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微信扫码分享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通用12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1

  【实例】

  (课前布置学生带自己的成长记录册或小时候的照片)

  师:有没有同学带来自己的成长记录册?(翻开印有出生时孩子小手印、小脚丫的一页)大家看,这是王平同学出生时手和脚的样子。现在请他用手比一比。同学们发现了什么?

  生:他的手长大了,都是当时的两三倍了。

  生:刚出生时我们特别小。

  师:大家再看看自己小时候的照片,又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在慢慢地长大,我们的身体在不断变化。

  师:对!不仅你们在一天天长大,很多事物都在时时刻刻变化着。你们看,我们开学时种的花已经开了,校园里的树也长高了。孩子们,随着时间的变化,我们周围的一切都在发生着变化。今天,我们要学习的《科利亚的木匣》就是告诉我们这个道理的。(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分析】

  生活小事中往往蕴藏着很深的道理。由学生熟悉的生活入手,使很深的道理易于学生接受,同时也能够激起学生对生活现象的思考。这种导入方法自然生动,将生活和阅读有机地结合了起来,激发了学生对课文浓厚的学习兴趣。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2

  【学习目标】       思想教育: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并从中受到启发,培养多动脑筋,勤思考的学习精神和生活态度。       能力培养: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知识要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朗读课文,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练习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老师:同学们好!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8课,讲的是《科利亚的木匣》。       优优:我很喜欢这课书,我已经对这课书进行了预习,请您听听我的汇报。        <学习生字>       本课共有生字6个。在这6个生字中易读错音的有“匣”xiá。易写错的字有“挖”的最后一笔是“乙”不能再多加“丿”。       老师:除了优优以上的提醒之外,还要注意“德”的中间不能少“一”。我现在为你出示几组词语的练习。       优优:请检查       医(医生)                  究(探究)                  鞋(皮鞋)       匣(木匣)                  挖(挖坑)                  洼(泥泥洼洼)       居(居然)                  僻(偏僻)                  倍(倍数)       锯(锯子)                  避(躲避)                  培(培养)       老师:优优做得全都正确。你都查了哪几个词的词义呢? <理解、积累词语>优优:我查了以下这几个词。木匣:木盒。冰鞋:滑冰时穿的鞋。法西斯:本课指德国侵略者。老师:除此之外,课文中提到的“战争”指前苏联卫国战争,是前苏联人民为反对法西斯德国及欧亚盟国而进行的正义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斗争,于1944年收复全部被占领土,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课文中讲差不多四个年头,即指这段时间。 <段落及中心>老师:本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故事,告诉我们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做什么事,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本文按时间顺序分为三段。第一段(第1至3自然段):写科利亚把木匣埋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第二段(第4至12自然段):写四年以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了木匣。第三段(第13自然段):写科利亚受到的启发。优优,请你谈谈对这课书的重点句的理解。 <重点句解析>优优:1. 伙伴们,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析:这句话是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悟出的道理。他懂得了世间的一切都在变化,面对变化着的事物,不能采取固定不变的态度。从中可以看出科利亚非常善于动脑筋,善于独立思考、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2. 他放好了木匣,盖上土,用脚踩实,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析:这句话可以看出科利亚不仅具有一般孩子爱玩、喜欢小玩意儿的天性,而且做事心细,想得很周到。3.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析:科利亚受到妈妈埋东西的启示,模仿妈妈埋好木匣,说明他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并且喜欢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老师:优优,现在我们看课后练习3,请你谈谈理解。 <课后习题解答>p102  3仍然:表示情况继续不变或恢复原状。仍然——放学了,教室的灯仍然亮着,小红同学连忙跑进教室将灯关掉。果然:表示事实与所说或所料相符。果然——听说他是个爱读书的人,果然,一到我家,他就被那两个大书柜里的书吸引住了。 (答题时间:30分钟)  1. 多音字组词。              shǔ(    )                                          liàng(    )    数                                                     量              shù(    )                                     liáng(    )   2. 把(    )中不正确的读音划掉,用“√”表示正确的读音。       你们瞧,我的步子(zǐzi)有多大,比那(nǎnà)时候要大一倍呢,所以原先数(shǔshù)的数(shǔshù)要减少一半,应(yīng  yìng)该量(liáng  liàng)五步。   3. 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匣子里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  有冰鞋  小斧头  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2)海底的动物真多啊  有海参  梭子鱼  乌贼  章鱼等   4. 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被”字句。       (1)他果然找到木匣子。       “把”字句:       “被”字句:       (2)苏联人民赶走了法西斯。       “把”字句:       “被”字句:   5. 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从小如果不努力学习,(                    )。       (2)小华不光自己学习好,(                     )。       (3)夜深了,老师(                      )。   6. 读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以“木匣”为线索,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科利亚(    )、(    ),以及他从这件事中(    )的故事。学了这课,我懂得了(           )。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花坛       当你走进我们学校大门口,就能看见一个大花坛,它由三个小花坛组成。周围是嫩绿的草地,美丽极了。       中间那个小花坛里,种着红叶和含笑花,坛边还围放着一盆山茶花。“含笑”这个花名儿叫人一听就觉得有趣,大概是因为这种花的花朵会露出亲切的微笑吧!那红色的山茶花火爆爆的,开得热闹,嫩绿的叶子随风摆动,就像穿着红裳绿裙的仙女,面对着太阳微笑,真惹人喜爱。       左右两个小花坛里各种着玫瑰和杜鹃。玫瑰不但艳丽的色彩引人注目,它那扑鼻的香味,更令人陶醉。杜鹃花开得正艳,引来了一群群蜜蜂和蝴蝶,在花间载歌载舞。       朵朵鲜花,棵棵树苗,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美了。春风吹来,花枝招展,似乎在对辛勤的园丁问好、致敬。       (1)查字典。

  要查的字 查什么部 再查几画 查什么字母 取哪一种解释,打“√” 引人注目       (1)灌进去(2)集中在一点(3)用文字来解释词句(4)记载,登记 载歌载舞       (1)装运,乘坐(2)承受(3)充满(4)又,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引人注目:②载歌载舞:(3)本文是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手法写的,请用“——”划出总述的部分。 (4)给课文分段,在段后标||。 (5)分述部分共写了哪几种花?     1. 多音字组词。              shǔ(数数)                                         liàng(力量)    数                                                     量              shù(数学)                                    liáng(丈量)   2. 把(    )中不正确的读音划掉,用“√”表示正确的读音。       你们瞧,我的步子(zǐzi)有多大,比那(nǎnà√)时候要大一倍呢,所以原先数(shǔshù)的数(shǔshù)要减少一半,应(yīng  yìng)该量(liáng  liàng)五步。   3. 给下列句子加标点。       (1)匣子里有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它小玩意儿       (2)海底的动物真多啊有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等   4. 把下列句子改成“把”字句,“被”字句。       (1)他果然找到木匣子。       “把”字句:他果然把木匣子找到了。       “被”字句:木匣子果然被他找到了。       (2)苏联人民赶走了法西斯。       “把”字句:苏联人民把法西斯赶走了。       “被”字句:法西斯被苏联人民赶走了。   5. 把句子补充完整。       (1)我们从小如果不努力学习,(将来就不能为祖国服务)。       (2)小华不光自己学习好,(而且还帮助学习上有困难的同学)。       (3)夜深了,老师(还在备课)。   6. 读课文,完成练习。       课文以“木匣”为线索,叙述了苏联卫国战争时期,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以及他从这件事中(受到启发)的故事。学了这课,我懂得了(事物是在不断发展变化的,无论做什么,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而采取不同的做法)。   7. 阅读短文,回答问题。花坛       当你走进我们学校大门口,就能看见一个大花坛,它由三个小花坛组成。周围是嫩绿的草地,美丽极了。||       中间那个小花坛里,种着红叶和含笑花,坛边还围放着一盆山茶花。“含笑”这个花名儿叫人一听就觉得有趣,大概是因为这种花的花朵会露出亲切的微笑吧!那红色的山茶花火爆爆的,开得热闹,嫩绿的叶子随风摆动,就像穿着红裳绿裙的仙女,面对着太阳微笑,真惹人喜爱。       左右两个小花坛里各种着玫瑰和杜鹃。玫瑰不但艳丽的色彩引人注目,它那扑鼻的香味,更令人陶醉。杜鹃花开得正艳,引来了一群群蜜蜂和蝴蝶,在花间载歌载舞。       朵朵鲜花,棵棵树苗,把我们的校园打扮得更美了。春风吹来,花枝招展,似乎在对辛勤的园丁问好、致敬。||        (1)查字典。

  要查的字 查什么部 再查几画 查什么字母 取哪一种解释,打“√” 引人注目 5 z (1)灌进去(2)集中在一点(√)(3)用文字来解释词句(4)记载,登记 载歌载舞   4 z (1)装运,乘坐(2)承受(3)充满(4)又,边(√)

  (2)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①引人注目:吸引别人的注意力,集中到一点。②载歌载舞:一边唱歌,一边跳舞。(3)本文是采用先总述后分述的手法写的,请用“——”划出总述的部分。 (4)给课文分段,在段后标||。 (5)分述部分共写了哪几种花?       课文介绍了5种花,分别是红叶、含笑花、山茶花、玫瑰、杜鹃。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3

  紫微中心小学   沈蕴云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3、学习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说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课文后3个自然段是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讲科利亚认真思考的过程以及顺利挖出木匣并悟出了其中所蕴含的道理。引导学生学会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复习导入

  1、课文围绕着“科利亚的木匣”写了哪些内容?

  b层学生回答。

  研读课文,

  感悟语言

  1、仔细读读“埋木匣”的部分,找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一读,思考下列问题。(出示要求)

  ⑴圈一圈这句话中描写动作的词。

  ⑵科利亚为什么要这样做?

  ⑶从这些动词,你看出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2、找到“挖木匣”的句子读读,思考问题。(出示要求)

  ⑴仔细找一找,这里用得最多的是哪个字?

  ⑵从这5个“挖”字,你又读懂了什么?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表示动作的词;a层学生回答科利亚为什么这样做和科利亚是个怎样的人。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说用得最多的词是什么;a、b层学生说从“挖”字里读懂了什么。

  抓住关键,

  引发思考

  1、读课文10—12自然段,找出描写科利亚找不到木匣之后有何反应的一个句子读一读,你能否站在科利亚的角度去思考并讨论:科利亚当时在想什么?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存在哪些原因?

  2、教师总结科利亚找不到木匣的可能性:

  a木匣可能被法西斯挖走。

  b数步法可能不管用。

  c挖的方法可能不对。

  d自己的步子可能有问题。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找出句子,根据要求思考问题。

  2、交流:c层学生读句子;b层学生说说科利亚当时想些什么;a、b层学生推断原因。

  细读探究,

  讨论排除

  1、再读课文,科利亚是怎么排除前3种可能性,只确定步子有问题的呢?你能从课文中找到依据吗?

  2、引导讨论三种可能性。

  ⑴讨论第一种可能性:

  读课文,找出科利亚找不到木匣子之后与小伙伴们的对话。(出示对话:伙伴们说:“也许,法西斯把你的宝贝挖走了。”科利亚说:“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

  读一读,想一想,从他们的对话中可以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由此可知,科利亚断定自己的木匣子不可能被法西斯挖走,他的理由是箱子目标大,木匣目标小,目标大的箱子没有被发现,目标小的木匣子更不可能被发现,所以木匣一定还在。

  ⑵讨论第二种可能性:

  找出描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的句子。(出示句子:妈妈把有些东西放进箱子里,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三十步,把箱子埋在地下。妈妈从家门口朝前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读读这两句,想一想妈妈用的是什么方法埋箱子、挖箱子的?从中你又  找到什么依据?

  教师小结:从妈妈的埋箱子和挖箱子中,可以看出,数步法是管用的。

  ⑶讨论第三种可能性:

  挖的方向有没有搞错?再读读课文,找出描写科利亚他们家的房子的句子。

  “房子还在”告诉我们什么?

  3、归纳排除,得出结论。

  ⑴既然木匣一定在,算术真有用,挖法没有错,那错的无疑是步子了。步子又错在哪里呢?找到写科利亚一家离家出走的句子。4个年头,科利亚会发生什么变化呢?

  ⑵让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帮助理解。

  1、学生自由读相关部分,思考问题。

  2、交流:

  ⑴读课文,找出句子,思考问题,a、b层学生回答。

  ⑵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妈妈用了什么方法;a、b层学生回答。

  ⑶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c层学生回答。

  3、找出句子读一读,思考问题,同桌互相讨论。

  ⑴c层学生读句子; a、b层学生想象四年的变化。

  ⑵a层学生上台画示意图,并作出解释。

  结合生活,

  深化道理

  教师过渡:科利亚通过自己的分析,想出了办法,找到了心爱的小木匣,他是多么的高兴,我们一起读读最后1个自然段。

  1、联系上文,说说你理解了科利亚受到的启发吗?

  2、联系自己的生活经验,说说我们的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呢?

  全班齐读。

  b层学生说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a曾学生说说自己周围有哪些变化。

  拓展延伸

  根据学生的交流,把自己的体会和认识通过一件事写下来,可以是《由<科利亚的木匣>想到的》为题。

  教师巡视指导。

  1、学生尝试小练笔。

  2、全班交流、评议。

  板书设计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木匣    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木匣    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  得:  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4

  【近义词】

  躲避──回避   渐渐──逐渐    原因──缘故   

  难过──难受

  【反义词】

  原因──结果   难过──开心

  盛chéng(盛饭)   量liáng(量具)   难nán(难过)

  shèng(盛大)    liàng(量词)    nàn(遇难)   

  数shǔ (数不清)

  shuò(数见不鲜)

  shù (数学)

  锯(电锯)──具(工具)──句(句号)

  阶(台阶)──街(大街)──接(迎接)

  鞋(鞋子)──协(协助)──斜(斜坡)

  斧(斧头)──俯(俯身)──府(政府)──抚(抚摸)

  难(难过)──男(男人)──南(南方)

  初(初级)──出(进出)

  匣(木匣)──暇(闲暇)──峡(峡谷)──狭(狭窄)

  锯(电锯)──居(居住)

  阶(台阶)──介(介绍)

  鞋(鞋子)──佳(佳节)──桂(桂花)

  兔(兔子)──免(难免)

  抢(抢夺)──枪()

  难(难得)──摊(小摊)──滩(海滩)

  管(管理)──官(官员)──棺(棺材)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匣、锯、阶”3个生字。会写“挖、鞋”等13个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等15个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在变化的道理。

  【课前准备】

  1、学生自读课文,对照课后生辽表在课文中画出生字,标好每个自然段的序号,记下自己的疑问。

  2、生字词卡片,课文朗读录音带一曲节奏舒缓的乐曲。

  3、用纸分别画一个5岁左右和9岁左右的“科利亚”的模样,剪下来准备板贴用。

  第一课时

  一、启发谈话,揭示课题

  1、出示5岁时的“科利亚”人物像。同学们,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苏联小朋友,他的名字叫科利亚。课文讲了科利亚的什么事情呢?他是个怎样的孩子呢?

  2、板书课题,指导学习生字“匣”:读准音:联系木盒子识记形,了解义。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轻声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词卡片,开火车请学生读。

  3、朗读展示:指名分段朗读课文,引导学生评议:字音是否读准,句子是否读通。

  4、教师播放课文录音带,学生边听边思考揭题时的两个问题。

  5、学生默读课文,想一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尝试帮助老师完成板书:

  木匣→木匣

  6、学生简单谈谈自己觉得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

  7、引导学生质疑。

  三、精读感悟,明白道理

  1、学生轻声自由朗读课文第一至三自然段,思考问题: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他是怎样埋木匣的?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⑴教师指导学生用朗读的方式告诉大家:科利亚的木匣里有什么。

  学生找出句子读:木匣里盛着各种各样好玩的东西,有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和其他小玩意儿。

  教师结合生字的学习,启发学生读的时候注意突出“各种各样、冰鞋、小斧头、小手锯、其他小玩意儿”这些词语。

  ⑵教师引导学生画出描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⑶教师引读:科利亚干吗要把这些东西埋起来呢?学生接读第三自然段。

  2、学生默读课文第四至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后来是怎么找到木匣的?

  ⑴引导学生找出科利亚开始挖木匣时的言行的句子读一读,体会科利亚是个勤于思考、善于动脑的孩子。

  ⑵重点指导学习第十一自然段:

  用人像图和简笔画帮助学生理解:四年前,科利亚是5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5岁的“科利亚”形象,让学生自己从前后课文的有关语句中找到推算的依据),走了10步埋下木匣(用线段图表示);现在的科利亚是9岁(教师在黑板上贴出9岁的“科利亚”形象),启发学生自己上黑板画线段图表示科利亚现在每一步的大小,应该画几步。

  ⑶联系上文,让学生说说第十二自然段中“果然”的意思。

  ⑷分角色朗读第四至十二自然段。

  3、学生齐读最后一段课文,边读边思考:从这件事中,科利亚懂得了什么道理?

  ⑴指名读这一段;分男生、女生读这一段。

  ⑵引导学生回顾课文: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⑶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生活上的事、社会上的事,也可以联系学过的课文或课外读到的文章来说说“我们周围有什么在起变化”。

  四、作业

  抄写课文最后一段

  第二课时一、熟读课文

  1、指名分段朗读课文。

  2、自由朗读全文,挑选自己喜爱的段落读给大家听。

  二、巩固生字

  1、用生字卡片开火车认读。

  2、分类记忆要求会写的字:

  ⑴找出左右结构的9个生字:挖、鞋、锯、抢、难、初、敌、阶、懂。有的可以引导学生利用形声字特点来记忆字形。

  ⑵学生利用笔画、偏旁或熟字记忆其他4个生字:斧、免、屋、管。

  3、给生字组词。

  三、指导写字

  1、出示9个左右结构的字。引导学生观察这9个左右结构的字各部分所占的大小有什么不同。

  2、学生写字:

  ⑴教师播放节奏舒缓的音乐,学生闭目静坐,正确执笔,摆好坐姿。

  ⑵学生对照范字临写。每个字写两遍。

  ⑶教师巡视,及时评议。遇到共性问题可以范写指导。将学生写得好的作业即时展示。

  四、抄写词语

  1、自己读、记词语。

  2、抄写词语表中的词语。

  五、复述课文

  个人练习。指名复述,全班评议。

  六、实践活动

  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6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生字,认识6个字;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初步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的层次。

  教学准备:查找有关卫国战争的情况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介绍背景:

  1、导入新课。

  在人们的生活中,往往有很多的事能给人以启发。今天我们一起学习《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学生齐读课题。

  2、介绍背景。

  本课是苏联作家左琴科写的。课文中的“战争”指的是前苏联卫国战争。1941年6月22日,德国进攻苏联,苏联人民在斯大林领导下英勇抗击,经过几年的艰苦奋斗,于1944年取得了卫国战争的胜利,差不多用四年的时间,本文就是写在那几年中发生的一件事。

  3、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初读课文,自学生字、词。

  1、初读课文,划出生字词。

  2、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查字典,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意思。

  三、检查学生自学生字、新词情况。

  1、指名读生字词,正音:

  2、读准多音字的字音。

  3、分析字形结构记住字形,理解字义。

  4、出示生字卡片,理解部分词语。

  5、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每人读一自然段),注意学生生字词的读音

  四、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1、带着问题读课文。

  本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1)学生自己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并思考老师提出的问题。

  (2)小组讨论,这课写了什么事?

  (3)指名汇报:

  本课写的是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事。

  2、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4、读课文,理清课文层次

  埋木匣:1~3自然段

  挖木匣:4~12自然段

  受到启示:13自然段

  本文是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示”的顺序写的。

  五、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2、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

  3、通过学习,感悟到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

  一、导入新课:

  二、品读课文。

  1、学习课文第1~3自然段

  (1)出示思考题:

  科利亚是怎么埋木匣的?

  科利亚为什么埋木匣?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让学生边带着问题默读思考,边填空。

  出示填空题:

  科利亚埋木匣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埋本匣的地点是(从他家门口十步远)。

  妈妈埋箱子的时间是(战争开始的时候),埋箱子的地点是(从她家门口三十步远)。

  (3)指名读第2自然段:找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动词:放、盖、踩、撒,从埋木匣的这一连串的动作中,你体会到科利亚是个怎样的孩子?(做事心细,想得周到)

  (4)指名读第3自然段:说一说科利亚为什么把木匣埋起来?

  一是因为全家人要躲避战争,东西多不能带走。另一方面更重要的原因是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善于观察思考,他见妈妈把家里的箱子埋起来,受到启发,所以自己也学着妈妈的样子把木匣埋起来。

  出示句子让学生体会理解:

  “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科利亚数到十,量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

  让学生读这两个句子,体会“只……就……”的用处。

  在这里“只”强调了科利亚的年龄小,只会数到十,因此就量十步。

  (这句话在全文中的作用很大,就是因为他只会数十步,年龄小,才造成后边挖木匣时,挖不着,为后边的内容埋下了伏笔。)

  练习用“只……就……”的句式说话。

  (5)1----3自然段主要写了什么?

  写科利亚埋木匣。

  2、学习课文第4——12段:

  (1)出示思考题:

  妈妈是在什么情况下,什么时间,挖埋在地下的箱子的?

  妈妈是怎么挖的?

  你怎样理解妈妈说的话?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课文的4~7自然段。

  (3)个人读之后,小组学习讨论。

  (4)边读课文,边填空:

  妈妈挖箱子的时间是(四年之后,法西斯被赶走了,妈妈、奶奶带着科利亚回到家乡的时候),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挖出了她埋的箱子。

  (5)出示妈妈说的话,让学生谈谈自己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

  (妈妈的话有两层意思。一是强调了算术真有用,第二层意思是假设当初不是数三十步埋箱子,而是随便挖坑埋箱子,那现在肯定就不好找到了。同时,这里也渗透着,科利亚也是照妈妈的样子埋的木箱,挖的木匣,那为什么挖不着呢?怎么算术又不管用了呢?原因在哪里呢?这里又为下文埋下了伏笔。)

  比较句子,体会“如果……就……”的用法,练习用其说一句完整的话。

  比较两个句子:一个是妈妈的原话,一个是去掉“如果……就……”的句子,让学生读一读,说一说表达意思有什么不同。

  “如果……就……”是假设句,先假设那么去做,就会出现后来的结果。

  用“如果……就……”练习说话。

  (6)学习课文8~12自然段:

  读第8自然段,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科利亚是怎么挖木匣的?

  填空:

  科利亚从家门口(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没有找到匣子。

  出示句子: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有找到。

  读句子,说说自己的发现。

  (7)学习9和10自然段:

  让学生小声读课文,想:当小伙伴们笑科利亚的时候,他是怎么做的?

  理解“也许”,是可能的意思。

  学生读第十自然段,谈谈自己的理解。

  (科利亚心想:自己的方法没有错呀,既然家里的大箱子都没有被法西斯挖走,那么自己的小木匣也不会被法西斯挖走。从科利亚的话中,暗示了他当时思维的过程,所以想来想去,认为“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

  (8)读课文第11自然段:

  通过读课文,你读懂了什么?

  从“科利亚丢下铲子,坐在台阶上,用手摸着脑门想。”看出科利亚遇事开动脑筋,认真思考。从科利亚的话中体会三层意思:一是经过思考,他知道是怎么回事了,当时很激动,会很大声地告诉大家,用了叹号。二是找到了为什么挖不着木匣的原因。三是料定自己会马上找到木匣的。

  体会当时科利亚会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9)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齐读这段,理解果然的意思。

  3.学习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1)默读课文,划出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再读一读,你是怎么理解的?

  (2)出示科利亚说的话,一方面进一步理解他的话的意思,另一方面体会“不光……还……”的用法。

  科利亚善于动脑筋,勤于思考,他从自己埋木匣,挖木匣的过程中,悟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那就是他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发展变化,面对着发展变化的事物,不能采用固定不变的态度,应当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关联词“不光……还……”,表示递进关系。科利亚找到了木匣,比找到木匣还更进一步的意义是,他懂得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三、再读课文,了解文章前后之间的联系。

  四、总结全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8

  一、素质教学目标 

  德育目标 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知识目标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能力目标 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 ,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教学疑点

  1.课文写柯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

  2.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后面又要写“科利亚只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了木匣子”?

  五、教具 科利亚坦东西和挖东西时量步子的示意图。

  六、教学方法 导读法。

  七、课时安排 三课时。

  八、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 sh))、德(进行字形分析)

  3.简介卫国战争。

  1941年德国法西斯入侵原苏联,苏联人民为了保卫祖国而与德国法西斯进行的战争。苏联人民经过四年艰苦卓绝的战斗,至1945年9月卫国战争胜利结束。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的归属。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 )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 )步,很快( )。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 )步,他一下子就( )。这是因为( )。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第三课时

  (一)复习

  1.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2.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什么。

  (二)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三)巩固练习,总结全文

  1.学生分段读课文,并练习给各段列小标题。

  (如:埋木匣,挖木匣,受启发)

  2.领会课文写法。

  (1)课文主要写科利亚埋匣子,挖匣子的过程,为什么还要写妈妈埋箱子,挖箱子呢?

  (科利亚埋匣子是模仿妈妈的样子干的,写妈妈挖到箱子与科利亚挖不到匣子进行对比,从侧面说明匣子埋在地下,没有被人拿走。科利亚挖不到的原因是一时没有认识到自己随着时间的变化而变化了。)

  (2)课文写小伙伴的话有什么作用?

  (一方面用小伙伴的话衬托科利亚的毅力和决心,另一方面说明伙伴们也并没认识到事物已随着时间的变化发生了变化。)

  3.请学生画出科利亚第一次和第二次挖木匣时怎样量步子,怎样挖到木匣子的示意图。

  (四)指导朗的读课文

  (五)联系生活中的事例说明“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六)指导造句

  1.分析句子(幻灯出示句子)

  (1)科利亚把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木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仍然”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如:你现在仍然是我的老师。补一补,这件衣服仍然可以穿。

  (2)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果然”表示事情的结果跟预料的相符合,含有“真的”,“果真这样”的意思。如:果然前面就是一片桃林。

  (3)科利亚不光找到了匣子,还懂得了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

  “不光……还……”是表示更进一层。这句话的意思是不仅仅找到匣子,更重要的是通过这件事受到了启发,明白了道理。

  (4)妈妈高兴地说:“算术真有用。如果当初我随便挖个坑把箱子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

  这句话的前半句是表示假设一种情况,后半句表示这种假设实现后出现的结果。

  2.学生口头造句,师生共同评议。

  (七)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九、板书设计 

  15 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 步子小 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 步子大 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设计意图】

  通过四年前和四年后的年龄变化,步子和步数变化的对比,明白“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有助于突破难点。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9

  一、说教材

  《科利亚的木匣》是六年制小语第七册第五单元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叙述在德国法西斯快要打来时,科利亚学着妈妈的样子,在离屋门口十步的地方埋下木匣子。四年以后,科利亚回到家里,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子,经过思考,科利亚在离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子。课文通过叙述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说明随着时间的变化,周围一切都在不断地变化,无论做什么事,都不能用静止的眼光看,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这篇课文叙述顺序比较清楚,是围绕着“埋木匣”、“挖木匣”和“从中得到的启示”来讲的,可以把课文分成三段。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是教材重点。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根据本单元的训练项目和课文的重点难点,制定以下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7个生字,正确读写“木匣、冰鞋、小玩意儿、躲避”等词语;练习用“仍然、果然”造句;听写最后一个自然段。

  2、朗读课文,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懂得一切事物都在变化的道理,培养多动脑筋、勤于思考的好习惯。

  3、用比较阅读和读读画画的方法,读懂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挖木匣的,练习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说教法

  我们强调一堂好的语言课应面向全体学生,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性,变被动接受为主动参与、主动获取。因为这是一篇精读课文,精读课文的教学,要注意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合作学习。要提倡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通过老师的指导,围绕重点开展讨论和交流,鼓励学生发表不同的见解,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

  三、说学法

  根据以上教学方法,学生可采用“问一问,说一说,读一读”的方法完成本节课的学习任务。“问”自己不懂的地方,“说”自己理解地内容,“读”文中的重点词句。学生始终在教师的引导下动脑、动手、动口。通过自己的劳动获取知识,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体现“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的原则。

  四、说教学过程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步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深究课文,理解课文前后内客的内在联系

  1.科利亚从挖木匣中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不是都在起变化么?”从文中哪些词语看出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在变化?

  (1)“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刚学数数,只会数到十”。这是说科利亚在埋木匣时年龄还小。

  (2)“在那儿住了差不多四个年头。”这里讲埋木匣和挖木匣之间经过了四年的时间。

  (3)“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了。”这是讲随着时间的推移,科利亚长大了,步子也变大了,算术也学得多了。

  (4)“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从家门口起量了十步,动手挖起来,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没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科利亚量了五步,又动手挖起来,不多一会儿,他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第一次照原样量十步没挖到木匣,第二次改变了步数,量五步,挖到了木匣。这说明时间过去了,人长大了,步子也大了,当然只有改变步数才能挖到木匣子了。

  2.小结:我们读课文必须把文章的前后内容联系起来读,并边读边想,才能真正读懂课文。

  (四)布置作业

  说说学完这篇课文后,你明白了什么?

  附:板书设计

  15科利亚的木匣

  (四年前)埋五岁步子小十步

  (四年后)挖九岁步子大五步

  懂得:一切都在起变化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能从科利亚两次挖木匣的不同结果中,认识到“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我们应随着情况的变化采用不同的做法解决问题。

  2.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如果……就”、“不光……还”等关联词语造句。

  3.理解课文内容,能按课后练习题的提示给课文分段,并说出各段大意。

  二、教学重点

  科利亚第一次挖不到木匣是怎么思考的,科利亚从这件事中受到什么启发这两点是教学重点。

  三、教学难点

  科利亚冥思苦想后对小伙伴说的那段话是教学难点,要通过帮助学生在理清句群层次的基础上理解内容。

  四、课时安排

  二课时。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揭题、审题

  1.今天我们学习第15课,《科利亚的木匣》。(板书课题)

  2.科利亚是一个小孩的名字,从题目看,这篇课文主要写出什么?(找出关键词:木匣)这篇课文围绕木匣写出了哪些内容呢?我们一起来学习课文。

  (二)学生自学课文

  1.默读课文。读完后想: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读生字表中的生字,要能读准字音,看清字形,并在课文中找出带有这些生字的词语,再联系上下文或查字典想想这个词语的意思。

  3.划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

  (三)检查自学情况

  1.这篇课文写出了一件什么事?

  写出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经过。

  2.检查字词掌握情况。

  认读“箱”、“倍”、数数(sh(sh))、德(进行字形分析)

  (四)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1.学生标明自然段,朗读课文。

  2.文章围绕“木匣”写了几层意思?

  (文章围绕“木匣”写了三层意思。)

  第一层:科利亚埋木匣。

  第二层:科利亚挖木匣。

  第三层:科利亚从中受到启发。

  3.学生分小组讨论怎样分段。

  4.指导第5自然段

  (这一段是过渡段。“就在那一天,妈妈、奶奶和科利亚到喀山去了。”是承上,后面两句“在那儿,他们住了差不多四年,科利亚长大了,上了小学,数数能数到一百多。”是下文,科利亚一下子找不到木匣的原因,应划到第二段里。)

  5.分段归纳。

  第一段:(第一至第三自然段)

  科利亚刚学会数数的时候,把木匣埋到离门口十步远的地方。

  第二段:(第四至第十二自然段)

  四年后科利亚在离屋门口十步远的地方没找到木匣,经过思考,在离屋门口五步远的地方找到木匣。

  第三段:(第十三自然段)

  科利亚明白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在一天天长大,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

  (五)讲读课文第一段

  1.请同学分节读课文第一段。全班思考:

  (1)科利亚和妈妈是什么时候、怎样把东西埋起来的?

  (2)他们为什么要把东西埋起来?

  2.讨论思考题。

  (1)课文哪一自然段写出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课文第三自然段写科利亚埋木匣的原因。)

  (2)指名读第三自然段。

  (3)思考:科利亚怎么埋的木匣?妈妈又是怎么埋木箱的?

  (科利亚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坑挖好了,他把一个木匣放在里面,匣子放好后,盖上土,用脚踩了踩,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免得被人发现。妈妈从家门口起量了三十步,埋下箱子。)

  (4)课文为什么把科利亚埋木匣写得那么具体?

  (一是说明科利亚为了免得让敌人发现,所以埋木匣非常仔细、认真。二是为后面科利亚第一次找不到箱子时,排除被敌人拿走的可能性埋下伏笔。)

  3.学生质疑。

  学生可能提出:(课文写科利亚木匣里装的什么跟埋匣子有什么关系?前面已经写了“他从屋门口开始走,数了十步就用铲子挖起坑来”,为什么又要写出“科利亚只会数到十,就量了十步,埋下木匣子”?)

  (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算算科利亚埋木匣时是几岁?五岁。因为年龄埋下的是自己心爱的玩具。只会数到十所以他数到十步就埋下木匣子。)

  (六)布置作业

  1.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

  1.课文分几段?各段写什么内容?

  2.科利亚怎样埋木匣的?(什么时间埋的?怎么埋的?在哪里埋的?)

  (二)讲读课文二、三两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思考:

  (1)科利亚和他妈妈什么时候挖出埋藏的东西?从埋东西到挖东西这中间经过多长时间?

  (2)妈妈怎样挖箱子的?结果呢?

  (3)科利亚第一次怎么挖匣子的?结果怎样?

  (4)科利亚又是经过怎样的思考,一下子挖出木匣子?

  2.讨论思考题。

  (1)讨论思考题①

  四年以后,他们开始挖埋在地下的东西。理解“差不多”的意思是:将近、大约。

  (2)讨论思考题②

  引读:

  妈妈是怎么挖箱子的?学生接读:“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三十步,很快就挖出了箱子。”

  (3)妈妈说的话是什么意思?

  (如果当初把箱子随便埋了,现在就不好找了。由于当初妈妈计算好步子后才埋下箱子,现在一下子就找到箱子了。这说明算术确实有用。)

  (4)讨论思考题③

  教师引读:

  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子的?学生接读:“这时候,科利亚也拿来铲子,他从门口起量了十步,就动手挖起来。”

  教师引读:

  挖的结果怎样?学生接读:“他挖呀,挖呀,却没有找到匣子。坑已经挖得很深了,还是没有匣子。他朝左边挖了挖,又朝右边挖了挖,仍然没有。”

  (5)讨论用词。这里三次写到“没有”,“没有”前分别用了三个不同的词,请大家找出来,说说为什么要用这几个词?

  (“却”表示结果出乎意料之外,“还是”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仍然”也表示结果与前面一样。“还是”、“仍然”表示的意思是一样,但程度不同。这里连用这两个词,就强调了科利亚没有找到木匣子这一结果。)

  (6)妈妈的算术管用,而科利亚的算术为什么不管用?是敌人挖走了吗?科利亚,怎么回答小伙伴的猜测?

  (学生读:“不会的,敌人连我们家的大箱子都没挖走,还能找到我的小木匣吗?这里面一定有原因”)

  思考:科利亚是什么原因挖不到木匣呢?他是怎么思考的?

  (学生读:“小伙伴们,我知道怎么回事啦!木匣是我四年前埋的,那时候我年龄小,步子也小。我现在九岁啦,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应该量的不是十步而是五步。你们看,我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问:科利亚的想法对吗?后来他挖到木匣子了吗?

  (这回科利亚量了五步。他一下子就挖到了匣子。证明科利亚的想法对了。)

  (7)教师出示幻灯片演示。

  ①科利亚量十步埋下木匣。

  ②来量十挖不到木匣。

  ③利亚量五步挖到木匣。

  问:从幻灯演示中,你明白了什么?

  (五岁时量十步埋木匣,后来他经过四年已经是九岁了,人大了,步子也比四年前大了一倍,所以步数要减少一半,才能挖到。)

  板书:

  五岁量十步埋木匣步子小

  九岁量五步挖木匣步子大

  3.小结:科利亚挖木匣时量五步,这是科利亚冥思苦想的结果。事实也证明了科利亚的想法是正确的。

  4.学生自由读第二段课文。

  5.挖到木匣后,科利亚为什么那么高兴?

  6.学生带问题读第三段课文。

  (1)这一段有几层意思?哪层意思更为重要?

  (这段话有两层意思:第一层是找到了木匣子;第二层是知道了“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这两层意思第二层更为重要。)

  (2)为什么科利亚会说:“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因为科利亚从自己挖木匣的过程中明白了四年过去了,自己从5岁长到9岁,人长大了,步子也在变大,开始照埋木匣时的十步去挖,当然挖不到木匣,后来改为五步去挖,结果一下子就挖到了。由此,他得出结论:“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

  (3)“周围一切都在起变化”,告诉我们要怎样做事情呢?

  (我们做事情,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4)小结:我们只有随着周围的变化而变化才能把事情做好。

  (三)布置作业

  1.填空。

  (1)战争开始时,妈妈从家门口,量了步,埋下了箱子。四年后妈妈从家门口朝菜园走了步,很快。

  (2)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步,埋下木匣。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量了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屋门口起量了步,他一下子就。这是因为。

  2.准备简要复述科利亚挖木匣的经过。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11

  作者:朱维山

  一. 读课文,完成填空练习。

  战争开始时,科利亚量了 步,埋下了木匣子。四年后,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步,却没有找到木匣子。后来,科利亚从门口起量了 ( )步,找到了木匣子。这是因为                             。

  二.为下面一段话加上标点,再写出这段话说的道理及在全文中起的作用。

  科利亚高兴地说 伙伴们 今天我不光找到了匣子 还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 人一天天长大 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周围的一切 不是都在起变化么

  二. 抄写课文中带有“果然”、“仍然”、“如果……就……”的句子,然后用这三个词语造句。

  三. 写出本文在写作方面值得学习的地方。

  四.写作练习。

  请以《我做了一件漂亮事》为题,写一篇小作文。要写出怎样动脑克服困难的,结尾写出自己受到的启发。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篇12

  第一课时。

  同学们好,这节课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科利亚的木匣》

  师:匣容易读错,谁来给它组成词语来读一读。

  生1:请大家跟我读匣,木匣,

  生2:我还有一个词语,请大家跟我读匣,匣子。

  生3:木匣就是用木头做的盒子。

  师:对,同学们,科利亚是苏联的一位小朋友,1941年,德国法西斯进攻苏联,卫国战争暴发了,科利亚的木匣写的就是战争时期的事情,那么,科利亚和木匣之间会发生怎样的故事呢?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自由地读一读课文,遇到生字或难读的字词多读几遍。

  生自读课文

  师:同学们刚才都读了课文,你们觉得哪些地方都比较难读,

  生1:老师,我发现在第一自然段里出现了一个多音字,数(三声),它的两种读音都出现在这里,很难读好,我把这一段读给大家听,

  生1读这一段。

  师:对了,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几个词语吧。

  生读词语:数数,数到十,数了十步

  师:还谁认为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2:还有一处呢,就是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木匣里……”盛字是个多音字,有两种读音,在课文中读盛(cheng),这段课文中还有一个生字,那就是锯,请大家跟我读,锯,手锯。

  师:手锯就是可以拿在手里的锯子。

  师:还谁说说课文的哪些地方比较难读的

  生1:科利来丢下铲子……马上会找到我的木匣子”

  生2:老师,我发现这一段中有一个生字,阶,台阶。

  师:同学们真能干,不但把生字和多音字读准确了,还把几个难读的句子读正确也呢。下面,老师请同学们再一次地读课文,这一次的读不出声,一边读一边想,课文写了科利亚和木匣之间发生的怎么样的故事呢?读完了之后,请同学们看屏幕上的填空题。

  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              )

  2.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   ),第一次(     ),第二次(   )。

  师:请同学们边读边思考,想好了之后也可以和同桌交流交流。

  生默读课文

  师:可以交流了吗?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是按照怎样的顺序来写的呢?

  生1:战争开始了,科利亚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 把他的木匣埋到家门口)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他的木匣),第一次(没挖到),第二次(就挖到了)。

  师:说得很清楚。

  生2: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才五岁,他们一家决定离开村子去躲避,于是科利亚(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埋下了他的木匣)四年后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们一家回到了村子。科利亚也像妈妈一样去(挖匣子),第一次(他从空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怎么也挖不到),第二次(他想了想,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师:说得非常详细。

  生3:我知道课文是按照战争开始,战争结束的顺序来写的。

  生4:我觉得课文应该是按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的顺序来写的。最后,课文还写到了科利亚受到了启发,一共三个部分,

  师:两种说法都是正确的,战争开始的时候,科利亚去埋木匣,师板书:埋木匣,战争结束后,科利亚去挖木匣,师板书挖木匣,第一次没有挖到,第二次挖到了,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师板书:受到启发。

  师:下面老师请三位同学读其中一部分的内容,谁愿意来读读。

  生1:我来读读科利亚埋木匣的那一部分,

  生2:我来读读科利亚挖木匣的那一部分,

  生3:我来读读科利亚受到启发的那一部分,

  师:那就请其他同学也认真听一听,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战争开始的时候……埋下了他的木匣”

  生2:“就在那一天……果然找到了木匣子”

  生3:“科利亚高兴地说……起变化吗?”

  师:好,谁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怎么样,

  生1:他们读得都非常好,不过我听叶浩读第三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中,多了一个字

  师:听得非常仔细。

  生2:老师,肖肖同学把……读错了,让我来读一读。

  师:同学们,请你们三人一小组,分别读一读课文其中一个部分。

  生读课文。

  师:刚才同学们读得非常投入,同学们,这篇课文还有不少新的词语呢,谁愿意当小老师,带着大家读一读。

  生1领读词语:挖坑,冰鞋,斧头,手锯,免得(得读轻声),屋里,抢走,难过,当初,管事,敌人(人读轻声),台阶,懂得。

  师:读得非常正确,同学们,这些词语中含有十三个我们要写的生字,请你们仔细地看一看,这些生字当中,哪些地方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呢?

  生1:写挖的时候,挖的右下部分是乙,千万不要写成九字

  生2:抢的右边是一个仓字,而不是仑字。如果把抢的提手旁换成木字旁,就变成手枪的枪。

  生3:初字的部首是个衣字旁,可不要写成示字旁。

  师:对呀,用剪刀裁剪衣服,第一刀剪下去,就叫做初。千万不要写成示字旁了。

  生4:老师,这几个生字中,有几个和我们以前学过的生字非常相似,比如说免和兔子的兔,斧和爷爷的爷,阶和价钱的价,同学们,千万不要把它们搞混了。

  师:同学们观察得真仔细,这些生字里面,有一个懂字,它的笔画比较多,结构也容易写错,老师来写一遍,同学们可要看仔细了,

  师范写懂字。

  师:看清楚了吗?请同学每个生字写一遍,再给每个生字组个词语写下来。

  生写生字词语。

  师:这节课我们学会了课文的新字新词,还知道了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下节课,让我们走近科利亚,同他一起埋木匣,挖木匣。一同去思考,去发现。这节课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第二课时

  师:同学们好,上节课我们了解了课文主要写了科利亚埋木匣,挖木匣和受启发三部分内容,现在我们先来学习埋木匣这部分内容,也就是课文1到3自然段内容,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他为什么要埋木匣呢,请同学们先自由地读一读一至三自然段,想好了之后跟同桌讨论讨论。

  生自由读一至三自然段。

  师:可以交流了吗?谁来说说科利亚是怎样埋木匣的呢?

  生1:科利亚先从家门口向前走十步,然后挖了一个大坑,把木匣放进去,用土盖好,踩实,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写了好多个动作呢,谁能够把这些表示动作的词圈出来,然后连起来说一说。

  生圈动作的词。

  生1:动作的词有走,挖,盖,踩,撒。

  生2:科利亚先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然后挖了一个大坑,把自己心爱的木匣放了进去,盖上土,用脚踩实,最后还在上面撒了一层细沙呢,

  师:课文写科利亚埋木匣,用了这么多动作的词,写得多好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一二两个自然段。

  生齐读一二自然段。

  师:那科利亚为什么要埋木匣呢?

  生1:因为德国法西斯快要打到他们村子了,不得已,他们只好逃难,可是家时的东西又不能全部带走,科利亚只能把自己心爱的木匣埋了起来。

  生2:科利亚看见妈妈在埋箱子,觉得很好玩,就学着埋,我觉得科利亚真是太可爱了。

  师:聪明的科利亚虽然只会数到十,可是他仍然埋得那么细心,那么四年后,科利亚又是怎么样挖木匣的呢?请同深默读课文四到十二自然段,边读边思考,科利亚是怎样挖木匣的呢?

  生默读四到十二自然段。

  师:战争结束了,科利亚也长大了,他回到家乡后,是怎样挖木匣的呢,一共挖了几次,结果又是怎么样的呢?

  生1:我知道他一共挖了两次,第一次,他向前走了十步,没挖到,第二次,他向前走了五步,就挖到了。

  师:奇怪了,科利亚第一次向前走了十步为什么没有挖到呢,难道是他忘了当年的步数?或者挖得不够仔细?

  生2:不是的,科利亚也是象四年前一样从家门口向前走了十步才开始挖的,

  生3:他还挖得很仔细呢,“他挖呀挖呀,坑已经挖得很深了,不没有找到匣子,他又朝左边挖,朝右边挖,仍然没找到”

  师:那是不是木匣被法西斯挖走了呢?

  生4:不会的,敌人连他们家的大箱子就没有挖到,怎么可能挖到科利亚的小木匣呢?再说了,他埋的时候多认真呀,

  师:那是为什么呢?老师建议大家去读一读课文的九到十一自然段,也就是科利亚和小伙伴们的对话,同桌互相读一读,一个读科利亚的话,一人读小伙伴的话,叙述部分可以不读。

  师:同学们读得那么有味道,谁愿意读给我们大家听一听。

  生1生2读对话。

  师:听了他们的对话,你们明白了吗?科利亚为什么第一次挖不到木匣呢?

  生1:我知道了,因为木匣是科利亚四年前埋的,那时候,他还小,步子也小,现在,他长大了,步子比那时候大了一倍,所以,当他走十步的时候,就是挖不到的,

  师:那么第二次为什么走五步就挖到了呢?

  生1:因为埋木匣的地方和房门口的距离是不变的,他小时候步子小,需要走十步才能到达埋木匣的地方,他长大以后,步子就大了,只用走五步就能到了。

  师:原来是这样,科利亚经过认真思考后,改变了他的步数,果然挖到了他的木匣,谁能够联系上下文业说一说果然的意思呢?

  生1:因为前面科利亚猜测向前走五步就能挖到他的木匣,结果,他从家门口向前走了五步真的挖到了他的木匣,猜测得到了证实,于是作者就用了果然这个词。

  师:解释得很好。

  生2:果然这个词说明科利亚遇到了困难,科利亚又解决了这个困难,我觉得科利亚真聪明,

  师:是的,只有肯动脑筋,才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呢,请同学们一起读一读十一,十二自然段,我们来感受一下科利亚的聪明吧。

  生齐读十一,十二自然段。

  师:第一次走十步挖不到木匣子,第二次走五步就挖到了木匣,科利亚从中受到了什么启发了,请同学们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段话。

  生齐读最后一段话。

  师:科利亚受到了什么启发呢?

  生1:科利亚懂得了时间一天天过去,人一天天长大,步子也在渐渐变大,

  师:原来是这样,

  生2:是呀,时间一天天过去,步子也在渐渐变大,周围的一切都在起变化,这就是科利亚从中受到了启发。

  师:很好,同学们,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这段话,

  生齐读这段话。

  师:那么你们从中又读懂了什么呢?

  生1:我读懂了时间一天天过去,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起变化,

  生2:我还读懂了我们不管做什么事情,都要随着情况的变化,采取不同的做法,

  师:是呀,周围的事物都是会变化的,我们只有像科利亚那样,勤于动脑,善于发现,才能办好每一件事情哪,请同学们好好地把这一段话抄下来。

  生抄最后一段话。

  师:同学们,学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但认识了科利亚,知道了他和木匣之间的故事,还懂得了一个道理,周围的一切事物都在变化,我们应该动脑筋,想办法,应对这些变化,你们说对吗,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同学们再见。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科利亚的木匣》教学导入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