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反思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反思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复习巩固汉语拼音,会认12个生字,认识“横”笔画,会写“一”、“二”、“三”这三个字。
3.知道诗歌的大意,能想象出山村优美的画面。
二、教学重难点:
重点:认字和写字。
难点: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三、教材简析
本文是一首古代童谣,它向我们呈现了一幅郊外的美景:在不远的地方,有一个小山村,炊烟袅袅,住着几户人家。山里几座亭台错落有致地排列着,树上、路边盛开着各种美丽的花。这首童谣巧妙地把一至十的数字镶嵌其中。
本课有两幅画:图一描绘了小山村的景象,表现了童谣的意境;图二用十个运动员和十个球帮助学生识记十个表示数字的汉字。
本课教学重点是认字和写字,难点是分辨“四”和“十”、“三”和“山”。
四、设计意念
1.以情激趣,导入新课
低年级的语文教学力求做到入情入境,牢牢地抓住学生的年龄特征调动其学习的积极性。如导入新课可以针对低年级的学生的心理特点——好奇来做文章,运用插图辅助手段,把学生引入一个如诗如画般的世界,让他们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开始学习。
2.自主研读,自读自悟
留出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去研读古诗,让他们不断地在自读自悟、合作交流中来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在检查自读情况时,可让学生来当小老师,给大家正音,这样既可满足学生的心理需求,又可让他们在成功的体验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有人说想象是创新的翅膀,在诵读古诗时,可让学生在试试、学学、比比等活动中,充分展开自己的想象,通过一次又一次的诵读来加深对古诗的理解和体验,享受审美大乐趣。
3.合作识字,探究写字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五、教学过程分析:
(一)释题,识字
师:今天,我们要来学一首古诗,题目已经写在黑板上了,谁给大家来读一读。(2人)
出示:一、二、三
师:课题中的这三个字,大家应该早就认识了吧?不过老师还想请小朋友来读一读。
生:朗读。
师:我们先一起来读“一”,“一”单独拿出来或者数数的时候是读第一声的,但在课题中他却不是这样读的。你试试看。课题中它读第几声了?板书“一本书”,在这儿它又读什么?一是会变调的,小朋友在读的时候可要注意了
设计意图:在朗读比较中发现“一”的读音变化,这样印象会更深刻。
谁来读“二”,它是翘舌的。
组织形式:(1)男孩子读。女孩子读。(2)“三”是平舌音。齐读。
师:题目中的这两个字也是我们要会认的生字。一个读“去”,还有一个读“里”。
组织方式:用手指着其中的一个,读出来,然后说一个词语。其他小朋友跟着读。
师:里:表示长度,从学校走到浣纱桥就有一里路。从题目看,诗人走了多少路呢?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去二三里》教学案例与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