

  四、积累古诗,课外拓展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朵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搜集,希望同学们在课后多积累自己喜欢的古诗,我们在下次的语文兴趣活动课上举行一次古诗擂台赛,看谁在相同的时间里背诵的古诗最多。

  [意图:将课外搜集与课内学习相结合,拓宽学生的阅读范围,丰富学生的阅读积累。]

  板书设计:

  ↗ 碧 水

  望天门山                   美

  ↘青 山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望天门山》简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