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微信扫码分享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精选13篇)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1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文章。(板书)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我让学生到前面板书,板书完后,我校对他们的书写,让同学们认识到如何把字写好,写端正。相机引导学生学写生字“樟”)

  师:怎么学习这篇文章呢?宋庆龄故居我没有去过,为了教你们,我是这样准备的。

  请同学们看我的准备。

  (打开网络,在里键入“宋庆龄故居”四个字回车,瞬间出现了7800条信息。同学们我就是浏览这些信息来学习这篇文章的。)

  师:(打开)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我们可以看到如何到那里瞻仰宋庆龄,了解到宋庆龄诸多资料等。

  (同学们跟着我在看)

  师:现在我们再到北京的宋庆龄故居看一看。

  (同学们此时又来到了北京的宋庆龄故居)

  师:请再跟着我到重庆看一看。

  (同学们此时又来到了重庆)

  (在同学们轻松浏览之时,我说出了下面一段话)

  师:同学们,我就是按照这种方法知道了宋庆龄的故居,了解到许多知识。所以制作成了下面课件。

  (学生浏览我制作的课件)

  师:这些课件,其实同学们也能够做上来。

  师:通过上网和制作课件,我们了解了许多东西,但这些东西只是皮毛。其实,我们要想认识宋庆龄,最好要读读宋庆龄方面的书,看看这位伟人的一生。如果你真的这么做了,你一定会学到许多东西。今天你们可能暂时找不到这些书,我想课后你们可以到图书馆看看,如果学校图书馆没有你们也可以让市图书馆去借阅。当然也可以到新华书店去,那里一定能够买到这方面的书。今天的我们最好先把课文学好。有的同学已经读好多遍了,感觉到这篇文章写得非常好,既然你们认为非常好,我们赶紧把这篇文章变成自己的,以便你们到上海宋庆龄故居更好的瞻仰这位伟人,及更有趣的阅读关于宋庆龄方面的书。

  (学生们自读自背这篇文章)

  (待学生背熟后再来较深入地学习这篇文章)。

  今天我重读了我在2004年上的这节课,感觉这一上法对于我的学生来说是可行的。这两天,我阅读着四下语文教材,在这一课上,我停了很久,不知该如何把这一课上好。一直没有动笔书写自己的思考。这篇课文很短,也很简单,学生也很容易找到文章的重点段,关键段、关键句。我知道学生对宋庆龄的理解与上篇对曼德拉的理解是一样的,我没有能力让他们理解的多么透彻,教学中,我只能引导他们读更多的书,把其作为书香校园的重要内容。也许这也是我个人课文的小小思考。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2

  教学目标:

  1、运用已有的识字策略学习本课生字,正确认读“龄”、“衍”,正确识记“稠、瞻”等生字字形;通过看图想象、联系上下文、比较等方法理解“稠密”、“繁衍”、“瞻仰”等词的意思。

  2、抓住关键词句,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感悟,感受樟树外形特点和可贵之处。通过搜集的资料领会樟树和宋庆龄高尚人格之间的联系,初步了解“借物喻人”的写法。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与怀念之情。

  3、用“无论……总是……”、“只要……就……”等关联词造句,练习背诵全文。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领悟樟树的可贵之处。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抓关键词句,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方法:

  课内课外知识交融,追求开放性;

  读中感悟怡情养心,注重人文性

  学习方法:

  自主探究、合作交流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导入揭题

  1、出示樟树图片,谈话引入

  阳春三月,百花争艳,树木葱茸,让我们把目光聚焦到这两棵树上。(幻灯)

  知道这是两棵什么树吗?学生答,(板书:樟树)学生齐读两遍。

  出示:这两棵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幻灯)

  2、师边板书边解说:注意“龄”字,左半边是个牙齿的齿字,因为从牙齿能看出一个人的年龄。注意“龄”的读音(板书:宋庆龄)齐读

  3、板书:故居,“故居”什么意思?

  4、看图:这白色的屋子就是宋庆龄的故居

  5、看图:这就是宋庆龄。

  (1)你了解宋庆龄么?师生交流。

  (2)揭示资料(幻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优秀教案设计

  (3)师小结:宋庆龄是20世纪全世界最伟大的女性之一。她的一生是革命的医生、爱国的一生。她坚贞不屈、一身正气,她勇敢顽强、英勇奋斗,她百折不挠、无私无畏。她以她的人格魅力受到全世界人民的尊敬和热爱。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这篇课文就与宋庆龄有关。(完成课题板书:的)

  齐读课题。

  6、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些什么?

  7、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什么样子?作者为什么要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和宋庆龄有何关系么?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语句。

  二、初读感知

  1、检查词语

  出示词语:分行指名读、齐读、开火车读(随机纠正读音)

  2、初读课文

  指名读课文,师生评议

  3、理清脉络

  (1)读了课文,同学们知道课文哪几小节具体写了樟树?

  (2)第6小节主要写了什么?随机理解“瞻仰”

  (3)第1-3小节主要写了什么呢?

  三、精读感悟

  1、学习1-3小节

  (1)指名读第2小节:说说有什么想法?

  A、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呢?(提示:这偌大的一间房子,为什么周总理说它小呢?)

  因为这个房子是用来——出示资料(幻灯)

  B、原来这所房子既是宋庆龄生活的地方,又是她夜以继日工作的地方,这所房子的一切都已在宋庆龄内心打上了深深的烙印。怪不得她说——(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同学们,舍不得应该是怎样的一种感觉呢?想想你掉了你的心爱之物,离开你的亲人,谁来读?(指名读)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是源于对它们的——喜爱。

  (2)让我们也走近这两棵樟树。(齐读第1-3自然段)

  过渡:学到这里,问题来了:作者为什么不在第1小节开门见山地说这是两棵樟树,却要到第3小节才告诉我们这是两棵樟树呢?

  (3)请同学们再次默读1-3小节,边读边思考

  指名回答

  师小结:作者没有在一开头就点明”樟树”,为的就是吸引读者,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作者直到第3小节才揭示出这是两棵樟树,为的就是重点突出这两棵树的与众不同,并且也很自然的过渡到下面的内容: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子的。这看似平淡无奇的几小节却蕴含着作者的独具匠心,让我们再完整读读这三小节,细细体会一番。把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周总理为什么要她离开上海的故居,这个房子是用来干什么的一一藏入脑海。

  (4)齐读第1-3自然段

  那宋庆龄又为什么会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呢?这个问题留待我们下节课来探究。

  三、作业

  1、抄写词语

  2、背诵第1、2、3自然段

  3、继续了解宋庆龄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揭示话题

  师: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引读课题)

  通过上堂课的学习,我们初步了解了宋庆龄奶奶,(板书:宋庆龄)也知道了周总理劝宋奶奶搬家,可宋奶奶却说(幻灯,引读)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这是两棵什么树呢?

  生:这是两棵樟树。(板书:樟树)

  对,这就是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幻灯)可令我们不解的是,像宋奶奶这样地位高的人,什么没见过,为什么会舍不得两棵樟树呢?(幻灯)我们一起来寻找一下原因好吗?

  话题出示:宋庆龄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幻灯)

  二、学习新知,感受樟树特点

  师:请同学们默读第4、第5自然段,试着找找原因,然后在小组内交流讨论一下。(幻灯出示小组合作学习要求)

  (一)小组合作,初探究竟

  1、学生小组合作学习

  2、大堂交流:小组汇报(随机幻灯出示,帮助理解词汇)

  答案预设:a、学生抓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而谈:枝干粗壮、枝叶稠密

  四季常青、蓬蓬勃勃

  B、学生抓樟树的可贵之处(品质)谈: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同学们讨论好了吗?哪一小组先来说说你们小组觉得宋庆龄不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随机理解:枝干粗壮、树叶稠密、蓬蓬勃勃)

  3、教师小结,出示学生讨论的要点

  (二)精读感悟,明确细因

  1、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一

  师:让我们细细来看这第一个原因(樟树外形与生长特点)

  (幻灯出示图、文)

  出示第4自然段: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枝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1)指名读。

  抓住了这些关键词,读着读着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两棵怎样的樟树?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美丽)学生交流。

  请你也来读出它的美丽,你还感受到这是两棵怎样的樟树?(生命力旺盛、顽强)(随机理解:蓬蓬勃勃,指导学生情感读句)

  (2)课文用了“无论……总是……”这组关联词,告诉我们什么呢?

  多么顽强的樟树啊,不管遇到怎样的环境和遭遇,它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读出它的顽强?指读。

  (3)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两棵樟树的美丽与顽强。(齐读第4自然段)

  (4)指导背诵:现在知道宋奶奶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之一了吗?愿意把这两棵樟树永远地留在我们心里吗?不看书,我们一起来试试。(幻灯)

  2、精读感悟,明了原因之二

  师:我们再来看同学们所说的第2个原因。

  (1)、指名读第5自然段,作者用了什么方法来突出樟树的可贵之处的?(引导学生感受写作方法:比较)具体说说看呢。(理解繁衍)

  哦,怪不得宋奶奶对这两棵樟树情有独钟了,原来——(幻灯出示文: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同学们,这樟树的香气有什么特点啊?(板书:香气)(永久保持)那是多久呢?一年?十年?一百年?是啊,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幻灯、引读)只要——(幻灯、引读)也就是说,这香气能够——(板书:拒虫)

  师:那么,当人们把樟树木制作成家具的时候,也就保护了里面的衣物。(板书:护物)

  2、同学们,你们分析得真对,这的确是宋奶奶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又一个原因。你们看作者赞美樟树的时候,先写它的外形美,由外及内,再写它的可贵之处,也就是它的内在品质。同学们,让我们也来读一读,好好体会一下。(幻灯)(集体读:樟树本身却有……虫类就怕它一天。)

  三、走近人物,感悟品质

  师:同学们,面对这样的两棵樟树,宋奶奶不愿搬家情有可原,可天下樟树那么多,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1、(幻灯揭示话题2:为什么人们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而且要作为永久纪念呢?)

  是吗?让我们再次走近宋奶奶。

  2、揭示资料,进一步了解宋庆龄(幻灯)

  资料一:宋庆龄就如樟树蓬蓬勃勃。

  资料二:宋庆龄就如樟树保持香气,永久拒虫。

  这里的虫就是——(板书:敌)

  是啊,宋奶奶一生——(幻灯)

  3、现在明白人们为什么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了吧。(完成板书:樟树——香气——宋庆龄)那就让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一起走进宋庆龄故居,也来留个影作个纪念吧。(幻灯,齐读第6自然段)

  4、介绍写作方法

  现在我们再来想想宋庆龄舍不得两棵樟树的原因,就是因为樟树长得蓬蓬勃勃吗?就是因为它香气拒虫吗?实际上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她把这两棵樟树看成了自己,她要像樟树一样保护自己的人民。(板书:民)学到这,你觉得这篇文章还仅仅是在写樟树吗?对,这两棵樟树就是宋庆龄的化身,作者是借着樟树来写宋庆龄,这种方法就叫借物喻人(板书:借、喻)

  过渡:像这种借物喻人的方法用得很多,看(幻灯)

  四、拓展延伸

  1、揭示毛泽东的《卜算子·咏梅》

  师读,诗中写的事谁?(指名答)

  这个地方她在诗中是梅花,实际上是宋庆龄、王庆龄、张庆龄等革命者。

  我们再来读一遍,(齐读)

  2、揭示陈毅的《咏松》

  (指名一排读)写的是松树,松树代表谁呢?(宋庆龄,或者所有的革命烈士)

  同学们,借物喻人的诗、文章还有很多。老师推荐同学们去读读矛盾写的《白杨》,研究一下它写的又是什么?

  推荐阅读:《白杨》——矛盾

  3、(幻灯)老师模仿毛泽东的词自编了一首,我们一起来读。

  师生齐读——《卜算子·咏樟》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个伟大的名字——宋庆龄,这是中国人的骄傲,这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精神!

  五、作业

  1、背诵课文

  2、请用上“无论……总是……”、“只要……就……”仿照课文第4、5自然段写一种植物。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应能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与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一、读一读————感受“蓬勃”

  1、读读课题。

  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能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读,突出自己想要表达的意思。

  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故居”)

  ②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宋庆龄”)

  ③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突出“樟树”)

  2、读读课文。

  你最想了解些什么?

  说说课文中给你印象最深的是什么?(提示:一个词语)

  蓬蓬勃勃、高贵、瞻仰(崇敬)

  师小结:正因为有了樟树生命力的蓬蓬勃勃,正因为有了樟树永久香气的高贵,才使得这两棵樟树更具有价值,才使越来越多的人喜欢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3、交流:哪些地方看出了这样的“蓬勃”?

  “樟树不高,但它的枝干粗壮,而且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相机板书:蓬蓬勃勃,粗壮、稠密、常青

  提示:组织阅读时,重点指导学生抓住关键字词揣摩、感受语言文字中渗透的情感。这里可突出“粗壮、四面八方、稠密、四季常青”等词语。

  [教学随想: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就中年级学生来讲,应该能引导学生在阅读的实践中初步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和优美的语言,能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达情意方面的作用。这一教学环节着重于读,思读课题、细读课文、感受读樟树的蓬勃,旨在通过读书激活学生的思维和情感,从而加深对文本的理解和体验,并有所感悟和思考。]

  二、悟一悟————品读“高贵”

  1、交流: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

  ①“别的树木容易招虫。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他们还要养儿育女,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提示: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2、交流:“高贵”的品质仅仅是指樟树吗?

  组织阅读宋庆龄有关资料。

  ①宋庆龄:宋庆龄——伟大的爱国主义、民主主义、国际主义和共产主义战士,举世闻名的二十世纪的伟大女性。她青年时代追随孙中山,献身革命,在近七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坚强不屈,矢志不移,英勇奋斗,始终坚定地和中国人民、中国共产党站在一起,为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为妇女儿童的卫生保健和文化教育福利事业,为祖国统一以及保卫世界和平、促进人类的进步事业而殚精竭力,鞠躬尽瘁,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受到中国人民、海外华人华侨的景仰和爱戴,也赢得国际友人的赞誉和热爱,并享有崇高的威望。

  抗战胜利后,宋庆龄主要从事妇幼卫生、文化教育和社会福利救济事业。此时的国民党又发动内战,宋庆龄虽然身在国民党的心脏地区,却继续募集大批医药物资,利用各种机会和条件运往解放区,支援共产党领导的解放战争,为建立新中国立下了特殊的功勋。1949年6月,全国解放指日可待,毛泽东、周恩来亲笔写信邀请宋庆龄赴北平参加新政治协商会议。宋庆龄见信后,非常感动,欣然同意参加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在第一届政协全体会议上当选为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从此,在新中国成立后的三十多年里,她一如既往,言行一致,为祖国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她经常同毛泽东、周恩来、朱德、董必武等党和国家领导人一起商筹大计方针,参加了大量的国务活动,并深切关怀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希望尽早实现祖国统一。

  宋庆龄的一生始终是和人民群众联系在一起的。她不辞辛苦去全国各地视察,深入到工厂、农村、部队和少数民族地区,关心人民群众的生活,和人民心连心。她谦逊和蔼,平等待人,兴办实事,是真正的人民公仆。她一生热心妇女解放事业,是中国妇女界的杰出领袖之一,历任全国妇联名誉主席。她长期主持中国救济总会、中国红十字会的工作。她毕生致力于少年儿童的文化教育福利事业。她曾说:“有些事是可以等待的,但少年儿童的培养是不可以等待的。”她是全国少年儿童慈爱的祖母。她1951年被选为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直到逝世。她创办的《儿童时代》杂志是新中国最早的儿童读物之一,一直为少年儿童所喜爱,是他们的良师益友。宋庆龄经常为少年儿童题词和撰写文章,鼓励孩子们健康成长。她经常说:“儿童是祖国的花朵”,“儿童是我们的未来,因为未来的世界是属于儿童的。”她一生虽然没有亲生的儿女,却把慈母的爱全部倾注给了全国的少年儿童。

  ②上海宋庆龄故居:这是一座长方形院落,占地4336平方米。1948年至1963年,宋庆龄在此居住并从事国务活动。故居纪念馆位于淮海中路1843号。1948年宋庆龄迁居这里成为宋庆龄长期居住和从事国务活动的地方。1981年5月29日,宋庆龄在北京逝世。同年9月,中央决定,将此处作为永久纪念的故居。10月9日,上海宋庆龄故居正式成立,实行内部开放。1994年1月,改名为上海宋庆龄故居纪念馆。纪念馆的主要任务是介绍宋庆龄伟大光荣的一生,对宋庆龄遗物进行保管整理和研究.

  主楼始建于1920年,是一幢白墙红瓦的西式三层别墅,楼前是草坪,屋后是花园,四周樟树环绕,终年葱茏苍翠。楼下客厅挂着孙中山遗像和毛泽东看望宋庆龄时的合影,宋在此曾接待过党和国家领导人、外国元首及政治家。楼上是宋庆龄的卧室和办公室,现陈设着她生前用过的物品。

  3、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意在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三、练一练————永久“瞻仰”

  1、通读全文后实践(选做):

  ①人们为什么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请以《想去宋庆龄故居》为题写篇文章。

  ②游人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合影留念?请以《樟树》为题写篇文章。

  ③面对宋庆龄故居,面对故居的两棵樟树,你又想说些什么呢?请以《_____,我想对你说》为题写篇文章。

  ④结合《科学》课自我搜集樟树标本,查阅樟树的相关资料,搞清楚樟树香气能够拒虫的科学道理。

  2、教师总结:《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表面是写樟树,其实是借物喻人,以树喻人,写出了宋庆龄如樟树般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我们读懂了樟树,也就读懂了宋庆龄。

  3、回读课题。注重表达自己的阅读情感:《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教学随想:“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这里的“练一练”既可以选择自己需要倾诉的话题一吐为快,又可以查阅相关语文资料,全面了解语文系统知识;既可以写出樟树蓬勃、高贵的一面,又可以写出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品行。这一教学环节还力求引领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情感”,真正意义上升华主题,深化中心。]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4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52

  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谈语文实践活动

  一、发现问题——引发冲突

  1.课前发现问题。

  我在查阅《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的相关资料时,文中两句话引起了我的注意:

  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这两句话看起来似乎有点矛盾:如果樟树四季常青,它就不会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如果樟树有枝枯叶败的时候,它就不是四季常青。那樟树究竟落不落叶呢?这两句话又该如何解释呢?

  带着这些疑问,我请教了本校的老师,他们有幕卮鹫潦魉募境g嗖宦湟叮挥械乃得挥凶⒁夤挥械乃嫡潦骰崧湟叮植荒芫咛宓厮党鏊窃跹湟兜摹n矣智虢塘嘶局种沧ㄒ祷в强隙ǖ馗嫠呶遥骸罢潦骰崧湟丁薄n蘼垩芄环⑾只蛘卟荒芊⑾终饬骄浠暗拿苤γ矣ω萌绾蜗蜓菡飧鲂畔⒛兀?

  2.课上引发冲突。

  在认识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时,徐佳伟说“樟树四季常青不落叶”,多数学生表示认可,只有韩涛提出异议,他认为樟树会落叶。

  老师:樟树落叶还是不落叶,你们有些什么理由来说明各自的观点呢?

  徐佳伟:课文上就是这么写的——樟树四季常青,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韩涛(挠挠头):课文里“即使当它枝枯叶败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这句话不就是说樟树落叶吗?

  林康补充道:眼见为实,大家还是看看窗外吧!你还认为樟树落叶吗?

  (窗外柳树桃树这些落叶的树木入冬前树叶就已落光,只剩下光秃秃的枝桠。再看看樟树,勇敢地面对风霜严寒,满树稠密的树叶仍然乌青发亮。)

  韩涛:反正樟树会落叶,放学回家我就问爸爸。

  老师:好,这是解决问题的一个好方法,同学们还有别的好方法吗?

  王家楠:上网、上图书馆查资料。

  李朝正:找资料总不如亲眼所见,我们最好去实地观察。

  老师:同学们提出了很好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你们可以选择其中一种方法去寻找答案。

  (教师引导学生确立自主探究主题、制定自主探究的计划和交流讨论的时间。)

  二、自主探究——讨论交流

  经过8个月的观察和7次讨论交流,同学们的收获远远超过课本所包容的知识。

  1.通过查找资料,同学们知道:

  (1)樟树是一种乔木,全株有香气,枝叶可以提制樟脑用来防蛀,但最近科学发现樟脑挥发的物质对人体有害,要少用或不用;

  (2)全年都有绿叶的植物,如松、杉、茶树等是常绿植物;

  (3)柳树、槐树等是到冬天树叶枯黄凋零的树。

  2.通过观察讨论,同学们形成共识:

  樟树不但落叶,而且开花结果,只是它落叶、开花、结果的过程与众不同或者我们没有注意罢了。

  像杨柳树、桃梨树这些落叶树木入秋后就开始黄叶飘零,所谓“一叶落而知天下秋”。及至入冬,枝头几乎没有一片树叶,枯瘦的树枝在寒冷的北风中乱颤。待到春回大地万物复苏之时,它们又展现出勃勃生机,稍不留神,已经桃红柳绿满眼青翠了。春暖花开时节,樟树也在萌发新芽长出新叶。樟树的新叶一天天长大,老叶仍在枝头,但是老叶的颜色却在渐渐地发生变化,由碧绿变得暗红,看上去很有些香山红叶的味道。三四月间,新叶长到老叶一般大小时,老叶的颜色也由暗红变得枯黄,在春风的吹拂下,它们更像完成神圣使命的战士,片片枯叶落到樟树下,拣一片落叶在手心揉一揉,闻一闻,香味更浓。即使到5月底6月初,换上新装的樟树树叶丛中还夹杂着几片或红或褐的老叶呢!

  老叶还没有全部落完,樟树开始开花了,形状和颜色有点像葡萄的花朵,一簇一簇的,躲在树叶丛中;七八月间,杨柳桃梨的枝叶在烈日的炙烤下垂头丧气,樟树叶更像打了一层蜡,在太阳的照射下闪闪发光,樟树嫩绿的小果儿已藏在叶间;果实渐渐蓬大,到十月底,深绿的果实已变得暗紫,摘下一颗捏在指间,软乎乎的,像捏着一颗熟透了的紫葡萄;樟树还在抽新枝长新叶,北风袭来,鸟儿在树间啄食渐渐干瘪的果实,每根树枝最下的三两片树叶又变得暗红,远远看去,就像碧玉上镶嵌着的红宝石……

  3.通过对比观察,同学们知道雪松也是一边长新叶一边落老叶,这时节雪松枝头也竖立着黄褐色的种籽。

  4.通过调查访问,同学们认识到了种植樟树的经济价值。

  5.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使同学们认识到了“四季常青”和“枯枝败叶”之说并不矛盾。樟树落叶是正常的新陈代谢;樟树枯死或被砍伐或枝条折断才会出现枝枯叶败的现象。

  6.通过观察和实验,同学们确信樟树不招虫。近处观察樟树,树干无虫蛀的迹象;树叶叶面无害虫咬噬迹象;整株树体未能发现害虫。将新鲜的树枝置于地面,附近看不到虫子。

  7.这一系列的自主探究也使同学们对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情感有了更深刻的理解。

  (学生的自主探究将持续到第二年的3月份,同学们开始采集树种,准备在劳动园地育苗。)

  三、对比分析——促进发展

  为了促进学生的有效发展,我们的教学活动更应该持之以恒地注重学生的主动参与和自主探究,让学生获得亲自参与研究探索的积极体验,激活各科学习中的知识储存,尝试相关知识的综合运用,提高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科学态度和科学道德。

  语文实践活动是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团结合作、勇于创新精神的重要途径。问题和冲突,则是学生自主探究的触发点,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归纳一个或几个多数学生认为是疑点的、有整体性和综合性的、能体现教材重点难点的中心问题,然后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方式、学习伙伴等,通过自主、合作学习来解决问题。让学生在自己失去探索知识,探求世界奥秘的过程中不断进步。

  转载自仪征漫网站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5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以物喻人的叙事性文章。文章具体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它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文章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整篇文章层次清楚,语言简洁,重点突出。教学时我很注重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领悟文章内涵,挖掘文章情感,一方面通过阅读感受揣摩文本语言文字的无穷魅力,积极为学生建构与文本、作者对话的时空;一方面借助课外资料体会品味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的精神品质。

  樟树的“高贵”又可以从哪里看得出来?出示:

  ②“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

  ③“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交流这些句子时,要引导学生边读边悟。可以围绕樟树香气的作用及持久性来品读每句话,每个词语。

  相机板书:高贵:拒虫、香气永久保持

  启发感悟:课文写的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这樟树与宋庆龄有什么联系吗?继续追问:文章写樟树的处形和内在的品质,这与宋庆龄有什么关系呢?这一下子,激起了孩子们的好奇:

  我又问,知道宋庆龄的请举手。

  这时候我适时地读了一段与课文紧紧相连的文字读给学生听,问:你听明白了什么?

  然后,我引导学生看课文中的插图,让他们说说感受。

  有的说宋庆龄很清秀。

  有的说相片中的她很高雅。

  有的说看起来她很高贵。

  有的说她很温柔慈爱。

  我顺势简要介绍了宋庆龄的生平事迹,让她的形象在孩子的心中明晰起来。

  然后我问孩子,现在你们明白了吧,文中樟树与宋庆龄的关系了吧?

  孩子情感的闸门被打开了:

  有的说宋庆龄的精神就像樟树一样四季常青。

  有的说宋庆龄像樟树一样让敌人畏惧。

  有的说宋庆龄就是一株高大的樟树。

  树如其人!我的教学目的达到了!

  这时,我再让他们齐诵最后的一段。

  感情可想而知!

  再组织交流,寻找樟树与宋庆龄之间的相似之处。学生很快找出答案:

  樟树蓬蓬勃勃————宋庆龄的精神蓬蓬勃勃

  樟树拒虫,香气永久保持————宋庆龄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樟树有高贵的木质————宋庆龄有高贵的品质

  相机板书: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

  教学随想:语文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所以,应当重视语文课程的熏陶感染作用,应当重视语文的积累和感悟作用。就这篇课文本身而言,通过品读,我们既要感悟到樟树拒虫、永久保持香气的高贵之处,又要品味出宋庆龄精神蓬勃、坚强不屈、一生正气的高贵品质。这个教学环节,借助课外补充阅读资料,意在唤醒沉睡于学生内心的精神食粮,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与健康的审美情趣,而这些也都是非常重要的教学内容。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6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1~2自然段。

  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两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3~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7

  情蕴意  理于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课例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课堂上,要让学生充分感悟到这一点,在喜爱樟树及其主人宋庆龄的同时,深切体会到樟树和主人的相同之处,同时达到情趣和理趣的双重飞跃。我就第二课时的部分教学设计做粗浅赏析:

  一、学习课文1-3小节,感受宋庆龄对樟树的喜爱:

  自由默读课文1-3小节,读完后,你知道了什么?

  (赏析:让学生沉下心来自由默读,全身心地进入文本,以大问题导路,让学生整体感知1-3小节的内容。)

  生:我读出了宋庆龄很喜欢她故居的两棵樟树。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周恩来同志让宋庆龄同志搬家,她不肯,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树。”

  师:具体哪个词?

  生:舍不得。

  师:从舍不得我们仅仅看出的是宋庆龄喜欢樟树吗?能换一个词,能够更贴切?

  学生纷纷举手发言,想出了喜爱、疼爱、珍爱,比较得出珍爱最好。

  教师板书:主人珍爱樟树

  师:既然是珍爱,宋庆龄说的这句话应该怎样把它读好,什么语气,读出珍爱来,读出舍不得来。

  学生纷纷尝试语气、面部表情都十分真实。

  (赏析:要让学生读书的时候,在大段的语言文字中首先就找到重要的,自己需要的,学生由搬家这件事找到宋庆龄说的一句话,再由一句话找出一个最重要的词语,教师的有意识的引导很重要。

  学生由喜欢---喜爱---疼爱---珍爱一步一步地走近和深入,要明白有的时候看到文字时顿时想起来的并不是最贴切的,要沿着顿时想到的再深入下去,那样的理解才是最透彻的,体会的感情也才是最深刻的,这样才能离文本更近,离作者更近。)

  二、学习文章第四小节,感受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自由默读课文第四小节,想一想第四小节主要写的是什么?

  生:写的是樟树的外形。

  师:仅仅是外形吗?哪句话写外形?

  生:第一句、第二句。

  师:那第三句话呢?能不能把第三句话也概括进去?

  经过交流,生得出第四自然段写的是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

  (赏析: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往往会抱怨学生的概括能力太差,我认为,纠其原因是老师没有教给学生正确的概括方法,学生拿到一段文字不知从哪里入手来概括它,在学生概括错了或不完整的时候,让学生再次回到文本,再去研读课文,经过一系列重新的审慎思考,得出了正确答案,也学到了概括的方法。)

  师: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总的来说是哪一个词语呢?

  生:蓬勃

  教师板书:樟树蓬勃

  …………

  三、学习文章第五自然段,感悟樟树的高贵之处:

  …………

  四、读补充小故事,感悟宋庆龄和樟树的相同之处:

  教师出示备课时查找到的关于宋庆龄和敌人斗争的简短小故事,学生默读,读后思考:故事中的宋庆龄是个什么样的人,她和樟树有什么联系?

  (赏析:体会樟树和宋庆龄的联系,挖掘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是这篇课文的重点和难点,光单纯从书中有限的抽象的语言文字材料来感悟很难,教师给学生提供生动形象的文字材料,在具体的情节环境中,人物性格特色跃然纸上,再去谈联系,感受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也简单多了。)

  生:我发现宋庆龄和樟树是一样的,樟树能够让虫子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可以让敌人惧怕。

  …………

  师:这就是“树如其人”。

  教师板书:树如其人

  …………

  (赏析:一句“树如其人”,又让学生产生无尽的思考。)

  …………

  课堂写话:宋庆龄同志的美好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粗壮的枝干一样…………定会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

  (赏析:这里再一次让学生明白了,描写樟树外形和生长特点的作用也不单是单纯地介绍樟树,和人联系起来,樟树的一切都有了生命。)

  附加:           板书设计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主人珍爱樟树    樟树蓬勃、高贵

  树如其人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设计中的差异性

  “要上公开课了!”组长一声令下,组员立即行动:翻、翻、翻,寻找适合自己的课文……很快《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映入我的视线。文章短小,寓意深远,颇合我意。上网搜索,钻研教参,熟读文本……一系列前期准备后,教案雏形在脑中初具规模。得再温一遍《于永正语文教学精品录》,找找灵感,于是三、四天的睡前小品有了着落。几天后,教案新鲜出炉,我从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进行了设计。

  听:观摩教学中,面对陌生的学生,借“课前谈话”迅速融洽感情、拉近距离,十分必要。课前的游戏“反向训练”我就开始训练学生的听力、反应力。课堂上学生的听问、老师的听答都非常重要。

  说:本课,结合课后造句训练,我进行了几处说话训练。

  无论冬天还是夏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我总是             。

  无论                    ,总是                    。

  在这个环节中,我针对学生差异,设计了一定坡度的练说,力求学生能用“无论……都……”进行造句。

  只要……就……也是一处说话训练。

  读:这篇课文是要求背诵的,我要求课堂上进行多形式的读:个人读,齐读,同桌读,男女生对比读……以至熟读成诵。

  写:课文中有一句“稠密的树叶绿得发亮。”抓住这句话,再结合图片,让学生说说: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这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这树叶真亮呀,亮得像抹了一层油。然后拿出随练本,写一写,进行练笔训练。练写要求:一两句可以,三四句更好,能成段落更好。这一要求也针对学生差异进行训练。

  以上是我的设计初衷,下面是我本课教案。

  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一、        板书课题

  1、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22课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伸出右手跟老师一起写一写课题。

  “龄”:左边是牙齿的的“齿”,从牙齿就能判断一个人的年龄,右边是“令”,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樟”:左边是“木”跟树木有关,右边是文章的“章”,表示这个字的读音。

  2、              课题写好了,你能读好吗?指名读课题,注意纠正龄的读音。

  3、              齐读课题。

  二、        精讲课文第四自然段

  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有几棵?(两棵)这两棵樟树是什么样的?打开书自由读一读课文,用波浪线画出描写樟树外形的部分。

  2、              你找到了吗?请你读一读(你找得真准确!)

  3、              图片出示:请大家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内容,看看有几句话?

  4、              谁来读第一句话。(你读得真流利,只是通过你的朗读老师觉得这两棵樟树还不够粗壮,谁能读得更粗壮些?)点击图片,突出粗壮。(你读得有胳膊那么粗了,碗口那么粗了,水桶那么粗了……)

  5、              齐读第一句话。

  6、              图片出示:师述:这就是樟树那稠密的树叶,老师刚刚听见同学们情不自禁的发出了赞叹,你瞧,樟树的树叶真多啊!多得数都数不清,

  这树叶真密呀!密得不透风,不透一丝光亮

  这树叶既多又密,这就是稠密的树叶。

  这稠密的树叶真绿呀!绿得像翡翠一样

  真亮呀,亮得              

  让我们拿起笔来写一写着稠密的树叶吧!一两句就可以。(及时评议)

  7、              这樟树是一天这么有生机吗?一个月?一季?不,而是(四季常青)

  板书:四季常青

  点击图片,师引背无论是……总是……

  点击图片,这里有一组关联词,(无论……总是……)

  点击图片,你会用这样的句式,说一句话吗?

  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我总是                。

  无论是三九严寒还是盛夏酷暑,   总是        。

  无论               总是                     。

  樟树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总是那么蓬蓬勃勃,总是那么富有生机,你能背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8、              集体背诵第四自然段。

  三、        精讲课文第五自然段

  过渡:听了同学们的背诵,我觉得这是粗壮的樟树,这是茂盛的樟树,这是蓬蓬勃勃充满生机的樟树,总之这是两棵美丽的樟树。樟树仅仅是因为外形美吗?(板书:外形美)不,樟树本身就具有一种~~~而且这种香气能~~~~这是樟树的可贵之处,这就是樟树的内在美(板书:内在美)

  1、用一两句话概括出樟树的内在美吧!板书:永久的香气     驱虫

  2、让我们捧起书,再次感受一下樟树的这种内在美吧!(自由读,边读边用笔点出这部分的关联词)用只要……就……说一句话。

  3、师指导背诵这部分内容。

  4、课文读到这儿,老师不禁有这样一个问题,既然是写樟树的可贵之处,为什么还要写其它树,并且举了石榴树的例子?(对比衬托樟树的可贵之处)

  (1)分角色读

  5、樟树不仅外表美丽,而且具有内在美的特点,所以当周总理让宋庆龄搬家时,她说:(我舍不得这两棵樟树!)

  四、课外延伸

  1、宋庆龄跟樟树之间有什么联系呢?要弄清这个问题首先让我们走近宋庆龄吧!

  书p128的图  这就是宋庆龄,她的气质多么高贵,多么        多么     

  2、宋庆龄 仅仅是因为外表美丽,气质高雅吗?不,她还有许多可贵之处!

  3、出示图片师介绍宋庆龄。

  4、现在你明白樟树和宋庆龄之间的关系了吗?

  指板书:她像樟树一样   四季常青

  又让敌人畏惧

  板书:这真是人如此树,树如其人哪!(画箭头)

  4、              难怪国际友人这样称赞他:(出示图片)

  这就是外国人眼中的宋庆龄,她的声名不仅在中国大地上传播,而且香飘四海,她的美德像樟树一样播撒着永远的芳香。

  5、              出示图片:齐读

  6、              所以当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

  五、布置作业

  收集关于宋庆龄的故事,在夕会课上讲给大家听。

  外形美    四季常青

  板书设计:2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永久的香气

  内在美    驱虫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9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188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xx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10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11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 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教学反思《《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随想》一文由易教网搜集整理,版权归作者所有,转载请注明出处!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12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 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篇13

  本文状物怀人,托物言志,构思巧妙,写法别致。文章的主体内容是对樟树的描写,分别写樟树的外形特征和可贵之处。而在文章的开头和结尾,则从不同的角度点明并强调了樟树所生长的地方:宋庆龄故居。这样,文章的布局就显得匀称合度、匠心独具:一方面,首尾呼应,紧扣题意,重点突出,脉络清晰;另一方面,借树写人,以树寄情,文章的旨趣因此而深厚。    课文的最后一段,写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来瞻仰宋庆龄故居的时候,总是要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从结构上看,这也是课文的第三部分。这部分的内容除了呼应开头,再一次点明题意之外,还有一点值得注意,那就是表现角度的变化转换。如果说课文的第一部分是从故居主人的角度,来表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树的亲密感情,那么,课文的最后部分则是从瞻仰者的角度,来进一步体现宋庆龄与这两棵樟树的紧密关系。为什么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最重要的就是经历了这么对年的风风雨雨之后,人们已经明白,故居的樟树就是宋庆龄同志高贵品格的最好象征,人们也透过这两棵默默无语但枝繁叶茂的樟树,真切而具体的感悟到了宋庆龄同志的崇高人格,表明宋庆龄同志的高风亮节已经在许多人的心中扎下了根。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读几本关于宋庆龄的书吧!——《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片断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