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安乐窝 点赞 分享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微信扫码分享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教学目标:
   1、了解列宁两次走险路的经过,学习他自觉锻炼自己意志的品质。
   2、通过反复朗读理解课文主要内容,培养良好的读书习惯。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整体把握。
   1、板书课题,指导书写。
   2、谁能把列宁和登山联系起来说一句话?(能不能把登山的原因补充进去,列宁在登山时有没有遇到什么特别的事?)
   3、课文写了列宁几次走小路?
  二、初读课文,谈谈收获。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一读课文中写列宁两次走小路的段落。(让每一个学生都有时间读完)
   2、谈收获:你读懂了什么,了解了什么?(找三五个学生)
  三、精读课文,读悟探究。
   1、追问提出“路很险”的学生,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适当地补充介绍正面描写和侧面描写)
   2、引导学生读好第10、14段,通过读悟出险,表现出险。
    (四人小组交流读,比较读,评价读等)
   3、齐读第10、14、17段。(适当鼓励学生)
   4、列宁第二次又是怎么走的呢?
    (1)通过指导读第25段,品“毅然决然”。
    (2)男生读第25段。
   5、列宁这次登山有什么收获?
    (借助课件,范读,指导学生读好第18、28段)
  四、回归课题,总结延伸。
    欣赏到壮丽的日出,体会到做人的方法,这些是列宁的收获,也是我们的收获,让我们再读一读课文的最后一句话,把它记在心里,带到生活当中去。

案例背景:
  从《全日制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中可以清晰地看出:小学语文教学必须重视积累、感悟、熏陶,重视创造性思维的培养,重视语文运用能力、语感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实践活动,更要重视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及探究精神的培养。这一系列要求的提出,仅仅*传统教学中的一本书、一支粉笔、一张嘴,是难以完成其使命的,而信息技术中网络知识以其广博,文本、图片、音频、视频的多样性与其独特的表现力与感染力,人与人、人与计算机的互动的灵活性,加之可不受时间与空间的限制等等,无可比拟的优越性,将最能展现现代小学语文教学广阔地和美好前景,信息技术与小学语文课程的整合可谓“一拍即合”,势在必成。
  《登山》一文,是讲列宁登山看日出,走过*近深渊的小路,自觉锻炼意志的故事。本文通过描写道路窄小难走,非常危险,然而列宁果断地走这条近的危险小路,目的是为了烘托列宁不畏艰难,迎难而上的高尚品质。我们可以通过课件展示小路的危险,使学生有更深的体会。文章巧用对比赞颂品格,巴果茨基与列宁走险路的对比和第二次与第一次走险路相对比。说明列宁的无所畏惧和意志坚定。课文结尾是列宁对巴果茨基问题的解释,起了画龙点睛的作用,同时也是本文理解的重点和难点,所以我们通过课件帮助学生在阅读的时候能入情入境、动心动情,与课文所表达的思想产生共鸣。

  案例描述及分析:
  一.教学目标
   ㈠知识与能力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习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培养学生的语言感悟能力。
   ㈡过程与方法
    1. 引导学生在充分的读书中,质疑解疑,知识的呈现随着解疑完成。
    2. 创设情境,使学生与文章人物形成共鸣,在阅读理解的过程中加深感悟和体验。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登山》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2份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