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望天门山

微信扫码分享

望天门山(精选16篇)

望天门山 篇1

  《望天门山》赏析

  《望天门山》

  唐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赏析

  ....在今安徽省当涂县西南十五公里处的长江两岸,有两座夹江对峙的山峰,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两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浪从中穿过,因此人们又形象地将两座山总称为天门山。

  ....唐代伟大诗人李白,一生热爱大自然,他对自然美景有着非同一般的欣赏力,且具有将自然美转化为诗的艺术美的非凡才能。一次,李白乘舟沿江而下,经过天门山,眼前奇特伟美的景色勾动了他的吟兴。于是,一首不朽的诗篇——《望天门山》在他那枝犹有神助的魔笔下诞生了。

  诗人通过短短四句诗,描绘了天门山矗立江岸,对峙如门的英姿,写出了长江碧水东流,孤帆远来的美景,同时,借助于笔下一派雄丽的景色,也将诗人宽阔的胸襟、奔放不羁的情思和盘托出。

  首句说天门山中间断开,故汹涌的长江得以奔泻而过。楚江,即长江。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的形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显示了大自然创造力的神奇和伟大。次句顺接前句“楚江开”,具体写清碧的江水流经天门山时回旋景象。博望山、梁山夹峙于长江两岸,江面变窄,加之由西向东的长江走势在这一带呈北折之态,致使湍急的水流回环旋转。“回”字鲜明地概括了天门山下的流水不同于长江别的地方流水的自身特点,落语看似平常,实准确难移。

  第三句写博望山和梁山峙立于长江两岸,远远相对,高高耸出浩渺的江面之上。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第四句写江上行舟。前人关于此句含义的解说颇纷杂,其中一说以为“日边”指西方落日,象征着唐帝都长安,也即象征着当时朝廷,因此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这首诗的写作时间和创作本意是不易考定的。

  就全诗而言,李白是因行舟时即目所见,而随兴吟发。试想:丽日照临着江水,一叶轻舟在江上扬帆而行,驶过夹峙两岸的青山翠峰,这是一幅多么惬意,多么美好的图景。反映了李白写景纪行诗歌一种带有夸张语调的写实风格。因此,与其从这句诗中深求寓意,毋如仍将它当作一句优美的写景诗句来欣赏,以保持其纯美的诗味。

  《望天门山》赏析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题 解】

  今安徽省当涂县境内的长江两岸,两座山峰夹江对峙,东为博望山,西为梁山,错落相对,犹如一扇天然的江上巨门,浩瀚的长江水从中穿过,二者合称天门山。

  《望天门山》写于何时,难以考定。诗人早年出蜀,晚年盘桓皖南一带,都曾多次经过天门山。

  望天门山 诗意图 戴敦邦 绘

  句 解

  天门中断楚江开

  这是长江流经天门山时的情形,说是天门山从中断开,为长江打开通道。当涂在战国时代属楚国,故称流经这一带的长江为楚江。“断”、“开”两字,下得利落有力,从而将天门山夹江而峙、相望如门之势极其简洁、准确地摹绘出来。这是横锁大江的天门山给楚江留下了一条通道呢?还是巨流冲出了一个天门?从诗人用笔来看,“断”字表示江水冲撞之烈,其意大概是说,天门山原是堵江而立的,汹涌的江水自西而东奔来,以雷霆万钧之力冲撞天门,于是,山断水开。从这里,我们不难感受到长江那一往无前、势不可挡的力量。

  碧水东流至此回

  清碧的江水东流到这里,又回旋着向北流去。长江总的流向是由西向东,但至天门山时江水猛地向北流去。由于两山夹峙,江面变窄,使得浩荡的江水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雄奇。尽管江水能够将大山冲开,但大山毕竟扼江,江流不得不回旋转向。有的版本“至此回”作“直北回”,指东流的长江在这一带回转向北。这是对长江流向的精细说明,但少了诗意。

  两岸青山相对出

  两岸的青山,相对着突现出来。这是对首句“天门中断”四字的具体化,状写“中断”后的天门山形成对称的两座山峰,各据一岸,与中间奔流的长江,构成一幅天然的山水画。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有了动态美,而且点出了诗人“望”的角度。他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固定地方,而是舟行江上,顺流而下所见。诗人站在船上眼望远方,不觉船行,随着距离的不断变化,只觉得好像是天门山从江岸边走了出来。此句还寓含了舟中人的新鲜喜悦之感。

  孤帆一片日边来

  一叶孤帆,从太阳边驶来。这句一下子把镜头拉远了,眼前顿时变得开阔无垠。诗人远眺前方,只见长江浩瀚迷茫,在那水天交接处,有一叶孤帆,其背景是一轮太阳。这样的场景我们并不陌生,仿佛曾经见到的一幅画或者一幅摄影作品。“日边”,给人留下广阔的想象空间。“来”,使画面顿显活跃,具有不断变幻的美感。有人把“日边”说成是用典,代指唐朝的帝都长安,因此说这一句是写李白离开长安以后悬念朝廷的怅惆心情。其实,就全诗而言,李白是行舟时即目所见,随兴吟发。把它和“西入长安到日边”(《永王东巡歌》)那种政治色彩很浓、寓意很明白的诗同等对待,就难免牵强附会。从李白的性格和诗风来看,也很少这样隐晦曲折的。诗题中的“望”字,分明是说诗人在赏景。历来的许多注本由于忽略了这一点,所以往往把诗意理解错了。

  又有人提出,“日”是指朝阳还是夕阳(这关系到朝东看还是朝西看,作者是顺流而下,还是逆流而上);“孤帆”是指作者自己,还是所见远景(这关系到是实景还是想象)。其实,大可不必拘泥于此。诗歌本来就不是纪实,读者不妨放开想象,用自己的心去感受诗意,欣赏其中的美就行了。

望天门山 篇2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望天门山 篇3

  关于李白《望天门山》的一些问题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激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3、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课前准备:

  1、 教师准备:自制的谱曲的诗句和李白其它山水诗的课件。

  2、 学生准备:朗读古诗,平时积累一些李白的诗歌。

  教学重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难点:

  感悟诗境。

  课前谈话:

  师:听说你们很聪明,那我考考你们。(板书:山),什么字?你能说带有山或与山有关的成语吗?喜欢游山玩水吗?都游过哪些山?还想去游哪些山?

  一、 揭题

  老师带你们去游天门山,怎么样?今天我们学习一首古诗,板书:望天门山。

  二、 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刚才让老师领略了你们扎实的语文基本功,现在再去过难关,有信心吗?底气不足呀。

  会读这首诗吗?自己大声读读。

  你们刚才的表现也激起了老师的表现欲,我也要读一读。(师范读,生鼓掌。)能说说你为什么给我掌声吗?

  现在你们是否也想读?你觉得我哪里读得不错,欣赏我的,你可以学习我的,如果你有自己的独到的见解,你就读出你自己的感觉。

  男生来读读。女生来读读。全班一起读。

  2、有人说:一首诗就是一首诗,一首诗就是一幅画。如果说这首诗就是一幅画,那画里都画了些什么呢?再去读读、找找、划划。

  反馈: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3、我还知道你们班画画水平很不错的,来展示一下吧,把这首诗画出来。想要把这首诗画好,该做些什么准备?(读诗、读懂诗的意思)

  生自由作画。

  谁来向各位展示一下自己的佳作,说说自己画中的得意之处。根据生的回答追问你为什么这样画?有何依据?

  三、 想象,领悟诗意

  1、师也画一画,板画天门山。这是——?天门天门,顾名思义就是天上的门,可见——?能用“天门山真什么”来说说吗?(高、俊秀、险……)

  是呀,难怪诗人写到天门山犹如被江水冲击而隔断似的,这么雄伟这么有气势,大自然真是鬼斧神工哪!

  2、师板画江水回旋、向北流。老师画的是什么?(水)怎样的水?(碧水)碧水还可以说什么水?(清清的水、绿绿的水、干净的水……)这样的水流到天门山的时候,由于山势的阻挡,产生回旋,转向北流了(师结合板书加上手势来说)。

  现在,你的眼前仿佛浮现出什么画面?你仿佛听到了什么?(水狠狠地、猛烈地撞击岩石,发出哗哗、很响的、震耳欲聋的声音……)大自然的景色真是秀丽神奇!

  其实我画的水是一条江,叫什么?(楚江)楚江又叫什么?(长江)在古代,长江在天门山之前的中游流经战国时期的楚国地域,被称为楚江,天门山之后的下游流经吴国地域,被成为吴江。

  我画的其实就是诗里的哪几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师神情并茂读这两句诗。你也想读读吗?我们比赛读,你们不先练练吗?指名几位生读,评读,评出优胜者。

  3、你们读出了山的气势,山的磅礴,诗里还有写山的吗?(两岸青山相对出)这又是怎样的山呢?(请两位生来表演,为了显示山的高大,可以向上伸手臂并向中间*拢点,演示山向中间突出的样子)师板画两岸的青山,同时板画孤帆和太阳。

  4、看看老师又画了什么?怎样的小船?怎么行驶的?从孤帆你还能联想到什么?(作者在这船上欣赏风景,被美景陶醉了,写下这流传千古的佳作。)

  刚才我画的是哪两句?(两岸青山相对出,一片孤帆日边来。)师做手势范读,生练读,男女生比赛读,齐读。

  四、 诵吟古诗,拓展积累。

  1、这么美的诗,能积累下来吗?可以做做动作背。生自由背诵,指名背,齐背。

  2、在古代,古人可不像你们这样读诗、背诗,他们是吟诗,吟唱诗歌,也就是把诗歌唱出来。今天我们也来学一学古人,唱一唱诗。课件出示:谱上曲的诗句。

  师唱,生跟唱,师生齐做动作唱。

  3、知道这么精彩的诗是谁写的吗?对李白你了解多少?

  李白是我国唐朝著名的诗人,背后人誉为“诗仙”,现存诗歌将近1000首,其中有很多是写山水的,你还知道李白哪些写山水的诗?

  老师也找了几首,给同学们欣赏。课件出示:《独坐敬亭山》、《望庐山瀑布》、《早发白帝城》、《送孟浩然之广陵》、《天门山》。

  五、 结语

  古诗是我国文化宝库里的一多奇葩,而李白只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还有很多诗人和他们的诗歌也很有名,千古流传,等着你们去欣赏,去诵读。

  一、课前:

  读有关长江的诗: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这些诗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诗,长江在你的眼里是怎样的?

  二、开课:

  1、书法欣赏(课件出示《望天门山》书法作品)

  2、让学生猜是哪一首诗?

  3、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三、默写古诗〈望天门山〉

  1、师生同默;

  2、简介李白;

  3、结合诗歌的注释,读诗,问:你读懂了什么?

  4、再读,问: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四、评读

  1、课件出示世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2、诗里哪些地方表现了这种气势?

  3、指导学生读出这种气势。

  五、品读

  1、由乾隆皇帝的评价引入。

  2、“碧”的品读;

  3、“孤帆”的品读,插入《李白是个怎样的人》材料

  六、拓读

  李白的诗〈天门山〉和文〈天门山铭〉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情感。

  2.会读,会背两首古诗,理解古诗的含义以及诗中的字词。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古诗的含义,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领会诗歌包含的哲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默写《望天门山》,了解古诗的大意。

  2.让学生感受祖国大好河山的神奇壮丽,感受作者豪迈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感情。

  一.导入新课

  1.以前我们学过唐代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大家还能背出来吗?齐背《望庐山瀑布》。

  2.今天我们一起学习李白的《望天门山》这首诗通过对天门山景象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作者乐观豪迈的感情。

  二.简介天门山和作者李白

  三.学生自读《望天门山》找出诗歌里不理解的字,词。

  四.教师范读课文

  五.学生自学古诗

  1.指导学生通过查找资料,互相讨论,了解诗歌的大意。

  2.诗题:望天门山。望:就是观看,欣赏。望天门山:就是欣赏天门山的美丽景色。

  3.学生通过诵读,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的意思。然后把全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4.让学生通过自由诵读,结合看课文,挂图,在头脑自学形成画面,把想象到的景象用自己的话说出来,还可以让学生把想象的景象画出来。

  六.教师小结诗歌大意。

  七.朗读指导

  八.作业:

  1.背诵《望天门山》

  2.默写《望天门山》

望天门山 篇4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一

  江苏建湖 吴勇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学习《望天门山》

  回忆诗人,导入  新课

  ①同学们,你们了解李白吗?谁来背背他写的诗?

  ②看来同学们非常喜欢李白的诗,这节课我们再来学习他写的一首诗──(学生齐读课题)

  读通诗句,了解诗意

  ①学生初读课文。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遇到读不准的字音多读几遍,在读不懂的地方打一个问号。

  ②检查交流。

  a.多媒体出示课文中生字:断 楚 孤 帆 亦 妆

  让学生读生字,并帮助正音。

  b.多媒体出示课文《望天门山》。如果大家把这些生字带到诗中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读诗句,个人读,集体读。

  ③自读自悟诗意。请大学联系课文中注释,并参考一些工具书,想一想诗句的意思。

  a.学生个人读悟。

  b.在学习小组中交流。

  c.在全班交流:提出疑问,大家商讨解决。

  d.教师引导大家说说诗意。

  诵读全诗,感悟诗情

  ①教师范读,学生自由体验。

  ②多媒体配乐练习读,整体体验,力求读出感情。

  ③指名朗读,读完后,请介绍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④引导背诵:这么美的诗大家想不想永远留在自己的记忆中呢?

  自由练背。 同桌互相背。 多媒体配乐有感情的背。

  书写生字,默写课文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默写《望天门山》。

  总结全诗,深化感悟

  读完这首诗,你有什么感受呢?请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把感受表达出来。

  第二课时

  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创设情境,导入  课文

  ①播放西湖景色的课件。提问:西湖的景色美吗?如果你欣赏了雨中的西湖,那才别有一番滋味呢!

  ②板书课题。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的一首诗《饮湖上初晴后雨》。

  自由诵读,初步感悟

  ①借助拼音初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②教师重点指导:潋liànyàn 空蒙kōngméng

  淡妆浓抹dànzhuāngnóngmǒ 相宜xiāngyí

  ③读通课文:如果把这些生字新词放入诗中,大家一定会读得更好!

  学生再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诗的朗读节奏。

  ④同座互读全诗,并相互正音。

  熟读成诵,体验情境

  ①朗读交流。学生自由读,指名读,小组读,集体读。

  ②体会诗意。你从这首诗中读懂了什么?

  ③再读课文,读出诗情。你能将西湖雨中的美景读出来吗?

  学生借助多媒体的音画反复诵读体验。

  ④学生自由背诵。

  走出课文,拓展延伸

  ①交流课前搜集的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②举行“美丽的祖国”古诗词朗诵会。

  《古诗两首》教学设计二

  江苏建湖 孙娟

  学习目标

  ①认识“亦、妆”2个字。会写“断、楚、孤、帆”4个字。了解诗句的主要意思。

  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默写《望天门山》。

  ③通过朗读感悟,感受诗中描写的景物,体会诗人热爱祖国河山的感情。

  课前准备

  ①我国著名的风景名胜和生字词、古诗的课件。

  ②学生课前搜集有关古诗内容及诗人的资料,搜集描写祖国大好河山的古诗。

  第一课时

  谈话导入  

  ①同学们以前已经学了不少古诗,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古诗背给大家听呢?学生自由背,教师充分肯定。

  ②揭示课题:这节课老师和同学们一起学习两首描写祖国壮美河山的诗。

  共同学习《望天门山》

  ①学生初读《望天门山》。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遇到困难向老师同学请教。

  ②说说通过朗读体会到了什么。

  ③自由练读,读出诗的韵味。

  ④诵读展示。比一比谁读得最好。

  ⑤练习背诵。

  练写生字,抄写古诗

  ①练习生字“断、楚、孤、帆”。

  ②抄写《望天门山》。

  自主学习《饮湖上初晴后雨》

  ①回顾上一首诗的学习过程,自学《饮湖上初晴后雨》。

  ②交流展示。

  a.展示朗读或背诵。

  b.说说你从诗中体会到了什么。

  c.背出你最喜欢的诗句,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第二课时

  复习巩固

  ①指名背诵《饮湖上初晴后雨》,默写《望天门山》。

  ②配乐情境朗诵。

  想象画面

  ①选择最喜欢的一句诗,想象它所描述的画面,与同桌相互说一说。

  ②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自己的想象。

  可用简笔画画出来,也可用几句话描述。

  ③交流各人想象的画面。

  拓展活动

  ①交流搜集的描写祖国山河壮美的诗句。

  ②召开“祖国山河美”古诗朗诵会。

望天门山 篇5

  李白《望天门山》原诗是:“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这首诗被选进了人教版小学语文课标教材,许多教师在教这首诗的时候产生了疑问。本来,回答这些疑问是由责任编辑来做的,可是网站版主刘芬打了几个电话,还亲自到我这儿跑了一趟,要我作些解释工作。我不好推托,只好班门弄斧了,有说的不到位或者错误的地方,希望给我指出来,以免以讹传讹,贻患后学。我原来想就目前网站上的一些问题集中处理,作一个深度研究。可是刘芬说,这个问题现在不回答,老师可能都教完这本教材了,没办法,只有今天先简单解释解释了。

  大家的疑问大概集中在下面几个方面:一,“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指的是朝阳还是夕阳;二,“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日边来”是“从日边驶来”还是“迎着太阳驶来”;三,“孤帆一片日边来”中的“孤帆”是指作者乘的船还是看到的船。

  三个问题,从古代到今天都是有争议的。先看第一个问题:人们对“日”的理解不很一致,有人说是“早晨的太阳”──朝阳(参看《唐诗选》1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又有人说是“晚上的太阳”──夕阳(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大江自岷山来,东趋荆楚,至天门稍折西北。 山势中分,江流益纵,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再看第二个问题:有人说是迎着太阳驶来,比如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上海辞书出版社,1983年),他说“望的立脚点便是从‘日边来’的一片孤帆”,再如《唐诗选》(184页,人民文学出版社,1978年)也说“早晨日出东方,孤舟从水天相接处驶来,宛如来自太阳出处”;有人说是从日边驶来,比如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最后一个问题:有人说“孤帆”指作者乘的船,比如刘学锴《唐诗鉴赏辞典》说“雄伟险要的天门山呵,我这乘一片孤帆的远方来客,终于看见了你”;也有人说“孤帆”指作者看到的船,比如俞陛云《诗境浅说续编》云:“遥见一白帆痕,远在夕阳明处。”

  面对如此不同的意见,我们选择哪一种说法呢?如果只是从字面来推测,我个人觉得哪一种说法都说得通。这不是不负责任的好好先生的做法。在缺少相关材料证明作者当时所写的实际情况之下,我们没有办法说哪一种解释是正确的。可以推测,就是李白本人在写了这首诗的多年以后,也未必清楚地记得当时的情况,这三个问题也许会难住他呢!

  其实,这里的三个问题,所涉及的虽然与诗歌的解读有关系,但是都不是诗歌文本本身所能给予答案的。于是,我们不免要问,不能正确解决上述问题,是否会影响对诗歌的正确理解,怎么才算是对诗歌有了正确的解读。我个人觉得,大多数诗歌描述的、反映的是作者眼中、心中的一种浸透着情感的情境,只要读者以感受这个情境的方式去解读,应该会有个比较恰当的理解。

  应时《李诗纬》评末二句:“二句确是望。”总评:“摹景如画。”宋顾乐《唐人万首绝句选》:“此等真可谓‘眼前有景道不得’也。”俞陛云《诗境浅说 续编》:“此诗赋天门山,宛然楚江风景;《下江陵》诗,宛然蜀江风景。能手固无浅语也 。”应时三人的说法,都表明这首诗写的是李白“望”见的景色,因此,我个人觉得,说李白写的是看见的船而不是自己乘的船比较好一些,这样由山而及江、由江而及岸、由岸而及远方的太阳,比较符合人视觉的自然位移。而如果将孤帆理解为诗人自己乘的船,那本诗的节奏上将出现太大的跳跃,突然由景而及人,而且头重脚轻,极不自然。有人可能说了,把“孤帆”当作别人的船,那还叫“孤帆”吗?加上李白乘的船至少也有两艘了。其实,这里的“孤帆”是李白“眼中”和“内心”的一种理解,他看到一条船,当然可以理解为那船很孤单,这是他的感受,与别人无关。

  那么,这别人的船是朝太阳去,还是朝太阳来呢?我觉得,还是理解成从远处朝着诗人的位置划来比较好些。原因在于,原诗中说的是“孤帆一片”,如果不是很遥远的话,人们看那艘船不会有“孤、一片”这样的感觉,试想,在近处有一艘船,我们能产生这样的感受吗?“孤帆一片日边来”的“日边”,《汉语大词典》解释为“太阳的旁边。犹言天边。指极远的地方”(《汉语大词典》举的书证就是李白的这句诗)。由此可知,李白不会说自己所处的位置就是“太阳旁边”,而是说有船从太阳旁边朝自己划来。同时,他也不会说自己是从日边来(刘学锴主此说),因为他出发的地方距离天门也并不遥远:朱本云“此李白自宣城下金陵时由江中所见也”,郁贤皓《李白选集》云“全诗朝气蓬勃,当是开元十三年(公元725年)初次过天门山时所作”,乔长阜《李白开元十年“仗剑”出蜀臆说》认为李白由云梦初下金陵(按:当经天门山)在开元十二年春夏(详见《中国李白研究》1997年集)。由此可见,李白从云梦至天门本无多少路程,若是说自太阳边上而来,过于夸大了(本诗通篇描写的是实景,如果此处过于夸大,则既无铺垫、又无照应)。

  最后,我们看看这“日”是朝阳、夕阳,抑或是中午的太阳。从诗句自身来看,很难断定李白写诗的具体时间,所以吴昌祺在《删定唐诗解》卷一三中说:“日边,或东或西皆可……”我觉得,不论是在朝日的映照下,还是在夕阳的衬托中,天门山这一景都与那时的太阳相得益彰、不相冲突,并都能体现出一种雄奇和壮美。其实,以朝日和夕阳来表达壮美的诗句很多,比如“朝辞白帝彩云间”“长河落日圆”等等。因此,不管怎样理解,都符合古人对这首诗的感受,比如明人批注“景本奇,道得亦意快,但第二句微拙”、胡应麟《诗薮》内编卷六“太白七言绝,如‘扬花落尽子规啼’、‘朝辞白帝彩云间’、‘谁家玉笛吹飞声’、‘天门中断楚江开’等作,读之真有挥斥八极,凌属九霄意。贺监谓为谪仙,良不虚也”。这样的话,这个无从争论的朝阳、夕阳就不要去讨论了,只要说明白是太阳、不是月亮也就可以了。

  我的最后的意思是,讲解、学习、赏析一首古诗,不理解词句固然不可以,但是,“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地去讨论某些个别词句,而不去思考、感受古诗的意境,恐怕是错了。用古诗来讲道理恐怕总是隔了一层,它是有景、有情、有生命的。

望天门山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篇7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天门山风景。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

  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自由地读诗

  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

  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5、按平仄规律读诗。(画平仄线—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赛读—齐读)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导朗读)

  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

  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

  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指导朗读)

  2、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手中的笔,画出让景动起来的词。(相机出示:中断、开、东流、回、出、来)

  ①“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②就是这样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遇到了天门山却(课件出示:至此回)“回”有许多种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课件出示:1、回旋2、返回)这么气势磅礴的长江水,因为遇到了天门山而回旋起来了,你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啊!那就读出它的气势来吧!(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③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李白对着天门山,————地说:“ ”)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李白的好心情一起出发吧(齐读,分组比赛读)

  四、升华情感,体会豪情

  1、同学们,青山碧水,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而在李白眼里,就不仅仅是美景了。刘老师告诉你们,李白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时,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说:“大鹏鸟总有一天会和风一起飞,直上云霄,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时,他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他觉得实现理想已经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样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色,不正能代表他那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吗?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照应字词,新唱古诗

  1、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依然是天门山,山里的那些景物依然是那些景物,读景物词(出示诗中的景物词,女生读)

  2、(出示诗中的动词)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活起来了,它传达着李白实现理想的宏伟壮志。(男生读)

  3、这些字,已经来到了《望天门山》的灵魂中,它不但描绘着美景,更抒发着情感,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唱在嘴里,刻在心里,记在脑里。(新唱古诗)。

  板书:

  青山碧水

  望天门山  由景生情  壮志豪情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 篇8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感悟理解诗句的意思和意境,体会诗人的壮志豪情。

  2.通过诗中描写的情景,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教学重难点:

  情感朗读,感悟诗境。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1、欣赏天门山风景。一边欣赏一边听老师的激情简介。

  2、说一说:天门山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雄伟壮观、气势磅礴……)

  3、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去望天门山。(师板题)学生读题,解题

  4、题目指的是谁望天门山?(李白)你们对李白了解有多少?(学生自由说)师出示课件,补充简介李白。

  二、读通诗文,初悟诗意

  1、自由地读诗

  2、字正腔圆地读诗(个别读,学生评析,男女赛读,齐读)

  3、画节奏线,并指导有节奏地读。

  4、手舞足蹈地读诗(并提倡学生想怎么读就怎么读)

  5、按平仄规律读诗。(画平仄线—师范读—学生自由读—个别读—师生配合读—小组赛读—齐读)

  三、紧扣字眼,领悟诗意

  1、有人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也有人说,书读百遍,画面出现,那么,这画面里边都画了些什么呢?(天门、楚江、碧水、青山、孤帆、日)

  ①“楚江”指的是什么?(长江)请学生欣赏长江,说一说长江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这样的天门山,配上这样的长江,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啊!谁来读一读这句诗。(指导朗读)

  ②除了天门山,除了楚江,还有孤帆呢,说到“孤帆”,让我想起:李白曾经送孟浩然去广陵时,想起了不能和孟浩然一起作诗饮酒时,于是就写下了这样一句诗,读(课件出示: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读完后,你有一种什么样的感觉?(难过、忧伤……)

  ③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课件出示:孤帆一片日边来)齐读,有感伤吗?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感伤呢?主要因为哪个字?(日)

  ④理解“日“字(“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温暖,有了温暖,“孤帆”就不孤了)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连太阳都放射着光芒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要读得高昂一些,我们在“日边来”这三个字读得重一些,大家一齐把这种感觉得出来。(指导朗读)

  2、有人说,李白是一位天才的摄影师,他的字中有景,他也能让景动起来,下面,请小朋友拿出手中的笔,画出让景动起来的词。(相机出示:中断、开、东流、回、出、来)

  ①“中断”是什么意思?是什么中断了?是哪位高手让它中断的(楚江)由此可知,这是怎样的长江水啊!(浩浩荡荡,气势磅礴……)把你的感受,送到诗句中读一读。

  ②就是这样的浩浩荡荡的长江水,遇到了天门山却(课件出示:至此回)“回”有许多种解释,你认为是哪一种?(课件出示:1、回旋2、返回)这么气势磅礴的长江水,因为遇到了天门山而回旋起来了,你说,这是一座怎样的山啊!那就读出它的气势来吧!(男生读,女生读,齐读)

  ③天门山,楚江水,因为有了这几个动作的词,变得更有生命,更有活力了,那么青山和孤帆,诗人又是怎样把它们写活的呢?(课件出示: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两座青山相对而立着,此时此刻的李白,似乎感到两座青山在欢迎他呢,如果说李白是客人,那么青山就是当地的(主人),面对这青山,这绿水,这孤帆,李白会对着天门山说些什么呢?(课件出示:李白对着天门山,————地说:“ ”) 同学们,让我们带着李白的好心情一起出发吧(齐读,分组比赛读)

  四、升华情感,体会豪情

  1、同学们,青山碧水,孤帆日边,这在常人眼里,就是一道美景,而在李白眼里,就不仅仅是美景了。刘老师告诉你们,李白年轻的时候,才华横溢,志向远大,20岁时,把自己比作大鹏鸟,他说:“大鹏鸟总有一天会和风一起飞,直上云霄,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2、为了早日实现理想,25岁时,他离开家乡,一年之后,来到天门山,看到如此美丽的景色,联想到心中的远大抱负,再读(课件出示: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

  3、他觉得实现理想已经指日可待了,这样的心情怎样表达呢?瞧,眼前天门山的美景,给了他一个机会,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4、这么雄伟壮观的景色,不正能代表他那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吗?读(课件出示: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五、照应字词,新唱古诗

  1、一千多年过去了,天门山依然是天门山,山里的那些景物依然是那些景物,读景物词(出示诗中的景物词,女生读)

  2、(出示诗中的动词)这些字,让没有生命的景物活起来了,它传达着李白实现理想的宏伟壮志。(男生读)

  3、这些字,已经来到了《望天门山》的灵魂中,它不但描绘着美景,更抒发着情感,让我们把它变成一首歌,唱在嘴里,刻在心里,记在脑里。(新唱古诗)。

  板书:

  青山碧水

  望天门山  由景生情  壮志豪情

  帆来日出

望天门山 篇9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  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  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望天门山 篇10

  ▲学习目标:

  一、智能目标: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二、情感目标: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三、技能目标:1、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2、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

  ▲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课件出示古诗)。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考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

  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

  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

  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

  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

  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 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 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 碧水东流至此回”

  ▲“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四、小结

望天门山 篇11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泽东的《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望天门山 篇12

  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心里备感轻松。不光是按规定课时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孩子们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初备课时,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大家的兴趣呢?于是教学初设计这样的环节:关于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同时让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例举许多的诗来证明。看来孩子们对于李白了解得比较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欣赏结束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教师对难点适当点拨, 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汹涌。轻轻松松学下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即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从东营回来后,我觉得王菘舟老师的诗意语文值得我们去借鉴,特别是在古诗方面,于是在教授《望天门山》时我尝试一下。于是上网搜集了很多有关天门山的资料。希望模仿王菘舟老师上一堂精彩的课。

  在惴惴尝试后,有喜有忧,特此记录,与学园老师共勉。

  1、抓诗文切入口。我认为本文的切入口就是题目《望天门山》,诗人所有的活动几乎都是围绕天门山展开的。年轻的李白来到天门山,写下了三首诗歌,其中《望天门山》是李白的力作。李白用自己文笔为我们描绘了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的景色。

  2、抓住诗文的叙述顺序。这首诗前两句用铺叙的方法,描写天门山的雄奇壮观和江水浩荡奔流的气势。诗人不写博望、梁山两山隔江对峙,却说山势“中断”,从而形象地写出两山峭拔相对的险峻:“楚江开”,不令点明了山与水的关系,而且描绘出山势中断、江水至此浩荡而出的气势。“碧”字明写江水之色,暗写江水之深; “回”字描述江水奔腾回旋,更写出了天门山一带的山势走向。后两句描绘出从两岸青山夹缝中望过去的远景,“相对”二字用得巧妙,使两岸青山具有了生命和感情。结尾一句更是神来之笔,一轮红日,映在碧水、青山、白帆之上,使整个画面明丽光艳,层次分明,从而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画卷展现出来。

  3、如何引导学生理解诗文的意境。在讲授这一课时,我发现很多学生能够照着工具书理解词语句子的意思,但是对整首诗意境的理解太差了,这首诗的教学目的虽然不是让学生多么理解意境,但是就此放过尤为可惜,于是我发动学生利用课下的时间讨论这首诗,我加入到讨论中去,希望能带给同学们中国诗歌的震撼。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不知道其他老师有没有像我一样的困惑,平日教学中,我最怕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学生对古诗不甚感兴趣,每当上古诗时,不是一问一答,就是老师一言堂。但是当《望天门山》这首诗讲完后,却没有这种感觉,心反而里备感轻松。因为这节课我不光是在规定课时内讲完,而且在课堂上没有我反复冗长的讲解,多数是我与学生之间的互动交流。认真回顾一下整个教学过程,有这样一个设计环节牵引着我和孩子们,让我感觉这首诗教下来很顺利。

  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参考,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怎样避免课堂上的一言堂,同时又要带动学生的兴趣呢?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豪迈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浪漫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大气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敢大胆想象的诗人等等,并随口背诵了许多以前学过的李白的诗,我没有想到的是孩子们还能例举这么多的诗来证明。我趁势说道:“没想到你们对于李白了解得这么多,下面就请同学们跟随李白去欣赏一段美景(望天门山的课件),欣赏结束后学生发出了由衷的赞叹。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这首诗给你留下什么样的感受?孩子们结合诗人的风格,一下子就说对了这首诗的基调: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适当点拨,抓重点字理解这首古诗,感悟这首诗的非凡意境。让学生从“两岸青山相对出”的“出”字中体会诗人敏锐的观察力,精炼的语言,更让学生从侧面感受到天门山的形态美。这个“出”字,让学生真正融进古诗中,融进意境中,感受到诗人激越的创作情绪。在我的引导下,他们既说出了天门山的险,又谈到了楚江的波涛汹涌。轻轻松松学懂了这首诗。

  反思这节课,我没有从以往常规的教学步骤教学这首诗,而是从诗人的风格上来作为突破口,既学了诗,又加深了对诗人的进一步的了解。看来学习古诗这种教学方法也是挺好的!

望天门山 篇13

  1.学会本课1个生字

  2.了解每首诗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意境,和诗人思想感情,激发对祖国山河喜爱之情。

  3.背诵第一首诗《望天门山》

  教学重点,难点:

  1.  理解诗中重点词语“断、开、流、回”

  2.  体会诗中描绘的雄奇景象、

  3.  背诵

  教学过程 

  一、指导预习

  (一)复习引入

  1.我们学过了许多古诗,谁能背诵一首你已学过的。

  2.读一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读准字音

  3.想一想哪些词语和诗句读懂了,哪些还不懂,把不懂的划下来。

  (二)学生按要求自读

  (三)检查预习

  1.指名读《望天门山》

  2.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诗留给你的初步印象。(感觉到这首诗描写了雄伟的长江,有一种豪放之情融入其中。给人历历如眼前的感觉)

  (四)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如果较容易的问题,可以让其他同学回答,较难的重点的可以留在讲读时再解决)

  二、简介作者,理解诗题

  1.  知诗人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幼年随父迁居绵州昌隆青莲乡,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2.解诗题

  望:看,往远处看。

  天门山:今安徽和县与当涂西南的长江两岸。

  望天门山:往远处看天门山。

  三、朗读《望天门山》,理解诗句大意,在此基础上背诵下来。

  1.先理解字、词意思,再讲诗句的意思,(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第1,2句“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天门:指点天门山。  中断:从中间割断。

  至此回:到这里回旋。

  (2)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3)指名说句意

  (4)教师小结句意:

  天门山从中间割断,是因为奔腾的长江水从这里通过,清清的江水奔腾东流,在这里被峭壁阻隔而回旋激荡。

  (5)学习第3、4句:“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出:耸出来。 孤帆:单独一只船。  帆:船上风帆,这里代指船。

  (6)学生根据注释讨论句意

  雄奇秀丽的天门以夹江对峙,拔地而起,在铺满红光的江面上,帆船轻捷而来。

  2.  让学生把整首诗连起来讲一讲它的意思

  3.  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思想感情?

  (1)根据诗意,给合图画,想象当时的意境。

  这首诗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给人以历历如在眼前的感觉。

  (2)重点指导学生通过想象,感受“断、开、回、出”这几个动词

  “断、开”山断而江开,可见江水的声势是多么浩大“流、回”两山夹江,可见江流回旋湍急而浩荡,那气势真是不可阻挡。

  (3)把理解的诗句画出来。画好后,可到台前说一说。重点说自己画了什么,为什么这么画。

  (4)在讲画、评画的同时加深对诗的理解,全诗紧扣一个“望”字,通过对天门山长江两岸景色的描绘展示了祖国山川的雄伟壮丽。体现出诗人借景抒发对祖国山河的热爱。

  (5)在熟读基础上背诵

  提示“断、开、流、回”四个字帮助背诵。

  四、加强感知,看图片或录像

  附:板书设计         

  3古诗两首

  望天门山

  李白

  天门中断楚江开,

  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

  孤帆一片日边来。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缘”字。

  2.学会背诵《题西林壁》。

  3.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空体会诗人富有哲理的诗句。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苏轼富有哲理的话“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并联系生活从中获得启示。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名背诵《望天门山》(按诗题、诗人、诗句这个顺序背诵)

  2.这首诗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抒发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热爱。赞美之情。)

  二、指导预习《题西林壁》

  1.听范读

  2.自读古诗,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诗句。

  3.检查预习

  缘     庐    峰

  4.指名读《题西林壁》

  5.齐读

  6.用自己的话说说这首古诗给你的初步印象(描写庐山的景色)

  7.质疑

  三、按上节课三步方法学习第二首《题西林壁》

  1.知诗人,解诗题

  苏轼(1037-1101)北宋文学家,书画家,字子瞻,号东坡居士。他一生坎坷,屡遭贬谪,与其父苏洵,其弟苏辙合称“三苏”,其散文为“唐宋八大家”之一。书法,诗词造诣很高。

  题西林壁:书写在西林寺的墙壁上。

  2.抓字眼,明大意

  (1)学习1、2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2)讨论句意:(从正面看形成岭,从侧面看形成峰,远近高低各不相同)

  (3)把握朗读重音

  读出气势,有强弱对比,如远近高低都是重音,要读出起伏,“远”强一些,“近”弱一些,“高”强一些,“低”弱一些。

  (4)学习3、4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不识:不认识,看不清。缘:因为。  题:书写。

  (5)讨论句意

  看不清庐山的本来面目,只因为自己身在庐山之中,看来看去,只能看到庐山的一部分。

  (6)指名说全诗意思

  3.想意境,悟诗情

  (1)放庐山幻灯片,让学生想象当时意境,领悟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让学生联系生活试讲3、4句诗的含义。

  (2)引伸:对于比较复杂的事物,如果不能全面客观地进行分析,就可能被局部现象所迷惑,不能全面、准确地认识这个事物。

  (3)提问:我们评价一个同学时,应该怎样看?

  (是只看他缺点,以此评价他呢?还是只看他优点呢?引导学生说出看问题要从不同解度看。意思讲明白即可。)

  小结:《题西林壁》把庐山特色浓缩成绝句,概括贴切,蕴含着深刻的哲理,我们还从中获得启示。

  四、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背诵、体会诗情。

  附:板书:

  题西林壁

  苏轼

  横看成岭侧成峰,

  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

  只缘身在此山中。

望天门山 篇14

  古诗《望天门山》教学设计

  石镜小学 毕君儿

  教材简说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新教材第五册第六单元围绕"壮丽的祖国山河"这个专题编写的第一篇课文《古诗两首》就选编了这首气势浩大的《望天门山》.《望天门山》描绘的是天门山夹江对峙,长江波澜壮阔的雄奇秀丽景色.作者李白(701-762),字太白,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他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他的诗对后人有深远的影响.《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作者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本诗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2,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3,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诗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4,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三,教学设计

  (一)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二)明确目标,尝试学习.

  1,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

  2,展开想像与联想,会把文字信息转化为画面,初步进入意境,并试着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引导学生逐词逐句理解诗句的意思

  A—"扶"学生学习第一句,初步掌握学习方法.

  1,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2,指导学生串讲句意:天门山被长江撞断,浩浩荡荡向东流去.

  3,教师指导学生想象——"天门中断楚江开"写出了浩荡东流的长江冲破天门奔腾而去的壮阔气势.它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天门两山本来是一个整体,阻挡着汹涌的江流.由于长江怒涛的冲击,才撞开了"天门",使它中断而成为东西两山.在作者笔下,长江仿佛是有巨大生命力的事物,显示出冲破一切阻碍的神奇力量.

  4,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B—"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1,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训练"回"这个教学难点.

  2,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指导学生开拓想象——"碧水东流至此回"又反过来写夹江对峙的天门山对汹涌奔腾的长江的约束力和反作用.由于两山夹峙,汹涌的长江流经两山间的狭窄通道时,激起回旋,形成波涛汹涌的奇观.一个"回"字,翻滚抛掷,变化无穷境界全出.如果说上一句是借山势写出水的汹涌,那么这一句则是借水势衬出山的奇险.

  C—"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1,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

  2,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3,再一次提示学生展开联想——"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这两句是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上句写远望天门两山所见的雄姿,下句则点明"望"的立脚点和诗人的淋漓兴会.诗人并不是站在岸上的某一个地方遥望天门山,他"望"的立脚点是"日边来"的"一片孤帆".一个"出"字,使本来静止不动的山带上了动态美.当孤舟顺流而下,远处的天门两山扑进眼帘,显现出愈来愈清晰的身姿时,"两岸青山相对出"的感受就非常突出了."出"字不但逼真地表现了舟行过程中天门山特有的姿态,而且寓含了诗人的喜悦之感.青山既然对远客如此有情,远客自当更加兴味十足."孤帆一片日边来"传神地描绘出孤帆乘风破浪,越来越靠近天门山的情景和诗人欣睹名山胜景,目接神驰的情状.

  D—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诗句的意思.

  《望天门山》一句一个画面.在诗人笔下,山,灵秀;水,矫健;帆,潇洒,无须刻意修饰,全天然巧成.这种白描的手法使这首诗清新,明丽.更令人称奇的是此诗题为"望天门山",而在诗中却无一个"望"字.但你去慢慢揣摩,细细体味,就会发现每句诗中都隐含"望"的神韵.

  (四)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 (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 你有什么感想 

  (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五)指导诵读诗句.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a—读出节奏感.

  b—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背诵) 

  (六)总结古诗学习方法,布置作业.

  1,古诗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2,借助这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选适当时间与同学,老师交流汇报)

望天门山 篇15

  《望天门山》教学反思

  平日教学中,我最不喜欢的就是古诗的教学.因为古诗离孩子的生活比较遥远,孩子不容易理解.上古诗时,很容易出现不是一问一答的场面,要不就出现老师包揽课堂的现象.所以备课时,我反反复复看教材及参考书,自我感觉这首诗比较难讲.

  怎样避免课堂上自己包揽全部的现象.于是在教学初设计这样的导入语:李白的诗我们学了很多了,通过这些诗你觉得李白是个怎样的人孩子们都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有的说他是个出名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想象力丰富的诗人;有的说他是个非常有才气的诗人等等,我不失时机地创设一段与李白同游天门山的情景,吸引学生学习兴趣,然后通过课件的再现,让学生欣赏天门山独特的景色.

  接着让孩子们反复朗读《望天门山》这首诗,说说自己学会了哪句诗 怎样学会的 引导学生图文结合自己学习古诗,为他们积累古诗的学习方法.

  在学生理解诗句大意后,我又引导学生谈谈学完这首诗后,天门山留给你的印象是怎样的 (景色非常壮观)我紧接着发问:你是从哪儿知道的我对难点再适当点拨,进行品字品词,强化抓重点字的理解,从字,词的学习中感悟古诗的意境,感觉学生学习效果不错.看来,创设情景学习古诗,吸引孩子的学习兴趣也是一种好的古诗教学方法.

望天门山 篇16

  执教班级:五(1)班

  执教时间:2006年9月17日

  教学实录:

  【课前】:课件出示有关长江的古诗名句: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唐杜甫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明杨慎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宋苏轼

  欲寄两行迎尔泪,长江不肯向西流唐白居易

  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宋辛弃疾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宋柳永

  (学生自由地读)

  师:这些诗句有什么特点?通过读这些诗,长江在你眼里是怎样的?

  生:这些诗句都是写长江,读完后,我感觉到长江磅礴的气势。

  生:我感到了长江之水的惆怅;

  生:我领略了“浪花淘尽英雄”的本色。

  【开课】

  (教师课件出示一幅《望天门山》的狂草书法作品。)

  师:看得出吧?这是哪一首诗?

  生:是《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我从“孤帆”这两个字看出来的。

  师:有“孤帆”这两个字,但不是这首诗;

  生:是毛《长征》

  师:不对

  生:是李白的《望天门山》

  师:你怎么看出来的?

  生:第一句里有一个“中断”,还有“楚”字特别清楚,所以我猜是《望天门山》。

  师:对,就是李白的《望天门山》,大家读一读。

  (生看着书法作品,读诗)

  师:觉得这幅书法作品好不好?

  生:好,行笔很舒畅,让人感受到了诗里的气势。

  生:我觉得不好,因为太潦草,简直就不知道写的是什么。

  生:看不懂才叫艺术,一种诗歌和书法相结合的艺术。

  师:对,不要表面上看草书,其实表达了一种感情,也表现了一种的功底,没有楷书的功底,是写不出这样的草书来的。

  师:你们对这首诗已经熟到能背了,我们一起来默写这首诗。我在黑板上默,你们在下面纸上默。

  (师生共默〈望天门山〉,老师默到一半,就有学生示意已经默完)

  师:今天,姜是嫩的辣,超过老师了。我来检查你们是否默得好,有没有错别字。

  (师下位检查,并提出评价意见)

  师:这首诗是李白写的,大家读读李白的简介。

  (课件出示;李白的简介)

  李白(701-762)唐代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字太白,号青莲居士,他一生写了大量歌颂祖国河山,揭露社会黑暗和蔑视权贵的诗歌,现存近千首诗,他的诗歌色彩瑰丽,大胆想象,被称为"诗仙"。

  师:李白的简介,大家要抓住关键词记住它。哪几个是关键词。

  生:色彩瑰丽,大胆想象。

  生:浪漫主义诗人和诗仙

  师:好,请大家在笔记本上把这几个关键词记下来。(学生记写关键词)

  师:大家自由地把这首诗读一读,看有没有不懂的,提出来。

  (学生自己自学,轻读,思考)

  生:“天门”什么意思?

  生:“天门”就是这坐山的名字。

  师:好像——

  生:天上的门。

  师:可见——

  生:山很高,很雄伟,很险峻。

  师:所以叫——

  生:天门山

  生:楚江是指长江吗?

  生:楚江是指把流经古代的楚国的这一段长江。

  师:对,流经楚国的这一段叫楚江,终点在天门山,天门山以东是吴国,流经吴国的长江段,叫吴江。

  师:让我们一起来把这首诗齐读。

  (学生齐读)

  师:读完后,这首诗让你感受到了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首诗的磅礴的气势。

  生:我觉得这首诗有磅礴,也有温柔。比如,最后一句“孤帆一片日边来”就让人感到温柔。

  师:这个地方温柔吗?“孤帆一片”从“日边来”,让人感觉这长江水是从——

  生:是从天上来。

  师:水从天上来,这种气势温柔吗?

  (板书:江水天来)

  师:讲得很好,让我们来读读后人对这首诗的评价。

  (课件出示:后人对诗的评价)

  这首诗意境雄奇壮阔,孕大含深;气势汹涌奔腾,吞吐山河;色调热烈醒目,催人奋发;构图粗野苍劲,风格豪迈超俗,狂放不已。

  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显得画面协调,境界极为开阔。

  (学生自由轻读,老师指名读)

  师:评价里说,这首诗就好像一幅气势磅礴的画,有主有次,有近有远,有浓有淡,哪里可以看出?

  生:主是“天门中断楚江开”,次是“两岸青山相对出”

  生:远是“天门中断楚江开”,“孤帆一片日边来。”近是“碧水东流至此回”“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这首诗表现了这种汹涌奔腾,吞吐山河的气势,诗里哪些地方可以看出?

  生:天门中断楚江开。特别是这个“开”字,让我想象到这江水排山倒海的气势。

  (板书:吞吐山河)

  师:还有吗?

  生:“碧水东流至此回”这句也可以看出,就是这个“回”字

  师:怎么说?

  生:水一到这里就打旋涡,在这一带回旋。

  师:大家一起来想象一下,长江水一到天门山这个位置,水道突然收紧了,水就——

  生:变得更急了。

  师:水从上面冲下来,下面是一马平川,前面的水面宽阔了,水自然就——

  生:(思考了一会)缓了。

  师:后面的水很急,遇到了前面流得很缓的水,自然就——

  生:回过来。

  师:所以一个“回”字,其实是在写“急”。

  (板书:急流回荡)

  师:还有地方可以看出这种气势吗?

  生:我不能肯定这句算不算,“两岸青山相对出”。

  师:大家读一遍这句,然后看看你似乎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

  生:我似乎看到了,两岸的青山在互相比高。

  师:这座山比我高,我比你更高,似乎在比赛,在对峙,沿岸都是高耸的山峰,险峻的重岭,能看得出气势吗?

  生:能。

  (教师板书:雄山对峙)

  师:这首诗表现的就是这种“吞吐山河、急流回荡、雄山对峙、江水天来”的磅礴奔放的气势,让我们把这种气势读出来。

  (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但最后一句没有把握感情,声音掉下来了)

  师:对于这首诗,后人评价非常高,连清朝的乾隆皇帝也对这首诗发出了这样的赞叹——

  (课件:乾隆皇帝曾赞此诗曰:“词调高华,言尽意不尽。”)

  师:言尽意不尽,到底什么意没有尽呢?大家来看这个“碧”字,奔放的长江水多有气势啊,一个“碧”多小气啊。再说,长江一路卷沙携石从上游奔泻下来,水应该是混黄的,为什么却是“碧”水呢?

  (学生思考)

  生:用这个“碧”字,是为了反衬天门山的气势,就好像一个人要显得高,必须要拉一个矮子来对比。

  生:老师,我从这个“碧”字可以看出,这首诗是写于春天万木葱绿的季节。

  师:此话怎讲?

  生:春夏之交,山是绿的,树是绿的,倒映在水里也是绿的,诗人又是远望的,在诗人的眼里到处是“绿”的,所以是碧水。

  师:讲得好,乾隆皇帝说的意未尽的地方确实是意未尽。同学们,后人最这首诗研究得很深,也争论得比较激烈,比如,“孤帆一片”到底是诗人的船还是他看到的别人的船;再比如,诗人是站在船上远望的,还是站在岸上远望。惟独,就没有对写于什么季节争论过,你是发表“写于春天”论调的第一人。

  (学生鼓掌)

  师:让我们来读两句李白另外的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中的两句。

  (课件:孤帆远影碧空尽,惟见长江天际流。)学生读。

  师:读完后,你似乎读出了一种什么样的情绪?

  生:我似乎看到了一个很难过的李白。

  生:我似乎读出了一种感伤。

  师:是啊,望着远去的孤零零的朋友的小船,很感伤;只留下自己孤独一个人站在空荡荡的黄鹤楼上,想到再没有老友一起作诗喝酒,很感伤。让我们带着这种情绪把这两句再读一遍)

  师:同样是“孤帆”,让我们读读这首诗里的“孤帆”,是否也是一种感伤的情绪呢?

  生:(读完)没有感伤,没有难过。

  师:为什么在这里却没有呢?请大家看看主要是因为哪个“字”?

  生:(不少同学在下面窃窃私语)是“日”字。

  师:何解?

  生:“日”就是太阳,太阳代表是温暖,所以感觉“孤帆”就不孤了。

  师:为什么李白会感到“孤帆不孤”呢?让我们一起读一段资料。(教师读)

  (课件:李白是个怎样的人?

  他才高八斗,气冲霄汉;但他又率真洒脱,狂放傲岸。

  他敢叫天子久等,敢叫皇帝的宠臣高力士脱靴。“李白斗酒诗百篇,长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来不上船,自称臣是酒中仙。”

  他有“待吾尽节报明主,然后相携卧白云”的远大理想,但却“十谒(yè)朱门九不开”。)

  师:读完了,你知道才高八斗、浪漫豪放的李白为什么会感到孤单吗?

  生:因为他狂放傲岸;

  生:因为他率真洒脱。

  师:对,李白有远大的理想,但没有人器重,所以不得志。正因为这样,表面上浪漫、豪放的李白,心里却是非常痛苦的,非常忧郁的,非常孤寂的。他的许多诗,都有“孤”字。

  师:孤独的李白孤帆一片自上游顺水而下,一到天门山,天门山就像大门敞开一样,敞开自己的胸怀迎接自己,让他的不开心,他的孤独一扫而光,感受到了天门山的热情,使他感到“孤帆不孤”了。因此,最后一句该怎么读?

  生:要李白内心的激动读出来。

  生:要声音高昂一些。

  师:对,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首诗,注意最后一句。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师:正因为天门山的热情让李白感动,所以李白在天门山逗留了多日,写下了另外一首诗《天门山》、一篇文章《天门山铭》。一个地方,李白留下两首诗、一篇文章,这在李白的诗的生涯里很鲜见的,可见天门山在他的感情生活里的地位。让我们一起读着这首诗,这篇文结课。

  (课件:《天门山》、《天门山铭》)

  天门山铭李白

  梁山博望,关扃楚滨。夹据洪流,实为吴津。两山错落,如鲸张鳞。惟海有若,惟川有神。牛渚怪物,目围车轮。光射岛屿,气凌星辰。卷沙扬涛,溺马杀人。国泰呈瑞,时讹返珍。开则九江纳锡,闭则五岳飞尘。天险之地,匪德无亲。

  天门山李白

  迥出江上山,双峰自相对。岸映松色寒,石分浪花碎。

  参差远天际,飘渺晴霞外。落日舟去遥,回首沉青霭。

  古代教育学家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这句话在今天有很大的意义,因为古诗语言精炼,情感强烈,节奏鲜明,意境优美,引导学生学些古诗,可以陶冶情操,丰富想象,还可以培养学生对语言文字的兴趣和敏感力。所以我们的教材从第二册就安排了古诗内容的学习,数量虽然不多,但全是些名篇佳作,是我们对学生进行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的好材料。这首诗都描绘了祖国山川景色,抒发了赞美之情; 《望天门山》头两句描写山川气势。“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第一句主要先写山,天门山似乎是由于水流的冲击而从中间豁然断开,江水从断口奔涌而出。第二句写水,浩浩荡荡的长江被天门山阻挡,激起滔天的波浪。第三、四句写行船的感受。坐在小船上迎着阳光顺流而下,感觉两岸青山相对而来。诗歌通过对天门山景象和内心体验的描述,赞美了大自然的神奇壮丽,表达了乐观豪迈的情感。《望天门山》重在抒情,融情于景,诗中有画。《

  作者以丰富的想象,生动的描写,凝炼的语言使这首诗的意境之美跃然纸上。所以学习这首诗应重点引导学生体会感情,欣赏意境。这同时也是个难点,因为学生对古诗接触不多,在这方面的学习能力不是很好,而且“欣赏意境”的训练在许多老师的教学中也常常被疏忽。另外,有些字词在诗中所代表的意思与如今常用的意思大不一样,。如何行之有效地引导学生理解这些难懂字词的意思,并通过词义理解达到理解全句、全篇的意思,也是这首诗教学的重点。再则,《望天门山》是《古诗二首》这课中的第一首诗,也是学生在本册中接触到的第一首古诗,学习方法的指导十分必要,所以,应重视教会学生如何学习,既培养能力,又为本课第二首诗的教学打下基础。

  根据教材特点和大纲要求,以下四个数学目标必须在教学中得以贯彻:

  一、理解词义句意,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语言表达能力(智能目标)。

  二、体会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山水水的感情,感受诗歌美的意境(情感目标)。

  三、掌握古诗的学习方法,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读懂词句意思,理解诗歌内容,体会思想感情。培养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情感。

  四、能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全诗。(三、四为技能目标)

  在这些目标中,“理解词义句意”,“体会作者感情”,“朗读和背诵”是下限目标,要求人人达到。“掌握方法”,“欣赏意境”是上限目标,让基础好的学生有发展的余地。

  针对教材,针对目标,《望天门山》这首诗的教学我是这样设计的:

  第一步:谈话激趣,导入新课。

  1.让学生自由诵读已学过的古诗,说说认识的诗人。这样可为后续学习营造氛围,激发学习的积极性。

  2.简介作者李白(著名诗人),导入新课,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第二步:明确日标,尝试学习。

  明确学习目标,可让学生知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要学会什么,掌握什么,做到心中有数,有的放矢。四年级的学生毕竟不是第一次学古诗,他们已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形成了一定的基础,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心理特点,先让他们尝试学习,开动脑子积极思维,理解能独立学懂的知识,并发现疑难。这样可激发他们的求知欲,让他们迅速进入角色,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这首诗的—、二两句中关键词多,学生理解起来难度较大,估计一般的班级能在“尝试”中学懂的人不多,所以第三步要采用“扶放”结合的教学方法,针对“尝试”学习所反映出来的疑难问题对学生进行“解字词,明诗意”的指导。解说:引导学生想像与联想,实现从文字信息到画面信息的转化,从而进入意境,实现阅读价值。改写并不等于古诗今译,教师应使学生明确这一点。)

  问题的回答不要求面面俱到,能扣住诗歌语言做出自己的分析即可,对学生的解答应多加肯定、鼓励

  1.“扶”学生学习第一句。

  先运用不同手段突破“断、开、回、出、来”这几个难懂词的意思。

  注:“断、开、回、出、来”“联系实际,展开想象”法。

  指导学生串讲句意。

  最后总结学习方法:“先解字词,再串句意。”通过对文学作品的阅读,使学生具备一定的文学鉴赏能力,提高审美趣味,丰富个人感情世界,增进对祖国语言文字的热爱。从这首词中我们可以学些什么呢?

  这样“扶”着学生,其目的是为了在“方法”上教学生“如何学”。

  2.“半扶半放”引导学生学习第二句。

  先指导学生看教学图,启发想象,出示训练:这个难点。

  再让学生试着自己串讲句意,教师点拨纠正。

  3.“放手”让学生自学三、四句。

  三、四句跟一、二句相比,意思浅显易懂,况且通过一、二句的教学,学生掌握了学习方法,大多数同学能自己学懂。

  这样,让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进行讨论学习,然后汇报,教师了解反馈,及时纠正。

  4.让学生串讲全诗意思,进一步加深理解。

  第四步:品味想象,欣赏意境。

  欣赏意境是学生在理解诗意的基础上的进一步提高,也是有感情地朗读训练的前提,是古诗教学的关键。我采用两种方对学生进行意境欣赏的指导。

  1.“紧扣词句”。

  让学生读全诗,说说哪些词语用得好。

  这些词让你想到一个怎样的画面?(提供“像、简直”等词帮助学生描述。)

  2.“想象画面法”。

  提示:在舟中望天门山。你看到了哪些美丽的景物?你有什么感想?

  这样进一步强化了词义句意的理解,强化了学生对古诗内容的印象。而且让学生在品味词句,想象漫游中体会大自然的美景,受到了美的熏陶和教育。

  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创造性地说说全诗的内容,从认识上得到提高。

  第五步:指导诵读诗句。

  古诗节奏鲜明,音韵和谐,诵读起来琅琅上口,学生—般都能进行正确地朗读,但往往读不出意境,读不出美感。如何使学生“读得美”,且“美读得其法”呢?我这样设计去引导学生:

  1.学生尝试,获取体验。(读读看,语句这么美,怎样才能读得美呢?)

  2.学生汇报,教师归纳,教给方法:

  (2)读出节奏感。

  分辨重音区别语调划分节奏

  3.改变形式,反复诵读。

  (范读—→齐读—→个别读—→小组读—→扮演角色读)

  第六步:总结方法,布置作业。

  我这堂课的设计,突出“词义句意理解”和“意境欣赏”这两个训练点,以“学法指导”为主线,注重智力与技能的培养,发挥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与参与性,先试后导,先练后讲。力求改变古诗教学中“讲词意—→记内容—→背中心”这种机+械呆板的旧模式,让语言文字训练和审美教育真正落到实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望天门山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