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微信扫码分享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精选13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66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读了王校长的帖子,感觉是说本课的第一课时,我们要好好地引导学生细细地品味樟树的可贵之处.第二课时引导学生感知宋庆龄的人格魅力,进而认识到作者写樟树不仅在于其本身,更在于赞扬樟树所喻示的人,它是这个伟大人物的象征与化身.

  那么由此我们就会出现一个问题:我们的初读、字词都要放到课外预习,学生的预习要达到较高的要求,然后我们才有可能在第一课时中完成对课文的精读,较好地品味到樟树的品格。如果是这样的话,只就课文读课文,第一课时是应该能完成这个教学任务。

  只是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失去了我们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的目的了,我这一课上下来就是说明,第一课时可以直接讲完全课,品味到樟树的特点。这一直是我以前上课的风格,从不上第一课时,一上课就直达目的,当时自我感觉良好。

  但现在,自从决定研究第一课时应该做些什么以后,我一直注意上好第一课时,发现第一课时是很必要的,这样会让绝大部分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很少会再出现,这一篇课文已经学完了,还有孩子不会读课文的现象。同时,这一段时间实验下来,感觉第一课时让孩子们读通读顺课文后,再引导学生细细品味课文,学生对文本的把握比以前要好些,大部分孩子能了解老师讲到哪里,跟上节奏,还有不少孩子已经学会了前后文联系来理解相应的内容或解决相关的问题。我想这应该是第一课时中孩子们熟读课文的功劳。(当然我的这一节课引导学生读得不够,不能起到研讨的作用。)现在最直接的感觉就是,如果我们第一课时就讲完课文,对于好学生来说是没有问题的,但对于一大批中下的学生来说,那就简直不知所云。

  对于第二课时出示宋庆龄的生平资料,还是第一课时出示,我一直在反复思考,最后决定第一课时出示她较为简明的生平,旨在在学生心中树起宋庆龄的高大形象,课后再让孩子们收集宋庆龄的故事,这样再上第二课时。不过今天我上了第二课时,孩子们没有找到宋的故事。好在由于上一节课孩子们心中已经有了宋庆龄的形象,这节课中,孩子们还是较为顺利地品味到了樟树中的人物形象,于是借机讲了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再次激发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兴趣,让他们能自己去收集她的故事。

  于是就想到了如何向课外延伸的问题,如果我们想让这一课给学生印象更深些,引发学生对宋庆龄更深层次的感情,那可以举办一个有关宋庆龄的故事会,或相关介绍:“我了解的宋庆龄”座谈会,等等。让学生畅所欲言,也许他们会更有兴趣,不过还是不敢抱太大希望。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2

  这次课评,我执教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这篇课文虽然篇幅简短,但文中樟树的象征意义比较深刻,不易被四年级的孩子所理解。所以,在教学设计时,我准备从樟树的外形入手,然后引导孩子们熟读课文,了解樟树的习性,再结合对宋庆龄先生的生平简介,让孩子们对课文有比较深入的理解。

  作为第一课时的教学,我把生字词的教学作为铺垫,重点放在指导孩子们对课文的阅读上。上课铃响起后,见到孩子们可爱的笑脸,心中一股爱意油然而生,先前的紧张顿时消失的无影无踪。我有条不紊地带领孩子们读题,释题,初读课文,孩子们高兴地认准了生字词,顺利地读通了课文。然而就在我准备组织孩子们交流阅读课文后的心得体会的时候,下课铃却响了。

  我有些不舍,尽管本课的教学目标已圆满完成,但心底还是觉得有一点遗憾,因为指导孩子们阅读课文的时间用得太多。可课后想想,如果没有充分的时间作保证,孩子们能真正去阅读课文吗?在课堂上巡视指导的时候,我已经看到很多孩子记下了自己的阅读体会,而且记得都很真实、纯朴。我知道,孩子们用心读了,和文字做了心灵的交流。

  也许,每节课都会或多或少的有些遗憾,但只要孩子们能用心灵阅读,能在阅读中愉快地健康成长,那就比什么都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3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的一篇借物喻人的抒情散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可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课文层次清楚,语言简洁,是适合学生朗读的好课文,同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新课标所提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的好教材。

  课文内容貌浅实深,文章层次清楚地介绍了樟树的外形及作用,但真正的目的是要借樟树来赞扬宋庆龄高尚的品格和坚毅的革命情怀。根据我以往的教学经验,四年级学生对课文的象征手法及文本真正内涵的体悟还是有一定难度的,这是我在教学中应该予以重视的。根据教材的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的实际,我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以下教学目标:

  1、结合课文语言,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课前搜集阅读有关宋庆龄的资料。

  2、引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在感知文本的基础上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背诵课文。感受“借物喻人”这一表达方法。

  3、抓住文中的重点语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

  其中目标1和目标2是课文的重点,目标3是课文的重点更是难点,我预设用两课时完成以上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我将文中的部分精彩段落制作成课件,以便在教学时及时地呈现。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苏教版第八册第一单元的一篇课文,课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能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本文文质优美,层次清楚,重点突出。教学时要通过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作为教学的突破口,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为此我想从以下四个方面来展开我的教学构想:

  一、朗读铺垫,享受书香。首先要引导学生步入课文,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营造浓浓的书香氛围,在充满书香的氛围中感悟语言文字,这是一种享受。所谓“文未出口先有情”。朗读,不仅是感悟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体现学生语文学习能力的重要特征。重视朗读,能充分激活学生的内心世界,引发个性张扬,享受阅读教学的无限乐趣,从而使语文学习变得生气勃勃和灵性跳动。通过教师范读——“你觉得老师哪里读得比较到位,或者有什么建议?”,“披文以入情”让学生感受文章的优美;各自默读——“做好批注、圈画。”,让学生收获自己灵动的思考;指名读——“你有什么体会或想法?”,交流自己读书的点滴收获;重点读——“你认为哪些句段值得我们多读几篇?为什么?”,赏析重点,品读玩味……在这样的氛围中相互吸引、相互碰撞、相互触发、学生就能争先表现自己。

  二、独特感悟,品味果香。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能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体验和感悟,这是培养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能力的基础,也是进行阅读反思、阅读批判的前提。因此,在浓烈的阅读氛围中,要鼓励学生收获自己独特感悟的果香,让学生发表、交流,乃至碰撞。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可以用这样的句式启发学生大胆表述自己的见解:“我知道了……,因为……”;“我认为课文中……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影响,从中我领会到了……”;“我感受到了……,你们是否有这样相同的体会呢?”;“同学们,我觉得课文中…… 描写得非常美,我想用朗读的方法来展示我的收获。”……通过这样的训练,学生逐渐找到交流的支点,交流的方法、途径,让学生收获文本的内涵、意蕴。在学生的独特感悟中,让学生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内蕴的绵长,从而收获爱的抚慰、情的熏陶,促进学生阅读意识,能力与品质充分发展。感悟一旦成为学生的快乐,那么,就一定能唤起学生对阅读的深爱,阅读就会成为他们无限的乐趣和不断的追求。

  三、引导点拨,延伸树香。一个教师应该是学生的引导者。引导者的含义是引导学生设计恰当的学习活动,引导要含而不露,指而不明,开而不达,引而不彰。这篇课文教师要主要通过引导,让学生感受樟树的的外形特点、品质,在幽幽的树香里,感悟宋庆龄的高贵。教师可预设这样的问题:1、你知道了宋庆龄奶奶不肯搬家的原因了吗?2、你为什么把“蓬蓬勃勃”、“总是”读得这样响亮,你能告诉老师,为什么吗?3、从樟树的可贵之处,你想到了什么?4、从樟树身上所散发的香气中,你还闻到了什么?5、课文最后一节中,人们“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知道为什么吗?“永久”体会到了什么?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启迪,学生迷路时,教师不是告诉其方向,而是引导他辨别方向;引导可以表现为一种激励,当学生登山畏惧时,教师不是拖着学生走,而是激起他内在的精神动力,鼓励他不断地向上攀登。

  四、创设情景,散发心香。在阅读教学中,通过情境的创设、气氛的烘托、美丽的想象、角色的扮演等,让学生进入文中,步入情境,可促使其与作者、与教者、与文中人物产生心灵的共鸣,情感的共振,使情感教育达到"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理想境界。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这样的场景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1、对着第一幅插图想象,我来到了宋庆龄奶奶的故居前,你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2、假如老师给你一次拍照的机会,你想怎样要求老师选择最美的拍摄角度呢?并且告诉老师理由?3、人物访谈——和宋庆龄奶奶交流,设计一段访谈录。(课后,可以鼓励学生广泛摘录宋庆龄生平的有关事迹,让学生有了一定认识的基础上进行访谈,这样效果肯定更好。)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5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学会给课文分段,并说出段落大意。

  5、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准备: 图片、投影

  教学时间: 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出示图片,简介宋庆龄生平。

  2、板书课题:2、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3、解题。

  (1)理解词语:故居、樟树。

  (2)讨论:课文主要应该写什么?写什么地方的樟树?

  (3)质疑:看到这个题目,你想知道什么?

  二、范读课文,初步感知课文内容

  1、教师范读课文。

  读后请学生提出不足的地方,以培养学生的鉴赏力。

  2、说说你对课问的哪个地方印象最深。

  三、自读课文

  1、出示自读课文。

  (1)轻声朗读课文,画出生词,圈出生字。

  (2)借助拼音读准生字字音,联系上下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3)通读每个自然段。

  (4)在不理解的词句下面打上“?”。

  2、学生按要求自学课文。

  教师进行巡视,及时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3、检查自读情况。

  (1)抽读词语卡片。

  (2)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字音。

  (3)交流学会的词语。

  (4)指名说说有哪些不懂的地方,一般内容可让学生自行讨论解决,重点词句在细读课文时解决。

  四、指导分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每个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

  2、由课题可知课文应该重点写樟树,看看课文中哪几个自然段写的是樟树。

  3、第4、5自然段是课文的重点段,联系上下文思考,全文可分几段?

  全文可分三段:第1~3自然段为第一段,第4~5自然段为第二段,第6自然段为第三段。

  4、小结“重点突破”的分段方法。

  五、作业 

  1、读生字表中的字。

  2、分段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复习检查

  1、抽读词语卡片

  二、细读课文

  1、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

  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①出示课文插图一的投影片,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

  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②默读第4自然段,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

  相机讲解“蓬蓬勃勃”的意思。(板书:蓬蓬勃勃)

  ③再读课文,话画出具体表卅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

  (枝干:粗壮、伸向四面八方、伸得远远的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

  ④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⑤指导背诵。

  要求学生先理清叙述顺序,弄清句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①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②学习第1~3句。

  a、指名读。

  b、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③学习第4~8句。

  a、自由读课文。

  b、理解“可贵、仍然、拇指、高贵”等词。

  c、理解句子。

  “本身”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永久保持”说明什么?读读课文,说说从哪儿可以看出樟树能“永久保持”香气。

  (相机板书:永久保持 拒虫香气)

  ④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己学习第5自然段的体会。

  ⑤指导朗读。

  ⑥指导背诵。

  3、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指名朗读课文。

  (2)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说说人们为什么总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因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4)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6

  在《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教学中,我力求把学习的主动权还给学生,运用“以疑导学”的教学模式,引导学生经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使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和谐统一。

  在上课伊始,我就引导学生根据课题质疑:读了课题,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于是学生提出疑问: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宋庆龄故居值得写的东西很多,为什么作者单单要描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呢?对于学生提出的问题,教师不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而是问:“这些问题提出来了,靠谁来解决呢?”有的学生会回答靠老师。老师明确地告诉学生:光靠老师是不行的,老师相信你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完全可以通过自己读书思考去弄懂它。这样就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他们急切地要求阅读课文以解决他们自己提出的问题,对于不能立即解决的问题通过小组讨论,以集体的智慧互相启发,互相补充。学生通过自读自悟,自己解决了问题,从而完成了“无疑——生疑——质疑——释疑”的学习过程,同时提高了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团结协作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课的第五自然段,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它主要写了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学习这一段,教师可先让学生自读课文,看这一自然段告诉了我们什么?再让学生自读、圈点,这样既保证了每个学生都充分地参与,又给他们的参与提供了可选择性。在学生交流过程中,教师借助多媒体把学生说的句子显示在屏幕上,学生通过反复诵读品味领会了句子的含义,理清了句子之间的关系,还体会出课文是如何层层推进、步步深入地写出樟树的高贵之处的。在这些学习梳理的过程中,教师只作适当的点拨指导,学生始终是积极的探究者、学习者,是学习的主体,学生在这种自读自悟的自主学习中,获得了成功的愉悦感。

  由此可见,教师只有立足于学生的发展,从根本上转变教育观念,树立新的素质观、人才观、质量观,变课堂为学堂,变灌输为引导,变指令为合作,真正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才能使学生学习的潜能得到极大的发挥,促进学生积极主动、生动活泼地学习,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7

  教学目标:

  1.体会樟树蓬蓬勃勃、旺盛的生命力,感受樟树拒虫的可贵之处。

  2.感受宋庆龄的品质与樟树的相似之处,品悟文章借物喻人的写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难点:

  领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过程:

  一、通读课文,初步感知“不搬家”之理由。

  1.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

  (1)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哪儿的樟树?(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通过朗读体现:这是宋庆龄故居的什么?(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学生读后,教师小结:不同的朗读所要强调的意思不一样。请同学们再根据要求读一读:本文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什么?(生齐: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师强调:对,本文所写的就是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根据不同的要求读文题,其实就是对学生进行语感训练,通过朗读让学生知道,本文的重点是写樟树,是写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2.师:宋庆龄的故居在周恩来同志的眼里小了点,他劝宋庆龄同志搬个家,宋庆龄却不肯,这是什么原因呢?请快速浏览课文,说说理由。(宋庆龄舍不得庭院里的两棵樟树)

  3.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什么呢?请通读课文,说说理由。(生命旺盛、品质高贵)

  二、细读品悟,全面体会“舍不得”之含义。

  (一)感知樟树“生命旺盛”。

  1.自读第4自然段,说说哪一个词语最能表现它的生命旺盛?(蓬蓬勃勃)

  2.樟树给人的整体感觉是“蓬蓬勃勃”,请细读第4自然段,说说你仿佛看到了樟树的哪些部分,及其形态。

  3.组织交流、讨论

  枝干:粗壮、多(伸向四面八方)、长(伸得远远的)。(引导体会:枝干越粗越壮,越多越长,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引导体会:树叶越密,绿得越亮,就越能体现樟树的生命旺盛。)

  文学是用“形象”说话的。教学中,教师就要千方百计地引导学生将文本语言转化为生动的形象,并在这种转换中体会语言的魅力。

  4.体会“四季常青”的特点。

  樟树一年四季要经历多少磨难,你能用这样的句式说说吗?请学生想象不同的情境,进行口头表达。出示

  无论是 ,还是 ,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

  (学生口头填写内容后,再请学生有感情地读一读自己所填的内容。)

  学生填写、朗读的过程,就是语言实践的过程,也是学生合理想象樟树一年四季经受各种磨难之后仍然蓬蓬勃勃的过程。

  5.不管周围的环境多么恶劣,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多么顽强的樟树,同学们好好读一读,将樟树的形象留在脑海中。

  (二)体会樟树“品质高贵”。

  1.学生默读,用笔画出描写樟树可贵的句子。

  2.组织交流

  (1)围绕“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展开交流。

  a.让学生说说:日常生活中,你在哪里闻到过香气,这种香气会发生变化吗?

  b.小结:这就是樟树,它活着的时候,香气不变,死了的时候,仍然有香气,且这种香气不因时间的变化而变化,这是多么了不起,多么可贵。

  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感受樟树的香气与生活中其它的香气是不同的,即生活中的不少香气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消失。这样的过程使学生认识到樟树香气能长久保持是了不起的;这样的过程,也是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达训练的过程。

  (2)抓住 “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进行朗读指导,引导学生读中感悟。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生:就怕它一天。)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百年——(生:虫类就怕它一百年。)

  师: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千年——(生:虫类就怕它一千年。)

  师:樟树的可贵之处就在这里。在哪里呢?(樟树的香气能长久保持,樟树的香气能永远拒绝虫类的侵害。)

  这种反复、递进式的朗读,有利于加深学生对樟树“香气拒虫、香气长久”特点的认识,也使学生对樟树的情感随着一遍遍的朗读得以深化。

  3.这一自然段,不仅写了樟树,还写了别的树木,如石榴。课文为什么要写石榴呢?

  (组织讨论,使学生认识到这是一种“比较”的写法。这样的写法更加突出了樟树的与众不同,可贵。)

  4.朗读这一自然段,体会樟树的可贵之处以及写法的精妙。

  语文教学不仅要引导学生感悟文章的情与理,同时也要使学生明白文章是怎样表达的。而这一教学环节,不仅引导学生认识了“比较”的写法,还让学生体会到了这一写法的好处。

  三、适度拓展,深刻理解“人与树”之相似。

  1.这是两棵蓬蓬勃勃的樟树,这是两棵香气永存的樟树,这是两棵让虫子害怕的樟树,这是两棵让宋庆龄舍不得离开的樟树!那宋庆龄是怎样的人呢?

  2.请学生结合课前的资料收集,谈谈对宋庆龄这一人物的印象和认识。

  3.出示中外人士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朗读

  (1)美国记者安娜说:“她是我所知道的世界上最温柔,雅的女性。”

  (2)法国作家罗曼·罗兰说:“你认为我们卓越的宋庆龄只是一枝香溢全球的美丽鲜花吗?不,不,她是一头要冲破天罗地网的雄师。”

  (3)美国作家、社会活动家海伦·福斯特·斯诺说:“多亏我结识了宋庆龄,她的坚贞不屈,勇敢忠诚和她的精神美,是活的中国最卓越的象征。”

  (4)毛泽东主席1936年在致宋庆龄的信中这样写道:“一九二七年后,真能继承孙中山先生革命救国之精神的,只有先生与我们的同志们。”(毛主席称宋庆龄为先生)

  4.师:樟树的香气让虫子离得远远的,而宋庆龄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革命斗志同样令人敬佩!学到这儿,我们认识了一位怎样的女性?

  相机板书: 精神蓬勃、正气凛然、高贵典雅……

  5.请学生说说“人与树”的相似之处。

  交流后教师小结:宋庆龄美好的品质,就像她故居樟树的枝干一样伸向四面八方,就像她故居樟树的绿叶一样蓬蓬勃勃,就像她故居樟树的香气一样永久保持、拒绝害虫的侵蚀。

  6.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通过课前学生的资料收集,课上的简要表达,辅之以中外名人对宋庆龄的评价,学生对宋庆龄这一人物形象有了较多的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将她与樟树进行比较,就容易了。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8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是一篇写物喻人的文章,文章表面是赞美樟树蓬勃生机和具有永久拒虫的香气的高贵气质,实则赞美樟树主人宋庆龄具有让敌人畏惧的正义之气和不凡的高贵气质。字里行间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渗透着作者对深深怀念之情。既表达出作者对这两棵樟树的赞美之情,又在字里行间渗透着作者对宋庆龄的深深怀念之情。

  课文的第四段文字表面是写樟树的具有旺盛的生命力,字里行间又影射着深层的含义,为第五段作了非常好的铺垫。第五自然段把樟树与别的树进行比较,点出了“树品”,即人品。此段是课文重点段,也是教学的难点所在,需要教师巧妙引导学生感悟文本内涵。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无论……总是……”、“只要……就……”造句;

  3、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学重点:

  1、 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并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教学难点:

  初步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象征意义。

  教具准备:宋庆龄故居及樟树近照的幻灯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出示宋庆龄故居幻灯片,问:知道这是哪处景点吗?根据学生回答板书:宋庆龄故居(指导写好生字“龄”字);

  2、 出示樟树幻灯片,问:知道这是一种什么植物吗?根据回答补充课题:樟树。

  3、 读题引导质疑:

  齐读题后学生发现问题:“丢掉一个‘的’字“。师随手加上,问:加上这个字后,再读读看,这课主要写什么?那么这课到底写樟树的什么呢?请同学们到课文找答案吧。

  二、学习课文,理解课文大意。

  1、 自由读文,提出自读要求:

  (1) 读准字音,读顺句子。读通课文。

  (2) 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在不明白或不理解的地方做上记号。

  2、 学习课文一至三段。

  (1) 指名读一至三段课文,其他同学边当小评委边思考:这几段主要写什么?如果把第二自然段去掉行不行?

  (2) 反馈交流。引导理解“故居”;说出第二段不能去掉的理由,由此引出第四段的教学。

  过渡:课文哪些部分是写樟树的呢?

  3、 学习课文第四段。

  (1) 对照插图,默读本段,思考:这一段从樟树哪些方面写的?写了樟树的什么?

  (2) 指名读本段,交流对本段的理解,并理解“蓬蓬勃勃”。

  (3) 本段哪些句子写出了樟树“蓬蓬勃勃”?

  4、 学习课文第五段。

  (1) 默读思考:这一段与第四段比作者又是怎么来描写樟树的呢?

  (2) 交流反馈。

  a、 其他树有什么缺点?理解“繁衍”。

  b、 樟树具有什么特点?

  c、 通过这一段的学习,这一段主要写樟树的什么?(根据回答,板书“树品”,为下节课联系“人品”作铺垫)

  师:正是樟树具有这高贵的品质,所以宋庆龄才“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可贵的树品正是宋庆龄人品的写照。

  齐读课文最后一段。

  三、作业布置:

  1、 抄写课后词语;

  2、 继续练习熟读课文;

  3、 搜集有关宋庆龄生平资料,查找樟树为何不被虫蛀的答案。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第一课时课堂教学实录(在下一页)

  课前交流:

  师:现在老师来做个小调查,同学们曾地都游玩过哪些地方呢?

  生:我游玩过龟由汉墓。

  生:我游玩过杭州西湖、黄山、九华山等。

  生:我也游玩过黄山和西湖,我还跟爸爸妈妈一起去过上海的明珠电视塔.

  师:谁能把自己游玩的景点介绍给大家了解呢?

  生:今年暑假,爸爸妈妈带我一起去爬了有五岳之首之称的泰山。泰山被人们看作是国家政权稳定,人民团结,国泰民安的象征,历代的帝王登基都要先到泰山去朝拜,祈祷上天赐福。李白的“登泰山而小天下”写出了它的高。我与爸爸妈妈途中休息数次才登上它,当爬上泰山顶的时候,感觉片片白云飘在半山腰上,伸手就可够得着天了。

  师:今天老师要带大家去另一处景点游玩,看看人家是怎么描写自己所看到的景物的。

  一、 导入

  师:(出示宋庆龄故居图片),看,这是哪处景点知道吗:

  生:宋庆龄故居(师板书生的回答)。

  师:请注意老师写这个“龄”字,来,跟着老师一起书空。

  师:谁知道什么叫“故居”?

  生:故居就是老房子。

  生:故居应该是曾经住过的老房子。

  师:我家的房子已盖了十几年了,现在还住着。叫不叫故居呢?

  生:以前住过的老房子。

  师:对,这就叫故居。

  师:(出示樟树近景图),看,这是一株什么植物?

  生:樟树(师板书)。

  师:请齐读题(生齐读)。

  生:老师,你少了一个“的”字。

  师:同学们真有一双明亮的眼睛,现在老师把这个字加上再读读看,你读出了什么?

  生:加上“的”字后就知道这篇课文主要是写樟树的了。

  师:孩子们真聪明!课文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请捧起课本用心读一读,注意老师的读书要求(出示自读提示)。如果感觉能达到老师的要求,你就可以放下书本了,开始吧!

  (生自由读文)

  师:谁愿意读一读课文的一至三段?

  师:其他同学注意边听读边思考:课文的第二段在这三段中多余吗?能不能去掉呢?

  生读文。

  师:哪个同学来回答老师刚才的问题?

  生:不多余,不能去掉。如果去掉的话,前两段下文意思就脱节了。

  生:不能去掉。这一段是引起下文的,为下文作铺垫的。

  生:这一段讲了宋庆龄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下文就是写她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的原因的。

  师:那么课文哪些段略是写樟树的呢?

  生:四、五两段。

  师:请默读第四段,思考:这段从樟树的哪些方面来写的呢?主要写樟树的什么呢?

  生默读课文思考问题。

  生:这段从樟树的枝干和枝叶两方面来写樟树的,写了樟树的蓬蓬勃勃。

  师:有同学听清他刚才的回答了吗?

  生:应该说枝干,树叶,不能说枝叶,因为枝叶就包括枝干和树叶。

  师:你真有一双灵敏的耳朵,听得可真仔细!那么这段课文中哪些句子是写樟树的蓬蓬勃勃的呢?

  生:“枝干粗壮”,“树叶稠密”。

  生:“树叶绿得发亮”。

  师:象这样有着旺盛的生命力就是……

  生:蓬蓬勃勃

  师:(出示句子“无论是夏天还是冬天,它们总是那么蓬蓬勃勃。)谁能照着这个句子用”无论……总是……说一句话呢?

  生:无论老师布置多少作业,王心怡总是能认认真真地完成。

  师:王心怡是你们班的同学吗?

  生:是!

  师:很好!大家都应该向她学习,做一个做事一丝不苟的人。还有谁来说一句?

  生:无论白天和黑夜,时钟总是不停地转着。

  师:课文第五段也是写樟树的,这一段与第四段比,在写法上一样吗?请同学们默读思考:这一段又是怎么来写樟树的呢?

  生默读。

  生:这一段作者是通过其他的树与樟树作比较来写樟树的。

  师:作者又是怎么进行比较的呢?谁能通过读出课文里的句子来告诉老师答案?

  生:“别的树木容易招虫”,而樟树本身具有一种香气,“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一处找的非常好,哪位同学还能用“只要……就……”说一句话呢?

  生:只要我认真读书,就能从书本里学到新知识。

  生:只要我们善于观察善于思考,就一定能解决问题。

  师:很不错。课文还有哪些句子是把樟树与其他的树进行比较着写的?

  生:“从同一棵石榴树上,可以捉到三四种不同的虫子。而且它们还要繁衍后代,子子孙孙都寄生在树上。

  而樟树本身却有一种香气,而且这种香气能永久保持。即使当它枝枯叶落的时候,当它已经作为木料制作成家具的时候,它的香气仍然不变。只要这木质存在一天,虫类就怕它一天。”

  师:这里有个“繁衍”一词,谁知道它的意思?

  生:就是不停地生殖后代的意思。

  生:就是一代又一代地繁殖后代。

  师:课文读到这里,同学们知道这段是写樟树的什么了吗?

  生:写虫子怕樟树的香气。

  生:不是,是写樟树的可贵品质。

  师:是的,人有人品,那么樟树的可贵品质就是……

  生:树品(师板书“树品”)

  师:课文学到这里,联系第二段,知道宋庆龄为什么舍不得这两棵樟树了吗?

  生:樟树不会被虫子蛀,它生长的很茂盛。

  生:樟树一年四季总是蓬蓬勃勃,还不会被虫子蛀,所以宋庆龄舍不得它。

  师:是啊!正是樟树具有这高贵的品质,所以宋庆龄才“舍不得这两棵樟树”。这可贵的树品正是宋庆龄人品的写照。请同学们齐读课文最后一段,理解人们为什么会怀着崇敬的心情瞻仰这两棵树。

  生齐读最后一段。

  师:宋庆龄到底具有怎样的人品让人们对她故居的树都会这么崇拜呢?樟树还有哪些“可贵之处”呢?请同学们课后完成如下作业(课件出示作业)。

  师:下课!

  生:谢谢老师!老师再见!

  师:更感谢同学们,能与大家度过这快乐的四十分钟老师感到非常幸福。同学们再见!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9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案例及反思

  雀尔山路二小  黄艳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一文描写了宋庆龄故居的两棵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以及具有拒虫的香气且永久保持的高贵之处,表达了对这两棵树的赞美和对宋庆龄的怀念之情。通过解读课文,我发现其实课文可以说是围绕了樟树的特别之处来组织文章。于是我有了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这篇课文的学习的想法。现将本课案例呈现如下:

  师:同学们,我们今天继续学习课文,请齐读课题。

  生齐读课题:宋庆龄故居的樟树。

  师:请你迅速浏览课文,试一试能不能抓住一些关键词说说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生默读课文。

  师:谁愿意来说一说?

  生:这篇课文主要讲了宋庆龄故居中有两棵樟树,这两棵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人们很喜欢到这里瞻仰宋庆龄,与樟树留影。

  师:从这一位同学的讲述中,你发现课文讲了哪几方面不同的内容?

  生:三方面。第一是故居种有樟树。

  师: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

  生:1-3自然段。

  师:接着说。(随即板书:有两棵樟树:1-3)

  生:第二是介绍了樟树四季常青,还有一种香气可以驱虫。

  师:这实际上是在介绍植物的什么?谁能概括?

  生:介绍植物的外形和特点。

  师:是的,介绍樟树的外形和它的生长特点。哪几个自然介绍的?

  生:4-5自然段。

  师:好。(板书:外形和生长特点:4-5)

  生:第三方面是人们瞻仰宋庆龄,喜欢与樟树留影纪念。

  师:那是课文第6自然段说的,对吧。生点头应答。(板书:留影:6)通过老师的板书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课文可以分成三部分。

  全班齐答课文分成的三部分及分别写了什么?

  师:这是我倒想让大家读读人们与樟树留影的自然段。

  生齐读。

  师:读完以后,你有什么疑问吗?

  生:人们来瞻仰宋庆龄,为什么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呢?

  师:是呀!来瞻仰宋庆龄,可以在她的故居里选任何宋庆龄用过、碰过的东西留影,那感觉更亲切,为什么偏偏喜欢这两棵樟树呢?

  生沉思。

  师:你可以大胆猜测一下,或者你作为游客会不会选樟树留影?

  生:我想樟树与其他东西比较,与众不同吧!

  生:可能人们特别喜欢樟树。

  生:是呀,樟树肯定有它特别吸引人的地方。

  师:噢,大家都认为樟树有特别之处,那我就送大家“特别”这个词,(板书:特别)你再仔细读读课文,找找樟树特别在哪呢?

  生分小组读书,讨论。

  以下教学过程中,学生分别从宋庆龄对樟树“特别”的情感,樟树本身“特别”的特点,樟树对宋庆龄而言“特别”的意义,三方面进行理解,学习课文1-5自然段。由于我一开始紧扣“特别”一词,学生谈到宋庆龄对樟树特别喜爱,抓住1-3自然段“不愿搬家”、“舍不得这两棵树”等语句,深刻体会到宋庆龄与樟树之间的情感非常深。又再从非常深的情感入手,了解樟树的品质,学生归纳出“生命力顽强”“香气永久,不怕虫害。”课文的学习环环相扣,水到渠成。这时,我出示了宋庆龄的简介,问:请你仔细听,了解宋庆龄,想想宋庆龄与樟树之间除了喜爱,还有什么其他联系吗?当我介绍的话语刚落,学生马上发表自己的看法。

  生:老师我知道了,樟树身上的品质与宋庆龄非常像。

  师:能说具体些吗?

  生:樟树生命力顽强,宋庆龄在革命抗战的艰苦时期,她也表现得很坚强,勇敢与敌人进行斗争。

  生:老师我也知道了,宋庆龄身上也有种香气,她不管面对多大的苦难,多厉害的敌人,她总是坚持自己的革命信念,老师刚才说了,她在被追捕的时候,仍然坚持用自己手中的笔写文章,鼓励人们继续战斗,她根本不怕。

  师:说得非常精彩,给送点掌声给这样会思考,善表达的同学吧。

  生纷纷鼓掌。

  生:我想宋庆龄喜欢樟树,应该是樟树与它有很多相似的地方。

  师:师呀,在那样艰苦的环境下,宋庆龄看到樟树四季常青,生命力如此顽强,她会想-----

  生:樟树这么顽强,我怎么能输给它。

  生:樟树真师太了不起了,我也要向它一样勇敢,顽强。

  师:当她看到樟树身上的香气不会因为自身的改变而消失,保持永恒,她又在想-----

  生:我要向樟树一样,坚持自己的想法,坚持革命。

  师:那么,樟树对于宋庆龄来说它还有“特别”的意义。(生跟着答。)

  课的最后引导学生认识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让学生模仿写作。

  课后反思:通过对本课教学片断的整理,使我更清楚认识到,在课堂上,要有条理地给学生上课,深入浅出,就必须在课前对所学内容进行深入解读,理清课文的层次,了解课文的写作方法。我之所以这样设计教学,还有一点意图是让学生在学习完这篇课文后,能学会课文写作的方法,进行篇章的仿写。学生进行篇章仿写的前提就是要给学生提供一个比较好的仿写范文,从对范文的学习过程中掌握优秀的、有效的写作方法,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写作能力的提高。在教学过程中我努力从两方面让学生弄清楚文章的篇章结构,以及写作特点。首先给课文分段,采用由主要内容的概括入手,理出不同的写作内容,再分段。这样有助于学生把握写作的方法,可以先想好自己想表达的内容,在围绕内容选择多个相关材料进行组装。接着围绕“特别”一词,展开对课文的学习,我想指导学生写作过程中要围绕一个中心来进行创作。从整节课的学生表现分析,学生接受还是比较理想的,在仿写的相关作文中大部分同学写景物的文章有了提高,基本上能围绕一个中心或一特点进行写作,材料选择恰当。但这只是我的一种尝试,在教学过程中,仍然存在有不成熟之处,如:面向全体学生这一方面,我需要加强。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0

  作者:陈勇梅    转贴自:当代散文    点击数:134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有感

  作者:陈勇梅 文章来源:当代散文

  、上课时的感觉 

  因为很少带时间上课,全都凭感觉,平时上公开课时总是让别人提醒,今天想靠自己,于是边上课就边看时间,只觉得时间过得飞快,一直在想:天,今天的时间怎么过的这么快?于是赶紧加快步伐,能省的全省.。

  可是当我布置好孩子们写字时,突然想起是两点五十下课,当时第一感受就是,糟糕:我怎么把时间搞错了!于是懊恼:在学生用词串概括全文时,我可以多请几个说的,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时,我会反复引导孩子们把第五节中的几个长句读通读顺.赶紧又想:我该怎么补救?可左思又想,也没有想到一个好办法.最后只得总结全文来补救,不 过在梦轩和彭校长看来这显然是个败笔,是画蛇添足。

  课后谈到这事,彭校长说:“老教师了,还犯这样的错误?”心中一紧,是啊,老教师了连课的时间都把握不好,怎么可以?于是想想,好象也不是这样的,应该还是对自己没有信心,再加上很少上课看时间的,也从来都搞不清,什么时候上课什么时候下课,只听学校铃声.今天一看,就闹出这样的大问题来了。以后得记着每一节课的上下课时间,这样也许就不会犯这样的错了。 

  二、备课时的想法 

  课的结构,在备课时已经易稿几次,每一次都在想怎样把宋庆龄的介绍放进去。是放在第一课时好,还是第二课时好?还是一半放在第一课时,一半放在第二课时?放在第一课时,是放在前面前好,还是放在后面好?第一稿是放在后面的,后来放到了前面,后来又翻了翻,最后决定还是放在前面。 

  刚才在回家的路上想,我刚才的课上放在前面,达到了要达到的要求,即引起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这一点可以从孩子们再读课题可以感受到。可是这时引导学生读课文,等孩子们读通课文后,那种感觉又没有了,显然又没有达到我要的效果。于是就想大应该还放到后面,在孩子们读通课文后,引导学生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以及外国友人对她的赞誉,引发学生对她的崇敬之情后,立刻回到课文,回到课题,回到孩子们提的问题上来,留下下一节课的问题,这样也许会好些。 

  三、读了两位的评课引起的思考

  梦轩说检查预习,我没有着重考虑,因为我知道在我的课上会有所体现的。课前我布置了两项作业:了解宋庆龄;读通读顺课文。第一项我在让学生看宋庆龄图片前时,已经检查过,觉得孩子们只能达到这个高度,要再具体,他们能做的就是拿出他们抄的读了,这是我反对的。第二项我让学生开火车读就是对课前的朗读做了个检查,那一组中好、中、差全有,最难读的第五节是一个中下学生读的,觉得他读得那样,应该还好了。本来是想让学生通过评价,示范读的过程中,再指导读顺一点的,刚才说了由于时间的关系,我只好打住。至于怎么检查,在什么时候检查,我不能苟同梦轩的看法。

  “这样设计:先板书“宋庆龄”,检查一下学生对宋庆龄的了解,(预习时布置学生去查资料),教师出示简介资料,指名读;然后出示“故居”,理解“故居”“宋庆龄故居”,再完整出示题目,让学生读题质疑,概括板书学生所提问题,然后带着问题去读课文,默读、指名分段朗读、评读……然后解决几个简单的问题,“文中是怎样具体描写樟树的特点的?”“为什么要写樟树?”等重点、难点问题留到第二课时去解决。”

  彭校长提到的这种设计,觉得很好。可以试试,不过好像也存在我上课时存在的问题。引起的孩子们对宋庆龄的崇敬之情会在读通读顺课文的过程中慢慢淡去。 

  我觉得文中的用词是很准确的。我们在教学的时候是不是应该把握呢?“不高”“枝干粗壮”等词语不正是宋庆龄高尚人格的写照吗?我们可以透过这些词语来感受。 

  这些是要放在第二课时中引导学生好好品味的,第一课时的目的,就是找出几个关键词,引导学生把词串连成一段话,或一句话,让学生明白这就是主要内容,当时我想说一说的,可是,想到时间不够,就省了。

  一个’伟大’太概括,不如’勇敢’’高雅’实在。我也知道啊,可是孩子们没有说到啊,难道我要拼命地拉他们吗?我只能板书他们能说到的了。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1

  教师要在课后对自己的教学内容和教学的方法及学生的接受程度进行反思,下面是关于《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范文,希望大家喜欢!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教学反思

  苏教版教材主编 张庆老师一直倡导“简简单单”地上好语文课,何谓“简简单单”?关键在于突出重点,激发学习情趣,力避头绪纷纭,花样繁多。在教学中,我努力地实践着这一要求,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以苏教版四年级下册课文《宋庆龄故居的樟树》为例,教学时,我化繁为简,仅仅让学生说了四句话,便让学生掌握了课文内容,领会了以树喻人的写作手法,听说读写能力得到了锻炼。课堂很朴实,但很扎实。

  第一句话:“宋庆龄———”

  指名读课题后,我问学生,通过预习,你感受到宋庆龄是个怎样的人?你是从哪句话体会到的?学生很快地找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一句,看出宋庆龄是伟大的人。接着,我出示“宋庆龄 ”,让学生根据课前搜集的有关宋庆龄的资料练习说话,要求能表现宋庆龄的伟大人格。课堂一下子热闹起来,一时间小手如林:“宋庆龄把毕生的精力献给了世界和平和人类进步事业。”“宋庆龄在危难时刻,威武不屈,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宋庆龄一生地位崇高,但从不搞特殊化,十分尊重劳动人民”……通过交流,学生互相分享收获,对人物的了解更全面,为深入学习课文作了铺垫。

  第二句话:“樟树———”

  课文第四、五自然段,具体描写了樟树的外形美和品质美。我让学生圈画出感受深的词句,反复品读,将自己读懂的用“樟树 ”的句式表达出来,并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表现出来。顿时,教室里议论纷纷,书声琅琅。根据学生的说话内容,我作了概括板书:外形——蓬蓬勃勃;可贵之处——香气永久,虫类惧怕。

  第三句话:“宋庆龄和樟树——”

  文中将宋庆龄和樟树直接联系在一起的语句有两处:一为“我舍不得这两棵树”,二为“人们怀着崇敬的心情前来瞻仰宋庆龄的故居,也总爱在这两棵樟树前留个影,作为永久的纪念”。前句表达了宋庆龄对樟树的钟爱之情,为了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到这种情感,我要求学生发挥想象,描述宋庆龄在樟树下的活动和她的所思所想。学生的发言精彩纷呈,如:每当朝阳初升时,宋庆龄在樟树下踢踢腿,弯弯腰,锻炼锻炼身体;每当夕阳西下时,宋庆龄抚摸着樟树粗壮的枝干,回忆着往昔峥嵘岁月,怀念着孙中山先生;每当少年儿童来探望时,宋庆龄便和小朋友在樟树下说呀,笑呀,还做游戏,快乐极了……通过语言实践,让学生体会到宋庆龄和樟树是密不可分的。后句从表面上看,是人们爱樟树,但仅止于此吗?我让学生联系搜集的资料,比较樟树的特点与宋庆龄的人格有哪些相似之处。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略作思考后,打开了话匣:“樟树蓬蓬勃勃,充满活力;宋庆龄在长达70年的战斗生涯中,永葆革命青春和旺盛的斗志。”“樟树具有与众不同的香气,宋庆龄具有独特的人格魅力。”“樟树的香气能永久保持,宋庆龄的人格魅力永存。”“樟树的香气使虫类惧怕,而宋庆龄的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通过比较,学生很快明白了樟树的象征意义:象征宋庆龄崇高的人格风范和高贵品质。同时,也使学生了解了本文以树喻人的写作方法。

  第四句话:“小草(荷花、仙人掌等)——”

  苏教版教材中的课文文质兼美,大多可作为仿写的典范。随课文特点,教师自主安排一些迁移性小练笔,可以有效提高学生的习作水平。本课学生初步了解了以树喻人的写法,但刚刚接触,领悟不深,设计此句话的目的就是将学生的理解引向深入。我让学生思考小草(荷花、仙人掌等)与人(哪类人)之间的相似点,仿照课文写一段话。我班一名同学选择了铁树。在描绘铁树默立一角,以它粗壮的身体净化空气后,他写道:“凝望这铁树,我眼前不由出现了那群在田地里挥动镢头的农民,他们与灯红酒绿的城市极不协调,可哪一个傲慢的城里人能离得了他们的劳动果实?”这样的练笔体现了对读写结合规律的尊重,既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又针对课文进行了知识迁移,于不知不觉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教无定法。但只要我们教得“简简单单”,学生定能学得“扎扎实实”!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2

  1、了解宋庆龄的生平事迹,收集有关材料。

  2、了解香樟树。

  3、认识本课的生字新词,不理解的词语要查字典或联系上下文来理解。

  4、初度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清楚课文大意,同时质疑,带着问题去听讲。

  5、课文相关资料。

  一、宋庆龄生平

  1893年1月27日,宋庆龄诞生在上海一个牧师兼实业家的家庭。她的父亲作为孙中山的朋友和同志,是她的第一个启蒙老师。少年时代,她即负笈异域,在美国接受了“欧洲式的教育”,受到民主主义的洗礼。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专制统治,使她对祖国的独立、自由、民主和富强满怀憧憬。父亲源源寄来的书信与剪报资料,在她的心中与孙中山领导的革命事业架起了桥梁。然而,共和国在摇篮中被扼杀,革命的大潮已经消退,宋庆龄学成归国改革和建设祖国的抱负无由施展。她径直到流亡的革命党人集中的东京,不久即担任了孙中山的助手,开始了她长达70年的革命生涯。

  1915年10月25日,宋庆龄不顾父母的反对,毅然决定与流亡中的孙中山结婚,以坚定的步伐毫不犹豫地跟随孙中山踏上捍卫共和制度的艰苦斗争历程。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在北京逝世。他把“和平、奋斗、救中国”的嘱托交给了宋庆龄和他的同志。

  1927年8月,宋庆龄出访苏联,以后旅居欧洲4年,考察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和几个主要的资本主义大国,研读了马克思的著作,与流亡欧洲的许多中国革命者一起研究中国革命的核心问题--土地和农民问题,思想上有了质的飞跃。

  当日本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不断扩大,民族矛盾上升为社会主要矛盾的时候,宋庆龄迅速作出科学的判断和正确的决策,认为“国难当头、应该尽弃前嫌。必须举国上下团结一致,抵抗日本,争取最后胜利。”她关于全国团结抗战的思想,与克服了“左”倾教条主义的中国共产党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战略方针是相一致的。她并且为国共两党实现第二次合作搭桥铺路,起着不可替代的特殊作用。

  1949年9月21日至30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在北京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副主席、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国委员会常务委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宋庆龄长期承担了大量的国务活动。与此同时,她把许多精力投入妇女与儿童的文化、教育、卫生与福利事业中。之后她一直担任中华全国民主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妇女联合会名誉主席和中国人民保卫儿童全国委员会主席职务。1950年,她被选为世界和平理事会理事。1952年,被选为亚洲及太平洋联络委员会主席。

  1954年9月宋庆龄当选为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1959年4月7日,第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召开,宋庆龄当选为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65年1月,第三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她再次担任中华人民共和国副主席。1975年1月,第四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她再次当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78年2月第五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连任常务委员会副委员长。80年8月30日,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担任大会执行主席。

  1981年5月14日,宋庆龄患的冠心病及慢性淋巴性白血病病情恶化。15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宣布接收宋庆龄为中国共产党正式党员。16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授予宋庆龄中华人民共和国名誉主席荣誉称号。1981年5月29日20时18分病逝于北京。

  二、宋庆龄与孙中山

  孙中山(1866-1925)是伟大的民主革命先行者,广东香山(中山)人。1892年孙中山毕业于香港西医书院,赴檀香山成立兴中会,立志推翻清政府。1905年在日本联合华兴会、光复会等革命团体成立中国同盟会,被推为总理。

  1911年辛亥革命后被十七省代表推举为中国民国临时大总统。

  宋庆龄,出生于上海市。自幼生长在一个双亲既是教师又是基督教徒的西式家庭中。宋氏家族有父亲宋嘉树,母亲倪桂珍,姐姐宋蔼龄(孔祥熙妻子),弟弟宋子文,妹妹宋美龄(蒋介石妻子)以及弟弟子安和子良。

  1908年宋庆龄与妹妹美龄乘船到美国求学,1913年毕业于美国乔治亚州梅肯的魏斯瑞安女子大学哲学系,毕业后即回国,担任孙中山先生的英文秘书。

  1915年10月26日,孙中山与卢慕贞离婚后,便与宋庆龄在日本东京结婚。两个人都是虔诚的基督教徒,虽然彼此年龄相差悬殊,然而心灵契合,相濡以沫,成就一段美满的婚姻。

  1925年3月12日,孙中山死于肝癌,终年59岁。宋庆龄则继续夫业,并被肯定为“国母”。

  三、关于宋庆龄的小故事

  我不能忘掉祖国

  1908年,宋庆龄15岁。这一年,她被父母送到美国留学,进了佐治亚州梅肯市的威斯里安女子大学。

  宋庆龄是个文静而爱沉思的女孩子。她学习非常勤奋,尤其是想到将来要为穷苦的祖国人民做事时,她就更加刻苦地学习。

  有一次,班里要讨论历史方面的问题,她认真地搜集资料,认真地思索,做了充分准备。

  在讨论会上,一位美国学生站起来发言。他说:“我认为,历史的发展是难以估计的,你们看,那些所谓文明古国,譬如亚洲的中国,已经被历史淘汰了。人民的希望在欧洲、在美洲、在我们这里……”

  这时,坐在前排的宋庆龄不以为然地摇了摇头。她紧锁双眉,耐心地听着美国同学的发言。

  那位同学刚讲完,宋庆龄就站了起来。教室里立刻静下来了,宋庆龄显得有些激动,但她仍然用柔和的声调说:“历史确实是在不断变化的,但它永远属于亿万大众。具有五千年文明历史的中国,没有被淘汰,也不可能被淘汰。有人说中国像一头沉睡的狮子,但它决不会永远沉睡下去。总会有一天,东亚睡狮的吼声将震动全世界!因为它有广阔的土地,勤劳的人民,悠久的历史,富饶的物产,有无数革命志士,为了它的振兴在进行着艰苦卓绝的斗争!”

  教室里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大家交口称赞:“说得好,以理服人。”“这些话多么有力量!”

  宋庆龄虽然身在国外,但她时时刻刻关心着国内的情况,她常对同学说:“我不能忘掉中国,我对祖国充满了理想和希望!”

  四、樟树的介绍

  樟树在园林中因为其树大荫浓、四季常青、枝叶秀丽而具有香气作为行道树、庭荫树、风景树或孤植于草地上。同时,它的挥发性香气,不仅夏季可以避臭、驱虫,还可防止和滞留烟尘。淮河以北只能盆栽,冬季置室内越冬。树材及枝叶均可提取樟脑和樟油,是医药及出口物资。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篇13

  佚名

  教学目标 :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十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3、会用“崇敬、稠密”造句。

  4、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教学重点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来理解樟树的可贵之处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背诵课文。

  教具准备及辅助活动

  卡片、挂图、录音、多媒体课件。

  教学时间: 二课时

  主要板书计划

  枝干粗壮

  四季常青 蓬蓬勃勃

  拒虫香气 崇敬怀念

  永久保持 高贵之处

  作业 设计安排

  课内抄写生字词三遍2组词;3造句;4填上合适的关联词语。

  描红

  课外读课文

  背课文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

  1、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2、学习生字词语。

  3、能根据提供的断意给课文分段。

  教学过程 :

  一、揭题导入  新课

  (一)揭题:出示宋庆龄图像,简介宋庆龄,理解“故居”的意思。

  (二)出示樟树的图片,简介樟树。

  二、初读课文,了解内容

  (一)自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二)检查自读情况,帮助学生正音:A读生字新词,卡片出示。B指名分自然段朗读,其余学生认真听好,听他们读得怎样?C评价、纠正。

  (三)默读课文,课文有几个自然段,它们分别讲了什么,说说你从中读懂了什么?

  (四)交流:板书:两棵樟树,外形、特点、高贵之处。

  (五)根据这三个内容,给课文分段,了解课文内容。

  (1—3)宋庆龄故居的庭院里有两棵樟树。

  (4—5)樟树的外形,生长特点及它永久保持拒虫香气的高贵之处。

  (6)人们爱在樟树前留影纪念。

  (六)师总结初步感知的课文内容。

  三、写字指导

  1“搬、榴、繁、瞻、衍”笔画较多且容易写错,进行笔顺和间架的具体指导,把字写正确,写匀称。

  2“樟、稠、拒”左窄右宽。

  3“劝”左右所占比例差不多。

  4 描红(书上)

  四、作业 

  1、写字簿第二课生字词写完。

  2、抄写词语。

  3、读课文三遍。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樟树的可贵之处,体会作者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

  2、指导用“稠密”、“崇敬”造句。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检查

  听写词语

  二、细读课文

  (一)细读第一段(第1—3自然段)

  1自由读课文,思考讨论:这三个自然段分别告诉我们什么?段与段是怎样连起来的?

  2指导归纳段意

  第一段写了周总理,还写了宋庆龄,主要写的是谁的事?什么事?(学生归纳段意抓住主要人物的主要事情。)

  宋庆龄不肯搬家,是因为她舍不得两棵樟树。

  3指导朗读。(读出喜爱和眷恋的语气“这是两棵樟树”中的“樟树”要重读)。

  (二)细读第二段(第4—5自然段)

  (1)学习第4自然段

  a 课件出示课文插图一,引导观察樟树的样子。要求按顺序仔细观察,抓住特点说一段话。

  b 默读第4自然段,边读、边思考:这段从哪几个方面写樟树的外形和生长特点的?并画出有关的词语。找出最能概括樟树特点的一个词。理解:“蓬蓬勃勃”的意思形容非常繁荣旺盛。

  c 再读课文画出具体表现樟树蓬蓬勃勃的词语。树叶:稠密,绿得发亮,四季常青。看图理解有关句子。(板书:四季常青)

  d 指导用“稠密”造句

  e 指导朗读,表现樟树特点的词语要读重音。

  f 指导背诵要求学生先理解清叙述顺序,弄清与句之间的联系,再练习背诵。

  (2)学习第5自然段

  1 默读课文用“—”画出写别的树木的句子,用“—”画出写樟树的句子

  2 学习第1—3句

  a 指名读

  b 理解“繁衍”“寄生”等词语。

  c 说说别的树不好在什么地方。

  3 学习第4—8句

  a 自由读课文。

  b 理解“可贵、仍然、木质、高贵”等词。

  c 理解句子。

  课件出示:

  而樟树却不招虫,因为樟树本身有一种拒虫的香气。更可贵的是,这种拒虫的香气能永久保持。说说这句话中哪个词能表示樟树和别的树不一样。

  4 引导理解樟树具有拒虫香气的象征意义。

  a 再读第5自然段,说说樟树高贵在什么地方。

  b 结合宋庆龄的生平说说自已第5自然段的体会。

  5 指导朗读在读中品味樟树的高贵,读出对樟树的赞美之情。

  6 指导背诵

  a 师引读课文

  别的树怎样?而樟树怎样?

  更可贵的是什么?

  从哪儿看出它的香气能永久保持?

  因为樟树香气能永久保持,所以说—

  b 男女生分层读课文。

  C 练习背诵。

  7 指导归纳段意。

  第4自然段写樟树的样子

  第5自然段写樟树的高贵之处

  把两句合为一句话就是第二段的段意。

  指名用自已的话说说第二段的意思。

  (三)细读第三段(第6自然段)

  1 指名朗读课文

  2 理解有关词语(崇敬、瞻仰)

  3 人们为什么爱在宋庆龄故居前的两棵樟树前留影纪念。因为樟树不仅长势蓬蓬勃勃,具有拒虫的香气,而且更为宋庆龄也像樟树那样,一身正气,令敌人畏惧。人们为了表达对宋庆龄的崇敬和怀念之情,总爱在樟树下留影纪念。

  (四)指导概括段意

  三、作业 

  1朗读课文

  2背诵课文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宋庆龄故居的樟树》随感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