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雾凇》说课设计

《雾凇》说课设计

说的甜蜜 点赞 分享
《雾凇》说课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雾凇》说课设计(通用17篇)

《雾凇》说课设计 篇1

  一、导入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凇》说课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教学重难点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一、揭示课题

  1、一年四季中,你最喜欢哪个季节?为什么?

  2、揭题。

  寒冷的冬天,在我国北方吉林却可以观赏到闻名全国的奇观——雾凇。二、观看雾凇的投影片。

  观看投影片,自主谈感受。提出自身不懂的或想搞明白的问题生边听边思:你知道了什么?

  1、你看了有什么感受?

  2、你有什么问题要问?

  三、初读课文

  1、录音范读课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2、交流。

  3、自学课文。大地冰封十里长堤俗称凝结摄氏零下淹没模糊雾凇缀满镀上缭绕琼枝玉树

  (4)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4、检查自学效果。

  (1)生字词正音。

  (2)解释词语。

  (3)指导读长句。

  四、再读质疑

  五、指导写字

  1、自身设法记忆字形,有困难的做上记号。

  2、交流记忆有困难的生字。

  3、指导书写。

  自主交流,说明理由,调动参与的积极性。

  4、誊写生字词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和雾凇的奇异景象。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具投影

  第2课时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集中注意激发情感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观察插图,说说你观察到了什么?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

  练习感情朗读(自读、指名读)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师板书:奇观)

  齐说:奇观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

  (配乐感情朗读)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说说你的理解。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随机出示投影片)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

  (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

  (符合条件“遇冷”)

  4、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银松雪柳了。”谈谈你的体会。

  指名说(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叠词说明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a.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与原句比较)指导朗读

  b.指导“最初…逐渐…最后…”指导朗读。指导背诵。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你也来赞美一下吧!

  朗读课文,观察插图,说说自身看到的或想到的景象(指名说)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练习读准诗句,理解诗句意思

  五、指导赏读背诵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

  (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安排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假如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板书设计

  22雾凇(奇观)

  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教学反思(第一课时)

  课文《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由于雾凇离我们南方的学生生活较远,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在教学活动中,将“读”的联系贯穿在整个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和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小组交流。

  3、品词、品句,配上动作体会朗读。

《雾凇》说课设计 篇3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我认真钻研教材,吸透教材,确定了本课第二课时的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下面是我设计的四个教学环节:

  一、紧扣心理,吸引学生,调动师生情感。

  《雾凇》我分两个课时去教学。第一课时主要是整体感知,学习课文生字词,引导学生分析理解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和吉林正好具备形成雾凇的两个条件。到第二课时,我就以这两个内容的复习引入:上一节我们已知道了雾凇形成必须具备的两个前提下条件,给同学说一说  ;而吉林又正好具备了雾凇形成的两个条件,再给同学说一说  。通过课件展示,加深了学生的记忆。这时学生学了一节课,还没观赏到雾凇的奇观,心里肯定早已迫不急待,我就抓住他们这一心理与学生交流:学到这里,你现在最想最想什么?我鼓励学生:你心里怎么想就怎么说出来。我的目的就是要创造一个民主、平等、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把师生的感情逐步地拉近,有的可能会说,我想到吉林去参观;有的可能会说,我很想去看雾凇的美景。这时我就会表扬学生:噢!你们说出了自己的真实感受,同学们掌声鼓励他们,得到了肯定,就会有更多的学生大胆地发表自己的意见。整节课中我都要把握住良好的师生关系,因为这是一堂好课的基础。

  二、合作探究,品词品句,情感体验,突破重难点。

  接着,我就顺着学生意愿:好,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我打开课件展示: (在观赏时要求同学们边赏边想想自己心中有什么感受。

  观赏图片后,给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我就引导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导入本节的教学。我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朗读第二个自然段。读完后,先让学生找出写雾凇形成的有关句子,  再让学生自己找找句子中的动词,在文中划一划。引导学生理解这些动词写出了雾凇形成的这样学生对雾凇的形成有了一个初步的了解,又能掌握了一些词汇。我紧接着出示重点句子:   问学生:这些句子里,哪些词也用得很准确呢?学生找到(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  我进一步追问:那这些词好在哪里呢?然后我就引导学生把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句子,和不带有“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句子对比读一读。放手让学生自己合作学习。在探究合作学习中,学生懂得了“渐渐地(写出了)慢慢地(写出了)轻轻地(写出了)  我再引导学生去反复地品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的形成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我又引导学生,刚才我们是用什么方法去理解词语的呢?学生总结出:“比较法”。  在这里,我不停留在仅关心教学的结果,更关注教学的过程,不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更让学生探索学习方法,如果仅仅让学生参与学习过程是远远不够的,要教他们学会探究、掌握,正是感觉了的东西,不一定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会更加深刻地感觉它。

  三、知识内化,技能生成。

  我又趁热打铁,利用身边的教学资源做演示:看老师演示,说一句话,要用上“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这三个词语中的一个。(我是这样演示的:我轻轻地但很快地走路,我慢慢地写了一个“我”字,我拍手声由大渐渐变小。)在这里,走路的演示,我预设了学生会用“慢慢地”,所以在演示时,我必须走得快而轻。才能突出“轻轻地”这个词语。到这一个环节更拉近了我与学生的感情,学生无拘无束地与教师进行交流,生生互动,师生互动。情感共鸣。好像我已经变成了他们的好朋友。学生在不经意中加深了对词语的理解。我再步步紧追,再出一道练习题进行巩固提高:选词填空:  课堂中有动有静,活跃了课堂气氛,学生就是在这样反复地学习中,把知识内化了。

  在上面的教学环节中,我贯穿了两个教学理念:①“循序渐进,学以致用”的教学理念,  对“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的理解,从“读 划 议 品 练 用”  台阶式的帮扶学习,给学生减轻了负担,掌握了学习方法,让他们跳起来能摘到“桃子”,体验到了成功的喜悦。在实施学生、文本、教师的教学对话中,我依靠文本但又不依赖文本,超越文本又不脱离文本。②“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教学理念。在理解“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我引导学生总结出“比较”的学习方法。为体现这两个教学理念,我精心设计了一波三折,跌宕起伏,高潮迭起的情感主线。

  四、情感升华,延伸深化。

  学生学到这里,肯定有点感觉“累”了,我又及时调控,再次把他们思想的火花点燃:你们还想再观赏美丽的雾凇吗?(学生肯定欢呼雀跃)好,我们再次走进吉林,(要求学生带着问题“雾凇美在哪儿呢?课文中哪些词写出了雾凇的美?此时此刻,学生静静地享受着:多动听的音乐,多美的景啊!简直令人陶醉。

  观赏完后,让学生找找雾凇美的词语。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写到黑板上,“千姿百态”是什么意思?老师进一步追问,那吉林雾凇有哪些姿态呢?老师再出示  ,引导学生分的说有的像什么,最后,再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说一句话,这样学生对“千姿百态”的理解更深了。说完了写到作业本。老师把几个学生的习作输入到电脑展示出来,让学生再次体验到成功的喜悦。在这,我的设计再次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理念。

  此时,学生的情感已达到高潮,我点拨:看到这么美的景,人们都有什么表现?对,情不自禁地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我也请学生自己赞叹一下。让学生一吐为快。

  最后,老师总结:吉林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今天,你们的表现也不错,我好象看到了教室里千树万树梨花开,我希望这些花将来把我们祖国装扮得象吉林雾凇那样美丽动人。在由景引申到人的情感中结束了这节课。我的说课到此结束,谢谢各位老师。

《雾凇》说课设计 篇4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美不胜收,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说些什么?你还想知道什么?(学生回答)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

  师:请同学们自读课文,希望你们能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在文中标出生字词,多读几遍。(多媒体出示自读要求)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读完了吗?找到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吗?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读了课文,同学们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师: 那么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同学们读一下课文的第一段。

  自由地读第一小节。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出示)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这是多大的雾啊!(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雾气就像一位魔法师,看他施展了什么魔法呢?

  (出示片段,指名读)

  师: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引导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我们来看图片,它的速度是怎样的?缓慢的,谁能读好它呢?(指名读)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师:我们来看雾凇最初的样子。(出示多媒体)

  (最初像-----   逐渐变成---  最后全都是----)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严寒季节  雾气————雾凇     奇观

  (饱和)凝结

  讲练结合,景趣共生-《雾凇》第三次备课

  [教材简析]《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品读课文,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抓住静态和动态下的雾凇描写,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旅游呢?(学生自由回答)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指名、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指名回答)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什么?

  (预设:雾凇是怎么形成的?雾凇的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

  lǒng zhào    níng  jié    mó hu       mí màn       jié bái jīng yíng

  笼  罩   凝 结   模 糊    弥 漫     洁 白 晶 莹

  zhēng téng    zhuìmǎn     liáo rào    yān mò      qióng zhī yù shù

  蒸  腾    缀 满    缭 绕   淹 没     琼 枝 玉 树)

  (指名读---齐读  、师相机正音)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指名回答)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引导:“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十里长堤”写出了壮观。)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师: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指名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点击课件并板书:

  雾凇 )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小组内互相说说。(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指名说)

  ( 相机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指名说)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气温越低形成的雾凇会越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指名回答)相机出示:“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阵阵雾气”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4摄氏度的水会结冰吗?   师引读:“所以,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展示句子:“每当夜幕降临,…………灯光树影模糊了。”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引导学生说出:涌、笼罩着十里长堤、淹没、模糊。师相机点击画面)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又大又浓又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指名说)(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样的?(指名说)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可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板书:动静结合)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课文中哪里写出了静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课文中哪里又写出了动态下的雾凇美呢?(指名读)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雾凇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形象。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将这种方法运用到自己的习作中去。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再去感受一下雾凇的形成过程的动态美吧。(师配乐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板书设计]

  23、雾凇

  遇冷                      动静

  饱和的水汽     雾凇   奇观

  凝结                       结合

  《雾凇》教学实录

  [教材简析]

  《雾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材料。

  [学情简析]

  本班大多数学生学习积极性高,勤于动脑,基础知识掌握比较牢固,有敢于质疑和乐于探究的习惯,自主求知的欲望和能力都比较强。但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要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样一个过程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应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

  [设计理念] 引导学生与文本进行多元对话,获取阅读体验,在充分理解词句的基础上,感悟文本的妙趣,感受语言文字的魅力。

  [教学目标]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通过雾凇视频理解“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词语。

  3、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通过“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语感受雾凇形成的美,并从中受到美的陶冶。 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4、学习描写景物类的表达方法——动静结合。

  [教学重、难点] 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课时安排] 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揭题: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同学们都去过哪些地方?(学生自由回答)

  生:我去过山东青岛,青岛的海真大呀,我和爸爸在海边游泳还拾了一些贝壳。

  生:我去过北京,逛了故宫,爬了长城,还在天安门广场上看了升旗仪式。

  师:我们枣庄你们都去过哪里?

  生:我去过滕州的红河湿地看荷花。

  生:我去过台儿庄古城和大战纪念馆。

  生:上个月爸爸带我去了石榴园,红红的石榴都成熟了,一个个都咧开了嘴。

  师:是啊,我们的祖国不但风景优美,而且还有许多的自然奇观。今天老师要带你们去感受一下中国四大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板书课题:23雾凇  )

  (齐读课题 )

  师:雾大家都不陌生,凇是个形声字,松是的它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凇是什么呢?同学们看(出示多媒体)

  师:雾凇到底是什么?同学们见过吗?我们一起来见识一下。(欣赏)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这就是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的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吉林雾凇。

  师:你最想用哪一个词或者句子来形容你看到的图片。

  生:壮观。

  生:的确太美了!

  生:洁白晶莹。

  师: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还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师:那么就让我们到课文里去探寻雾凇的奥秘吧!

  师:课前同学们都预习了课文,课文中的生字新词了你能读准吗?  

  生:能。

  师:那屏幕上面的生字词谁能来读一读?

  (出示多媒体:笼罩  凝结  模糊  弥漫  洁白晶莹  蒸腾  缀满  缭绕  淹没  琼枝玉树)

  (指名读---齐读)

  师:去掉拼音你还能读准吗?(教师及时正音)

  开火车读

  师:把这些词语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检查朗读情况)

  三、精读课文,重点感悟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师:刚才欣赏了画面能感受到雾凇的美,课本中的文字也展示了它的美。

  师:请同学们读课文第一段,看哪些句子或词语写出了雾凇的美?读一读,说给同桌听。

  学生读课文,讨论、交流。

  学生举手发言。(老师提示学生怎么回答)

  生:我觉得“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这一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洁白。

  生:我觉得“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这句很好,它写出了雾凇的多。

  ……

  师:第一自然段中,“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说出了雾凇的什么?

  生:美。

  生:色泽。

  师:对,这些词语写出了雾凇的色泽。

  你还读出了什么?

  生:“缀满”写出了霜花的多。

  师:好。这一段写出了雾凇的多、美、壮观。(同时点击画面)

  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谁也能象他读的这么美2-----3人朗读)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美景呀!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板书: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个奇观是怎样形成的呢?到哪儿去找答案呢?请同学们读读第二段,画出有关的句子。(学生自由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

  师: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生: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师: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生:必须在严寒的季节。

  ( 师板书:   饱和的水汽      遇冷凝结)

  师:你觉得这两个条件,哪个更重要一些?

  生:第一个条件重要,因为水汽这么多的地方不多见。

  生:第二个条件重要,因为必须在严寒季节形成。

  师:其实,这两个条件都很重要。水汽越多,形成的雾凇会越美 。     

  师: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有)

  师:饱和的水汽从哪里来的?

  生:丰满水库。

  师:当时气温达到零下20~30摄氏度,而水库里的水却在4摄氏度左右,所以……

  生齐读:“这样,松花江流经……阵阵雾气”

  师:这阵阵雾气就是?   

  生:饱和的水汽。

  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它能够遇冷吗?你从哪里知道的?   

  生:“每当夜幕降临,…………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展示句子)

  师:夜幕降临时的气温是多少?现在的水汽开始遇冷了形成了雾,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很浓的雾。

  师:从哪些词语看出看来。

  生:涌、笼罩着十里长堤。

  生:淹没、模糊。

  师:通过你的朗读让我们感受一下这又大又浓又美的雾吧。(指名读)

  师:通过你的朗读我们更加感受到这雾很大也很美。

  师:这黑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他就像一位魔法师,你觉得这魔法怎么样?

  生:神奇美丽。

  师:他是怎么变得呢?   

  生: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指名说)

  (出示多媒体)

  师:能不能把你的体会读出来。

  指名读。

  师:这说明雾凇的形成是怎样的?

  生:缓慢的。

  师:“慢慢地”写出了凝结的速度慢。“轻轻地”写出了样子轻,无声无息。“一层又一层”写出了雾气不断,逐步形成。

  师:请同学们把这一缓慢的过程再次读一读。

  师:这一缓慢过程的最终结果是什么呢?

  教师引读: 最初像---银线  逐渐变成---银条   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

  (同时点击画面银线   银条   银松雪柳)

  4、现在大家知道吉林雾凇为什么是闻名全国的奇观了吗?

  (依照板书)

  师:首先是它形成的独特的条件,然后才有十里长堤上缀满了晶莹洁白的霜花,最后终于形成了雾凇奇观。

  (三)表达方法提示

  动静结合,更显多姿多彩

  《雾凇》这篇课文把雾凇写得迷人极了。你一定会为作者笔下那千姿百态、美丽动人的雾凇所吸引,恨不得插上翅膀飞到吉林去亲眼看一看吧。在这里我们既欣赏到阳光下,洁白晶莹、缀满枝头的雾凇奇景,又能领略到夜幕降临时雾凇形成的神奇过程。

  这就是这篇课文的特点:动静结合,写出多姿多彩的雾凇。

  我们在描写景物时,也要注意景物的动静变化。

  对于静态,要从它的位置、高度、大小、颜色、形状等方面及远近不同的角度去观察描绘。

  对于动态,要写出景物的运动变化速度、形态的变换等。

  如课文中写雾凇的形成,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些句子都写出了景物的动态的变化。

  这样,文章对景物的描写,有静有动,动静结合,写出了景物多种形态的美,使文章更为生动。

  师:下面请同学们闭上眼睛跟随老师去感受雾凇的形成过程吧。(师范读)

  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你看到什么?(出示多媒体雾凇画面)

  师:谁能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和神奇?(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再次去欣赏它的美。

  (出示多媒体 师引读)

  四、小结:

  师:“此景只因天上有,人间能有几回见”1990年观赏吉林雾凇后不由地赞叹:“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时隔八年,,又见吉林雾凇吟诵道:“寒江雪柳日新晴,玉树琼花满目春”。

  师:这么美的雾凇,作者也忍不住对他进行了赞美,她用了哪些优美的词句赞美和抒发自己的感情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雾凇》说课设计 篇5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雾凇》说课设计 篇6

  1.能够认识本课的生字词,会写并正确会读。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正确背诵要求背诵的课文。

  3.能明白课文主要讲了什么?

  预习学案

  一、我会读

  雾凇   凝结    夜幕   淹没    河畔

  缀满   镀上    缭绕   琼枝玉树

  二、我理解

  奇观  弥漫   琼枝玉树  情不自禁

  雾凇  笼罩   缭绕      晶莹洁白

  三、选词填空。(并选其中的一个造句。)

  渐渐地   轻轻地   慢慢地

  1、爸爸正在午睡,我(  轻轻地 )给他关上房门。

  2、雨(渐渐地 )停了,太阳出来了。

  3、天上的白云(慢慢地)飘移着,变幻着,令人产生无穷的遐想。

  四、我不解

  通过对课文的预习,你还有那些不明白的问题,写在下面:                                            

  导学案

  学习目标

  1.雾淞的景美

  2.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难点

  雾凇的形成过程以及对雾淞景美的感知

  自主学习,合作探究

  请同学们自主阅读第2自然段,完成以下内容: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雾凇是在什么条件下形成的?又是怎样一步步形成的呢?请找出有关的词语或句子,标记出来。

  教师温馨提示:

  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品读课文。有了自己的认识和体会后,再作交流,小组长注意组织好。

  课堂检测

  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就这样,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像(   )然后变成(    ),最后变成(    )了。

  2.忽如一夜春风来,(                         )

  3.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是(       )、(      )、(        )、(            )。

  拓展作业

  学习文中描写雾凇形成过程的方法,把你观察到的景观的变化过程写下来。用上这个句式“首先……接着……然后……最后……

《雾凇》说课设计 篇7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能读通课文,掌握文中的生字,理解 “雾凇、淹没、琼树玉枝”等词语的意思。

  2、能根据课题提问,并根据这些问题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3、初步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1、板书课题:雾凇

  2、学习生字:凇 (读音sōng  意思:猜——①和冰冷有关,想出一些字“冰、凉、冻”  ②查字典:雾凇——寒冷天,雾凝聚在树木的枝叶或电线上而形成的白色松散的冰晶,通称树挂。  凇——白色松散的冰晶)

  3、让我们来看看雾凇——出示图片。

  4、齐读课题。质疑——你想知道什么?

  (①课文讲什么地方的雾凇?②雾凇是什么样子的?③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板书:地方  样子  形成

  二、 自读课文:

  按要求自读课文:1、想想三个问题文中有答案吗?在哪一小节?

  2、读通课文,读准字音,画出不理解的词语。

  三、 检查自学效果:

  (一)解答第一、二个问题:课文讲什么地方的雾凇?雾凇是什么样子的?

  1、学生回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的? 指名回答。

  ①检查生字:出示:长堤  缀满 (可以相机理解)

  ②指名读第一节。——出示第1小节(检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齐读。

  2、课文介绍了哪里的雾凇?那里的雾凇怎样?

  ①学生回答。(吉林  、具体的是——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 )注意读音。板书:吉林 松花江畔 出示图片

  ②学生回答。 板书: 洁白晶莹   银光闪闪

  3、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它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是中国四大自然奇观。

  再次齐读第1节。

  (二)解答第三个问题: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1、学生回答。你是从哪里找到的?——出示第2小节

  ①出示词语:俗称  凝结  夜幕  摄氏  模糊  镀 (可相机理解词语)

  ②指名读第二节。(检查读书,读准字音,读通课文。)

  ③齐读。

  2、回答:怎样形成的?教师出示:(第2节第一句话)

  ①齐读句子。(用组词的方法理解“俗”)

  ②用自己的话说说雾凇形成的条件有哪些?(严寒、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4、那吉林雾凇又是怎样形成的?自己再把第2节读读,对照三个条件找出相应的句子。

  5、学生回答。(严寒——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

  饱和的水汽——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遇冷凝结——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6、说说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可以把这些语句串联起来。(自己练说,全班交流。)   板书:雾气 遇冷  凝结 雾凇

  7、 齐读第2节。

  (三)读第4节。

  1、过渡:清晨,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齐读第3节。

  2、出示词语:吹拂  缭绕  琼枝玉树

  质疑词语,理解:琼枝玉树  琼:美玉,精美的东西看图理解。

  3、齐读第3节。

  四、巩固反馈:

  1、齐读课文1遍。(自己默读全文,说说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出示词语:  雾凇  长堤   缀满   俗称   摄氏   夜幕零下

  淹没模糊吹拂  缭绕   琼树玉枝   凝结 镀

  ①抽读词语。

  ②理解不懂的词语。

  ③齐读。

  ④教学写字:幕   零凝

  3、出示填空:

  在  ,弥漫着,到了晚上   。

  板书: 

  地方  样子   吉林  松花江畔   洁白晶莹 

  雾 凇

  形成雾气 遇冷  凝结 雾凇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吉林雾凇的景观的奇异景象,学习用课文中的一些词语来描述雪景或雾景。

  2、结合课文内容来理解句子:“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能背诵课文。

  5、能基本阅读写景文章的一些方法:先抓住景物的特点(文章的中心句),然后知道文章从几方面来写的。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2、(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3、雾凇很多地方有,为什么吉林的雾凇称为“奇观”呢?板书:奇观

  自由读读课文,找出写雾凇是奇异的景象的语句?(学生自由读文,并画出相应的语句。)

  4、出示句子:读这些句子,看看哪里写出了雾凇的奇异,你的感受是怎样的?

  二、理解雾凇的样子的奇异:(第1、3节)

  1、根据学生的回答出示第1、3节。出示第1、3节

  2、讨论交流:这段话,你从哪些地方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①板书: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看图。

  ②(十里)写出了吉林雾凇的壮观。  看图。

  ③感情朗读第1节第2句。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①板书:千姿百态

  ②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看完后说一说。

  (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说话训练:三九严寒,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它们有的像( ),有的像( ),……吉林雾凇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都是这样的洁白晶莹的雾凇,真可谓是自然奇观啊!作者抓住了形、色写出雾凇的特点。

  5、齐读1、3节。

  三、理解雾凇的形成的奇异:(第2节)

  1、根据学生的回答 出示:“这蒸腾的雾气……

  ①仔细读读这几句话,从哪里可以看出雾凇形成的奇特?

  ②交流:

  ⅰ“慢慢地  轻轻地 ”——说明形成的时间很长,要一夜。

  ⅱ “一层又一层” ——说明时间的长,还说明要有雾气的不断补充

  ⅲ“镀”——  可以换“结”吗?雾气的均匀、有光泽

  感情朗读这一句  板书:  轻轻地  镀

  ⅳ “最初”“逐渐”“最后”——看图

  感情朗读这一句

  2、这么美的雾凇的形成都离不开“蒸腾的雾气”。

  教师板书:  蒸腾

  你知道为什么吗?

  3、这蒸腾的雾气是怎么来的?读第2节,回答。(丰满水库)看图

  4、因此这吉林的雾凇的形成是自然的天气、人为的水库,人天合一的结果,真是人间少有啊!可谓“奇观”。

  5、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最后一段,理解作者的感情。

  1、 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理解句子意思。看图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4、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四、总结延伸:

  1、再感情朗读读句子: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你能说说为什么称雾凇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吗?

  (②2、总结:这篇课文从雾凇的样子、形成的过程这两方面写出了吉林雾凇的奇特,可以称为“奇观”。  板书: 样子  形成

  3、学习方法:联系这学期学习的写景的文章:《九寨沟》,你学习了这一课有什么发现吗?

  (它们都是写出了景观的奇特。都是围绕了课文的中心句,从几个方面写出了景观的奇特。)

  4、课外读物:了解这景物围绕哪句话写的?作者围绕这句话是从哪几个方面写的?

  出示短文:  香山红叶  讨论:

  作业:小练笔:选用词语说一段话,描绘一处雾景或雪景。(练习3)注意写出景物的特点,先写出景物的总的特点,然后从几方面开表现。

  板书:

  雾凇

  样子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千姿百态   人 天

  奇  观

  形成 :   蒸腾   轻轻地镀           合 一

《雾凇》说课设计 篇8

  设计说明:

  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和雾凇的形成过程,突出了雾凇的千姿百态,洁白晶莹的奇特瑰丽,给人一种强烈的美感。所以,确定本文教学目标,教学步骤时考虑到了这一点,引导学生欣赏雾凇静态之美与动态之美。

  本文教学应该强调“读”,再读中感悟雾凇景观之美,感知雾凇形成过程。

  一、读中感悟雾凇景观之美。

  我先让学生观赏雾凇,谈感受,再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描写雾凇之美的词句,最后让学生理解词意再读,边读边评,感受语言之美,感悟雾凇景观之美。

  二、读中感知雾凇形成过程

  文章第二部分是教学的重点、难点。作者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时间段描写里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知识点多而碎,针对这种情况,我设计了两个能囊括整段内容的问题:1、饱和的水汽哪里来?2、遇冷后怎样凝结成雾凇的?让学生合作学习,要求他们合作时先读,再自己找出答案,最后组内交流。这样每个孩子都能自主学习,也激发他们探究,感悟的兴趣和欲望。孩子都读了,想了,说了,所以每个知识都了解到了,并且把中文的语言无形中转化成自己的话,内化了语言,加深了理解。

  重点抓住了“树木被雾气淹没了,渐渐......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这一段话,引导学生朗读,感知。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结合具体语境理解词语。

  3、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重,难点:是目标中的第三点。

  第  二  课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初读了课文,学习了生字,词。苏老师想考考大家,这几个难度意错的字,你还记得吗?

  1、“堤”让学生组词,造句。

  2、“凝”让学生读,组词,造句,并区分“疑”与“凝”。

  过度:那就让我们走进吉林,漫步松花江畔,去真切的感受一下美丽,神奇的雾凇吧!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出示课件“雾凇”flash,边看边想:这美丽的景物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2、指导从不同角度说:1、颜色  2、姿态

  3、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找出描写雾凇的相关句子。

  4、从句子中找出描写雾凇的词语,相机理解,并朗读课文中这句话。

  5、齐读第一自然段,整体感知雾凇美丽的样子,

  过度:吉林雾凇独具魅力的风姿,在神州大地上可是景色一绝呀!但令人们感到惊讶,奇怪的是这美丽,神奇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

  1、默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2、指名回答,并相机追问:从这句话中能看出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吗?

  3、合作学习:1、饱和的水汽哪里来?

  2、遇冷后怎样凝结成雾凇?    4、汇报学习情况:

  1、找出答案,内化语言,加深理解。

  2、朗读(自由)。

  5、重点理解,指导雾凇形成的过程。

  1、出示课件;欣赏雾凇形成的过程。

  2、从文中的那些词句感受到它的形成缓慢。  

  3、理解“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叠词和表示不同时间段的词语。

  4、选三个叠词中的一个造句。

  5、指导朗读。

  6、拓展延伸: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假如此时此刻的你,正站在松花江畔,将怎样来赞叹这美丽,奇特的雾凇呢?

  过度:生活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样赞美的呢?齐读最后一段。

  四、学习第三自然段:

  1、齐读

  2、指名汇报,并朗读。

  五、指导背诵:

  洁白晶莹的雾凇多美丽,遇冷凝结的过程多神奇呀!想把它留在脑海里吗?选你喜欢的部分有感情的读一读,背一背。

  六、总结:

  我国优美的风景数不胜数,例如前面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雾凇并称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苏老师希望课后同学也来读一读,看一看其它的自然奇观,我们来交流,讨论。

  七、布置作业:

  今天放学回家后,给爸爸、妈妈介绍雾凇的形成。

《雾凇》说课设计 篇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 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渐渐地,(   ),(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    ),逐渐(    ),最后(   )。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它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河南焦作的云台山,洛阳栾川的鸡冠洞,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毛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有着太多的美丽景色,马上快放寒假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领着我们到各地去看看,并认真观察,回来我们也写一篇象雾凇这样美的文章,好吗?

《雾凇》说课设计 篇10

  之三

  作者:沈芳

  教学目标 :带领学生一起领悟课文的语言文字,通过网络一起去领略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板书设计 :

  29、雾凇

  奇观水汽——遇冷——凝结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课后小计:

  在教学第二部分,没有孤立地讲解雾凇形成地原因,要与语言文字训练结合起来。让学生抓住关键的词语“淹没、模糊、渐渐地、慢慢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引导学生感悟、朗读、体会,在感悟、朗读语言文字的过程中,感知雾凇的形成过程。同时播放雾凇的录象,让学生有一种身临其境的真切感觉。

《雾凇》说课设计 篇11

  教学伊始,我出示了雾凇的相关视频。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说说雾凇给你留下什么印象,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性、优美性、条理性充分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

  让学生品味语言,感悟形象,是这堂课教学的重点。课堂中,我让学生思考吉林雾凇究竟神奇在哪里?其中有一位学生谈到“吉林雾淞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很神奇。”我追问:“你仿佛看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学生偏头侧想说:“我仿佛看到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教师继续与他对话 “是一棵树的枝头吗?”学生告诉我们“不是,霜花缀满了十里长堤。”我急刻抓住感悟的火花“十里长堤,多么壮观的景象啊!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壮观的景象读出来吗?”学生马上批文而入情,读得煞有其事的,充满情感。

  课文第二自然段是全文的重点,交待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避免上成自然课,我主要抓住“飘荡、涌向、淹没、笼罩、蒸腾、镀上”这些动词体会这一奇妙的过程以及作者用词精准的这一特点。通过读、画、说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感悟雾凇的形成是个缓慢、美丽的过程,使得“雾凇的形成”这一课文中教学的难点,悄然化解。

  课堂教学最后的环节是看图练说:“假如此时你正漫步在松花江畔,看到如此美妙绝伦的雾凇,你会说些什么?”我记得,学生说到:“吉林雾凇犹如山菊盛开,犹似银菊怒放。感觉此时的我如置身在银妆素裹的世界中。”你看,孩子们感悟到的这一段段智慧的文字,赋予了《雾凇》最美丽,最绚烂的诠释。这才是学生最宝贵的收获呀!课堂是动态的,是生成的,犹如一首散文诗,形散神聚,美就美在学生的智慧上。

《雾凇》说课设计 篇12

  一、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领略雾凇的奇特景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雾凇的形成过程

  三、教学难点:通过朗读课文,感受吉林雾凇的美

  四、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

  [一]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课文的生字词,初步了解了文章大意,这节课继续学习课文《雾凇》。(齐读课题:雾凇)

  雾凇是松花江畔的一大奇观(板书:奇观)。为什么说它是奇观呢?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随作者去吉林领略雾凇的奇特之美。

  [二]学习新课

  (一)学习第一自然段

  ①播放雾凇图片、配乐

  师:同学们,观赏了之后,你们有什么感受呢?

  指名说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请打开书本,齐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作者是怎么描绘眼中的雾凇的?哪个词写出了作者的感受。

  ②课件出示,请找出有关语句,用“    ”划出来,重点词用小圆点标出。

  ③课件出示,第一自然段的内容

  师:看来,同学们都读好了,现在就请同学来读读你画好的句子,其他同学认真听。

  指名说,并用“    ”标出

  师:你认为哪些词突出了雾凇的美呢?

  师评:“洁白晶莹”写出了雾凇的?(颜色美)“银光闪烁”写出了雾凇的?(光泽美)

  指名说

  师: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进一步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

  生齐读

  师:这么美的雾凇,所占的范围有多大呢?

  (生答)哇!这么大!所以作者说它是——奇观!

  (二)学习第二自然段

  过渡:这样的奇观究竟是怎么形成的?现在我们来读第二自然段,找出概括雾凇形成的一句话,并用笔画下来。

  1、齐读这句话,看看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指名说:一是饱和的水汽,二是严寒

  师板书:严寒,饱和的水汽

  2、请大家继续看课文,从哪些词句中看出吉林就具备了饱和的水汽的严寒呢?自读课文,同位讨论,找出语句,读一读。

  指名读

  3、课件出示填空题。

  (1)从当年      到     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      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    ,而且江面上总是     着     雾气。

  (2)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     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

  向两岸,      着十里长堤。

  指名填空(!)

  从哪些词中体会到饱和的水汽呢?

  生:弥漫、阵阵

  这饱和的汽体从哪里来的?

  指名说,师相机指导。

  指名填空(2)

  以“零下30摄氏度”、“拥”、“笼罩”、“淹没”可以看出怎样?

  指名回答,水汽多。

  齐读这两句话。

  4、师: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呢?

  5、课件出示了“这蒸腾的雾气,……会都是银松雪柳了”

  齐读。

  思考:雾气是怎么凝结在松针、柳枝上的?找出凝结成雾凇过程的词语。

  指名说: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

  师提示:慢慢地——写出了什么以?(凝结的速度慢)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悄无声息)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了什么?(雾气不断,逐渐结成)

  6、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课件出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来写,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既生动具体,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课件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松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朗读这一句话。

  课件出示第二自然段。

  请同学们自由读一读。

  [三]学习第三自然段

  过渡,你站在松花江边,欣赏着雾凇奇观,你会发出怎样的感叹呢?

  指名说

  松花江畔的人们清晨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时是如何感叹呢?

  指名说

  作者引用古人描写雪景的诗句,写出了雾凇的美和奇。

  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指导朗读(读出对雾凇奇观的感叹)。

  [四]总结。

  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让我们再随作者一起去欣赏这闻名全国的奇观。

  课件出示雾凇图片欣赏。

《雾凇》说课设计 篇13

  本文是一篇写景的文章。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为了更好地突现学生学习的主体性,使学生理解课文的语言文字,体会课文所描绘的情境,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情感,我决定 ⑴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和运用语言文字的能力。 ⑵培养学生口头表达和书面表达的能力。⑶培养学生主动学习和学会合作的能力。

  在初步感知雾凇美的基础上,组织学生品读课文1、3自然段,抓住里面的关键句子和词语体会雾凇的美,引导学生对“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缀满、千资百态、琼枝玉树”等词的感悟,体会雾凇的美不是一般的美,而是一种奇特的美,这是一种奇观了,并结合精美绝伦的图片,在声情并茂的课堂环境中再次体会雾凇的奇美,感情朗读加深体会。在此基础上,借助网页里丰富的雾凇知识,探究吉林雾凇的形成过程。学生自由浏览网页,然后通过合作、交流,彼此分享智慧,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这样就起到事倍功半的效果。

  总之,我们要从语文学科的'特点出发,从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出发,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出发,从优化教学过程出发,恰当的时机使用多媒体,突出多媒体的优势,使语文课堂洋溢浓浓的人文气息。

《雾凇》说课设计 篇14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下面我就本课的教学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学过程、教学反思逐一做简要说明。

  说教材:本文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散文。课文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字里行间,作者对松花江畔的雾凇这一鬼斧神工般的自然奇观,以饱蘸赞之情之妙笔为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美景。如诗如幻的语言,如银似雪的图景,把孩子们带进了一个童话般的仙境。字里行间无不流露出作者对祖国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说学情:我的教学对象是一群四年级的孩子,他们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决定把信息技术与语文相整合,制定了以下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的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

  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①“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②直观演示的教学与学习方法。③“比较”的教学及学习方法。

  (教学是双边的活动,教师教的过程其实也是学生学的过程,是相互融合

  在一起的,只有合理的教学方法,教师与学生才能在交流中生成教学目标,在对话中实现共同发展。)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①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②激发学生探索大自然奥秘的兴趣。(这么美的景是怎样形成的呢?)③引伸到景美与人美的交融境界,渗透思想教育,达到教书育人的目的。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 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 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上课伊始,我出示雾凇的课件,引导学生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在欣赏完图片后,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感受:学生肯定会觉得雾凇很美,让学生自己读课文第一段再次欣赏雾凇的美丽景象。接着通过指读或范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哪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丰富的画面有着一般言语描述所无法比拟的作用。此处教学资源的整合,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能以此处无声胜有声的方式凸现本课的教学内容。

  本篇课文的美在于文中语言文字所带给我们的畅快淋漓,而这种感觉又只有在了解了相关的背景和一定情感体验下才能感受得到的。因此在课堂教学中, 我以读为主线,将读贯穿在整个教学活动中,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议一议等活动环节,结合多媒体所创设的情景, 学生经历了“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

  在指导学生朗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时,我先播放了一组课件,引人入胜的画面、绘声绘色的朗读,将学生们带到了这神奇而美丽的风景之中。此时,孩子们迫不及待地想通过朗读来表达自己的内心感受。为了让学生更好地读懂、读好课文,我又相继出示了以下一组图。通过欣赏画面、品位词语,学生们抓住了重点词十里江堤、缀满等进一步感受到了松花江畔的雾凇之多、雾凇之美。在美的熏陶和体验中,在教师激情澎湃的预言描述中,学生们在朗读的空间里尽情地感悟着雾凇的奇特壮美。

  新课程提倡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教授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重难点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两次自学课文。除了找到雾凇的形成条件,还要探究雾凇形成的过程。

  在小组自学时,我用“雾凇很美,但他到底有多美呢?想不想一睹她的容颜呢?”来激发学生急切想欣赏到雾凇美丽的情感。通过观看课件,给学生留下了较深的印象,并放开手让学生用自己想用的词语来赞美雾凇之美。这不仅让学生把对雾凇的感受说出来,同时也考察了学生对词语的积累运用能力。

  在观看图片让学生对雾凇的美留下了整体感知后,我用“那你能从课文中找出描写雾凇奇美的段落吗?”从而引入到细节了解雾凇之美的过程中,(1)指导学习第三自然段,体会清晨雾凇景观给人们带来的感受,并结合画面,从“千姿百态”一词感受雾凇姿态得多与美。我指导学生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点像……真是……”看图说话,这不仅让学生对雾凇形态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也培养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2)指导探究。在学生和老师领略了雾凇的奇特美丽后,我引导学生提出了“这奇特美丽的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再次引发了学生探究学习的兴趣。先让学生读通过同桌讨论交流,找出雾凇形成的原因必须具备的两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后,在具体找出哪些句子里可以看出吉林的松花江上具备了这两个条,并与其同时解决了吉林雾凇是如何形成的问题。为了让学生知道雾凇不仅色美形美,而且连它形成的过程也给我们带来一种动态的美,所以,我用比较朗读的方法,从“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等词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无声无息、逐渐形成的过程。并让学生自由选词说话,此时老师配合他们做动作,这一则还给了学生学习的自主权;另一则拉近了师生之间的感情距离。而后出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势力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再次体会雾凇形成的变化过程,以此感受动态美。

  多媒体技术的有效运用,在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

  认识雾凇、了解雾凇,仅靠课堂上的学习探究还是远远不够的。而多媒体的网络平台则为我们的学生提供了更加广阔的学习空间。课下,我请同学们登录学校的网站,在语文教学这一页面中,我为同学们准备了丰富的学习内容,既有对雾凇科学的概述又有精彩的雾凇导游词,同时还配有一幅幅美轮美奂的雾凇图片。学生们可以通过网上畅游,自主地获得更多的雾凇知识。

  纵观课堂说反思

  本节课,我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利用多媒体为辅助教学手段,将传统教学中无法展现的内容栩栩如生地呈现在了课堂之上,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了

  雾凇之美。同时利用多媒体教学创设出的问题情境,不仅突出了本节课的教学重难点,而且也提高了学生自主参与学习的积极性。

《雾凇》说课设计 篇15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3、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重点词语,反复朗读,弄清雾凇形成的原因,体会雾凇的美。从而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教学具准备:制作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从刚才和同学们的聊天中老师知道大家都很喜欢旅游,也游览过很多地方。今天老师就做一个导游,带领大家到吉林松花江畔去领略一下我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雾凇(生齐读课题)

  2、老师这里收藏了几幅吉林雾凇的图片,我们大家先来欣赏一下。大家边欣赏边思考你看到的雾凇是什么样子的,可以用什么词语来形容你所看到的雾凇。(映示:3幅雾凇图片)生回答自己看到的雾凇形象。

  3、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句子,板书:奇观)

  评议要重读奇观,再齐读句子。

  4、为什么说吉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走近雾凇吧。

  二、精读、感悟第一、三自然段。

  1、请同学们自由读全文,在课文中找出并画出描写雾凇美的词语。

  2、找出来了吗?哪位同学上来把你找出的描写雾凇美的词语写在黑板上。(一生上黑板写词语)其他同学把自己找出来的词语抄写在练习本上。写好了吗,其他同学有没有要补充的?

  (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银松雪柳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3、读词语(指名读,齐读)

  4、联系课文说词语

  例:银光闪烁:这雾凇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闪晶莹透明多美呀!(指名说词语)

  5、这些描写雾凇的词语都很美,要是把他们放在句子中读就更美了。下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一、三自然段。(映示:1,3自然段)读好了吗,我们来比一下看谁读得最美。指名读,男生读,女生读,配乐齐读。在学生读的过程中给予适当评价。(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吉林的雾凇多美呀!你想不想知道它是怎样形成的吗?(想)其实它的形成也别有一番情趣的,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雾凇是怎样形成的这一问题自由读第二自然段。

  2、你能从文中找出简要描写雾凇形成原因的一句话吗?指名答(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映示:)

  自由轻声读第一句话,小组讨论雾凇形成要具备哪些条件。

  生答有三个条件:(1)过于饱和的水汽;(2)遇冷;(3)凝结。

  板书: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3、齐读第一句话,注意读好圈画的词语。

  4、通过刚才的讨论我们知道雾凇的形成需要三个条件,那么这“过于饱和的水汽”又是从哪里来的?自由读第二自然段找找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的饱和,哪些词语有描写了雾气的浓?

  指名答(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的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树木被雾气淹没了。)

  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映示:2—5句)

  理解重点词语:弥漫飘荡涌笼罩淹没

  这些词语都是描写雾气浓的如果把这些词语换成其他词语好不好。比如:弥漫——充满飘荡——飘扬涌——扑笼罩——覆盖淹没——湮灭,为什么?(指名答)

  齐读2——5句。

  5、雾凇的形成是不是只要有了饱和的水汽就可以了?(不)那么它还需要什么条件呢?(生答遇冷),那要冷到什么程度呢?(生答零下30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可真冷啊!

  我们这里最冷有多冷?(生答零下3——4度)零下3——4度水面刚好结了一层薄冰,而雾凇的形成气温要低到零下30摄氏度,真是滴水成冰呀!用我们课文里的一句话说这可真是:(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生答。

  6、有了饱和的水汽和严寒的气温,这雾凇的形成还需要哪一个过程才能最终形成?(生答凝结)读读找找文中哪些句子描写了雾气到雾凇的凝结过程?(生读,找,答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相机映示:6——8句。

  (1)这蒸腾的雾气是不是一下子就凝结成了雾凇(不,它是慢慢形成的)找找看文中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变化的过程。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最初逐渐最后(映示词语)

  (2)雾凇在形成的过程中从形态上发生了哪些变化?哪些词语描写了雾凇在形态上的变化?(银线银条银松雪柳)

  7、雾凇美,雾凇的凝结过程其实也很美。你能把雾凇凝结时的美读出来吗?指名读6——8句。评价要求(你能体会出雾凇形成时的美,还有谁能比他读得更美呢?)

  要求要读出雾凇形成时的缓慢和静无声息来。男生读,女生读。

  四、拓展延伸

  经过一夜的天造地设,第二天一早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已到处是银松雪柳了,多美啊!让我们再一次走进松花江畔来共同欣赏领略这大自然赐予我们的奇观吧!

  (映示:课件雾凇奇观片段)

  多美呀!看了这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雾凇奇观,难怪人们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生读。

  如果你此时就站在松花江畔,欣赏着这大自然的奇观,你能不能用黑板上所列出的词语来赞美眼前的雾凇的美呢?(生思考,指名说)

  五、小结

  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它以独具的魅力和风姿而享有中国四大自然景观之一的美名,难怪人们称它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生齐读。

  六、作业

  1、小练笔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写一段话。

  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2、网上收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继续了解为什么吉林雾凇能闻名全国。

  七、板书设计:雾凇(奇观)

  遇冷凝结

  过于饱和的水汽

《雾凇》说课设计 篇16

  《雾凇》是一片写景的课文,作者以的语言,描绘了,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设计理念:这篇课文向我们介绍了中国四大自然奇观之一的吉林雾凇,重点和难点是要让学生理解雾凇是怎样形成这样一个过程。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要对于四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这样一个物理变化有一定的难度,在教学的过程中,以读代讲,通过读来理解和感悟,能让学生轻松快乐地学习。本课的教学设计,着力体现“尊重学生主体,着眼学生发展”的理念,立足于自能读书,着眼于自主发展。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

  1、读中入境,读中悟境。这是一篇文笔优美的文章。因此重点应让学生在读中整体感知,在读中有所感悟,在读中培养语感。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读得充分、悟得深刻、述得到位。

  2、巧设情境,激发灵感。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雾凇是什么,因此,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困难。为此,教师用精心设计的教学语言,丰富真实的情感和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构建一个广阔的心理场作用于学生心理,从而促使他们主动积极地投入到整个学习活动中,产生细致的情感体验。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初步了解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这晶莹夺目的雾凇一定给大家留下了什么深刻的印象?

  1 雾凇很美,大家想不想亲身去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呢?让我们一起走进吉林去感受这美丽奇特的雾凇。(播放录象,老师作讲解)

  它,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晶莹闪烁。

  它,像高山上的雪莲,韵味浓郁。

  它,似梨花攀枝,洁白高雅,壮丽多娇。

  它,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

  【教师富有感情的描述,渲染了课堂气氛,为学生起到很好的情感铺垫,具有先声夺人的作用。运用现代教学手段引导学生观察、思考,学生对雾凇获得了更加直观、形象的感性知识,使学生如临其境,如见其形。】

  二 学习第一自然段

  1课文中是怎样来形容雾凇的呢?请大家打开课本,自己来读读第一小节。

  (1)多美的雾淞啊!文中是怎样形容雾凇的呢?

  (2)出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的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老师请一位同学来读读这句话,其他同学思考,你从这句话中哪儿感受到雾凇的美了?

  b、指名回答  (课件)板书:(洁白晶莹  银光闪烁)

  雾凇有着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那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2这么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真美,老师请女同学们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读这句话。(女生朗读)

  4小结:听了同学们的朗读,施老师仿佛看到,在那三九严寒,大地冰封的时候,松花江畔的雾凇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真是一道美丽的风景线呀,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小节,再次感受它的美。(齐读)

  三、学习第三段

  过渡:是呀,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垂柳青枝变成琼枝玉树,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相信你们也感受到他的美了。

  1 、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你想赞美一下它的美,好吗?

  2、那漫步在松花江畔的人们又是怎么赞叹它的呢?(生回答)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你怎么理解这句诗的?能结合课文谈谈你的看法吗?

  【课件制作精美,充分展现雾凇洁白晶莹、千姿百态等特点,使学生直观形象感受到了雾凇的美丽多姿,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你说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同学们感受到了吗?

  4、让我们一起去漫步松花江畔,感受一下这如诗如画的美景,齐读一下第三小节,好吗?(齐读第三节)

  小结:松花江畔的雾凇有的像盎然怒放的银花,有的像气势磅礴的落雪,有的像精美的艺术品,有的似烟似雾,真是……(投影并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四、形成

  过渡:吉林雾凇的景观很美(板书:景观),它们争奇斗艳,独具魅力的风姿,是神州大地北国风光的景中之绝,但令五洲四海慕名而来的无数中外宾朋感到奇怪的是:这闻名遐迩的自然奇观——吉林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呢?(板书:形成      课件)

  1、老师这有两个思考题,谁来读读?(指名读题)

  a、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b、吉林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怎样的?

  同学们可以任选一个先自己在课文第二节中找找答案,然后四人小组讨论交流一下。

  【让学生根据目标,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做到心里有数。这个过程,让学生练习用准确的语言表述,训练了学生的表达能力、概括能力。】

  2、你们找到答案了吗,谁来说说,雾淞是怎样形成的?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板书)

  a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的条件吗?(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

  (2)、吉林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

  a、“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能遇冷凝结吗?你又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b、“每当夜幕降临……树木被雾气淹没了。”(课件)

  (3)世界最大的水利枢纽——我国的三峡水库同样有饱和的水汽,但在它附近能形成雾凇吗?(没有一定的低温)

  吉林并不是我国最寒冷的地方,为什么在东北三省的其他地方没有雾凇呢?(没有饱和的水汽)

  所以只有这两个前提条件都符合了,才可以形成雾淞。而且他们形成的过程也是非常美的。

  3、是的,雾越来越浓,蒸腾的雾气受冷后凝成的冰晶把松针、柳枝裹了一层又一层。但是这个形成的过程的速度是很——慢的

  (1)你是从哪些词感受到它的慢的?(指名回答)

  (将重点字词注上红色符号) 课件

  (2)你能把这种缓慢的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

  谁想来读一读?(指名读)

  好的,我们一起学着他的样子来读一下!(齐读)

  (3)同学们,就是这样,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在这过程中,雾凇先是什么样的,慢慢变成什么样,最后又是什么样的?

  4、谁来读读这句话的?(出示句子:最初像银线……银松雪柳了。)(引读)

  【引读,有助于学生体会雾凇形成的逐渐过程,也有助于课文的背诵。同时在实践中指导朗读,点在关键处,抓住“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最初”“逐渐”“最后”读出雾凇形成的缓慢。教师指导朗读,不是生硬地要求学生读得高些、重些、慢些,而是要学生用心去读,读出感悟,受到感染。读,也是理解。】

  5、你觉得他哪些地方读美了,哪些地方还需要改进?

  6、读这句话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试?

  7、(出示课件)这么美丽的雾凇原来是这样形成的啊,我们再给大家介绍一下好吗?(出示第二小节)齐读:

  【以境诱读。通过教师富有情感的语言,通过音乐、图片等生动的各种媒介,营造学生读的情景,从而诱发学生读的热情,激发学生思维的火花,使学生更好的感悟语言,引起感情的共鸣。达到“语语悟其情”的目的。】

  8、小结:

  雾凇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形成的过程又如此奇妙美丽,难怪作者说它是……(闻名全国的奇观,板书)

  五、总结全文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1990年1月9日前爷爷到吉林视察,在观赏了美丽动人的雾凇奇观后吟诵了一首诗,大家想不想知道?

  寒江雪柳日新晴,

  玉树琼花满目春。

  历尽天华成此景,

  人间万事出艰辛。

  六、作业布置  请选择一题,认真完成。

  1、摘抄好词佳句。

  2、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3、选择一段课文背诵。

  4、为《雾凇》编一段广告宣传词。

  5、试着给课文中的插图配一段解说词。

  【注重对学生进行词句积累训练,读写有机结合,有助于学生知识的积累、内化、运用。】

  评点作业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还有和吉林雾凇并称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希望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课后和同学们一起来交流,好吗?

  板书设计:

  晶莹洁白    银光闪烁

  景观

  千姿百态    琼枝玉树          奇观

  29      雾凇

  形成    水汽——遇冷——凝结

《雾凇》说课设计 篇17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少儿艺术学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雾凇》。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参与本课学习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城市,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以下是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三、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科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多媒体运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环节中,由学生先用书中的词语来描绘雾凇,接着观看雾凇的真实录像,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器官。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么美的雾凇,有什么想说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播放学生回答的视频)并由此引出“奇观”一词,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萌发了为何会产生如此奇观的疑问。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的时候,因为单纯的靠老师语言的讲解,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于表面,如何能让孩子真正的由内心萌发出对雾凇的赞美,让我觉得犯难,这个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雾凇形成过程的录像并配上老师的范读,学生亲眼目睹了雾凇完整的形成过程,在优美音乐的映衬下,学生们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自己想读一读的想法也愈加的强烈。而后让学生配着录像自己读一读,学生们就能很轻松的达到美读的境界,这比老师空讲,再怎么用语言渲染都要有效的多。(播放学生美读的教学片断)

  二、演示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并简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五、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1、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从网络上搜集的相关材料,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另外三处美景。在学生领略了中国奇特的四大美景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2、学会积累网络资料,本校开办了师生博客,这样方便了同年级的学生互相交流资料,资源达到了共享,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把需要的各种信息自己收集齐全。下面是我的博客,里面搜集了很多图片和文字资料,方便学生上网学习,这样的课前预习,受到了班级学生的喜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雾凇》说课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