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通用12篇)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

  试用修订版大纲中指出“阅读教学要让学生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因此,我在《小摄影师》阅读教学中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进入课文规定的情境,在感悟语言的过程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一)品析词语,揣摩情感。

  “吩咐”一词在文中包含着的内涵:高尔基被小男孩的天真可爱所感染,因而也就听从“吩咐”,任其“摆弄”。从中足以看出高尔基的童心童趣和对小男孩的喜爱。如果忽视这一点,则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学生很难体会出来的。因此,我在教学时紧扣“吩咐”一词让学生联系具体的语言环境进行理解,再通过说话的方式引导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把理解语言和体会情感结合起来,揣摩出其中包含的高尔基对小男孩子的喜爱之情,这就是突出了教学的重点。

  (二)朗读体验,领悟情感。

  情感是附载在语言文字这一客体之中的。因此,它需要靠读者在读中去感知与感悟。如果说“吩咐”一词着重表现的是高尔基对小男孩的喜爱的话,那么课文最后一自然段的两句话则集中体现了高尔基对整个少年儿童的关心、爱护,并且这种情感是那样的强烈。如何让学生感受到这一点?教学时,我没有告诉学生,而是让学生自己去朗读,通过朗读去体验、去感知、去感悟,通过反复朗读把这种感受表达出来。高尔基对待记者的冷淡和不见,对待小男孩的热情和“一定”要见这种截然相反的态度,正体现了他的高尚品质。达到了“在读中有所感悟”的目的。

  (三)激发想象,升华情感。

  有了这种体验和感悟,“高尔基为什么不愿见记者而热切希望小男孩能再来”这一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但还不能就此打住,而是让学生再读全文并进一步思考:“小男孩会再来吗?”激发学生的想象,进一步把他们引进课文规定的情境之中。因为有了前面的铺垫,并且给学生提供了展开想象的空间,学生会自然地由此想到高尔基还会等待小男孩来吗?小男孩再来时会是怎样的情景,进而进行续写的习作训练,让学生的思维会更加活跃、更加深刻。在他们积极的`思维中,引起情感的共鸣,让高尔基对下一代的浓浓爱意在学生的脑海里留下深深的烙印。

  我对教育的感觉:看着孩子,愿意去爱;面对成长,懂得感动!教育是美好的,他需要爱的迁就!步入小学,我才知道三年级的孩子更需要老师的鼓励与耐心,教师的正确引导会开启孩子的心灵,三年级的语文教学需要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在每堂课中激发孩子的兴趣,同时注重各种能力的培养,在读中去感悟、去发现。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2

  今天教《圣诞老人的故乡》一课,两个练习的教学引起了我的思考。

  第一个练习是:读课文,说一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学生很快读完了,很快有很多手举起来了,一些学生要抢着回答这个问题。我提醒学生这个问题并不简单,不着急,再仔细读读课文,等一会儿我要根据你的回答当场打分。学生有点不理解,这么简单的问题有什么难?所以又很快举起了很多手。我请了一个平时学习成绩不太好的同学:“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有一座山叫耳朵山。”(课文原句: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有一座山叫耳朵山……)果然表达不通顺又遗漏了第四节写到的圣诞老人的另一个故乡——北极圈附近的圣诞老人村。我没有马上打分,先叫同学帮他改通顺。一个同学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耳朵山上。”我表扬了这位同学,然后对全班学生说:“看来照读课文句子是不行的,必须在读懂课文句子意思的基础上根据问题来回答。不过尽管通顺了,也明白了,但是这个答案我只能打50分。”一下子大部分学生搞懵了,只有少数几个同学举手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还有一个了……”我打断了他的回答,说:“你别急着说答案。你们看,为什么有些同学能发现问题,而你们没有发现呢?因为你们没能像她那样细心地读课文,现在知道了圣诞老人还有一个故乡,大家再读课文,用‘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还有一个在……’或者用‘圣诞老人有两个故乡,一个在……,另一个在……’这样的句子写下来,不过别忘了刚才我提醒大家的先读懂课文句子的意思,不能照搬。”很快同学开始写了,在指出了几个表达上的问题(如语句不够通顺:还有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叫圣诞老人村。意思不够明白:另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一个村庄。)后,我选了两位同学的答案在投影机上展示(圣诞老人的故乡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耳朵山上,还有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圣诞老人村;圣诞老人有两个故乡,一个在芬兰和俄罗斯交界处的耳朵山上,还有一个在北极圈附近的圣诞老人村。),然后说:“他们能得100分,比较一下自己的答案,给自己也打个分。然后马上修改好。”接着我问:“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应该注意什么?”很快同学说了阅读课文要仔细,要读懂意思,把答案讲清楚将完整等注意点。

  第二个练习是:认真读第三节,简要说说为什么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课文原句:芬兰儿童故事大王马尔库在故事里说:圣诞老人就住在耳朵山上,因为山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们的心声。)这次又是很快很多手举起来了,都抢着要回答。我请了一个平时学习较好的来说:“因为耳朵山有耳朵,圣诞老人才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们的心声,所以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回答看上去清楚又完整,语言流畅。我问同学“你们和他一样吗?”“一样” 回答整齐响亮。我说“这个答案只能得50分,大家再读读课文,想想这样说有什么问题?”学生都懵掉了,这时一个学生举手:“山是没有耳朵的。”我马上表扬了这个学生:“对啊,只有人和动物才有耳朵,那么怎样说才正确?”在纠正了一个学生纯粹个人想象(因为耳朵山像耳朵)后,终于有同学发现:“是因为芬兰儿童故事大王在故事里说的……”我同样打断了他的.回答:“对啊,你终于发现了,不是耳朵山有耳朵,而是名人说的,大家就认可了。现在,大家把正确答案写出来,不要出现刚才语言不通顺,照搬课文句子的情况,争取100分。”学生开始写答案,可以看出大家很认真,唯恐有什么闪失。在纠正了几个学生在表达上的问题后,我把一个中等生的答案在投影机上展示(因为芬兰儿童故事大王在故事里说耳朵山有耳朵,圣诞老人能听到世界各地小朋友的心声,所以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然后说:“他的答案能得100分,也给自己打个分,有什么问题马上修改。”最后,我从文本阅读,思维习惯,语言表达进行了总结。

  以上的教学情景我们可以发现,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会出现很多的问题,概括起来主要是:

  1、阅读不仔细。多数同学并没有形成围绕问题从文本整体阅读出发,容易出现大的遗漏。

  2、照读文本语言回答问题。多数同学缺乏根据问题重组文本语言的意识。

  3、思维简单化、感性化,缺乏理性思考。中年级学生思维处于直觉感知阶段,对事物的认识和理解缺乏合理性、逻辑性的理解和判断,不容易发现其中深层问题。

  4、语言表达不清晰,语义含糊甚至混乱。一部分同学由于语言基础的薄弱,不注意语言表达的正确,往往出现一些语言组织上的差错。

  那么在教学中应该怎样去培养学生的阅读、思维与表达的能力呢?我想以上的教学有可取之处:

  首先我们要有清晰的认识,学生出现的问题是教学的资源,是有效教学的价值所在,不能有责怪学生的心态。

  其次,我们要根据教学内容设计促进学生积极阅读和思维的课堂活动。在这个教学中,我围绕着“说说圣诞老人的故乡在哪里”和“为什么耳朵山成了圣诞老人的故乡”这两个问题,以当场打分为策略点燃了学生阅读的兴趣和思维的积极性。之所以用当场打分这个策略就是预计到了学生会出现问题,然后针对学生的问题再展开教学。

  再次,以针对性的训练策略培养学生仔细阅读的习惯,提高思维与表达能力。“他的答案只能得50分” “你不要急着说答案,你们也来仔细地读读课文,该怎么正确地说?”“从刚才的学习中你懂得了什么?”“我们在边读边思考的时候,不要忘了刚才我们说的注意点。”“现在我们用这样的句子写下来。”显然在教学中我注意到了让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在错误的反思中体验和认识到正确阅读与思考的方法,在再次的实践中学习、运用和巩固这种方法,当学生感悟到了以后,用书面语言写下来的方法达到训练效果的最大化。

  阅读、思维与表达是阅读教学的根本任务,这三者相互交融,相互促进,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舍弃为答案而教的做法,紧紧围绕着这个根本任务,立足教材特点,把握学生学习现状,以针对性的策略在学习的过程中,在学生的学习体验中,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教授正确合理的思维方法,训练清晰有序、正确完整的表达能力,不断提高教学的有效性。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3

  我在教学三年级上册《语文园地(六)》“我的发现”时遇到了下列问题:

  1、海水有深有浅。

  2、夜深了,老师还在工作。

  该题目的目的在于引导学生发现同一个字在不同的句子里意思是不同的。“深”在第一个句子里是“从上到下或从外到里的距离大”的意思;在第二个句子里是“距离开始的时间很久”的意思。当然,后者还可以理解为“时间很晚”的意思。

  经过认真研究之后,我为学生补充了下列句子:

  3、鲁迅先生的学问很深。

  4、这本书的内容很深,初学者不容易看懂。

  5、这件事影响很深。

  6、他们的感情很深。

  7、这件衣服的颜色是深红的。

  8、河水有三尺深。

  其中,第三个句子的“深”是“知识广博”的意思;第四个句子的“深”是“深奥”的意思;第五个句子的“深”是“深刻”的意思;第六个句子的“深”是“感情很好”的意思;第七个句子的.“深”是“颜色很浓”的意思;第八个句子的“深”是指深度。

  从《新华字典》看,“深”共有五个基本义项,两个引申义项:

  1、从表面到底或从外面到里面距离大的,跟“浅”相反;

  2、从表面到底的距离;

  3、久,时间长;

  4、程度高的;

  5、颜色重;

  6、深度;

  7、说话的分寸。

  总而言之,“深“主要表示三种意思:

  1、深浅;

  2、时间;

  3、程度。

  经过一番研究,我回想起一次听崔丽老师汇报外出学习体会时提到贾志敏老师在《我不怕鬼》一文时处理的句子:

  1、鬼点子;

  2、日本鬼子;

  3、鬼头鬼脑;

  4、真鬼;

  5、见鬼去吧!

  句子中加点的字含义也是各不相同。

  看来,必须对课本深入钻研,才能得心应手。过去那种认为“一本教材,一支粉笔”的上课模式早已落伍,何况现在电子技术日益深入课堂。只有不断学习,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新的营养,才不会在激烈的竞争中失败。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4

  本文是一篇有趣的科普小品文。文章通过两只小蟋蟀玩捉迷藏,其中一只不幸被吞进牛肚子里,在牛肚子里“旅行”了一次,最后侥幸逃脱的危险经历,告诉学生一个科学小知识:牛有四个胃`,吃食时具有反刍现象。

  本文虽然篇幅较长,但是情节生动有趣,语言活泼,将一个有关动物生理学上的知识讲得有声有色,清楚明了,使学生一学就懂。因此,文章渗透的科学知识,教师无须作过多地讲解。同时,本课内容充满童趣,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可设计一定的练习题引导学生想象交流。另外,青头身上表现出的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在危险时刻不慌张,用知识解救朋友的丰富情感和品质值得学生仔细朗读品味,可引导学生自读、自悟。

  想象是创新的前提,也是阅读之门的金钥匙。文中有关红头在牛肚子里旅行的过程,为学生提供了很好的想象和表达的机会。因此,我引导学生想象自己就是红头,仔细品读相关语句,学生在想象中朗读,在朗读中体验着红头的情感,然后借助填空题为学生搭建倾诉的平台,学生在角色互换中更深刻地感受了红头的危险遭遇,也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同时, 由于学生对牛胃结构是很陌生的,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本,课前我让学生搜集有关牛胃的'知识和图片,自己则以浅显生动的语言写了补充材料“牛的自述”,帮助学生更多地了解牛胃知识,为想象提供知识源泉。学生就是在读读、想想、说说的过程中将文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

  本课重在引导学生感受青头临危不惧,对朋友充满真挚的情感,并且能灵活运用知识救出朋友。而情意目标的达成并不是教师强加给学生,它需要教师激起学生的生活经验和情感体验,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文本人文思想的熏陶。语文教学需要文道有机结合,需要学生在感悟文字的过程中理解文本内涵。因此,在了解了红头的遭遇后,我让学生仔细品读描写青头的句子,并谈谈自己的感受,在交流过程中,进一步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句深入体会文字传达的情感。这既尊重了学生个性化的朗读体验,又培养了学生品词析句的能力。在深入理解的基础上,进行多种形式地朗读,提倡学生读出自己的体会。

  在体会红头的危险遭遇后更深入感受青头对红头的帮助意义重大。然后在品读感悟青头的品质中更真切地领悟文章主旨。最后,引导学生想象“红头在心中还会对青头说什么?”让学生通过红头的口气说出对文本思想的领悟,将文本承载的人文精神内化于心。情意目标的达成就是这样层层递进,水到渠成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5

  《石头书》是苏教版三年级上册的一篇文章,这篇课文的主要教学目标是凭借语言文字的朗读感悟,鼓励学生对周围感兴趣的事物刨根问底,乐于探究,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科学的志趣。

  《石头书》是一篇科普文,这类文章学生还是第一次接触,本文共有14个自然段,通过人物间的6次对话,写出了石头像书的原因:

  1、外形:石头一层一层的就像书一页一页的。

  2、石头上的雨痕、波痕、矿物就像书上的字。

  3、石头上的树叶、贝壳、小鱼等化石就像书上的画。

  4、人们通过石头上的化石能知道许多知识,就像书本能告诉人们知识一样。

  在教学时,我以课题为突破口,引导学生质疑,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首先,让学生结合平时见过的书说说。其次当学生齐读课题后,让学生开始质疑:石头书上有字吗?石头书和我们现在的书一样吗?石头书上也有画吗?石头书的作者是谁?石头书重不重?石头书有什么作用……此时孩子们一个个非常激动,眼里是对新知的强烈渴求。这样的导入一下抓住了孩子们的心,将他们引领到陌生的新的知识领域中去。接着,我让学生带着这些问题去读书,从文中将答案找出来,整体把握课文。

  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也是这节课的重点,这课里有一个“壳”字是多音字,我便结合图片进行讲解。学习课文内容我以六次对话为中心,将石头书与现在的书进行比较,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讲解石头书的字这一部分时,重点让学生根据课件展示的图片对雨痕、波痕以及矿石有直观的了解。

  在本课的教学中, 我让学生通过观察后再回到课文中去找找,给学生观察思考的空间,并联系生活中的书来回答“为什么石头像书?”让学生在比较中,慢慢体会为什么称为石头书的原因,由观到思到悟,让学生会学习。还有在讲授“矿物”时,对于矿物里面的小不点儿,有各种各样的颜色,我让学生想象这些红的、黄的、闪光的、透明的像我们生活中见过的哪些东西,如钻石、红宝石、煤炭—————把课堂与生活衔接起来。同时通过矿石色彩繁多的特点,让学生说出描写颜色的.四字词语,加深学生对词语的理解。

  关键是朗读的处理,现在的孩子已经是三年级了,朗读已经学了2年,但是对于这篇全是对话的课文,还是接触的很少,所以这篇文章的朗读指导非常关键。在课堂中,我注意了这个问题,要求孩子先找到提示语,看看提示语中有没有语气的指导,如果有,只要读出这种语气就可以了,如果没有,那就再看看标点符号,有没有特殊的符号,如问号、感叹号、省略号等,读出相应的语气就行了。孩子们做得还不错。

  在教学中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因为是第一课时,生字词教学还不扎实,我在处理教学语言时,以后还要格外注意,尽量避免多余的零碎语言。对于整篇课文读还是不够,这也提醒自己早今后的教学中,教案的设计更要精练化,对于学生的预设还要更详细全面。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6

  上学时,我们是二点一线:教室、宿舍,简单而忙碌;工作以后我的路线仍然是二点一线:学校、家,忙碌而简单。就像我的孩子说的一句话,妈妈我都知道你每天都做些什么?这不是说孩子有多聪明,而是足可以证明我们工作的单一性。有时,我会感觉到一种莫名的压抑,有时我会有一种难抑的感伤,我的人生真的要在这简单而枯燥的工作中终结吗?我迷茫而痛苦。

  怀揣着一份无奈与无助,我痛苦地准备着一会儿要讲的一篇略读课《母爱的力量》。本文主要是写一个因车祸一直昏迷不醒的女孩在护士母亲般的关爱下奇迹般生还的故事,赞扬了母爱的力量,同时也赞美了小护士的奉献精神。这篇课文内容浅显易懂,我扫视了几眼,就去批作业了。很快铃声响起,我整理了一下情绪来到了教室,开始了常规的教学任务。首先,我还是让学生自由读课文,通读全文后,我指名让学生们读了一下课文,像预料中的那样几乎所有同学都可以读通、读顺、读流利。我又让学生同桌之间互相读一读,以此来检查学生们是不是都会读了,同时还可以训练学生听的能力与合作能力。学生们又很快读完了,大家坐好了。我又问了同学们,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学生们也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了出来,虽然并不精炼,但也可以。我略加引导学生就有理有据地说出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作者想要表达的思想。同时,也就完成了文前的小问题,这样这篇略读课文也就结束了。为了能突出主题,我又设计了一个小问题:“如果你是那个小女孩,当你醒来后会对护士说些什么?在我原本的预设中,应该是小女孩流着泪感觉这个护士,等好了后会拥抱护士。学生们和我的想法也不约而同。就在我准备进行下一个练习环节时,突然看见王渭同学把手高高举起来,我示意他说。他站起来,他大声地说:“老师,如果我是那个小女孩,我会问那个护士结没结婚?”同学们听到后都大声地笑了,我也愣了一下,但我很快又问他:“你的想法是?”王渭并没有因为其他同学的笑而改变自己的想法,他继续认真地说:“如果这个护士没有结婚,我会求她和爸爸结婚,这样这个小女孩就可以有妈妈了。”如果说开始我是惊诧,而现在我是感动。是啊,这个不幸的小女孩是多么渴望有一个可以真心疼爱自己的妈妈啊。而王渭同学不仅学懂了文字,更捕捉到了人物内心的渴望,我为他的善良和博爱而感动。可以说我是眼中含着泪对同学们说了:“这虽然只是王渭的一个美好的愿望,但通过这个愿望,我们可以感受到王渭同学是一个多么有爱心的孩子啊。在我们幸福地享受着母爱的时候,他能体会到没有母爱的小孩子的内心的渴望,并希望这些没有母爱的孩子得到母爱,你真是一个爱心小使者。”同学们,还有谁有这样的'想法?有许多同学举起了手,我建议同学们回家后,可以写一篇《母爱的力量》续篇。可惜的是,后来由于工作的忙碌,我把这件事忘记了。今天想起来,真是感觉到遗憾。

  我原本以为自己可以心如止水,可却不想,学生的话却一石激起千层浪,让我的心久久不能平静。也许这就是动态课堂的精彩,这就是尊重学生,以学生为主体的学习的妙处,只要我们给学生足够的空间,他们会用自己感性或理性的思维去填满这些空白。我原本认为枯燥而麻木的教学瞬间有了生命和活力!这一刻,我深深喜欢上了我的职业,虽然简单枯燥,但却时时被孩子们天真而美好的情感所感染;这一刻,我深深地爱上我了的学生,我的课堂,是他们让我感受到了人生奇异美丽!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7

  课文描写了生活在槐乡的孩子们采摘槐米,从中获得快乐,使孩子们的童年生活变得丰富而充实。本课在处理文本内容时,用了一课时,(作业例外)阅读课文把学习的权利交给了学生,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学习课文。本人认为本课的教学指导还是比较务实的。槐树对于我们农村孩子来说并不陌生,只要学生查资料就能了解槐树的生长特点,无需老师作太多的指导。最重要的是槐树下的故事。本单元都是体现孩子课余生活的乐趣,每篇文章的语言都很优美,也是学生走进写作的一个亮点模式。

  这篇课文的语言朴实,读起来轻快,带有浓浓的乡土气息。在作者的笔下,本来是辛苦的劳动,却变得轻松快乐。在授课时,本人出示了阅读要求,让学生一步步的完成。如:

  1、读了第一自然段你能看出槐乡孩子对槐树有一种什么感情?

  2、勾画描写槐花的特点的句子,槐米有什么用途?

  3、第三自然段作者描写了三种动物有什么作用?(重点)

  3、那些地方能表现孩子们的欢乐心情。

  4、孩子们劳累了一天为什么还带着甜蜜的微笑?(重点)

  5、槐乡的孩子可爱吗?为什么?(重点)

  在教学的重点点拨中,运用了句子比较突出重点。如:槐乡的孩子可不怕热。(鸡热得耷拉着翅膀……狗……蝉……)在点拨的过程中适当提示这是一种写作技巧“衬托的手法。”比如,写要下雨了,“狗、树叶、知了……”这都是衬托下雨前的`闷热。这里本人重点引导了,因为在写作中,无论是中段还是高段学生,最基本的写作技巧还是要掌握。如,要体现天气很热的句式:花儿(热得收藏起了笑脸),星星(热得躲进了云层),小花猫(热得直趴着喘气),可是老师(仍然还在灯下批改作业)。描写天气冷的句式:今年的天气特别冷。田野的蔬菜______,街道小院的水管______,就连那水泥地板也______。

  怎样培养独立阅读能力,是本人在本课教学中的一个首要环节。如:准备好工具书,词典字典等。阅读时不走马观花,要仔细地读,重要的地方勾勾画画,从而了解课文内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反复读,细细品读,每句斟酌,体会每段表达的意思,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次阅读,核实阅读中老师所出示的阅读要求。从而把课文理解得更透彻。课后练习,写一种植物或一处景物,并写出此处所发生的趣事,伤心事等。(学生作品略)学生习作是较成功的,因此而得到同行们的认可。

  为了拓宽学生阅读知识,同时也体现阅读课的实质意义,注重字,词、句、段、篇的训练落到实处,本人出示了与本课有关的四字词语。

  劳而无功劳苦功高归根结底张灯结彩劳民伤财劳师动众结伴而行结草衔环满不在乎满面春风满腔热忱满城风雨

  让学生自己去积累文本中的“的”“地”字短语,并安排抄写习作。即使课文中的知识处理不足也可以通过这种有效的作业方式足以弥补了。

  “品读”是本文的重点,但为了学生阅读量的增大,让学生选读欣赏,抄写文中美句并仿写句式。如:槐乡的孩子离不开槐树,就像海边的娃娃离不开大海,山里的孩子离不开石头。

  仿写:1、(我离不开妈妈,就像河里的鱼儿离不开水,田里的禾苗离不开肥沃的土壤。)

  2(我离不开学校,就像幼小的孩子离不开妈妈的怀抱,大山的人们离不开大山的土地。)

  总之,本人坚信,如果阅读坚持这样做,相信自己的教学效果差不了多少,学生的学习效果也能务实。只有脚踏实地的教学,朴实的教学设计,会逐渐创新的。总归一句,语文教无定一,自己的学生,因材施教方能是根本。《三年级语文上册《槐乡的孩子》教学反思之八》这一教学反思,来自!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8

  《报酬》这篇课文讲的是“我”14岁那年修整草坪,邻居巴罗先生以一本书作为报酬补偿给“我”,后来正是巴罗先生的书使“我”走上了人生的成功之路。课文体现了书籍是人类最宝贵的财富,一本好书能够改变一个人的命运的道理。理解重点句“巴罗先生让我读书,实在是付给了我最高的报酬”是本课的难点。

  教学本课采用联想法体会关键词句,还原文中描写的情境现场。

  文中第二自然段中有一段关于巴罗先生书多的描写。

  “他的屋子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

  教师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想象融入作者的文字,用自己的想象拓展画面内容,让文字具有画面感。“同学们,能不能用你的语言,你的想象,带我们走进巴罗先生的家。让我们看到他的家里到处都是书?”

  学生1回答:“巴罗先生的家里到处都是书,简直是书的海洋。他家的窗台上有书,沙发上有书,就连厕所里也有一本他最喜欢的书。”

  学生2回答:“巴罗先生的屋子里到处都是书,真像一个图书馆。他的书架上摆满了书,墙角有很多书,床边也堆着许多书。真是让人惊讶!”

  “的确,这是书的海洋,书的世界。这是一个热爱读书的人的天堂。14岁的'迈克尔.多瑞斯惊呆了。这是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世界!就是这个饱读诗书的巴罗先生改变了一个少年的命运。”

  “巴罗用书作为报酬,为14岁的男孩推开了一扇窗户,看到了不一样的人生风景。如果这个男孩没有为巴罗先生修建过草坪,如果巴罗先生像其他人一样给这个男孩一些零钱或其他的物质奖励,结果会如何呢?”

  教学中还设计了一些有探究价值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处发展。如:

  “你是否得到过最高的报酬?是谁给你的呢?”

  学生简单描述自己的想法。

  “我得到的最高的报酬就是爸爸妈妈带我去沈阳看九一八纪念馆、故宫,还去了那里最大的游乐场。”张祖睿说。

  “我得到的最高的报酬是过生日的时候收到爸爸买的一大箱子的书。”爱读书的女生王玥说。

  “我得到的最高报酬就是老师奖励给我的一枚书签,还有上学期得到的校长奖奖杯。”王翌霄说。

  “爸爸能回来陪我玩就是最高报酬。”爸爸常年工作在外地的杨佳志说。

  “你认为给予别人的最高报酬是什么?你是否给过别人最高的报酬?”

  “可能是一次掌声。”

  “或许是一本喜欢的书。”

  ……

  教师总结:“希望同学们能够用一生的时间好好思考这个问题,多给予别人帮助和鼓励,能够给予别人生命中最高的报酬也是一种巨大的幸福。给予,是幸福的!”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9

  成功之处:

  一、采用学生自主识字,老师巧妙点拨的生字教学效果较好。

  教师都放手让学生进行自主识字,然后向大家介绍自己的识字方法。这大大激发了孩子识字的热情,学生们积极参与,课堂气氛活跃,不但提高了识字效率,学生们也学得愉快而轻松。

  二、以读为本,读中理解,读中感悟。

  《语文课程标准》中也提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积极的组织者和引导者。语文教学应该以学生自读自悟、自学探究为基础,大力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师生双方在教学中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基于这个教学理念,我在教学《蚂蚁队长》中设计了“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

  不足之处:

  该放手就放手,略读课文,正是放手的好机会,教师完全可以提供他们一个展示的平台,让他们在这一宽松、和谐、民主的平台上,主动学习,自主探究,交流、合作、共享学习成果。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0

  本篇课文文字和内容都比较浅显,学生通过自读,大体上能理解课文的内容。我在检查学生的读书情况时首先以“课文主要写了哪两件事情?”展开读书让学生知道:一是哥俩在草地上玩耍,互相往对方的脸上吹蒲公英的绒毛;二是“我”发现了草地会变颜色及其变色的原因。

  在阅读感悟第一件事中我指导学生进行表演。首先以多种形式让学生把课文读熟,然后让学生揣摩兄弟两人的心理、神态,并据此设计相关的动作,鼓励学生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和创造力。通过表演,学生能体会了到草地、蒲公英即大自然给“我们”生活带来的快乐。

  在第二件事作的阅读指导中我抓以下几点展开理解感悟:

  1、提问,“我”先发现了什么,又发现了什么;两次发现有哪些不同,你从中受到了什么启示?

  2、抓住关键的字词和句子引导学生理解和体会。比如:“我起得很早去钓鱼”这里为什么要强调“起得很早” 呢?让学生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到因为过去没有起这样早,所以一直误认为蒲公英的.花是金色的。“发现草地并不是金色的”,“并”在这里有哪些含义呢?用上这个“并”字,给人的感觉是“我”过去一直认为草地是金色的,不是现在才这样认为,并强调了对过去错误认识的否定。“蒲公英的花就像我们的手掌,可以张开、合上”,用手掌最简单的动作打比方,就把一种不太容易说清楚的现象讲清楚了。

  最后,引导学生通过感情朗读加深对内容的理解,体会课文表达的情感,激发起学生热爱大自然、观察大自然,了解大自然的感情和兴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1

  《秋天的雨》一课,全文语句优美,情感浓烈,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连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了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这一课的教学,我给学生创造一个诗情画意的课堂情境,引导学生入情、动情、激情,一气呵成。

  课前,我让学生观察身边秋天的景物,收集秋天的图画,增加对秋天的感性认识。

  课中主要引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让学生入情入境地感悟秋天的美好,我将收集到的图片资料——黄黄的银杏树、火红的枫叶、金黄的田野,展示在学生面前,点燃学生学习的兴趣火花,学生一下子就进入一种“乐之者”的美好学习境界,再引导学生朗读课文,细细品位。

  课末,让学生欣赏收集到的秋天的美景,图片、配乐诗朗诵、动画让学生再进一步鉴赏大自然的美,受到美的熏陶。

  学生与生俱来就各不相同,他们有着不同的知识经验、思维方式、性格特点、情趣爱好。利用这种“差异”的多样化,我引导学生表达自己的见解,聆听、了解他人的想法,激发他们迸发出智慧的`火花,如在出示“小朋友的脚,常常被香味勾住”后让学生说说,小朋友的脚怎么会被香味勾住的?并想象:假如你站在瓜地边、果树下、花丛中,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你有没有被勾住的感觉啊?这时学生纷纷表达自己的想法:有的说,有一次我特别想买一本书,爸爸说要我走,我就赖在书店里,他怎么说我都不走。有的说我特别喜欢吃烧烤,当走到烧烤摊旁时,闻到那香味,我口水都要流出来了,我的心被烧烤勾住了。学生能结合自己的亲身体验谈自己对这句话的理解。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篇12

  《瀑布》是一篇抒情散文诗歌。《瀑布》是一首饱含深情的风景诗,通过对瀑布的生动描写,突出祖国山河的壮丽,抒发作者对祖国山河无比热爱之情。本课重点是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领略美好景色,受到美的熏陶,激发热爱祖国山河的.情感,发挥学生的想象。

  这首诗以瀑布为主题,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诗句使用叠句、对偶和排比,十分富于节奏感,读起来琅琅上口,非常小学生阅读。由于本课识字量少,孩子们在课前的预习都做得比较好,自主读文不成问题。所以一上课我就要孩子们自己读课文,思考课文从哪些方面写了瀑布?学生们能通过自己的读找出是从瀑布的声音和远看瀑布、近看瀑布的样子对瀑布进行了生动具体的描写。接着,我又通过反复地,多种形式地读让学生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并引导学生找出诗歌中使用了哪些修辞方法,体会这些修辞方法好在哪里?最后,还让学生仿照诗歌的最后一句,用“如……如……如……”说一句话。通过反复多读,感受诗歌的韵律美,体会瀑布的雄伟、壮观。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比较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年级语文上册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