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甜尕妞 点赞 分享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精选8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1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11月22日我执教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这篇课文讲述了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进行本篇课文的教学时,我考虑到了这样两个方面的问题:

  一、当讲则讲。

  提到“讲”,有人往往习惯于现“析”等同起来,和“烦琐分析”挂起钩来;有人 认为,“讲”与《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并不排斥有意义的接受性学习。有些内容,如距离学生生活较远而难以理解的,含义非 常深刻而学生又不易准确把握的,教师怎能不讲?当讲的内容,教师必须理直气壮地讲。比如本篇课文学生对白血病、骨髓移植了解不多,我在学生查找资料的基础上,也给学生讲了一些有关这方面的知识。又如课文中有这样 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只让学生读,去体会抽取骨髓的困难,学生似乎不可能 体会深刻,我就通过讲“正常的情况下抽取骨髓还要需要抽10次,而在余震中抽取骨髓也许是十几次二十几次”让学生去体会青年忍受着巨大的痛苦,李博士抽取骨髓的艰辛。“讲”让学生弄明白、悟深刻。

  二、创设情境。

  夸美扭斯曾经说过:“可以为教师定下一则金科玉津。要可能的 范围内,一切事物都应该尽量放在感官的跟前。”我们不可能教学哪一部分的内容,就把学生带到相应的真实情境中去,但是,我们可以积极地创设情境,把理解相 关内容所需要的情境,例如在讲到在余震中抽取骨髓,我让学生想象一下,又一次余震发生了,是怎样的一种情景。通过让学生描述,引领他们进入情境,帮助他们把握相关内容,感悟内蕴情感。比如讲授李博士时,我出示李政道先生的照片,在处理重点段落时,播放配乐让学生朗读。这样由表及里、由浅入深地诱导学生进入文字所描绘的情境,学生容易 感悟到文字所承载的深深的情感。

  课虽上完了,但是还有很多遗憾,总感觉我的感情很投入,但是学生的感情还不够深入。一直我在引领学生硬进文本。值得骄傲的是,学生课文读得很棒,很有感情,最后谈理解也很好,能从多方面去谈。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东渡小学  赵鸿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但是对于生的希望,使他不平静的;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这一点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读写结合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朗读“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通过根据课文内容,把“也”换成其他的连词进行朗读,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在阅读之后,我开始用问题引发学生换位思考:你有什么问题要问那个青年吗?通过学生的思考,再让他们写一写中国台湾青年对自己的家人所要说的话,在写话训练中体现学生不同的阅读体验,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无私奉献精神。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和骨髓移植的相关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周围的环境不能安静”时,我适时地运用了“5.12” 汶川大地震的现实资源,使学生更加体会到地震的可怕,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两岸同胞的拳拳爱心就跃然纸上了。让学生初步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教学环节的设计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

  课堂教学中,我一直比较欠缺的就是对文本的深入品读。像在本课教学“含苞”这个词的时候,虽然已经涉及到,但是挖的不到位,不够深,没有把“含苞”的本义,引申义,及结合课文很好的理解。朗读指导的层次性不突出,学生的情感没有被很好地调动起来。

  对于学生的关注和文本的解读还需要我花更多的时间去学习,去研究。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浙江省宁波市黄鹂小学 贺碧峰

  2006年12月8日,我在教研组中上了一堂课,讲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22课《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后,组内老师对这节课进行了讲评,提出了宝贵的意见和建议,使我深受启发,受益非浅。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1、在教学中,对中心的理解始终蕴涵在课堂教学的始终,但是在最后的解题“跨跃海峡的生命桥指什么,是什么架起了跨跃海峡的生命桥?”的时候,显得很粗糙。因此我想,如果在这个问题“那涓涓流出的只是中国台湾青年5%的骨髓吗?”的处理中,可以挖得更深一些,花的时间可以更多一些,把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对的爱心都理解得更透彻一些……那在最后的解题中就水到渠成了。

  2、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创设情境让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点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更忽视了这个词的用法。有老师在点评中说到: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在今后的教学中,更加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的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3、我还想在最后添加一份想象写话,用诗意的语言来表达小钱对中国台湾青年、对李博士等人的感激:

  说不尽,那份感激

  我,

  (一个刚满18岁的杭州青年,)

  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

  任阳光普照,桂花飘香,

  也无法(尽情绽放)。

  因为──(白血病)。

  你,

  (素昧平生的中国台湾青年),

  在罕见的大地震的余震中,

  不顾(对生死未卜的家人的牵挂),

  不顾(自身的安危),

  让那骨髓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为了海峡彼岸的(那个充满期待的生命)。

  感谢你呀,

  (可爱的)青年,

  是你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给了我(生的希望──骨髓)。

  让我的生命之花(在融融阳光中绽放)。

  感谢你们呀,

  (可敬的)李博士、海峡两岸医护人员,

  是你们的(爱心)架起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让我重燃(生命的的火焰),

  可以(在金秋八月享受桂花飘香)。

  千言万语说不尽(我心中的这份感激)。

  让风中的桂花香带去我的祝福:

  (好人一生平安!)

  设计这道题,我是这样想的,如果按常规的教学,让学生进行想象说话:“小钱得救了,他的身体会慢慢康复,他苍白的脸会慢慢红润起来,他的心中一定会充满了感激,你想他会感激谁呢?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学生的语言可能会流于苍白,情感会流于肤浅。而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以诗形式表达的感激,可以让优美的诗的语言牵引出学生情感的自然流淌,使他们的语言表达得到提升;让学生一起来完成这份叙事诗,可以让学生学习用简练的语言重叙这个故事的同时,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2

  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像含苞的即将凋零的花朵,他在静静地期待着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反思这节课,我觉得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

  一、在品味课文时,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不到位,例如: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重点是要学生体会小钱的不幸,悲伤与绝望,朗读时要读出这样的感情来。学生在读的时候,感觉完全是为了读而读,朗读时声音也不够收放自如,声音上扬,因此感情没有到位,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我能够把学生的情绪调动起来,并给予恰当的范读,用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二、在课文讲授中,忽视了对部分关键词语的感悟。比如“唯有”,虽然读了句子,但没有对“唯有”进行深入挖掘,这里为什么要用这个词,用这个词,你有什么感受?这样对课文的内容就挖的更深了,就能让学生体会到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性。

  三、课文的主题是颂扬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和爱心,但是对于这个主题的点拨和深化还不够。

  四、自身应变能力不够灵活。对学生回答问题之后的评价语言比较单一,有些语言不够干净利落,这些还需在教学中多多锻炼。

  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正视自己的不足,踏踏实实地把课文中最基本的、最优秀的东西,教给学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3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注意了以下几个方面:

  一、有意识地创设情境。

  一开始上课我就通过声情并貌地朗读将学生带到了1999年9月22日,并通过环境的渲染来反衬小钱的处境。学生在这种情境的创设下,一入课堂就有感觉,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了他们对小钱的关怀与同情之心。

  二、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读自己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同时适时给予点拨,扣开了学生的心灵之门。

  三、借助对比感悟,深化课文理解

  作者在细节描写上多次运用对比,使故事更具感染力。在教学中,我有意引导学生进行对比体会、朗读:将“灿烂的阳光没有使他苍白的脸红润起来”与杭州的美景联系起来,让学生体会到景色虽好而小钱的生命却即将逝去的悲哀;将“中国台湾青年不清楚家人是否平安无事”与“他知道小钱期待着骨髓”联系起来体会,让学生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伟大。将“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与“李博士的沉着”、“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联系起来,使他们一心为小钱着想的形象跃然纸上,海峡两岸的骨肉亲情体现无余。

  四、注重读写的训练,敞开心扉表达。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当地震发生时,中国台湾的手术室里可能会是怎样的场景?” “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相遇了,他会对中国台湾青年说些什么?”等,并注意了学生的读写训练,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以歌曲《感恩的心》结束,升华了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乘新小学 孙艳茹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一,抓住"静静地"一词体会他们的不平静,初步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为切入点. 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引导学生理解"谈何容易","辗转"不仅仅说明了骨髓难找,还蕴含着医护人员及他的家人在找骨髓当中付出了许多的艰辛.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文中前后两个"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将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跃然纸上.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是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生命的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初步领会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海峡两岸人们的血脉亲情.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自主品读,潜心朗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了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每一次的学生自主阅读之前,向学生提出了明确的要求.通过"朗读——体会——再朗读" 的教学手段,使学生一步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海峡两岸人民的血脉亲情.组织学生自主去读,去思考,去感悟,去品评,尽量避免一步紧追一步的提问教学法.通过富有激情的导语,引导学生三次朗读"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使学生一次比一次更加强烈地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品质.

  三,整合学习资源,使学生入情入境

  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基础上,用课外资料来丰富教材内容,拓展学生学习的渠道.在这堂课上,我适时地补充白血病的资料,让学生感受小钱病情的严重,以及对骨髓的迫切,学生对"静静地"一词有更深的了解.当学生讲到"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时,我及时地播放了"1999年'9.21'台南大地震"的资料,使学生更加体会到中国台湾的李博士和青年在余震中进行抽取骨髓手术的危险性;当学到"小钱得救了,两岸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时,用课件出示几个中国台湾慈济医院向大陆白血病患者捐献骨髓的感人事例,告诉学生这样的事例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课文写的,仅仅是其中一例.让学生感受两岸同胞的心是连在一起的,那血脉亲情,如同生命的火种,必将一代一代传下去,对理解课题中"生命桥"的含义就水到渠成了,那是用骨髓,亲情,爱心架起的生命桥.

  四,不足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溶入到朗读中.这也是我以后教学工作中努力的方向.同时,感觉自己的教学语言不够丰富,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能更上一层楼.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大连市甘井子区庙岭小学 高欣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与性质地位"一章开宗明义:"语文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在这里,"人文性"被提升到重要的地位,现代语文教学重视知识传授的同时,更重视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既是一种科学素养,也是一种人文素养.它重视语文教学过程,重视师生互动,重视学生的需要,重视积极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形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人间真情"单元组的一篇课文.文中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一位大陆青年不幸身患白血病,一位中国台湾青年冒着生命的危险,不顾家人的安危,为这位大陆青年捐献骨髓;中国台湾李博士冒着生命危险从中国台湾抽取骨髓,两岸人民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正是一个人文教育的好的载体.

  一 , 在期待中学会关心,接受人文

  师:这个年轻人的生命就像含苞的花朵,却不曾开放就将凋零,他的内心是怎样的 你的心情呢

  生:小钱肯定特别伤心,因为他快要死了,可是他还很年轻.

  生:我也认为他会非常难过,我内心里也为他痛苦.

  师:你为他痛心,跟着自己的感觉读一读这句话.(生感情朗读)

  生:我为他着急.

  师:急什么

  生:急救他命的可能性太小了.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唯有……才能……"看出小钱生命只有一线希望.

  师:是啊,有血缘关系的人之间骨髓都有可能不相配,更何况没有血缘关系,

  在20万人里面才可能找到可以为他移植的骨髓.小钱生的希望多么渺茫啊!请同学们再读这段话,把你的心情表达出来.

  (生感情朗读)

  阅读期待是一种迫切求知的心理状态,是一种探求未知的渴求.探求什么

  这是老师的责任.美国国家教育学会主席内尔·诺丁斯在《学会关心:教育的另一种模式》说,关心和被关心是人类的基本需要.关心是一切成功教育的基石.围绕关心来组织教学是诺丁斯教育思想的中心主张.那么,对教育来说,又该从哪里入手来教会孩子学会关心,学会爱自己和爱他人呢什么样的教育才是我们所需要的能够培养孩子学会关心的教育呢本课开始,我就引导孩子直接探求,关注杭州青年的命运,一句"真让人痛心啊"敲击着孩子的心灵,激起学生读书的期待,更重要的是唤起了孩子们强烈的关怀. 孩子们热情投入,真情流露,以心契心,是收获人文思想的时候.

  二,在文本与心灵的对话中体验感情价值——感受人文.

  生:同一时刻,在中国台湾刚刚发生过大地震,可是医护人员却在为小钱抽取捐

  献者的骨髓.

  师:当你了解到这些,你最强烈的感受是什么

  生:我最强烈的感受是非常感动.

  师:哪些地方让你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再次读这段文字,用心去默读,划出

  令你感动的词句,先完成的同学可以与旁边的同学交流.

  生:这里让我感动,一场大地震刚刚过去,可中国台湾的人们却在为小钱忙碌着.

  师:好,书暂时放下,一提"地震",你脑海中肯定会出现一幅画面,描述一下好吗

  生:声音震耳欲聋,房屋倒塌……

  生:地震很可怕,这种自然现象的破坏力很大.

  生:地震可能会让一座城市变成废墟.

  师:7.3级的大地震来临,顷刻间就是墙倒屋塌.地震过去后余震随时可能袭击人们,危险随时存在,中国台湾青年应该想的是什么

  生:他应该想自己躲在那里,怎样保护家人.

  师:可他实际想的是什么

  生:他实际想的是小钱.

  师:你从哪读出来的

  生: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课件出示这句话)

  师引读:中国台湾青年为他人着想,这是一种优秀的品德——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读:对于他来讲,这是一个坚定的信念——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

  的骨髓."

  师引:置自己安危于不顾,挽救一个素昧平生的大陆青年,这是多么崇高的

  精神啊!请同学们再读——

  生齐读:"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师:这件事中,感动无处不在,还有哪些地方打动了你

  ……

  《语文课程标准》一个重要理念就是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

  容的价值取向,发挥语文课的以情感人,以美育心的独特性;让学生亲密地感受语文材料,感悟人文内涵,从而受到心灵感动,情感的熏陶,人格的感化.从"让我们读读这个故事,看看到底是什么感动着我们 "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悟情,生情.抓住了"这位青年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这鲜活的形象,铭心的场景,抓住 "沉着地站在病床旁,"等感情强烈的内容来注重形象感悟,情境感悟,心灵的感动.学生全身心注入在文本的人物身上,从而在情感,态度,价值等精神领域产生影响,感受到语文中丰富的人文内涵.

  以上是对本课教学设计和教学实践的审视.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许多的不

  足与遗憾.

  首先,在课文学习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引导学生深入课文,体会语句含义,激发起学生的情感,让学生用自己的声音把感情表达出来.学生有时朗读表达不够充分,例如:重点理解"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学生体会到生命的美好,可贵,体会到生命将逝的悲哀,感受到骨髓移植的必要性,急迫性.应读出这些感受来,学生朗读时并没有把这种情感通过声音表达到位.课堂上这一环节就让学生读了两遍过去了,没有达到朗读的目的.如当时,老师能够给予恰当的范读,从声音带动学生,将会对学生进一步感受文本,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起到作用.

  还有,学习中忽视了对关键词语的学习和感悟.如:在学习本课字词这一环节中,好多同学把间隔(jiàn gé)读成了jiān gé,那么对字音地纠正就可以联系这个词的意思,但在教学中却是采用了反复读词这一原始的方法.还如"辗转"一词学生不易理解.为此我虽然引导学生体会到寻找骨髓的艰难,急迫与曲折.但没有提出这个词,让学生理解这个词的意思.老师在文本中发现"金子",告诉学生这是好东西,更应该把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会应用它,这才是语文教学的目的所在.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4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 、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向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理解词语。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学生没有理解词语的方法,于是我就想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 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 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 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以感动展开重点段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找事情发生的特定情境,是在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的危险情况下发生的,然后再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随后给学生充 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 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 经历了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 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 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一、解读课题

  1、说说海峡这个词的意思。

  2、桥具有连接的作用,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3、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4、解决问题: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小钱——青年

  李博士

  医护人员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把这条线理得更加清晰一点,这座生命桥不仅存在于小钱与中国台湾青年之间,也存在于小钱和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之间,这不仅是几个人的生命桥,这也是两岸同胞之间的一座生命桥。

  教后反思:学生在理这条线时未能很好地体会到两岸这个层次,后来,听小郭老师一分析,顿时茅塞顿开。我没有把“中国台湾”与“大陆”这两个关键词出示,而且也没有出示“海峡”具体所指代的区域,因为没有视觉上的明确,必然也就没有了脑海中的明确。

  二、解读文本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在悄悄地架起。

  就在这一刻,杭州的小钱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理解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从“静静地”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病情严重、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进行体会,并反复练读这个句子。

  病情严重: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相关语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朗读句子体会。

  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相关语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

  那么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读句子体会。

  设计意图:对小钱的心理进行一个剖析,让学生知道虽然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他的病情严重,他的期待,他的渴望,其实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具有对生的渴望。正因有了这份渴望,才有了后面那一个感人的场面。

  教后反思:小钱病情的严重学生有体会,但是对于他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却不是很明确,这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而且这次课读的东西相对少了点,致使学生理解上就更有了障碍。

  ☆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就在此刻,海峡彼岸的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读句子。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余震不断)出示地震录象,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⒈担心他的家人;相关语句出示

  ⒉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

  ⒊惦记着大陆彼岸的小钱。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矛盾:他担心自己的家人,担心自己,为什么他还是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什么他要那么坚定地躺在病床上。

  练笔: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怎么想呢?

  是呀,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小钱的一份爱、一份承诺,因此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反复练读:他很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多想去看看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可是他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也很担心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仍旧——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为了小钱能够早日得救,他甘愿——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终于青年的骨髓从身体里涓涓流出,你仿佛看到小钱的生命如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当时青年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但是为了大陆彼岸的这位小钱早日得救,这位青年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完成手术。

  教后反思:在上这位青年的内心时,我明显感觉自己的思路很乱,特别在处理青年矛盾的内心时,由于学生没有答到点子上,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结果,这个矛盾就这么过去了,青年的内心戏就这么简单过场,可以说“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反思一下可能自己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仍旧停留于表面,而且读的内容仍旧很少。这是要我好好改进的。

  三、小结

  这座生命桥的跨越不仅有这位青年的爱,还有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爱,还有海峡两岸很多的爱,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爱,这座桥才显得更加坚固。那么下次课我们就来解读博士以及另外人的爱。

  总反思:这堂课下来,感觉比第一次上得顺一点了,思路清晰一点了,但是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是没能很好地处理。朗读还需要再多一点,毕竟学生的悟性就是从朗读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5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后反思

  11月25日我执教了《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一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另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我在教学本课时,主要有以下几步:

  一、创设情境。课中通过问题情境、生活情境等的创设,唤起了学生的有意注意。从而激起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采取多种渠道展示情形。①展示大陆青年小钱病危的情形;②展示中国台湾李博士和青年抽取骨髓的情形;③展示地震的情形。让学生深切感受到大陆青年小钱迫切需要骨髓,感受抽取骨髓的艰难,感受地震当时的危险。

  三、另外采用了多种方法分析情况,让学生动感情。①通过课件展示书中所描写的同一时刻的两个不同场景来令学生动感情;②重难点词句的辨析,如两个“静静地”以及“同一时刻”这三个关键词。让学生明白就在同一时刻大陆和台湾同胞为了小钱所付出的努力以及他们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海峡的生命桥。分析当时不同的情况,分析小钱病危的情况,让学生有所感动;③感情朗读,课中花了大量时间让学生读你感动的句子,一边读一边理解,拨动了学生的感情之弦。

  在课前我曾出示中国台湾海峡的画面,又用粉笔在黑板上简单的画了一下,目的是让学生明白在如此宽的海峡上要架构一座桥是不可能的。但是事实上,这座桥架设成功了。而且就在小钱以及中国台湾青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的那个时刻架设成功的。他的成功源于青年、李博士、医护人员以及许多海峡两岸人们的关心与帮助。他们的帮助就是海峡两岸同胞间的爱。而且这是建立在许多生命上的爱。而这座桥不仅是生命桥,也是友情桥、连心桥、爱心桥。到这里学生也明白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其实就是爱的力量。

  因此在教学的最后阶段我设计了一个深情呼唤这座桥的环节:“让我们一起再来深情地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再带着青年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让我们带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的爱读一读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在一次又一次的朗读递进过程中,这座桥不仅跨越了这中国台湾海峡,也跨进了每个孩子的心中,使心中的感悟得到升华。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我个人的感觉,自己在教学语言上,教学表情上,教学体态应用教学情景合理上都有待进一步的提高。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学习,多向其他年轻教师请教,争取在以后的教学中,使教学更有特色。

  推动我成长的一课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洪媛媛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四年级的一篇以爱为主题的课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我在本课教学中力求通过反复读文,让学生经历丰富的情感体验;通过多种对话,在引导学生挖掘文本内涵的过程中,多角度的开拓学生的认识空间、审美空间、情感空间,从而调动起学生的阅读思维,实现语言、情境和精神的和谐共振,提升情感的价值。在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词语的学习围绕着学生的学习实际来选择。

  本课的词语有很多。在选择时,我主要挑选了学生易错的词语如:白血病、辗转、间隔、骨髓等,尤其是髓的读音不仅是学生,就连我们大人都非常容易读错,很难纠正。课堂上我通过学生多种形式的读,帮助学生巩固字音,为后面读文扫清障碍,让学生在课堂上真正的理解记住。对于凋谢、绽放、含苞等词语,我让学生用话来造句子,在句子中理解。并配以图片使学生理解他们的不同含义,

  二、重视朗读训练,引导学生在多样性的阅读中体悟文本,感受真情。

  《新课标》中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确实,朗读是语文教学中最重要的一种训练形式,是最直接、最常用的语文实践活动。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情真意切,很适合感情朗读。在这堂课的教学中,我就以“读”为突破口,将“读”贯穿整个教学过程始终。

  教学重点段落时,我先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随后给学生以充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教师又以一个引导者、参与者的身份,为学生展现课文中的不同地点的画面,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在研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进行换位思考,和文本中的人物进行对话,体会人物的情感。最后,教师激情导语下,层层递进的有感情朗读成为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真实的表达。  

  二、以说促思,发散思维,感悟人间真情。

  教学中,我设计了几处想象说话,如 “在地震中,那个青年人仍在躺着,他心里会想些什么?”、“小钱病好后和青年人见面后,他会做些什么说些什么呢?”等,并注意了读说结合,使学生在深刻感受了课文情感之后,抒发出自己内心的真实情感,这既是对文本内容的延伸,又为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提供了自我表现的舞台。学生在经历自我与他人的行为对比、体会手术危情和感受护送骨髓的辛劳之后,也真正体会到了海峡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最后的结束语让学生对以后的生活中会怎么做,升华主题,引发了学生对爱的思考,对人间真情的渴望。

  三、多媒体的运用帮助学生理解文章的内容

  在教学李博士护送骨髓这部分内容时,我让学生结合“奔波”和“连夜”这两个词谈感受,并借助多媒体演示李博士图,让学生在记住这个了不起的李博士,深刻感受到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以及寻找骨髓的不容易,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达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反思这节课,还存在着不足与遗憾:

  虽然整堂课中在某个教学环节激起了学生心中的涟漪,但是总感觉没有完全把学生的情感激发出来,尤其是学生不能把自己的感受、体会完全溶入到朗读中,最终对 “跨越海峡”也不是很明了。对于媒体课件,也没有发挥出最好的效果,什么时间出示什么图片还是没有很好的把握,该出示地图时由于紧张没有很好的运用。本节课有些环节无法预知,在处理上语言不丰富、也不够精炼,教学机智不够灵活。这些不足都有待于我不断向其他教师学习。

  在和老师的点醒下,我觉得我平日的困惑一下解决了很多,那就是“让导语变成课堂的线”。总之,我喜欢这节课,因为有了经验充足的和老教师的指点,我对教学有了更深的理解,知道了今后要如何把自己的导语做好。有了这些关心我的人帮助我,我对我自己的发展有很大信心,虽然金牌课还要再上,这也是我要期待的,发展是我最大的愿望和目标。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讲述的是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本课教学的重难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深切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以及中国台湾人民和大陆人民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  

  本文的标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含义丰富。因此在教学中我首先让孩子们连读几遍课题,让学生就此题目展开设想、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然后在后面的教学环节中逐步去解决这些疑难问题。  

  在描写同一时刻的两个场景时,一处是桂花飘香的大陆医院,另一处是地震刚过余震还在的中国台湾医院。在大陆医院的病床上,小钱静静地躺着,因为他虚弱;而在中国台湾医院的病床上,中国台湾青年也在静静的躺着,因为他沉着坚定,为了拯救小钱的生命而不顾自己的安危。是他的爱心搭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将这两个互不相识甚至可能终生不会再见面的人连在了一起。这两处“静静地躺着”我做了重点讲解,抓住“静静地”这个词来体会不平静,感受人与人之间美好情感。  

  在设计本课时,我抓住课文中“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和“中国台湾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两句话作为切入点。同样是“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身患重病的小钱是因为缺乏生命力,奄奄一息地躺在病床上,病情的严重使他不得不平静。对于生的希望,使他又不平静,找到骨髓的不容易也使他不平静。让学生通过对于“你们猜作者最不愿意用的是哪个词”的思考,引导理解“白血病”、“含苞”、“唯有”等词,进一步体会小钱的病情严重,骨髓移植对他的重要性。  

  中国台湾青年在持续不断的余震中,不顾自己的安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是因为他知道小钱正期待着他的骨髓。这里的“静静地”是他内心坚定沉着的反映,他为了海峡彼岸的小钱不再“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而将自己的安危置之度外。在品读的时候,我用“周围的环境能静吗?”和“他的内心能静吗?”两个问题来衬托出那位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让孩子感受中国台湾青年一心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在教学中,让学生感受小钱的不平静:他生命的垂危,他对骨髓的迫切需求;感受中国台湾青年的不平静:他为了挽救同胞,可以不顾自己的生命安危,可以把自己的家人抛在脑后。通过研读,让学生感受到了平静背后的不平静和那份沉甸甸的爱。领会了本篇课文的人文内涵,感受到海峡两岸人民的这种血脉亲情。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6

  激情对话  品味语言 

  ——四年级上册《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实录及反思

  连江附小  郑黎清

  板书课题:22、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

  生齐: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师:这是座用爱搭起的——

  生齐:生命桥

  师:再读,强调生命桥。

  师:这座生命桥很长、很长,它跨越了茫茫的中国台湾——

  生齐:海峡

  师划线

  生再读: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出示词语.

  师:这些词会读吗?谁来读?

  指名生读,齐读。

  师:谁能用这些词来介绍小钱的情况。

  生: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适合骨髓的人。

  师:不幸的小钱又是幸运的。骨髓移植时间定在1999年9月22日。可就在手术的前一天,中国台湾发生了大地震。

  播放影片。

  师:这就是中国台湾9.21地震。(介绍资料)里氏7.3级,是中国台湾近百年来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地震,有2735人遇难,1万多人受伤。不计其数的房屋倒塌,20多万人无家可归。捐髓手术就安排在地震的第二天。我们去看看当时的情景。快速浏览课文3—6自然段,划出描写地震的词句。

  生读划。

  生: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

  师:余震都能把针头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多么强烈!那个词语表现了余震的突然和强烈?生:“突如其来”。师:强调这个词,一齐读这句话。

  生齐读

  师:当时余震不断,在有生命危险的情况下,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在做些什么呢?请同学们再次细细品读课文 3 — 6 节,想一想:“课文中哪些描写人物的词句使你感动?”把它圈点出来,把想法、感受简单批注在课本上。(四人小组讨论后交流)

  生: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利用大地震动暂停的间隔,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从这句话我知道了这位中国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骨髓才从身躯里涓涓流出。

  师:中国台湾青年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啊!

  生:“针头向皮肤刺去,一阵突如其来的余震,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李博士不得不停止工作”。我读了这句话很感动,因为抽取骨髓时,余震不断,使针头从肌肤里脱落了。

  生:我认为针头扎进皮肤里,一次就已经很痛苦了,但是中国台湾青年竟然忍受一次又一次的痛苦,让我深受感动。

  生:当时,中国台湾青年的家人生死未卜,他还能“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使我非常感动。

  生:从“一次又一次”看出李博士好不容易才取出骨髓。

  生:我从“不得不”知道了余震很猛烈,李博士也不得不停止工作。

  生:我从“沉着”这个词知道了当时是有余震的,而李博士不是恐慌,而是非常冷静地站在病床旁。

  生:“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我从这句话知道了在强烈的余震中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还坚持做捐髓手术,使我感动。

  师:为了小钱,李博士“一次又一次”的努力啊!

  师:捐髓手术多么艰难啊!请你读一读。

  (指名读)

  师:在你们的朗读中老师仿佛看到了小钱的生命又燃起新的希望!

  师:“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可能在想些什么?你有什么感受?

  生:此时此刻,他们想,在大陆患了白血病的小钱他是多痛苦!

  师:还可能在想什么?

  生:他们想,必须赶快把手术做完,要不然,小钱就将面临死亡的悲剧。

  生:“此时此刻”让我感受到李博士他们虽然知道余震中必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他们仍在坚持捐髓手术。因为他们心里想着在海峡彼岸的小钱,忍受着白血病的痛苦,无论如何也不能放弃手术!

  师:“此时此刻”还指什么样的时刻呢?

  生:指海峡彼岸小钱与病魔作斗争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指中国台湾青年与家人失去联系,彼此不知对方死活的时刻。

  生:此时此刻,中国台湾青年的家人也许也遭遇了不幸,正在死亡的边缘线上挣扎。

  生:“此时此刻”还指余震的同时,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还在坚持做手术的时刻。

  师:是啊,老师也想说,在大地震过后,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家人还生死未卜的时候,他们还在坚持手术!让我们带着这种感动,读这句话(课件出示句子)

  ①师:此时此刻,大地震刚过,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危险时时威胁着他们。——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②师:此时此刻,小钱静静地躺在杭州医院的病床上焦急地等待着骨髓。——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③师:此时此刻,在灾难过后,还不清楚自己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

  生: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师:课文其他自然段有没有使你感动的地方?

  生:“李博士带着刚抽取的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感到杭州,和当地的医护人员一起连夜为小钱做了骨髓移植手术”。我从“连夜”知道了李博士带着骨髓经过“十几小时的奔波”都很疲劳了,还要“连夜”做手术呢,让我感动。

  师:是啊,一切为了小钱!

  生:我也从这句话知道了,李博士奔波了十几小时,赶到杭州还要花很多时间为小钱手术,李博士很辛苦!他不顾自己的疲劳,整个脑子只想着小钱,给小钱以新的生命!

  生:我知道了李博士已经快一天没休息了,还要连夜为小钱做手术,让我非常感动!

  师:中国台湾和祖国大陆现在由于历史、政治人为的因素阻挠无法实现直航,李博士必须带着骨髓,乘飞机从花莲到台北,再从台北飞赴香港,最后由香港转机到杭州,整整需要 12 小时。纵然有重重困难,也无法阻隔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课件显示中国台湾到杭州的路线图)

  师:同学们,此时此刻老师从同学们脸上看到两个字“感动”!是啊,老师也被深深打动了!让我们带着感动,深情地读一读 3 —— 6 自然段。

  师:此时此刻,同学们一定有话想说——(课件出示“这真是一座用      架设的生命桥啊!”)

  生:这真是一座用骨髓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骨髓)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我用“骨髓”这个词是因为中国台湾青年用自己的骨髓挽救了小钱的一条生命!

  生:这真是一座用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架设的生命桥啊!(师板书:血脉亲情)

  师:你为什么这样说呢?

  生:因为中国就像一个大家庭,我们应该互帮互助!

  师:你说得真好!

  生:这真是一座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啊!因为中国台湾青年是满怀爱心捐出骨髓的,所以我说是用爱心架设的生命桥。(师板书:爱心)

  师:小钱得救了!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使小钱得救了!让我们和作者一道用课文最后一自然段倾吐我们的心声!(全班齐读第 7 节)

  附板书设计:

  课后反思:

  一、激情对话,感悟海峡血脉亲情

  我认真设计导语,饱含激情,倾情投入,充分发挥了教师语言讲解的作用。入情的倾诉,昂扬的抒发,孕育了一个激情烧的课堂,学生渐入其境,深入其境,师生情感共鸣,心灵共振,体现了语文学科特有的人文性。

  二、品味语言,落实语言文字训练

  紧紧抓住“一次又一次”、“此时此刻”两个重点词句,师生入情地进行对话,学生兴趣盎然地读书、思考、品析,语言文字的感知、理解、品味落到实处,学生思维的领域不断扩大,情感逐步升温,语文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相机融合,相得益彰。

  以“这真是一座用________架设的生命桥啊!”引导学生探究感悟。这看似一个简单的填空,实则是对语言文字深入理解,精确把握的精妙运用,又是学生情感发展的结晶。这一设计既紧扣文本语言,紧贴文本主旨,又超越文本的语言、主旨,使学生的语言、思维、认识同步升华。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7

  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复华小学 刘彩凤

  版本:人教版 四年级上

  课堂教学实录

  课前交流:同学们,昨天,老师到你们学校去的时候,一进校门,就被你们学校传达室对面墙上的一幅图吸引住了,猜猜是什么图?(出示地图),就是这幅祖国的版图,那上面还写着——“爱我中华”。哦,你们每天都会看到祖国的版图,那我想考考你们,看地图,你们的家乡太原在哪呀?能找到吗?用手指一指。在这里,(出示太原)是祖国的中部。再看这是哪里(出示哈尔滨)这是我的家乡。老师这次从哈尔滨到太原来坐了两天的火车。你能用一个词语形容我们之间的距离吗?我们之间可以说隔着千山万水,好远啊!如果,请你在哈尔滨和太原之间架一座大桥,让老师直接通过这座桥来太原,你有什么想法?(如果学生提到无形的桥,如友谊之桥等:你说的这种桥指的是我们感情上的沟通,能让我们的心连在一起,可是,老师的人还是过不来。你能架一座这样的桥让老师的人过来吗?)看来,跨越这么远的距离架一座实实在在的桥,是不可能的。再看地图,这里有一座美丽的城市杭州,这里是祖国的宝岛台湾,在他们之间不仅隔着千山万水,还隔着一座茫茫的海峡,在它们之间架一座跨海大桥,怎么样,那就更难了。好了,关于桥的话题,我们就先说到这儿,大家准备好我们来上一节语文课。准备好了吗?上课!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质疑导入:

  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第22课,齐读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看到课题,你有什么疑问?都有这样的疑问吗?(生举手,提问。)是啊,生命桥指的是什么?它靠什么跨越了茫茫的海峡呢?带着这些疑问我们一起走进一个真实的故事。

  二、初读课文,学习词语,理清脉络,把握主要内容。

  1. 请大家打开课文,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不好读的地方多读几遍。遇到不懂的词语,可以请教老师,可以和附近的同学讨论,也可以查查字典。(4:00师巡视时安排学生提醒凋零、辗转、暂停的读音。)

  2. 都读好了吗?这一课的生字词语很多,请大家看屏幕上的词语,自由读一遍,看看哪个词语需要提醒同学们注意?(生自由读,指名:你想提醒哪个词语?)

  a绽放、凋零、含苞:一起读,凋零是什么意思?草木枯萎,花儿凋谢。屏幕上有个词的意思正好和它相反,绽放(课件变红)对了,是绽放。还有一个跟花有关系的词,是——含苞。(出示句子)在课文中的句子里,这三个词语还是在形容花吗?快速读一读这句话,看看它们分别指的是什么了?(自由读,回答。)大家读懂了,我们一起读这句话。好,继续看词语。还要提醒哪一个?

  b辗转,都是翘舌音,(指名3人)。知道这个词语的意思吗?你查了字典,字典上怎么解释的?(生读解释)查字典理解词语是个好方法,你很会学习。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读课文理解这个词语。大家看,辗转这个词语出现在课文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话里。(出示第三句)不过,要理解“辗转”的意思,只读这一句话不行,我们得先读懂它前面的两句话,(出示前两句)。谁先来读前两个句子,(指名)大家看看这两句话都是在说什么?(生读)是呀!十万人,茫茫人海呀,才有可能找到几个有适合骨髓的人?一个。十万分之一呀!而且还是有可能,不确定啊!真是谈何容易!想象一下,医生可能曾经在哪些人当中为这个患了白血病的青年寻找过适合移植的骨髓?找到了吗?还可能在哪些人当中找过?找到了吗?在他的家乡杭州找到了吗?在祖国大陆找到了吗?最后,在哪里找到了?像这样的寻找过程,用一个词语来形容就是辗转,现在明白辗转的意思了吗?不用说出来,读第三句话,用你们的语气表现出辗转的意思。 起:“小钱是幸运的,……”

  c暂停:平舌音,第四声。指名读两人,用暂字组一个词。很准确!放回到句子里还能读得这么准确吗?谁来读?他很努力,暂停得读音读得很准确,不过我们发现读这个句子有好几个地方需要注意,首先,这里有一个多音字是间隔的间,要读第四声。男生读,女生读。还有一个生词骨髓,髓要读第三声。自己练两遍。看这一部分,该怎么读?大地震动,一起读!现在能读好吗?指名一人读。(读好了鼓掌)

  d好了,同学们,其他词语我们边读课文边理解,现在我们把屏幕上所有的词语大声读一遍,让老师听见每个人的声音。

  3. 好极了!词语都能读准,长句子也都读通了,现在我们把整篇课文连起来读,一定比刚才读得好,有信心吗?谁愿意来分自然段读?指名4人读。

  4. 别着急,其他同学有更重要的任务,注意听他们读,一会儿,老师请你用自己的话概括的说一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5. 交流初读感受:

  6. 1)都进步了!其他同学的任务完成了吗?谁来说说这篇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叙述的过程中,板书“杭州 小钱 白血病 中国台湾 同胞 余震中 捐献骨髓”。这位同学讲得很清楚。老师在听她叙述的过程中把这个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一些关键词记了下来。我们把这些词语连成一句话,看看能不能把故事内容说得明白又完整?怎么样?既明白又完整。那么,从这边开始,还是用这些词语说一句话,还能说明白么?谁来试一试?鼓掌)

  2)课文讲的就是这样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这个故事最让你感动的是什么呢?

  三、细读课文谈感受,指导朗读感受深的语句。

  1.看起来,台湾同胞冒着地震的危险捐献骨髓的那一幕,感动了我们每一个人,就是课文的第3、4、5自然段的内容。同学们,对于感人至深的文字,我们要静下心来细细品读;尤其是让我们心中一动的词语和句子,我们最好画下来,再联系课文的其他内容去思考,我们就会发现,感动我们的不仅仅是词语表面的意思。下面,请同学们仔细默读这三个段落,看看青年和李博士的哪些做法最让你感动,把最让你感动的语句画下来,反复读一读,你能体会到什么,用一两个关键词简单地写在旁边。一会儿我们交流。

  2.默读画语句,小组交流。

  3.指名交流:好,同学们读得这样认真,让老师很感动。谁愿意先来交流。

  a 交流第四自然段语句“在这场灾难中……不清楚。期待着他的骨髓。”

  1.指名交流。

  2.评价:你能把两句话的内容联系起来体会,真会读书!对于这两个句子,还有不同的体会嘛?再指名交流。

  3.评价:这位同学更了不起,能联系自己体会到中国台湾青年的精神。

  4.大家一起来读一读这句话,(出示句子“但是,他知道……”)(再点课件)注意红色的词语,看看中国台湾青年冒着地震的危险,离开自己的家人,躺在病床上,心里想着什么?

  5.那么,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的,小钱期待的,是怎样的希望呢?请同学看课文第二自然段,听老师读,我们一起去感受小钱那满怀着希望的期待。(音乐起,教师深情朗读第二自然段。)

  6.听老师读了这段话时,你心里都有什么感受?你是个有同情心的孩子!你的心地真善良!你在为小钱着急呢!你希望小钱的生命之花绽放,我感受到了你那颗纯真的心!是的,小钱是幸运的,他在中国台湾找到的这个人即使是在地震的危急时刻,心里想着的依然,读书,读刚才的那个句子,“但是,他知道”接下去“在海峡的……”

  7.请大家看这段话里这些红色的词语,你能不能用上一个或几个,说一说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的生命出现什么样的希望呢?(屏幕:中国台湾青年心里想着,自己的骨髓会让小钱 )中国台湾青年想着一个生命康复的希望,多么善良的心啊!多么博大的爱心啊!联系课文前面的内容,我们已经走进了中国台湾青年的内心世界!现在再读这句话,(齐读)你能感受到中国台湾青年有一颗什么样的心?善良的心,让她变得无私,博大的爱,让她变得无畏。感动我们的正是这颗善良的心,这份博大的爱!再来读书,(读你画出的描写中国台湾青年的句子。)用你们的朗读再一次感受中国台湾青年那颗善良的心,那份博大的爱:在这场灾难中,起——(齐读。)

  b交流表现李博士高尚品质的语句。

  1.你们用朗读表现出中国台湾青年美好的心灵,感动了自己也感动了老师。谁画了描写李博士的地方,体会到了什么呢?(指名朗读、交流。“沉着”句。谈体会。)

  2.评价:他抓住“沉着”这个词语来体会,会读书!还有谁也画了这句话?

  3.评价:发现了吗,她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内容都联系起来了,在体会李博士的沉着,她是在用心读书。(板书:沉着)来,我们像她这样把整个第五自然段的句子都联系起来体会这个“沉着”:他在什么情况下还这样沉着?读哪一句话(指名)。余震都能使针头都从肌肤里脱落出来,多么突然啊!哪个词语是突然的意思?强调这个词,谁再来读一遍(指名)。想象一下,当时手术室里可能还有什么东西在摇晃?这么危险的时刻,李博士怎样地站在病床旁?(沉着地)继续读书,此时此刻,跑到哪里才比较安全?读哪一句?(指名)。手术室是空旷的地方吗?可李博士却怎样地站在那充满危险的地方?(沉着地)他沉着地站在那里等什么呢?!他说对了!齐读最后一句话——“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这涓涓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是的,这涓涓流出的是生命的火种,是美好的希望,是博大的爱心。骨髓流出的这一刻,你高兴吗?你感动吗?再读这一句,读出你的高兴和感动。(齐读36分)

  4.(音乐中深情朗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李博士带着这生命的火种出发了……”(屏幕出示: 10时20分,李博士从花莲飞往台北。

  14时15分,由台北抵达香港后,立即飞往上海。

  16时45分,飞机在上海降落。

  20时50分,李博士直奔杭州。

  22时15分,李博士乘坐的救护车开进了杭州的医院。

  快算一算,从李博士带着骨髓出发,到把这生命的火种送到小钱的身边,用了多长时间?(生答)只差5分钟。就是整整十二个小时啊?这是怎样的12个小时?用一个词语形容!(紧张、争分夺秒、扣人心弦、艰辛、辛苦、漫长、惊心动魄、疲劳)课文第6自然段中有一个词语表达的就是这十几个小时的艰辛、紧张与漫长,快找一找是哪一个?(板书:奔波)读这个词语,读出紧张的感觉、读出艰辛的感觉、读出漫长的感觉……经过了十几个小时的奔波,李博士没有休息,(再出示:22时50分,骨髓移植手术开始了。第二天凌晨 2时整,手术才顺利完成!)第六自然段中还有一个词语写出了李博士不顾疲劳,一直在工作。看书。是哪一个?(连夜)连夜啊!多么让人感动啊!读词语。让我们把内心的全部感动,融入第六自然段的字里行间读出来吧!38:00(引读第六自然段:骨髓的保存期只有24小时,接下去——。)

  三、激情扣题,结束。

  1.小钱就这样得救了!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相信大家对课题的疑问一定已经解决了,(如果时间够:同学们,故事读到这里,大家对课题的疑问解决了吗?是什么架起了这座能够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是两岸骨肉同胞的爱(画爱心)架起了一座(指课题)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2.面对着祖国的版图,让我们用心来读一读这两句话“也许,小钱和中国台湾青年……传下去”

  3.同学们,如果有一天,小钱和这位中国台湾青年见面了,他们会说些什么呢?下节课,你们可以在班级里讨论讨论这个问题。下课!

  课后反思

  各位评委、在座的专家、老师们:

  大家中午好!虽然知道大家可能已经饥肠辘辘了,但我还是很想耽误大家几分钟时间,借这个机会,把备课过程中的收获与大家交流。

  8月份,在贵阳会议上抽签时,一抽到《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篇课文,我就非常高兴,甚至可以说兴奋。因为,这篇课文的内容讲述的是一个真实而感人的故事,饱含着人与人之间美好的情感,饱含着中国台湾与大陆同胞之间难以割舍的骨肉亲情。能通过这一样一篇课文的教学,让学生深切的感受到人间真爱,感受到两岸亲情,在他们心中埋下善的种子,植入爱的根苗,应该是语文课的骄傲,是语文教师的骄傲!这就是语文教学的人文性之所在吧。然而,语文课毕竟不同于政治课,语文课也不是单纯的思想品德课。在语文课堂上,要通过听、说、读、写等一系列属于语文的学习活动,让孩子在语言文字的实践中获得语文知识、技能的训练与提升,经历语文学习的过程,习得语文学习的方法,积累语言、运用语言、发展语言,这才是语文工具性的体现。那么,在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怎样把这两者统一起来,把三个维度的目标都落到实处呢?这个问题是本次赛课的主题,也一度困惑着我。

  通过近一个月以来备《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这一课,我突然发现,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真的很简单,那就是把语文课上成语文课:也就是说,在课堂上如果我们以发展学生的语言为出发点来组织学生的学习活动,那么,三维目标就自在其中。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每一个语言符号都表现着一种思维,承载着一种思想,蕴含着一种情感:对语言的理解,就是对思维的训练;对语言的积累,就是对思想的传承;对语言的运用,就是情感的传递。比如,刚刚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理解“辗转”这个词语的过程,既是对学生想象思维的训练,又引导学生经历了理解、积累语言的过程,学习了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方法,同时还使学生感悟到寻找适合移植的骨髓有多么艰难,为阅读理解时的情感体验和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埋下了伏笔。再比如,我引导学生体会李博士的爱心,运用的是把一个自然段的几个句子都跟“沉着”这个关键词联系起来朗读体会的方法,在这种瞻前顾后地阅读与朗读实践中,对李博士博大爱心、高尚医德的感悟,不言而喻。

  基于以上的认识,我在这40分钟的教学中,只设计了两个层面的阅读实践:第一个层面是初读整体感知。这个层面的目标非常明确,就是真正让孩子把课文读通,把内容说明白。我设计了这样3个实践环节:第一,自由读,给足时间让学生真切感知课文;第二,自主提醒词语,给足空间与方法理解词语,读通长句子;第三,分工合作,把听读检查读书效果和组织语言概括课文的主要内容有机的结合起来,给足机会让每个孩子参与实践。这样的几个可以说是很常规的学习活动过后,第一个层面阅读目标就基本落实了。第二个层面是品读理解内容、感悟精神。根据四年级上学期学生阅读感悟能力的实际水平,我在这个层面的引导中采用了以读代讲、代说的策略。引导学生通过以下2个实践感悟到中国台湾青年的博大爱心和李博士的高尚精神。第一环节,默读画出令自己最感动的语句简单标注感受;第二环节,交流感受。在第一个环节开始和交流感受的过程中,我试图充分的发挥教师指导、引导和组织的作用,让学生学得更有实效。比如点拨默读感悟方法;还有配乐范读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再引导学生把自己的情感体验迁移到对中国台湾青年内心世界的想象中,通过运用恰当的词语练习说话表达出来;以及通过补充材料引导学生自主理解“奔波、连夜”所表达的意思和情感等等。

  总之,理念决定呈现,呈现决定效果。在这次会议理念的引导下,我体验到了简简单单教语文的快乐,体验到了扎扎实实为学生的充实。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原文地址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篇8

  教材分析: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是人教版课标实验教材四年级上册的第二篇课文,讲述了中国台湾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在余震中为一位中国台湾青年抽取骨髓,辗转数千公里,连夜救杭州青年小钱的故事。文章语言朴实自然,叙事生动具体,情感淳厚感人,表达了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应引领学生深刻体会文章中描写李博士及中国台湾青年的句段,想象画面,读出感受,领悟作者对比的表达手法,在潜移默化中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查字典并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2、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透过文字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重点: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体会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在手术过程中表现出的对大陆同胞的血脉亲情。

  教学过程:

  1、释题导入,渗透识字,引导有感悟地读。

  “峡”是什么意思呢?请大家猜一猜。“峡”由“山”“夹”二字组合而成,表示两山夹着水,河道在两山之间,我们在第二课就学过《雅鲁藏布大峡谷》,请大家查字典。在文章里,“海峡”是指哪里呢?(课件出示地图,认识中国台湾海峡)。今天要学的课文,讲述的就是发生在海峡两岸之间的一个故事(强调“海峡两岸”),请你读课题;这是一个感人的故事(强调“感人”),请你读课题。读文章就应这样,带着自己的感受读,就能读出味道来。

  2、识记生字词,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了解文章大意。

  大家都预习了课文,这课的生字比较多,我把它们编成了一段话,请大家自由读一读。(出示生字段,请四位同学读)

  桂树飘香,阳光灿烂;花苞凋零,满怀希望;

  地震袭击,海峡彼岸;台湾同胞,心系小钱;

  身向空旷,才更安全;余震暂停,涓涓流淌;

  骨髓移植,生命绽放;血脉新情,代代相传。

  在这些生字中,哪些容易写错呢?[“凋”与“调”的区别。“凋零、含苞、绽放”的理解]

  下面请同学们合作读课文,看看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呢?(文章讲到两个地方:杭州、中国台湾。提示学生:先讲了……,再讲了……,最后讲了……。)

  3、精读课文,透过文字丰富自己的想象,通过对比体会人物的内心世界。

  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边读文章边想画面,看看哪些文字感动了你的心,画出来,多读几遍,也可以在旁边写上你的感受。

  (预设:学生会在描写李博士和中国台湾青年的段落里画线,也就是文章的3、4、5、6自然段,老师可有选择地引导学生按课文的顺序学习。)

  画面对比一:

  “在同一时刻,海峡彼岸的花莲慈济医院,骨髓移植专家李博士正步履匆匆地走进手术室。”

  同一时刻指什么时候?请你读这句话,你有感动吗?为什么?在这一段,还有这样一句话:

  “就在昨天,一场里氏7.3级的大地震袭击了中国台湾地区。此刻,大地仍地余震中摇晃。”

  7.3级的地震是一种怎样的地震?仔细读读这句话。联系“大”“袭击”“此刻还在摇晃”,还可以联系下段的“在这场灾难中”,理解这场地震的严重性。

  此刻,大地仍在余震中摇晃,请你再读描写李博士的这句话,说说你的感受。

  同学们,我们这样对比着读,更能丰富我们的想象,更能体会出李博士焦急的内心世界。在下面的学习中,我们不妨这样对比着读,我们的理解会更深入。谁来读读课文的第4自然段,其他同学注意听,看看是什么使你深受感动。[指名读]

  画面对比二:

  “他的家人是否平安无事,目前还不清楚。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家人是否平安,目前还不清楚”,不清楚不等于不挂念:大屏出示:

  “也许他的                         ,但是,他知道,在海峡的另一边,有一位青年正满怀希望,期待着他的骨髓。”

  (预设:也许他的爸爸正被压在倒塌的楼板下等他来救,但是……;也许他的妈妈双腿被夹在在震后的石缝中动弹不得,但是……;也许他的妹妹正孤零零地站在地震后的废墟上哭泣,但是……)

  期待……期待……这是一种怎样的期待?能让中国台湾青年顾不上灾难中的家人。让我们来看看第二自然段,听老师朗读,这究竟是一种怎样的期待?(配乐范读第二自然段。预设:生命的期待,唯一的期待,充满希望的期待。)

  是呀,这生命的期待,牵动着中国台湾青年的心,请大家再读这一段段。

  过渡:这生命的期待,这唯一的期待,这充满希望的期待牵动着中国台湾青年,也牵动着李博士的心呐。请大家读读第五自然段,看看哪些词句打动了你的心?

  画面对比三: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但是,李博士仍沉着地站在病床旁,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此时此刻,跑到空旷的地方才比较安全,病房里多危险啊!看看文中的插图,展开自己的想象,病房里可能会有什么危险?引导学生在想象中读:此时此刻,病房完全有倒塌的危险,但是……;此时此刻,病床在摇晃,一不小心针头就刺痛了骨头,但是……;此时此刻,输液瓶在晃动,桌上的暖瓶在晃动,随时都有打翻在地的可能,但是……)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努力,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终于从身躯里涓涓流出。大家注意看,后面是个什么标点符号(省略号)? 从小钱身躯里流出的,仅仅是骨髓吗?

  引导: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小钱来说,意味着什么呢——生命的火种;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中国台湾青年来说,仅仅是骨髓吗——浓浓的爱心;这涓涓流淌的骨髓,对在余震中做手术的李博士来说,意味着什么呢——成功的喜悦;看到这涓涓流淌的骨髓,读着这感人至深的文字,你是什么心情呢——深深的感动

  是呀,从中国台湾青年身躯里流出的,还是生命,是爱心,是喜悦,是感动。请大家带着自己的感受,再读这段话。

  4 入情入境,触摸文本,体会”生命桥”的含义,感受两岸同胞的血脉亲情。

  感动来源于故事本身,感动是因为作者的文字,感动还需要我们用心去读,请同学们带着你内心的感动读读文章的第6自然段,看看哪些词语感动了你的心。[奔波连夜]

  同学们,课文学到这儿,是什么感动了你,请你说一说。

  预设:中国台湾青年不顾家人一心想着小钱的精神,李博士坚韧的毅力,无私的奉献精神……[随学生发言板书]

  小钱得救了,两岸骨肉同胞用爱心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板画]请大家齐读文章的最后一段, 让我们一起读读这感人肺腑的文字,让我们一起分享这幸福的时刻。

  故事讲完了,留在你心中的是一座怎样桥呢?[生命桥 爱心桥 亲情桥]这座桥不在海上,而在你我的心里,这是一座心桥。下课。

  附:板书设计: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

  爱心桥

  杭州            亲情桥          中国台湾

  生命的期待                         的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