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精选13篇)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2

  设计理念

  《七月的天山》是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人教版语文四年级下册第一组的一篇略读课文。本组课文描写祖国的大好河山,多姿多彩。本课教学宜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自读自悟。通过自读、品读、美读、想象,体会作者对祖国的热爱之情,同时感悟文章优美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能借助工具书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积累语言。

  3.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夏天独特的美景,受到美的熏陶和情的感染。

  课前准备

  制作介绍天山美景的多幅图片及相应文字的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流程与设计意图

  第一课时

  一、初识天山,引入课题

  1.师:在我国西北边疆,有一条连绵几千里的大山脉,那就是天山。它横贯塔里木盆地和准噶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它终年积雪。盛夏,茫茫戈壁滩上虽然暑气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是另一番天地了。今天,就让我们一同走进天山山脉,去领略那奇异风光。

  2.师:(课件呈现)这就是咱们祖国的天山,这盆地,这谷地,这山林,是不是已经吸引了你的眼球了呢?就让我们翻开书本,去尽情地读读课文吧。

  (设计意图:创设情境,让学生初识天山美景,产生强烈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认真读课文,把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然后把七月的天山最吸引你的段落多读几遍,想一想作者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2.学生充分读课文,并交流初读所得。

  (1)师:把你最喜欢的一段话读给大家听。

  (2)学生展示自己的朗读。教师指导学生把语句读正确,读流畅,并引导学生说说三个段落分别展示了哪三个不同的画面。

  ①天山的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读时注意读准“白缎”的“缎”,“山涧”的“涧”,“俯视”的“俯”,读准多音字“饮”。)

  ②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读准“白皑皑”的“皑”,“马蹄”的“蹄”,“溅起”的“溅”,读准多音字“重”。)

  ③天山深处的景象。(读准“绵延”的“延”,“离鞍”的“鞍”。)

  (设计意图:初读课文,意在通过学生的自读发现,扫除阅读阻碍,以获得对课文的整体性了解。教师的随机检查,要落实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和整体感知课文。)

  三、再读课文,展示画面

  1.师:同学们,你们已经走进了天山,也看到了那一幅幅奇异的风光画。请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想想作者是怎么说的?你又想说些什么呢?

  2.学生默读课文,并在段落旁写上自己想说的一个词、一句话。教师巡视,了解学生的初步感受。

  3.交流、评价。

  4.引读。

  ①天山是那样的充满生机。我是从“……”读出来的。(学生接读)

  ②天山正是有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才会有秋天般的凉爽。我是从“……”发现的。(学生接读)

  ③天山是那样的幽静,那样的相映成趣。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④天山真像一个巨大的春天花园啊!我是从“……”感受到的。(学生接读)

  (设计意图:问题引路,再读课文,并写上自己的点滴印象和感受,为研读课文、品读天山美景预做“热身”。)

  第二课时

  一、研读课文,细品美景

  1.师:是呀,天山是那样的生机勃勃。请同学们再次轻声读一读课文第2自然段,想一想作者写了哪些景物?这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些景物呈现在我们眼前的?

  (1)学生潜心读文,边读边思。

  (2)交流品味。教师预设:

  ①这一段话中作者写了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给我留下的印象是天山既是寂静的,又有着无限的生机。(从内容的把握上去评价)

  ②这一段话中作者用了许多比喻,把雪峰比作白缎,把雪峰间的云影比作花朵,把雪水比作银链,把浪花比作白莲,多么形象,多么生动,我眼前的这些景物变得栩栩如生了,让我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从写法的理解上去评价)

  ③这一段话中有许多好词,用得很巧妙,很准确。如“抛”这个词就直接写出了天山的凉爽;“飞泻”这个词写出了雪水直流而下的气势;“汇成”这个词又写出了溪流的湍急。(从用词造句的感悟上评价)

  ④这一段话作者写得很有条理,从高处的蓝天、雪峰写到低处的雪水和溪流;从远处的戈壁滩写到近处的饮马溪边。(从布局谋篇的发现上评价)

  2.师:同学们学得可真好,不但把课文读懂了,还有自己的体验、感悟和理解,与天山来了一次近距离的接触。相信大家同样能学好第3、第4两个自然段。现在各小组围绕下列要求展开学习:读一读,说一说,品一品。

  (1)学生按四人小组展开合作学习,教师巡回参与并指导。

  (2)分组展开交流;点评合作学习情况,作如下归纳。

  ①第3自然段:内容——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写法——比喻;用词造句——用“漏”而不用“照”;谋局布篇——从近到更近。

  ②第4自然段:内容——天山深处的野花;写法——比喻、排比、反问;用词造句——“柔嫩”、“柔美”、“矫健”、“精神”;谋局布篇——从更近到深处。

  (设计意图:在教材的处理上,把第2自然段作为学生阅读的重点,引导学生潜心会文,与文本展开充分的对话,既从内容、写法、用词等方面深入地阅读课文,同时也品味了天山美景。而第3、第4两个自然段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使先前的学习方法得到运用,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略读课文的课型特点。)

  二、美读课文,体会写法

  1.再自由读课文,相信你一定会把这夏天的天山独特的风光从你的读中表现出来,注意把一些好词佳句读得更有味。

  2.学生诵读课文。自由读、同桌读、展示读。师生评价。

  3.师:同学们,我们把这么美的天山读出来了,也发现了作者是如何把天山的美景表现出来的。现在我们再从以下几方面感受作者的表达方法:

  ①从重点词中感受。如“抛”、“飞泻”等词的准确性、形象性。

  ②从重点语句中感受。如作者丰富的想象、确切的比喻。

  ③从段落、全文上感受。作者用了移步换景的方法,从高到低,由远及近来写景。

  (设计意图:以读悟情,以读悟法,这是阅读教学的重要内容和方法,情感目标的达成还得依靠朗读,表达方法的学习还得引导、渗透。这是真实的语文课堂。)

  三、阅读整理,写法迁移

  1.背诵自己喜欢的一个或几个段落,感受文中那天山夏天的奇异风光,积累文中的优美语句,增加文化积淀。

  2.课外尝试用想象、比喻和恰如其分的形容来写一处自己熟悉的景物。

  (设计意图:积累是为了更好地使用,有了积累和悟得方法,再学以致用,这是阅读教学由吸收到表达的具体体现。)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3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优美的天然风景。表达了作者对故国边疆天山风物的喜好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抱负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立刻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丛林和各处的野花的奇怪美景;末了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称赞之情。

  【学情分析】

  “天山”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是一个遥远而又神秘的地方,《七月的天山》是一篇文字极其优美,内涵非常丰富的写景的记叙文。因此在此堂教学过程中,教师应该把重心放在引导学生有效的品读上,让学生读中有悟,读中有感,读中生情。六年级的学生,虽已具备一定的品词赏句和感悟文本情感的能力,但个别地方还是需要教师的指导感悟。

  【说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说教学过程】

  一、引入新课

  1、同学们,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2、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并小结天山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设计意图:在学生情绪刚刚调动起来的时候,适时插入一些图文并茂的对天山的介绍,则会激起学生极大的学习热情,让他们更投入的在课文中去感受去感受天山的美。】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天山的美丽奇特就蕴涵在课文的字里行间,请大家读读课文,要求把课文读准确、流利。

  2.开火车读课文,检测生字掌握情况,用大屏幕出示易错的字词,指名领读。

  [设计意图:自主读文,交流感受。这是篇略读课文,放手让学生自读自悟,先引导学生自读通读课文,谈谈自己的感受,交流疑问,并进行自主解决,教师适当点拔。]

  三、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

  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设计意图:通过教师语言,调动学生的想象力,给学生创设情境,使他们感受到文中蕴含的情感,使学生在脑海中浮现七月天山的美丽景色,把学生带入一幅画卷的优美情境之中。)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设计意图:品与读结合,在反复读中品,在品的基础上进行好朗读训练。在这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由浅入深的自读自悟,先让学生自己去发现,并说出自己的感受,然后根据学生自己的喜好来回报交流,讨论对语句的理解,交流自己的看法,充分体现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享受审美乐趣。】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训练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情况下的景致,如校园的清晨、公园的风景、节日的夜晚等,能捉住风景的特性,摆设明白的线索,接纳公道的次序和即景抒怀。

  (计划意图:由文中的写作特点,延伸到自己的写作中去,将“阅读”与“习作”有机联合。写作基于阅读,从阅读延伸开去,把小练笔作为教学的终极落脚点,既查验了学生的学习结果,又能造就写作本领,升华学生的情绪体验。)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重难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教学准备:

  搜集天山的资料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叶圣陶先生到金华的双龙洞走了一转,今节课,我们将来到西部,新疆的天山。

  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用波浪线划出今节课的学习内容。

  2、默读课文,理清课文的结构,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在文中找出有关地点变换的句子,用“——”划出来。

  3、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词。

  二、新授

  (一)、第1自然段总写七月的新疆,最理想的是骑马上天山。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 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读了后,你觉得天山怎么样?

  3、指名读。

  师:这一段主要写了什么景物?

  师:雪峰、雪水和溪流有什么特点呢?作者用什么修辞手法把这些景物描写出来的?

  师:你们觉得哪些比喻给你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用“————”划出比喻句。

  师出示比喻句。说说把什么比作什么,指句读,齐读。

  师: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这一段话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欣赏?

  (三)、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现在小组合作探究。等一下与大家交流。(出示学习方法,

  1、作者在第3、4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划出好词好句。

  1、作者在第3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你觉得这里的天山又怎样?

  师:作者怎样把景物写具体的?(比喻)

  2、作者在第4自然段中主要写了哪些景物?

  2、这些景物有什么特点?

  3、天山的水给天山增添了无限生机,树是那么的密,花是那样的绵延,要是让你用一个字来概括七月天山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呢?(美)所以作者不由得发出赞叹?

  1、这句话是什么句?怎样改成陈述句?这句话强调节了什么。

  (四)、概括课文内容及中心思想。

  三、总结写作方法:这单元里我们跟随作者们来到了相看两不厌的——敬亭山,白银一般的——洞庭湖,风景旧曾谙的——江南,山水甲天下的桂林,有着形状变化多端、颜色各声异的石钟乳和石笋的——双龙洞,有着奇异风光的——天山,我们发现,我们的祖国可真是——美!”有空跟爸爸、妈妈一起去畅游大自然,并学课文的作者把看到的景物写来。要注意:

  ⑴ 讲究写景的顺序。

  ⑵ 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

  (3)运用比喻、夸张、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四、作业:

  1、填空。

  2、请把你喜欢的优美语句找出来,并抄写在摘抄部上。

  板书:

  进入天山:雪峰、雪水、溪流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密林

  走进天山深处:野花

  教学反思: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5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fǔ   shì       mǎ    ān        mián   yán       bái  ái  ái 

  (     俯视     )     (    马  鞍     )      (   绵   延 )     (   白 皑    皑    )

  2、写出下列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

  近义词: 柔嫩—— 娇嫩              绚烂—— 灿烂          细碎—— 零碎            

  反义词: 凉爽——清爽             寂静—— 安静          盛开——绽开          

  【句段集锦】

  1、按课文内容填空。

  读了课文后,我知道作者进入天山主要描写的景物是:天山的 水        ,再往里走,他又描写了: 天山的树         ,走进天山深处,他描写的景物是:天山的花            。

  2、给句子加上标点符号。

  融化的雪水,  从高悬的山涧 , 从峭壁断崖上飞泻下来 ,  像千百条闪耀的银链 , 在山脚下汇成冲激的溪流 ,  浪花往上抛,  形成千万朵盛开的白莲。

  【课文链接】

  走进天山深处,山色逐渐变得柔嫩,山形也逐渐变得柔美。这里溪流缓慢,萦绕着每一个山脚。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的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马走在花海中,显得格外矫健;人浮在花海上,显得格外精神。在马上你用不着离鞍,只要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满怀心爱的鲜花。

  1、填空。

  山色(   柔嫩      )       山形(  柔美     )      溪流(  缓慢     )

  2、本段中把野花比作           锦缎    、     霞光 、            和    彩虹        。

  3、本段作者运用了(     b     )的写作方法。

  a 排比与拟人      b 排比与比喻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6

  课型: 略读课文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德育目标: 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方法: 自主阅读,自读自悟。

  教学准备:

  1,导游线路的小黑板;

  2、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时数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渡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渡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二,引导第2自然段的学习

  如:作者在第2自然段中写了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什么样的印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水。读了这段话我仿佛见到了寂静的天山,又是充满生机的天山。我仿佛走进了一个寂静的清凉世界。)

  师:我跟你们一样,作者笔下的天山之夏及其景物,是那么独特,那么令人神往。正像刚才同学们说的,这是一个寂静的,又是充满生机的地方。作者是

  如何具体、形象地描绘这一景物的呢?

  (再次默读课文)我觉得作者不仅仔细观察眼前的景物,而且能展开丰富的想象,运用确切的比喻,把天山的景物形象地描绘出来。

  你们觉得哪些想象和比喻给你留下的印象最深?

  作者把雪峰比喻为白缎子,雪峰间的'云影比作是银灰色的花朵,整个雪峰

  就变成像一块绣着花的白缎子,多漂亮呀!

  还有,作者把从峭壁断崖上泻下来的雪水比作银链,既写出了雪水的样子,又写出了它的光亮,多么生动啊!

  作者还把溪流抛起的浪花比作是盛开的白莲花,浪花像玲珑剔透的小水珠

  那么的美,多讨人喜爱,这里也流露了作者当时那种喜爱之情。

  师:我很赞同同学们的看法,的确,生动形象的比喻能把所见的景物变得栩栩如生,让读者有亲临其境的感觉。除了比喻外,还有哪些地方值得我们去

  揣摩,欣赏?

  我还觉得作者用词很巧妙,很有特点,如一开头写“炎暑被远远地抛在后边”这个“抛”字,写雪水流下时用“飞泻”这个词,让人感到雪水流下时很有气势。

  我觉得作者在写这些景物时,层次非常清楚,从蓝天到雪峰,接着写溶化的雪水,最后写雪水汇成的溪流从上到下,很有条理。

  师:说得好。描写景物,要注意按一定顺序写。

  这篇课文其余各段中都有很多写得生动的地方值得我们探究发现。现在

  请大家互相合作探究,等会儿把你们探究的成果与大家交流,好吗?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用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

  复习词语卡。

  三板书设计

  雪峰、雪水和雪水汇成的溪流

  *七月的天山 密林幽静的美景 移步换景的方法

  深处的景象

  四.教学反思: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7

  一、领悟教材,确定目标(说教学目标)

  《七月的天山》是人教版四年级下册第一组以感受大自然的美为专题的一篇略读课文。“课标”关于这一组阅读教学目标的要求是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品味,激发美感,感受语言的魅力。对于精彩的语段,要熟读成诵,积累优美的词句。

  这篇课文讲述了连绵几千里,横亘塔里木盆地和准葛尔盆地之间,把广阔的新疆分为南北两半的天山。天山终年积雪,盛夏,戈壁滩上虽然炎暑逼人,但一进入天山,便凉爽宜人,则是另一番天地。作者用移步换景的方法展示了天山景物三个不同的方面。一是从高到低、由远及近,运用形象的比喻,依次描绘了天山的雪峰、雪水、溪流。二是描绘了天山密林幽静的美景:茂密的森林、细碎的日影和马蹄溅起的水声相映成趣。三是描绘天山深处的美景:山色柔嫩、山形柔美,重点写了五彩缤纷的野花,溪流两岸,满地鲜花,犹如进入春天的花园。这篇课文重点从水、树、花三方面展示了天山的景物。学习这篇课文,通过对美文的诵读,感受天山之美,受到美的熏陶,同时积累优美词句,增加文化积淀。

  依据年段目标及本单元教材的要求,结合学生的特点,对于本课的教学,我拟定了以下教学目标:1、认识本课生字新词。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并积累优美词句。4、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生活体验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积累优美词句。教学难点是:从字里行间领略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生为主体,指导学法(说教学方法)

  根据这篇课文的特点,采用“读为基础,读中感悟”的教学方法,课堂上书声琅琅,读议结合,互动交流,真正奏响“读”这一主旋律,切实落实《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使语文素养与人文素养的教育融为一体。采用多种形式的读,激发兴趣,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三、培养能力,指导学法(说学习方法)

  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教学不只是单纯地教给学生知识,更重要的是教给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和技能,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1、课外预习为提高自学能力服务,因为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四年级的学生已有独立识字的能力,因此,本课的生字教学由学生在预习中完成。

  2、在读中学会找重点词句、重点段落,理清课文思路,以读促理解。学习阅读方法,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对关健词句的理解,善于启发引导,培养学生独立理解词义的能力,如联系上下文、利用工具书和生活积累理解词义等。

  3、尊重学生的阅读实践,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积累和运用。采用多种形式的朗读,比如初读、赏读、品读、美读等。通过师生、生生互支交流,培养学生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和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的能力。

  四、教学媒体,合理利用(说教学手段)

  “课标”指出要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信息技术较传统媒体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但是,媒体的选择和利用,要符合语文学科的特点,用得“恰到好处”,而不是越多越好,越新越好,更不能用大量的视频去冲击学生的阅读实践和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因此,我只运用天山景物的视频让学生真正去领略、去体会天山景物之美,没有过多的图片扰乱学生的视觉。

  五、表扬激励,享受成功(说教学评价)

  在评价方面,我努力北将正面激励,让学生体验成功做为主要的方式,我采用教师评价和学生互评相结合的方式,用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富有个性化的语言让学生的学习过程与成果得到肯定,让学生面向自己的老师和同学,得到认可,享受成功。这是因为教育家说过:“教育的秘诀不再于传授已有的知识,而在于激发起潜藏在学生心灵深处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在学生成功的时候,让他们更想成功,以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六、优化结构,心灵对话(说教学过程)

  阅读课的生命在于师生互动,心灵互动。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第一个环节是:引题,课始创设美。

  用富有激qing与美感的语言将学生引入一个美妙的境界,引出课题,并激励学生就课题进行质疑。

  (这是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用富有激qing的语言、抑扬顿挫的声音为学生设置一个美丽的境界,激发他们想饱览天山美景的欲望,为学习课文内容奠定情感基础,让学生对所学内容充满了兴趣与猜想。)

  第二个环节是:朗读,欣赏景之美

  第一步:初读课文,整体感知美。让学生听课文录音,边听边想: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然后观看有关天山景物的视频,边看边观察:天山的哪些景物给你留下了最深、最美的印象?

  第二步:品读课文,继续欣赏美。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要求学生思考:课文描写了天山的哪些景物?

  第三步:赏读课文,再次体验美。让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想一想:作者采用哪些方法写出了天山的美?

  第四步:美读课文,品味享受美。教师范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让学生找一找描写雪峰、雪水、溪流的句子,反复朗读,并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情感。

  (设置这个环节,是通过各种形式的朗读让学生能在文本中感受、欣赏天山的美景与语言文字的美感。让学生从整篇文章入手,逐步到段、到词、到句,由整体到局部,注重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并训练学生的朗读技巧与速度,培养他们的朗读能力与对读书的兴趣。)

  第三个环节是:交流,品味文之美。

  第一步:让学生小组合作学习,讨论交流,完成学习卡的内容。

  讨论提纲: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2、用“____”划出描写雪峰的句子。

  3、用“┈┈”划出描写雪水的句子。

  4、用“∽∽”划出描写溪流的句子。

  5、反复朗读这些句子,从中感受景物的美丽,体会作者的感情。

  第二步:指导学生按照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课文第三、四自然段的内容,并创造性地完成以下任务:(1)找出描写原始森林的词句,从中体会景物的美丽与词句的美妙,感悟作者的赞美之情。

  (2)说说作者是怎样描写野花的?你从中休会到了野花的哪些特点?

  第三步:配乐齐读课文,让学生再次感受美丽的景物、美妙的文字与愉悦的心情。

  (在这个环节中,通过小组合作学习,可以让学生自由发言,充分体现学生学习的自主性和探究性,让学生的思维活动起来的同时,让他们面向全体学生或站在讲台上发言,让他们的发言得到肯定和认可,让他们享受到成功,然后充满自信地进行下一步的学习和研究。与此同时,让学生尝试自学,让他们在具体的学习过程中实践自己刚刚积累的学习方法,体验学习的乐趣,让学生获取自信与成就感。)

  第四个环节是:积累,内化吸收美。

  第一步是指导学生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或词句。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摘抄优美的词句。

  (之所以设计这个环节,是想让学生明白:天才在于勤奋,知识在于积累。渊博的知识、卓越的才能,都是在不断的学习中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

  第五个环节是:运用,拓展实践美

  第一步是根据课文内容补充词语,如(    )的日影、(    )的云霞等。还可以用“像……像……像……”练习说话。

  第二步是指导学生学习运用课文中学到的表达方式(比喻、排比、反问、想像)和自己积累的优美词句,写一处景物,要写出景物的特点和自己的心情。

  (这个环节的目的在于学以致用,让学生用得到的知识、技能和自己独具特色、独一无二的想像思维完成自己的作品,在享受自己才能的同时,感受知识与技能的重要性,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兴趣基础。)

  板书我是这样设计的:

  七月的天山

  进入天山        水       生机

  七月的天山      再往里走        树       幽静

  走进天山深处    花       繁华

  (这样设计的层次感很强,能让学生对文章的结构、内容一目了然,能让学生知道课文叙述的顺序、主要描写的景物以及它的特点。起到了用简短、精练的文字示范文章内容的作用,起到了引领的目的。)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8

  一、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二、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三、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四、课前准备

  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五、课时安排:1——2课时

  六、学习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2)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3)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课后小结: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能借助字典和联系上下文,读懂词句的意思,积累好词佳句。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

  3.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到天山的美景,从中受到熏陶。

  教学重点:

  识字、学词、读文理文

  教学难点:

  读文理文

  教学创新点:以读为线,积累好词好句,抓取主要内容知大意,搭建知识迁移的平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略读课文的一般教学步骤是:读提示,明要求,独立阅读、思考、交流,初步体会内容;然后抓住一两个问题,可以是内容的,也可以是表达方法的,引导学生讨论、交流)

  教学准备:

  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

  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教师导入:学生齐读课题。

  2.教师检查预习情况:全文一共多少个自然段?朗读1、2,要求学生仔细倾听,注意生字的读音,教师用“似的盛开饮马”三词反馈倾听的情况。学生自由朗读课文3、4、5,要求读正确、读流畅。

  3.请1-2位中上生学生根据拼音读生字。

  缎duàn涧jiàn俯f

  蹄tí溅jiàn延yán

  鞍n

  4.组织小组开火车赛读重要词语,检查识字状况,在反馈中纠错并反复纠读。

  锦缎山涧俯视

  马蹄溅起绵延

  马鞍高耸透射

  寂静增添细碎

  柔嫩绚烂白皑皑

  重重叠叠斑斑点点

  5.要求学生标画含生字的词语之后,组织学生接龙朗读课文,看是否能把课文读正确、读顺畅。教师注意板书学生读错的字,反馈预习情况,组织学生查字典标注:高悬峭壁断崖银链鳞光绚烂无边繁花

  6.教师过渡:学习一篇略读课文,仅仅满足于借助字典认识一些生字,是远远不够的。更重要的是你们能不能凭借自己的能力完成阅读提示里边提出的任务。老师读一读阅读提示,你仔细听,看阅读提示里面提出了几个任务。

  7.学生表述任务:

  (1)想一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

  (2)它们有什么特点?

  (3)抄写优美的语句。

  8.教师过渡,学生默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帮助学生缩减语义并训练其有条理地、反复整体表达:《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

  9.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一段仔细地读,解决问题

  (2),教师组织学生依次交流:要求学生运用课文的句子伸展语义,教师相机挑选出比喻句和排比句指导朗读并分析写具体的方法。

  10.学生借助课件帮助小结所学:《七月的天山》先写水,再写原始森林,最后写花。作者运用比喻、排比的方法来具体描写这些景物的特点,是按游览顺序写的。

  11、教师小结:

  (1)理解反问句,抄写好的句子;

  (2)积累词语练习:

  教学反思:

  以分解对零散,以组合促概括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的写作思路是: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教学中的比较满意的地方:

  1.教学时,我引导学生围绕“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抓住景物的哪些特点,作者是怎样用优美的语言表情达意的”进行自主研读和交流。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了词汇的丰富,风景的优美和修辞手法的巧妙运用。

  2.讲课时,我着重引导学生欣赏句子“在轻轻荡漾着的溪流两岸,满是高过马头的野花,五彩缤纷,像织不完的锦缎那么绵延,像天边的霞光那么耀眼,像高空的彩虹那么绚烂。”要求学生合理运用比喻、排比的句式对身边熟悉的景物进行仿写练笔。

  不足的地方:

  回顾整节课的教学,程序上似乎顺理成章,从整体到部分,从读到写;方法上似乎合情合理,有自主阅读,有品读赏析,有课后练笔,做到了读写结合。但总觉得自己在课堂上没有跳出教材这个圈子,对文本的分析面面俱到,重点不突出。大多数学生的写作练笔也只是比葫芦画瓢,没有拓展,没有创新,总之,觉得语文课上读写结合的效果不怎么明显。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0

  一.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美感。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难点

  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三.教学过程

  预习探究

  (一)引入新课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

  2、解题,了解作者:《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合作交流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让学生找出地点变换的句子。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

  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2)学生朗读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品读体验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1

  《七月的天山》一篇文字优美,脉络清晰的抒情散文,作者紧抓七月天山景物的特点,为我们展现了美丽的寂静而又充满生机的天山,文章遣词造句严谨,诗化的语言耐人寻味,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天山美景的热爱与赞美。

  如此文质兼美的文章,如何让其在略读文章中独占鳌头,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积累方法的最佳素材呢?依据本次教研专题《教学目标的有效落实》,经过不断尝试,反复修改,设计了此课。

  一、以学定教,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由于我们的学生对远在新疆的天山非常陌生,加之这是一篇略读课文又不可与精读课文相提并论,进行精讲,因此,在课前通过课件展示天山的美景图片,使学生对美丽的天山产生直观的感受,从视觉上来认识天山,了解天山,激发学生对天山的向往,引导了学生的阅读期待。

  进入中高年级后,语文教材有一个特点,即每个单元的导读都会明确提出单元训练的重点,于是开课之初我注意了单元训练重点的回顾,目的在于让学生学会围绕单元训练重点来阅读理解语言文字,真正达到学有目的,学有重点。然后初读课文,从整体上感受天山之美,通过自由轻声朗读课文划出表示作者游览顺序的词语“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主动意识,有效促进了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注重多读感悟,进行自主地获取。

  依据略读课文的特点,我放手让学生自主阅读,品味语句,进行自主地获取。在文中作者多次运用比喻、排比等修辞手法,通过奇特的想象,展现了七月天山独特的美景。如:“蓝天衬着……像盛开的白莲……”在自读感知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说出喜欢的理由,可以是对重点词语的体会;可以是从修辞角度去感受;也可以是从景物特点去欣赏等等。让学生自由地表达感受,近而指导朗读,通过多种形式的读,来体现景物的美,从而感受作者对天山的热爱和赞美。这样的阅读指导,才会让学生尝试到自主获取的快乐。

  三、注重自读品析,倡导合作交流。

  在品读、感悟优美语句这一环节中,先是让学生默读思考,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在独立感悟优美语句的前提下,进行同桌交流,从而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优美词句表达情意的。这样的训练一是为了渗透单元训练重点,更为重要的是通过范文教给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为今后的语文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当然这节课也存在一些问题:对略读课教学的把握还有些欠缺。略读课教学宜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自主学习,在师生或生生的交流中深化理解,提高语文学习能力。我认为这堂课的教学重点应是让学生积累语言,将大量的时间放在朗读和背诵积累上,学生理解的深与浅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将一些优美的句子,词语收到学生的记忆深处。而对于天山景物有什么特点,可以简单处理,而不必在景物特点上花费太多时间。这样做学生和老师都将注意力集中在了一些字上。比如雪峰的特点是高、大、白,溪流的特点是快、清、活,森林则是绿、密、幽,野花是高、多、鲜,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学生从语言文字中感受天山美。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2

  【说教材】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写景物的记叙文。记叙了作者七月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美丽的自然风光。表达了作者对祖国边陲天山风景的喜爱之情。课文先总述七月的天山是游人最理想的地方;接着分述了作者骑马上天山所看到的雪峰、溪流、原始森林和遍地的野花的奇异美景;最后作者抒发了对天山美景的赞美之情。

  【说预设】

  【教学要求】

  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

  2、学习抓住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

  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

  【教学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

  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

  【教学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

  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

  【课前准备】

  1、学生借助课前“阅读提示”充分预习,借助工具书正字正音和解词,收集相关资料,初步了解课文的写景状物顺序和特点。

  2、教师制作演示课件,附配乐课文朗诵。

  【课时安排】

  1~2课时。

  【说程序】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

  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

  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

  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

  (演示)天山:亚洲中部的大山系,横贯新疆中部,西端伸入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全长2500千米,宽250~300千米。平均海拔约5000米,最高峰托木尔峰海拔为74353米,峰顶白雪皑皑。天山博格达峰上的积雪终年不化,人们叫它“雪海”。在博格达峰的山腰上,有一个名叫“天池”的湖泊,海拔1900米,深约90米。池中的水都是冰雪融化而成,清澈透明,像一面大镜子。洁白的雪峰,翠绿的云杉倒映湖中,构成了一幅美丽的图画。相传3000多年前周朝的天子来到这里,王母娘娘就在这里设蟠桃宴招待他,因而古称“瑶池”。现在这里已成为著名的旅游胜地。

  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

  《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选自于《天山景物记》,作者碧野。(简介作者)

  “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

  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

  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

  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

  2、引导阅读:

  ⑴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进入天山”“再往里走”“走进天山深处”)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

  ⑵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课文描写了哪些景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

  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

  描绘方法:

  ①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

  ②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⑶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

  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

  明确:用“蜿蜒无尽”,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林之富饶。

  ⑷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

  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

  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

  “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

  “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

  “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

  “马走在花海中”“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

  “用不着离鞍”“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

  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

  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

  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

  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

  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

  五、拓展训练

  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

  ⑴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

  ⑵抓住景物的特征,展开细腻的描写。作者抓住特征,用简练而又形象的笔触加以描绘,使之活灵活现,跃然纸上,构成一幅幅生动、奇美的画面。

  ⑶绚丽多彩的语言,饱含浓郁的生活气息和边疆风情,具有感人的魅力。作者精心运用了比喻、映衬、夸张、对偶、排比等多种修辞手法,把景物描绘得淋漓尽致,美不胜收。

  2、小练笔:

  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认识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意思,感受优美词句并积累。

  4.感受北国天山的美景,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课前准备

  挂图:画有导游线路的小黑板;天山景物课件。

  教学重、难点:能说出天山景物的特点,能从作者的字里行间感受天山的美景从中感受到美的熏陶。

  教学过程:

  直接揭题:指名读课文前面的过度语。

  学生自学

  带着过度语提示问题,初读课文,并读准生字,找出新词。

  整体感知,提问:文章似乎是个向导,带着你游览,能看出导游线路吗?

  教师指导:随着导游线路观看图象或网页浏览,初步感知新疆天山的美丽风光。

  引导读通

  结合看画面,指导读好课文各个小节,让学生说说作者分别写了哪些景物。

  同时正音、解词、通读句子。

  合作学习

  你觉得 哪些语段、词句写的好?这段话或这一词语好在哪里?在四人小组里阅读交流,说出感受,请同学发表看法,不理解的可以请教老师。

  班级交流

  各小组派代表在班上汇报讨论情况,教师给予肯定和鼓励,对体会不到位的进行点拨,并结合朗读加深体会。

  激发兴趣,课外延伸

  在学生交流后,问他们是否喜欢读这样的游记,并让学生在课外自由选择读些这方面的书,也可以浏览互联网上的资料,鼓励学生多和老师、同学交流。

  摘抄优美词句

  有条件的设计专门的摘录本子,指导摘录的格式,提醒学生在课外阅读中也要进行这样的摘录。

  作业:复习词语卡。

  教后记:沿用上一课的方法,引导学生自学课文,掌握学法。

  《语文园地一》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能就春游活动讲清楚自己的计划,并参与商讨,培养学生的自主合作参与意识。

  2.能具体明白的描写生活中观察到的景物或者由此引发的联想。

  3.感性认识排比句的特点及其表达作用。

  4.积累描写景物的古诗词,激发课外阅读兴趣。

  5.学习浏览获取需要的信息,并交流感受。

  教学时间:6课时

  第一课时口语交际

  导语

  不知不觉春天已经来到我们身边。看窗外,春光多美好。我知道同学们最想去春游了,记得往年我们去了哪里?今年我们还要去,不过需要由大家来自己安排。

  准备计划

  先读读课文里的这段话,想想需要考虑哪些问题,准备纸笔,稍做记录。

  分组讨论

  恐怕一个人拿不定主意,咱们分小组进行。看哪一组计划的周密、妥当,咱们就听从他们的意见,每人稍做准备,谈谈自己的计划,再由小组长统一意见,推选一人作好发言,师生评议。最后,由班长综合大家意见,制定出一个春游方案。

  第二、三课时习作

  启发谈话

  我们在校园里生活了三年,对环境应该很熟悉了,你能说说吗?你最喜欢哪个地方,比如校园的花坛,有哪些花草等,你经常在那里做些什么?(鼓励学生自由说,放开说,教师做适当补充指点)

  小结:有的同学平时能够留心观察,说了自己的所见所想,讲的很具体,而有的同学疏于观察,我们要做善于观察的人。

  实地观察

  现在给大家30分钟时间,去校园里做一次观察,把观察到的景物记录下来。可以选一处景物来写,具体写出你的感受来,或者你想到了曾经在那里发生过的事情,觉得很有意思,也可以写下来。注意要仔细观察。

  交流观察所得

  指名说说你已经观察到什么,准备怎么写,让学生在相互交流中得到启发。教师结合学生的交流进行点评。

  学生完成习作

  同桌互相交流,评改

  改通顺,指出错别字及其病句、标点错误等;评优点,划出你认为的好词好句或者精彩语段;提建议,提出哪些内容需要具体或补充,哪些可简单或删除等等。

  第四课时我的发现日积月累

  复习导入

  检查读词语卡中的词语,有选择的听写词语。

  我的发现

  分角色读读对话,说说小林和小东发现了什么?读句子,回到课文中去找这些句子,再读一读,说说用这样的句式有什么好处。交流后进行摘抄。我们在哪些课文中也学到过类似的句子?

  日积月累

  自由朗读诗句,说说自己读懂意思的诗句,提出难以理解的诗句,教师点评释疑。比一比,看谁背的多,背的快。

  宽带网

  自读:看图,读文,说说从中了解的知识。

  小组交流:介绍自己了解的五岳和五湖。

  拓展知识:搜集或下载资料,遨游祖国的山山水水。

  集体交流:图片附文交流,或者就图片自己口头介绍,或者直接在多媒体教室打开网页介绍。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四年级下册语文《七月的天山》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