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无风无月 点赞 分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精选11篇)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兴高采烈”造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了解重阳节的风俗习惯。

  过程与方法:唤起学生的角色体验,让学生在角色体验中感悟作者的思乡之情。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词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异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教学难点:

  利用资源库展开课内与课外的多方延伸,让学生深刻感受“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从而熏陶学生的情怀,陶冶情操,提高语文素养

  课前准备:多媒体教室,学校资源库,有关古诗网站,课件等。

  1、通过网络了解李白的《静夜思》。

  2、从学校的资源库中初步认识了解王维及探寻他的家乡。

  3、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并了解了一些节日习俗。

  4、老师引导查找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并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质疑课题,激情引趣

  1、(出示望月图,音乐)

  故乡是每个人心中最美好的地方,故人是每个人心是最亲的人。每见月圆,远在异乡的人们总会对故乡对亲人思念不已。同学们还记得李白的《静夜思》吗?齐背。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是李白的乡愁。“每逢佳节倍思亲”又是谁的乡愁呢?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简介王维。(结合课前的资源了解)

  3、指名读课题,相机引导正确认读“逢、佳、倍”,再齐读课题,接着鼓励学生对课题质疑。(课题中的这句话是什么意思?“佳节”是指什么节?文中谁思亲?为什么思亲?)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同学们有那么多问题不明白,下面就请大家认认真真读读课文,看能否从文中找到你心中的答案。

  2、出示自学要求:

  (1)自由读课文,要求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带着自己心中的疑问进入初读。

  3、反馈自学情况:教师出示生字词,指名读、齐读字词,相机强调易读错的字音。

  重阳、登高、思念、兄弟、回忆、情景、

  独在异乡、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4、疏通课文:逐节指名读课文,针对易读错的字,相机板书正音。

  5、整体感知课文:小组交流自己读完课文后解决了哪些问题,并填空

  (出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篇课文写了______在_______节,思念___________的事。

  三、再读课文,解词识记

  1、轻声读课文,看看自己还有哪些读不懂的词语同桌交流。

  (图示解词)相机引导理解扶老携幼茱萸

  2、指导书写

  (1)出示本课生字,认真观察,同桌交流识记生字的办法。

  (2)学生提出难写的字及易写错的字教师进行范写指导。

  第二课时

  一、古诗导入,质疑问难

  1、点击出示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由课题引出古诗,检查学生是否能把古诗读准确、读通顺。

  3、质疑古诗

  默读古诗,思考自己还有哪些地方没有读懂的?

  4、初步理解古诗

  (1)带着问题读课文,看自己能解决多少问题。

  (2)同桌再次讲座交流自己的收获。

  二、诗文对照,理解感悟

  过渡:小朋友读得可真认真,现在教师就来检查大家解决了多少问题: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1、点击:第一句诗“每逢佳节倍思亲”并指读。

  2、找出相应小节。读一读第一节,看看自己能读懂什么。

  3、指名回答问题,相机板书

  4、.师:王维独在异乡做异客是一天吗?十天?一个月?还是多长时间?(整整两年700多个日日夜夜啊)在这种情况下诗人有什么感觉呢?感悟“每逢佳节倍思亲”诗人十几岁还是个孩子呀,他会在哪些时候最想家?生病了,想家;晚上害怕睡不着了,想家;在外吃的饭菜不可口,想家……。

  5、师:同学们,课前让你们了很多节日,你们知道哪些节日?有哪些习俗?(生:……)一年有那么多节日你们喜欢吗,为什么?(生……)是啊,节日里能跟家人团聚,能吃到好东西,很热闹,这样的节日就是(佳节)。

  6、d.王维过节了能跟家人团聚吗?(生:——)能吃到可口的饭菜吗?(生:——)能跟朋友一起快乐地玩吗?(生:——)那么他过节了会像你们一样也高兴吗?他又是什么感觉?(难过、悲伤、伤心……怕过节)

  7、口头练习:虽然王维害怕过节但是每个节日还是会如期而至的。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端午)倍思亲;中秋来临,对着空中的圆月,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中秋)倍思亲;除夕之夜,家家户户欢聚一堂,远在异乡的诗人,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除夕)倍思亲;

  8、一起读出王维此时此刻的感受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引读:王维独自在长安迎来了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相机点击课件前三句(配乐《喜洋洋》),读一读这几句话,说一说自己仿佛看到了怎样的场面?

  从哪些词语看出的?你是怎样理解“扶老携幼”的;“兴高采烈”可以换成了什么词,试着用“兴高采烈”说一句话。

  2、师:当别人相约着出游,可他却只能一个人独自遥望着家乡;当别人朋友相聚高兴畅快地痛饮时,他只能一个人拿着酒杯独自喝闷酒;别人节日里可以跟最要好的朋友一边下棋一边喝茶谈心事,王维却只能独自一个人默默地对着纸笔说话。想想王维此时此刻的心情。生反复读诗句体会王维的情感。(点击出示第二句诗并齐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点击最后两句诗,齐读这两句诗并说说这两句诗表现的是哪一节的故事?

  2、王维在重阳节是如何思念亲人的,轻声自读第三节,相机理解“天各一方”

  3、王维此时的心情真是复杂极了,他想到了,想到了,想到了……可以用哪个词概括?指导理解“思绪万千”

  3、师:是啊!此时此刻王维心中真是复杂极了,于是王维怀着绵绵的思念,浓浓的乡愁,挥毫写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在浓浓的《思乡》曲中学生比赛朗诵古诗。

  三、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1、教师出示王维的《杂诗》引导学生深情吟诵

  2、回忆以前学过哪些思乡诗,在音乐声中深情朗诵。

  3、搜集1-2首思乡的古诗,读一读、背一背,准备参加古诗朗诵会。

  4、师总结:风筝飞得再高总有一根线在牵引,雄鹰飞得再高总能在大地上找到自己的影子,这就是对亲人对故乡的眷恋、思念!最后让我们一起登上“华山”和王维一起深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课后作业:

  1、继续上网学习对这节课中自己还不够清楚的地方;

  2、自觉在网络中搜寻了解另外一些思乡的诗文,感受身居异乡人的浓浓思乡思亲之情。

  五、板书设计

  六、教学反思

  古诗教学中对诗句的理解并不很难,关键是要走进作者的内心,感受作者的内心情感。这首诗中王维为什么“每逢佳节倍思亲”是重点。孩子们知道了什么是“佳节”,通过平时的生活积累也了解了有哪些佳节。因为从资源库中搜集了一些有关中国的传统节日和节日习俗。所以在教学这一重点时我将“佳节”具体化了,将常人的节日与异乡王维的节日情景作了个对比。“春节之时,外面鞭炮声声,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春节)倍思亲;端午节了,到处粽子飘香,远在异乡的诗人只能用诗句对家人说:独在异乡为异客……这样孩子们理解起来也容易得多,并能真正感受“佳节思亲”的痛苦。王维佳节里倍思亲,怎样倍思亲呢?他“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这是他与其他文人所不同的独到描写之处,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老师引导孩子们查找了有关重阳节的知识,和人们过重阳节的一些风俗习惯,还了解了这些风俗的来历。让孩子们明白古时人们在重阳节登高寓意步步高升;喝菊花酒寓意长寿;插茱萸可求平安避邪等。这样就对诗人遥知兄弟登高,插茱萸就能容易理解了。通过“配乐启发,闭目想象,穿过时空隧道一起走进王维的世界,去看看当时的长安人是怎么过节的。”然后借助别人欢度节日与王维害怕过节的对比图展示,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情感推向了高潮。这样诗歌的难点也就迎刃而解了。

  教案背景:语文是一个多源性的学科,其知识的掌握是多方面的,也是多层次的。其学科的广源性和多源性,也决定了语文学习应该注重调动多方资源。因此,作为语文学科与信息技术的整合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势在必行的。而古诗教学,因作者写作年代与现代相隔久远,当时的状况也跟现在有非常大的出入,让现在的孩子理解古诗更是较难。所以通过了解多方信息技术,就可以弥补时空的差距,也可以缩短认知的距离。

  教材简析:这篇课文采用“文包诗”的形式,它以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名句“每逢佳节倍思亲”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文章由两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写作的背景和缘由。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篇课文,为古诗的学习提供了范例。课文第一部分故事的学习,是第二部分诗句学习的铺垫,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将故事短文与古诗对照起来阅读思考,借助短文,理解诗句,体会古诗的意境和感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从而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过程:

  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在古诗中,有许多传诵千古的名句。你们知道的有哪些?

  老师这里也有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这还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的题目呢!谁来读一下?(逢)

  这句话出自哪首诗?这首诗又是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的呢?请同学们自己去读课文,读完了要想一想,你知道了什么。

  出示:扶老携幼                  头插茱萸(图)

  (1)       携带 (2)拉着         插的笔顺、书空

  交流读书所得,相机板书:               重阳节(九月九日)

  王维    思念    兄弟   思绪万千

  (谁了解王维)  思      亲

  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这首诗(出示)。谁来读一下诗题。学习古诗,先要解诗题。谁能来给大家说一说?山东,华山东面。想不想读读这首诗?指名两同学读(4遍)。

  刚才,我们解了诗题,读了诗句,接下来我们就要明诗意、悟诗情了。你们有什么好方法?(1)联系上下文;(2)抓住关键字。这首诗是包含在课文中的,学习这样的诗还有什么方法呢?(读读课文)

  看老师的朗读要求:(1)朗读课文,把古诗和课文对照起来,理解诗意。(2)4人一小组,各选一行诗说说它们分别是什么意思,再把整首诗连起来说说是什么意思。

  独在异乡为异客

  说说这行诗的意思。你是通过朗读哪一小节知道的?读给大家听。通过你的朗读,我知道王维在长安非常孤单。(15岁  两年)两组同学读课文,两组同学读诗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

  这一句“每逢佳节倍思亲”可是一句名句呀,谁来说说它的意思?理解倍、思、亲为什么王维到了美好的节日就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呢?谁能把课文的有关内容读一读?她在朗读的时候,感情有没有变化?她抓住哪个词来读的?(兴高采烈)你能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自己什么时候也兴高采烈。一起用兴高采烈的语气来读读1、2两句话。刚才说到她的感情有变化,有什么变化?齐读。男生读热闹场面,女生读寂寞心情。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人

  最后两行诗你们理解了吗?谁来说说看。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遥知,课文中哪两个词可以看出王维和兄弟们相隔遥远。

  读第三小节,感情有没有变化?谁能把它的变化读出来?

  齐读课文,一人读诗句。

  王维此时想得很多很多,课文中有两块地方可以看出来,你能找到吗?板书“思绪万千”。理解意思。

  谁能连起来,把整首诗的意思说给大家听?

  诗意我们理解了,你能把这首诗读好吗?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背诵。

  小结课文,指导读全文,一人读古诗。

  作业:

  1、按照课文内容填空。

  重阳节指农历                ,这一天,人们               ,                   。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中,“               ,               。”表达了诗人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                  ,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2、将节日与传统食品联系起来。

  水饺        重阳

  元宵        春节

  粽子        元宵节

  月饼        端午节

  千人糕       中秋节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3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

  1、尊重学生个性感悟,并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元化,达到读文悟情的目的。

  2、在读文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感情。

  教学准备:课件 、小黑板

  课前准备: 创设情境,师生谈话交流。

  一、 .读题质疑 导课

  1、导入课题

  2、读课题、质疑

  二、. 检查预习 初读

  1. .检查生字新词朗读

  2.. 学习生字书写

  3.. 检查课文朗读

  三、. 自主探究 细读

  1、提出探究要求。

  2、学生自主探究

  3、交流探究结果,随机指导朗读

  ①谁?书上告诉我们王维是谁?

  ② “倍”是什么意思?指导朗读课题

  ③佳节什么意思?

  语言训练 ,体会“佳节”的幸福快乐。

  ④王维“为什么会‘每逢佳节倍思亲’”呢?

  l..指导朗读:15岁那年-- --已经两年了。(理解“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l..引导学生感悟、朗读课文第三小节中的后两句话(理解“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4、创设情境,指导朗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四、. 课文延伸 积累

  赏读隋代诗人薛道衡《入日思归》和宋代诗人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五、总结升华 吟诵

  六、. 课外拓展 作业

  搜集有关思乡的诗词

  附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1、继续学习书写本课生字;

  2、深入学说全诗意思;

  3、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4、交流展示课外收集的有关思乡的诗词。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4

  教学目标:

  1.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3..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第一课时(教室课)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背《送元二使安西》

  2.. 这是谁的诗?你了解王维吗?

  (生介绍预习搜集的资料)

  3.. 总结:王维十五岁便离开了在华山以东的家乡,来到华山以西的长安。繁华的长安让王维的才华有了展现的舞台。但在他内心深处仍藏着对家乡、对亲人深深的思念。在重阳节这天,更是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二、学习生字词

  1.. 过渡:让我们了解一下诗人为什么发出这样的感慨。

  2.. 自读课文,要求:

  (1). 读准字音

  (2). 读通句子,难读的多读几遍

  (3). 尽量做到有感情

  3.. 检查自读效果

  (1). 检查字音

  (2). 你 能当小老师,介绍一下你是怎样记住这些字的吗?

  ①利用“键书”

  ②换偏旁,形近字辨析

  ③编儿歌

  (3). 相信解决了这些拦路虎后,课文会读得更流利。指名读课文

  三、进入课文

  1.. 课文读通了,你能在读时加入自己的理解和感情吗?

  2.. 指名读

  评读

  (第一小节:两年:那么漫长,饱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

  第二小节:男生读大街上热闹的情景;女生读王维思念家乡亲人的句子

  第三小节:拓展  王维还会想些什么?)

  3.齐读全文

  四、讲故事

  1.. 许多人还不知道这首诗的由来,你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吗?

  2.. 讲故事要有个动人的开头。好的开头是成功的一半,你打算怎样讲这个故事呢?

  3.. 请同学上来讲故事,点评。

  第二课时(上机课)

  说明:第二课时是上机课,学生通过电脑完成练习。这些题目都是在瑞博教学平台上展示的,学生可以在题目下通过回复的方式完成。网址:

  教学过程:

  一、导入:

  王维想回到家乡,见到日思夜想的亲人,要经过重重关卡。你能帮他一起过关,尽早让他和家人团聚吗?

  二、过关篇

  (一)考验你

  把“佳、重、幼、采、念”五个字打在屏幕上

  (二)第一关

  加偏旁成新字,并组词

  每 __ (    )   __ (    )

  圭 __ (    )   __ (    )

  隹 __ (    )   __ (    )

  (三)第二关

  选词填空:

  1、倍   部    陪

  (1)这篇文章的内容我全(    )会背了。

  (2)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加(    )思念自己的亲人。

  (3)昨天爸爸(    )我一道去看了儿童画展。

  2、带   代   戴   待

  (1)爸爸兴致勃勃地(    )着我去登山。

  (2)六一儿童节那天,小明(    )上了鲜艳的红领巾。

  (3)庄远(    )表我们班参加比赛。

  (4)妈妈热情地招(    )客人。

  (四)第三关

  按课文内容填空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诗人王维不由思绪万千,写下了(    )这首诗。诗句(   )表达了王维远离家乡的寂寞,思念亲人的心情。诗句(     )想象了今年重阳节亲人登高远眺的情景。

  (五)第四关

  阅读短文,说说你了解了什么?(借助“汉文华”输入系统的查字功能阅读)

  重阳的由来

  . 很久以前,汝南县有个人名叫桓景。他和父母妻子一家人守着几片地,安分守已地过日子。谁知汝河里来了一个瘟魔,每年都会出来散布瘟疫,危害人间。为了替乡民除害,桓景打听到中南山中住了一个叫费长房的神仙,他就决定前去拜师学艺。

  . 他翻越了千山万水,还是找不到仙人的足迹。有一天,他忽然看见面前站着的一只雪白的鸽子不断地向他点头。桓景跟着白鸽,终于找到了费长房的仙居。桓景走到门口,恭恭敬敬地跪了两天两夜。到了第三天,大门忽然开了,一个白发老人笑眯眯地对他说:“你为民除害心切,快跟我进院吧。”

  .  费长房给了桓景一把降妖青龙剑,让他练习降妖的法术。有一天桓景正在练剑,费长房走过来对他说:“今年九月九,汝河瘟魔又要出来害人。你赶紧回乡为民除害,我给你茱萸叶子一包,菊花酒一瓶,让你家乡父老登高避祸。”说完,就用手招来一只仙鹤,把桓景载回汝南去了。

  .  桓景回到家乡,就把费长房的话向大伙儿说了一遍。到了九月九那天,他就带着全村老小登上了附近的一座山。把茱萸叶子分给每人一片,让瘟魔不敢近前。又把菊花酒倒出来,每人喝一口,说是可以避瘟疫。安排妥当后,他就带着降妖青龙剑回到村中,等着斩杀瘟魔。

  . 不一会儿,汝河里狂风怒吼,瘟魔出水走上岸来。抬头看见人群都在山上欢聚,它便行至山下,却被酒气及茱萸的香味吓得不敢上前。一回头,又看见桓景抽出宝剑。桓景和瘟魔斗了几个回合,瘟魔斗不过,转身就跑。桓景“嗖”的一声射出了宝剑,宝剑闪着寒光,一眨眼就把瘟魔钉死在地上。

  . 从此汝河两岸的百姓,再也不受瘟疫的侵袭了。人们就把九月九日登高避祸的民俗,一代代地传到现在。

  思考:1、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要插茱萸喝菊花酒?

  .     2、你觉得桓景是一个怎样的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认识本课的生字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通过对课文的学习能说出“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的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4、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思路:

  整体思路:从题目入手引出诗句,由读猜诗句的意思产生疑问,激发学生阅读文本的兴趣,通过让学生将自己的解释和文本的解释进行对照,进一步加深对文本语言的理解和积累,让诗文在自然结合中深入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贯穿主线“思亲”:了解为何而“思亲”——体会为何而“倍思亲”——品悟“思亲”之情——感受“思亲”之心。

  教学过程:

  板块一:导入课题

  1、谈话:同学们,大家都知道我国有许多传统节日,你知道哪些传统节日吗?

  2、我们把一些让人高兴的好的节日称作(板书:“佳节”)边写边讲解,齐读。

  3、看到“佳节”这个词,我们的心情一般都会——(高兴),为什么?是呀,好的节日总是让人很开心的。

  4、但是,唐代有位诗人在某一个佳节来临时,发出了这样的感叹:(完成板书:每逢佳节倍思亲)。

  5、个别读题目。

  6、这句诗你在哪儿见过吗?

  板块二:初解古诗,激发学生走入文本欲望

  1、出示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一读诗:

  (1)让我们再来读读这首诗吧!要求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顺。

  (2)指名读

  (3)齐读

  3、二读诗:

  (1)请你再次自己读读这首诗,想想你读懂了什么?你读不懂的又是什么?

  (2)指名交流。

  (3)解决:“佳节”是——重阳节(九月九日)。“茱萸”是一种——有浓烈香味的植物,古代人认为重阳节戴着它可以祛邪避灾。它代表了人们一种美好的心愿。(不懂处:你很会读书,很爱思考。大家都很会读书,那让我们一起带上这些问题走进课文,看看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在故事中你一定会对这首诗有更深的了解。)

  4、过渡:在全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为什么会如此感叹,让我们走进这首诗背后的一段故事,你可能会对诗有更多新的感受。请同学们打开课文,读读这首诗背后的故事吧。

  板块三:诗文对照,引领学生走入文本世界

  学生自由读文。

  1、了解为何而“思亲”

  (1)出示第一小节。谁来读读第一小节。

  (2)通过他的朗读,你知道了什么。(板书:王维)在这两年里,他会怎样?谁也来读读这一小节。

  (3)是呀,王维小小年纪就远离家乡去长安求学(板书:长安)独自一人在外,难免会有孤独的感觉,这就叫——“独在异乡为异客”。

  (4)离家两年里,他一定会常常思念亲人。齐读第一小节。

  2、体会为何而“倍思亲”

  (1)那是什么让王维“倍”思亲?请你再读读课文。

  (2)学生交流,出示第二小节,

  (3)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王维看到了怎样的热闹景象?指名读,“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什么是“扶老携幼”?读词。

  王维还会看到——(想象佳节的热闹)。再读句。

  这热闹景象、欢乐气氛触动王维的思乡情怀。齐读这句话。

  (4)引读: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现在你知道“倍思亲”的“倍”是在告诉我们什么吗?(更加思念,比以往更思念了)。读句。

  (5)别人的一家团聚,别人的欢乐气氛更增添了王维对家人的思念。谁来读读第二小节,读出重阳节的热闹,读出王维的“倍”思亲的心情。

  (6)齐读。

  3、品悟“思亲”之情。

  (1)此时此刻,王维一定想起了许多许多。他会想什么呢?请你再读课文。走进王维心中好吗?

  (2)交流:你感受到王维思念亲人的情感变化了吗?

  引导:

  他想起了什么?(出示第三节)想到兄弟欢聚时他心情是——高兴。谁来读一读。

  想起两年前的那个重阳节,王维思绪万千:我们曾经——我们曾经——我们曾经——

  再想想如今引读——体会天各一方。

  此时此刻,——(引)

  心中真是——(学生说)。读好“如今……我呢。”

  (3)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王维对亲人深深的思念之情吧!齐读第三小节。

  4、感受“思亲”之心。

  (1)描述:重阳佳节,王维看着家家户户热闹欢庆的景象,想起了在家乡和兄弟相聚时的欢乐情景,想到不能和兄弟们一起登高,思乡之情愈发浓了,一时思绪万千,他就把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出示古诗)。

  (2)谁愿意来带着大家感受王维的此时的心情。指名读。评:听了他的朗读,你看到了——你感受到了——。

  (3)齐读。

  板块四:拓展延伸,感受古诗文无穷魅力

  1、“每逢佳节倍思亲”,有这样感叹的又岂止王维一个人呢?在我国古代有不少诗人借诗来抒发自己心中思乡情。唐代著名诗人李白在月圆之夜就曾写下了《静夜思》,宋代著名的诗人王安石也曾写下了《泊船瓜洲》,这些都是诗中的思乡名作。

  2、让我们一起用我们的真情吟诵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吧!

  教材解读:

  《每逢佳节倍思亲》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第五册的课文,这是一篇典型的文包诗。文包诗是苏教版一大编写特色,课文题目源自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一句诗,这是全诗的中心句,也是脍炙人口、常被人引用的一句,以这句为题,使一股浓浓的亲情溢于纸面

  文章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一个通俗易懂的故事,简要介绍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的写作的背景和缘由。唐代诗人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两件后的重阳节,看到家家户户登高游玩、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借此抒发对亲人的思念之情。明白如话的语言,贴近生活的故事,拉近了学生与诗人的距离,为学生理解诗句、感情意境、体验情感,作好了铺垫。第二部分则是王维真情流露而写下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用词自然而凝练,一个“独”字和两个“异”字把那种独自在外、人地两疏的情景表达了出来,同时透露给人们一种寂寞的心情;一个“倍”字,真切地道出了诗人思乡情浓。因此,也成为表达思乡之情的千古佳句。

  课文共四个自然段。课文第一自然段写王维15岁时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知不觉“已经两年了”,点明了诗人独自一人在“异乡”为“异客”的孤独处境。

  第二自然段写“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又到了”,本来在“异乡”为“异客”思乡之情就难免,更何况“佳节”来临,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去登高游玩”,而王维形单影只,于是思念亲人的浓烈感情油然而生,然而,长安与家乡路途遥远,难以见到亲人的。

  第三自然段写王维回忆、想象“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今天他们还会思念着我吗?在这段,王维通过“我”对“兄弟们”的思念,来遥想“兄弟们”对“我”的思念,在一种想象的感情交流中得到了心灵的慰藉。

  第四自然段在前面一个故事的基础上,自然而然地引出原诗,让人进一步体会原诗的凝练和意境。

  教学理念:

  1、努力创设一种民主、平等、和谐的对话氛围,让学生在与文本的对话中有自己独特的感受、体验与感悟,尊重学生的个性化感受与体验。努力创设一种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让学生在快乐中学习,在学习中感受到乐趣。

  2、正确处理好学生自主和教师引导之间的关系,一方面关注学生自主探究的学习方式,充分尊重学生的学习需求;另一方面也要通过教师的合理有效地引导推动学生更有效地学习与探究。

  3、课堂应该是学生、教师、文本三者深入对话的场所,师生应该在其间共同展开学习,互相进行思维碰撞,最终让师生都有所习得,进而让语文素养不断得到积淀。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6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读懂读顺课文。

  2、掌握生字词的正确读音,理解“扶老携幼、兴高采烈、茱萸、天各一方、思绪万千”等词义。

  3、引导学生初步理解诗句,体会诗人身居异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初步明白“读懂写作背景”来理解古诗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了解诗人诗作,引入“古诗学习方法”的思考或回顾

  1、师:古诗是我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千百年来一直为人们传诵不衰。你们会背哪些?               生背古诗。

  2、我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古诗有很多很多,学习它如果只靠课堂、只靠老师是远远学不完的,这就需要靠我们自己学会。怎么学呢,这节课我们就来探讨探讨。

  以往是怎么学习古诗的呢?(交流学习古诗方法)

  3、出 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

  读读全诗,看有什么地方不懂?——学生自由质疑 ,简单的问题相机解决。

  (1) 简介作者

  这首诗是唐朝大诗人王维写的。王维跟李白、杜甫差不多齐名,9岁时开始学习写作,被称为“神童”。山水田园诗写得特别清新自然。“诗佛”之称。

  (2)师:了解作者写作原因、生活背景也是读懂古诗的一种好办法。下面老师就为大家提供这方面的资料,相信大家读了这份资料一定会读明白的,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每逢佳节倍思亲》。

  (3)板书课题,学习其中生字“佳、倍”。读题,“佳”的字形要点,佳节?举例。佳节时分你们会是什么心情?    可有位诗人并非如此。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一遍课文,不会的字,可借助生字表的拼音。

  师:通过读课文,生字都认识了吗?字认识了——看生字表检查读音,哪些字需要重点学习,哪些字不用学习?   去掉拼音再读,带进词中再读。

  再来读第二遍课文,是否读得正确、流利?(自由读)如哪一句读得不流畅,就反复练几遍。     ——生自由读

  (1)指名四个学生分段读全文,读得好的夸夸他。

  (2)有哪些字词不太理解,向同学老师提出来。交流初读的疑惑。

  相机学习——重、扶、幼、采、念

  (出示)扶老携幼     兴高采烈

  (出示)茱萸     登高远眺

  (4)小结读书方法。读书惟有动口、动脑,才能读准确流利,才能理解内容。

  三、再读课文,强化感知。

  1、师范读。

  师:会读了不算读好了,还要读出味儿,读出感情。听老师读课文,你们不要看书,只要用耳听,边听边想象画面,老师配乐朗读全文。

  2、评议。师:老师读得怎样?为什么好?   你刚才听老师读,想象到什么样的画面?

  教师相机出示词语:   兴高采烈    天各一方  登高远眺   思绪万千

  四、自主学习,诗文对照,初步理解诗意。

  1、生默读。

  师:下面请同学们再来读课文,这次是默读,不出声,边看边想,哪些句子能解释古诗,划出有关句子。   着重学习古诗一二句。

  2、同桌交流自学情况。

  师:划好交流一下,哪些句子能解释哪一句诗的意思,把它们对上号。如有不同意见,要互相说说理由。

  3、学习小组讨论。

  师:在四人学习小组内根据你们找的句子,试着说说诗句的意思。

  交流一下对古诗一二句的理解和体会。

  (一)理解第一句诗

  1、出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2、生交流理解。

  (1)相机点拨两个“异”意思。

  (2)句子比较:   每逢佳节倍思亲

  每逢佳节就思亲

  说说两句诗意、表达的情感有什么不同。

  (3)“佳节”在这指什么节日?(重阳节)

  3、为什么重阳节这天,诗人会倍思亲呢?

  (1)出示第二自然段,指名读。

  (2)师:重阳节有登高的风俗,家家户户、男女老少都要去登高游玩。那么,读了课文你能想象出“家家户户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情景吗?

  生说。——谁能读出“更加思念”的味道?

  有感情地读第二段的第二句。

  (3)师:他乡如此热闹非凡,诗人却一人在外,不能跟亲人团聚,一种强烈的思乡之情油然而生。此时他会怎么想?

  生交流。圈划诗中的:思

  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的第三句。课文中,王维是怎么“思”的呢?读读描写“思”的部分,“……”号表明他还在想什么呢?——想象,补白说一说。

  (师:是啊!,十五岁的王维,年纪轻轻就离开父母,到异地求学。清明时节雨纷纷,他会想着家里祭祖扫墓的事儿;中秋节圆月高照,他会念着与家人团团圆圆吃月饼。一年,三百六十五天,两年了,七百三十天,他举目无亲,没一个亲人相伴。现在,重阳节又到了,人们欢欢喜喜头插茱萸,去登高望远,而他呢,只能——读! 全诗 )

  师:同学们,当后人读到诗中“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时,就会不由自主地想念起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后来,这句诗就成了许多身处他乡的“游子”表达感受的千古佳句。

  (4)小结:第二段帮助我们理解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体会到了诗人思念亲人的情感,全段用热闹的场景衬托了诗人的孤独。 诗人写诗时的背景材料对我们理解古诗是多么重要啊。——学习这样的课文,就要特别注意哪些语段,可以帮助我们理解文中的诗,理解诗中的字词。

  (5)认一认游戏。巩固认读本课的一类字。

  书写。引导先观察字的形状特点, 指导书写“重、幼、采、佳” ,描红一类字。

  下节课,我们再继续深入理解后两句诗,体会诗人的思乡之情。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认识多音字"重",并能把它写正确、美观;学习新偏旁,"幺"字旁。并能正确、流利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运用透过文本,展开想象,浮现画面的方法,深入理解关键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天各一方"以及相关句子、段落的意思,从而体会诗人身居异乡在重阳佳节时更加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通过重点词句,诗文结合,理解课文的内涵、品读古诗的意境,初步感受写周围环境反衬心情的表达方法。

  4、借助古诗卡,网络资源,学生精心搜集资料,了解诗人王维,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热情与兴趣。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国有许多传统佳节,今天我想请你们猜猜看,所出示的图片和哪个节日有关?(中秋节)中秋节时,有什么习俗?

  出示句子填空:每逢中秋节,人们总要(             )。

  2、学生填空。

  3、出示龙舟、粽子图片,猜猜看,句子练习(同上)。

  4、出示茱萸图片,介绍茱萸:茱萸又叫越椒或艾子,是一种有着浓烈香味的植物,据说可以驱邪避灾。指名领读。

  5、引导:提起茱萸,自然也会让人想起一个节日——(重阳节)。正音领读。句子联系:每逢重阳节,人们总要(            )。

  6、出示“重”。我们一起来看“重”这个字,还可以怎么组词?(它还有另外一个读音),这可是一个常用字,怎样把它些好看呢?

  7、请同学看我来写(边写边说儿歌):一撇一横长,扁日在中央,一竖贯到底,两横要添上。

  8、学生描红、练写

  9、谁知道重阳节是哪一天。(农历九月初九)

  10.介绍重阳节的资料: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九月九日,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这是历代文人墨客吟咏最多的几个传统节日之一。

  11、出示幻灯片:我国唐代有位著名的诗人,叫王维,就在九月初九重阳节这一天写下一首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指名朗读。

  12、你认为这是一首写什么的诗?(思念家乡、亲人)

  13、过渡:特别是“每逢佳节倍思亲”这一句更成为表达“思亲”之情的千古佳句。

  出示课题,齐读。

  二、初读感悟。

  1、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思考:诗人是在怎样的情况下写出这首诗的呢?

  出示初读提示

  (1)自由朗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遇到难读的词句时,多读几遍。

  (2)想一想:诗人在什么时候,看到什么,想到什么,写出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首诗。

  2、出示词语,指名领读。

  一年一度   兴高采烈   扶老携幼(出示:幼,怎么记住这个字,认识新偏旁)

  兄弟们   登高远眺    欢聚  

  (放到句子当中读一读:每逢重阳节,王维总要和兄弟们欢聚在一起,登高远眺。     )

  天各一方   思绪万千    思念    异乡

  (出示字典中“异”的义项,选择正确的解释)

  解释:离开家乡到别的地方学习生活,那地方就被称为“异乡”。课文中的异乡指?

  3、我们交流一下诗人在什么情况下写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谁来说说诗人在什么时间?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写出了这首诗的。可以使用课文中的语句。

  节选文中的关键语句,用自己的话组合起来就可以概括课文大意了。

  指名连起来说一说。

  4、是的,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千古佳句也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写出的。

  三、精读品析

  通过预习,我们知道,唐代的大诗人王维,15岁那年离开家乡,独自来到异乡京城长安求学,在长安他是一位异乡人。 所以,他称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

  (一)学习第二自然段

  1、谁能选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解释这句诗的意思?

  2、“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3、从这句话中,你读懂了什么?你想知道些什么?有什么疑问?

  为什么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王维会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4、明明是写王维思念家乡,为什么却写别人欢度节日的情景呢,那我们就一起去看看书中是怎么描写人们如何欢度节日的?默读第二自然段,画出相关句子。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其中的哪个词深深吸引了你,看到它时你的

  眼前浮现了怎样的画面?你仿佛看到人们在干什么?又仿佛能听到些什么?

  例:扶老携幼——我印象深刻的词是“扶……”我仿佛看到人们搀扶着老人,领着自己的小孩,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老人笑得怎样?小孩笑得怎样?

  还有谁印象深刻的也是“扶……”

  其他同学对哪个词印象深刻呢?

  同学们展开了丰富的想象,把人们欢度节日的情景生动地描述了出来,惟妙惟肖,此时,你的心情如何?谁能带着这种心情把这个句子再来读一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

  其实,节日不同,人们各种各样的庆祝活动也不尽相同,课前查过资料的同学,谁来说说重阳节有哪些习俗?(插茱萸、吃重阳糕、登高游玩、秋游赏菊、喝菊花酒……)

  5、过渡:多么幸福的画面,多么欢乐的场景呀,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到那热闹的大街上去?

  “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指名读、齐读。

  7、大家的朗读声情并茂,让人仿佛身临其境,我相信同学们一定沉浸在热闹欢乐的气氛中。我猜,王维看到这种情景一定也很开心,也是兴高采烈的,你们同意吗?他的心情究竟是怎样的呢?

  8、说得好,王维15岁就离开家乡在长安生活,已经两年了,这700多个日日夜夜都是孤独一人。此时恰逢重阳佳节,他都不能与家人相聚,他的心情怎能高兴得起来,他怎能不更加想念家乡的亲人。

  出示:“王维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

  指名读。齐读。

  9、看着别人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登高游玩,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一家团圆,围在一起吃重阳糕喝菊花酒,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看着别人秋游赏菊,与同窗好友吟诗作画,王维最想做什么?……他能实现吗?

  (二)学习第三自然段

  1、是的,所有的想法都是奢求,身在异乡的王维只能独自沉浸在过去美好的回忆中。他想到了什么啊?能实现吗?

  因为他的家远在蒲州,与长安相距数千里,中间还隔着一座高耸入云、难以翻越的华山。家乡在山的东面,而自己却在——山的西面,真是“天各一方”。

  2、配乐范读: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3、你听出了什么?是的,重阳佳节,热闹的大街上,王维只身一人在长安,是那么孤独,与他天各一方的是谁?仅仅指兄弟们吗?还有谁?

  4、如果你是王维的兄弟,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父母,你想说:“

  如果你是王维的朋友,你想说:“

  师:多好的兄弟呀,多深的情谊呀,多深的思念,多朴实的恩情,有你这样的知己一生无憾……

  5、可是

  这里有兄弟的相伴吗,“如今……”

  这里有父母的关怀吗,“如今……”

  这里有朋友的问候吗,“如今……”

  6、王维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他想起了过去的欢乐,也想起了独在异乡的孤独,想到家乡,想到亲人,想到的太多太多……(出示课件)真是——思绪万千。于是他提起笔,将浓浓的思念寄予四句诗中写下这传诵千古的名篇。

  (三)再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情感升华。

  1、此时此刻,我们再来读这首诗,相信一定能够读出别样的韵味来。

  2、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山坡上,眺望着遥远的家乡,你无限深情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就是王维,当你站在窗户前,仰望着皎洁的圆月,你孤寂无比地吟诵着:

  此时此刻,你们就是王维,当你们想起家乡的父母,兄弟,朋友时,你情不自禁地吟诵着:

  多么深切地思念,多么美好的诗篇,这是发自内心的思念之作呀。(齐背)

  3、小结:越是看到别人一家团聚,欢度节日的情景,就越显孤独,越使人想念远在他乡的亲人。尤其是到佳节之时,思念家乡的情感就更加强烈。

  同学们,现在你们明白了吧,为什么写王维思念家乡的亲人,却要提到别人欢度的节日的情景。因为——“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读)。

  四、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再次出示课题)师:“每逢佳节倍思亲”, 有这样感叹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啊!身在海外的游子,思念故乡时,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引说)。

  2、还在什么情况下,会让人想起这句诗?

  3、包括经历汶川地震的四川同胞们,在逢年过节想起被地震夺去生命的亲人时,也会说:——“每逢佳节倍思亲”。

  2、能写出这么感人肺腑的诗句,王维真不愧是唐朝诗人中的大家!

  王维(701-761),盛唐时期的著名诗人。王维不但精于诗文,而且擅长音律、书画。人们称赞他“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尤其在描写自然景物方面,有其独到的造诣。无论是名山大川,边疆关塞,或是小桥流水,都能写得鲜活无比,是山水田园派的代表。

  五、布置作业

  1、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并把古诗背后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请同学们搜集表达思乡之情的古诗,自己来读读。

  六、板书设计

  23、每逢佳节倍思亲

  西            東            

  长安                    蒲州

  华山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8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处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尊重学生的个性感悟,并且通过学生的个性感悟,使学生对诗文的理解更多.从而达到领悟课文内容的目的.

  2在读书中逐步理解感悟诗句的意思.

  教学准备

  多媒体辅助教学

  教学过程

  一,感情调动,导入课题

  师:古时候的王维在九月九重阳节时看到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他十分想念家人,在思绪万千之时,他发出了这样的感慨:每逢佳节倍思亲!(读课题)熟悉吗 哪儿见过 (课件出示古诗)

  二,读古诗

  1.想读吗 那就大声的读吧!(齐读古诗)

  2.指名读

  3.师:小朋友们读的真不错,小朋友们读了那么多遍,你读明白了什么

  4.师生交流(思乡之情)

  5.明明是合家欢聚的重阳佳节,诗人又为何有如此的感慨 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王维的心灵.

  三,读文悟情

  学习课文第一段

  1.出示文章第一段(齐读)袁老师说过:语言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读起来暖暖的,有些读起来凉凉的.

  2.出示第二句话,生读.问:读了之后感觉怎么样 (凉凉的,挺伤感的)

  3.十五岁离开家乡,已经两年了.这一段与诗中哪一句意思一样 (第一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学习课文第二段

  齐读课文第二段,问:你体会到了什么样的心情 (高兴)问: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课件出示)一年一度,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师问:你有没有这样的经历 (有)你当时的心情怎么样啊 (心里很高兴)文中用哪四,个词语来说当时人们的心情 (兴高采烈)

  你还能找出一些关于节日中热闹的词语吗

  (课件出示)车水马龙 人山人海 欢声笑语 观者如堵

  但节日的欢乐并不属于王维,他更加增添了对家乡亲人.他还会在哪些节日思念家乡呢 (中秋节.端午节.清明节.春节等等)他是否单单在节日时思念亲人 不是的,王维是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思念.句中哪个词语说明了他这种时时刻刻,日日夜夜的思念 (更加)带着这种心情一起读(齐读),老师还有一个问题想问小朋友们诗句中的哪个字就是更加的意思 (倍)读出倍的感情(指名读,齐读) 人有不同的感情,但有一点是相同的,那就是对家人的思念.

  学习课文第三段

  1.王维更加思念家乡的亲人,那此时此刻王维在想什么 (自读课文第三小节)

  2.从这一段中,你感到了什么

  3.是啊重阳节,王维和兄弟们登高远眺,多么开心啊!兄弟们是怎样去城外登高 (手挽手)从这个动作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兄弟情深)

  4,从你们的言语和神态中我已经感受到了这份喜悦!来,咱们再来读读这段.(生齐读)

  欢乐的时光总是令人难以忘怀(指板书)而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家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一边,而心却早已飞到山的那一边了,(课件出示句子)王维的这种思乡之情,你能体会到吗 想读这句话吗 (指名读)

  (引读)如今我们却…….,此时此刻………

  你如果是王维,你会想什么

  思念像一条长线,一头牵着王维一头牵着亲人.你如果是王维的兄弟,请你拿起笔,写出对王维的思念.

  生交流:王维啊,我们都想念你,你快回来吧!

  好的,我一定会学成归来的.(课件显示)

  三,情感涌现,吟诗抒情.

  1..师小结: 王维独自一人在他乡求学,重阳佳节这天,看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热闹场面,想起了在家乡时和兄弟们欢聚的情景,思乡之情愈发浓了,思绪万千之时,就将这浓浓的思念融进了四行诗句中……(课件出示古诗,教师范读整首诗)

  2. 刚才,老师在诵读这首诗时,把自己当作了王维,借这首诗来表达我对家乡的思念,老师相信你们也一定也体会到了诗人的心情,那就来吟诵这首诗吧!

  3.同学们,思念是一首唱不完的歌,我国历代有很多诗人借诗抒发自己心中的情感,老师从中选取了宋代诗人王安石的诗,给大家欣赏,请同学们读一读,其中也包含着浓浓的思乡之情.出示<>

  四.情感升华,再次诵读.

  1.在这浓浓的思乡情乐曲中,我们将结束这堂课了,让我们再次深情的吟诵这首诗<>

  2.诵读古诗

  板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

  思念

  王维 亲人

  异?安) 家乡(山东)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3、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重点: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意思。能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加倍思念家乡亲人的思想感情。

  2、让学生在读文悟诗中,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以诗激情。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3课——每逢佳节倍思亲,(齐读课题)。

  2.通过上节课学习,我们知道:这里的“佳节”就是哪一个传统节日。在这样美好的节日里加倍地思念亲人,就是—每逢佳节倍思亲,(再读课题)。

  3.这一课题是一句千古绝唱,出自唐朝大诗人王维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出示古诗)谁来读一读这首诗。

  4.在合家欢聚的重阳节,诗人为何会发出这样的感叹?这节课,就让我们走进这首诗的背后,去感悟诗人的内心情感。

  二、体会快乐的重阳节

  1.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找一找,那时候人们是怎样过重阳节的。

  (交流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去登高游玩。

  2.自由读一读这几句话,用心感受一下。

  3. 同学们,文字是有温度的。有些句子,读起来让人心里暖暖的,感觉很高兴,而有些句子却让人心里凉凉的,感觉很伤心。谁来读一读这几句话,体会一下,是什么样的温度?给你什么感觉?(暖暖的,心里很高兴)

  还有谁也感觉到暖暖的,很高兴?

  你从哪些词感觉到了温暖、高兴?(热闹,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登高游玩)

  让我们关注“扶老携幼”这个词,想象一下,它描绘的是什么样的画面?

  4.读着这些词语,回想自己过节的情景,譬如春节这天,人们会怎样过节?

  5.重阳节就是这样热闹。让我们一起去亲眼看看。

  这样的情景,又让你想到哪些词?

  6.指导朗读。现在你能结合自己的生活,想象着人们过节时快乐的画面,读好这几句话吗?

  △听了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到大街小巷到处都洋溢着节日的喜庆气氛。

  △你的朗读让老师仿佛听到人们登高游玩时的欢声笑语。

  三、感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1.人们欢度重阳的情景读来让人心里暖暖的,那文中哪些句子读来让人心里凉凉的?(出示:15岁那年……已经两年了。)

  这些句子中哪些词让人感到心里凉凉的?(强调15岁,就,已经两年)

  2.同学们,你们天天和爸爸妈妈在一起吗?要是今天爸爸妈妈外出了没回来,或者你今天在亲戚那里没回家,你想爸爸妈妈了会怎么做?(学生交流)

  说到这儿啊,老师相信每个同学都产生了这样的疑问:王维为什么不能回去呢?

  3.板画介绍:王维自幼聪明,同时要强,15那年就只身来到当时的京都长安求学。而王维的家在蒲州,中间隔着高高的华山,还有千里之遥。当时王维所处的唐朝,交通极为不便没有飞机,汽车,等交通工具,所以想回回不了。也没有电话等通讯工具,只能通过写信来和家人沟通,而一封信往往需要十天半个月甚至更长时间才能收到。所以你觉得王维孤身在外会怎样?

  4.这两年,7百多个日日夜夜,王维经历了多少事,有多少话要和亲人叙述啊!(课件出示)

  生病时,王维多么想要(                  )。

  悲伤时,王维多么渴望(                  )。

  高兴时,王维多么希望(                  )。

  5.让我们再来看看此时的王维,独自一人在书房里,让你想到了哪些词?

  老师也想到几个词,谁来读一读。(出示:孤孤单单,冷冷清清,形单影只,举目无亲)

  6.指导朗读。你就是漂泊他乡的诗人,请把你此时的心情读给大家听听。

  △这是孤独的两年。 △这是充满思念的两年。

  7.对比读。(出示:一年一度的重阳节……

  15岁那年……)

  8.字词知冷暖,语言有温度。我们已经读出了暖暖的,凉凉的两种不同的温度,读出了热闹开心,孤独寂寞两种不同的心境。

  9.此情此景更加触动了王维的内心深处。出示(王维看着家家……)齐读

  王维仅仅是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的亲人吗?你是怎么知道的?(更加)

  10.是啊,人非草木,孰能无情!身处异地他乡两年的时间,7百多个日日夜夜,有多少的感慨与思念,如今又恰逢重阳这样合家团聚,登高远眺的美好节日,王维内心对亲人的思念就更加强烈,这就是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出示诗句指导朗读。

  四、感悟“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1.重阳节的快乐不属于王维,他孤身一人不由感慨起来。他想到了什么?谁来读读第三自然段,找出两个提示时间的词。

  [以前]   王维在家时怎样过重阳节的?

  除了头插茱萸,登高远眺还会做什么?

  从这里你读出了什么?谁来读读这份高兴。

  除了高兴你还能读出什么?(思念)

  曾经的欢聚多么美好,可如今,王维在山的这头,家乡亲人在山的另一头,两地相隔千里,还有高高的华山,这真是“天各一方,不能相会。”

  [如今]   今年呢?王维不能干什么?不能干什么?

  2.同学们文字能读出感情,标点符号同样也能读出感情,这儿的省略号隐藏着王维多少的话语,多少的思念啊!王维只身一人身处长安,他在山的这头,而兄弟们却在山的那头,自己在山的这头,家却在山的那头;身在山的这头,而心啊,却早已飞到了山的那一边。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替诗人写下来吧。

  (出示:家乡的兄弟们,……)

  交流

  3.带着这样的体会谁来读好第三自然段?配乐

  4,这就是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指导读。

  五、吟诵升华

  1指导诵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与亲人天各一方,重阳节不能相会,思想之情愈渐浓郁,他不禁思绪万千,提笔写下了四句诗:出示

  让我们带着感受来读一读。现在老师不给你配乐,你的情感就是最好的音乐。相信你一定能读出自己的体会和感受。

  2积累。

  同学们,这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已经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中国人的血液之中,成为中华民族优良的文化传统之一,从古至今,恒古不变。

  (屏幕出示《静夜思》、《泊船瓜洲》),你能来读一读吗?

  李白的思乡之情就是:“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王安石的思乡之情就是:“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通过这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属于王维的思乡之情是——每逢佳节倍思亲。

  3.迁移。

  今年的重阳节,王维看到别人头插茱萸,登高远眺的时候,他会这样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春节呢?王维看到别人全家团聚,其乐融融的时候,他也会这样吟诵

  元宵节?王维看到别人赏花灯,吃汤圆的时候,他仍会这样吟诵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又何止王维一人呢?

  六、布置作业(出示)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2、在中国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就曾留下了不少文人墨客的思乡名作,课后,请同学们用心收集摘录,准备参加“赛诗会”。

  3、王维是诗人,也是画家,擅长写山水田园诗。课后收集他的诗,读读背背。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走进文本,理解诗情,文诗结合,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

  2、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诗文意境,引发学生的思亲之情。

  教学重点:走进文本,理解诗情,文诗结合,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亲之情。

  教学难点:在感情朗读中,进入诗文意境,引发学生的思亲之情。

  一、感受热闹

  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又到了。一大早,大街上便热闹起来。人们扶老携幼,兴高采烈地去登高游玩。

  1、师范读

  2、学生交流看见了什么?

  ①人们登高去了:理解词语扶老携幼、兴高采烈

  ②大街上便热闹起来:图片展示大街上的热闹,补充介绍重阳节的习俗

  3、男生和女生比赛读

  二、感受思亲,引出诗句“独在异乡为异客”

  唐代有个大诗人,名叫王维。15岁那年,他就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不觉已经两年了。 

  1、补充资料介绍王维

  2、请一个学生读这段话,猜王维的心情

  3、为什么认为他的心情是这样的?

  ①展示课件帮助学生理解王维离家远

  ②理解王维离家久

  4、齐读这段话

  三、感受“倍”思亲,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1、创设情境,引出诗句“每逢佳节倍思亲”

  2、为什么每逢佳节会倍思亲?

  四、感受“思绪万千”,引出三、四句诗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总要和兄弟们头插茱萸,手挽着手去城外登高远眺。大家欢聚在一起,是多么让人高兴啊!如今我们却天各一方,不能相会……此时此刻,兄弟们一定也在登高聚会,西望长安,思念着我呢。

  ①重阳节里,孤独的王维会想什么?

  ②兄弟们可能会说些什么?

  ③引出诗句“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④拓展:他除了想兄弟们,还会想父母。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父亲总要                。

  王维想,以前在家乡时,每逢重阳节,母亲总要                。

  ⑤理解思绪万千。

  ⑥老师和同学们合作读这段话。

  五、激发学生体验,掀起情感高潮

  1、联系学生实际,让他们从生活中体验思亲

  2、引出全诗

  3、师范读,学生个别读,齐读

  六、理解“每逢”

  1、王维重阳节倍思亲,其他佳节,他会倍思亲吗?

  2、师引读,理解“每逢”

  端午到了,王维看别人和兄弟姐妹开心地赛龙舟、吃粽子,他情不自禁地吟诵:            ;中秋之夜,王维看到人们合家团圆,坐在一起赏明月,吃月饼,他忍不住吟到:            ;春节来临,王维看到家家户户兴高采烈地放鞭炮,吃年糕,他思绪万千,提笔写道:        

  七、总结收尾

  “每逢佳节倍思亲”,这句诗不仅表达了王维的思亲之情,也表达了天下所有人的思亲之情,所以,它成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一直流传至今。以后,当我们过节思念亲人的时候,也可以深情地吟诵——每逢佳节倍思亲。

  文本框: 每逢佳节倍思亲板书: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

  热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孤独

  遍插茱萸少一人。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篇11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2、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指导书写,培养良好的书写习惯。重点难点:重点是学习字词,理解诗句。课前准备:教学过程: 1、中国古时有许多节日,有的节日一直传承到了现在,说说你知道的。2、今天我们学习的一篇课文讲的是古代一位诗人在重阳节思念亲人而写诗的事情。 1、板书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2、你知道它的意思吗?3、这一句出自唐朝诗人王维的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他是唐朝著名诗人、画家。1、提自读要求:2、给每一个自然段写上序号,轻声读课文。读顺语句,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3、检查初读情况:(1)会读会写田字格的生字,会读二类生字。(2)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下面的意思:兄弟 异乡 思念 无限深情 情景 佳节 登高 兴高采烈兄弟:包括哥哥和弟弟;异乡:他乡,外乡;思念:想念;情景:情况和景象;佳节:美好的节日;登高:登山或登上高处;无限:没有穷尽;兴高采烈:兴致高、精神足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你知道王维是谁? 3、齐读。(二)学习第二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  出示: 扶老携幼、兴高采烈你知道词语的意思吗?3、齐读。(三)学习第三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出示: 登高远眺、西望长安、天各一方3、齐读。(四)学习第四自然段1、指名读,你知道了什么?2、出示: 思绪万千  是什么意思?3、出示: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4、齐读 1、出示词语。兄弟、异乡、思念、情景、佳节登高望远、兴高采烈、扶老携幼2、出示生字3、说说自己记忆的方法4、观察老师的范写,老师边写边重点讲解:逢:三横均匀 佳:两个土 插:强调笔顺 异:上面是巳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每逢佳节倍思亲

  本课初备

  课时

  共 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借助课文内容,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3、指导会用“兴高采烈”造句,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重点难点:体会诗人身居外地在重阳节思念亲人的思想感情,体会诗句的意境和感情。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出示生字组成的新词兄弟、异乡、思念、情景、佳节登高望远、兴高采烈、扶老携幼2、我们已经知道每逢佳节倍思亲说的是唐代诗人王维的事,当时王维的情况怎么样(一)出示第一段:1、指名读2、这一段有几句话?说了什么?板书:王维3、齐读。过渡:“佳节”指的是什么节日?为什么这一天王维“倍思亲”呢?(二)出示第二段:1、指名读2、第一到第三句写了什么?请小朋友默读课文思考。3、说说扶老携幼、兴高采烈的意思了,来体会欢度佳节。4、王维思念亲人与第一段哪一句有联系?5、指导读这一段过渡:王维主要想念哪些亲人?具体想了哪些事?(三)出示第三段:1、指名读,这一段一共有几句话?2、句一和句二说了什么?教师板书:插茱萸(简单介绍茱萸)3、句三到句五又说了什么?4、什么叫“天各一方”?5、这里的两个省略号各表示什么意思?6、们看王维思念兄弟们多么深切,既想到过去,也想到现在:既想到自己对兄弟们的思念,也想到兄弟们对自己的思念,体现了“倍思亲”的思想感情过渡:王维是怎样来表达自己这种思想感情的?(四)出示第四段:1、这一段第一句说了什么?2、“思绪万千”是什么意思?3、读这句话,你想到了哪一段?4、下面第二句话说了什么?随机板书诗题:九月九忆山东兄弟谁能说说它的意思吗?(特别指出:山东指王维的家乡蒲州)(五)学习古诗1、指导读好古诗2、出示画面,加深领会诗句意思:画面人物是谁?从哪里看出他是诗人?从哪里看出他是在重阳节写的诗的?3、指名讲诗句的意思。1、放录音2、揭示板书,引导背诵3、指导背诵比板书设计:练习设计:    1、朗读课文,背诵《九月九忆山东兄弟》2、  结合课文内容,说说“每逢佳节倍思亲”的意思。3、  指导用“思念”造句:你在什么时候会思念、4、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佳桂 培倍限眼 异导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课前准备: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过程:一、导入新课小朋友们,你们知道孙中山先生吗?他是我国伟大的革命先行者,他从小就反对封建习惯势力,今天我们要学习的一篇课文就是讲他的这方面的故事的。二、揭示课题:⒈板书课题:18 孙中山破陋习⒉解释课题:⑴出示孙中山先生像。⑵简介孙中山。⑶陋习:指不好的、不文明的、不合理的习俗。三、初读指导⒈学习生字词。⑴给课文每个自然段写上序号。默读课文,画出不认识不理解的词语。⑵会读生字。⑶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空闲 废除 缠足 痛苦⒉检查自学情况。⑴出示词语。孙中山 挑柴 罪 缠足 空闲⑵指名读词语。要求:读准字音。⑶了解词语掌握情况,重点理解下列词语的意思。缠足 废除⑷读生字词。四、写字指导:⒈指导要点:孙:偏旁最后一笔是"提"不是"横"。闲:外部的"门"各笔之间均不连笔。缠:右部上端不能少写一"点"。⒉各人用钢笔描红。五、布置作业:⒈读、抄词语。⒉练读课文。⒊思考:课文主要说了一件什么事?用那几个自然段写了这件事?试着从事前、事件经过、事后这三方面把课文分成三部分。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⒈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⒉学会默读,讲述故事。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课前准备: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过程:一、听写词语。二、学习课文:⒈指名读课文。⒉指名把课文分为三部分。⒊分部分讲读。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⑴指名读⑵这一自然段有几句话?主要讲了什么?你们看,孙中山的姐姐事怎样的一个女孩儿?(能干、活泼的女孩子)⑶小结:第一部分主要讲孙中山有一个能干、活泼的姐姐。⑷齐读第一部分。第二部分:(第2~8自然段)⑴指名读。⑵这七个自然段讲的事一件什么事?(讲的是孙中山反对妈妈给姐姐缠足的事)⑶这件事事怎么发生的?齐读第二自然段。(板书:痛苦、流泪)想象一下当时的境界。为什么姐姐这么痛苦、流泪?请比较下面两句话。出示:妈妈正用一根布条,给姐姐缠足。妈妈正用长长的布条,一道又一道给姐姐缠足。比较:这两句意思有什么不同?那一句好,为什么?⑷出示投影片,指导看图。①分析图片。画面上哪两个人?屋子里坐着是什么人?她正在干什么?屋子外面站着的是什么人?他的神情态度怎么样?为什么会这样?②小结图意。⑸孙中山看到姐姐缠足痛苦流泪,感觉怎样?他向妈妈提出什么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请齐读第3、4自然段。①从第三自然段看,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理由是什么?(姐姐受罪、不能干活)②他向妈妈提出反对意见,妈妈是怎么说的?③妈妈为什么叹气?可是妈妈又不能不这么做,为什么?说明了什么?⑹孙中山听了妈妈的话以后又是这么同妈妈争辩的?有用吗?齐读第5、6、7三个自然段。⑺孙中山同妈妈争辩没有用?那么结果怎么样?这件事使孙中山感到怎么样?请齐读第8自然段。结果姐姐变得这么样了?⑻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反对给姐姐缠足的事。⑼齐读第二部分。三、布置作业:⒈读课文,练习讲述整个故事。⒉复习。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孙中山破陋习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掌握课文主要内容,体会孙中山对缠足这一封建陋习的憎恨和他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重点难点: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课前准备:孙中山挂图、插图、投影片、词卡。教学过程:一、讲述课文第三部分(第7自然段)⒈指名读。⒉"辛亥革命成功"是这么回事?(教师介绍:辛亥革命)⒊"首先废除"缠足陋习,表现了孙中山怎么样的精神?这件事有什么重大意义?⒋看书上的插图。教师讲述:孙中山先生推翻了清政府,结束了我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制度,功劳伟大。人民为了纪念他为他立了铜像。⒌小结。这一部分讲的是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⒍齐读第3部分。二、总结这篇文章写的是孙中山小时候看到姐姐被缠足带来的痛苦,在辛亥革命成功后,首先废除了缠足陋习的事,表现了他对封建势力的痛恨以及敢于同封建势力作斗争的精神。三、作业:⒈默读全文:练习讲说这个故事。⒉指名说这个故事,师生评议。⒊同座二人练习。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

  教学目标: 1、进行几种植物传播种子的字词句综合练习。 2、写好几个上下结构的钢笔字。 重点难点: 课前准备: 教学过程: 一、教学第一题:处处留心 1、第一部分。 椰子树传播种子的方式挺有趣,你想知道吗?自己读一读范文吧。 边听边想:“漂流”和“漂浮”的意思有区别吗?“重新安家”是什么意思? 小组学习、讨论。 指名说、汇报、师总结:“漂流”指漂在水面随水浮动;“漂浮”就是指漂的意思。 说说椰子树是如何传播种子的。 2、第二部分 初识插图:仔细看看图,你能说说图上画的是什么植物吗? 指名说:蒲公英、苍耳、豌豆、葡萄各是靠什么来传播种子的? 根据答案,连线。 你还知道哪些植物种子的传播方式? 3、第三部分 指名读题、弄清要求 自由说 交流、评析 用几句话写下来 二、教学第二题:写好钢笔字。 (1)认读要写的字。 (2)指名说它们的结构。 (3)观察这三个字,注意间架结构和布局。 (4)看看“我的发现”:要是这几个字站得稳,上下中心必须相对。 (5)练写钢笔字。 (6)展示写得好的字,表扬书写姿势正确的学生,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习。板书设计:  练习设计:   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3

  本课初备

  课时

  共2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1、 读读背背成语和儿童诗。 2、口语交际——学会求救。 3、学写毛笔字——基本笔画“点”。 重点难点: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教学第三题:读读背背 1、教学第一部分 (1)指名读,弄清练习要求。 (2)教师范读,指导读准字音。 (3)学生自由练读。 (4)让学生说说已经读懂的成语的意思 (5)练习背诵、指名背 2、教学第二部分 (1)出示《晨牧》,自读、指名读,正音、师范读 (2)学生自由读、想诗意。 (3)讲解:这是写农村孩子早晨上河沿放鸭子的事。边读边想象。 (4)练习,自由练背、集体背、指名背。  二、教学第五题:学写毛笔字 1、审题 2、指导观察、范写露锋点。 3、生临写。 4、反馈,展示写得好的字,并指出存在的问题,进行矫正练习。 三、教学第四题:口语交际 1、审题 (1)、揭示话题:学会求救 (2)、学生自由读要求  2、指导 (1)指导观察插图、了解发生了什么事。 (2)说说在生活中见到过那些意外的事件,人们是用什么方式自救或者求救的? (3)讨论:生活中我们会遇到那些意外事件?遇到意外事件,采用哪些方式可以自救或求救?应当怎样自救或求救? (4)总结:遇到意外的事件不要慌乱,要镇定沉着地开动脑筋, 绅士都市的想办法,求救时,语言要清楚、明了、简洁。 3、练习。 (1)小组合作:模拟一次意外事故,自己怎样自救或者求救。 (2)师巡视,有重点地进行指导,注意发现较好的小组,让他们准备在全班表演。 4、反馈 (1)请同学站起来说一说表演的内容。 (2)评议、教师总结。 (3)小组表演,集体评议。 二、总结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习作8

  本课初备

  课时

  共1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1、读懂例文《谈谈“欲穷千里目”》,初步懂得什么叫研究报告,如何写简单的研究报告。 2、认真阅读古诗句,能了解其出处、作者、意思等。  3、按照习作要求,选择两句诗,会用研究报告的形式写出来,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 重点难点:重点:学会写关于古诗句的研究报告。 难点:用查阅资料的方法,研究古诗句,深刻理解其含义。 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以诗导入,激发兴趣⒈同学们喜欢读古诗吗?你最喜欢读谁的作品?⒉开火车背古诗。⒊老师这儿也有几句诗(出示),谁来读一读?二、小组学习,研究古诗明白习作要求这些诗句,有的比较深奥,要到四五年级才能学到。这堂课,教师让你们自己研究、学习,你们有信心吗?请学生默读,思考:这次的习作要求是什么?你学到了什么?⒈小组同学共同合作,找出你不太明白的诗句进行研究。研究指导:诗的出处、作者、意思等,都可作为研究的内容。研究方法:可查阅资料,提供《唐诗三百首》。⒉小组同学相互探究,进行热烈的讨论。⒊整理研究结果,填写研究结果汇报表。(内容包括诗人的简介,诗作的背景,对诗的理解或赋予诗句新的意义。)三、集体交流,汇报结果汇报:通过这次研究,我又知道了些什么?讨论:各小组推选一名代表参加班级讨论。教师可补充介绍诗作的背景,从而更有利于理解诗句的含义。四、例文指导,学习写作。⒈指名读屈美生同学的《关于“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的研究报告》。⒉这份报告中讲到了些什么?(诗句的出处、全诗的内容、诗句的含义)你觉得还有哪些内容是应该在报告中写一写的?⒊你打算怎样写自己的研究报告?你还想研究些什么吗?五、习作写研究报告⒈把你的研究成果写成一篇研究报告。要求:语言要清晰,表达要准确。⒉学生各自习作,教师巡视指导。⒊修改评议。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8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1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 1、读对联,了解有关岳飞的历史资料。 2、积累词汇与古诗。 重点难点:积累词汇与古诗。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学用词用句1、指名读题,弄清题目的要求。2、让学生查字典,查出“辜”、“铸”、“佞”的意思。3、查查资料,了解岳飞的有关历史资料。4、再读读这副对联,看看学生们是否弄懂对联的含义。(辜:罪过铸:铸造佞:指奸诈谄媚的小人。)二、读读备备1、教学第一部分(1)让学生读读这些词语,读准字音。(2)让学生对这些词语提出不懂的地方。(3)老师简单讲解。[学海无涯:学习像是在海上航行,没有边际,要学的知识无穷无尽。书山有路:读书就像是登山,有路可走的,路径是什么?就是勤奋。九牛一毛:像是九头牛身上的一根毛,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沧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颗谷粒,比喻极大的数量中微不足道的数量。孜孜以求:不断追求,不知劳累。全力以赴:付出所有的精力去做成一件事情。百尺竿头,更进一步:比喻在学问、技术等方面达到了很高的程度后,再继续努力,向前发展。(4)比一比,看谁记得快,看谁记得准。2、教学第二部分(1)先让学生试着读读这首诗。(2)简要讲讲这首诗的含义。(3)领着学生反复吟诵,体会梅花的坚强品质。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8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2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重点难点:学写钢笔字,写好包围结构的字;学写毛笔字,掌握竖钩和横钩的写法。课前准备:教学过程:一、写好钢笔字1、审题,明确题目要求。2、指导。a说说写字要求和描红要求。b出示:困、周、间,指名读一读,并说说这三个字是什么结构,有什么发现?(三个字是包围或半包围结构。)c在写的时候,包围的外框不要写得太满,里面部分不要写得太大或太小。d出示“困”,指导书写,学生书空。e教师范写,注意里面的木的最后一笔要写成点。f学生练习在田字格里描红“困”,并临写。g按以上步骤和方法,指导学生书写“周、间”两个字。(教师巡视指导)二、学写毛笔字1、指导学生观察“水”中的竖钩。在竖中线居高起笔,下行至“钩”处微向左下挫笔,再提锋向上缩笔,然后快速向左上钩出。2、教师执毛笔范写竖钩。3、学生临帖描红(提示正确的执笔姿势)。4指导观察“家”中的钩——横钩。5、学生临贴描红。6、学生自由练习写两种钩,互相交流书写心得,教师巡视指导。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开发区小学 三 年级 语文 科目集体备课教案

  课题:练习8

  本课初备

  课时

  共3课时,本课第3课时

  个人复备栏教学目标:学写请假条重点难点:学写请假条课前准备:教学过程:1、讲解请假条的格式。 2、让学生读读前两个自然段,说说谢哲平是在什么情况下写了请假条。 3、让学生自学请假条,归纳出请假条的格式,并且说一说,怎样写。如开头,结尾。 4、让学生说说在生活中什么情况下用请假条。 5、创设情境,让学生写请假条。 6、写完后修改、评议。 板书设计:练习设计:教后记:

  参加备课人员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