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三首》

《古诗三首》

旧城已冷 点赞 分享
《古诗三首》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三首》(精选17篇)

《古诗三首》 篇1

  教学要求

  1.了解诗句大意,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

  2.理解“留连、自在、应怜、小扣、天际”的含义。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背诵、默写三首古诗。

  教学重点

  了解诗句大意。

  教学难点 

  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

  2课时。

  教学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板书课题:古诗三首

  二、复习引入

  你以前学过什么古诗?给大家背诵一首。

  三、学习第一首《江畔独步寻花》

  1.知诗人,解诗题。

  杜甫,唐代著名诗人,其诗显示了唐代由盛到衰的历史过程,称为“诗史”,有《杜工部集》。

  题目大意:江边独自赏花。

  2.抓字眼、明大意。

  这是一首优美的赏景之作。它以刻画细微、色彩浓丽而取胜。

  第一句:黄四娘,人名。既亲切,又勾勒出一个古代婷婷少妇形象。蹊:小路。

  句意:黄四娘家繁花盛开,把小路都遮住了。

  第二句:千万朵鲜花,把花枝都压得很低很低。

  第三句:留连,舍不得离开;彩色的蝴蝶在花丛中飞舞,好像和人一样欣赏美景而舍不得离去。

  第四句:恰恰,黄莺的叫声。黄莺在自由的鸣叫。

  指名说句意。

  3.想意境、悟诗情。

  对照插图、想意境,思考: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四、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五、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背诵《江畔独步寻花》。

  2.提问:学习古诗的三个步骤是什么?

  二、按学习古诗的方法先学习《游园不值》

  叶绍翁,宋代诗人。

  题目大意:游园而没有见到要访的人。

  第一句:大概是园主人爱惜苍苔,怕木鞋踩踏青青的苔藓。

  第二句:轻轻地扣那柴门,好久也没有人来开。

  第三句:满园春色关不住。

  第四句:一枝红杏伸出墙头来。

  侧面描写春景的艳丽及对春景的喜爱之情。

  三、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诗人:唐代诗人李白

  第一句:老朋友(孟浩然)辞别黄鹤楼。

  第二句:在这花红柳绿,春光烂漫的三月乘船而去,去了杨州。

  第三句:孤零零的船儿渐渐远去,最后连帆影也在蓝天中消失了。

  第四句:只看见浩浩荡荡的长江水,依旧不停地流向天边。

  该诗表达了诗人对老朋友依依惜别的深厚感情。

《古诗三首》 篇2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靠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径:乡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古诗三首》 篇3

  教材分析:

  《七步诗》作者曹植。“七步诗”指走七步时间内做成的诗。曹植的兄长曹丕,取代东汉称帝后,忌妒弟弟的才学。有一次,曹丕命令曹植在七步的时间内做一首诗,做不出就杀头。曹植聪明过人,在七步内做了这首诗,曹丕没能得逞。

  《长歌行》出自汉乐府,“长歌行”的“行”是古代诗歌的一种形式。这首诗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而人的一生当中最宝贵的时光是年轻力壮的时候。用江河不能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复返,劝导人们从小要努力学习,不要虚度年华。

  《出塞》作者王昌龄。唐朝初期,在阴山南面的地区,民族之间的战争不断。这首诗歌颂汉将李广,叹息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诗中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和人民的关心。

  教学目的:

  1、理解诗句内容,体会诗中所抒发的思想感情。

  2、学会生字新词。

  3、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能熟练背诵,默写《出塞》。

  教学课时:2课时

  教学过程 :

  第一课时

  一、学习《七步诗》

  1、范读课文。

  2、解题:七步诗是在走七步路时间以内做成的诗,曹丕命令兄弟曹植在这个很短的时间内作出一首诗,否则就杀头,于是,曹植就作出了这一首脍炙人口的古诗。

  3、自学这首诗。

  (1)自读课文。

  (2)看注释理解诗的意思。

  (3)提出自己不懂的地方。

  4、指导理解这首诗的内容。

  (1)煮豆持作羹:煮豆用来作羹。

  (2)漉菽以为汁:把豆子的残渣过滤出去,留下豆汁作羹。

  (3)萁在釜下燃:豆秸在锅下燃烧。

  (4)豆在釜中泣:豆子在锅中哭泣。

  (5)本是同根生:豆子和豆秸生在同一条根上。

  (6)相煎何太急:你为什么烧起猛火来煎熬我?你这么急迫地残害我是为什么呀?

  5、这首诗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这首诗用豆子比自己,豆秸比兄长曹丕,作者通过这首诗表达对曹丕兄弟残杀的不满,揭露了封建社会的腐朽本质。

  二、学习《长歌行》

  1、用上面的方法,学习这首古诗。

  (1)青青园中葵:园子里绿绿的蒲葵树。

  (2)朝露待日唏:早晨沾上了露水,等到太阳出来时就晒干了。

  (3)阳春布德泽:温暖的阳光为大地送来恩泽。

  (4)万物生光辉:花草树木都打起了精神。

  (5)常恐秋节至:就怕秋天快要到来。

  (6)昆黄华叶衰:密密的树叶会变得枯黄,花儿会凋谢。

  (7)百川东到海:众多河流向东流入大海。

  (8)何时复西归:它们什么时候才能回到西边去呢?

  (9)少壮不努力:年轻时不抓紧时间努力学习。

  (10)老大徒伤悲:老了只能白白地伤心。

  2、这首诗在写作上有什么特点?要说明什么问题?

  (1)用季节的变换作比喻说明一年里哺育万物生长的最好季节是春天;人的一生中最宝贵的时光在年轻力壮的时候。

  (2)用江河不能向西流作比喻,说明时间一去不再复返,劝导人们要珍惜时间,趁着年轻努力学习。

  三、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两首古诗。

  2、练习背诵。

  第二课时

  一、学习《出塞》

  1、用上堂课的学习方法,先进行自学。

  2、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1)秦时明月汉时关:明月和关塞与秦汉时没有什么不同。

  (2)万里长征人未还:出征的将士们没有回来。

  (3)这两句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作者对连年战争的痛恨和不满,对出征的将士们的同情、怀念。)

  (4)但使龙城飞将在:假如现在飞将军李广还在世。

  (5)不教胡马度阴山:绝不会让敌人的兵马越过阴山。

  (6)这两句诗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表达了作者对飞将军李广的赞颂和对朝廷用人不当、驻守将领无能的叹息。反映了诗人对国家对人民的关心。)

  3、你还读过哪些描述边塞军旅生活的古诗?

  凉州词(王翰)从军行(王昌龄)军行(李白)

  葡萄美酒夜光杯,青海长云暗雪山,骝马新跨白玉鞍,

  欲饮琵琶马上催。孤城遥望玉门关。战罢沙场月色寒。

  醉卧沙场君莫笑,黄沙百战穿金甲,城头铁鼓声犹震,

  古来征战几人回。不破楼兰终不还。匣里金刀血未干。

  二、指导朗读

  ☆朗读要根据每首诗所表达的意境,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七步诗》暗喻封建统治阶级内部争权夺利,兄弟相残的腐朽本质。要读出作者的无奈与不满。

  2、《长歌行》前面的写景是为了抒发后面奉劝人们珍惜大好时光有所作为的思想感情。前四句写出春天的美好,五六句笔锋一转,写出秋天的凄凉。后四句借前边的比喻让人们认识到时间的可贵,年少努力的重要。

  3、《出塞》这首诗的景物描写,寄托了诗人深厚的思想感情。从诗人的赞颂与叹息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和人民的关心。

  三、学习本课生字

  1、学生自学。

  2、检查自学效果。

  四、巩固练习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练习背诵三首古诗。

《古诗三首》 篇4

  第一课时:《送元二使安西》

  教学目的

  一、学习古代诗歌,帮助学生了解唐宋诗歌在我国诗坛上的重要位置。了解古代历史和古人的社会生活,使学生更加热爱祖国和人民。

  二、会认5个生字,会写7个生字。

  三、了解诗歌大意,体会诗歌的意境。

  教学设想

  一、这首古诗,读起来琅琅上口,容易记忆。应让学生多读,不必硬从思想性上去探究,教学重点应放在引导学生在朗读中体会诗人抒发的强烈感情。

  二、采用学生自读、教师点拨辅导、自读测试的教学方法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唐朝(公元618—9XX年)是我国古典诗歌发展的全盛时期。唐诗是我国优秀的文学遗产之一,也是全世界文学宝库中的一颗灿烂的明珠。

  唐代的诗人特别多。李白、杜甫、白居易固然是世界闻名的伟大诗人,除他们之外,还有无数诗人,像满天的星斗一样。最难得的是其中不少诗人,能用自己独特的风格和技巧,从各个不同的时期和不同的角度反映了当时人们的一些思想、感情以及社会生活的复杂面貌。

  今天,我们将要一起学习另一位唐朝著名诗人王维写的一首古诗《送元二使安西》。

  二、指导自读

  (一)自读《送元二使安西》

  1.学生自读诗歌并完成以下作业:(出示小黑板)

  (1)查字典解释下列词语:

  悒客舍尽故人

  2)试着理解古诗的意思。

  2讨论自读作业:(师生共同评定、明确)

  第1题:浥:悒(yì)湿润。

  客舍:客店、旅店。此处指饯别的处所。

  尽:“进”。

  故人:老朋友。此处指元二。

  第2题:从诗题可知,这是一首送人赴边之作,被送者元二,是诗人的挚友,姓元,在族兄弟排行是老二,唐人喜欢以行第相称,表示亲切和敬重。使,指元二是奉命出使。安西,指元二出使的地点。(引导看注解①)

  本诗辞情意兼美,有景语,有情语,情景交融,感情深蕴,余味无穷。

  首句,点明送别的地点、时间、天气,早晨一场蒙蒙的细雨,如丝如雾、轻轻地洒扫了昨天灰尘飞扬的阡陌交通。滋润了渭城的大街小巷,暗中酝酿送别气氛。

  第二句:为送别布景设色,紧承首句。一场如酥小雨,滋润了清晨初春的空气,给人以清新舒心之感,只见逆旅之余,瓦楞青青,路边柳色其新如洗。

  以上两句勾勒了一幅色调清新明朗的图景,为送别提供了典型的自然环境。

  三、四两句由写景转入送别,老朋友相送饯别,心中依亦不舍,千言万语无从说起,只能频频劝酒,再干一杯吧,向西出了阳关,再也见不到老朋友了。以寻常话语表达了蕴藉无穷的感情。

  3.在自读基础上试译全诗。

  译文:

  渭城早晨的细雨,润湿了路上轻飘的浮尘,

  客舍边一片青翠,柳色嫩绿清新。

  临别的时候,劝你再喝完这杯酒,

  向西边出了阳关,就再也没有我这样的故人!

  4、试背这首诗。

  三、拓展练习。

  你还知道别的表达人间真情的古诗词,你来给大家背一背。

  第二课时.赋得古原草送别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认识“离、荣、烧、尽”4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了解诗歌的主要内容,并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歌的主要意思。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出课题。

  1.课前带孩子们去观察草,问:这是什么?你们知道它有什么特点吗?你对什么季节的草最感兴趣?为什么呢?(学生可结合查找资料。

  2.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大诗人白居易所写的古诗《草》,看看诗中写了小草的什么特点?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三、自读课文,初步感知。

  1.借助拼音自己读课文。

  2.指名读(1)注意两个“一”的读法,前一个“一”读yí,后一个“一”读y@(2)注意纠正错音。(3)注意读出节奏。

  离离/原上/草,

  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

  春风/吹/又生。

  四、理解诗句,熟读成诵。

  1.放课件,整体感知诗的意境。

  先出现生长着茂盛野草的大草原。配音: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再出现草叶枯黄的秋景,在烈烈劲风中,野火燎原。最后展现春回大地,小草钻出灰烬,一派勃勃生机的画面。

  2.学生以小组为单位,互相谈谈对诗句的理解。

  3.全班交流,教师做重点指导。

  离离:形容野草茂盛的样子。原,草原,原野。

  岁:年。枯:枯萎,干枯。

  尽:完。野火:荒山野岭燃烧起来的火

  生:生长。

  荣:茂盛。

  4.解释诗句

  原野上长满了野草,野草每年从深秋到冬季要枯萎一次,春夏季节又茂盛的生长一次。冬天草枯萎的时候,虽然野火可以把它的茎叶烧掉,但它的根仍旧埋在泥土里,所以春风一吹,又蓬蓬勃勃地生长起来了。

  5.质疑问难,深入理解诗句。

  提问:你们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为什么说“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呢,

  议答:野火只能烧掉草的茎叶,草根理在泥土里,是烧不掉的,所以来年春天,草还会重新长出来,从而体会到野草旺盛的生命力。

  生:白居易为什么要写草呢?

  议答:白居易赞赏小草顽强的生命力。告诉人们要学习草顽强的精神,不怕挫折。

  5.学生边想象诗意,边练习背诵。

  五、自学生字,指导书写。

  1.学生在读准字音的基础上,自己分析字形。

  2.班内交流。

  3.指导书写。

  原:半包围结构,厂部,注意”小“上是“白”不是“日”。

  尽:上下结构。

  吹:左右结构,口部。注意书写时候座窄右宽。

  六、板书设计

  草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

  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第三课时: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目标:

  1理解诗句的含义;

  2体会诗歌的情感;

  3朗读、背诵诗歌。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重点:理解并有感情地朗读《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教学难点:相关拓展延伸的《黄鹤楼》、《江南春》、《赠孟浩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么?你们去过哪些地方呢?今天,我们所要去的也是中国的旅游名胜——黄鹤楼。上节课已经让大家去搜集关于黄鹤楼的资料了,有谁能来展示一下?

  (学生展示搜集的资料)

  2.你们搜集到的资料真丰富,让我们充分感受到了黄鹤楼的魅力。老师这里也有关于黄鹤楼景致描写的千古绝唱,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好么?(课件显示《黄鹤楼》,请一名学生朗读一下)

  3.这首诗描写的是作者登黄鹤楼追寻古人足迹,古人却已经乘鹤归去。面对着黄鹤楼的景色,作者只能留下深深的惆怅和惋惜,更因为他游历在外的状况,使得作者心中不由的涌上了一丝淡淡的乡愁。

  4.正是因为有了这首被后人推为“唐人七律压卷之作”(课件显示)的《黄鹤楼》,才会令后来者面对黄鹤楼的美景却无从下笔,徒呼无奈。即使是李白也只能感慨“眼前有景道不得,崔灏题诗在上头”(课件显示)。

  二、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1.但李白毕竟是“诗仙”(引导学生回答),面对如斯的美景,他岂能雁过不留痕。李白以一首送别诗的千古绝唱《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在黄鹤楼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天,我们就来欣赏一下这首诗。

  2.(视频显示黄鹤楼送别的动画)同学们,你们从这幅动画中看到了什么?(学生自由回答:帆船,江水,人……)

  3.那这些场景联系到这首诗中,你们认为最适合眼前所见的是哪两句呢?(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课件显示)(齐读这两句诗)

  4.那谁能联系刚才所看的动画说一说这两句诗的意思呢?(学生自由回答,在回答中互相补充)

  5.那么从这两句诗中,你能感受的作者怎样的情感呢?

  (依依惜别,恋恋不舍……)(个别读,齐读,读出那种依依惜别之情)

  6.那究竟是什么让作者如此的恋恋不舍,那艘帆船究竟带走了什么呢?我们回过头来看一看。(课件显示: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大家一起来读一下,了解一下李白久久不愿离去的原因。

  7.通过朗读,大家明白了李白依依不舍的原因了么?(朋友孟浩然要去扬州了。)这是一对怎样的朋友呢?(故人,感情深厚的老朋友)。是啊,老朋友即将离去,诗人又怎能不产生伤感之情呢?

  8.而且老朋友离去的季节又是在(春季)。从哪里可以看出来?(烟花三月)。烟花三月是怎样的季节呢?老师这里有几幅江南春天的图片,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课件显示)多么美丽的江南春啊,大家还记得杜牧的那首《江南春》么?(学生朗诵,课件显示)。看一看,绿映红的春光,蒙蒙胧胧的春雨,在这种美景中,人的心情本该是(愉快,愉悦……)。然而,朋友却要离去,青梅煮酒,对酒当歌的季节却成了离别的季节,李白能不伤感么?于是,他只能伫立江边,吟诵着(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久久不愿意离去。

  9.通过学习,我们感受到了李白和孟浩然之间的深情厚谊,现在大家自由读一下这首诗,尝试着将诗中的情感读出来,等会比比看,谁最像黄鹤楼边的李白。(个别读,齐读,背诵下来)

  三、拓展延伸:李白对孟浩然的感情是如此的深厚,让人感同身受。除了这首《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李白还有一首名诗《赠孟浩然》,我们一起来看一下,再次感受一下李白对孟浩然高尚品格的景仰之情。(课件显示《赠孟浩然》)

  四、小结:今天,我们在黄鹤楼的怡人美景中,感受了李白与孟浩然的深厚友谊,让我们伴着滔滔长江水,目送孟浩然前往那烟花三月的扬州。

  五、作业:课外搜集两首送别诗。

  板书设计: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黄鹤楼————————→广陵

  依依惜别烟花三月

《古诗三首》 篇5

  古  诗  三  首

  (第十二册)      执教者:方雪媛

  教学目的:

  1.掌握生字新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能准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默写这两首古诗。

  2.懂得课文中所运用的借景抒情、叙事抒情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的意境。在《马》诗中着重体会诗人是如何以马自喻,借马抒怀的。

  课前准备:

  二框投影片、一段音乐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激趣

  1.同学们,中国是一个诗的国度,历史上出现了许多伟大的诗人。今天,我们一起学习21课《古诗三首》。这三首都是唐诗。唐诗,是中国诗的高峰。这节课我们学习其中两首。它们都是五言诗。(板书:五言诗)诗的内容都与将士的戎马生涯有关。

  2.你们以前是怎么学古诗的呢?(指名说)(我们不仅要理解诗意,体会诗的意境,还要知道诗人是通过哪些字词来表现这个意境的。)

  二.学习第一首《马》诗

  1.简介作者李贺

  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马》,这是唐代杰出的青年诗人李贺所作,李贺从小才华出众,却一直没有机会施展自己的才能,终日闷闷不乐,忧伤激愤,只活了二十七岁。他生前泄了许多优秀的诗篇,其中他写下了一组以马为题材的组诗二十三首。今天我们所写的《马》是其中的一首,诗人是借什么来抒发自己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马》这首诗诗人是借_______( 马自喻 ) , 抒发自己_________(想做一番大事业)的情怀。

  2.师范背.先听老师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3.学生自由读.要求读准燕(yan)、络(luo)的字音,读通诗句。

  指名读

  4.理解前两行的词语。

  我们先看前两行诗句:

  ①这里的“大漠”是什么意思?  (广阔的沙漠,这里指北方的原野。) 

  还可以说怎样的沙漠?(无边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边) 

  “燕山”是指什么?

  ②“大漠沙如血”的“沙如血”是什么意思?

  “燕山月似钩”的“月似钩”又是什么意思?

  “钩”是什么意思?

  ③这两行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我们可以从____看出,意思是____。

  ④沙石的颜色是黄的,为什么说是“沙如雪”呢?你能联系上下诗句来理解吗?

  因此,我们在译释古诗的时候,习惯上总把原因说在前,结果说在后。

  5.谁来试着解释一下。(请一两位同学)

  6.这两行诗描绘了一幅怎样的景象(板书:景)呢?(映示灯片)请同学们读读诗句看看画面,用自己的话来说说。月儿、群山、沙石怎么样?面对此景,诗人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复片,复上马)

  7.练读。这是一幅供马驰骋的广阔原野图,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语气舒缓些。

  8.广阔壮美的北方原野给马提供了一个可以奋起奔腾的环境,这使诗人想到什么,抒发了怎样的感情呢?(板书:情)齐读后两行。

  9.提出不理解的字、词,进行必要的点拨。

  ①金?络脑?

  ②为什么要配“金络脑”?(提示:俗话说好马配好鞍)

  ③有没有配上?从哪个词看出?“何当”是什么意思?

  ④“走”是什么意思?骏马跑,我们可以说什么?

  10.谁能连起来说说后两行诗句的意思。

  11.纵横大漠,快踏清秋,在广阔无边的天地里自由驰骋,这是马的愿望。写这两句诗人仅仅是抒发马的愿望吗?作者由马想到了人,想到了自己,作者借马抒发了自己什么情怀呢?

  12.练读。

  ①读这两行诗时要把诗人渴望能在原野上纵横驰骋一样,施展才能,为国建功立业的感情表达出来。语气上与前两行诗有什么不同?

  ②用疑问的语气读出迫切、激愤的心情。(个别读-齐读)

  13.齐读。全体起立。

  14.配乐背诵。

  为了把诗的意境体会得更好,下面请同学们看着画面,听着音乐,把这首诗吟诵一遍。

  三、学习第二首《塞下曲》。

  1.过渡。(揭示写法)

  李贺的《马》诗借景抒情(板书:借景抒情)给人以丰富的想象和很多的启示。我们学习的时候,运用了抓关键词语理解诗意,通过想象体会意境的方法。

  2.揭题、解题

  下面,我们就用这个方法学习另一首通过叙事来抒情的古诗,题目叫《塞下曲》。(板书:叙事抒情)  “塞”,指什么地方?古时把长城以北的地方称塞外。“塞下曲”,曲名,是写边塞将士生活的诗歌。

  3.简介作者。

  《塞下曲》的作者是唐朝的卢纶,他七岁就能写诗,也是一位很有才华的诗人。在《塞下曲》这首诗中,诗人为我们描述了一则发生在边关的精彩传说故事。

  4.这是个什么故事呢?又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情怀呢?

  (出示填空)《塞下曲》叙述了___________,抒发了___________。

  指名读全诗。

  5.词语质疑。在预习中,你们理解了哪些词语?学生自由说。

  6.同学们预习的很认真。诗句里词语的意思都懂了,能不能把这些意思串起来讲讲诗句的意思,谁来说第1、2行,第3、4行呢?

  7.这首叙事抒情的诗,叙述了一个怎样的故事?(指名叙述)

  提示:哪一行说的是故事的起因?哪里是经过?结果?

  8.这首五言诗仅用了二十个字就向我们凝炼、生动地描绘了一则精彩的传说故事,李广将军的形象栩栩如生。诗中有些字用得特别好,我们来欣赏欣赏。同学们,先把第1行诗读一下。

  ①  第一行诗句中,哪一个词最能体现当时的场面、气氛?(惊) 

  从这个“惊”字上,你能想象一下当时的场面和气氛吗?

  读第一行,读出紧张的气氛。

  ②  下面几行,各抓哪一个词?

  a.为什么抓“引”?

  (提示:表现了李将军的什么?)

  读的时候,要注意读出李将军英姿勇猛的形象。

  b.“没”这个词说明了什么?

  那么,你能想象一下,当将军的手下找到这支箭时,会怎么说?学生自由说。

  来,我们就用这种惊讶、称赞的语气把第3、4行读一读。

  9.齐读全诗,完成填空。

  叙述了_______________,  抒发了诗人___________________。

  10.个别读,齐读;配乐背诵。(请同学们听着音乐,有感情地吟诵一遍。)

  四、作业 :

  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进一步体会诗中所蕴含的思想感情,准备默写。

《古诗三首》 篇6

  学习目标

  1.识记本课四个生字并正确书写、运用.

  2.体会诗人借不同景物抒发情怀的写法.

  3.感受诗人暗藏于诗中无限的思乡之情.

  课前准备

  1.了解王安石的生平.

  2.了解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纳兰性德.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导游介绍,激趣导入

  (出示地图,标明“瓜洲”“京口”的大略位置.)

  1.谈话:今天老师给你们当导游,好不好?

  a.“汴水流,泗水流,流到瓜洲古镇头.”这首传唱了千年的歌谣向我们介绍的是瓜洲.瓜洲位于江苏省扬州南面,长江北岸.川流不息的长江水见证了瓜洲的兴衰,瓜洲曾经是“江北重镇、千年古渡”.

  b.而“京口”不仅是东汉吴国第一古都,更是文气洋溢的灵秀之地.许多诗人在此留下了千古绝唱的诗句: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苏东坡的“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if-件展示诗句.)还有一首广为传诵的就是——王安石的《泊船瓜洲》.

  2.板书诗题,读题.

  3.过渡:为什么人们喜欢这首诗呢?先去读一读吧.      〖你正在浏览《老百晓在线》提供的文章〗

  整体感知.直奔重点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古诗.

  2.指名读,正字音.尤其注意“一水间、数重山、照我还”.

  3.反复多读几遍这首诗,结合课文注释,想想诗句的意思.你会有怎样的感受呢?

  4.指名交流.(我觉得诗写得很关,写出了诗人想念家乡的感情.)

  5.你最欣赏诗中的哪一句呢?

  赏析诗句.感悟诗境

  1.刚刚同学说得最多的就是这句诗,(课件出示“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吧.(生齐读.)

  2.能说说为什么喜欢这句诗吗?(指名答.)

  3.有同学说,这句诗写出了江南美丽的景色.那就和你的同桌再互相读一读,说一说:在你的头脑中出现了怎样的一派景色呢?想到什么说什么.

  4.同桌之间互读、练说.

  5.指数名学生说.

  6.小结:你们的回答很精彩!原来短短一句诗可以在人的头脑中出现这么多不同的画面,文字的魅力真是无法想象.

  7.那就用朗读把感受表达出来吧.小组内练读,指名读.

  8.听了同学们的描述,我仿佛看见了一派色彩斑斓的绮丽风光.

  种“绿”色呢?仔细观察书上的插图,对你会有所帮助的.

  9.指名答.(在江岸两边大面积出现的是草地、树木、青山……)

  10.是呀,作者放眼望去,看见了——

  练习题:你能填入表示不同绿色的词吗?

  近处( )的小草( )的柳树,远处( )的树林( )高山.(学生口述)

  11.诗人此时正遇早春时节,站在小船上举目四眺,满眼皆是绿色,让作者明显地感受到春天到了.

  12.可别小看了这个“绿”字,它仅仅是告诉你春天来了吗?它还能让你感受到什么呢?

  13.指名答.(感受到春天里的“绿”有着层次关,远近各不相同;“绿”还写出了春天景物的变化……)

  14同学们理解得多丰富呀!把你感受到的“绿”读出来吧.男女生赛读.

  15.小小的“绿”字却有大大的文章!引导阅读“资料袋”,介绍王安石推敲用“绿”字的故事.

  16.听完“绿”字的故事后,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指名答.)

  17.小结:是呀,一位如此优秀的诗人能为了一个字修改十多次,难道我们在平时的习作中不能做到吗?“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

  18.这首诗正是因为这个故事,让人们更加赞赏.那就让我们一起读出你的赞叹吧.

  品评诗句.升华情感

  1.过渡:这么美的绿,这么迷人的风光,谁不想多看两眼?谁不想留恋其中?诗人和我们一样陶醉在景色中忘乎所以了吗?(指名答.)

  2.诗人想回哪里去?诗中的家乡是指哪儿?引导从课题“泊船瓜洲”和诗句“钟山只隔数重山”等处理解.

  3.你能在地图上找到它大概的位置吗?先好好读读古诗.

  4.学生上台指明.(老师点击课件,显示“钟山”的位置.)

  简介:王安石的父亲曾在江苏南京为官,王安石是在那里长大的,对钟山即现在的南京

  有着深厚的感情,可以说那里是他的第二故乡.

  5.你从哪里能读出诗人急切地想回到家乡呢?

  6.引导学生从“一水间”“只隔数重山”“又”“何时照我还”这些词句理解.(指名答.)

  7.练习读出诗人无限的思乡情绪和急切盼望回家的感情.

  回归整体.深化体验

  1.这真是“露从今夜白,月是故乡明.”漂泊在外的游子对家乡是多么的牵肠挂肚呀!让我们一起再来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练习背诵.

  3.王安石,北宋时期著名的文学家、诗人、政治家,立志于国家改革.这首诗是他第二次出任宰相途经瓜洲时所写.短短28个字,展现了早春江南的一片嫩绿,抒发了久思故乡的一寸衷肠,更暗示了他对自己前途的担忧.此去京城,真能大展宏图吗?千头万绪涌上心头……更让我们惊叹的还是他对文字的讲究,一个“绿”字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风范!

  第二课时

  乐调情

  1.播放歌曲《故乡的云》.

  2.听!来自远离家乡游子们的声声呐喊.故乡的云总是那样的白,故乡的人总是无比的亲!王安石借春风问明月,何时才能荣归故里?那么,宋朝诗人张籍、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表达胸中满溢的情怀呢?

  读入情

  1.读一读《秋思》和《长相思》,要求读准、读通,看看注释或借助字典查不懂的词.

  2.指数名学生读,正音.(注意读准“意万重”“聒”.)

  3.看看诗词的题目,你能发现什么?(指名答.)

  4.这相同的两个“思”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呢?和你的伙伴一起反复读上三遍之后,再好好想想.

  5.读了这么多遍,让你感受最深的是什么?任选一首说.(指数名答.)

  品悟情

  1.诗人那浓厚的化不开的思乡之情,都藏在哪个句子中呢?默读,画出来.

  2.指名答.

  3.“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从这句诗中你读懂了什么?

  4.学生同桌互相说一说;指名说.

  5.指导朗读,读出诗人满腹惆怅、心事重重的感觉.

  6.这句诗中诗人是借什么景物来抒发情感的呢?(指名答.)

  7.你能用自己的话说说下面那句诗的意思吗?小组内交流.

  8.引读“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又开封”.

  9.这一次又一次的封信、拆信、封信的过程,让我们深深感受到了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挂念.

  10.就让我们一起走入作者的情感中,去感同身受一番吧.(齐读.)

  11.王安石见明月而惆怅,张籍见秋风而感慨.那么,清朝的纳兰性德又是如何将情巧妙的藏与诗中的呢?你能感受到吗?

  12.小组内讨论交流,各抒己见.

  13.全班交流,师引导注重体会“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议深情

  1.学生任选一首配乐背诵.

  2.在你背诵时,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呢?(指名答.)

  3.总结:读诗的人不同,想象到的画面就不同.我们不可能到诗人生活当中去,不可能看到那个朝代诗人面前真实的景色,但是,诗人们那份浓浓的思乡情,我想无论是谁都能感悟得到!因为诗中的字字句句无不包含着对故乡的想念、对家乡的思念.让我们一起再来背一背这首感人的诗词吧.

  记生字

  1.找到本课四个生字,读读相关句子.

  2.说说你有什么好办法记住它们?(指名答.)

  3.指导书写:都是左右结构的字,注意写得左窄右宽.

  4.学生练写.

《古诗三首》 篇7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 导入  :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远)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

  (十二)作业 。

  1.看拼音写词语。

  白l)( ) 包h2n( ) 东w*( )

  2.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意思。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窗含西岭千秋雪,

  (3)背诵、默写课文。

《古诗三首》 篇8

  一、学习目标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过程

  第一学时

  (一)学习《枫桥夜泊》。

  1、借助拼音自读。

  2、同座互读。

  3、指名试读,正音。

  4、在朗读的基础上,结合插图整体感受诗中的画面和意境。(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

  5、借助注释,弄懂诗句的意思。(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花。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渔火”,即“渔船上的灯”,江边的枫树,江面的“渔火”一静一动,一暗一明构成一幅幽美的江中夜景,带着旅愁的诗人一夜未眠。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

  6、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7、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8、朗读时,可按下列节拍进行:

  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

  夜半/钟声‖到/客船。

  前两句朗读时要略带感伤语调,语速要慢。“姑苏城外寒山寺”要稍快,要有惊奇之感。最后一句读得凄凉而悠长。朗读时要想象诗中景象,体会诗中意境。

  9、背一背(或搜集)夜晚思念(或感伤)的古诗。

  春晓 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注释]春晓:春天的早晨。晓:天亮。不觉晓:不知不觉地天亮了。闻:听。闻啼鸟:听见鸟叫。

  静夜思 李白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注释]静夜思:在静静的夜晚所引起的思念。疑:怀疑,以为。举头:抬头。

  泊船瓜洲 王安石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注释]泊:停船*岸。瓜洲:在现在江苏省长江北岸,扬州市南面。京口:在长江南岸,现在的江苏省镇江市。钟山:现在南京市的紫金山。数重:几层。绿:吹绿了。还:指的是回到紫金山下的家里。

  (二)学习《别董大》

  1、简介。《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董庭兰是玄宗时代的著名琴手,曾经得到宰相房的赏识和宠信。据说董庭兰善古琴,当时盛行胡乐,董氏受到冷落,高适送别他,可能也正是诗人失意的时候。

  2、按上面方法自学。

  (诗中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这同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一诗有相似之处,后两句比起王勃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来,更具一种豪杰气概。)

  3、朗读时,可按下面节拍进行:

  千里/黄云‖白日/曛,

  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

  天下/谁人‖不/识君。

  前两句景物描写朗读时语速较慢,要有凄凉之情,空旷之感。“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两句要读出慷慨大度的气势。

  4、背一背(或搜集)类似表达友情(或送行)的古诗。

  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注释]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寒雨连江:润州在长江边。这句是说,夜里长江上下了寒雨。吴:春秋时的吴国在长江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吴。平明:清晨。楚山:春秋时的楚国在长江中下游一带,所以称这一带为楚山。洛阳:今河南洛阳,是辛渐所去的地方。冰心:比喻心的纯洁。玉壶:冰在玉壶之中,进一步比喻人的清廉正直。

  送元二使安西 王维

  渭城朝雨浥轻尘,客舍青青柳色新。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

  [注释]元二:姓元,排行第二,作者的朋友。使:出使。安西:指唐代安西都护府,在今新疆库车附近。渭城:秦时咸阳城,汉改渭城,在长安西北,渭水北岸。朝雨:早晨下的雨。浥(yì):湿。客舍:旅店。阳关:在今甘肃省敦煌县西南,是古代通西域的要道。

  赠汪伦 李白

  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注释]汪伦:李白在桃花潭结识的朋友,性格非常豪爽。这首诗就是赠给他的。踏歌:一边唱歌,一边用脚踏地打着拍子。桃花潭:水潭名,在今安徽泾县西南。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李白

  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

  [注释]黄鹤楼:故址在今湖北武汉市武昌蛇山的黄鹄矶上,传说有神仙在此乘黄鹤而去,故称黄鹤楼。孟浩然:李白的朋友。之:往。广陵:即扬州。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烟花:指艳丽的春景。尽:消失。唯见:只见。天际:天边。

  赋得古原草送别 白居易

  离离原上草,一岁一枯荣。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

  远芳侵古道,晴翠接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

  [注释]离离:繁盛的样子。原:原野。荣:繁盛。远芳侵古道:伸向远方的一片野草,侵占了古老的道路。远芳:牵连一片的草。晴翠接荒城:在晴天,一片绿色连接着荒城。又送王孙去,萋萋满别情:这两句借用《楚辞》“王孙游兮不归,春草生兮萋萋”的典故。王孙:贵族。这里指的是自己的朋友。萋萋:草盛的样子。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注释]九月九日:指农历九月九日重阳节。忆:想念。山东:指华山以东作者家乡蒲州。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逢:遇。倍:格外。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茱萸(zhū yú ):一种香草。古时重阳节人们插戴茱萸,据说可以避邪。

  第二学时

  1、简介:《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的轻松愉快的心情。

  2、运用上面的学习方法自学。

  (诗人选取了红日西沉到新月东升这一段时间里的两组景物进行描写。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

  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3、读这首诗时,应想象诗中所描写的优美景色,四句出现两幅画面,在想象画面的基础上记住诗句。(画图)

  4、朗读这首诗时,可按下面节拍朗读:

  一道/残阳‖铺/水中,

  半江/瑟瑟‖半江/红。

  可怜/九月‖初三/夜,

  露似/真珠‖月似/弓。

  “一道残阳铺水中”要读得平缓、轻柔;“瑟瑟”和“红”要拉长语调,显示颜色的奇特;“可怜九月初三夜,露似真珠月似弓”则要读出赞美喜爱之情。

  5、背一背(搜集)描写傍晚或夜景的古诗。

  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注释]鹿柴:地名。柴,一作“寨”。行军时在山上扎营,立木为区落,叫柴;别墅有篱落的,也叫柴。空:诗中为空寂、幽静之意。但:只。返景:夕阳返照的光。景,日光。

  山行 杜牧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注释]山行:在山里走。寒山:深秋时节的山。径:小路。坐:因为、由于。于:比。

  乐游原 李商隐

  向晚意不适,驱车登古原。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

  [注释] 乐游原:在长安城南。汉宣帝立乐游庙,又名乐游苑、乐游原。登上它可望长安城。不适:不悦,不快。

  塞下曲 卢纶

  月黑雁飞高,单于夜遁逃。欲将轻骑逐,大雪满弓刀。

  [注释]塞下曲:古时边塞的一种军歌。月黑:没有月光。单于(chán yú ):匈奴的首领。这里指入侵者的最高统帅。遁:逃走。将:率领。轻骑:轻装快速的骑兵。逐:追赶。

  春夜喜雨 杜甫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夜径云俱黑,江船火独明。晓看红湿处,花重锦官城。

  [注释]乃:就。发生:催发植物生长。潜:暗暗地,悄悄地。润物:使植物受到雨水的滋养。径:乡下的小路。花重:花因沾着雨水,显得饱满沉重的样子。锦官城:成都的别称。

  第一学时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3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三首古诗,理解第1首诗的意思和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通过查找的相关资料,介绍张继、高适和白居易的生平及作品。

  2、指名读三首古诗,读准生字的字音:吟、残、瑟(说说易写错的字和字在诗中的意思)借助注释和字典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试着初步讲讲每首诗的意思。)

  3、提出不懂的问题,师生共同归纳梳理。有的可以师生及时解决,有的则在进一步学习中解决。

  二、学习《枫桥夜泊》

  1、学生自读《枫桥夜泊》这首诗,想想这首诗主要讲了什么内容?诗人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2、小组讨论。

  3、全班交流,汇报自学情况,相互补充,互相纠错。

  《枫桥夜泊》描写了一个秋天的夜晚,诗人泊船苏州城外的枫桥。江南水乡秋夜幽美的景色,吸引着这位怀着旅愁的游子,使他领略到一种情味隽永的诗意美,写下了这首意境深远的小诗。表达了诗人旅途中孤寂忧愁的思想感情。

  教师点拨时设问:为什么诗人一夜未眠呢?首句写了“月落、乌啼、霜满天”这三种有密切关联的景象。上弦月升起得早,到“月落”时大约天将晓,树上的栖鸟也在黎明时分发出啼鸣,秋天夜晚的“霜”透着浸肌砭骨的寒意,从四面八方围向诗人夜泊的小船,使他感到身外茫茫夜空中正弥漫着满天霜华。第二句写诗人一夜伴着“江枫”和“渔火”未眠的情景。

  小结:前两句写了六种景象,“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及泊船上的一夜未眠的客人。后两句只写了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的钟声传到船上的情景。前两句是诗人看到的,后两句是诗人听到的,在静夜中忽然听到远处传来悠远的钟声,一夜未眠的诗人有何感受呢?游子面对霜夜江枫渔火,萦绕起缕缕轻愁。这“夜半钟声”不但衬托出了夜的静谧,而且揭示了夜的深沉,而诗人卧听钟声时的种种难以言传的感受,也就尽在不言中了。

  这首诗采用倒叙的写法,先写拂晓时景物,然后追忆昨夜的景色及夜半钟声,全诗有声有色,有情有景,情景交融。

  4、边看书中的插图,边读诗句,体会当时作者的心情。

  5、自己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诗句(一边读一边在头脑中出现画面),然后指名读,再评读。(朗读指导,见教材建议)  

  6、背诵这首诗。

  三、体会学法

  说说我们是怎样学习这首古诗的?学生边说,教师边归纳边写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附:板书设计:

  《枫桥夜泊》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第二学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培养学生对诗的感悟及想象诗中所描绘画面的能力,体会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学习了唐代的三首古诗,谁来给大家读一读或背一背呀?

  2、谁还记得我们是怎样学习《枫桥夜泊》的吗?

  学生回答,教师板书: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二、这节课我们就按照这种方法,自己学习《别董大》和《暮江吟》这两首诗。

  1、给一定时间学生自学,教师巡视,发现问题。

  2、在组内讨论。

  3、全班交流

  (1)《别董大》是高适漫游时写的送别诗,原题有两首,本诗是其中的第二首。作者送别的朋友董大名叫董庭兰。一二两句写景。千里黄云蔽空,日落时天色昏黄,这暗示了董大的失意境遇。北风吹刮着大雁,大雪纷飞,写雪中的景致,同时也是隐喻董大即将分手远行。日暮黄昏,且又大雪纷飞,于北风狂吹中,唯见遥空断雁,出没寒云,在此情此景中送别友人,作者难免有凄凉悲苦之感。三四句是作者的劝勉,作者劝故人不要忧愁前面没有知己,天下哪个人不赏识你呢?要相信天下有知己,前路有光明的远景。作者没有承接前两句抒发悲苦的情调,而是表现昂扬的精神,豪壮的气概。表达了诗人对朋友真挚而深厚的思想感情。写景是为了抒情,寓情于景,情景交融。

  提问:诗中描写的景物与表达的情感有什么关系?

  (2)《暮江吟》是白居易“杂律诗”中的一首。大约是长庆二年(公元822年)白居易赴杭州任刺史途中写的。通过一时一物的吟咏,在一笑一吟中能够真率自然地表现内心深处的情思,从侧面反映出诗人离开朝廷后轻松愉快的心情。前两句写夕阳照耀下的江水。夕阳从地平线上平铺水中,江面上形成了一半碧绿一半红的景观。“铺”字用得非常恰当。“残阳”已经接近地平线,几乎是贴着地面照过来的,确像“铺”在江上,很形象。这个“铺”字也显得平缓,写出了秋天夕阳的柔和,给人以亲切安闲的感觉。“半江瑟瑟半江红”,天气晴朗无风,江水缓缓流动,江面皱起细小的波纹。受光多的部分,呈现一片“红色”;受光少的地方呈现出深深的碧色。后两句写新月初升的夜景。诗人流连忘返,直到新月升起,凉露下降的时候,眼前呈现出一片更为美好的境界。江边的草地上挂满了晶莹的露珠,多么像镶嵌在上面的粒粒“真珠”。一弯新月初升,如同在碧蓝的天幕上,悬挂了一张精巧的弓。由此诗人在第三句对这种景象进行了赞美:可爱的九月初三的夜啊! 诗人通过“露”、“月”视觉形象的描写,创造出多么和谐、宁静的意境,蕴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喜悦、热爱之情。

  4、有感情地朗读这两首诗,然后指名读,评读,教师指导读。

  5、背诵这三首古诗。

  三、总结

  这三首诗通过写景抒发了个人感情。每首诗不仅描绘了丰富多彩的画面,而且表达了作者当时的思想感情。我们要通过对诗句的阅读、感悟,想象诗中的景物画面,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课下,我们可以选其中一首古诗默写下来,并根据自己的想象画一幅画。

  附:板书设计:

  学习方法:读诗理解诗意;边读边想象,体会情感;有感情地朗读,再现画面。

  《别董大》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暮江吟》

  一道残阳铺水中,半江瑟瑟半江红。

  四、课外延伸

  在班级举行“古诗朗诵会”活动。教师可从朗读技巧上做些指导。

《古诗三首》 篇9

  古诗三首

  教学内容:学习《使至塞上》、《宿建德江》、《暮江吟》。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人在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2、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三首古诗,并能背诵。

  3、认识课后三个生字。

  教学重、难点:

  体会作者借写景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时间:本课教学1课时。

  教学流程;

  本课阅读要以感情朗读和欣赏为主。

  一、学习《使至塞上》

  1、生自读古诗,不认识的字查字典解决。

  2、同桌互读,注意纠正读音。

  3、师介绍作者及背景。

  这是唐代诗人王维写的五言律诗。公元736年,吐蕃发兵进攻唐属小国小勃律(在克什尔北)。公元737年,唐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在青海西大破吐蕃军。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使的身份出塞慰问将士,察访军情。这首诗作于王维赴边塞的途中。全诗共8句,这里只节选了4句。

  4、生再读古诗。

  5、学生借助注释理解诗意。

  同桌互说诗意,在小组内互说诗意。

  6、学生再反复读古诗,在读中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二、总结学习方法:先读通读顺古诗,再结合注释理解诗意, 最后再反复读古诗,感悟诗中所表达的感情。

  三、仿照上首古诗的方法,学习《宿建德江》、《暮江吟》。

  四、学习古诗要抓住重点诗句加以引导,体会借景抒情的写法。

  五、指导背诵三首古诗。

  六、认识“至、旷、瑟”三个字。

  可以先在诗文中认识,然后单独拿出来,读音组词。

  七、迁移练习:

  在三首诗中任选一首讲一讲诗中描写的情景。

  八、拓展练习:

  找一些描写日月的古诗来读一读。

  《皎皎空中孤月轮》教案

  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感受海上月出景色的壮观,体会课文中作者的联想,激发学生丰富的想像力。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 认识课后的8个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描写明月升起的段落中的想像句子所表达的情感。

  教学准备

  海上升明月的课件及图片;生字卡片。

  教学时间  

  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指导阅读

  (一)引导学生借助课文的注音读课文、读正确,读流利。

  (二)再读课文,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了解作者的写作顺序。可以用以下问题检验学生的理解程度:

  1、课文描写了怎样的一种景象?

  2、 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

  (三)学生读书汇报自己喜欢的段落,并谈谈自己的体会。

  (四)运用不同形式的读激发学生的感情,使学生和作品产生共鸣。

  读的过程中,教师提示学生用对比的方式体会课文中联想的句子。

  二、积累内化 

  1、抄写描写景色的词语

  2、抄写自己喜欢的语句。

  3、出示生字卡片、认识课后的生字,读准注音。强调“簇、剔、皎”的读音。

  4、练习 

  三、迁移练习:

  观察月亮升起的过程,学习课文的写法把观察到的、想到的写下来。

  四、实践活动:

  搜集有关描写月亮的诗文阅读。

《古诗三首》 篇10

  21  古诗三首

  第一课时

  教学目的:

  1.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山行》,理解诗的意思,了解祖国山河的壮丽。想象诗的意境,体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受到爱祖国的教育。

  2.学会本课3个生字。

  3.朗读、背诵两首古诗。

  教学重难点:

  1.重点:理解诗意,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2.难点:想象意境,体会作者的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引入谈话

  同学们,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化的瑰宝,有的同学在学前就会背许多首古诗,上学后,我们又学习了一些,谁愿意把你记住的古诗给同学们背背?你知道是谁写的吗?(指名学生背古诗,说作者)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一)介绍作者

  我们熟悉的《早发白帝城》、《赠汪伦》是谁写的?李白是个怎样的诗人?谁愿意介绍一下?(指名介绍李白)

  过渡语:今天,我们再欣赏李白的另一首诗歌《望庐山瀑布》。

  (二)学习《望庐山瀑布》

  1.出示《望庐山瀑布》全文

  2.自己小声读读诗歌,找出本课生字,记记。

  3.反馈:

  “瀑”:注意右边字形。

  比较“庐”“炉”偏旁。知道“庐山”是我国名山,在我国山西省九江市南,是我国著名的风景区。“香炉”指庐山的香炉峰。

  4.根据注释自学,读诗句,试着理解诗句的意思。

  5.反馈:说说诗句中哪些词语不理解?

  6.教师引导学生理解诗意,想象意境。

  (1)诗句中描写的是哪儿的景象?从哪儿看出的?读题。(出示庐山瀑布插图)

  (2)作者来到庐山,望见庐山的瀑布,被庐山瀑布所吸引,写下了这首著名诗句。作者在哪儿看庐山瀑布?你从哪看出的?(“望”即远看,“遥”即远。)

  (3)作者在远处遥望庐山瀑布,看到了什么景象呢?你从哪句诗中感受到的?(引导学生读诗句,理解句意,想象意境。鼓励学生大胆想象,说出自己对诗句的理解,体会其意境。可以不按诗句的顺序来谈,谈一句,指导读一句。遇有曾经提出问题的地方,注意反馈提问的学生。)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在阳光的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远远看见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板书:产生。)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使人怀疑它是从天上流下来的。

  (4)读古诗,说说作者笔下的庐山瀑布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5)你们愿意欣赏庐山瀑布壮丽的景象吗?(放录像)

  (6)庐山瀑布壮观美丽,作者不由地对它赞叹,面对庐山瀑布,吟出这首诗歌。谁愿意背诵这首诗,来抒发自己对庐山瀑布的赞美之情?指名背诵。愿意表达自己对庐山瀑布表达赞美之情的同学站起来背诵。

  (三)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引导学生归纳:知作者、明题意、解诗意、赏意境、懂感情、会背诵)

  三、学习《山行》

  1.按以上方法自学第二首古诗。学懂的同学准备向大家汇报,以下方法自选:

  (1)可以说说诗中描写的意境。

  (2)可以有语气地朗读或背诵。

  (3)可以把诗中描写的内容用彩笔画出来。

  2.班内反馈

  (1)作者:杜牧。唐代文学家。被后人称为“小杜”。

  (2)题目意思:在山中行走。

  (3)作者在山中行走看到什么了?谁愿意介绍?

  3.学生自选方式进行汇报。教师注意引导理解重点词句意思。

  (1)远上:山路向上延伸。斜:读xiá。山间的石子小路弯弯曲曲。(在“径”下板书:小路。)

  句意:深秋季节,一条碎石铺成的弯弯曲曲的小路由山下一直伸向高高的山顶。

  (2)第二行:在高高的山峰上,白云缭绕,隐约可以看见人居住的房屋。(由“白云生处”可看出山之高。)(在“生”下板书:形成、出现)

  (3)第三行:停下车来是因为喜爱这儿深秋傍晚的枫林。

  (4)第四行:被秋霜打过的红叶,比二月的鲜花还要鲜艳。(板书:比)

  4.朗读、背诵古诗。

  四、总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两首写景古诗,一首是我们所熟悉的有“诗仙”之称的唐代著名诗人李白的《望庐山瀑布》,我们又了解了一位唐代著名诗人:杜牧。学习了他的《山行》。两首古诗虽都是写景,赞美祖国山河,但李白的诗雄奇豪放,想像丰富;杜牧的诗鲜明自然生动。课下我们可以读读李白和杜牧的其它几首写景诗,体会两位作家诗歌不同的风格。

  附:板书

《古诗三首》 篇11

  时间: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和背诵三首古诗。

  2.认识5个生字。

  教学难重点:

  朗读 背诵 在反复诵读中,感悟诗歌的情趣。

  课时:1课时

  教学流程:

  1.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师:初夏的时候,我路过公园里的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不由得让我想起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了哪些诗句呢?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学生齐读题目。

  简介作者。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 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2.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6.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1)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2)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古诗三首》 篇12

  新教育实验构建理想课堂有效教学框架           五年级语文人教版  设计人:重塑自我 课题:第 5 课 课题名 古诗三首(泊船瓜洲) 课时数:1 教材解读: 《泊船瓜洲》一诗,是作者在离乡途中所作,而从“泊”字看来,作者写于夜间(古人当时的行船是日行夜泊)而此时的作者是在船上过夜,远望渐渐离自己较远的家乡,可能是在感慨什么时候能再次回到自己的家乡。在文本中的一二句出现了三个地名:京口、瓜州、钟山,而钟山就在南京,诗人出发的地方,也就是诗人心目中的家乡。瓜州是作者现在的所在之地,虽然京口和瓜州之隔一条长江,但是京口属于江南而瓜州属于江北,这样在作者的心里产生了巨大的距离,前者属于家乡而后者属于异乡, 这种心理上的分离感是非常强烈的。三四句,也就是本诗所广为流传的“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一个“绿”(吹绿)字传神的写出了长江南岸(也就是作者心目中的家乡)的一派春色,站在瓜州去遥望自己的家乡不免会出现离别的惆怅,而“绿”字蕴含了一种美好的刻画在内。此时还有一轮明月真真切切的在自己的眼前,而明月正照着作者的家乡之途。所以诗人油然而生:明月你今天照我离家,什么时候能照我回家?离别,渐渐远行,家乡的美丽,离别时的惆怅,返乡期的遥远,唤起了作者的游子之情!   学习 目标 a类 1、学会一个生字,注意读准“间”“数”“重”的读音。 2、了解王安石的简介。 3、有感情的朗读并背诵课文。 b类 3、感知古诗的大意,用自己的话讲述古诗诗句的意思。体会“绿“在全诗中的妙用,以及表达的思想情感。 4、通过细读文本以及背景分析,体会作者对故乡的眷恋以及思乡之情。 c类 5、明确月亮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定事物的特定意思。 预习 作业 1、查阅资料或根据先前的知识了解王安石的简介。 2、查字典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并找出本古诗的多音字与读法。 3、在地图上找出钟山、京口、瓜州的地理位置,并试着画一画。 4、利用注释以及课外资料试着翻译古诗。注意“绿”“还”如何翻译、解释。 5、搜集几首关于思乡情感的古诗。 教学板块 (注明各板块解决目标序号及所用时间) 个体学习清单 第一板块——读、背(目标1、2,10分钟) 一、导入新课,整体把握  1、今天我们要学习一首新诗──《泊船瓜洲》,通过预习大家知道了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北宋诗人王安石)对他有什么了解?(生说教师补充王安石简介)  王安石,字介甫,晚年号半山,北宋临川人。他视南京为自己的第二故乡。他年轻时,中进士。在写诗时,他的诗善于将自己的感情融入诗句,情真意切。(ppt出示) 二、初读古诗,把握主旨 1、王安石泊船瓜洲时写下了怎样一首诗呢?自由读古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指名读诗,互相正音: 注:“间”应读“jiàn”。  3、正音后齐读全诗,诗中你感觉诗人想表达自己一种什么样的情感?(思乡)带着这样的情感再读古诗并试着背诵。 1、了解王安石的简介。 2、自读、互读古诗并正音。 3、带着思乡的情感去朗诵、背诵古诗。 第二板块——初步构建画面、意境,感受诗人之心。(目标3、4,25分钟) 三、小组学习,理解诗意   (在学生交流回答的基础上,教师适时点拨,并作必要的讲解。)  师: 哪一小组读懂了哪句?   生举手回答。   教师相机指点:   1、学生交流一、二句:(ppt出示一二句) (1) 找出地名,(点击出示:京口、瓜洲、钟山)搞清三者位置。 并出示在预习时画的地图,说说这三者的位置关系。京口和瓜洲一个在长江的南岸,一个在长江的北岸,被一条长江间隔开了(离得很近)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离的很近? 生:“数:几”;“只:说明离家近。” 师:离得近怎么会产生思乡之情? 生:、 师引导,江南、江北的空间距离以及心理距离的遥远,产生了思乡之情。另还为了让学生理解空间、心里的距离可利用我们生活中的例子(例如:内蒙古的鄂尔多斯和陕西的榆林虽然距离不远但是总是觉得远离家乡等等的示例来说明)   (2) 指导朗读一、二句。   2、交流三、四句:(ppt出示三四句)   (1) 提示“绿”字的解释(吹绿、染绿)。  (2)从“又”字你能知道什么,体会到诗人什么样的感情?     (年复一年江南会出现“绿“但是我呢?会又回到家乡吗?) 品味“绿”字,咬文嚼字 (3)绿还可以换成什么字?为什么绿好?好在哪里?   老师适当点拨学生体会“绿”字的妙用:  (1) 春风给江南带来了生机勃勃、春意盎然的景象。  (2) “绿”字还给人以鲜明的色彩感。 (3) “绿”字和“还”字还有内在的联系,明媚的春色更引发了诗人想回家的念头。 …… 师小结:一个“绿”字,表达了眼前一片景,胸中无限情;一个“绿”字,使《泊船瓜洲》成了千古绝句;一个“绿”字,使王安石改字成了千古佳话。所以,我们在写作时也要注意遣词用句。  (4) 在第4句的解释时,引导学生尝试加上语气词“啊”,把作者强烈的思乡之情表达出来。(是感叹句而不是反问句)   (明月啊,你什么时候才能照着我回家呢?) 明月照着回家的路却不能回,这样更加使得作者想念自己的家乡。 3、那么,在这月明之夜,诗人站在船头眺望着家乡的方向,都看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让我们闭上眼睛边听听音乐,边想一想,(指名说) (音乐《春江花月夜》)   师引生入境:   月明之夜,晚风徐徐,诗人走出船舱站在岸上眺望,只见对岸就是京口,离自己的家是这么的近。春天,诗人脑海中不禁浮现出一幅幅美丽的图画来:家乡的青山……绿水……田野……江岸……诗人望着圆圆的明月,眺望着家乡的方向,不禁想…… 4、如果你是诗人,你在想些什么?(指名说) 5、从中你体会到什么?(全班交流) 6、带着你的理解再读、再背古诗。 1、小组学习古诗的理解以及翻译。 2、在老师的引导下去了解作者的情感。 3、通过读去理解作者的情感。 第三板块——明确月亮在古典诗歌中的象征意味,了解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一些特定事物的特定意思。(目标5,5分钟) 1、师设问:为什么作者对着明月而感慨——什么时候才能回家!明月象征着什么? 2、出示自己搜集的关于思乡的古诗,发现了什么?(“月”古人经常和思想连在一起……) 3、投影仪出示学生搜集的关于思乡的古诗读读。   1、对月的思考。 2、了解中国古代的文化。 教学反思 古诗是小学语文教材中一类特殊的课文,从语言文字上看,它用的是古汉语;从叙写得内容上看,它离我们的时代较久远。因此在本节课教学中,我通过让学生读、悟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自主探究,感悟诗境,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在教学中,让学生充分自己读书并悟,但是学生毕竟在认知以及理解上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教学过程中我还是给予一些必要的指导和背景知识的提供。

《古诗三首》 篇13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会本课中的5个生字及新词。

  3.会背诵并默写两首古诗。

  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并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绝句》所描写的景色。

  教学时间 二课时

  教学设计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学习古诗《望庐山瀑布》,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诗的内容;使学生了解祖国河山的壮美,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学会“庐”、“川”2个生字,会解释“生”、“疑”这2个词;能说出“日照香炉生紫烟”和“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两句诗的意思。

  (三)会背诵、默写古诗。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出庐山瀑布的雄伟气势。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初步感知。

  1.导语导入:

  同学们,你们知道吗?我国是一个有着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的国家。尤其是在唐代,古代文化出现了一个空前繁荣的时期,同时也涌现出了许多著名的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唐代伟大诗人李白所写的《望庐山瀑布》这首诗。

  2.试读古诗,学习生字新词;

  (1)学生试读古诗,用笔划出生字和不理解的词语。

  (2)学习生字。

  庐(l*),庐字是半包围结构,用熟字加偏旁的方法记字形,即:在门户的户的上面加上广,生字所带的新词是庐山,庐山,在江西省北部,是游览胜地,著名风景区。

  川(chu1n),川是翘舌音,用三拼连读的方法读准字音(ch—u—1n→chu1n)声调标在a上;用数笔画或书空的方法记字形,字义是水道、河流的意思。组词:山川、四川、川剧、一马平川、川流不息。

  学习生字要读准字音、记清字形、了解字义、大部分会用。在识字教学中,教师要以字形教学为主,加强对同音字、形近字的辨析,达到正确书写,合理运用的要求。学生也经常在形近字、同音字上出错,因此,教师要根据教材设计一些习题,强化训练、形成能力。例,组词:

  疑(   ) 庐(   ) 卢(   )

  凝(   ) 炉(   ) 沪(   )

  3.解释诗题,初步理解古诗内容:

  (1)教师板书诗题:望庐山瀑布

  解释诗题:教师提问,学生回答:

  ①什么是瀑布?(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②望是什么意思?(望,远远的看。)

  ③诗题是什么意思?(站在远处看庐山瀑布。)

  ④教师明确:《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描绘的就是庐山瀑布的壮丽景色。

  (二)指导朗读,加深理解。

  在古诗文教学中,教师要加强对学生的朗读指导。指导学生朗读除指导读准字音外,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感,正确断句,不拿腔作调。教师应在停顿和语句轻重音两方面加强对学生的指导,让学生反复朗读,读出韵味,读出感情。在学生熟读的基础上,再要求背诵。

  诗歌的朗读要注意诗的特点。一是要通过恰当的停顿,读出鲜明的节奏。朗读诗句,不能没有停顿地连着读,更不能在不该停顿的地方停顿,把诗句读破。《望庐山瀑布》这首诗比较恰当的停顿应该是:

  望|庐山|瀑布

  唐?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二是要注意把韵脚读得响亮、清晰些,读出韵味。这首诗押的是an韵。朗读时,一定要把“烟、川、天”这些韵脚读出来。

  前两句诗读的速度要稍微慢一些。后两句诗读的时候节奏要轻快一些,语调高一些。

  教师要通过范读的方式加强指导,使学生初步懂得朗读诗歌的要领,并用比较充裕的时间让学生练习朗诵。

  1.教师范读,学生练习朗读。

  2.逐句理解各诗句的意思。

  教师要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导。教师先让学生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资料弄懂这些字词的意思;然后再让学生说说整首诗的意思。此时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训练学生把句子说通顺、说完整、说优美。诗句的意思写在投影片或小黑板上,让学生读,并记录下来。

  (1)日照香炉生紫烟,

  “香炉”是什么意思?(“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山峰尖圆,烟云聚散犹如香炉,因此而得名。)

  “生”是什么意思?(“生”的原意是生成的意思,在这里是“升腾”的意思。)

  这句诗是什么意思?(让学生先说,教师再归纳总结:在阳光照耀下,香炉峰顶弥漫着紫色的烟雾,像香炉里散发的烟一样不停地升腾。)

  (2)遥看瀑布挂前川。

  “遥”是什么意思?(远)

  “瀑布”是什么意思?(瀑布,指从陡峭的山崖上或河身突然降落的水流,远看好像挂着的白布。)

  “川”是什么意思?(川,水道、河流的意思,指瀑布下泻之后像一条河。)

  “挂前川”是什么意思?(挂前川,瀑布挂在山的前面。“挂”字化动为静,形象地表现出了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状态。)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远远望去,瀑布像一条大河垂挂在山前。)

  (3)飞流直下三千尺,

  “飞流”是什么意思?(飞泻的水流。)

  “直下”是什么意思?(“直下”是直泻而下的意思。直下,既写出了山的高峻(j)n)陡峭,又突出了瀑布奔腾而下,势不可挡的气魄。)

  “三千尺”是什么意思?(“三千尺”是虚指,意在形容瀑布的高和长。)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很长的瀑布从陡峭的山崖上飞快地直泻而下。)

  (4)疑是银河落九天。

  “疑”是什么意思?(疑,可能是,怀疑。)

  “银河”是什么意思?(天河,晴朗的夜空里呈现出的由许多恒星组成的白色光带,看上去像银白色的大河。)

  “落”的意思是什么?(落,这里指“从……落下”;“落”字写出了瀑布倾泻而下的磅礴气势。)

  “九天”是什么意思?(古代传说天有九重,这里指天的最高处。)

  这句诗的意思是什么?(使人怀疑是银河从天上的最高处倾泻下来了。)

  3.读各诗句的意思,看插图,思考:

  (1)这首诗描绘的是什么?(庐山瀑布。这首诗运用比喻、夸张等修辞手法,形象地描绘了庐山瀑布的雄伟景色,使人感受到祖国山河壮丽可爱。)

  (2)诗中哪些语句具体写了瀑布,是抓住什么来写的?(“遥看瀑布挂前川、飞流直下三千尺。”抓住了瀑布高大的样子和奔腾倾泻而下势不可挡的磅礴气势来写的。)

  (3)诗人是站在什么地方观看庐山瀑布的?(诗人是站在离瀑布很远的山下往山上看瀑布的。)

  (三)细读全诗,体会作者的情感。

  1.齐读古诗,串讲诗的内容。

  2.品读体会作者的情感。

  “遥看瀑布挂前川”瀑布像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在山川之间,谁能将这样巨大的瀑布挂起来呢?只有大自然。在这句诗里包含了作者对大自然神奇、伟大的赞颂。

  细细品味这首诗,可以使我们领会到大诗人李白丰富的想象力,感受到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列举一些我国著名的名山大川和旅游胜地、著名风景区。请同学讲一讲你曾经到过哪里?那里的景色如何?有什么特产?给你留下的最深刻的印象是什么?等等,使学生了解祖国山河的壮美可爱。

  (四)学生质疑,练习朗读、背诵。

  (五)作业。

  1.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的意思。

  (1)日照香炉生紫烟(2)疑是银河落九天

  2.写生字、新词。

  3.默写古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标

  (一)理解诗句的意思,了解古诗《绝句》的内容;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二)学会诗中的3个生字“鹭、含、吴”;会解释“鸣”、“含”两个词的意思,并说出所含这两个词的诗句的意思。会背诵默写这首古诗。

  (三)会用自己的话说出《绝句》这首诗所描写的景色。

  二、教学重点

  理解诗句,通过诗中所描绘的景色,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难点

  (一)学生要边读边想象,在头脑中展现诗句所描绘的情景;体会诗的意境和作者的情感。

  (二)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这首诗所描绘的景色。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简介写作背景。

  今天,我们来学习唐代另一位伟大诗人杜甫所写的《绝句》一诗。公元762年,成都尹严武入朝,蜀中发生动乱,杜甫一度避往樟州,翌年安史之乱平定,再过一年,严武还镇成都。杜甫得知这位故人的消息,也跟着回到成都草堂。此时,他的心情特别好,面对生机勃勃的景象,情不自禁地写下了这首诗。因兴到笔随,未事先拟题,于是以“绝句”为标题。绝句是诗歌的一种体裁。

  (二)教师指导朗读:注意停顿,要读出诗的韵味来;注意轻重音,要读出感情。教师范读。

  (三)学生练习朗读、背诵。

  (四)学习生字新词。

  鹭(l)),形声字,上声下形,上边是道路的“路”表声;下边是鸟字表意类。(可以不给学生讲,老师要知道。)鹭是上下结构的字,利用形声字构字规律来记字形。白鹭,一种鸟,羽毛白色,腿长,能涉水捕食鱼虾,也叫鹭鸶。

  含(h2n),上下结构,用拆合法记字形。上边是今天的“今”,(注意不要多加一点写成命令的“令”字,)下边是个“口”。“含”的字义是藏在里面。组词:包含、含义、含苞待放。

  吴(w*),上下结构,上边一个“口”,下边一个“天”。用拆合法记字形。东吴,三国时期孙权在长江下游一带建立的政权叫“东吴”,这里借指江苏、浙江一带地方。

  (五)初步理解这首古诗写了什么?(初春时节,成都草堂周围壮阔优美的景色。)

  (六)利用学习《望庐山瀑布》的方法来学习《绝句》这首诗。

  1.复习:我们是怎样学习《望庐山瀑布》的?

  读诗句→找出不理解的字词→借助字典或查找一些材料,把这些难于理解的字词弄懂→串联、整理说出诗句的意思→说出整首诗的意思。

  2.逐句理解诗句内容。

  (1)两个黄鹂鸣翠柳,

  “黄鹂”,也叫黄莺,一种益鸟。身体黄色,自眼部到头后部有黑纹,嘴淡红色,在春天经常啼唱,声音很好听。“鸣”就是叫。“翠”是新绿,“翠柳”是指初春时节刚抽出嫩芽的柳枝。

  句意:两个黄鹂在翠绿的柳树间鸣叫。

  (2)一行白鹭上青天。

  “青天”,蔚蓝色的天空。

  句意: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

  (3)窗含西岭千秋雪,

  “含”,包含。“千秋雪”,雪存年久,因岭上积雪终年不化,所以这样相称。

  句意: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

  (4)门泊东吴万里船。

  “泊”,停泊。“万里”,指遥远,不是实指。

  句意: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3.串联诗句内容,说出译文。

  两个黄鹂在翠绿色的柳树间鸣叫,一行白鹭飞上了蔚蓝色的天空。从窗口可以看到西岭长年不化的积雪,门外停泊着要到遥远的东吴去的船只。

  (七)教师分析讲解。

  1.讲解前两句。

  在第一、二句诗里,诗人写了黄鹂、翠柳、白鹭、青天四种景物。描绘出了鹂鸣翠柳,鹭上青天的情景。黄绿相衬,白青对照,有声有色,表达了诗人的欢快心情。第一句写的是平视而见的近景,第二句写的是仰望而见的远景。诗人的观察视角发生了变化。

  2.讲解后两句。

  在第三、四句诗中,诗人写了千年积雪、扬帆待发的船只,为整首诗平添了一种气魄。一个“含”字,不仅把很远的景物移到近前来了,而且把西岭积雪和草堂建筑合成了一个整体,使浣花溪的景色在广阔的背景中显得更加明媚秀丽。

  3.讲解:诗人用工整的对偶句,一句一景,描绘出一幅风景优美的图画。诗人身居草堂,思接千载,视通万里,胸襟多么开阔!

  (八)默读全诗,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诗人通过对成都草堂附近明媚景色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和平生活的向往。

  (九)用自己的话说说《绝句》描写的景色。

  1.明确诗中都写了哪些景物?(黄鹂、翠柳、白鹭、青天、积雪、船只。)

  2.展开丰富的想象,把近景、远景合在一起,在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图画。参看书上的插图。

  3.用优美流畅的语言表达出来。

  (十)学生质疑:学完了这首古诗,同学们还有什么不理解的地方吗?提出来师生共同研究解答。

  (十一)练习背诵、默写古诗。

  (十二)作业。

  1.看拼音写词语。

  白l)(   ) 包h2n(   ) 东w*(   )

  2.解释带点的词,并说说诗句意思。

  (1)两个黄鹂鸣翠柳

  (2)窗含西岭千秋雪,

  (3)背诵、默写课文。

《古诗三首》 篇14

  教学内容:

  生字教学,预习古诗,学习《墨梅》,悟出学习方法。

  教学目标 :

  学习生字词,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正确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句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

  一、出示课题,导入  新课。

  1、齐读课题。

  2、思考:读后你知道了什么?(这课书要学习三首古诗。)读后你想到了什么?(我们想到了过去学习的古诗、诗人的介绍……特别想知道"古诗三首"指的是哪三首?是谁写的?诗的内容是什么?诗人想表达什么感情?)

  3、明任务:这三首古诗分别是元代、清代和明代著名的诗歌。诗人分别是王冕、郑燮和于谦。。通过学习古诗,我们不仅要读懂古诗的内容,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领悟学习古诗的方法,以便能够独立学习更多的古诗,赏析祖国语言文字之美。

  二、指导预习。

  1、借助汉语拼音读准字音。

  洗砚池 千锤万凿 焚烧 乾坤

  2、朗读古诗。

  3、联系注释,想想每句诗的意思,不理解的词语查字典或者划下来。

  4、分组交流自己查找到的有关资料。

  三、检查预习。

  以读准字音、质疑为重点。

  四、学习《墨梅》

  1、了解诗人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墨梅》作者:元代著名画家王冕。

  王冕(公元1287--1359)我国元代著名画家。字元章,号煮石山农,诸暨人(今浙江绍兴)。

  (3)这首诗的题目是什么?(墨梅。这是一首题画诗。墨梅,顾名思义,即为用水墨画的梅花。)

  (4)从题目上,你知道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知道了这首诗写的是水墨画的梅花。想知道这幅梅花图是谁画的?墨梅有什么特点?诗人为什么要写《墨梅》这首诗?要表达自己什么样的感情?)

  2、讲解诗意。

  (1)教师范读。

  (2)指名学生读。

  (3)学生借助字典、辞典进行自学。(初步理解字在诗中的意思,提出不懂的地方。)

  (4)教师点拨前两句:我家洗砚池边树,朵朵花开淡墨痕。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洗砚池:画家洗砚的水池。传说晋代的大书法家王羲之在洗砚池边练习书法,池水因此变成黑色。

  淡墨痕:淡墨,水墨画中将墨色分为几种,如淡墨、浓墨、焦墨。这里是说用淡墨圈出梅花花瓣的痕迹。

  C.理解诗句的意思。(我家洗砚池边的这棵梅树,朵朵花开显出淡淡的墨痕。)

  D.进一步理解。

  这两句诗写了梅的什么特点?(突出了它淡淡的色彩。)

  从哪个词可以看出淡淡的色彩?(淡墨痕)应该怎样读出来呢?(自由读、指名读、评读)读至此,产生疑问--难道梅只有这样一个特点吗?

  E.教师点拨后两句: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

  (5)用学习前两句的方法学习后两句。

  A.指名试读。

  B.理解字义。

  清气:清香的气味。这里指纯洁的人品,高尚的节操。

  乾坤:天地,人间。

  C.诗句的意思。(不图人们夸赞它颜色的鲜艳,只求飘散的清香充满天地。)

  D.进一步理解。

  墨梅还有什么特点?(清香的气味)

  这是一首题画诗,诗人抓住了墨梅的哪些特点进行描写?(淡淡的色彩、清香的气味。)作者这样描写,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呢?(这首题画诗,是说作者画梅花不以追求色彩的艳丽来讨人称赞,而要画出的是梅花的不同凡俗的精神,抒发了作者高洁的志趣和情怀。)

  诗人运用了什么方法写出梅花的特点,表现了诗人的情怀?(开头两句,由画面上所画的洗砚池写到了美化淡淡的色彩,联系非常自然,也很有情趣。后两句中突出了墨梅的"清香"作者一语双关,以物喻人,表明了诗人的人品与节操。)

  3、朗读全诗。

  4、总结全诗: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有什么特点?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3)想象诗人在这样的美景里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

  5、指导学生练习朗读。

  6、总结回忆古诗的学习方法。

  请大家回忆我们是怎样学习《墨梅》这首古诗的?

  (知诗人、解诗题;抓字眼、明诗意;想意境、悟诗情。)

  五、作业 :

  1、背诵《墨梅》。

  2、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后两首古诗,提出不懂的问题。

  教学内容:

  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学习后两首古诗。

  教学目标 :

  理解古诗的意思,体会诗中的感情。巩固学习古诗的方法,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

  教学过程 :

  一、复习旧知。

  1、指名背诵《墨梅》。

  2、汇报自学预习的情况。

  (1)强化学习古诗的方法。

  (2)询问学生在自学中遇到的问题。

  二、学习《竹石》

  1、了解诗人,理解诗题。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郑燮(1693-1765)字克柔,号板桥。兴化(今属江苏省)人。清代著名的书画家、文学家。是"扬州八怪"之一。

  (2)理解诗题。(竹石,扎根在石缝中的竹子。诗人是著名的画家。他画的竹子特别有名。这首诗是题写在他画的竹石画上的一首诗)。

  2、抓字眼,明诗意。

  A.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

  咬定:这里形容竹根牢牢扎根在青山上,如同咬住一般。

  破岩:山岩的裂缝处。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牢牢咬住青山决不放松,竹根扎在破碎的山岩之中。

  这两句诗中用了一个"咬"字,极为有力。充分表达了劲竹的刚毅性格。"立根原在破岩中"表明了劲竹对生活条件并没有过高的要求,显示出它的生命力极强。

  B.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

  坚劲:坚韧不拔。

  任尔:随你。人,任平。尔,你。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遭受无数的磨难仍然坚挺,不管你从何方刮来什么风。

  这两句进一步写出了恶劣环境对劲松的磨练以及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千磨万击"、"东西南北风",指的是无数的磨难,恶劣的环境。面临着如此多的磨难,进一步表现出了不屈不挠的精神。

  3、想意境,悟诗情。

  (1)在你的生活中,你最喜欢哪种植物?你喜欢竹子吗?为什么?说说你的理由。

  (2)诗人喜欢竹子吗?为什么?作者是如何表达的?

  (作者非常喜欢竹子。作者用质朴的语言,形象生动地写出了劲竹坚忍不拔、不屈不挠的精神。寓意十分深刻。这首诗借物喻人。通过咏诵立根破岩之中的劲竹,含蓄地表达了自己决不随波逐流的高尚的思想情操。)

  (3)以诗人的身份,怀着对劲竹的敬佩之情朗诵全诗。

  三、学习《石灰吟》。

  1、检查预习效果及自学能力。

  (1)指名读。(读后评读)

  (2)填空练习。

  《石灰吟》这首诗是(明代)诗人(于谦)所做。

  2、教师点拨。

  (1)知诗人,解诗题。

  《石灰吟》的作者是明代诗人于谦。于谦(1398-1457)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明代著名的政治家、军事家和诗人。传说这是于谦12岁时的作品。

  (2)抓字眼,明诗意。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千锤万凿:形容开采石灰非常艰难。锤,锤打。凿,开凿。

  若等闲:好像很平常的事情。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经受千锤万凿才出深山,烈火烧炼也很平常淡然,好像很平常的事情。首句写开采石灰岩的艰难困苦,表明石灰从出世时就经受考验。第二句写了石灰在烧制过程中要经过烈火的煅烧。面对严峻的考验,却能够从容自若,处之泰然。"烈火焚烧"与"若等闲",形成鲜明的对照,更加衬托出石灰的顽强。

  “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清白:指石灰洁白的本色,又比喻高尚的节操。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纵然粉身碎骨全不惧怕,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人间。这两句借石灰之口,一语双关。表示出作者不怕牺牲的精神以及永留高尚的品格在人间的追求。

  (3)想意境,悟诗情。

  A.诗人写的是石灰,石灰有什么特点呢?(经过千锤万凿从深山里开采出来的石头,对烈火的焚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自己的清白留在世界上,粉身碎骨也不怕。)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B.这首诗借石灰,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全诗表现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

  C.诗人用什么方法写出这种深情厚谊呢?(诗中运用了比喻、拟人的方法,形象生动,语言也铿锵有力。)

  D.朗读全诗。

  四、总结复习。

  1、分组朗读三首古诗。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1)用什么样的感情读?(语调停顿、语速都应该以据诗人所表达的情感而定。)

  (2)练习朗读。(自由读、指名读、配乐读、评读。)

  2、结合本课的学习,谈谈这两首古诗的写作特色。(这两首诗的特点是语言质朴,明白如话,没有华丽的词藻和雕琢的痕迹,但表现力极强,表达了诗人发自肺腑的思想感情,诗意极浓。这样的诗是达到了很高境界的诗。)

  五、作业 。

  1、朗读背诵古诗。

  2、运用归纳的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选择一首古诗,试着自学。

《古诗三首》 篇15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指导学生朗读、背诵这三首诗,默写《示儿》。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二、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课时:

  2课时

  四、教学准备:

  课前查阅一下关于这三位诗人的资料——他们生活时代的情况,他们写的其它忧国忧民的诗篇等。

  第一课时

  一、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自学本课要求会认、会写的“秦、邸、熏、汴”4个生字。

  2.学习《出塞》,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自学《题临安邸》、《示儿》

  二、教学重点、难点:

  感悟诗歌的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记住了本单元的主题?为什么称为“赤子情怀”,这三首古诗分别表达了赤子怎样的情感呢?我想通过第一课的学习,大家一定会有所了解。

  (二)新课

  1.学习《出塞》

  (1)读古诗,有韵味

  ①读正确、通顺。

  a今天,我们先来学习第一首古诗《出塞》。打开书104页。板书;读古诗

  自由读两遍这首古诗,注意在读第一遍时可以查字典、看注释读准字音;读第二遍时注意读准停顿,把古诗读通顺。

  指名读。

  b这首古诗有好几个多音字,你能读准字音吗?你能结合注释,提醒大家注意它的读音吗?

  引导学生读准:

  还(huán):回来。未还:没有回来。

  将(jiàng):将领。飞将:汉代著名将领李广。

  教(jiào):让。不教:不让。

  指名读。

  除了多音字,还有一个生字,谁来读一读,说说你怎样记这个字?“秦”字查什么偏旁?(禾)

  ②读出古诗的韵律。

  同学们,这首诗是几言诗?谁还记得七言诗怎样读,才能读出古诗的韵律?(前四后三)板书;有韵味

  出塞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度阴山。

  自己读,指名读。

  (2)知作者,解诗题

  想一想,读好了古诗,接下来做什么?

  (了解作者及题目的意思。)板书;知作者,解诗题。

  哪位同学能带领大家学习?

  引导学生答出;

  ①出塞:到边防线上去戎守边疆。

  ②王昌龄:唐代诗人,善写七绝,多边塞诗。

  教师准备资料:

  王昌龄(698-756)字少伯,京兆(今陕西省西安市)人。一作太原(今属山西)人。唐代诗人,开元进士。他在当世就以诗著名,被称为“诗家夫子”。其诗尤以七绝见长,多写当时边塞军旅生活,气势雄浑,格调高昂。其中《从军行》(七首)《出塞》(二首),特别有名。他和李白的七言绝句是这一诗歌体裁的最高水平。

  (3)明诗意,悟诗情

  ①明诗意:

  a了解了诗的作者和诗歌的题目的意思,接下来你打算怎样学?(可通过看注释、查字典、小组学习、与老师交流等方法学习)(板书:明诗意。)

  b自学古诗

  提出不懂的问题

  c请同学汇报,教师相机指导。

  诗的第一句,从千年以前、万里之外落笔,描绘了从秦汉对就存在着的明月边关的景象:注意诗中的“关”,此处指边关。首句是将两种不同事物(明月,边关)分属于两个不同的时代(秦,汉),应解作“还是秦汉时的明月,还是秦汉时的边关”,不要讲成“秦月照汉关”。这句诗的意思是:明月照耀着边关,自秦汉时一直如此,至今没有什么变化,而边患依旧没有消除。

  第二句是哀叹远离家乡的士兵不能回归故乡和家人团聚。

  第三、四句:但使:要是。飞将:汉代飞将军李广。这两句是说,假如有李广那样的名将戎守边关,匈奴的军队就不敢越过阴山南下入侵了。

  d请1——2位同学

  ②悟诗情;

  a学古诗,仅仅知道意思是远远不够的。你还要怎样学?

  引导学生认识到通过想像,体会诗歌的意境。板书:悟诗情

  b教师引导:凡是历史上脍炙人口的诗歌,都有着独特的思想艺术魅力。王昌龄这一首《出塞》被称为有名的边塞七绝,历来评价很高。明代诗人李攀龙甚至推奖它为唐人七绝的压卷之作,杨慎编选唐人绝句,也列它为第一。我们就展开想像,品一品,这首诗的绝妙。请你边读边想像,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c品读悟情:

  a秦时明月汉时关

  引导学生展开想像:一轮明月,照耀着边疆关塞。

  教师引导:明月、边关简单的叙述与勾勒,没看出怎么绝妙呀?再读读,看你有什么新发现?

  引导学生关注;秦时明月汉时关

  教师补充资料:

  出示:秦(公元前221——公元前206)汉(公元前206——公元23年)作者的朝代——唐朝(618——907)作者王维(698——756),请你根据这组数字,估算一下边关受匈奴外敌的侵扰有多少年?你感受到什么?你再读这句时应该怎样读?

  教师小结:正像同学所体会的那样,诗人在“月”和“关”的前面,用“秦汉时”三字加以修饰,使这幅月临关塞图,变成了时间中的图画,给万里边关赋予了悠久的历史感。都读读,读出时代的久远。

  b万里长征人未还

  你还看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想像:秦汉时的边关,至今在月下依然如故,战争一直持续不断。已有多少士卒血洒沙场,至死未归;又有多少战士仍然戍守着边关,不能归来。

  看到这,你怎样读?

  还是这句诗,让你仿佛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体会:匈奴人不断烧杀抢掠的马蹄与战马的嘶鸣声、百姓痛苦的呻吟声、戍边战士们的怒吼、两军交战武器碰撞的声音、诗人对边关战士发自内心的深深的同情之声。

  教师小结;诗人就是这样,把我们带到万里以外的边塞,引进漫长的历史河流中去回忆、体验、思考。战争给秦、汉以来近千年历代人民带来的痛苦和灾难。感受到这些,你会怎样读?

  c但使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

  教师引导:既然战争造成了人民共同的悲剧。那么,怎样来制止、结束这个悲剧呢?你还听到什么?

  引导学生说出:

  希望有像飞将军李广那样的名将来率领广大战士打败敌人,夺取胜利,使敌人从此不敢再来侵犯。

  教师引导;你体会出作者抒发的戍边战士巩固边防的愿望和保卫国家的壮志。你怎样读这两句诗?

  还有不同的读法吗?说说为什么这么读?(学生读不出,教师读。强调“但使”二字。)

  引导学生体会出:这两句诗带讽刺,表现了诗人对朝廷用人不当和将帅腐败无能的不满。有弦外之音,使人寻味无穷。

  你能把诗中含着的意思读给大家吗?

  总结学法;你是怎样体会出句子深层的含义?(先看字面上的意思。再抓住重点词语体会句子的深层含义。)

  (4)总结全文,感情朗读

  ①品味了这首诗,你感受到作者怎样的情感?

  ②你会怎样读,表达出诗人这复杂的情感?自己读,指名读,背诵。

  (5)总结学法,拓展阅读

  ①总结学法:

  回忆我们刚学的古诗,我们怎么学的?

  ②你能试着用刚刚学到的方法分小组选读其中一首古诗,试着品一品这首诗,感受诗人的情感吗?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③集体交流,汇报

  (6)布置自学

  你能用这种方法自学下面两首古诗吗?自己记写生字,提出不懂的问题。

  作业:背诵古诗、写生字。

  第二课时

  一、教学目的:

  1.借助教材注释,结合课外资料,通过独立自主地学习,正确理解两首古诗的大概意思。

  2.感受诗歌的意境,体悟诗人忧国忧民的情怀。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诗歌的情绪和意象,感受诗人的情感。

  三、教学过程:

  (一)整体通读,把握诗境

  1.自由读两首古诗,要求读正确、读通顺。读后借助课文注释,试着说说两首诗的大概意思。(教师板书诗题:题临安邸示儿)

  2.指名朗读古诗,一人读一首。听听是否读得既正确又通顺。

  3.这课还有两个生字,你能记住吗?

  4.全班齐读两首古诗,边读边想:两首古诗有哪些相同、不同的地方。读后交流:

  相同:

  ①作者都是南宋的诗人。随机让学生说说对南宋的了解,教师随机补充南宋王朝贪图安逸、屈膝求和、不思收复失地的史实。

  ②都表达了作者忧国忧民之情。

  不同:

  ①一个写的是南宋的权贵,一个是北宋遗民——诗人

  ②一个借写景来表达情感,一个直接诉说自己的心事。

  (二)分步解读,品悟诗情

  1.学习《示儿》

  ①过渡:边塞自古多战事。宋朝,匈奴人终于攻破北宋首都汴梁。北方大片土地沦陷,谁了解这段历史?在这片土地上,北宋遗民在做什么?

  ②指名朗读《示儿》,读后说说题目的意思。

  ③指名说说诗的大意。

  ④想像,体会诗的意境。

  再读诗,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引导学生展开不同想像:

  满头白发的诗人在重病中,费力地爬起来,想着不能亲眼看到满怀悲愤,用颤抖的双手写下这首诗。

  诗人重病在床,临终前费力地说出这首诗,作为遗嘱,说完就带着遗憾死去,但死不瞑目。

  看到、听到这,你会怎么读?

  ⑤教师引导:诗人陆游写这首诗的时候,中原已经沦陷整整65年了。同学们,65年啊,780个月啊,近二万四千个日日夜夜呀!

  诗人从20岁,一直盼到85岁。这65年每一天作为北宋遗民是怎样度过的呢?出示:《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读一读,你看到什么?

  重点体会;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诗人就是这样,在眼泪中,一年又一年地盼望着,一直到死,还念念不忘祖国的统一。(板书:死不瞑目盼统一)此时此刻,你感受到什么?你又怎么读这首诗?

  ⑥小结:

  这首诗,作为一份遗嘱,无愧于诗人爱国的一生。一个人在病榻弥留之际,回首平生,百感交集,环顾家人,儿女情深,要抒发的感慨,要留下的话语,是千头万绪的。而诗人却不说别的家常话,只说“不见九州同”的遗憾,只叮嘱儿子们家祭时别忘了把“北定中原”的胜利消息告诉他。让我们满怀激情地齐声背诵这首古诗。

  2.学习《题临安邸》

  (1)过渡:就在诗人直到死还盼望统一时,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王师干什么去了?(男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些令人心凉的南宋权贵干什么去了?(女生齐读《题临安邸》)

  那个令人心凉的南宋皇帝又干什么去了?(全班齐读《题临安邸》)

  (2)讨论:为什么这么多年过去了,陆游至死没有盼到祖国的统一?你是从哪儿读出来的?在对话交流中重点引导:

  ①体会“暖风熏得游人醉”

  读着这个“醉”字,你的眼前仿佛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想像:这些权贵成天灯红酒绿,烂醉如泥,如行尸走肉。

  引导有感情地诵读古诗的后两句。

  ②体会“直把杭州作汴州”

  插入资料:《清明上河图》,汴州又称汴梁、汴京,是北宋的都城。据史书记载,汴州当时的人口超过百万,是当时世界上最发达、最繁荣的城市。你们看,这里的街道纵横,店铺林立,人来车往,川流不息,好一派繁荣昌盛、国泰民安的气象啊!但是,这繁荣盛世毁于金人肆意践踏的铁蹄。

  像他们现在这样,杭州不久也会成为第二个汴梁。(板书:醉生梦死丢江山)

  ③朗读古诗

  (三)体会情感,总结全课

  1.当这两首诗同时摆在我们面前,一面是权贵们寻欢作乐一面是做为遗民的代表——诗人临终还盼望祖国统一,两幅截然不同的画面同时出现在你的眼前,你有什么感受?有什么感想?(自由畅谈。)

  2.有感情读两首古诗。

  ①当北方大片领土被匈奴人践踏,百姓们在匈奴人的铁蹄下或背井离乡,或被奴役,过着悲惨的生活时,西湖边还是一派歌舞升平、纸醉金迷——学生齐读《题临安邸》。你感受到了作者那一颗怎样的心?

  ②诗人在金兵的铁蹄下65年如一日,苦苦期盼、度日如年,临终还念念不忘国家的统一——学生齐读《示儿》。透过这临终嘱托,你感受到诗人一颗怎样的心?

  ③这是两首各不相同的古诗,最大的相同点是什么?那颗忧国忧民的心是完全相同的。(板书:忧国忧民)

  3.升华情感:

  面对醉生梦死的南宋权贵,面对水深火热的北宋遗民,面对死不瞑目、忧国忧民的爱国诗人,你想对谁说些什么?

  作业:背诵古诗。默写《示儿》。

《古诗三首》 篇16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

  2、通过讨论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3、有感情朗读课文。背诵并默写课文。

  4、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5、通过朗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体会作者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通过朗读,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理解《题西林壁》这首诗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上中。”的意思。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掌握学习古诗的方法,理解,背诵第一首古诗。了解诗句的意思,懂得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教学重点:通过读,看注释理解诗句意思,学习读诗句的押韵。

  过程:

  一、 导入:

  生背已学古诗,并及时指导语气。

  二、 新授:

  1、 生介绍作者苏轼。

  2、 指导学习古诗的方法。

  (1) 边读诗边注意字的读音,注意读诗的韵味。

  (2) 对照注释或和同学交流理解诗句的意思。

  (3) 小组交流。

  (4) 指名讲古诗的意思,其它同学补充。

  3、 体会诗意理解诗人看不清庐山真面目的原因。

  4、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5、 作业: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

  预习下两首古诗。

  反思:通过学习,学生基本掌握了学古诗的方法,有了自己的独特见解,基本达到目的。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通过读古诗理解句子的意思。了解诗句意思,体会诗人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利用上节课的学习方法,自学古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背诵昨天学习的古诗,并说出大概意思。

  二、 新授:

  1、 你们还记得昨天我们是怎么学习古诗得吗?

  2、 看注释自学自己喜欢的一首古诗,也可小组合作学习两首。师及时到各组点拨。

  3、 一生试讲,其它学生补充。

  4、 结合诗句说说这两首诗描写了哪些景物,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5、 小组交流。

  6、 汇报,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7、 用你喜欢的方式背诵古诗。

  作业:背诵并默写这两首古诗。

  反思:自己学习古诗,方法得当,理解也较深刻。

《古诗三首》 篇17

  一、教学要求 

  1.了解诗的内容,理解诗句,体会诗中抒发的感情。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3.背诵这三首诗。 

  4、能熟练运用学古诗的方法学习本课。

  二、教学重点  

  解诗意,悟诗情。 

  三、教具准备 :挂图,幻灯。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五、教学方法:谈话法,朗读法。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引入新课,板书课题。

  二、回忆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三、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长歌行

  青青园中葵,朝露待日晞。阳春布德泽,万物生光辉。常恐秋节至,

  焜黄华叶衰。百川东到海,何时复西归?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

  [注释]:老大:年老。 徒:徒然  ……

  [赏析]:乐府诗是最能代表汉代诗歌成就的一种体裁。它常采用赋、比、兴、互文、 反复歌咏的修饰手法及铺陈、对比、烘托等技巧状物抒情,这首《长歌行》便代表了这种特色。作者借百川归海、一去不回来比喻韶光之匆匆易逝,感慨“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劝勉世人要珍惜光阴,有所作为。全诗从青葵起兴,联想到四季变化,又以江河作比,得出应当抓紧时间奋发努力的结论,其比兴手法是很明显的。

  “长歌”适宜表达深沉的感情,这一首娓娓道来,有描述,有抒情,有叹惋,也有劝勉,使整首诗含蕴细腻,余意无穷。既继承了“歌以咏志”的传统,又极富形式上的美感,便于反复吟诵。

  板书:

  朝露----日希

  生光辉-----华叶衰            珍惜时间!

  东到海-----复西归?

  不努力-----徒伤悲!

  四、谈体会,读古诗,联系实际,试仿作最后两句诗。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

  一、学习古诗的方法。

  知诗人----解诗题------明诗意-------悟诗情。

  二、学生自主学习,师相机引导。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为汁。

  萁向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谢灵运曾说:“天下才有一石,曹子建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释常谈》)刘勰的《文心雕龙.才略》中也说:“子建思捷而才俊, 诗丽而表逸。”明代王世贞的《艺苑卮言》也说:“子建天才流丽,虽誉冠千古,而实避父兄,何以故?才太高,辞太华。”可见前人都指出了曹植才华出众,禀赋异常的特点,而最能表现其才华的例子就是这首《七步诗》。

  据《世说新语.文学》中说,曹丕做了皇帝以后, 对才华横溢的胞弟曹植一直心怀忌恨,有一次,他命曹植在七步之内作诗一首,如做不到就将行以大法(处死),而曹植不等其话音落下,便应声而说出六句诗来,就是上面的这首脍炙人口的诗。因为限止在七步之中作成,故后人称之为《七步诗》。据说曹丕听了以后“深有惭色"不仅因为曹植在咏诗中体现了非凡的才华, 具有出口成章的本领,使得文帝自觉不如,而且由于诗中以浅显生动的比喻说明兄弟本为手足,不应互相猜忌与怨恨,晓之以大义,自然令文帝羞愧万分,无地自容。

  此诗纯以比兴的手法出之,语言浅显,寓意明畅,无庸多加阐释,只须于个别词句略加疏通,其意自明。第二句中的“漉豉”是指过滤煮熟后发酵过的豆子,用以制成调味的汁液。“萁”是指豆茎,晒干后用来作为柴火烧,萁燃烧而煮熟的正是与自己同根而生的豆子,比喻兄弟逼迫太紧,自相残害,实有违天理,为常情所不容。诗人取譬之妙,用语之巧,而且在刹那间脱口而出,实在令人叹为观止。“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二语,千百年来已成为人们劝戒避免兄弟阋墙、自相残杀的普遍用语,说明此诗在人民中流传极广。

  三、交流,质疑。

  四、学习《出塞》

  出塞 

  王昌龄

  秦时明月汉时关,

  万里长征人未还。

  但使龙城飞将在,

  不教胡马渡阴山。

  依旧是秦时的明月汉时的边关,征战长久延续万里征夫不回还。倘若龙城的飞将李广而今健在,绝不许匈奴南下牧马度过阴山。

  这是一首慨叹边战不断,国无良将的边塞诗。诗的首句最耐人寻味。说的是此地汉关,明月秦时,大有历史变换,征战未断的感叹。二句写征人未还,多少儿男战死沙场,留下多少悲剧。三、四句写出千百年来人民的共同意愿,冀望有“龙城飞将”出现,平息胡乱,安定边防。全诗以平凡的语言,唱出雄浑豁达的主旨,气势流畅,一气呵成,吟之莫不叫绝。明人李攀龙曾推奖它是唐代七绝压卷之作,实不过分。 

  五、布置作业 。

  我们学校响应我的“号召”,全面减负,我这篇教案就是在这种背景下产生的,大家看是不是更简而更精。多多指教!!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三首》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