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精选15篇)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背诵课文。

  2.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感受吉林雾凇的奇特魅力,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题解题

  1.齐读课题。

  2.在这寒冷的冬季,我们是多么想念春天的温暖啊!今天,老师为你们带来了春天的使者——梨花(多媒体出示梨花图)。看到这美丽的梨花,你想到哪些词语或诗句吗?

  3.结合学生回答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出示《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前四行)这是唐代著名边塞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诗句,请大家读一读,看看这句诗是写梨花的吗?

  4.小结:岑参以奇特的联想,把大雪纷飞的景象比作千树万树梨花盛开的美景,使这句诗成为了千古传诵的名句,今天我们要学习的《雾凇》一课,也引用了这句诗。齐读课题。

  二、切入重点,感受雾凇的形态美。

  1.请大家拿起课本,自由地、投入地读读课文,找找这句诗出现在文中的什么地方,用横线画出来,并想一想这句诗在文中指的是什么?

  2.学生自由读文,并勾画句子。

  3.指名口答,反馈。

  这句诗出现在文中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是用来描写吉林的雾凇。

  4.隆冬时节,当我们走进吉林,你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请大家拿起课本,再好好地读一读课文,看看文中描写雾凇形态美的哪些句子打动了你,待会儿请你谈一谈。

  5.学生自由读文。

  6.通过交流、朗读,品味关键词语,感受雾凇的奇特壮丽。

  片段一: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重点品读:“十里长堤、缀满”,说明霜花之多;“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明霜花之美。

  片段二: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重点品读:“千姿百态”“琼枝玉树”,通过观赏雾凇图片,句式训练来体味雾凇超凡脱俗的韵味;“情不自禁”,通过换词朗读,体会人们看到雾凇时的赞叹,进一步体味雾凇的奇特壮丽。

  7.过渡:雾凇在很多地方都会出现,为什么只有吉林雾凇被誉为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呢?它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合作学习,了解雾凇的形成及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美。

  1.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

  2.小组交流,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全班交流:

  片段一: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重点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一是要有饱和的水汽,二是遇冷凝结。

  片段二: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重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的地理位置。

  片段三: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是银松雪柳了。

  重点品读: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镀上”说明雾凇形成过程很慢;从“银条”到 “银线”再到“银松雪柳”,体会雾凇形成时的美。

  4.齐读板书,再次感受雾凇的美。

  5.齐读最后一段。

  四、拓展练习,内化语言。

  雾凇是大自然的杰作,大自然还送给人们很多的礼物,比如雨、雪、霜、雾、露,请大家课后选你喜欢的一种自然现象仔细观察并记录下来,可以画画,摄影,写几段优美的文字,或者作一首小诗。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2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我认真钻研教材,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能用自己的语言描述雾凇的千姿百态。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下面是我设计的三个教学环节:

  一、 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了解雾凇的美和多。到第二课时,我复习引入: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呢?让我们美美地背诵课文的第一自然段。

  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刚刚观赏到雾凇的奇特和美丽,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看着这样的雾凇奇观,你不由产生怎样的问题呢?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学生很自然地说出: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吉林为什么能形成这么美的雾凇呢?整节课中我就围绕着这一中心问题展开教学。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快速默读第二段,思考:哪句话概括写出了雾凇的形成?导入本节的教学。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句子,引导说出雾凇形成必须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气、遇冷凝结。我又趁热打铁:那么吉林的雾凇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是不是也具备这两个条件呢?

  学生思考,小组讨论后交流。“从江面上弥漫着雾气”可以看出有饱和的水气。那过于饱和的水气,你又是从哪看出来的呢?我利用视频和朗读让学生理解,夜幕降临时,松花江上的雾气真是又大又浓,确实有过于饱和的水气。然后学生继续交流,“到了晚上只有零下30摄氏度”满足了雾凇形成的又一个条件。

  我进一步追问:满足了这两个条件,那在夜晚雾凇又是怎样凝结而成的呢?我又引导学生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以及“最初、逐渐、最后”让学生反复诵读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缓慢的,也是美丽而奇特的。

  整个过程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在处理最后一句的朗读中,我又采用了多元解读的方法,考虑到作者看了这么久,终于看到了银松雪柳的世界,心情是多样的,是喜悦,是惊喜,是赞美,我就让学生大胆地通过朗读把自己此时的心情读出来。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我又通过板书让学生知道作者是用先概括再具体的方法来写雾凇的形成的。

  三、 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想观赏一下这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我又说:“这么多的银松雪柳,你最喜欢哪一幅呢?能用上几句话美美地在自己的小组里介绍一下吗?”教师适时指导,全班交流,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我手写我心”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色,松花江边的人们又会怎样赞叹呢?这样自然引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最后,老师总结:“夜看雾,晨看雾,待到近午赏落花。”吉林雾凇以这一独具魅力的风姿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一起享有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美名,每年都吸引着成千上万的游客,1991年总观赏了吉林雾凇便写下了这样一首诗:(出示,齐读):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让我们把对雾凇的赞美和喜爱之情融入到最后一段的朗读中去吧。”让学生的认识与情感得到进一步的提升。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3

  巧用课件  妙作点拨

  ——

  沭阳东关实验小学

  邵建荣 

  【内容提要】

  现代教育技术的迅速发展,对语文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教育面临着机遇和挑战。教育要跟上科学和社会发展的步伐,必须突破传统的教与学的模式。本文就现代教育媒体在《雾凇》中的具体运用谈谈现代教育媒体的优势。运用现代教育媒体可以优化学生的学习方式,改变教与学的观念,为学生的创新与个性的培养提供更为广阔的舞台。

  【关键词】

  多媒体  激发情感  创新  扩大知识量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教育技术领域的应用媒体也在不断地提高层次。从最初的视听技术的运用到目前计算机的广泛普及,已经使传统的直观教学方式拓宽为多种媒体的教学。在教学改革向纵深发展的今天,多媒体技术手段进入课堂教学已成为一种趋势。运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语文教学,不但使课堂教学生动、形象、直观、感染力强,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而且还能使学生积极主动地获取知识,使每一个学生都得到充分地发展,对于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改革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下面结合《雾凇》教学实践就多媒体技术在阅读教学中的作用试作阐述。

  《雾凇》是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的一篇写景散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这篇散文虽然篇幅不长,但语言却精练、优美。例如:“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从颜色、数量、姿态等方面,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又如奇妙的比喻、丰富的想象对实景进行多层次地描绘。“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和“一层一层”使大家体会雾凇形成过程,并留下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这些画面如果能用多媒动画展示在学生面前,让孩子们如同身临其境,受到美的陶冶,雾凇的形成过程也能理解得淋漓尽致。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

  一. 画龙点睛 突破难点

  多媒体技术在综合处理和控制符号、语言、文字、声音、图象等方面具有高超的能力,运用这一特有功能,可以变抽象为具体,变静态为动态,从而化枯燥为生动,化静为动。学生在学习语言文字过程中的障碍就是我们教学的难点,运用多媒体技术这一方面的功能,就能帮助学生解除抽象思维、逻辑思维、语言理解表达方面的困难,从而降低难度,使教学中的难点得以顺利突破。

  1、利用雾凇的录象突出教学难点 。体会雾凇的美丽。教学中当学生通过自学,讨论体会了雾凇的美丽、奇特后,教师适时地放录象雾凇。画面上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学生在学习感悟、想象语言文字的基础上,看到这样富有震撼力的画面,直观地验证了雾凇的特点,所配优美的音乐使学生进入了一种美的情境之中,接着教师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学生就自然而然入情入境了。

  2、利用雾凇形成过程的画面切换,突破难点,当学生初步认识雾凇以后,教师设计这样一个多媒体动画,帮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式过程,在教学中分以下几步实施:⑴、出示一棵大树,并用动画技术设计“松花江上涌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水温4摄氏度左右。”的情景。⑵、出示满天是雾气,大树被笼罩,并逐渐挂上了霜花,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⑶、最后形成一棵雾凇,这里可以切换前面几个镜头,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画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3、利用动画巩固教学难点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教师可出示刚才那一段动画,让学生看着画面当导游,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这一活动,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感受语文在生活中的作用和魅力。

  二.创设情境 激发情感

  儿童的情感是易于被激起的,如果他们的认识活动能伴随着情感,那么他们对客观世界的认识会更为丰富、更为深刻、也更为主动。如果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成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儿童的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一定能达到儿童整体和谐发展的目的。多媒体技术无疑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情感提供了最大的可能性和最佳的视听觉效果。

  1、《雾凇》是一篇写景散文。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借助多媒体技术编制集音画像为一体的课件,把学生带入到课文所描述的神秘的境界中去,课堂上会出现意想不到的绝好教学效果。上课时,关上教室的灯,拉上窗帘,打开电脑,啊,出现在屏幕上的是一个神奇的世界,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光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十里,可谓壮观。伴随着优美悦耳的配乐朗诵,学生们仿佛置身于银装粉砌的世界之中,他们随着镜头欣赏了瑰丽无比的雾凇。学生们已经进入到了多媒体课件所带入的情境中去了,他们兴趣浓厚,思维活跃,主动探求,为下一步的学习营造了良好的氛围。

  2、学习第三自然段时,放录象:人们伴着音乐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图像与音乐的和谐组合,触及了孩子的心灵,学生看着生动的动态画面,自然会有“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体会。

  三.拓展思维 鼓励创新

  多媒体技术的运用可以给学生以思维上的启迪,触发学生思维的灵感,为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创造了条件,同时还会营造出一种愉悦、和谐、民主、平等竞争的学习气氛。放录象: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的发出由衷的赞叹。学生看过录象体会到雾凇的琼枝玉树、雾凇的千姿百态以后。让学生看着画面练习说话,培养他们的发散性思维:假如你是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假如你是小画家,你回画些什么?假如你是小诗人,你会写什么?假如你是歌唱家,你会唱些什么?假如你是……,你会……?

  四.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据有关专家的研究表明,人们学习知识时必须依靠人的生理器官,对客观事物的感觉是人认识的基础,听和看是主要的学习器官。利用多媒体技术可以使学生大量增加相关的听和看的机会,而且能够使听和看同时接受某一信息,信息量是原来教学信息量的数倍、甚至十倍以上。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运用多媒体技术的优势,用文字、图像、声音的巧妙结合,可以大大增加课堂的信息量,实现课内外的沟通,全面提高课堂效率,提高学生素质。我们学习《雾凇》这一课时,已进入冬天,多数的早晨都有霜冻,教师在引导学生观察清晨霜冻的景色,并运用多媒体动画出示太阳出来后,霜逐步花解的过程,或者出示雪花飘落,给树木、花草、建筑物穿上外衣的景象。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也形成师生角色的新转化。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4

  一、教学提示

  (一)文本分析:

  这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课文首尾呼应,文章结构严谨,中心突出。

  (二)教学要求:

  1、学习生字新词,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意思。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3、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4、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流程:

  第一板块  质疑导入

  1、同学们,今天我们一块儿来学习一篇课文《雾凇》,【课件: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吉林雾凇和长江三峡、桂林山水、云南石林被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2、看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呀?提提看!

  3、是啊,什么是雾凇呀?雾凇是怎样的奇观呢?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呢?这些问题的答案呀,都在课文当中,【课件】下面就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这篇课文,注意读准字音。

  第二板块  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雾凇。【课件:课件播放五张雾凇图片】

  多美的景致呀!用上一些词语来形容形容它!

  2、我们来看看课文中的一些词语。【课件:凝结 笼罩  淹没  蒸腾  洁白晶莹 模糊 缀满  缭绕  弥漫  琼枝玉树雾气  俗称  摄氏度  夜幕降临  十里长堤】(范读)

  3、大家请注意:“俗称”的“俗”是平舌音;“摄氏度”的前两个字都是翘舌音,我们平时所说的“今天气温最高温度8度,就是指8摄氏度”;“夜幕降临”的“幕”最下面的是一个“巾”字。跟“幕”自形相似的还有土字底的“坟墓”的“墓”,日字底的“暮色”的“暮”。同学们在自己座位上大声地读读这些词语。

  大家读得怎么样?我们来比一比,看谁读得既对又快!【课件】(出现单个词语让学生读)

  4、课文中还有两个句子比较难读,同学们,请看: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在第一句话中,不要把“当年12月”“第二年2月”读破了,在“松花江上游”的后面适当停顿。(范读)读第二句的时候,要在“松花江”“流经” “非但”后面适当停顿。请同学们多读几遍,然后再读给你的同桌听听。

  5、这篇文章一共有3个自然段。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说说每个自然段分别写了什么?

  第三板块  精读感悟

  1、对了,课文的第1、3自然段就具体描写了雾凇的景观。请同学们大声地读读这两个自然段,把最吸引你的、最美的词语用笔划画出来,好好读一读。

  2、在第一自然段中,你找到了这两个词语了吗?(“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同学们,请看:银妆素裹,多么圣洁,多么美丽!我们通过朗读再次感受雾凇的“美丽动人”!(范读)现在请你也来读一读。

  3、在第三自然段中,你找到哪些描写雾淞的词语?先自己画一画,然后我们全班交流。(点红重点词句“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4、我们从“雾气缭绕”“千姿百态”“琼枝玉树”这些词语中充分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引读)作者把“雾淞”比作“梨花”。

  5、真是奇迹!一夜工夫,仿佛所有的树上开满了晶莹剔透的“梨花”。作者既写出雾淞的美丽,又写出了看到雾淞时的喜悦心情,带上这份欣喜与感慨,请你也来美美地读读第一、三自然段。多读几遍,尝试着背一背。

  第四板块  深入探究

  1、这么美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课文的第二自然段告诉了我们答案。请大家轻声地读一读。注意:自读要求:

  (1)说一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找出描写吉林雾凇形成过程的语句,多读几遍。

  2、我们先来看第一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许多同学找到了这句话: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在这句话中,告诉我们雾凇形成需要两个条件。同桌讨论一下:这两个条件是什么?

  3、第一个条件是空气中要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就是要有很多的水汽;第二个条件是在“严寒季节”“遇冷凝结”,说明气温要很低。吉林松花江畔是怎样具备这两个条件的?请你仔细读读下面的文字。老师也给你一个学习提示:学习提示:

  (1)从哪里看出松花江畔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圈出相关的词语。

  (2)松花江畔的气温又是怎样的?

  4、我们从“弥漫”“涌向两岸”“笼罩”“淹没”等词语中充分感受到浓浓的水汽,这些水汽遇上零下30摄氏度的低温,便形成了雾淞。正是因为吉林松花江边这独特的地理、气候为形成雾凇创造了条件。然而雾淞的形成也是需要一定的过程的。作者又是怎样写出这一变化过程的?自由读读下文,圈画出有关词语。

  5、同学们可能圈到了这些词语: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这句话我们可以分成三小句来说: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细细读读这三句话,看看表达的意思有什么不一样?说给小组内的其他同学听听。

  6、这三小句表达了三层不同的意思,而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现在请同学们翻开课本,看看课后的习题4,请你也能用上“渐渐地”、“慢慢地”或“轻轻地”说上一句话吗?自己练练看,然后我们全班来交流。

  7、【课件】学完了第二自然段,现在你知道吉林雾淞是怎样形成的了吗?先在小组内说一说,然后我们全班交流。

  第五板块  模仿说话

  1、其实就在我们周围,只要我们仔细观察,也有许多自然景观很富有情趣。比如说雾景、雪景。课件出示:一组雾景景图片。请你在下面的词语中选用几个说上一段话,描绘这雪景或雾景。【课件:凝结 笼罩  淹没  蒸腾  洁白晶莹

  模糊 缀满  缭绕  弥漫  琼枝玉树】

  2、伴随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来欣赏一下吉林雾淞这神奇的景观吧,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5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美不胜收,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希望你们能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文中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找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吗?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师: 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读第一小节。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我们来看图片,它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奇观

  (饱和)凝结

  讲练结合,景趣共生-《雾凇》第三次备课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品读课文,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抓住静态和动态下的雾凇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指名、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指名回答)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

  lǒng zhào    níng  jié    mó hu       mí màn       jié bái jīng yíng

  笼  罩   凝 结   模 糊    弥 漫     洁 白 晶 莹

  zhēng téng    zhuìmǎn     liáo rào    yān mò      qióng zhī yù shù

  蒸  腾    缀 满    缭 绕   淹 没     琼 枝 玉 树)

  (指名读---齐读  、师相机正音)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指名回答)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引导:“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指名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点击课件并板书:

  雾凇 )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指名说)

  (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指名说)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气温越低形成的雾凇会越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指名回答)相机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阵阵雾气”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   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展示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着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师相机点击画面)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又大又浓又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可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板书:动静结合)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课文中哪里写出了静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课文中哪里又写出了动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雾凇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形象。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再去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的动态美吧。(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动静

  饱和的水汽     雾凇   奇观

  凝结                       结合

  《雾凇》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去过山东青岛,青岛的海真大呀,我和爸爸在海边游泳还拾了一些贝壳。

  生:我去过北京,逛了故宫,爬了长城,还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了升旗仪式。

  师:我们枣庄你们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滕州的红河湿地看荷花。

  生:我去过台儿庄古城和大战纪念馆。

  生:上个月爸爸带我去了石榴园,红红的石榴都成熟了,一个个都咧开了嘴。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生:壮观。

  生:的确太美了!

  生:洁白晶莹。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生:能。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

  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

  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

  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有)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生:饱和的水汽。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很浓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生:涌、笼罩着十里长堤。

  生:淹没、模糊。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又大又浓又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样的?

  生:缓慢的。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6

  研讨专题二:

  科学小品文中的“科学知识”在阅读教学中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转张祖庆老师的宏文:

  科普说明文教学的语感训练要义

  来源:  

  在说明文家族中,有一类以介绍科学知识为主文章,我们可以称为科普说明文。这类说明文,形式简短,知识性、科学性、逻辑性、普及性强;通常以读者的认识、思维逻辑顺序来安排层次;运用平实的表现手法,语言准确、周密、生动。此类文章承载着普及科学知识,激发学生热爱科学、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了解说明的方法,提高学生阅读科普文章的能力等功能。

  科普说明文教学最难处理的是科学知识、说明方法与语言形式之间的关系。在教学中,老师们很容易将课上成科学课或说明方法讲座课。很多老师在实践中,往往“买椟还珠”——误以为说明文的目的是给人以知识,在教学中就应当以此为主要学习目标。因此,他们处理科普说明文,在引导学生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时,会千方百计地大量拓展关于该领域的知识:讲《冬眠》,教师搜集大量动物冬眠的知识给学生阅读;讲《太阳》,从黑子讲到日食,从夸父逐日讲到后羿射日;讲《台湾蝴蝶》,教室成了蝴蝶标本展览室……这样大雨倾盆式的课外的知识轰炸,势必将语文课异化为常识课。在这样的课上,知识,似乎成了教学最核心的东西,而承载知识的语言与表达方式,则似乎成了附庸之物。这恰恰是买椟还珠,舍本逐末做法。

  科普说明文,一旦入选语文教材,它就成了学生语文素养形成的有效载体。因此说明文教学理应具有语文课共有的特征——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综合提高。而语文素养的核心是语文能力,语文能力的核心则是语感。因此,科普说明文教学中……,这当是说明文教学的语感教学要义。下面试结合《月球的自述》一课的教学简述如下。

  首先,致力于说明结构的逻辑梳理。

  科普说明文具有条理清楚、结构严谨的特点,对科学知识的说明,是按序列层层展开的。因此,科普说明文的语感教学,要致力于从整体和局部上梳理和把握说明文的内在逻辑结构。这对学生今后说话写文章有条有理是大有裨益。那么如何致力于说明逻辑结构的把握呢?在本课教学中,我着重抓两点:第一:初读课文,整体把握说明思路。从整篇课文来说,《月球的自述》这篇说明文,其逻辑结构是按“月球概况”——“月球表面”——“中国人和月球的情感”这三个层次安排结构的。第一课时,我安排学生初读,读后让他们谈谈获得了哪些关于月球的知识,然后教师引导学生从整体上理清文章的逻辑结构。第二层次是细读探究,感受表达清晰有序。整体感知课文后,第一课时教学课文1、2、3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开始让学生默读四、五自然段,这段内容的教学,我没有在知识上花过多的时间,只用了大约4、5分钟的时间帮学生梳理了课文第4、5自然段讲到的有关月球的知识,这个环节进行的简洁明快,目的在于省下更多教学时间,将着力点放在引导学生体会本文的表达顺序上。比如,当学生把关于月球的科学知识概括出来之后,我说,如果老师原封不动地把这些知识复印给你们,你读了之后有什么感觉呢?这一问引导学生注意文章叙述的条理性;再比如用多次引读的方式来感受知识介绍的因果关系。此外,我不仅引导学生关注句与句之间的条理和顺序,还引导学生从段与段之间来把握文章叙述的条理和顺序。比如,在学生归纳出了月球的知识后,我启发孩子思考:这些知识都是科学家考察月球后所发现的,但作者没有把它们写成一段,而是分两段来写,这是为什么呢?后来孩子就发现,有些内容是讲气候的,有些内容是讲地形和矿藏的,分成两段叙述更加条理。一经这样梳理,引导学生从文章的结构出发理解文章的叙述方法。

  第二,在知识要点的掌握过程中体会说明方式的丰富多样。

  科普文总是承载着对科学知识普及的使命,但是这种普及只有通过生动有效的说明方式才能实现。因此,说明文的语感教学,在引领学生掌握文本所承载的科学知识的同时,更应点拨学生体会其说明方式的丰富多样。

  当前,科普说明文教学中,教师也普遍重视了说明方法的介绍。但是从总体上来说,理性分析多,读书领悟少;单独讲解多,整合感悟少。老师们总习惯地在梳理知识之后安排单独的环节,让学生说说这这是什么方法,那是什么方法。说明文教学,似乎形成了这样一种模式:学习知识——研究写法——联系生活。本来并没有情节的说明文,被老师肢解得只剩下知识的条条杠杠;本来叙述简洁理性的语言,被老师分析得只剩下概念化的“写得生动而准确”。这样一来,课堂缺乏了生趣,科学没有了生命,文字缺失了魅力,情感游离了文本,学生失去了兴趣……这样的教学,知识是落实了,方法是渗透了。但是,一旦学生失去了兴趣,老师讲再多的说明方法,又有何用呢?因此,在本课教学中,我力求让学生在知识要点的掌握过程中体会说明方法的多样丰富。教学中,我或让孩子用具体的符号来标出某方面的知识——如月球表面日夜的温差,让他们体会举数字说明的准确性;或让孩子们关注月球地形与地球的比较,——如月球上高山与珠峰的对比,让他们感受比较说明的形象性。而这些具体的说明方法,老师并没有很刻意地指出来,而是在知识梳理的过程中很自然地渗透,使知识获得与方法渗透合二为一。

  三、通过比较鉴别和迁移运用,感悟说明语言的准确周密和生动。

  人教社专家孟苓荃老师在一篇文章中指出“在阅读教学中,学生理解了课文的思想内容,只是完成了阅读教学的一半,还要继续下个一半的理解过程,即对文章的形式和语言形式的理解过程。可以这样讲,阅读教学,如果只局限在指导学生理解课文内容上,是不完整的阅读教学,充其量也只是一般意义上的阅读或其它课程中的阅读,只有把理解课文和语言所表达的思想内容与理解课文和语言的形式有机结合起来,才称得上是真正意义上的阅读教学中的阅读。因为阅读教学承担的是学习语言的任务,学习语言,如果只知其所表达的意义,不知其表达的形式;则为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只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这样的阅读教学就基本上失去了本学科的特点;这样的阅读,和其他学科中的阅读并无两样。无怪乎有人曾批评过去的语文教学是费力不小,收效甚微。因为这样的阅读教学几乎把所有的精力都用在了理解课文内容的上面,也可以说力量主要没用在正业上,而在该用力之处,即在需要下大力气指导学生理解文章和语言的形式上面,却不闻不问,或轻描淡写,长此以往,学生的语文学习始终徘徊、游离在语言训练之外,说这样的语文教学误人子弟应该是不过分的。”

  孟老的这番话对我们的阅读教学来说不啻为当头棒喝。在说明文教学中,也存在着重内容理解轻语言形式的现象。拿《月球的自述》来说,这是科学小品文,讲的的确是月球的知识。学习这篇文章,掌握月球的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最终的目标。因为这毕竟是语文课,而不是科学课,也不是常识课。科普说明文,或者说科学小品文,在语文教学中,除了要体会文章的整体逻辑结构之外,更重要的是引导学习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密和生动。在这节课上,对于说明语言的关注,我重点做了两件事。第一,注重语言准确周密的品味。让学生在比较品味中领悟语言的准确与周密。比如,我引导孩子辨别“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约为384000千米”与“月球与地球平均距离为384000千米”的细微差别,推敲“矿产近50种”与“矿产约50种”哪个表达更加具体精确。第二,创设情景,进行表达方式的迁移运用。这篇科普说明文,在表达上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第一人称的写作手法。因此,在课的最后一个环节,我让孩子们用第一人称来介绍关于月球的课外知识,这一环节将课程资源拓展和表达方式的迁移比较巧妙地整合起来,既拓宽了学生视野,又迁移了说明方法,可谓一石双鸟。

  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在语文阅读教学中的地位(原创)

  科学小品文是说明文的一种,以普及某一科学知识为写作目的。

  掌握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最终的目标”。张祖庆老师此语,我深深地赞同。但是,“不是唯一的目标,更不是最终的目标”,却毕竟是学习的目标之一。如果学完了一篇科学小品文,对其中的科学知识还不甚了了,这显然也是说不过去的。

  那么,我们到底应该把这些科学知识摆在什么样的位置比较合适呢?

  下面我以《雾凇》为例,谈谈自己的看法。

  《雾凇》一文共三小节。

  第一小节概括描写雾凇奇景,其中一二两句分别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时间和地点。

  第二小节主要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第三小节则写人们对雾凇美景的欣赏和赞美。

  其中,第二小节是全文的重点,也就是说,本文向读者普及的科学知识主要就是“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一、吃透学情,适度补充“前知识”

  科学小品文的科学性很强,要懂得文中所介绍的科学知识,往往需要一些“前知识”。“前知识”是我造出来的一个词,在此处指的是阅读文本以前已经在读者脑中存在的、能够帮助理解文本的一些基础性知识。如《雾凇》一文中,“饱和”“凝结”“零下30摄氏度”“丰满水库”这一些词语所代表的知识,对于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就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不理解这些词,就无法把“雾凇形成的原因”这一科学知识内化,也就不能真正完成本课的教学任务。

  因此,在教学科学知识小品文的过程中,适度补充“前知识”是非常有必要的。可以布置学生在课前预习时解决这一问题,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相机指导,甚至由教师用讲解的方式直接告诉学生。

  二、适度拓展,激发学生的探究兴趣

  科学小品文篇幅短小,介绍事物往往只涉及其中一点。为了激发学生对科学事物的探究兴趣,教师可以适度拓展相关知识。

  《读者》近期有一篇关于“冷知识”的文章中这样写道:有些人认为琐碎的知识在教室里没有任何位置,必须向孩子们传授“基础知识”,在此基础上才允许一些“乐趣”的存在。然而,这种说法并非完全正确。基础知识当然重要,但最好的教学方法是用这些所谓的琐碎知识将孩子们的情绪调动起来,引起他们的兴趣。

  同样的道理,我们也可以在本课中适度拓展一些相关的知识,如“雾凇现象是吉林特有的吗?我们这儿会有雾凇形成吗?”等等,其目的同样是为了引起学生的兴趣。

  三、适度梳理,帮助学生把知识清晰化

  有一些老师认为,科学小品文中的“科学知识”无关紧要,重要的是文本中隐含的语文知识,因而在教学过程中只着眼于语文知识的训练,往往只抓住了几个“语文知识训练点”而忽视了文本内在的逻辑顺序,这显然不利于学生对“科学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因此,我认为,在教学科学小品文时,有必要从文本的内在逻辑顺序出发,梳理一下课文的条理,帮助学生更清晰地理解文本所传递的“科学知识”。

  总之,既不能把科学小品文的阅读教学上成“知识课”“科普课”,也不能把“科学知识”一脚踢开,全然不顾。对“知识”适度的关照,是理解文本的前提;而理解文本,显然是阅读教学最基本的任务。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二(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来自第一范文网。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7

  之二

  作者:黄晓芬

  教学要求: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3.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和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

  1.同学们,今天这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29.雾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吉林雾凇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对,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板书:奇观)

  2.这么美丽动人的雾凇,同学们想欣赏一番吗?

  3.欣赏了这么美的雾凇后,你还想知道什么呢?

  4.好,下面我们就来认真学习课文第二段,进一步了解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吉林为什么会形成这么美的雾凇。

  二、讲读课文第二段。

  1.请同学们打开课本,轻读课文第二段,读完后同桌相互讨论一下:你从课文中初步读懂了什么呢?

  (根据学生回答,出示“雾凇,俗称树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这句话。)

  2.请同学们再读这句话,说说你会从中发现什么呢?

  3.你真是个善于发现、善于思考的孩子!那么,老师请大家再继续自读课文第二段,我们还可以从哪些语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这些条件呢?学生自读课文,然后小组讨论。

  4.那老师要问了,具备了这些条件,松花江畔就一下子形成这么美的景观了吗?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讲读课文第三段。

  1.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2.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3.作者通过多次观察,才发现雾凇形成需要一个过程,正因为经过大自然长时间的孕育、积累,才形成了如此美丽动人的雾凇。下面,就让我们再次领略一下这壮丽的奇观吧!

  4.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请说说诗句的意思。

  此时,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树枝上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么美丽,叫人怎么不发出赞叹啊!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再齐读最后一段吧!

  四、总结全文。

  1.同学们,经过这堂课的学习,你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今天,我们一起领略了吉林雾凇的美丽与奇特,了解了它形成的过程,更懂得了只有经过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善于思考,才能从大自然中探索到更多的奥秘,发现更多的美。今后,希望大家也能像作者一样,从大自然中、从平凡的生活中发现更多的惊喜!

  五、布置作业 。

  仔细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并注意太阳出来后,霜逐步化解的过程,仿照本课写法,作一次小练笔。

  板书:

  洁白晶莹

  29.雾凇 银光闪烁 奇观

  千姿百态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8

  一.导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要带领大家去观赏一种独特的自然景观——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淞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大家想看吗?

  2.整体感知   看了之后觉得雾凇怎么样?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此时,你们一定有很多的词要送给雾凇,谁来?

  3. 学习生字词

  课文也有很多好词呢!让我们一块来读读这些词吧。(屏示生词)

  二.精读感悟

  1.同学们说的都很好,看来大家对雾凇都很喜爱,你知道这个奇观是什么地方的吗?(出示课件)谁能告诉我“奇观”是什么意思?

  那么我们课文中又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   请看课文的第一自然段,你觉得吉林雾凇有什么特点?

  (大屏幕出示第一自然段)

  多                 美

  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刚才同学们说到雾凇多而美的特点,那你能够通过朗读表现这种多而美的特点吗?

  ⑴指名读     ⑵齐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感受到雾凇的特点了吗?你从哪里感受到的?(他抓之了重点词语,并读得很有感情)

  2.你们说的这些老师也感受到了。多么美丽的雾凇啊!这种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现在请大家看大屏幕。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

  指名读要求:①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两个条件?

  ②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怎么壮观的雾凇呢?

  ③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自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屏幕上的问题,然后同桌交流答案,看你们的答案是一致的吗?谁的答案更好?

  3.提问: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你们找到了吗?谁来说说?(出示)

  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 (什么是饱和的水汽? 凝结是什么意思?)

  4.为什么在吉林能形成这么壮观的雾凇呢?

  (1)学生回答(出示课件)这一部分符合哪个条件呢?哪个词具体体现出了水汽的饱和?(弥漫)

  (2)出示课件   这几句话又符合了哪个条件呢?

  师补充:从丰满水库排出的水,水温大约在4摄氏度左右,江水乘载着巨大的热能缓缓流经市区,大约在夜里十点钟左右,松花江上开始有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上滚滚而起,不停的涌向两岸。

  (3)这时雾凇开始形成了。 那么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怎样的过程?

  (出示:雾凇的形成是个_______的过程。)

  5.你从哪里体会出它是一个渐变的过程的呢?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的速度慢。雾凇大约要经过八到十个小时才能形)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速要慢)

  ②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说明雾凇形成时轻柔无声。雾凇形成时人们正在熟睡,是察觉不到的,等到早上推开门一看,才发现一夜之间世界已是一片银装素裹。

  这个词语应该怎么读?(语气要轻)

  ③    一层又一层:第一层的时候,好象在黑黑的树枝上撒了一层盐,继而盐一层层的撒得更多,到最后树木完全变得洁白通透了。

  谁能读好这一部分?看谁能读出感觉(要抓住重点词语来读)

  这些词和句子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的,慢慢地凝结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那句话更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

  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④银线——银条——银松雪柳:一夜之间松针柳枝有了变化,棵棵杨柳宛如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这种渐变的过程也是一个美的过程。

  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形象的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逐渐————,最后————。)

  能把这些词读好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听了他的朗读你体会到雾凇的美了吗?你们都体会带了,那你们能让我也体会到吗?

  生齐读

  5读得多好啊!听了大家的朗读,我仿佛已经置身于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看到雾凇在我的面前形成,欣赏着这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赞叹?

  6.大家说的都太棒了,引得老师也想赞叹一番了,你想知道老师是怎样赞叹的吗?

  雾凇,你让我感受到“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

  老师为什么说“冬天里的春天”呢?你从课文中可以找到答案吗?

  (课件出示)

  什么是千树万树梨花开?你知道这句话的意思吗?

  这一句话写出了雾凇的什么特点?

  在课文的第五小节里还有一些词也写出了雾凇的这些特点,你能找到这些词吗?

  理解“寒风吹拂”:天气这么冷,人们不呆在家里,躲在被窝里,却一大早就在松花江边漫步,也间接说明了雾凇的美。

  正因为雾凇是如此的美,才引得人们情不自禁地赞叹(引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7.令人神往的地方啊!我们不能亲眼见到它,就让我们借助语言文字来感受它,让我们一起来读好课文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

  我越来越觉得听大家读书也是一种美好的享受了。

  这么美丽的雾凇,却还有人不了解它,现在老师想聘请大家做一回广告策划,为吉林雾凇设计一条广告语,看谁设计的最好。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9

  夏艳,1983年12月生于巢湖之滨,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于农村小学,但从未因此放弃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2007年在庐江县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巢湖市“教坛新星”。

  上课内容:《雾凇》

  上课地点:南京审计学院体育馆

  22 雾凇(第一课时)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庐城镇中塘小学   夏艳

  录入:紫雨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你都过去哪些地方?

  生:我还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

  生:我去过青岛,坐船在大海上遨游

  生:我觉得为我生活在这样的祖国里感到骄傲。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生:我去过海南,海一望无际。

  生:我去过雁荡山

  师:我们祖国的美景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师: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

  生:松

  师:(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

  生:你加了一点一提,这个字也念sōng

  师:“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

  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

  生:三点水

  师:两点水表示什么?

  生:冰

  师: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等凝结成的冰晶。所以是生:两点水。

  师:我们一起来写雾。上面一笔是什么?

  生:横折

  师:到底是什么?

  生:横钩

  师:见过吗?

  我们来见识一下。(播放录像学生欣赏雾凇图片。)

  师:这就是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并称的吉林雾

  师: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雾凇形成的是在哪一天?

  生:吉林那么大,雾凇在哪里?

  生: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师: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预习过了,但希望你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真好!黑板上的生字词,谁来试一试。

  出示词语:

  长堤  凝结  夜幕  淹没   零下30摄氏度

  俗称  模糊  江畔  缀满  吹拂  缭绕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去掉拼音。这样你还能读准吗?

  学生读

  师:正音。模糊,读轻声

  集体读

  师: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生:能

  师:第一自然段,请你读。其他同学干什么?

  生:认真听。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指导停顿。“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生再读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多读

  师:对,多读就能读好。好经验就要和大家分享。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你读得也非常的好,说说经验。

  生:我在网上找范文,听听他们是怎么读的。

  师:善于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雾凇的景象

  师:景象怎样?

  生:很美

  生:我知道了它形成的时间是二月间

  生:雾凇很美丽。又多又美丽。

  师:你仿佛是亲眼目睹。哪些让你最想搞明白?

  生:它是从哪儿跑来的?

  生:为什么雾凇只有松花江边有?

  师:到哪儿去找答案?

  生:书中

  师:准确一点。

  生: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那就读吧。看谁能读到那关键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把书放下。哪些同学找到了。(举手)请你把它画下来。请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画

  师提示:最关键的一个句子。

  找到的把小手举起来。

  生:我知道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了。是空气中……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指名读。

  集体读。

  师:通过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雾凇……

  师:它需要什么条件?

  生:(课文中的句子)不过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叫树挂?

  师:咱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另一生:冰晶是一条一条挂在树上的,所以叫树挂。

  师:谢谢他吧

  生:谢谢

  集体读这句话。

  师:天冷就形了吗?还需要什么?

  生:饱和的水气。

  师:饱和的水气是一个条件。(板书:饱和的水气)

  师:还有吗?

  生:遇冷

  师:遇冷凝结(和老师一起写“凝”)文中又是怎么描绘的。画一画,这饱和的水气是从哪儿来的?遇冷凝结又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都有一个好习惯:一说到要思考,大家都用了默读的方法。真好。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师:谁知道饱和的水气哪儿来?

  生:是因为松花江的水……

  师:也就是说——

  生:是水库里的水排出来的。

  师:水气是水吗?

  生?

  师:这水气是什么?谁能明白地告诉我。

  生:水气是水散发出的雾气。

  师:饱和的水气就是——

  生:雾气。

  师:又是如何遇冷凝结的?

  生:夜幕降临了……

  师:注意适度是什么?

  生:水温。

  师:所以——

  生:它们有温差。

  师:这雾气——

  生:这雾气就飘向两岸,凝结在树上,就成了雾凇。

  师:可以再简洁点吗?

  生:这雾气在……温差……

  师:夜里

  生:夜里(用课文中的句子)

  师:冰——

  生:冰晶

  师: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是因为水库里的水比周围的水温度要高很多……就变成了雾凇。

  师:听明白了吗?(举手)一句话:这雾气在零下三十度左右……

  明白还不够。这里边藏的东西可多着呢。

  出示第二段

  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明白些什么?

  指名读。

  师:这雾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的雾

  师:从哪儿 看出来。

  生:从“淹没”感受到了。

  师:还有谁感受到了?

  生:排出的水面积很大,所有的水都遇到了冷……

  师:变成了什么?

  生:雾气。

  师:这有多大的范围?

  生:十里长堤。我觉得形成的原因还有是(——)

  师(打断):这是多大的雾啊。你读一读

  生读

  师:听出来了,真大。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团团的雾从江心涌起,……

  生读

  师:你感到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这雾把树木都淹没了,很大的雾。

  师:你感觉眼前是怎样的景象啊?

  生:眼前什么也看不到了。

  读一读。

  生读

  多美啊。雾气还像一位魔术师呢!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雾气施展了什么魔法?

  生:镀上了一层白银。

  师:黑森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变了,变成什么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喜欢这雾凇吗?你觉得它的魔法怎么样?

  生:魔法很神奇

  师:现在这十里长堤变得——

  生:很美。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特别慢。

  生:这样更能感受到雾凇的美。

  师:起先像什么?

  生:银线

  师:逐渐——

  生:银条

  师:是怎么变的?

  生:银条比银线要粗一点

  出示图片

  师:银条,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

  银松雪柳了(出示图片)

  师:闭上眼睛,随着音乐,你想像一下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夜幕降临……(范读课文)

  音乐声中生静坐想像

  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生:眼前全是银松雪柳,一片白茫茫。

  生:感觉很神奇,

  生:看到了一片全是像白银一样的。非常美丽。

  师:谁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

  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一起来,能读出空白的地方吗?

  生集体填空读。

  出示填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涌向——笼罩着——(这雾气不停地涌向两岸,)树木被 ——(这雾气源源不断地涌向两岸。)渐渐地——(在如此寒冷的夜里。)这蒸腾的雾气——(这镀上了层层白银的松针和柳枝。)最初——逐渐——最后——

  (师引读)

  师小结: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会“见”。

  请大家完成这样的作业

  1、向家人或朋友介绍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划出文中描写雾凇的四字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3、(选做)搜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想一想吉林雾凇为什么能“闻名全国”?

  板书设计:

  22  雾凇

  饱和的水汽

  美                    形成

  遇冷凝结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0

  1.能够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写并正确会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能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雾凇   凝结    夜幕   淹没    河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二、我理解

  奇观  弥漫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雾凇  笼罩   缭绕      晶莹洁白

  三、选词填空。(并选其中的一个造句。)

  渐渐地   轻轻地   慢慢地

  1、爸爸正在午睡,我(  轻轻地 )给他关上房门。

  2、雨(渐渐地 )停了,太阳出来了。

  3、天上的白云(慢慢地)飘移着,变幻着,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雾淞的景美

  2.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雾凇的形成过程以及对雾淞景美的感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雾凇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标记出来。

  教师温馨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品读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后,再作交流,小组长注意组织好。

  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就这样,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像(   )然后变成(    ),最后变成(    )了。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3.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是(       )、(      )、(        )、(            )。

  拓展作业

  学习文中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景观的变化过程写下来。用上这个句式“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1

  学习目标:

  1、通过解读课文,结合网络资源,欣赏感受雾凇的美。

  2、提高在网络环境下获取网络资源并利用资源加深对文本的感悟和理解的能力。

  3、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的语句。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这就是著名的吉林雾凇奇观。

  2、昨天我们一起探究了雾凇形成的原因,谁来简单地向大家说说?

  3、今天,我们进一步来领略雾凇的神奇和美丽。

  [利用资源,探究文本]

  1、雾凇美在什么地方?究竟有多美呢?想一睹为快吗?

  2、赶快进入我们班级主页的“资源共享”版块,去美美地欣赏雾凇美景吧!(示范指出资源所在的位置)

  3、你想发出怎样的赞叹?

  4、读读课文中描写雾凇美景片段,找出使你感觉特别美的语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地品味一番。

  5、交流、指导朗读:

  ①“十里长堤、洁白晶莹、缀满了枝头、银光闪烁”

  (如雪般洁白、如银光闪烁的霜花缀满枝头,这奇妙的美景绵延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壮观至极,真不愧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啊!)

  ②“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

  (再细细地欣赏网页中的雾凇美景图,选择你最喜爱的一幅图片,认真观察展开想象,向大家描述你眼前的雾凇?远远望去,一排排杨柳的树冠似烟似雾,与天上的蓝天白云相接,让人分不清天地的界限。垂柳苍松凝霜挂雪,戴玉披银,远远望去如朵朵白云,排排雪浪。仰望松树的枝头,宛如玉菊怒放,雪莲盛开;柳树柔软的枝条,都被粘挂成璀璨的银丝;形态各异的灌木丛,一团团,一簇簇,晶莹夺目,宛如银珊瑚的奇葩。)

  ③“忽如一夜春风来 千树万树梨花开”

  想象说话:昨天傍晚,十里长堤上的树木还是黑森森的,到第二天早晨,站在江堤向远处望去,呀!你看到了什么?

  (琼枝玉叶的婀娜杨柳、银菊怒放的青松翠柏,千姿百态的雾凇奇观真让人目不暇接,这大自然神奇的杰作让无数人为之惊叹、流连忘返。)

  ④体会形成过程的神奇、美妙:

  ☆当雾气笼罩十里长堤时,如果你走在十里长堤上,你会有怎样的感觉?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镀上白银 (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自然与奇妙。)

  ☆最初——逐渐——最后 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边朗读,边想象形成过程中雾凇的不同姿态。

  ☆你能通过自己的朗读带着大家亲眼目睹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吗?

  6、小结

  [总结全文]

  一位诗人在欣赏了吉林雾凇奇观后发出了这样的感叹:这片童话般的银色世界让人摒弃最烦心的杂念,满脑子只是“美”这个最简单纯朴的字眼。

  把这份美带回家,和你的爸爸、妈妈一同分享,好吗?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2

  教学分析: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准确、科学的语言阐述雾凇奇观形成的主要原因,用细致入微的笔墨描述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奇妙过程,描绘了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这一“奇观”的赞叹之情,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心。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感受雾凇形成的过程,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用词精妙,培养学生语言感悟与表达能力;通过学生自己操作电脑、浏览网页,锻炼学生自主阅读、独立思考的素养,提高信息技术的运用能力。

  教学重点:欣赏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

  课前准备:制作学生网页与教师网页

  教学过程设计:

  一、温故知新复习导入

  1.今天我们来到网络教室里上课,除了评委老师和我,还有一位老师在你面前,她知识广博、信息量大,他瞬息万变,形式多样,你知道是谁吗?对,她就是网络,是我们的良师益友!待会啊,就请你独立访问网站,在网络老师的提示语下进行有选择、有个性的阅读活动,好吗?但要注意:1.屏幕上的语言文字就是网络老师对你说的话,你也要仔细阅读;2.当鼠标移动到胶囊状的按钮上或者其他字词上时,箭头变成了手形,那就说明可以点击进入下一个页面。

  2.准备好了吗?上课!

  3.现在让我们乘上光纤快车,前往远在北方的吉林松花江畔,进一步了解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首的——雾凇(学生齐读课题)。

  4.首先,请你点击“温故知新”进入新页面。小火车~开起来![页面出示:蒸腾、缭绕、弥漫、模糊、笼罩、淹没、凝结、缀满、洁白晶莹、琼枝玉树]请你品味一下,第一、二行都是描绘什么的词语?(雾)你能通过朗读表现出这些词语的不同含义吗?指读,齐读。第三、四行呢?(这两行都是描绘雾凇的词语。)谁来读?指读,齐读。

  5.回顾一下,课文中是哪一自然段总体介绍雾凇的?指名回答。请大家点击“下一站”这个按钮进入“第二站”。[页面出示课文第一自然段]女生读。你注意到了没有,吉林雾凇被称为什么?(奇观)男生读。

  6.网络快车到站了!让我们返回主页面,点击“自主阅读”。谁来读读第一段欢迎语:“欢迎你到吉林来做客!我们的雾凇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想知道究竟是怎样的景象才被称为是“奇观”的吗?请你自己来寻求答案吧!”这段话中有一个很关键的问题,谁找到了再来读一读?【板书:奇观】

  7.我建议大家可以从两个方面入手,第一个方面就是边读边思考雾凇形成的原因,从中研究它的“奇”;第二个方面就是边读边想象雾凇形成的过程,从中品味它的“奇”。选择你感兴趣的内容点击进入“研读成因组”或“感受过程组”,我们自学过后再来交流汇报,资源共享。(7分)

  二、探求新知分层教学

  1.考虑好自己研读哪一方面了吗?在大家进入新网页之前,再次提醒:1.不管是网络老师的提示语,还是课文内容,都认真阅读,深入思考;2.当鼠标箭头符号变成手的形状,就可以点击进入新页面或者旁边出现提示。

  2.学生浏览网页,自主学习,教师巡视,相机指导。

  l“研读成因组”进入网页浏览,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第一句话。

  (1)读一读,想一想,找出下面这段话中能够准确、完整地告诉大家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然后移动鼠标点击句子!

  (2)恭喜你!句子找对啦!“雾淞,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继续品读词语。

  (3)你认为哪些词语很关键,点击它,读一读。【“严寒季节、过于饱和的水汽、凝结”的图文释义】

  (4)再读句子,重点体会关键词语。

  l“感受过程组”进入网页浏览,自学课文第二自然段中第二至八句话。

  (1)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2)“夜看雾”:把这段话认真读两遍,你能通过关键词语读出雾浓吗?【出示第二段中3~6句,鼠标移至“弥漫、涌向、笼罩、淹没、模糊”上时出现释义】

  (3)“晨看挂”:认真读这段话,尝试体会雾凇形成过程的美妙。【出示第二段中7、8句,鼠标移至“蒸腾、镀”上时出现释义】

  (4)“晨看挂”:认真观看雾凇的形成过程,用“最初……逐渐……最后……”说一句话。

  (5)“晨看挂”:认真读两遍,你会觉得自己仿佛身临其境的哟!【出示第三段,鼠标移至“缭绕、琼”上时出现释义】

  (6)“待到近午看落花”:读读补充资料,尽情想象落花时的美景。【出示“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3.如果你已经练读好自己选择的那一部分内容,就请你点击“细品课文”,读读课文,我们待会就进行交流共享。(17分)

  三、汇报交流,资源共享

  1.首先,请研读成因组汇报,感受过程组吸取经验。

  2.通过朗读课文与浏览网页,你了解雾凇的形成原因了吗?请你用课文中的一句话向大家介绍一下。【出示相关句子】再指名朗读。欣赏一段介绍资料。【播放录像】

  3.真的了解雾凇形成的原因了吗?那就试试这道填空题吧?【出示填空】首先,是什么变成雾凇?然后它是在什么条件下变成雾凇?

  雾凇

  4.看来成因组的同学果然爱动脑筋,很聪明!过程组的同学理解雾凇的成因了吗?也来读读句子吧?指名朗读。

  5.吉林是我国的北方城市,夜晚的气温可达零下30摄氏度左右,这时的松枝柳条可想是非常的冰冷。但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就像是我们少开水时出项的雾气又是从哪里来的呢?再读课文,联系上下文来理解,或许这个问题过程组的同学能回答哦!【出示第二段2、3句】指名朗读。

  6.吉林雾凇可谓天时地利,让我们来亲眼看看这北国的雾气。【播放录像】指名朗读。

  7.在这样零下30摄氏度的地方,江水竟然不结冰,却还蒸腾着雾气,这种景观多见吗?【板书:罕见】从成因上看,同时具备了充分的水汽和足够的低温,这两个既必要又矛盾的自然条件,这一“奇观”的“奇”可以怎样形容?【板书:奇特】吉林雾凇真是~“奇观”!

  8.而更能体现“奇观”的另一个方面,我们请过程组的同学来汇报一下吧?【出示:通过朗读课文与浏览网页,你感受到雾凇形成时的奇了吗?不需要介绍,但请你把感受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9.指名朗读。指名评议:你从他的朗读中感受到了什么?你觉得应该怎样读?再指名朗读。

  (1)品读“夜看雾”的语句。

  (2)品读“晨看挂”的语句。

  哪个词写出了“凝结”的意思?指名朗读。

  动画展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变化过程,你能运用表示时间先后的词语来介绍一下吗?这雾凇形成过程之“奇”可以怎样形容?【板书:奇妙】

  经过一夜轻柔细致、悄无声息、持续不断的凝结,此时的美景想不想去看看?【播放组图】此时,你最想说什么?

  齐读第三自然段。【壮美】

  (3)指读“待到近午赏落花”的补充资料。

  10.研究了成因,欣赏了过程,最后请两大组合作,思考填空:“吉林雾凇不仅,而且,因此堪称‘奇观’!”指名回答。

  四、课外拓展布置作业

  1.通过课前的网络搜索,我还发现,吉林雾凇不仅罕见、奇异、壮美,还有得天独厚的十大特点,请你点击“课外拓展”来更进一步地了解。

  2.这里还有“雾凇别名、雾凇佳句、雾凇家族、雾凇功效”等资源,如果你愿意,还可以继续浏览网站,了解更多有关雾凇的介绍。

  3.拥有网络,真是方便呀,让我们身临其境般地领略了吉林雾凇的风姿,我看有些同学都有些留恋忘返了吧!今天我与大家也相处得非常快乐,只是今后难得再见面,欢迎课后登陆我的教育博客来说一说你的学习收获,好吗?【展示博客】谢谢大家!

  板书设计:

  22.雾凇

  奇特罕见

  奇观

  奇妙壮美

  教学媒体运用的说明:

  一、学生网页:

  1.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温故知新”,出现“第一站:正确读词”,点击“下一站”进入“流利读句”,点击“返回”返回到主页面。

  2.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自主阅读”,出现欢迎语,可点击“进入成因组”或“进入过程组”。

  (1)点击“进入成因组”出现课文第二自然段,选中说明成因的句子,将出现“恭喜!句子找对了!”,点击“品读词语”出现相关词句,点击关键词语将出现新页面进行图文释意。未选中说明成因的句子,将出现“错了!再读一遍,仔细想想吧?”以及返回按钮。

  (2)点击“进入过程组”出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三个按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其中以“下一步”、“返回”等按钮连接。

  3.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细品课文”,出现全文,也可点击音频播放键收听课文朗读。

  4.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课外拓展”,出现“雾凇别名”、“佳句诵读”、“雾凇诗词”、“雾凇功效”、“雾凇家族”、“雾凇奇观”、“教师的博客”等按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

  二、教师网页:

  1.在主页面上点击“研读成因”,出现“课文”、“视频”、“练习”三个按钮。

  (1)点击“课文”出现说明成因的关键句子,点击“过于饱和的水汽”可出现课文中介绍水汽的相关句子及视频资料。

  (2)点击“视频”,可观看介绍雾凇成因的影音资料。

  (3)点击“练习”出现填空,点击括号与箭头可出现答案。

  2.在主页面上点击“感受过程”出现“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看落花”三个按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其中“图片欣赏”、“视频欣赏”可分别进入领略雾凇形成的过程。

  3.点击进入“领悟‘奇观’”出现填空题,总结全文。

  4.在主页面上点击进入“课外交流”,出现“雾凇别名”、“佳句诵读”、“雾凇诗词”、“雾凇功效”、“雾凇家族”、“雾凇奇观”、“教师的博客”等按键,可分别进入新页面。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3

  (了解雾凇形成的过程。)

  师:雾凇这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衣服是怎样穿上去的呢?

  师:与你们平时穿衣服一样吗?

  生:不一样。

  师:不一样在哪?

  生:比较慢、比较轻。

  师:你是从哪感受到的?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通过朗读,读出雾凇穿衣服的过程?

  师:要慢到多长时间才能穿上这一件衣服啊?

  生:一个晚上。

  师:为了让人们欣赏到这么美丽的衣服,她艰难地穿了一夜,穿得这么慢。下面我们来一起来读一读,她是怎样穿上这件衣服的。

  (引读雾凇形成的过程。“每当夜幕降临,……都是银松雪柳了。”重点指导读好“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

  师:谁能说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几个叠词在句中的作用?

  生:“渐渐地”是写雾气越来越大。

  生:“慢慢地”是写雾气凝结的速度慢,告诉我们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生:“轻轻地”这个词告诉我们,雾气凝结的时候人一种很慢、很轻柔的感觉。

  师:“一层又一层地”这个词又是写什么呢?

  生:这是写雾气不断凝结,雾凇不断加厚的过程。

  师:“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

  生:不能去掉也不能互换。因为这几个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过程是缓慢的、持续不断的。

  师:谁能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生:用“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雾凇形成的过程。

  反思: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文中主要是围绕这个问题,让学生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教师通过引读,引导学生与文本沟通交流,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学生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引导学生用上“首先……接着……然后……最后……”这些关联词,说一说雾凇形成的过程。用换词法理解词语的意思,“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几个词能否去掉或者互换呢?着重引导学生品读、比较文本的语言,体会作者的情感,感受雾凇奇景之神妙,领略作者遣词造句、谋篇布局之精当。在品词析句中学习作者仔细、有序、有重点的观察方法。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4

  一、导入:

  1、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当年江主席来到此后曾写下这样的词: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多媒体出示)

  2、齐读

  3、你们想看看这美丽的雾凇吗?

  4、视频,说说你想到了哪些词句?

  5、老师也想到了一些词,送给同学们。(多媒体出示)

  6、此时此刻,如果你身临其境,你最想做什么?(拍照、摸一摸、对它说话)

  7、老师带来了一段解说词,你想为这段视频配上解说词吗?(出示课文第一段)

  二、学习第一段

  1、自由练读

  2、指名读,说说听了他的读,你感受到了什么?从哪里看出的?

  3、在这里,雾凇被称为什么?(板书:奇观)

  4、理解什么叫奇观?为什么称雾凇奇观?

  5、其实这就是课文第一段的内容,请你做小导游,配解说词。评价。

  这一段从色彩、光泽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读,找出是哪个词?(板书:千姿百态)

  6、想像一下: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出示说话训练: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它们有的像(   ),有的像(       ),还有的像(           )……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

  四、学习第三段

  第二天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当你又一次来到松花江畔,瞧!

  1、演示一组雾凇图

  2、刚才,老师看到同学们的眼神是那样的专注,赞叹声不绝于耳,此时此刻,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老师相信,你们一定有很多话,想对雾凇说吧?(交流)

  3、作者就引用了唐代大诗人岑参的诗句来赞美这瑰丽的奇景(出示诗句)

  五、总结

  1、出示:这节课,我们不但欣赏了(    ),而且还了解了(     )。

  2、在我们生活的这个地球上,还有许多自然奇观的形成奥秘人们没有解开,等着你将来去探索,相信你也能写出像《雾凇》这么美的文章来。

  六、布置作业(任选一)

  1.假如你是一名小导游,你会说些什么?

  2.假如你是一名小画家,你会画些什么?

  3.假如你是一名小作家,你会写些什么?

  4.假如你是一名外国游客,你会说些什么?

  5.假如你是……,你会……?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篇15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 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渐渐地,(   ),(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    ),逐渐(    ),最后(   )。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它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河南焦作的云台山,洛阳栾川的鸡冠洞,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毛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有着太多的美丽景色,马上快放寒假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领着我们到各地去看看,并认真观察,回来我们也写一篇象雾凇这样美的文章,好吗?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雾凇》教学实录与评析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