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第一朵杏花》 习题

陌上烟雨 点赞 分享
《第一朵杏花》 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

《第一朵杏花》 习题(通用16篇)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

  1.看拼音写词语

  2.比一比,再组词

  株(         )   顷(         )   概(         )   瓣(         )

  珠(         )   倾(         )   溉(         )   辨(         )

  3.填空

  这篇(    )的故事叙述了我国著名的科学家(   )前后两次向孩子查询(   )并郑重记下,赞扬了他(   )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   )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4.照样子给课文中的对话,加上合适的提示语,并分角色朗读对话

  “什么事情啊?”竺爷爷连忙问道

  “竺爷爷,杏花开啦!”

  “什么时候?”

  “刚才”

  “是第一朵吗?”

  “是”

  《第一朵杏花》  习题精选

  1.看拼音写汉字

  2.理解课文填空

  1.轻声读一读,帮它加个提示语: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    )地说:“刚才”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     )地说:“是”

  2.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    )了柳梢,(     )了小草,(    )了河水,(     )了杏树的花苞作者用“飞箭”作比喻,写出了;几个排比句描绘出了

  3.竺爷爷(    )像年轻了几十岁,(    )(    )(    )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    )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    )地记下三个字:清明节这句话写出了竺可桢爷爷听到第一朵杏花开了的好消息后,①,②如果这句话里没有要你填的词语,你会觉得;一个“捧”字写出了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2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82

  《第一朵杏花》教案

  作者:陈玉红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1、复习生字词语;

  2、学习课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能力目标: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感目标:

  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难点:

  1、过对课文的研读,知道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

  为题;

  2、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过程:

  一、复习检查

  1、听写词语

  2、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分几部分?第一段讲什么?

  3、齐读第一段

  二、学习第二段

  1、过渡: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一天,小孩匆匆跑来,边跑边喊,这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呢?

  2、指名读

  3、说说到底发生了什么事?(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是清明节)

  4、出示重点句: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部走到前院。

  (1)    指名读

  (2)    讨论: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引导:“顷刻间”是什么意思?“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说明了什么?还有哪些词语也说明他很高兴?

  (兴冲冲    快步)

  你能读好这句话吗?

  (3)再读第二段,找出你喜欢的句子。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用了排比、拟人手法,形象生动)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拟人,形象生动,同时也衬托出竺可桢爷爷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时间的喜悦心情)

  1、分角色朗读第二段

  一、学习第三段

  1、指名读

  2、“大概”“也许”是什么意思?从这句话中你知道了什么?你认为竺可桢爷爷是个怎样的人?我们应该像他学习什么?

  3、齐读这一段

  四|、说说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

  (1、课文都是围绕“第一朵杏花”来写;2、课文通过观察发现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这件事告诉人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五、总结课文:

  1、齐读全文

  2、引导:是呀,只要我们仔细观察,就能有所发现。希望我们每个同学都能成为有心人,平时多观察,多思考。

  六、作业:

  1、摘录你喜欢的句子(两句)

  2、回答问题:

  学习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

  3、选择课后第四题词语中的两个写一段话。

  板书设计:

  第一朵杏花(清明节)

  精确观察    掌握规律

  转载自太仓市经贸小学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3

  一、目标导引

  1.学习9个生字,其中1个会读,8个会写。正确读写并积累“一株,泛出,仰起,吹皱,曾经,精确,估计,掌握,明媚,程度,郑重,绽开,大概,规律,兴冲冲,顷刻间”16个词语。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

  2.品读词句。抓住关键词,联系上下文体会句子含义,感悟人物的品质。如:“竺可桢弯下腰来,习惯地问”“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体会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理清课文结构,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

  二、课前引导。

  1.查找相关资料,帮助理解课文内容。

  (1)查找竺可桢先生的有关资料。

  (2)查找杏花的有关资料。

  2.查工具书,扫除字词障碍。

  (1)我能理解重点词语

  例:【绽开】读音:zhàn    解释:花朵)绽放;开放。

  (2)我积累了课文中的表示时间短的词语

  例:顷刻间                                        

  3.我的阅读感受

  例:我喜欢课文中描写 的句子,如“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

  照样子大胆写出感受和见解:                                                  

  4.准备与老师同学交流的问题。

  ①                                                                        

  ②                                                                        

  ③                                                                                                                                                  

  三、课文导学。

  1.默读课文,按时间的顺序给课文分为三段,并概括段意。

  第一段(第1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第二段(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第仨段(第    自然段——第    自然段),写了                                 

  2.朗读两次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想一想,再选择填空。

  (1)第一次对话中的“又”说明竺可桢爷爷看花的次数___________(a.第一次 b.第二次 

  c.经常);“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爷爷       (a.随便地问  b.问了很多次  c.经常思考这个问题,脱口而出的问);从中反映了竺可桢爷爷是一个                            

  的人。

  (2)第二次对话中“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写出了_______          ___,

  让我们感受到了                                          。

  3.读了这两段对话,我有很多感想:我明白了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是因为                                        。竺可桢爷爷为了知道杏花精确的开花时间,他花了两年的时间来研究,我想对竺爷爷说                            ,我想对这个小朋友说                                  。我还想到了竺爷爷弯下腰来问小朋友,有个成语叫                

  四、作业导练  

  1.根据拼音写生词。

  春天来了,湖水fàn (  )起微波,杏花yǎng(   )起笑脸,小草跳起舞蹈……céng jīng (   )答应竺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开的孩子兴奋得大叫:“爷爷,爷爷,第一朵杏花开了!”竺爷爷马上jīng què(    )的记下了时间,zhǎng wò(   )了科学yán jiū(   )的第一手资料。

  2.照样子,写词语。

  (1)兴冲冲(abb):                                                  

  (2)顷刻间(表示时间短):                                             

  3.选词填空

  精确  准确    推测  推断

  (1)我需要的是(   )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   )代替观察。”

  (2)根据恐龙化石,科学家(    )侏罗纪中期这儿出现过恐龙。

  (3)小龙(       )的回答让老师非常满意。

  (4)警员根据现场发现的线索(    )出嫌疑犯没有走远。

  4.先按照课文填空,再仿照样子写句。

  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秋风                                                                       

  5.标点练习。

  “爷爷,您又来看花啦?”那孩子仰起脸来天真地问。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哪天?今天开的。”孩子有些奇怪。

  仿照例子写一段对话,注意正确使用对话中的标点。

  5.拓展阅读。

  爱国,从一板一球做起   

  “爱国、奉献、团结、拼搏”是中国乒乓球队的一个口号。邓亚萍虽然个子矮,却是行动的巨人。    

  平时,队里规定上午练到11时,她给自己延长到11时45分;下午训练到6时,她练到6时45分或7时45分;封闭训练时晚上规定练到9时,她练到11时多。有时太晚了就泡方便面充饥。算起来,她每年要比别人多练一个多月。    

  练全台单面攻,她腿绑沙袋,面对两位男陪练左奔右突,一打就是两小时。多球训练,教练将球连珠炮般打来,她瞪大眼睛,一丝不苟地接球,一口气打1000多个。张燮林统计,她一天要打1万多个。一节训练课下来,汗水湿透了衣服、鞋袜,有时连地板也浸湿一片。    

  长时间从事大运动量、高强度训练,伤病是必然的“副产品”。当年征战第四xx届世乒赛时,从颈部到脚,她身体的许多部位都有伤病。为对付腰肌劳损等,不得不系上宽宽的护腰;膝关节脂肪垫肿、踝关节几乎长满了骨刺,平时忍着,痛得太厉害打一针封闭;脚底磨出血泡,挑破裹上纱布再上,伤口感染,挤出脓血接着打……

  邓亚萍说:“一个人追求的目标越高,他的才能就发展得越快。但我也深深懂得,要在比赛时打败对手,必须从一板一球做起。只有脚踏实地,抓牢今天,才能把握明天。”    

  一点一滴的积累,超人的付出,使高超球艺和有效战术不断升华,也使压倒对手的气势渐渐增长。邓亚萍理所当然地站在乒乓球运动的峰巅。

  (1)按要求从文中摘抄邓亚萍刻苦训练的词语和句子。

  ①四字词语: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②比喻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课文第一自然段在全文中起什么作用?第四自然段写邓亚萍的伤痛有何作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联系《第一朵杏花》竺可桢爷爷说的话,谈谈你对画线句子的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自我总结

  1.我的收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我的不足: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4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3、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5. 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6.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7.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地说:“刚才。”

  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5

  《第一朵杏花》片断赏析

  品读第二段(第六至第十五自然段)

  1、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导: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我用手势指名一生读,她读后,我又指名后面的同学再读,接着让全班同学读。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一自然段文笔优美,向读者展现清新充满生机的春景图,因此我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自然领略了景美,文美。)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1: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2: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2: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3:(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4:“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该生朗读得很有味道)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我想正是有了我的抒情导入,并有了讲读前学生的充分投入地读,这里才有了学生的自主理解。但遗憾的是“吹绿”、“吹青”、“吹皱”、“吹鼓”这几个词未能让学生揣摩体会,一次很好的语言文字训练机会丢失了)

  2、分角色品读第7-14自然段,感受人物的激动欣喜

  我相机动情地接着学生的朗读往下引读:

  “这一天,竺爷爷正在书房里看书,忽然听见窗外一个小孩子的声音:

  学生读:“竺爷爷!竺爷爷!”

  师:(引述)“是谁喊得这么急?他赶忙走出书房,一看,就是前院的那个孩子。”

  学生读:“什么事情啊?”

  师:此刻竺爷爷问话时的语气、神态怎样?

  生1:亲切。

  生2:奇怪

  生3:微笑着问。

  生4:疑惑不解。

  师:孩子怎么回答?

  学生读:“竺爷爷,杏花开啦!”

  师:孩子此时心情又如何?

  生5:孩子迫不及待。

  生6:他非常自豪。

  生7:他非常急切。

  生8:他非常高兴。

  我指着这两位学生说:“一个说非常急切,一个说非常高兴,有一词既能写出急又能写出他高兴的心情?

  生:兴冲冲。

  师:那你们就带着这份或迫不及待或自豪或兴冲冲的心情读读这孩子的话吧。(学生读得更投入了)

  师:这时竺爷爷问(生读:什么时候?)

  (生读得不够体现竺爷爷的内心的欣喜或激动)因此我让学生再读。生齐读:“什么时候?”

  师:小孩回答,——生齐:“刚才”。

  我让学生又读读这一组对话,说说此时他们语气或说话时的心情。

  生1:竺爷爷问话时特别惊喜,小孩回答时特别激动。

  生2:竺爷爷说这话是异常激动,孩子脸上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生3:竺爷爷说这话是兴奋无比,一下子眼里露出了光彩,孩子特别激动地回答“刚才”。

  师:带着你们的理解我们来读读这两句话。(生齐读)

  师:可竺爷爷又问,引生齐:“是第一朵吗?”

  让3位学生依次读这一句。

  师:此时他说话时的语气、神态又如何?

  生:他不敢相信。

  生:他不敢相信,因为他期盼太久了。

  师:而孩子的回答“是”。

  生:孩子回答很确定,

  生:他坚定地回答,一脸的严肃。

  生:孩子很大声地回答“是”。

  (这段对话大都没有提示语,但引导学生读好对话,通过人物语言来想像他们说话时的语气神情,理解竺爷爷内心活动却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因此在教学中我通过读引导学生进入情境,让他们在读中体会,在读中想像,学生读得投入,体会得真切,并体现了多元理解与个性朗读。)

  师:瞧,刚才我们读的这一段对话里和第一段有所区别,作者是直接描写他们的对话内容,却没加任何提示语,但我们从上下文及他们的对话中却可以真切想象到他们说话时各自的语气、神态,甚至动作,下面你们学着第一段对话描写的形式,把提示语补充进去,直接写在对话的后面,当然也可以写在前面。

  1、学生自由想象写提示语,写后小组分角色朗读。

  2、师指名2名学生汇报填充的提示语后,指名一两对同桌分角色朗读。

  师:从竺爷爷的这份欣喜、激动中你们觉得这是一个怎样的竺爷爷

  学生有了前面的引读指导,这时加提示语得心应手。

  师:从他们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了小孩的那份激动与自豪,更感受到了竺爷爷的激动与欣喜,读读第15自然段,你从哪里还能体会到他的这份欣喜?(学生汇报交流“顷刻间”、“立即兴冲冲”、“快步”……)

  师:从这里你又感受到一个怎样的竺可桢?(严肃、认真、一丝不苟、严谨的科学态度)

  3、再次让学生分角色朗读第6-15自然段。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6

  ˎ̥一、给带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兴冲冲(xīng xìng)         皱纹(zòu zhòu)            规律(lǜ lì )

  顷刻间(qīng qǐng)        绽开(diàn zhàn)        天竺(zhú zhù)

  二、在括号里填上合适的词语。

  绽开(         )     走出(         )     (        )地追问

  (       )地记下    (       )的杏花      (         )的规律

  三、选词填空。

  精确    的确    准确    正确

  1、国产手表走时(     ),值得信赖。

  2、他的解题思路非常清晰,答案完全(      )。

  3、发射航天飞机要求很高,各项数据一定要(      )。

  4、第一朵杏花(    )是在清明节开的。

  四、小脑瓜,会思考。

  1、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从哪些词语体会到竺爷爷的兴奋与激动?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再写出几个与“顷刻间”意思相近的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使人想到了成语(            ),我们还知道形容时间短的成语有:(                )。

  3、春风吹(  )了柳梢,吹(  )了小草,吹(  )河水,吹(  )了杏树的花苞。句子中“吹”后面表颜色的词:(    ),表动作的词是(    )。仿照上面的句子填空。春风吹(  )了天空,吹(   )了桃花,吹(  )了青蛙,吹(   )了燕子。

  4、读读,比比。

  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阳光下的杏树,开出来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换成“开”行吗?为什么?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读对话,想想他们的神情与动作,并选择提示语。

  肯定  急切  激动  自豪  奇怪  兴奋  将信将疑

  孩子(          )地喊:“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啊?”

  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了!”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孩子(          )地说:“是。”

  六、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竺可桢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的是(        )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    )(     )这类字眼,也不能用(    )和(    )代替观察。”

  在竺爷爷的科学字典里,不能用的词语有(       )、(        )、(       )、(        )。他追求的是(         )。从中我体会到了竺爷爷对待科学研究(             )的态度。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7

  第一课时

  一、检查预习

  师:我们今天一起学习一下新课文,读一下课题。

  生读课题。

  师:预习课文了没有?

  生:预习了。

  师:现在老师检查一下。第一步朗读课文,对吧?

  生:对。

  师:每人读一个自然段或两个自然段。这个自然段比较长,你就读一个,这个自然段比较短,你就读两个,明白了没有?

  生:明白了。

  师:读得好,奖励一个自然段。继续读,听明白了没有?

  生:听明白了。

  师:好,汇报一下你的预习。

  生1:(读课文第一自然段)

  生2:(读课文第二第三自然段。)

  师:嗯,很好,奖励一个自然段,继续。

  生2:(继续读第四自然段)

  生3:(读课文第五自然段)

  师:响亮、清晰。怎么样?奖励!

  生3:(继续读第六自然段)

  生4:(读第七自然段)

  师:你发现你和他读得有点距离了没有?等一下继续。

  生5:(读六个较短的自然段)

  师:很好,清晰、响亮。奖励一段!

  生5:(继续读第十五自然段)

  师:最后一个自然段我们一起读好吗?齐。

  生齐读。

  师:刚才同学们都汇报了,我们发现什么问题了没有?要预习得到位,要读得流畅,汇报的时候响亮、清晰,这种情况奖励一个自然段。你们觉得要不要再给几分钟再预习一下?

  生:不用。

  (评悟:1、重视预习,检查预习效果是为进一步教学做准备。2、在检查的过程中不忘告诉学生读得好的评价标准为:响亮、清晰、流畅,方向明确,学生才会明白怎么读才是读得好。3、“读得好奖励一个自然段”,激励的方法新颖、科学。)

  师:那好,我们继续往前走。老师要检查一下第二步,是什么?

  生:拼音读。

  师:老师还没教,看你们能不能通过预习把这些生字词读出来。看着邢老师,把姿势坐好。(出示生字卡片,生开火车拼音读。一轮生字后,出示生词,速度加快,遇到不能读的学生,同学帮助,“仰起”一词用肢体动作示范理解。)

  师:没教过都基本上会读了,是吗?意思也差不多都理解了。想一想课文写什么的呢?在哪里写?怎样写?哦,这个词语的意思就出来了。有很多词语我们在课前或者是在读课外书的时候都已经见过这些词语的了,对不对?

  生:对。

  师:一起来读。

  生顺利地齐读生词。(随着老师手持生词卡片的速度加快,学生读词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到最后速度快得像刹不住的车,满堂都快乐地笑了起来。)

  师笑着竖起大拇指:看来四4班的学生很厉害哦,自学就能把词语学会了。好,标序号了没有?总共有多少个自然段啊?

  生:十六个。

  (评悟:在检查预习的过程中既重温了预习的步骤,也学习了生字词,与课后练习第三题对接。小小卡片发挥了大作用,课堂气氛活跃。生字词的教学落实到每一个同学,每个学生都有机会站起来至少读一遍。到这里课堂进行到了第11分钟,扎实稳健,教学不流于形式。)

  二、学习课文,了解主要内容及结构

  师:好,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

  师:读课文,要响亮、清晰、流畅。一起来练一练。老师和同学们来合作读,老师读一句同学们读一句,我们以逗号为准,另外,注意看邢老师的提示哦,看谁反应敏捷。

  (师生合作读课文。)

  (评悟:再次提醒读得好的评价标准。重点句段在老师的提示下至少重复读三遍。课堂进行到这里是第十八分钟。)

  师:看来我们四4班的同学反应很快哦。接下来看黑板,这篇课文好多自然段,邢老师用一个图来表示这篇课文,你们想想看,这么多自然段在这个图里面,往哪个位置填?

  (板书课文两种结构图,填写自然段序号)

  (结构1)             (结构2)

  师边画图边提示:这篇文章邢老师把它分成了三部分,前面部分大,中间部分大,后面部分小。那么多自然段该填在哪里?我们现在自由地读课文,想一想,邢老师把课文分成三部分,序号该怎么填?如果邢老师这样画,把这篇文章分成两部分,第一部分好大好大,第二部分好小好小,哎,前面部分要填哪些序号,后面部分又填哪些序号?我们一边读读课文,一边思考。现在开始自己读课文。

  生:自由读。(自由读环节耗时3分半钟,学生自然停才结束。)

  师:好,同学们看黑板第一幅图,邢老师把课文分成三个内容,第一个内容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个内容还写了又一次看杏花,最后那个内容,是关于什么内容呢?我们再来读一读课文就发现了,来,我们一起来读一下课文。一个组一个组读,这个组读的时候呢其他组想一想,好,开始。

  (生分组读各个自然段。重点段重复读一次。)读到第十五段师提示停下。

  师:大家想想,前面写第一次看杏花,再一次看杏花,相隔了多久啊?

  生:一年。

  师:文章哪里是写一年前,哪里是写一年后,能找得到吗?

  师:好,我们来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开始。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师:接下来我们来默读,快速浏览,看看第一次写杏花在哪里?第二次写杏花在哪里?最后写出了为什么看杏花,哦,看杏花是为什么呢?原来他看杏花是为什么呀?是用来干什么的呢?

  师走到黑板前,用纸张挡住右边的图,留下左边的图:大家来看,第一部分从第几个自然段到几个自然段啊?快速默读课文,找到的举手告诉邢老师,看谁阅读速度最快。开始。

  师板书双斜线:用这个符号,在书上做上记号。

  (生默读课文,师手持红笔巡视,找对的同学画上星星或打勾或口头表扬,找不对的学生个别辅导。)

  师:第四组全部找对了,而且是独立完成,表扬第四组的同学。

  (耗时6分钟。关注全员,面涉及到全班同学。让学生充分地读,不熟课文不开讲。)

  师指着黑板:好,这篇文章如果分成三个内容的话,第一个内容用了哪几个自然段,把序号填在这里,请一个高点的同学上来。好,那个男同学。

  (生上黑板准确填写了序号。)

  师:也就是说第一内容写了几个自然段啊?

  生:五个。

  师:五个自然段写了什么东西啊?

  生:第一次看杏花?

  师:第一次种杏花?

  生:看。

  师:哦,也就是说写第一次看杏花用了五个自然段,同意的举手。

  (小手如林。)

  师:好,再来,第二部分,你把自然段的序号填下去。(指名生上黑板填图。)

  师:注意看哦,很多同学在这个地方出现小问题哦。6、7、8、9、10、11、12!哎呦,13、14、15,哎呦,6到15自然段写第二次看杏花,跟第一次看杏花相差多久啊?

  生:一年。

  师:哦,原来相差一年后看杏花是第二个内容。

  (生数)

  师:哦,用了十个自然段。同意的举手。(小手如林。)

  师:坐最后的那个男同学,第三个部分是哪个自然段,你来标上去。

  (生上台填图。)

  师:同意吗?

  生:同意!

  师:当然同意啊,就剩最后一个自然段了。(生笑)

  师:假如我说换一种方法,这篇课文分两大块,你会填吗?想上来填的同学举手啊。(举手的同学不够多。)

  师继续提示:第一次看杏花,一年后第二次看杏花,最后写看杏花的原因是什么。那我换一种方法怎么分,(指图)那么一大块。

  (小手纷纷举了起来。)

  师:好,那位男同学上来填。注意看,跟着数。

  (生数数。)

  师:同意的给他掌声。

  师:我们是在做数学哈。(笑)

  师:好,我们这节课就上到这,下课!

  (巧妙的板图,给学生一个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往上登攀。也就是所谓的:跳一跳,就摘到果实。妙!)

  看课感受:

  1、  课堂教学环节简单,扎实稳健,落在实处。教学思路清晰,只有两大板块:检查预习和了解内容理清结构,但却简单高效。

  2、  课堂书声朗朗。“课文不熟不开讲”。课堂上有三十分钟的时间,基本上都是让学生读,读字,读词,读课文。读的方式变化多样:指名读,开火车读,自由读,师生合作接读,齐读、分组读、默读。读的目的性很强,重点段落在老师的提示下反复读。

  3、  重视语言思维的训练。例如在理清文章结构的处理方面,可分成三个部分也可分成两个部分。结构图形一出来,文章脉络就清晰了,不得不佩服邢校长的设计。

  4、  课堂有层次感。无论是在学词还是学课文,老师都给出台阶,让学生顺着台阶,一步一步往上走。学生学起来轻松愉快有实效。

  5、  课堂激励性手段多样。如口头语言:“读得好奖励一个自然段。”“四4班的同学这么厉害!”肢体语言:常常对学生竖起大拇指。在学生书本上画红星,打红勾勾等。

  6、  一点点瑕疵:学生在第一个小环节初读课文时把柳梢读成“柳肖”,老师没有纠正。到课堂进行到20多分钟分组读的时候,学生再次读错,老师还是没有纠正。看来高手还是也有闪失的时候。也许是老师说着海南普通话的缘故?嘿嘿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8

  华科大附小    廖菁

  [教学目标]

  1.学会8个字,认识7个字。正确读写由生字组成的词语,结合上下文体会用词的准确和传神。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内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难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词句(特别是人物对话),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相关课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学习并书写本课生字词;学习1—5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           妙引课题,感受春景之美

  1、上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第16课《第一朵杏花》,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这篇课文。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2、学习第六自然段。指导朗读。

  光阴似箭,转眼又是一年,大地都有什么变化呢?自由读第6自然段。

  这些变化都仿佛告诉人们什么季节来到了?

  阳光明媚的春天,百花争奇斗艳,多么令人神往啊!谁能用朗读把我们带进这美妙的春天。点读3人,注重评价语,再现画面。

  同学们,让我们展开想象的翅膀,谁来说说春风轻拂,大地还会有什么变化?(语言拓展)

  这么美的春天,老师也想来把她赞美——(指导本段朗读)

  师生共同赞美春天。(齐读本段)

  3、回顾旧知,质疑。

  美丽的春天就要来到人间,杏花马上就要开放了,同学们你们还记得去年杏花开放时,竺爷爷遗憾地说了什么吗?(生答)

  二、           学习对话,体会人物情感

  1、学习7—15自然段,合作完成“快乐读写园地”。

  孩子今年还会错过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吗?自由读7——15自然段。

  问:孩子今年错过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了吗?你从哪里知道的呢?

  同桌互读对话部分。

  一年前,孩子还不能确定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一年后,带着组爷爷的叮嘱,孩子终于等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他多想快一点把这个好消息告诉竺爷爷呀!。(出示对话)这是他们俩的一段对话,书上没有他们说话的表情、语气,小组为单位想一想、填一填,填好的小组再分角色读读这段对话。(完成“快乐书写园地”)

  小组分角色展示对话。

  2、指导朗读,走进人物内心,体会人物情感。

  同学们对人物情感的体会有所不同,但都说的很有道理。刚才在同学们填的时候,老师注意到填竺爷爷的问话时,同学们大多填了“关切”、“惊喜”等词语,这是为什么?在填孩子说的话时,大多填了“激动”、“兴奋”,这又是为什么?(挖掘人物内心。)

  综合大家的智慧结晶,老师选出了这样一些词语,带着你们的体会读一读。(指导朗读)

  3、学习重点句子。

  孩子为看见第一朵杏花的开放而欣喜,竺爷爷为孩子的执着而欣慰,看,连杏花也为他们高兴:“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么美丽的杏花啊!”谁来读出杏花的美?(指导朗读)

  我就是这株阳光下的杏花,我小心翼翼地、轻轻地捧出了自己的第一朵杏花。我要把自己珍贵的花朵送给谁呢?谁来帮助我?

  三、           学习竺可桢语录,悟理

  1、竺可桢人物介绍。

  竺可桢是为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地理、物候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他为什么会取得如此了不起的成绩呢?

  2、学习第16自然段。

  抓住关键词句,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地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什么是“精确”?课文中“精确的时间”指的是什么?

  当竺可桢知道了这一精确时间后,他认真地、严肃地、一丝不苟地记了下来。书上用了一个什么词来形容他的态度?(郑重)

  “大概”、“也许”精确吗?“估计”、“推断”精确吗?(相机板书)

  4、引导学生说说课文给予自己的启示。再读文。

  四、           深化情感,拓展延伸

  1、布置课堂作业。

  让我们精确地记录下竺可桢爷爷对我们的谆谆教导吧!(书写竺可桢语录)

  2、教师小结。

  当我们精确的记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当我们精确的观察生活中每一处细小的变化时,我们会发现生活是多么神奇、美好!生活是有规律可寻的!同学们,让我们在欣赏美妙的春景时,学会享受科学的春天带给我们的无限快乐吧。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9

  第一课时

  一、出示课题,介绍竺可桢

  板书课题,简介竺可桢。

  二、初读课文,直奔中心

  1.听了介绍,你觉得竺可桢爷爷取得成功的主要原因是什么?迅速浏览课文,找出答案来。

  (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2.什么是“精确观察”?用竺爷爷的话说就是?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

  三、再读课文,品味关键词句

  1.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吗?请同学们再读课文,要求:

  (1)画出有关语句,思考画出它们的理由。

  (2)将课文读正确,读通顺,结合课文内容自学生字新词。

  2.检查自学情况:

  (1)了解学生学习字词的情况:

  着重指导:仰(yǎng),不要多出一撇来;皱(zhòu),翘舌音,读准后再组成词语;曾(céng),平舌音。

  (2)交流所画句子,说说画出它们的理由来。

  1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杏树数了数,已经有四朵花不同程度地绽开了花瓣儿。

  (“数了数、 四朵花”可见竺爷爷观察认真,“不同程度地绽开”说明竺爷爷不仅观察认真,而且观察细致。)

  2“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习惯地问”说明竺爷爷不管观察什么,都需要精确的时间。)

  3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郑重地记下”表明了他对于科学观察严谨而又一丝不苟。)

  四、三读课文,探究问题

  1.“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竺爷爷补充了一句。孩子答不上来了…… 那你们说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学生三读课文后,布置学生课后讨论。

  第二课时

  一、围绕关键问题,讨论探究。

  1.抛出问题:竺爷爷自己知不知道第一朵杏花是哪天开的?

  2.交流讨论:

  引导学生品味以下语句,理解竺爷爷是知道的,他是在借机培养孩子良好的观察习惯、严谨的科学研究精神。

  (1)“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我是问第一朵是哪天开的。”

  (3)“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4)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二、分角色练习朗读,升华情感。

  三、品位语言,练习仿写

  1.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你还发现有哪些好词佳句值得我们去咀嚼与品位?

  2.交流:

  (1)这是一个阳光明媚的中午,院墙旁的一株杏树泛出一片淡淡的粉红。

  (“泛”字用得好,正因为是露出、透出,所以才是“淡淡的粉红”。)

  (3)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

  (①这是个排比句,句式整齐,朗读上口;

  ②通过写春风“吹绿柳梢,吹青小草,吹皱河水,吹鼓花苞”将看不见的春风写活了,既形象,又生动。

  ③ “皱”用得神奇。说到“皱”,人们想到的往往是皱纹、皱眉等,很难将它和美好的春天联系到一起,但作者在这里化腐朽为神奇,不仅写出了轻风轻抚河面的暖暖春意,而且让人头脑重立即就呈现出了微波粼粼的图画。

  ④“鼓”也用得巧妙。如果说成“春风吹大了杏树的花苞”,就无法让人体会杏树那勃勃的生机。)

  ⑤指导仿写(课例附后)。

  (4)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

  (“捧”字用得好,好像说杏树要把杏花充分展现在人们眼前;“捧”字还写出了杏树的无私奉献精神;“捧”字让人感觉到因为是第一朵,所以显得特别珍贵。)

  ……

  3.小结:因为我们都有一双慧眼,所以对文本的咀嚼越来越有味道了!

  四、激发思考兴趣。

  1.让你来给文章拟题,你会拟怎样的题目?

  2.课文为什么以“第一朵杏花”为题呢?

  (“第一朵杏花”是贯穿全文的一条线索;象征了竺爷爷严谨认真的科学态度;标志着小孩子良好观察习惯的养成。)

  五、总结下课

  课文讲述了竺可桢爷爷指导小孩观察第一朵杏花的小故事,赞扬了他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也告诉了我们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目标:

  1.能分角色有感情地朗诵课文。

  2.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

  3.练习通过讨论关键问题,阅读、品位文章中的词句,把握人物的特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体会人物语言引用的方法,片段仿写,提高写作能力。

  教学重点:整体感悟文字间的内在联系。对人物形象迅速准确的把握,对浸透其间的感情真切体会,对蕴含的道理深刻感受。

  附:练笔课例(陈永山)

  一、引: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扶: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三、放:

  师:同学们,秋天有许多区别于其他季节的景物,下面就请你们各自选择四种景物,用上几个贴切形象的动词仿说一段话,再把它写下来。除了写秋天的景物,也可以写夏天或冬天的景物。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学生写话举例: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黄了稻子,吹走了大雁,吹落了树叶,吹红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枯了小草,吹冻了小河,吹白了芦花,吹开了芳香扑鼻的腊梅。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0

  小学语文苏教版四年级(下)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朵杏花》一文中有一段话:“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段景物描写很美,运用了拟人和排比的修辞手法。教学这段文字时,我引导学生在充分有感情朗读的基础上,大胆想象,引导学生进行仿写活动,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创造性。开始,学生们比较茫然,为了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我引导学生开阔思路:教学第六自然段

  师: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转眼间一年又过去了,一年后,孩子有了答案,在揭晓答案前,文章第六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指名读)

  师:你喜欢这一自然段吗?

  生:我喜欢,因为它描绘了春天来了,带来了绿意,使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生:它写的很美。

  师:美在哪里?

  生:它说“春风吹绿了柳梢,吹青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这里的词语写得很美,“吹绿”、“吹青”、“吹皱”、“吹鼓”写出了春天来了万物都苏醒了。

  生:(学生站起绘声绘色地朗读了该句后),这里还用了排比的手法。

  师:你不仅读得美,而且还知道这里用了排比,真了不起。

  师:还有哪些地方写得优美?

  生:“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这里用了比喻,把时间比作飞箭,写出了时间过得飞快。

  师:说得好,读得更好,一起来(全班投入地读这一自然段)。

  找准训练的切合点,我根据教材实际及学生实际,引导学生想象,体会人物对话的体态、语态,进而体会人物的感情,加深对文章中心的理解,从而积累语言运用的经验。例如:《第一朵杏花》中有一段孩子与竺可桢爷爷的对话,没有对话的提示语,教学过程中,我就充分引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在分角色朗读的基础上,引导学生结合对话,先理清对话的人物关系,根据上下文及平时的经验,想象两个不同年龄,不同身份的人物此时的不同心里状态,进而朗读一番。

  师:下面的对话该怎样读?

  生: “竺爷爷,杏花开了!”应该兴奋地喊道。因为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按照竺爷爷的叮咛做了,他很兴奋。

  生:“什么时候?”应该急切地问。”

  生:  “老师,我觉得应该加上竺爷爷迫不及待地问”。

  师:看来你也迫不及待地要表达自己的观点了!你先说说原因。”

  生:迫不及待比急切更能体现竺爷爷急于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准确时间,更能表现他时刻关心物候现象的科学家风范,也能更好地体现老科学家重视孩子话的平易近人作风!在根据刚才添加的提示语分角色朗读课文,学生对两个不同人物的对话朗读得特别到位,达到真正走进文本的地步,从而实现了生生与文本的

  生生交流与老师的交流,深入的理解了文章的中心,这比我们琐碎的肢解课文、繁琐的分析,效果不知强多少倍!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1

  读课文片段,完成后面的练习:

  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阳光下的杏树,捧出了第一朵盛开的杏花。多美丽的杏花呀!竺爷爷走回书房,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竺爷爷曾不止一次地说过:“我需要地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类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代替观察。”竺爷爷正是通过常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1、从这段话中,我们知道第一朵杏花盛开的时间是:                                                        

  2、“顷刻间”的意思是                         。从“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兴冲冲地快步走”等词语中,你体会到竺爷爷的什么心情?

  3、联系上下文,解释词语

  精确——                                                                                   

  大概——                                                                                         

  4、从竺爷爷所说的话中你体会到了什么?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2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春风吹醒了柳梢,吹绿了小草,吹皱了河水,吹鼓了杏树的花苞。”在教学《第一朵杏花》(苏教版第七册)这一段课文时,有的老师就一读带过,我觉得这个内容很适合读写训练,于是,我设计了“品读、仿写”两步,指导学生进行读写训练,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一、品读(出示这段课文,指名读。)

  师:作者在描写春天到来时,抓住了哪几种景物?

  生:抓住了“柳梢、小草、河水、杏树的花苞”四种景物。

  师:春天的景物有许多,作者为什么选择写这四种景物呢?

  生:因为春天来了,柳梢发芽了,小草泛绿了,河里的冰融化了,杏树要开花了。这四种景物能反映出春天的到来。

  师:作者又依次用了哪几个动词?它们好在什么地方?

  生:依次用了“吹醒”“吹绿”“吹皱”“吹鼓”四个动词。(指导学生讨论得出)春天,柳梢长出了嫩芽儿,就像张开的睡眼,所以用“吹醒”;小草透出了绿色,所以用“吹绿”;春风吹过小河,河水漾起了波纹,所以用“吹皱”;杏树要开花了,花骨朵儿很饱满,所以用“吹鼓”。这四个动词生动、形象,把四种景物写得活泼可爱。

  师:在这段话中,作者抓住了春天景物的特点,使用几个生动、形象的动词,把春天的景物写活了。你们能不能抓住秋天景物的特点,照样子仿说一段话?

  二、仿写

  师:秋天同别的季节比,有哪些明显的特征?

  生:稻子熟了。

  生:大雁飞走了。

  生:树叶落了,枫叶红了……

  师:根据秋天景物的特点,该使用哪些贴切的动词呢?

  生:秋天,稻子熟了。可以这样说:秋风吹熟了稻子。

  生:秋天,稻子熟了,变成了金黄色,所以也可以说:秋风吹黄了稻子。

  课件出示: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秋风吹    了稻子,吹    了大雁,吹    了树叶,吹    了满山的枫叶。

  △时间像飞箭,转眼又是一年。寒风吹    了小草,吹    了小河,吹    了芦花,吹        腊梅。

  师:同学们,下面就请你们在横线上填上贴切形象的动词写完后先在学习小组交流一下,互相提提意见。

  师:同学们通过学习文中的佳段,能够举一反三地说仿写精彩的文字,老师真为你们高兴。让我们再来读一读这段课文。(生齐读。)

  [反思]

  通过教学实践,我认为:在中低年级语文教学中,选择佳段,由引到放,导学生细读仿说,是一个值得提倡的语文课堂实践活动。这样趁热打铁,凭借文中精彩的语段,让学生举一反三进行读写训练,有益于提高学生学语文用语文的能力,使他们的语言表达日趋规范、生动。只要教师做个有心人,抓住课文中的佳段坚持不懈进行训练,定能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和驾驭语言的能力同步发展,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理想境界。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3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2)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第一朵杏花这么感兴趣呢?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4)出示: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从哪里看出是精确观察?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近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三、学生拓展练习

  1.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1.学生动笔练习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4

  张晶媚《第一朵杏花》汇报课 (点此处查看)

  一、导入

  1.同学们,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第一朵杏花和杏花有什么不同吗?

  (1)学生说:杏花开得最早的那一朵

  (2)这篇课文就是竺可桢爷爷观察第一朵杏花的事情,知道他为什么第一朵杏花这么感兴趣呢?

  (3)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文读读相关的文字就知道了。

  (4)学生读课文

  【运用对比的方式来揭示课题,“没有比较就没有鉴别”。运用“比较”可以把陌生的和熟悉的知识相比较,启发思路、举一反三、触类旁通,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二、新授

  1.鼓励学生坚持读完课文。

  2.我觉得看完16自然段读完就可以知道原因了。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小节。

  (1)学生读课文

  【读书一定要有一个明确的要求,这样,学生才能在读中有所得,在读中有所悟。】

  (2)读完这一段,你觉得哪个词语有研究价值?

  学生说:我对精确观察这个词语有研究的意思。教师板书:精确观察

  3.竺可桢爷爷是怎样观察的?

  (1)请大家自己读读2—5自然段。

  (2)这些文字中,哪些能表现竺爷爷是在精心观察啊?(学生说:第一自然段)

  (3)再读第一自然段。哪些是竺爷爷精确观察的?

  学生说:

  【学生在这里出现回答与教师的意图有误差现象,主要的原因是教师在“要求”的提出上还存在“含糊”。同时还有在整体上感知上也存在“匆匆过客”。】

  (4)出示:竺可桢爷爷从外面回来,看到杏花开了,便走近……从哪里看出是精确观察?

  学生说:一朵一朵地数

  学生说:竺爷爷是走近了杏花才数的,这样可以数得更加清楚一下。

  学生说:四朵杏花开放的程度还是不同的。

  教师帮助学生理解“不同程度的四朵花”,这样的观察才是“精确地观察”,

  (5)齐读这一个片断

  【让学生从词语中来了解“观察”,这也是一种思考的方法。】

  4.请大家接着往下读。

  (1)出示:“爷爷,您又来看花啦?”……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2)读完这个自然段,哪个词语给你的印象深刻啊?

  学生说:“又”,这里可以看出竺爷爷又来看花了……

  学生说:“习惯地问”

  竺爷爷看见桃花开了,会怎样问呢?

  (3)竺爷爷关注的是……(第一朵花开放的时间)

  这是一个优秀的科学家的优秀的习惯。

  (4)齐读这个段落

  【教师让学生抓句子、找突破,主要的目的是为了突显人物的品质。】

  5.学生接着读后面的段落。“哪天?今天开的。”……“我有用处,明年你可要留心点。”

  (1)学生读完,教师语言过渡

  (2)孩子发现了第一朵杏花的开放时间,这里有一段非常有趣的对话,你们想读读吗?请大家自己读读这个段落,分角色读(12—17小节)

  (3)学生分角色读

  (4)读出竺爷爷此时的心情了吗?(学生说:兴奋、高兴、欢天喜地、激动)(5)为什么高兴呢?孩子的高兴是什么?(学生说:上次他不知道杏花开放的时间,这次知道了。)所以孩子会喊;电脑出示……

  (6)竺爷爷的高兴是为了什么呢?(学生说:竺爷爷看到杏花开了)

  竺爷爷到底有没有看见杏花开呢?(课件展示)

  竺爷爷每年都知道杏花什么时候开?为什么要这么高兴呢?

  所以竺爷爷高兴地问:(学生读)

  (7)指导朗读

  孩子是想把第一朵杏花开的消息告诉竺爷爷,而竺爷爷则是想早点看见第一朵杏花。

  男女生分角色朗读(师;觉得味道怎么样?)我们再来到读读,这次,女生来读竺爷爷的话,男生读小男孩。

  【学生评议的方法在这里进行了运用。评议是学生了解自己以及同伴朗读做出的思考,同时也是为了提高自己欣赏能力的一种形式。】

  【13-17小节是人物对话部分。对话是人物内心思想的一种外在表现,这里教师没有充分利用好这里的“资源“,建议是否可以加上提示词语来进行一定的训练。】

  6.老师读下面的语言:……这里又有哪些词语给你留下比较深刻的印象啊?

  (1)他仅仅记下来的是一个日子吗?

  (2)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

  (3)兴冲冲也能看出竺爷爷的心情非常好……

  (4)指导朗读,特别是把你感受比较深的词语读好,好吗?

  (5)学生读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扣住关键字词来理解文本的内容。读时要有一个反复的提升,要螺旋式的提高。】

  7.想想,在这些文字和那些精确的数据背后有什么呢?

  (1)出示:1974年2月6日,是竺可桢临终的前一天,在病危时,他还不忘作科学研究的记录,……

  (2)师生交流

  学生:在成功的背后是辛勤的汗水

  学生:是他认真的态度

  学生:这源自于科学的热爱(教师板书)

  (3)每个观察,每个现象的出现能不让竺爷爷高兴和欣喜万分吗?所以当得知第一朵杏花开放了,他顷刻间……(电脑出示:竺爷爷顷刻间像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打开笔记本,郑重地记下了这个日子:清明节)

  【教师用多种呈现形式表现人物品质,这同时也告诉学生文本表现的另外一种方式,从而养成良好的观察习惯和表达方法。建议:可以先让学生看一看辅助材料,再让学生去体会问题。】

  8.让我们再来读读这篇文章的课题

  (1)让我们带着……情感来读

  (2)让我们带着……的感受来读

  (3)带着竺爷爷的认真的态度来读

  【文本与感悟的结合】

  三、学生拓展练习

  1. 孩子们连杏花都被竺爷爷感动了,不是绽放是捧出啊,捧出的是对竺爷爷的敬爱,对他的热爱。

  (1)齐读

  (2)真想采集一朵杏花送给竺爷爷,我们读到的是杏花,我们想到的是杏花背后这位热爱科学事业的竺爷爷

  (3)还记得竺爷爷的这段话吗?齐读“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样的词语”你们有什么想对竺爷爷说吗?请大家写下来,好吗?

  学生动笔练习

  【文本是作者的文本,文本是学生感知的文本,所以教师运用了多种形式来最终呈现“敬佩之情”。】

  【所有的意见仅仅是本人的一点感受,仅供参考!时间匆促没有来得及细细品味,如有不妥之处,还请大家多多帮助。】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5

  一.教学要求: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

  3.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三.教学过程 :

  (一)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一年后)

  (二)第一次(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出示投影片:“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5. 四人小组练读。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学习第6---15自然段)

  1.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齐读

  4.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竺爷爷地问:“什么事情呀?”小孩子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竺爷爷地问:“什么时候?”小孩子地说:“刚才。”竺爷爷地问:“是第一朵吗?”小孩子地说:“是。”

  (2)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7---14)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王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花的规律。[板书:精确观察]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有关竺可桢爷爷的故事,下一堂课交流。

  [板书] 第一朵杏花

  竺 精确 观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设计意图:竺可桢是位知识渊博的科学家,又是一位很有建树的教育家。他从小热爱学习,锻炼身体,培养了坚毅、勤奋的好品质。他几十年如一日,坚持写日记、观测物候,在气象、物候、地理等方面给后人留下了丰富的科学遗产。课文《第一朵杏花》就是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研究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题为“第一朵杏花”,实际上是从把握第一朵杏花开放的精确时间来说明竺可桢严谨的治学态度。虽然只是一个小小的例子,却蕴含着深刻的思想内容。整个教学过程 分为三大板块,分别是第一次看杏花,第二次看杏花,以及竺爷爷意味深长的话。通过学生朗读、讨论、评议,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并以此为契机,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第一朵杏花》 习题 篇16

  课前预习课文

  课时安排:2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本课时目标:初读课文,读准本课的生字新词,帮助学生理清本文的脉络,做到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教学过程:

  一、出示挂图,揭示课题

  1、出示教学挂图

  图上画的是什么花?谁能看图说说杏花的样子?

  画上的三个人分别是谁?他们在讨论什么问题?

  2、读“竺、桢”2个字,能读准字音即可。

  3、讨论第二题,相机板书课题:第一朵杏花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自读要求:

  (1)轻声自读课文两遍。

  (2)画出生字词,结合生字表读准字音。

  (3)标出自然段序号,难读的句子多读几遍。

  2、检查自学情况

  (1)出示生字卡片,抽读字音。

  (2)指导读长句子。

  出示投影片(第一自然段第二句、第五自然段第三句,第十六自然段第二句)

  指名读句子,相机指导停顿断句。

  (3)指名朗读课文

  师生共同纠正读错的地方。

  三、范读课文

  1、范读课文

  出示投影片上分段提示:

  (1)按时间先后顺序,本文应该如何分成两段?

  (2)文章最后一个自然段在文中起什么作用?能不能独立成一段?

  2、范读后根据提示讨论分段。说说段意。

  第一段(1-5):竺可桢要知道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孩子不明白什么原因。

  第二段(6-15):第二年在孩子的帮助下,竺可桢爷爷准确地记下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

  第三段(16):竺可桢爷爷通过长年精确观察,掌握了气候变化规律。

  四、指导书写生字

  1、注意点。

  2、学生用钢笔描红。

  五、布置作业

  1、我会写

  dàn  hóng     xí guàn     liǔ shāo    zhèng zhòng    xū  yào

  (        )    (        )  (        )   (        )     (     )

  yán jiū     gū  jì      tuī duàn     guī lǜ       zhú kě zhēn

  (   )     (      )     (        )   (      )      (         )

  2、把每个生字组两个不同的词

  3、朗读课文

  (设计意图:从基础知识入手扫除字、词、句的障碍,理清文章的脉络,为顺利而深入地体会竺可桢爷爷对科学研究的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做好了铺垫。)

  第二课时

  本课时目标:运用各种形式来朗读课文,深入体会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和敬业的精神.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 说说这篇课文写了哪位科学家的故事?[板书:竺可桢]

  2. 课文写了竺可桢几次看杏花的情景?(两次)

  分别是什么时间?(一年前, 一年后)

  (二)第一次 (学习第1---5 自然段)

  1. 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还有哪些地方不明白?

  2. 讨论(学生可相互解答,教师只作点拨)。

  3. 指导朗读。

  4. 重点指导第3自然段,体会带点词的作用。

  出示投影片: “是啊,杏花开了。”说着,竺爷爷弯下腰来,习惯地问:“你知道杏花是哪天开放的吗?”

  (弯下腰来:说明竺爷爷平易近人和蔼可亲。“习惯地问”说明竺可桢在坚持长期物候观测的日子里养成了主动探索,实事求是的科学精神和态度。)

  (设计意图:结合重点词语体会竺可桢爷爷卓越的科学精神、严谨的科学态度,折射了他难能可贵的观察、记录、不耻下问的科学习惯,以及他为人的平易近人和蔼可亲。)

  5. 四人小组练读。

  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的话,一个读旁白,一个做评委。

  6. 指名练读。

  (三)第二次 (学习第6---15自然段)

  1. 师述:一年前,孩子对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答不上来,带着竺爷爷的嘱托,一年后,孩子有答案了。文章第6自然段,作者用简洁优美的文笔,描绘了一幅春景图,谁来读读看。

  2. 指名读,突出“绿、皱、鼓”等关键词。

  3. 齐读

  4. 重点放在对话朗读上

  (1) 读第一遍:自由轻声读,想想这是谁说的?帮它加个提示语。讨论之后,出示投影片。

  窗外一个小孩急切地叫道:“竺爷爷!竺爷爷!”

  竺爷爷( )地问:“什么事情呀?”

  小孩子( )地说:“竺爷爷,杏花开啦!”

  竺爷爷( )地问:“什么时候?”

  小孩子( )地说:“刚才。”

  竺爷爷( )地问:“是第一朵吗?”

  小孩子( )地说:“是。”

  (2) 读第二遍:同桌讨论,每一句该用怎样的语气读?指名说说,归纳答案:

  奇怪、高兴、激动、自豪、半信半疑、肯定。

  (3) 读第三遍:根据提示与读出语气,指导朗读。

  (4) 读第四遍:指名生一个读竺爷爷的话,一个读小孩子的话,其余读旁白。

  (7---14)

  (设计意图:常言道:言为心声。细细揣摩文中对话,有助于领会人物内心世界,透视人物所思所想,传达人物所感所悟。领会了对话,也就领会了故事的用意,为我们真正走近竺可桢作下铺垫。)

  5.师述:从同学们的朗读中,不难听出竺爷爷和小孩子都非常激动、非常兴奋。那老师不禁要问小孩子为什么高兴?竺爷爷为什么高兴?

  (小孩子是为自己终于完成了竺爷爷去年交给的任务而高兴,竺爷爷是为自己终于弄清了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时间而兴奋。)

  6. 除了对话部分,你还可以从哪里看出?

  出示投影片,朗读体会带点词语的作用

  “ 竺爷爷顷刻间象年轻了几十岁,立即兴冲冲地快步走到前院。”

  7.“郑重”什么意思?你从“郑重地计下”第一朵杏花开放的日子又体会到什么?

  (“郑重”的意思是严肃认真。从“郑重地计下”可以看出竺可桢对科学研究严谨、一丝不苟的态度。 [板书:一丝不苟]

  师述:是的,“一丝不苟”,竺爷爷的话也证实了这一点。

  四.点明中心 (学习第16自然段)

  1.出示投影片:

  “我需要的是精确的时间。搞科学研究,不能使用‘大概’、‘也许’这些字眼,也不能用估计和推断来代替观察。”

  2.自由读,说说你读懂了什么?

  3.你怎样理解“精确”一词?(非常准确)能不能结合前文来说说。

  4.指导朗读

  5.竺爷爷作为一名物侯学家,他的成就是怎么得来的,你找到原因了没有?

  6.小结:

  正如竺爷爷所说的,他正是通过长年的精确观察,才掌握了气候变化的规律。

  [板书:精确观察]

  师补充《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竺可桢精确观察大自然:什么时候第一朵花开,第一声蛙鸣,第一次雷声,第一次落叶,第一次降霜,第一次下雨------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

  7.再读读竺爷爷的话,加深体会

  (设计意图:通过补充资料《竺可桢和自然日记》的介绍,让学生了解更多的“第一次”,知道他的笔记本是大自然的缩影,加深对人物品质的感悟。竺可桢爷爷在科学中这种重视调查研究,勤于观察,注重精确时间,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值得我们学习。)

  五.总结迁移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总结:

  课文讲述了我国著名科学家竺可桢研究物候学的一个小故事,赞扬了竺可桢一丝不苟的科学态度,说明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3.学了本文,你觉得应向竺爷爷学些什么?

  六.作业

  搜集科学家的故事,下节课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

  (设计意图:发动全班搜集有关科学家的故事,举行一次“名家汇萃”的故事会,了解名人故事,体味名人情操,以指导自己的学习、生活。)

  板书设计:

  7、第 一 朵 杏 花

  竺     精 确 观 察

  可

  桢      一 丝 不 苟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

  1、正确认读本课 16 个生字,掌握9个生字。

  2、理解课文内容,能通过竺可桢爷爷的动作和语言体会他对科学的严谨认真负责的态度。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引导学生想象对话时的情景,从而感悟竺可桢爷爷的人物形象。

  过程与方法目标:

  1、继续进行自主识字,提高学生随文理解词意的能力,同时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

  2、通过各种朗读训练,指导学生边读边想象,增强对文章的理解,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通过学习课文,让学生们从竺可桢爷爷和小女孩身上受到启发,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准确地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抓住关键句子,抓住学习中的疑点,边读边想,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学习竺可桢在科学研究中一丝不苟的态度,懂得只有通过精确、细致的观察,才能掌握事物变化的规律。

  解决策略:本课的学习,要以读贯穿课的全过程,以不同形式的读引导学生感悟、积累和迁移语言,从而合作交流,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具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可以是竺可桢生平资料、故事或者关于气象学方面的资料)

  材料补充:

  杏花图片:

  竺可桢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气象学家和地理学家。1890年3月7日,他出生于浙江省绍兴县东关镇。少年时代的竺可桢看到大自然经常给人类带来许多灾难,感到很痛心。他想:“要是人类能把天给管住了,那该多好啊!”于是,从那时起,竺可桢就天天观察天气的变化。后来,竺可桢在中国科学院工作。在北京北海公园了,人们常常可以看到一位老人,早晨由北门进,从南门处。晚上有南门紧,北门处。长年累月,很少间断,这位老人就是竺可桢。竺可桢到北海公园观察植物的生长荣枯,动物的来往生育,了解气候的变化对动植物的影响。他边观察边把观察的结果记在日记里,几时年如一日,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从未中断过。他记自然日记积累的资料,成为他科学研究的重要依据。他发表的《侯物学》一书,就是研究这些资料所得的结果。  

  竺可桢的自然日记

  “3月12日,气温最高5℃,最低零下7℃,东风一至二级,晴转多云。北海冰融” 。

  他进公园,不是像一般人那样为了游览,而是为了对公园里山水、花草等进行观察。他想知道:哪天北海的冰开始融化,哪天桃花开放,哪天白色的柳絮飞舞,哪天布谷鸟初次鸣叫……几十年对大自然的观察,练就了竺可桢一双敏锐的眼睛。他能从千树万枝中发现长出的第一片绿叶,从喧闹的城市噪音中听出第一声蛙鸣,透过空中密如蛛网的电线看到第一只燕子,从春风中辨认出第一丝柳絮……。他把看到的都记录在大自然日记里: 

  “3月12日,北海冰融。”

  “3月29日,山桃始花。”

  “4月4日,杏树始花。”

  “4月15日,紫丁香始花。”

  “4月20日,燕始见。”

  “5月1日,柳絮飞。”

  “5月23日,布谷鸟初鸣”

  观察这些普普通通的自然现象有什么用呢?冰融花放,絮飞鸟来,都是物候学的信号,它们同气候的变化关系十分密切。弄清楚动植物的生长、发育过程和活动规律对气候的反应,可以用来预测农时,指导农业生产,还可供预报天气时参考。竺可桢就是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坚持在北海公园观察了23个年头,从而绘制出一幅十分珍贵的北京春季物候现象变化曲线图。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第一朵杏花》 习题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