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说课稿范文

说课稿范文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说课稿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

说课稿范文(精选15篇)

说课稿范文 篇1

  各位评委,各位老师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人生自强少年始》

  说本节课的地位和作用:心理健康教育的目的就是为了使学生自立自强。也就是说自强是一个人心理健康的标志之一。一个人的成功不在其有多高的天赋,也不在其有多好的环境,而在其是否具有坚定的意志,坚强的决心和明确的目标。脚踏实地,百折不挠,一步一个脚印地向着崇高的理想迈进,总会有所收获,有所成就。现在中学生。在困难和逆境面前常会手足无措,或是自暴自弃。因此, 解决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关键是要提高学生的自我认知水平,培养自强的品格。通过教学使学生向在困境中成才的成功者进行比较分析,认识自己,从而树立自强精神,制定人生的目标和走向成功的方法,坚定地走下去,必然会享受到成功的喜悦。本节课就以自强为题展开。

  说教学目标

  根据教材的知识结构和内容分析,结合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及其心理特征,制定了以下的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和价值目标:初步感受到自强对一个人的成长具有巨大作用;积极培养自强的生活态度,树立自强观念;渴望做一个自强的人,抛弃自弃的心理。

  知识与能力目标: 知道自强是一种精神,是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 懂得自强的含义、了解自强精神的表现、作用; 懂得自强要从少年开始。

  过程与方法目标:举例说明自强的意义;亲身实践体验自强的重要。

  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 1 )自强的含义及其精神表现是本节的教学重点,也是难点。确定为重、难点的依据是:学生的认识水平特点决定了学生对课本理论知识的理解有一定的难度,易产生疑惑。突破方法是通过创设情境,从具体材料出发正确引导学生从实践到理论、从具体到抽象。

  ( 2 )自强的意义和作用也是本节的重点。确定为重点的依据是: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有许多复杂的因素,主要取决于主观上是否努力、是否自强不息,讲清自强的意义,才能激发学生培养自强品质的愿望。

  突破方法是根据学生实际设计了小小故事会、读寓言故事思考交流等活动,从正反两方面来体会自强的意义,进而产生要主动探究培养自强品质方法的强烈愿望。这也为下节课培养自强品质方法打下基础。

  说教法:

  根据七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主要采取了

  ( 1 )多媒体电化教学: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的优势,运用影像、图片、声音等再现情境教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 2 )分组合作、主体参与、活动探究:通过一系列问题的设置,组织学生分组合作探究,班内交流,引导学生全程参与,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

  ( 3 )创设情境:利用影像资料《 20xx 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歌曲《男儿当自强》的艺术感染力,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引导学生情感上作出正确选择——从少年开始就要自强,培养学生的生活态度。

  说学生分析及学法指导:

  现在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许多事情由家长包办代替,使得学生们身上自立自强精神非常缺乏,少数学生遭遇到家庭变化、学习上的挫折之后,无法正确面对,易产生自弃心理。因此,在教学中,要引导学生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以下环节的设置:创设情境——体验自强;合作探究——感悟自强;分析材料——学会自强;内化知识——我要自强。 让学生在活动中学习,在活动中思考,积极主动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升华情感。

  说教学准备和教学手段:

  ( 1 )学生准备:结合教材内容收集一些古今中外优秀人物的故事。

  ( 2 )教师准备:根据学生情况分组;制作多媒体教学课件

  说教学过程:

  活动一:创设情境,增强学生情绪体验,引出课题。 (8 分钟 )

  多媒体展示: 20xx 年感动中国人物——洪战辉

  启发提问(多媒体展示):这位普通的哥哥具备的什么品质打动了我们的内心,感动了中国?他的哪句话最能打动你?(引发学生思考分组合作探究、讨论、总结发言得出自强精神的含义。)

  [ 设计意图 ] 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人内心的感化,,因为学生都是有血有肉、有情有感的活生生的人,欲先动其心,必先动其情,先要在情感上引起学生的共鸣,才能收到良好的教育效果。引导学生在阅读与思考中,自主感悟到面对残酷的生存挑战,只有强者才能生存,让学生体会到在现代社会中我们要做生活的强者,从而产生想培养自强品质的强烈愿望,主动参与学习过程。

  结合学生回答,教师小结归纳出自强的含义。

  板书:自强的含义

  教师引导:洪战辉就是凭着这种自强不息的精神,从一个男孩开始成长为一个苦难打不倒的男子汉, 赢得了 20xx 年中国的感动。同学们,自强是一种精神,一种美好的道德品质,对一个人的成长作用巨大。初中阶段是学习知识、培养道德、增长才干、发展自己的最佳时期,我们应向洪战辉学习,主动培养自强的品格,让自强的品格成为我们努力学习,奋发进取的动力。

  板书:

  一、自强,是进取的动力(多媒体展示)

  多媒体展示课题: 《人生自强少年始》

  2 、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30 分钟)

  多媒体展示:

  一、自强,进取的动力(板书)

  1 、自强的含义

  活动二:互动平台——小小故事会

  请同学们讲述你所知道的古今中外名人自强不息的故事。

  配合学生讲述的故事, 多媒体展示一些学生熟知的自强不息的名人图片,适当补充相关内容。有林则徐,郑和,詹天佑,戚继光,张海迪,桑兰,中国女排全体,贝多芬,海伦凯勒等。

  [ 设计意图 ] 引导学生从自己所熟知的先进人物的自强事迹中体会自强对个人和国家的重要作用。实现从实践到理论的突破,让学生在活动中得到认知和体验,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和分析归纳能力。

  师小结:看来,同学们了解的自强不息的事迹很多,这也说明自强精神表现在方方面面。请大家根据同学们讲述的故事,结合教材内容思考:在现实的学习生活中,自强表现在哪些方面?自强有什么作用?

  板书: 2 .自强的主要表现

  学生分组探究,以小组为单位推选发言人在班内交流。(配合多媒体展示自强的表现)

  二、自强,通向成功的阶梯

  (多媒体展示)材料两则

  邰丽华,中国残疾人艺术团的舞蹈演员,中国特殊艺术协会副主席。这位两耳失聪的女孩,用生命演绎的舞蹈感动了国人。家住湖北宜昌的邰丽华,小时因高烧注射链霉素而失去了听力,从此进入了一个无声的世界。律动课上,老师踏响木地板的震动,启蒙了她对音乐的痴迷,而被她称作“看得到的音乐”的舞蹈也从此成为她生命的亮色——她赖以表达内心世界的语言。

说课稿范文 篇2

  【教材分析:】

  《比和比例》属于概念课,为了让学生对比和比例的知识形成整体的认识,又能把握住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达成触类旁通,一举多得,我将比和比例的知识对比复习,深化基本概念。学生经过自己的努力而整理出来的知识体系,学生理解得更深刻,记忆得特别牢固,而且能有效地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通过列表的方式使学习的知识系统化,也明确了各知识点的共性和个性,表示了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重要的是渗透了学生对各类信息的整合、梳理,培养了科学的学习方法,让学生学会学习。

  【设计理念:】

  一、为学生构建自主学习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去梳理知识点。

  复习过程中,老师不是一味地向学生出示一连串的问题,让学生机械地回答,而是给学生提供了表格,让学生根据表格的内容及要求自己去整理,可同位合作,也可小组间交流,也可自己独立完成,通过比一比,赛一赛,说一说,议一议来充分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在学生的自主活动中让知识植入学生的脑海之中。如复习比和比例的区别,师出示表格,基本上涵盖了比和比例相关的知识点,学生掌握此表中的内容,对本单元的知识也就了然于心了。同时表格的形式,也使繁碎的内容变得整齐,有利于学生记忆和运用。

  二、把数学与生活有机相连,让学生学会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活中的问题。

  此部分知识大多数问题都能从现实生活中寻找出其影子,结合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经历从学数学到做数学的过程,是新课程理念所提倡的。教学从课堂延伸到课外,和学生的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充分感受到"学有价值的数学"的重要性,在学生了解生活,运用数学的同时,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人教版小学数学六年级下册P89—90页内容。

  教学目标:

  1、情感目标:在复习活动中让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实际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激发学生成功学习数学和自信心和创新意识,渗透事物间是相互联系的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2、能力目标:通过小组合作整理知识框架,提高学习的系统性,培养学生归纳、总结等自我复习能力及团队合作精神,加强生与生之间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生活问题的能力。

  3、知识目标: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能正确迅速地解比例、化简比和求比值。

  教学重点:理解比和比例的意义、性质,掌握关于比和比例的一些实际运用和计算。

  教学难点:能理清知识间的联系,建构起知识网络。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导入复习:

  同学们,你们喜欢玩游戏活动吗?今天我们一起举行一个比赛活动,你们愿意参加吗?

  二、展开活动,自主复习

  1、师:今天的活动我们有个主题,出示:比和比例。为了在这次活动中玩出水平,赛出成绩,我们各小组都进行了认真的复习,在提问和被提问方面都做好了充分的准备。你们有信心夺取冠军吗?

  2、请各小组自我介绍。

  3、师:希望各小组成员正如你们组的名字一样能赛出水平、赛出成绩、赛出风格。

  4、老师宣布:比赛现在开始。多媒体出示比赛规则,请一位同学宣读。

  第一回合的比赛:

  A、回收各小组的问题,再由各小组长抽签决定要回答的题目。

  B 、小组讨论5分钟。

  C、各组轮流答题。答对得5分,答错可以给本组其它成员一次补答的机会,如果补答正确可得5分,如果答错则由其它小组的成员补答,答对得5分。

  5、学生活动开始。

  (1)小组长抽签。

  (2)小组讨论交流,做好答题的准备。(5分钟的准备时间)

  (3)开始答题。

  A、抽到"比和比例的意义"的小组先作答,其他小组成员当裁判。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比和比例的意义

  请答题:

  1、说说比和比例的意义,并各举出一个例子。

  2、举例说明:比和比例有什么区别?

  3、举例说明:比和分数、除法有什么关系?

  (学生答题时,请一位同学充当记分员,每答对一道题就把笑脸帖到该小组的小旗上面,老师边板书,答题完毕由这位同学宣布成绩。)

  B、抽到"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小组接着作答。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比和比例的基本性质

  请答题:

  1、什么叫做比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做比例的基本性质?请举例说明。

  3、比的基本性质有什么应用?比例的基本性质呢?

  C、抽到"求比值和化简比"的小组接着作答。

  师用课件出示问题:

  恭喜,你们组抽到的研究主题是:求比值和化简比

  求比值和化简比

  请答题:

  1、怎样求一个比的比值?请举例说明。

  2、什么叫最简单的整数比?

  3、举例说明:求比值和化简比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第二回合的比赛:

  做题决定胜负,做对者为本小组得10分。,做错的不加分。

  1.求比值

  0.24:0.6 6:2/3

  2.化简比

  1.25:2.5 4/5:3/5

  3、解比例

  X:3/4=12:1/8

  6、教师小结:今天的比赛第* *小组团结协作,发挥出色,比其他小组略胜一筹,荣获冠军,老师为你们祝贺!但老师觉得另外三组不甘示弱,积极参与,主动学习,同样值得老师喝彩!你们这样的讨论和竞争,让老师和你们大家一起对比和比例这部分知识认识更有条理,印象也更深刻了。

  【设计意图:适当的总结和鼓励为学生的学习活动作了较好的评价,学生从教师赏识的话语中体验到合作学习的成就感,能以更加积极的心态和饱满的情绪迎接更大的学习挑战。】

  三、自主检评,完善提高

  师:现在老师这儿有一些数学问题,你们能用你们刚才复习的知识来解决它们吗?

  1、如果A×3=B×5,那么A∶B=( )∶( )

  如果a:4= 3:12,那么a=( )2、讲故事,让学生感受数学。

  有一对夫妇种了几亩庄稼,看着日渐成熟的庄稼他们很欣慰。可是他们发现庄稼生病了,他们诊断之后到商店去买农药。他们不识字,销售员告诉他们农药稀释按1:500来调试。他们回家后赶紧干起来,喷洒完农药后才放心,可没有几天他们发现庄稼都死光了,农药不仅把病菌杀死了,也把庄稼杀死了。那可是一年的收入呀!由于销售员的无知,赔偿夫妇15000元。

  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触动?

  【设计意图:在课的结尾安排这样的练习,让这节课从"趣"开始,以"趣"结束,让每一个同学都沉浸在数学学习的快乐中,也进一步体会到比和比例在生活中的作用,感受到数学和生活的密不可分。】

  四、总结

  同学们,上了这节课你们有什么收获和感受?你对自己的表现有什么评价?

说课稿范文 篇3

  本课是教育科学出版社《科学》教材三年级上册《我们自己》单元的第五课时——《奇妙的指纹》。本单元是在观察了植物,寻访了小动物后,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比较、体验等方法,去了解自己的身体,使他们从整体上对人的构造有个大致的了解。而 “奇妙的指纹”则是对人体的局部进行较深入地观察,通过拓印指纹和对指纹的探究,让学生知道每个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相同的,并了解指纹在其他方面的应用。在学生亲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中,掌握科学研究的方法和技能。

  本课教学选择的是二年级学生,他们从未接触过《科学》虽然对科学探究活动充满了好奇与热情,但他们不具备科学探究活动不可或缺的一些基本技能。例如:观察的方法、顺序等,一切技能仅限于日常生活经验的积累。他们的探究活动正如一句古话:万事具备只欠东风。而这股东风就是科学的研究方法和思维品质。基于此种原因,在课堂教学中我从以下方面进行努力。

  1.以学生熟悉的故事引入,激发学生好奇心

  选取一年级的语文课文《雪地里的小画家》为导入。当学生看到自己所熟悉的画面,就感觉到自己的知识有了用武之地,参与热情瞬间迸发出来。这样一来当学生在交流中进一步明确每一种小动物的脚掌都有各自的特点,就很自然的将注意力转移到我们手掌上的指纹,好奇心趋使学生产生了对指纹进行深入研究的需要,为后面的教学做好了铺垫。

  2.以指纹卡范本展示,学习拓印指纹技巧

  全课的教学围绕“指纹”展开,因此获取清晰的指纹十分关键。为了指导学生采集一套清晰的指纹,我做了如下设计:先出示一张制作精美的指纹卡,看似简单的一张卡片,上面却暗藏着许多信息,它将左右两只手的10个指纹分上下两排对应排列,方便学生进行比对,还有收藏意义。小小的指纹卡起到一举两得的作用,一方面它的出现激发了学生学习活动的兴趣,使孩子们眼前一亮,都迫不及待想制作一张属于自己的指纹卡;另一方面,也是更重要的一面,它为学生自己制作指纹卡提供了一个雏形。然后再通过提问“怎样才能做出这样一张指纹卡?”充分征集同学们的意见,从方法、步骤、技巧上给学生以提示,为后面的探究活动打下良好的基础。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充足的探究实践材料是探究活动得顺利进行的重要保障。因为此前听过相关的一些研讨课,老师们往往提供给学生许多拓印指纹的器材,学生花费很多的时间进行拓印指纹,而拓印的指纹效果并不理想,给后面的活动造成负面影响。所以我处理此环节时格外注意材料的选择。为了拓印清晰完整的指纹,我尝试了所有能想到的拓印材料,如:印泥、印蓝纸、透明胶……可这些都无法达到理想的清晰度,不是油墨过重就是杂纹太多。最终,在洗相馆找到一种最为理想的材料——冷裱膜。它像贴纸一样,明胶部分一撕就行,大大减少了反复接触的机会。

  3.以经历科学探究的过程为途径,学会科学探究方法

  培养学生学会提问固然重要,而培养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研究问题,并且能够用自己的方法进行研究就更为重要。在课堂上我让学生根据确定的研究问题和方案,自主探究,把时间交给学生让他们充分经历了一次“提出问题,选择问题、合作探究”的科学研究过程。学生的思维是极其跳跃的,关于指纹,他们提出许多感兴趣的问题,例如:“每个人的指纹是一样的吗?有几种指纹?指纹是怎样形成的?指纹会发生变化吗?”为了让这有限的课堂40分钟解决一些孩子们力所能及的问题,我设计了一系列的问题“这么多问题,有哪些是一样的?”“在这些问题当中,有哪些是既有研究价值又能在课堂上进行研究的?”,引导学生就此进行整理归类,再引导学生对整理后的问题进行分析。在本堂课上有的学生就从众多的问题中选择了“指纹是一样的吗?”进行研究并通过观察比较得出了每个手指的指纹是不同的,每个人的指纹也是不相同的结论。学生在提出问题、整理筛选和确定问题的过程中思维能力得到了训练,学生主动探究意识得到了培养。为了让学生的研究活动更科学更规范。我在各小组确定本组研究问题后,先让学生在小组内讨论自己的研究方案,接着在小组汇报时,鼓励“评议团”边听边思考“这样的研究方案可行吗?你有什么更好的建议?”使学生通过讨论、评议后不断修改本组的研究方案使其更加合理、完善。比如:有的组想研究指纹的样子?起初只想到用放大镜观察自己的10个指纹。此时,就有学生提出只观察一个人的10个指纹很可能漏掉某种形状的指纹没有观察到,应尽可能观察更多人的指纹。听了建议后,这组的同学就将观察的范围相应的扩大为观察小组所有成员的10个指纹。学生的探究更具科学性了,探究能力也有了进一步的提高。

  4.以耐人寻味的问题,培养学生课后探究的良好习惯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起点,是教师为学生开启的第一道门。作为教师要引导学生针对问题展开更深层次的科学探究活动。因此,在本课的结尾部分还设计了课后探究的环节。回顾本课学生所提出的问题,把那些在课堂上不能解决的问题,鼓励学生用课堂上学到的研究方法课后继续探究,逐步养成课后探究的良好习惯。

说课稿范文 篇4

  (一)说课内容

  说课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课本第十一册"圆的面积"。

  (二)教学内容的地位和作用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掌握长方形面积的基础上,通过直观、演示,把圆分割成若干等份,再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然后由长方形面积公式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圆的面积是本单元的教学重点,也是今后进一步学习圆柱体,圆锥体等知识的基矗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

  (三)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推导出圆面积的计算公式,并能运用公式正确计算圆的面积。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初步的空间观念。

  3.渗透转化数学思想。

  (四)教学重点、难点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观察操作总结圆面积公式。难点是理解公式的推导过程。关健是弄清圆与转化后的近似长方形之间的关系。

  (五)教学具准备:

  本课教学,采用直观演示和学生动手操作等方法,充分运用电教媒体辅助教学,由圆转化为近似的长方形,总结出圆的面积公式,并能在实际中加以运用。

  (六)本节课分五个环节来设计教学。

  第一个环节:创设情境,引出问题

  课件演示:(牛吃草)看到这个画面,你能获得哪些数学信息?那牛吃到草的面积是多少你知道吗?这节课我们大家就一起来探讨圆的面积。)(板书课题)

  第二个环节:新授

  教学中,运用转化的方法,将未知转化为已知,不仅可以化繁为简,化难为易,而且可以勾通知识之间的联系。可以帮助学生理解新知识,提高课堂教学效率。鉴于此,新授部分我是这样设计的。

  (一)公式的推导

  1.准备题请同学们回忆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再想想,三角形、梯形又都是转化成哪一种图形推导出它们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本课就用这种转化的方法来推导圆面积的计算公式。

  2.推导圆面积公式

  第一层次教授转化的方法。让学生看屏幕上的圆,老师把它平均分成8份,先把上面的4等份和下面的4等份分开,再交叉地拼在一起,看看,拼成了一个什么图形的近似图形?为什么说是近似的平行四边形呢?让学生继续观察,我们将其中左边的一个等份再平均分成2份,将一小份移到右边拼起来,现在拼成的图形近似什么图形?由圆转化成近似的长方形,什么发生了变化,什么没有变?

  第二层次运用转化方法让学生进行操作,再通过演示渗透极限思想。让学生拿出准备好的16等份的圆,利用刚才的方法把它剪开拼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观察一下,拼成的近似的长方形与屏幕上8等份的比较一下,哪个更接近于长方形,为什么?如果我们把一个圆等分成32份,拼成的长方形会怎样呢?(屏幕上演示)这时引导学生思考:我们刚才是把一个圆平均分成8份、16份、32份,如果再继续分下去,分的份数更多,拼成的图形你会发现什么?由此可得:把圆等分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就越接近于长方形,尽管形状发生了变化,但面积是不变的,也就是说,拼成的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圆的面积。

  第三层次推导公式让学生再注意观察屏幕上显示的由圆转化为长方形的过程,思考这个长方形的长和宽各相当圆的哪一部分?那么,能根据长方形的面积公式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归纳得到圆的面积。(公式略)回顾学习过程:将圆平均分成8份,进行拼图,目的是教给学生由圆转化为近似长方形的方法,并初步感知圆的形状变了,但面积并没有变。再让学生亲自动手将圆平均分成16份拼图,使学生进一步感知拼成的图形更接近于长方形。

  此时,经过学生的空间想象,他们在大脑中已经形成了由圆转化成长方形的图像,这时在计算机上再显示将圆等分32份后拼成的近似于长方形的图像,会使学生在视觉上得到证实,他们的思维结果是正确的:将圆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拼成的图形越接近长方形,但面积始终是不变的。运用计算机显示由圆到近似长方形的图像的变换过程,揭示出数学知识的内在规律的科学美,并充分体现构图美和动态美的特点,它能刺激学生,强化学生的好奇心,提高学生探求知识奥秘的欲望,有助于解除学生视听疲劳,提高学习效率。计算机的辅助教学促进学生良好思维品质的形成,达到了预想的教学目的。

  3.小结

  让学生回忆一下圆的面积公式是怎样推导出来的?要求圆的面积,需要知道什么条件?这样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进一步的提高。

  4.阶段性练习

  a.看标有半径的圆,求面积。

  b.已知半径求面积。(练习时交待运算顺序。)

  (二)学习例1要求学生运用公式正确计算,注意书写格式和运算顺序。

  第三个环节:巩固练习

  对于巩固练习,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循序渐进的原则设计,意在让学生在理解概念的基础上,正确地掌握公式,并能运用知识解决实际的问题。第一层次的练习是以文字题的形式给出直径求圆的面积。第二层次的练习给出半径和直径求圆的周长和面积。第三层次的练习是在两个圆(一个标有圆心,一个没标圆心)中量出所需条件求圆的面积。然后,对全课进行总结,质疑问难。

  第四个环节:总结反思,课外延伸

  好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到这里,你觉得自己今天表现怎么样?你觉得同学们的表现怎么样?你觉得老师表现怎么样?课堂上你高兴吗?这么高兴的一堂课你都有什么收获啊?

  第五个环节:布置作业。

  本节课可采用由计算机设计的三维动画,给学生以生动、形象、直观的认识,富于启发地清晰揭示了知识的内在规律,再加上学生实际动手操作和老师的点拨解说、提问,使教学过程有机组合,充分显示了电化教学的优势,较之其它教学手段和方法更易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说课稿范文 篇5

  一、说教材

  1、教材所处的地位和作用: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一节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苏科版八年级上册第十六章第一节内容,在课本58页——64页。本章是根据全日制义务教育《生物课程标准》的第五个一级主题——生物圈中的人,安排了“人体的支持与运动”、“动物的行为”两节内容。对于人和动物体而言,许多行为的产生都需要在神经系统的支配下,通过运动系统来完成。所以本章节安排在生命活动调节的后面。

  教材在内容的编排上,以问题探究为主线,安排了观察人体的骨骼组成和观察长骨的结构两个活动,让学生在观察、交流、讨论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性的学习方式,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真正使学生实现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同时,教材在编写上还注意引导学生关注和生物学有关的社会问题,形成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主动参与社会决策的意识。使学生在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都有所发展。

  2、教学目标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具体要求,以及学生原有的知识确定本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2.描述人体骨骼的组成。

  3.通过观察说明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

  (二)能力目标:

  通过观察长骨的结构以及进行有关骨的实验,培养学生实验操作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懂得体育锻炼对于运动系统的影响,养成坚持体育锻炼的良好生活习惯。

  3、重难点的确定:

  根据课程标准的目标要求,确定本课时的重点是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本节的难点是:长骨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

  二、说学生(学情分析)

  八年级学生经过一年多的时间学习生物知识,大部分学生已掌握了一定的学习技巧。学生也从开学初的状态进入了学习中段的状态,思维活跃,求知欲旺盛,对人体结构的很多现象充满好奇。基于以上的旧知识基础和生活经验,有利于进一步探讨本节的知识。

  三、 说教法和学法:

  本节主要通过观察骨骼的组成和观察长骨的结构来说明人体适于支持和运动的结构特点。因此本节的关键点是让学生理解以下两点:

  ①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

  ②人体适于运动的骨骼和骨的结构特点。如何突破这两个关键点呢?基于以上的教材分析和学情分析,根据生物新课程理念,即面向全体学生、提高生物科学素养、倡导探究式学习。我采用的教法主要是观察法、实验法、分析归纳法。依据教师和教材所提供的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并自己回答和解决这些问题,使他们成为知识的发现者,而不是消极的接受者。与此相适应,指导学生学习的学法主要是让学生观察图片和视频并分小组讨论的探究式学习、小组合作学习。

  四、课前准备:视频资料

  五、说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导入新课从问题入手,我们的身体是如何活动的呢?然后请同学们都来摸摸我们皮肤下面那些硬邦邦的东西好吗?这些东西在我们身体内起什么作用?学生通过看、摸、思就能调动脑子里已有的信息,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来说出“骨头或骨骼”,从而说明人体的运动依赖于一定的结构,激发起学生对骨骼的探究。

  (二)指导学生认识骨骼:

  新课程理念倡导面向全体学生。考虑到学生的个性差异先采取比一比:对骨骼的认识知多少?使学生对骨骼有一个感性认识,然后播放视频人体的骨骼组成图。教师组织学生观察人体骨骼图,使学生对全身的骨骼有个基本的了解,然后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识:人体的分部情况(头、颈、躯干、四肢),思考人体的骨骼可以分为哪几部分?对骨骼的组成进行归纳总结并板书。

  (三)引导学生了解骨的特点:

  这是本节的重点,又是难点,怎样突出这个重点,突破这个难点呢?

  在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时,可以先让学生想想人体长骨所在的位置,它应该承担什么作用,这个作用需要人体长骨具备什么样的结构,让学生讨论分析,想想其中的道理何在。当学生认识统一时,再让学生观察长骨的结构。这样学生一开始就建立人体长骨是一个中空的结构的概念。新的教学理念倡导知识的获得是建立在实验的基础上,而不是看书去获得。而这部分内容很是抽象,要让学生动手做,在做中去体验、去感受、去获取知识有很大的难度。主要是考虑到学生在短时间内对实验材料(动物的新鲜长骨)的准备有些困难,课堂上不能够进行实物实验探究。鉴于此我利用教材配套光盘这一资源,播放观察长骨的结构演示实验的视频,让学生通过视频演示实验来观察长骨的结构,学生观察时,教师先从形态上说明长骨的骨干、骨端,然后指导学生从由外向内的顺序观察长骨的各部分结构(骨膜、骨质、骨髓),将抽象的知识形象化、直观化。最后由学生归纳,总结出骨的基本结构和功能。通过观察这种形象逼真的演示,以及生活实际的感受,使学生展开思维的翅膀,逐渐领会骨适于运动的结构特点。以此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

  四、认识骨和骨骼的作用:

  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因此,不是说学生知道了骨和骨骼的作用就行了,关键是要学以致用,会用学到的知识和技能来改善我们的生活,充分体现科学的价值。对这一内容我没有按教材的编排顺序进行而是做了适当的调整。(因为我考虑到骨和骨骼都比较抽象,如果直接让学生来认识二者的作用和区别难度较大,所以把这部分内容调整到第四个环节来认识)教师先质疑:假如人没有骨骼,会怎么样?引导学生做“写字”、“吃饭”、“翻滚”这些动作,看看哪些骨参加了运动。学生讨论交流,认识骨和骨骼的作用和重要性。接着再向学生进行骨骼的卫生保健教育:请一名学生站在全班同学面前,向两侧、向前弯曲自己的躯干,其他同学观察判断:请你说一说这位同学的姿势是否正确?为什么?师生共同参与作其最后的判断。

  最后教师口头叙述三个问题引导学生讨论解决:(1)如果不小心发生了骨折,还能进行正常运动吗?为什么?(2)发生骨折后,骨能够愈合吗?为什么?(3)少年儿童的骨骼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你们知道怎样才能使骨骼长得粗壮、坚固,个子长得高吗?

  五、总结拓展:

  以“ 这节课我们对运动的主要实体—骨骼进行了学习,你还有问题想继续研究吗?” 让学生有一个向课后延伸的方向,形式可以是次要的,应该重视的是一定不要低估学生的能力。学生只要能提出问题,就说明他们是在思考的,即使学生提出的问题不是很有价值,老师也要肯定学生,肯定他提的问题,一定要满足学生的表达愿望。

  六、教学预测

  遵循上述的教学设计,这节课的教学活动定能取得良好的效果。主要表现为:利用一些视频图片观察讨论可以使课堂气氛活跃,学生从探究活动中发现问题,主动获取新知识,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实现知识、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的和谐统一。但在教学实施过程中也会存在一些问题和一些应改进的地方,例如在运用多媒体教学方面。

  七、板书设计:

  运用如下简明扼要的板书将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便于学生掌握。

  第一节 人体的支持与运动

  一、运动系统的组成 三、长骨的结构

  骨 骨膜

  运动系统 骨连接 骨质:骨密质和骨松质

  骨骼肌 骨髓

  二、人体的支架——骨骼

  头骨

  人体骨骼 躯干骨 上肢骨

  四肢骨

  下肢骨

  总之,对本节课的设计,我始终在努力贯彻这样的指导思想: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以实验为基础,以能力、方法为主线,有计划地培养学生的观察、探究能力、思维能力,应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并且能从各种实际出发,充分利用各种教学手段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说课稿范文 篇6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哪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 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回忆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融入文本

  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1)有感情去读 (2)字词过关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4、本文的主旨句段(末两段)

  (四)诵读美读

  《雪》是篇文质兼美的散文诗,反复诵读感受其美质,品味。谈一点心得

  5、学生分组、分段去读、去品味、去评析

  如第一段,暖国的雪景图。要读出作者喜爱对故乡的深情怀念与热烈赞美之情。

  第4、5、6段,朔方雪的壮美。使作者的生命升腾,应读得高亢、激昂

  (五)学生质疑 研讨

  1、鲁迅对雪情有独钟《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故乡》都写了雪地的乐趣。本文又写了“塑雪罗汉”

  场面。体会融在字里行间的感情。

  2、作者从哪几方面细致写南国的雪的(①暖国雨,单调,反衬。雪花灿烂⑵直写雪质颜色⑶雪野中花草来衬托雪的美⑷幻想蜂之闹,写雪野的生机勃勃

  3、江南的雪和朔方的雪有什么异同?你更喜欢哪一种雪?

  4、综观全文及对先生的了解,作者感情更倾向于哪一方的雪?

  5、如何理解结尾句

  学生探讨,老师点拔

  (1)诵读结尾句

  (2)南北雪联结来写的用意,“文如其人”这两种雪使我们想起了哪两种性格?

  (3)学生各抒己见

  (是对雪的赞美,也是作者内心世界的表白。从中可感受到作者的坚定的信仰和信念。是一种生命的升腾)

  (六)小结

  本文通过两幅鲜明对立的图景,贯串着鲁迅一个共同的哲理:要用战斗来创造一个春天般美好的世界

  (七)体验活动

  1、面对中考:我要像鲁迅那样

  2、谈雪:(可谈雪之美、雪之乐、雪知识、雪幻想)

  (八)作业

  1、收集写雪的诗句,并谈谈最喜欢一诗句

  2、背诵后三段

  四、说课后感:

  1、散文诗的重点在于反复诵读,体味诗化的语言之美。特别是对学生朗读的指导。课后的背诵有助于学生体会其深刻的内涵。

  2、本文的难点是对末段的理解。我采取了学生品读DD体会感情DD教师点拔DD学生各抒己见的步骤,循循善诱,达到分解、弱化难点的目的。

  3、针对作者写雪,其实也是其自身灵魂的呈现面对中考。应让学生学习鲁迅的精神,保持良好的心态(即使难耐的孤独)用拼搏去笑对人生本设计也是育人教书的一种体现吧!

  五、板书:

  南方的雪 北方的雪

  滋润美艳 冰冷坚硬

  相互粘结 如粉如沙

  蕴含春温 抗击严寒

  晴日渐释 蓬勃奋飞

  对美的向往与追求 对严寒的抗争

  柔软 坚硬

说课稿范文 篇7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第15课《鸟语》。这是一篇文质兼美的散文。主要讲述了“我”对鸟儿的喜爱之情,以及人与自然的和谐。课文语言生动活泼,富有童趣,结构清晰,重点突出,是培养学生感情朗读、锤炼语感,提高语言修养的佳篇。

  由于学生大都生活在城市之中,对鸟儿的种类及叫声并不精通,与文中“我”所生活的环境有着一定的距离,所以,深入文本感悟其内在含义有一定的难度。针对以上学情,依据四年级教材的特点及新课程理念,我初步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会本课生字及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以学定教,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提高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评价能力。

  3、懂得鸟儿是人类的朋友,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爱护鸟的感情。

  “如何让学生了解文中几种鸟语的特点及给我带来的乐趣”作为理解本文的重点,“学会想象,从字里行间体会作者对鸟的爱”是本文的难点。

  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本课的教学目标:

  第一课时,我打算通过多层次、多角度的朗读来引导学生从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首先,我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进行质疑,以几个关键的问题做为学生自读的主线,接着,结合初读检查,引导学生再读课文的每个自然段,在这个过程中,要引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如通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呆愣愣、无拘无束、疏忽、怠慢”;通过查词典来理解“矫健、通晓、犒赏”;结合生活体验来理解“催促、应验、预报”等词语。而读的时候,着重引导学生通过指名读、评读等多种方式,把课文读通、读流利,在此基础上,要求学生边读边想,读懂每个自然段的意思,理清文章脉络即从小爱鸟——与鸟交谈——倾听鸟语——猜想内涵——悟出道理——结下人鸟深情,并为学生布置了这样作业,找到文中最能体现“我”爱鸟的句子,抄写下来,体会句子的含义。为下文进一步品读课文打下基础。

  下面我将重点谈谈第二课时的设计

  这一课时的教学我设想通过“激发兴趣,谈话导入——精读课文,理解感悟——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三个环节引领学生深入文本。

  一、激发兴趣,谈话导入

  在简要的复习之后,我引导学生观看“百鸟争鸣”的录象片段,看到那些可爱的鸟儿在枝繁叶茂的树林里翩翩起舞,听到它们悦耳的鸣叫声,这时学生的全部注意力被紧紧地吸引住了,他们边看边议论,都在猜测鸟儿们在说些什么?这时,我适时引出公冶长的故事,激发了学生对鸟儿的兴趣,使学生产生了阅读期待,为深入学习课文奠定了基础。

  二、精读课文,理解感悟

  1、抓住作者情感点,走进文本。

  当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萌生了想成为一个通晓鸟语的专家的愿望时。我引导学生到文中去寻找小作者在听了故事后的想法,请学生快速默读课文,画出文中最能表现作者想法的一句话,与同桌讨论。在学生交流时,我相机出示:我多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公冶长”啊!继而思考,作者为什么想做一个通晓鸟语的人呢?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中的“从小”“爱鸟”“爱看”“爱听”等词,及第三自然段中“谈谈心、聊聊天、经常、试探、交谈”等,来体会作者对鸟的喜爱对鸟语的极大兴趣,并引导学生通过朗读来表达作者的情感。

  2、以“趣”为着眼点,自主阅读

  课文的四——七自然段分别向我们再现了作者与几种鸟儿间交谈的画面,我引导学生自主选择一个画面,动笔圈一圈、画一画,找出重点词语,以小组合作的方式,读一读、议一议,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这里以“我与布谷鸟的交谈”为例,谈谈我的教法:学生在交流这一部分时,我将引导学生在读中体会,通过分角色朗读、表演,评读等方式,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去体会作者与布谷鸟那无拘无束的对话,而后引读第五自然段,抓住“一想起布谷鸟那充满深情的声声催促,我在学习上还真不敢疏忽懈怠!”一句话进行说话训练:声声催促仿佛在说——,让学生去切身体会鸟语带给作者的无限的遐想空间。

  “我与喜鹊之间的交谈”一部分,我放手让学生根据前一部分的方法自学,在“喳喳喳喳,喳喳喳喳,”,那不是分明在说“喜事到家,喜事到家,”一句中适时引发学生想象这喜事都是指哪些事。并抓住虽然……但是……这一关联句来体会作者对鸟儿的喜爱。

  ,《鸟语》说课稿--梦乡标签: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语文说课大全, 《鸟语》说课稿--梦乡,

  3、品味“鸟语”,学做“知音”。

  在作者与儿交谈的画面中,学生会不知不觉地对鸟语产生兴趣,这时将再次播放鸟儿活动录象片段,让学生听一听鸟儿清脆的叫声,做出丰富的猜想,编织出有趣的故事,与同学交流。这时学生

  把自己的阅读、理解、观察、思考、想象、感受等和语言表达有机地结合起来。而后,我引读课文第七自然段,投影出示:从终日忙碌的燕子那里,我认识到勤劳的可贵;从飞行整齐的大雁那里,我懂得了纪律的重要;从搏击风雨的苍鹰那里,我学到了勇敢顽强的精神……鼓励学生完成这样的小练笔:从

  的 那里,我认识到 ;从

  的 那里,我懂得了 ;从 的

  那里,我学到了

  。旨让学生在“实践”中去学习语言,提高了学生运用语言的能力

  三、总结谈话,拓展延伸

  在总结课文时,我将鼓励学生谈出自己的感受,并声情并茂地齐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继而引导学生当堂设计爱鸟的公益用语。使学生把爱鸟之情转化为护鸟的实际行动。

  在课后我将为学生布置两个自主选择的作业:1、仔细观察一种你喜欢的鸟,抓住特点,写出它的样子和叫声。2、写一封爱鸟护鸟的倡议书,或者招贴画,来呼吁大家一起保护鸟。

  以上是我的初步设想,在教学中,我将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修改及调整,以达到最佳效果。

  板书设计:

  鸟 语

  爱鸟 护鸟

  ,《鸟语》说课稿--梦乡

说课稿范文 篇8

  一、教材分析

  《喂——出来》是一篇科幻小说,是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第五篇课文。本单元以人与自然环境为主题,所选的五篇课文都是科学文艺作品,以不同的形式表达了人们对生存环境的忧虑和思考。学习本单元,要在理解课文内容、熟悉科学文艺作品特点的同时,树立环保意识。日本科幻小说作家星新一的《喂——出来》作为其名作之一,一改现代科幻小说多以感官刺激为目的之恶疾,寄寓了作者真正的人文关怀,且不是以其刻板地讲述道理著称,而代之以出人意料的情节和流畅生动的语言来引人深思,朴素中透着深层的人类反思。小说通过这个“漏洞”,让我们得以“洞”窥世人、“洞”窥社会,也“洞”窥了我们自己,以此表达了他对我们现代社会的隐忧和反思。 二、教法与学法

  这是一篇构思奇特、想象丰富,生动有趣的科幻小说,情节全然出于幻想,理念却发人深省。教学时,引导学生把握情节,让学生寻找关键词,以画“情节链”的形式走进文本,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感悟文章的主旨。阅读这篇小说的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认识到不顾环境污染,漠视环境污染,苟且偷安,终究要自食其果。破坏大自然,必将会遭到报复。另外,深入品味文本想象丰富的特点,并学以致用,通过续写课文,激发学生的想像力。同时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激发热爱科学的情趣。

  结合这一理念,以期达到如下目标:

  1、品读分析小说关键字句,感受人物的荒唐表现和社会的荒诞行为。

  2、注重学生自读、自悟。本篇课文比较适合学生自主阅读,教师只在学生自读、自悟的基础上加以适当的引导,让学生感悟更加深刻,在整个学习过程中,不管是学生自主搜集概括文本信息还是师生共同探究,都强调学生的真实体验和主动参与。

  3、能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适时引导,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发现并挖掘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和谐因素,激发学生灵感,引起共鸣。

  4、在小说的特定语境下,创作性地续写结尾,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并与小说原结尾的对比、碰撞中进一步深入文本,发出学生自己的声音。 三、教学过程: 【设计理念】

  本课设计注重“参与式”学习,强调个性培养。在继续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合作能力及想象能力的同时,让学生了解科幻小说的特点,培养环境保护的意识。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整体感知课文,把握文章中心。 2、了解科幻小说,训练想象能力。 【过程与方法】

  引导学生把握情节,感悟主旨。 【情感态度价值观】

  培养科学理性精神与人文关怀精神 【教学时数】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二、了解科幻小说及作者生平贡献

  1、科幻小说:是用幻想的形式,表现人类在未来世界的物质精神文化生活和科学技术远景,其内容交织着科学事实和预见想象。

  2、世界上第一部科幻小说是玛丽?雪莱的《弗兰肯斯特》。

  3、科幻小说之父是法国作家凡尔纳,代表作品《海底两万里》。

  4、中国著名科幻小说家高士其。

  三、整体感知课文内容

  1、读一读,写一写 2、掌握词语

  3、根据情节链复述课文内容

  四、对比-研讨-探究

  1、课文中深深的无底洞有什么用场?

  2、现实生活中人们是怎样处理城市中的垃圾的?

  3、小说中深不可测的洞最初给社会环境带来些什么?(用原文中的话来说明) 4、“喂——出来”这个叫声,工人觉得奇怪,你觉得奇怪吗?这预示着什么? 5、结尾那位工人听到的声音,是从哪里来的?

  6、“啊,我们的城市变得越来越美好啦!”这句话的深层含义是什么?

  7、结尾的“小石头”的出现意味着什么? 为什么说“小石头”是“微不足道”的?

  五、揣摩理解

  1、文章中哪些人去探洞了?他们各有怎样的行为表现? 2、关于主题,有以下几种说法,你同意哪种?说说理由。

  六、思考交流

  1、我们应该怎样对待环境? 2、这篇小说给我们怎样的启示?

  七、拓展延伸

  为更好地保护环境,建立美好家园,你认为我们应该怎么做?试提出一些主张和建议。

  八、布置作业

  《喂——出来》续篇

  面对着这么一个深不可测的洞,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表现,而小说的结尾更是奇特,天上掉下那块石头后,又会发生什么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想象,大胆地想像可能发生的事情吧。写200字左右的续篇,要有承前性,合乎小说情节的发展。 四、教后反思

  小说语言比较浅显,情节也耐人寻味,学生对此比较感兴趣,从课堂效果看,应该说比较成功。学生的参与面比较广,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但是时间比较紧张。同时也觉得课堂教学的创设往往只是一种预设,就象此设计,上述的一些问题就是教师所预设的。而真正在课堂上,教学过程中往往会发生教师备课时意想不到的情况或情景,需要教师作出敏锐反应与判断的。学生自主地发展已经成为新课程的一个基本理念,如何把这一理念落实到阅读教学中,应该是我往后教学所应特别关注的问题。

  就我这堂课的教学预设而言,教学设计的新颖和价值没有得到充分的展示和发挥。也许是一个典型的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的不默契表现,两者没有自然融合造成了课堂的僵硬。这是我今后最需要思考的,也是我本次失败最沉重的收获。我想,首要原因是课堂组织的稚嫩和教学经验的匮乏,所以出现问题后就不免紧张,而课堂组织者和引导者的这种紧张状态不仅影响到了课堂的从容和节奏,也影响到了学生的情绪和发挥。这急需我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关注自己教学设计与教学实施间的融合,更关注自己的课堂组织能力的培养,更关注自己对课堂“火花”的抓取和课堂机智的训练,以求课堂组织的成熟和圆润。

说课稿范文 篇9

  说教材:

  本次习作是五年级语文上册百花园二习作训练的内容。要求学生把一次游览的经历记叙下来。

  要求:

  (1)按游览的顺序想一想: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抓住它们的特点写下来。

  (2)把游览时的真实感受表达出来。

  (3)写的时候,注意运用平时积累的优美词句。

  说教法:

  据新课标理念,习作是为了自我表达和与人交流。学生应该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有意识地丰富自己的见闻,珍视个人的独特感受,不拘形式的表达,内容具体感情真实。

  这节课我注意让学生在回忆的基础上,注意营造轻松和谐的写作意境,在范文引路的基础上,尽情地表达,写实话,抒真情。

  课上,我还注意培养学生与他人交流并评议习作的能力。

  说教学过程:

  1、由名言和图片引入话题。

  2、回忆游览过哪里。

  3、根据习作要求欣赏评议老师的下水文。

  4、根据习作要求,小组交流,全班汇报评议。

  5、学生习作,全班展示评议。

  6、升华情感送上名言。

  说板书设计:

  板书设计中安排一些习作要求及有关的名言俗语,既突出重点,又不只是拘泥于本次习作,使学生受到更多的文化熏陶。

说课稿范文 篇10

  一、教学内容

  根据本文的内容和表达的特点,我设计了第一课时教学目标如下: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挡、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归纳主要内容。

  4、在了解课文大意的基础上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归纳主要内容。

  教学难点:

  初步认识老汉是个什么样的人。

  二、教学理念:

说课稿范文 篇11

  尊敬的专家、领导,亲爱的同行们:

  大家上午好!

  我是xx小学的张。今天是我们xx街道的语文盛事,也是我们xx县语文专家、大咖,群英荟萃的日子。非常感谢领导们的信任,让我这个名不见经传,又多年不曾登宁乡小语盛事舞台的“老人”这样一个机会在大家面前露脸。不过,也因此特别忐忑。因为担心自己已经“落伍”,没有跟上课改的步伐;担心自己才疏学浅,又至今都还没有看到这个学期的教学参考书,不能完全领会部编新教材的真实意图……当然,虽然有种种担心,但是我知道只有认真对待,努力钻研才能让自己有收获。

  本册教材安排了两个单元的识字教学,我今天教学的是第二个单元,也就是教材的第五单元的第一课《识字5 动物儿歌》。

  众所周知,课程改革后,识字写字的教学安排是“认写分开,多认少写”。说白了,就是促使学生大量识字,能快速进入阅读学习。新教材一年级上册《教师教学用书》也这样清楚地告诉我们。且对“会认字”只要求“会认”,不要求“会写”。也不对字形作过细的分析。教师可以在不同的教学环节中复现生字,采取活泼有趣的方式让生字反复再现,让学生从整体上识记字形,使识字得以巩固。可以将生字组成学生理解的常用词语或句子,使生字在语境中不断复现,帮助学生巩固生字。那就无需学习和运用识字方法。这样也减轻了我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的任务,只要重点关注“会写字”的识字方法的学习和运用即可。

  基于这些,我在这一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重点就是通过反复认读,认识12个“会认字”。为此设置了几个有梯度的环节引领学生学会认带有虫字旁的生字。而12个“会认字”当中,“迷”、“造”和“网”同时又是“会写字”。所以,我对它们也有了侧重。尤其是象形字“网”,我不仅重点指导认识,向孩子们渗透字理,引导他们了解汉字的演变过程,熟记“网”字,并留下深刻印象,从而感受汉字的神奇,热爱祖国的语言文字。我想,这正是识字教学所要达到的情感目标。然后,顺势教孩子们书写。

  对于这一套教材,我心里是完全为之点赞的,用它的时候内心是欢喜的。就目前已经接触的一年级新教材来看,相比之前的人教版新课标实验教材,它已经努力降低了难度,减少了教学任务。而且新教材的选材特别注重中国传统文化的渗透,也特别儿童化,非常适合儿童阅读。蒙学、古诗、儿歌、童话都朗朗上口,浅显易懂,没有太长的课文,并且都图文并茂,篇篇都吸引着孩子们的眼球。因此,我也为孩子们引入了课外的儿歌诵读。我们班人手一册《日有所诵》。(这是“亲近母语研究院”的教材,也是我在20xx年开始到20xx年结束的在“长沙市小学语文朱爱朝名师工作室”学习三年的收获之一。)里边的儿歌都是短小的,都是特别有趣的。孩子们都能借助拼音很快熟读,并背诵。而且,每一首儿歌都能给孩子们以启发。我们班的孩子每天回家都会诵读,没有一个学生有抵触情绪的。家长们也特别支持,纷纷叫好!每天早读的时候,我也会做一些指导,或者检查。督促他们坚持诵读。经过这样的练习,我发现孩子们的语感有增强,朗读水平有提高。一个个记性倍儿好!今天,课前孩子们就会给大家诵读几首儿歌。最后,我也会让孩子们练习诵读一首关于动物的儿歌,作为课的结束。

  我认为,不管教材如何更换,新课标的理念是不变的;不管时代怎么进步,教学生学好语文,传承我们中华的文化,是不变的;不管我们是年轻教师还是有经验的老教师,都要不断学习,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是不变的。我们行走在小学语文教改的路上,沐浴这新课改的春风,使用着不断优化的教材,我想,这是我们小语人的福气!更是孩子们的福气!

  感谢大家的聆听!

说课稿范文 篇12

  我的同伴

  作者:陈 恺

  时间:2005年5月12日

  目标:

  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

  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准备:

  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

  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

  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过程:

  一、            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

  ①、            分小组分任务。

  ②、            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

  二、            共同讨论。

  ①、            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

  ②、            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

  ③、            什么叫同伴?

  ④、            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

  ⑤、            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

  三、            自由结伴讲述。

  ①、            我的同伴是谁?

  ②、            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

  ③、            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

  四、            个别讲述“我的同伴”,

  教师总结。

  五、            观看多媒体动画,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

  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

  六、            游戏体验。

  游戏:找朋友。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此次活动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

  七、            延伸活动:共同品尝幼儿带来的食品,可相互交换分享,在轻松的环境中结束活动。

  各位老师:

  大家好!我说课的内容是大班活动《我的同伴》。  

  一、            说教材。

  此教材来源于生活。我们都知道,幼儿无论在园或在家,无时无刻都会和同伴发生联系。但到了大班,我发现幼儿之间矛盾逐渐增多,这是由于大班幼儿开始有了自己的想法、主见,在一起时很容易发生冲突甚至攻击性现象。所以针对我们班的实际情况,我设计了这个活动,主要以幼儿的情感、认知、接受能力为前提。

  二、说目标。

  根据目标是教育

  活动的起点和归宿,对活动起着主导作用;并根据我班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实际情况,我确立了认知、能力、情感等方面的目标。1、引导幼儿参加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2、学习初步的人际交往技能,乐意与同伴交往。3、体验与同伴共同交往、生活的乐趣。

  根据目标,我们的重点定位于:幼儿能积极参加各种集体活动,了解同伴的含义,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

  活动的难点是:侧重幼儿自由结伴讲述部分。初步学习人际交往技能,体验同伴交往的乐趣。通过小组讨论,集体评价,游戏活动等使幼儿的分类经验得到整理,使活动呈现出趣味性、综合性,寓教育于生活情境、游戏中。

  为了目标更和袄的达成,我做了3点准备:1、空间准备:6张呈半圆形摆放的桌子。2、物质准备:幼儿自带一至两样食品,多媒体动画。3、经验准备:事先和幼儿一起回忆与同伴交往的经验。

  三、说教学方法。

  1、        游戏体验法:游戏是幼儿活动的主要形式,而且心理学指出:“凡是人们积极参加体验过的活动,人的记忆效果就会明显加深。”通过幼儿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参加游戏,加深对同伴的印象,体验与同伴交往的乐趣。

  2、        讨论法:通过不同形式的讨论方法——集体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等形式加深同伴的理解。

  3、        情境教学法:通过制作多媒体动画片段,让幼儿分析讨论对错,为主题的活动提供具体场景。在这一过程中,现代教学辅助手段的运用发挥了传统教育手段

  不可替代的功能。

  4、        多通道参与法:新《纲要》中指出:“幼儿能用多种感官动手动脑、探究问题,用适当的方式表达,交流过程和结果。”因此,活动中引导幼儿尝一尝、论一论、玩一玩、做一做多种感官参与,不知不觉体验同伴的乐趣。

  四、说过程。

  参加各种集体活动——共同讨论——自由结伴讨论——个别讲述——情境教学——游戏体验——品尝交流。

  1、        开始部分:参加加集体活动。“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让幼儿齐搬桌子,按老师要求和同伴一起布置环境。分小组分任务,和同伴一起搬桌子,放教具。让幼儿在共同合作、互助中自然的引入活动,体现目标一。时间为5—10分钟。

  2、        基本部分:分三环节。(1)、共同讨论。解决你刚才和谁合作?为什么和他合作?你知道和你合作的人你叫他什么吗?什么叫同伴?那自己和同伴有什么区别?关系又是怎样的?什么样的人能称为同伴?等问题。(2)、自由结伴讨论。我的同伴是谁?我们怎样成为同伴的?我们在一起发生的一件有趣或记忆最深的一件事是什么?(3)、请个别幼儿讲述“我的同伴”,教师总结。体现了目标一、二。时间为十五分钟。

  3、        高潮部分:分两环节。(1)、情境教学。观看多媒体动画,评议这样的同伴对不对?好不好?为什么?(放一些小片段,有幼儿互助、合作、分享的事,也有不合作、分享的片段。)(2)、游戏体验。由于我们班幼儿平时音乐活动中教师都很注重幼儿找朋友边唱边表演。所以教师边弹奏各种教过的歌,请幼儿起立找同伴一起边唱边表演。体现了目标二、三。时间为十五分钟。

  4、  &nb

  sp;     延伸活动:品尝交流。在品尝交流中结束活动。符合满足幼儿嘴谗、能力弱的特点,让幼儿在交往中体会同伴交往的乐趣。

说课稿范文 篇13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主题活动五《房子大观》中的一节音乐课《数高楼》。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活动目标、活动的重、难点、活动准备、以及活动过程六个方面对本次教学活动进行说明。

  一、教材分析

  爱玩游戏是每个幼儿的天性,幼儿最自然的活动方式是生动活泼的游戏。因此把音乐和游戏同他们的生活溶为一体。通过唱唱、跳跳、动动、玩玩的游戏活动轻松愉快的学习。《数高楼》是一首一段体的分节歌曲,其音乐流畅、动听、节奏鲜明,具有动作性和故事性,富有情趣,音乐欢快、的一首歌曲,深受孩子的喜爱。游戏的快乐

  二、活动目标

  根据《纲要》目标中指出:"积极运用语言、动作、表情等方式进行创造性地表现和表达,在认真研究分析教材的基础上大胆对教材进行创编,让孩子们的创造性思维得到进一步的发展。"和本教学内容,结合本班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我制定了以下三个目标:

  1、在熟悉歌曲旋律的基础上,演唱歌曲。

  2、能用各种身体动作表现节奏,并游戏。

  3、体验与同伴合作玩游戏带来的乐趣。

  三、活动的重点、难点

  1、重点:根据《纲要》和幼儿的已有经验、水平我认为本节活动的重点在于在理解歌词的基础上幼儿能用动作来表现音乐,并且加上愉快的表情。

  2、难点:是能在游戏中灵活运用已有经验进行创造性的游戏。

  四、活动准备:

  1、知识经验的准备:观察城市中的高楼大厦,熟悉《数高楼》的旋律。(任何新的知识和技能的学习,都是对原有的知识经验改组和重新建构的过程,过去的知识经验是获得新知识的基础。此次经验的准备是为了让幼儿通过亲身体验领会歌曲的含义,为幼儿能更好、更快的学习歌曲提供服务。)

  2、物质准备:音乐、课件。(课件中生动形象的画面与歌曲想结合,让幼儿在已有经验的基础上更直观的感受歌曲,唤起幼儿内心深处的求知欲:迫切的想学习,想表现。)

  五、教学过程

  根据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年龄特点,在活动中,所运用的方法、手段注重感受性、体验性等。《纲要》中指出"各领域内容要相互渗透……"在本次活动中我以艺术领域为主,还渗透了科学、语言两大领域。

  1、看一看

  播放课件,引发兴趣(此环节中我利用播放多媒体课件,给予幼儿直观的视觉冲击,引起幼儿的兴趣,为下一环节演唱歌曲做铺垫。)

  2、听一听

  (1)完整欣赏歌曲两遍。

  教师示范演唱完整歌曲。(教师示范是幼儿掌握技能的主要方法,幼儿的经验是一个连续体,一种"经验流",一个有机的整体,完整的示范能使幼儿正确的掌握知识技能,避免出现学了后面忘记前面)。

  (2)通过提问,引导幼儿熟悉歌词。

  "弟弟、妹妹是怎样数高楼的?层层叠叠是什么意思"(活动中我运用了启发提问法、引导发现法、观察法等,对于这些方法的运用,我"变"以往教学的传统模式——教师说教,"为"以幼儿为主体,教师用启发、引导的方式,充分调动幼儿学习的积极性。)

  (3)引导幼儿用身体动作表现节奏

  在幼儿已有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利用故事性较强的歌词引导幼儿发挥想象,从中建构积极、有效的师生互动,从而让重点得以解决。

  a、可以让幼儿自己根据歌词创编动作(根据幼儿已有的社会经验完全可以自己创编动作,同时还加深了幼儿对歌词的理解)

  b、以小组的形式让幼儿通过合作的形式创编歌曲动作(体验合作的快乐,同时也让幼儿感受到一个人的想法很局限,如果几个人在一起就会有很多想法)

  c、集体创编舞蹈动作,老师在选动作时,可以从幼儿创编的动作中选取可用的动作,从而让幼儿感到自豪感,而且还能大大的调动其孩子创作的积极行。

  3、玩一玩

  幼儿愉快的进行游戏

  在音乐的伴奏下,为幼儿创设宽松、愉快的游戏氛围,采用鼓励、表扬、引导以及个别指导的方法,让幼儿大胆想象、表现,从而使创造性思维得到发展,在游戏中让难点得以解决。游戏中,我引导幼儿运用游戏操作法、观察法、归纳法来获得知识。因为幼儿是学习的主人,所以我创设了游戏的情境,让幼儿能够用眼睛看、用耳朵听、用嘴巴唱、动脑思考、用动作表现,从而全身心地积极投入到活动中去,并且在创造性游戏中,引导幼儿用不同的动作、表情表现自己对游戏情节的理解,充分给幼儿自由展现的空间。

  4活动延伸

  绘画出各种高楼大厦,并在图画中添画人物或其他小动物。

  让幼儿所获得的经验得到进一步巩固,并延伸出一些孩子世界中其他的艺术亮点,从不同角度对艺术再造美的体验。

说课稿范文 篇14

  《西门豹治邺》这篇课文是五级语文第九单元的一篇主体课文,记叙了战国时期,魏王派西门豹管理业这个地方,西门豹发现这里田地荒芜、人烟稀少,便调查其中的原因,弄清事情真相之后,运用极其巧妙的方法,惩治了巫婆和官绅头子,教育了官绅和百姓,破除了迷信。赞扬了他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好品质。教学中我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学习,体会西门豹非凡的智慧和管理才能,受到崇尚科学,反对迷信的教育。

  2、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破除迷信的巧妙,体会出西门豹尊重科学,破除迷信的品质。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抓住西门豹的言行,领会西门豹将计就计破除迷信的巧妙。

  在教学中为实现教学目标,我力求体现以下几点:

  一、运用不同手段创设情境

  1、问题情境

  在这节课一开始,师生共同回忆了几个学生们上节课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西门豹为什么治邺?他是怎样治邺的?结果怎样?围绕问题,我让学生通过自主探究,合作学习、共同交流等方式寻求答案,学生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他们努力寻找方法去探究自己思考的内容。在思考、分析、交流中,学生锻炼了动脑、动口的能力。同时,老师的提问随着学生的思路转移,并进行必要的点拔。这样创设了师生间的民主、和谐、宽松、自由的教学空间。体现了师生间的平等、信任、理解。相互尊重的师生关系,教学中课堂气氛较热烈。

  2、生活情境

  在课堂上我几次创设引导学生感悟、体验文本内容的生活情境。如:假如你就是西门豹,面对我们这些漳河边的百姓怎样说:假如你此时就是那位差点被淹死的新娘、曾经失去女儿的老人、侥幸活命的官绅、普通的百姓,你会作何感想?在这一过程中,学生是创设生活情境的主人,他们角色表演领悟到了西门豹的机智。在这种情境里,教师不必做人物分析,学生已经轻松理解了课文了。学生不仅学懂了课文,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可谓一举两得。

  二、品味人物语言理解感悟

  在课堂上,我重点引导学生品味西门豹的语言,让他们透过语言文字,发现西门豹超常的智慧,感知西门豹平静的外表下丰富的内心世界,体会他惩恶扬善,崇尚科学的美好品质,学生在品味语言的同时又学到了阅读方法,发展了思维、培养了语感,陶冶了情操。

  三、开放的过程体现自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因此在教学中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为学生提供充足的自主学习空间,搭建展示平台。学习课文时采取自主读悟,合作交流的的学习方式,引导学生在独立品悟的基础上彼此交流,相互补充,从而使学生更积极主动的投入学习,加深对课文的理解与感悟。

说课稿范文 篇15

  尊敬的评委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水平二四年级的武术。

  下面我主要从教材、学情和教学过程三方面进行说课。

  一、教材分析:

  武术运动是我国的民族传统运动项目,有着强身健体,强国健民的作用,也是小学体育的教学内容之一。

  本次课以武术基本动作组合为主要教学内容,采用游戏、自编的武术操以及武术的基本动作,结合示范等直观教学法,让学生进入跃跃欲试的状态,再通过分组自主创编等教学手段,培养学生展示自我、自主学习、团结合作、注重创新的能力。

  二、学情分析:

  四年级学生对中国功夫有极大的好奇心,对武术的学习充满了强烈的愿望和浓厚的兴趣,特别是简单动作的组合给学生带来了极大的吸引力。

  针对学生的身心特点,我在教学中有针对性的采用了讲解示范法、重复练习法、对比练习法、相互评价等教学方法,为学生掌握基本的武术动作提供了保证。

  根据以上的教材与学情分析,我确立了本次课的教学目标为:

  1、在水平二学生对武术的认知基础上,能自由组合三到五个武术动作;

  2、通过活泼有趣的教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意识;

  3、在集体创编活动中能与他人合作完成体育任务。

  本节课的重点是弄清动作方向和动作的衔接.

  难点是动作准确,做到有力、有神。

  三、本次课的教学过程分为三部分。

  第一部分、兴趣导入、活跃身心。

  首先通过课堂常规的练习,使学生集中注意力,培养正确的身体姿势。

  接下来,充分利用学生喜爱而且熟悉的游戏进入主要学习内容。第一个游戏为:“超级棒棒狼”。游戏的方法是:教师扮演“棒棒狼”,学生做小羊。“小羊”齐叫“老狼老狼几点了?”老师报一个数字(比如五点了),小羊立即五人一组拉成圈,“离群小羊”要被“狼”吃掉了(过来拍拍老师的手)。通过游戏,不仅锻炼学生的反应能力,提高团结合作意识,同时进行友伴型分组。在分组的基础上,两人一组进行第二个游戏:“石头、剪刀、布”。在进行游戏时,要求学生将“石头、剪刀、布”的动作按武术要求做出来。如:“石头”为“歇步”、“剪刀”为“弓步”、“布”为“马步”。游戏动作自然过渡到武术的基本步型与手型练习中。

  第二部分、掌握技能、合作创新:

  首先通过教师的语言与示范让学生学会武术基本手形,了解三到五个步形动作。并带领学生做模仿练习,让学生体会动作的精气神。

  然后在练习中激发学生的练习兴趣,引导学生互相学习、合作探究和自主练习的方法。让学生在练习中适时的配合声音来提升信心与气势。在互练过程中能够互相发现其错误并改正。

  最后动作串连,加深印象。教师通过讲解示范、带领练习,将基本手形与步型结合到一起,形成串联动作,让学生体会武术动作的'流畅与美观。

  让学生通过学习、交流、探讨、展示等方法,掌握串联动作。此时,教师适时的配乐展示《中国功夫》,将课堂教学推向一个高潮,大大调动学生的学武积极性。这时,教师指导学生分组进行组合学习的练习,就能满足学生自我展示、自我创新的心理需求。

  具体练习方法如下:

  (1)、分成五组自己进行基本动作组合练习。

  (2)、小组为单位展示自编动作。

  (3)、由教师评价选择出每组做的最好的一名学生委认为小组长。

  (4)、由选出的小组长组织本组同学进行练习。

  (5)、各小组展示本小组的武术动作。

  (6)选择出创编动作做的好的一组,师生共同学习、共同展示。宽松和谐的学习氛围,既给学生创设交流、合作、自我展示的时间和机会,又培养了学生的自尊与自信,自练与自评以及组合与创新的能力。

  第三部 调整身心、课后延伸:

  通过教师点评、学生互评、学生评教师等多元化评价方法对课进行总结;利用教师的展示进一步提高学生对武术的兴趣。

  我的说课完毕,有不足之处恳请评委老师提出宝贵意见!谢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说课稿范文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