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漫游诗人 点赞 分享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精选13篇)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7

  前两天,实习老师执教《虎门销烟》一课时,学生的一个质疑,改变了原来的教学设计,使重点段落的教学收到了意想不到的效果。

  《虎门销烟》是苏教版小语第七册中的一篇课文,记叙了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其中“怎样销烟”是本文的教学重点。关于怎样销烟,文中是这样描写的:

  只见一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工人,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把收缴来的鸦片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

  关于这一重点段的教学,老师在课前是这样设计的:

  先在整个自然段中找出这一具体描写销烟过程的句子;然后找出这一句话中表示动作的词语;再看看作者是用了哪些词语把这一系列动作连接起来的;最后试着用“先……再……然后……”这一关联词语说话。

  在课堂上当老师引导学生找划关联词语时,突然有个学生举手问道;“老师,‘抛’这个词就是‘扔’、‘倒’的意思?为什么要用‘抛’呢?”这个问题原本在备课时设想由老师来提出,想不到学生很爱思考,给了老师一个意外的惊喜。于是,老师让同学们展开讨论。讨论结果:大多数同学认为还是用“抛”好。接着,老师进而启发道:再比较着读一读,感觉一下有何不同。这时,学生举手说道:“‘抛入池内’和‘倒入池内’都能说明工人销烟的动作,但‘抛’的力量比‘倒’更要大些。”话音一落,许多同学也都点头表示赞同。

  老师再提醒学生要边读边观察插图边思考,学生通过充分地品读、看图、思索,体会出:“‘抛’更加能体现出中国人民对害人的鸦片的痛恨心情。”一语中的,水到渠成,学生体会得真好。

  在这样的基础上,请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段话,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我想,通过思考——默读——辨析——背诵,“虎门销烟”的经过也就深深地印入了学生的脑海,爱国主义的种子也悄然播下。

  这节课的教学比原来设想的更精彩,我们一直说“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如果我们在教学中一直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基线,充分体现他们在课堂上的主人翁地位,我想,我们收获到的“意想不到的精彩”会更多!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id=1926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2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用“先……再……然后……”表示顺序的词语写一段表示动作的话。

  4、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烟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

  读懂课文,理解销烟的经过。难点:懂得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以图揭题

  1、出示图片,提问:这图上的人物是谁呢?你了解他的什么事呢?教师简单介绍林则徐。

  2、揭题,解题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林则徐在虎门销烟的事情。介绍虎门的地理位置,鸦片对人民的毒害,理解销烟的意思。

  二、初读课文

  1、学生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开火车朗读。教师随时指出读错的音节。

  (2)指名分节朗读课文。思考:事情发生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事情的大致经过怎样?学生指出同学读错的地方。

  (3)齐读课文,然后回答思考题学生交流。

  三、指导书写

  1、学生齐读生字,找出易写错的字。

  2、指导按笔顺书写。

  3、学生描红。

  4、讲解“寨,徐,泄,斤,侮”的五笔拆分方法。学生练习盲打。

  四、布置作业

  1、课后熟读课文

  2、抄写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指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齐读生字词。

  二、精读课文。

  1、学习第一自然段。

  (1)齐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2)这一自然段,告诉我们什么?

  (3)为什么这个日子值得纪念呢?我们继续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2、学习第二自然段。

  (1)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你从哪儿看出了虎门寨这一天不同寻常。学生交流。板书:水泄不通 彩旗林立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壮观的场面。

  (3)讨论:

  ①为什么来到海滩的人这么多?(说明禁烟大快人心)

  ②文武官员到场说明什么?(说明政府禁烟决心很大)

  ③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到场观看?(让外国人看看中国人民的威风)

  (4)齐读课文。

  3、学习三至五自然段

  (1)默读三至五自然段,用自己的话概括地说一说,这三个自然段主要讲什么?

  (2)画出课文中具体写怎样销烟的。根据出先……再……然后……的顺序。

  (3)引导学生抓住“整整”“23天”“二百多万斤”等词语体会销烟的巨大成果。

  (4)指导朗读,让学生结合“礼炮轰鸣”“群情沸腾”“成千上万”“激动得跳啊,叫啊”“响彻”等词句的理解,想像当时欢场雷动的场面,体会到虎门销烟得民心,顺民意。

  (5)齐读课文。

  三、学习课文第六自然段

  1、指名读课文第六自然段。

  2、指导朗读。让学生抓住“沉重地打击”“不可欺侮”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3、回读第一自然段,你现在明不明白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呢?引导学生联系时代背景、销烟的成果及意义来说一说。

  4、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四、完成课后第5题齐读文中销烟经过的章节,注意动词的使用。用“先……再……然后”写一段话,注意用上表示动作的词语,课外完成。

  五、布置作业。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3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认读8个生字,掌握10个生字,会组词。

  3、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4、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扫除文字障碍、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了解历史背景及销烟的意义。

  3、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1、介绍历史背景及鸦片的危害(出示鸦片给国家、民众带来危害的画面及文字)

  2、释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初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读音,并组词。

  2、理解词义

  赞不绝口 欢呼雀跃 垂手恭听 水泄不通 沸腾

  3、再读课文,概括课文主要内容

  提示: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三、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习文中描写场面的段落,进行片段描写。

  教学流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大家都知道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深重灾难,今天,我们就一起穿越时光隧道。回到172年前的广州城,去亲自感受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观场景吧。

  二、对照阅读:品味人物心情

  (读第1自然段和第6自然段)

  1、广州城因为什么而沸腾?划出表现广州城热闹的句子。

  2、当外国商人见到销烟以后,他们有什么反应?

  板书: 百姓      外国商人

  开心喜悦   狼狈不堪

  大长中国人志气 灭外国侵略者威风

  3、指导朗读。

  三、重点阅读,体会壮观气势。

  (一)体会人气壮观(出示画面)

  学生自由朗读第2自然段。

  ①表现前来观看销烟人数之多的词。

  ②描绘人们热烈庆祝销烟喜悦心情的词、句子。

  (二)体会场景壮观。

  学生自由读第4、5自然段,划出句子,找出重点词。(出示画面)

  1、表现销烟池规模宏大的句子:

  2、描写销烟时的场景:

  ①找出销烟的具体过程的句子:

  ②销烟时的情景:

  ③围观群众的表现:

  ④销烟的数量:

  3、指导朗读。

  四、总结:

  在国难当头之际,林则徐坚决反对外敌,虎门销烟之举,销毁的不仅仅是鸦片,更是“东亚病夫”的形象,大长了中国人民的志气,大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国人扬眉吐气。

  五、拓展训练

  1、学习了这篇课文你想说些什么?

  2、仿照文中三处热闹场面描写段落,把“六一”儿童节或春节的热闹场景写下来。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4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认读本课的14个生字,会写9个生字。另有3个多音字要掌握,理解并熟记有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课文。

  3、能用表示顺序的词语“先……再……然后……”写一段话。

  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想象,体会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2、学生回顾历史,了解林则徐虎门销烟的壮举,学习林则徐坚决抵御外敌,维护民族尊严的崇高品质,激发学生的爱国之心,情动于中而发于外。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爱祖国、拒外辱的精神。学生通过认识危害,激发学生远离毒品的思想。

  课前准备:

  学生查找一些背景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师:同学们,老师课前布置大家搜集一些关于资料,还有战争时期中国的现实状况,你愿意与大家一起交谈吗?

  学生对自己所收集的资料可以畅所欲言地与同学们进行交流。

  二、初步感知

  师:的确,外来的给中国人带来的是灾难,是痛苦,谁敢在当时挺身而出,救人们于水火之中,这个人的名字就是---林则徐,今天就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个伟大的禁烟英雄的事迹。

  1、组织学生自主学习,读通课文。

  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出本课14个要求认读的生字,注意文中的三个多音字,遇到不认识的通过查字典解决。边读边注意把不懂的词语画出来。

  2、组织学生小组合作,互助识字。(教师要注意巡视,及时发现问题,及时解决。)

  小组内互相拼读生字,解决不懂的词语。实在解决不了的全班共同解决。

  3、组织学生朗读课文。

  三、理解课文

  师:生字都认识了,课文也读得流利了,再仔细地读读课文,边读边想,你读懂了什么?

  学生自读课文,边读边想。

  学生汇报:

  林则徐销烟有深远的意义。

  结合课外资料来谈。

  林则徐禁烟斗争,不仅在当时给帝国主义以重创,震惊了世界,而且在人类禁毒史上也写下了辉煌的一章。

  师:当你了解了虎门销烟后,你最想说的是什么?

  学生畅所欲言。

  教师相机指导朗读

  朗读的重点应放在三和五自然段上,因为这两段充分的体现了林则徐销烟的决心和销烟给人们带来无限的喜悦。

  师:下面我们再认真的读一读书,把你感受最深的段落读给你的好朋友,如果你能背过来那就更好了。

  学生选择性的读,并试着背诵。

  学生自由选择学习伙伴,选择段落读一读或背一背。

  四、书写生字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5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读懂课文,了解虎门销烟的经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历史意义。

  2、运用多媒体手段,再现历史场景,引导学生在感受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难点:走进虎门销烟现场,感受老百姓激动的心情,了解虎门销烟的伟大的历史意义。

  教学媒体:自制《虎门销烟》课件(文字、图片、声像),教师运用电脑等现代教学媒体,向学生传递教学信息。

  教学对象分析:教学对象虽已到了中年段的末期,但由于生活的年代与虎门销烟事件相隔久远,因此,对鸦片给当时中国造成的危害不甚了解,所以对老百姓当时的欢呼雀跃、销烟的历史意义也没有直接的感受,这些客观情况造成了对课文理解的难度。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我们通过初读课文,了解到1839年6月3日,林则徐领导广东军民在虎门寨销毁了二百多万斤鸦片。

  2、这节课,让我们穿过历史长河,跨越时空,去销烟现场看一看那值得纪念的一幕。

  二、精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书本默读课文。再次阅读,你们又有哪些疑问呢?请在书中做个记号。

  (一)质疑

  (是怎么销烟的?   为什么采用盐巴、石灰销毁鸦片的方法?  老百姓为什么那么高兴?  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

  (二)交流

  1、首先,让我们来看看是怎么销烟的?能找到吗?

  出示句子:

  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盐巴,再……

  (1)通过这句的介绍,你能说说销烟有哪几个步骤吗?

  (2)你从哪些词语看出有3个步骤

  (3)为什么采用这样的方法?

  2、害人的鸦片就这样被销毁了,观看的老百姓非常激动,你们从哪儿感受到的?

  追问:成千上万的人大声叫喊、大声欢呼,此情此景,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看见?

  3、文中还有哪些描写,也让我们觉得这销烟现场像过节一样呢?读一读。

  4、千上万的老百姓为什么那样的激动、兴奋,?

  (当时的中国老百姓给鸦片害惨了。那时侯,鸦片如同一个恶魔,在中国的土地上肆虐。许多中国人沉迷于鸦片中,中毒上瘾。)

  请看下面一组真实的照片:(出示历史照片)

  虽然,他们的面容不一,却有着一样瘦弱的身体,为什么?因为鸦片!鸦片使得他们不思劳作,鸦片使得他们倾家荡产!

  大片的田地荒芜,大量的白银外流。多少老百姓在痛苦地.挣扎,又有多少年轻的妻子泪眼相伴!

  最可怕的是:当时的军队中,许多士兵手拿两杆枪,一杆是作为武器的枪,锈迹斑斑;另一杆就是烟枪,油光锃  亮。当时的中国人被西方称为“东亚病夫”。

  现在,深受其害的老百姓看见鸦片被销毁,怎能不激动不兴奋?!

  他们会激动地叫什么?喊什么?

  谁再读读第四节?

  让我们走近些,再看看这激动人心的一刻。(看录像)

  5、目睹这壮举的除了有受到鸦片残害的中国人,还有应邀前来的外国商人。林则徐为什么邀请外国商人呢?

  (看看中国人销烟的决心,警告)

  那,外国商人看到了,会是什么样子呢?

  正如第6节所说的,他们的嚣张气焰遭到了沉重的打击。

  据史料记载,销烟前,外国商人根本不相信林则徐会把鸦片全部销毁。此时,亲眼目睹销烟过程的外国商人在懊丧之余,也不得不佩服林则徐。当时,就有外国商人向林则徐脱帽致敬。(出示史料照片)

  6、你能勾勒一下心目中林则徐的形象吗?(看图片)

  这就是爱国英雄林则徐,目光是那样的坚定。他和虎门销烟这一伟大壮举一起载入了民族史册,时时激励着华夏子孙。

  齐读第6节

  三、总结:

  一百多年过去了,当年的虎门寨已成了如今的虎门镇。那儿的天依然是蓝的,那儿的海也依然在咆哮着。碧空下,矗立着林则徐的雕像,仍然那样的威严,仿佛向人们诉说着虎门不平凡的昨天。

  让我们把这伟大壮举永记心田。齐读课文。

  四、课外延伸:

  结合现在的走私毒品现象说说自己的看法。

  板书设计

  27虎门销烟

  壮举

  销烟前      销烟时      销烟后

  (人山人海)(烟雾弥漫)(欢呼雀跃)

  中国人民不可欺!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6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51

  丰富文本体验 领悟深厚情感

  作者:胡大菊 

  《虎门销烟》以饱含深情的笔触,再现了中国历史上让人激动、自豪的一幕。文章语言简练,赞美了中华民族抵御外辱、英勇豪迈的精神,荡漾着浓浓的爱国之情。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离学生生活年代久远,文章字里行间饱含的浓厚情感,学生难以体会。为了帮助学生克服阅读中的这一障碍,本课的设计思路为:课前引导学生有针对性地阅读有关虎门销烟的时代背景资料,积淀情感;扣住销烟前、销烟时、销烟后的动人画面,通过对具体语言文字的理解和当时历史的回顾,把握文本内涵;通过激情朗读抒发爱国之情。

  一、展示课外阅读。积淀丰富情感

  1.上课前教师布置学生预习,查找阅读有关鸦片战争的历史资料,充分认识虎门销烟的大背景,形成对虎门销烟这一壮举的初步印象。

  2.以天安门前人民英雄纪念碑的虎门销烟浮雕图片导人课题,认识这一壮举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齐读课文的第一句话。为什么说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当时中国历史又是一段怎样的历史呢?请学生交流自己的预习资料和感想,教师引导、补充、归纳:

  (1)虎门销烟当时的社会大背景是:中国国内各种矛盾激化,封建统治摇摇欲坠。国外英、法等国正处于资本主义发展、壮大、扩张之时,国力强大,都虎视眈眈地盯着中国。为了从中国市场获得最大的利益,他们把大量毒品——鸦片源源不断地输人中国,使中国的综合国力每况愈下,严重影响了中国社会的稳定。

  (2)鸦片是一种毒品,从查阅的资料中可以看出,国人吸食鸦片可使一个国家民不聊生,使清政府大量白银外流,国库空虚,士兵一副病态,战斗力丧失。

  (3)让学生初步谈谈对虎门销烟的认识。

  [设计说明:(1)指导学生课外阅读,一方面为文本的学习加深认识,积淀情感;另一方面使学生处于蓄势待发的状态。(2)紧紧抓住“1839年6月3日,是中国历史上值得纪念的日子”这句话,让学生阅读相关历史资料,扣住文本背后的隐l生材料,加深对文本的认识。

  (3)以人民英雄纪念碑的浮雕导入,强化学生对这一事件的认识——虎门销烟是载入史册的伟大事件。]

  二、扣住壮举,丰富文本,精读抒情

  1.对照历史背景,自读自悟。

  作者赞叹虎门销烟是一次壮举。“壮举”在字典中的意思是气势盛大的、雄伟的举动,那么在本文中的内涵又是什么呢?带着这个问题,自由阅读课文2—5自然段,画出印象深刻的字、词、句,多读几遍。联系时代背景,在书边写上自己的阅读感受。(多媒体出示介绍时代背景的文字及图片)

  2.引导交流阅读体会,把握文本内涵。

  (1)阅读交流第二段的学情预设:学生可能会从第一句话中品出“壮丽”一词的含义,“蓝天、碧海、绿树”不仅描绘出大自然的美景,更体现老天爷也在为销烟这一壮举而高兴。

  从“男男女女”“水泄不通”“彩旗林立”等词中可以感受来的人很多,结合鸦片对人们的毒害,引导学生体会人们早就盼望这一天的到来,销烟是顺应民意的大好事。

  交流体会后用愉快的心情朗读课文,体会扬眉吐气的感觉。教师引导:假如你就是闻讯赶来的一名老百姓,你会对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说什么?

  (2)阅读交流第三、四段课文,先让学生谈谈自己的阅读感受,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教师根据学生交流的情况,适时点拨引导。在销烟的过程中“群情沸腾,老百姓跳哇、叫哇,欢呼声响彻虎门上空”,从中感受老百姓会叫什么,会欢呼什么。

  再次有感情地朗读,激发爱国情感。假如你是其中的一名销烟者,请你用“先——再——又——顿时”说一说销烟的过程,可以加上动作,再说说你的心情。虎门销烟为什么会震惊中外呢?(结合时代背景谈虎门销烟的伟大之处。)

  (3)阅读交流第五段:体会“咆哮”一词的意思。咆哮的大海象征着愤怒的中国人民征服鸦片毒害的决心,象征着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设计说明:(1)对2—5自然段的学习,教师先放手让学生充分自读自悟,因为有阅读前的拓展、铺垫,阅读本段课文难度不会太大。(2)在学生充分读书的基础上,教师以学定教,组织交流,适时引导,扣住关键字词句和不同的角色体验,以及和时代背景相呼应,把握文章内涵。(3)再通过有感情的朗读,激发学生的爱国之情,体会中华民族英勇、豪迈的精神。]

  三、激情朗读,升华情感

  1.谈谈你对“壮举”内涵的理解。(大长中国人志气,大灭外国人威风,震惊中外,举国欢呼。)

  2.带着这种情感,先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然后个人练读最后一段,师生互评,陶冶爱国主义情操。

  3.出示书上林则徐塑像插图: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几句话或诗。学情预设:(1)从当时的历史背景和销烟的动人场面人手,表达对林则徐壮举的赞叹,抒发爱国之情。(2)今昔对比,表达毒品对人的危害和今天中国人禁毒的决心。(3)虎门销烟以后,中国爆发了鸦片战争,从此陷入被列强瓜分的痛苦之中。充分认识到,空有报国之志是不够的,切记落后就要挨打。

  [设计说明:(1)通过前面的学习,学生的爱国之情被充分激发起来了。对于直抒胸臆的最后一段的学习,任何讲解都显得多余。此时,以读代讲,以饱含深情的朗读,让学生情感得到陶冶和释放是最佳手段。(2)读写结合本来就是语文学习的一条规律。让学生拿起笔写一写,一方面可激发学生情感,把握文章内涵;另一方面在学生有话想说、有情想抒之时,正是读写结合,训练学生书面

  表达能力的最佳时机。]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7

  一、 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课文《虎门销烟》。

  齐读课题

  2、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能不能用课文里的一两个词描述(评价)一下,虎门销烟是个什么样的事件?

  “值得纪念”:值得纪念的事件是什么样的事件?(不同寻常的事件,发生重大事情的事件)

  “伟大壮举”:(板书)什么是伟大壮举?(伟大的举动)

  二、 精读课文

  (一)、第一自然段

  让我们一起回到这不同寻常的一天吧!

  1、出示第一自然段

  2、师:1839年林则徐被道光皇帝任命为钦差大臣,前往广州查禁。林则徐宣称:“若一日未绝,本大臣一日不回!”从4月12日至5月21日,共收缴*19187袋,2万多箱,6月3日,林则徐在虎门公开销烟,历时23天。这就是举世闻名的虎门销烟,这就是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让我们记住这一天,让我们记住这值得骄傲的日子吧!

  3、齐读第一自然段

  (二)、第二自然段

  1、虎门销烟是值得纪念的一天,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的壮举,“壮”在这个词中是什么意思?(雄壮、气势盛大)。

  2、轻轻地都读读课文的2~5自然段,找一找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壮”字,将这些地方画下来,读一读是不是能感悟到这是一个“伟大壮举”,还可以在旁边写下你自己的感受。

  3、交流

  (1)、第三自然段

  如:“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水,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它分外壮丽?

  1、出示:“一大早从各地闻讯赶来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把宽阔的海滩挤得水泄不通。”

  从哪些地方可以感受到这个壮字

  “男男女女、老老少少”、“宽阔的海滩”、“水泄不通”

  2、“水泄不通“是什么样的情景?用一个词来形容一下(人山人海)

  3、销烟要在下午才举行,老百姓明知道午后才销烟,却一大早就赶来,可见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得人心,老百姓对这件事情是多么的关切。前来观看的人多而广,场面壮观。

  4、这一段中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销烟的“壮”?

  “新搭起的礼台彩旗林立;礼台下,一侧是身着朝服的文武官员,另一侧是应邀前来观看的外国商人。”

  “彩旗林立”、“身着朝服”、“外国人到场”可以感受到什么?(场面隆重,预示着这里将有大事发生。)

  4、销烟在当时来说、对现在来说都是件大事,我们应该怎样来读呢?

  指导朗读

  (2)、第四自然段

  1、你还能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销烟的“壮”?

  2、出示第四自然段

  找出销烟过程的句子读一读,说说他们是怎么做的“先—再—然后”。

  齐读销烟过程的句子

  3、销烟的过程大家一句话就读完了。可是据老师了解,从前是将拌上桐油架锅燃烧,费时且不彻底。巨量难用此法。林则徐为了找到有效的方法,到民间去讨教,尝试了很多方法,做了大量的工作。花费了大量的人力、财力和精力,可以说是工程浩大。所以看似短短的几句话但却饱含了林则徐的艰辛。让我们再读来读读这壮观的场面吧!

  齐读销烟过程的句子

  4、出示句子:“午后二时许,林则徐等人健步登上礼台。这时候,礼炮轰鸣,群情沸腾。随着林则徐一声令下,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开始了。”

  5、再来读读这几句话你有什么感受?

  “健步“、一声令下”禁烟决心之大

  “礼炮轰鸣”、“群情沸腾”人们对销烟的激动之情

  6、为什么销烟是件大快人心的事情?从而引导学生了解危害。

  a出示婴粟花图和吸食人的图片对比

  师:吸食如果上了瘾,每天几次不能间断,不然就鼻涕、眼泪齐下痛苦不堪,浑身瘫软。吸食时间一长,满脸烟容,最后骨瘦如柴,直至死去。

  b看到这样的情景,身为百姓父母官的林则徐连夜写了一封奏折,向道光皇帝请求道:“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c林则徐为什么说数十年之后,中国就没有可以御敌之兵了呢?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补充当时请政府的一些士兵也开始吸食,据说当时的士兵手里有两杆枪,一杆是烟枪一杆是打仗用的枪,烟枪是锃亮的,另一把呢却是钝锈的,这样的士兵能去打仗吗?能抵御敌人吗?

  d那为什么说没有充饷的银两呢?学生谈谈自己的理解,师补充很贵,很多人为了吸食可以说是倾家荡产,有的甚至卖儿卖女。我们国家的白银就这样白花花地流到了外国商人的口袋里,整个中国一片乌烟瘴气,长此以往,将是亡国之灾呀!

  今天终于可以把这害人的销毁了,人们怎么能不激动呢?

  7、让我们把人们销烟的坚决之心读出来,把人们的振奋之心读出来

  齐读这几句话

  8、同学们想不想看一看这大快人心的场面呀

  播放录象

  (3)、第四自然段

  从礼炮的轰鸣声中,从人群的振奋之中我们感受到了销烟场面的壮观。再读读课文,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这“壮”字?

  1、出示第四自然段

  “成千上万”、“跳哇”、“叫哇”、“响彻”

  说说你的感受?

  2、老百姓为什么会跳哇、叫哇?销烟的声势撼动天地,爱国拒侮的志气、力量震惊中外。

  3、你有没有这种感受,能用你的朗读把欢天喜地的壮观景象和撼天震地的力量读出来吗?

  指导朗读

  5、播放人们欢乐的场面感受

  (4)、第五自然段

  1、再读读课文,我们还能从哪感受到这“壮”字?

  2、出示第五自然段

  3、其中有两个数字“23天”、“二百多斤”,从这两个数字你感受到了什么?

  4、师配乐小结:小小的两个数字,蕴涵的内容却是丰富的。不仅让我们感受到了林则徐和清政府销烟的决心是非常坚定的,同样产生的影响也是深远的。粉碎了外国侵略者的美梦,唤醒了沉睡中的人们,长了中国人的志气,灭了帝国主义的威风,为中华民族扬威,令中国人扬眉吐气。所以我们说虎门销烟是一个伟大壮举。

  (5)、出示第六自然段

  齐读

  让我们带着中国人的自豪感再读“它向全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红字)

  三、练笔

  1、历史的车轮已经来到了二十一世纪,林则徐和虎门销烟一起载入了中华民族的史册。当我们来到林则徐的雕像前,你想对林则徐说些什么?

  2、出示林则徐的像,学生在音乐声中写话

  3、交流

  4、让我们再次向国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齐读

  让我们向全世界人民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齐读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8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堂的基本特点。”我们学习语文的根本目的在于能运用祖国的语言文字,会听说读写,这应该是语文课的“保底工程”,也是学生成长中坚实的塔基。无论思考讨论什么问题,都要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一个好的语文教师应善于利用言语的训练点,巧设多种教学手段,使语文的工具性和丰富的文化内涵、人文精神水乳交融、相得益彰。三年级的时候,我就特别注重培养学生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到了四年级,更是注重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将“有效”做到实处。

  1、语境涵咏,潜心会文,触摸文字的温度

  在词语教学中,我们经常见到教师脱离语境,就词解词的场景。这种单纯为解词而解词的做法,只能将词语教得缺乏温度。维果斯基说过:“词语只有在获得了感性的个人含义而不是单纯的作为概念存在的时候,它才能成为个体生命中一个生气勃勃的细胞”。的确,当一个个词语被作者当作是抒发感情工具的时候,每一个词语都是富有一定的温度的,正如人们所说的“语言有温度,字词知冷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让一个个无生命的抽象的符号活化为学生的血肉.深入到学生的骨髓.用心灵去触摸词语的温度,使词语在学生的头脑里、心灵上成为一种积极向上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

  在教学“撒”“抛”“倒”这些词语时,我引导孩子们结合教材内容,反复的品味,去感知词语所蕴含的情绪、情感,从“语言、行动、表情”等角度揣摩这些动词的表现方式。刚才所做的几个动作,其实都是在倒,可书上为什么用了“撒”“抛”“倒”几个不同的词呢?学生们反复读,有的边读边还边做做动作,去反复涵咏。最后学生领悟到盐巴不能堆积在一起,要平均分布,所以用“撒”更好些,领悟到用好动词不仅是文学,更是一种科学。还有的学生体会到“抛”得特别用力,仿佛抛出去的不仅仅是罪恶的鸦片,而是利用鸦片来侵略中国的可恨的侵略者。这样步步为营,让学生准确地把握词语中所蕴含的冷暖,读着这些词语,孩子们脑海里浮现出来的,是百姓把对侵略者的仇恨狠狠地“抛”进销烟池的一幅幅鲜活的画面。当词语成为鲜活的画面,就被赋予了情感的温度。

  要想使学生动情,教师自己首先得动情,用饱含感情的语言作为“引语”能点燃学生情感的火花,使充满主观意识的课堂教学活动得到发挥。在提炼中心句“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并进行朗读训练时,我巧妙地运用搭桥性的语言,在层层推进中强化感受,促使感知转化为深刻的感悟。通过三次语境的创设,“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向全世界宣告— ”;“让我们再次庄严地告诉每一个中国人—— ”;“同时也激励自己吧—— ”引导学生反复涵咏,这样一来,这句话所表达的情感就以它们独特的意象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中。这样几个来回的读,层层叩问,情感步步推进,合理地发挥了语言的魅力,激情的语言渲染着课堂氛围。  

  2、想象补白,丰实文本,挖掘文字的深度

  刘熙载在《艺概》中说,“文有不言者”。文本、作者的思想情感不仅可以通过字面来表示,也可以隐蔽于文字的“空白”处。海明威说:“好的文学作品像冰山只露一角,百分之九十藏在水下。”我们的课文很多都是这种短小精悍的文学作品。有时,“空白”之处的情感甚至分外浓厚,是作者“言不及而情自生”的有意为之的妙笔,其目的就是构成一个巨大的“情感体验场”。语文教学就应抓住“这一角”,让学生寻找、想象冰山下的百分之九十,补足有形与无形省略的意义产生的“象外之象”“言外之意”,不断充实丰满文本。“这一角”一般是和课文主题有密切联系,能凸显文本中心的,能激发学生求知欲望和探究热情的关键词语、文眼、过渡段等等。在以写事写人为主的文章中,教师带着学生抓关键词句,潜心会文,披文入情,在“疏可走马”处,在这些空白处,择要地让学生凭借语境展开想象,进行填补,既是对课文思想情感内容的体验与丰富,又是对文本的发展和超越,从中会十分有益于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优化语文的整体素养。

  案例1:在引导学生思考老百姓为什么会这样高兴,他们会欢呼些什么,发出什么样的欢呼声这一教学环节时,我和孩子们一起走进情境,让时间定格在1839年6月3日,地点虎门寨,把此时此刻心中最想欢呼的一句话想一想,在学生呼之欲出时,组织交流,并请特别动情的孩子来当小组的领呼员。“我们终于把鸦片烧掉了,烧掉了……”“我们中国人不再是东亚病夫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当教室里此起彼伏的呐喊声发聋振聩地敲击在耳畔时,孩子们那严肃、坚毅的表情真的令老师感动。这是曾经昏睡百年的东方巨狮觉醒的声音。即使相隔百年,我们今天的孩子却依然能够如此真切地感同身受,这是多么了不起!

  案例2、:教学第5自然段时,老师引导学生把目光凝视在两个数字上:“23天”“二百多万斤”,意味着什么呢?想到了些什么?在你眼前仿佛变成了什么样的画面?如果不是卷进了咆哮的大海,那么它们变成了什么?学生将平时书中、影视作品中的生活经验与文本反映的经验进行同构,丰富的想象使文本更加具体化、形象化、立体化,学生更感悟文本的文化、思想、情感。这两个触目惊心的数字在学生心中变成了一座座鸦片堆成的小山;变成了一个个身强力壮的小伙子一瞬间变得骨瘦如柴的画面;变成了像流水一样被掠夺的财富,甚至是无数中国人的白骨累累堆积而成。当老师沉痛地叙述到“而在这之前,如果不禁烟,在这之后,又会有多少个二百多万斤,源源不断地运到中国,像魔爪般掠夺着中国的财富,像毒蛇般吞噬着中国人的身体和灵魂。”时,教室里安静极了,义愤填膺的孩子们小拳头握得紧紧的,眼里喷射出的是每一个中国人的怒火!那是每一个“不可欺侮”的中国人的愤怒!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成为他们意识中带有深刻内涵的东西。”在这两个教学片断中,老师没有锁定在词语字面意思的静态教学上,而是拉开时空距离,帮助学生根据文本的主题还原文本中舍弃的具有表现力的细节,让学生联系生活经验和阅读积累进行体验、练说。在丰富的言语训练中走进文本,感受强烈的心灵震撼,以此更深入地感受到文字背后的形象和意境。在这样的课堂上,学生舒展地联想,入境地朗读,读出了词语的内涵,读出了自己的情感。这一过程把词语由静止的语言符号变成一个灵动的世界,也把词语的内涵、外延与学生情感世界相融合。词语只有与精神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

  课题导入教学案例 《虎门销烟》

  师:大家齐读这个题目

  生:齐声朗读

  师:读了这个课文题目后,大家能否从中找出写明地点的词和事情的词语呢?

  生:写明地点的词是“虎门”

  生:交代事情的词语是“销烟”

  师:有哪位同学知道这篇课文写的是什么时候?谁在虎门指挥销烟吗?

  生:课文写了1839年6月震惊中外的虎门销烟的经过,当时是林则徐指挥销烟的。

  师:同学们想不想知道当时虎门销烟的场景怎样?林则徐又是怎样指挥销烟的呢?让我们一起认真学习课文就知道了。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9

  1、“这一天,天气晴朗,碧海、蓝天、绿树,把古老的虎门寨装点得分外壮丽。”句中“这一天”指(            )

  a.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即1939年6月26日。

  b.虎门销烟开始的那天,即1839年6月3日。

  c.虎门销烟开始的那天,即1939年6月3日。

  d.虎门销烟结束的日子,即1839年6月26日。

  2、销烟的地点是哪里?指挥者是谁?(         )

  a.虎门海滩、义律。

  b.虎门海滩、林则徐。

  c.虎门海滩、关天培。

  d.广州城内、林则徐。

  3、虎门销烟,销毁的是鸦片,俗名大烟。你知道鸦片这种毒品的危害吗?知道几点写几点。

  4、文中介绍销烟的程序是怎样的? 课文中用哪些词语表示它们的先后顺序的?

  销烟的程序:(          )  (          )  (       ) 

  表示先后顺序的词语:       、          、           

  5、看到害人的鸦片被销毁了,老百姓欢呼雀跃。他们会呼喊什么呢?

  曾经沾染鸦片的年轻人会说 :“                                              ”

  家中亲人深受鸦片毒害的人会说 :“                                          ”

  正直明理的读书人会说 :“                                                  ”

  6、虎门销烟共持续了多少天,销毁了多少鸦片?(           )

  a.26天、三百多万斤

  b.23天、二百多斤

  c.20天、二百多万斤

  d.23天、二百多万斤

  7、林则徐邀请外国商人前来观看的目的是(       )

  a.林则徐尊重国际友人,所以邀请他们出席如此盛大的销烟仪式。

  b.林则徐喜欢热闹,多邀请些人来他会特别高兴。

  c.林则徐是为了告诉那些外国人,中国人是不可欺侮的。他这样做沉重打击了外国侵略者的嚣张气焰。

  d.林则徐想当着老百姓的面消灭这些欺负中国人民的洋鬼子。

  8、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你会对他说什么?

  9、学了这篇课文,请编一则教育人们远离毒品的宣传标语: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0

  课时目标:

  知识目标: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6段。

  能力目标: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重难点:认识虎门销烟的伟大意义,培养学生爱祖国,御外侮的精神和拒绝毒品的意识。

  教学准备:投影

  教学过程:

  一、直接导入。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1、范读第二自然段。

  2、这一天的虎门给你们留下了什么印象呢?

  3、学生交流,相机指导读好词语,理解词语,体会那一天的热闹、场面的隆重,景色的壮丽。

  4、小结段意:第二自然段向我们描写了1839年6月3日的虎门不寻常的场面,暗示了重大的历史事件即将发生。接下来,我们该怎么来读好第二自然段呢?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1、投影图片,导读第一、二句

  2、工人们是怎样销烟的呢?请同学们默读第三自然段,然后画出描写销烟过程的语句

  3、学生自读自划。

  (1)(指读)

  (2)出示:只见一群群光着脊梁、赤着双脚的民工,先向灌了水的销烟池里撒下了盐巴,再把收缴来的抛入池内,然后又把一担担生石灰倒下去。顿时,销烟池里像开了锅一样,“咕嘟咕嘟”直冒泡,散发出股股难闻的气味。

  (3)销烟分几步完成?哪三步?

  4、请大家看看图画,再读读这句话,想想这些民工是怀着怎样的心情来做这些动作的呢?

  四、导读第四自然段

  1、看到害人的被销毁了,在观看的成千上万的老百姓有什么反映呢?

  2、你能想象当时的场面是怎样的呢?在旁边观看的外国商人目睹了这个壮观的销烟场面,他们又会有什么感想呢?

  3、是啊!这些商都是惟利是图的资本家、不择手段的侵略者。他们打着平等经商的旗号,把无数的运到中国,牟取暴利,他们想让我们中国人成为他们的奴仆和挣钱的机器。林则徐邀请他们来观看这次销烟,就是为了打击他们的嚣张气焰,就是向他们发出警告,也向世界表明: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板书)

  4、看录象。

  五、拓展说话,加深理解

  1、现在,当我们看完林则徐指挥销烟的场景,面对着端坐在我们面前的这位伟大民族英雄的塑像,此时此刻,你们想说什么呢?

  2、讲述历史意义。

  六、作业

  1、找一些讲述中国近代史的书籍来读一读,了解虎门销烟这伟大历史事件的前因后果,以及与相关的一系列事件,如战争等;认识林则徐,并对他及虎门销烟这一事件做出自己的评价。

  2、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虎门销烟(1939年6月3日)

  值得纪念 震惊中外 伟大壮举

  中国人民是不可欺侮的!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1

  导学案

  科目

  语文

  班级

  4、1

  主备人

  课题

  《虎门销烟  》

  课时

  第2课时

  学习

  目标

  1、熟练朗读课文,感受虎门销烟的壮观场面。

  2、抓住重点词句体会人物感受。 

  3、激发学生的团体意识和爱国注意情怀。

  学习流程 

  一、预习检测

  说说你对鸦片的了解。

  二、走进文本,整体感知

  第一部分

  1、听到虎门销烟的消息,人们有什么反映?谈谈你的体会。

  2、展示描写人物动作、语言和神态的词句。

  第二部分

  1、虎门销烟那天,出现了什么壮观的场面?谈谈你的体会。

  2、用“……然后………………”概括虎门销烟的具体过程。

  第三部分

  1、销烟后,人们有什么反应?说说你的感受。

  2、“通向大海的涵洞被打开了,在雷鸣般的欢呼声中,销毁的鸦片被咆哮的海水卷走了。 ”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和感受。(提示:“海水”代表什么? “鸦片”代表什么?)

  三、情感拓展

  你在生活中遇到过类似壮观的场面或感受到过民众团结的力量吗?请说一说。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

  作者[王锁欢] 发表

  这篇课文按照事情发展的顺序讲了1839年虎门销烟的经过,告诉孩子们这个事件的重大历史意义,讴歌了中国人民爱国御侮的斗争精神,激发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是一篇爱国主义的好教材。

  在课前,我和孩子们一起去查阅有关这个历史事件的一些背景资料,在这篇课文的教学处理中,我首先跟孩子们聊了有关这一历史事件的一些时代背景以及对于林则徐这个历史人物的理解,听一听孩子们对于这个事件的了解程度,然后,把我所知道的相关知识告诉孩子,让孩子们在熟知这一历史事件的前提上去学习课文,这样更能准确地把握课文所要我们领略的思想感情。一开始,我把课文开头和结尾相联系,先体会这一事件的重要意义,然后引入到这篇课文的学习中来。

  总之,这篇课文的学习,我主要采取了三个方法:

  一、交流资料,了解时代背景。这个任务是学生在家里完成,然后在课堂中进行汇总的一个部分,孩子能乐意把自己的成果和大家分享,因为这样会让孩子觉得自己的劳动得到肯定。在课堂中汇总,是为了给课堂教学打好基础,让所有孩子都能够了解这些相关的知识。

  二、读故事、讲故事。读通课文,并且能够用自己的话讲述出来。这是我给孩子们自学的一个要求。他们在读通课文的基础上,也很乐于讲出来。这样做是为了让孩子把握课文要求,能够进行有选择的学习课文的重点部分,也可以锻炼学生的表达能力,这样一举两得,何乐而不为?

  三、写一写,抒发感情。以课文书后习题为准,以“我站在林则徐塑像前”为题,进行作文。可以是我在塑像前的默哀时的想法,也可以是给林则徐的一封信,也可以两者结合,让孩子们将自己的感情在说后再写出来。

  多方面结合,就构成了我这一堂课的教学。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篇13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5

  这节课我分为三个版块进行:说(说鸦片,说林则徐,复述课文)读(以读带悟)写(把想对林则徐说的话写下来)

  为了让学生能了解那段历史,明白鸦片给中国人民带来的灾难,了解销烟的重大意义,课前我查了相关资料,对历史做了个回顾。课堂上学生根据自己搜集的材料及听了我的介绍,明白了销烟的意义。由此引入新课的学习。

  课堂上学生的说、读训练都进行得不错。当我认为时机成熟,可以进行写的训练时,一个学生突然说:“老师,我觉得这没有什么了不起,林则徐做为钦差大臣,其实是在做他应该做的事,换我也会这么做!”这时很多学生也附和起来。“看来如果将来你能当官一定是个好官。不过,我们想想林则徐当时是在什么样的环境下进行销烟的?一方面受外国势力的侵略和威胁,英国驻华商务监督义律还阻止外商交烟;另一方面有部分利益熏心的官员也参与其中。当时只有林则徐肯站出来,敢站出来。面对重重阻力,他能排除万难,所以相当了不起。课后大家再找找有关林则徐的资料看看吧。”听了我这一番解释,林则徐的形象在孩子们的心目中变得更高大了。

  这篇课文内容并不难,但作为一篇教材,肯定不能仅限于知道事件本身那么简单,如何用好教材,如何在有限的四十分钟里让学生借助这篇课文获取更多的语文知识或者技能,值得我们思考。

  (敏思博客原创声明:未经作者同意,不得用于任何纸媒体,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和出处!)

  日志链接地址: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虎门)

  此问转载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意想不到的精彩——《虎门销烟》教后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