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困爱之城 点赞 分享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精选22篇)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边读边体会,边读边想象;

  2、练习用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迁移写话。

  3、激发爱国情感,立志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体会徐悲鸿为祖国人民争气争光,发愤努力,刻苦学画的精神。

  教学难点:学习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迁移写话。

  教学准备:奔马图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教学过程

  一、名言导入

  1、出示: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裴多菲(匈牙利)

  请同学们欣赏这一句名言。指名读。这句话表达了裴多菲什么思想?

  过渡:古往今来,古今中外,有许许多多这样的爱国人士,徐悲鸿也是其中的一位。

  2、介绍徐悲鸿:徐悲鸿,我国著名的画家,美术教育家。他擅长素描、油画、中国画,尤善画马。他的著名作品《奔马图》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今天,我们来走近徐悲鸿,学习关于他学画的故事。

  请看老师板书课题:《徐悲鸿励志学画》。(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理解“厉”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励志”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3、学生查字典,理解“励志”的意思。(激励志气,以求有所作为)

  齐读课题,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4、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二、名篇初读,学习生字

  1、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自由朗读课文,边读边画出课文中的生字新词,把它们读准确。

  2、出示生字词语,小老师带读、齐读。(疲倦、陈列、承认、震惊购买绘画努力租借成绩)

  在这些生字词语中,预习时你觉得哪些字难记?你想到好方法吗?

  学生说发现、书空、描红。

  重点指导书写“倦”“绩”字。

  3、二类字你会认吗?(指名读、齐读)

  嫉妒、临摹仰望礼貌节省犯错

  三、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1、生字大家会读了,也会写了,相信朗读课文难不倒大家。请逐段练读,给自然段编上序号,把句子读通顺。

  2、指名读课文。

  长句指导:

  靠争论/是无法改变别人的无知/和偏见的,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在巴黎高等美术学校/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结业考试。

  要求学生读长句子时,要注意中间的停顿,不能读破。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4、指名按逻辑段落朗读课文。

  5、说说课文大意。

  四、作业

  1、朗读课文。

  2、生字书写。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起因

  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谁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1、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2、说一说图上的马给你什么感受?

  3、这匹飞蹄疾驰的骏马就像我们的主人公意气风发的徐悲鸿一样。齐读课题——

  4、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向呢?快速默读1、2、3自然段,找出相关句子。

  5、出示句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为什么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自读第2自然段,讨论。

  指导朗读:“很不礼貌”、“冲着”、“就是”、“也”

  指名读外国学生的话。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就是……”你能体会出什么?

  教师叙述:1919年的中国内忧外患,一系列的侵华战争和大批的不平等条约,把中国推向灾难屈辱的深渊,造成了近代中国的贫穷和落后,中国人在国际上没有地位,在国外常常遭人白眼和看不起。外国留学生的话该怎么读?指名读。

  这个外国学生的话太欺人了,他太傲慢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请同学们用坚定的语气把这句话再读一遍。

  (学生齐读句子)

  徐悲鸿要让外国人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

  (真正的中国人”是具有聪明才智的人、勇敢、像刘翔一样为国争光的人……)

  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是怎样努力的呢?请同学们看课文的第4-6自然段。

  二、经过

  1、齐读第四自然段,想一想徐悲鸿是怎么做的。

  2、作者把徐悲鸿比作了什么?为什么这么比喻?

  3、那么徐悲鸿是如何来努力学习的呢?文中哪几小节具体介绍了徐悲鸿的刻苦学习呢?

  4、指名分节朗读5、6两小节。

  5、学生讨论交流:每逢……就……

  6、潜心临摹

  说话练习:每逢节假日,徐悲鸿一画就是一整天,在你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每天清晨,徐悲鸿早早地就站在博物馆门口……中午他废寝忘食埋头作画……傍晚,直到管理员一再催促,他才极不情愿地离开……)

  7、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五自然段。

  8、徐悲鸿如此努力学习绘画,那么他的生活又是怎样的呢?文中哪一句话告诉了我们。

  9、齐读第六自然段,学生交流。

  哪些地方说明了徐悲鸿生活的清苦?

  板书:一间一杯两片

  10、他为什么要如此清苦呢?学生回答。

  补充介绍:法国国家画展期间,徐悲鸿整天埋首于绘画、临摹,常常忍饥挨饿,导致严重的肠痉挛,疼痛发作时,恨不得满地打滚,但他仍然坚持作画。

  是什么信念在支撑着年轻的徐悲鸿?一起大声读这句话: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加叹号)

  11、先概括后具体叙述(先总后分),教给学生运用总起句概括段意的方法,让学生概括第二段段意。(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勤学苦练)

  12、写话:(任选一题)以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写话:

  (1)今天真冷啊!

  (2)农贸市场真热闹!

  13、交流。

  三、结果

  1、“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的画展轰动了整个世界,他用事实让外国留学生重新认识了中国人。齐读第七节。

  2、读此时留学生的表现,提问,为什么留学生的态度与刚开始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什么叫“有眼不识泰山”?

  3、读留学生的话,在通过对“震惊”、“鞠了一躬”、“有眼不识泰山”朗读品味中,感受到那个外国留学生对中国人的重新认识以及他的忏悔。)。

  4、说话:如果你就是那位外国学生,你会对徐先生说点什么?

  四、联系自己,拓展延伸

  同学们,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我想更得益于他的励志。只有励志了,我们的人生才有目标,生活才有奔头,学习和生活起来才充满活力和力量,会让我们拥有克服困难的勇气。大凡有所成就的人,都有励志的经历。那我们现在应该怎么做哪?又应该向徐悲鸿学习什么哪?请大家说出自己的真实感受。

  五、布置作业

  课后请同学们搜集一下名人立志的故事读一读。

  板书:6、徐悲鸿励志学画

  奋发努力学习刻苦

  生活清苦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2

  教师在课后进行教学反思对教师的成长有帮助,下面是由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徐悲鸿励志学画》教学反思,希望能够帮到您!

  课文是一篇人物故事,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是一篇很好的爱国主义教育题材。在第一课时教学中,我就注意了这一点。揭示课题后,我向学生提出了这样的疑问:“‘立志’和‘励志’,两个词的读音都相同,为什么课文不采用‘立志’一词,而采用的却是‘励志’呢?它们在这儿能够互换吗?”经过一番思考之后,我引导学生说说两个词的意思, “立志”只是讲立下什么样的志愿,强调的是心里的想法,而“励志”则是在立下志愿以后,不断鼓励自己去达成那一心愿,强调的是行动的付出。两个词能够互换吗?光从题目是找不出理由的,于是,我立刻叫学生阅读课文,当学生读完课文以后明白了,不能,因为课文重点讲述的是徐悲鸿不懈努力成为一个著名画家的过程,而不是仅仅讲他立下当大画家的志愿。“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就这样,这段讨论使学生很好地区别了“立志”和“励志”的含义,便于引导学生把握文章的内涵。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关注以下三个问题 1、 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 2、 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 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怎样?并围绕这三个问题展开教学。我首先让学生反复朗读第二、三自然段,然后抓住外国学生的话,组织学生讨论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会出言不逊。为了使学生更易理解,我引导学生联系上文绘画大师达仰很看重徐悲鸿,通过“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来体会那个学生对徐悲鸿才能的嫉妒,又通过“就是……也……”体会那学生对中国人的歧视和偏见,以加深对这个问题的理解。在此基础上,我让学生分角色朗读,学生们感情也很到位。似乎外国学生的话把我们的学生也给激怒了!接着重点让学生抓住“每逢节假日,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体会徐悲鸿“不知疲倦”“潜心”提高画技的刻苦精神;从“小阁楼”“一杯白开水和两篇面包”体会他生活的清苦。我让学生将自己的生活和徐悲鸿做比较,让学生更清楚认识到徐悲鸿的认真和勤奋,效果还不错。最后让学生找出那位外国学生的态度发生的变化的句子,与前文中嘲笑徐悲鸿的句子进行比较,并分组进行朗读,让同学说说自己的感受,从而引出“有眼不识泰山” 。

  在这节课上出现了一个问题:学生在读了两遍课题后就提出了很多问题,如“徐悲鸿是谁?”、“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徐悲鸿学的是哪种画?”、“徐悲鸿在哪里学的画?”、“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等一系列问题。接着,我就让学生自己读课文去寻找答案。当学生读完课文后,有的已经忘记了刚才的问题,有的也只是记得一两个问题。当我让学生交流读后答案时,回答的都比较零碎,说实话有些问题我自己也已经忘记了。对于学生的交流,我觉得对理解课文帮助不大。

  上完这堂课后,我就深深地思考,用什么方法才能改变课堂上无序交流的状况呢?我想如果老师在备课时对学生质疑的问题进行充分预设,并作好分类,那么就可以解决学生提问题杂、乱,读时没有针对性的问题了。后来,每次上课之时都认真听取学生提出的问题,在提问后,及时让同学回答一些简要的问题,把难度问题给以总结,再次把问题重复说给学生听,让学生明确的带着问题读课文,做到有效阅读,我感觉这对我以后的教学有很大的帮助。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3

  今天,我带领学生学习了《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这是开学以来学生学得最投入的一篇课文,也是我教学最有感觉的一课。

  这是一篇写人的记叙文,文章生动再现了当年徐悲鸿在法国巴黎高等美术学院学习绘画时的经历,由于嫉妒老师达仰对他的垂青,一个外国学生气焰嚣张地对徐悲鸿说:“徐先生,我知道达仰很看重你,但你别以为进了达仰的门就能当画家。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才!”当读到这里是,我伺机提问::“如果此刻你就是徐悲鸿,会如何做?”有的孩子说狠狠地打他一顿;有的说骂他个狗血喷头,他们越说越气,讨论得也越来越激烈。见此情景,我接着进行引导:“外国学生为什么会这样对待徐悲鸿?为什么敢如此瞧不起中国人?”他们回答不上来了,因为四年级的孩子了解的历史知识是很有限的。于是,我结合他们看过的一些书籍和影像资料向他们介绍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落后、贫穷的中国怎能在世界上有地位,在当时许多外国人的眼里,中国人就是野蛮、愚昧无知的,他们怎么能进入高雅的艺术世界?如果此刻的徐悲鸿一时冲动和外国学生打起来,那岂不更验证他们对中国人的看法,所以,在这种情况下徐悲鸿选择的是沉默,是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国人的才能,为祖国赢得尊严,这是他给对手最有力的还击!在了解了这些情况后,学习后面的课文就很容易了。当读到结尾处,那个外国学生诚恳地向徐悲鸿道歉,说自己“有眼不识泰山”时,同学们兴奋极了,他们由衷地赞叹“徐悲鸿真了不起!他是中国的骄傲,也是我们学习的榜样。”

  我想通过这一课的学习,我们不仅增进了对徐悲鸿的了解,被他的爱国精神深深感染,同时也应该明白:要想证明自己只有拿出实际行动来。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4

  开学已经接近一个月的时间了,这个学期的时间比较的长,因此就进行的慢些,今天开始讲《徐悲鸿励志学画》。

  题目:励志和立志的不同中,励志除了包含有立志之意外,还包含着坚定志向,为了追求而矢志不渝的奋斗。励精图治,千磨万砺,之后成才。因此,在导入的时候,我引导想象草原上野马奔腾的场面,接着我们看了徐悲鸿的马图,他们不禁为那出神入化的描摹所惊讶。我们就在谈话中导入了徐悲鸿求学阶段的故事中来。在课题上,为了区分“励志”与“立志”,我们先从字面上做比较,之后再分别把他们两个放在题目中做对比,在反复的诵读中体会励志的精典之处。在之后的课文学习中,乃至最后的总结,我们都围绕着这个励志展开,因此学生对这个词语的掌握教到位。

  在人物的心理上,学生在诵读中表现得也很到位,如那个外国学生嫉妒徐悲鸿时所说的话:“你们中国人就是倒天堂去深造,也成不了材!”孩子们很是气愤,读的义愤填膺,一个叫王翕然的孩子用着外国人读中文的洋腔怪调读这段话,有意思极了。这篇课文的人物心理及其感情基调比较容易把握,因此教师不需要再这个方面做很多的指导,而是在诵读中体会。就“你们中国人就是到天堂区深造,也成不了材”这句话,孩子们一开始的理解是片面的,有的孩子说:“就是中国人上了天堂也成不了材”这样的话很多,在我的对天堂反复的对比朗读上,一些孩子开始逐渐的发现了些什么,开始有孩子说“有再好的地方也不行”“有再好的条件也成不了材”到最后一个孩子能够说出:“遇到再好的老师,有再好的环境与条件,也不能有所作为”。其实他们是有能力发掘出一些表面上看来似乎是不明显的东西的,我想一定是预习于初读做得不够到位导致了我的精度感悟有这样的阻力,初读的作用一定要重视重视再重视!

  在读到那个外国人对徐悲鸿态度的转变时,有个调皮的孩子在下面悄悄地说:“其实他也不错,是个知错能改的好人!”真惊讶于孩子的豁达。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5

  教学目标:

  1、学会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上面的6个只识不写,生字组成的词语要理解。

  2、学习给课文分段,说出段落大意。

  3、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重点: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学习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难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教法学法:

  启发引导,讨论交流。

  教学过程:

  第1课时

  一、揭示课题

  1、由图导入,出示徐悲鸿《奔马图》通过提问,简介徐悲鸿。

  2、板书课题,理解。

  齐读,“励志”是什么意思?指名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

  读题目质疑。

  二、初读课文

  1、自读课文。

  认读生字表中的字,读准每个生字的音。

  在课文中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读顺句子。

  2、试读课文

  指名逐段试读,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最后再自由读。

  正音:提醒学生读准“励”边音;“怒”鼻音;“租”平舌音。

  词语释义:互相交流,已通过什么方法了解了那些词义,还有那些词语不理解?

  3、学写生字

  出示生字词,齐读再次正因。

  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写字。

  学生描红。

  三、在读课文,理清段落

  1、自由读、思考

  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怎么做的?结果怎样?

  讨论归纳分为三部分。

  2、练习分段

  3、指名安分好段落朗读课文。

  四、作业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辨析多音字。

  二、细读课文

  1、读题引入,齐读课题。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向?小声读1-3自然段。

  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体会徐悲鸿说这句话时的想法及心情,讨论为什么这么激动?

  2、指读外国学生的话。

  外国学生的话有几层意思?

  那一句话最使我们气愤?

  讨论: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读除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体会此时徐悲鸿的心情。

  3、齐读第3自然段,了解此时徐悲鸿的想法,再指读已出示的“必须用……”这段话,体会此时徐悲鸿内心世界。

  4、自由读第4自然段,学习这一过渡段的写法。讨论

  比较句子,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与文中冤句比较体会,体会原句的生动。

  指导朗读,强调“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这几个词语。

  5、出示文中的句子“功夫不负有心人”解释。

  讨论:徐悲鸿花了多少工夫?默读5、6自然段,自由勾画讨论。

  抓住“每逢”“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只用、省下”等词句,通过读、评、议悟出“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真正含义。

  6、三年过去了,结果怎样了呢?

  讨论归纳出:a成绩优异,引起轰动。B外国学生震惊,佩服。

  7、重点分析第8自然段。

  指读外国学生说的话,与第一次语言进行比较,有什么不同?从说话的内容、神态、语气等分析,读中感悟引起变化的原因。

  徐悲鸿此时内心的想法呢?再次齐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中国人”这句话。

  8、总结全文

  板书设计:

  徐悲鸿

  外国学生----“有眼不识泰山”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6

  师:同学们,前天晚上上演了一场激动人心的篮球比赛,知道的请举手。  

  (部分学生举手)  

  那场篮球比赛中,哪个队赢了?  

  生:中国队。  

  师:中国队以1分的优势赢得了比赛,听到这个消息,你心情怎样?  

  生:激动、高兴、自豪……  

  师:因为你也是——中国人!(板书:中国人)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6课,看李老师写课题。(板书课题,生书空课题。)  

  师:一起读!“励志”是什么意思?  

  生:为了实现一个目标,完成一件事情,而奋发努力。  

  师:什么事情?  

  生:学画,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  

  师:是呀,为了证明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刻苦学画,超过别人,这就叫“励志”。  

  师:下面我们来听写词语。你已经发言两次,给你机会,报给大家写。三个词一行。  

  生:嫉妒  震惊  承认 激怒  不知疲倦 轰动  

  师:“嫉妒”两个字都是什么旁?“承”还可以组成什么词?可以查什么部?“怒”上面是什么字?还可以组什么词?  

  (生边听写,边作答。)  

  师:写好后,请大家横过来读一读,看写得是否正确。再看看第一行词写谁?第二行呢?有发现吗?  

  生:第一行写外国学生,第二行写徐悲鸿。  

  师:小组内检查,全对的站起来。  

  (生互相批改,互相纠正。)  

  只错一个的也站起来!我们来比一比,哪个小组站的人多?阳光组、智慧组、雏鹰组表现不错,请坐下。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第一节课的任务就该按时完成。有些同学后悔了,希望下次表现精彩。  

  (师出示学生课前写的小黑板,也是学生的疑问:功夫不负有心人  有眼不识泰山)  

  师:成语一般是4个字,也有4个字以上的。大家一起读!  

  (生读成语)  

  师:响亮但不美妙,拖腔拖调。有了停顿就会美妙,听老师读。(范读)  

  练练看!  

  (生练读,齐读)  

  师:觉得有进步的举手!原来停顿就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  

  就请智慧组说说“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意思。  

  生:只要用心,就能把事情做好。  

  师:“负”什么意思?“有心人”是谁?生:辜负。  

  “有心人”是徐悲鸿。  

  师:“功夫”意思是什么?时间、本领给你选?  

  生:“功夫”的意思是时间。  

  师:用心、花时间努力做事,都会获得成功!  

  阳光组,这个成语什么意思?(师指“有眼不识泰山”)  

  生:不认识地位高或本领强的人。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这个成语写的是谁?  

  生:徐悲鸿。  

  师:“有眼不识泰山”呢?  

  生:外国学生。  

  师:我们四(4)班同学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还有充满智慧的头脑!  

  师: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的呢?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  

  (生先自主学习,再在小组里交流)  

  师:头靠在一起,说话就可以听得更清楚了,要说说自己为什么画这个句子。  

  (生继续交流)  

  师:表扬智慧组,动作最快。  

  师:请大家捧起书,把你画下的词句读一读,读着读着,你想到了怎样的情景?我们比谁会想。  

  (生读句子,想情景)  

  师:想到徐悲鸿励志学画、潜心临摹情景的请举手!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说明你会学语文。请人读句子,你想到了什么样的情景?梦想组带领大家放飞想象的翅膀!  

  生: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为什么把徐悲鸿比作马?看图,说一说。  

  生:马日夜奔驰,不知疲倦,而徐悲鸿学画不知疲倦。  

  师:徐悲鸿就是这匹不知疲倦的奔马!继续交流。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  

  师:他强调了哪个词?  

  生:每逢。  

  师:每逢就是每次。节假日,留学生都出去游览了,节假日是消遣的时间。而徐悲鸿呢?  

  生: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师: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正在那里临摹。  

  我仿佛看到了徐悲鸿在美术馆里临摹,有的画比较难,他一画就是一整天。忘记了吃饭,忘记了睡觉。  

  师:也许馆里没有其他人,只有他一个人在静静地看,在用心地画。不知不觉已到了晚上,出去游玩的同学回来后,看到徐悲鸿在画画,会说些什么呢?  

  生:你真用功呀!  

  你的画技有了提高!  

  ……  

  师:这就叫励志!继续交流。  

  生: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每次读这段文字,李老师就想起自己十七八岁时学画,父母每学期给二百元,而我大概要花一百二三十元买画纸、颜料等,学画需要很大的代价。徐悲鸿为了学画怎样做?你能用一个词概括一下吗?  

  生:刻苦努力……  

  师:用在这里不太合适。  

  生:省吃俭用。  

  师:老师心里想的就是这个词!声音再响亮一些!我们现在也提倡节俭,我们可以省下钱来买书,你也是小徐悲鸿,你的行为就是励志读书!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在文中起什么作用?没关系,说错了老师也表扬你。  

  生:中心句。  

  师:这叫过渡句。在文章中,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叫——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叫过渡段。跟老师一起读——过渡句。  

  生:过渡句  

  师:“功夫不负有心人”,他取得了多大的成功?快乐组来读!  

  生:三年过去了……轰动了整个画界。  

  师:她强调了哪个句子?  

  生:轰动了整个画界,我觉得徐悲鸿很了不起!  

  师:三年过去了,这是怎样的三年?  

  生:辛苦的三年。  

  刻苦努力的三年。  

  不分白天黑夜、励志努力的三年  

  ……  

  师:正所谓——  

  生:功夫不负有心人!  

  师:此时,徐悲鸿在那个外国学生眼里,已经成为——  

  生:泰山。  

  师:是刻苦努力的——泰山!是不知疲倦的——泰山!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画展,会怎样说?  

  生:徐先生,我觉得你很有才能!  

  师:你说得很诚恳,少了动作。你可以站起来,到我这边来,大家比较一下谁更像那个外国学生?  

  (师生对话,师不知不觉将学生带入情境。)  

  生:(鞠躬)徐先生,我以后再也不说中国人没有才能了。  

  徐先生,我感觉中国人很有才能,看来我真的犯了一个错误,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  

  师:看来,要得到别人的认可,励志不可少。再读这三个字——  

  生:中国人!  

  师:什么样的心情?  

  生:兴奋、激动、自豪……  

  师:明天晚上,令中国人激动万分的时刻就要到来,天宫1号发射,中国人一定要看,这是中国人走向太空又迈出的一大步。做中国人光荣,成为光荣的中国人要——励志!      

  评析:  

  这节课,李校长结合学生质疑的两个成语“功夫不负有心人”、“有眼不识泰山”,引导学生走进文本,适时进行小组合作学习。在朗读、感悟、想象、表演等活动中,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得到提高,“三段五步式” 有效课堂模式呈现得自然、精彩。   

  一、注重学法指导,让学生习得阅读方法。  

  学生在读成语时,拖腔拖调,教者给予指导并亲自范读,让学生明白停顿是阅读的一把金钥匙。教者引领学生展开想象读课文4-6自然段,做到了“读进去,想开来”,学生通过想象,加深了对文本的感悟,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同时,明白放飞语文想象的翅膀才更会学语文。再如,关于过渡句的概念,教者联系课文,深入浅出地让学生知道有的句子将上下文联系起来,就是过渡句,如果是一个自然段,就是过渡段。以上都是一些实实在在的阅读方法的指导,这些方法的渗透将逐步转化为学生的阅读能力。  

  如果在交流第6自然段时,让学生懂得侧面描写的衬托作用就更好了。(描写徐悲鸿生活清苦是为了衬托他学画刻苦)  

  二、重视合作学习内容的选择。  

  小组合作学习是新课程理念下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也是实现有效、高效课堂的主要途径之一。教者根据教学重难点,选择学生感兴趣、探究欲望强烈的内容,适时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活动单如下:默读课文4到6自然段,画出写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句子,写出自己的感受。圈画好以后小组内就可以交流了。学生在自主探究的基础上进行了有效的合作,拓展了思维,加深了对文本的理解和对徐悲鸿的认识。  

  三、及时、多样的评价调动起学生学习的热情。  

  听写词语过后,让学生在小组内互相批改,这其实发挥了学生互相评价的作用。教师冷静、智慧的评价语言给所有学生以启示:学语文就该认真、扎实。这次表现不好没关系,希望下次表现精彩!这样的语言给表现好的同学以赞许,给暂时落后的同学以激励,每一个孩子都感受到了老师的期待,学习的热情自然而然地被调动起来。  

  学生在想象外国学生如何向徐悲鸿道歉时,教者客观地评价:你说得很诚恳,但少了动作。这样的评价给了学生启发:原来加上肢体语言,表达的效果就大不一样了。后来学生兴趣高涨,主动到讲台前与老师对话,再现了当时的情景,也理解了“有眼不识泰山”的意思。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7

  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是学习本文的重点,在教学中,为了突出重点,真正感悟徐悲鸿的为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我采用“细读探究、品读想像、读写结合”来教学,自我感觉效果不错。以下是这一教学片断及反思:

  (一)细读探究第4—6自然段,体会徐悲鸿的勤学苦练精神

  师过渡:徐悲鸿被激怒了,决心励志学画,他是怎样用行动来实践这一决心的呢?请同学们自由读读第4-6自然段,想想,说说。

  学生自由朗读第4-6自然段后,指名学生说。

  生:从此, 徐悲鸿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有学生听出该生在回答时,忽略了“更加”一词并指出,(原文是“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我于是接口道:刚才晓旺同学说“徐悲鸿奋发努力”,我们看看文中是怎么写的?

  原文:“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师:去掉“更加”和原本意思有何不同?

  生1:没了“更加”,只是说他此刻才开始努力了,加了“更加”说明之前徐悲鸿也是很刻苦,要不他就得不到达仰的看重。

  生2:“更加”“奋发努力”,说明他之前也是很刻苦努力的,但被外国学业生讥笑后,他越发努力学习了。

  师:是的,徐悲鸿原本就是一个刻苦努力的学生,正因为这他才得到达仰的看重,但却得到外国学生的嘲笑,于是“从此,他更加奋发努力。”(引读)

  师:看来,读书或说话确实要准确,丢了或换了一个字或一个词意思就可能完全不一样呀。

  (及时抓住学生的一个疏忽,让学生品味“更加”一词,反倒让学生理解的更透彻,这是我没有想到的。)

  师:那回过头来,我们看看从哪里可以看出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了?

  于是我便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重点词句进行朗读体会,从“每逢节假日”、“他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等词语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抓紧一切时间学习,从第六自然段中“小阁楼”、“一杯白开水”、“两片面包”等词中体会徐悲鸿为了学画,宁愿过着清苦的生活,并让学生在多种形式的朗读中感受徐悲鸿的刻苦精神。

  (班上学生的朗读能力不高,尤其是男生占了四分之三的班级,朗读指导总是倍觉吃力,看,这里的朗读效果又不尽人意,尽管他们体会到了徐悲鸿的勤学苦练,可如何让他们通过出声朗读表达出来呢?这是自己必须思考的地方。)

  最后让学生理解这三个自段段在结构上的关系,学生因为去年接触过“总—分”或“总—分—总”的文章结构方式,于是很容易理解他们是先总后分的构段方式。

  (二)发挥想像,读写结合

  师:徐悲鸿的勤奋努力,不单单体现在这两个方面,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习?在学画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

  (留时间让学生想像)

  师: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习?

  生1:徐悲鸿上课十分认真,达仰先生所说的每一句话,他都牢记在心里,下课了,同学们都玩去了,可是他还在思考着如何把画画得更好。

  生2:早上,天刚蒙蒙亮,可徐悲鸿就起床了。夜深人静了,人们都入睡了,可徐悲鸿还躲在小阁楼里学画画呢。

  生3:有时候,徐悲鸿躲在小阁楼一呆就是一整天,也忘记了吃饭了。

  师:在学画过程中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呢?他又是如何克服的?

  生1:有时一幅画画了一整天都无法令自己满意,可他总是坚持着。

  生2:有时口袋里仅剩下买面包的钱,可他仍然用仅有几个钱去买展览馆的门票,只为了进馆临摹著名画师的画,而且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也忘了肚子饿。

  ……

  师:是的,徐悲鸿就是这样努力学习,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请你们也以第四自然段为总述段,把刚才想象的“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事例模仿第四五六自然段的方式写下来。

  于是学生便刷刷下笔。

  ……

  (好久没有看到学生对小练笔如此轻松自如地应对了,看着他们书写的热情与兴致,我感受到他们在快乐地书写着。我想这与自己在这一“读写结合”的环节教学中桥梁架设得好。在这里,我在让学生充分感受到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体会了文中“总—分”的写作方法后,让学生发挥想象说说“徐悲鸿还会充分利用哪些时间来学画,为了提高自己的绘画水平他还会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最后模仿文中的第4、5、6自然段的构段方式写下来。这里读写结合的指导具体、有法可循,学生当然写得得心应手。)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66

  著名的美术家徐悲鸿生于宜兴县一个穷教书的人家。

  父亲徐章达,是个半耕半读的村塾老师,也是个画师。悲鸿六岁开始跟父亲读书,七岁时因常常看见父亲画画,就想学。可父亲认为他年纪太小,不肯教;但他念书念到卞庄子刺虎的故事时,就偷偷求人画一只老虎,自己依着样子描绘。父亲知道儿子实在喜欢画,在九岁时,就让他每天摹一幅当时流行的《吴友如画本》,这就是徐悲鸿学画的开始。

  徐悲鸿在十岁时就能帮父亲在画上不重要的部分染颜色,十七岁便在一家中学里教图画来帮助家用。十九岁那年,父亲逝去,家里负债很多,弟妹也要供给,他只得在县里三家学校担任教课来解决全家的生活。

  沉重的家庭担子压不住他上进的决心,为了学美术,他来到上海。他曾企图把画寄给当时的《小说月报》卖钱,但是被退回。他寄居在一家赌场里,白天用功,晚上等客人散了,才摊开铺盖在赌桌上睡觉。

  人们都在用锣鼓迎接新年的时候,徐悲鸿却饿着肚子给一家叫做“审美书馆”的出版社用颜色填染单色印刷的杂志封面(那时印刷术落后,没有彩色印刷,杂志封面是雇人用手工填色的。审美书馆的主办人,就是著名的岭南画派导师高剑父、高奇峰兄弟)。等到他考进震旦学院读法文的时候,肚子已经空了好几天。他是穿着死了父亲的丧服,噙着眼泪踏进了这个学校的。

  徐悲鸿的作用逐渐受到社会的注意。除了高剑父兄弟外,当时的文化名人康有为、蔡元培等也给予他鼓励和帮助。1917年,二十二岁的青年徐悲鸿已经被聘为北京大学画法研究会的导师,又得到北洋政府的教育总长、大学者傅增湘(沅叔)先生的帮助,派他到法国去留学。

  可是出国不久,因为内战,他的经济来源就断绝了。他经常饮水啃干面包度日,不间断地从事每天十小时以上的劳作,他用功锻炼素描,临摹古代的名画,并努力于国画和油画的创作,还给书店画书籍插图及与一些散稿来维持生活。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9

  一、选择解释,在括号里写上序号。

  (横着数)

  二、选字填空。(省略)

  三、阅读课文片段,完成练习。

  1、他被激怒后。

  2、画第一自然段第2句话。把徐悲鸿比作骏马。

  3、每逢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

  4、最后一句话。

  5、衬托了徐悲鸿学画的艰难与决心。

  四、阅读短文,完成练习。

  做什么事情都应该要力争做得完美。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0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6

  徐晓兰 发表(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开课我首先从徐悲鸿励志的“志”入手,请学生默读课文,说说徐悲鸿立下了什么志愿?“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简介了自鸦片战争以来的中国受列强欺侮的历史背景,通过联系历史背景说说一部分外国人认为的中国人是怎样的?你认为真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

  师:“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真正的中国人你们认为是怎样的?

  生:坚强的

  生:勇敢的

  生:聪明的

  生:团结的

  接着,我提出疑问:为什么他会立下这样的志愿?学生很快就能说出。为建架起学生和文本之间的情感,我着重抓住了外国学生说的“你们中国人”这几个字。为什么他不说“你徐悲鸿”而说你们中国人,你有什么感受?

  学生情绪被激发起来后,他们再读“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情感就不一样了。

  师:徐悲鸿是这样想的,他又是怎样做的呢?

  请学生默读4、5、6段,划出徐悲鸿的行为。

  在学生划后,针对性的将“奔马图”介绍给他们,学生忍不住,就说,徐悲鸿的画,表明了他的努力,他就像笔下的骏马一样在为实现志愿坚持不懈的奔跑。

  过渡到徐悲鸿的成就后,我们再来读读他的志愿,说说是不是实现了?他让外国人认识了怎么的中国人?

  徐悲鸿会对道歉的外国学生说些什么呢?你们想对徐悲鸿说些什么呢?

  教学中以一个点做为引发点,上下覆盖,层层深入,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是我们追求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43

  by  valenny 发表

  刚教完《徐悲鸿励志学画》,本课教学中渗透了爱国主义教育,为了让学生理解外国学生嘲笑中国学生的话语,我补充了些资料,”1919年的中国,贫穷落后,内忧外患,国内战乱不断,中国在国际上没有地位,中国人在国外经常遭人白眼,在一些外国的租界,还公然写着“华人与狗不得入内”的字样,那时外国人根本看不起中国人。”想不到这番话激起了学生的爱国情怀。个个义愤填膺的,感觉是自己受到了侮辱似的。然后让学生读徐悲鸿励的志——“必须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都读的相当的好,读出了中国人的骨气,志气。而且是发自内心的那种爱国情感。课最后,我送给学生一句名言“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我依然热爱我的祖国。”学生把它牢牢的记在了心中。相信这个教学难点已经突破了。在浓浓的爱国情感中,去突破另外一个难点——体会徐悲鸿的勤奋刻苦。通过读,悟,对比。教学进行的很顺利。语文教学要注重情感的熏陶,我想在这节课上我做到了。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8080/blog/teacher/user1/valenny/archives//59.html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开火车读重点的词语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徐悲鸿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你觉得他是一个怎样的人)

  二、精读课文

  过渡:说得真好,正是因为徐悲鸿学习非常刻苦努力,所以受到了当时法国著名的绘画大师达仰的器重。而这也恰恰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

  1、精读第一段

  (1)下面请同学们把书打开,自己读一读课文1——3自然段,思考:徐悲鸿在遭受了一个外国学生的侮辱后,立下了什么志向?在重要的地方做上记号。

  (2)引导学生回答,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①齐读句子

  ②“他们”是谁?(外国人),那些外国学生原来是怎么看待中国人的呢?

  ③指名读外国学生说的话。并请学生思考:

  a.“天堂”在这里指什么?(天堂在这里指学习条件十分理想的地方或跟达仰学画。)

  b.他的言下之意是什么?(①中国人太愚笨,学习条件再好,也不能成材。②徐悲鸿即使跟了达仰学画也不可能成为画家;)

  c.从他的话中你感受到什么?(外国人瞧不起徐悲鸿或看不起中国人)

  非常好,您能通过你的朗读表达出来吗?(点评,我感受到了外国学生的那份傲慢!)

  ④恩,刚刚我们从语言上感受到外国学生瞧不起徐悲鸿,那你在这段中还从哪个方面看出那个外国学生瞧不起中国人?(从态度方面“很不礼貌”、动作方面“冲着”)

  ⑥恩,我仿佛看到了那个狂妄的外国学生,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

  (3)学生读后,请学生思考:孩子们,如果当时你是徐悲鸿,你听到这句话会有什么感受?(生气,愤怒,难受、丢脸……)

  追问:生气之后呢?你还会怎么想怎么做?(学好画画,证明给他们看。一定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等。)

  (4)很好,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徐悲鸿当时的反应:(课件显示第三自然段)

  ①徐悲鸿被激怒了,

  ②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③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这段话,读出他心中的愤恨,但更多地是成为一个真正中国人的坚定信念。(语气应低沉、稍缓、坚定)

  2、精读第二段

  过渡:接下来徐悲鸿是怎样将他的坚定信念付诸行动的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读课文的4—6小节,用笔在感受深的地方做上记号。

  (1)好,我们按照顺序来看。根据学生回答,出示第4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

  ①“奋发努力”什么意思(振作精神,情绪高涨,刻苦学习)?为什么要加一个“更加”?(本来也非常努力勤奋。)

  ②那他努力到什么程度呢?

  他像一匹不知道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指名读)

  这是一句比喻句,把徐悲鸿比作了.....实际上,这些词语也是在形容徐悲鸿。

  ③很好,让我们一起读好这段话。(要求学生精神饱满的读,体会徐有远大的志向,高涨的情绪和无穷的精神力量。)

  (2)出示第5段,请学生思考:徐悲鸿是如何不知疲倦、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呢?具体体现在什么地方呢?(“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的时间很长;“潜心”说明他画得投入,很认真)

  ②看到这样的情况,如果你是徐悲鸿的好朋友,你会怎么鼓励徐悲鸿呢?(你一定会成功的!功夫不负有心人……)

  ③有感情齐读第5自然段

  (3)徐悲鸿的不知疲倦在生活中是怎么体现的呢?

  出示第6自然段

  ①徐悲鸿生活十分清苦,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一…一…两)

  他这么做,为的就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小结:他学习上如此刻苦,生活上如此清苦为的是?(引读)(学好画画)。学好画画为的是?(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4)理清第二段的构段方式。

  ①齐读第二段。

  ②思考第4自然段与第5、6自然段之间是什么关系?

  ③第二段话实际上是在具体的说徐悲鸿不知疲倦、日夜奔驰;第三段话是具体的在说徐悲鸿克服了生活上的重重困难,他勇往直前!因此,第二段的构段方法是先概括后具体叙述(先总后分)

  3、精读第三段

  过渡:同学们,徐悲鸿学画的结果又如何呢?他成功了吗?

  (1)指名读课文7小节

  (2)显红“功夫不负有心人”,你是怎么来理解这句话的?(他的努力没有白费,苦没有白吃)

  (3)很好,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顺利毕业、画展)

  (4)这段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创作的油画非常棒?(轰动)

  过渡:下面让我们一起走进徐悲鸿的画展,欣赏一下他的作品!

  (1)同学们,你觉得他的作品怎样?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吗?

  (2)那个外国学生看了他的作品后有什么反应?(震惊)是怎么做的?(鞠躬)

  (3)恩,你觉得他为什么会“鞠了一躬”?(道歉,犯了一个错误,三年前不该瞧不起中国人)

  (4)你真聪明,让我们一起读一读他三年前说的话。

  (5)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前后会有这么大的变化呢?(因为徐悲鸿奋发努力,画画的非常好,为中国人争了气)

  (6)说的太对了,他说自己是“有眼不识泰山”,那“有眼不识泰山”是什么意思呢?

  (7)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8)纵观徐悲鸿走向成功的这一段辛苦旅程,是什么东西在支撑着他一路坚持下来的呢?(要为中国人争口气的信念,爱国之心)

  三、总结全文

  学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功夫不负有心人)很好。

  今天,老师要把这句话稍微改动一下,“功夫不负有志人”!改这个“志”是希望大家既要向徐悲鸿一样励志学好功课,又要有一颗立志爱国的心!

  板书:

  徐悲鸿励志学画

  徐悲鸿:被激怒    立志    努力   学画:刻苦    优异、轰动   (爱国之心)

  生活:清苦

  外国学生:嫉妒、瞧不起                          震惊、鞠躬

  教学反思:

  这节课上下来,觉得孩子似乎没有真正走进课文。在聆听了冯教导和专家的点评后,我恍然大悟,原来我的课堂思想教育成分多了一点,而语文味淡了一点,学生没能很好的品味语言文字。比如在讲到外国学生瞧不起徐悲鸿时,应该明确从语言、态度、动作三个方面来看。在讲到第4小节和5、6小节的关系时,应该前后联系,明确第5小节就在具体说明徐悲鸿的不知疲倦、日夜奔驰;第6小节就在讲徐悲鸿的勇往直前。这样学生自然而然就明白了“总分”的关系。我想在以后的教学过程中,还有很多地方需要改进。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3

  听课札记 《徐悲鸿励志学画》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6

  by  小蒋老师 发表

  教例:《徐悲鸿励志学画》

  师:徐悲鸿了励志学画,那他立下了什么志向呢?

  生: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师:(出示该句)大家一起来读一读。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师:哪徐悲鸿为什么会立下这志向呢?你能说说吗?

  生:读第二自然段。

  师:回答得很对,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师:谁愿意上来演一演这一情节。

  两名学生表演,但明显对文字的挖掘不够,学生并没有把外国学生的傲慢,徐悲鸿的奋发图强表演出来。

  上述案例不由让我想起那句经典的广告词“不看广告,看疗效”。它其实告诉我们一个简单的道理:疗效才是人们选择药物的关键。同理当我们在课堂上设计我们的教学环节时首先就要考虑它们是否有效。有效课堂应该是每一位语文老师追求的目标。在上述案例中我们不难发现在整个教学环节中老师对学生的指导和评价是远远不够的。当学生在朗读中出现问题时,正是我们老师介入的最佳时机,如学生在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时,就要抓住 “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天堂、也成不了才”等词来指导学生读出外国学生的傲慢,欺人的语气,从而体会当时徐悲鸿的心情。很是可惜在这里老师并没有引导学生去很好的理解,只是草草一读了之,从而丧失了一个很好的指导学生挖掘文本的机会。以至于最后的表演也就成了一种形式,学生在嘻嘻哈哈的表演中也就体会不出什么有价值的东西,有效的课堂教学也就根本谈不上。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4

  教学要求: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抓住徐悲鸿学画的主要过程复述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初步了解课文的写作结构,学习给课文分段。

  4、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认知目标:初读课文,感知课文主要内容,读准生字新词。

  能力目标:自学能力的训练及概括分段能力的提高训练。

  情感目标:初步走近徐悲鸿,感知他的拳拳爱国之心。

  重点难点:理清条理,并能按起因——经过——结果的顺序归纳全文。

  一、名言听说

  师读两遍后,学生复述,练习学生听说能力。

  1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

  我也不愿离开我的祖国。

  因为纵使我的祖国生活在耻辱之中,

  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2、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二、名画导入  

  师:同学们复述得非常好,说明你们有很好的输入与精彩的输出。为了表扬你们,老师请你们欣赏一幅名画。(出示《奔马图》)

  1、欣赏名画,引出课题

  2、齐读课题,释疑“励志”

  讨论:“励志”是什么意思呢?请同学们查字典理解。

  (励,激励;志,志向。“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而激励自己刻苦努力。)

  指名连起来说说课题的意思。

  3、再读课题,学习质疑

  4、归纳问题,引入新课。

  为什么?怎么?结果?(板书出三大问题)

  三、名篇初读

  师:同学们的问题提得很好,相比起来,我更相信你们的读书能力。相信通过你们的认真阅读,会有所感悟,有所发现的。

  1、自由读课文,做到读通,读顺。

  2、边读边做记号,看看哪几个自然段写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怎么励志学画?哪几个自然段写他努力的结果?

  3、讨论上述思考题,划分段落,师板书。

  第一段为什么?(第1——3自然段)

  第二段怎么?(第4——6自然段)

  第三段结果(第7——8自然段)

  四、交流活动

  1、指名逐段读课文,师生共评。

  2 、交流词语的理解。

  3、指导学生读好长句。

  4、根据板书简要说说这课主要内容,训练学生概括能力。

  五、学习生字

  1、学生交流会与较难生字,教师相机点拨。

  2、描红

  3、当堂完成生字与词语的抄写

  六、课后作业 

  朗读课文,并利用网络课搜寻一些徐悲鸿的资料。

  第二课时

  认知目标:理解课文内容,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通过演示体会人物情感,积累内化文中的语句。

  能力目标:学习第二大段的构段方式。培养学生的表演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本文的学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之心,领悟他的坚定志向。

  一、复习反馈

  1、默写本课词语

  2、交流网络课上搜集的资料。

  二、问题导入  

  1、今天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徐悲鸿励志学画》。徐悲鸿立的是什么志呢?谁能找出课文中的话来读一读?

  2、生自由朗读课文,“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师出示本句,研读。

  3、为什么徐悲鸿要立下这个志向呢?请同学们细细读读课文的第一大段,边读边做记号,找出有关的话。

  三、情景再现

  1、读第二自然段中有关语句。

  2、以小组为单位,各自准备,体会人物心理,说话的语气,把朗读转化为表演语言。

  3、全班交流汇报,评价。

  4、在感悟的基础上齐读外国学生的话,把表演语言再转化为朗读语言。

  四、品味感悟

  1、过渡:这个外国人欺人太甚了,于是徐悲鸿立下了这个志向。(师指板书)让我们用坚定的语气再把这句话朗读一遍。(生读)徐悲鸿要让外国人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直正的中国人”是什么样的人?为了实现自己的志向,他又是如何努力的?我们来看一下第二个大段。

  2、重点体会

  “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从文中找出句子来说说他如何更加奋发努力的,也可抓关键词。

  3、学习构段

  师:大家默读第二大段,看看这一大段三小节这间的关系。(先总后分,先概括后具体)

  师:课文就是先总写徐悲鸿更加发奋努力,后从学习的勤奋和生活的清苦两方面来具体描述的。

  给一个总分的情境,让学生练习说话,内化知识。

  4、以读代讲

  学习第七自然段

  五、回归中心

  1、读后理解“震惊”

  2、前后对比外国学生的态度,体会原因。

  3、朗读活动,谈体会。

  六,积累内化

  练习复述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5

  【教学要求】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指读生字词。

  2.口头组词。

  悲( )( )( )   怒( )( )( ) :  技( )( )( )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第1自然段。

  读了这一段你知道了什么?

  ④第2自然段中还有哪些词句说明外国人看不起中国人?

  (很不礼貌、冲着)

  ⑤指导读第2自然段。

  (抓住“很不礼貌”、“冲着”、“别认为”、“天堂”、“成不了’’等词读出外国学生傲慢、欺人的语气)

  个别练读,指名试读。

  ⑥学习第3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来读第3自然段。读完后提问:你有什么感受?

  指导学生开始要用愤怒的语气读,后面要用坚决的语气读

  指名有感情地读第3自然段。

  ⑦齐读“必须用……中国人”。

  这里“真正的中国人”指的是什么样的人?(是指能显示足够的聪明才智且使外国人十分佩服的中国人)

  (3)小结。

  (徐悲鸿立志成才,要为中国人争气)

  2.细读第二段。

  (1)细读第4自然段。

  ①指名读课文第4自然段。

  为什么要说他“更加”奋发努力?(联系第一段理解)

  ②比较句子。

  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

  出示:从此,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

  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指名读这两个句子,说说第二句与第一句有什么不同。、

  ③指导朗读。

  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奋发努力的?我们一起来看下文。

  (2)细读第5、6自然段。

  ①自由读第5自然段。

  边读边画出徐悲鸿奋发努力的词句。

  读后交流: 

  指名有感情地朗读第5自然段。

  ②指导读第六自然段。 

  徐悲鸿在什么样的条件下学习的呢?

  出示:

  徐悲鸿的生活。他只租了,经常每餐只用和,为的是省下钱来。

  自读课文后,练习填空。

  3.细读第三段。

  (1)指名读课文。

  (2)说说徐悲鸿取得了什么成绩,外国人的态度是怎样的?

  (相机理解“优异、轰动”等词

  指导朗读。

  (“鞠了一躬、承认、很有才能、错误”要重读,要读出郑重、钦佩的语气)

  (4)小结 。

  (徐悲鸿以优异成绩轰动了画界,改变了外国学生的偏见)

  三、作业

  1.读句子,回答问题。(课后习题4)

  2.给课文分段,说说段落大意。(课后习题5)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6

  徐悲鸿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寒冷的冬天,他(       ),炎热的夏天(        ),别人休息的时候,他(      ),夜深人静的时候,他(        )。

  在说话的起初,学生还比较放不开,并且话语展不开。于是我继续引导,为学生铺垫,让他们联系文本,可结合4、5、6自然段的语句来说,同时回忆以前学过的类似的文章,打开学生的思路,这样学生就有话可说了。

  生1: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小阁楼点着油灯,手握画笔,静静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一画就是一个通宵。

  生2:夜深人静的时候,徐悲鸿在昏暗的灯光下,手握画笔认真的画呀,画呀……不知不觉眼里布满了血丝,他想休息一下,可转念又想,古人为了自己的志向都能悬梁刺股,更何况我现在不仅仅是为了我自己,我要为中国人争口气,我要做一个真正的 中国人…想到这儿,他揉揉眼睛,重又拾起画笔,坚定不移地画着,画着……窗外,天色已渐渐发白,太阳也露出了第一缕曙光!

  学生们纷纷感到惊讶,我乘胜追击,你们觉得他的发言怎么样?生1:好,精彩!师:哦?好在哪里?生:他想象丰富,不仅说出了徐悲鸿的做法,还说了徐悲鸿遇到困难时的想法。

  生2:通过描绘人物的行为和心理让人物栩栩如生。而且还符合当时的环境。所以很好!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7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20

  课标中关于中年级段的阅读教学建议中明确提出:“要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因此,训练学生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应该是四年级的重点训练项目之一。而根据教材的安排《徐悲鸿励志学画》一文是第一次在课后的习题中明确提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也明明白白地告诉我们,应该对学生进行主要内容的训练了。

  鉴于此,我在本课的第一课时教学中,除了完成传统的字词教学和把课文读通读顺这一要求外,把训练的重点放在了如何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上面。为了让第一次接触这一内容的孩子们感到概括主要内容并不难,我通过“课题质疑——理清层次——抓关键词概括段意——概括主要内容”这样分层训练,让学生步步踩实,很好地完成了概括主要内容的任务。下面具体谈谈训练过程:

  一、课题质疑:

  师: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是怎么学画的?学画的结果怎么样?(师相机板书:为什么     怎样       结果)

  二、理清层次:

  师:默读课文,找一找课文哪些段落在写徐悲鸿励志学画?哪些段落在写怎样学画的?学画的结果又在哪些段落里?

  (学生通过交流讨论得出:1——3自然段:为什么学画。4——6自然段,怎么学画。7、8自然段学画的结果。)

  三、抓关键词概括段意。

  师:请孩子们默看课文1-3自然段,抓关键词用一句话说说这几个自然段的意思。

  生: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了达仰很喜欢徐悲鸿,引起了外国学生的嫉妒,对徐悲鸿不礼貌,徐悲鸿被激怒了,于是励志学画。(在生的叙述过程中,师相机板书出嫉妒、礼貌、激怒、励志这三个关键词。

  用相同的方法概括出后面两部分的关键词,写在黑板上:不知疲倦、临摹、省钱、优异、震惊、承认。

  (这一环节,我根据课文内容及学生当时的回答对课后三题的词语进行了一点调整,把疲倦换成了不知疲倦,把陈列换成了省钱,我觉得这样的调整更适合本课内容)

  四、总结方法,概括主要内容。

  师:请孩子们用上这些黑板上的关键词,先自己练习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呆会儿老师还会叫一个同学起来说一说。

  生练说之后再指名说,最后让学生在本子上写一写。

  师:(指黑板小结):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概括主要内容并不难,象这种写人记事的文章,我们只要找到了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并抓住每一部分的关键词,用一句完整的话把它概括出来,再把这些话串起来就是一篇课文的主要内容。

  虽然这是一节再普通再朴实不过的课,不过,在这一堂课中,我相信,对学生而言,他们是有收获的,训练是扎实的,课堂也是有实效的。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8

  《徐悲鸿励志学画》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留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品质。

  我在教学这篇课文时,觉得抓住课文内容进行了两次逐渐深入的关联词语训练是闪光点,与大家分享。当然,更欢迎批评指正。

  一、教学课文第一段(1—3小节)时,我抓住“徐悲鸿被激怒了”发问: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再读外国留学生的话,用“不但……而且……”的句式来回答。学生稍作思索,便有了答案:徐悲鸿被激怒了,是因为外国留学生不但嘲笑了徐悲鸿本人,而且还侮辱了整个中国人!

  (这两点共同构成了徐悲鸿激发志气、以求有所作为的动力。)

  二、教学课文第二段(4—6小节)时,我抓住“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让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然后说说“哪些语句让你们有所感触?”当学生谈到“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时,我也让学生用上关联词谈谈自己对这段文字的理解。学生回答积极、踊跃:

  1.虽然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但是他还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2.尽管徐悲鸿的生活十分清苦,他还是经常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这里的“经常”用得太好了,说明学生真的读透彻了!我当场重重地表扬了这位学生。)

  3.徐悲鸿之所以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是因为他要省下钱了购买绘画用品。

  4.徐悲鸿的生活之所以十分清苦,是因为他要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5.徐悲鸿只有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才能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学生已经读懂了徐悲鸿有着坚定的信念,徐悲鸿愿意为实现理想过十分清贫的生活。)

  [教后反思]

  对于这篇文章的教学,我们往往会因为偏重于人文精神的培养而忽视或轻视语言文字的训练,这与“语文学科应该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的理念是不相符的。语文教学的根本在“工具性”,在于培养学生良好的语言感悟能力。学生能够从文章语言中感悟到这么多,我觉得是有进步与提高的,虽然这其中有老师的点拨,甚至说有老师的“框框”。

  看起来,这样的教学好像是纯粹的语言文字训练,过分强调了“工具性”的要求。其实不然,因为在这样的语感训练中,学生的精神是受到熏陶与感染的,这样的语感培养才是语文学科“人文性”的着眼点和归宿处。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19

  教材分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的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课文叙述清楚、过渡自然、重点突出、前后照应、主题鲜明,是一篇学生学习语言、体会情感的好文章。

  知识能力目标:

  1、学会本课的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内容、领悟表达(先总后分的表达方式)

  过程、方法、习惯目标:

  凭借具体的语言文字,抓重点词句,展开想象读懂内容,感悟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情感态度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以徐悲鸿为榜样,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长大为国争光。

  教学重难点:

  重点:读懂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感悟徐悲鸿勤学苦练的精神。

  难点: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教学过程:

  一、诵读名言

  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我深深地爱着我的祖国和人民。              

  ——邓小平

  一天二十四小时的时间总是给勤勉的人带来智慧与力量,给懒散的人留下一片悔恨                                                                            ——鲁迅

  纵使世界给我珍宝和荣誉,我也不愿意离开我的祖国。因为纵使我的祖国在耻辱之中,我还是喜欢、热爱、祝福、我的祖国。                ——裴多菲

  二、复习词语

  1、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尽可能用上下面的词语。

  嫉妒礼貌激怒励志疲倦

  陈列临摹优异承认震惊

  (设计意图:复习检查学生对本课字词的认读情况以及学生遣词说话的能力)

  2、梳理上节课学生提出的问题(出示一下问题)

  (1)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2)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

  (3)徐悲鸿学画的结果如何?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确上节课提出的重点问题,明白研读文章要抓住重点问题重点解决。)

  三、过渡: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

  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有关语句,再有感情地朗读重点语句。

  1、师生交流品味:

  2、出示句子:“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要立这样的志,是因为什么?

  生:外国学生的话。

  师:齐读这句话,你有什么感受呢?你从这句话中看出了什么?

  生:外国学生对中国人很歧视,存有偏见。

  3、这个外国学生太目中无人了!哪些词语还体现他们的傲慢、欺人,(很不礼貌、冲着、别以为)那咱们再带着傲慢、欺人的语气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面对外国学生的目中无人,受到这样的侮辱,徐悲鸿是怎样想的?

  生:非常气愤,并且立下了坚定的志向“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再次出示“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5、现在把徐悲鸿的内心的感受读出来吧?

  指生读,读出气愤和坚定。齐读这句话。你读得真好!你的语气真坚定!

  (设计意图:让学生找准文章的线索“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围绕这条主线进行有效学习。)

  四、过渡:徐悲鸿是怎样励志学画的?让我们一起来寻找答案

  1、指名读4,5,6段。

  小组合作学习第二部分

  2、全班汇报

  指导学习第4,5,6 段

  a、生答:徐悲鸿更加奋发努力。他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你找的真好!)师:(出示《骏马图》)请你想象一下他是如何的日夜奔驰,勇往直前的?表现了中华民族坚忍不拔的进取精神。

  b、生答:每逢节假日,徐悲鸿就进馆去临摹。他画呀画呀,常常一画就是一整天。经过潜心临摹,徐悲鸿的画技有了很大的提高。

  师:“每逢……就……”说明他放弃了一切休息时间;“画呀,画呀,常常……一整天”说明他画得很多,画的时间很长;“潜心”说明他画得投入,很认真。看来他很刻苦啊。徐悲鸿为什么要这么勤奋学画?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齐读这句话,再次体会徐悲鸿的坚定。)

  c、生答:他只租了一间小阁楼,经常每餐只用一杯白开水和两片面包。为的是省下钱来购买绘画用品。

  师:你们的学习用品是哪里来的?徐悲鸿有没有这样的条件?但为了学好画,他什么都能省,什么都能将就。“小阁楼、白开水、两片面包“生活是如此的--(清苦)。

  他这样做,仍然是为了---(“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学生用“心”读好这句话。)

  3、大家自己快速读这一部分。读后想想这一部分三个自然段之间有什么关系。(先总后分)

  第四自然段就是承上启下的过渡段。

  (设计意图:通过分析重点句子以及重点的词语来体会徐悲鸿为祖国勤学苦练的可贵精神。)

  五、过渡: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徐悲鸿学画的结果如何?

  1、请大家欣赏徐悲鸿画作。你认为徐悲鸿画得如何?

  (点评)直观感受画作的精美,由心而生对徐悲鸿的敬慕,

  2、徐悲鸿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他成功了,他的画展轰动了世界,他真的用事实让外国学生重新认识了真正的中国人。

  3、下面咱们再次体会一下他的成功吧!带着感情自由朗读第7、8自然段。

  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学生说说(就是做事情舍得下功夫,最终会获得成功的。功夫:指时间,经历)

  4、师:是啊,徐悲鸿获得了成功,

  当外国人看到这幅画时会怎样想,怎么说呢?

  生:震惊,中国人真了不起,徐悲鸿真了不起!

  (出示:那个外国学生,看了徐悲鸿的作品,非常震惊。他找到徐悲鸿,鞠了一躬说:我承认中国人是很有才能的。看来我犯了一个错误,用中国话来说,那就是“有眼不识泰山”。)

  “震惊”是什么意思?那个外国学生为什么震惊?说说你对“有眼不识泰山”的理解。(学生交流)

  把一开始的傲慢再读一读,(与开始时外国学生说的话进行对比)

  师:是什么让这个外国学生有如此大的改变?

  (是徐悲鸿励志学画、勤奋刻苦的精神,是徐悲鸿由此而取得的成绩。)

  5、小组内表演外国学生前后的变化。

  (设计意图:通过前后对照的表演感受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目的,再次升华文章主题)

  六、总结全文,拓展积累

  1、学习了这篇课文后,你懂得了什么?

  2、课外阅读,了解中外名人励志勤奋学习,刻苦研究的故事。

  七、板书设计:

  徐悲鸿励志学画

  为什么?        怎样?     结果?

  必须用事实让他们重新认识一下真正的中国人!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20

  一、关于教材

  《徐悲鸿励志学画》是苏教版第七册第二单元中的课文。这是一篇人物故事,课文讲述了年轻画师徐悲鸿留学法国时,为回击外国学生的嘲笑,励志勤奋学画,以优异成绩为中国人争光的故事,赞扬了徐悲鸿为祖国励志学画的可贵精神。这是一篇培养学生刻苦勤奋的学习态度、激发学生爱国情怀的好教材。

  基于语文新课程标准的理念,结合本篇课文的内容,针对中年级学生语文学习的特点,我确定了本篇课文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2、读懂课文内容,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起因、经过和结果。

  3、引导学生自主阅读,合作探究,培养学生感受语言的能力和合作探究的精神。

  教学重难点: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从小立志爱国,矢志刻苦学习。理解“有眼不识泰山”的意义,通过探究外国学生前后态度变化的原因感受徐悲鸿的爱国精神。

  二、教法、学法

  完成本课教学需两课时。第一课时,先介绍故事背景,接着引导学生围绕课题质疑,并让学生带着问题熟读课文,理清课文的脉络,了解故事的起因、经过和结果。第二课时,以围绕课题提出的三个问题为教学指导主线,引导学生研读课文的重点段落。

  学生课前充分预习,了解人物常识资料和社会背景,初步朗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课上抓住文章主要内容——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小组合作探讨,深入朗读理解分析,感受徐悲鸿学画的勤奋刻苦精神和爱国热情。同时练习有感情朗读,并表达感受。

  三、教学过程

  1、复习导入,明确学习过程和学习重点。

  复习常识、字词。然后让学生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解释“励志”的意思。明确文章重点内容——励志过程,提示学习方法。

  2、学习课文,重点探究

  首先提出问题:“徐悲鸿为什么要励志学画?”然后组织学生交流。在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引导学生抓住描写外国学生神态、语言的有关语句来体会外国学生对徐悲鸿、对中国人的侮辱。继而品读描写徐悲鸿的语句,揣摩徐悲鸿的内心世界。最后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人物的思想情感,感知人物形象。

  课文的四、五、六三个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落,主要讲了徐悲鸿怎样励志学画。教学这部分时,抓住关键词句,引导学生从勤奋临摹、生活清苦两个方面了解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经过。理解语句后朗读采用第一人称,身临其境地感受徐悲鸿学画的艰难处境和他意志的坚定,体会人物为国争光的可贵品质。

  课文的七、八两个自然段从两个方面直接和间接结合来说明徐悲鸿励志学画的结果。引导学生理解“功夫不负有心人”的深刻含义,体会徐悲鸿努力所取得的成功。再抓住外国学生向徐悲鸿道歉的有关描写,前后文对比阅读,体会徐悲鸿通过自己的努力确实为中国人争了光。

  3、畅谈感受,升华情感

  徐悲鸿的成功得益于他的励志,得益于他为祖国勤学苦练的精神。让学生诵读有关爱国、立志、勤奋的名言,让学生进一步领悟文章的内涵,受到多方面的教育。

  4、布置作业,拓展延伸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21

  师:(板书课题时故意将“励”写成“厉”)

  生:(纷纷举手)老师‘励’字写错了!

  师:哦,还差一个“力”哩,这是“严厉”的“厉”、“厉害”的“厉”,这里应该是“鼓励”的“励”、“激励”的“励”。(随手用彩色粉笔在“厉”后的空白处加上了一个“力”)

  生:(笑)老师是故意写错的。

  (点评:教师在板书课题时故意留下破绽,让学生“发现”,不动声色地对学生加以引导:学生识破了教师的“阴谋”,领会了教师的用心,在会心一笑中认清了字形。此举虽为雕虫小技,却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吸引了学生的注意,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

  师: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

  生:“励志”是什么意思?

  师:对呀,“励志”是什么意思呢?

  生:“励志”就是“立志”的意思。

  师:你们觉得“励志”和“立志”意思一样吗?

  生:(齐答)一样。

  师:既然如此,我们何不把题目中的“励志”

  改成“立志”,这样更容易理解一些。(教师边说边把“励”改成“立”)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徐悲鸿为什么要“立”志学画呢?是怎样“立”志学画的?结果怎样?

  师:让我们一起来读课文,寻找答案。(生读课文)

  (点评:学生误认为“励志”就是“立志”,这是很正常的。此时学生尚未接触课文,若是将正确的解释硬塞给学生,学生不容易一下子转过弯来;不如将错就错,引导学生阅读课文,在熟知课文内容之后再作打算。这里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和耐心。)

  师:同学们在阅读课文以后有什么发现?

  生:徐悲鸿立志学画是因为受到一个外国留学生的侮辱。

  生:徐悲鸿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学画更加刻苦了,每逢星期天就到博物馆去临摹名家的作品,一画就是一整天。

  生:徐悲鸿生活十分俭朴,把钱省下来买绘画用品。

  生:徐悲鸿以优异的成绩通过了毕业考试,创作的油画在法国引起了轰动,为中国人争了光,那位傲慢的外国学生也来向他道歉。

  师:还有什么发现没有?

  生:(迟疑地)老师,我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

  师:为什么?

  生:因为徐悲鸿到法国留学,拜达仰为师,已经立志成为一个画家了,不是因为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之后才立志学画的。

  师:有道理。大家的意见呢?

  生:我也觉得不应该把“励志”改成“立志”,“励志”的意思比“立志”更深一层,含有“下定决心”的意思。

  生:对!徐悲鸿原来就很刻苦;受到外国学生的侮辱后,为了给中国人争气,他更加“奋发努力”了,就像一匹不知疲倦的骏马,日夜奔驰,勇往直前。

  师:那么,“励志”到底是什么意思呢?它与“立志”有什么区别呢?

  生:“立志”的意思是立下志向,而“励志”是志向更加坚定的意思。

  生:“励志”还有行动更加刻苦努力的意思。

  师:同学们讲的都不错。“励志”的意思是“为了实现某一志向激励自己刻苦努力”。(投影出示词义)徐悲鸿的志向是什么呢?当然是成为一名画家。是什么力量激励他呢?是因为他受到了外国学生的侮辱,他要为中国人争气,让别人见识一下,什么是真正的中国人!可见,是“爱国”的力量驱使着他“日夜奔驰,勇往直前”。所以,题目中只能用“励志”而不应该用“立志”。

  (总评:《徐悲鸿励志学画》题目中“励志”一词较难理解,而理解这个词又是教学本文的关键。这位老师采用“三改课题”的办法,巧妙地化解了这一难点,帮助学生准确把握该词的意思,并串起全篇的教学。当学生的理解出现偏差,教师没有简单地否定,而是把它“演示”到黑板上,让学生循着自己的思路去读课文,引导他们发现错误,从错误中探得“真知”,这里既体现了对学生主体的尊重,同时也告诉我们课堂上学生的错误理解有时也是“教学资源”。“立志”与“励志”意思相近,教师因势利导,利用它帮助学生建立“励志”的意义坐标,在相互比照中找准了“励志”意义的位置。由此可见,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而不是驾驭他们,“顺水推舟”永远比“力挽狂澜”来得有效。)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篇2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8

  卢永霞 发表

  张庆主编在西安培训会上说:“要重视整体感悟,不要把课文教得很“碎”,要抓住皮毛的领子,俗话说:‘提领而顿,百毛皆顺。’语文教学要抓住最主要的,以它为纲领,做到纲举而目张。”我一直觉得这番话说得很好,但真正深有体会,却还是在今天的课堂上。

  今天,原本按照计划完成第5课《天安门广场》的教学。没想到突然接到代课的任务,于是临时改变计划,将明天才上的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提前教学。我还好办,预先备了课,学生没有预习,恐怕要影响教学效果了。

  上课伊始,我先拿出大约十分钟的时间让学生进行预习:初读课文,了解大意,扫除字音障碍,读通读顺句子。然后板书课题,指导读题。至此,课堂是平静的,学生是安静的。“读了这个题目,你有问题吗?”当我抛出这样的话题时,立即得到了“没有”的齐答。我不禁有些吃惊:看课题提问,这是我们在三年级时常用的一个教学策略,孩子们在预习的基础上都能提出许多有价值的问题来。而今天这课由于时间的关系,显然预习不够充分,怎么竟齐答“没有问题”?看来不是真的没有问题,而是忘却了“动脑读题,边读边思考”的习惯。我抿嘴一笑说:“我最喜欢爱动脑筋的孩子。”没想到这么轻轻的一句话却惹得小手如林了。接下来是他们接二连三的问题:“徐悲鸿是什么人?”“他跟谁学画?”“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励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立志?”我立即对这几位提问的孩子大加赞赏,同时指出这些问题有些提得很好,可以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如“励志是什么意思?为什么不用立志?”;有些问题只要看看书,很容易就可以弄懂,如“他跟谁学画?”;有些问题老师可以帮助你,如“徐悲鸿是什么人?”;有些问题同学们经过认真读书自己就能解决,如“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等。

  于是,我先给孩子们介绍了徐悲鸿是我国著名的画家和美术教育家,他的画以奔马著称,学生马上联想到:齐白石的画以虾著称,郑板桥的画以竹著称等。接着我出示了徐悲鸿的奔马图,同时留下个悬念:“为什么徐悲鸿如此钟爱马?学完了这篇课文,也许你就能得到答案了。”接下来我请同学们讨论作者“为什么不用‘立志’,而用‘励志’一词”,没想到第一位同学就答得很好,他说:“‘立志’是表示定下一个目标,定下一个志向。而‘励志’是常常激励自己要奋发努力的意思。”我不禁佩服他理解得到位,表述得准确,同学们听了都心悦诚服。一个我原以为比较难的问题就这样轻而易举地解决了。

  接下来我引导同学们带着刚才提出三个问题“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自由读书,读完以后思考:课文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为什么励志学画?”的,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是怎么励志学画的?”的,哪些内容是写“徐悲鸿立志学画的结果怎么样?”的。本文叙事脉络清楚,又有一些暗示性的时间词,所以学生很快就找出了相应的段落,从而将全文分成了三个部分。

  我想,这就是张庆老师说的“提领而顿,百毛皆顺”吧。课题往往是一篇文章的“文眼”,透过这个“文眼”可以窥探文章的主要内容甚至思想感情,把握全文的基调。所以我将本文的课题作为文章的领子提起来,就使学生对全文的整体感悟变得简洁而明朗。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学画)

  此问转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徐悲鸿励志学画》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