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精选13篇)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1

  时间:2009年3月17日上午第一节(8:35——9:15)

  地点:福州台三小多媒体教室

  记录人:洪月玲项永锋  陈金敏  杨丽娟  倪慕新  叶伟彬   徐卫玉  杨德民  方福平  张玉凤  陈云勇  林小玲

  组长:   杨丽娟  杨德民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播放歌曲)

  师:同学们,这首歌是不是很熟悉,有谁知道这首歌的歌名是什么?

  生321:《为了谁》。

  师:这首歌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今天学的课文里也有一个不平凡的人,他是谁呢?

  生121:老汉。

  师:课题却叫“桥”(生读题),再读!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带着这个问题自由轻声读课文。

  二、品读课文,感悟老汉的形象:

  (生轻声自由读课文)

  师:谢谢五(四)班的同学,让我听到了最美妙的声音,同学们,课后有这样一道学习提示,谁来读读(课件出示课后习题)

  (生读)

  师:声音非常好听!的确,课文一次次写到暴雨和山洪。

  (板书:山洪)请同学们拿起笔把它划下来。(生认真划)

  师:都找到了吗?我看到好多同学认真划,如果老师让你用一个字概括这场山洪暴雨的特点,你会用哪个字?

  生221:猛烈(师提示用一个字)

  生222:猛。

  生331:凶。

  生431:野。(这个“野”用得太好了。)

  师:作者到底怎么表达才让你们有这种感觉?(课件:出示三个句子)

  师:作者用了三种表达方式,自己先读读。(自己读自己的)

  师:读清楚了吗?

  生151:读清楚了。

  师:那我要问了,哪一组有最简短的句子。(一起告诉我)

  (生齐答第一组。)

  师:在哪,几个字。

  生262:两个字。

  师:过去见过没有?

  生451:没有。

  师:自己读读看,有什么感觉?

  (生自读)

  师:这场暴雨有什么感觉?

  生362:这场暴雨来得没有规律。

  生421:这场暴雨十分凶猛。

  师:这场暴雨来得十分凶猛、可怕。

  生231:这场雨非常大。

  师:太大了。

  生232:这场雨就像一个大盆装满了水往下倒。

  师:想起一个词叫“倾盆大雨”

  师:你们的感觉绝对是对的,肯定是对的,但却不仅仅是这些,再读读还会有什么新的感觉。我请一个同学读。

  生读:像泼,像倒。

  师:用力点。

  生再读(有感情地,读出味道)

  师:大家一起来!

  (全班齐读这两句)

  师总结:短句才会有力,简短才能有力,这样写才能写出雨的力度。

  师:第二句我们换一种方式读。(指名三个学生读)

  师:三个孩子读前三个语句,第四句全班一起读。

  师:开始。

  (生读)

  师:满意吗?有什么感觉?

  生431:我感觉不到山洪那种很凶猛的气势。

  生452:我觉得没有感觉到山洪的那种速度。

  师:你们的感觉真对,到底问题出在哪里呢?到底怎么读呢?洪老师给大家两个符号。(板书:“<”“ >”)

  师:这是什么符号?

  生351:大于号,小于号。

  师:数学学得不错。

  生121:音乐中的渐强,渐弱符号。

  师:你音乐学得好。

  师:现在,我要从这两个符号中选一个用到这一句的朗读中,你想选哪一个?

  生齐答:渐强。

  师:异口同声,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生262:因为,山洪是比较猛的。

  师:是越来越猛,危险是越来越近的,就得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指名读句子,三个读前三句,全班读第四句。)

  生读得很有气势。

  师:这么一读,就把山洪的气势读出来了,这叫一连串的渲染。

  师:第三种,你们自己来发现,发现什么?

  生352:拟人。

  师:哪个词?

  生451:跳舞。

  师:跳的是优美的舞蹈吗?是给你一种美好的感觉吗?

  生132:不是。

  师:它这种凶猛让我们感觉到害怕、恐惧。

  师:从“跳舞”中读出了洪水的凶猛,还有吗?

  生151:我觉得它是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张牙舞爪。

  生352:我认为是死亡之舞。

  师:好一个死亡之舞,舞蹈没有让我们感觉到美好,反而让我们感到恐惧,文中这样的句子还有吗?找。

  (生找句子)

  生112:“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注意读好“狞笑”,再来一遍,你注意到哪个词?

  生112:狞笑。

  师:这句被人找到,还有没有?

  生321:“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你注意到哪个字?

  生321:舔、放肆。

  师:还有吗?

  生441:“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你注意到了哪个词?

  生441:爬。

  师:你们说的我都同意。同学们,你们再来看看,(师出示句子)

  看这些红色的词,让我们觉得洪水跟我们很亲近,而实际上你们觉得呢?而实际上,给我们的感觉是……

  生齐说:恐惧、可怕。

  师:除了这些词,你还想到了什么?让人……

  生431:让人非常受惊。

  师:你还可以用一个什么词?

  生431:心惊胆战。

  师:同学们,这些表达方式就是用美好来写恐怖。现在,能不能读出感觉来?

  生读句子:“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师:我要送给她4个字的评价,叫——

  生齐说“声情并茂”。

  师:朗读就得这样,不仅声音好,还得把表情表现出来,像她这样继续读。

  生231读:“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师:太棒了,不过我可以给你个建议,在逼近前面做个停顿,咱们试试看,有什么感觉?

  (师范读)

  师:咱们重来一下。(生再读)

  师:感觉到什么?

  生231:我感觉到死亡的气息。

  师:我已经闻到了死亡的气息,这就是读书的味道,接下来,谁来读?

  生312读:“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

  师:听出来,你心里充满了对老汉的担心,对人们的担心。还有最后一句。

  生151读:“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

  师:他的一个处理非常好,“爬”字的读法,用轻声来强调,这也是一种很好的朗读技巧,咱们学着她也来一遍,好吗?

  (师领读,生齐读)

  师:你们五(四)班的同学朗读读得真好。是啊,这种山洪给我们的感觉是那样的可怕,简直就是一场恶梦。恐惧笼罩着这个山村,在这场可怕的洪魔面前,村民的表现怎样呢?刚才我们是读中体会洪水的可怕,现在请你们读三到十自然段,拿起笔划出来表现村民的关键词。

  (生读书划词)

  指名说。

  生231:你拥我挤。

  生362:疯了似的。

  生452:跌跌撞撞。

  生341:惊慌。

  生132:乱哄哄。

  师:都被你们发现了,我找了几个(师出示词:你拥我挤  跌跌撞撞  疯了似的  乱哄哄)读一读。

  (生读)

  师:同样在山洪面前,谁的表现不一样?

  生齐说:老汉。

  (板书:老汉)

  师:这边空白处就留给老汉(词的右边空白处),请你也找出在山洪面前老汉的表现,抓出关键词。

  生421汇报:喊了一嗓子。

  生342:盯着。

  生441:揪出。

  生351:像一座山。

  生221:不说话。

  (师出示词:站着  不说话  盯着  像一座山)

  师:发现什么?现在举手的孩子越来越多了,我看到的是一种自信,一种勇气。

  生121:这位老汉临危不惧的表现值得学习。

  师:在对比中发现了他的临危不惧。‘

  生231:老汉沉着冷静。

  师:这都还只读到一层,有一个非常有名的老师说过一句话,他也是我的师傅。他说“要用两只眼睛读书。”一只眼睛读的是这个词,另一只眼睛要读透这个词,现在,我请同学们在这两组词语中选择一组读进去,读出你的思考。动脑筋,你怎么读出他的冷静?

  师:看着你们举手,我感到特别的欣慰。

  生321:我选最后一组,村民的表现是乱哄哄,老汉却像一座山,我在这里可以体会出在危险的环境中老汉与村民的表现的差别。

  村民们非常的惊慌,而老汉却非常的冷静。

  师:为什么把他比作一座山?这是一座什么样的山?

  生432:一座威严的山。

  生451:是一座充满希望的山。

  生331:一座高大的山。

  师:一座高大能阻拦灾难的山。(对生321说)如果把这种意识再加到你刚才的理解中去,你再说一遍。

  生321:我觉得村民们是乱哄哄的一盘散沙的样子,而老汉却是一座威严的峰,这座山给人们一种安全感。

  师:是一种希望,你再接。

  生352:就是一座靠山。

  师:对了,读书就得这么读。不能光说看出老汉的镇定,看出老汉的沉着,你是怎么体会到的,就像这样谁再选择词语来说。

  生442:我选“不说话”,人们都惊慌失措了,爬上木桥,老汉却在想着办法怎么组织人们逃离。

  师:他从老汉不说话中看出了老汉在想办法,此时无声胜有声。

  生352:我选“盯”着,当人们都在那边像疯了似的想逃跑的时候,老汉却盯着他们。

  师:仿佛在说什么,交代什么?

  生352:告诉人们不要惊慌。

  师:惊慌了就会怎样?

  生451:就会反而走向了死亡。

  师:反而带来的是桥毁人亡。把这个意思加进你刚才的理解,再说一遍。

  生352:人们都疯了似的,而老汉却盯着他们,目光中仿佛告诉人们不要惊慌,如果惊慌了反而就会走向死亡。

  师:所以这种目光里透出的是一种坚定,更是一种书记的威严。那么,我们刚才是学习了一种方法,在对比中思考;还学习了一种方法,咱们不仅要读字面上的意思,还得读字面背后的意思,这才叫会读书。

  师:孩子们,现在我们在对比中读一读这一组词语,把老汉的那种镇定果敢、冷静智慧读出来的,咱们这样读。(指着左)这一组同学读村民。(指着右)这一组同学读老汉。准备好了吗?老师先读“山洪来了”。

  生读:村民你拥我挤(师评:很有秩序)

  师:再来一遍,山洪来了,村民——

  生齐读:你拥我挤。

  师:老汉站着(师提醒:稳一点)

  生齐读:村民跌跌撞撞

  师读:老汉不说话,村民——

  生齐读:疯了似的。(师评:不够疯,还有点理智)再来,

  生再读:疯了似的。

  师:老汉——

  生齐读:盯着。

  师:目光透着威严。村民——

  生齐读:乱哄哄

  师:老汉——

  生齐读:像一座山。

  师:老汉像一座靠山,一座坚定的山,再读。

  生再读:像一座山。

  师:在镇定自若的老汉面前,纷乱的人群终于安静了。

  (播放“山洪来了的画面。”)

  师:只有洪水声,让我们静静地读这一句话。

  生齐读:“人们停住脚步,望着老汉。”

  师: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那是充满希望的望,你能救我吗?你能救我们吗?这种希望,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生再读“人们停住脚,望着老汉。”

  师说:洪水中响起了老汉的声音。谁来读一读这种声音?

  (生举手,教师指名431读:桥窄!排成一队……)

  师评:这样小的声音人们能听见吗?在山洪声中——

  生431再读(有点力度)

  师:咱们来思考一个问题,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老汉就说了简简单单的三句话,一定很重要,大家要读出它的重要来。

  (师范读。)

  师:联系起来你发现了什么?

  生312:老汉心中一定想着党和人民。

  师:不要一下子就戴上了高帽子。要思考,为什么要强调桥窄,一定要排成一队?

  生132:因为桥窄,如果挤的话很可能桥就会断

  师评:这是在警告人们,桥窄不要挤,挤的话桥会毁,人会死啊。因为前面课文已经说了人们已经疯了似的。再来说一说,我相信你能行的。因为桥窄,所以,联系一下。

  生132:因为桥窄,所以要排成一队,才能保证安全。

  师:为什么还要有最后一句话。

  生152:因为党员是为了人民,所以要让人民先走。

  师:这时候党员要起——

  生152:带头作用。

  师:就像我们班干部要有带头作用,只有党员排在后面,才能让更多的群众脱离危险。

  虽然是挤着,但是实际他已经在思考,刚才洪老师教大家一种什么样的思考方式,是联系思考,你们看…………

  师:为了保证排成一队,

  生:所以党员要排成后面,桥窄是警告,排成一队是唯一的方法。党员排在后面这是命令,所以说在这生死存亡之际。这三句话无疑是救人们的一道活命符。

  师:是这冷静的老汉,在他的指挥之下,人们脱离了危险,一个个登上了桥,离开了危险之地。

  师:在课文当中,有这样一幅图,穿黄色衣服的是谁?

  生齐说:是老汉的儿子。

  师:老汉不认识他的儿子吗?板书:儿子

  生231读:老汉在揪他的儿子,

  师问:你怎么知道?你是怎么看出来?

  师:那就是和他的儿子没有感情。

  生齐说:不是。

  师:你怎么知道不是?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生452:在最后只剩下老汉和他儿子时,老汉让他的儿子先走。

  师:我们发现了这样一个情节。谁来读。

  出示: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小伙子推上木桥。

  生齐读。

  师:你们还说老汉对儿子有感情,这么凶,吼他,还推他。

  生432:因为儿子想让老汉先走,老汉想让自己的孩子活着,所以才推他,吼他。

  师:那老汉可以好好地跟儿子说:“走啊,快点走。”

  生111:可是时间来不及了。

  生322:因为如果再拖的话,来不及了。

  师:前面课文告诉我们,桥已经开始呻吟了,桥开始痛苦地呻吟了。读书就要这样,联系上下文。是啊,同学们,此刻水已经爬上老汉胸膛了。

  生齐读:老汉吼道:“少废话,快走。”他用力把不伙子推上木桥。

  师:木桥已经在发抖,在呻吟——

  (生再读一遍。)

  师:那么这一推,一吼,我们读出的是什么?

  生441:读出老汉的父爱,对儿子的一份爱。

  师:拳拳爱子之心。救子心切,可是我觉得奇怪,我们都知道自己含辛茹苦抚养的孩子谁能不疼,谁能不爱。可是这么疼,这么爱,老汉他怎就这样做呢?

  师:老汉突然冲上前,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

  这段话中,哪个字深深地扎疼了你的心呢?一齐说。

  生齐读:揪。

  师:这毫不留情的揪,这一小小的细节,老汉无情还是有情,我们静静地思考。

  生311:有情。

  生311:因为老汉不想因为自己的儿子而失去了全村村民的生命。

  师:失去的是儿子,爱的是大家。

  生432:把生的希望留给村民,把死的希望留给自己和儿子。

  师:老汉心想的是全村的村民。

  生142:从这里看出老汉是个大公无私的人,那么危急的关头,他能够不顾家人的生命,而保证全村的,老汉是个伟大的人。

  师:做出的是一个艰难的抉择,在生与死之间,在公与私之间,老汉却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公,老汉把希望留给了村民们,同学们,要是用一句话做结论的话,那就是“道是无情却有情。”“揪”这个字,揪疼的是一个父亲的心,成全了一个书记的责任。(播放音乐《为了谁》)

  三、总结升华

  师:同学们,五天过后,山洪过后,那个受全村人爱戴的老汉在这场山洪中牺牲了。(教师擦去板书“老汉”)

  那个曾经还鲜活地在人群中求生的儿子,也被洪水吞没了。(教师擦去板书“儿子”)

  还有河上那座窄窄的木桥也在山洪中摧毁了,那是不是也该把它擦去。

  (生摇头。)

  师:为什么?

  生211:不能。这是老汉用生命换来的桥。

  师:这是一座生命桥。

  生321:这是一座伟大的桥。

  生451:这是一座不朽的桥。

  师:这是一座永远摧不毁的桥,用血肉筑起的——生齐读课题“桥”。

  师:读了这篇课文,我们不仅学习了感人的故事,而且学习了很多表达方法,比如说写景写环境,比如说细节描写,比如说短句。

  四、布置作业

  师:用今天学到的表达方式,选择抗震救灾的画面,写一个感人的故事。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

  2、读了这些词语后,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党员也是人啊!谁在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越近。你能谈谈你的理解么?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请同学们看78页和79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观察老汉此时此刻的动作和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8、这里有个吼,我们刚才也读到了一个吼,在哪个自然段出现的?(15自然段)男生读前一个吼,女生读后一个吼,老师读旁白。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七、板书设计

  16、桥

  英勇献身

  不徇私情先人后己

  沉着无畏生命桥忠于职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3

  教学目的:

  1、初步认识说明文与记叙文在写作目的及使用语言方面的差异。学习本文平实而准确的说明语言。

  2、学习本文抓住事物本质特征,举典型实例说明事物特征的方法。

  3、了解中国石拱桥的悠久历史和杰出成就,认识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感情,献身科学的志向和严谨务实的精神。

  教学设想:

  在教学中要抓住被说明事物的特点。这是说明文的灵魂,只有特点抓住了,明确了,才能把事物说明白;而说明方法则是为说明事物的特点而选择的。在本文中,最突出的说明方法是举典型实例,它在课文中占的比重大,说明作用显著,也有助于学生了解说明文的本质特点,因此,应把对实例的分析放到重要位置,把实例与事物本质特征的关系讲明白。

  学习说明文语言可以采取引导学生分析和比较语言来完成,也可以与略讲其他说明方法(如打比方)和学习语法知识(分析句子成分)结合进行。

  注意不要讲成有关桥梁知识的课。

  教学课时:

  两课时。

  教学重点:

  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分析赵州桥这一典型实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解题。

  1、注音:弧形拱桥陡坡和谐饮涧匀称桥墩郦道元

  2、解释词义和字义。

  惟妙惟肖和谐匀称古朴巧妙绝伦

  (以上两项可出示小黑板或利用投影。)

  3、讨论课题。

  ⑴分析“中国石拱桥”达个短语的结构。

  名词性偏正短语。

  中心词──“桥”

  几个定语──“中国”(的)、“石”材(的)、“拱”形(的)

  连缀起来,是“中国的石材的拱形桥”。

  ⑵“拱”字释义。

  拱形是一种什么形状?请用“拱”字组几个词。

  “拱”,本义是“两手相合,上举以示敬意”,如“拱手”,可组词:拱抱,拱卫,拱门,桥拱,斗拱等,取义引申“环绕”、“弧形”。“拱桥”,也是这样。

  4、解题:我们要学的这将课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写的介绍桥的科技说明文。

  请问:桥有哪几类?

  首先应明确分类标准。按国别分,有中国的,外国的;按建材分,有石村的木材的、钢材的;按形状分,有平形的、拱形的。这篇课文用三个定语对“桥”做了明确的限制。那么,这种“中国石拱桥”有什么特点?作者又是怎样把这个特点介绍给大家的,这是我们学习这篇课文要搞清的两个重要问题。

  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为了把事物说清楚,说明文特别讲究说明的顺序,这一点,我们在初一学《大自然的语言》和《人民英雄永垂不朽》时已有了一些了解。现在同学们快速阅读,用三分钟时间找出各段讲的是什么事物,读时要用笔在课本上标注。

  教师归纳板书

  石拱桥

  (1~2)中国石拱桥:古代状况(3~9)中国石拱桥:当代发展(10)

  1、石拱桥的特点

  找一位同学朗读第1、2段,其他同学找出说明石拱桥特点的词语。

  教师归纳板书

  出现──较早

  形式──优美

  结构──坚固

  作者怎样说明这些特点的?可组织学生回答也可由教师点明,视时间而定。

  明确

  神话把虹比作桥,诗人把桥比作虹。桥虹互比,既说明了桥的形状,也说明了桥的优美。打比方是为了说明,有赞美之意,但语言简洁,适度得体。

  “能几十年几百年甚至上千年雄跨在江河之上”,既说明了石拱桥出现较早,更说明它结构坚固。

  第1段说明石拱桥形式优美,第2段说明石拱桥结构坚固,体现了从外到内的写作顺序。“不但……而且”递进关系,准确体现并强调了这一点。

  2、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第3段开始说明中国石拱桥。同学们划出中国石拱桥的特点,看看,上两段提到的石拱桥的一般特点,中国石拱桥是不是也有,中国石拱桥又有什么独到之处呢?

  教师归纳板书

  悠久的历史──历史悠久

  几乎到处都有──多而广

  大小不一,形式多样,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多样杰出

  从时间来看,中国石拱桥在世界桥梁居地位。

  根据

  ⑴“悠久”更强调了时间早;

  ⑵“旅人桥”“可能是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从形式、结构上看怎么样呢?这一段中对中国石拱桥用“有许多是惊人的杰作”做了肯定,而且表明我们的石拱桥是“惊人”的桥中之杰。除此之处,我们中国的石拱桥还有数量多、分布广,有的宏大,有的小巧,形式多姿多彩的独到之处。可见,我们的祖先在这方面为人类作出了杰出的贡献。

  赵州桥和卢沟桥就是这惊人杰作的代表。作者通过对这两座桥的介绍更好的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

  三、中国石拱桥的杰作之──赵州桥。

  文章在4、5两段对赵州桥做了介绍。在阅读中标注有关语句,看看赵州桥的特点是什么,看看哪些是石拱桥共有的,哪些是赵州桥独具的杰出之处?

  教师归纳板书

  赵州桥是世界的古代石拱桥,是中国石拱桥中惊人的杰作一,它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对这一点,文章在第4段中先做了总体介绍。“到现在已经一千三百多年了”,说明了出现早,“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还保持着原来的样子”,说明了它的坚固及美观。同时,赵州桥又有它独具的特色,的确不愧为惊人的杰作。

  第5段桥的长、宽数据,表明它惊人的雄伟。接着指出它设计科学,技术巧妙,这是从总体上介绍赵州桥杰出的原因。下面从四个方面具体说明它的科学与巧妙。同学们应注意,每个方面都不只介绍了特点,而且说明了这样设计施工的原理。这正是说明文的特点:就事物及其道理做解说。

  1、一个“长达三十七点四米”,当时世界之最的大拱,怎么保证交通便利?赵州桥的设计者打破常规,将桥洞做成弓形,桥面没有陡坡,便于车马上下,可以说的确巧妙。

  2、这样一座大桥,又是独拱桥,用石材多,对两岸桥基压力会很大,怎么办?牌河汛期暴涨,会对桥身猛烈冲击,怎么办?设计者创造性设计,拱上加供,不但一举两得,而且收到了美观的奇效,不愧巧妙绝伦。

  3、桥如此长,如此宽,怎样保证它的坚固?怎样便于施工?设计者匠心独运,由二十八道拱圈拼成弧形桥洞,真是制造奇特。

  4、除了结构奇巧之外,赵州桥的形式也匀称美观,同四周的景色配合和谐,艺术价值也是不朽的。

  值得注意的,还有:作者前引张嘉贞的话说明桥的构造奇特,后引张毅的话说明桥的形式美观,最后点明赵州桥是以李春为代表的我国劳动人民智慧和力量的结晶。先总后分再总,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得清清楚楚。

  提问:赵州桥的独具特点和中国石拱桥的特点有什么关系?

  总结:赵州桥独具的特点有力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赵州桥是位于?河上的独拱石桥,接下来,文章又举出了永定河上的多拱石桥卢沟桥,这就印证了中国石拱桥数量多、分布广,形式多样的特点。

  四、布置作业

  1、将小黑板(或投影)上的字、词记入字词积累本。

  2、完成练习一、二(其中卢沟桥的一部分作为预习,先不填入表格,但要在课文上标注。)

  3、预习、思考三、四、五。

  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

  分析卢沟桥这一典型实例、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教学过程:

  一、中国石拱桥的又一杰作--卢沟桥。

  卢沟桥是中国石拱桥又一个惊人的杰作,上节请同学们做了预习,现在找们讨论一下,卢沟桥与赵州桥有哪些异同。地点,在永定河上,永定河是比?河更宽的大河。时间,比赵州桥晚些,但距今也已八百多年,称得上历史悠久。桥比赵州桥长得多,略窄。桥面更平坦。结构上的区别是卢沟桥是联拱石桥,它是靠石砌桥墩联成整体抵御洪水的。它也很美观,尤其是柱头上千态万状的石狮子别具特色。卢沟桥在中外都享有盛誉,并且是抗日战争的纪念地。

  归纳板书

  上节课我们总结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除了具有石拱桥的一般特点:出现较早,结构坚固,形式优美的特点之外,还只有历史悠久,数量多、分布广、多样杰出的更突出的特点。赵州桥和卢沟桥的典型实例就很好的证明了这些特点。其中、文章介绍得最充分的是它们的杰出:巧妙、奇特和精美,因为这方面最能说明中国石拱桥在结构坚固、形式优美方面的突出成就。说明事物时如何选择实例,如何运用实例,这篇课文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二、中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

  同学朗读第9段,其他同学边听边标注、归纳,原因有几个,是什么?

  教师归纳

  原因有三:首先,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智慧;其次,设计施工有优良传统(“用料省、结构巧、强度高”,赵州桥、卢沟桥正是杰出代表);再其次,富有建筑用的各种石料。三条中第一条是最重要的,因为人民的勤劳智慧,才可能利用丰富的石料,才可能发扬优良的传统。

  三、中国石拱桥现代的发展。

  同学齐读第10段

  提问:这一段举了哪些例子说明中国石拱桥的新发展呢?

  归纳:长虹大桥,世界最长的独供石桥,拱长一百一十二点五米,是赵州桥的三倍。双曲拱桥,世界上仅有,全国造了总长20余万米,最长一孔一百五十米。这种钢筋混凝土拱桥继承发展了石拱桥的传统。

  这种新发展,新成就,是因为一条新原因:社会主义制度无比优越。

  四、说明文语言的平实准确。

  同学讨论课后练习,教师归纳。

  这篇说明文,以赵州桥和卢沟桥为例,把中国石拱桥介绍得清清楚楚,是和它出色的运用了说明文语言分不开的。有四个方面值得同学们体会学习。

  1、语言平实简洁,描写有度。

  例如练习八绘的两段文字。一是说明文,它介绍了卢沟桥的有关知识,描写很少,只在介绍最突出的石狮时用了“精刻”,“姿态各殊”、“生动雄伟”等词稍加形容,因为它的目的是说明事物,介绍知识。二是记叙文,它记叙了夜宿卢沟观赏晓月的经过,记叙为主,有大量的描写,还有想象、抒情,因为它的目的是通过记叙描写抒发赞美之情。

  这篇课文与《辞海》条目属同一文体,只是进一步说明了卢沟桥这种结构的原因。这篇课文也有描写,但是很适度。例如第1段把桥比作虹,是为了说明桥的弧形形状,赞美之清暗蓄其中。同学们看,介绍卢沟桥时,有没有类似情况?

  归纳:说明卢沟桥的石狮,做了描写,体现了感情,但并没有纵情写下去,而是适度收止。说到卢沟桥是抗战圣地只有三句话:一句说明纪念意义,一句说明战争发生时间、性质,一句说明反侵略战争的颌导者和它的结果,言简意赅。

  2、运用说明方法,目的明确。

  文章为了准确、生动的说明事物,往往要用各种说明方法,练习三就是这方面的一个练习。同学们要注意体会,无运用哪种说明方法,目的都是介绍有关知识,说明事物特点。除练习中的句子,同学们还能再举些例子吗?

  归纳

  引用古籍──“唐朝的张嘉贞说它‘制造奇特,人知其所以为’”。

  列举数字──“赵州桥非常雄伟,全长五十点八二米,两端宽九点六米,中部略窄,宽九米。”

  使用比喻──“我国的诗人爱把拱桥比作虹,说拱桥是‘卧虹’飞虹把水上拱桥形容为‘长虹、卧波’。”

  加以描述──“全桥结构匀称,和四周景色配合得十分和谐;就连桥上的石栏石板也雕刻得古朴美观。”

  进行解说──“每两个石拱之间有石砌桥墩,把十一个石拱联成一个整体。由于各拱相联,所以这种桥叫做联拱石桥。”

  正是这些平实准确的说明语言,达到了说而明的效果。

  3、精心推敲词语,讲究分寸。

  同学讨论练习四,教师归纳

  有些词语十分确切肯定,如列举的时间、数据,文如对某些时间、程度的限制;有些词语则表示着一种估计。无论种,目的只有一个:说明准确,依据只有一个:符合实际。

  例如说到“旅人桥”,在“石拱桥”前用了“可能”(表示估计),“有记载”(做了限定)“最早”(在估计、限定后对时间做了肯定的限定)三个定语,说明得一清二楚。

  又如对赵州桥的说明用了这样两个定语:“造成后一直使用到现在的”、“最古的”,其中第二个定语说明了赵州桥历史悠久,但它只有在第一个定语限定之下才是准确的。

  “我国的石拱桥几乎到处都有”。“到处都有”体现“数量多、分布广”,但只有在“几乎”的限定之下才符合实际,才准确。

  卢沟桥“每个石拱长度不一”,是核实了十一个石拱长度之后的结论。育才中学的同学曾就此事向茅以升询问,茅以升回信-一列举了十一个石拱的长度,的确无一相同。看似平易的一句话,却体现着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说明文语言这方面的要求,在这篇课文中特别体现在定语、状语和补语的运用上,同学们在完成练习四和后面的语法练习时可注意体会。

  4、注意词句顺序,周密合理。

  我们先看一下练习五,大家讨论一下,可以畅抒己见。教师归纳

  第1小题,作者做了回答:“先写形式,是桥给人的直观印象,是感性认识。结构坚固,是对桥的进一步理解,亦即理性认识。因此它们之间的关系是递进的而不是并列的。“不但而且”,体现着一个合理的顺序,不能删掉,它联结的内容次序也不能颠倒。

  第2小题也体现着一种合理的顺序,即由主到次,肩上小拱是赵州桥首创的主要特点,最能说明赵州桥的巧妙奇特,而拱圈也见于其他拱桥,比起肩上小拱相对是次要的。类似体现顺序周密合理的,同学们还能举出一些吗?

  归纳:例如先总说赵州桥外形和设计施工的特点,再分四点具体说明,先总后分,给人清晰印象。又如说明我国石拱桥取得光辉成就的原因,用“首先”,“其次”,“再其次”,表示分项说明,由人到物,由主到次,顺序合理,标示清晰。

  五、总结、作业。

  在同学总结的基础上,教师归纳

  1、本文介绍了中国石拱桥的特点,历的辉煌成就和新中国建立后的发展。赞扬了我国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和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

  2、本文以赵州桥、卢沟桥为例,具体说明了中国石拱桥特点,并分析了原因,介绍了发展状况。

  3、本文在说明语言的运用上非常出色:简洁、平实、准确、周密。语言风格与记叙文不同。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4

  《桥》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语言简练生动,极富韵味。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

  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这篇文章情感性较强,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叶圣陶先生曾说过,阅读教学第一是读,第二是读,第三还是读。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

  学生在默读的过程中,深层次的走进文本,形成自己对文本的感悟理解。上课伊始,我首先让学生先从整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并谈一谈自己读文后的感受,然后围绕“课文中的老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老汉的有关语句,在旁边做简单的批注,之后与同学交流,谈一谈让自己感动的原因,然后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现出自己的感动,从而升华对老汉的理解和认识。学生的理解和感悟多是在默读的思考体会中所得。

  读、法结合。这是一篇情感性很强,表达方法很有特点的文章,如何在教学中将两者有机的融为一体,也就是达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一个难点,在学生感悟理解的过程中我意识到方法的渗透,例如在洪水描写的作用上,在课题桥的含义上,都有对方法的渗透,但都是一带而过,并没有过多的讲解。

  文章是以老汉的妻子来祭奠丈夫和儿子中结尾。我在凄婉的《再见警察》的曲中读出结尾。然后让学生写出面对此情此景你想说什么?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但本课当中回想其中,不足之处甚多。

  1、教学时,如能借助课后思考题引发学生进行思考和评价,让学生再次深入到文本,看一看课文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想一想作者这样写的好处,指导学生从课文结构的安排、句式特点、语言描写等多个角度引发思考,更能提高学生对课文的欣赏和评价能力。

  2、在教学中虽然力求让学生通过读来感悟课文,又通过读外现对文本的理解,但是在课堂上对语言文字的挖掘多了一些,让学生体会读少了一些;教师的点拨多了一些,学生的自悟少了一些。如果教师的讲解少一些,那么就可以给学生多一些时间进行读写训练。

  3、备课中所设计到的几个教学的切入点,如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放在最后才点明这样写的好处;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的运用对文章所起的作用,这几点虽然都设计到了,但没有点透,也是遗憾之处。

  通过这节课我感受最深的是教师要想把一篇文章教好,首先是教师对文本的解读,教师解读文本的程度越深,领悟文本的涵义就越透彻,对课堂的驾驭能力就越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5

  教材简析:

  《桥之思》是九年义务教育小学语文第七册中的一篇散文诗。课文阐述了人们对桥的直观上的认识和心智上的联想,图文对照,表达了我们对美好“心桥”的赞誉,也寄托了作者的美好愿望。

  本课以“桥之思”为题,说明路桥虽不可少,担心桥更为珍贵。课文内涵丰富,从桥的基本要素写到桥与人的关系,联系到人与人、心与心的交流。文中语句较长,每小节中都有几个长句,但语言朴实,富有哲理。

  设计理念: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学中应充分体现“以人为本”、“以学定教”的教学理念,时刻围绕着学生的需要开展教学活动,让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因此,本课设计打破串讲的传统教学模式,给学生以自主学习的权利,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从散文诗的语言美进入意境美,从品位美到感受美,从欣赏美到创造美,步步深入,让学生得到切实的美的体验,使学生积极参与、全程参与,指导学生沿着诗文言语的阶梯,自悟自得,感受作者的精神境界。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延伸、幽静、碧波粼粼、魅力、巍峨、造型优美、构筑、和谐。

  2、通过学习阅读有关桥的信息,培养学生整理、收集的能力,鼓励学生学会积累。

  3、理解课文内容,了解课文三个部分之间的联系,概括地说说课文三个部分的内容。

  4、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抓住第三小节重点词句体会“无形的桥”的深刻含义,并结合个人经历交流自己的看法。

  教学重点难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对重点句子的理解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特别是第三小节)。

  教学准备:

  1、让学生搜集有关桥的资料。

  2、录音机、多媒体课件。

  教学方法:

  以学定教、自主探究。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展示资料。

  1、同学们,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歌,想听吗?听后你可要告诉老师歌里唱的是什么?(播放:北京的桥)

  你对桥有哪些了解?

  学生交流(分组活动)

  2、课前老师让大家搜集了有关桥的资料,谁愿意展示给大家?

  3、同学们搜集的关于桥的资料可真多!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和桥有关的课文。板书课题:《桥之思》。在生活中桥必不可少,它装点着乡村和城市,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许多方便,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课件播放各种桥的图片,师解说其中的几种)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书: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划出新词,了解文中写了哪些桥?

  2、检查自学情况:

  a、课件出示生词(见教学目标1)。

  指名读、接读、齐读。

  b、检查朗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后推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读)。

  三、自读自悟、合作探究

  1、再次读课文,要求用自己喜欢的符号划出由桥引发了作者哪些思考?

  2、小组讨论、交流。教师巡回指导,并加入到学生中参与讨论。

  3、全班交流、精读深究。

  a、课件出示第一种思考:

  (1)作者的这次思考,你从中懂得了什么?

  (2)指导读(提醒学生,这是桥的基本功能)。

  (3)齐读。

  过渡:作者由桥产生了最初的思考,作者对桥还有哪些思考?

  b、课件出示第二种思考:

  (1)指名读。(作者思考的几句话)

  (2)你从中读懂了什么?(师结:桥不但给人带来了方便,而且自己也成为了一道亮丽的风景)

  (3)齐读。

  c、课件出示第三种思考:

  (刚才作者是对于无形桥的思考,那么他对现实生活中实实在在的桥,产生了哪些思考呢?)

  (1)指名读。

  (2)从这一小节中你读懂了什么?(多找学生谈)(我知道这种无形的桥存在于心灵与心灵之间,民族与民族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

  (3)你知道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方面存在着这样的'桥?(快乐园)四人一小组,自由交流一下2分钟(父母之间亲情之桥)。

  (4)是啊,在现实生活中有很多这种无形的桥。(出示课件)(爱心之桥、团结之桥、谅解之桥)

  (5)你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然后进行课堂练习,照样子填空。(互相帮助构筑了友谊之桥)

  a、构筑了友谊之桥。b、构筑了之桥。

  看谁写出更多。

  (6)老师知道,你现在还有许多话要说,有许多感情表达,让我们把这种感情融入到课文的朗读中吧!(指名读)

  (7)现在,大家与我之间架起一座合作的桥,合作来把这一小节读读,好吗?我来读,你来接。

  (8)我们这座互助桥架的多好啊。看来,做任何事情,只有在彼此之间架起沟通交流的桥梁才会成功。你觉得人类更需要什么样的桥?

  相信,这种桥越多、越普遍,我们这个世界就越和谐、越美好。现在让我们带着美好的祝愿齐读最后一小节。

  (9)这一部分读了这么多遍,能背下来吗?

  (10)根据老师的提示来练习一下。

  (11)指名背。

  (12)齐背。(能背下来的闭上眼睛背)

  四、课堂小结

  同学们,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

  (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

  同学们,中国的桥文化源远流长,希望大家通过各种方式去了解更多的桥,更希望架在人与人之间的心灵之桥,会给我们带来更多的快乐。相信只要我们不断的努力,我们彼此之间的心桥就会更加坚固、更加美好!课后,给你觉得需要沟通交流的人写一封信,让你们之间架起一座理解信任的桥。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6

  尊敬的各位老师:

  大家好!今天我上的课是五年级第四组第16课---《桥》。

  本文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这篇课文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即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大量运用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这一目标我渗透在教学中,不放在最后总结。

  我所上的是本课的第二课时,依据“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三个维度,我确定本课的教学目标如下: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感悟洪水肆虐的危机情境,体会老汉的英雄形象和父亲形象。

  作为五年级的学生,已具备一定的研究性阅读和感悟的能力,能够在老师的引导下,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读、思、记课文中需要重点领悟的部分。这篇课文篇幅短小,但文本所描绘的人物形象与场景都远离学生的生活实际,学生很难被文中老汉的形象、精神所打动,特别是对文章以《桥》为题的理解。课文所蕴涵的情味、思想内涵不容易为学生所理解、接受。因此,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受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教学难点是理解题目所蕴涵的深意。

  为突破这一重点,我计划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优化组合:运用情境教学法,通过让学生抓住文中一些自然环境描写的词语句子和想像面对死亡威胁的情景,让学生置身死亡境地,切实感受当时的生命垂危,从而能更好地理解老支书的舍己救人,忠于职守的高贵品质;运用朗读法,叶圣陶老先生认为语文教学最基本最好的方法就是读,朱熹也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本篇课文语言简练,人物语言的刻画也很有表现力,我采用多种形式的读,如品读,对比读,齐读,指名读,自由读、默读、配乐朗读等,从而达到“以读代讲”,“以读悟情”,“以读达情”的效果。为突破课文的难点,通过朗读、感悟、交流,让学生领会此时课题的“桥”不仅仅是那座窄窄的木桥,它更是老支书用自己的身躯架起的生命之桥!

  学生学法方面,我主要是指导学生运用勾画做批注的方法,让学生抓住一些描写老汉的动作,神态,语言和自然环境的关键词句,进行勾画,通过抓住重点来理解课文的主旨,尤其是指导学生采用各种形式的朗读,从中体会文中所蕴涵的思想感情,在教学中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感悟,注重感悟的策略,引导学生内化自己的情感,又通过读来外化。

  本节课我用以下八个教学环节来完成。

  一、复习导入新课。

  二、走近洪水,感悟洪水可怕

  1自由读课文,画出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

  2.汇报交流谈体会,感情朗读促感悟。【体会当时全村所面临的处境,对于理解人物形象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本环节主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让学生体会领悟到当时的危急。】

  三、感受人们的惊慌

  1、 快速浏览3--然段,找出描写山洪暴发时村民的表现。

  2、学生交流。

  【通过想象危急时刻人们恐慌的表现,让学生进入情境,以更好理解课文中人们惊慌失措的表现,感受人们的心情及情况之紧急。同时为深入阅读文本,研读课文做准备。】

  四、感悟老汉是怎样的人

  1、请同学们快速默读7—23自然段,画出描写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句子,用心体会,在旁边写写感受。

  2、抓住重点词、句指导朗读,感悟老汉形象。

  【抓住课文中对老汉语言、动作、神态的描写,感悟老汉临危不惧、热爱群众、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解决教学难点。】

  五、感悟结尾,回顾重点句,体会父爱。

  1、 配乐师读。

  2、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在此揭示课文结尾带给学生一种震撼力,体会文章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的写作特点。】

  六、总结老汉是一个怎样的人。

  【让学生对老汉这个人物形象有更清晰的认识。】

  七、揭题。

  1、同学们,既然课文描写了一位老支书形象,可文章却以《桥》为题目,为什么不用“我敬佩的老支书”或“伟大的老汉”为题呢?

  【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领会课题的深刻含义,即感受文章的中心】

  八 、深化主题。

  洪水退了,村庄恢复了平静。人们为了祭奠这对父与子,又建起了一座新桥。现在要请你给桥起名字,你准备起什么名字?

  学生自由说。

  【本环节主要通过学生的说,升华对于老汉这一人物形象的认识,体会一位普通共产党员的伟大情怀。】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7

    说教学目标: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领悟课文在语言表达上凝练的特点。

    说教学难点:

  理解课文以桥为题目的深刻含义。

    说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知,导入新知。

  1.同学们,在讲新课之前,我们先来读一些词语。(咆哮 狂奔 狞笑 势不可当 ……)

  2. 读了这些词语后, 能说一说文章写了一件什么事吗?

  3.视频:洪水袭击村庄,谈一谈看后的感受。

  二:读中品文,体会洪水的来势凶猛。

  (一)今天,让我们深入的走进课文,和村民们一起感受灾难突然降临时那惊心动魄的一幕。

  1. 浏览课文,找出描写洪水的句子,仔细读一读,从中你感受到了什么?

  2.读后谈感受。

  (1)我仿佛看见了倾盆大雨从天而降,我已经感受到洪水即将爆发,灾难即将到来的紧张气氛了。

  3.如果刚才是倾盆大雨,那现在就是山洪暴发。

  (1).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

  (2)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

  (3).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

  4. 请同学们站起来,看看一米大约到我们身体的哪个部位啊!跳舞,平时的舞蹈是赏心悦目的,此时,洪魔跳的可是疯狂的死亡之舞啊!谁再来读?(读出了洪水的肆虐与疯狂)

  5.最后一句谁来读?(我听出了洪水如野兽般在狞笑,读出了洪水的凶猛和可憎。)全班读这3个句子。。

  6.我们将这3句话连起来再读一遍。听了大家的读,我的眼前仿佛又看到了刚才录像中那狂奔而来的洪水,在路面上张牙舞爪的姿态,为什么这3个句子会有这样的表达效果呢?(运用了形象的比喻和拟人的修辞方法。)对,用适当的修辞方法会让句子更加生动。

  三、读中悟文,感受桥的危急。

  1.如果是我们置身于这样的环境当中,我们会有什么样的反应呢?是的,求生是人们的本能表现。

  请同学们在课文中找到描写村民反应的词语画出来。谁来说说你找到了哪些词语?(惊慌,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乱哄哄。)

  2.这样的场面你能用一个成语来形容一下么?(惊慌失措)

  3.是啊,人们你拥我挤,疯了似的,跌跌撞撞,不知道怎么办才好,这正是失措的表现啊。

  4.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寻找生路,他们的生路在哪里?谁来读第4自然段。东,西,南,无路可走,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板书课题桥)我们再来齐读一遍第4自然段。现在,我有些担心了,我通过只有这个词,知道它是唯一一座可以逃生的桥,你是不是也有你的担心啊!

  四、读中析人,感受老汉的伟大精神。

  1.此时此刻,不但有天灾,而且人祸也即将发生。在这种万分紧急的情况下,有一个人挺身而出,请大家读第7,8,9自然段,完成下列学习任务。

  (1)、仔细读课文,年迈的村支书是怎么做?怎么说的?画出令你感动的句子。

  (2)、反复读读画出的句子,想一想,老支书是怎样一个人?

  2.拥戴,我们怎么理解呢 ?(拥护爱戴)他不仅是一名老汉,还是一位党支书,老汉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我们可以说是德高望重。

  3.老汉沙哑的喊话,谁来接着读。(生接着读老汉命令的话)我们看,短短的一句话,连续使用了3个感叹号,这能是一句普普通通的喊话么?此时,山洪在咆哮,人们在哭天喊地,场面极其混乱,老汉应该怎样喊?谁再来读?那么多人站在大雨中,站在洪水中,等着你指挥,我们就应该读得响亮,干脆,坚定,全班齐读。

  3.为什么党员要排在后面?党员也是人啊!谁在后面,就意味着离死亡越近。你能谈谈你的理解么?

  4.老汉一句掷地有声的话语,使惊慌失措的人们瞬间变得井然有序,一百多人很快排成一队,依次从老汉身边奔上木桥,让我们再来回顾一下课文的7到13自然段。

  5.水渐渐窜上来,放肆地舔着人们的腰。在这生死攸关的时刻,老汉又有了一个惊人的举动。请同学们看78页和79页的插图,你看到了什么?体会到了什么呢?观察老汉此时此刻的动作和表情,你能从中体会到什么?

  课文中是怎样描述的呢?谁来读读课文的15自然段。(老汉是多么的愤怒,谁再来读读,你的声音很大,可是你愤怒了么,你愤怒时是什么样的呢?再来读读。)小伙子瞪了老汉一眼,站到了后面。

  6.老汉揪小伙子出来,维护了秩序的井然,可是在这么危险的情况下,把小伙子揪到后面,意味着小伙子离生的希望越来越远,而离死亡越来越近了。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老汉和小伙子是父子关系,明知道这是自己的儿子,是自己生命的延续,还一定要小伙子排到最后去?这是一个怎样的党支书啊!请同学们试着用一个词语来评价老汉。(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舍己为人。)是的,老汉就是这样的一个人。大家齐读4个成语。

  7.此时,木桥开始发抖,开始痛苦地呻吟。木桥痛苦的呻吟在向我们传递一个什么信息?是的,在洪水的冲击中,在人们的重压下,木桥即将断裂,情况变得更加危急了 。

  水,爬上了老汉的胸膛,最后只剩下了他和小伙子。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对父子生命中的最后一次对话,老师来读旁白。

  8.这里有个吼,我们刚才也读到了一个吼,在哪个自然段出现的?(15自然段)男生读前一个吼,女生读后一个吼,老师读旁白。同样一个吼字,却有着不同的意思,有什么不同呢?

  第一次吼,在危险面前,有群众,有儿子,老汉选择了 群众。第二次吼,在危险面前,只有自己和儿子,老汉选择了儿子。因为他不仅是一名党员,也是一位父亲,爱子之心人皆有之。

  9.突然,那木桥轰的一声塌了。

  10.那座窄窄的木桥倒塌了,可是另一座高大雄伟的桥却在人们心中树立起来了,谁来说说那又是一座什么样的桥呢?(一座永不坍塌的生命桥。)

  11小伙子被洪水吞没了。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 他。一片白茫茫的世界。

  五、情至深处,一写为快。

  1.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2.那位白发苍苍的老太太来祭奠他那位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先人后己的老伴,和她那在危急时刻不和父亲争吵的孝顺的儿子,这是多么的慷慨悲壮啊 !此时此刻,我想同学们可能想对老太太,对乡亲们,对老汉,对在座的同学们有许多话想说,那就请你们拿起手中的笔在80页的空白处写下你想说的话吧!

  3.生读自己写的话。

  4.听了同学们的真情感言,我们的心中充满了感动,文中对老汉的动作,语言描写给我们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也正因为这样,老汉在我们心中的形象才那么崇高,伟大,深厚,永恒!

  六、领悟写法

  1、说一说课文为什么以“桥”做题目?

  “老支书,你是村民们跨越死亡的生命桥!”

  “老支书,你在生死关头,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你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永远不会坍塌的桥”。

  2、文章的写法有值得你学习的地方吗?

  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

  多用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

  大量运用比喻、拟人,对比等修辞方法,增强表现力。

  通过自然环境描写的烘托来推动故事情节的发展,通过刻画人物表情、动作、语言等塑造人物形象。

  七、板书设计

  16、桥

  英勇献身

  不徇私情 先人后己

  沉着无畏 生命桥 忠于职守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8

  一、教学目标:

  1、  熟读课文,用简洁的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

  2、  用心触摸文句,在品词析句中,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并通过有感情朗读把内心的感动表达出来。

  3、  体会作者的写作手法,感悟文章的表达效果。

  4、  借助文本唤醒真情,关注生活,感悟优秀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

  二、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初读——感知——朗读检查,随即学习生字——概括课文主要内容——想想课文哪里最令你感动,想想从中感受到什么——交流,指导朗读——学习故事的开端(1——6小节)

  一、回顾课文主要内容

  二、读课文7——22自然段,老汉哪些言行举止最令你感动,划划圈圈,在感触很深的句子旁作作批注。

  顺学而导:

  1、  外貌:清瘦的脸——对比插图: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老人家?——那为什么作者却把他比做一座大山?

  2、  语言:

  (1)从老汉的语言中你感受到什么?

  (2)吼——老汉的语言为什么如此简洁?——对比读——是呀,形势危急,用一个词来形容,真可谓是“十万火急、迫在眉睫”——老汉就站在滔滔的洪水之中

  (3)上节课我们已经学习了课文的1——6自然段,现在请大家再好好读读这段文字,想象老汉就站在这样的洪流之中——个别读、示范读、配乐齐读

  (4)总结:看来作文时,人物的语言描写是要结合特定的环境的,不能一味说具体生动的。

  (5)板书:环境

  3、动作:

  (1)还有哪里也令你深深地感动?——揪

  (2)你能给“揪”换一个词吗?——可以换成“叫”吗?可以换成“拉”吗?可以换成“扯”吗?

  (3)结合当时的环境:此时洪水已经齐腰了,死亡正一步步逼近——朗读

  (4)是呀,这一揪,揪出的是——

  (5)这一揪的背后其实还藏着一些不轻易被发觉的东西呢?请大家再读读下文,找出描写老汉动作的另一个词,结合起来想一想。

  (6)这一揪,是果断的一揪,是坚定的一揪,同时这也是迫不得已的一揪呀?假如你就是文中的老汉,那位青年的父亲,在灾难随时都要降临之际,你忍心让孩子留下吗?——这是人之常情啊!骨肉连心,怎能痛心呢?

  (7)此时,你再读这个句子,你觉得这还是怎样的一揪呢?(痛心的一揪、万不得已的一揪)假如还有第二种选择,你会如此选择吗?那可是自己的儿子,自己的骨肉啊!

  (8)孩子们,既然骨肉情深,老汉那么爱自己的儿子,那为什么前面又要把他从人群里揪出来呢?别急,请大家再次默读全文,联系当时的情形,好好在揪字旁边写写批注。

  (9)孩子们,假如说“揪”字是描写老汉的“形”,那这简单的动作背后蕴涵的是老汉怎样的心呢?

  4、这一盯,一喊,一揪,让你读出了一位怎样的共产党员的形象呢?——板书:人物

  师:的确,作家用准确生动的语言为我们塑造了一个优秀、临危不惧、大公无私、高风亮节的共产党员。

  5、就这样一位舍己为人的老汉,就这样一位老共产党员,就这样被无情的大水冲走了……

  音乐声中,学生一起朗读课文的最后几个小节。

  (1)出示课文结尾:

  五天以后,洪水退了。

  一个老太太,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

  她来祭奠两个人。

  她丈夫和她的儿子。

  (2)当你第一次读到课文的最后,你有什么感受?

  (2)但,同学们,老师在想一个问题,为什么作者直到最后才揭示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呢?如果第十五自然段,就交代老汉从队伍里揪出的就是他的儿子;最后一段直接写“五天以后,洪水退了。老汉的妻子,被人搀扶着,来这里祭奠他的丈夫和儿子。”你觉得怎么样?不急着回答,自己体会一下,再和同桌交流一下。

  (3)交流:这样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的确让人揪心,让人震撼,板书:情节

  三、写话——写作

  1、这就是小说的三要素:环境、人物、情节。其实现实生活才是文学创作的源泉。只要你留心关注,这样感人的故事在我们生活中随时可见。老师从今年感动中国十大人物中选取一位,请大家看大屏幕:

  人物通讯:2006年11月14日,兰州空军某部河南籍飞行员李剑英驾驶某型歼击机,在训练结束下降途中,飞机撞鸟,当时飞机上还有800多公升航空油,120余发航空炮弹,1发火箭弹,还有易燃的氧气瓶等物品,如果跳伞后的飞机失去控制,坠入村庄,给人民群众带来的后果,不堪设想。在生死攸关的16秒里,李剑英看到飞机下方的密集的村庄和人群,依然决定改跳伞为迫降,先后三次放弃跳伞求生机会,为了保护国家和人民群众的生命财产安全而不幸殉难。事故发生后,事发地周围的群众深深地为这个优秀的河南儿女而感动,他们自发地到烈士殉难的地方为烈士祭奠。事故发生后,空军党委给李剑英追记一等功,并追授他为功勋飞行员金质奖章,这是空军党委对一名飞行员的最高褒奖。

  颁奖词:烟笼大地,声震蓝天。星陨大地,魂归长天。他有22年飞行生涯,可命运只给他16秒!他是一名军人,自然把生命的天平向人民倾斜。飞机无法转弯,他只能让自己的生命改变航向。

  2、朗读颁奖词。

  3、假如让你给文中的老汉写一份简短的颁奖词,你会怎么撰写呢?老师这提供几个关键词,供你参考:共产党员   丰碑   永垂不朽

  4、写话交流

  5、诗人原野写的一首小诗叫《人生》,曾以优美的文字赞美人生的这种献生的精神:

  人生,从自己的哭声中开始,

  在别人的眼泪里结束。

  这中间的时光,就叫做幸福;

  人活着,当哭则哭,

  声音不悲不苦,为国为民啼出血路。

  人死了,让别人洒下诚实的泪,

  数一数,那是人生价值的珍珠。

  6、让我们再回过头去看看这篇文章,你能否运用作者的一些写作手法,试着将李剑英的事迹写成一篇感人的文章呢?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9

  【学习目标】

  1、读懂课文,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朗读中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3、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会运用转折句。

  【教学重难点】

  重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理解“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

  难点:了解反衬的写作方法,学习转折表达方法。

  【课前准备】

  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整体回顾,引入文本

  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根据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资料。

  大屏幕出示提示:

  记事文概括主要资料方法:

  课文主要描述了1999年9月22日,大陆青年小钱,急需,中国台湾青年不顾,给小钱。

  这天这节课我们就继续走进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去体悟文字背后所表达的感情。

  二、品读课文,深入感悟

  (一)学习第一、二段,学习反衬写法

  1、学生自由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读完这段话你情绪怎样?

  2、是啊,这样一个美丽的早晨,当我们从甜美的梦乡中醒来,打开窗子,灿烂的阳光洒在身上,呼吸着带着花香的清新的空气,看着窗外的美景,我们的情绪是那么地,指名多个学生说。

  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感情来读这段话。齐读

  3、品悟第2自然段

  ⑴师感情朗读:

  在这个阳光灿烂的日子,在这个充满花香的城市,一切都是那么完美,充满生机,而不幸却降临在小钱身上,十八岁的他得了白血病。大屏幕出示: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生命就像,生接: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师: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生接: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师:多么完美的年龄,文中把十八岁的小钱比作一朵“含苞的花”,十八岁太年轻了,今后的路还很长很长,然而可恶的白血病却要使这朵含苞的花“即将凋零”。

  ⑵创境引读:

  假如小钱没有得白血病,此时此刻,他会做些什么呢?

  生交流

  创设情境读:轻音乐伴奏

  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

  当同龄人吃过晚饭后,携着父母的手在绿荫道上漫步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在球场上奔跑追逐,为每进一个球欢呼跳跃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的脚步走过祖国各地,尽情浏览祖国的大好河山时,然而小钱……

  当同龄人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为实现自己的理想而奋斗时,然而小钱……

  生: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让我们用朗读来表达的内心感受。

  指名生读

  (3)朗读第一自然段和第二自然段的感受迥然不同,你认为作者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

  由完美的事物来反衬小钱的不幸。板书:反衬

  下面,女生来读第一段,男生读第二段,来体悟作者反衬的写法。

  过渡:我们在为小钱感到惋惜的同时,也为他感到庆幸,因为在海峡彼岸,有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正无私地为小钱捐献骨髓,来挽救他十八岁的生命。让我们一同去关注事情的发展吧。

  (二)重点学习第四、五段,学习运用转折句。

  1、学生默读第3段。

  思考:同一时刻指的是什么时间?

  生:9月22日

  生:小钱躺在病床上,等待骨髓捐献的日子。

  大屏幕出示地震一组组图片

  是的,就在昨日,1999年9月21日,中国台湾发生了7.3级的地震,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这次大地震造成2470人死亡,1万多人受伤,1000多婴儿成为孤儿,10万人无家可归……

  如果你是地震中幸存的一员,此刻你最关心的是什么?

  生:回到家人身边,看家人是否平安?

  但是,捐献骨髓的青年和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他们是怎样做的呢?我们一齐来看一看。

  2、学习第3、4段,认识转折句。

  大屏幕出示:

  在这场灾难中,病床上的青年没有受伤,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明白,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期望,期盼着他的骨髓。

  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两段话有一个共同的特点:谁发现了?

  “但是”前面写的是:李博士和青年遇到的困难。

  “但是”后面写的是:在困难面前,他们是怎样做的?

  这样写的好处是:突出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女生读但是前面的部分,男生读但是后面的部分。

  3、学习使用转折句:

  我们也来模仿写一写:

  在这场7.3级的地震中,短短的几十秒钟,数万栋房屋倒塌变成废墟,李博士多想

  ,但是李博士。

  一次次余震袭来,又会有多少生命被死亡之神带走,中国台湾青年多想,但是中国台湾青年。

  南边组同学写第一个句子,北边组同学写第二个句子。

  交流:

  假如你是小钱,此时此刻,你想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

  三、升华主题,体悟生命桥的含义。

  (一)体悟生命桥含义

  最终,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最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小钱来说,意味着——生命的火种;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中国台湾青年来说,意味着——浓浓的爱心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李博士来说,意味着——成功的喜悦

  这涓涓流出的骨髓,

  对我们来说,意味着——深深的感动

  师: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齐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

  这位就是李政道博士

  他曾被称为奔波于两岸的爱心使者,亲自开辟了中国台湾慈济造血干细胞库送骨髓至大陆的先河。

  齐读: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也许,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永远不会见面,这并不重要,因为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齐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

  思考:“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指的是什么?

  相机板书:爱心、血脉亲情

  师总结:祖国宝岛台湾与大陆虽然被中国台湾海峡所隔,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是无法割断的',这种血脉亲情就是“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用爱心架起的生命桥必须会永远屹立在两岸同胞的心中;这种血脉亲情是生命的火种,必将愈燃愈烈,经久不熄,世代相传。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齐读:“这真是一座用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

  (二)拓展阅读,升华主题

  一首小诗送给大家:

  生命如此美丽,活着多么完美,让我们尊重生命,珍爱生命,关爱他人。

  当生命遇上生命,

  爱心遇上爱心,

  相信隔阂能够消除,

  海峡能够跨越,

  生命也因此更加美丽!

  海峡两岸人民同属炎黄子孙的后代,这浓浓的血脉亲情会像诗人余光中的《乡愁》一样一代代传下去。

  补充:乡愁

  【板书设计】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大陆青年小钱─────中国台湾青年、李博士

  血脉亲情

  【教学反思】

  以方法主线,增强课堂语言文字运用力度

  读中引领学生了解反衬的表达方法:第一自然段是对美景的描述,而第二自然段却是小钱不幸命运的介绍,作者之所以这样写,就是为了反衬、渲染,以突出小钱命运的悲惨,为此,我一方面超多美景图片渲染,另一方面引领学生想象十八岁多么完美的年龄,十八岁的少年会干什么呢?学生在超多想象说话后,以师生接读的方式,来衬托小钱却只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这一命运的悲惨。在充分的铺垫之后,学生对反衬的方法了解水到渠成。

  以语景创设,引领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文章第4、5段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中间以“但是”为转折,分为两部分,前半部分写中国台湾青年及李博士遇到的困难,后半部分写他们是如何做的,我把两段话同时呈现,让学生找共同点,进而引领学生了解转折的表达方法,之后,结合大地震,为学生创设两个语境,让学生运用转折的表达方法,在运用中,学生对中国台湾青年及李博士的高尚品质也有了充分的体会,进而让学生想象,假如小钱遇到中国台湾青年,会说些什么,也水到渠成,学生想象丰富。

  在引领学生学习反衬、转折方法的同时,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以及对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理解,也水到渠成。

  朗读指导时,我采用感情熏陶的方法,利用图片、教师引导语、师生接读的方式进行,但是关于朗读技巧的指导,存在欠缺。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10

  知识与能力:

  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正确读写“咆哮、狞笑、拥戴”等词语。有感情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

  以三组词语贯穿全文,将洪水肆虐、人们惊慌失措与老汉镇定从容形教学目标成鲜明对比。领悟课文的表达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体会老汉无私无畏、舍己为人的高尚品格,理解课题的深刻含义。

  教学重点:

  抓住文章中令人感动的地方,体会人物的思想品质。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教学难点:

  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刻含义。

  教学用具:

  课文插图,复印文字片段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入新课:(播放歌曲《为了谁》):同学们,你们听,听过这首歌吗?它歌颂了那些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们。我们今天学习的课文,歌颂的也是一个平凡而又不平凡的人——一个老汉,可是课题却是——《桥》,(板课题)这是为什么呢?请同学们轻声自由读课文。

  一、初读课文

  1、指名读课文,正音。

  2、学习本课生字词,理解词语意思。

  二、再读课文,理解大意

  1、快速浏览一遍课文,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按照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本文分为四部分,怎样分?

  三、感悟文中表达的一大特色,描写雨水和山洪的句子

  师:同学们,文中一次次地写到暴雨和山洪,(板书:山洪)请大家找出这样的句子,读一读。

  1、学生自主读文,找出描写雨水和山洪的句子,教师巡视。

  2、学生交流。

  3、请同学们自由读这几句话,读后请用一个字来概括这场暴雨和山洪的特点?(大、猛、狂、急)

  4、作者是怎样表达,才让我们有这种感觉呢?

  (1)采用了拟人的手法

  (2)“跳舞”这个词多美啊!可是在这个句子中,我们分明感觉不到美,而是感到(害怕、面临着生命的危险)简直就是魔鬼在跳死亡之舞啊!

  (3)还有这样的句子吗?“狞笑”的意思就是凶恶的笑。

  (4)“舔”和“爬”给你怎样的感觉?(可怕、恐怖、令人心惊胆寒)

  (5)用美好写恐怖,这又是一种表达特色!谁来读。

  (6)哪一个句子是最简短的句子?在哪儿?该怎样读这句话?

  (7)师:看!简短!却写出了雨的力度。短而有力,这也是另一种表达特色。

  四、学习第一部分,人们在洪水前的表现的段落

  多么可怕的洪水啊!从这七句话,我们仿佛看到洪水在不断地——上涨,灾情在不断地——加重。此时此刻,在场的每一个人都会有逃生的欲望。我们来看看村民们是如何逃生的?自由读。洪水中的人们是怎样的反应,从哪里体会到?

  1、学生交流:(惊慌、疯了、恐惧、秩序很乱、求生的欲望强)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第一大段,读出自己的感受。(危急、恐怖、恐惧、担心)

  过渡:当洪水袭来时,村庄惊醒了。人们翻身下床,却一脚踏在水里。惊慌失措的人们你拥我挤地逃跑,寻找生路?他们找到了吗?(找到了,北面那座窄窄的木桥。)这是一座普通的桥吗?不,这不是一座普通的桥,因为它窄窄的身躯上将承载一百多号人的生命,整个村庄的生命啊!于是,急于求生的人们跌跌撞撞地向那木桥拥去

  讨论:如果,大家就这样乱七八糟、毫无秩序地拥向窄窄的木桥,会是怎么的结果?(踩死、淹死的人更多)(学生自由猜测可能发生的结果,感受形势的紧张)

  2、是的,在危急关头,年迈的村支书没有因为惊慌而失去理智。他是怎样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下节课再讲。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11

  活动目标:

  1、幼儿通过操作,知道改变纸的形状可以使纸桥的承受能力发生变化。

  2、鼓励幼儿运用比较的方法来进行感知,同样的纸折成山形最牢固,培养幼儿的动手操作能力。

  3、通过活动,萌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4、培养幼儿观察能力及动手操作能力。

  5、充分体验“科学就在身边”,产生在生活中发现、探索和交流的兴趣。

  活动准备:

  1、人手一张A4纸,两个油泥盒子,一根吸管。

  2、每组一盒塑料积木。

  3、折纸扇,石棉瓦,平常的瓦片等等。

  1、导入(激发幼儿兴趣)

  老师:你见过桥吗?是什么样子的?用什么材料做成的?

  平常我们见过的桥都是用水泥钢筋或者木头做成的,今天我们也要做一座自己的小桥,这座桥能够放一块积木在上面。

  教师介绍材料:积木、纸、吸管。

  提出要求:两块积木座桥墩,吸管是桥下面的流水,纸用来做桥面。

  2、幼儿制作纸桥。

  (1)幼儿进行第一次操作,并请做好纸桥的幼儿将纸桥展示在桌子上。

  提问:你成功了吗?你是怎么做的?

  教师进一步提出要求:这次要在桥上放三块积木,你可以把你的纸桥变一变。

  (2)幼儿进行第二次操作,并将完成的作品放在桌子上。

  提问:你用的是什么方法?你的纸发生了什么变化?

  游戏:比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刚才大家做出的纸乔都能够放三块积木,现在我请大家来比赛,看看谁做的纸桥能够放的积木最多?

  (提出要求:以个人为单位,进行比赛,并数一数最多在桥上能够放多少积木)

  从每组选一个小朋友上来展示:比一比谁的纸桥最牢固。

  讨论:你做的纸桥最多能够放几块积木?为什么你的纸桥能够放这么多积木?

  3、帮助幼儿了解简单原理

  结论:“当纸弯曲之后能够承受的重量变大,弯曲的次数变多,承受的重量也就变大了,而且弯曲的次数越多,承受的重量越大,纸桥也就越牢固。

  4、扩展幼儿的经验,日常生活当中,你还发现哪些东西是利用弯曲后来使它便牢固的?(瓦、折纸扇、瓦楞纸等等)

  5、总结,激发幼儿对物体呈种现象的兴趣。

  活动延伸:

  请幼儿制作山形的纸桥,通过弯曲次数的变化,看看谁的纸桥最牢固。

  教学反思:

  幼儿对事物的认识具有形象性、具体性的特点,喜欢直接参与尝试,对操作体验型的'活动尤为感兴趣。本次科学活动正符合了孩子们好动手、喜探究的心理特点。活动的目的是培养幼儿动手操作、主动活动的兴趣和创造意识。材料的提供上既注意材料的平常性,又充分注意了材料的层次性、开放性,幼儿可以尝试用不同的材料、不同的方法,主动探索,体验成功的快乐。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12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

  这篇文章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培养学生乐于助人的品质和宽大的胸襟。而实际上,学生由始至终都是一副无所谓的样子,没有被文中的人物打动,也没有被我的激情感染。想想自己的教学设计是经过深思熟虑的,应该没什么问题,但为什么偏偏出了这么大的问题呢?冥思苦想,终于找到了答案。

  原因在于不管是从年龄、视野还是经历的角度考虑,文章中所描述的真人真事离学生的生活太遥远了,虽然学生通过各种信息渠道了解到许多优秀人物的`英雄事迹,但在现实生活中大多数学生根本没有见过这样的人,他们缺少这样的生活体验,因此,从内心上来讲,他们对这类人与事并不认同。所以,在学习《桥》这篇文章时,学生对于文本内容充满怀疑,他们的情感是苍白的,以挖掘语言文字来体会人物的高尚品质在他们看来只是一种弄虚作假的形式,所以他们报着一种游戏的态度冷眼旁观,嘻皮笑脸、心不在焉自然也在情理之中了。

  那为什么会造成这种现状呢?我是这样想的:首先从学生所处的社会大环境来看,随着社会经济迅速发展,金钱的地位日益突出,人与人的关系处处和利益挂钩,学生在生活中已经很难感受到邻里亲情,很少看得到热情互助的情景,更多的是看到人们对于贫穷的漠视,对于苦难的漠然和对于需要帮助的人们的漠不关心。

  再者从学生所处的家庭小环境来看,现在的家长迫于各种压力,在生活中扮演着各种角色,有着多副面孔,孩子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也渐渐失去了童真,学会了伪装。

  试想,当学生看够了丑恶,受够了冷漠,如何还能苛求他们的眼里仍是一片澄清呢?他们已被环境“催化”,拥有超乎年龄的“理智和成熟”,心态也都过早地“苍老坚硬”起来。这是社会的悲哀,是家庭的悲哀。

  新课标指出:“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审美情趣,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这是时代的呼唤,是社会的发展需要。作为一名语文老师,面对这种现状更是任重而道远。那么我们如何让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真正走进学生的心灵呢?

  带着这样的思考,我又换了班级上课。课前,我先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如从报纸上看到,从别人那里听说的,自己亲眼看到的……然后说给班上的同学听。这是课前“热身”,使文本渐渐贴近学生的生活。上课的时候,我先给学生讲几个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故事,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当中自然而然地释放自己情感,然后再开始学习课文。这次,效果出乎意料地好,课堂上学生的情绪最大程度地被调动起来了,他们的话语都发自内心,朗读充满了深情,有几个情感丰富的女生眼里闪动着泪花,带着哭腔把感人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她们的情绪迅速感染了大家,情感又一次得到了升华。

  两节课如此巨大的反差,让我更深切地感受到只有教学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相结合,才能够碰撞出情感的火花,此时教师已无需再说“他永远活在我们心中”,老汉的人物形象早已成为一种伟大精神的象征深深根植在学生心中,一切都是那么自然、流畅。真实的感受,真切的情感比任何语言都更有力量。同时这也让我看到了希望:虽然学生的思想已不如期望得那么纯净、天真,但他们的心还是柔软的,内心的情感仍然是真诚的,只是暂时蒙上了一点儿灰尘,需要我们稍加拭擦。

  由此可见,语文课程人文性的渗透不是简单的知识的传授,也不是除教学内容之外的附加任务,它是一种感受,是一种领悟,是情感共鸣弦乐,是心灵净化的乐土。要把它贯穿于日常的教学过程之中,应做到以下几点:

  其一,要将文本内容和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结合起来。上文中让学生寻找身边的好人好事,就是要唤起学生的生活记忆,拉近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只有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积累,设身处地地体验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使语言文字在头脑中形成的图像逐渐鲜明具体,此时的感受才能是最真实的,最深切的。脱离了学生的生活经验,人文教育只是一种牵强附会的形式,无法渗透到学生的心灵深处。

  其二,可以借助媒体在课堂上营造一种与文本内容相一致的氛围。如选择一些和文本类似的故事、录象片段等,从而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因为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毕竟是有限的,根据学习的需要恰如其分地补充一些课外内容,也就是在保持学生个体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提升个体经验,将更广泛意义上的经验传授给学生,从而打造一条学习世界和生活世界、课程与生活之间的阳光大道。还是举《桥》的例子,上课伊始,我先向学生介绍一些解放军战士抗洪抢险的英勇事迹,并播放几组真实的镜头让学生观看。这样做得目的是为了进一步拉近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因为学生身边的好人好事与老汉的舍己为人、英勇献身的事迹相比,还是有很大的差距,而补充内容与文本内容在思想境界上高度更为接近,正好弥补了这一差距,这时再引入课文学习就显得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

  其三,要想文本感动学生,教师必须先被文本感动。记得赞可夫说过:课本知识如果没有经过教师心灵世界的加温,传授越多,您的学生将变得越冷漠,越无知。是的,教师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者,更应该将自己高尚的情感,独特的人生体验融进文本,努力创设良好的人文教育环境,使这一切共同成为学生解读的资源,这样才能真正进入学生的心灵,使文本、学生、教师三者融为一体。所以,一个能够释放自身情感的教师,也必定能够引领学生的情感,这样的课堂才是最是精彩、最丰富、最宜人。

  课堂上肯定还有许多不足,大到教材处理,目标定位,各环节设计,小到各细节,这堂课我过于追求学生自主的交流感悟,作为教师没有很好的处理课堂上既尊重学生的体验,又能面向全体的教学艺术。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篇13

  一、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第六组元的第二篇课文。本组元的训练重点就是感受“人间真情”,用爱拨动学生的心弦,激起效仿的意愿。本文讲述了中国台湾著名骨髓移植专家李政道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赶到杭州,为大陆杭州青年小钱作骨髓移植手术,挽救了青年小钱生命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本文的选编意图具有时代意义,体会两岸同胞的骨肉亲情,更重要的是要在情致醇厚感人的文章中,品味语言,提高学生的阅读评价能力和表达能力。

  二、学情分析:

  我们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子女,对中国台湾和大陆的历史渊源不是很清楚,中国台湾和大陆问题,骨髓移植还有白血病的知识更是没有了解,没有相关的书籍获取网络上相关知识也很少,虽然说,大爱无疆,爱是人类最美好的情感。再加上前面有关主题为“关爱”的课文学生在前几册教材中已学过不少,亲情之爱、朋友之情学生都有所体会,但是没有更深刻体味,所以在教授这篇课文继续引导学生感受人间真情,体会人与人之间无私奉献的爱能创造奇迹。我在教学时更注意引导学生体会互相关爱带来的快乐和幸福。课前引导学生先了解课文相关背景,自己发挥主观能动性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利用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本节课在巩固的基础上要指导学生抓关键词句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和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含义的方法。在学习本课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注意引导学生多读、多想、多体会,再由课文内容想开去,这样会使文章的理解更深入。这一点在教学中要注意落实。

  三、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跨越、海峡、桂树、苍白、红润、移植”等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通过抓重点词、句,运用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去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借助文本中关键的词句,理解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3.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四、学习重点:

  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挽救小钱生命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五、学习难点:

  通过抓关键词体会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通过联系中国台湾当时正处于余震之中,手术条件恶劣来体会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

  六、关键:

  一是理解关键词句,二是借助文本,朗读体会。

  七、教学准备:

  教师:多媒体课件。地球仪

  师生:有关骨髓移植的知识、对两岸历史问题的了解。

  八、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把握文章主要内容,理解课文。 第二课时:感情朗读,升华情感,读写结合。

  九、教学过程

  根据《语文课程标准》中的“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这一要求,结合教材特点及学生的实际情况,本课教学,我采用自读自悟的教学方法,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在读中去想去说,从而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和感悟。因此,本课教学,我设计以下几个环节:

  第一环节:激情导入,激发情感

  阅读文本收获知识,读书,读好书,会读书是语文教学 成功的第一法宝,古代诗人杜甫曾说过,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让学生陶醉在文本中 在阅读体验中,产生或喜悦或惋惜、或憎恨或崇敬、或向往或同情、或奇怪或思索等不同感受和体验来。

  所以,在导入环节,我采用配乐范文朗读方法,将本课用最美声音呈现出来,结尾用一首课文改编诗歌,在音乐中结束,从感观,听觉上得到一种震颤,升华课文感情让不灭的血脉亲情永驻大陆海峡两岸。

  第二环节:抓重点语句,理解课文

  1、首先自由读文,扫清识字障碍,并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从学生的汇报中抽取“杭州、白血病、小钱、中国台湾青年、余震中捐献骨髓”等词语做抓关键词归纳主要内容的指导。

  2、然后由“课文中哪些词句让你深深的感动并揪住你的心”这一问题切入,借助多媒体课件的帮助,我预设从 “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句中体会骨髓移植的紧迫性和重要性,通过学生查阅资料,进一步了解白血病的有关知识。“然而,要找到适合移植的骨髓,又谈何容易。如果没有亲缘关系,大约在十万人里才有可能找到一个有适合骨髓的人。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个小时的奔波,赶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结合课件演示的李博士一天的时间表和介绍李博士的有关知识帮助学生进一步体会这骨髓的来之不易。随着课件出示中国地图,在中国台湾,上海,杭州之间用红色箭头批示出帮助学生建立形象,直观的表象。通过品词析句,引导学生知道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和寻找合适骨髓的不容易而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却在危险的余震中完成捐髓手术,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

  第三环节:升华情感,理解题义

  1、爱是心灵的呼唤,爱是生命的源泉,两岸骨肉同胞用他们真挚的爱,用他们血脉亲情挽救了小钱的生命。这真是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座生命桥还是什么桥?

  2、那种浓浓的的血脉亲情让我们为之感动,那种互相关爱令我们感到幸福与快乐,让我们怀着一颗感恩的心,用最饱满的感情读一读课文诗(伴随着爱的礼物的音乐,) 第四环节:课外拓展,读写结合

  在这一环节中,我主要想让学生升华学习体会,进一步体会海峡两岸同胞血脉亲情。在读完课文诗,这个环节后,学生仿写表达爱和亲情的三句诗歌。我鼓励学生大胆发言,说出自己的想法,并给予一定的肯定和引导。

  板书:

  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

  杭州———————中国台湾

  血脉亲情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人教版小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16课《桥》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