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找骆驼》教学杂谈

《找骆驼》教学杂谈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找骆驼》教学杂谈

微信扫码分享

《找骆驼》教学杂谈

【骆驼的脚一定跛吗】
  我在教学《找骆驼》一课时,有一个环节是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其中的位学生站起来说:“骆驼的脚不一定跛。”我诧异地让其说说理由,他接着说:“如果骆驼左边驮的蜜比右边驮的米多的话,那么骆驼左边的脚印也会比右边的脚印深。因此,从脚印的深浅是不能确定骆驼的脚是不是跛的。”
  面对这样的场景,不知各位同行会如何处理?
  我是这样做的:
  1、表扬这位同学:
    我想,这样的问题由一个小学生提出是很难得可贵的,再则这个问题也触及到本文的思维训练的核心──因果推理。
  2、组织讨论:
    因为通过这个问题的讨论,我们可以直捣黄龙,一下就抓住文章的重难点。
  3、稍作解释:
    有点难,我还没有很好的解释。当时,我是这样说的:骆驼是四只脚的,书本上说的左脚其实是说骆驼左脚的某一只的。
  下面我再谈一点启示:
  1、我认为这个问题的答案不是最主要的,关键是我们通过这个问题激起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培养了他们质疑问题的习惯,同是时也发展了他们的思维能力。
  2、备课时,我们要多准备一些除语文外的相关知识,我们不能用老眼光看待现在的孩子。我们除了强调学生多读课外书的同时,千万别忘了要不断地给自己充电。
  3、对待教材,我们也要实事求是的分析,对于一些不太合理的地方,要做到心里有数,不要以“本”为本,不讲科学性。
    (浙江省慈溪市实验小学 郑利群)

巧用提示语,提高语文能力——《找骆驼》教学谈
《找骆驼》一课写了一位老人指点商人找骆驼的事,说明遇到问题只有仔细观察,认真思考作出正确判断,才可能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课文以对话描写为主要表达方式,为我们提供了具有指导意义的科学的思想规律和方法。对这类闪现着理性光辉的课文,如果我们偏重对思维品质的理性分析、抽象概括,语文学习就丧失了自身的生命活力,语文学科的人文性就会失落。教学时,我本着化理性分析为感性体验的思想,紧紧抓住课文的语言表达特点,以 “提示语”为语言训练的突破点,层层推进,引导学生去感悟、体会、表达,在语言实践中获得思想启迪,掌握语言规律,提高语文能力。
  一、 研读提示语——理解课文内容,体验人物感情
  人物语言描写追求个性化和本质化,因而,作者在描写人物的对话时,常适当加入一些关于人物的心态、声调和口吻的提示。《找骆驼》一文中写商人与老人的对话时有两处加了提示语:一是写商人见老人详细描述了骆驼的样儿却又声称自己并不知道骆驼的下落后“忿忿地”指责他;二是写老人“不紧不慢地”回答商人的质问。虽然只有两处,却显出人物此刻的内心世界及性格特点。教学时,我以此为切入口引导学生研读两人的对话:“忿忿”是什么意思?从哪里可以看出商人确实很生气?“不紧不慢”该怎么读?从老人“不紧不慢”的叙述中,你明白老人是怎么知道商人走失的骆驼的样儿了吗?通过课文具体语句的阅读感知,学生不仅读懂了课文,感受到了人物的情态,还培养了可贵的语言意识 ——不少学生捕捉到了商人由称老人“您”改为“你”这一情感变化的语言信息。
  二、 填补提示语——把握人物情态,促进语言积累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找骆驼》教学杂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