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精选14篇)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1

  1、如果有条件,课前可以布置学生实地观察爬山虎。

  2、本文的教学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选择两种不同的教学思路:

  一种思路是从课题入手,直奔重点段落,研读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它是怎样一步一步爬上墙的,然后再学习其他段落,弄明白爬山虎“叶尖一顺儿朝下”与爬山虎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关系;另一种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逐一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及爬山虎爬墙的过程。

  3、对课文的重点段落,即描写爬山虎脚的部分,在教学时要采用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读懂,并充分交流读书的收获。

  关于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可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步骤理解:

  ⑴ 读有关段落,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颜色的词语读一读,再用自己的话说一说。

  ⑵ 动手画一画,看看理解得是否准确。

  ⑶ 同桌互相看看画的是不是像课文所写的那样。

  ⑷ 再读课文,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⑸ 课后观察爬山虎,对照课文内容,了解爬山虎脚的样子。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这部分内容有一定难度,教师要注意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时的一系列变化:“六七根细丝的头上就变成小圆片,巴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巴住墙就弯曲了,“把爬山虎的嫩茎拉一把,使它紧贴在墙上”。特别要启发学生体会“弯”“拉”“紧”等有因果关系:由“直”到“弯”,缩短了距离,所以产生了拉力;由于产生了拉力,使它在墙上贴得很紧。为了突破这一理解上的难点,可以采取实物演示的办法,或展示爬山虎紧贴着墙往上爬的课件,也可以让学生用简笔画表现出爬山虎往上爬的情景。一边画,一边讲,通过直观形象的手段弄清楚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课文的最后一部分,可以引导学生运用对比的方法进行学习。没触着墙的,抓住“萎了”“痕迹”来理解;触着墙的,抓住“变成灰色”“相当牢固”来理解。通过对比,了解爬山虎的脚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不同结果,以及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

  4、在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讨论: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建议学生把第2自然段和后几个自然段联系起来,弄清楚爬山虎的脚、茎、叶子之间的相互联系,体会段与段之间的内在联系。

  5、在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相机引导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抓住特点观察事物的。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才会发现“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教师要让学生找出这些体现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语句多读几遍,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良好的观察习惯。

  6、本课的生字词可以分散在各个教学环节中随机进行。如,可以结合揭示课题认读“虎”字,并指导书写笔顺和字形结构。在初读课文时,重点放在指导读准字音上,如,“均、匀”要读准前鼻音;“重叠”的“重”是多音字,在这里应读作 chóng;“触着墙”的“着”不读 zhe,应读 zháo,表示已经达到目的或有了结果。要求会写的字中,“逐”是半包围结构,要注意字形和结构特点;“叠”的结构比较特殊,下面是“且”,不能多加一横;“茎”的第四笔是横撇,不能分成两笔写。

  7、学生熟读课文之后,要引导学生把课文背诵下来,还可以有意识地进行积累语言的练习,让学生找出课文中写得好的句子抄写下来。在学生抄写之前,可以留出时间充分交流一下,说说自己为什么认为这些句子写得好,在相互交流中品味词句,提高鉴赏力。如果时间允许,还可以进行小练笔,如,用第一人称写写“爬山虎脚的自述”,或是自己观察一种植物后写一写。

  8、课后可以布置学生开展一些实践活动,如,观察自己感兴趣的动物或植物,并做记录;或是做个小实验,连续观察实验中的变化。在开展活动之前,要认真读读“阅读链接”的内容,使学生体会到观察特别是连续观察是一种好习惯,并能有意识地运用于自己的生活实践,也能留心观察、写观察日记。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2

  【学习目标】

  1、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2、感受作者对大自然无限热爱的生活情趣。

  3、背诵、抄写作者描写生动形象的句子,段落,并仿照课文写一篇介绍植物的文章。

  【教学重、难点】

  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方法。

  【课前准备】

  1、课前发动学生观察,采集实物,拍照,收集有关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2、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一、举行“植物资源”共享会

  大自然是一个奇妙的世界,日月星辰、风雨雷电、花草树木、鸟兽虫鱼,真是色彩斑斓,奇妙无穷啊!下面我们举行一个“植物资源”共享会,请你展示自己找到的有关实物,图片,照片,介绍自己了解的植物攀爬运动的资料。

  二、提示课题,范读课文

  1、这节课老师要和大家一起走近大作家叶圣陶的《爬山虎的脚》,去了解爬山虎,欣赏爬山虎。

  2、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

  3、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思考作者是从哪几个方面介绍爬山虎的?

  4、学生交流,教师归纳出本篇课文的两个探究点(多媒体显示):

  a、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b、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又是怎样爬的?

  三、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大家希望先探究什么?为什么?

  2、四人小组研究描写爬山虎脚的三、四、五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作者是如何具体生动的描写的?

  b、一定的方式把自己探索到的知识向大家汇报、展示。

  3、学生自由学习。

  四、汇报交流

  1、一组学生竞赛读写“脚”样子的句子,并交流圈出认为重要的词。(反面、枝状六七根细丝、嫩红)

  可让学生明白作者是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三方面来观察、描写的。

  2、学生上台板画爬山虎的`脚,并口述为什么这样画。可趁机让全班跟着他画,体会比喻句的妙处。

  3、三生依次上台(师给带上他自己画的爬山虎的头饰)作“自我介绍”,师鼓励灵活表述。

  4、同桌介绍。

  5、四生开火车读具体写脚怎么爬的句子,并交流“爬”有关的重要动词。(爬:触一巴+拉+贴)

  6、多媒体动画演示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7、指导朗读。

  8、点击出示中心句: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

  质疑:“一脚一脚”能不能换成“一步一步”,为什么?

  9、从中你又能体会到什么呢?(落实人文性)

  教师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来体会,例如:往上爬、蚊龙的爪子、相当牢固、休想拉下等。

  10、小组比赛朗读。

  11、一生扮演爬山虎的角色,演一演,说一说怎样爬。

  五、积累语言

  抄写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并背诵三、四、五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复习旧课,导入新课

  1、导人:上节课我们探究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爬的,谁能以爬山虎的角色向大家介绍一下。

  2、指名“自我介绍”。

  3、这节课我们要探究爬山虎的叶子是怎样的?

  二、合作探究,深入研读

  1、四人小组研读第二自然段,要求(多媒体显示):

  a、研究作者是如何有条理地描写叶子的?

  b、标出你喜欢的词,两人小组讨论为什么喜欢?

  C、要用一定的方式把自己研究的知识向大家汇报。

  三、汇报交流

  1、生朗读描写静态的句子。教师通过多媒体引导学生体会“新鲜”“均匀”以及那么……那么……”句式的好处。

  2、指导朗读

  3、多媒体出示描写动态的叶子的句子。(一阵风拂过……)

  教师引导学生想象,读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重点落实一个“漾”字。

  4、多媒体展示“漾起波纹的叶子”的情景。

  5、指导朗读。

  四、回归整体,体会写法

  1、同学们,你想过吗,课文为什么以《爬山虎的脚》为题?师随机引导学生体会写爬山虎的叶子是为了衬托爬山虎的脚。

  2、那么作者为什么写得这么好呢?

  3、交流归纳:

  a、整体到部分一步一步细致观察。

  b、能抓住特点观察。

  c、作者怀着喜爱之情观察,观察得非常深入。

  五、积累运用,提升语言

  1、把你喜欢的部分背下来,抄下来。

  2、课外练笔,请你仔细观察一种攀援植物,仿照课文写一写,内容要具体,语言要通顺。

  六、布置作业

  1、抄第6课生字组三词

  2、《黄冈》第6课

  3、背诵第三至五自然段

  4、完成课外练笔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3

  《爬山虎的脚》这篇课文主要讲了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从而启发人们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本组教材也都是围绕“观察与发现”这一专题编排的。

  本文的教学重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爬山虎是怎样用脚向上爬的。

  一、教学效果

  围绕本课教学目标,我取得了以下教学效果:

  1、借助画图,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

  喜欢画画是孩子们的天性。课上一幅幅生动形象的图画能唤起学生的求知欲,帮助学生积极思维;让学生自己画画有时更能满足他们的欲望,发展他们的智慧,将抽象的知识转化成形象的画面,缩短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大大提高了教学效率。

  在学生自由朗读描写爬山虎的脚的特点的段落后,我让两个学生上台来根据书中的介绍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其他的学生在台下画,学生兴趣一下子就上来了,他们边对照书中的介绍,边看书上的插图来画。3分钟后,我们先读课文,然后来检查自己的画,并且认真听着同伴的点评,有的说:“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应该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有的说:“刚长出来的爬山虎的脚是嫩红的,可是它应该长在叶柄的反面,画在同一侧,位置错了。”……就这样画画议议,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位置、颜色就清晰地呈现在学生眼前。

  2、利用实物,使学生从模糊的感悟走向清晰

  语文是源于生活,在生活中学习,在生活中积累知识,这样才能培育出会生活的人。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阅读中只有想方设法让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

  为了让学生更加清楚地了解爬山虎,课前,我准备了一些实物的爬山虎。上课时,在学生学习第二自然段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我出示了爬山虎实物给他们看。学生通过仔细观察,知道了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长大了的叶子是嫩绿的、而且叶尖都是一顺儿朝下,基本上不重叠。这样的直观教具,加深了学生的印象,使得学生对于爬山虎的叶子的特点也了解得十分详细。

  在学习爬山虎的脚的部分时,让学生自己画一画爬山虎的脚后,再次出示了爬山虎实物,让学生仔细观察它的脚,并与作者描写的脚联系起来比较,理解课文内容,这样学生对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印象就更为深刻了。

  3、通过表演,让文字活起来。

  课堂教学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一些细节的问题。学生面对课本的文字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可以运用具有一些表演性质的行为,展开想象的翅膀,让文字活起来,更好地帮助学生的理解,从而拉近了他们与文学的距离,使他们在语文课上获得更多的审美情趣。

  学习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部分,我让学生先自读并提出不懂的地方。读完后学生提出了很多问题,我引导他们梳理出有思考价值的问题:如,细丝怎么变成小圆片的?为什么细丝巴住了墙,就弯曲呢?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然后分小组表演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教师给予一定的指导,再指名上台表演,演完学生就有了更真实的感受:当细丝触着墙的时候,细丝头上就变成了小圆片,这些小圆片就像吸盘一样,紧紧地巴住墙,由于“巴”产生的力量,使细丝弯曲,这样,细丝就拉动与它相连的嫩茎,嫩茎就在墙上靠拢并贴在墙上。这样就完成了“一只脚”爬墙的过程。然后它还会继续长出脚来,又把嫩茎拉一把,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学生通过自己表演,真实地感受到了“触、巴、拉、贴”这几个动作的连续性,而且深刻地体验到这几个动作的内在力量,同时还理解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最后讨论把“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地往上爬”行不行?通过讨论,结合自己观察所得,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体会到作者用词精确性和观察的细致。

  二、成功之处

  在上这节课的时候,我的成功之处是:结合本课的特点,调动同学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同学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来代替教师单一讲的形式,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同学兴趣,在兼容并举中力求限度地发挥同学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发明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效果。

  三、不足之处

  孩子们读书的时候仍然不够大胆,没有兴趣,更谈不上什么声情并茂。多给孩子们朗读的时间,让孩子们能大声地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还需要很长时间的训练。绝对不能放松。其次,孩子们根本没有合作意识,在以后的教学中,应该多给孩子们创设协作学习条件和氛围,让孩子们具备协作意识,学会合作。其三,课时效率低下。在以后的教学中,要认真钻研教材,摸情孩子们的学情,提高孩子们的学习兴趣,确实提高课时效率。

  四、改进措施

  如果我再重新上这节课的话,我会这样做:首先读课题,想一想,你如果是作者,你会从哪些方面去写。置换主角,从课题质疑,可激发探究的兴趣,又可抓住课文主要资料。接着整体感知课文,理清叙述脉络。设计问题:“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然后自主研读,交流收获。“你对爬山虎哪一个方面最感兴趣?”请同学们选取其中的一个自然段仔细读一读,画一画,议一议。“看看你有哪些感悟和收获?”进一步引导发现,总结写法。最后拓展文本,课堂延伸:仿照《爬山虎的脚》作者的观察方法,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要仔细观察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把它具体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4

  《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版四年级上册的二单元的精读课文,第二单元围绕“学习观察”这个主题组编教材,为的是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掌握正确的观察方法。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的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

  一、说教材

  根据语文新课标第二学段阅读要求和第二组训练项目,我把第二课时的教学内容确定为学习课文3~5自然段,指导学生深入学习课文,能初步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因此,本课时的教学目标是:

  1、教学目标

  (1)知识和技能方向。

  ①学习作者细致观察的方法,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②朗读课文。

  (2)能力方面

  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3)情感方面

  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受到热爱大自然的教育,陶冶美的情趣,爱生活,做个有心人。

  2、教学重点

  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3、教学难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

  4、教具准备

  课件

  二、说教法

  从心理发展的特点来看,四年级的学生基本上是处于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的年龄阶段。从提高教学效果来看,运用直观手段获得的表象,使学生感到形象清晰、鲜明、生动有趣、印象深刻、便于记忆、容易巩固,容易引起学习兴趣和积极性。加上我班学生对爬山虎缺乏认识,对隐藏在叶子后面的爬山虎的脚更不了解。为了增加课堂教学的形象性,降低理解课文第三、四自然段内容的难度,遵循直观性教学原则,我设计制作了课件来辅助教学。从情感性的角度出发,我选择了“情境教学法”,通过用画面再现情境,用导语创设情境,用朗读感受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倡导自主、合作、探究性学习,强调读书是语文课最重要的活动,通过“读——想——议——再读”的方法学会读书,学会合作。

  三、说学法

  1、引导学生预习好课文,理清课文的层次,初步了解课文。培养自学能力。

  2、让学生观察挂图中爬山虎脚的形状,为理解爬山虎是怎样凭借脚向上爬的打下基础。培养观察能力。

  3、教学中把学生放在课堂教学的主体位置,主导学生的“听、说、读、写”活动,让学生通过朗读、思考、讨论、交流、再通过老师提问检查做出总结,让学生学会学习。培养阅读能力。

  四、教学流程

  第一环节,导入新课。

  我是用问题设置情境导入的: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了解了爬山虎的叶子,课文第二段围绕叶子的特点写得非常具体化,无论是叶子的颜色,还是静态、动态都给以美的享受,那对于它的脚你们想知道什么?

  意图:这样设计的目的是通过质疑提出问题,来引发学生对事物的欲知性和提高学习兴趣。

  在学生发表意见后,对学生说:请大家默读课文3至5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脚。

  这一程序是针对本课的特点和重难点来设定的,让学生一开始就认定目标——了解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第二环节,读文感悟。

  词句训练是整个小学阶段的一个教学重点,加强词句训练,更是第七册阅读教学的重点。课标上3、4年级的阅读要求就指出: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因此,在这部分教学中,我让学生注意找出关键句词,认真读读,体会,感悟。

  引导完成第三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谁愿意把第三自然段读给大家听?其余的同学请提起笔,画出写爬山虎脚的句子。等学生读完后,屏幕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名生答,在关键句下画出横线。再请学生在这3个关键句中找出写脚位置、形状、颜色的关键词,在下面打上点。屏幕显示这段文字和画线、打点,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接着让学生一块把这3个关键句连起来读一读,边读边在头脑里想象画面。在学生读文想象后,课件出示,让学生认一认: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是什么形状、什么颜色的。学生说老师板书。

  用这幅图片的目的,是为了以形象的画面,给学生留下清晰、深刻的印象,便于学生记忆爬山虎的每个部位。然后让学生再读本段,感悟体会。

  讨论完成第四自然段:我是这样说的,请同学们用刚才抓关键句、关键词的办法,在4人小组里学习第四自然段,看看爬山虎是怎么往上爬的。先给予学生充分的时间在小组里学习,我巡视指导。再让学生汇报讨论情况。

  第一步,根据学生的回答在屏幕上显示出关键句、词。屏幕显示关键句和在关键词下画上三角形,是为了突出强调,引起学生的注意。

  第二步,全班齐读关键句,边读边想象画面。然后让学生观看屏幕,课件演示:(师解说)。

  第三步,探讨它是如何一脚一脚向上爬的。在引导学生感悟课文内容时,以自读自悟为主,并体现综合性学习的特点,读读画画说说。先请学生试着画一画,边画边讲爬山虎的脚长在哪儿,是什么样儿的,它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在4人小组里交流。再课件展示,师解说:随着爬山虎不停地长出新茎、新叶、新脚,就这样先巴住墙,然后“弯曲”、“拉一把”地“越爬越高,从墙脚爬到墙顶。并且使学生明白这些动词不能调动,爬山虎就这样一脚一脚爬上去的”。第四步,指导朗读,以个别读,齐读等多种形式进行,注意抓住重点词体会感悟。

  独立完成第五自然段:先学生自由读,找出关键句、词多读几遍。再让学生说说脚的变化(触着墙与没有触着墙的时候有什么不同),这说明爬山虎的生长与墙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后师相机板书:

  意图:通过学生独立完成,培养独立思考的能力;通过对实物的观察,弄清脚的细微变化。

  第三环节,拓展延伸。

  我是这样对学生说的:你们瞧,爬山虎的脚巴得多牢固呀!它的生命力多么顽强,让我们再来细细欣赏这一墙墙爬山虎,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课件展示一墙墙的爬山虎)出示这些图片的作用是:用画面再现情境,从而让学生入境动情。待学生欣赏后,对他们说:孩子们,让我们捧起课本,带着刚才看画面的感受,美美地读读课文吧。这样设计的目的是让学生用朗读来感受情境,在语言文字的诵读中去体会、去领悟。

  课后,请同学们仿照这课的观察方法去观察一种植物,先从远处看,再从近处看,特别注意它的茎、叶、花,看看有什么特点,再具体地写出来。这样设计的目的是,从课内延伸到课外,让学生用所学得的观察方法去实践,同时也提高了他们的写作水平。

  五、说板书:

  我的板书是这样设计的:抓住重点词语,引导学生加以概括归纳。有利于学生了解课文的叙述顺序,抓住主要内容。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5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爬山虎的脚》,下面我将从教材、学情、教法、教学过程和板书设计五个方面对本堂课进行具体说明。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本组课文以观察与发现为主题,意在使学生在理解主要内容的基础上,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们观察事物的能力。《爬山虎的脚》是一篇精读课文。作者叶圣陶从三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第一段写的是爬山虎的位置,第二段是爬山虎的叶子,第3.4.5段是写爬山虎的脚。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变化、静态美、动态美。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二、说教学目标

  我们今天上的课与以往有所不同,是一节20分钟的课,所以我们把这堂课的重点只放在学习第二段爬山虎的叶子。这是一篇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而我们今天面对的学生却是三年级的学生。三年级的学生,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处在从形象思维到逻辑思维的过渡阶段,在理解文中关于爬山虎的叶子时,教师要提供大量的直观图片帮助学生形成感性认识,同时要借助学生的想象感受到叶子的美。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我们确定以下几个教学目标:

  1.认识“均匀”2个生字,会写“均匀虎”3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第二段课文并背诵,了解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3.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周围事物的意识。

  重点:通过朗读和重点词句的品析和理解,感受爬山虎叶子的美。

  难点:了解作者是怎样用生动准确的语言描写出爬山虎叶子的特点

  三、说教法

  教学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途径,在本课教学过程中,我们主要通过“创设情境、以读代讲、读想结合”等教学方法,让学生在与文本充分的对话中突破重难点,积极引导学生通过自读自悟、品悟朗读、展开想象等方式充分感知文本,走进文本,学会学习,得到发展。

  四、说教学过程

  为了达成以上教学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我们把整个教学流程分为四大版块:

  (一)谈话导入揭示课题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力,本课堂,我们采用的是谈话导入法,教师先在黑板上板书脚字,然后让学生说一说哪些东西有脚,由学生的回答总结出大部分动物有脚。接着教师话峰一转,其实在自然界中也有长着脚的植物,从而引出爬山虎,同时板书爬山虎,指导书写虎字,特别强调虎字的第三笔,然后课件出示图片,简介爬山虎。教师通过这样一步一步地设置悬念,引出课题,激起了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整体感知可以把握课文的概貌,形成对课文的初步印象,为后面的分析深入理解课文奠定基础。学生对课文整体感知的程度直接影响对课文的学习效果。在这一环节,本来可以设计一个问题: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来介绍爬山虎的。但是我们考虑到今天面对的是三年级的学生,所以我们降低了一下难度,把它设计成了两个问题:1.课文的哪几个段写到了爬山虎的脚?2.课文除了写了爬山虎的脚还写了爬山虎的什么?学生带着这两个问题,自由朗读课文,然后通过对问题的梳理,让学生很轻松地就知道了课文主要从爬山虎的位置,叶子和脚三个方面来写,这样一来学生就对课文的主要内容有了一个整体的感知。

  (三)品读词句感受叶美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让学生入境生情,才能让学生生情并茂地通过朗读,感受到叶子的美。于是在这一版块中我们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教师范读第二自然段,让学生认真听读,读后让学生说一说爬山虎的叶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出(美),并板书美。

  2.学生自由朗读,划出能够感受叶子美的词句。

  3.汇报交流,教师根据学生回答随机交流品析重点句子。

  句子一:爬山虎刚长出来的叶子是嫩红的,不几天叶子长大,就变成嫩绿的。

  A.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到“嫩绿”两个词感受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的美。

  B.并通过课件出示爬山虎颜色变化的图片,让学生直观感受叶子颜色的变化

  C.指导学生感情朗读,读出这种颜色变化的美

  句子二:那些叶子绿得那么新鲜,看着非常舒服。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

  A.抓住一顺儿朝下、均匀、没有重叠、不留空隙等词让学生感受叶子的静态美

  B.随文学习生字均匀并书写,结合图片理解“均匀”“一顺儿朝下”的意思。

  C.指导学生抓住这些重点词朗读出叶子这种绿的新鲜的美又密又匀称的静态美

  句子三: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

  A.通过想象画面,观看视频的方式让学生感受微风吹拂下叶子动态的美。

  B.让学生读出风轻轻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轻轻漾起的感觉

  4、再现美景,激发情感:在学生充分通过语言文字口味叶子美丽之后,为了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情感,再进行配乐朗读。让学生达到了音乐和情感的融合。

  5、这么美的叶子,这么美的句子,光能够有感情的朗读还不够,还要把它们背下来,于是第五环节,我们采用关键字词填空的形式,背诵第二段,让学生在背诵的过程中积累了课文中的语言文字。

  (四)课堂总结体会写法

  教师结合板书,进行总结,让学生明白叶圣陶能够从叶子颜色的变化,叶子的静态美,叶子的动态美三个方面把爬山虎的叶子生动地展现在我们眼前,是因

  为他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的,是因为他细心观察,长期观察的结果。同时潜移默化地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

  最后以课文后的讨论题:爬山虎叶子的叶尖为什么一顺儿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呢?设置悬念,让学生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激发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

  五、说板书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我们的板书设计虽然简明扼要,但是它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也是老师在最后进行课堂总结,学习写作方法的依据。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6

  之四

  作者:吴秋菊

  ◆教学内容: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爬山虎的脚》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 认识爬山虎的脚的颜色、形状和生长部位。

  2 重点理解爬山虎的脚是怎么样一脚一脚爬上墙的。

  3 培养学生细致观察和口语表达的能力,结合发展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2、学习作者抓住爬山虎脚的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具准备:文字教材、多媒体课件

  ◆教学思想:创设审美情景,感受祖国文字的语言美。

  ◆教学过程 :

  (一)设问激趣,整体感知

  出示谜语

  A上搭架,下搭架,开黄花,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B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也是一种蔓生植物,它搭架吗?(这个问题的提出,学生展开形象思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看看叶圣陶爷爷是如何把爬山虎怎样爬墙的这一幅美丽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

  (二)理清条理,扶放结合

  自读课文第三自然段结合以下四种学习方法自学:

  1、整体感知:学生的自学(1)问答法(2)提问法(3)朗读法(4)画图法

  2、理清条理:汇报学习情况,师给予适当地点拨。

  3、课件出示:指导朗读,重视培养学生的诵读能力。

  (三)结合课件,披文入情

  直奔重点,播放课件,品味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1、把握整体:学生快速跳读,看看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2、深入部分:你认为这部分描写中那些语句写得好,好在哪儿?找出有关词句。

  3、课件演示:动画感受,让语言的描述升华为形象的感性认识。

  4、指导朗读:感受爬山虎如何爬墙,体会作者的喜爱之情。

  (四)指导学法,领悟爬山虎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不同情况。

  1、总结学法:针对课堂上相关学法加于小结。

  2、指导自学:这一段描写哪几种情况下的爬山虎的脚?找词句来分析,用学习上一部分的方法来学习这一部分。

  3、汇报自学:理顺条理的基础上完成对黑板板书的补充。

  4、教师小结:结合课件,指导体会作者的喜欢、愉快的心情。

  (五)总结评价延伸课外

  1、编儿歌或谜语

  (1)生畅所欲言

  A 小小叶儿多又多 B 爬山虎呀真厉害 C 是虎不是虎

  春风吹来会跳舞 高楼大厦任你爬 有脚只会爬

  几根细丝长茎上 不怕高来不怕累 紧贴墙上绿

  使你疑是小蛟龙 勇往直前不退缩 离墙便枯死

  2、展示生活中的其他蔓生植物

  (1)生上台展示(通过简介拓展学生的知识面,进一步培养表达能力)

  (2)教师综合性评价。(结合观察方法、写作运用几方面来谈)

  3、总结评价后布置作业 

  (1)按描写爬山虎的脚的方法展开想象写你看到的大自然中的有关动物、植物为适应周围的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相关的生理调节(沙漠中的骆驼、仙人掌;猫的脚垫等等)

  (2)课堂所得,课后的采集编绘成小报或设置展览角组织学生浏览。(结合爱科学、学科学的思想教育)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7

  【教学要求】

  1、了解爬山虎这种植物的特点,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学习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练习朗读课文,背诵2~4自然段。

  【教学重点】

  1、学习作者围绕一个意思写具体的方法。

  2、通过学文、观图和实际观察,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教学难点】

  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的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词语卡片、挂图、投影片。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

  1、学生小声读课文,标出自然段。然后回答爬山虎到底是动物还是植物?

  (是植物。)

  2、请五个同学每人读一个自然段。要求声音宏亮,读准字音。其它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写了爬山虎这种植物的哪两部分?

  (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

  二、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1、学生看生字表,分析字形结构和需要注意的笔画:

  ⑴ 读生字表中的字,口头组词。

  ⑵ 分析字形结构,说说每个字的结构和部首。

  ⑶ 两人一组,说说每个生字需要注意的笔画和记法:

  隙:右上边的“小”不要写勾。右半部分的记法是“小日小”。

  拂:笔顺不要写错。第六笔是,第七笔是“丿”。最后两笔不要都写成竖。第六笔中的第二个折要写短一些。

  漾:右上边是秃尾巴羊,右下边是“永”。“永”的第二笔“横折”中的横要写得短。注意不要写成“水”。

  柄:右边“丙”里的“人”,最后一点不要和勾连起来。“柄”在这里当“把儿”讲。

  萎:容易写得很长,各部分要尽量写扁。第八笔是捺,不要写成点。

  2、读词语卡片:

  舒服 空隙 漾起 叶柄 刀柄 把柄 嫩茎 均匀

  拂过 吹拂 萎了 枯萎 休想 荡漾 重叠 新鲜

  枝状 触角 痕迹 牢固 瞧不起

  三、学习课文一至二自然段

  1、默读课文1、2自然段,想每段各写了什么?

  (第一段写了爬山虎生长在什么地方。第二段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

  2、重点学习第二段,了解课文从哪几个方面介绍了爬山虎的叶子,练习给第二段分层。

  ⑴ 听读第二段,标出共有几句话。

  (四句)

  ⑵ 默读第二段,想想每句话说的什么意思。

  (第一句介绍了爬山虎叶子的颜色变化;第二句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引人注意;第三句说了叶子绿得新鲜和排列情况;第四句写了叶子的动态。)

  ⑶ 用“‖”给第二段分层。

  (可以分成三层。第一层是第一句话;第二层是二、三两句;第三层是第四句。)

  教师问:为什么把二、三两句合成一层?

  (因为这两句都说的是长大了的叶子什么样,绿的颜色和怎样排列的。意思上连得很紧密。)

  ⑷ 请一位朗读语气好的同学读第二段,其它同学闭眼听读,头脑中要想象出一幅画:

  青翠欲滴的满墙绿叶,铺得是那样均匀,排列是那样整齐,看着是那样舒服,微风一吹,漾起波纹。

  ⑸ 每人说一个比喻句,把爬山虎的叶子可以比喻成什么?要求用的比喻词不能一样。

  (犹如碧绿的湖水,好像农田中绿油油的禾苗;如同人工培植的草坪;像从飞机上看到的一片树林。)

  ⑹ 练习朗读:

  爬山虎的叶子这样好看,真像一幅神奇的画面,请几个同学读这一段,看谁的语气最好,把爬山虎的叶子读得最美。

  四、反馈验收

  1、听写本课的生字新词。听写第二段最后一句话。

  2、练习背诵第2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教师导入

  本单元的训练重点是“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本课是围绕哪一个意思写的呢?(围绕爬山虎的脚写的)从哪儿看出来的?(题目)默读课文,想一想哪几段是围绕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

  二、总结“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1、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呢?作者首先确定了“要写的是什么”。(板书)爬山虎这种植物在我国各地都有,为绿化祖国,美化环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但是,人们一般看到的只是那满墙碧绿的叶子,从小到大,从红到绿,又从绿到红,最后掉光。有人也曾感到奇怪,不知它们为什么能那样牢固地铺在垂直的墙壁上,不管多大的暴风雨也不会把它们打落下来。但却很少有人扒开那密密的叶子仔细观察研究一下。本文的作者做到了这一点,所以写出了这样生动有趣的文章。我们要学习作者这种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好习惯。

  2、要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不光要想好自己要写的是什么,还要根据要写的意思选择好内容。(板书:选择好内容。)下面我们一起来看看作者要写爬山虎的脚,选择了哪些内容呢?

  请三个同学分别读3、4、5自然段,大家想:每段主要说了什么?

  ⑴ 分小组讨论这三个自然段的主要意思。

  ⑵ 请各组选派代表说一说:

  第3自然段主要介绍了爬山虎什么样;第4自然段写了爬山虎是怎样爬的;第5自然段写了触着墙和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什么不同的结果。

  ⑶ 作者选择好了要写的内容,还要安排好写的顺序,这样才能表达得更清楚,更有条理。本文的作者是怎样安排顺序的呢?

  三、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默读第3自然段,共有几句话。

  (6句)

  2、这6句话分别说了哪几个意思?

  (一、二句写了作者发现爬山虎有脚;三、四句写了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和形状;第五句写了爬山虎脚的颜色。)

  3、指导朗读:

  当作者发现爬山虎是有脚的,知道了爬山虎之所以能在墙上爬的秘密后,他的心情是什么样的?

  (非常惊喜。)

  ⑴ 学生小声练习读出惊喜的语气。

  ⑵ 教师范读:

  第一句中“可不知道它怎么能爬”要读出疑惑的语气。第二句中“原来爬山虎是有脚的”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尤其是“有脚的”三个字语气更要强烈。

  4、在书上画出爬山虎的脚长的位置。注意要画准确。(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的反面。)要通过看图或投影让学生清楚爬山虎的脚到底长在什么地方。弄清“茎”、“叶柄”、“反面”这几个关键词语的意思。要给学生直观印象。再让学生用自己的话,加上手势说说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地方。

  5、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呢?学生在书上画下来。(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学生看图加深理解,产生直观印象。作者在这里还用了一个比喻:“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换句话说:爬山虎的脚就像六七根蜗牛的触角;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的脚什么样。

  6、爬山虎的脚是什么颜色的?

  (像新叶子一样,也是嫩红的。)

  7、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说爬山虎脚的位置、形状和颜色。

  8、再请两个同学读这一自然段,要读出语气。

  (第二句要读出惊喜的语气。后面几句要读得像解说员一样,介绍要清楚。)

  四、学习课文第四自然段

  1、请一个同学读第4自然段,然后请其他同学说一说这段主要写了什么。

  (爬山虎的脚是怎么往墙上爬的。)

  2、读这段中的第三句话:“爬山虎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这句中的“这样”指的是怎样爬?从上文找答案,划在书上。(前面的两句话。)全班一齐读一读。

  3、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的脚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

  4、请两个同学用动作演示:

  面向黑板站好,用手巴住黑板,然后十指弯曲,手臂和身子慢慢贴到黑板上。再用同样的动作一下一下往上爬。全班同学齐读(或背诵)这一部分。说说“手指、臂、身子、黑板”在演示中好比是什么。

  5、每个同学都要边背边演示动作。

  6、齐读最后一句话,说说为什么看到那些细小的脚就会使人想起蛟龙的爪子?(太像了。)当两种事物很相像的时候,就可以用比喻句来形容。请同学们把这句话改成比喻句。(爬山虎那细小的脚就像图画上蛟龙的爪子。)把比喻句中的“就像”换一个词,句子内容不能变,可以换成哪些词?学生练习说句子。(“好像”、“像”、“犹如”、“如同”、“像……似的”)

  五、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1、一人读,其它同学说说这一段主要说了什么?(爬山虎的脚触着墙的和没触着墙的结果不同。)

  2、看投影:

  ⑴ 填空。

  ⑵ 回答问题:

  ① “灰色的脚”指什么?原来是什么颜色?

  ② 从哪儿能看出爬山虎的脚扒在墙上相当牢固?

  (要是你的手指不费一点儿劲,休想拉下爬山虎的一根茎。)

  六、再读课文三、四、五段,说说作者是按什么顺序写爬山虎的脚的

  七、从全文来看,作者是围绕爬山虎的脚这个意思来写的,但为什么还要用那么多的笔墨来写爬山虎的叶子(分小组讨论)

  原因有三:

  1、因为平时人们看到的都是爬山虎的叶子,课文就从人们的认识规律入手,使人读起来感到亲切、熟悉。

  2、爬山虎这种植物最吸引人的地方和对人类最有贡献的部分就是叶子。

  3、用叶子来衬托爬山虎脚的重要,如果没有爬山虎的脚,就不会有绿得那样新鲜,看着那样舒服,铺得那样均匀,荡漾得那样好看的绿叶。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8

  师:同学们,准备好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今天我们将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25 课《爬山虎的脚》

  板书课题

  师:“虎”是我们的生字,我们来一起写一下。

  师范写,生书空。

  师:看了这样的题目也许你会问,爬山虎是一种动物吗?不然,怎么会有脚呢?爬山虎是一种植物,在我们的民主路校园里就生长着这样美丽的爬山虎,你注意过吗?叶圣陶老爷爷用优美的语言为我们描述了爬山虎的脚。今天我们就来一起学习。同学们在预习时已经划了生字词,咱们来请同学读一读。谁来读?你愿意读哪一段?

  生:我想读第一段,

  生:我想读第二段,

  生:我想读第四段,

  生:我想读第五段,

  生:我想读第三段,

  师:好,其他同学听听这几位同学读得是否正确。准备好了吗?

  生读。

  师:好的,同学们来评一评,他们读得有哪些优点和不足,你来说说。

  生:他们有的读得不准确。

  师:哪个字不准确,能不能说一说。

  生:爪子的“爪”。

  师:还有吗?

  生:最后一段少读了两个字,应该是一根茎。

  师:这个字是不是读茎呢,请跟我读。

  生跟读茎。

  师:从读中看出大家预习读书的本领特别高,那同学们能不能找一找哪几段描写的是爬山虎的脚。

  生:我认为是后四段。

  生:我认为是三四段。

  师:还有不同意见吗?

  生:我认为三四五段。

  师:有三种看法,同学们认为哪种准确呢?

  生:三四五段。

  师:看样子同学们挺会抓重点的。今天,我们就重点学习三四五段,现在请同学们默读三四五段,边读边想,请默读。

  生默读。

  师:有的同学一边读书一边写写画画,很好。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爬山虎的脚能抓住墙?

  师:你读得很仔细,谁来接着提问。

  生:“萎”可不可以换成“枯萎”?

  师:你真会思考,一会儿我们一定好好研究这个问题。谁还有其他问题?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师:谁还有问题?

  生:为什么他的脚一拉直就粘在墙上?

  生:为什么脚萎了之后就连一点痕迹都没有?

  生:是用牢牢的贴在墙上好还是紧紧的贴在墙上好。

  师:你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你动脑筋了,非常好,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大致归纳一下有这么几个问题:(1)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2)它是怎样爬的,是怎么变化的?我们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让我们来看一下这堂课的教学目标。

  出示投影

  教学目标

  (1)说出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子的。它是怎么在墙上爬的。

  (2)背诵或抄写课文中自己喜欢的内容,完成课后练习3 。

  师:根据老师的提示,熟读思考,画做背写。

  生读。

  师:这么多问题怎么解决呢?其实读书百遍,其义自见,只要反复读就能解决,在小组内交流一下,大家有没有信心。

  生:有!

  自由读。

  师:相信同学们通过读划都有收获。我们的小组就是根据大家的喜好分的,有画的小组,做的小组,背的小组,写的小组。现在我们来完成第二个目标,利用画、背、做、写谈谈爬山虎的变化,看看哪个小组读得好,汇报得妙,小组间也可以展开比赛。(每个小组都有一张星级评定表)哪个小组做得好可以得到星星。好了,现在我们就开始画、做、背、写。

  师:准备各小组推荐代表上来汇报,各小组迅速汇报,评出星星,呆会儿请上来。

  小组评定。

  师:还没有完成的先停下来,这些东西老师送给你们,回去再斟酌。谁来展示一下,谁的画画得好。请你来。

  展示学生作品

  师:先请你跟大家说一说你是怎么画的。

  生:我先画两根须,再画……

  师:为什么要这样画呢?

  生:因为这样画美丽。

  师:你是你们小组最好的吗?

  生:不是。

  师:没关系,我们再请其他同学来展示。

  展示作品

  师:你来说说。

  生:爬山虎的脚原先是几根细丝,过了不久他们就会变成小圆片。

  师:那么脚长在哪里呢?怎么长成的呢?

  生:长在叶柄上。

  师:他能说出叶柄这个词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看看爬山虎的脚长在哪里。

  生读。

  师:好,在学习中遇到困难并不可怕,只要我们认真读书,就能解决,现在请我们同学评评这个小组如何?

  生:课文说脚是细丝,还说头上会变成小圆圈,他们画得没看见在哪里?

  师:小圆片是吗?

  生:他们画的有一个缺点,爬山虎的脚原先是直的,还没有碰到墙就萎了,不对。

  师:你看得真仔细。谁再来说说?

  生:我今天中午特意去观察校园里的爬山虎,我发现刚刚长出来的脚也是有绿色的头。

  师:你真是生活中的有心人,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提出不同的见解,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我们读背组的同学,通过读背来为我们展示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的。

  生:爬山虎的脚长在茎上,长叶子的地方。(停顿了一下)我想让他来帮助我。

  师:行!

  生:以前我只知道爬山虎的脚是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现在知道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就像蜗牛的触角,细细的丝,就是爬山爬山虎的脚。

  师:特别提醒大家要注意理解爬山虎的脚长在叶柄的反面。这小组理解的不错。那么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的,哪个组愿意来告诉大家一下吗?来,请你跟我上来说说脚是怎样爬的?同学们注意听。

  生:是这样爬的,爬山虎的脚用细丝包住墙,细丝原先是直的,现在是弯的,扒在墙上。

  师:谁来评评?

  生:他写得还可以,可是在读时忘了加表情。

  师:你觉得他读得表情不够,那么你能不能为大家有表情的读一读。

  生:能。

  生读。

  师:他们特别注意到爬的一系列动词,其他小组也注意到了,你们能在汇报中用上这一系列动词吗?

  生:能。

  师: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向上爬。我也有一个问题请教大家,它爬和壁虎爬有什么不同?

  生:动物的脚爬是不留住的,爬山虎的脚是爬到哪里就长到哪里。

  师:说得真好。知道小壁虎的脚是不留在墙上的,是一步一步的往上爬,这里用词多准确啊!我们在习作时也要注意用词准确。下面我们一起来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想爬山虎是怎么爬的,想一想。

  生读。

  师:作者为什么会把爬山虎的脚比喻成传说中蛟龙的爪子?

  生:因为脚很多,样子相似。

  师:你是说样子一样。除了样子还有什么相似?还有其他原因吗?

  生:蛟龙的爪子很硬,样子很相似,又能抓住墙。

  师:你能联系下文,非常值得我们学习。非常感谢叶圣陶老先生给我们带来了这么美的文章。今天我给大家带来了爬山虎爬墙的动画,请大家特别注意它爬的动作,细微的变化。

  多媒体演示爬山虎爬的过程

  师:现在让我们想像刚才爬山虎的爬的样子的画面,试着背诵这段。

  生背诵。

  师:下面请各个小组利用评价表评出今天表现最好的同学,一会儿请各小组公布一下。

  学生评。

  师:我们请已经评出来的小组为我们介绍一下好吗?

  生:我们小组评出来的是 ,他表现得非常好。

  师:得了几颗星?

  生:五颗星。

  师:你们小组呢?

  生: ,他表现得最好,得了三颗星。

  师:你们呢?

  生:我们小组都非常好,大多数都得了五颗星。

  生:我们小组平均得四颗星。

  ……

  师:真不错,各组都得到四颗星、五颗星。刚才我们随着叶爷爷了解了爬山虎的脚,其实叶子写得也很美,下节课我们就学习它的叶子。今天就上到这里,另外请同学们在课下观察一种你喜欢的植物,运用你学到的方法把他写下来。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9

  设计意图:

  《大纲》对四年级学生的写作要求是“学习写内容真实具体、条理比较清楚的简单记叙文。”而条理比较清楚对学生来说,就要按一定的顺序去观察事物,描写事物。《爬山虎的脚》一文,作者对爬山虎脚的观察细致入微,描述栩栩如生,最能体现围绕一个意思选好内容,按一定的顺序具体地描写景物的写作方法。结合组文读写训练重点和学生实际,我把这方面拟定为本课教学的重、难点。

  学校附近有爬山虎,课前我组织学生实地观察。观察前我布置了观察提纲:(1)爬山虎给你一个什么印象?(2)对着那爬满一堵墙的爬山虎,你最感兴趣的是什么?最想弄明白的是什么?借用数学尝试法的做法,要求学生以日记形式写观察日记;在课内指导学生学习课文后共同评议学生的一两篇日记(选用写作水平中等学生的习作)。这样处理有利于通过实践和对比,帮助学生掌握重、难点,激发学生的兴趣。

  爬山虎脚的生长位置、形状、颜色等静态的东西,通过实地观察,学生容易掌握。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爬山虎是怎么样在墙上爬的,我制作了多媒体软件,较形象地显示了爬的过程。

  为体现精要教学法的原则,力求围绕重点设计了多项训练内容,使学生在课内由老师指导下进行训练,训练中遇到的问题也能及时反馈。

  教学目标 :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背诵教材所指定的段落。

  2、引导学生自觉运用读懂自然段、分段等阅读方法读懂课文。

  3、使学生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继续培养学生留心和细致观察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点:

  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特点写好片段的。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爬山虎的日记。

  2、投影片。

  3、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课时安排:两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熟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给课文分段;

  4、了解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

  教学准备:1、实地观察爬山虎。2、写观察日记。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1、谜语:

  (1)上搭架,下搭架,条条青龙藤上挂。(丝瓜)

  (2)上搭架,下搭架,串串珍珠藤上挂。(葡萄)

  我们要是种丝瓜和葡萄,首先要做一项什么工作?

  (搭架子。不搭架子,丝瓜和葡萄就不能往高处生长。)

  2、导语 :

  同学们知道了,葡萄和丝瓜都是靠搭架子才能往高处攀援的植物。爬山虎呢,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往高处爬。这是为什么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爬山虎的脚》。

  3、对课题质疑。

  二、检查预习:对爬山虎的了解情况;

  三、出示学习目标、自读。

  四、学习生字新词

  1、开火车拼读、纠音。(字形重点:隙、漾)

  2、解释生字词。

  五、默读、思考:

  1、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

  2、分段。

  3、四人小组讨论分段情况、汇报。

  六、教学第一段(第1自然段)

  1、默读、思考:

  (1)这一段讲了什么?

  (2)你觉得爬山虎有什么特点?

  2、提问

  七、教学第二段(第2自然段)

  1、大家还记得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起我们注意的是什么?(满墙的叶子)你能说说你看到的叶子是怎样的吗?

  2、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又是怎样写的。

  (1)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重点写的是什么时候的叶子?从哪个词看出来?

  (2)课文写爬山虎的脚,为什么要写第1、2自然段?

  (3)讨论、归纳:要写爬山虎的脚,先要向大家介绍爬山虎生长的地方、模样、颜色等,然后才介绍爬山虎的脚,文章这样写就有条理了。

  3、重点指导朗读第3、4句。

  4、指导学生看着板书上的提纲试背第2自然段。

  5、说说你最喜欢哪一个句子,你认为哪个词语用得最好。

  八、质疑。

  九、做练习3

  板书设计 :

  25爬山虎的脚

  刚长出:嫩红--→嫩绿

  叶子

  长大了:绿得新鲜一顺儿朝下均匀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来写好片段的方法;

  2、认识大自然的神奇,培养自己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兴趣。

  教学重点:

  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脚的特点来写片段的,从中领悟围绕一个意思写好片段的方法;

  教学难点 :

  爬山虎是怎样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的。

  教学准备:

  1、在黑板上画好一幅爬山虎(缺脚)的图案。

  2、多媒体课件:(1)爬山虎的脚爬墙示意图;

  (2)一堵墙上的爬山虎。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练习3(投影片出示)

  二、导入  课文:

  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的?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我们就带着问题来学习第三段。(出示学标)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默读;用~~划出爬山虎脚的句子,这几句话分别讲了什么?

  2、提问、出句子投影,齐读。

  3、指名在已画好的爬山虎上添画脚,要求学生在几种彩色粉笔中,选择正确颜色画脚。

  以课文为根据,对照学生在黑板上画的爬山虎的脚,评议。

  请学生到黑板前用课文的语言讲述爬山虎的脚生长的位置、形状和颜色,全班说。

  4、这一自然段讲了什么?

  5、作者能把爬山虎的脚写得那么形象具体,说明了什么?课文哪个词语突出了这一点?(注意)

  三、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

  2、听录音,请同学们合上眼睛,想像一下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3、多媒体显示、理解。(一棵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

  4、用“▲”划出爬山虎在墙上爬的动作:

  触--→巴--→拉--→贴

  5、齐读

  6、抓住重点词,用自己的话说说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自己说、提名说。

  7、指导朗读

  8、作者写爬山虎的脚“一脚一脚地往上爬”,换成“一步一步”,行吗?为什么?讨论、汇报。(爬山虎并不像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越往高处爬,就要不断地长出新脚。)

  9、多媒体再显示(一棵--→满墙的爬山虎)。

  10、这一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四、教学第5自然段

  1、根据课后练习1(3),轻声朗读。

  2、同桌讨论、汇报。

  3、我们观察爬山虎时最引人注意的是叶子,可是作者却能把隐藏在叶子间的脚写得这么具体详细,说明了什么?(观察细致、耐心)

  五、第三段总结: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先讲它的生长位置、形状和颜色,再讲它是怎样在墙上爬的,最后讲触着墙与没触着墙的爬山虎的脚有何不同。

  六、质疑

  七、评议学生的一篇观察日记。

  八、课外作业 :

  1、根据平时对校内紫荆树的观察,自己确定一个意思来写片段;

  2、你将从哪几个方面来表现这个意思。

  板书设计 :

  生长位置、形状、颜色

  爬山虎的脚

  触--→巴--→拉--→贴

  触着墙←-→没触着墙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习作者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观察能力。

  2.了解作者是怎样围绕爬山虎的脚把意思写清楚的。

  3.能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相关段落。

  4.体会爬山虎坚忍不拔、积极向上的精神。

  教学重点: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把一个意思写清楚的方法。

  教学难点:抓住特点把事物写具体的方法。

  教学流程:

  一、出示实物引出课题

  出示吸盘:这是什么?什么样的吸盘?你能把你看到的说给大家听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总结出观察时要细、抓特点、注意变化)

  有一种植物的茎上长出的细丝触着物体时顶端变成了小圆盘就有这种吸附的功能,谁知道是哪种植物的什么?(板书:爬山虎的脚)

  二、释题读文理清段落

  1.谈谈你眼中的爬山虎好吗?(展示课前查找的关于爬山虎的资料):爬山虎是一种攀援在墙上供观赏的植物。也叫巴山虎、爬墙虎、地锦、常青藤、飞天蜈蚣、假葡萄藤。原产我国,北起长白山,南至广东、广西,广泛分布。为葡萄科落叶大藤本,是一种美丽的垂直绿化植物。其形态与野葡萄相似,枝上有卷须,卷须尖端有粘性吸盘,遇到物体便吸附在上,无论是岩石、墙壁或是树木,均能吸附。叶由三片小叶构成掌状复叶,夏季枝叶茂密,用于绿化房屋墙壁、公园山石,既可美化环境,又能降温,调节空气,减少噪音。爬山虎适应性强,对土壤要求不严,阴湿环境或向阳处,均能茁壮生长。繁殖采用播种、压条、扦插等多种方法,通常多采用扦插法,成活率达95%。一年生苗株高可达一米。房屋、楼墙跟或院墙跟处种植,应离墙基五十厘米挖坑,株距一般以一点五米为宜。在楼房阳台可以盆栽,苗盆紧靠墙壁,枝蔓迅速吸附墙壁。爬山虎的根、茎可入药,有破瘀血、消肿毒之功效。果可酿酒。

  2.自由读课文后理清哪几段是写爬山虎的脚的?(3—5自然段)除了写它的脚之外还写了什么?(爬山虎生长的地方与叶子的特点)

  三、逐段剖析理解内容

  (一)爬山虎的位置

  出示提纲(1)作者看见的爬山虎生长在哪里?它的生长与其它植物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2)爬山虎长得怎样,从哪能看出来?画出相关词。

  (3)为什么作者把爬山虎生长的地方写得这么具体?

  (二)爬山虎的叶子(在黑板上画出几片叶子)

  1.指读思考:爬山虎的叶子在生长中有什么变化?(颜色:嫩红到嫩绿)课文着重讲了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的,讨论:爬山虎的叶尖为什么一顺朝下?为什么“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教师可播放录相片,静态与动态的爬山虎的叶子。)

  2.出示卡片引导孩子试背此段:嫩红、嫩绿、引人注意、新鲜、一顺朝下、均匀、重叠、空隙、拂过、漾起波纹。

  (三)爬山虎的脚

  作者围绕爬山虎的脚每个自然段都写了什么?(样子、怎么爬、与墙的关系)

  1.灯片出示:爬山虎的脚长在上。茎上(  )的地方,反面伸出枝状的六七根(  ),每根(  )像蜗牛的(  )。(  )跟新叶子一样,也是(  )。这就是爬山虎的脚。

  要求:小组学习填出空白的地方,并思考写了脚的什么特点?(位置、形状、颜色)

  师:我这里有好几种颜色的粉笔,你能自选一种上黑板前面画出爬山虎的脚吗?(让学生上黑板上去画可以运用课文中关键词对爬山虎的脚的位置与形状、颜色的理解)

  2.默读4自然段:用波浪线画出此段的中心句,用画出爬山虎脚动作的词,讨论这些词能随意变动吗,为什么?(学生讨论后回答后观看flash动画)

  学生根据画出的动作词想象爬山虎脚向上爬的样子,指名上前贴出这几个词。(触、巴、拉、贴、爬)试试用自己的话说一说它是怎么爬的。

  3.齐读第5自然段思考脚的变化包括哪两种情况?

  出示:触着墙的(      )

  没有触着墙的(       )

  师:爬山虎之所以能不断地向上生长着,也使这绿绿墙呈现于人们的眼前,可这变化是作者一天就能观察到的吗?(很长一段时间)这都是作者细心观察、连续观察的结果,才能抓住事物特点写具体。

  四、练习巩固升华主题

  1.看板书:课文围绕爬山虎的脚先写了(  ),再写了(  ),最后写了(   )。

  2.看录相配乐朗读,欣赏爬山虎。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11

  教学案例

  长沙市芙蓉区燕山小学崔妍《爬山虎的脚》是人教社小学语文课标实验教材第七册的一篇精读课文。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老在本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来启发学生在平时的学习生活中要注意留心细致地观察身边的事物。这篇课文内容具体,条理清楚,文字浅显,学生在理解课文内容方面困难不大,应该把教学的重点放在了解爬山虎的脚的特点和学习作者是怎样围绕一个意思与具体的。教学时,注意围绕“理解课文内容,抓住事物的特点写”这一训练重点,引导学生集中研究、作者是怎样观察事物和抓特点写的,从中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的地方,从中学习怎样写好片断,突破本课教学难点。

  教学片断1:品味美读

  1、师:这节课我们就来重点学习写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两部分。

  板书:叶子

  脚

  2、师:我们先来看一看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看课件)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3、师引导学生边看边观察:(1)刚长出来的叶子是什么样子?(2)再看看长大的叶子又是什么样子?(3)你再仔细观察叶子的生长方向?

  4、师: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谁来读?谁来说说爬山虎叶子有什么特点?

  5、师:书上说爬山虎的叶子绿得那么新鲜?(板书:绿得新鲜)

  新鲜这个词我们平常用来形容什么?

  在这里用新鲜这个词来形容爬山虎的叶子,你有什么感觉?这告诉了我们叶子的什么?

  生1:叶子的颜色。

  生2:叶尖朝下是他的生长方向。生3:叶子在墙上排列得顺序。铺得均匀)

  6、师:老师这有一句话。让我们一起来感受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出示“一阵风拂过,一墙的叶子就漾起波纹,好看得很。”(1)请一名同学来美美的读读。

  (2)读着这句话,你仿佛看到什么?听到什么?

  (课件:叶动的样子)

  (3)瞧,叶儿动了,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般轻轻漾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我们一起来试试?男生?快让我听听女生们动听的声音?

  “新课标”特别强调“读”的重要性,提倡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发生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熏陶。阅读教学要以读文本,要让书声成为课堂的主旋律。在理解叶子的动态美和静态美后,我和学生一起欣赏风吹时爬山虎叶子的美,营造一种和谐、鲜活的品味语言的氛围,让学生畅所欲言谈感受: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瞧,叶儿动了,风轻轻地拂过叶子,叶子像波浪般轻轻漾起。谁能读出这种感觉来?此时,美读顺理成章,水到渠成了,于是便有了课堂中,学生自由读,师生对比读,男生女生比赛读等各种形式,进行了充分朗读。

  教学片断2:自主研读,交流收获

  1、师:爬山虎的叶子这样的美丽、充满勃勃生机,跟它的脚有着很大的关系。请同学们默读课文

  三、

  四、五自然段,思考:爬山虎的脚有哪些地方吸引了你?

  (注重培养学生自主意识和习惯,打破传统“串讲”形式,以学生自主阅读为主,充分让学生自读、自悟,让学生学会主动学习。)

  2、汇报交流。交流话题一:

  1、生:爬山虎脚的样子吸引了我。

  2、师: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课文中是怎么写的呢?自己读一读,然后用笔划一划。

  3、生自己边读边找边划。

  4、师:谁来说说爬山虎的脚是什么样的?(爬山虎的脚长在什么位置上?形状呢?是什么颜色啊?)

  板书:长叶柄的反面、枝状细丝、嫩红

  5、师:让我们一起来观察爬山虎脚的样子(出示课件)

  6、师简笔画爬山虎的茎、叶子。

  师:老师想画爬山虎的脚,你们说应该画在什么地方?有小画家来帮帮我吗?

  7、生上台画一画爬山虎的脚。

  8、师:能看着你画的脚来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吗?

  9、根据生的回答师问:作者把脚的样子比作了什么啊?(蜗牛的触角)蜗牛的触角这么细的脚,作者都仔细看过,发现是枝状的,还数了有六七根,叶圣陶爷爷观察得真是仔细具体啊。

  《爬山虎的脚》是一篇常识性课文,如果用单一的抓重点句、重点词谈体会,再来指导学生感情朗读的方式教学,容易引起学生语言感知上的疲劳,学生便会缺乏兴趣,注意力分散。经过我的再三思索,打算换一种方式,决定巧用简笔画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直观形象的简笔画,可以将语言文字所叙述的事物,描绘成鲜活有趣、看的喜爱、感受真切的东西,使课堂气氛一下子变得情趣万千,充满了勃勃生机。在教学课文本段,了解爬山虎的脚的位置、形状、颜色时,我便发挥了学生的特长动手画一画,先放足时间让学生找到书本上有关的语句,朗读反复琢磨,再指名学生上台作画,画后一起评价画得像不像,请同学们根据画的脚来说说爬山虎脚的样子。这一设计使学生情绪高涨的朗读起来。

  交流话题二:

  1、师:爬山虎的脚还有什么地方吸引了你们?

  2、生1:爬山虎的脚会爬墙吸引了我。生2: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爬墙的吸引了我。

  3、师:现在我们进入同桌互助学习时间,请每组同桌按以下三点学习,比一比谁学得最认真,学得最快。(1)读一读:描写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2)找一找: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3)谈一谈:你体会到了什么?

  4、师:谁来告诉老师你们学懂了些什么?

  5、生:我读懂了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

  6、师:现在老师让大家观察爬山虎的脚是怎样往上爬的,注意它在向上爬的过程中脚有什么变化?(课件出示)谁观察到了?

  7、生:爬山虎的脚变弯了。

  8、师:你们还学懂了什么?谁来补充?

  9、生:我找到了描写爬山虎爬墙的动作的词语。(触、变、巴、弯、拉、贴)

  10、师:找的可真准确。我们一起来读读。抓住了这些重点词,我们就可以更清楚的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在墙上爬的啦。

  11、师:从中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12、生1:爬山虎的脚不像别的动物那样用脚交替着往上爬,而是长一只脚就巴住墙,再长出另一只脚,再巴住墙,它要不停的向上爬,就要不断的长出新脚来,所以叶圣陶爷爷说,“就是这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组织学生边说边演示

  生2:触到墙就变成小圆片,这里说明速度很快。

  生3:从巴这个字,看出爬山虎的脚紧紧的抓在墙上,相当的牢固。生4:我体会到这段描写用词非常恰当,爬山虎是一脚一脚地往上爬,爬得非常辛苦。

  13、师:爬山虎这种脚踏实地,扎扎实实的精神真是令我们感到佩服。请同学们边读边想像:爬山虎正在墙上缓缓地爬行着。看哪边的同学读得最棒!

  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书,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标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动词(触、巴、拉、贴)。然后师生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通过看课件、讨论,让学生不但理解“一脚一脚”的意思,而且还让学生真正明白了爬山虎究竟是怎样一脚一脚往上爬的,进一步体会到作者用词的准确和观察的细致。

  本段教学抓住重点词句去体会,又以多媒体直观演示,突破了教学难点。俗话说得好:“人的肢体语言是最为丰富的,也是最具魅力的。”课文第四自然段,讲述的是爬山虎怎样爬墙的,如果单单的让学生找到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触、巴、拉、贴)来说一说是怎样爬的,学生未必能真正理解。想到这儿,我让学生们都把两只手伸出来,把自己的胳膊当作爬上虎的一根茎,手当作爬山虎的细丝,手指肚当作细丝的小圆点。先让学生根据课文内容自己演练一下爬山虎是怎样爬墙的;接着指名让学生到黑板上来演示,把黑板当作一面墙,先把手指肚触着墙,胳膊弯曲,手指伸直向上拉,胳膊伸直,整个身体就贴近黑板,就这样一脚一脚向上爬。经过同学们的演示讲解,学生由原来误认为爬山虎像人一样双脚一前一后的走路,逐渐明白了爬山虎到底是怎样爬墙的。运用肢体演示,降低了学生理解课文重点内容的难度,学生也比较喜欢这种形式,做到了在乐中学,学中得。

  教学片断3:

  1、师:同学们,学完这篇课文,给了我们什么启发?你认为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

  2、生:观察要细致全面、要抓住事物的特点来观察、要注意事物的细微变化。

  3、师:老师希望大家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做个观察的有心人,留心周围的事物,用你的慧眼去发现世界,用你手中的笔去描绘美好的世界。课后请同学们以《我发现的小秘密》为题写个观察片段。

  学生提出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阅读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采用问题来总结课文:学习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重视拓展文本,延伸课堂,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课外阅读的开始,布置了以《我发现的小秘密》为题的作业。

  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从中感受到要相信学生,把课堂交给学生,把读书权交给学生,把说话权给学生,把选择权交给学生,让学生充分的阅读、感悟、思考、质疑、解疑,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不再是在老师的牵引下被动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同时,利用多媒体创设情景,突破难点,在读懂内容基础上,进行相应写的训练,使课文中的观察和写作知识实现迁移,获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12

  课时目标:

  1、认识本文生字,学会本文生字。

  2、感受爬山虎叶的美。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二自然段。

  重点难点:

  重点:了解课文内容。难点:理清课文脉络。

  教学准备:了解本文作者;本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出示谜底为“丝瓜”“葡萄”的谜语。

  2、谈话激趣:同学们,丝瓜和葡萄往高处爬都需要搭架子。爬山虎也是一种攀援植物,可是它不用搭架子也能爬到墙上,爬到房顶上,这是为什么呢?(因为它有脚。)爬山虎的脚是怎样的呢?叶圣陶爷爷是一位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人。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他写的《爬山虎的脚》。

  二、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1、小组合作交流: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读准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课文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爬山虎的什么?

  2、检查交流:

  (1)领读词语。

  嫩绿舒服均匀重叠空隙漾起拂过叶柄蜗牛紧贴蛟龙枯萎逐渐牢固

  (2)你读懂每个自然段都写什么了吗?第一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生长的茂盛。第二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很美丽。

  第三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生长位置、样子和形状。第四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是怎么爬的。第五自然段写了爬山虎的脚的变化。

  三、理解第一和第二自然段。

  1、读第一自然段,作者从哪几个方面写爬山虎的叶子的?

  2、你从“满是”、“一大片”中体会到了什么?

  3、欣赏爬山虎爬到岩石、屋顶、墙上的图片。

  4、说说你的感受,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5、感受第二自然段中描写爬山虎的叶子颜色变化美,形态美。

  四、布置作业,积累语言。

  1、抄写词语。

  2、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五、板书设计

  爬山虎的脚

  颜色:嫩红、嫩绿、绿叶

  形态:密而均匀、一顺儿脚爬

  教学反思:

  四年级的学生对植物比较感兴趣,教学本课时,我的思路是按照课文的顺序,先理清作者是从那几个方面来写爬山虎的,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然后注意研读爬山虎各部分的特点。放手让学生都自悟,然后适当点拨。

  四年级重要的词语还是需要落实,比如“一顺儿”,通过借助工具书或插图来理解都很好,如果要更进一步,可以让学生看着插图,用自己的话来解释一下什么叫“一顺儿”;注重课文的诵读和背诵,安排的时间、机会也比较多。不足之处有:虽然诵读和背诵的时间有保证,但要注重层次,每次诵读体会更深,层层深入。教案编写时有些步骤补充在一旁,布局不利于整体统筹。提问时应以一两个主要问题为线,过于琐碎会扰乱学生的思路。提问语言不够间接明确,一分钟内出现多次提问的现象。主要还是源于我对他们缺乏信心,担心他们听不懂我的提问。另外,也由于自己对于学生的关注不够,没有在提问后及时关注学生的表情动作。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不能及时给予合适的评价,错过了强化笔记习惯和鼓励思考的时机,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也有所减弱。在学生回答段落大意之后应再做梳理、引导。我的准备还是简单粗暴了,“承上”不足,“启下”要单刀直入。在课堂中随时总结学习方法,并向学生点明,让他们加以借鉴。目前的课堂笔记都要求记录在书上,学生可能尚未养成习惯,需要教师指导。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13

  这篇课文细致地描写了爬山虎生长的地方,爬山虎的叶子,爬山虎脚的形状和特点,以及它是如何一步一步往上爬的。读后使我们也产生了探究的愿望,激起我们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强烈兴趣。

  课文第2自然段写爬山虎的叶子。从刚长出来到长大,叶子的颜色从嫩红变成嫩绿,长大后的叶子引人注目,并给人一种非常舒服的感觉。

  课文的重点部分是第3至4自然段。作者形象地把爬山虎茎上的卷须比作“脚”,非常生动地描写了爬山虎的“脚”的样子,以及它是怎样向上攀爬的。它长在“茎上长叶柄的地方”,它的形状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颜色如新叶。在第4自然段中,作者通过“触、变、巴、拉、紧贴”等一系列动词,清楚地写出了爬山虎爬墙的过程。最后一个自然段写了爬山虎与墙的关系:它的脚要是没触着墙就会枯萎。

  通过读文我们可以体会到,作者对爬山虎的观察细致入微,而且是连续观察了很长时间。

  选编这篇课文的目的,一是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细致、连续地观察事物的,从而培养学生认真观察事物的兴趣和习惯;二是学习作者是怎样把观察到的事物具体地、有顺序地写下来的。

  本文的教学重难点是通过对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的特点,并体会作者是怎样用准确、生动的语言写出它的特点的。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篇14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六年制第七册里的一篇观察描写某种植物的精读课文《爬山虎的脚》。

  一、说教材。

  《爬山虎的脚》这篇精读课文的作者是中国现代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叶爷爷在这篇课文中用细致、简洁的文笔分别介绍了爬山虎叶子和脚的形状特点,以及它是怎样用脚爬墙的。课文介绍爬山虎叶子的特点是通过叶子的变化来讲,侧重讲长大了的叶子的颜色、排列、动态。介绍爬山虎的脚的特点是分三个方面来讲。先讲爬山虎脚的样子和颜色,再讲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最后讲爬山虎的脚与墙的依赖关系,巴住墙与没巴住墙的不同结果。本篇课文是安排在本册中的第七单元组中,其目的是在读懂,理解字词句段的基础上了解课文叙述的顺序,继续学习和进一步巩固怎样抓住课文的主要内容的知识点,学习作者观察事物的方法,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同时增强他们具有爱护自然,保护环境的意识。于是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重点词句、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

  能力目标:学习作者观察和表达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和能力。

  情感目标:激发学生观察的兴趣,做生活的有心人。

  二、说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词句的理解,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是本课的教学重点。

  爬山虎是怎样向上爬的,这是学习本课的难点。

  三、说教法和学法

  我结合本课特点和本组课文训练重点。以读书训练为径,以语言文字训练为纬,开放全脑为桥,充分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参与学习过程。以学生饶有兴趣的说、演、画、议 来代替教师单一的讲。在艺术的熏陶下激发学生的自主性、主动性、发展性和创造性。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感悟的境界。

  四、说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审美欣赏

  巧妙的开场白可以吸引学生注意,创设良好课堂气氛给学生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是上好一节课好的开始。于是我以轻快的音乐和简单的动作让学生全身心的放松,以饱满的精神准备上课。(播放上课实录)通过这个环节学生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了起来,个个精神抖擞。接着我出示图片,引导学生说出马的脚可以奔跑、乌龟的脚可以爬行、小宝宝的脚可以走路。以此谈话导入课题:同学们我们知道大部分动物都长着脚。那你们想想看植物会长脚吗?今天我们就跟着老师一起去认识一种植物的脚。同时板书课题《爬山虎的脚》,再出示爬山虎图片。同学们这一片绿油油的攀援植物就是爬山虎。它同样也长着脚。想不想看看呢?通过这样的设悬念,激起学生求知的欲望。

  (二)、细致观察,建构新知

  小学生是通过形象来认识世界的,在教学中只有设法让学生感到语言文字所描绘的鲜明形象,才能引起学生对课文内容的关注,才能入境生情,促进自悟自学。于是在这节教学中我设计了以下几个环节:

  1、比一比

  我让学生自由组成学习小分队各组发爬山虎(播放上课实录),让学生自己去观察了解,再让学生说一说你是按什么顺序观察的?观察到了些什么?再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引导学生了解文中作者是怎样抓住事物特点观察的。

  一是细心观察,所以才能看见“叶尖一顺儿朝下”在墙上铺得那么均匀,没有重叠起来的,也不留一点儿空隙。才能发现爬山虎的脚是“枝状的六七根细丝”及“每根细丝像蜗牛的触角”等等。二是连续观察,所以才会发现“原先直的细丝后来变弯了,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才会发现没触着墙的脚,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一点儿痕迹也没有了。”通过这样比一比的环节,同学们的积极性很快就调动起来了,同时也潜移默化地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借以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良好的观察习惯。

  2、找一找、读一读

  我先让学生自由读课文,并找出文中写爬山虎叶子的句子,理解刚长出来和长大了的叶子各有什么特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课文怎样写长大了的叶子,并抓住新鲜,一顺儿、均匀这几个重点词进行分析讲解。然后指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抓住重音、反复多读,在读中感悟爬山虎叶子的色泽美、整齐美和微风吹拂时的动态美。这节内容较容易掌握,所以我是以学生自学为主,教师讲解为辅,充分培养学生的独立学习能力。

  3、画一画

  谈话导入:爬山虎的叶子之所以这样生机勃勃地爬满墙,跟它的脚有着密切的关系.它的脚又是怎样的呢?于是我让学生从文中找出描写爬山虎脚的句子.了解爬山虎脚的位置、样子、颜色。我同时板书。再让学生拿起画笔画一画爬山虎的脚,随后播放课件予以对比。这样不仅可以活跃课堂气氛,而且也充分地发挥了学生的想象。                                           

  ( 三)、抓重难点、强化认知 

  在这节教学中,我以演一演、议一议的方式来帮助学生了解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我先让学生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的第四自然段找出爬山虎怎样爬的句子,并标出动词。随后我出示句子及图片重点理解触、巴、拉、贴等词的准确性。从而引导学生理解爬山虎一脚一脚向上爬的意思。它并不是像我们人这样左右脚交替着前进,而是长一只脚巴住墙,再长一只脚,再巴住墙,这样慢慢地爬满墙。然后再引导学生小组合作,怎样演好爬山虎向上爬的动作。推荐代表上台演一演,其他学生评价,好在哪里?不好的地方怎样改?通过大家的表演和讨论,进一步理解爬山虎是怎样爬满墙的。接着让学生从“触着墙”与“没触着墙”入手,找出两个不同的结果。(同时板书)再播放录象,朗读全文。从而使学生更直观地理解爬山虎的生长过程,体会它顽强的生命力。

  最后,总结课文。

  学生提着问题并且带着问题读书,读中解决问题。这仅仅是教学的浅层目标,而带着疑问走出课堂才是创新型学生应该具备的素质。因此,本节课我采用提问的方式来总结全文。“学习了这篇课文作者在观察方面有什么地方值得我们学习呢?”从而留给学生充分的思考空间。

  五、说板书设计

  为了让学生更明确、更具体地掌握本文的要点。我特以简单精练的框架形式设计了板书。

  位置

  脚   颜色

  形状

  爬山虎的脚

  触着墙     牢固

  爬

  没触着墙   萎了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爬山虎的脚》教学建议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