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精选13篇)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1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生:南宋诗人。

  教师补充:翁卷,字续古,一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生自由读古诗。

  (二)教师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教师指名读。  

  (五)学生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生:诗人写了:山原、川 。

  生:子规声、雨。

  生:乡村、人。

  生:蚕桑、田。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

  师:诗人是如何将“山原”和“川”联系起来的?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

  师:什么样的山原才是绿遍山原?

  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师:在哪里你看出漫山遍野都是绿的?

  生:绿遍。

  师:遍是什么意思?

  生:到处都是。

  师:什么是白满川,书中有注释。

  生:映着白光的水田。

  师:(播放课件讲解“白满川”)

  师:茂盛的山原和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生:插秧、种田。

  师:他们只是插秧、养蚕吗?没干别的吗?

  生:干了。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闲人少”

  师:闲人少,就是什么人多呀?

  生:忙人多!

  师:那他们都在忙些什么呢?

  生:忙喂鸡、喂鸭、翻地------。

  师:那说明这里的人怎么样?

  生:很忙碌。

  师:从“才了---又---”里你能看出什么?

  生:很勤劳

  师:现在我们也来当一回诗人,把诗人没写进去的忙写进去。比如,我们可以说: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放鹅。谁想来试试?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翻土又种菜。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猪又放鸭。

  生: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桑麻又犁田。

  师:大家说的真不错,说了这么多才了什么又什么,但诗人一句都没用,却用了才了蚕桑又插田这是为何?

  生:这是主要农活。

  师:对,还有一个原因就是:“田”“川”“烟”最后一个音节都是“an”这叫押韵,读起来朗朗上口,不信你试试。

  生:齐读古诗。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带着陶醉之情来读古诗。)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带着敬之情来读古诗。)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生带着赞美之情来读古诗)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练背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生背诵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教师与学生共同吟诵)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2

  一、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南宋诗人翁卷所做的诗,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春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

  二、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插”等字词,能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2、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3、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三、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四、教学过程:

  (一)感受诗之韵

  1、谈话导入。

  (1)板书“乡村”,谈话:我们都是乡村的孩子,在你的印象中,乡村是怎样的?

  (2)板书“四月”,谈话:四月的乡村,有哪些吸引你的景物呢?

  师:今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2、简介作者: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3、初读古诗。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二)品味景之美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朗读中感悟:

  (1)品味“山原”

  预设一: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预设二: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

  (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品味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你还能怎样形容此时的雨呢?(蒙蒙细雨……)

  迁移:乡村四月的细雨,出现在我们的眼前,也出现在其他诗人的诗句里: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

  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你听到了什么:

  4.回到整体。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人)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图不要太多,四张就可以了)。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三)体悟人之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是啊,乡村四月忙人多,他们都在辛勤劳作,你看——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

  仿写诗句: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      又      。

  5.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小结:都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乡村的四月这是——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

  (四)升华情之切

  1.刚才我们在学习过程中陆续续读到的几首诗,让我们一起对比读一读

  韦应物《观田家》

  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丁壮俱在野,场圃亦就理。

  范成大《四时田园杂兴(二)》

  昼出耘田夜绩麻,村庄儿女各当家。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

  2.你发现它们有什么相同之处,又有什么不同之处?

  3.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这成就了无数的诗人,成就了无数“乡村田园诗”。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3

  教材分析:

  《乡村四月》是宋朝诗人翁卷的代表作,诗人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诗的文眼在最后一句“才了蚕桑又插田”。诗的意境优美,处处散发出诗的魅力,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标:

  1、 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 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

  3、 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 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乡村美景图、朗读课件、伴读音乐、事物卡片;

  学生准备:收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一个中国人为之骄傲。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师: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

  -----学生发言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

  (教师板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初步感知古诗内容。

  (一)、自由读    (二)、指名读    (三)、教师范读  

  (四)、指名读    (五)、齐读

  五、知诗情、悟诗意

  师: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请同学们在小组内按照以前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学古诗。但要完成这样一个问题:在诗中诗人都描写了哪些事物,他又是如何将这些事物联系到一起的?。

  (生自学古诗。教师巡视)

  ----学生汇报。

  (一)、品读美景

  教师根据学生的汇报出示并粘贴事物卡片:(见板书设计)

  师:诗人是如何将这八种事物联系起来的?(根据回答整理板书,把古诗补充完整)

  进而理解整首古诗,借助课件讲解“白满川”。 指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古诗的大意。师(板书:景美,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教师归纳(山坡上草木茂盛,一片葱茏,而稻田里的水色与天光相辉映,满目亮白,杜鹃声声啼叫,天空中烟雨蒙蒙。)播放乡村美景图。

  (二)、品读人勤

  师: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导入后两句的学习,重点体会“闲人少”“才了---又---”进而理解这里人的繁忙与勤劳)指导学生用“才了---又---”作诗。体会“闲人少”的用法。

  师:(板书:人勤,并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说古诗的意思)

  教师归纳(四月到了农民都开始忙农活,没有人闲着,刚结束了蚕桑的事又要插秧了)

  六、感悟升华

  师:同学们,通过我们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的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之情、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古诗。(播放音乐)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眼前的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请读出陶醉之情。

  ----生:(一生读出陶醉之情)。

  师:请张开你想象的翅膀!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也走在乡村的小路上,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请读出敬佩之情。

  ----生(一生读出敬佩之情)。

  师:同学们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赞美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 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乡村四月》。齐读古诗,读出赞美之情

  -----众生(读出赞美之情)。

  师: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这是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生(背诵古诗)

  师:能背下来吗?让我们一起诵读古诗。

  师:古诗不光可以读,还可以唱。听过吗?想听吗?(播放古诗唱词)

  与学生共同唱古诗,学生齐唱。

  师:大家唱的真不错!如果你们感兴趣,可以用你熟悉的曲调去唱你喜欢的古诗。这首诗我们就学到这。

  七、拓展阅读:

  师: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写的《过故人庄》还记得吗?(并引导学生读)王维也曾写过一首《山居秋暝》还有印象吗?学习田园诗,有一位诗人大家一定要知道,他叫范成大,他写了60首田园诗,教材中也选了其中的一首“四时田园杂兴”(教师诵读)课后我们可以把他写的田园诗都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师:下课。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景美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人勤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4

  师:四年一班的同学们,准备好上课了吗?

  生:准备好了。

  师:这节课,老师要带同学们去一个地方。请闭上眼睛,听一听,想一想,老师描述的是个什么地方。

  师(诵读):山清水秀、杨柳依依、细雨蒙蒙……,同学们,听出老师描绘的是什么地方了吗?

  生:是乡下。

  师:对了,老师描绘的,就是农村风光。来,一起轻轻地读一读。

  生:山清水秀、杨柳依依……

  师:在乡间的小路上,你会闻到瓜果的芳香;在夜晚的池塘边,你会听到青蛙的歌唱;在辽阔的草地上,你会看到成群的牛羊。这就是乡村,这节课,我们跟随着宋代诗人翁卷一起领略江南的乡村四月。

  师(板书课题):一齐读课题。

  生:乡村四月。

  师: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轻轻地,慢慢地):乡村四月。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

  生(更轻,更慢):乡村四月。

  师:了解一下本课的诗人。(出示诗人简介)翁卷,字灵舒,永嘉人(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与徐照、徐玑、赵师秀四人合称 “永嘉四灵”。

  师:好了,同学们,翻到课本108页,先把这首诗和书下的注解自由放声读三遍,开始。

  生齐读。

  师:如果能自由读我想效果会一样好。

  师:好,谁愿意来把这首诗读一读。

  生读诗。

  师:我们班的同学读得很好,缺少的是一点勇敢,谁愿意再来试一下?

  生读诗。

  师:读得多好啊,一齐来读一下。

  生齐读诗。

  师:真不错。诗中有一个字是多音字,(板书:了)怎么读?

  生:l-i-ao了。

  师:对了,读作liao,再读。

  生齐读。

  师:本课一共有两个生字。其中要特别注意的是这个字。(出示:蚕)读作什么?

  生:蚕。

  师:观察一下这张图,这就是蚕。一种普普通通的小动物,看看,这个蚕字,你怎么记住它?

  生:天上有个虫。

  师:是天上吗?

  生:天下。

  师:对了。我们古人是这么说的,说蚕,天虫也。就是说蚕是天底下最好的虫子了,人们喜欢把蚕和桑连在一起说,因为蚕吃的是桑叶,吐出来的是丝,最后织出来的是丝绸,这样老百姓就有穿的了。所以蚕桑还有插田就成老百姓生活当中的两件大事。有人用蚕字编了一幅对联,考考你们。鸿,别出了上联,鸿是江边鸟,谁能用蚕字对出下联。

  生:蚕是天下虫。

  师:答对了没有。看一下答案。蚕为天下虫。对了,一齐读一读。

  师:蚕字看起来简单,写,可就不那么容易了。蚕字该怎么写呢?仔细看一看。

  师播放习字视频。

  师:写得漂亮吗?

  生:漂亮。

  师:太漂亮了。同学们,只要你认真写,你能写得跟他一样漂亮。提起字,在书后的生字表蚕字的旁边,把这个字工工整整的写两遍。

  师检查。

  师:我看到了,一些同学的字写得可真工整,尤其是第一笔写的是一横,而不是一撇。写完了吗?

  师:好,下面就该读诗了,读诗啊,讲究读准节奏,老师把诗的节奏划出来了,一起读一读。

  生齐读诗。

  师:好,同学们,我们可能都听说过一个词,叫作诗中有画。(板书:画)

  师:说的是一首好诗,你读着读着,就会眼前浮现出一幅美丽的画面。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齐读。

  师:同学们,轻一些,慢一些,再读。

  生齐读。

  师:再轻一些,再慢一些,读。(播放音乐)

  生再齐读。

  师范读。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读到“绿遍山原”这个词,你的眼前一定会浮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江南乡村,那一个绿色的世界会展现在你的面前。同学们,你能在江南乡村的哪些地方发现绿色?

  生:山上。

  师:山是绿的。

  生:田野。

  师:田野是绿的。

  生:草原。

  师:应该是草地吧,那草地上的草是一种怎样的绿?谁能说一说。

  生:是碧绿的颜色。

  师:还有吗?

  生:嫩绿。

  师:草地上的草一片嫩绿。你们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路旁的树上。

  师:春夏之交,最绿的应该是柳树了,见过柳树吗?

  生:见过。

  师:柳树地枝条,

  生:长长的。

  师:柳树地枝条长长地从树上垂落下来,一阵风吹过,它会,

  生:随风飘动。

  师:这绿色的丝带从树上垂落下来,不正是诗人写的一首诗吗?

  生:《咏柳》。

  师:对了。碧绿,读。

  生:碧绿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师:好,你还能在哪儿发现绿色?

  生:田园。

  师:你看到了什么?

  生:绿绿的蔬菜。

  师:还有哪儿是绿的?

  生:灌木林是绿的。

  生:绿得像一块翡翠的湖水。

  师:说得真好。我猜你一定说的是这幅画。(出示图片)

  师:看,碧绿的湖水上面有什么?

  生:鸭子。

  师:不对吧,是白鹅。白鹅伸长了脖子在哪儿……,它白色的羽毛浮在水面上,红色的脚掌在水里……,好像有一首诗也是这么写的吧?

  生:《咏鹅》。

  师:一起来读一下。

  生: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

  师:好了,同学们,在乡村,山是绿的,水是绿的,草是绿的,树叶也是绿的,乡村四月,到处都是绿的,这么多的绿,诗人只用了一个字就把它表现出来了,是哪个字?

  生:遍。

  师:对了。(板书:遍)一个“遍”字就能表现出一个绿色的世界。好了,江南乡村,除了绿色,还有没有别的颜色呢?

  生沉默。

  师:绿遍山原-白-满川,你还看到了什么颜色?

  生:白色。

  师:对了,诗中有一个词,白满川,川是什么意思?

  生:平地。

  师:平地怎么可能是白色的呢?见过这样的景色吗?

  生:没有。

  师:这可是江南乡村独有的景色,想看吗?

  生:想。

  师出示图片。

  师:大片的平地反映出天的颜色,就变成了明亮亮,白晃晃的了,这大片的平地是什么?

  生:是水田。

  师:对了,同学们,江南乡村有绿色的山原,白色的水田,再加上无边的细雨,组成了一幅美丽的山水画。(板书:山水画)一起来,边想像这美丽的画面,一边诵读一二句诗。

  生想像画面读诗。

  师:同学们,江南乡村除了这些山山水水,还有没有别的画面呢?

  生:众鸟往天上飞,水鸟在水里叫。

  师:哦,好,同学们,我们读一下诗的三四句,你就会有发现。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生读诗。

  师:有什么发现乡村四月的田野里还有一种美丽的画面?

  生:农民在辛苦地干活。

  师:对了,才了蚕桑又插田,同学们见过采桑吗?这里有一幅采桑图,画的就是古时候我国农民采桑的情景。你能用“有的……有的……还有的……”来描述这幅画吗?

  生:人们有的在树上采桑,有的在地面树下接着从树上掉下的桑叶,有的提着罐子,有的在树下休息。

  师:观察的真细致,连树下休息的人都能看到,不过注意,他们背上背着的是竹筐。这就是江南乡村的采桑图,除了采桑的画面,在无边的田野上你还能看到什么图画。

  生:农民插田的情景。

  师:对了,同学们,在农忙时节,我们的农民就在桑园里、田野里忙个不停,这是另外一幅图,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

  生:采桑图。

  生:插田图。

  师:好像都不够全面。

  生:劳动图。

  师:好不好?

  生:好。

  师板书:劳动图。

  师:同学们,这诗中有的是无数美丽的画面,下面让我们边想像这美丽的画面,一边朗诵这首诗。谁来试一下?

  生边想像画面边读诗。

  生齐读诗。

  师:这诗中除了有一幅美丽的画面之外,还有没有别的什么呢?读一读诗的一二句你就有发现。

  生读一二句。

  师:说一说,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听到了声音。

  师:这诗里面原来还有声音呢?子规认识吗?(出示子规图)就是这种鸟,它又叫杜鹃,好了,请同学们闭上眼睛。

  生闭眼。

  师:闭上眼,我们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的乡村,这里有绿油油的山原,白茫茫的水田,你能感受到清风细雨在抚摸你的脸颊,软绵绵的,凉丝丝的。侧耳听,天空中传来了熟悉的歌声(播放布谷鸟声音)……,歌声是那样清脆,是那样悦耳,在无垠的田野上久久回荡……我们屏住呼吸,继续听,我们听到了无数的声音,从四面八方传来:草丛中,池塘边,小溪旁,树林里……

  师:同学们,你从哪儿能听到这些美妙的声音?

  生:池塘边有青蛙的歌声。

  生:布谷鸟的叫声。

  生:小鸟的叫声。

  生:夜莺的歌声。

  生:朗朗的读书声。

  师:好了,同学们,你们听到的声音,诗人们也听到了。(出示诗句)读。

  生:鹅,鹅,鹅,曲颈向天歌。

  生: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

  生:竹深树密虫鸣处,时有微凉不是风。

  生:斜光照墟(xū)落,穷巷牛羊归。

  师:乡村四月,到处都有声音,这无数的音符凑到一块,组成了什么?

  生:一首无名的歌。

  师:说的真好。这就是美妙的音乐,同学们,边想像这些声音,边读这首诗。

  生读诗。

  师:同学们,这诗中除了有图画,有音乐,这诗中还会有什么呢?默读这首诗,看看你还能有什么发现?

  生:诗中蕴含的大自然的美。

  生: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静。

  生:我体会到了农民伯伯的一颗心。

  生:我体会到了大自然的绿。

  师:好,同学们,这诗中真的蕴含了很多的东西。江南乡村的景色,正如我们所看到的,所听到的,是那样的美。读着这首诗,我们不知不觉地就能陶醉其中,仿佛已经来到了江南乡村。清晨,烟雨蒙蒙,勤快的姑娘从桑树上采下一片片绿色的希望;中午,布谷声声,忙碌的农民在稻田里插下一排排美丽的诗行;傍晚,清风徐徐,散学的儿童向天空中放飞天真的梦想;入夜,繁星点点,可爱的娃娃们在睡梦中伴随着青蛙无眠的歌唱。同学们,这田园生活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生活,它究竟给你什么样的印象呢?

  生:简单的快乐,辛苦的幸福。

  师:简单的快乐,辛苦的幸福,说得太好了,我建议同学们给她鼓鼓掌。

  生鼓掌。

  生:这是一种没有烦恼而且快乐的生活。

  生:安静宁静简朴舒服的生活。

  生:充实朴实而又快乐的生活。

  师:同学们,带着你的体会把这首诗背诵下来,行吗?

  生:行。

  生齐背全诗。

  师:那我要问同学们,诗人翁卷写下这首诗,又是出于什么的原因呢?他为什么写下这么美展现给我们大家?

  生:因为他了解这种生活。

  生:因为他羡慕这种生活。

  生:因为他很热爱乡村四月,而且,他也知道了农民的辛苦。

  生:因为他怀念这种生活。

  师:好了,同学们,正是因为诗人了解、热爱、怀念这美好的田园生活,正是因为他饱含了这种深情,才写下了这样的诗句啊。(板书:情)

  师:同学们,乡村生活的乐趣,可远远不止这些,想去看一下吗?看,那边就来了放风筝的孩子。读。

  生: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师:放学了,去放放风筝,想不想去?

  生:想。

  生:蓬头稚子学垂纶,侧座莓苔草映身。

  师:到小河边去钓鱼,那该是多么开心的事。

  生: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

  师:到菜花地边去追一下蝴蝶,多么开心呀。

  生: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师:好了同学们,乡间有这么多快乐的事情,学了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愿望?

  生:去乡村体验一下。

  生:回家乡去体验下农民的生活。

  生:回家乡跟农民伯伯一起种菜。

  生:想体会像农民一样的生活。

  生:想去乡村四月游玩一次,而且也体会一下农民的辛苦和汗水。

  师:说得太好了,同学们,你想欣赏田园的风光,你想体会乡村的生活,我都能体会,那同学们能不能把自己的想法变成一首小诗,写出来呢?好,请打开你带来的练习,请根据本课学习的知识,还有自己记忆当中的画面和音符完成。

  生完成课堂练习。师巡视。

  师:好了,同学们,我知道,你或许有很多的话想要说出来,很多的情感想要表达,时间关系,最后,让我们把对乡村生活的热爱用声音表达出来。一起来,饱含深情地背诵这首诗。

  生齐背全诗。

  师:好,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儿,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规、闲”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进行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我们生活在繁荣的都市,感受着现代文明的气息,同时也呼吸着污浊的空气,举目高楼大厦,却难见蓝天白云,举足车水马龙,却总是来去匆匆呀。这就是我们都市生活的最真实的写照了,于是假日里,我们便走出都市,向往……(蓝蓝的天空,碧绿的山原,清新的空气……)这样的地方有吗?(乡村)

  其实很多诗人都喜欢乡村田园生活,像南宋诗人翁卷就是其中一位,对比李白杜甫,翁卷很陌生,那我们就先简单地了解一下他。他是浙江永嘉(温州)人,很有才华,却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今天我们来学习他的一首《乡村四月》,

  板书:乡村四月

  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听老师读诗题,从老师的读中,你听出了什么?(听出向往之情)是啊,我向往乡村四月。可能大家还没有我这种感觉,因为你们没读进乡村四月。没关系,现在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2分钟)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规、闲

  3.师范读,生个性读,把诗读通了(用喜欢的方式读)。

  4.小组读,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不懂的可以请教别人或四人小组合作学习。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地讲,无需一定要读诗句再说)

  说到“白满川”时,借助课件理解。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能把藏在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

  三、品读美景。

  1.但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把你们的答案写在纸上,然后举起来。

  2.老师随着学生写的词语,问:你看到?你听到?

  根据学生汇报板书:山原白川

  子规烟雨

  3.引导: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a 如果学生都只写了“山原”/“山”等时——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你说这有什么不同?

  那是怎样的山原啊?

  如果学生中有写“山原”,也有写“绿遍山原”的时候——

  师导:(问写“绿遍山原”的学生)为何你要把“绿遍”写进去?你写的时候,脑海里出现的是怎样的山原?

  b 辐射:这是他看到的山原,你们看到的山原是怎样的山原?用笔在“山原”前面加个词,写出你想象到的怎样的山原。(提问3、4个学生,鼓励学生用不同的词表现绿,必要时,老师可以示范一句。)

  翠绿翠绿的山原绿得淋漓尽致的山原漫山遍野都是绿的山原……

  c 渲染:多美的绿遍山原,它与反着白光的水田相互映衬,这不就是(引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吗?

  (2)烟雨

  过渡:更美的是,山原、田野都笼罩雨里,谁能说说这又是怎样的雨啊?

  蒙蒙细雨……

  渲染:像轻烟般的细雨笼罩着水田和山原如诗如画如仙境。

  (3)子规

  过渡:最妙的是在这如画般的景色中,还听到了……

  那是怎样的鸟叫声啊?

  4.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2人)

  你们很不简单,这十四个字你们说出了一大串,说得太美了。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不再是几个字了,它变成美若仙境的画卷,让人置身一种美妙的境界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句)

  板书:景美

  5.播放乡村风景图片(图不要太多,四张就可以了)。边播图片老师边渲染:这就是诗人笔下的——(可引读,或师读)“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的美景啊!

  四、品读人勤。

  过渡: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一定无比的幸福,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

  1.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2.采桑养蚕,插秧种田是农民的必修课,这是多么勤劳的村民啊,读出感觉。

  3.问:他们仅仅是在采桑养蚕,插秧种田吗?是那些词告诉你的:(闲人少),也就是说那里的什么人多(忙人多)

  4.想象他们在忙些什么。(在黑板的一边写下学生提及的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5.质疑:诗人为什么不痛痛快快地写忙人多得了,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哪个更妙?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6.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7.是啊,简单的3个字写出了一片繁忙的景象,写出村民勤劳的形象,

  板书:人勤

  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歌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

  8.鼓励学生作诗。

  如果不说乡村四月,而是说我们的校园生活,大家能否也作几句诗?如每到六月我们都忙着做什么?那我就以“校园六月闲人少”为前一句,下一句怎么用 “才了……又……”接?

  对啊,诗意来源对生活的热爱,作诗又有何难!你们都成为了诗人。

  过渡:但诗人中也有一般的诗人和优秀的诗人之分,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指导:联系上两句诗读读,前两句最后一个字是“雨如烟”的“烟”,现在后两句的最后一个字是“又种田”的“田”,这两个字的音都有“an”,因此读起来很有韵味,琅琅上口。这也是诗的魅力。

  不信,我们再读读,感受这诗歌的韵味。

  读诗。

  五、悟读升华

  1.多动听的诗歌啊!如果你现在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是诗人啊,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人们),你又怎好意思闲着呢,于是你大笔一挥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你的感情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4.是啊,美若仙境田园风光,勤劳忙碌的人们,多么赋有生活气息的画卷啊!你舍得离开这里吗?想把它带走吗?美美地再读读吧,把它刻在心里。

  5.背诵古诗

  六、谈谈:今天你收获了什么?

  学了这首古诗,你有话要说吗?(生成学法,诉说收获,巩固所得)

  七.拓展阅读。

  象翁卷这样写田园诗的诗人还有: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找出他们的诗读读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田园乐

  王维

  桃红复含宿雨,

  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

  莺啼山客犹眠。

  《归园田居五首》之三

  陶渊明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

  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八.作业:默写古诗,积累描写山水田园风光的古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 翁卷

  景 山  原(绿)  川(白)  美

  子规 鸣雨    如烟 

  人 闲  人少   勤

  才……又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6

  教学目标:

  1、认识生字,正确读写“蚕桑、卷、了”等字词。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默写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所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词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抓住重点词句,感悟诗歌的魅力,同时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主动进行语言的品位和体会。

  教学方法:以读为本,读议结合、小组合作、适时点拨。

  教学过程:

  一、导入

  (课前学生背诵古诗词)今天我们再来认识一位诗人。

  板书:翁卷(学生介绍诗人,教师适时补充。)

  提到翁卷,人们总会想到这首诗(板书:乡村四月)。说说读过诗题后你知道了什么?

  乡村是地点(江南一带)四月是时间(初夏时期)

  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进田园,去感受江南水乡初夏的气息吧。

  (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二、初读诗,了解诗意。

  1.请大家大声读读这首诗,注意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自由读)

  2.谁愿意在大家面前吟诵吟诵?

  正音:多音字:卷、了生字:蚕、桑

  3.指名学生再读,试着读出诗的节奏、韵味。

  4.齐读。

  5.读书百遍,其义自现,说说诗句的意思。理解古诗的意思有那些方法呢?(注释、上下文、字典、请教别人……)

  6.先自己利用这些方法悟一悟,完成后可以和小组的同学交流交流。

  7.学生汇报自己的理解。

  你明白了那句的意思?(让学生粗略的讲)

  过渡语: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了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

  三、品读美景。

  1.刚才同学们说的只是乡村四月大概的轮廓,大家能否再清晰地告诉老师,在诗中,你具体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写在纸上或用画笔画下来。

  (学生汇报)

  (1)很多人写了“山原”,那就首先看看山原:

  师导:你看到的是山原,但诗人看到的是“绿遍山原”,透过这四个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

  是啊,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绿的世界(出示图),眼前这一片绿色又让你联想到了哪些词语呢?

  (2)过渡:除了绿的山原,从第一句中还看到什么了?(“白满川”)

  描绘一下,这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出示图)

  师导:你觉得第一句中哪个字用得最好,先自己品一品,然后用笔画下来,在旁边再写一写你的感受。(重点“绿白遍满”)

  2.过渡:四月的乡村还有更美妙的呢,听,那空中传来了什么啼叫的声音?(播放杜鹃鸟的叫声)子规的歌声这样动听,你觉得它在唱些什么?

  师导:这子规声声还唤来了诗中的雨,轻轻读诗句,体会一下这是一场什么样的雨?(如烟的雨)还可以怎样形容?

  蒙蒙细雨像轻纱般的……

  体会读第二句诗,读出轻柔(指名读,然后齐读)

  出示翁卷的《山雨》,感受这又是一场什么样的雨?

  3.回到整体。

  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谁能用自己美好的语言,把这两句诗的意思连起来说说?

  我们千言万语道不尽的正是诗人的十四个字啊!就是这简简单单的十四个字却变成了美若仙境的画卷,把我们带入了美妙的境界之中,这就是诗的魅力。让我们一起带着这种美的感觉,一起品味这两句诗吧。

  (美读前两句)

  板书:景美。

  四、品读人勤。

  过渡:这样如诗入画的美景,想去身临其境的赏一赏吗?如果我们此时前去拜访,会受到乡人们热情的欢迎和款待吗?(不会)为什么?你是从哪知道的?

  1.“闲人少”说明了什么?诗人为什么不直接写人们都在忙,却要写闲人少呢?

  (诗人用三个字就给人丰富的想象,婉转含蓄,化繁为简,这就是诗的魅力啊!)

  2.从“才了……又……”你感受到了什么?(繁忙)

  3.读后两句诗,问:他们在忙些什么?(采桑养蚕,插秧种田)

  再想象他们还可能会忙些什么农活?(如忙喂鸡、忙放牛、忙犁田、翻土、种树……)

  4.我们也来学诗人作两句诗吧,把没写进诗中的忙也写进去,比如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喂鸡又犁田。(学生接着作诗)刚才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的“才了喂鸡又放牛,才了犁田又翻土”等等诗句,诗人翁卷也是知道的,但一句都没用,选择了“才了蚕桑又种田”,为何?(一是农村最主要的农活,二是与第二句诗押韵,三是与第一句的“绿”和“白”照应)

  5.出示王维的《新晴望野》。

  诗句不同,诗境不同,然而却都同样写出了什么?

  师导:尽管又忙又累,但乡人们的心情却是愉悦的。带着愉悦的心情读后两两句。

  板书:人勤

  五、悟读升华

  1.如果你就是诗人,此时走在乡村的小路上,展现在你的眼前是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你陶醉了,你诗意正浓,于是你作诗一首《乡村四月》读:(读出陶醉美)(配乐诵读)。

  2.看着勤劳忙碌的乡村人们,想象着他们美满幸福的农家生活,你感慨万千,于是你诗兴大发,欣然作诗《乡村四月》读:

  3.是啊,你是诗人,你要赞美这里的景美,这里的人勤,于是你把全部感情都融进了这一首诗:读:乡村四月(读出赞}美之情)

  六、拓展阅读

  1.介绍几位如翁卷一样的田园诗人及他们的作品。

  2.欣赏王维的《山居秋暝》。

  最后教师作诗一首,送给大家。

  七.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翁卷(宋)

  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八、教师即兴作诗送给学生:

  柳绿花红满面春,清山碧水荡诗魂,

  翁卷辞曲大智慧,画意诗情万古存。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7

  问题提出

  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了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目的

  1、独立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习惯。其中学习重点是:读懂诗意,熟读成诵;学习难点是: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过程设计

  老师在学生读通诗句的基础上引领孩子疏通字词,了解诗意,想象画面,体会意境:

  1、初步领悟诗歌

  师:从小学一年到现在我们学了很多古诗,回忆一下,我们是怎样学习古诗的?首先要借助注释,疏通字词,接着读通诗句,了解诗意,最后想想画面,体会情感。下面我们借助注释,疏通字词,了解诗意,如果还有不懂的地方请作上记号。

  师:借助注释,你知道哪些词和句的意思?

  生:我理解山原、白满川、子规、了的意思……

  师:大家有什么不懂的地方吗?

  生:我不理解蚕桑。

  师:哦,他不理解蚕桑,有谁了解?能帮他解答一下吗?

  生:蚕子、桑叶、蚕桑树…..

  师:刚才我们借助注释知道了是结束的意思,再把蚕桑放进句中读一读——刚刚结束蚕子和桑叶又插秧,通吗?蚕桑该做什么讲?

  师点拨:看来理解古诗,不能用常用的分解法或简单的从字面上理解,要放到诗句中去读。

  2、进一步感悟诗句

  师:乡村人家多忙呀!难怪诗人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这里的闲是什么意思呢?你能组词说一说吗?

  生:清闲、悠闲、空闲、休闲、闲暇……

  师:哪些词的解释放在这最合适?你能说说原因吗?

  生:清闲的意思是没有什么事情做,所以放在这儿最合适

  空闲的意思是人们没有事情做,很无聊……

  师:你们说得言之有理,老师总结一下你们的说法,其实你们都想说,乡村每个人都很忙,没有人闲着呀!由此可见,他们就是这样勤劳,来,让我们赞一赞勤劳的人吧!齐读第二句诗。

  3、理解词语,想象画面

  这句写人赞人,而第一句写景,这句里你们还有哪些词理解有困难?

  生: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师:刚才我们知道子规的意思是杜鹃鸟,读读第二行诗,你知道杜鹃鸟在什么地方干什么吗?

  生:杜鹃鸟在雨中鸣叫

  师:雨下得怎么样?像什么?你能用上比喻和拟人手法说说吗?

  生:雨像烟雾一样又轻又小。

  蒙蒙细雨一直下着,让天空蒙蒙胧胧,像童话中的仙境。

  那雨丝很细,细得像牛毛、花针、银丝,我的眼前仿佛蒙上了一层轻纱。

  雨丝轻得像烟雾在我眼前萦绕……

  4、从画面中,体会情感

  师:简单疏通诗意后,我们感受到乡村的景色很美,现在让我们再一次走进诗句,品味其中的关键词句,或许你对诗人笔下的乡村四月有些新的认识。

  师:在第一行诗中哪些词语给你留下了深刻的感受?

  生:绿遍山原的“遍”

  师引导:绿遍山原就像什么?

  生:放眼望去,山陵和原野满是的绿色,这绿色像给大地铺上了一层碧绿的毛毯。

  师:你抓住“遍”字想开去,一用上比喻句,画面就变得更活了,更美了。谁还能用上比喻的手法说说你的眼前出现了什么画面?

  生:此刻的山原已经变成了绿色的海洋,像绿墨水打翻了似的;

  这绿色仿佛是山原的绿衣裳,让山原充满生机;

  山原绿得仿佛是被绿油漆染过似的……

  师:在大好的春光下,你都看到那些绿色?

  生:到处都是绿色,深绿浅绿,耀眼的绿,灰暗的绿;或浓或淡的新绿……

  绿得鲜亮、绿得耀眼,绿得充满了生机。

  师:抓住能引起你想象的词,联系生活的场景,选一行诗,写写乡村四月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用上学过得好词佳句就更好了。

  (放音乐自己写,再交流)

  师评:随着你的描述,我仿佛看到看到一块块明镜似的水田,泛着点点银光,使乡村得更纯,如同无瑕的翡翠。你丰富的想象,让我听到了杜鹃鸟清脆的鸣声,和着沙沙的雨声,让这幅画卷充满生机,这真是一首动听和谐的春之曲呀!

  5、说出感受

  师:乡村四月有声有色,有静有动,色彩鲜亮,充满生机,多美的田园风光!合上书,闭上眼,想象着画面,读出你的感受。(齐背)

  师:春天是万物复苏的时节,是农家耕种的时节,看着乡村四月大好的春光,看着家家户户忙碌的身影,我不由得想起了一句话:“一年之计在于春”,你能体会乡下人家此时的心情吗?

  生:他们很快乐。师:为什么快乐?

  生:为秋天的丰收,为过上好日子而快乐。

  师:对,他们享受着大好的春光,憧憬着幸福的生活。春天,他们不仅播下的是种子,还有希望!他们春天播种希望,秋天丰收硕果,累,但快乐地享受生活。

  6、师:诗人就这样饱含赞美之情,写下了这充满活力的乡村美景,放声朗读,读出你心中的情感吧!(齐背全诗)

  在孩子们的朗朗书声中,本堂课画上了圆满的句号。

  重点与难点

  读懂诗意,熟读成诵;想象画面、体会情感。

  学习资源

  挂图、网络资源等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8

  教学目标:

  1.正确读写“蚕桑、了”等字词。

  2.指导学生入情入境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3.体会诗的内容,想象诗中描绘的景物,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

  4.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对古诗的热爱之情。

  教学准备:

  1.教师准备课件

  2.学生熟读《乡村四月》,读读注释,想想每句话大概意思。

  3.学生用三句话整理资料介绍诗人。

  4.学生复习学过的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

  一、旧诗导入,弄懂诗题,知作者(课件1)

  1.师:(满含深情地说)同学们,我国是诗的王国,我们的先人给我们留下了无数优秀的诗篇,他们如同午夜的星河一样灿烂夺目,足以使每个中国人为之骄傲。现在就请同学们回忆一下。咱们学过的古诗当中有哪些是描写田园风光的?(谁能大胆读)

  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田园风光,感受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师:齐读。再读,读准字音。读了这四个字,你读到了什么?

  师: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板书)翁卷 宋朝人

  师:有谁了解翁卷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介绍(2名左右)

  教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照、徐玑合称“永嘉四灵”。一生没有做官,喜欢田园生活,擅长作田园诗。(课件2)

  二、听录音感悟,集中评价,整体感知

  师: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一起走在乡间的小路上,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播放课文朗读)

  师:1.你觉得这位老师读得怎么样啊?

  2.其实,你们说的这些就是读古诗的基本要求。相信你们平时也一定也是这样读的。现在就请你们翻开书本108页,自己这样读一读吧。

  3.刚才老师听到同学们琅琅的读诗声,都快被陶醉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一读,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听他读得怎么样?

  4.咱们同学善于倾听别人朗读,你听出了什么?(好?哪里好?   不好?那你来读读)

  5.诗中有一处“两个平舌音”在一起,特别难读,是哪个?(蚕桑)(课件4)

  6.诗中有几处多音字,在哪?

  是了。在这儿是什么意思?(结束)。当它做结束的时候。它就读(liao)。(课件5)

  7.请1、2组的同学熟练地把最后一句读一读。(老师听出你读得好,请你读吧。全班齐读整首诗吧)

  8.读了整首古诗,你的眼前有怎样的情景,画面呢?

  乡村四月的景色被大家读着读着就勾出大概的轮廓,这就是多读的魅力。它使字里行间的画面立体起来了。

  三、小组交流感悟

  1.小组内轮流读古诗,推选出读得最好的同学。讨论诗中描写了哪些景物用线画下来,并借助注释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的?

  2.古诗一向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说法,如果能把文字读成画面,那就了不起了。哪一小组愿意这样读。还有哪组愿意这样读。

  3.他们读得好吗?为什么?

  4.大家一起读吧!相信投入地读你们一定能把文字变成画面。

  5.亲爱的同学们,此刻,老师已经被陶醉了,就让我们在翁卷的指引下,走入前两句诗吧!

  四、品诗

  (一)1.(谁来读?)你们听听前两句的描写,让你们看到了哪些景物?

  2.指名答相机板书。这些景物你们看到了吗?它们是什么样子的?想说哪个就说哪个吧?

  3.相机解:绿遍山原

  白满川   用“川”组个成语,说说“川流不息”中的“川”是什么意思?这边的川是什么意思?“白满川”具体是描写哪里的景物?

  翁卷还被哪些美景吸引了呢?再读前两句诗吧!

  解:子规   雨如烟

  这样的景色,给你们的感受是?(用一个词说)

  把你们的感受送进去读。

  4.感谢同学们是你们把老师带入这样的美景,请你们用语言把眼前的美景说说吧!

  5.把你们的理解送进去,再读前句诗吧!

  过渡:此时,连子规也不闲着,听(播放叫声)它在声声地啼叫,它在说些什么呢?

  (二)说得好呀!它在催我们干农活了。到底该干哪些农活呢?自己读后两句吧!

  1.你读到了什么?

  2.后两句中哪两个字最能体现村民忙碌?(相机板书:    才    又     )

  3.怪不得诗人写道:乡村四月?(板书:闲人少)

  4.这样的忙,该怎样读出来呢?请你读。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村民的忙碌。

  5.全班齐读

  想像:忙碌的村民一边忙一边会想些什么呢?(指名答)

  虽然忙但忙中有乐啊!把你们的感悟再加进去,读。

  五、回归整体 感情升华

  1.同学们,让我们回过头来看整首诗吧!前两句和后两句描写的内容有什么不同?(板书:景  人)勤劳也是一种美啊

  2.如此的美景,如此的村民,此刻翁卷都看见,他会说些什么?会做些什么呢?

  3.同学们啊,此情此景,你们也都看到了。你们又想说些什么呢!

  4.是啊!咱们的心和翁卷的心是相通的,现在就把自己当成翁卷,读出来吧!

  5.初夏,我来到了乡村,举目望去,(绿遍山原……)

  6.谁愿意自己诵读。

  7.配上音乐:一起诵读吧!

  8.亲爱的同学们,此刻我学得语言已经无法表达我们的赞美之情,“言之不足,故咏歌之”让我们用歌声来赞美乡村四月吧!(音乐课件)

  六、小练笔

  古有翁卷写诗,今有四年级的同学写文,请你们拿出笔以“乡村四月”为题,把你看到的,听到的,想像到的写下来,写一篇短文。(作业布置)

  附: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山原   白满川    景美

  子规     雨如烟

  闲人少

  才……   又 ……  人勤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和溪中心小学 吕惠卿

  2009年5月7日早上我在南靖第二实验小学上了堂公开课,课题目是《乡村四月》。这首诗的作者是翁卷,共四句,28个字,表现的是初夏时节乡村的自然景色和人们忙碌、劳累的场面。

  根据课本的编排思路,我在这节课上并没有把古诗教学的东西全都揉合在一节课中,而是有所侧重地教给学生一些东西。所谓一课一得,我并不在乎这节课是不是能得到好评价,我看重的是学生是不是能享受学习的过程,学习中有所收获。从课堂效果、课堂教学中自己的感觉和后来老师们的评价来看,这节课最大的成功之处,在于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学完了古诗。

  学习古诗,不能不提到翁卷。翁公此人,文学史上留痕甚浅,查书,查网络资源,只能查到是南宋时期的浙江温州人,一生未当官,生活在乡村,喜爱描写乡村生活,写诗的时候比较注意技巧的运用,除此以外没有更多的东西。这给我的课前准备增加了一点难度。作者的生平、生活经历,往往可以转化成思想内容,反映在作品中。找不到更多的资料,我只能以教师用书中对这首诗的分析来确定这首诗的思想内容: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但考虑到今天是给县城四年级学生上课,讲这些内容,一来学生未必明白,二来好像有点太重品德教育。所以,我决定突出两点:景美,人勤。从课堂的效果来看,我认为已经完成了这个教学设想。因为在学习时,景美,人勤都是学生自己概括出来的。

  教学用书中还说,要抓字词理解诗句和诗的意境。考虑到这首诗有些地方不好理解,有些场景离学生的生活很远,所以,我决定,这首诗的教学不在这方面作设计太多的活动,简单点一下即可。那么一节课安排些什么内容什么环节呢?经过思考,我设计了以下环节:初读诗,理解诗的内容;小组轮流读诗,讨论读到的画面;全班交流,理解诗意;感情升华,入情入境地朗诵指导;吟曲,感受古诗的魅力。总的来说,一课下来,很有收获。这种收获不是语言能完全表达的。以此为激励,希望自己在以后的教学中更加完美,做一个让学生喜欢,让学生学有所获的好老师。

  不知道,这是个理想还是幻想?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9

  乡村四月

  翁卷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

  才了蚕桑又插田。

  【注释】

  ①子规——布谷鸟。

  ②才了——刚刚做完。

  【译文】

  一条小河中流淌在碧绿的山间,

  细雨微风中杜鹃在欢快地歌唱。

  乡村四月里人们是多么忙碌,

  才侍弄完蚕桑又开始了插田。

  【赏析】

  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绿原、白川、子规、烟雨,寥寥几笔就把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了出来。后两句写人,画面上主要突出在水田插秧的农民形象,从而衬托出“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前呼后应,交织成一幅色彩鲜明的图画。

  四月的江南,山坡是绿的,原野是绿的,绿的树,绿的草,绿的禾苗,展现在诗人眼前的,是一个绿色主宰的世界。在绿色的原野上河渠纵横交错,一道道洋溢着,流淌着,白茫茫的;那一片片放满水的稻田,也是白茫茫的。举目望去,绿油油的禾田,白茫茫的水,全都笼罩在淡淡的烟雾之中。那是雾吗?烟吗?不,那是如烟似雾的蒙蒙细雨,不时有几声布谷鸟的呼唤从远远近近的树上、空中传来。诗的前两句描写初夏时节江南大地的景色,眼界是广阔的,笔触是细腻的;色调是鲜明的,意境是朦胧的;静动结合,有色有声。“子规声里雨如烟”,如烟似雾的细雨好像是被子规的鸣叫唤来的,尤其富有境界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后两句歌咏江南初夏的繁忙农事。采桑养蚕和插稻秧,是关系着衣和食的两大农事,现在正是忙季,家家户户都在忙碌不停。对诗的末句不可看得过实,以为家家都是首先做好采桑喂蚕,有人运苗,有人插秧;有人是先蚕桑后插田,有人是先插田后蚕桑,有人则只忙于其中的一项,少不得有人还要做其他活计。“才了蚕桑又插田”,不过是化繁为简,勾画乡村四月农家的忙碌气氛。至于不正面直说人们太忙,却说闲人很少,那是故意说得委婉一些,舒缓一些,为的是在人们一片繁忙紧张之中保持一种从容恬静的气度,而这从容恬静与前两名景物描写的水彩画式的朦胧色调是和谐统一的。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10

  文言相柔   辉映课堂——《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清  韵)

  【教学内容】人教版四年级下册23课

  【教学目标】

  * 有感情地朗读古诗并做到熟读成诵。

  * 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会诗人对劳动人民生活的热爱与赞美。

  * 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养成主动积累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难点】

  * 抓住重点词,想象诗中描绘的情景。

  * 感悟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以及对劳动人民的赞美。

  【教学流程】【课前欣赏】播放江南乡村四季景色图,配以一曲优美的《云水禅心》,引领学生感受江南乡村的美丽与美好。

  师:同学们,欣赏了刚才几组画面,你有什么感受?谁来说说?(美  喜欢)

  是呀,这么美的乡村四季,有谁见了会不喜欢呢?

  知道吗,这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正是来自咱们可爱的家乡,来自咱们江南一带的美丽乡村!

  只要你留心观察,善于发现,其实,咱们乡村处处有美景!

  一、揭示课题,了解诗人

  【导】有人说“江南”的同义词是“沉醉”!因为江南的每一个季节,每一个月,都是那么的令人陶醉!现在虽是四月,可它却还是农历的二月之末。那江南的乡村四月又是如何的呢?

  这节课,就让我们一同走进“乡村四月”(板书)(学生读题)

  这是一首诗歌,作者是南宋诗人翁卷先生,对比李白、杜甫、白居易,他显得有点陌生。那就让我们一起去了解了解这位翁卷先生吧。

  (课件出示翁卷的资料)——指生读一读。

  【渡】翁卷的家乡在浙江温州,离咱们这儿还是有一定的距离。让我们跟随诗人一同去感受他那儿乡村四月的气息吧!

  二、初读古诗,读通诗句

  1、出示全诗(同学自个儿练读)

  2、读准“了”的音。(课件展示)

  3、指导读通诗句

  同学们,古诗跟音乐一样,也是有节奏,有韵律的。七言绝句讲究前四后三的节律。

  (课件出示标“|”的全诗)哪位同学来展示展示你有韵律的朗读。

  4、师生多形式合作读诗(掌声合作愉快!)

  5、通晓诗文

  同学们,读诗这么多遍,你知道在诗人翁卷的笔下都描绘了那些景物吗?(用“—”标画出来)

  师相机板书:山原  子规  川  雨

  诗中除了写景,还写了什么?(人)

  三、品读诗句,感受景美

  【渡】这山原,这子规,这川,这雨,构成了乡村四月一道亮丽的风景。

  风景在哪?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出示一、二句诗)瞧,风景这边独好!请你亮出自己的嗓子,好好读一读吧!

  读着,读着,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透过文字能读出画面,会读诗!就该这样读诗!

  * 品读“绿遍山原”

  “山原”是什么?(山陵和原野)

  师:“山原”,其实就是江南的丘陵小山。那小山连着平地,平地连着小山。平地小山,小山平地,交错着,绵延着,这就是——(生:山原)(师边说边画示意图)

  诗人说“绿遍山原”,这是怎样的绿啊?

  初春:草色遥看近却无

  晚春:树头花落未成阴

  四月:草木成荫满目翠

  师:就是这样的绿。我们来到山间,看啊,山间的原野怎么样?——绿了!往山脚下看,怎么样?——绿了!往上看,山腰怎么样?——绿了!再往上看,山顶怎么样?——也绿了!这座小山怎么样?——绿了!那座小山怎么样?——也绿了!这片原野怎么样?——绿了!那片原野怎么样?——也绿了!是啊,一座座小山绿了,一片片原野也绿了。这就是——绿遍山原!(给示意图着色)

  谁能用你的朗读,把这绿绿的山原给展示出来?(指导朗读)

  师:在这一片绿色之中,诗人还看到了一种耀眼的色彩,那是什么?(白色)

  诗人说“白满川”。这“川”让我想起了两个词“一马平川、川流不息”。这“川”不禁让我想起李白的诗句“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崔颢的“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解“川”意)

  这里的“川”指的又是什么?(平地——是稻田啊!)

  师:适逢农历四月,乡村的人们已经在翻耕好的田里灌满了水,即将准备插秧了。水田被天空的亮光映照着,显得怎样?——白亮亮、白茫茫。(出示课件)看啊,就是这样的白亮亮、白茫茫,诗人称之为“白满川”!

  师:是呀,乡村四月,到处都是青山,到处都是白水。绿得鲜亮,白得耀眼,绿白辉映,令人陶醉!美吗?谁能美美的读一读这句诗?(课件出示:绿遍山原白满川)

  【渡】知道吗,在江南的乡村四月,这样的青山,这样的白水,往往笼罩在蒙蒙的细雨之中。(课件出示乡村烟雨)那细雨绵绵的,像什么?(牛毛花针青丝轻尘烟雾。。。)就是这样的细雨,轻轻的,它飘落在你的脸上,抚摸着你的脸颊,轻吻着你的额头,惬意至极。就是这样的细雨,密密的,它飞舞着,飘洒着,整个乡村都像罩上了一层薄薄的烟雾。难怪诗人会说“雨如——(生:烟)”再读轻些,“雨如——烟。”

  师:这般的乡村,这般的美。如诗如画,令人陶醉。听(播放子规声),这是什么声音?它在歌唱什么?

  师(染情导读)孩子们,看啊,那绿的山原,白的水田,如烟的雨,如歌的子规声,看着这样的美景,置身在这样的蒙蒙细雨之中。我真想高歌一曲,直达胸臆,又想静静的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以表示我满心的愉悦!难怪诗人会情不自禁地吟诵出这样的诗句:(课件: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结语】真是一幅有声有色,意境朦胧的乡村画卷。诗人竟用寥寥数笔就把江南水乡初夏时特有的景色勾勒得淋漓尽致,令人叹服!

  四、品读诗句,感受人忙

  生活在这里的水乡人家,他们此时又在干什么呢?咱们看看去。(课件出示鸡群乡村)

  咦?人都哪去了?怎就不见一个人呢?小朋友,请你告诉我,村子里的人都干什么去了?(生:蚕桑  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蚕桑”吗?养蚕要做些什么?

  你知道水乡人家是怎么养蚕的吗?咱们去见识见识吧。(课件出示养蚕画面,师简介:采桑——给桑——“上山”——收茧)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尘泪始干)

  孩子们,养蚕要做这么多工作,怎么样?(繁忙辛苦)

  是呀,多么繁忙而辛苦啊!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

  你知道什么是插田吗!(播放插田图)这就是插田。你们插过田吗?老师可是拔过秧,插过田,割过稻子,种过田。面朝黄土,背朝天。感受五个字——实在是辛苦!看到这幅画面,不禁让我想起杨万里的《插秧歌》(课件出示)

  孩子们,读了杨万里的《插秧歌》,我们更加明白种田怎么样?——辛苦!粮食怎么样?——来之不易!因此,请记住:(师)谁知盘中餐,(生)粒粒皆辛苦!

  师: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既要忙着蚕桑,又要忙着插田。(课件展出“蚕桑”、“插田”两幅画面,指导读与悟)

  师:这边人们要忙着——(生:蚕桑)   那边又要忙着准备——(生:插田)

  这边刚忙完了——(生:蚕桑)     那边有忙着开始了——(生:插田)

  今天刚忙完了——(生:蚕桑)     明天又忙着开始了——(生:插田)

  你看,乡里人家,这边要忙着蚕桑,那边又要忙着插田;今天要忙着蚕桑,明天又要忙着插田。孩子们,蚕桑辛苦吗?插田辛苦吗?那就请你们时常记住这句话:(课件展示)

  读:每一衣,则思纺织之辛苦;每一食,便念稼穑之艰难。(你理解这句话的意思吗?)

  就是这样的乡村四月,人们忙着蚕桑、插田,插田、蚕桑。如此繁忙的两个场景,诗人竟用了非常传神的三个字就串联了起来,是哪三个字?(才了又)

  读:才了蚕桑又插田(感受乡村人家的繁忙与辛苦)

  师:四月的水乡人家,除了忙蚕桑、插田,还要忙些什么?(链接农忙谚语)

  三月雨,贵似油;

  四月雨,好动锄。

  清明前后,种瓜点豆。

  清明早,小满迟,

  谷雨种花正当时。

  一句一句的读,你读懂了什么?

  师:趁着这美好的时光,乡里人家忙完了蚕桑,又要插田,忙完了插田,又要忙着栽瓜点豆,这样的乡村四月,如此繁忙,人人不得闲。难怪留守家里的只有那群老母鸡、大公鸡。所以诗人会说:乡村四月——闲人少(课件出示)在范成大的笔下,没有直接写闲人少,但同样可以感受到乡村四月的繁忙与辛劳。(读《四时田园杂兴》)

  五、再读诗句,感悟诗情

  【渡】这样美的乡村,这么忙的人们,组成了一个美丽的乡村四月。让我们再来回味回味吧!   (播放《乡村四月》的视频)

  师(导读):孩子们,让我们怀揣着对乡村四月,乡里人家的热爱与赞美,请亮出你的嗓子!读!——(全诗)

  师(导读):多么动听的诗歌啊!此时,如果你就漫步在这乡村四月的小路上,看到如此美丽的田园风光。你要赞美这里如诗如画般的乡村美景,你要赞美这里繁忙勤劳的乡里人家。那就把你所有的感情都融入这短短的二十八个文字中!读!——(全诗)

  【结语】江南乡村的四季风光,总是让人产生无尽的遐想。在翁卷的笔下,江南乡村是如此之美,如此之忙。可在孟浩然的笔下,江南乡村却是另一番景象。请读读他的《过故人庄》。(课件展出)这乡村美吗?人们忙吗?(恬适、娴静)

  六、拓展读师,课外延伸

  【结语】其实,这样的田园诗歌还有很多。光范成大写的《四时田园杂兴》就有60首。他以“春日、晚春、夏日、秋日、冬日”划分为五组,每组12首。还有王维的《山居秋暝》、《田园乐》。以及陶渊明的《归园田居》五首等诗。课后,请同学们找出的诗读读,相信你对田园诗一定会有更多的了解和收获。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

  (宋)翁卷

  山原    川

  子规    雨           (美)   热爱

  闲人少   蚕桑插田    (忙)   赞美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11

  设计理念:

  通过多层次地诵读引导学生正确地理解和领悟祖国古诗文丰富语言积累,培养语感,提高学生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方式学习古诗,运用学生已有的画画认识基础和多媒体手段让学生身同感受地心领神会进入诗中的意境中去。

  教学目标:

  1、认识“蚕、昼、耘”3个生字,读准“蚕、桑、了、昼、供、傍、耘”7个字的字音,会写“蚕、昼、桑、耘”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两首古诗,并能默写。

  3、借助注释、插图自主学习,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4、激发学生对祖国古诗的热爱,养成课外主动积累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理解诗意在诵读品味、情景想象中感受优美的田园风光,体验繁忙紧张的乡村生活,激发学生对乡村的热爱、对劳动人民的热爱。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画好乡村田园风景画,学生收集诗人介绍的资料。

  2、教师制作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赏画入诗,轻叩诗门。

  师导语:那乡间的小路,那瓜果的飘香,那青蛙的歌唱,那牛羊的成群,深深地吸引着我们,吸引我们走进田园,热爱乡村。你们都画好了自己眼中的乡村风光画吗?展示出来和我们一起交流分享一下你的大作吧!

  生汇报自己的画,师作适当评价。(预设:多么优美,多么自然啊,真想到你的画中去生活)

  老师也带来了两幅乡村生活画,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出示课件一(《乡村四月》插图画和《四时田园杂兴》插图画)

  同学们自由说说自己所看到的,师指名几位说一说。

  师:是啊,多么清新自然的乡村生活画,宋代有两位诗人分别看到这样的画,诗兴大发,各自写下一首诗来赞美乡村生活。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这两首古诗。

  板书两首诗题目,齐读课题。

  师:比较这两首诗的题目,你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了这两首诗都是写乡村的诗,,“乡村”与“田园”的意思差不多。

  生:我发现“四月”和“四时”有区别,“四月”是农历四月,“四时”是四季。

  师:你真聪明,你是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从课外资料中找到的。

  师:从课外资料中学习是个好办法。我们要向你学习。

  二、初读古诗,走进诗屋。

  1、自由读这两首诗一遍,要求读准读通。

  2、指名读,指明“了(liao)、蚕(can)、桑(sang)、昼(zhou)、  耘(yun)、供(gong)、傍(bang)”的正确读音。“昼”字写法:太阳升出一尺,白昼开始了。

  3、男女生相互读二诗,相互评价。

  4、齐读两首古诗。

  三、学习古诗,撞击诗心。

  a、叩响古诗《乡村四月》

  1、乡村四月是一副怎样的画面?人们在做什么呢?请全班女生来读一读。

  2、读得多好啊!同桌之间借助注释,插图合作弄清诗意。

  3、交流汇报。

  师:读着诗句,看着插图,我们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了原野的水面映着天空的光辉。

  师:你是怎么知道的?

  生:我是看到注释再看插图就明白了。

  师相机多媒体展示课件二(“白满川“的乡村画)

  师:我们来看一看这一副画,天空的光辉是——

  生:白白的、亮亮的。

  师:原野水面的颜色是——

  生:白亮亮的。

  师:用诗中的词回答,真是——

  生:“白满川”。

  生:我仿佛看到了绿的山陵、绿的原野。

  师:是啊,还绿了什么呢?(相机出示课件三“绿遍山原”乡村画)

  生:绿了树木。

  生:绿了小草。

  生:绿了竹叶。

  师:绿了这么多,真是——

  生:绿遍山原。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句诗吧!再指名读。

  师:我发现你“绿、遍、白、满”四字读得特别有味,为什么啊?

  生:我觉得这四个字写出了景物的特点。

  师:你真聪明,我们跟她样读出韵味来。

  (生读诗句)

  师:好,还听到了什么,继续交流汇报。

  生:我仿佛听到了杜鹃鸟在叫。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因为注释上写了子规就是杜鹃鸟,“子规声里”就是杜鹃鸟在叫。

  师:你真会读诗!

  生:我看到了雨下得像烟一样。

  师:那是什么样的雨?

  生:蒙蒙细雨。

  师:说得多好啊!我们再来看一看图画吧!(相机出示课件四:乡村四月风光图)学生看图。

  师:谁能用诗中两句诗来赞美这幅画?

  生: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师:带着赞美的感情读这两句。(练读)

  师:这么美的画面里乡村人们在干什么呢?我们来读读三四句。

  (生诵读)

  师:你读完后感受到什么呢?

  生:我们感受到他们好忙。

  师:对,你从哪些词读出来的?

  生:才……又,“闲人少”。

  师:好,来展示读一读。

  (生读诗句)

  师:读到这,我们的诗心也唤醒了,也来作两句诗吧!下课了,同学们会在操场上玩什么游戏呢?

  (生自由回答)

  师:好,可以作诗了,我说上一句,你来接下一句。

  师:校园课间同学乐,

  生:才了爬杆又跳绳。

  生:才了跑步又打球。

  ……

  师:我们都诗兴大发了,我们课间是忙着出去玩,而诗中的人们忙着是为了什么呢?

  生:为了得到丰收。

  生:为了吃、穿、用。

  生:为了幸福生活。

  师:是的,他们的心情怎样?

  生:是快乐的。

  师:是的,尽管累但是快乐的,勤劳的人们用自己的双手得到了自己的收获,得到了自己的快乐,我们带着快乐的心情来诵读全诗吧!

  (生诵读)

  师:多么好的一首诗啊,诗人是谁啊?谁来为我们介绍。

  (生介绍)

  师:把快乐送进诗里,告诉诗人翁卷,我们配乐再诵读一遍。

  (生配乐诵读一遍)

  师:太美了!我都陶醉了,让我再美美地陶醉一回吧!

  (生再配乐诵读一遍)

  4、过渡:《乡村四月》村民在优美的乡村画卷中,忙着劳动,得到自己的快乐。《四时田园杂兴》诗中又有哪几种人物,他们又在忙些什么呢?我们来学习下一首古诗。

  b、叩响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1、齐读古诗《四时田园杂兴》。

  2、谁来帮我们来介绍一下诗人?

  (生介绍诗人范成大)

  3、学生合作探究诗中写了哪几种人物,他们在干什么?

  4、交流汇报。(师相机出示课件五《四时杂兴》插图画)

  生:我读懂了写了村庄儿女和童孙。

  生:我读懂了村庄儿女白天耕田,晚上织麻。

  生:我读懂了童孙学种瓜。

  师:真了不起!读懂了这么多,我们再来读一遍诗,读出意思来。

  师:谁能告诉老师三、四句诗的意思。

  (生回答,生补充)

  5、拓展

  师:村庄儿女还做了哪些农活?

  生:养猪。

  生:种菜。

  ……

  师:真是应了题目中的哪个字?

  生:杂。

  师:再读题及全诗,要读出情趣来。

  6、悟诗情

  师:诗中写的是夏日农忙时节农户一家繁忙的景象,也是一位老祖父眼中的农忙景象,你从哪些词可以读出来。

  生:我知道了,难怪叫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管小孩叫童孙。

  师:你真机灵!诗人晚年隐居故乡石湖,以老农自居,以老祖父的眼光爱怜地看忙碌的农户,有播种就有收获,让他对农事活动饶有兴致。想象范成大见此情景会对村庄儿女说些什么?

  (生自由读)

  (诵读一、二句)

  师:和种瓜的孩子说什么呢?(师扮老人,学生扮童孙)

  情景再现

  师:孩子,你还不懂怎样耕织啊!

  生:老爷爷,我可以在桑树旁学习种瓜啊!

  师:多懂事的孩子,多聪明的孩子,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师:我们来以老爷爷的口吻来诵读这首诗。

  (生练习表情诵读)

  师:多么纯朴的劳动人民,多么朴素的田园生活,忙忙碌碌却开开心心,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热爱之情来。

  (生练习感情诵读)(配乐)

  四、巩固延伸,触摸诗情。

  1、比较两首诗,发现共同点。

  2、生自由汇报。

  3、齐诵两首诗。

  4、延伸。

  从古到今,多少文人墨客,陶醉在远离尘世,民风朴实的乡村迷人世界,用心灵触摸田园风光,用情浓意切的诗笔勾勒农村景象的清新朴实。课后把这两首古诗默写在自己的田园风景画上,积累王安石的《书湖阴先生壁》,白居易的《池上》。

  同学们,我们祖国的古诗文灿若星辰,用我们的心灵叩开古诗文大门,你会感悟到许多许多。最后,我送一句诗给大家,“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设计意图:

  [“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的诗”,我设计让学生从自己的画中入手,再到诗中画,切入诗句学习,让学生学习中画中有诗,诗中有画,在诵读中自然进入诗境中,用幼小的心灵感受诗句的清新朴实。在学习任务设计上充分激发学生主动学习欲望,要知道学生是一把需要点燃的火把,。如:说出景物特点,用“才……又” 来作诗,读懂了什么?发现称图中那么大的人为儿女等。通过多层次地诵读让学生的心与诗心撞击情与诗情融合。]

  板书设计:田园诗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宋]翁卷[宋]范成大

  绿遍白满景美村庄儿女耘田织麻

  闲人少:才…又人忙童孙:学种瓜

  (此案例获市古诗文案例竞赛一等奖)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12

  《乡村四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会认“蚕”字,会写“蚕”“桑”两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诵、背诵古诗,并能准确无误地默写。

  3、理解诗意,想象画画,体会情感。

  教学重、难点:理解诗词的内容,体会诗人的情感。

  教具准备:多媒体、展示台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

  同学们,你们喜欢古诗吗?老师非常喜欢。我们中国是诗的国度,早在唐代就出现过像李白、杜甫这样伟大的诗人,他们才华横溢,为我们留下了无数的优秀诗篇。今天,让我们再来感受一下古诗的魅力,来学一首新诗。(板书:乡村四月)

  二、弄懂诗题。

  1、看到诗题你知道了什么?(生:这是一首描写乡村的古诗。)

  2、这是一首描写江南初夏田园生活的古诗,它的作者是翁卷。(师书翁卷)

  三、知晓作者。

  1、有谁了解翁卷?抽名学生介绍:(生:南宋诗人。)

  2、师补充:翁卷,字灵舒,永嘉(今浙江温州)人,南宋诗人,他很有才华,与赵师秀、徐熙、徐玑合称 “永嘉四灵”。一生不曾做官,他特别喜欢田园生活,尤其擅长作田园诗。

  四、整体感知。

  1、现在就让我们随着诗人的足迹一起走进乡村四月,去感受乡村初夏的气息吧。请同学们自由读古诗,要把字读准,把句读顺。

  2、出示多音字。

  1iǎo(一目了然、了解)

  了   liào (同“瞭” 望)

  1e(吃了,买了,走了,算了)

  3、教师范读(播放录音)

  4、生自由读(读三遍)

  5、指名读。

  6、学生齐读。

  五、知诗情,悟情意。

  1、大家刚才读的非常有味道,下面我们就来理解古诗的意思,先学头两句(生齐读这两句)

  ①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山原:指山陵和原野。白满川:指稻田里的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川:平地    子规:杜鹃鸟。如:好像。

  诗意: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满是绿色。稻田里一片水色,映着天空的光辉。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色。(板书:景美) 

  2、是啊,这哪里是乡村,这简直就是人间仙境啊?生活在那里的人们一定无比的幸福,那么,此时他们又在干些什么呢?(生齐读后两句)

  ②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才:刚刚    了:结束    蚕桑:种桑养蚕。

  诗意: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都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刚忙完了采桑养蚕,又开始插秧种田了。(板书:人勤)

  3、诗的前两句写的是什么景色?(生:前两句写农村初夏的景色)。

  4、诗的后两句写的是什么景象?你从中体会到什么?(生:后两句写农人的忙碌景象,体会到了农民的辛苦、勤劳,他们不误农时,辛勤劳作,值得赞扬)。

  5、《乡村四月》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表达了诗人对乡村生活的热爱和对劳动人民的赞美之情。

  (板书:赞美)

  六、感情升华。

  1、同学们,通过刚才的学习,我知道大家对古诗内容已经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我们被美若仙境的田园风光所陶醉,更为这里勤劳忙碌的人们而心生敬佩,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种陶醉和敬佩之情再读古诗,谁愿意到前面来读读?(先请男、女生各一个上台诵读,然后全班齐读)。

  2、能背下来吗?(生自由背诵古诗,然后全班齐背)

  3、默写这首古诗(先请男女生各一个上台默写,然后全班默写)

  七、拓展阅读。

  1、其实,像这样描写田园生活的诗,我们曾经也学过一些,比如说孟浩然的《过故人庄》、王维的《山居秋暝》还记得吗?像陶渊明、谢灵运、谢眺等等,他们都很热爱田园生活,也写了一些田园诗,课后我们可以找出来读一读,我相信你一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八、作业:

  画出前两句诗所描写的景象。

  绿遍山原白满川

  子规声里雨如烟。

  板书:

  景美

  乡村四月              赞美

  人勤

  教学反思:

  在教学《乡村四月》之后,我发现无论是在教学设计还是在课堂把握与生成方面都存在许许多多需要学习的空间。由于自己本身基础不好,经验不足,所以在课堂上碰到了许多的问题与障碍。

  首先,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我觉得有的老师说的很好,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其次,在后面的引导学生感悟“绿”这个环节时我也把握不好。此时,我让学生对“绿”展开想象:通过这个绿字,你仿佛看到什么绿了呢?但是,在课堂实施的时候,由于我在引导学生说话方面的能力的欠缺,学生想象得不够深入。此时,如果能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想开去,比如说:竹子绿了、稻田绿了……那学生对意境的想象就达到了,对诗歌的理解也深刻了。在学生能够透过文字想象出一幅幅画面之后,我就指导学生朗读全诗,打算让学生从画面回归到文本。但是,经过老师的指点,我发现如果在将文字分割成画面之后还需要一个画面的整合才行,才能真正达到在学生脑中留下一个富有意境的画面,否则在学生脑中之后一个个想象的片段,那也是不能达到意境美的境界的。

  第三、关于在最后一句中的关键:……才……又…… 从这个关联词中最能感受到人们忙碌。我想这里应该也是个可以抓的切入点。这里可以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感受由这个关联词所体现出的情感温度,突出人们的忙碌。经过有些老师指点,这里可以对“蚕桑”和“插田”这两个农村特有的生活场景都是可以进行展开的部分。由于这两个生活场景对学生来说较为熟悉,可以让学生对文本产生亲近的感觉,同时还可以告诉学生一些他们平时不是很了解的农业生产规律。

  第四,在整个教学设计中由于自身能力的局限我没有考虑到要适时地让学生感受诗歌的内容和形式上的某些特点。比如:押韵、诗人的写法、句式等等,当然只要渗透就够了。而我只知道让学生在朗读中感受到诗歌是琅琅上口的,但在诗歌的其他特征方面却没有提点到。

  人是要不断学习的,在以后的日子里要着重在自己欠缺的方面多下苦功了。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篇13

  四年级下册第六组是“田园生活篇”,司空见惯的生活小景、生活小情我们平日都熟视无睹,怎样让孩子们能从中体会到有情有趣呢?最关键的是怎样让田园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蛙鸣阵阵、鸟啼声声,能从字面上升到画面然后再到学生的言面呢?从下面的教学回想中,您应该能看到我的设计思路。

  沉睡了几千年的诗歌,沉淀了几千年的情感,要想一下子打开闸门,活生生地展现在孩子们的面前,唯有唤醒他、亲吻他。

  一、唤起生活的记忆。

  (一)节气歌中寻找生活的记忆。

  师:还记得节气歌吗?我们一起来背背。

  (节气歌背完后,师生对说二十四节气。边说边出示二十四节气)

  师:我们都知道,二十四节气和农事有非常密切的联系。板书:农事

  师:知道什么叫农事吗?

  生1:就是农村里做的事。  生2:就是农活。

  师:到了一定的节气,农民都知道该做什么农活。回答四月的两个节气:“清明”“谷雨”,你知道关于这两个节气的谚语吗?

  生:清明前后,种瓜点豆;清明要晴,谷雨要淋。

  师:每到这个时候,在空旷的田野,我们总能听到一种鸟的叫声,知道是什么鸟吗?

  生:布谷鸟。

  师:它是怎么叫的?

  生模拟。

  师也模拟:阿公阿婆,割麦插禾。原来是布谷鸟提醒大家要割麦子插秧了。

  设计意图:唤醒学生的知识积累,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把学生的思绪引向田园,奠定学习田园诗的知识与情感基础。

  (二)语言的描述实化生活记忆。

  师:那这个时候,你们的爷爷奶奶爸爸妈妈又在家做什么呢?

  生1:给柑桔树剪枝。

  师:这个时候,走到桔园里,会有什么感觉?

  生1:闻到香味。生2:看到大片大片绿油油的叶子。生3:站在柑桔园里,你会感觉好像漂浮在绿色的大海上,点点白帆似的小花不时散发出一阵阵淡淡的清香,你怎么也拒绝不了诱人的花仙子的邀请,不得不和她一起穿行其中。

  师:原来在柑桔园劳动也是一种美的享受。

  生2:我爷爷在种玉米。   生3:我爸爸在施肥。   生4:我奶奶在种菜。

  生5:我爷爷奶奶在采茶。我也帮他们采茶了,茶树一行行整齐地排列在山坡上,随着山势的起伏,就像大海里的波浪,一片片茶叶得像抹了油似的,绿得发光,绿得鲜亮。那茶叶的清香啊,真可以让人不喝就醉了。

  (师边听学生说边板书:剪枝、种玉米、施肥、栽菜、采茶)

  设计意图:这里算不上繁华的闹市,也不能完全算是幽静的乡村,只有部分逐渐矗立的工厂取代了原来的稻田秧苗。但孩子们还是有机会到仅有的田地里去,所以我就是要通过引导让孩子们知道在四月的部分农活,感受到四月的美,更重要地是感受到劳动中美的感受。这是一个情感体验的过程,同时更是一个练就语言的过程。

  (三)语言演练富化情感的生成。

  师:你能用“既……又……既……又……”把这些农事连起来说说吗?

  生:四月,农民伯伯可忙了,既要为柑桔树剪枝,又要种玉米,真是忙得不可开交。

  ……

  师:从这些句子中我听出了一个字

  生:忙

  师板书:忙

  师:你能用“不论……不论……都……”把做农事时的景色说说吗?

  生1:四月,不论是在柑桔花翩翩起舞、尽情散发无尽芬芳的桔园里剪枝,不论是在绿海似的茶园里边欣赏诱人的绿色、品味醉人的芳香边唱着采茶曲采茶,都是那么有滋有味。

  ……

  师:我又从中听到了一个字

  生:美

  师板书:美

  师:是啊,一年之计在于春,他们为收获而歌唱为希望而歌唱。

  设计意图:语文是用灵性的语言来传递的,用第六组第一篇课文中学过的关联词说话,把农事、农景说出来,将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新知识的学习联结成了一个全新的通路,同时也创设出了古诗学习的情与景。古诗本来就是最有灵性的,给孩子们展示灵性的语言的平台,给溢满灵性的古诗开启一道外溢的出口。让灵性从诗中流向孩子们的心田。

  二、唤醒文字的记忆。

  (一)读清文字。

  师:是啊,无数诗人为乡村的美景而陶醉,为乡村勤劳的人们而吟诵。今天,就让我们跟随翁卷来到这迷人的《乡村四月》。注意:卷在这里是表示动作的意思,所以应该读第三声。快读读这首诗吧,注意把字音读准,把诗句读连贯。

  师:这首诗中还有个多音字,找出来读读。

  (学生找出了“了”字,有的读li?o,有的读le)

  师:这个字到底该读什么呢?

  (分别出示li?o和le的几种意思,学生对照注释找答案。最后定为li?o。)

  师:扫除了障碍,快读读吧。指名读,齐读。

  设计意图:给出“了”的两种读音的意思,学生在选择中不仅能知道“了”到底怎么读,而且也了解了“了”在诗句中的意思,更重要地是教给了学生学习的方法。

  师:那快把这首诗读给大家听听

  设计意图:学会七言律诗的读法。

  (二)读懂文字。

  师:学古诗不仅要读会,还要会理解,把你们平时的好办法给大家说说。

  生1:可以借助图画和注释理解。

  生2:先大致地把会理解的诗句想象成一幅画面,如果还有不懂的词语就猜一猜,猜不到还可以问同学和老师。

  生3:有时还可以想以前学古诗时的意思。

  生4:还可以结合文字、图画编故事。

  (学生边读古诗边理解,教师在走廊上时不时被兴奋的学生拉住,把自己的理解说给教师听。)

  师:你读懂了什么?

  生1:我知道了“绿遍山原白满川”就是山陵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和水色与天空的颜色交相辉映。

  生2:我知道了翁卷是站在山上看的远处。看到了高山和田野都是绿油油的,稻田里的水色与天空交相辉映,显得更白了。

  师:噢,翁卷原来是站在山上看的。他观察的位置我们通常叫做

  生:观察点。

  师:翁卷站在山上看到了什么?

  生1:看到了眼前是一片绿色的世界,近处的呈翠绿色,远处呈深绿色,再远些呈墨绿色。一阵微风拂过,稻田里波光粼粼,显得更白了。

  师:“川”一般是指什么?

  生:河流。

  师:川流不息、山川中“川”什么意思?

  生:川流不息中是指人多车多,像河流。而山川中是指河流。

  师:“白满川”中的“川”呢?

  生1:稻田中水满了,像小河,但不是河。

  生2:我不知道“雨如烟”是什么意思。

  生3:就是雨像烟雾。

  师:是烟雾?

  生1:我说是早上下起了蒙蒙细雨,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是好像把天地织在一起,像仙境中的白烟。

  师: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记得在《咏柳》中有过这样的方法。

  生:是比喻句,那句是“二月春风似剪刀”。

  生1:我读懂了“子规声里雨如烟”:就是在布谷鸟的叫声中,细雨蒙蒙,就像是薄薄的烟雾。

  生2:还可以这样说:蒙蒙细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就上起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传来了几声布谷鸟的叫声。

  师:是啊,布谷鸟的叫声特别动听。更是显得乡村的幽静。

  生6:我从“乡村四月闲人少”知道了,乡村里人们都特别忙,没有空闲。

  生7:我从“才了蚕桑又插田”知道了,刚结束蚕桑又要插田了。

  师:在我国南方现在正是养蚕的好时候,蚕桑就是养蚕。插田呢?

  生:插秧。

  生:我知道了,就是刚养完蚕又要插秧了。

  师:这时请大家用因为和所以把最后两句诗连起来说说。

  生思考后:因为才了蚕桑又插田,所以乡村四月闲人少。

  设计意图:古诗要读出画面,在画面的基础上理解。同时读懂古诗的过程更是一种学习方法的训练、语文能力的培养过程,任何时候,只有把学习与运用结合起来,理解与想像才能真正落到实处,学生的语文能力才能得到真正的培养。

  (三)创意文字

  师:透过你的理解,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把你看到的这一幅画给大家描述再来。

  生:那是一片怎样的绿啊,近处的田野,远处的山,都绿得那么有生机。翠绿、深绿、墨绿一浪接一浪,那么和谐。稻田里水波粼粼,时而映出天空,显得那么白,时而映出青山,显得那么绿。淅淅沥沥的雨下个不停,天地间像织上了一层薄薄的白雾。听,远处又传来几声布谷鸟的叫声。这么美的景色却没有人来欣赏,噢,原来是因为他们太忙了,刚刚养完了蚕又得准备插秧了。

  (经过好几个学生的补充与描绘,一幅更美的画面诞生了。)

  师:好美的画面啊,把你心中的画面读出来。

  生读。

  师:把你们心中的画面读出来吧。

  师:是啊!绿和白是画的底色,山陵和田野是画的主体,再加上淅淅沥沥的细雨点缀,和着“阿公阿婆”的子规歌唱。声声色色,情情景景,真是让人心旷神怡。

  教师边小结边板书:绿(山原)    白(川)

  子规          雨   烟

  师:让我们再把眼前的美读出来。

  设计意图:古诗、国画同为国粹,诗画一体,诗人是把一幅画凝炼成一首文质兼美的古诗,而我们教学的目的又是把诗还原成那幅精美的画,并且要画出形画出意画出神。这就需要引导学生再创画面,用语言再创画面。在画面中,达到景人合一的境界。这是一个积累语言、创造语言、放飞想像、领悟情感的过程。

  三、唤醒生活的乐趣。

  师:古时候像这样心向田园、情系田园的诗人很多,他们把所见到的田园风光和自己的情融为一体,形成了文质兼美、语言凝练的古诗,我们把这样的诗叫做田园诗,把这样的诗人叫做田园诗人。著名诗人范成大就是其中之一。

  师:我们已经背过范成大的另外一首《四时田园杂兴》,一起背一遍。“梅子金黄杏子肥”

  师:出示“昼出耘田夜绩麻”整首诗。请大家读读这首诗,诗中有两个多音字,请对照解释(出示两个字“供”“兴”)选择正确的读音。读出自己的理解。

  师:咱们把这首诗先读一读。

  师:找出诗中最有趣的读一读。

  生1:我觉得最有趣的是“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这一句,大人们都在各做各的事,这个小孩子什么都不懂,也学着大人在桑树阴下学种瓜。

  生2:大人们都很忙,白天晚上都要干活,孩子们也跟着凑热闹,不会锄草不会搓麻线,就拿着锄头,在桑树阴下学种瓜,我觉得这些孩子们好淘气。

  师:把大人的忙孩子的淘气读出来。

  设计意图:《四时田园杂兴》是一首情趣盎然的古诗,后两句又是趣的精华,设计中我揪其重点,直奔重点,以重点带动前两句的理解,并在后两句的趣字中引导学生想像画面,让文字还原成活生生的形象出现在孩子们的心中、语言中、情感中。

  四、唤醒平凡的你——田园。

  师:读田园诗,让我们也仿佛置身于乡村,品味到其幽静、恬适,呼吸到淡淡的清香,感受到田原绿野、小桥流水、炊烟袅袅、牧童短笛、哇鸣阵阵、鸟啼声声。

  师:我为大家选择了辛弃疾的两首词,找最感兴趣、最能理解的读读。

  尝试读读

  清平乐·村居   (辛弃疾)            西江月(辛弃疾)

  茅檐低小,                           明月别枝惊鹊,

  溪上青青草。                         清风半夜鸣蝉。

  醉里吴音相媚好,                     稻花香里说丰年,

  白发谁家翁媪。                       听取蛙声一片。

  大儿锄豆溪东,                       七八个星天外,

  中儿正织鸡笼。                       两三点雨山前。

  最喜小儿无赖,                       旧时茅店社林边,

  溪头卧剥莲蓬。                       路转溪头忽见。

  师:这就是诗的魅力,这就是田园的魅力。走进乡村,走向田园,走进古诗,你会发现,一切竟这么美!

  推荐背诵:

  《过故人庄》《四时田园杂兴》(梅子金黄杏子肥)《村居》

  《所见》《夜书所见》《宿新市徐公店》《山居秋螟》

  设计意图:辛弃疾的《西江月》《清平乐·村居》虽然都是词,但绝对是能田园诗中“趣”的代表,所以我选择这两首,让孩子们在读中,在笑中进一步感受到田园的乐趣,更进一步从平凡的景象中寻找到生活的乐趣。乐趣,在于寻找;生活,在于品味。而古诗教学,则在于唤醒!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古诗《乡村四月》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