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二泉映月》教学案

《二泉映月》教学案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二泉映月》教学案

微信扫码分享

《二泉映月》教学案(精选12篇)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1

  一、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预习学案

  【预习目标】

  1.自由朗读课文,把课文读通、读顺、读准,把生字新词标出,不理解的词划出,联系上下文想一想。

  2.读熟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预习内容】

  (一)我会读: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树木葱茏    藤萝摇曳    一泓清泉    蜿蜒而来  

  缓缓流淌    流水淙淙    月光如银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大雪纷飞

  (二)我能知

  1.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           )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            )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

  2.课文中能表现出《二泉映月》主旨、表现阿炳心声的句子是:

  (三)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三、导学案

  【学习目标】

  1.能抓住课文的重点词句,体会课文所要表达深刻含义。

  2.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小组合作探究】

  1.找出描写月色的词语,体会月光下二泉的美。

  2.在二泉旁、在美丽的月光下阿炳十年前听到了什么?十年后又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不同?

  3.为什么阿炳要深沉地叹息,伤心地哭泣,激愤地倾诉,倔强地呐喊呢?

  教师指导点拨,这是阿炳的心声,是师父的心声,也是所有穷人的心声……

  【深入探究】

  阿炳是如何通过琴声想要抒发哪些积淀已久的情怀呢?

  1.  学生默读第5自然段前三句话,自品自悟。

  2.  指名读,评价

  3.  指名谈感受。

  4.  引导质疑。

  5.  开展朗读比赛。

  【积累提高】

  同学们,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课外延伸】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   静影沉璧   赏月   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    照耀

  四、课堂检测

  (一)给带点的字选择正确读音,用“∨”划出来

  炳(dǐng  bǐn) 搀(cān  chān)  壁(bī  bì)

  倔(jué  jüé) 患(huàn  huàng)泯(mǐn  mǐng)

  婉(wān  wǎn) 宕(shí  dàng)  淀(dìng  diàn)

  强(jàng  jiàng) 跌(dēi  diē)  抒(shū  shù)

  (二)按要求写词语

  1.填上合适的词

  (        )的力量(        )的旋律 (        )的叹息

  (        )的呐喊(        )的倾诉 (        )的哭泣

  2.写出近义词

  萦绕(    )委婉(    ) 赞叹(    )

  流泻(    )抗争(    ) 舒缓(    )

  3.把词语补充完整

  月光如(    )   恩重如(    )   委婉(    )(    )

  静影沉(    )   动人心(    )   享有(    )(    )

  五、主题阅读,课外延伸

  课后阅读主题读本三《扬起自信的风帆》中的《相信自己一定能行》。

  六、课后作业

  1.将本课生字词遍。

  2.背诵课文4、5自然段

  七、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倾吐

  琴声     委婉连绵   赞叹……怀念……           热爱音乐

  (心声)  升腾跌宕   表达……抒发……

  舒缓/起伏恬静/激荡  爱…爱…爱…爱……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2

  一、 教案背景

  1,面向学生: □小学         2,学科:语文

  2,课时:2

  3,学生课前准备:

  一、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大意。

  二、自学生字新词,读准生字的读音,想想词的意思。

  三、自学课文,思考课后的问题。

  四、让学生提出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五、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

  二、 教学课题

  教养方面: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学会本课生字,绿线中的生字只识不写。认识一个多音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受名曲《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育方面:

  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发展方面:

  培养学生的想象能力、思维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三、 教材分析

  《二泉映月》是苏教版小学语文课本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浓缩了民间音乐家阿炳艰辛苦难的一生,记叙了《二泉映月》这首名曲的形成过程,再现了《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表现了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二泉映月》是一部传世之作。通过查阅资料,我了解到作者以自己辛酸痛苦的人生体验,经过长期的积淀创作出这首动人心弦的乐曲。乐曲向人们倾诉了对他坎坷的一生,既有对人生的无奈,又有对痛苦生活无尽的愤怒与抗争,其中缠绵不尽的愁思、慨叹,动人心弦。音乐本是天籁之声,只有热爱生活,热爱音乐的人才能听懂;文字本是有温度的,只有热爱生活,善于品词析句的人才能感受得到。本文的重点应落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方面,进而了解阿炳生活坎坷,学习阿炳不向命运屈服,勇于抗争的精神,领会曲子的意境。同时,使学生学会正确的去面对困难、挫折。课前,可先布置学生在百度网上搜索下载听听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初步感受一下这首歌的旋律与意境。课堂上,我再把从百度网上搜索下载的阿炳创作的《二泉映月》这首歌放给学生听,给学生听觉上的直观感受。

  四、 教学方法

  西方体验美学认为,阅读活动是文本与读者体验相融合的一种历史性的交流。要让学生产生阅读体验,就得让学生沉浸在课文丰富的情感世界中。因此教学本课时,我引导学生反复诵读、涵咏,品位语言文字的魅力,感受主人公的情感经历。在学完全文后,学生对文本的理解状态已经达到了一个较为理想的程度。课堂中在音乐的渲染下,我让学生发表自己的真情实感,也是学生对文本个性化解读的体现。在个性化的解读交流中,学生互相碰撞,互相补充,使得人物的形象越来越饱满,情感越来越复杂,符合现实。同时让学生走出文本,去拓展,去创造,去丰富自己的情感体验。不仅使学生受到阿炳身残志坚的人格魅力的熏陶和感染,还会受到在人生道路上要乐观向上,树立正确的人生观的教育。

  教学本课第一课时时,我首先是为学生创设情境,营造氛围,触动学生情感之弦,让学生初步感受一下《二泉映月》的旋律与意境。然后通过自读课文这个环节,让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整体的感知,同时为接下来的教学打下基础。在接下来的“感受曲子美”这个教学环节,我把读、悟的主动权交给学生,让学生的个性在课堂上得以展现。在最后的拓展质疑环节,这主要是课堂的延伸,我想让学生带着问题走出课堂。

  教学本课第二课时时,在“了解阿炳”这个环节,我创设了适合学生想象、体验的学习情境,以促进学生对文中人物的理解并催生出学生自己的独特感情。接下去,主要是引导学生感悟人物内心,通过理解关键词句、揣摩内涵、感情朗读等多种方式,进入课文、进入人物的真实内心。如此,学生对语言的学习就是主体的、活生生的,语言也会伴随着丰富的情感融入学生的生活世界。在“延伸拓展”环节,我主要是引导学生树立“大语文观”、体现“整合”的理念,通过拓展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及本单元的理解和对人物有一个更透彻的了解。最后的“作业设计”,我主要是想引导学生养成“处处留心皆语文”的习惯,拓宽语文学习和运用的领域。

  五、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初读课文、初识阿炳

  教学过程:

  一、歌曲导入、音乐渲染

  1、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2、听后提问:这段旋律熟悉吗?叫什么名字?引出课题并板书。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二、交流资料、了解阿炳

  1、交流课前搜集的有关阿炳和《二泉映月》乐曲资料,认识阿炳。 

  2、教师补充介绍阿炳的生平。

  (扣住阿炳生活的艰辛、创作的历程、名曲的影响等全面了解人物)

  三、初读全文、理清脉络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看清字形,读通课文。    

  2、画出不理解的词语,联系上下文或借助字典理解词语。

  积淀  坎坷  富饶  萦绕  一泓清泉、

  泯灭  委婉  跌宕  倔强  静影沉璧

  3、指名读课文,及时纠正读音

  4、快速读课文,了解各自然段的意思,并按照时间顺序给文章分段,理清脉络

  四、感受自然美

  1、过渡:再读课题,二泉这里的环境怎样?二泉映月又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圈出描写自然环境的词

  2、交流并想象潺潺流水、树木葱茏、月光如银的情景,体会环境的优美

  读出自然景色的美。

  3、齐读第一自然段,脑中想象月光下的二泉情景,体会自然环境的美

  五、感受曲子美

  1、引导过渡:这首曲子就仿佛给我们描绘了一幅月夜美景。默读全文,找出描写月光以及月光下的二泉的词语和句子。

  2、交流:

  (1)出示词语:

  月光如银、月光似水、静影沉壁、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茫茫月夜

  (2)多个指名读词、当成词串读、齐读,从读中体会景色的美,曲子的美

  3、相机板书:曲子美

  4、引导读好第五自然段中描写曲子旋律美的句子。

  六、小结,提出问题

  1、结合课题,小结从课文的朗读中让我们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

  2、引导过渡:由曲子让我们再来看看曲子创作者——阿炳

  3、提出问题,鼓励学生质疑

  引导学生思考:

  (1)这么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为什么能创作出这么美的曲子?

  (2)为什么同是中秋之夜,同为二泉池畔,当年的小阿炳除了淙淙的流水,什么声音也没有听见,十多年后,他却能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这是为什么呢?

  七、作业设计:

  1、读熟课文,写习字册,抄写词语

  2、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地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月光照水、

  水波映月、照耀、皎洁、茫茫月夜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精读课文、延伸拓展

  教学过程:

  一、明确目标

  1、教师小结上节课所学内容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感受到了《二泉映月》乐曲的旋律美,还对阿炳有了初步的了解。

  2、明确本节课学习目标:

  这节课让我们继续走进阿炳,了解他的内心世界,了解《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所包含的丰富情感。

  二、了解阿炳

  1、师过渡:阿炳是一个身患残疾,生活于社会最底层的人,这样的人生经历,课文里用一个词概括出来了。

  2、默读课文请学生找出这个词

  (“饱经风霜、坎坷”)

  找出相应的句子读一读

  3、拓展想象:

  针对第三自然段的句子“他双目失明,带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创造情境,以填空的形式,练习说话: 

  场景一:当冬天,大雪纷飞,寒风刺骨,双目失明的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二:当夏天,骄阳似火,烈日炎炎,阿炳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场景三:当阿炳生病了,发高烧,浑身发抖时,他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选择一个场景,想象画面。

  4、再读句子体会阿炳生活的艰辛

  三、感悟内心

  1、《二泉映月》琴声的确很美,这是阿炳几十年的心血的结晶,更是他情感的真实表露。板书:感情真

  2、抓住第五自然段“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1)理解:倾吐、积淀已久

  (2)引导思考:在这曲子中,阿炳倾吐出了什么?从曲中,你听出了什么样的感情?

  3、再次默读课文,找出表现阿炳内心感情的句子。以“从《二泉映月》的旋律中,我听出了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句式交流表达(以填空的形式呈现)

  4、交流重点句:

  (1)第四自然段中“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倔强的呐喊。”

  先出示“叹息、哭泣、倾诉、呐喊” 这几个词组,再让学生说说阿炳叹息、哭泣、倾诉、呐喊的是什么,并联系上文中“师父的教导、坎坷的经历”,由此理解“积淀已久”

  (2)第五自然段中描写乐曲丰富内涵的句子

  a圈出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

  b朗读理解作者通过这两对词语所表现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c再次引导朗读: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d提问:“他爱”的内容的顺序能调换吗?为什么?

  5、小结:乐曲表现了阿炳的悲、苦、恨、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和生活的爱。

  6、听配乐朗读,想象当时的情景。

  相机板书:对命运的抗争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四、深化理解

  1、再次齐读句子:“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

  2、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阅读思考:

  阿炳为什么能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阿炳那“积淀已久的情怀”从何而来?

  3、交流并小结:

  (1)家乡的美好风光对阿炳的熏陶。

  (2)师父对阿炳的启迪和教诲。

  (3)他饱受穷困和疾病的折磨。    

  4、深化情感

  正是这积淀已久的情怀,才创作出这样内涵丰富、动人心弦的乐曲。磨难并没有磨灭他对音乐、生活的热爱,阿炳同命运抗争的精神着实令人敬佩!引导齐读第五自然段

  五、指导背诵

  1、指导背诵第四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人物内心活动描写的顺序背。

  2、指导背诵第五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3、自由背诵。

  六、延伸拓展

  1、教师总结:这首曲子饱含着阿炳一生的爱和恨,愤和忧。听着它,我们仿佛能感受到阿炳那历经坎坷的痛苦,那寻求光明的渴望。惠山的泉,就是那失明的双眼热泪流,二泉的月,就是那生命中一叶不沉的舟。让我们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对音乐的理解,对阿炳的崇敬。

  2、拓展:

  (1)这首不朽的曲子深受我国人民喜爱,在国际乐坛也享有盛誉,享有怎样的盛誉呢?

  教师补充资料叙述:此曲作为我国民族音乐的代表之一送给国际友人。从此,此曲在国内外广泛流传,并获得很高评价。

  1985年,此曲在美国被灌成唱片,并在流行全美的十一首中国乐曲中名列榜首。曾获“20世纪华人音乐经典作品奖。

  (2) 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呢喃地说:“这种音乐只应跪下来听。” 

  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崇拜阿炳什么呢 ?(板书)

  (3)联系上一篇课文《海伦凯勒》和上学期 “滴水穿石”这一主题单元,加深本学期“有志竟成”这一单元的认识。

  七、总结全文

  苦难本来给人们带来了什么?悲痛、哀伤、哭泣。但是对一个命运的强者,对于敢于和命运抗争的人来说,苦难是一笔巨大的财富。让我们勇敢地面对苦难吧! 

  再次欣赏二胡独奏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百度音乐

  二泉映月音乐

  八、作业设计: 

  1、在我国像《二泉映月》这样优美的传统乐曲还有很多,课后有兴趣的同学可以收集。

  2、背熟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3、结合课文,以“阿炳,我想对你说”为题,写一些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九、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曲子美    对命运的抗争

  感情真    对光明的向往

  对音乐的热爱

  六、 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情皆美的文章,初读此文,我便被文中优美的语言文字所描绘的空灵意境所吸引,更被蕴藏宇文中但又淋漓尽致流露出的精神美所感染,而当我聆听完那举世闻名的二胡独奏《二泉映月》后,内心更是震撼!这是一篇适合朗读,而且需要通过朗读来感悟的课文。我该怎样来指导学生朗读呢?虽然课前有几个学生就对我说:“老师,这篇文章很感人,好美啊!”但是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学生,他们很难深刻领悟文章的中心,很难体会音乐要传达的情感。然而学生的话给了我压力,在学生的眼睛里,文章是如此的美,万一我上的让他们感觉不到美怎么办呀?我在课堂中多次用了音乐,想借此烘托气氛,让学生尽快进入文本,我的设计是这样的:

  1、先以音乐导入,在优美又激昂的旋律中帮助学生奠定感情基调——对曲子创作者的敬佩。然后给予学生“自主”,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学生在敬佩与好奇的情感驱使下,必然会兴趣盎然地开始自己的朗读。

  2、放课文朗读磁带,用优美的朗读引领学生,激起他们朗读的欲望,让他们主动参与朗读。

  3、用小组比赛的方式,点燃他们朗读的激情,让他们不但要参与而且要努力,展现他们最好的朗读水平。

  4、理解课文内容,使学生更易把握课文情感,理清文本所要表达的思想,帮助学生进行情感朗读。

  教学过程中,当悦耳动听的音乐铃在耳边荡漾开去的时候,我与我的学生都在心底松了一口气,终于,《二泉映月》欣赏“完”了,也欣赏“懂”了!面对着一张张因收获而快乐的脸庞,注视着一双双因兴奋而清凉的眼睛,我又一次想到了“以人为本”这个新课程的核心理念。是的,课程改革最关键的是改变过去教师“满堂灌”的现象,聚焦于学生的探究、发现、动手操作的能力,培养其交流合作的能力;不是只注重知识的传授,而要使学生在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获得基本知识与基本技能的同时学会学习并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下课铃又一次奏响,我却依然沉浸在《二泉映月》美妙的旋律中,沉浸在学生创造的美妙课堂中。原来,学生完全可以成为课堂的主人,原来他们可以更美的!那么我又有何理由去埋没他们的“美”,为何不信任地挖掘他们更多的“美”,为何不微笑着欣赏他们更多的“美”呢?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3

  一、 背景:

  语文可以促进你对音乐的感受,音乐可以促进你对语文的理解。在小学六年级的语文书上有一篇与音乐紧密结合的课文《二泉映月》,课文文笔很美,娓娓叙述了二胡名曲《二泉映月》诞生的经过,描绘了委婉连绵又升腾激荡的琴声及其无与伦比的深邃意境,表现了阿炳这位盲人音乐家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坎坷命运不屈抗争的精神。我在给学生上这一课时,播放了阿炳的二胡名曲《二泉映月》,帮助学生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增强学生热爱、敬重、走近世界经典艺术的美好情怀。

  二、 品味名曲,感受不朽:

  师: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来到泉边,这一次,他不仅听到了叹息、哭泣,还听到了倾

  诉和呐喊,听着听着,他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了二胡……以下,课文用极优美、极富有特色的语言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和旋律。请大家反复朗读第5自然段,你从中感受到了什么?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对师傅的怀念。

  生:《二泉映月》表达了阿炳坎坷的人生道路。

  生:《二泉映月》不光是一首曲子,他是阿炳的内心情怀,表达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一种精神。

  师:是啊,这不仅仅是一首曲子,是阿炳用“琴声”表达“心声”。让我们好好地读读这段话,感受阿炳的内心情怀,表感受他与命运抗争、向往美好生活的精神。

  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

  生:我仿佛看到二泉优美的景色。

  生:我仿佛听到阿炳怀念师父的轻声倾诉。

  师: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你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播放《二泉映月》相关片段)

  生:我听到了阿炳与命运抗争的呐喊。

  生:我看到阿炳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让我们跟着乐曲读读这段文字,读出感情,读出意境。(播放《二泉映月》完整曲子)

  生配乐齐读。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同学们能不能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试着把这段文字背一背。

  师:(播放《二泉映月》完整曲子)起初……这似乎是阿炳在……在……在……随着……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抒发了……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在老师的提示下跟着乐曲背诵课文。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4

  课时目标:

  1、指导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

  2、进行说话联系,描绘月夜的优美景色。

  3、品读美文,激活思维。

  教学重点:

  指导背诵、说话练习。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一、指导背诵第4、5自然段。

  1、激发兴趣。

  月光似水的中秋之夜,阿炳又一次坐在美丽的二泉边倾听泉声,心潮起伏,用琴声倾诉了满腔的情怀。读了第4、5自然段,我们仿佛身临其境,感受到了阿炳的内心世界。让我们有感情地背诵出来。

  2、指导背诵第4自然段。

  按先环境描写,再任务内心活动描写(他想起了......想到了......听到了......)的顺序背诵。

  自由背,齐背。

  教学过程

  自我加减

  3、指导背诵第5自然段

  顺序:阿炳演奏的动作表现--琴声变化--想象琴声的内涵。

  引背,自由背。

  二、朗读课文,品读美文。

  1、欣赏读。

  2、再次欣赏二胡曲《二泉映月》,感受乐曲传达的丰富内涵。

  3、: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

  4、过渡:作者由阿炳一生的经历和乐曲旋律的变化,展开丰富合理的想象,为我们勾画了一幅人、景、曲相互辉映的动人画面。但不同的人听了曲子后往往会有不同的感受,你们想不想了解一下其他人听后的感受呢?那我们一起走进他们的内心世界。

  5、品读美文。

  老师选了很多美文,你先浏览一下,然后勾画出最能引起你共鸣的几句话,摘录到笔记本上,再读一读。

  交流一下,哪几句最能引起你的共鸣。

  三、说话练习。

  1、激发兴趣。

  现在你就是哪个中秋之夜搀扶阿炳到二泉的少年,请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感受到的用一段话说出来。

  2、组内练习说。

  3、指名说,评议。

  三、作业设计

  认真观察月夜景色,像阿炳一样全身心去体验感受,捕捉美好的景物,写一段话。下面的词语可供选用,圈画自己用的好词句。

  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赏月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照耀

  四、板书设计:

  赞叹怀念思索

  二泉映月倾吐情怀表达抒发

  爱......

  五、我的教学反思: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5

  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教学准备:

  1、小黑板出示《阿炳生世录》材料,句子比较练习,教师读后感言。

  2、录音带1盘,《二泉映月》二胡独奏。

  3、课文中前后照应部分内容打印。

  4、在黑板上板书四组词语。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二、初读课文,了解文章主要内容。

  三、读词解词,赏二泉美景。

  四、读第一次听泉,初步感受阿炳的人生经历。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6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四、五自然段。

  2、学会本课19个生字,绿线中的10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能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并能选用部分词语写一段话,来描写自己所观察到的月夜景色。

  4、通过朗读和背诵课文的训练,感受民间艺人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二、教学重难点

  在第五自然段创设音乐情境,让学生在倾听、感受、朗读、感悟中深切理解语言文字的内涵,并能熟读成诵。

  三、教学时间:3课时

  四、预习要求

  1、收集阿炳的生平资料,对阿炳生世有必要的了解。听听《二泉映月》这首曲子。

  2、读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在生字上注上拼音。

  3、不理解的词通过查字典并能联系上下文解决。

  4、有疑问的地方作上记号。

  5、初步理解下列词语:

  萦绕 倔强 饱经风霜 升腾 跌宕

  坎坷 积淀 委婉 连绵

  五、教学准备

  1、将《阿炳生世录》材料课前印发给学生。

  2、录音带2盘,《二泉映月》和配音朗读。

  3、第五自然段部分内容打印。

  4、第4自然段最后一句打印。

  5、词语卡片:

  饱经风霜 卖艺 度日 度日如年 静影 沉璧 坎坷

  第一课时

  一、播放《二泉映月》,导入新课。

  1、同学们,喜欢欣赏音乐吗?为什么?(音乐能抒发人的思想感情,陶冶人的性情……)今天这节课上,王老师想先播放一段曲子,请同学们仔细聆听,用心体会,听完后谈谈第一感觉。

  2、播放乐曲《二泉映月》(节选)

  3、谈谈听完乐曲后的感受

  (悠扬、婉转、悲伤、深沉、优美、高昂……)

  4、了解曲名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首曲子叫什么名字?

  板书课题:二泉映月

  二、明确学习目标,了解阿炳生世。

  1、同学们,这首曲子的名字叫《二泉映月》,而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就是介绍“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课题就叫“二泉映月”。看了课题,你想了解关于“二泉映月”的哪些问题。

  (1)《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2)在什么情况下谱写的。

  (3)这个曲子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老师依次在课题后打上?)

  师:上述问题,只要通过认认真真、仔仔细细地读书,就很容易解决。

  2、同学们,我们先来解决第一个问题,通过课前预习,谁能说说这首曲子是谁谱写的?

  3、课前,王老师要求大家听听《二泉映月》的曲子,并收集有关阿炳生世的资料。现在谁来说说你对阿炳有哪些了解。

  三、精读1~4节,了解创作背景。

  1、同学们,下面我们来讨论第二个问题:《二泉映月》这首曲子是阿炳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创作的呢?请带着这个问题反复读读1~4节,要把这四小节读正确、读通顺。

  2、学生自读,老师巡视。

  3、分节指名朗读。

  教师评价并随机点拨:

  (1)出示“饱经风霜”一词指导朗读好这个词和所在的句子。

  (2)出示“卖艺度日”一词,从这个词中你体会到什么?出示另一个成语:度日如年。这句话该怎么读?

  4、同学们,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的,哪一节回答了这个问题?(第4自然段)再细细读读第4自然段,然后自己试着说说阿炳是在什么情况下创作《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

  5、指名说,畅所欲言,教师随机板书:

  时间:中秋夜

  地点:二泉

  环境:月光、流水

  心境:想到……听到……

  6、再指名练说,把板书中的关键词都用上,完整地说清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背景。

  7、再读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体会,你觉得哪些词语、句子比较难理解?

  (1)什么叫“静影沉璧”?(出示词语,结合插图体会)

  (2)“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一句怎么理解?

  ①出示“渐渐地,渐渐地,……倔强的呐喊……”一句。

  ②以四人小组为单位,结合阿炳的生世,体会体会这句话的含义。(从课文第3节和阅读材料中去找答案)

  ③四人小组讨论,推荐一名代表汇总。

  ④请四人小组的代表发言,老师随机点拨体会“坎坷”“饱经风霜”等词。

  ⑤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8、指导朗读第4节。

  同学们,第4小节写到了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多么美好的中秋之夜,但饱经风霜的阿炳却回想起了辛酸的往事。美好的景,伤心的情,构成了多么强烈的对比。我们要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来体会他当时创作《二泉映月》时的情境。

  (1)指名读,评价。

  (2)集体朗读。

  四、小结

  同学们,这一堂课同学们围绕课题提出了三个问题,通过读书和讨论,已经解决了两个问题。(老师把课题旁的前两个“?”擦掉)还剩下的这个“大问号”我们下一堂课再来解决。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课前写上第一课时的板书,倒好录音带)

  教师用语言创设情境,导入课文

  同学们,在一个中秋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似水的月光,淙淙的流水,勾起了阿炳辛酸的往事,他心中百感交集,但纵有千言万语能对谁说。他是个艺人,此时,他要借用琴声来倾吐自己积淀已久的情怀。

  板书:倾吐

  二、学习第5节

  1、当时的阿炳是怎么做的呢?(出示插图,用实物投影仪)谁能有感情地读一读第5节的前面三句话,把我们带入当时的情景。

  (1)学生自读自练

  (2)指名读、评价

  2、紧接着,课文用优美的文字描绘了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其中包含着的思想感情。(出示段落)这也是我们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1)师:同学们,这段话在文字上写得很有特色,请大家先反复地朗读比较,看谁能体会到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2)学生自读自悟,老师巡视,个别交流点拨。

  (3)指名谈感受。

  ①三次写到旋律,每次写到旋律后又写出其中蕴含的思想感情。(教师划出描写旋律的句子)

  ②语句表达比较整齐。(教师圈出重点词:赞叹、怀念、思索;表达、抒发;爱、爱、爱、爱)

  ③指名读好这段话,让大家完整地体会这段文字在表达上的特色。

  3、引导质疑

  同学们,刚才读的这段文字,就是阿炳拉出的琴声的旋律和包含的思想感情,课文写得清清楚楚,明明白白。但是你是否感觉到还有哪些句子或词语体会得还不够深刻。

  (1)学生质疑。老师圈出重点词语,“委婉连绵”、“升腾跌宕”,“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师问:想用什么方法来加深体会?

  (2)播放配音朗读的磁带。在配音朗读中体会“委婉连绵”“升腾跌宕”等词语的意境以及旋律中的思想感情。

  4、开展朗读比赛

  (1)师: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听读欣赏,你对这段文字的理解是否更加深刻了。下面开展一次朗读比赛,全班分四个组,每组推荐一名朗读高手,看哪一组能夺冠军。

  (2)各组推荐一名同学到讲台上。

  (3)师:除了四位选手外,其它的同学都是评委。都有权发表你的观点。为了提高本次比赛的质量,让选手朗读得更好,让评委点评得更好,我建议大家各自先好好地再朗读一遍,以作好赛前的充分准备。全体学生自读自练。

  (4)四位选手依次朗读,并依次评价,最后评选出冠军,对其余三位也给予鼓励。最后再让冠军者谈谈获胜的经验。

  5、同学们,从这段文字中我们体会到了乐曲的旋律以及旋律中包含的思想感情,这样,本课的主要问题也解决了。(擦掉课题旁的“?”)这段文字写得好不好?想不想把它背下来。老师暂且用“|”把它分成三部分,你只要背诵其中的一部分就可以了。其中第三部分内容最长,也最难背,不知有哪些同学敢选择第三部分来背。

  (1)熟读试背。

  (2)指名背诵。

  三、迁移写话

  1、师:同学们,第一课刚上课时,王老师让大家听了一小段《二泉映月》二胡曲,并且凭直觉谈了感受,通过学习了课文,现在再来听听这首《二泉映月》的曲子,你一定会谈出很多的感想。阿炳把对人生的体验和追求通过乐曲告诉了我们,此时你想给阿炳说些什么?请把想说的话写下来。

  2、交流,老师点评、修改。

  四、课外作业

  1、背诵4、5自然段。

  2、在观察的基础上完成练习4。

  板书设计:

  二泉映月

  中秋夜 二泉 月光 流水

  想到……听到……倾吐……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7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今天我要和大家一起上的课叫《二泉映月》,大家回去都读了,是吧?其实啊,我不说,你们也知道,《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但是,还有一点,如果我不说,可能你不一定知道,《二泉映月》它不光是一首二胡曲,实际上它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非常著名的风景,这个可能我们不一定清楚,是吧?除非你去过无锡,去过惠山,你才知道:哦,“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著名。但是实际上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好,发现了风景的举手。……嗯,这样,咱们一处一处地去找。第一处,谁来读?好,来,请你……

  生:第一处在第二自然段的……第二自然段的第二句话: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

  师:这是一处。(示范)“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泉声。”……好,第二处?第二处……

  生:第二处在第四自然段的第二句:水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很好。这是第二处。找到了赶紧划下来。还有,第三处……第三处……不用心去感受,第三处不一定能划下来,来,这位……

  生:第三处在第五自然段的最后一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非常好。这一处我说过,不用心去感受,不一定找得出来,赶紧把它划下来,赶紧。但是,最容易的一处,你们却没有发现。最容易的那一处,谁来?哎,这位。

  生:第一自然段的第一句: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太好了,划下来。划好了?(好了)好,你看,就在写“二泉映月”的过程当中,作者前前后后、断断续续地写到了四处二泉映月的这一番风景,好,把笔放下来,抬头。王老师做了一件傻事,本来这件事应该你们做的,我把刚才你们读过的四处当中描写二泉映月风景的那些优美的词语都摘了下来。我们来看(屏幕出示八组词语)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自己轻轻地读一下,自由地读。好,谁来读读这些词语?咱们这样,两个两个地读,两个是一组,咱们一组一组地读,来,谁来读第一组?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对,就这样读。哎,你站着。你看这样,把两个词连在一起读,明白吗?来,把手放下,人站直,来,把手放下,人站直,然后看好了,这八个字,两个词,连在一起再读一遍,知道吗?

  生:茫茫月夜,月光如……如银月光。

  师:不慌。你看,茫茫月夜(示范)。会读吗?再读。

  生:茫茫月……夜,

  师:不对,茫茫月夜,再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来,谁再来读这一组词语?谁来读?来,你来读,好吗?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来,再来,啊,来,读得非常正确,没念错一个字,但是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两个词连在一起,你看,你看到的是茫茫的月夜,你看到的是如银的月光,能不能把这两个词连在一起,读起一种感觉来?来,咱们再试验一下,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有点感觉啊,我知道,你想读得慢一点,试着读得慢一点,是不是啊?因为你已经找到了一种感觉,来,把这份感觉再读一遍,好吗?来。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不用怕,来,接着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嗯,好,后面那个字感觉读得更好。当你读到“茫茫”,你就想“茫茫月夜,如银月光”(示范)。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就是这样,就是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读一读,预备,“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太好了,就是这种感觉。来,第二组谁来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那个声音,那个感觉,就像是“一泓清泉,……”,来,一起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再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哎,你看,你看,在泉水当中啊,你看到了什么?看啊:一泓清泉,静影沉璧。你看到了什么?没看到?闭上眼睛看。闭上眼睛看: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吗?看到了吗?你看到了吗?

  生:我看到了:在静静的月夜,月亮沉浸在水中。

  师:月亮沉浸在水中?你是从哪个词语看到月亮就浸在水中?

  生: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就是……

  生: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

  师:是啊。你知道那个“璧”指什么?

  生:璧,指……老师,可不可以请你告诉我?

  师:哈哈哈,很好,其实啊,来,站起来,其实啊,你自己仔细看看这个字,我不说,你可能也会懂。静影沉璧的璧下面是个什么字?(玉字)对,你猜一下,这个璧可能指什么?

  生:我觉得可能指月亮像玉佩一样皎洁,皎洁的月亮倒映在水中。

  师:呵呵,太好了。掌声。(掌声)老师可没告诉你啊,是你告诉老师的。厉害。那个月亮,那样的皎洁,那样的清纯,就像是一块洁白无瑕的美玉一样。这种感觉是如何来的?美啊,大家把它读出来: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要把这八个字和两幅图画,读到你心里去,……在你面前出现的是那缓缓流淌的一泓清泉,就在那个泉水的底下,那个皎洁的月亮的影子像美玉一样倒影其中:一泓清泉,静影沉璧。读。

  生: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接下去谁来读?第三组谁来读?第三组,好,这边的,谢谢。

  生: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来,最后一组谁来读?最后一组。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不要换气,把整一口气连在一起把它读好来,来,再来一遍。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两个词语之间也不要换气,你听老师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再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对,就是这种感觉了。来,我们一起读,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读。

  生: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同学们,读了这八个词语,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不是八个词语,这八个词语仿佛变成了什么?啊?

  生:一段话。

  师:一段怎么样的话?

  生:美妙的话。

  师:美妙的话,美妙的话就是一首……

  生:诗

  师:诗啊。(问另一生)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

  生:一幅美丽的图画。

  师:什么叫如诗如画?这就是。咱们能不能把这种如诗如画的感觉连在一起读一遍?茫茫月夜,如银月光。读。

  生: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

  生1:美。

  师:什么感觉?

  生2:妙极了。

  师:什么感觉?

  生3:跟他们一样。

  生4:有些

  生5:实在是太美了。

  生6:很好看。

  生7:一样。像在梦境中一样。

  师:说得很好。每个人都有感觉,但每个人都可以用不同的话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是的,美,妙,像梦境一样,让人陶醉,让人沉醉,那就是无锡惠山的二泉映月。但是,孩子们,这如诗如画的风景,对那个阿炳,对那个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却意味着什么?他看得到吗?(看不到)他看到了吗?(他看不到)他看到的只能是什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黑白),不是黑白,是黑暗。孩子们,想一想,这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意味着什么?

  生:只意味着可惜。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独。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孤单。

  师:只意味着什么?

  生:十分惋惜。

  二、体验一段人生

  师:因为他什么都看不见。在他的眼前有的只是黑暗,有着孤独,除了黑暗,还是黑暗,除了孤独,还是孤独……就在那个八月十五,中秋之夜,阿炳再一次来到了二泉池畔。孩子们,读课文,把目光聚集到阿炳在二泉池畔的那一个特写镜头上,孩子们,仔细地看,仔细地看,看,这个时候的阿炳,他正在做些什么,他正在想些什么,把这些话划出来,再用心地读一读。

  生默读、划。

  师:划完了以后,大声地读一读啊。(生自由读)

  师:看到什么?阿炳的这些镜头看到什么?看到了吗?把你看到的说出来,把你看到的说一遍。

  生: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好的,你看到了什么,读给大家听。

  生:我看到了阿炳在回忆他自己的人生路程。

  师:那是怎样的人生旅程啊!

  生:那是非常地……非常地伤心,嗯,也非常地无人倾诉。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我看到了小阿炳他……

  师:不是小阿炳,已是大阿炳了。

  生:他情绪激愤,他在倔强地呐喊着。

  师:来,把你们看到的阿炳的特殊镜头读出来。预备,“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读下去。

  生齐: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谁能把你们刚才读到的长长的三句话,读成一个词?……读成一个词语。而这个词语最能概括三句话。

  生1:我觉得是坎坷。

  生2:坎坷。

  生3:坎坷。

  生4:坎坷。

  生5:坎坷。

  (师板书:坎坷)

  师:一起读,预备,起。

  生:坎坷。

  师:再读。

  生:坎坷。

  师:我觉得这样读,你们肯定读不好,哪怕读一百遍都读不好。因为你们没有体验到阿炳的感触。来,书上找,课文哪些地方写了阿炳的坎坷经历?找到了的,谁来?

  生:在第三自然段的“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

  师:是的。那么长的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一起读----

  生:坎坷。

  师:谁来?谁来?

  生: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

  师:是啊。你读的这一句话,写的只有一个词,读---

  师生:坎坷。

  师:还有吗?还有。

  生: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一个词,读。

  生齐:坎坷。

  生:还有就是“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是啊,那就是在音乐当中的坎坷。真好。还有吗?还有吗?是啊,书上的确没有了,可是,还有许许多多的坎坷,它虽然没有写在书上,却一定写在我们的心上。闭上眼睛。阿炳生活的那个年代,跟我们已经比较遥远了,是的,我们要走进阿炳的生活是件不容易的事情,但并不是没有可能,只要我们能发挥我们的想像力,让自己的感情跟阿炳一样,我们照样能够走进七十年之前阿炳生活的那一刻。好,大家看,大家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出去卖艺,你看,你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是一个风雨交加的黄昏,阿炳卖完艺以后回来了,拖着沉重的步子回来了,那又是一个什么样的阿炳?也许,阿炳在卖艺的路上,不小心撞翻了一筐水果,于是你又看到了一个怎么样的阿炳?也许就在阿炳自己那间破旧不堪的茅屋里边,又饥又渴,阿炳病倒在自己的床上,你又看到一个怎样的阿炳?也许……还有很多也许……来,睁开眼,睁开眼,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画面写下来,把你看到的最真切的那一幅坎坷的场面写下来。

  (学生写,教师巡回指导)

  师:好,来,停下手中的笔。是的,阿炳有很多心酸的往事,我们也不可能亲身去体验阿炳那个曾经有过的坎坷,但是,“人同此心,心同此理”,我们用自己一颗善良的富有同情的心,借着想像的翅膀,可以穿越历史的时空,走进阿炳的那一段生活。孩子。

  生:阿炳顶着大风雪来到街道的一个小角落里,拉起了二胡,他拉得那样认真,那样专心,但是,没有一个人走过来听他,甚至有一个人说阿炳是傻子,但是他们永远也不知道,也不可能体会阿炳内心苦闷。

  师:孩子,这就是什么?这就是什么?孩子,你来说。

  生1:坎坷。

  师:对。

  生2:坎坷。

  师:是。你已经用自己的心经历了一回阿炳的坎坷。来,你来。

  生:在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踩着积雪去卖艺,这时的阿炳是多么可怜,又是多么孤单,但是阿炳没有屈服,不停地向前走去。

  师:为了生活,为了生机,他只有向前迈去。是啊,这是什么?这是什么?

  生1:坎坷。

  生2:坎坷。

  师:谁能按这个方法再来给大家念。来。

  生:下雪了,孩子们都在屋外玩雪娃娃,阿炳却在他的茅屋里冻得直哆嗦,因为他的被子已经破旧不堪了。

  师:是啊,他多么希望能过一个温暖的冬天啊。但是,他没有。这就是什么?

  生:坎坷。

  师:来,你来吧。

  生:一年四季,阿炳不管严寒酷暑,他都要去街头卖艺,有几天,连口水都喝不上,他是那样的饿,那样的渴,那样的冷,这就是坎坷。

  生:阿炳住在破旧不堪的茅屋中,他已不知道是白天还是黑夜,四周静得可怕,唯有轰隆隆的打雷声和哗啦啦的下雨声,还有猛烈的台风吹着他那破旧的衣裳,他又饥又渴,因为雨水经过,打湿了茅草屋地板,传来了阵阵打喷嚏的声音,这就叫坎坷。

  师:这就是坎坷。是啊,你们看到,你们听到,你们感到的,那全是阿炳的一段坎坷经历。……当这些画面一幅一幅地呈现在阿炳面前,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1: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2: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呐喊,倔强的倾诉,不,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3: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4: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女生: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全体男生,我们一起读,“渐渐地,渐渐地”,读。

  男生:全体女同学,我们一起,“渐渐地,渐渐地”,读。

  师:好的,我们一起读。起。

  生齐: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三、感悟一片情怀

  师:这样坎坷的经历,怎能不让他深沉的叹息?怎能不让他伤心的哭泣?怎能不让他激愤的倾诉?怎能不让他倔强的呐喊?就这样,《二泉映月》诞生了……

  (播放《二泉映月》音乐,全体静听。)

  师:好,同学们,刚才你们听到了著名的二胡曲《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真美。

  生:它好像在哭泣。

  生:它好像在叹息,他的经历很坎坷的。

  生:有美妙的感觉。

  生:好像想要人睡觉的。

  生:我感受到了他坎坷的经历,我同情他。

  生:我感觉到了这首乐曲表达了阿炳当时的心情。

  生:我感觉到了《二泉映月》就是一首曲子,如果阿炳没有这个坎坷的经历,他就不会拉出这个曲子来。

  师:你们都是阿炳的知音。是的,你们想说的,你们要说的,书上有长长的一段话,把它找出来,自己好好地读一读,课文当中直接来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那一段话,慢慢地读一读。

  (学生自读)

  师:自己读自己的。

  师:来,谁来读一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你来读,《二泉映月》的开始部分。开始。

  生: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我们一起来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谁来读乐曲的高潮部分?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我们一起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读。

  生齐: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接下来的,自然是乐曲的尾声部分。预备,读。

  生齐: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是啊,孩子们,这一首著名的《二泉映月》,(音乐再次响起),大家听,(示范)“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孩子们,让我们再用自己的心、自己的情走进《二泉映月》,“起初,琴声委婉连绵,”读。

  生齐读上面一段(音乐不停),高潮部分师生齐读,尾声教师读。

  四、理解一首曲子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生:没有。

  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生:没有。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他的绝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就这样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8

  一、说教材

  《二泉映月》是一篇文质兼美的课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盲人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表现阿炳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

  本单元的主题是“有志者,事竞成”旨在让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去培养学生顽强的意志和敢于同逆境、命运抗争的精神。基于对教材、学情的分析,根据新课程标准对五年级阅读教学的要求,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制定以下的教学目标:

  所以我制定本课教学目标如下:

  1、联系课文内容,理解文中描写月夜景色和由琴声联想《二泉映月》乐曲丰富内涵的语句的意思。

  2、感受阿炳创作不朽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学习他敢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3、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的4、5节。

  教学重难点:体会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和这首名曲的丰富内涵。

  二、说教法和学法

  由于本课主人公阿炳生活的年代离我们现在的孩子比较遥远,对于缺乏生活经验的小学生来说,领悟文章的中心以及乐曲所表达的情感,有一定难度。于是,我采用“创设情景,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进行教学。以情感为纽带,通过多种途径,让学生置身于情感体验之中,把蕴含于语言文字中的情感读懂读透,以获得真真切切的情感熏陶,努力体现“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

  三、说教学程序

  承接第一课时的教学,教学伊始我让学生用笔勾画出文章中描写二泉映月的好词佳句,,既理清了文章的脉络,又倡导了不动笔墨不读书的良好阅读习惯的培养。

  紧接着,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用图片展示了月夜美景创设了文章中词语所体现的优美意境。我依次展示了“树木葱茏、藤萝摇曳、月光如银、静影沉璧、月光似水、水波映月、月光照水”等词语的图片。这些图片的展示不仅深化了主题,而且也揭示出美景的熏陶是乐曲创作的前期基础。

  本堂课的教学重难点突破分为四部分。

  第一部分:音乐欣赏,创设情境。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第斯多惠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播的本领,而在于善于激励、唤醒、鼓舞。所以我在开课伊始,就让学生倾听乐曲,旨在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参与教学的兴趣和情感。使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进入到最佳的学习状态,从而激发了学生自主阅读课文的强烈愿望。听曲后我让学生谈谈听这首曲子的感觉,并引出《二泉映月》曲名及其创作者——阿炳。

  第二部分:走进阿炳,了解坎坷,感悟创作的艰辛历程。这一部分也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通过课件出示相关资料,让学生真正走近阿炳,了解阿炳,叙述引读课文内相关的段落三小节,从而感受阿炳的“人穷志不穷”,不向命运屈服的骨气。紧接着读文直奔重点段四、五自然段紧紧围绕“渐渐的,渐渐地,他似乎听到沉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这句话,让学生反复朗读,逐渐深入阿炳的内心深处。从而理解阿炳创作《二泉映月》的冲动来源于他十多年的坎坷经历与身心的巨大折磨,进而体会到他创作《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

  第三部分:品读琴声,体会内涵。用为什么这首乐曲深受我国人民的喜爱?为什么它在国际乐坛上享有盛誉两个问题,把学生引入学习第5自然段,让学生品读琴声,体会内涵。这部分是本课教学的一个重难点,我先让学生潜心、专心地听一遍乐曲。先听,再说,最后接触文本。符合人们整个认知过程,强化思考,水到渠成。我本着“以读代讲,读中感悟”的方法让学生从每一种琴声所寄托阿炳怎样的思想感情分三个步骤来读,使他们读懂读好。接着更深一层让学生带着感悟来读好,读中感悟,悟后再读,在一次次的朗读中,一次次的提高中,学生读懂了乐曲,融入了阿炳的内心世界。从而体会了文章的中心,使人物形象在学生头脑中突现出来。

  第四部分:了解乐曲《二泉映月》的不凡成就。通过知识拓展补充人们对《二月映泉》乐曲的评价,尤其是对日本有名音乐指挥家小泽征尔先生 “这首乐曲太感动人了,像这样的乐曲应该跪下来听”中的“跪”字进行讨论,激发学生学习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进而升华文章的主题。课文总结朗读,音乐声再次响起,曲到酣至,学生不仅强化了语言文字的积累,而且也记住《二泉映月》这首表达心声的名曲,记住一个平凡的名字——阿炳。

  四、板书设计   9、二泉映月

  听:叹息 哭泣 倾诉 呐喊

  感悟:人生如泉声

  倾吐:化心声为琴声

  琴声    ———    情怀

  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考

  步步高昂进入高潮      抗争向往

  舒缓起伏 恬静激荡    爱…爱…爱…爱                    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理想的伟大精神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9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10个生字,掌握个要求会写的字。能运用多种方法理解“饱经风霜、泯灭、萦绕、跌宕、不朽”等词语。

  2.理清课文顺序,把握主要内容。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五自然段。

  4.感受《二泉映月》的丰富内涵,体会阿炳敢于同命运抗争,矢志不渝追求美好理想的精神。

  教学重点:

  联系课文内容,重点理解月夜美景和曲子意境传递出的情感,感受阿炳创作的艰辛,学习他热爱音乐,敢于同命运抗争、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

  第一课时

  一、 激发兴趣 引出课题

  1、同学们,暑假就要到了,你们有没有打算出们旅游,放松一下心情?今天,老师就给你推荐一个景点“二泉映月”。

  二、初读课文 感受美景

  “二泉映月”是一个风景点,非常。在咱们今天的这篇课文当中,就有不少地方在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这样,打开课文,自己大声地朗读《二泉映月》这篇课文完了,做一件事情,把你能够发现,能够找到的描写“二泉映月”这一道风景的话都找出来,行吗?

  1. 自由读文,勾画文字

  2. 交流展示 随机板书

  3. 指导读词 释义体会

  4. 读词想象 铺开画卷

  三、再读课文 整体感知

  课文除了给我们描写了二泉映月的美景之外,还告诉了我们什么?

  1. 汇报交流

  2. 勾画时间词语,理清课文顺序。

  四、指导朗读 加强积累。

  第二、三课时

  一、音乐响起 导入话题

  1、播放《二泉映月》的曲子。

  过渡:你们听到的这首曲子,就是阿炳创作的二胡曲《二泉映月》。1978年,小泽征尔应邀担任中央乐团的首席指挥,席间他指挥演奏了弦乐合奏《二泉映月》他感动得热泪盈眶。

  听到这里,你的心中有什么疑问吗 ?

  (预设:对某一个人,某一件事无比崇拜的时候才会朝他跪下。小泽征尔到底崇拜阿炳什么呢?)

  是呀,一个贫困潦倒的民间艺人,他创作的曲子怎么就会享誉世界呢?这节课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阿炳的生活,走进阿炳的心灵世界,走进阿炳的音乐时空,走近《二泉映月》。

  二、品味心声 倾听悲苦

  课文中,作者几次写到阿炳到二泉池边听泉?他听到了什么?

  1.对比阅读第二和第四自然段

  2.课件出示:阿炳两次来到二泉的对比。

  (指名汇报)这一段当中讲到了“月光似水”,讲到了“静影沉璧”,你是怎样理解这两个词语的呢

  3.过渡:在十多年后的那个中秋之夜,二泉池畔,究竟想到了哪些往事,让置身于黑暗世界的阿炳从这淙淙的流水中听到这么多他儿时未曾听到的声音?(生默读,找一找)

  预设片段:——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1)文中有一段文字精炼地概括了阿炳十多年来遭遇的人生变故,学生找一找文中描写阿炳坎坷人生的句子,读一读。

  (2)补充资料

  请同学们看屏幕——(展示四幅图画,教师在乐曲声中叙述——可能是某一个秋雨连绵的早晨,也可能是一个雪花飘飘的黄昏,还可能蹒跚前行的阿炳不小心撞倒了一个水果摊,也可能贫困交加,使得阿炳最终卧倒在病床上……当然,还有很多很多的可能,请你拿出笔,结合自己的想象和对生活的感受,写一写你心目当中的阿炳经历了怎样的坎坷?学生在音乐声中静静地思考、动笔写,教师巡视时间约为8分钟。

  (3)总结阿炳多舛的命运:在唾弃声中降生,四岁丧母;在白眼中成长,痛丧师父;在屈辱中度日,双目失明;备课时我几度落泪,为阿炳写了一首四字词语歌。课件出示一组成语,学生读一读,感受其凄苦的人生。

  失去双亲 孤苦无依

  雪上加霜 双目失明

  卖艺为生 颠沛流离

  小小人生 苦苦凄凄

  ——独坐二泉池畔,想起十多年前,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中秋之夜,月光似水,静影沉璧,而如今月仍旧,泉依流,亲人面,无处寻,聆听着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感慨万千:

  (生读片段)

  ——独坐二泉池畔,想到自己双目失明,孑然一身,受人白眼,遭人欺凌,聆听着淙淙的流水,阿炳不禁泪雨滂沱。

  读到这里,你知道小泽征尔为什么说“这种音乐得跪下来听”吗?

  三、感受刚直 顽强精神

  1.过渡:他精湛的音乐造诣,在曲中凝结的爱怨愁苦的人生情怀值得一跪;他面对列强的强逼,他又是怎样的态度呢?

  2.课件出示:继续阿炳资料的补充介绍。读一读,谈一谈。

  人称阿炳三不穷:人穷志不穷(不怕权势),人穷嘴不穷(不吃白食),人穷名不穷(刚直顽强)。

  小结:感受着生命的卑微,饱尝着人情的冷暖,依然“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好一个刚直的阿炳!怪不得小泽征尔忍不住这样说:“这种音乐得跪下来听! ”。

  四、品味名曲 体会意境

  (过渡):是啊,月光虽明,世道却暗;泉水虽甜,人世却苦;多少爱,多少恨,多少悲在那个寂寥的中秋之夜铺天盖地席卷着阿炳,看,他用颤抖的手操起了琴弓;听,如泣如诉的琴声在池畔回响起来了。

  1.课件展示:二胡曲《二泉映月》

  2.师:课本中,有一段文字生动地再现了《二泉映月》夜阑人静,泉清月冷的意境,请大家找一找。

  3.课件出示:

  我来说琴曲:

  结合学生朗读情况进行指导。理解:蜿蜒流淌、升腾、跌宕。

  4.抽生读——引读——示范读——配乐集体读等多种形式朗读品味。

  小结:

  这个凄惨的人世并没有善待阿炳,夺他双亲,毁他双目,在身体上彻彻底底成为弱者(板书:弱者),但是,倔强的阿炳硬是在这荆棘密布的道路上奏响了强者生命的之歌(板书:强者),给后世留下了无价的艺术瑰宝,与“二泉映月”共活到了人们的心中。

  五、汲取精神 指引人生

  1.师生共同朗读配乐诗:《永远的二泉映月》

  2.总结:

  伴着二泉映月完美无瑕的旋律,我们仿佛看到了那个落魄的阿炳又缓缓向我们走来。苦难究竟能给人带来什么?阿炳穷尽自己的一生为我们留下了最响亮的回答:人在旅途,有苦有乐,笑对人生,从容不迫,穿越痛苦,赢得生活!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10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⒈播放录音,创设情境。

  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璧,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只有那淙淙的流水声萦绕在他的耳畔。他想起了师父说过的话,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听着,听着,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⒉播放二胡曲《二泉映月》。

  ⒊你从音乐中仿佛听到了什么,或看到了什么,感到了什么,能用一句话简单地说说吗?

  (音乐委婉连绵,夜深人静,泉清月冷,阿炳仿佛正坐在二泉边沉思往事;

  琴声凄凉,好像看到了阿炳流落街头、卖艺度日的身影,似乎看到了阿炳在愤怒质问:人世间为什么有这么多的不平?

  仿佛感受到了阿炳的刚直顽强和对幸福生活的向往……)

  ⒋阿炳用心创作音乐,我们用心领悟音乐,所以感受都很准确。我相信大家一定能找到集中体现这首名曲内容和意境的自然段,能吗?(能)那我们就来找一找,找出来后认真读一读,并结合《语文补充阅读》中这篇课文的助读部分去仔细体味它的丰富内涵好吗?

  二、中心突破,精读第5自然段

  ⒈自由读,找出表现阿炳演奏二胡时的动作的语句,用“-——”画出;找出描写琴声变化的语句,用“══”画出;找出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用“~~”画出。

  ⒉小组讨论,说说自己对所画语句的理解,并把自己最受感动的句子,有感情地朗读给别人听听,同时仔细听听别人对这些句子的理解。

  ⒊交流表现写阿炳演奏二胡动作的语句。

  ⑴出示:

  他(阿炳)禁上住拿起二胡,他要通过琴声把积淀已久的情怀,倾吐给这茫茫月夜。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

  ⑵说说你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可以看出阿炳抒发情怀的急切和全身心投入创作的状态。)

  你是从哪些关键词语看出来的?

  (禁不住、不停地滑动、流泻)

  ⑶“倾吐”是什么意思?谁能联系上下文说说你的理解。

  (“倾吐”即“倾诉”)

  ⑷阿炳要“倾吐”什么?他是通过什么来“倾吐”的?

  倾吐

  [板书:琴声————————→情怀]

  ⑸谁来有感情地朗读这两句话。

  ⒋交流描写琴声变化和琴声所表达的丰富内涵的语句。

  ⑴出示: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①听音乐起始部分,看相关画面,感受乐曲的“委婉连绵”,体会琴声表现的内涵。

  ②交流:课文作者是怎样把“委婉连绵”的音乐形象地表现出来的,又是怎样把阿炳通过琴声要倾吐的情怀具体表现出来的?

  (比喻句,排比句)

  [板书:委婉连绵  赞叹  怀念  思索]

  ③琴声“委婉连绵”,阿炳用琴声表达着自己的情怀,我们该怎样读呢?

  (指导用徐缓、抒情的语调朗读,加深体会。)

  自由读——→女生齐读。

  ⑵出示:

  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向往。

  ①说说自己对这两句话的理解。

  [板书:升腾跌宕  表达出  抒发了]

  ②欣赏音乐高潮部分及相关画面,进一步体会阿炳通过琴声表达的感情。

  ③指导朗读:

  这时乐曲的旋律升腾跌宕,步步高昂,我们朗读时语调要——(加快),音调要——(加高),读出什么样的气势?(势不可挡)

  自由读——→男生齐读。

  ⑶出示: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阿炳用这动人心弦的琴声告诉人们,他爱那支撑他度过苦难一生的音乐,他爱那美丽富饶的家乡,他爱那惠山的清泉,他爱那照耀清泉的月光……

  ①这两个句子中表现这首乐曲特点的词语是哪些?

  [板书:舒缓而又起伏  恬静而又激荡]

  ②引导理解这两对看似矛盾的两对词语所表达的乐曲的丰富内涵。

  ③乐曲表现阿炳的悲与苦、恨与怒,更表现了他对音乐、对生活、对家乡的爱。

  引读并板书:他爱——他爱——他爱——他爱——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11

  一、发现一道风景

  师:不用我说大家也一定清楚,《二泉映月》是一首著名的二胡曲。是吧?

  生:(齐答)是。

  师:但是,关于“二泉映月”,还有一点,如果我不提醒,大家就不一定清楚。其实,“二泉映月”还是无锡惠山的一道著名的风景。不信,你去书上找找看。就是这篇课文,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还真不少。

  生:(自由朗读课文,画出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的文字。)

  师:谁找到了?把你找到的风景读给大家听一听。

  生1:(朗读)“有一年中秋之夜,小阿炳跟着师父来到泉边赏月。水面月光如银,师父静静地倾听着水声。”

  师:好一个“水面月光如银”。这是一处,继续找。

  生2:(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二泉”之名就是这么来的。大家注意听,你再读一读。

  生2:(朗读)“无锡的惠山,树木葱茏,藤萝摇曳。山脚下有一泓清泉,人称‘天下第二泉’。”

  师:没错,这泓清泉,就是“二泉”。好,已经找到两处了。请继续找。

  生3:(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这段文字藏得很深呐,目光不敏锐,是很难发现的。哪两个词在直接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

  生3: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好,又发现了一处,已经三处了。还有别的发现吗?还有吗?

  生4:(朗读)“又是一个中秋夜,阿炳在邻家少年的搀扶下,来到了二泉,月光似水,静影沉壁,但阿炳再也看不见了。”

  师:阿炳看不见了,但你却看见了。你看见什么了?

  生4:我看见了“月光似水,静影沉璧”。

  师:“静影沉璧”指的是什么?

  生4:指的是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泉水中。

  师:你们谁知道“璧”的意思吗?

  生5:“璧”就是美玉。

  师:是的,一轮圆月倒映在泉水中,就像一块怎样的美玉呀?

  生6:洁白的美玉。

  生7:透明的美玉。

  生8:像大圆盘一样的美玉。

  师:现在明白“静影沉璧”的意思了吗?

  生:(齐答)明白了。

  师:整整四处,描写“二泉映月”这道风景。虽然这道风景散见在课文的字里行间,但还是被我们一一发现了。王老师已经把描写二泉映月的优美词语都摘了下来。大家看——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谁来读一读?(停顿了较长时间,让学生在心里读读)把两个词语连在一起读,一组一组地读。好,第一组谁来读?

  生1:(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读词语,正确是第一位的。好,八个字,你读读得完全正确。读正确之后,你能不能读出一种感觉来。这两个词,放在你面前,他们带给你一种什么感觉?读的时候,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很好,有感觉了。你注意这个“茫茫”,一眼望去,茫茫无边。你在注意这个“月夜”,它应该是静静的,没有喧闹,没有嘈杂。有感觉吗?再读一遍。

  生1:(再次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好,很好!就是这种感觉。“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齐读不一定非得大声。轻轻地、缓缓地读,更能给人以一种“茫茫月夜”的感觉。再读一遍。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师:很好!带着这种感觉,谁来读读第二组词语?把感觉读出来。

  生2:(朗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太好了!听了她的朗读,你们仿佛看到了什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看到了什么?

  生3:我看到了一股清泉流到了一起。

  生4:我仿佛看到一泓清泉在缓缓地流淌着,发出了美妙的声音。

  生5:我看到有一轮金黄的圆月倒映在清澈的泉水中。

  生6:我看到水面非常非常的平静,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好像一块洁白的美玉。

  师:多美的画面,多美的意境啊!来,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师:好,第三组,谁来读?

  生7:(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就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你读——

  生8:(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继续在我们的耳畔回响着。你读——

  生9:(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这声音一遍又一遍的萦绕在我们的耳畔。你读——

  生10:(朗读)“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师:好!最后一组,咱们一起读。

  生:(齐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很好!就是要读出这种感觉来,读出这种节奏来。你读着读着,你有没有发现,这八个词语变了。变了,变成了什么?

  生1:变成了一首小诗。

  师:是呀,变成了一首诗,变成了一首小小的诗,变成了一首优美的诗。来,谁来读一读这一首小诗?

  生2:(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读出了什么感觉?

  生2:读出了月亮照在水上很优美的感觉。

  师:读出了优美的感觉。你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3:(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读着这首诗,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3:我体会到了一种很优美、很安静的感觉。

  师:谁再来,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生4:(朗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壁;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什么感觉?

  生4:清幽的感觉。

  师:优美的,安静的,清幽的,可能还会有别样的感觉。来,我们一起读这首小诗,读出你自己的感觉来。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壁;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听着你们的朗读,我真真切切地看到了如银的月光,那么皎洁、那么明亮;一泓清泉,缓缓地流淌着,那么清澈、那么纯净。月亮的影子倒映在水中,又是那么圆润、那么空灵。但是,同学们,这如银的月光,这清澈的泉水,这一切的一切,对于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什么?

  生1:一片黑暗。

  师:一片什么?

  生2:一片黑暗。

  师:一片什么?

  生3:一片黑暗。

  师:是的,“茫茫月夜,如银月光”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只是一片——

  生:(齐答)黑暗。

  师:“一泓清泉,静影沉璧”,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还是——

  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流水淙淙,蜿蜒而来”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依然是——

  生:(齐答)一片黑暗。

  师:“月光照水,水波映月”,对双目失明的阿炳来说,永远只是——

  生:(齐答)一片黑暗。

  二、体验一段人生

  师:黑暗,黑暗,除了黑暗,还是黑暗。置身于黑暗世界中的阿炳,在那个中秋之夜,在那个二泉池畔,他在想些什么,他又在听些什么?默读课文,请把你的目光聚焦到阿炳的身上。

  生:(默读课文,寻找刻画阿炳心理活动的文字。)

  师:中秋之夜,二泉池畔,面对这淙淙的流水声,双目失明的阿炳思潮起伏、思绪万千。请问,他想到了什么?

  生1:他想到了师父说过的话。

  师:是的,师父曾经跟他说过这样的话——

  生1:(朗读)“你年纪还小,等你长大了,就会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许多奇妙的声音。”

  师:他还想到了什么?

  生2:他想到了自己坎坷的经历。

  师:(板书“坎坷”)请为“坎坷”换词语。

  生3:苦难。

  生4:痛苦。

  生5:穷困。

  生6:屈辱。

  生7:悲惨。

  生8:可怜。

  师:(对以上词语一一板书)同学们,他的苦难、痛苦,他的穷困、屈辱,他的悲惨、可怜,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默读课文,寻找有关词句。)

  师:谁来读读你的发现,

  生1:(朗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巳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我们一起读读这段文字。

  生:(齐读)”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巳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师:这段文字当中,有阿炳的苦难和痛苦吗?

  生:(齐答)有!

  师:有阿炳的穷困和屈辱吗?

  生:(齐答)有!

  师:有阿炳的可怜和悲惨吗?

  生:(齐答)有!

  师:闭上眼睛,让我们用心地去看,这段话在你的眼前仿佛变成了怎样的画面?”十多年过去了,师父早已离开人世,阿炳也因患眼疾而双目失明。他整天戴着墨镜,操着胡琴,卖艺度日。但是生活的穷困和疾病的折磨,泯灭不了阿炳对音乐的热爱和对光明的向往。他多么希望有一天能过上安定幸福的生活啊!”

  生:(闭眼听老师的朗读。)

  师:同学们,阿炳生活的时代离我们已经有五六十年了。他的生活对我们来说是陌生的、遥远的。但是,这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你要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走进阿炳生活的那个时代。你看,也许是一个大雪纷飞的早晨,阿炳是怎样艰难地行走在卖艺的路上;也许,那是一个酷热难耐的中年,拉着二胡的阿炳,突然晕倒在地上,事情将会怎样发展:也许,在卖艺的路上,阿炳不小心撞上了一摊水果,你又将看到什么;也许,一个粗鲁的大汉硬拉着阿炳去给汉奸唱堂会。但是,阿炳他……来,把你看到的画面写下来。

  生:(各自写话,用时约5分钟。)

  师:你看到了怎样的画面,

  生1:我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大雪纷飞的时候,拿着胡琴在街上卖艺,当他不小心撞到小摊时,即使他连声说“对不起”,无情的摊主也不肯放过他,硬是把他一天辛苦赚来的钱全部都拿走了。

  师:留给阿炳的,是人世间的冷漠和屈辱啊!说说你看到的场面,好吗?

  生2:我看到了双目失明的阿炳,不小心碰翻了人家的水果摊,虽然说了“对不起”,还趴在地上一个一个地拣水果,但是,凶狠的老板还是对他拳打脚踢。虽然围观的人很多,但是没有一个人帮助他,只是在一旁讥笑他。

  师:为什么?为什么人们会这样对待阿炳?

  生3:因为他是一个瞎子。

  生4:因为他只是一个卖艺的人。

  生5:因为这时候的社会十分黑暗。

  师:你们还看到了怎样悲惨的画面?

  生6:我看到双目失明的阿炳在别人吃着团圆饭时,一个人在大雪纷飞的夜晚,拉着二胡,穿着破烂的单衣,吃着别人剩下的饭菜,睡在牛棚里,没有被子,没有床,没有枕头。

  师:只有寒冷,只有饥饿,还有那无尽的黑暗和凄凉。

  生7:我看到一个气势汹汹的大汉,一边拉着阿炳,一边说着:“快去给我家老爷拉曲子去。”阿炳说什么也不肯去。大汉急了,抡起拳头就往阿炳的脸上、身上打去。阿炳被打得鼻青脸肿,鲜血也一滴一滴地从脸上流了下来。但阿炳死也不去给那个老爷拉曲子。

  师:是的,他要用死来捍卫做为一个人的尊严啊!我们用自己的真情和想象,看到了阿炳的生活,走进了阿炳的世界。那里有着太多的苦难和痛苦,有着太多的穷困和屈辱,有着太多的可怜和悲惨。但是,面对苦难和痛苦,阿炳可曾放弃对音乐的热爱?

  生l:没有放弃。

  生2:没有放弃。

  师:面对穷困和屈辱阿炳可曾放弃对光明的向往?

  生3:没有放弃。

  生4:没有放弃。

  师:面对可怜和悲惨阿炳可曾放弃对幸福的追求。

  生5:没有放弃。

  生6:没有放弃。

  师:一边是苦难、是屈辱、是悲惨,一边却是热爱、是向往、是追求,这就是阿炳的坎坷经历啊!

  而这一切,伴随着淙淙的流水声,伴随着师父很久以前的教诲声,一幕一幕地在阿炳的脑海里出现了。十多年的坎坷经历,在这一个中秋之夜,终于化作了这样的心声——

  (大屏幕出示: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生1:(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被水果店的老板辱骂和毒打的那一幕——

  生2:(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别人吃着团圆饭,自己却孤苦伶仃、无依无靠的那一幕——

  生3:(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虽然穷得身无分文,却死也不给地主老爷拉曲卖艺的那一幕——

  生4:(朗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想到自己十多年的苦难、十多年的悲惨、十多年的屈辱,想到自己十多年的热爱、十多年的向往、十多年的追求,阿炳终于从二泉的流水中听到了这样的声音。我们一起读——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乎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闭上眼睛,用心去听,再读一遍。

  生(齐读):“渐渐地,渐渐地,他似平听到了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

  师.这声音,让阿炳的心颤抖起来。他禁不住拿起二胡,他的手指在琴弦上不停地滑动着,流水、月光都变成了一个个动人的音符,从琴弦上流泻出来。就这样,一首不朽的二胡曲诞生了。

  (二胡曲《二泉映月》响起,师生静静地听完整首曲子,用时6分钟。)

  三、感悟一片情怀

  师:同学们,你们刚刚听到的就是《二泉映月》。什么感觉,

  生1:想哭。

  生2:阿炳的经历太坎坷了,要不然,他拉不出《二泉映月》的。

  生3:好像在梦里一样。

  生4:伤心,又感觉很悲愤。

  生5:《二泉映月》就是阿炳的心声。

  生6:很优美,也很凄凉的一种感觉。

  师:听得出,你们对《二泉映月》都已经有了很好的感觉。听任何音乐,感觉最重要。《二泉映月》这首曲子就写在我们的书上,快速读一读课文,把描写《二泉映月》这首曲子的段落找出来,带着音乐留给你的感觉和情绪,用心地去读一读这段话。

  生:(默读,寻找有关段落,然后自由读课文。)

  师:好。谁来读读乐曲的开始部分?

  生1:(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这是乐曲的开始部分。谁来读读乐曲的高潮部分,

  生2:(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回忆一下《二泉映月》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昴。一种气势,一种力量,像巨浪一样在心中激荡。谁再来读读高潮部分,

  生3:(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要把乐曲推向高潮,也许一个人的力量小了一点。谁愿意跟他一起推?愿意推的我们都站起来。用我们的全部力量和气势,把乐曲推向高潮。

  生:(齐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请坐。乐曲的尾声部分谁来读?

  生4:(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同学们,回响在二泉池畔的,仅仅只是这首乐曲吗,仅仅只是这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的琴声吗?此时此刻,你还听到了什么声音?

  生1:我听到阿炳在说,命运啊!你对我为什么这么不公平?

  师:这是阿炳激愤的倾诉。

  生2:我听到阿炳在说,我不会低头的,我不会屈服的,我一定要跟命运抗争。

  师:是的,这是阿炳倔强的呐喊。

  生3:我听到阿炳在说,这个万恶的旧社会,人和人之间是多么的不平等啊!

  师:你听到了阿炳沉重的叹息。

  生4:我听到阿炳在说,我虽然很穷,但我有音乐,我爱音乐,这就足够了。

  师:如果阿炳在天有灵,他一定会把你当作知音的。

  生5:我听到阿炳在说,师父啊,你在哪里,我想念你,你来帮帮我吧。

  师:这是阿炳在伤心的哭泣啊。

  生6:我听到阿炳在说,人穷志不能穷,我要努力,我一定会过上幸福生活的。

  师:是的,这是支撑阿炳活下去的理由和力量啊!同学们,你们听到的这一切的一切,是什么?是阿炳积淀已久的一片情怀呀。(板书:一片情怀)

  (大屏幕出示以下语句,《二泉映月》的音乐再次响起。

  ”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让我们再次走进阿炳的《二泉映月》。我读前面一句,你们一起读后面一句。(朗读)“起初,琴声委婉连绵,有如山泉从幽谷中蜿蜒而来,缓缓流淌。”

  生:(齐读)“这似乎是阿炳在赞叹惠山二泉的优美景色,在怀念对他恩重如山的师父,在思索自己走过的人生道路。”

  师:(朗读)“随着旋律的升腾跌宕,步步高昂,乐曲进入了高潮。”

  生:(齐读)“它以势不可挡的力量,表达出对命运的抗争,抒发了对美好未来的无限向往。”

  师:(朗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再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师:(三读)“月光照水,水波映月,乐曲久久地在二泉池畔回响…

  生:(齐读)“舒缓而又起伏,恬静而又激荡……”

  四、理解一首曲子

  师:但是,在五十多年以前,在那个世道,在那个社会,对阿炳的这一片积淀已久的情怀,有人理解吗?

  生1:没有。

  师:对阿炳的这一段坎坷的人生,有人同情吗?

  生2:有。

  师:是你吗?

  生2:是,我同情他。

  师:可惜你没有生在阿炳的那个年代。那个世道,那个社会,对阿炳的音乐才华,有人欣赏吗?

  生3:没有。

  师:这琴声中饱含着的深沉的叹息、伤心的哭泣、激愤的倾诉、倔强的呐喊,有人听懂了吗?

  生4:没有。

  师:是的,一个瞎子,一个艺人,一个乞丐,谁在乎他的情怀?谁在乎他的命运?谁又在乎他的绝世才华?孤独的阿炳,有着绝世才华的阿炳,只好把自己的《二泉映月》倾吐给这——

  (大屏幕出示:

  茫茫月夜如银月光

  一泓清泉静影沉璧

  流水淙淙蜿蜒而来

  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泓清泉,静影沉壁;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他的人生,他的情怀世才华,随着他的《二泉映月》融入了——

  生:(齐读)“茫茫月夜,如银月光;一泓清泉,静影沉璧;流水淙淙,蜿蜒而来;月光照水,水波映月。”

  师:(板书:付月光)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生:(齐读)一段人生尽坎坷,一片情怀付月光。

《二泉映月》教学案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85

  《二泉映月》教学设计七

  埭头小学课堂案例分析反思卡 

  高年级语文组

  姓名

  耿建忠

  学校

  埭头小学

  授课班级

  五(3)

  学科

  语文

  时间

  .3.8

  课题

  《二泉映月》

  课堂教学片段摘录:

  [屏显]:

  林深叶茂    一泓清泉    中秋之夜    月光如银

  流水淙淙    蜿蜒而来    月光似水    静影沉壁

  (配有背景音乐)

  师:读读这些词,感觉到什么?把8个词语连起来读就有感觉了。

  (生自由读词)

  生1:我感到周围非常安静。

  生2:我感到二泉边很美。

  生3:我感到二泉里的水很平静。

  师:如果你此时来到二泉边会作何感想?

  生1:我会感到二泉真的是很美丽。

  生2:我会带着摄影机来把这美丽的景色拍下来。

  师:二泉边因为有这令人陶醉的美景,所以成为著名风景区。那么二泉在哪呢?

  (介绍二泉的地理位置)

  教学评析:

  《二泉映月》这篇课文生动地记叙了瞎子阿炳创作二胡名曲《二泉映月》的艰辛历程,歌颂了他热爱生活、热爱音乐、追求美好理想、敢于同命运抗争的精神。在上述教学片段中学生的发言很精彩,这归功于教师有效的情境渲染和氛围创设,通过多媒体播放二泉边的优美景色,加上动听的音乐,以及教师富有感情的导语,一下子让学生来到了美丽的二泉边,让他们能对原本陌生的事物有了感情,所以在发言时才会有话可说,才会说得精彩。

  在课堂上教师的教学思路很清晰,由引导学生感悟二泉边的美景入手,引发学生认识到相同景色在不同人眼里有不同的感受,激发学生对文本的深入学习。通过对语言文字的理解、感悟、品味,从听、看、想、说、读等多角度地感受阿炳生活的贫困和他苦难的经历,从而懂得正是长期坎坷的经历、苦难的生活等积淀在胸中的种种感情化作了创作的灵感,孕育了这首不朽的名曲,要学习他那种热爱生活、敢于同命运作抗争、矢志追求美好生活的精神。课堂上教师那从容、亲切、充满激情的语言感染着我们每一个人,加上各种有效的手段,使得学生一下子走进了文本,来到了二泉,看到了阿炳,感受到了生活的艰辛……

  多媒体课件中美丽的画面、优美的二胡曲,教师饱含深情的朗诵,让大家仿佛身临其境;一个个富有吸引力的问题,引发学生欲罢不能的阅读冲动。这就是我们追求的“愤悱”状态。在交流的过程中创设情境,引导学生联系生活想象场景,多角度、多侧面地发散思维,最终与文本进行深刻的对话,通过朗读释放自己的情感。

  评课人:刘芬         时间:XX年3月8日

  使用搜索引擎查找本课更多相关资料:

  搜索时,“文章标题”“所有大类”“所有小类”这几项无需选择,直接输入课文题目关键的字就行! 

  (搜索引擎在首页左侧)

  返回第一范文首页>>>>>>www.diyifanwen.com

2213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