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雾凇》说课

《雾凇》说课

甜生软语 点赞 分享
《雾凇》说课

微信扫码分享

《雾凇》说课(精选16篇)

《雾凇》说课 篇1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本课安排三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在第一教时中,我以指导学生读通课文,感知了课文大意,所以第二教时的教学目标确定如下: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3.学生借助网络浏览信息,进行交流,不断溶入自己的思想观念,培养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其中,通过朗读来了解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二、说过程

  1.创设情境,激发兴趣

  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然后请他们到教师制作的网页上进行新的学习探究。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

  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

  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第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美。一、三自然段分别写了阳光照耀下和清晨的雾凇的美景。在教学时,我先让学生快速默读找出表现雾凇美的句子。接着通过范读或指读的方式说说应该抓那些关键词读好这句话。然后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最后启发学生:为什么会有雾凇这个奇观的?从而过渡到下文的教学。

  ②学生质疑,自主学习第二自然段。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让学生围绕句子,提出疑问:a.严寒季节具体指什么时候?b.雾气是从哪里来的?c.雾气遇冷以后会有什么变化?d.雾气怎样凝结成雾凇?e

  .饱和的雾气指的是什么?然后组织学生根据兴趣选择问题并组成学习小组讨论解答。最后交流过程中让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感悟语言就水到渠成了。

  3、网上活动,拓宽认识

  随着时代的发展,因特网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精彩,你足不出户就能了解到想要的信息。关于雾凇还有很多的知识有待我们去探究,学生可以通过上网来拓宽对雾凇的认识。这一环节的设计充分利用了网络资源,带领学生由“小教材”(课文文本)走向“大教材”。它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拓宽了学生的认知,培养了学生搜集信息的能力,提高了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说教学特色

  在本课教学中,我利用网络教学以超媒体的方式组织学习内容,整合多学科知识,通过灵活的导航机制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在十分宽松的氛围中,学生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感兴趣的话题,自主地发现、探究,通过合作交流解决本课的重难点

《雾凇》说课 篇2

  一、说教材

  《雾凇》选自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第29课。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

  二、说教学目标

  本课安排两课时,我要说的是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中年级学生情感丰富,好奇心强,对美的、新奇的事物特别感兴趣,乐于感受,乐于探究,乐于表达,乐于与人交流,且具备一定的欣赏能力和研究能力。

  针对教材特点和中年级学生的心理特征、认知水平,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为本课制订了下列教学目标::①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②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③会用“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真是……”来说话写话。

  雾凇这美丽的奇观,对于南方人来说很陌生,不要说学生,我自己也没见过,所以雾凇是怎样形成的是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难点所在,而要感受到雾凇的美,就要通过观赏图片与有感情地朗读相结合去体会,因此,我把“边赏边读边感受”作为本节的第二个教学重点;我们学语文,最终的目的不是学而是运用它。在理解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学会运用知识,把知识转化为能力是我设定的第三个教学重点。

  三、联系实际说策略

  1.说教法。

  (1)情境教学法。学生思维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抽象思维的发展很大程度上依赖于形象,而且他们的生活经验有限,对课文描绘的雾凇奇观很陌生,仅凭想象和抽象的语言文字难以深刻感受、领悟。因此,教学时我将通过精美的课件,将学生带入美的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缩短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让学生充分感受雾凇的形象美,深刻领会课文的语言美。

  (2)质疑讨论法。课文重点部分介绍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我将紧紧扣住雾凇之奇,鼓励学生质疑: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很少出现?然后引导小组合作探究、全班讨论交流,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提高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说学法。为激发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发挥他们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本课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精心创设问题情境,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运用反复阅读、小组合作等方法解决问题,培养团队精神和合作探究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四、说过程

  1.自学成果分享,激发兴趣。首先我让学生谈谈自己的收获,这一环节主要是在复习旧知的基础上创造一种氛围,为学生的个性化学习提供了一个平台,激发学生学习新知识的兴趣,为深入学文提供了更多的感性知识,降低了学生理解文本的难度。

  2.细读品位,整体感悟。课文共三个自然段,但都是重点段,需要细读。这时要注意指导学生抓关键词语,通过反复朗读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在读中明白雾凇形成的原因,在读中体会雾凇的美,在读中受到情感的熏陶,从心里产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这一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①打破文章结构,学习第一、三自然段,体会雾凇的色泽、姿态美。

  这两个自然段直接从“色泽”和“姿态”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在教学时,让学生说说雾凇美在哪里?结合文中的词句谈感受,通过找词找句,品词品句,读词读句的方式,学生感受到抓住“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缀满”、“十里长堤”等关键词读好句子,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读出雾凇颜色、光泽的美。

  再通过一组雾凇美景的图片,让学生形象直观地感受雾凇奇景,激发学生对雾凇姿态无限的想象,在七嘴八舌的交流中感受“千姿百态”和“琼枝玉树”这两个美词背后的画面和情感,再把这种情感融会到赞叹的朗读指导中,对雾凇的“姿态多”这一节的美读换了一种引导的方式,学生也读得兴致昂然。

  在学生的情感激起第一次高潮的时候再引领学生尽情地诵读,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种当堂背诵的方式也是我在语文课堂上经常采用的,让课堂上背诵得热气腾腾,感觉很是不错。②学生比较激动地赏读了雾凇的色泽美,第二自然段的学习我就要学生沉下心来,静思默想,解决课文的重难点:雾凇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

  在教学中我先让学生找出概括雾凇形成原因的句子,接着围绕句子,提出疑问:“饱和的水汽”说明水汽怎样?“过于饱和的水汽”呢?“遇冷凝结”中的“冷”是一般的冷吗?学生交流中激起了对探究雾凇形成的兴趣。然后我再给学生提出两个问题:这过于饱和的水汽是哪来的呢?从文章的哪些字里行间能感受这水汽的确是过于饱和的呢?给学生充分的时间默读第二自然段,读读圈圈画画,课堂安静了,学生思考才会静得下心。

  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由学生先谈自己的感觉,再去读文,由“银线、银条、银松雪柳”、“最初、逐渐、最后”、“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引导学生反复品读,读出雾凇遇冷凝结的神奇变化过程,由词带句读,句带段读。以读为本,以读生情,以情促读,体会词语含义。这样雾凇形成的过程就烙印在了学生的脑中。

  最后整体朗读回顾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形成雾凇的过程,到此形成一个完整的解决难点的引导过程。由于发挥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让他们亲历解“奇”过程,学生不仅很快弄清了吉林雾凇形成的原因,解决了课文难点,而且在探究过程中明白语言简洁、用词准确的重要性,学到了方法,提高了能力,又感受到了朗读带来的乐趣。

  3、争当小导游,巩固所学知识。

  争当“小导游”向“中外游客”介绍吉林雾凇的景色,适当加上自己的想象,要求包括景色描绘、形成原因和形成过程三个方面,并注意与“游客”的交流。

  4、课外作业:小练笔:

  已值冬季,有意识地观察一下清晨霜冻的景色及融化的过程,仿照本课作一次小练笔。

  五、说板书设计

  好的板书是一篇文章的袖珍版,是一种直观的教学方法,是课堂教学中师生双边活动的缩影,能直观形象地反映课堂教学的全过程,本篇板书我是依照作者的思路,将文中作者的思维路线、重点词语线和感情线,三级交叉,设计了词语式的板书,从而辅助于教法的实施和方法的落实,这样做符合板书设计的目标性原则,有序性原则,直观性原则和条理性原则等。

  板书设计:

  景象美      十里长堤银光闪

  温水布雾

  雾凇      成因奇       雾笼万树

  层层包裹

  诱人赞       春风梨花

  以上说课仅仅是我对本课的一种教学预设,在具体的教学中还得根据教学实际灵活处理,视学情现场生成,总之,我将以学生为本体,教师为主导,组织好本课的教学活动。

《雾凇》说课 篇3

  夏艳,1983年12月生于巢湖之滨,中共党员,小学一级教师。自2002年参加工作以来一直任教于农村小学,但从未因此放弃在语文教学上的追求。2007年在庐江县小学青年教师语文课堂教学评比中获一等奖,2008年被评为巢湖市“教坛新星”。

  上课内容:《雾凇》

  上课地点:南京审计学院体育馆

  22 雾凇(第一课时)

  安徽省巢湖市庐江县庐城镇中塘小学   夏艳

  录入:紫雨

  师:我们的祖国幅员辽阔,你都过去哪些地方?

  生:我还去过连云港的花果山

  生:我去过青岛,坐船在大海上遨游

  生:我觉得为我生活在这样的祖国里感到骄傲。

  生:我去过山水甲天下的桂林

  生:我去过海南,海一望无际。

  生:我去过雁荡山

  师:我们祖国的美景是美不胜收。今天我们要到吉林去感受那银装素裹的世界。

  师:请看老师写一个字。(板书:松)这是什么字?

  生:松

  师:(添加两点水)我加了什么?

  生:你加了一点一提,这个字也念sōng

  师:“凇”是形声字,“松”是它的声旁,表示读音;“两点水”是它的形旁,表示意义,与冰有关。

  我们往往会把它写成——

  生:三点水

  师:两点水表示什么?

  生:冰

  师:凇:在地表或地面物体上,云雾或雨滴等凝结成的冰晶。所以是生:两点水。

  师:我们一起来写雾。上面一笔是什么?

  生:横折

  师:到底是什么?

  生:横钩

  师:见过吗?

  我们来见识一下。(播放录像学生欣赏雾凇图片。)

  师:这就是与桂林山水、长江三峡……并称的吉林雾

  师:想知道什么?

  生: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生:我想知道雾凇形成的是在哪一天?

  生:吉林那么大,雾凇在哪里?

  生: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

  师:那么我们就走进课文,去探索去发现。让我们到课文中去探寻这个美丽世界的奥秘吧。预习过了,但希望你把字音读准,句子读通顺。自己读自己的。

  学生自读,教师巡视。

  师:同学们的读书习惯真好!黑板上的生字词,谁来试一试。

  出示词语:

  长堤  凝结  夜幕  淹没   零下30摄氏度

  俗称  模糊  江畔  缀满  吹拂  缭绕

  指名读,

  师:你觉得她读得怎么样?

  生:很好。

  师:谁再来读。

  生读

  去掉拼音。这样你还能读准吗?

  学生读

  师:正音。模糊,读轻声

  集体读

  师:放在课文里,你还能读准吗?

  生:能

  师:第一自然段,请你读。其他同学干什么?

  生:认真听。

  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指导停顿。“这就是闻名全国的/”生再读

  师:谁来读第二自然段。指名

  师:为什么读得这么好。

  生:多读

  师:对,多读就能读好。好经验就要和大家分享。谁来读第三自然段。

  生读

  师:你读得也非常的好,说说经验。

  生:我在网上找范文,听听他们是怎么读的。

  师:善于学习。你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雾凇的景象

  师:景象怎样?

  生:很美

  生:我知道了它形成的时间是二月间

  生:雾凇很美丽。又多又美丽。

  师:你仿佛是亲眼目睹。哪些让你最想搞明白?

  生:它是从哪儿跑来的?

  生:为什么雾凇只有松花江边有?

  师:到哪儿去找答案?

  生:书中

  师:准确一点。

  生:第二自然段。

  师:是啊,那就读吧。看谁能读到那关键的句子。

  学生自由读

  师:读完了把书放下。哪些同学找到了。(举手)请你把它画下来。请记住:不动笔墨不读书。

  学生画

  师提示:最关键的一个句子。

  找到的把小手举起来。

  生:我知道雾凇是怎样形成的了。是空气中……

  出示句子: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指名读。

  集体读。

  师:通过这个句子,你知道了什么?你读懂了什么?

  生:我知道雾凇……

  师:它需要什么条件?

  生:(课文中的句子)不过我有一个问题:为什么它叫树挂?

  师:咱们来看一看。(出示图片)看到了吗?你看到了什么?

  另一生:冰晶是一条一条挂在树上的,所以叫树挂。

  师:谢谢他吧

  生:谢谢

  集体读这句话。

  师:天冷就形了吗?还需要什么?

  生:饱和的水气。

  师:饱和的水气是一个条件。(板书:饱和的水气)

  师:还有吗?

  生:遇冷

  师:遇冷凝结(和老师一起写“凝”)文中又是怎么描绘的。画一画,这饱和的水气是从哪儿来的?遇冷凝结又是什么意思呢?

  同学们都有一个好习惯:一说到要思考,大家都用了默读的方法。真好。

  书读百遍,其意自见。

  师:谁知道饱和的水气哪儿来?

  生:是因为松花江的水……

  师:也就是说——

  生:是水库里的水排出来的。

  师:水气是水吗?

  生?

  师:这水气是什么?谁能明白地告诉我。

  生:水气是水散发出的雾气。

  师:饱和的水气就是——

  生:雾气。

  师:又是如何遇冷凝结的?

  生:夜幕降临了……

  师:注意适度是什么?

  生:水温。

  师:所以——

  生:它们有温差。

  师:这雾气——

  生:这雾气就飘向两岸,凝结在树上,就成了雾凇。

  师:可以再简洁点吗?

  生:这雾气在……温差……

  师:夜里

  生:夜里(用课文中的句子)

  师:冰——

  生:冰晶

  师:说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谁再来说一说。

  生:是因为水库里的水比周围的水温度要高很多……就变成了雾凇。

  师:听明白了吗?(举手)一句话:这雾气在零下三十度左右……

  明白还不够。这里边藏的东西可多着呢。

  出示第二段

  读一读这段话,看看你能明白些什么?

  指名读。

  师:这雾气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

  生?!

  师: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很大的雾

  师:从哪儿 看出来。

  生:从“淹没”感受到了。

  师:还有谁感受到了?

  生:排出的水面积很大,所有的水都遇到了冷……

  师:变成了什么?

  生:雾气。

  师:这有多大的范围?

  生:十里长堤。我觉得形成的原因还有是(——)

  师(打断):这是多大的雾啊。你读一读

  生读

  师:听出来了,真大。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团团的雾从江心涌起,……

  生读

  师:你感到这是一场怎样的雾?

  生:这雾把树木都淹没了,很大的雾。

  师:你感觉眼前是怎样的景象啊?

  生:眼前什么也看不到了。

  读一读。

  生读

  多美啊。雾气还像一位魔术师呢!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这雾气施展了什么魔法?

  生:镀上了一层白银。

  师:黑森森的树木,因为雾气而变了变了,变成什么了?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你喜欢这雾凇吗?你觉得它的魔法怎么样?

  生:魔法很神奇

  师:现在这十里长堤变得——

  生:很美。

  师:谁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我觉得你读得特别慢。

  生:这样更能感受到雾凇的美。

  师:起先像什么?

  生:银线

  师:逐渐——

  生:银条

  师:是怎么变的?

  生:银条比银线要粗一点

  出示图片

  师:银条,最后我们看到的就是——

  银松雪柳了(出示图片)

  师:闭上眼睛,随着音乐,你想像一下看到了怎样的情景。夜幕降临……(范读课文)

  音乐声中生静坐想像

  师:睁开眼睛,你看到了什么?

  生:眼前全是银松雪柳,一片白茫茫。

  生:感觉很神奇,

  生:看到了一片全是像白银一样的。非常美丽。

  师:谁再让我们感受一下这样的美丽。

  指名读。

  师:多美啊。雾凇的美景赏不完。让我们一起来,能读出空白的地方吗?

  生集体填空读。

  出示填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涌向——笼罩着——(这雾气不停地涌向两岸,)树木被 ——(这雾气源源不断地涌向两岸。)渐渐地——(在如此寒冷的夜里。)这蒸腾的雾气——(这镀上了层层白银的松针和柳枝。)最初——逐渐——最后——

  (师引读)

  师小结:此“景”只有天上有,人间能有几会“见”。

  请大家完成这样的作业

  1、向家人或朋友介绍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2、划出文中描写雾凇的四字词语,每个抄写两遍;

  3、(选做)搜集有关“吉林雾凇”的资料,想一想吉林雾凇为什么能“闻名全国”?

  板书设计:

  22  雾凇

  饱和的水汽

  美                    形成

  遇冷凝结

《雾凇》说课 篇4

  教学目标:

  1、了解吉林雾凇的形成,欣赏奇特而瑰丽的雾凇景观。

  2、通过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用词精妙,感受雾凇奇观,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难点:课文第二节:雾凇形成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出示图片师生共同欣赏图片,问:这是一幅什么图?(雾凇图)板书课题并齐读。

  二、初读课文

  1、 默读课文,思考:什么是雾凇?用课文里的一句话来回答。(生回答)

  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2、自由轻声读,想想雾凇的形成必须要有哪两个条件?(生回答)

  三、学习课文第二自然段

  1、请大家自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读后四人小组讨论:这两个条件吉林具备吗?从哪里可以看出?(交流)

  2、吉林具备了这两个条件,那它又是如何一步一步形成雾凇的呢?请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交流)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自读这段话,说说这段话什么地方写得很美,你是怎么体会到的?

  (2)交流

  (3)个别读

  (4)范读(这段话写得很美,能否给老师一个机会,让老师也读一读,好的你们学习。)

  (5)齐读

  过渡:同学们,老师到网上查找吉林雾凇的资料时期,找到了许多图片,被图片上的美景陶醉了,我把它们带来了,正好一起分享一下,看看它们美不美。

  四、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配乐出示图片(指导学生观察四幅图,问:看了这些图片,你有什么感受?)

  2、同学们,课文第一自然段生动描绘了雾凇的美丽景象,让我们一起来欣赏一下。

  出示: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闪,美丽动人。

  (1)轻声读,想想哪些词写出雾凇很美。哪些词写出雾凇名气很大?

  (2)个别读

  (3)男女赛读

  (4)小结(板书:闻名全国)

  过渡:通过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对吉林雾凇的景象定是赞叹不已,那让我们看看土生土长在吉林的人们是如何赞叹这一美景的?

  五、学习课文第三自然段

  1、指读最后一个自然段,思考:吉林人是怎样称赞雾凇的?

  2、回答并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1)齐读

  (2)自读思考,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3)交流

  (4)齐读

  3、同学们,如果你去了吉林,看到这么美的景象。你会如何赞叹?

  出示: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玉树琼枝,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同学们,江*爷爷也到吉林欣赏过雾凇,我们一起来看看他是怎样赞美雾凇的。(出示江*的话。——齐读。)

  六、交流资料:

  课前大家搜集了许多关于雾凇的资料,现在请大家交流一下吧!

  七、试试做做。

  吉林雾凇真是太美了,请你做一次小导游,带领游客去领略一番

《雾凇》说课 篇5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我来自安徽省合肥市瑶海区合肥少儿艺术学校。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苏教版第七册的第22课《雾凇》。这是一篇描绘吉林雾凇美景的文章。课文写了雾凇形成具备的两个条件以及雾凇形成的过程,在描绘中展现了雾凇的美丽动人。

  参与本课学习的是刚上四年级的学生,四年级的学生思维活跃,求知欲强,富于想象,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但是由于学生生活的城市,根本没有见过雾凇,甚至有的同学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对文中描绘的雾凇奇观缺乏直观感受,需要老师提供直观的图像帮助。

  以下是本课的知识、能力、情感三维目标。

  一、知识目标: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理解重点词语“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进而去体会雾凇的形成是一个逐渐的过程,并学会运用词语。

  二、能力目标:能有感情地读出雾凇的美。

  三、情感目标:通过课件展示雾凇的千姿百态,让学生感受到雾凇的美丽动人。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重点:抓住关键词句品读文本,体会雾凇的奇特美丽,让学生受到美的陶冶。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

  本科教学难点:了解雾凇形成过程。

  为了提高教学效果,更好的帮助孩子轻松的完成教学上的不解与疑惑,我选择了多媒体信息技术作为本课的主要教学手段。

  一、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1、多媒体运用能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复习环节中,由学生先用书中的词语来描绘雾凇,接着观看雾凇的真实录像,调动了他们的视觉器官。接着,让学生说说看到这么美的雾凇,有什么想说的,调动了学生的想象思维,(播放学生回答的视频)并由此引出“奇观”一词,自然而然的让学生萌发了为何会产生如此奇观的疑问。

  2、在指导学生美读课文的时候,因为单纯的靠老师语言的讲解,学生的感受可能只停留于表面,如何能让孩子真正的由内心萌发出对雾凇的赞美,让我觉得犯难,这个时候,我采用了多媒体展示雾凇形成过程的录像并配上老师的范读,学生亲眼目睹了雾凇完整的形成过程,在优美音乐的映衬下,学生们的感情自然而然的流露出来,自己想读一读的想法也愈加的强烈。而后让学生配着录像自己读一读,学生们就能很轻松的达到美读的境界,这比老师空讲,再怎么用语言渲染都要有效的多。(播放学生美读的教学片断)

  二、演示性多媒体课件可以突出并简化教学难点,提高教学效率。

  1、解决重难点

  《现代教育技术理论与实践》一书中说过,通过计算机模拟把抽象的原理形象化,通过计算机图像、音频、视频等技术分解复杂的事件和难懂的事实,能够帮助突破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就是雾凇奇特的形成过程,针对课文中的内容,学生能够很快的找出形成的两个条件,但是对于雾凇神秘的形成过程恐怕还是一知半解,所以要重点让同学们体会“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三个叠词,让学生理解雾凇的形成过程是一个慢慢的过程,这里我用多媒体展示三幅图,让学生体会“一层一层”、“银线”、“银条”、“银松雪柳”通过这样一幅幅图片的展示,学生学习雾凇的形成过程,自然就水到渠成。

  2、重难点巩固

  在学生理解了雾凇形成过程之后,让学生试着当小导游,结合着多幅图片向大家介绍雾凇的形成过程。让学生看着美丽奇幻的雾凇图片,他们仿佛身临其境,就可以有声有色的介绍出雾凇的形成过程。

  以上是我如何利用多媒体教学手段突出并简化教学重难点的过程。多媒体技术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的教学手段,借助这一手段,可以促进教学思想和观念的转变,引起教学内容、方法、模式的更新,因此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要善于通过多媒体技术辅助教学,实现教懂、教准、教活、教精,使学生达到乐学、善学、勤学、活学,从而使教学进入最佳状态。

  五、向课外延伸 扩大知识量。

  1、 我们正处于现代信息社会之中,我们要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学效果,恰当扩大信息量是一个重要环节。在教学的拓展环节中,学生上台展示自己从网络上搜集的相关材料,用自己的语言为我们介绍了和“吉林雾凇”并称为“四大自然奇观”的另外三处美景。在学生领略了中国奇特的四大美景后,老师希望同学们能够借助网络或者书籍去领略大自然的神奇美丽。

  2、学会积累网络资料,本校开办了师生博客,这样方便了同年级的学生互相交流资料,资源达到了共享,因为任何一个孩子都不可能把需要的各种信息自己收集齐全。下面是我的博客,里面搜集了很多图片和文字资料,方便学生上网学习,这样的课前预习,受到了班级学生的喜爱。

  教学反思:

  通过本课的教学,我深深的感受到,信息技术的运用让我能够轻松有效的解决课文中的重难点,也让学生的学习充满了兴趣,对于一种他们从来没有见过的奇观,他们可以从陌生变为熟悉,信息技术在本课中的运用实在是功不可没。

  今后,我将继续加强语文课堂与信息技术有效整合的学习和研究,我相信有了信息技术的充分支持,课堂上的许多重难点一定可以迎刃而解,孩子们的想象会得到更充分的发挥,让孩子们在语文课堂中能够轻松愉快的学习。

《雾凇》说课 篇6

  原帖:

  研讨目录:

  1、文体之争——写景散文?说明文?科学小品文?苏教版语文课本中的科学小品文有哪些?

  2、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在语文课堂上占有什么样的地位?

  3、科学小品文如何上出“语文味”?

  4、《雾凇》一文,如何引导学生掌握本课的知识要点——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

  5、《雾凇》一文的说明方法有哪些?如何引导学生感知?

  6、如何引导学生感知本课生动优美与科学准确相结合的语言特色?

  7、本文的写作意图是什么?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是什么?如何从三个小节的内在联系上整体把握本课的教学?

  8、课后练习与我们的课堂教学如何有机结合?

  9、本课还有哪些内容具有教学价值,可以教?

  研讨主题一:文体之争——这是一篇写景散文,还是一篇说明文,或者是一篇科学小品文?

  转张忠诚老师的解读:我读《雾凇》

  曾经听过几个老师教学《雾凇》这一课。他们的教学程序大致相同:从题目入手,让学生从第一、三自然段通过读感受雾凇的美,然后再简单说说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课堂教学中,教师着力引导学生美读课文的一、三自然段。对于第二自然段的用时,没有超过课堂用时的五分之一。

  在教学此课前,我也想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读着此课,我突然想起了自己上年暑假到黄山的旅游。去黄山的路上,导游滔滔不绝的向我们介绍黄山的美景,以及每一处景物形成的原因。下了车之后,他只是说了说集合的地点,就让我们自己去领略黄的风光了。由于车上他对黄山美景的介绍,我们再来观赏黄山,就可以更深层次的领略各处景物的韵致,不至于走马观花,一看了之。现在想来,这位导游真是聪明。他先在车上为我们建立了观赏黄山的前经验,然后再让我们领略山中美景,自然可以使我们看的有序、有道、有味,起到不需此行的目的。

  《雾凇》的第一、二自然段,多像导游在游览前对雾凇景观的介绍。作者首先在为读者建立阅读雾凇的图像,紧接着通过介绍雾凇的形成原因和过程,激活学生相似的阅读体验,激发学生进一步感受雾凇美的兴趣。最后一个自然段,通过真实场景的再现,让学生更深一层领略雾凇的美,体验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这样的叙述,浑然天成,非常符合人的阅读规律、阅读习惯,符合人的阅读心理过程。写到这里,一个冷笑话突然跳出我的脑际:一只番薯走着走着,然后,它就跌倒了。讲完之后,又会有几个人笑哪?原因很简单,这个笑话缺乏基本的铺垫,听者感到摸不着头脑。其实也就是头脑中缺乏听这个笑话的前经验,听者无法同化耳中的笑话,更激不起笑意。

  从这个角度看,这篇课文是一篇出色的导游词,是一篇具有说明性质的文章。这一课和后面的课文《春联》,有着诸多相似,都是通过课文的学习使我们的学生了解说明一种事物的方法,甚至学会如何去说明一种事物。一味的美读此课,有着诸多不妥之处。

  课文又是如何去说明雾凇,介绍雾凇的?这还需要从具体的词句入手,去寻找,去发现。

  作者第一自然段,奇观一词引领全篇。它是全篇的关键词,整篇课文都是围绕它进行叙述。为什么说是奇观?我想主要还是因为它奇特而少见。如何奇特?一是因为它出现在三九严寒,全国少有,这是在点明雾凇出现的季节、位置;二是通过雾凇形态的描绘,力图表现雾凇美丽动人的一面,如洁白晶莹、银光闪烁。这是让学生对雾凇有个大概的了解,在头脑中树立雾凇奇特而少见的形象。它是说明一种事物常见的方法。

  第二自然段对雾凇形成的原因、过程的描写,层次清楚,条理有序,特别是用词方面,非常值得四年级的学生学习。这一节围绕“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叙述。饱和什么意思?过于饱和又是什么意思?作者的用字值得玩味。“饱和”泛指事物在某个范围内达到最高限度。“过于饱和”,在这里指水汽已经超过最高限度了。为什么水出现这种现象?一是地理位置,当时的季节,丰满水库的水排除时达到4摄氏度;接着作者用了弥漫、笼罩、淹没三个词,具体说明什么过于饱和的原因。弥漫、笼罩、淹没三词,需要学生在阅读时理解它们的意思,通过朗读想象,体会当时雾气充满松花江畔十里长堤的景象。什么是遇冷凝结?简单的讲,就是雾气在树上结冰了。作者在叙述这个过程的时候,运用了一系列表示顺序的词——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最初、逐渐、最后,写出了雾气结冰时的缓慢过程。而且作者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时,完全把它诗化了,使人读了如在眼前。这看似只是在写水汽遇冷凝结的过程,实在是为下文再写雾凇的美好景象服务,可以使勾起读者盼望再见雾凇的愿望,为下文的叙述埋下伏笔。这样的叙述,不能不令人称道。如果学生再来复述雾凇形成的原因和过程,抓了上面两点就变得简单了。犹如庖丁解牛,游刃有余。

  最后一节的叙述,承接第二自然段的最后一句而来。因为有了对雾凇的深入了解,所以面对雾凇就变成了观赏,而不是走马观花,不知其所以然。面对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情不自禁的赞叹,才能够吟出最后两句诗。这是感情的自然流露,是出水芙蓉,天然去雕琢,而不是生拉硬扯、穿靴戴帽。同时它也呼应了开头,首尾衔接,奇观一词再现学生的脑海,使课文成为一个整体。

  教学这一课,在把握文体的基础上,尊重作者的叙述顺序,搞清课文的结构。课文如何通过具体的词句说明雾凇的,应该作为教学的一个重点,不能以过分美读的方式进行教学。

  转“西塘小学论坛”雨笑嫣然的帖子:

  《雾凇》,是国标本四年级上学期的一篇课文,日前刚教完。感觉这是一篇很美的写景散文。前天上“凤凰语文网”,读到一位网友说《雾凇》是一篇说明文,于是提出了不同意见。具体如下:

  对方观点:这是一篇说明文。

  我的观点:《雾凇》怎么可能是一篇说明文?

  对方观点: 是的,本文跟写景的文章很相似,我们可以把它当作写景的文章,教参上也是这么说的.但我以为,本课重点落在第二自然段,这一段详细介绍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是非常明显的说明方式.先以科学、准确的语言解释了雾凇形成的主要原因。然后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我以为这是一篇说明文。欢迎争议!当然我不否认这课写景特点也非常明显,也可称作写景类的说明文。

  我的观点:首先同意你对文章重点的划分,本文重点内容当然在第二自然段,介绍了雾凇形成的条件(水汽要绝对饱和、水汽要遇冷——骤降的低温、水汽要凝结)和形成的过程(不断地涌、不断地镀——不断地慢慢轻轻一层又一层地镀)。

  但是,窃以为,咱们教学的重点并非只是让学生了解雾凇形成的条件一、二、三,和雾凇形成的过程第一步,第二步,第三步,那是说明文很突出的特点;而本文更重要的是在了解此两点的过程中让学生感悟雾凇形成之奇、之美,而这,是写景的散文很突出很明显的特征!因此,我还是坚持认为本文定非说明文,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散文。

  你说“课文第二段先以科学、准确的语言解释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然后详细介绍雾凇形成的过程,”所以你认为这是一篇说明文。请问,难道除了说明文,其他体裁的文章用语就可以不一定科学、准确?可见,语言是否科学准确并非判断体裁分类的标准。

  另外,应该也没有“写景类的说明文”的提法,要这么提的话,那么还有“状物类的说明文”,“记事类的说明文”,“写人一类的说明文”等等,那,至少记叙文一类都可归入说明文,叙事的,可以说是“说明一件事情的来龙去脉嘛”!写人的,可以说是“说明这人一个什么特点嘛”!状物的,可以说是“说明这样东西有哪几部分组成的嘛”!(比如写棵植物,根、茎、叶、花、果实,咱不是都让学生这么有条理地观察和记叙的吗?)这样,岂不混淆?

  所以,我还是坚持认为,说明文是说明文,散文是散文,《雾凇》是散文而非说明文也。

  对方观点:更正,我以为<雾凇>是具有写景特色的说明文!

  第三者观点:是科学小品文。这是说明文的一种,它以文学为手段传播科学知识,是文艺性的说明文。 科学小品短小精炼,一篇集中说明一个问题,力求知识的科学性;同时又玲珑活泼,有丰富的联想和想象,可叙述,可描写;它通俗生动,多用比喻,拟人...

  散文的基本特征:

  散文是以自由、优美的文笔记人、叙事、写景、状物,并借此抒发作者情感、表现作家个性的散体短文。

  基本特征:

  1、情感浓烈,选材广泛

  散文中所表达的情感,无论从其内容上看还是其表达方式上看,都充分地体现了作者的个性特征。

  散文介以抒发浓烈情感的既可以是一人一事,也可以是一景一物,还可以是不限于一人一事、一景一物,这样,散文在选材上就极为宽泛自由。

  2、真实自然,富于美感。

  散文创作特别重视“真实”,不仅描写真人真事,更要抒发真情实感,表达真知灼见。一旦作假,就失去了它应有的魅力。

  散文家总是充分发挥的艺术才能,把散若珠宝的各种材料根据情感抒发的需要,组成一个有机的艺术整体,需放开时“放得开”,要收拢时“收得拢”自由而不失度,变化而不离宗,形散而神不散。

  3、以小见大,纸短韵长。

  虽然散文篇幅短小,但却渗透的情却是真挚浓烈的,蕴蓄的内涵是深刻丰富的。

  本文一、三两小节,对雾凇的美景进行了生动的描写,表达了作者对雾凇的喜爱、赞美之情,基本符合散文“情感浓烈、富于美感”这两个特征。

  说明文的特点:

  一. 简洁性。说明文的遣词造句,应简洁平实、通俗易懂。

  二. 准确性。说明文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这就要求它必须用准确的语言,如实地反映事物的特征、本质、规律。说明文的语言的准确性是说明文语言的先决条件。表示时间、空间、数量、范围、程度、特征、性质、程序等,都要求准确无误。

  三、科学性。介绍科学知识的说明文,要特别注重科学术语的准确使用。

  四. 严密性。为了使读者对较复杂的事物、较深奥的事理有明晰确切的理解,说明文常常恰当地使用修饰和限制词语,讲究语言的周到严密。

  五、条理性。任何事物都具有它本身的条理,我们说明事物就要按照它本身的条理来安排说明顺序,使之眉目清楚,有条不紊。

  六. 逻辑性。有的说明文,要从事物的内在联系上进行说明,语言逻辑性强。

  七. 趣味性。叶圣陶先生说:“说明文不一定就是板起面孔来说话,说明文未尝不可带一点风趣。”为了把事物的特点说得更加生动形象,增强文章的启发性和感染力,说明文要适当地采用生动的说明。

  本文第二小节用科学准确的语言介绍了“雾凇的形成”,条理清晰,逻辑性强,显然又符合说明文的特点。

  科学小品文:

  1. 什么是科学小品文

  科学小品文也称知识小品或文艺性说明文。它用小品文的笔调,即借助某些文学写作手法,将科学内容生动、形象地表达出来。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一般短小精悍、通俗易懂、语言丰富多彩,形式生动活泼。读这类文章能活跃思维、丰富知识、开阔视野,很受广大读者的喜爱。

  随着高科技的飞速发展和科技知识的普及,科学性小品文的社会需要日益增大,社会效益也日益显著,科学小品文已成为人们喜闻乐见的写作、阅读的内容。近几年来,在各类考试中,说明文选材中,科学小品文所占比例越来越高,无论从内容、形式到命题的设计都有新的尝试和创新。因此,在说明文学习中不能忽视科学小品文存在的价值,应倍加引起我们的关注。

  2. 科学小品文的主要特点

  a. 内容的科学性

  科学小品的科学性非常重要,内容必须合乎科学,引用的资料必须可靠,数据必须准确。写科学小品的目的就是为了向人们普及科学知识,如果介绍的知识不合乎科学,不仅达不到写作目的,还会造成很坏的影响。比如,有科学小品提出“盆花不宜在室内过夜”,理由是植物在夜间要吸入氧气,呼出二氧化碳,在室内过夜,有害人的健康。事实上,每300平方米叶面呼出的二氧化碳才相当于一个人的呼出量。可见,几盆花放在室内过夜,不会影响人的健康。

  b. 文笔的生动性。

  文笔的生动性是科学小品区别一般说明文的主要标志。

  怎样才能使科学小品文的文笔生动呢?

  一是要善于记叙和描写。比如《死海不死》中关于一段神话故事就用了记叙的写法,而《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有许多精彩的描写。

  二是要善于穿插趣闻。比如《死海不死》中插入一段神话故事,把人在死海中不下沉的情形叙述得形象生动,从侧面说明死海水的浮力大的科学道理。又如在《人类的语言》一文中插入在上小学时大师兄作文中两句话的情景,都使得文笔轻松活泼。

  三是要善于运用修辞。仔细阅读二、七两个单元的说明文,有意识地把文中运用的修辞方法找出来,品味其语言特征。因为有些科学知识不太好懂,善于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可以使科学原理通俗易懂,便于介绍、普及科学知识。

  c. 内容的通俗性

  科学小品文不是为专业科研服务的,它以普及科学知识为己任,所以它必须深入浅出,通俗易懂地解释、介绍、表现科学内容。比如《人类的语言》、《话茶》、《天石》等文,都具有内容通俗易懂的特点。

  3. 科学小品的形式。

  随着科学小品内容的广泛性,从肉眼看不见的基本粒子、原子,到巨大的地球、太阳;无论是工业、农业方面,还是物理、化学、天文、地质、生物等方面,都可以找到科学小品的题材。所以小品的表现形式必然是多种多样,灵活自如。但归纳起来常见的有以下几种:

  a. 描述式

  描,指描写;述,指叙述。这类小品文想象丰富、语言优美、既有形象的描写,又有生动的叙述;具有文艺性散文的风格,都以介绍科学知识为目的。比如《奇峰异洞话桂林》就是最典型的例证之一。这种描述式便于说古到今,旁征博引、趣味盎然,吸引读者。

  b. 自述式

  自述式就是把所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用第一人称的拟人化的手法,赋于人的思想、感情、语言、动作,让被说明的事物站出来作自我介绍。比如《灰尘的自述》、《我是电》等题目就是自述式的。

  c. 故事式

  将要介绍的科学知识,编成生动有趣的故事,使人们在读故事或听故事时获得科学知识,这种表达形式称故事式。它和自述式不同的是,用第三人称;相同的是,大多采用拟人化的手法。采用这种形式,既要使故事情节能引人入胜,又要注意其合理性。

  既称故事,就应交代时间、地点,“人物”就是将所述的事物人格化,还要有情节;在表达方式上,一般兼有叙述和描写,语言形象、生动。当然不能强调了故事而忽视了科学知识,喧宾夺主就失去了写作的意义。

  d. 谈话式

  谈话式也称对话式,就是以问答、对话的方式进行说明。这种方式给人一种亲切、真实的感觉,容易和读者沟通,产生共鸣。同时,这种写法文字更易精练。

  谈话式一般分为三种:一问一答式、甲乙对话式、文中对话式。前两种比较常见,也容易把握,后一种是把人物对话组织到具体故事当中去,故事情节的发展主要是由对话内容的变化而推进,对话是文章的主体。

  总之,无论采用哪种形式,要依据内容而定,要突出以说明为主线,集叙述、描写、抒情甚至议论为一体,看似散文,实为说明,用文学笔法的感染作用,达到说明的目的,可读性更强。

  了解了科学小品文的相关知识后,我们知道,《雾凇》一文兼具有说明文和写景散文的特点,既有科学准确的说明,又有生动优美的描写,正符合科学小品文的相关特征。

  本单元的《春联》一文显然也是“科学小品文”。

  初步罗列了一下,苏教版教材中,科学小品文大致有以下一些:(部分很难分清是一般说明文还是科学小品文的也暂列其中)

  三上:17、石头书  19、航天飞机

  三下:15、水上飞机   16、跟踪台风的卫星

  四上:18、奇妙的国际互联网   22、雾凇  23、春联

  四下:7、人类的“老师”  20、云雀的心愿

  五上:18、莫高窟

  五下:6、火星——地球的“孪生兄弟”  7、克隆之谜 13、秦始皇兵马俑 14、埃及的金字塔

  六上:24、大自然的文字

  六下:13、海洋——21世纪的希望  17、山谷中的谜底

  我们可以看出,从三至六年级,共八个学期,每一册教材都编排有科学小品文。

  在具体安排上,有些科学小品文以体裁为纽带,放在同一个单元里,如《石头书》和《航天飞机》。

  有些则是依据文本的主题和其他体裁的课文放在同一个单元里,如《云雀的心愿》。

  “科学小品文用文学笔法来写,寓科学性、知识性、趣味性、娱乐性为一体,使读者在文学欣赏中获得科学知识。”

  科学小品文,不管其形式如何生动活泼,最终目的是为了使读者更好地获得知识。

  但是,如果在语文课堂教学中,仅仅着眼于科学小品文中“知识”的获得,又会走入把语文课上成科学课的误区。

  那么,如何摆正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在语文课堂教学中的地位呢?

  首先,我赞同这是一篇写景散文,非常美——景美、情美、语言更美。

  其次,我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它的美之外,还要了解其形成的特殊条件——从而进一步感受其“珍贵”,由此,从它们身上,我们不仅享受到了美,还让我们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

  思考中……

  这篇课文有好多老师一不小心把它上成了自然课、科学课;或者把它上成欣赏课,很失分寸。我认为应该教孩子,课文是用怎样的说明、描写文字和用怎样的方法来有条有理地介绍雾凇的。

  看课后的练习之一:说说雾凇是怎样形成的?

  课堂教学中,“说说”是我们主要要训练的,落实的,是手段是过程也是目标。而说的内容——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就是“科学小品文”中的“知识”了,它是课堂上训练、落实以达到教学目标的载体,不是学生主要的学习对象。

  不知道这样理解对不对?

  文本解读——雾凇奇观

  “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哪,这八个字凝聚了多少寒冷。“三九四九冰上走”,“严寒”与“冷”“寒冷”是有程度的区别的,此二字真是雪上加霜。再加上“大地冰封”,怎一个“冷”字了得?北国风光,严寒至极,就在开篇八个字中显现出来了。在这样的季节里出现了美景——雾凇,怎能不让南国的我们觉得“奇”呢?仔细看,“洁白晶莹”颜色质感的美,“缀满”数量之多的美,“银光闪烁”光泽动人的美,都让我们觉得雾凇是“闻名全国”的“奇”观。

  雾凇之奇,奇在它的形成条件和形成过程。“严寒季节”——当年 12月至第二年2月间;“饱和的水汽”——丰满水库的水汽,松花江上的雾气,“总是”“弥漫”“阵阵”;“遇冷凝结”——4摄氏度—零下30摄氏度。这些外在条件缺一不可,奇啊!吉林雾凇更奇在形成过程。形态变化之奇:雾气——白银(镀上)——银线——银条——银松雪柳;过程神秘:随风飘荡,笼罩,淹没,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这些充分显示着雾凇形成在悄然之间,在不知不觉中。那么作者怎么会写得如此详细,如此动人呢?“每当夜幕降临”可见作者观察次数多,“最初——逐渐——最后”可作者观察有耐心,很细致。

  清早,人们赞叹雾凇的神奇: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大自然像魔术师,把雾凇奇观奉送给世人,多么奇妙啊!读着这样的诗句,让人想起那“一夜”间的悄然巨变,想起开篇所描绘的“奇观”。

  从题目看,作者就是想让大家了解雾淞这样一个自然现象。从行文上看,作者将重点放在了第2自然段,即雾淞形成的条件和过程。从深层次来看,作者为什么要介绍雾淞,因为他感觉到雾淞很美,这种美不光是形态上的美,也美在它的形成过程。作者的介绍让读者身临其境,仿佛自己就沐浴在暮色雾霭中,当恍过神来一看时,这些雾气竟然附着在树枝上,变成了一个个美丽的银条儿,多么美妙的境界呀!

  我更倾向于它是一篇科学小品文的观点。但不管它是什么文体,并不影响人们的审美享受。

  我个人认为,科学小品文与其他散文的区分还是比较明显的。

  一是科学小品文的内容有其独特性,一般是向读者普及某种科学知识,如本文,主要是普及“雾凇是如何何形成的”这一知识。

  二是科学小品文的语言有其独特性,兼具科学性、严密性、准确性与生动性、趣味性、可读性于一体。如本文,第二小节的语言准确严密,而一、三两个小节更显得生动优美。

  第二届课堂教学大赛《雾凇》研讨专帖研讨主题一(第一范文网整理版) 来自第一范文网。

《雾凇》说课 篇7

  教材分析:

  《雾凇》选自苏教版(国标本)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单元的第一篇课文。课文以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全文共3个自然段,结构清晰。第一自然段讲在三九严寒之际,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出现了雾凇奇观。第二自然段交代了雾凇形成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雾凇奇景,都会情不自禁地发出由衷地赞叹。本文科学性、知识性较强,抽象的知识较多。由于学生生活在南方,根本没有见过雾凇,有的学生甚至根本不知道雾凇是什么。在学习中,学生无法找到可以建构的旧知,给教学带来了很大的困难。因此,在设计本课教学时,充分利用多媒体课件,通过图片欣赏,提供有关资料等手段,帮助学生更有效地了解、掌握雾凇的相关知识。一方面使学生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解决了本课教学的重点;另一方面让学生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的过程,突破了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通过学习课文内容,欣赏雾凇美景的图片,了解吉林雾凇的奇异景象和奇观形成的原因及过程。

  2、能力目标:借助课文及有关资料,让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合作交流,理解课文内容,提高学生对语言文字的感悟能力及运用整理信息的能力。

  3、情感目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品味、积累文中的优美语段,使学生受到美的感染,培养爱美的情趣,从而提高学生发现美、创造美、鉴赏美的能力,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感受吉林雾凇的美丽和形成过程的奇特。

  教学难点:

  知道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形成过程。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揭示课题:

  1、课件出示赞美“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吉林雾凇”的诗文。(学生诵读)

  2、师:是呀,在万物萧瑟的季节,漫步十里长堤,让我们的眼睛也去感受一下这洁白晶莹的霜花,去领略一番大自然的神奇与美丽,那该多好啊!(课件出示雾凇图片,学生欣赏。)

  3、教师揭示课题。(板书:雾凇 学生齐读课题)

  [本环节设计旨在唤起学生的生活积累,为后面的感悟美、表现美进行有意义的铺垫。]

  二、自主学习精读感悟:

  1、谈话:刚才我们一起欣赏了多幅雾凇的图片,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学生自由表述)

  2、师:雾凇可真是不同凡响,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著名奇观,难怪刚才有同学不禁赞叹起来。现在我们一起去欣赏课文描绘的雾凇美景吧。用自己喜欢的读书方式去读课文,把你最欣赏的地方多读几遍。(学生自主读课文,感悟雾凇奇特的美。)

  3、刚才同学们读得十分认真投入,老师相信大家一定会把自己内心最美的感受用自己喜爱的方式向同学汇报,谁先来汇报呢?(学生用自己最喜爱的方式汇报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

  (1)课件出示相关句子a: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b: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师:面对眼前这番美景,我们也和作者一样,情不自禁地赞叹道:——(引读)谁来把这诗句美美地读一读?(指名读)

  (2)能说说从这句诗中体会到的意思吗?让我们再一次深情地赞叹一番:——(齐读)

  [从句到段,由点到面的训练学生朗读,感悟语言文字]

  4、师:谁还想通过朗读让我们感受到雾凇的这份神奇与美丽?

  5、师:看来同学们已深深地喜爱上雾凇这奇特的自然景观,这完全得益于作者优美的语言,让我们把这优美的语言永远留在记忆中。(学生练习背诵,积累语言。)

  [读是理解的基础,让学生在读的内化活动之后选择自己感兴趣的方式(或诵之或歌之或语言描绘脑中美景)在准备的基础上展示学习成果。此环节激发学生的表现欲,发展了他们的特长,以个性化的体验和表达方式,使阅读成为学生表现的舞台,突出了文章的重点。]

  三、自主阅读合作探究:

  1、过渡:大自然是怎样造就这一奇观的呢?一批又一批的游人来到吉林,当他们看到松花江畔的雾凇后情不自禁地发问。如果问到你,你能回答吗?你认为读读课文的什么地方能解决这个问题?(认真倾听,动脑思考。)

  2、自由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边记:雾凇在什么条件下形成,又是怎么形成的呢?

  3、小组合作,把你思考的结论向小组同学汇报,形成一致意见后,小组讨论准备用怎样的方式向大家介绍?(学生选择方法,或用图示法,或用语言归纳法。教师在学生自主、协作学习的过程中,做好个别学生的辅导工作,并以一名学习者的身份参与到学生的学习中去。)

  4、请不同学习方式的小组汇报。

  随着学生的汇报,课件出示句子:

  渐渐地,灯光、树影模糊了。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1)师:读读这段话,看看你体会到了什么?这段话中最吸引你的词句有哪些?它们为什么特别吸引你?(要点:①严寒季节②饱和水汽遇冷凝结③过程:形成雾水--→遇冷凝结--→逐步形成)

  (2)让我们再一起美美地读读这段话吧!(朗读感悟雾凇的美。)

  [运用图示法、语言归纳法让学生知道雾凇形成的条件及逐步形成的过程。在交流中,让思维产生碰撞,互相启迪。在这一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解决文章的难点,同时充分发挥了学生的主体性、创造性。]

  四、课堂拓展延伸:

  1、将来你成了一名画家,看到吉林这奇妙的雾凇景观,你会把它——(画下来)。你要是一名歌唱家呢?(唱出来)

  你要是一名摄影师呢?(拍下来)

  你要是一名诗人呢?(写一首诗来赞美一下)

  那我们就一起来创作一首,你打算怎么创作呢?

  (师指导创作方法:可用文中词语结合自己的认识与感受编创成诗,体现雾淞的奇美。生生合作,师生合作)

  (咏)雾凇

  三九严寒(来)吉林,

  银光闪烁(在枝头)。

  雾气蒸腾(镀)白银,

  琼枝玉树(显神奇)。

  2、你要是一名导游呢?(就带很多的游客来参观)

  想体验一下导游的感受吗?

  师指导扮演角色:你要是导游,你会介绍些什么呢?

  (雾凇美妙的景色,形成的原因和形成的过程。)

  光有“导游”还不行,还应有“游客”,小组合作,一人扮演“小导游”,其他人演“游客”,“导游”要注意与“游客”交流?

  四人小组互说,练一练,再推荐表演。

  [口语交际的培养途径一般有三个:专门的口语交际课,语文教学各环节和日常生活,像雾凇这类写景状物的课文正是训练口语交际的良好契机,让学生扮演“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吉林雾凇景色,不仅有利于调动学生参与学习,参与活动的积极性,也能更好地促进其对课文的阅读、领悟和背诵。]

  五、总结全文激发情感:

  1、(课件出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图片)师:吉林雾凇与云南石林、长江三峡、桂林山水被称为我国四大自然奇观,让我们一起领略祖国的大好河山吧!

  2、师:学完课文,同学们有了哪些收获呢?(学生谈学习收获。)

  3、让我们再一次朗读全文,去领略课文优美的语言文字,去想象奇特的雾凇美景,去掌握雾凇形成的科学知识吧!(朗读全文,整体感悟。)

  [通过电化教学手段展示图片,更好地激发了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课后反思:

  雾凇形成的过程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学生与文本与同学沟通交流,展示的过程中点点滴滴,都是揣摩语言、体悟语言内涵的活动。课文“每当夜幕降临……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意境优美,如仙境一般。学生品读涵咏,从“渐渐地”、“慢慢地”咀嚼到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从“轻轻地”感受到大自然的灵性和优雅;通过对“最初……逐渐……最后……”和“一层又一层”的反复朗读和体悟,留下了从“银线”到“银条”再到“银松雪柳”的感性认识,并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幅画面。

  这节课课件的加入,降低了教学的难度,然后让学生看图发展思维想象,拓展了文本,更开阔了学生的视野。

  应该说,这样的课上的美了,便成功了一半,所遗憾的是在这节课中我的语言没有跟课堂结合起来,没有有的老师那么有磁性般的感染力,因此给课堂带来了缺憾,我想我通过反思,会让这一次的缺憾在下一次的课堂上变得美丽。

《雾凇》说课 篇8

  教学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难点:

  感悟吉林雾凇的奇特美丽,激发学生爱自然,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  今天,我们一起继续学习雾凇。师板书,并强调“凇”的写法。(我们要注意,凇是两点水旁,不要写错了。)

  2、  通过上一节课的学习,你们觉得雾凇怎么样?(一个字)(美)

  3、  好,让我们美美地读课题。(师评价:读得真美)

  4、  老师这里还有几张更美的图片,想看吗?

  5、  幻灯出示图片,学生欣赏。

  6、  师:“这么美的雾凇让同学们赞叹不已,你们有一定有很多词语要送给雾凇,谁来?”(生回答,师适时表扬,你说得真美,你的词汇真多。)

  二、新授

  第一自然段

  1、  作者是怎样描写雾凇的呢,让我们一起去欣赏一下。生自由读第一小节。找出你感觉到特别美的词语,画下来。认真读读,闭上眼睛细细品味一番。(我们要养成读书做记号的习惯)

  2、  指名生说。学生互评(你们觉得他把这个词语读得怎么样?应该怎么读?)

  再指名生读。(这些同学读得真美呀,老师发现大家都很想读了,好一起读)生齐读,老师也找到了一个词,听好了.(缀满)你们听出什么来了.(听出了雾凇的多.)(你们也想读一读吗?)你们读得比老师还要好,真棒!

  3、  能把这些美丽的词语带到句子中去读一读吗?老师相信你们一定能把雾凇的美读出来。生齐读第一小节。(你们真会读书,让老师的眼前仿佛出现了一幅幅美丽的雾凇图。)

  4、  会读书就要会思考,就请你们再读读这一段,看看除了雾凇的美,还能读出什么来?生再次读文

  5、  指名生回答:三九严寒,大地冰封。写出了雾凇出现的时间。

  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写出了雾凇的名气之大。

  6、  这么美的雾凇奇观就在我国的吉林,它闻名全国甚至是举世闻名,我们为拥有这样一个美丽的奇观而感到自豪。好让我们读出心里的自豪,读出心里的骄傲。生齐读课文。

  7、  你们看,作者抓住了雾凇形成的时间,雾凇外形的美丽,以及雾凇的名气,让我们很好的认识的雾凇,这种写作方法,我们在平时的作文中是可以借鉴的。

  8、  通过你们的读,老师感受到了雾凇那神奇的美,这么美的雾凇是怎么形成的呢?

  第二自然段

  1、  我们一起默读第二节,聪明的你能不能用文中的一名话来解决这个问题呢?

  2、  生自由读,师巡视指导。

  3、  指名生说,幻灯出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4、  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句,找出雾凇形成的三个条件。

  5、  生反馈,师相机板书(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生齐读二遍。

  6、  同学们都有一双火眼金睛,真好。下面老师有个疑问:过于饱和的水汽(雾气)从哪里来的。这雾气又是如何遇冷的?请你们帮老师找一找。

  7、  学生带着问题去自由读课文,动笔画一画。

  8、  指名介绍。(你们看这雾气多吗?应该怎么读呢?抓住“弥漫”,“阵阵”)指导学生反复读,去体会雾气之多。师:这些弥漫着的阵阵雾气在夜幕降临时,它们就会(学生回答:遇冷)把这句话读出来。师说:(我们冬天最冷也是不过是零下七八度左右,而在此时地松花江边气温达到了零下三十摄氏度,我们是可以想象到那种寒冷的。你还能从课文中别的地方找到对寒冷的描写吗?是的只有在这种严寒的季节,才能为雾凇的形成创造条件。)同学们,零下三十度呀,多么的冷,谁来感受它的冷。

  9、  指名生读,(可以多找几个读,再齐读。)

  10、具备了前两个条件,雾凇的形在只剩下最后一步了。师指板书,生说:凝结。

  11、幻灯出示。同学们现在请你们走近松花江的十里长堤,去看看雾凇形成的过程,去感受一下这个过程。

  12、你感受到了什么?(美,---------)雾凇是一下子就形成的吗?引导学生说出形成过程的慢。

  13、请你读一读。(指名生读)学生评价。(慢吗?抓住哪个词就读出慢来。)可以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来说话。学生互相帮助读,学生赛读。教师评价(你们真是读书的高手,知道抓住关键的词语来读课文,真棒。)

  14、随风飘荡的雾气在遇冷时,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附在了路两边的松针,柳枝上,你们看最初(学生答),逐渐(学生答),最后(学生答)。

  15、让我们同桌互相去读一读,体会雾凇的慢慢变化的形成过程。(同桌读。)

  16、好,哪组同桌想来展示一下。读出来让我们再次的去体会这个过程。

  17、师表扬:你们读得真棒!还有哪组想来读,多请同学读,再齐读。

  18、是的,“最初,逐渐,最后”这几时间词清楚地写出了雾凇随着时间的推移,慢慢变化的过程。我们平时也可以用这些表示顺序的词,来让自己的作文更有条理。

  20、让我们回到松花江边一起读第二自然段,再整体去感受雾凇的形成。生齐读第二自然段。

  21、现在同学们一定都比较清楚雾凇的形成了,我们一起来看这个题目.

  幻灯出示题目

  学生同桌练说

  指名说,师评价(你学得真快!))你说得真流利)

  学生齐说.

  第三自然段

  1、  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同学们看。

  2、  出示图片:(十里长堤上都是银松雪柳的图片)。

  3、  让我们一起和游人去十里长堤上看一看吧。读。

  4、 师读: 清早,寒风吹拂,雾气缭绕.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会情不自禁地赞叹:(学生感情读出诗句)        

  5、  真美呀,人们观赏着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便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站在江边的我们看到这洁白晶莹的雾凇,也会情不自禁地赞叹:“-------”

  这千树万树的梨花就是我们(   )的雾凇.

  这就是(   )的雾松,这就是((   )的雾凇----

  而这让我们赞叹无比的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吉林雾凇名扬海内外,我们会无比自豪地对全世界说“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

  三、小练笔。

  1、  美好的东西要与大家分享,这么美的雾凇,我们一定要把他介绍给更多的人知道。现在做广告是最有效的办法,现在就请你们为雾凇写写广告语,把我们美丽的雾凇推向世界。

  2、  指名生说。师适当评价。(你写得真好,你的朋友听了一定会爱上雾凇的。)(你都快成为一个小作家了。)(你介绍得真详细)

  四、课外作业。

  我国除了一个雾凇奇观外,还有很多的奇观,请你们利用网络,图书等各种工具收集详细的资料,然后在班内交流。我们比一比,看看谁介绍得最深动。

《雾凇》说课 篇9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学生的语文素养是从读书实践中来。教材中的课文都是编者精选的文质兼美的佳作,教学中让学生充分接触文本,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方能领悟到文章的真谛,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教学行为努力做到:

  其一,务本。首先是务学生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始终是把学生放在首位,关注学生的实际,着眼学生的发展,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其次是务文本这个“本”,整个教学设计紧扣文本,引领学生走进文本,探究文本的意,体悟文本的情愫,感受文本的美妙,让学生在反复触摸文本语言的过程中,获得言语智慧的滋养,享受学习语文所带来的愉悦。

  其二,和谐。整个设计是以共生互学的师生关系为前提,通过情感激发和语言品味的手段,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面与文本进行充分而又真切的对话,让学生在和谐互动的对话情境当中,对文本的语言、情感和结构产生认同和赞赏。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过程与方法:通过读课文、看图片、讨论交流感受雾凇的美以及形成的原因。

  情感态度价值观: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使学生受到美的陶冶。

  重点难点: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及雾凇的奇异景象,感受雾凇的美。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老师想让大家先看几个词:

  屏显“寒江雪柳,玉树琼花,吉林树挂,名不虚传。”

  1、我们来读一读,边读边想:这几个词使你想到哪些画面?

  2、学生描述。

  3、知道这几个词的来历吗?教师陈述:这是总在1990年到吉林视察,观赏了美丽的雾凇奇观后,为此景所题的词。

  4、树挂就是……(引导说出课题)板书课题。

  今天,我们将继续随作者一道,去吉林,去细细品味、感受雾凇那独特的韵致。

  二、精读感悟

  (一)、奇观

  1、课前老师还搜集了一些图片,作为礼物,送给大家。同学们想不想看?(想!)老师只有一个要求:大家边看边想,这些图片让你想到了哪些词语或句子?

  2、播放图片(配乐)师解说:三九严寒,北国大地万木萧条,可当你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见一道神奇而美丽的风景。松树和柳树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银菊,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3、看了这些图片,你想说什么?

  4、大家说的真好,积累的词汇真多。是啊,雾凇真美啊!真乃一大(奇观)!(板书:奇观)

  “奇观”的“观”就是“景象、样子”,那“奇观”是指什么样的景象呢?(少见的、罕见的、希奇的等)

  5、那吉林雾凇究竟“奇”在哪?打开书,自己读读课文的第一自然段,画出有关的词语。

  (1)、多

  a、“十里长堤”(大约5000米,都是雾凇,真多啊)还有哪个词可看出雾凇多?

  b、“缀满” 它可以换成“挂满”或者“盛开”吗?读一读,比一比,说一说。

  c、指名读,读出雾凇的多。(评:这么多的雾凇,真是壮观!)

  d、小结:雾凇的奇奇在它的多,再读读,你还会有新的发现。(板书:奇)

  (2)、美

  你从哪些词语中感受到雾凇的美了?“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美丽动人”等。(相机板书:美)

  这么美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谁来试试?(指名读)

  (3)、听了同学们的朗读,老师仿佛来到了松花江畔,看到了这美丽的雾凇。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一段,共同来感受它的多和美,好吗?齐读。

  (4)、小结:雾凇真是一幅美丽而奇妙的画卷啊,难怪作者要说它是奇观。

  (二)、形成

  1、看到这么美的雾凇,你也许会问:“为什么我们这里没有?只有吉林的雾凇闻名全国呢?”想知道答案,请大家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想:

  出示思考题:

  (1)、雾凇形成的原因是什么?

  (2)、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2、生自由读书,教师巡视。

  3、读后同桌俩人讨论交流这两个问题。

  4、交流汇报:

  (1)、谁来说说,课文的哪句话是写雾凇形成的原因?

  (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

  (2)、从这句话中你能发现雾凇形成需要那些条件?

  (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什么叫过于饱和的水汽?(水汽就是雾气,过于饱和就是雾气特别充足,特别多。)

  (3)、吉林处于我国东北,气温十分寒冷,所以“遇冷”这一条件很容易满足。那它有“过于饱和的水汽”吗?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出示“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读好这一句,注意断句。

  (4)、这些过于饱和的水汽是怎样遇冷凝结而成的呢?哪些句子是描写遇冷凝结这一过程的?(指名读)

  (5)、雾凇的形成过程深深地吸引了我,我也想读一读,好吗?听老师读。(师范读)

  (6)、听完了,有什么感觉?(真神奇、真奇妙!)当然这一过程是很慢的,你从文中哪些词可以感觉出来?(慢慢地、逐渐等)出示:“每当夜幕降临……镀上了白银。”

  (7)、你能把这种缓慢过程读出来吗?先自己试一试,指名读。

  引读:慢慢地,松针、柳枝都变了,最初。。。逐渐。。。最后。。。

  随着这雾凇的慢慢形成,这景观也越来越美,你的心情是不是也越来越兴奋和欣喜?我们在读这句话时应该读出语气的变化,先是轻轻的,缓缓的,后来就变成欣喜的语气了,谁再来试一试?(指名读)出示:“最初是银线,逐渐变成了银条,最后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8)、下面我们不看书,看着屏幕上的提示,能不能把雾凇的形成过程说出来。(先自由练,然后齐读)

  屏幕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  ),这雾气便(  ),(  ),笼罩着(  )。树木(   )。渐渐地,(   ),(   )。这蒸腾的雾气(   ),(    ),(    )。最初(    ),逐渐(    ),最后(   )。

  (三)、赞叹

  1、过渡:经过一夜的工夫,美丽的雾凇奇观终于形成了,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再次播放图片)

  2、此时此刻,你又想说什么?你想怎样去赞叹它?

  3、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人是怎么赞叹它的呢?

  出示: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

  4、谁来读读这句话?(指名读)看着后面的感叹号,读出感叹的语气。(再指名读)

  评:你读得真好,老师感受到你欣喜惊讶的感情了。

  5、讲解这句诗的来源(唐代诗人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这虽然是一首描写雪景的诗,却给人一种如沐春风的感觉,真可谓是妙手回春、神来之笔!用在这里也是恰如其分。)

  6、小结:同学们,吉林雾凇不但多而且美,连形成过程也如此奇妙独特,难怪被称为闻名全国的一大奇观,见过的人无不这样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三、拓展延伸

  今天,我们一起欣赏了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它的美丽和神奇深深地吸引了我们。在我们祖国辽阔的土地上,到处有迷人的风光,比如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和长江三峡,它们与今天我们学习的吉林雾凇被称为中国的四大自然景观。还有贵州的黄果树瀑布,河南焦作的云台山,洛阳栾川的鸡冠洞,等等,太多了,说也说不完。老师这里搜集了一些图片,想不想看看?(播放图片)毛在他的词中这样写道“江山如此多娇,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是啊,我们的祖国山河有着太多的美丽景色,马上快放寒假了,如果有机会,让父母领着我们到各地去看看,并认真观察,回来我们也写一篇象雾凇这样美的文章,好吗?

《雾凇》说课 篇10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结洁白晶莹银光闪烁

  俗称最初摄氏度

  3、读好句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凝结

  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奇观

《雾凇》说课 篇11

  之二

  韩冰

  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学会本课17个生字,其中田字格前面的6个只识不写。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选择“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中的一个造句。

  3、了解吉林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以及雾凇的奇异景象。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复习《九九歌》揭示课题。

  1、复习《九九歌》

  ⑴同学们,以前学过的《九九歌》还记得吗?谁来为大家背一背?

  ⑵指名背诵。

  ⑶你知道最冷的时候吗?

  2、揭示课题。

  ⑴在这三九严寒,大地冰封之际,吉林的雾凇可是闻名全国的呀!它与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合称为中国四大奇观。

  ⑵出示挂图,板书课题。

  ①指导“凇”字字形,左边是“冫”,不能写成“氵”。

  ②指导学生观看挂图,初步感知雾凇景观。

  雾凇是水汽遇冷在树枝上结成的冰花,俗称树挂。这么奇特、美丽的雾凇景观是怎么形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新课文。

  二、初读课文。

  1、范读讨论。

  ⑴范读全文,体会雾凇的美丽、奇特,学生边听边思考:你知道了什么?

  ⑵读后指名回答。

  2、自读课文。

  ⑴出示自读要求:

  ①轻读课文,边读划出生词,对照生字表读准字音。

  ②读顺句子,长句间注意停顿。

  ③读通全文,标出自然段序号。

  ⑵学生按要求自读课文。

  ⑶检查自读情况。

  ①抽读词语卡片,注意纠正下列字的读音:封、凝、零、凇、琼等。

  ②指读长句如:“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等

  ③指名分自然段读课文。

  三、精读课文第1段。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2、交流。

  3、提问:为什么吉林雾凇会成为闻名全国的奇观呢?你从哪些词句看出来?

  4、自读,分小组讨论。

  5、小组汇报,看图理解“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6、指导朗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自豪的语气。)

  7、练习背诵。

  ①自由练背。

  ②看挂图,板书试背。

  ③指名背诵,评议

  ④愿背的齐背。

  第二课时

  一、看图,背诵第一节。

  师述:(指图)同学们,看!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作者用极为生动的语言对它进行了描绘。谁能看图背诵第1自然段?

  学生背诵第一自然段。

  二、学习第二节。

  师述:洁白晶莹、银光闪烁,多美的雾凇景象啊!它是怎么形成的呢?请大家自由读读第2节,边读边思考,看看你明白了什么?

  1、自由读课文。

  2、交流。

  a、古人云:学贵自得。通过读、想必同学们一定有不少收获,说说你读出了什么?(个别交流)

  b、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集疑、解疑)

  3、指导朗读:

  ①选择读。

  师述:读第2节,你喜欢读哪几句就读哪几句,但要尽量把它读好。

  自由练读。

  ②指名读。

  ③突出重点读。

  (出示重点)

  a、你说说你们为什么喜欢这些句子吗?

  b、指名读,评价。

  c、练习背诵,看看谁记得快?记得牢?

  d、指名背。

  三、学习第三节。

  师述:在这寒冷的夜里,雾凇悄悄地形成了。当第二天清早,人们漫步在松花江边,看到这突如其来的美景,会怎么赞叹呢?

  ①指名读第3节。

  ②板书:

  千姿百态写出了什么?

  琼枝玉树又写出了什么?“琼”是什么意思?

  ③看到这千姿百态的琼枝玉树,人们会怎么赞叹呢?

  指名后出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你懂这句话的意思吗?

  四、导游:

  师述:吉林雾凇美不胜收,闻名全国,一定吸引了不少游人。我们很多人都没去过吉林,都想一睹吉林雾凇的风景,如果你是吉林当地一个小朋友,大伙想请你做个导游,你想怎么介绍呢?下面分小组讨论,过一会儿,我们比一比,看谁当得像?当得好?

  a、小组讨论。

  b、指名当,评价。

  五、游客:

  如果我们换个角色,你此时是一个正漫步在松花江边的一个游客,有生以来第一次看到这美丽的雾凇,你会怎么说?怎么想呢?

《雾凇》说课 篇12

  反思类型可有纵向反思、横向反思、个体反思和集体反思等,反思方法可有行动研究法、比较法、总结法、对话法、录相法、档案袋法等等,下面小编为您推荐2篇关于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反思的范文,赶紧一起来学习吧。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反思一

  《雾凇》是苏教版第七册的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以清新明快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千姿百态,奇特壮美的景象,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祖国河山的歌颂之情。全文层次清晰,景物特点鲜明,给人们以身临其境之感。语言清新优美,情景交融,为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与情感体验提供了很好的凭借。

  我觉得除了要充分感受雾凇的美之外,还要由衷地提出保护自然奇特景观的内心需求。课文中雾凇的形成过程是说明性的文字,科学性很强。那在教学中如何有机的结合,是我在备课过程中一直都觉得很痛苦的一件事情。

  经过一番研读后,我定了这样的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又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片段。2、能理解并说出雾凇的形成过程。3、感受雾凇的奇特美丽。

  但学生生活在江南,从未亲眼见过雾凇,虽然通过文本能够得到一定了解,但仍缺乏感性认识,更无法理解吉林雾凇形成的特殊原因,给教学带来了困难。在教学中我以“读”为主线,落实了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通过看一看、读一读、想一想、写一写等活动环节,学生由“读通课文——读懂课文——会读课文”,经历了 “三读”的语言实践过程,培养了良好的语感,也感悟了课文中蕴涵的情感及道理。为了让学生读懂课文,教学中我采用了多种读的方法:

  1、采用多媒体课件播放雾凇美景,边读边感悟。

  2、自读质疑。

  3、品词、品句,体会朗读。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的能力”,并要求“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因此,我在教学中努力挖掘课文“美”与“奇”的因子,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深刻感受、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提高语文素养。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认真研读教材,我的心里有了底,在设计整个过程时,就以赏析为主,通过朗读字、词、句体验文本的神韵美。

  创设意境,激发情感,让学生有所感有所悟。这是《语文课程标准》倡导的理念之一,教师要引导学生进入文章情感,深化对课文的理解。上课一开始我首先出示了雾凇的相关图片。学生一下子被雾凇的洁白晶莹、银光闪烁的画面所感染,我适时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赞赞雾凇,学生愿意说,也愿意想,回答得流畅说明了雾凇已然成为学生的思维对象而有所感悟。接着抓住“奇”字让学生感悟雾凇的美与多。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需要有一个反复阅读、思考、体会的过程。针对这种情况我就让孩子带着问题:1、雾凇的形成需要什么条件;2、吉林的松花江畔具备这样的条件吗?默读、品味课文。让学生自主学习,给学生一定的思维空间,学生揣摩语言自我建构、自我生成、自我发展。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但其中还存在着不足。虽然,读书要求很明确,但孩子回答得不是很好时我没能及时有效评价加以引导,学生虽然有所感悟,但读得感情不是很到位,有待提高。教学中拓展延伸因时间安排不够合理,只得下节课完成。

  脑袋不是一个灌输知识的容器,而是一支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中年级学生的特点,我以学定教,顺学而导,以生为本,以读为本,以悟为本,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内化文本,超越文本。学生兼容并举,多种感官参与,以自读、自悟为经,以语言训练为纬,从而达到激发兴趣,理解陶情,启迪心智,感悟积淀的四重境界。

  但在教学过程中,也存在一些不足,如:

  1、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评价语较单一,应在多元化些,鼓励性再强些。

  2、语言不够简练。

  3、由于紧张没有全神贯注地在学生身上。

  4、时间掌握不够到位。

  我们常说: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四年级语文《雾凇》教学反思二

  如今的课堂,有学生的自主学习,有学生的合作学习,更有学生的创新学习,课堂气氛的活跃、和谐,教学民主,新课程理念让我们尝到了成功的喜悦。同时也给我们带来很多新的挑战,让我们看到自己教学的不足。作为一名教师,要经过不断地学习,在教学实践和反思中,完善自己的教学水平。以下是我对《雾凇》这一课的教学反思。

  本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本文作者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备课之前,我把这篇课文读了好几遍,因为我知道,文本解读是根,作为教师,对文本的解读应该是丰富,深刻而又独到的。

  在教学雾凇形成的过程这一环节中,我让学生给“镀”字换个近义词来推敲理解作者用词的准确性,希望孩子们能懂得雾凇是逐步形成的。但是,孩子们并不能达到我预期的设想,这时,我灵光一闪,拿起粉笔在黑板上画了一束松针,让学生上来给松针“镀白银”,其余学生仔细观察这位同学的动作,接着让学生说说自己所想到的哪个词语能代替“镀”,学生说了许多有创设性的词语,当然最后还是一致得出结论“镀”字最恰当。此时我再按序出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图片,直观形象地解决了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作为一位老师,我感觉到教学思维中的火花是多么难得,因此课后我连忙做了笔记。其实平时的教学中有许多的 “火花”,有经验的教师就会注意记录积累,所以我觉得这节课我和学生均有喜人的收获。

  当然这堂课也有些不尽如人意的地方,我感觉在以下几方面还需改进:首先课件中出现大段课文,学生有些脱离了课文。特别是第二自然段的教学,我本想通过课件将雾凇形成的几要素理清,所以将八句话分开出示在大屏幕上,学生也读到位了,可是却忽略了将文中的关键词圈画出来。其次对学生的预设还应更充分,设计的问题还需要更到位。一个问题抛出去了,学生会怎样回答;学生的回答与你预想的不一致时,你又该怎样引导……看似四十分钟的一节课,教师要在头脑中反复盘算的时间却是四十分钟的几十倍。我在课前对学生的预设不够充分、全面。

  我们经常说这样一句话: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或许也正是因为这些遗憾,才能成就更多的完美。以上是我此次上课后的反思,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取他人之所长,补已之短,更上一层楼

《雾凇》说课 篇13

  教学要求:

  1、引导学生自主学习,了解吉林雾凇是怎么形成的,体会作者描述之精妙。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受雾凇景观之美,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

  雾凇形成的过程。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齐读课题。

  2、读准下列词语,注意带点字的读音。

  凝结 洁白 晶莹 银光 闪烁

  俗称 最初 摄氏度

  3、读好句子: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

  4、导入:通过初读,我们知道,吉林雾凇同长江三峡、云南石林、桂林山水并称为我国四大自然景观。课文中有这么一句话:

  (映示)这就是闻名全国的吉林雾凇奇观。

  ①齐读句子。

  ②理解“奇观”:

  “观”在字典上有三种解释:这里应选哪一种?

  (映示)观:看;景象或样子;对事物的观点,看法。

  那么,“奇观”是什么意思呢?

  二、精读第一自然段。

  1、自由朗读第一自然段,想想这段课文中哪些描写体现了雾凇景象之奇特的。(在关键词下面加圆点)

  2、讨论交流:读了这段话,你从哪些词中感受到雾凇景象之奇特的?

  卡片出示:洁白晶莹银光闪烁(指导朗读)

  映示:松花江畔的十里长堤上,洁白晶莹的霜花缀满了枝头,在阳光照耀下,银光闪烁,美丽动人。

  指名读,齐读。

  3、除了从色彩、光泽这两方面写出了雾凇的美丽动人之外,最后一段还用一个词写了它的姿态呢。快速读一读,找出是哪个词?

  卡片出示:千姿百态(指导朗读)

  “千姿百态”形容什么?你能给它找个近义词吗?

  让我们一起看看这众多的姿态,边看边想像。看完后说一说。(录像显示几组雾凇的画面)

  交流:你看到了哪些姿态?它们像什么?

  说话训练:吉林雾凇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真是千姿百态!

  4、小结: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板书:奇观

  5、有感情地齐读第一自然段。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1、快速默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哪一句话概括地写雾凇是怎么形成的。

  交流,映示: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

  ①从这句话中,我们知道,雾凇形成需要哪些条件?

  板书:(严寒季节)雾气——雾凇

  (饱和)遇冷

  2、读了这句话,你产生了哪些疑问?

  3、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映示:

  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

  雾凇形成是有先后顺序的,文章能不能按上面这样的顺序来写?请你想一想,再重新排列。

  雾凇是在什么时候形成的?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雾气遇冷后会有什么变化?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

  4、带着上述问题,边读课文边思考,然后小组讨论。

  5、你们读懂了什么?

  ①雾气是什么时候形成的?

  “当年12月至第二年”或“严寒季节”。

  课文第一自然段中是怎样写“严寒季节”的?(“三九严寒”、“大地冰封”)

  ②雾气是从哪里来的?

  从当年12月至第二年2月间,松花江上游丰满水库里的水从发电站排出时,水温在4摄氏度左右。这样,松花江流经市区的时候,非但不结冰,而且江面上总是弥漫着阵阵雾气。

  指名朗读。

  ③当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这雾气有什么变化?

  映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这雾气便随风飘荡,涌向两岸,笼罩着十里长堤。

  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觉得这雾气怎么样?(浓)

  是的,雾气非常浓,达到了饱和的状态,从哪些词中可以看出。(涌向弥漫)

  再齐读这句话。

  ④引读:这时,树木被雾气……渐渐地……

  ⑤雾气是怎么凝结成雾凇的呢?

  映示: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齐读。小结:这个过程就叫“凝结”。板书:凝结

  再读这句话。雾气是怎样镀在松针、柳枝上的?圈出有关的词语。

  “慢慢地”——写出了什么?(凝结的速度慢)指名读句。

  “轻轻地”——写出了什么?(样子轻,无声无息)女声读句。

  “一层又一层地”——说明什么?(雾气不断,逐步结成)齐读。

  假如把这三层意思用三句话来写:

  这蒸腾的雾气,慢慢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轻轻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这蒸腾的雾气,一层又一层地给松针、柳枝镀上了白银。

  指名读。你感觉怎么样?

  作者只用一句话,把雾气凝结时的情形写得既具体生动,又十分精炼。让我们再来欣赏一下。齐读。

  6、至此,雾凇已形成了,文章可以告一段落了,可是,作者又连着写道……谁来读一下这段的最后一句话?

  (映示)最初像银线,逐渐变成银条儿,最后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了。

  这句话写出了什么?进一步说明了上一句中的哪个词?

  指名朗读。

  7、这段话具体地叙述了雾凇的形成过程。为了加深同学们的印象,请观看录像。

  8、小结:雾凇形成的过程也是那样的奇特。齐读第二自然段。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

  1、 录像显示画面:雾凇的全景——特写。

  2、 同学们,此时此刻,假如你也站在松花江畔,观赏着

  这美丽的雾凇奇观,你会如何赞叹?(学生谈感想)

  3、那么,松花江畔的人们是怎样赞叹的呢?自由朗读第三自然段。

  映示: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①你们见过梨花吗?什么颜色?

  联系课文想想:这里的“梨花”比喻什么呢?

  ②此时此刻,那一棵棵、一行行的松枝、柳树在一夜之间,披上了洁白晶莹的霜花,就像雪白的梨花那般美丽。人们看到这美丽奇特的景观,怎能不由衷地发出赞叹——“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让我们饱含赞美之情,齐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通过这堂课的学习,我们不但欣赏了雾凇奇特的景象,而且了解了雾凇形成的过程。吉林雾凇真是闻名全国的自然奇观。

  六、小练笔。以下两题任选一题:

  1、 以“雾凇景观千姿百态”为中心句写一段话。

《雾凇》说课 篇14

  一、导入  揭题

  同学们都知道冬天最冷是在什么时候呢?(三九时节),是啊,三九严寒,大地冰封,我国的吉林呀更是冷到了零下30摄氏度左右,但那儿的雾凇却以“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而闻名全国。今天就让我们与导游一起走进吉林去欣赏雾凇。

  二、课件出示雾凇图,欣赏美景,说说你的感受。

  三、研读第一段:

  1、课文中又是怎样说的?自由读,抓住文中的词说说自己的感悟。

  2、全班交流

  (板书:洁白晶莹,缀满,银光闪烁)

  3、指导朗读(自由读、指名读、评读、齐读)

  四、学习第二段:

  1、导入  :多么美丽的、奇特的景象,可是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呢?

  2、单击:出示思考题:

  1)、同学们,你知道为什么会有雾凇吗?

  2)、你明白雾凇是怎样形成的吗?

  3、单击1:先听导游如何介绍的。然后读读课文,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会有雾凇?

  4、小组讨论再全班交流

  5、讨论思考2:先读读课文,用“先……再……然后……”的句式说说雾凇的形成过程。

  6、有感情地练读、指名读、评读这一段。

  五、导读第三段:

  1、(单击: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板书:千姿百态,琼枝玉树)

  2、你们还想赞叹它吗?

  六、实践活动

  1、“千崖冰玉里,万峰水晶中”,吉林雾凇以其仪态万千、独具风韵的美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现在谁愿意做个小导游,介绍一下吉林的奇观。

  2、小组内先准备,然后选派代表来讲,我们还要评出最佳期导游呢!(学生作小导游)

  二、总结

  三、作业 

《雾凇》说课 篇1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75

  一、导入新课

  吉林雾凇以其冬天里的春天般诗情画意的美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一起被誉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这节课我们就一起跟着作者来到吉林欣赏这美丽的雾凇。

  读课题(雾凇)

  二、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 隆冬时节,当北国大地万木萧条的时候,走进东北的吉林市,你却会看到一道神气而美丽的风景。沿着松花江的堤岸望去,松柳凝霜挂雪,戴玉披银,如朵朵白银,排排雪浪,十分壮观。

  2 看雾凇录象,说说你看到了什么?

  3 如此美丽的雾凇,你想读好它吗?出示第二句话(自读、指名读)

  4 过渡:雾凇那如雪般洁白,似银样闪烁的容颜,晶莹的霜花“缀满”枝头,奇妙的美景绵延千里,难怪作者要说它是……

  师板书:奇观

  5 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读出雾凇的美丽,奇特,读出我们的自豪心情。(配乐)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

  读到这里,老师想起了上节课同学们提的问题,这么美丽、奇特的雾凇为什么会形成?是怎么形成的?为什么其他地方出现得很少呢?就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仔细地读读第二自然段,拿出笔划划你找到的词语和句子,

  自学、同桌交流、指名说

  1、雾凇,俗称树挂,是在严寒季节里,空气中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凝结而成的。(雾凇形成的两个前提条件)

  师相机板书:水汽——遇冷——凝结

  2、出示“从当年12月至……阵阵雾气。”(这符合一个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

  3、出示“每当夜幕降临,气温下降到零下30摄氏度左右时……”(符合条件“遇冷”)

  4、那你认为是怎么形成的?你从哪些词、句中可以看出来呢?(根据回答,在“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一层又一层地”下加着重号。)

  5从这些词语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师:这些词和句告诉我们雾凇是无声无息地、慢慢地逐步凝结而成的,需要一个很长的过程。课文中的哪句话更进一步地说明了这一点?(引读:最初_____,逐渐______,最后_______。)

  ◆作者观察多细致、多耐心啊!正是由于作者经过了长时间耐心细致的观察,才发现了这个奥秘,当他发现松花江畔十里长堤上全都是银松雪柳时,他会怎样呢?那么,你能把这段话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指导朗读。(边读边想,在脑海中浮现出银线--银条--银松雪柳的一幅幅画面来)有感情的朗读。

  ◆每当夜幕降临,气温,这雾气便,(

  ),笼罩着。树木。,灯光,树影。这蒸腾的雾气,,,(

  )、。最初像,逐渐变成,最后。

  ◆自由背,指名背,齐背。

  6、学了课文,我们知道了雾凇形成的原因及过程,你还想了解更多的知识吗?点击“形成原因”及“形成过程”,看看网站上是怎样介绍的。

  四、讲读第三自然段

  1 过渡:美丽的雾凇挂在道路的两旁,又是怎样的一幅景象呢?自由浏览点击,欣赏雾凇图片

  2 多美的雾凇呀!同学们,你想象一下,雾凇还有哪些姿态呢?

  3 说得真不错,那你能用书上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千姿百态)你还能用哪些词概括?

  4 同学们,再次欣赏了美丽的雾凇,你现在最想说什么呢?松花江畔的人们会说些什么呢?

  过渡: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晶莹洁白,江岸雾气缭绕,人在其中,犹入仙境,让我们一起来赞美一下吧!生:“这真是‘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呀!”(指导朗读)

  五、指导赏背

  课文虽然很短,但却把雾凇的美丽写得如此淋漓尽致。大家想不想把它印在脑子里?(那就请大家自练,然后选你最喜欢的一句或一段,背给大家听。

  1、自由准备(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雾凇)

  此文转载

  2、自我推荐

  六、评“最佳小导游”

  同学们,吉林雾凇的奇特景观吸引了成千上万的中外游客。谁愿意当个小导游,带着游客们边游览,边介绍呢?(评一个“最佳导游”,奖励)

  七、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雾凇的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大家以后如果有机会,可以去亲身体会一下。

  我们祖国风景优美,资源丰富,名山胜水数不胜数,像我们学过的《九寨沟》,老师刚讲的桂林山水、云南石林、长江三峡等,老师布置大家回去阅读一些介绍祖国名胜的文章,下周班队课我们举行游大山名川,颂美丽祖国朗诵会。

  (第一范文 www.第一范文.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雾凇)

  此文转载

《雾凇》说课 篇16

  《雾凇》一课语言美、意境美。通篇都展现着“奇美”的景象:雾凇的“奇幻”、形成条件的“奇特”、形成过程的“奇妙”。这节课,我关注了语文的人文性,以情为基础,重视感的过程,追求内化的终极目标,引领孩子欣赏优美文字中所蕴含的美妙绝伦的画面,让美充溢着课堂。

  一、在朗读中感悟 体验雾凇的美

  “奇”既是吉林雾凇的重要特征,也是体会美的重要抓手,因为“奇”,吉林雾凇的美才与众不同,因为“奇”,我找到了贯穿文章的主线。知道了这篇课文要让孩子体会美,要让孩子感受体味到教材中美的一切。但由于学生没有见过雾凇,对雾凇没有感性的认识。上课一开始,我就让学生观看雾凇的图片,感受雾凇景观的奇特静态美。然后导入第三小节,利用多媒体课件展示吉林雾凇的美丽风光,接着,问学生你会发出什么感叹,由己及人,引到诗句,由“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中,进一步体验吉林雾凇的奇特壮美。然后回到第二小节,由重点词语感悟,如: “渐渐地”、“慢慢地”、“轻轻地”,抓住“最初……逐渐……最后” ……体会雾凇的形成的动态美。在课堂上,阅读成了孩子的一次审美的旅程、发现的旅程,让孩子的心灵在读的空里自由放飞。

  二、探究中朗读 感悟情感美

  雾凇形成的过程,感悟作者的情感是本课的重点,体悟文本是怎样具体描绘“水汽”到“雾凇”的变化过程是难点。于是我在学完第三小节的基础上,问学生:“学到这儿,你是不是产生了疑问?”并总结成两个问题。雾凇形成的条件是什么?雾凇形成的过程是什么?孩子两次带着问题默读、品味课文,除了找到了雾凇形成的条件:过于饱和的水汽、遇冷,还找出相关的说明内容进一步朗读、体会,探究它的形成。这样,孩子在了解雾凇成因的同时,又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理解雾凇的形成,感受语言的美,感悟雾凇凝结过程之美,体会作者的喜悦之情,自豪感就自然产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山河的思想感情就得到激发。这时,指导读第二小节最后一句,雾凇的壮观、作者的喜悦就读出来了。

  三、想象后朗读 内化语言美

  抓住文本关键处的拓展空间,在已知内容的基础上,对课文作合理的想象,开拓孩子思维,产生更有新意、更独特的语言,充分体会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对于雾凇的形态,文中没有具体描绘,给孩子留下了广阔的想象空间。我借助现代信息技术——多媒体手段,创设北国风光特有景观。结合教师的语言、情感、教学内容连同渲染的课堂气氛,让孩子充分获得感官上的愉悦,形成一个广阔的心理场,完成了说话练习:在出示一些有代表性的雾凇景象图,让学生想象后,练习说话。雾凇有的像(  ),有的像(  ),有的像(  )……这样丰富了孩子的表象,发展了孩子的想象力,更助孩子内化了语言文字。此时再让孩子朗读课文语言文字的优美已经深入孩子的心。

  教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这是一优美的课文,纵观整节课,我觉得课堂有点闷。课开始,当我就让学生看图,然后用词语来表示雾凇。可孩子们说的词语非常的单一,而且很多都是用了文中的词语。当孩子感受到雾凇的千姿百态时的说话练习,学生说的干巴巴的,完全体现不了雾凇的形态美。在学生理解课文重点第二小节时,没有让学生感悟到雾凇在形成过程中的动态美,学生感悟不到位。这些片断让我不断反思,事后我就想:如果课前我多了解一下学生的实际;如果课前我多设计几套方案,以不变应万变;如果课上我能正确地疏导;如果我能在课上恰当地引导,这一现象是不是就不会存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雾凇》说课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