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巫婆的猫 点赞 分享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通用6篇)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1

  新课程标准就阅读要求我们做到:学习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尝试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重视默读,学会精读、略读和浏览。因此,在教学的过程中,要有针对性地对学生进行读书的训练,力求读透、读精,即要通过阅读培植学生自我感受以及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又要让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体验语文情感,丰富语文的积累。《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我就是朝这个要求做的。

  课一开始我就抓住学生触动最大、印象最深的“名堂”展开读书交流。这样能够激起学生阅读兴趣,让学生对列文虎克的伟大发现有充分的认识,对列文虎克本人充满敬佩,为接下去感悟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取得如此伟大的发现做好充足的铺垫。我从文尾出发(最后一自然段)帮助学生明确这个大名堂是指什么,并通过朗读告诉大家,列文虎克玩出了什么成绩。紧接着,引导学生深刻感受列文虎克玩出的名堂到底有多大。

  列文虎克的伟大成绩在学生头脑中已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引导学生回过头来看一看,找到课文2、3、4段讲了列文虎克玩的过程。这就进入到了本节课的第三大环节,思考列文虎克一步步玩出了怎样的花样。在一步步地理清故事脉络中,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概括文章主要内容。于点评中让学生明白:象这样好好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我们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下来,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2

  《玩出了名堂》第一课时教学反思

  上课前,刚走进教室,就有几个学生拿着课外书跑到我跟前,让我看看他们在课外找到的有关蜜蜂的资料,还有的找了科学家的故事,但就是找不到法布尔的故事,看来他们已开始习惯主动将课堂内容向课外拓展,而这一课又是讲一个外国科学家的故事,每次学到国外的译文我总是担心学生读不懂,所以上课后在复习了昨天学的内容后,我首先向学生介绍了列文虎克的生平,又顺便讲故事似的讲了显微镜的发展史,然后让学生又读了课文资料袋里的知识了解了微生物,以列文虎克是怎么造出放大镜发现微生物为入口,组织学生进行读文,读后,一个学生站起来竟能很流利地讲述这个故事,我明白了,看来学生对这个故事很感兴趣,所以读时拦路虎就少了很多,所以就不再检查读文,直接组织学生再读并画出不懂的词,互相解决。小组学习后,全班汇报,学生已经没有生词了,但学生也产生了不少问题如 “放大镜为什么能放大?普通的镜片为什么不能?”等问题,这时已剩十分钟时间,安排学生同桌自学,然后将我发现的问题进行交流,这就比我只讲重点学到的要多了。看来课堂的内容要根据学生的情况来安排。

  《玩出了名堂》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由于第一课时学生已经能够将课文内容理解,并能讲述这个故事了,所以本节课的时间就放在学生汇报自已受启发的部分,互相交流感受后,重点放在了小练笔上,平常我们都爱玩,让我们来写写玩中的乐趣和收获吧。由于先在一班讲课时交流的时间较长一些只剩余十分多钟时间来写小练笔,而我又急于求成,不想把课堂上的内容推到课下就一个劲地催学生要快,并时刻提醒学生还剩几分钟就要交流了,而我越是急燥学生却越写得慢,下课时没来得及交流我就要收写完的同学的作品,学生们匆匆收尾,我看到许多学生都没来得及细细思考,显然课堂上的十来分钟时间浪费了。第二节课在三班进行教学时我吸取了教训,交读课文及单个交流感受的时间放短,节余二十分钟时间给学生作为练笔,并和学生谈话使学生先确定了内容,下笔前我一面告诉学生不要慌又叮嘱学生注意节约时间,这次明显学生写得质量高出了许多,未下课前已有学生写完了,我让这些学生站起来读自已的作品,学生读得兴趣很高,下课时已有百分之八十的学生写完了,而也有七八个学生读了自已写的。看来课堂上自已首先不能急燥先乱了阵。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3

  《玩出了名堂》这篇文章讲得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并在工作之余消遣磨镜片,做成放大镜,突发奇想发明了显微镜,进而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这个有趣的故事。全文贯穿一个“玩”字,他的重大发明创造,都是在玩中完成的,也正是列文虎克在玩的过程中善于观察,善于思考,才玩出了震惊世界的名堂。启发学生在玩中也要认真观察,仔细思考。

  我讲这节公开课时,是由学生对于玩有什么看法讨论入手,引出作者的看法,进而引出列文虎克玩出了名堂的例子,让学生进入列文虎克玩的情镜中,模仿他的玩,边玩边体会在玩的过程中应注意什么、学习列文虎克什么。最后体会列文虎克的发明是多么了不起,启发学生在生活中也应该怎么样。

  在讲课之前,我觉得这节课应该会是一节很生动的'课,有时也会因我的幽默语言而发笑;讲课时,发现自己说得很多,特别是导语部分,学生确实读的很少,致使读写结合没有按计划处理,感觉没有预期的效果好,但还没有觉得这是一节很失败的课。

  讲课后,老师们给我做了全面的评价,戴校长:课前的准备工作做的充分,课程设计的紧凑,战线有点长,导致没有时间上生字词,觉得要提前把生字词解决掉,或是要花时间检查学生预习生字词的情况。

  杨校长:别人没用过的方法,试用是一个亮点,通过上公开课,大家商讨,共同提高。打破传统,有探究意义,让我们的教学丰富多彩。杨松刚:最后下课前没有按要求完成任务。其他教师都是一些带有激励的话语。

  如果再讲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多读课文,提出几个重点性的问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多讨论多说,学生除了学还要练习,进行反馈,做到学练结合。老师只要做好引导、评价与总结就可以了,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评价很重要,课堂学生的积极性可能就因老师的某一句话就调动起来了,光老师有激情是没有用的。但我却是无论学生有没有激情,我总是充满激情,让别人看来也许很傻!

  我知道我的课堂总是我说的多,但是很难改正,我其实还没有彻底深入进去,要不然也会进步很快的。事实有时候是计划赶不上变化,在实际的过程中可能会出现很多意想不到的事情,说明我对这堂课的驾驭能力还不够,要尽快妥善处理。知道自己的缺点,我会努力改正!加油!加油!加油!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4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在上这一课时,我想孩子们很是感兴趣,试想:都是八九岁的年龄,谁不喜欢玩呢?可是,能在玩中出了名堂,并不是很简单。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以“玩”为线索,以“名堂”为中心,因此在教学时我把“玩”与“名堂”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提出“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什么名堂”这个贯穿全文教学的一个重点问题。

  在教学过程中,我想方设法地创造机会,大胆地让学生表现自己,让学生真正体会到自己是学习的主人。如课文的导入时的谈话从学生的实际生活出发,同学们都喜欢玩,你是怎样看待这件事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纷纷发表了自己的看法。但基于孩子思想过于严谨,所以看法都相对单一。

  而在课文理解方面,因为内容不是很深奥,所以放手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读,让学生在读中理解感悟。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所以在指导方面,我比较注重学生的独特感悟,学生对列文虎克的磨镜片的恒心赞赏,就让他们读出赞赏的语气,学生对列文虎克很钦佩,就让他们读出钦佩的语气,在读中悟、在悟中读,学生的朗读能力得以提升。

  当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我就不失时机地让学生阅读小资料,进一步领会许多发明和创造都是“玩”出来的,鼓励孩子们回到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交流自己日常的玩中有没有发现,让学生回归生活,孩子们畅所欲言,此时我安排学生进行小练笔,把自己玩的过程写一写。课后发现多数学生基本能把玩的过程写出来并有所收获。

  总之一句话,课堂应该是属于学生的课堂,老师的任务是做好引导者的角色。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自主、合作、探究”,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变过去老师主动的“教”为学生主动的“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体特征,立足于学生学习兴趣的开掘与培养,让学生在学生中掌握、认识和发现知识,并在深入地探究中获取学习的乐趣,养成敢于尝试、追根问底的科学精神,而学生自主与合作意识,也将会因为我们探究的逐渐深入而相得益彰。

  放得开更要收得拢《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第四单元的课文都是孩子们乐意去学,去读的,所以上起课来非常顺利,今天学习《玩出了名堂》,一节课下来感觉热热闹闹,学生对课文内容掌握也很顺利,但我有一种感觉:学生学到了多少?

  阅读是读者个性化的行为,阅读的过程是富有创造性的过程。阅读教学是为了引导和帮助学生阅读,老师对课文的解读,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与理解。教师不厌其烦地分析的句子,学生可能“不屑一顾”,不以为然。尊重个性,那又如何照顾全体呢?该如何去把握?

  《语文课程标准》要求“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个性阅读的意义还在于:让学生学会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学会用自己的头脑去思考,倾听不同的声音,见识各种各样的观念。而我在实际操作中却忽视了这一点,以致在理解课文前半部分时气氛比较沉闷。学生与文本进行对话,思想产生碰撞,自然会产生一些个人体验。当然,学生的个性阅读得出的结论有时难免有不大成熟或不够完善的地方。对于体验中的局限性,我不应轻易否定,多一些尊重,多一些交流,给予学生犯错误的权利,让学生意识到“与其重复一句正确的话,还不如试着说一句错误的话”。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放开与收拢之间有着一定的关联,在实践教学中我还需要历练。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玩出了名堂》这篇课文写的是列文虎克玩文放大镜玩出名堂的事情。

  在教学中,我从“玩”字入手,让学生通过阅读课文,了解本课中的“名堂”是指列文虎克的新发现。这节课学生参与热情很高,特别是一些男孩子对这样的科学知识学得很有兴趣,并能通过自己阅读,学懂课文。而我在教学时也理所当然地认为列文虎克玩放大镜而发明了显微镜从而发现了微生物。当课后我与教研组的老师聊起时,才知道原来显微镜不是他发明的,是一个叫詹森的眼镜制造匠人于 1590 年前后发明的。怪不得课文中只提到他“做成了一架简单的显微镜”,没有提到“发明”。看来是我在备课时,太粗心,没有对文本进行仔细咀嚼。我又查阅了资料,原来列文虎克不是无意磨镜片,而是由于买不起放大镜,偷学了磨镜片的技术。回去研究后才制成了简单的显微镜,并且在后来又制成了当时世界上放大倍数最高的显微镜。回到课堂,我向学生道了歉,并纠正了这个知识性错误。

  看来对于每一篇课文我还需要咀嚼得更细一点,把教材摸得更透一些。我又回想起了我读师范时,老师教给我们的:“备课时,备教材和备学生很重要。”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5

  上完本课,感触很深,似乎没费多大劲儿,完成了本课,而效果也不差。无论是基础还是文本内容,算是落到实处。如果说,我在本课的教学思想上还有些道理的话,那我有如下反思。

  一、抓生活,乐生活。让学生玩中学,学中乐,乐中学。本课语言朴实,寓说理于叙事之中,对于孩子来说,课题就很有意思,鉴于此种特点,我并没有在课堂上揭示新授内容,只是带着孩子们玩。那天正是大晴天,操场上阳光灿烂,我让孩子们到操场去捉影子,踩影子。那个高兴劲儿,有的孩子大声叫:“我踩着了。”也有孩子笑得不得了,说:“我的影子和别人的影子重合了。”我问孩子们发现了什么,有孩子说,面对太阳影子在后,背对太阳影子在前,左侧面对着太阳影子在右,右侧面对着太阳影子在左,正中面对太阳影子很短……

  我都很赞同学生的观察结论,接着回教室,我又给孩子们玩游戏,将蜡烛点固定在纸杯里,然后倒水,看蜡烛燃到水位以下会怎么样?有的孩子说,肯定会熄灭。我只是让孩子们观看着。突然有一男孩子叫起来了,说:“老师,蜡烛还在燃,而且快到水底了。”我问,为什么会这样呢?这下举手的孩子不少了,都争着说:“是流下来的蜡遇到冷水就凝固了。”还有孩子说:“蜡烛是圆形的,这样整圈的蜡就凝固在一起,水就不会淹着灯芯。”我夸奖了孩子们,说:“你们是玩出了名堂。”接着板书:《玩出了名堂》。

  接着,我讲了一个故事《捣鸟蛋的孩子》,揭示故事中的孩子就是举世闻名的昆虫学家?让学生带着一种“由玩未尽,由听未尽”的积极状态去读课文。学生非常愿意合作我的指导,师生共同交流彼此读书,做游戏的感受。很多孩子能总结“玩也会发现科学。”好奇心和求知欲也会发现科学。我肯定了孩子们的学习劲儿,借机出示了一个有趣的问题“水有浮力.”我针对这个话题,设问“水真的有浮力吗?”教室里热开锅了。我给足学生议论时间,然后,我宣布回家去做做不就知道了吗?其实,平常孩子们都爱玩,只要老师带领学生玩玩问问,说说写写,乐中取乐。因为全文就贯穿一个“玩”字,很多孩子玩火光镜,放大镜。

  二、阅读感悟写法。怎样写玩时快乐情形,这是本人在本课中要渗透的重点。本文讲述的是列文虎克一边看门,一边麿镜,玩玩放大镜。,再次玩放大镜,把两片放大镜放在一起,发明了显微镜。接着写他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明了显微镜,接着写他在玩显微镜的过程中,发现了一个全新的微生物世界。全文就以一个“玩”字穿起了整个故事。将主人公“玩”的过程及收获写得淋漓尽致,使文章层次清楚,重点突出。那么我们该如何写出玩时的情形呢?这里我结合写作知识点作了详细的点拨。

  首先回忆哪次“玩”给自己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认真回想自己平时最喜欢玩的游戏是什么,如:捉迷藏,荡秋千等。然后把最喜欢的一次“玩”的玩法和玩的过程作为重点写下来。并写出玩时的乐趣和感受。比如、写“荡秋千”(坐在秋千上,什么也不想,一上一下,来来回回,有一种飞翔的感觉。看看周围,一阵阵风吹过,一只只鸟儿飞过。在秋千上,我什么也不想,晃眼望望远处的景色,抬头望望蓝天,几朵漂浮的白云好像托着我的蓝色梦想……恍惚中已经过了很久,一个小时就过了,可我还是不想停下。“秋千”这“古老”的玩具,伴我度过童年的开始,童年的结束,一天又一天,一年又一年。荡秋千那种忽上忽下的感觉,就是一种刺激,我喜欢秋千又高又远的刺激……

  本文在朗读的处理上,基调是亲切,惊喜的。比如、作者是怎样避免使用枯燥的专业术语的?怎样理解“那是一个‘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的意思。这里我“扶”着走的。文中的“小人国”指的是微生物。这里给“小人国”“居民”加引号是用了拟人的手法,这样,不仅起到强调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避免了使用专业术语的枯燥,增强了所要表达意思的趣味性和可感性。

  三、阅读与作文比较。人们常说“玩物丧志”,玩怎么能玩出名堂呢?在本文的教学思路上,抓住这下题目,吸引孩子的好奇心,很容易把持。这里,我出示有关名人例子。如:爱迪生在玩耍中产生了许多疑问,激发了他研究的热情,有一千多项发明;年顿在玩耍中,因为苹果从树上掉下来,发现了万有引力等。学完课文要趁热打铁和学生交流平时都玩些什么,有什么样的玩法使自己受到启发。在这个环节,我安排了学生写作练习,应该说,在我的语文课里,这是我必过关的训练内容。在写的过程中,鼓励学生想怎么写就怎么写,写出玩耍中的乐趣和启发。如“捉影子”“扔鸡蛋”“一件快乐的事”等。

  在学生练习前,点拨使用修辞的准确性。比如、本课在表达上,是妙用拟人手法。为了进一步让学生学会这种表达方法。出示句子:1、那是一个微观世界,微观世界里的微生物,比地球上的人要多得多。2、那是一个‘小人国’“小人国”里的“居民”比地球上的居民要多得多。我作了“对应式”的比较。“微观世界”拟人化“小人国”“微观世界里的微生物”拟人化“居民”。这样就能增强趣味性。此处使用了拟人的手法,还加了引号,这样不仅起到了强调作用,还使这些词语具有特殊的意味,增强了趣味性。

  总之,学习语文,激发学习兴趣是教学成败的关键,是学生学习兴趣的有效途径。在探究中获取信息,在快乐中获得成长,一种身心与知识上的成长,语文离不开生活,生活中一定有语文。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篇6

  对于三年级的小孩子们,这是一篇较接近他们生活实际的课文。讲的是荷兰人列文虎克喜欢玩镜片,做成放大镜玩,接着又做成简单的显微镜,进而发现了微生物世界。全文紧扣题贯穿一个“玩”字,启发孩子们学习列文虎克的这种在平时的玩耍、游戏中细心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在实际教学中,先让孩子们了解有关显微镜的知识,收集有关微生物的资料,然后以课题入手让学生质疑,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走进教学。

  在识字、写字教学中注意培养孩子们独立识字的能力,用自主识字的方式进行,重点提醒多音字、形近字、同音字等。

  教学中,以“列文虎克是怎么玩的,玩出了哪些名堂”作为贯穿全文的一个问题,让学生们带着问题去阅读。重点研读课文的二、三、四自然段,从三个方面写列文虎克是怎样玩出了名堂的:边看门,边磨镜片,玩出放大镜,发明显微镜,发现微生物。通过细读文章,用简洁的话语,列出重点情节,可以帮助学生很好地概括出文章的主要内容来。这一环节下来,学生既理解了内容,又发展了语言,还体会了学法,凸显了环节的整合,增强了实效。

  随着课堂学习的逐步深入,学生一步步走进了列文虎克的内心世界,一次次加深了对列文虎克玩法的认识,再请大家思考:列文虎克为什么能够玩出这么多的花样?取得如此的成功?我们能够从中体会出什么道理呢?学生静下心来,回顾列文虎克玩出花样的过程,会有所感悟:持久的兴趣;无比的耐心;细致的观察;用心的思考。最终,水到渠成,明白了到底是什么原因使得列文虎克玩出了大名堂,从中经历了真切地阅读体验,收获了宝贵的阅读方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玩出了名堂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