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仰面清风 点赞 分享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通用12篇)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简说

  这篇精读课文由两首古诗组成,描写和赞美了春天的景色。《咏柳》是唐代诗人贺知章的作品,写的是初春二月柳树、柳条、柳叶。《春日》是宋代理学家朱熹所作,是一首春游诗,赞美了万紫千红的春天景色,同时也点出了“东风”是万紫千红春天的源头这个道理。两首诗把春天描写得姹紫嫣红,多姿多彩,而又充满了勃勃生机,表达了作者对万物复苏的春天的渴望,以及春天到来的喜悦。

  《咏柳》,咏,意思是用诗词的形式描述。在本课是歌颂、赞美的意思。柳树在春天生发,是春天有代表性的景物,作者描写柳树,歌颂春天,赞美大自然世界呈现出的勃勃生机。

  “碧玉妆成一树高”:“碧玉”,绿色的玉,这里把柳树的枝叶比作碧玉。“妆”,打扮。“一树”,满树,“一”字这里不表示数量,表示满、全、整个的意思。全句的意思是:高高的柳树,长满了翠绿的新叶,看上去好像用碧玉装饰扮的一样。

  “万条垂下绿丝绦”:“万条”,泛指柳树枝条多。“绦”,一种丝织的带子。全句的意思是:从树上垂下来无数好像绿色丝带一样的柳条来。

  “不知细叶谁裁出”:“细叶”,柳树新萌发滋生的又细又嫩的叶子。“裁”,裁剪。全句的意思是:这细细的嫩叶是谁的巧手剪裁出来的?

  “二月春风似剪刀”:似,好像。全句的意思是:原来是二月春风这把剪刀裁出来的啊!

  《咏柳》前两句用比喻的手法,描绘了静态中的柳树,却使人感到柳树内在的生命力。后两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赋予巧妙的想象,把对柳树的赞美,引向对春天的赞美。这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春日》诗题的意思是在春天里。全诗讲的是作者在春日里游览,看到无限的春光,从中有所体悟,阐发了自己的哲理思考。

  “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即晴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寻芳”,游览、赏玩美好的风景。“泗水”,水名,在山东省中部,源于山东省泗水县东蒙山南麓,因四源并发而得名。它是淮河的支流,流经曲阜,也是孔子讲学的地方和死后安葬处的近旁。“滨”,水边。在泗水边“寻芳”,实际上说的是追求圣人大道。全句的意思是:在风和日丽的一天,诗人到孔子曾经呆过的地方泗水流域去观赏风景。

  “无边光景一时新”:“光景”,风光景色。“一时”,一个时辰,这里形容时间很短,一时之间。全句的意思是:那里风光无限,一时之间许多新鲜奇丽的景色映入眼帘。

  “等闲识得东风面”:“等闲”,平常、随便。识得,认识到。“东风面”,春风的面貌,因我国春夏季多为东南风,故称春风为东风。全句的意思是: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万紫千红总是春”:“万紫千红”,形容百花争奇斗艳的景色。“总是”,都是。全句的意思是: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以上两句的意思是:人们寻常中都知道有春风,但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的景象以后。也就是说,春风徐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

  这首诗前两句是从感性上得到认识,后两句从理性上受到启发。同时,采用虚实结合的手法,来描绘春天的景色,“无边光景一时新”是虚写,“万紫千红总是春”是实写。虚实结合、寓哲理于感性形象之中,不仅把春天描绘得生气勃勃,而且蕴含了深刻的道理,给人以理性的思考,是这首诗的主要特点。

  选编本课的目的,一是让学生在诵读中了解大自然春天的美丽和生气勃勃,从中感悟春天生命力的美好,同时,增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二是让学生积累诗句,培养对祖国古代诗歌的热爱感情。

  这两首诗的教学的重点是让学生大体了解诗句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记背诗句。

  二、学习目标

  1会认4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能正确读写“碧玉、妆成、裁出、剪刀、万紫千红”等词语。

  2背诵两首诗。

  3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热爱春天大自然的感情,感悟大自然的美好。

  三、教学建议

  1课前让学生观察春天的自然景物,重点观察柳树及其生长情况,春天百花盛开、争奇斗艳的情景。如果因季节观察不到,可以让学生回忆春天的景象或找一些有关春天的图片看一看。教师准备有关春天的课件或图片。

  2本课要求认识的字有4个,会写的字有7个。可以让学生根据生字的字形特点,用自己的方式自主识字,比如,可以在诵读中识字,自己画出生字,就不认识的字和读不准的字音,或查字典,或向老师、同学请教。也可以分析字形重点识记:咏,用口吟诵,与口有关,故口字旁;泗、滨,与河水有关,左边是三点水旁;绦,与丝织有关,左边是绞丝旁。

  要加强对字形的指导,比如,裁,与衣服有关,里面是衣字;剪,用刀来剪,下面是刀字;妆,梳妆,女人常梳妆,右边是女字旁。

  指导写字时,注意让学生先读准字音,看清字形结构,再动笔写。教师重点提醒:“裁”是半包围结构,里面“衣”字的最后一笔是点,不是捺;“滨”字第七笔是一笔撇,不是两笔;“紫”字的下面“糸”不要丢掉一点。

  3这两首古诗描写的是春天的内容,教学时,要调动学生的生活积累,充分感受春天的自然景象,再学习诗句。可以这样导入:春天是什么样的?春天的柳树是怎样的?春天百花盛开的景象是什么样的?你能用语言或学过的诗句来形容吗?在学生回忆自己的认识和体验后,再提出:看看古代诗人是怎样描述春天景色的。这样再读课文,使学生对诗句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4古诗的学习要以诵读为主,可以采取多种形式来读,在自读的基础上,可以教师范读、音乐配读等。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体会诗句意思,想象诗句描绘的画面,达到对诗句内容有一个大体的了解。不必专门死抠其中的词义,在粗通的基础上,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内容。最后,在反复诵读的基础上让学生背诵下来。

  5指导朗读时。重点让学生读出感情、读出诗的节奏感。可以结合看图,想象情境来感悟诗句的含义,体会作者的所想所感。再通过诵读把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到的情感表达出来。诵读时教师要做必要的技术指导,要求学生把握节奏、注意停顿,读出诗的韵律。

  比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读的时候,注意词与词之间节奏不要完全一样,有快有慢,要有变化。需强调的内容要读重音,比如“谁”“春风”“东风”“总是”“春”。

  6根据诗句特点,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理解古诗的内容,突破难点。如,“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句,可体会到静态中柳树的色彩美、形态美。“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可让学生展开想象,想象春风剪开柳叶的动态景象,也就是在春风中柳叶翻飞飘动的情景。“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可把自己当作一个游客,在晴朗的日子里,到河边去看新奇的春景,想一想,当时的景致是怎样的?“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让学生想象在春风的吹拂下,万紫千红的景象,从而体会诗句内容。

  7关于课后思考练习题。第1题是背诵课文。可以结合课文学习时进行,在熟读成诵中,让学生背诵,也可以采用互相比赛的方式记背。第2题,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诗句的意思,是理解诗句内容的练习。理解不要拘泥课文内容的直译,只要让学生凭借自己的理解,把意思说清楚即可。如,“因为有了东风,才会有万紫千红的春天。”“百花盛开、姹紫嫣红的景象都是由春风点染而成的。”“平常人们都知道有春风,要是真正认识它,只有在见到万紫千红花开的景象以后。”“春风徐徐吹来,各种景象焕然一新,有了春风,才有这无边的美景。”这几种表达都可以。

  四、参考资料

  贺知章(659—744)唐代诗人。字季真,晚年自号“四明狂客”。越州永兴(今浙江省萧山)人。少年就以文词而出名。公元695年擢进士,做过工部侍郎等官。晚年与李白交友,酒后作诗文,神采飞扬。他工书法,尤善章草隶书。《全唐诗》存其诗一卷,共存诗20首。写景的诗,较为清新通俗,除本课《咏柳》外,还有《采莲诗》《回乡偶书》广为传诵。

  朱熹(1130—1200)南宋思想家、教育家、文学家。字元晦,号晦庵、晦翁,别称紫阳、考亭。祖籍徽州婺源(今江西),生于南剑州尤溪(今属福建)。曾任秘阁修撰等职。他博览群书,广注典籍,对经学、史学、文学、乐律以至自然科学有不同程度的贡献。在哲学上发展了程颐、程颢关于理气关系的学说,集理学之大成,建立了一个完整的客观唯心主义的理学系统,称为程朱理学。他从事教育时强调启发式。他治学态度严谨,分析问题精密,对后代的学者影响很大。他的著作很多,有《四书章句集注》《周易本义》《诗集传》《楚辞集注》,后人编纂的《晦庵先生朱文公文集》和《朱子语类》等多种书。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2

  本课两首五言绝句《锄禾》、《悯农》都是唐代诗人李绅所作,表现了诗人对当时农民的深切同情。为了让孩子们从小学会学习古诗的方法,我分以下三步走:

  一、借插图初步读懂古诗

  课文配有插图,以图激趣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方法。于是在课始,我出示了插图,让孩子们观察图上的内容,说说图上画的农民劳动的情景,再多遍诵读古诗,让孩子们说说自己结合图从诗中读懂些什么?并告之从哪里读懂得。这样一个环节,不仅培养了孩子们的观察能力、思考习惯,同时也比较清晰地了解了孩子们掌握知识的程度与水平,方便后面的教学。一部分孩子很敏锐,他们从图和古诗中很快就明白了第一首是写农民伯伯种粮食的劳动场面,从“日当午、汗滴、辛苦”等词看出,第二首诗也写了农民伯伯的劳动,从“春种、秋收”等词看出。从孩子们的回答看出,孩子们虽小,但不乏有思考分析的能力,当然不全面,体悟的不深刻,但是,良好的开端等于成功的一半,有了前面的整体把握,加之后面的细细体会,一定会有不小的收获。我表扬了孩子们,同时,告诉他们,以后碰到古诗,可以先读读古诗,再看看图,再读读古诗,这样就能慢慢弄懂古诗写的是什么内容了。

  二、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

  析字义详细了解诗意,这一步是很关键的,对于古诗的真正理解,必须从字面上去逐字把握。我出示了古诗,然后从题目开始,让孩子们进行理解。我对孩子们说:反复读读,逐字理解,允许你们猜,看谁猜得准!没有了压力,孩子们显然很兴奋,从题目开始,在我的提示下,通过反复读,逐一“猜”着。每一次我的肯定,都给他们带来无穷的动力。就这样,我们就在课堂上猜着,然后又将句子的意思逐一拼装,诗意逐渐变得明朗,每一个孩子都像是打了胜仗的勇士,课堂充满了激情。为了巩固诗意在孩子们心中的印象,我们又玩起了“诗意大比拼”的游戏,还是照老规矩,六个小组进行比赛,看哪个组能将意思说得更完整,可以加以自己的语言,只要合情合理都可以。班上总共也只有34个孩子,所以,让每一个孩子都有机会参与不是难题。最后,又让同桌进行了过关,每个孩子都完整地将诗意说一遍。

  三、讲背景体会思想感情

  光理解了诗意,不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孩子们很难理解为什么“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于是,我给孩子们介绍了当时社会的现状,让他们体会到尽管农民们一年忙到头,但是换来的还是悲惨的命运。接着,我问孩子们听了之后有什么感受?孩子们都说农民伯伯太辛苦,太可怜了。我又问:我们平时该如何做呢?孩子们表达了要爱惜粮食的决心。最后,我让孩子们再次朗读这两首古诗,再次体会粮食的来之不易和诗人对农民的同情。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3

  【情景说明】

  《古诗两首》包括《春晓》和《村居》,要求认识“村、居”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等6个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通过对两首古诗的理解,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热爱祖国的传统文化的初步情感。本课的教学难点是朗读背诵古诗,了解诗意。

  我国古代的诗歌,是一大宗十分宝贵的艺术财富,一直放射着灿烂的光芒。它的语言凝练、和谐,富有音乐性,《春晓》和《村居》就是用浓缩性的语言呈现春天的美景,并伴有图画,可谓画中有诗,诗中有画。教学古诗,通过识字、朗读、背诵等训练,意在让学生品味形象生动的语言,提高儿童的表达能力和记忆能力,增强儿童的语言修养。同时,让儿童体会诗中鲜明、独特而感人的艺术情景,丰富儿童的情感,培养儿童的高尚的生活情趣,发展儿童的联想、想象等形象思维能力以及审美能力。

  【教学过程】

  师:春天来了,她在和小朋友们捉迷藏呢,说说看,你们都在哪找到了?

  生:春天来了,百花齐放。

  师:用了一个刚学过的成语“百花齐放”。

  生:小草都从土里钻出来,草坪绿了。

  师:像个小文学家,“钻”字用得好。

  生:山青了,水绿了。

  师:我们的清江河一直都那么“绿”。

  生:应该是水“更”绿了,因为山上的树都发芽了,把河水映得更绿了!

  师:真是一个爱动脑筋的孩子。(大家一起鼓励他。)

  (生齐读:春天来了,山青了,水更绿了!)

  师:还有什么?

  生(情不自禁):莺歌燕舞。

  师:小朋友,小燕子从南方飞回来了,给你们捎来两份礼物,想看看吗?

  生:“想”。(窃窃私语,是什么呀?)

  (师出示课件,小燕子衔着两首古诗出场,生字用红色标出,但没注拼音。)

  师:谁来读一读题目?

  生:“春晓”。

  生:第二首诗叫“村居” 

  生:题目中都有一个“春”字。

  生:不对,村居的“村”是平舌音,在“烟村四五家”里学过。

  生:我家住在永和坪村。农村的“村”。

  师:谁能用“居”、“村”说一句话帮助大家记住这两个字?

  生:老师,我会用“村”和“居”说一句话──我居住在永和坪村。

  师:真是一个会学习的孩子,学着他的样,把题目读正确。

  生齐读:“春晓”、“村居”。

  师:诗歌是前人留下的优秀文化。大家仔细读一读,把不认识的字做上记号,并想办法记一记,看谁学得快。

  (生自由读诗,有的看着课件读,有的看着书本读,有的一会儿看课件,一会儿看书。)

  师:诗句中有几个生字宝宝想和大家打打招呼,谁先来?

  (课件展示,读对一个就跳回诗句读句子。)

  ……

  师:谁愿来当一当诗人,把诗句读给大家听?

  生:我读《春晓》……

  生:我读《村居》……

  生:《村居》句子长一些,每句有7个字。

  师:观察很仔细,七个字的可以叫七言诗。

  (生个个要读。)

  师:大家都想当小诗人,现在分小组,一人读一次,读完了,评一评,读得最棒的再来比一比,看看谁最会读。

  (分小组活动。)

  (老师,我和 比赛读。)

  (我会背了。)

  师:大家都这么爱读诗歌,但只读正确不行,还要知道诗句的意思,把诗歌读出感情。大家猜一猜诗句的意思,只要言之有理都可以。

  生:“处处闻啼鸟”是讲春天来了,到处都听到鸟儿的叫声。书中还画了许多鸟儿在叽叽喳喳地叫着呢。

  师:理由很充分,不光读了诗句,还观察了图画,真会学习!

  生:“晓”是不是和我的名字的“晓”一样,是说早上吧?妈妈说我是早上出生的,名字就叫“李晓晓”。

  师:真聪明,还会推理。

  生:夜里还下了雨,春雨在给柳树洗头呢!

  师:你的记忆真好!学以致用!

  生:春雨不是给柳树洗头,是给花瓣梳头,你瞧,地上落了好多花瓣。妈妈给我梳头才掉头发呢!

  (师忍不住笑出声。)

  师:瞧,我们的小朋友多会观察生活呀!让我们带着这份惬意,把诗歌再美美地读一读。

  生:齐读诗句。

  师:《村居》又讲了什么呢?

  (生争先恐后。)

  生:柳树醒了,柳条长长的。

  生:柳条和我们河堤上的一样,细细的,可以当跳绳。

  师:柳条像一根根细细的跳绳。

  生:几个小孩子在河堤上放风筝。

  师:为什么说在河堤上?

  (生抢着说:河边风才大!)

  师:从哪儿知道有风筝?

  生:图上画了。

  师:能从诗句中找出来吗?

  生:放风筝,“放”后面的两个字。

  师:读出来。

  生:放纸鸢。

  师:真棒!古时候的风筝就叫“纸鸢”。一起再把诗句读一遍。

  生齐读诗句。  师:小朋友,你们都放过风筝吗?

  生:放过,放进……

  生:这个星期六,我就在河堤上放了风筝,还看到许多小伙伴。

  师:你们都放过些什么风筝?

  (生更来劲了。)

  生:像小鱼。

  生:蜻蜒、蝴蝶、大雁……

  生:我的燕子飞得好高,爸爸和我一起放的。

  师:用一句话把放风筝的情景说给小伙伴听一听。

  生:星期六下午,河边来了几个小朋友在放风筝。我一下子就急了,拉着爸爸骑上摩托车就去买风筝,是个三角形的,很会飞,爸爸举着,我一跑风筝就上天了。

  生:我也是买的新风筝,我要买大的,妈妈只给买了两块钱的猫头鹰,但它也像老鹰一样,一下子就飞得很高。

  生:我的风筝飞得更高,线都放完了。

  生:四点多钟,妈妈叫我到奶奶家去的时候,蓝蓝的天上飞满了风筝,好漂亮。

  师:小朋友们真会说,让我们带着放风筝的高兴劲儿再把诗句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我再来考考大家,准备好!

  师:我们早早地放学后,在河边放风筝,能用哪句诗来说?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生:我们也可以说古诗?

  师:对呀。

  生:听到树上有许多鸟儿在叫──处处闻啼鸟。

  生:夜里下雨了,雨点把花都打落了──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师:同学们把诗句的美都说出来了,也读出来了,你们能把它们涂上美丽的色彩吗?

  (课件播放一组春景图,伴有《春天在哪里》优美的旋律。)

  (课本全是黑白版本,请孩子们拿起彩笔,把黑白变成彩色。)

  (孩子们乐了,教室里充满笑声、讨论声……)

  师:同学们,今天快乐吗?

  生:“快乐”。

  师:今天,我们不仅读了诗歌,还用我们的心灵去感悟了生活中的诗意,多美呀。来拿起手中的画,给它们配上诗,美美地读一读……

  (音乐响起,或坐或站,或摇头晃脑,或手舞足蹈。)

  【教学反思】

  《春晓》和《村居》都是脍炙人口的名篇,琅琅上口。虽然字数不多,都蕴蓄着丰富的内涵,传递着无数信息。对一年级的同学来说,如何让他们在学习、呤诵诗歌的过程中丰富语言积累呢?打开书本,单元导读中的一句话提醒了我──“让我们一起走进美丽的春天吧!”对,诗歌展现在眼前的也是“多彩的春天”,于是,利用有趣的图画、音响把孩子们带进游戏中,说说春天美在哪?孩子们都是感性的,信息刺激储备,多彩的语言描述让我记忆犹新,特别是“水更绿了”让人感动,慨叹孩子的“悟性”,这不是和诗歌一样美吗?

  其次,在识字过程中,鼓励孩子们联系生活实际,积极主动地和生字“打招呼”。“我居住在永和坪村”,在语言环境中识字既灵活又适用,比单纯认读效果要好得多。

  第三,解放孩子,用“猜一猜”的办法鼓励学生读句看图,理解诗句的意思。“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的“洗澡”与“梳头”之争,来源于刚学过的课文《柳树醒了》,但稚儿的辩解比“一夜春风袭来,吹落了无数花瓣”要胜似百倍。《村居》中的杨柳让孩子们一见如故,因为清江河畔的柳树正抽芽变鹅黄,双休还刚放过风筝,水到渠成,诗与景自然吻合,亲历、体验让孩子与古诗之间架起了一座桥梁,“也可以用古诗来描绘我们的活动情景”,让古诗一下子飞起来了,充满无限魅力。

  第四,通过孩子们的双手,让画面在学生面前立体化起来,活起来,充满春色,这样既调动了学生已有知识和生活经验,丰富到画面中去,也用巧妙的途径把学生带入诗的意境中。这样激发了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为学生留下了自由想像和创造的足够空间,把学生的想像力、感悟力和创造力充分调动起来,使他们真正成为作品接受的能动力量。在感悟过程中,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思想感情,也丰富了课堂语言,给孩子们搭建了语言表现平台,还学生本来的纯真面目。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我的做法可能是井底之蛙,缺乏色彩,但我愿在新课改的征途上不断努力,不断探索。

  【专家点评】

  1、“课标”一个最鲜明的特点就是──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主体作用,即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在本课中,注重学生的发展。用鲜活的情景穿针引线,激活学生思维,把孩子自然带进学习过程中,为学生的自主发展,提供了时间和空间。学生的“主体”得到充分体现。

  2、用学生自己的生活来理解诗意的美,在教学中得到充分体现,如《村居》诗意的理解,不仅回归了生活,而且将古诗的内容进行了有效的延伸,用生活的美来理解诗意的美,让学生接触到更多的语文材料,引导学生在实践中感受、体验。这样的教学让课文内容变得丰富多彩,让学生感染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4

  一、根据古诗内容填空

  贺知章小时候离开自己的家乡,直到老了才回来。在乡间小路上碰上了一群孩子,孩子们(  )问:“(       )?”

  二、填一填

  比一比,再组成词语。

  客(   ) 汪(   ) 何(   ) 

  容(   ) 注(   ) 河(   ) 

  三、涂一涂

  把认识的词涂上颜色。比一比,看谁先得到红旗。

  四、连一连

  五、游乐园

  下面是九个成语,请在空格里填上“两”或者“二”。

  (  )全其美  三心(  )意  势不(  )立

  一干(  )净  三天(  )头  一穷(  )白

  三长(  )短  接(  )连三  数一数(  )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5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一、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

  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

  (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二、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

  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

  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

  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

  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

  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三、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

  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

  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四、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五、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六、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6

  1、题西林壁:

  这是苏轼在1084年游庐山时题在西林寺墙壁上的一首诗。庐山景色秀美,山中奇花异木险峰怪穴,流泉飞瀑山亭云阁,气象万千,不可胜数。这首诗不写那些名胜景致,却另辟蹊径,抓住庐山姿态谈游山感受。前两行诗写诗人在庐山漫游,觉得峰回路转,目不暇接。横着看,山峦起伏,连绵不断;从侧面看,奇峰陡峭;从远处看是隐天蔽日,从近处看则是危崖险岩;从高处俯瞰是深沟幽壑,从山下仰望则是重峦叠障;所见的形状、姿态各不相同。庐山究竟美在哪里?是雄奇,是壮丽,是险峻,还是幽秀?诗人说自己没有认清庐山的真正面目,为什么呢?他在第三、四行诗中解释道:我不认识庐山真面目,只因为我身在庐山中,视野太狭窄,只能看到局部,要是身在庐山之外,从高处鸟瞰,就能认识庐山的全貌了。

  全诗不仅是对庐山雄奇壮观、千姿百态景象的赞美,而且还蕴含着人生的哲理,内涵深刻,耐人寻味。要想对某个事物有全面的、符合实际的认识,就必须站在客观的立场上,正如俗语所说:“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2、游山西村:

  诗人陆游以一个“游”字贯穿全诗的主线,生动地描绘了丰收之年农村欢悦一片的气象和乡间的风光习俗,刻画了农民淳朴、好客的品性,表现了诗人对农村生活的真挚感情。第一、二行诗写不要笑话农人田家的腊酒浑浊不清,丰收年景款待客人,菜肴尽够丰盛。一个“足”字,表达了农家款待客人时尽其所有的盛情。第三、四行诗写山峦重重,水道弯弯,正疑无路可走,突然出现柳阴深深,鲜花簇簇,眼前又是一个山村。“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善状难写之景,又于写景中寓有一定的哲理,成为千古传唱的名句。现在常用以形容陷入困境,似已无望,忽而绝处逢生,出现新的契机,增强克服困难的信心。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7

  教学要求:

  1. 读懂诗句,理解内容,想象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 体会诗人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 背诵课文,默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在朗读诗句中进入情境,有感情朗读

  教学时间:2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一)讲故事,让学生在了解古诗大意的基础上感受诗人作诗时的情景。

  (二)介绍《山行》诗人。

  二、初读古诗,感受古诗内容。

  (一)配乐范读古诗,让学生在老师的范读中感受古诗的韵味。

  (二)学生自由读诗。

  1、认真读诗,想一想哪些你能读懂了?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诗,交流。

  (1)山行:在山路上行走。

  (2)作者:杜牧(唐)学生用课外知识交流对杜牧的认识,加深记忆,更方便的理解诗意。

  (3)交流:石径、坐、霜叶、红于、白云深处……

  (学生发现交流,在结合学生质疑,解读古诗词鱼。)

  3、句子的理解:

  (1)指导朗读第一句:“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①指名学生交流研读情况:

  根据学生指出的“小径太直、人家位置错误”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小径由直变曲、人家移至白云生处。]

  ②个人读、学生练读、师生共读、齐读相结合。

  重点体会“斜”“生出”。

  ③教师引读:白云人家,蜿蜒石径,有些寒意了!到底是深秋时节啊,诗人远远望去,感叹道:“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

  ④边吟诵边想象配乐齐读。

  (2)指导朗读第二句:“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大家都沉浸在浓浓的秋意之中啊!来,我们再来看看画,读读诗,还有什么问题吗?

  ①    根据学生指出的“人物马车不见”的画面问题,相机操作。

  [多媒体演示:马车出现。]

  a、诗人坐在马车上边走边看,为什么停车呢?

  b、根据学生感受,相机操作:枫叶变红。诗人没有想到,深秋的山林中,竟然有一片红红的枫林,他停车就是因为爱这美丽的枫林!

  c、师生齐读。

  ②    引导学生角色换位体验:你就是诗人,你看到什么?想到什么?

  ③    学生交流个人感受,进一步体会“坐爱”、“红于”、“晚”。

  ④    练读,读出各自不同的感受。

  ⑤    多种方式读诗:指名读、小组共读、师生读、两人读等。

  ⑥    配乐齐读

  a、石头铺成的小路弯弯曲曲,远远伸向已是深秋时节的山头。

  b、山上白云缭绕的地方,隐隐约约可以看见几户人家。

  c、因为留恋这枫林傍晚的美景而停下车来(观赏)。

  d、秋霜打过的枫叶比二月里盛开的红花还要鲜红。

  4、学生用自己的话来说说古诗的诗意。

  (自己说、同桌说、指名说)

  (四)看枫叶的图片,激发学生的想像,练习说话。

  从同学们的表情中和惊叹中,能看出你们很喜欢这美丽的枫叶,假如你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你会怎么样呢?

  假如我来到了这片美丽的枫树林,我会忍不住吟诵起这首诗的后两句——

  三、作业

  1、背诵《山行》,并能说说意思。

  2、默写古诗。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8

  基础知识我能行

  一、看拼音,写词语。

  suí  fēnɡ       qián  rù        rùn  wù       chūn  xiǎo

  (         )     (        )     (        )      (          ) 

  wén  tí  niǎo       fēnɡ yǔ  shēnɡ      zhī  duō  shǎo

  (             )    (                )   (               )

  二、形近字组词。

  乃(     )    晓(     )    潜(     )    眠(     )

  及(     )    浇(     )    替(     )    民(     )

  课外延伸我最棒

  一、我会连线选诗意。

  当春乃发生             不知道春花又落了多少。

  处处闻啼鸟             春雨轻轻悄悄,不为人知地落到地上。

  随风潜入夜             到处都听见鸟儿的叫声。    

  花落知多少             春天一到,雨就立刻下了起来。

  二、课本填空。

  好雨(     )(     )(     ),当春(     )(     )(     )。

  随风(     )(     )(     ),润物(     )(     )(     )。

  春眠(     )(     )(     ),(     )(     ) 闻   啼  鸟。

  夜来(     )(     )(     ),花落(     )(      )(     )。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会认7个生字,会写9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感受小草顽强的生命力,想象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体会诗人热爱春天、热爱生活的情感。

  3、有背诵古诗的兴趣。

  【教学重点】

  有感情地诵读诗句,感受诗歌表达的真挚感情。

  【信息资料】

  生字卡片、相关图片、音乐磁带、学生查找诗人的相关资料。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挖掘积累:

  由学生课前积累的古诗展开背诵竞赛,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

  2、图片导入:

  出示课文插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

  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描绘观察到的内容。

  师:春天的小草蓬勃生长,春天的孩子兴致高昂。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两首描写春天的古诗,看看你们对春天有没有新的发现。

  (板书课题)

  先来学习《草》。

  〖对话平台〗

  一、自学

  1、自读古诗《草》,注意读准字音。

  2、小组内互相检查读诗情况,教师纠正字音“荣”“烧”。

  二、感悟

  1、自由读古诗,思考:

  自己哪里读懂了?哪些字词还不懂?

  2、小组内互相交流讨论不懂的地方,如:

  离离、岁、枯、荣等词语的理解。

  3、全班交流讨论自己对古诗的感悟,教师适时引导点拨:

  离离:可以让学生看看课件,说说草长得怎么样。从而让学生形象直观地理解它的意思是指草长得很茂盛。

  岁:可问学生几岁了,随学生回答告诉学生从出生到现在几年就是几岁,“一岁”就是一年。

  尽:可用简笔画的形式,让学生说出火只能烧光草的叶和茎却烧不完地下的草根。

  4、出示小草在春、夏、秋、冬四季中的不同画面,想想“枯”和“荣”应该分别是哪一幅图描绘的景象。并让学生说说草什么时候是“枯”?什么时候是“荣”?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让他们在自主品读的基础上交流学习所得和所惑,充分尊重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培养了合作意识。

  三、朗读

  1、自由读:

  你喜欢小草吗?为什么?

  (喜欢小草那种生生不息,顽强的生命力)

  2、多种形式朗读:

  指名读──配乐读──竞赛读。

  在充分地诵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和节奏美。

  四、背诵

  1、情境背诵:

  教师创设把《草》背给家人听的情境,引导学生背诵。

  如:“离离原上草”我怎么听不懂呢?怎么不写花,只写草呢?……

  2、师生共同扮演妈妈、哥哥、爷爷等角色进行表演背诵。

  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创设情境表演背诵,既训练了形义较难的字,又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利于培养语感,积累语言。

  五、练习

  1、填空:

  离离______,一岁一____。野火______,春风______。

  篱落疏疏一径深,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飞入无处寻____。

  2、按要求分类:

  未追店枯徐烧荣菜宿

  独体字:

  左右结构:

  上下结构:

  上中下结构:

  半包围结构:

  六、书写

  1、学习书写“枯 、荣、烧”三个字,重点指导:

  荣:草字头的横不能太长,秃宝盖要宽。

  木:横要短,撇捺伸展开。

  烧:火字旁捺要变点;右上部不要写成“戈”,第二笔斜钩要有弯度;下面的“兀”字横要短,竖弯钩的拐弯处要圆润。

  2、学生练习书写,教师巡视指导,评议展示。

  第二课时

  〖对话平台〗

  一、回顾

  背诵古诗《草》。

  二、自学

  按照以前的学习步骤自学古诗《宿新市徐公店》:

  1、读:

  读准字音,把古诗读通顺。

  2、想:

  想想自己哪些地方读懂了?哪里还不懂?

  3、说:

  在学习小组内说说自己的学习收获。

  三、交流

  1、学生先在组内说说自己读懂和不懂的地方,教师相机介绍诗人杨万里的资料。

  2、班级交流,弄懂全诗的大致意思。

  四、朗读

  1、自由读:

  你对暮春时节的景色有什么新的发现?

  2、指导读:

  孩子在捉蝴蝶时是什么心情?

  (高兴、喜悦)

  找不到时又是什么心情?

  (失望)

  引导学生结合插图展开联想,丰富语言积累,进一步体会儿童在花丛中捕蝶的快乐。

  3、竞赛读:

  小组内比赛,推荐一名同学参加班级比赛。

  4、评价读:

  谁读得好?好在哪里?有需要提醒大家注意的地方吗?

  诗歌语言凝练,富于韵律感。多种形式的朗读,利于学生体会诗人情感,培养语感。

  五、背诵

  同桌互背、指名背、挑战背、齐背。

  六、拓展

  1、把这首古诗编成一个小故事。

  2、以小组为单位,自编、自排、自演《宿新市徐公店》的情景剧。

  给学生提供“二度创作”的题材,不仅拓展延伸了文本,而且丰富了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他们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3、和同学交流自己搜集到的白居易和杨万里的其他诗作或其他诗人描写的关于春天的古诗。

  古诗是我国文化百花园里的一棵奇葩,教师要激发学生背诵的兴趣,培养课外积累的习惯,逐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七、写字

  学习其它几个生字,重点指导:

  未──可以先复习一下“味”字,再指导书写。上横要短、下横要长,撇捺要舒展。

  宿──宝盖不宜太宽。

  八、评价

  1、学生练习书写,自我评价:

  在自认为写得满意的字上做标记。

  2、小组内展示交流,互相评价:   根据组内建议把不满意的字再写几个。

  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自评、互评,使学生学会评价 ,在互相学习、借鉴、欣赏中共同进步。

  〖词语解释〗

  离离:草木长的得很茂盛的样子。

  枯:枯萎。

  尽:完、全。

  宿:投宿。

  篱落:稀稀落落的样子。

  径:小路。

  寻:寻找。

  〖相关链接〗

  相传《赋得古原草送别》是白居易十六岁时作的一首应考习作,按科举考试规定,凡指定的试题,题目前一定要加“赋得”二字,作法与咏物诗类似。《赋得古原草送别》就是通过对古原上野草的描绘,抒发送别友人时的依依惜别之情。

  〖阅读在线〗

  《春日》(朱熹)胜日寻芳泗水滨,无边光景一时新。等闲识得东风面,万紫千红总是春。

  《清明》(杜牧)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咏柳》(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游园不值》(叶绍翁)应怜屐齿印苍苔,小扣柴扉久不开。春色满园关不住,一枝红杏出墙来。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促、忆、异”等7个生字。会写“促、深、忆”等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诗中的真情实感,背诵课文。

  3.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课前准备

  1.课文插图。

  2.学生课前查阅这两首古诗及作者的有关资料。

  3.学生搜集描写秋景或表达思念家乡的古诗,读读背背。

  第一课时

  学习《夜书所见》

  交流资料,了解背景

  1.学生交流课前所查阅的资料。

  2.教师引述:我国宋代有个诗人叫叶绍翁。有一年秋天,他离开家乡,独自在外。一个傍晚,他外出散步,触景生情,便提笔写下了一首诗,大家想知道写了什么吗?

  3.看图说话:(出示课文挂图)瞧,这就是叶绍翁所见到的情景,请大家仔细看图,说一说你们看到了什么。

  自主学习,初步感知

  1.自由朗读:放声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同桌互读:要求学生把这首诗读给同桌听、互相评议、互相指点。

  3.自学古诗:借助课后注释或结合插图理解字词意思,划出不理解的词语。

  4.小组合作学习:交流已读懂的字词、解决不理解的问题,老师巡回指导。

  5.课堂交流:小组指派代表交流,一起解决疑难问题。

  再读感悟,体会情感

  1.自由读诗,边读边在脑海中浮现画面:诗歌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情景?

  2.小组交流,组内成员互相补充。

  3.指名描述画面,教师可相机引导学生把想象的画面说具体、说生动。

  4.体会情感:假如你就是这个离乡背井、独自在外的诗人,看到眼前的情景,你会产生怎样的心情?

  5.感情朗读:带着这样的情感朗读古诗。通过赛读、评读等多种形式让学生读好这首诗。

  图文结合,熟读成诵

  根据诗意,参照插图,熟读课文,练习背诵。

  指导写字

  1.出示要写的字。

  2.让学生观察范字,交流识字写字经验。

  3.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拓展活动

  你还读过哪些诗人所作的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古诗,读或背给同学听听。

  第二课时

  学习《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背诵古诗,导入新课

  1.指名背诵《夜书所见》。

  2.出示《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提问:你了解这首诗的作者王维吗?

  小组合作,讨论自学

  1.根据学《夜书所见》的方法,小组讨论确定本诗怎么学习。

  自学基本步骤:

  a、自读:读准字音,并借助课后注释或工具书理解词义。

  b、自思:想想自己读懂了什么,并提出自读中产生的疑惑。

  c、交流:读读、说说、问问。

  2.学生按自己小组议定的方法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师生交流,解决疑难

  1.每组读诗,说说读懂了什么,并提出小组学习时所产生的问题及解决的结果。

  2.其他组的同学与老师参与其中,或讨论解决或补充己见。

  感情朗读,启发想象

  1.指名朗读诗文。问:你们觉得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思想感情?

  2.引导以情促读。问:你能用读来表现出这种思想感情吗?

  3.引导以读促发想象。问:同学们在读时头脑中产生了一种怎样的情景,能交流一下吗?

  4.学生交流想象的景像,并再次有感情朗读。

  熟读成诵,品赏文字

  1.自由朗读,达以成诵。

  2.同桌互读,练习背诵。

  3.品赏文字,述说感觉。问:你觉得这首诗中,哪些文字用得特别好?

  习写生字,当堂展评

  1.出示生字:忆、异、逢、佳、信、遥、遍、插,组词朗读。

  2.说说这些生字写时要注意些什么。

  3.练写生字,或互相评点或大堂展评。

  拓展活动

  1.你还读过哪些描写秋景的诗,背给同学听听。

  2.有机会到公园或田野里走走,看看哪些景物反映了秋天的特点,想想自己心中产生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认识“古、诗、首、眠”等13个生字,会写“古、声、多、知、忙”。

  2、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 感受春天的美好,培养学生喜爱春天、喜爱大自然之情。

  【教学准备】有关春天的图片及春天的古诗。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画面导入,揭题简介  

  1、出示图1:多漂亮的画面呀!谁知道这图上画的是什么季节?从哪看出?  

  2、师述:桃花静静地盛开着,花瓣是那么新鲜,像刚被雨水洗过似的。各种各样的鸟儿从巢里飞出来,有的站在枝头欢叫,有的在树间飞来飞去,自由欢快,没有人来打搅,这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呢?

  (早晨)  

  3、春天的早晨多么美丽呀!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诗人孟浩然写的一首描写春天雨后早晨美景的古诗《春晓》。

  (板书课题)  

  4、(指“晓”)这个字读什么?日字旁表示与什么有关?“晓”是什么意思?

  师:在文中指“早晨”。  

  5、齐读“春晓”。

  “春晓”的意思就是──? 

  6、过渡:理解诗题后,你想知道什么?

  (启发学生质疑)

  (出示卡片理解诗题)  

  二、初读课文,感知内容 

  1、听录音范读。

  2、自读。

  3、指读。  

  4、过渡:下面我们来理解诗句,在这基础上体会诗情。 

  三、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1、前两句:

  ⑴ 出示图2:诗人本在干什么?诗中哪个词表示睡觉的意思?

  (眠)

  正音。

  你怎么看出来它表示睡觉?“春眠”是什么意思?春天的气候暖和,睡起来会睡得怎样?

  (很香)

  那“春眠”的意思就是──?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  

  ⑵ (指“觉”)这个字读什么?

  再读。

  我们平时常用到这个字,谁来组词?这儿是什么意思?

  (觉得) 

  ⑶ “晓”呢?跟诗题中同一个字,是解释为“天亮”呢,还是“早晨”?

  (天亮)  

  ⑷ 指说第一句的意思。

  (春天的夜里睡得很香,不知不觉地天已亮了。) 

  ⑸ 指导读第一句:春眠/不觉晓。

  (师范读、指读、齐读) 

  ⑹ 诗人睡得很香,朦朦胧胧中听到什么?

  (鸟叫声)

  你从哪句看出?“闻”什么意思?

  (听到)

  “啼”是一个生字。齐读。意思是什么?

  (叫)

  “啼鸟”解释的时候倒一下,为“鸟啼”,就是──?

  (鸟叫)

  这句话的大意是什么?

  (到处听到鸟的叫声)  

  ⑺ 看图1,想想可能有哪些鸟在叫?这些鸟在唧唧地欢叫,我们来听一听。

  (放录音,听鸟叫)  

  练说:(  )的鸟叫声 

  再来说说第2句的意思,把(  )填的词放进去。 

  ⑻ 想想这时候诗人的心情怎样?

  (喜悦)练读:处处/闻啼鸟。 

  ⑼ 请大家把自己当作诗人,闭上眼,睡觉。

  师述:“睡着,睡着,朦胧中听到鸟的叫声,一声,两声(放鸟声)你睡意全消,睁开眼睛,一看,天都亮了,天也晴了。你触景生情,于是哼出了两句诗:──?(读 1、2句`) 

  2、后两句: 

  ⑴ 诗人坐在床上,听着窗外的鸟叫声,想起了什么呢? 

  ⑵ “夜”指哪一夜?昨天夜里,诗人听到什么声音?

  (刮风下雨的声音)

  ⑶ “花落知多少。”

  “知”组词?这里就表示“知道”。诗人知道花落了有多少吗?

  (不知道)

  “知”解释诗句时就是“不知道”。谁来说说“花落知多少”的意思?

  连起来说说3、4句的意思。(注意:开头加“想起”)  

  ⑷ 我们知道春天是一个百花盛开的季节,想想春天里有哪些花?

  这些花受到风雨的吹打,像雪花似的片片飘落,落在地上(看图3),看这景象美不美?

  诗的最后一句告诉我们春天花很多很美,字里行间流露出诗人对春天的喜爱?想到美丽的花朵飘落地上,美丽的春光即将逝去,诗人心中又有点儿──?

  (惋惜)

  诗人爱春、惜春,这是他在这首诗中表达的感情。

  现在老师做诗人,吟一吟这两句诗: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请你们各自也做诗人,来吟诵一遍。

  (注意:想象自己站在窗前,面对着满地落花) 

  ⑸ 小结:

  刚才我们理解了全诗,体会了诗的感情。

  (卡片出示:理解诗意,体会诗情) 

  四、朗读成诵  

  1、我们把整首诗有感情地读一读。 

  2、听录音范读。 

  3、配乐指读──配乐齐读。  

  4、练背。 

  五、总结学法 

  我们今天学到了一种学习古诗的方法:

  理解诗题──理解诗句──体会诗情──读背全诗。希望大家把这种学习方法运用到以后的学习中去。 

  六、表演巩固 

  一生上台演一个孙子,师演奶奶,对话: 

  奶:今天你们在学校里学了什么呀?

  生:我们学了《春晓》。 

  奶:什么春大春小的?什么意思呀? 

  生:就是春天的早晨。

  奶:你把这首诗背给我听听。 

  生:…… 

  奶:什么“春眠不觉晓”?哪个“眠”呀?“春眠不觉晓”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什么叫“啼鸟”?鸟叫怎么可以用鼻子闻呀? 

  生:……    奶:噢,是听到鸟的叫声。那怎么会有风雨声? 

  生:…… 

  奶:什么“知多少”?那是什么意思呀?

  生:…… 

  奶:哎呀,我的孙子学得不错,说得头头是道,真聪明。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

  1、开火车认读生字。

  2、背诵《春晓》。

  3、出示新课课题《村居》,读题,学习“村、居”两字,解题。

  二、 学习《村居》

  1、学生借助拼音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

  2、识记生字:   

  醉 春烟 散学 忙 儿童    

  (读准音──交流生字的识记方法──随机理解词义,用“醉、忙”各说一句话。)

  3、指名读全诗。

  4、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先认真地读古诗,看看图,想想这首诗中又写了哪些景物?用“  ”划出来。哪些地方读不懂的用“?”标出。

  两分钟后(小组长记时)在小组中交流一下,不懂的地方互相讨论解决解决。

  5、全班汇报交流:  

  ⑴ 学习第一、二句: 

  通过“长、拂堤、醉、春烟”的理解,感悟草、莺、杨柳的形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呢?谁能来说一说?

  指导朗读:

  用轻缓的语气读,感受春天的美景。   

  ⑵ 学习第三、四句:        

  同桌两个互相说一说,你见过的风筝有哪些?风筝是怎样放的?

  (唤起放风筝的记忆,体味其中的乐趣)

  指导朗读:

  读出放风筝的快乐之情。 

  6、吟诵全诗。

  三、 再现生字

  指导写字“知、忙”。

  四、 拓展阅读有关春天的诗

  【课后记】

  学生基本能学会古诗,了解诗意。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古诗。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解释诗句中带点的词语,并说说诗句的意思;想象《观书有感》所描绘的景象。

  4、感受古诗文字和意境和美,领悟知识与实践的关系以及从读书中不断吸取新知识的重要性。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背诵古诗导入  

  我们经前学过哪些古诗?同学们在课外又学会背诵了哪些古诗、现在请同学们背诵自己喜欢的古诗。

  刚才大家背诵的古诗中,有没有宋代诗人陆游的诗呀?

  二、学习《冬夜读书示子聿》

  1、简介陆游。

  2、解题,释题。

  示:指示、训示。子聿:陆游的小儿子。题意;用冬夜读书生发的感想来教育儿子子聿。

  3、初读指导。

  (1)教师范读,学生画出生字。

  (2)学生读生字,认读并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生试读诗文,把全诗读通、读顺。

  4、理解前两行诗句。

  (1)读第一行诗,疏通字词说说第一行诗的意思。

  学问:读书学习。无遗力:不遗余力。

  这一行的意思是:古人做学问是不遗余力。

  (2)读第二行诗,理解诗意。

  始:才

  这一行的意思是:青少年时代花的工夫,往往要到年老时才取得成就。

  (3)朗读前两行诗句,把第一、第二行的意思连起来理解。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做学问要不遗余力地下苦功夫。

  5、理解第三、四行诗句的意思。

  (1)读第三、四行诗,理解“终”、“绝知”、“躬行”的意思。

  终:到底、毕竟。绝知:深入透彻地理解。躬行:亲自实践。

  (2)说说第三、四两行诗的意思。

  从书本上得到的知识终究还是不完善的。要深切地了解必须亲自通过实践才行。

  (3)体味第三、四句的含意。

  第三、四两句表述了知与行的关系:书本上学到的东西,一定要通过实践才能变成真正的学问。

  6、指导朗读,体会古诗的思想感情。

  (1)、听录音。

  (2)、自由练读。

  (3)、指名读e评价e再读。

  (教师点拨学生在朗读中细心体会知与行的关系)

  (4)、齐读。

  (5)、指导背诵。

  三、作业 

  1、背诵并抄写古诗《冬夜读书示子聿》。

  2、课外自学一两首没有学过的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1、有感情地朗读。

  2、背诵古诗。

  二、学习《观书有感》

  1、按自学提纲自学古诗。

  出示投影片:

  自学提纲:

  1、读一读,想一想,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借助字典或联系诗句理解词语“鉴”“徘徊”“渠”“如许”等,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3、记下不懂的问题。

  2、交流自学情况。

  (1)、配乐范读。边听边思考:这首诗描绘了怎样的景象?

  (2)学生交流读懂的内容。

  学生谈对诗句的理解,教师随机指导。

  重点:

  准确理解一些词语鉴:镜子。徘徊:在一个地方走来走去,诗中指天光云影映在水塘中闪耀浮动。渠:它,指方塘。如许:如此。

  理解“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的意思。

  边读边理解边想象。

  质疑--------解疑

  3、有感情地朗读,背诵。

  (1)看图,听录音,进一步感受诗的意境,想象诗中描绘的景象。

  (2)学生自由练读。(读中领悟:正像源源不断的活水使池塘变得如些清澈那样,人要不断读书,不断汲取新的知识,才能变得更加聪明)

  (3)指名读。

  (4)练习背诵。

  三、学习本课生字。

  1、记忆字形;说一说你用什么方法记住“聿”“鉴”“徘徊”这几个字的。

  2、正确书写:你认为哪个容易写错,给大家提示一下。

  3、练习书写。

  四、由学生推荐课外自学的古诗。

  1、分组互相交流收集的古诗。

  提示:先读读古诗,说说作者是谁。还可以用自己的话简单说说诗句和意思,最后和大家读一读。

  2、请二、三名同学当小老师,向全班同学推荐古诗。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课文。

  2、默写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三年级语文下册《古诗两首》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