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是宋代诗人翁卷所作.这首诗以白描手法写江南农村初夏时节的景象.前两句着重写景,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写人,四月到了,农活多了,乡里的农民们在田间地头忙开了,又是蚕桑又是插秧,突出了"乡村四月"劳动的紧张,繁忙,给人一种"一年之计在于春"的启示.整首诗就像一幅色彩明亮的图画,不仅表现了诗人对乡村风光的热爱与欣赏,也表现出对劳动生活,劳动人民的赞美.
    在初读部分我做得还不是很到位.我在初读中安排了三个层次的朗读.第一个层次是希望学生通过朗读能够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第二次的朗读,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自由读能够读懂一些字词的意思.而第三次的朗读,则是希望学生能够读出一点节奏和韵味来,把握这首诗的情感基调.在教学过程中,我第一个层次的朗读掌握的还可以.但在第二个层次上的目标实现得还不是很好.自身对于课堂也还很陌生,所以在引导学生读懂字词方面还不是很全面,比如说:"山原"这个古今用法不是很相同的也没有引导学生去了解."白满川","雨如烟"等也没有很好地让全体学生一起去理解.
    这里如果再加个环节,让学生联系注释话讲讲这几句的意思,可能学生对文本的熟悉程度会更深入一点,这样也为后面情感的挥发做下了铺垫.在学生讲了诗句的意思之后,再让学生概括地讲讲,训练学生的概括能力.最后再精练到课文中的诗句,这样学生就能体会到古诗的精练了.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乡村四月》表现出诗人对乡村景美人勤的赞美。品味、感悟古诗之韵,实现有效教学是我们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在本节课的教学中,我较好地达成了本课的教学目标。反思本课教学,我认为有三大亮点:
亮点一:读中品味,诗意盎然。
新课标提出:“阅读教学要重视朗读,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培养语感,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教授本课时,我结合本单元“走进田园” 的特点,带领学生领略古代江南乡村的美景。在诗歌文字不深奥的前提下,如何领略诗人描绘的意境呢?我采用“以读代品”的教法,指导学生反复诵读,在熟读的基础上围绕读准确、读通顺,读懂,再有感情吟诵、背诵,读出诗的节奏美、语言美、诗境美、诗情美。例如当学生抓住诗眼“遍”、“满”品味诗句时,就让学生带着丰富的想象读出辽阔的境界!当学生读懂农民们的紧张忙碌时,我就顺势引导学生逐层递进的诵读,想象丰收的情景,明白此时农们耕作的心情!正如朱熹说过:“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逐层深入地吟诵,诗歌的意境就跃然于胸。
亮点二:品中感悟,诗情画意。
新课标指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古诗教学也应该引领学生最大限度地走进诗的国度,潜心学文,会心涵咏,使这种文化滋养学生心智成长。因而我紧扣“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展开教学,利用悦耳的古筝音乐,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仿佛看到什么画面,再拉近镜头、转化镜头,把“绿原、白川、子规、烟雨”的意象巧妙串联,变抽象为具象,“披文入情”使一幅完美的图画呈现眼前。“多诵读、看注释、抓诗眼、想画面”的学法指导也在不经意中得以强化,这不正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吗?紧接着放手让学生品味三四句,体现学生能力的迁移,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使学生形成阅读古诗的能力。这样,从诗句背后的情味和意蕴感悟古诗,把平面的诗句通过学生地想象生成为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一曲曲优美的旋律,学生投身其中,感诗人所感、想诗人所想。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乡村四月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