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微信扫码分享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精选16篇)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8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记叙了汤姆在爸爸的严格教育下,放掉自己钓到的大鲈鱼的故事,告诉我们在任何情况下,都必须无条件地遵守公共规定。教这篇课文,不但要指导学生认认真真把课文读好,弄清课文讲的是怎么一回事,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明白课文要揭示的道理。

  如何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三年级语文阅读的重点训练项目,也是我们在阅读中经常进行的一项基本训练,我们说,阅读一篇文章,要善于抓住文章的主要内容,这样可以从文章中吸取主要的知识,受到深刻的感染,得到教育和启示。怎样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呢?我们采用的一般方法是:先把全文读一遍,对课文有个大致的了解;再一句一句认真的读,读懂每个词,每句话,弄懂每个自然段的段落大意,只要把每个段落大意合理地连接起来,就抓住了课文的主要内容。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不止这一种方法,本课的教学,我就采取了摘句填空法,让学生抓住重点句,然后再采用填空式补足连接起因结果。这样的训练方式,即降低了难度,又能让学生有效的掌握记事类文章的概括方法,提高了语文教学的实效性。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5

  “浅出”、“趣出”、“巧出”——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欣赏薛法根老师“导”的艺术

  有人说:“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了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仿佛就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而言的。教师的备课要 “深入”——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明白地说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日前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深有感触,薛老师就是前者。

  一、“浅出”,化整为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至此,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可谓深刻而全面。薛老师摈弃了传统的读题审题的套路,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之效。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同样体现了薛老师“浅出”的艺术。薛老师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这一设计一改以前“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将词语(词组)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不仅极自然地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能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还为下文让学生“读钓鱼”、变换角色“说钓鱼”作了自然铺垫,潜移默化,不露痕迹,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

  二、“趣出”,有效内化。

  怎样才能读好课文?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最关心也最头疼的问题。对此,薛老师自有办法。

  在请了三名学生读钓鱼的经过这部分内容后,分别给学生打了99分(一处读错)、101分(读错主动纠正)、150分(被推荐的学生)。也许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也许老师还有更好的方法……总之一切都显得很随意,老师提出“听老师读,看老师可以得几分?”的请求。

  老师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部分内容。

  师: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得几分?有人提出149分,因为有一个地方读得不好,当学生的回答不在点子上,

  生:老师我给你打149.5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书有时慢有时快。

  师: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就不好呢?你凭什么给我打149.5分?我不服!(这时的老师顽皮得象个孩子,但又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有些学生的点评老不在点上,老师就故作生气状并大声说:“我不服!”引导他们继续寻找让老师心服口服的分数和理由)

  生:我觉得你可以得150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一阵惊喜的时候“哇!”你真的很惊喜!

  师:谢谢!你是了解我的!惊喜的地方就应该读出惊喜来

  生:老师,我给你打200分,因为你读书象讲故事!

  师:谢谢你,还是你最知道我!读书就该像讲故事一样!

  …………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老师呆会儿再请大家来读。

  没有指导朗读的痕迹,但不知不觉中,学生不断地接受着老师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读书要抑扬顿挫,像讲故事一样,读书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蕴涵的语气和感情。老师不象老师,倒象个顽皮的孩子,为了一次不公平的得分斤斤计较,直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真正实践着“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学生在这种平等、有趣的对话甚至争论中真切地感受着课文所包含的情感,实实在在地内化着读书的要求和方法。

  三、“巧出”,水到渠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如果让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去感受的话,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薛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学生积极性特高,当汤姆的爸爸,一个“特级老师汤姆”的爸爸,机会难得呀!)

  老师选了一位。

  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汤姆)不就

  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爸爸) 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

  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

  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定会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事实证明,这样巧妙的角色转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而使之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一个高潮。

  在本课结束之前,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薛老师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刚才的话题,“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欣然提笔,一挥而就。这样的读写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很钦慕薛老师“浅出”、“趣出”、“巧出”的“导”的艺术,学生在他的课上轻松愉快,学有所得。同时给我们听课的老师以莫大的启示,教师不仅要“备课进得去”,更要“上课导得出”,学习“导”的艺术是关键。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教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3

  教学简析:

  本文是一篇记叙文。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全文共13个自然段。第一自然段写夜幕初垂,汤姆和爸爸到湖中小岛钓鱼。第二至四自然段写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第五至十二自然段写由于没到允许钓鲈鱼的时间,在爸爸的要求下,汤姆把大鲈鱼放回湖里,遵守了规定。最后一个自然段写那晚的情景和爸爸坚定的话语,使汤姆终身难忘。作者将人人应该遵守社会公德、社会规定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出感人至深,意味无穷。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有条理地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10个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对课文内容的朗读感悟,感受文中汤姆心情的变化,认真品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

  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准备:

  1、生字卡片

  2、教学光盘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教时

  教学要求:整体感知课文,学习生字新词,学习第一到四小节。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师: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

  师:谁来读?(生读课题)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

  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

  爸)(板书:爸爸)

  师: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

  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划出带有生字的词,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二、按老师要求,学生自学课文。

  三、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词:

  必须 汤姆 铭刻 允许 从未 见过 钓鱼 鱼钩 鱼竿 泛起 涟漪遵守规定

  夜幕初垂 小心翼翼 斩钉截铁 鱼饵 鲈鱼

  2、指名朗读词语。

  3、师:你不但读得正确,,而且每个字都读得很清晰,准确,读书就要象他这样读。让

  我们一起读读这些生词。要整齐响亮。

  4、学生齐读生词。

  四、指导学习生字。

  1、师:下边我们来写写这些生字。有几个字容易写错,我们一起看一下。(师在黑板上写钓这个字,写到点时师特别强调)小朋友,看一下,这个点就表示鱼饵。(又写钩字,写到撇折和点时强调)撇折表示鱼钩,点还表示鱼饵。(学生书空写这两个字。)

  2、师:生字中哪些字也容易和我们学过的字混淆起来,你能用这种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说说这些字吗?

  生:未和末

  生:允和充

  3、师:请你们把这两组字写到黑板上。

  五、整体感知课文。

  1、师:谁能在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低沉地 斩钉截铁地 语重心长地 意味深长地)

  2、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 

  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

  3、学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4、学生交流自己的看法。

  (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5、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六、学习课文第一、二、三、四自然段。

  1、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一到四小节。)

  2、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3、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2)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晚上)

  3)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早上)

  4)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

  5)指名有感情再读第一节。

  6)齐读第一自然段。

  4、学习第二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二自然段。 

  2)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

  3)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

  4)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鱼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指名再读)

  5)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近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指名再读)

  6)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5、学习第三自然段。 

  1)指名朗读第三自然段。  

  2)师:有一个词必须要读好,是哪个词?(一定)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欣喜)谁再来读这小节。(又一生读第三小节。)

  3)师:(问该学生)谁投来赞赏的目光?(爸爸)请你再看看自己的旁边,是谁投来赞赏的目光?(老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该生。)生:(恍然大悟)是老师投来赞赏的目光。

  4)师:读书就要这样,要读到老师和大家都投来赞赏的目光,所以,请你读完后再看看老师和大家。(请该生继续往下读。)

  6、学习第四自然段。

  1)生读完了第四小节。      

  2)师: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觉得鱼很大,但还不够大,不是最大的。谁再来读。(又请了两个学生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哇”这个词。学生的朗读各不相同,有的短促,有的往上扬,老师都要肯定了学生的读法。)

  7、深入学习。

  1)师:“哇”有不同的读法,只要把鱼的大读出来就可以了。好,就这样自由地读一到四小节。

  2)学生积极地朗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3)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

  4)逐组出示四组词语: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察觉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5)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6)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7)学生交流。  

  8)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1、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

  2、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9)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七、布置作业。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描红,完成习字册。、

  第二教时

  教学要求:指导理解5至13节,认真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汤姆是怎样钓鱼,这一节我们重点研究汤姆是怎样放鱼的。我请一个同学读读课文5至12小节,其他同学要注意描写汤姆、神态、动作的句子。例如,你们看这句话: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你能看出汤姆的心情吗?

  (很惊讶)(欣喜若狂)

  2、指名学生朗读5至12小节。

  二、学习5至13自然段。

  1、学生朗读第六自然段时,要指导把爸爸的话读得很斩钉截铁。

  2、(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时,师插话。)师:这是第一次写汤姆的心情。想一想,此刻,汤姆的心情是怎样的?(不情愿、不高兴)

  3、(生读到“慢吞吞”时,师打断。)师:这是写汤姆的什么?(动作)

  4、(生读到“汤姆叹了口气时,师插话) 师:汤姆为什么叹气呢?(汤姆很难过、很伤心。汤姆觉得很可惜。)

  5、师:课文中一共几处写到汤姆的心情?(三处。)

  6、师:这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让我们来读一读,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7、指导学生朗读这三句句子。

  8、师:“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不情愿。)(师乘机板书:不情愿)

  9、师:“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无可奈何)(师板书:无可奈何)

  10、师:“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遗憾、失望)(板书:万分遗憾失望)

  11、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让你们便宜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汤姆。你们先读读爸爸的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

  12、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能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吗!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13、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14、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15、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学生交流)

  16、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17、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不)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

  18、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板书:不管……都……)

  19、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

  三、总结。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

  (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四、不止作业:

  一、抄写词语。

  2、 组词:

  必(   )  钓(   )  未(   )  允(   )

  心(   )  钩(   )  末(   )  充(   )

  竿(   )  汤(   )

  杆(   )  场(   )

  秆(   )

  3、 造句:

  允许——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做到有感情。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感受汤姆的心情变化,让学生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好课文,做到正确、流利。

  难点:读好对话,初步感受汤姆的心情变化,学生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准备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读题质疑,构建话题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共同学习第17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板书课题(师同时强调“必”、“须”的写法)。

  2、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后,问:看课题,你有什么发现?(师相机强调双引号和感叹号。)

  3、扣题质疑,问:围绕课题,你有哪些问题?(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等)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指导学生读好课题,培养学生的语感。课题是文章的眼睛,围绕课题质疑是 打开文章“窗户”的有效方法之一。有了问题,促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拿起课本,投入学习。)

  二、初读课文,夯实基础

  1、学生自由读课文,要求:

  (1)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全文。

  (2)理解词语,不理解的做上记号。

  2、检查自读情况

  (1)出示生字词

  钓鱼    鱼钩    鱼竿

  允许    规定    必须

  坚定    低沉    铭刻

  (2)指导读好以上生字词。

  (3)将以上词语分行进行语言训练。

  (设计意图:本环节扎实读好生字词,不煮夹生饭,是读通读顺课文的基础。)

  3、同位互读课文,并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同位互读互听,达到朗读的第二个层次。)

  师: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4、指名朗读课文,正音。

  重点指导:

  (1)出示内容: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

  ①指名读,相机评价。

  ②师(强调“小心翼翼”、“未”的读音),齐读。

  (2)师:读课题时,同学提出的问题: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呢?找出有关段落读一读。

  ①指名逐自然段朗读。

  ②“允许”是什么意思?你能用“允许”说句话吗?(或写一句话)

  ③师:现在知道为什么把这条鱼放掉了吗?指名连起来说一说, 齐读第10自然段。

  三、默读课文,解决质疑

  1、(出示填空)——————,爸爸————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听了,——————把这条鱼放回湖里。

  2、默读课文,边读边想。

  3、交流看法,完成填空。

  4、师:同学们,这段话连起来,就讲出了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平时在写一件事时,我们一定要写清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设计意图:大声朗读,可以让学生把课文读正确,读顺,默读静思,可以帮助学生解决问题,也可以达到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效果。)

  四、自主识字,指导书写

  1、(出示生字)认真观察比较每组字有什么不同?

  未       毫      钓

  末       豪      钩

  2、师:比较识字,也是一种识字的好方法。说说它们的特点。

  3、根据学情,重点指导“垂”的写法,强调关键笔画。

  4、学生描红、临写,师巡视进行个别指导,强调写字姿势。

  5、评价书写,感学汉字的形体美。

  (设计意图:《语文课程标准》很重视写字教学。三年级学生,写字仍然特别重要。所以,在这一环节,重点引导学生自主识字,感受汉字形体美。同时,强调写字姿势,做到“提笔即练字。”)

  五、总结延伸,内外结合。

  1、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

  2、师:这节课老师和你们一起享受到学习语文的快乐!,我们不仅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还初步体会到了课文的思想感情。正如那位同学说的,我们应该自觉遵守规定。请同学们回去,熟读课文,讲讲这个故事,在文中图旁写下你最想说的话。下节课,我们将继续深入品悟课文的语言和内涵。

  (设计意图:紧扣文本,语言训练扎扎实实;丰润精神,做到工具性与人文性和谐统一。)

  板书设计:

  17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钓鱼

  放掉

  文本解读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教材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第一篇课文,讲述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从未见过的一条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作者巧妙地将“人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读起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

  设计理念

  本课时设计我遵循了“整体把握”的原则,咬定语文教学的根基,以读书、识字、写字为重点,努力体现朗读的层次性、目的性,让学生会读、乐读,真正落实第一课时的教学目标。通过多元评价,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享受语文的快乐,促进语文素养的发展,同时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和精神品质。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5

  这篇课文是苏教版教材第六册的一篇记叙文。课文通过讲述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教育学生时时处处都要严格自律,自觉遵守社会公德和社会规定。

  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结合新课程标准提出的中年段学习要求:“能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关心作品中的人物,留心周围的事物。”综合文本内容,“反复阅读品味语言文字,感受人物语言,行为和心理活动”这一重点训练项目在文本中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文章读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作者将人人应该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一个主题寓于一个动人的故事之中。在教学中,使师生真正的感受到“简简单单教语文,扎扎实实学语文”这句话的丰富的内涵。其中就有把“留白、静心”引进课堂。本课文在训练学生思维的严密性、逻辑性方面是很好的“例子”,读与思的关系应该是我们在设计教学时更多考虑的问题。也就是说,学生不仅能绘声绘色、热闹地朗读,还能平心静气、认真的思考。逐渐进入高段教学了,我们要更多地思考以有效的训练、评价的引导夯实读与思的基础。  

  在教学过程设计中,围绕“发展学生语言”这条主线,精心创设语文实践活动情境:1、充分、自由的感情朗读。让学生从爸爸不容置疑的语气中去体会他恪守规定的自觉性;从汤姆不情愿的话语中感受他钓到如此大鱼的不容易和激烈的内心斗争。2、抓住汤姆心情变化的主线。从不愿放到不得不放最后认为放得对。在对话中让学生更换自己的立场,深入课文中找论据,组织好自己的语言进行表达,思维得到激活。教师在一旁相机指引与课文中的语言文字结合,“学生的个性化体验”和 “教师的主导作用”相结合,达到扎实有效的训练。3、力图“演读”父亲斩钉截铁的话语,进而更好地理解父亲话语深刻的含义。最后创设情景,设计问题,目的是让学生从爸爸的行为中受到影响,并以此为榜样,联系生活实际说说在现实生活中的意义,并进行语基的训练。这样,思维是活跃的,联想是丰富的,全身心是投入的,感悟语言自然就是真真切切的。  

  故我们把学生自主阅读和交流讨论后得出的难点、疑点,作为全课教学的重难点。并努力引导学生体悟理解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进而领悟爸爸的严格教育给汤姆带来的终身影响。(突出重点)体会抓人物心理的变化,练习展开丰富的联想。(分散难点)

  全课在学习中,力求体现“以读为经,以悟为纬,不断积淀语感,丰富语言,发展思维”这一特色。在充分学习,张扬个性的基础上,挖掘文本,活用文本。可分四个步聚进行:(1)走进文本,以小入手,感受亲切;(2)拓展文本,引发话题,鼓励交流(3)创设情境,运用实践,积淀情感(4)升华文本,运用实践,撞击心灵。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6

  一、写字。

  这不用我也写一边吧?

  二、改写句子。

  1、鱼杆被汤姆拖出水面。

  2、你为什么不把这条鱼放掉?

  3、一轮明月像一个大圆盘似的从湖面上慢慢升起。

  三、填空。

  低沉

  很不情愿

  指指手表

  四周

  斩钉截铁

  四、阅读下文,完成练习

  (一)、

  1、铭刻、坚定

  2、惊喜——不情愿——无可奈何——遗憾

  3、“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4、因为在那晚汤姆钓到了他今生钓到的最大的鲈鱼,而且最后还无可奈何地放走了,这样的情景让人难忘;同时从那晚的情景中他明白了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自觉遵守公共规定的道理。所以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

  (二)、

  1、路过、竟然

  2、根据短文中的第二小节(在骑马的男子帮助克雷斯后,克雷斯主动帮助了许许多多的人,并且每次都没有忘记转述那句同样的话给所有被他帮助过的人。)

  3、首先这句话是克雷斯一直牢记并转述的,他很熟悉,再次听到是多么亲切,温暖。而且他更高兴的是这种助人为乐的精神已经慢慢地传递开来,所以他很温暖!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7

  在对话中埋下法制的种子——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有感

  新课接近尾声。)

  师:你们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1:喜欢。因为这个爸爸很诚实。

  生2:喜欢。因为这个爸爸很懂规矩。

  师:懂规矩虽好,可就是因为他吃不到又大又肥的鲈鱼了,这样的爸爸有什么好?

  生2:但是他让汤姆将一个道理铭刻在记忆里,知道了应该如何做人,这个更重要。

  生3:我也喜欢,而且我还很敬佩这个爸爸,因为,他用自己的行动告诉儿子应该遵守规定。(掌声)

  生4:我帮生3补充: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爸爸妈妈的一言一行都会影响我们,有什么样的爸爸妈妈就会有什么样的我们。(又是一阵掌声)

  师:(非常激动)你说的真有道理,难怪有人说:孩子是父母的影子。(停顿)那对这样的规矩你们赞赏吗?也请你们说说自己的理由。

  生1:赞赏。因为这样可以保护鱼类,保护动物,它们是我们的朋友。

  师:你真有爱心,那你以后可不能吃鱼哦。(生笑,生1不知该如何回答)

  生2:我知道生1的意思,我帮他补充。他是说不能在不允许钓鱼的时间里钓鱼,这样钓到的你吃起来也不香。(又是一阵笑声)

  师:哦!我明白了。可规矩是死的,人是活的,反正又没人看见,怕什么?

  生3:虽然没人看见,可是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双眼睛,当你做了坏事,你心中的眼睛会看到,你的心里就会不安的。(掌声)

  生4:不做亏心事,不怕鬼窍门,当你做了亏心事,你会做噩梦的。(生笑)

  生5:我知道一句话:没有规矩,不成方圆。如果我们都不遵守规定,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

  师:你说的很有道理,能举些例子吗?

  生5:就比如说现在上课吧:如果我们上课不守纪律,随便讲话,那老师的课还怎么上下去呢?

  生6:如果我们过马路时闯红灯,就很危险,很容易出车祸。

  生7:如果我们从小就养成了随便拿别人东西的习惯,长大后改不了,说不定就会走上犯罪道路。

  …………

  [反思]

  听着孩子们那一句句稚嫩而又深刻的话语,看着孩子们那一次次发自内心的鼓掌,我欣慰地笑了,因为此前我和他们进行了一次“艰难”的对话:初读课文,学生纷纷提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要再过两个小时才可以钓鲈鱼?”对此疑问,我在备课时已曾想到,于是就对学生说:“这是当地的规定。在一些国家有专门关于钓鱼的法律,比方说钓鱼要有‘上岗证’;钓到的鱼必须超过一定的长度和重量才可以拿走,不然必须要放回到水中等等。”面对这样我自以为完美的解释,学生一脸狐疑,一双双亮晶晶的眼睛中充满了对这“新鲜事”的疑惑与不解。“还是我们这里好,想什么时候钓就什么时候钓。”一位同学的“不满情绪”引起了大家的共鸣,纷纷附和道:“钓鱼还要有法律,真奇怪。”“又没有人看着我,我想怎么钓就怎么钓。”更有一生激动地说道:“我一年级的时候,还和爸爸到我家旁边的鱼塘偷钓过鱼呢!钓了好多好多!”……面对孩子们这些突如其来的“指责”,我一时语塞,真想“斥责”一番,然后告诉他们:这是不文明的行为,以后不允许这样。但理智战胜了冲动,因为这童言无忌带给我沉重的思考:在我们这个法制意识淡薄的国家,孩子们的“真情告白”是可以“理解”的,我们怎么能片面地要求孩子们在这样的社会中“出淤泥而不染”呢?来自与学生内心深处,根深蒂固的无视法律尊严的思想能仅仅*一番说教就能改变?当然不是!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到底还应该让孩子们收获什么?是鹦鹉学舌般地告诉我们: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是学生昧着“良心”指责汤姆,然后信誓旦旦地说:老师,我一定要做个守规矩、讲法律的好孩子?显然也不是!

  当一个个想法被我一次次否定,我的思路也渐渐清晰:应积极面对生成,利用认知冲突,将对话牢牢植根于学生内心需要。在孩子的心中埋下法制的种子!

  于是,我引领学生深入研读文本。此间,我们借助文本,和爸爸、汤姆对话,体会爸爸的良苦用心,感受汤姆心情的一次次变化,通过一个“铭刻”体会到其实汤姆并不后悔,而是将这个做人的道理深深地印在脑海里。于此,我没有将对话结束,把对话仅仅停留在文本中,而是在此基础上通过“喜欢这样的爸爸吗?”、“对这样的规矩你们赞赏吗?”引导学生超越文本,进行深层次的对话,看似简单的“喜不喜欢”、“赞不赞赏”,却蕴藏着思辨的火花,这是是与非的判断,是善与恶的鉴别,是对如何做人的一次考验,并且我还故意“刁难”学生,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样一种立体的、多元的、思辨的对话中,学生的“智慧获得了开发,经验获得了共享,认识获得了提升,语言获得了发展,情感获得了陶冶。”留在学生心中的将是一颗法制的种子。

  从两次截然不同的对话中,我目睹了学生的思考渐渐丰厚的全过程,深深感受到:当文本与学生已有认知发生冲突,产生强烈的“抵触”,应着眼于孩子的内心需要,引导他们借助文本,感知文本内容;依托文本,理解文本内涵;超越文本,发掘文本的现实意义,一步一步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在这种层层剥笋的对话中,建构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8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读中感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 3. 会用“允许”“不管……都……”造句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教学重难点:1.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抓住关键语句,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理解“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意思

  2. 教学难点:    读中感悟: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过程:一、导入1、总结上节课主要内容。(           。爸爸    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这是一条怎样的鲈鱼,谁能找到相关的句子?(出示1:汤姆小心翼翼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再指名读,你能看出此时汤姆的心情吗?(板书:惊喜)(评价:你看到汤姆的心里去了,真了不起!)让我们一起来分享一下汤姆的快乐吧——齐读。3、这么大的鲈鱼,汤姆为什么要放掉呢?(因为爸爸说——)听了爸爸的话,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二、精读课文1、是啊,爸爸为什么要汤姆必须放掉呢?自读5-12小节,用“    ”划出相关的语句。(1)爸爸指指手表:“现在是晚上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a、从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12点才可以钓鲈鱼)b、“允许”在这儿就是——“可以、同意”的意思。造句。上自习课时,老师允许我们               (做什么)。        (什么情况下),    (谁)允许我               (做什么)。c、小结:哦,原来钓鲈鱼的时间还没到,所以爸爸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从这里看出爸爸是什么样的人?(严于律己、品德高尚、有公德心、对子女教育非常严格) (2)“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a、爸爸说这句话时是什么样的语气?(斩钉截铁、坚定、认真)想一想:爸爸怎么这么严肃呢?(因为汤姆说——)对了,其实汤姆的话代表了很多人的想法:当有人监督的时候,遵守规定比较——容易;可没有人监督的时候,要遵守规定就比较——难。看一个人素质高不高、有没有公德心,就看他在没有人的时候,能不能自觉遵守规定。b、 所以,爸爸严肃地说——“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所以,爸爸认真地说——所以,爸爸坚定地说——所以,爸爸斩钉截铁地说—— 2、遇到这样的爸爸,汤姆的心情如何呢?分角色读5-12小节,用“  ”划出汤姆心情变化的句子。(1)分角色朗读,指名汇报。(2)出示三个句子,自己读一读,体会汤姆当时是怎样的心情。(3)交流:a、不情愿  (“不情愿地嚷”加点)     指名读,开火车读。b、无可奈何(“只好、慢吞吞”加点)   指名读,分男女生读。c、惋惜    (“叹了口气、再也、这么大”加点)指名按自己的理解个性朗读。 3、读到这里,你觉得汤姆是心甘情愿把大鲈鱼放掉的吗?汤姆舍不得放,我也舍不得。现在我来做汤姆,你们来做爸爸,看谁能把我说服?师生对话:师:爸爸,快看啊,我钓到了一条大鲈鱼!(拿书本,做拖状)生:你必须——师:为什么?生:现在是晚上10点——师:放心吧爸爸,没有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在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生:不管有没有——我们都——师:爸爸,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咱们灵活一点嘛!生:师:爸爸,我知道你的话是对的。不过这条鱼太难得了,平时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你的,这次你就答应我吧,我保证,下次一定遵守规定。生:师:唉,还是爸爸厉害,我说不过你,那就听你的吧。(把鱼放回水中) 4、汤姆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还这么坚持,是因为——“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5、同学们,你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以身作则) 6、鲈鱼被放掉了,的确很可惜,那么汤姆的心里是不是充满了遗憾呢?默读第13节。(不是)从哪些词可以看出?(一直铭刻、一直回响)(1)“铭刻”什么意思?汤姆牢牢记住了什么?再读句子。什么话一直在汤姆耳边回响?再读句子。(2)是啊,大鲈鱼是再也钓不到了,可汤姆得到了爸爸严格而珍贵的教育。(3)引读:真的,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鱼。(生)可是——(4)小结:爸爸的这句话不但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相信也记在了我们的心里。 三、布置作业在生活中,有哪些规定需要我们自觉遵守呢?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                       。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我们都                   。在午休时,不管老师在不在,我们都                       。            ,不管              ,我们都                   。  板书:“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9

  “浅出”、“趣出”、“巧出”

  ——从《“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的教学

  欣赏薛法根老师“导”的艺术

  有人说:“高明的人把复杂的道理往简单了说,无能的人把简单的道理往复杂了讲。”这个说法很有道理。仿佛就是针对教师的教学而言的。教师的备课要 “深入”——力求全面、深刻地把握教材,了解学生;教师上课则要“浅出”——把深刻的道理清楚明白地说明,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收获。日前听了薛法根老师执教的《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深有感触,薛老师就是前者。

  一、“浅出”,化整为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至此,学生对于课题的理解可谓深刻而全面。薛老师摈弃了传统的读题审题的套路,看似随意却精心设计了这一教学环节,避免了枯燥单一的问答式,导在教材的关键处、学生思维的碰撞点,将教学内容的难点降低到尽可能小,有效激活了学生的求异、逆向思维,真正启动了学生的自主系统,落实了新课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理念,从而达到“化整为零”之效。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同样体现了薛老师“浅出”的艺术。薛老师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这一设计一改以前“就词语而词语”的教学,将词语(词组)置于一定的语境中,不仅极自然地解决了词义的问题,更让学生能从词串所组成的整体上去把握内容,还为下文让学生“读钓鱼”、变换角色“说钓鱼”作了自然铺垫,潜移默化,不露痕迹,这是好课所追求的境界。

  二、“趣出”,有效内化。

  怎样才能读好课文?这是所有语文老师最关心也最头疼的问题。对此,薛老师自有办法。

  在请了三名学生读钓鱼的经过这部分内容后,分别给学生打了99分(一处读错)、101分(读错主动纠正)、150分(被推荐的学生)。也许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也许老师还有更好的方法……总之一切都显得很随意,老师提出“听老师读,看老师可以得几分?”的请求。

  老师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部分内容。

  师: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得几分?有人提出149分,因为有一个地方读得不好,当学生的回答不在点子上, 

  生:老师我给你打149.5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书有时慢有时快。

  师: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就不好呢?你凭什么给我打149.5分?我不服!(这时的老师顽皮得象个孩子,但又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一石激起千层浪,许多学生纷纷举手,有些学生的点评老不在点上,老师就故作生气状并大声说:“我不服!”引导他们继续寻找让老师心服口服的分数和理由)

  生:我觉得你可以得150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一阵惊喜的时候“哇!”你真的很惊喜! 

  师:谢谢!你是了解我的!惊喜的地方就应该读出惊喜来

  生:老师,我给你打200分,因为你读书象讲故事!

  师:谢谢你,还是你最知道我!读书就该像讲故事一样!

  …………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老师呆会儿再请大家来读。

  没有指导朗读的痕迹,但不知不觉中,学生不断地接受着老师用不同的方式传递给他们的信息:读书要抑扬顿挫,像讲故事一样,读书要读出字里行间的蕴涵的语气和感情。老师不象老师,倒象个顽皮的孩子,为了一次不公平的得分斤斤计较,直至得到一个满意的答复。真正实践着“教师作为平等中的首席”的角色。学生在这种平等、有趣的对话甚至争论中真切地感受着课文所包含的情感,实实在在地内化着读书的要求和方法。

  三、“巧出”,水到渠成。

  本课的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理解爸爸为什么要我把这条鱼放掉。如果让学生作为一个局外人去感受的话,很难达到一定的深度。薛老师设计了以下教学环节。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学生积极性特高,当汤姆的爸爸,一个“特级老师汤姆”的爸爸,机会难得呀!)

  老师选了一位。

  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 

  生:(爸爸) 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

  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

  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创设父子对话的情境,让学生设身处地地站到爸爸的立场上,在对课文内容有了一定的理解之后一定会更投入,更积极主动地寻找理由,努力说服汤姆把鲈鱼放掉。事实证明,这样巧妙的角色转化,轻而易举地化解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而使之成为本课的一大亮点、一个高潮。

  在本课结束之前,指导学生读写结合时,薛老师又自然而然地延伸刚才的话题,“如果汤姆要把对爸爸的感激、敬佩的心情写出来的话,他会写些什么呢?”此时,学生又成了“汤姆”,丰富的体验使他们似乎有说不完的话,欣然提笔,一挥而就。这样的读写结合可谓水到渠成。 

  很钦慕薛老师“浅出”、“趣出”、“巧出”的“导”的艺术,学生在他的课上轻松愉快,学有所得。同时给我们听课的老师以莫大的启示,教师不仅要“备课进得去”,更要“上课导得出”,学习“导”的艺术是关键。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导入  教学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0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中的一篇教材。讲述了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回湖中的故事。课文层次分明,叙事清楚,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将自觉遵守社会公德这样一个主题寓于这个动人的故事之中,体现了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读来感人至深,意味无穷。

  教学目标:

  1、有感情朗读课文,理解故事内容,感受汤姆心理活动变化。

  2、品味父亲话语的含义,从中受到严于律己、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教育。

  教学过程:

  一、读题导入

  师:同学们,课文讲述了汤姆和爸爸在夜幕初垂的时候,去湖中小岛钓鱼的事。(板书:钓鱼)

  1、课题为什么要加双引号?

  2、“必须”什么意思?爸爸说这话的语气怎样?(低沉的、不容置疑的)

  3、你会读课题吗?(练习朗读)

  二、品词析句,感受钓鱼

  师:汤姆是一名钓鱼爱好者,他钓鱼的水平怎么样呢?(学生自读2—4自然段)。

  1、出示填空:汤姆把鱼饵 上鱼钩,然后 起鱼杆,把钓线 向远处。突然,汤姆 到水下有动静,鱼竿弯成了弧形,汤姆一阵 , 有大家伙上钩了!汤姆 地把鱼竿拖出水面。(口头完成)

  2、你从所填的这些词语感受到汤姆的钓鱼水平怎样?你想到了哪些成语?

  3、爸爸的“微笑”、“赞赏的目光”意味着什么?也许爸爸心里在说——(学生想象说话)。

  4、当鱼竿弯成弧形时,汤姆一阵惊喜,一定有大家伙上钩了!(出示句子:哇!一条他从末见过的大鲈鱼!)(板书:钓到)汤姆这时的心情怎样?(练读句子)

  三、思考讨论,品味含义

  师:正当汤姆高兴万分的时候,爸爸却让他把这条从未见过的大鲈鱼放掉!(板书:放掉)我们一齐做汤姆的爸爸,让汤姆把鱼放掉!(读句子)。

  1、如果是你,愿意吗?汤姆呢?

  2、(出示句子:“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练习读,注意读出不情愿的心情。

  3、爸爸为什么让汤姆把鱼放掉?(读爸爸的话),从爸爸的话中你知道了什么?(钓鲈鱼有规定)

  4、想象:也许湖边有块有关钓鱼规定的木牌。会怎么写呢?

  5、听了爸爸的话,汤姆是怎么做的,怎么说的?汤姆说“放心吧,”他让爸爸放什么心?汤姆心里是怎么想的?

  6、汤姆的爸爸可没这么想。(出示爸爸的话)。爸爸说这话的口气怎么样?“斩钉截铁”什么意思?你明白爸爸这话的意思吗?

  (一有人看见要遵守规定,二没人看见,也要遵守规定,自觉遵守规定。)

  7、汤姆知道已经没有丝毫商量的余地了。心情怎样?

  8、课文读到这儿,我们看到汤姆这次来钓鱼心情是不断变化的,钓到大鲈鱼的喜悦被爸爸坚定的话语冲得无影无踪。

  (分角色朗读,再次感受汤姆的心情变化。)

  四、升华内容,认识人物。

  师:故事到这儿,可以结束了。可作者又写了一段话。正是因为这段话,使我们更加清楚地认识了汤姆这个孩子。

  1、“一直铭刻”、“一直回响”说明什么?你认识了一个怎样的汤姆?(汤姆牢牢记住了爸爸的教育,成为一个自觉遵守规定的人)

  2、从这个故事中,你们觉得汤姆的爸爸是个怎样的人?

  五、拓展延伸,巩固教育。

  1、自觉遵守社会规定是一种高尚的品质,你知道生活中有哪些规定需要我们自觉遵守?

  2、结合生活实际,谈谈自己平时对遵守社会规定做得怎么样。

  3、谈谈自己学了课文的收获。

  板书: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钓到 高兴

  钓鱼 不情愿 自觉遵守规定

  放掉 无柰

  惋惜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1

  课前谈话:

  师:你们知道我叫什么名字?

  生:薛法根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前面的宣传标语上有你的名字。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一双眼睛,这双眼睛用来观察。

  第一教时

  师: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老师写课题。(“必须”两个字用红笔写)

  (生跟老师一起写课题)

  师:谁来读?(生读课题)和我们以前学的课文有什么不一样、

  生:课文题目是一个人对另一个人说的话。上边有一个双引号。

  师:你有一个重要的发现。

  生:必须两个字是用红笔写的。

  师: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

  生:是为了强调一个人说话的语气。

  师:对,这是一个人说的话,一般在说的后边加上冒号。(板书:)这是谁说的话?(爸爸)(板书:爸爸)

  师:爸爸是怎样说这句话的?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句话的?放声读课文,遇到生字、生词看看课文后的生字表,划出带有生字的词,放声读课文,让老师听到你读书的声音。

  (生自学课文)

  出示生字词:必须汤姆铭刻允许从未见过钓鱼鱼钩鱼竿泛起涟漪遵守规定夜幕初垂小心翼翼斩钉截铁

  师:谁来读?

  (一生读,读得很正确。)

  师:老师没教你就会读了,你预习得真好,真了不起。

  (又一生读,声音响亮,口齿清楚。)

  师:你不但读得正确,,而且每个字都读得很清晰,准确,读书就要象他这样读。让我们一起读读这些生词。要整齐响亮。

  (生齐读生词。)

  师:下边我们来写写这些生字。有几个字容易写错,我们一起看一下。(师在黑板上写钓这个字,写到点时师特别强调)小朋友,看一下,这个点就表示鱼饵。(又写钩字,写到撇折和点时强调)撇折表示鱼钩,点还表示鱼饵。(学生书空写这两个字)

  师:生字中哪些字也容易和我们学过的字混淆起来,你能用这种观察和比较的方法来说说这些字吗?

  生:未和末

  生:允和充

  师:请你们把这两组字写到黑板上。

  师:谁能在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句话中的横线上加一个词,爸爸是怎样说的?

  生:爸爸低沉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意味深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

  生:爸爸坚持自己的建议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

  师:自己的话叫意见,并且应该在意见后加一个逗号。请你把这句话再说一次。

  生:爸爸坚持自己的意见,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生:爸爸无可奈何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如果是无可奈何应该这样说了:你不放就不放吧。(众笑)

  师:爸爸在怎样的情况下说:你必须把这条鱼防掉。说了后,汤姆又是怎样做的?请你在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爸爸_____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前后横线上各加一句话。快速默读课文。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交流自己的看法?生:在还没有允许钓鲈鱼的时候,汤姆钓到了一条大鱼的情况下,爸爸诚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后来,汤姆很不情愿地把鱼放掉了。(这个学生说得结结巴巴,不太连贯。)

  师:去掉“在”和“情况下”这几个词,再把这三句话连起来说一说。这样的表达会更清楚。(学生去掉了这几个词,说得更连贯了。)

  生:正当汤姆想违反规定,把大鲈鱼拖上岸的时候,爸爸斩钉截铁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从爸爸的语气中听出一点挽回的余地也没有了,只好把鱼放掉。

  师:你的记性真好,老师都没有你记得这么多。还有不同的说法吗?

  生:正当汤姆高兴地把大鲈鱼钓上来的时候,爸爸坚决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无可奈何地把鱼放掉了。

  师:无可奈何这个词用得好。

  生:汤姆钓到鱼,心里乐开花的时候,爸爸语重心长地说: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只好把鱼放回了大海。

  师:小朋友,这三句话连起来就是课文的主要内容。第一句话是起因,第二句话是经过,第三句话是结果。我们读完一篇课文,必须想想文章的主要内容。如果是一件事情在说主要内容的时候要说清楚文章的起因、经过、结果。

  师:从同学们的回答中,我觉得两个字特别重要。(板书:钓放)下面我们先来研究一下汤姆是怎样钓鱼的?课文哪几小节写汤姆钓鱼?

  生:一到四小节。

  师:自由读课文一到四小节,要把它读好了,好的标准是把汤姆钓鱼的情景读出来,让人一听就感受到汤姆在钓鱼。放声读课文。

  指名一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他读得正确流利。看一下,汤姆和爸爸在什么时候钓鱼?

  生:晚上。

  师:我们中国人喜欢什么时候钓鱼?

  生:早上。

  师:外国人喜欢钓鱼,但却是在晚上,这叫浪漫,要把夜幕初垂,明月东升,汤姆和爸爸泛舟湖上的那种浪漫的情调读出来。你再来读一次,提醒你一下,“明月”、“慢慢”这两个词特别注意一下。

  (生在老师的指导下读得很有感情,大有进步。)

  师:你读得真好,老师要奖励你,奖励你什么呢?奖励你再读一小节。

  (生笑逐言开地读第二小节。)

  师:看得出你是钓鱼的新手,谁再来读这一节。

  (又一生读,有明显进步。)

  师:现在你是钓鱼能手,什么是涟漪?

  生:鱼饵抛下水面时,荡出的一圈圈波纹。(众惊叹。)

  师:有一句话叫醉翁之意不在酒,鱼翁之意不在鱼,这叫情趣,重在欣赏美景。谁能通过朗读让大家听得出你是钓鱼高手?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了。)

  师:他是钓鱼高手,还不是钓鱼专家,不近看到银色的涟漪,而且要读到心里有涟漪。

  (又一生读,读得更好。)

  师:你读的时候心里一定有涟漪,才会读得这么好。心里有涟漪看不见,那叫情感的涟漪。谁还能有涟漪地往下读?

  你读着读着,我心里也有涟漪了。

  (生读第三小节。)

  师:有一个词必须要读好,是哪个词?(一定)那是一种怎样的心情?(欣喜)谁再来读这小节。

  (又一生读第三小节。读得很有感情。)

  师:(问该学生)谁投来赞赏的目光?(爸爸)请你再看看自己的旁边,是谁投来赞赏的目光?(老师在旁边笑眯眯地看着该生。)

  生:(恍然大悟)是老师投来赞赏的目光。(众笑)

  师:读书就要这样,要读到老师和大家都投来赞赏的目光,所以,请你读完后再看看老师和大家。

  (此生继续往下读,越读越投入。)

  生读完了第四小节。

  师:听了你的朗读,让人觉得鱼很大,但还不够大,不是最大的。谁再来读。

  (又请了两个学生读,引导学生用不同的语气读“哇”这个词。学生的朗读各不相同,有的短促,有的往上扬,但老师都肯定了学生的读法。)

  师:“哇”有不同的读法,只要把鱼的大读出来就可以了。好,就这样自由地读一到四小节。

  学生积极地朗读课文一到四小节。

  师:大家读得很好,现在想考考大家会不会说。

  逐组出示四组词语:套上鱼钩甩起鱼竿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沉入水中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察觉动静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拖出鲈鱼

  师:读读这几组词语,看看有没有联系,快速把它记住。

  (生积极记背这几组词语。)

  师:谁能用上这几组词语,说说我是怎样钓鱼的?

  (一生用了这几组词语,基本上说清楚我是怎样钓鱼的,但用词还不够灵活,说话不连贯。最后说:我钓上了一条大鲈鱼。)

  师:这位同学钓鱼的动作有点生硬,有点像木偶。最后也是说钓到大鲈鱼的,最好有点变化,因为,野生的鲈鱼是很难钓到的。谁再来说,这次,老师要把这几组词拿掉。

  (又有两个学生说,一个比一个说得好,最后分别说:钓到了青鱼和鲤鱼。)

  师:如果老师出一个题目:我钓鱼你会写吗?要注意什么?

  生:要注意用上准确的动词。

  生:还要注意周围的环境。

  师:对,写一件事情一定要写清楚动作,还要有周围的变化以及自己的心情,这样,才能把文章写具体、写生动。

  第二教时

  师:上一节课我们研究了汤姆是怎样钓鱼,这一节我们重点研究汤姆是怎样放鱼的。我请一个同学读读课文6至12小节,其他同学要注意描写汤姆、神态、动作的句子。例如,你们看这句话:哇!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你能看出汤姆的心情吗?

  生:很惊讶。

  生:欣喜若狂。

  师:你们看到汤姆的心里了,真了不起。

  (一生开始读课文,读到爸爸话的时候,语气没有力量。)

  师:这是一个温柔的爸爸。(众笑)你能再读一次吗?

  (生在老师的启发下,把爸爸的话读得很斩钉截铁。读到“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时,师插话。)

  师:这是第一次写汤姆的心情。想一想,此刻,汤姆的心情是怎样的?

  (生读到“慢吞吞”时,师打断。)

  师:这是写汤姆的什么?(动作)

  (生读到“汤姆叹了口气时,不自觉地加了一个“哎”。师插话)

  师:你为什么哎?

  生:我觉得自己就是汤姆,很难过、很伤心。

  生:我还补充一点,汤姆觉得很可惜。

  师:课文中一共几处写到汤姆的心情?

  生:三处。

  师:这三处描写汤姆心情的句子在课后练习中,让我们读读这些句子,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为什么?”汤姆很不情愿地嚷起来。这句话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生:不情愿。(师乘机板书:不情愿)

  师“他只好慢吞吞地从大鲈鱼的嘴唇上取下鱼钩,把鱼放回水中。”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生:无可奈何(师板书:无可奈何)

  师:“汤姆叹了口气,心想:我这辈子再也钓不到这么大的鱼了。”可以看出汤姆怎样的心情?

  生:遗憾

  师:你还知道遗憾这个词,真了不起。(板书:万分遗憾)

  生:非常失望

  师:这个词也说得很好,我也把它写下来。(板书:失望)

  生:汤姆觉得很可惜

  生:惋惜

  生:倒霉

  师:你为什么觉得汤姆倒霉?

  生:因为汤姆想,如果晚来两个小时,就能把大鲈鱼带回家了,而现在,却必须放了鲈鱼,我可以用一个成语形容汤姆此刻的心情:万念俱灰(众惊叹)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也舍不得把鱼放掉。好,下边我们演一演汤姆和爸爸的对话。这次,就让你们便宜一点,我演儿子,你们演汤姆。(众笑)先读读爸爸的的话,谁先记住,谁就演爸爸。

  (生积极朗读和背诵爸爸的话。师请出一名学生和老师对演。)

  师:(扮演儿子)拿出一张纸当鱼,作势往上拖。

  生:(扮演父亲)孩子,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为什么?

  生:现在是晚上能10点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还有两个小时。

  师:放心吧,爸爸,没人看见我们,也没有人知道我们这个时候钓到了鲈鱼。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不就两个小时吗,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两个小时也不行,正确的规定就要人人去执行。

  师:爸爸,我是你的儿子,你在学习上对我严格要求我都听,可现在是钓鱼,你不要这么严格吗!

  生:孩子,无论是在学习上,还是在生活中,我们都应该严格要求自己,良好的道德素养是从一件件小事中养成的。(众惊叹)

  师:爸爸,今天你不让我把鱼带回家,我就和你断绝父子关系。(众笑)

  生:断绝父子关系也不行,道理已跟你讲清楚了,你再不听,回家有你好受的。(众笑)

  师:(做害怕的样子)爸爸,你的话是对的,我就听你的,把鲈鱼放了吧。

  生:(摸摸老师的头)对了,这才是爸爸的好孩子。(众笑)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

  生: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是外国爸爸。(众笑)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不)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板书:不管……都……)

  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都……”这组词语。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众笑)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2

  佚名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记事课文,主要讲汤姆在爸爸的教育下,把钓到的大鲈鱼重新放到湖里的故事,告诉人们无论在什么情况下,都要严格遵守社会公德的道理。课文语言浅显,层次分明,叙事清楚。还有一个明显的特色,就是对人物心理活动的描写细腻传神。

  学情分析

  通过学生反复的读书,要能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要用心体会,读出感情,读出味道,在朗读中让人感受到那种喜出望外的神态和心情。同时要认识到:虽然汤姆感到很遗憾,但他并不后悔,爸爸坚定的话语给他以深刻的教育。

  教学目的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汤姆为什么必须把钓到的大鱼放掉,并教育学生要严格要求自己,时时处处遵守社会公德。

  3、练习用“允许、必须”造句。

  教学重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汤姆心情的变化。

  2、通过辩论的形式,使学生明白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从而使学生知道人人都必须遵守社会公德。

  教学难点 

  1、通过辩论,使学生知道为什么必须放掉这条鱼。

  2、理解课文最后一句话。

  教学准备: 幻灯片、卡片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质疑

  1、读题,你有什么问题要提出吗?

  2、小结:‘学贵有疑’,问题是思考的产物。你们的问题提得很好,很有质量,这是善于思考的结果。

  二、初读课文:读准生字新词,努力读得正确、流利。

  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三、讨论:课题为什么要加引号?

  四、读课文,提出问题。

  五、巩固生字,描红书写。

  第二课时

  (一)围绕课题设疑

  1、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20课“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2、指名朗读课题

  讨论:课题为什么加引号?“你”指谁?

  3、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同学们提了很多问题,老师归纳了一下,共有以下三个: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

  (2)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3)结果怎么样?

  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围绕以上问题,学生自学课文

  一边读课文,一边画出有关问题的答案。

  (三)交流自学情况

  1 交流第一个问题

  (1)这是一条什么样的鱼?从哪里可以看出鲈鱼的大?

  “从未见过、鱼竿弯成弧形、大家伙”

  指导学生读好句子,体会汤姆的“惊喜”。板书“汤姆”“惊喜”

  (2)看到儿子钓到这么大的鱼,爸爸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爸爸”“赞赏”

  (3)你能不能从爸爸赞赏的目光中,想象一下他当时心里是怎么想的?

  “我的儿子真聪明、真能干,钓鱼技术这么熟练。”

  (4)从哪里看出汤姆钓鱼技术熟练?

  学生自读第2自然段,画出有关动词。

  指导学生读好这几句话

  2 交流第二个问题

  (1)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同桌学生讨论,理解这是公园的规定。

  (2)比较句子

  a 你要把这条鱼放掉!

  b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说说这两句话有什么不同,你认为哪句话比较好,为什么?

  指导学生同“低沉、严肃”的语气读好第二句话。

  (3)对爸爸的这个决定,汤姆的表现怎么样?

  板书:不情愿

  理解词语“允许、必须”,练习造句。

  指导读好这句话

  3 交流第三个问题

  (1)既然汤姆这么不情愿,那么能不能不放这条鱼呢?

  下面,我们要举行一个辩论会。哪些同学同意爸爸的做法的,请你们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汤姆放掉鱼;哪些同学同情汤姆的,也要尽量找出理由来说服爸爸不要放掉鱼。

  四人小组讨论

  (2)全班同学自由组合进行辩论

  提示

  汤姆:a 这条鱼很大,很难钓到,如果放了,以后可能再也钓不到了。

  b 离允许钓鲈鱼的季节只有两个小时了,这么短的时间,能不能通融一下。

  c 没有人看见我钓到鲈鱼,不放也没关系。

  爸爸:a 虽然鱼很大,时间也很短,但规定必须遵守,不能随意改动。

  b 在有人看见的情况下要遵守规定,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更要遵守规定。

  c 做人要诚实、自觉,要严格要求自己。

  (3)通过刚才的辩论,我想大家都已经明白了为什么必须把鱼放掉。现在让我们来读读课文5-12自然段,看看汤姆是怎么做的?

  板书:斩钉截铁

  (4)从汤姆的行动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5)当爸爸看到汤姆钓到一条大鱼时,投去了赞赏的目光。我想,当爸爸看到汤姆把鱼放了时,心里会为汤姆感到更加自豪。他会想些什么呢?

  (6)再读课文5-12自然段

  同桌练读,男女生分角色朗读。

  4 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从那以后,汤姆再也没有钓到过这么大的鱼,他后悔了吗?

  出示最后一句话,指名朗读。

  “那晚的情景”指什么?为什么那晚的情景一直铭刻在他的记忆里?

  “爸爸坚定的话语”指什么?一直回响在他的耳边说明什么?

  (2)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课文

  1 学了这篇课文,你觉得爸爸是个怎样的人?汤姆又是个怎样的人?

  2 你从这篇课文中得到什么收获?

  板书: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五)作业 

  练习复述课文

  板书

  20“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汤姆:惊喜→不情愿

  爸爸:赞赏→斩钉截铁

  必须自觉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3

  一、“浅出”,化整为零。

  师:看老师写课题。(板书“你 把这条鱼放掉”!)齐读课题。

  生:老师,你漏写了“必须”两个字。

  师:(作奇怪而后无所谓状)啊?是吗?不就是两个字吗,意思不是一样的吗?都是把鱼放掉嘛!

  生:(迫不及待状)不一样的!

  师:哦?什么地方不一样啊?

  生:有了“必须”是说一定要把鱼放掉 ,和没有必须不同的!

  师:哦,对了。那我们把“必须”补上去一起读。齐读。

  (学生自然而然就把“自己争取来”的“必须”读得特别响亮,语气也自然随之坚决坚定起来。)

  师:这下对了吧?还有问题吗?

  (有些学生说没问题了,老师示意再仔细看看题目。学生稍作观察后便举手)

  生:你把感叹号写在引号的后面了,应该把它搬到引号里面。

  师:为什么啊?

  生:因为这是人物说的一句话,完整的话要有标点符号。

  师:那引号表示什么呢?

  生:用人物说的话来作为题目。

  师:对,我们就应该这样仔细地读,对关键的词和标点符号要特别留心。我们一起把课题再读一下。  在初读感知环节设计上,将词语(词组)以“词串”的形式出示:

  套上鱼钩 甩起鱼竿 抛向远处

  划破水面 沉入水中 泛起涟漪

  恢复平静 觉察动静 一阵惊喜

  小心翼翼 拖出鲈鱼 

  首先让学生一组一组认读,一边读一边想想他们之间的联系,再让学生试着不看词语读。不知不觉中,学生对钓鱼的大致过程已初步了解。  二、“趣出”,有效内化。

  怎样才能读好课文?在请了三名学生读钓鱼的经过这部分内容后,分别给学生打了99分(一处读错)、101分(读错主动纠正)、150分(被推荐的学生)。也许老师对学生的表现不是很满意,也许老师还有更好的方法……总之一切都显得很随意,老师提出“听老师读,看老师可以得几分?”的请求。

  老师很认真地读完了这部分内容。

  师:大家看看老师可以得几分?有人提出149分,因为有一个地方读得不好,当学生的回答不在点子上, 

  生:老师我给你打149.5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书有时慢有时快。

  师:怎么有时快有时慢就不好呢?你凭什么给我打149.5分?我不服!(这时的老师顽皮得象个孩子,但又具有巨大的亲和力。)

  生:我觉得你可以得150分!

  师:为什么?

  生:因为你读一阵惊喜的时候“哇!”你真的很惊喜! 

  师:谢谢!你是了解我的!惊喜的地方就应该读出惊喜来

  生:老师,我给你打200分,因为你读书象讲故事!

  师:谢谢你,还是你最知道我!读书就该像讲故事一样!…………

  师:请同学们自己再练习读读,老师呆会儿再请大家来读。  三、“巧出”,水到渠成。         师:如果我是汤姆,我肯定会软硬兼施,要让爸爸同意我不放掉鱼,你们信不信?

  生:我信。

  师:谁愿意来做爸爸,我做汤姆。          师:你要请一个你的帮手吗?他要在你最关键的时候助你一臂之力。

  生:好吧。

  两名学生上台。“汤姆”马上进入角色。

  师(汤姆):爸爸,好大的一条鲈鱼!

  生(爸爸):(迟疑片刻,马上反应过来)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师:(汤姆)凭什么放掉!这可是我从未见过的大鲈鱼呀!

  生:(爸爸)因为离钓鱼的时间还差2个小时。

  师:(汤姆)不就是两个小时吗!又没人看到!这是就天知地知,你知我知。

  生:(爸爸)没人看到也不行!我们一定要遵守规定!

  师:(汤姆),“规定规定”,“规定”是死的,人是活的!爸爸,不要这么死脑筋。(众笑)  

  生:(爸爸) 你怎么能这样!如果大家都像你一样,那我们的社会不就乱套了吗?照这样发展下去,你将会受到法律的惩罚!

  …………

  师:(汤姆)真的一定要放?

  生:(爸爸)必须要放!

  师:(汤姆)那我放了啊?(作放鱼样)

  生:(爸爸)你真是爸爸的乖孩子!  师:儿子说了那么多理由,爸爸为什么还是要坚持让儿子放掉呢?让我们一起读读爸爸的话。

  (生齐读爸爸的话: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

  师:喜欢这样的爸爸吗?为什么?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他有爱心,教育我爱护野生动物,我在爸爸的影响下,也会成为一个有爱心的人。

  生:我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无论什么时候,都严格遵守规定。

  生:我不喜欢这样的爸爸,因为他是外国爸爸。(众笑)

  (齐读课文最后一节。)  师:汤姆有遗憾吗,后悔吗?(不)一条鱼和做人的道理哪个更重要?(做人的道理)哪一句话会铭刻在汤姆的记忆里?(板书:铭刻)

  生:不管有没有别人看见,我们都应该遵守规定。(板书:不管 …… 都 …… )

  师:生活中哪些规定要自觉遵守,请你用上“不管 …… 都 …… ”这组词语。

  生:过马路的时候,不管有没有警察看见,都不能闯红灯。

  生:在校园里,不管有没有老师看见,都不能随手乱扔垃圾。

  生:在公园里,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不能随便摘花。

  生:喝了酒,不管有没有警察发现,都不能开车,否则,后果自负。(众笑)

  师:生活中,有许多规定,不管有没有人看见,有没有要求,都应该自觉遵守。(板书:自觉遵守规定)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4

  一、教材简析: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是苏教版三年级下册的一篇课文,其实人教版也有录用,不过题目是“钓鱼的启示”,内容也略有不同,可见这篇文章文质俱佳。因为我们这儿使用的是苏教版,所以我主要从这个版本来谈。这篇课文是第六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共三篇文章,都是关于“人与动物”的故事,又不仅限于此,而是以此为视角,反观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自我。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这篇课文主要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小男孩汤姆钓到了一条他从未见过的大鲈鱼,由于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爸爸要求汤姆必须把这条鱼放掉,汤姆有些不情愿的放掉了鱼,但这件事在他的一生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二、教学构想:

  在以往的教学中,对这一类课文的处理,常常出现这样的两种分离:其一,常常注重了思想教育的内涵,而淡化了语言文字,谈化了语文学科的教学特点,使得人文性与工具性分离开来。其二,在教学中,教师常常把自己的理解和经验,传导或强加给学生,让学生的口说成人的话,使教师、学生、文本分离。基于这样的思考,对这篇课文,我想尝试一种新的教学路径,那就是体验式阅读,意在让学生在感悟语言,理解内容的过程中,渗透自己的情感体验,与作者,与文中主人公进行真诚对话,让学生对生活,对周围的事物有自己的认识和思考。在学习语言的同时,学会做人。

  三、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学会把握文章主要内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 通过体验式阅读,将自身情感融入角色之中,懂得自觉遵守规则是做人的必须。

  教学重点:

  通过抓住文中关键词句,体会汤姆钓鱼、放鱼的心理变化。

  教学难点:

  体会并认同“自觉遵守规定”的重要。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初读,初步感知课文,学习课文第一部分,体验汤姆钓到大鲈鱼时的喜悦心情。

  教学过程:(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及要求:

  学习课文的二、三两个部分,通过语言感悟和内容的理解体会汤姆从不愿放到放到牢记爸爸的话语这一心理情态变化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学习课文的第二部分

  在这一部分中,两个人物是两条线,一条是爸爸,一条是汤姆。爸爸:让孩子放掉鱼,因为离允许钓鲈鱼的时间还差两个小时,即使没有人看见,也应该遵守规定。汤姆:开始不理解,希望在没有人看见的情况下留下鲈鱼,最后还是不情愿地放掉了鲈鱼。这两条线交*并行,推动着事情的发展。

  这一部分既是学习的重点也是学习的难点,难就难在学生对“不管有没有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这句话的理解。在这里,学生可能会赞成爸爸的观点,也可能同意汤姆的想法,因为不同的生活背景和生活积淀决定着学生与文本对话时的个性体验,对这种多元的个性体验,我们应予以尊重和珍视。但珍视并不等于认同,针对学生认识中的差异,我们应在尊重学生意见的同时,适机适度加以点拨和引导,这才是真正的珍视。

  基于上面的思考,我做了以下的教学设计。

  1 请学生仔细读第二部分内容,看看这部分内容主要讲了什么?

  2 依循学生的发言,提炼出一个讨论题:爸爸要汤姆必须放掉鲈鱼,汤姆不情愿地放了,你对这件事怎么看?

  在这里,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联系日常生活中的体验来谈谈自己的看法。(预测:在这里或许有学生联系遵守交通规则来谈;或许有学生联系乘公交车主动投币来谈;或许有学生联系校园生活中保洁来谈等等。)

  在学生充分讨论的基础上,教师适机加以引领、点拨,使学生对学会做人有正确的认识和感悟。

  3 在正确理解的基础上,再让学生分角色读父子对话,在师生、生生互动的朗读与评读中加深对“必须”、“斩钉截铁”、“不管有没有人看见,都应该遵守规定”等重点词句的情感体验。

  (二)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

  通过前面的讨论,我们了解了汤姆在放鱼过程中的心理变化,也正为这样,这件事给汤姆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让我们一起读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由于有前面的学习积累,对这段话就采用这样的处理,在读中让学生对事情发展的延续有一个了解,对全文的内容有一个整体回环。

  (三)课外拓展

  请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中彩那天》,边读边思考,读完这篇文章后,你想说些什么?把你想说的话在小组内和同学们交流。

  课外拓展的这篇读物,选自人教版大修订版五年制第五册,文章的行文和思想内容与我们这篇课文相似相通。选择此文阅读,意在让学生在自主自能读书的基础上,自悟其做人的道理,让三维目标在自主阅读中得到迁移和发展。

  综上所述,是我对这篇课文的设想,但是课堂教学是动态发展的,当学生思维被激活的时候,可能会出现一些无法预料的情景,这些都是正常的,对此,我们应该适机加以点拨,使课堂教学成为动态生成的过程。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6

  听《“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点浅见

  今天又听了梦轩的一节课,觉得有不少值得学习的地方,也有不少值得商榷的地方。

  值得学习的地方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一、让学生根据板书,读课文,引导孩子们自己概括出文章主要内容。

  这一点做得很好,是我们三、四年级老师应该做的。记得以前常常是在第一课时初读课文时,让学生自由读课文:看看谁能用比较简短的话,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内容。不过这一段时间以来,好像忘记了这件事。今天的课提醒了我,这其实也是第一课时要做的。这样第一课时要做的还挺多,扎扎实实上好第一课时实在是很重要的。

  二、引导学生通过辩论明理。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在教学时引导学生进行辩论,在辩论中明理,孩子们得到的道理会更深刻。这是这一类课文进行学习的一个好方法。只是如何做到辩论不离文本是我们教师要解决的问题;辩论不能只是个别人的事,调动起所有孩子的积极性,也是我们要思考解决的问题。

  三、引用文章的后记,帮助孩子们明理非常有效。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在教学这一课时,我一直觉得课文的最后一节,孩子们非常难懂,也非常难以理解。有了文章的后记,孩子们就非常容易理解了:汤姆虽然再也没有钓到过那么大的鲈鱼,然而生活常常有比那鲈鱼更大的诱惑,因为公德、规范早已铭记在心中,再大的诱惑也不能影响他。

  这就告诉我们老师在备课时不能只有文本,还要找出文章的原文来读读,这样更有助于我们教学,有助于学生理解课文。

  值得商榷的地方: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一、课堂的听写很重要,但不能为听写而听写。

  1、如何给孩子们报词语。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课的开始,梦轩进行了听写,听着他报给孩子们写,我就在想,为什么每个词只报一次呢,不能报两遍或三遍吗?我也在和孩子们一起听写,有几个词我没有听清楚,想再听一遍,却是不可能,最后只得看看坐在我旁边的孩子写的。抬起头,看到有几个孩子也和我一样没有听清楚,坐那干着急,又不能象我一样看看别人的,我看着真急。

  2、关于听写的检查。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听写完了,听到梦轩说:“好,现在请你们把默写本放到抽屉里。我们现在开始学课文。”我一下愣那儿。怎么不检查呢?这样的听写有什么效果呢?在课堂上检查,要的时间并不很多,方法也很多。如孩子们打开课本自查,订正错字,再读两遍。同桌的互查,订正,再读。老师在视频上出示听写的词,集体纠正,再读。现在收上来,课后改,然后再订正,让孩子们打开课本把听写的词读一读,这样也能让孩子加深印象(我们班常这样做)。可他什么都没有做,也许是因为用别人的班上课,不知道是什么习惯吧。

  二、关于课题的问题。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梦轩逐步地出示课题,体现出课题的要点。并引导孩子正确使用引号以及引号里的标点。我想通过今天的学习,孩子们对说话中的标点放在引号内,印象一定很深。

  不过我在想,课题应该是直接以人物的话为题目,这里的引号能算是引用文中的内容吗?觉得不能算,这里的引号在文中本来就有,在文中就是一个直接引用。以这句话为题,此处的引号恐怕不能作为课题的引用,仍然只能作为文中的直接引用。这里就是一个直接以课文中人物的语言为题目的问题,不能向学生解释为:此处的引号是因为引用原文而用的。

  三、关于读书的问题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总得感觉今天读得不够,而且有些地方是无效的读书,有些地方则限制了孩子读书的欲望。

  比如第一次的指名分段读,让孩子们根据板书概括全文。我觉得这样读的效果应该没有孩子自由读,再思考好。

  这样读花的时间多了些,读书的面也窄了点。如果让孩子们自由读,花的时间少,读的面也大,同时又给了孩子思考的时间,我想这样效果会更好。如果想检查了解孩子们的初读情况,可以放到下面的双方辩论中进行。可要求孩子们根据自己的理解尽量以课文中的内容来进行辩论,这样的辩论有理有据,我想会更有说服力,而且参与孩子也会多些。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www.diyifanwen.com 

  另外如果孩子们找的课文内容理由充分,可引导孩子进行有感情地朗读,读出理由。如果那孩子读得很棒,可让他带读,读得不行,可再请孩子读,直到读好为止,也可自己范读,再齐读。这样读、悟、辩论相结合,孩子们对本文要求明白的道理会更清楚些。

  再如分角色读课文。孩子们好想读啊,可他却拼命地压住学生想让他们听清要求再读。何必呢,可以让他们在自由练习后,指名一组来读。这时要求孩子们认真听,认真观察,看看谁能提出建设性的意见来。这样一步步引出孩子说出要达到朗读的要求,岂不更好。要比硬讲给他们听,他们又不想听好得多。而且在一次次的评价改进中,孩子们不仅学到朗读的方法和技巧,还会加深他们对文本的理解,那么无论第一课时的初读读得怎样,经过以上两个过程,孩子们的朗读水平一定会有很大的进步。

  一点浅见,仅供商榷。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篇16

  作者:王惠    转贴自:师专附小    点击数:65

  教《“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课后小结

  师专附小:王惠

  在教学中坚持“以人为本,以读为主,全面培养学生语文能力和创新精神”。

  一、以读为主——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

  1.          课题的朗读。在接触课题后,不急于释题,也不马上与课文内容联系,而是根据课题提出不同问题,指导学生朗读。同时也为理解和朗读下面的文章打基础。

  2.          重点词句的朗读。再学习课文时,出示了描写汤姆心情和爸爸话语的句子。在学生读通顺后,又提出更高的要求。具体体会重点词句,再读中悟,在悟中读,理解语言的意思和内涵。

  3.          课文的朗读和默读。在学生课文朗读的指导上也是不遗余力,总是让学生在语文情境中,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受到情感的熏陶。在默读中让学生学会沉思,实现学文悟道的统一。

  二、以人为本——培养学生的想象空间

  为学生构筑一个自由、开放、弘扬个性的空间。让学生

  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选择自己喜爱的表达情感的学习方式,或做书签,或写感悟,或演对话,穿越在独特而悠远的时空之中,实现对文本的拓展,实现文意的升华,一切都如此亲切、灵动、自然。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小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