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藤田初恋 点赞 分享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精选22篇)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

  一、教学目标

  ⒈主要通过自学的方式,能正确认读6个生字,并能正确书写;联系句子,理解“骚扰、糟蹋”等词的意思。

  ⒉联系生活,结合上下文,理解一些含义深刻的句子。

  ⒊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⒋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初步懂得珍爱生命、善待生命,让生命活得有价值。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品读文中的三个事例,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难点:研读意蕴深刻的句子,进而引发学生对生命的思考。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

  1、生命是什么?(指名自由说)

  2、是啊!生命是春天小草嫩绿的尖芽,是夏天荷花娇羞的红晕;生命是秋天果子的硕大甜蜜,是冬天白雪的轻舞飞扬;生命是蝌蚪变成青蛙,是母亲含辛茹苦的十月怀胎。

  3、生命总是让人感慨万千。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就生命写了一篇文章,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揭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划出生字,读准字音,把课文读通读顺。

  2、认读生字新词。

  (出示)动弹    极力    听诊器    震撼

  糟蹋    有限    跃动      骚扰

  3、再次默读课文,用自己的话概括说说文中写了哪几种生命现象?

  4、指名交流,教师归纳板书:求生的飞蛾  砖缝中的小瓜苗  自己的心跳

  (三)品读课文,突出重点

  1、会读书的孩子,不但能读懂文字表面的内容,还能领会文字背后的意思。自由朗读第二自然段,边读边感受哪些地方是你没想到的?

  ⑴指名交流。

  ①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我震惊。

  引:你是从哪读懂的?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的理解吗?

  随机出示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那样鲜明!”

  引:因为想要活下去,所以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用尽全身的力气。你感觉到这份渴望了吗?

  朗读指导:现在,你就是那只飞蛾,读出你的求生欲望来。

  ②“我忍不住放了它!”    提示:“骚扰”———“忍不住放了它!”

  a、会读书的孩子可以把一句话读成一个词。读第一句话,你把目光锁定在哪个词上?

  b、“骚扰”在文中具体指什么?

  c、从这个词中,你明白了我对飞蛾的感情是什么?

  引:是什么让作者完成了由讨厌到释放的转变?

  引: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就不能动弹了。在这样的情况下,飞蛾依然极力挣扎,不放过一丝求生的希望。这时候,作者对飞蛾还会是讨厌吗?

  ⑵看来作者读懂了飞蛾,了解了它心中逃生的欲望。飞蛾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它会对自己说什么呢?

  ⑶它又可能会对杏林子说什么呢?

  ⑷是啊!飞蛾想尽一切办法求生,那强烈的求生欲望,让杏林子感到捏在自己手中的不是一只小小的飞蛾,而是一个不屈的——生命!

  ⑸感情朗读。   现在,你就是杏林子,读出你的震惊来。

  小结:原来生命就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板书:生存)

  2、同样香瓜子顽强的生命力也震撼着我的心。再默读第三自然段,划出让你也受到震惊的一句话,反复读一读。

  ⑴指名读句,说说自己被什么震惊。

  ⑵出示句子“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a、指导朗读:哪些词念好了,让人一听就可以感受到香瓜子生命力顽强得不可阻挡?

  b、香瓜子的生命是顽强的,可也是——短暂的。读读“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老师在不改变原句意思的基础上,对课文中的这句话做了一些修改。

  (出示句子)“即使香瓜子仅仅只能活几天,它也要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成长。”

  自由读读这句话,说说你从中品出了香瓜子的什么心态?(指名说)

  c、看来,香瓜子不在意生命的长短,它追求的是什么呢?

  (出示)“因为它追求的是          。”

  评:有位哲人说过,我们无法左右生命的长短,但我们可以决定生命的价值。(板书:价值)

  小结:原来生命就是即便只能活几天,也要顽强地活下去的精神和勇气。

  3、羸弱的飞蛾,面对死亡,全力抗争,追求生命的存在;小小的种子,面对逆境,不屈向上,追求生命的精彩。作为一个人,我们该如何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出示句子)“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⑴齐读句子。说说“糟蹋”的意思,怎样是在白白地糟蹋生命?

  ⑵每个人都有两种选择:好好使用,白白糟蹋。你想怎样对待生命?请允许老师介绍一下本文的作者,看看她是如何对自己负责的。

  (出示作者像)简介:杏林子是中国台湾著名的残疾女作家,她在12岁的时候,因为患“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关节大部分遭到损坏,严重的时候她腿不能行、肩不能举、头不能转。她的一生都是在病床和轮椅上度过的。她与病魔搏斗了将近50年,在这段漫长的病痛折磨中,她总是对自己说:“我要坚强,我要活下去!”所以,在小学都没有毕业的情况下,她凭着顽强的毅力坚持自学,终于成为了一名非常出色的作家,著作有剧本、散文、小说、传记等,共达100万字以上。被誉为“中国台湾最具影响力的作家”。

  ⑶解题:现在,你明白课文的题目,作者为什么要连用两个“生命”了吗?(板书:珍惜、善待)

  ⑷杏林子的生命是如此的坚强,杏林子的生命又是如此的绚丽!她用自己对生命的热爱,树起了一座生命的丰碑。面对杏林子,你想跟她或者跟自己说点什么吗?写在第四自然段的旁边。

  ⑸指名交流。

  (四)小结课文

  生命是什么?生命就是面对死亡,全力抗争,大声喊着:“ 我要活下去!”生命就是身处逆境,不屈向上,哪怕只有瞬间的灿烂。让我们举起右手,触摸自己的心跳,让我们怀着对生命的珍爱,一起来读一遍课题。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2

  生命生命

  无锡市张泾中学  浦健

  [教学目标 ]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

  “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

  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

  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 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 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 拓展练习,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 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 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 的巩固。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3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本课在教材第11—15页。这篇文章直抒胸臆,表达作者对生命的严肃思考。作者以羸弱的生命之躯开拓了光荣的事业,这本身就是对学生进行人生观教育的好材料;作者告诫广大读者珍惜自己的生命,让一生过得有意义,肯定会在学生幼小的心灵里埋下一棵宝贵的种子。

  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情感,揣摩语句,体验情感。

  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过程与方法

  1.多读课文以达到“读书百遍,其义自见”的效果。

  2.学习从小事感悟出深刻道理的写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在情感的熏陶感染中,激发主动进取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2.认识文章所表达的强烈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联系生活实际,正确地感悟和理解人生。

  3.感悟人生,揣摩词语的表现力,能畅谈对人生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及突破

  ◆重点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感悟中心。

  ◆难点

  1.通过反复诵读,理解内容。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

  3.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

  ◆教学突破

  1.朗读训练可以对学生逐步地提出要求,从读准字音、找准节奏等一步一步地来提出要求。

  2.分析材料与中心的关系,要结合具体事例体现了什么样的思想等分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

  1.课前布置学生搜集有关杏林子的材料。

  2.教师准备好授课内容及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

  1.做好充分预习。

  2.了解香港女作家杏林子。

  3.查阅有关生命的资料或名言,做一些思考。

  教学步骤

  (1课时)

  教学流程设计

  教师指导 学生活动

  1.设置话题,导入新课。 1.结合自己的经历谈论话题,随老师进入新课。

  2.检查预习。 2.做字词练习加以巩固。

  3.整体把握课文。 3.整体把握课文。

  4.朗读训练。 4.朗读训练。

  5.深入理解文章。 5.深入理解文章。

  一、设置话题,导入新课(约  分钟)

  二、检查预习(约  分钟)

  三、整体把握课文(约  分钟)

  四、朗读训练(约  分钟)

  五、深入理解文章(约  分钟)

  本课总结

  朗读课文,在朗读中品味情感,揣摩语句,体验情感。这是文学性作品学习的重要方法,本文的学习就可以通过反复朗读加以理解,品味作者在文章中体现出的情感:人要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让人生更有意义。

  材料体现中心思想,不同的材料从不同的侧面反映中心思想,但所有的材料都必须为中心服务。本文即以三个材料从不同的方面对生命的内涵进行阐述。另外细致地研读课文的细部,准确地把握课文的主旨对文章的理解也很重要。

  通过本文的学习,在情感的熏陶感染中,激发学生主动进取的精神,培养积极、健康的人生态度。

  板书设计

  问题探究与拓展活动

  “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该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去世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全世界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练习设计

  ◆随堂练习设计

  1.生字词练习。

  (1)给下列加粗字注音。

  骚扰(    )  庸碌(    )  辜负(    )  茁壮(    )

  小憩(    )  糟蹋(    )  擎天撼地(    )

  (2)解释词语。

  小憩:________ 糟蹋:________

  庸碌:________ 擎天憾地:________

  肃然起敬:________________

  2.文章题目《生命  生命》,作者为什么用这样两个相同的词作标题?

  3.读课文填写下表。

  答案与提示:

  1.略  2.用反复的修辞方法。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  3.见板书设计

  ◆个性练习设计

  作者在文章最后说,“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遭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联系作者的生活经历,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教学探讨与反思

  1.在教学中,宜以导读的方法来整体感知内容,同时也要理解语句,并在朗读中体会情感。

  2.分析材料与中心思想的关系,这主要从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方面着手。

  3.要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加以印证,进行挫折教育。

  补充资料

  1.关于作者

  杏林子,本名刘侠,一九四二年生,祖籍是陕西省扶风县杏林镇人。十二岁患类风湿节炎,至今与病魔纠缠未休,然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一九八○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女青年,一九八三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散文奖。更创办伊甸残障基金,身体力行,为残障朋友服务。XX年2月8日不幸去世,享年61岁。

  在她的一生中,她克服重重困难,在有时握笔都困难的情况下出版了40多部文集,如《杏林小记》、《生之歌》、《心灵品管》、《行到水穷处》、《真情是一生的承诺》等多部作品。作品中处处流露对人、对社会的关爱之情,讴歌天地间种种的美,抒发她对生命的欣赏与喜悦,以过人的毅力和爱心,在繁杂晦暗的社会中透出温暖的亮光。

  杏林子女士在她的和《好生好死》一文中说:“有一日,当我离去,请勿用挽联把我包围,请勿用鲜花将我堆砌,请勿用歌功颂德的文字追悼我,请勿用眼泪和哭声埋葬我,我已前赴一个神秘的约会啊!我多么希望你们欢欢喜喜,如同我的欢喜一样……”

  2.关于生命的名言警句

  我们应该不虚度一生,应该能够说:“我已经做了我能做的事。”

  ——居里夫人(法国)

  今天乃是我们惟一可以生存时间。我们不要庸人自扰——或为未来的漫无目的而苦闷,或为昨天的过去而伤怀——而使它成了我们身体上和精神上的地狱。

  ——富兰克林(美国)

  你热爱生命吗?那么别浪费时间,因为时间是组成生命的材料。

  ——富兰克林(美国)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人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子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中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他的急流与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

  生命,只要你充分利用,它便是长久的。

  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

  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积累好词佳句。初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2、过程与方法:通过反复的朗读理解内容、探究引导

  3、情感态度价值观: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通过动植物和人三个生命跃动的事例,感悟生命的力量,提升对人类生命意义的认识。

  [教学过程]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教师导入:“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有关生命的格言或精彩语段、篇章读给大家听?

  2.学生交流,教师引导学生共同欣赏。

  3.揭示课题(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把握

  1、听老师的范读,边听边想作者从哪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2、用一句话来概括一下文中的事例。

  3、再次认真默读这三个故事,看看哪个句子打动了你?

  三、品析课文,体会生命顽强

  1、飞蛾求生:

  句子1: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1)说说什么打动了你?从哪里体会到的?

  (2)为什么我会“忍不住”?

  (3)指导朗读

  (4)此时,你觉得这只飞蛾怎么样?

  (5)齐读课题。

  2、瓜子抗争:

  句子2: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1)说说什么打动了你?或者你体会到了什么?从哪里体会到的?

  (2)这粒香瓜子的生长环境会是怎样的?由此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3)如果你就是这株小瓜苗,心里会想什么?

  (4)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这种声音吗?

  3、倾听心跳

  (1)请大家齐读第四自然段。

  (2)为什么杏林子会为它感动呢?我们有必要让大家回顾一下杏林子的一些资料。

  (3)师:请同学介绍杏林子的资料。

  (4)你觉得杏林子是个怎样的人?你敬佩她吗?为什么?

  四、拓展知识,升华情感

  (1)师:像杏林子这样,通过自己善意而伟大的举动,创造出无限价值的人还有很多。

  (2)课件出示(文字和图片)

  (3)学习了课文你想怎样珍惜生命?

  五、总结全文

  文章可以结束,但生命的长河是永无止境的,希望同学们能够珍爱生命。

  六、板书设计: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子抗争        珍爱生命

  倾听心跳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5

  [教学设计a]比读设计

  创意说明:比读,即把内容相关而又有所不同的课文联系起来进行比较式的阅读,是一种同中求异、异中求同的思维过程。有比较才有鉴别,通过对比,其内容主旨、写作特色即能豁然明朗。这种设计要求教师能够高屋建瓴地把握教材,对文章要有一种先行的体验。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整体理解。

  第一部分——“事”

  三个事例,三种感触:

  ①小飞蛾在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是值得珍视的。

  ②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生命的诞生,生命力是强大的。

  ③“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生命的意识,生命是应当严肃对待的。

  第二部分——“理”

  对生命的总体思考:

  ①我们不能决定生命的长度,但是我们可以控制它的宽度。

  ②我们不能左右天气,但是我们可以改变心情。

  ③我不能预知明天,但是我可以利用今天。

  ①我不能样样胜利,但是我可以事事尽力。

  二、阅读中国台湾女作家张晓风的

  作品《敬畏生命》,将其与课文进行比较阅读。

  1.粗略感知——用一句话概括两文对于生命的共同认识。

  (填充式表述:“的生命是美的。”)

  例:努力的生命是美的。

  执著的生命是美的。

  拼搏的生命是美的。

  ……

  2.深入探究——比较两文在内容、形式与主题等方面的异同。

  相同点:(1)都有珍重生命、不懈努力,好好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的意思。(2)题材都是谈生命.都是由日常生活中的小片断、小事物引发作者对生命的感悟。(3)写作手法很相似。都是从“我”的认识和感受来写的;都是以小见大,从细微的事物中引出人生的哲理,表达方式的运用也均是以记叙为铺垫,以抒情议论为高潮。(4)两文对生命的本质,都有较深刻的认识。(5)语言风格相似。(6)两位作者都表现出积极的生活态度。

  不同点:(1)主题的侧重点有所不同。(2)文章选材有所不同。(3)作者的心路历程有所不同。

  3.延伸思考——我们应当怎样看待生命,怎样才能不辜负生命?

  4.积累警句——将课内外关于生命的哲理警句摘录下来。

  例:虽然肉体的生命短暂,生老病死也往往令人无法捉摸,但是,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却在于我们自己掌握。

  ——杏林子

  宇宙是一个大的生命,江流入海,落叶归根,我们是宇宙中的一息,我们是大生命中的一分子。不是每一道江流都能流入大海,不是每一粒种于都能成熟发芽,生命不是永远快乐,也不是永远痛苦,快乐与痛苦是相辅相成的,在快乐中,我们要感谢生命,在痛苦中,我们也要感谢生命,因为快乐、兴奋、痛苦又何尝不是美丽呢?

  ——冰心

  每天我都想放弃生命,但每天我又小心翼翼地把它拾起来,精心地、像看护一小簇火焰一样,让它燃烧,生怕它熄灭……——张海迪

  认识了生活的全部意义的人,才不会随便死去,哪怕只有一点机会,就不能放弃生活。——海涅

  [教学设计b]片断仿写

  创意说明:本文先写了三种生命现象,每个现象后面都有作者从中引发的感触,最后用两段文字从总体上抒写对于生命的思考。全文的结构是由事到理,前面列举那些生命现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别都是由事到理。这些“理”就相当于全篇或全段的“主题词”。用片断仿写的方式学习本文,可以促进学生对课文写作特色的掌握与运用。

  教学步骤:

  一、掌握特点。

  熟读课文之后,帮助学生发现课文的结构特点:全文的结构是由事到理,前面列举那些生命现象的三段文字也分别都是由事到理。为了强化学生的认知,可分男女生两组进行朗读,女生朗读“事”,男生朗读“理”。

  二、发现生命。

  口头讲述在你身边发现的种种生命现象,谈谈你从中引发的感触。

  三、思考生命。

  片断仿写:仿照课文的结构特点(生命现象十主题词),由你所发现的几种生命现象抒写你自己对生命的思考。

  [教学设计c]发表宣言

  创意说明:作者在最后两段文字中抒写自己对于生命的深层思考,表达了她强烈的生命意识、积极的人生态度,这恰如一份生命宣言,是作者向生命发出的真情告白。学习本文,可让学生以作者的口吻来发表这一份生命宣言(可以创造性的扩展表达),还可以让学生发表属于自己的生命宣言。这种发表宣言的学习方法,既能尽量让学生零距离地真切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又能将作者的这种思想情感延伸到自己的生活与生命之中,引起学生对生命的关注和思考,珍爱生命,提升生命,从而达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教学步骤:

  一、熟读课文,理解内涵。

  二、以作者的口吻发表其生命宣言。

  先小组讨论,根据课文所表现出来的作者的思想情感,集体拟定这份宣言,再由各小组选定一人代表小组公开宣读。

  三、发表属于自己的生命宣言。

  这个环节要求学生独立完成,鼓励积极的人生态度、个性化的宣言,要求深入的思考,力求有独到的见解。

  [资料整合平台]

  课文背景资料

  杏林子(原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岁罹患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掇,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为十大杰出女青年,1983年获得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得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l00万残障朋友服务,将她的爱心奉献出来。

  课文扩读材料

  我很重要

  毕淑敏

  当我说出“我很重要”这句话的时候,颈项后面掠过一丝战粟。我知道这是把自己的额头裸露在弓箭之下了,心灵极容易被别人的批判洞伤。

  许多年来,没有人敢在光天化日之下表示自己“很重要”。我们从小受到的教育都是——“我不重要”。作为一名普通士兵,与辉煌的胜利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单薄的个体,与浑厚的集体相比,我不重要。作为一个奉献型的女性,与整个家庭相比,我不重要。作为随处可见的一分子,与宝贵的物质相比,我不重要。

  我们——简明扼要地说,就是每一个单独的“我”——到底重要还是不重要?

  对于我们的父母,我们永远是不可重复的孤本。无论他们有多少儿女,我们都是独特的一个。

  假如我不存在了,他们就空留一份慈爱,在风中蜘蛛般飘荡。

  假如我生了病,他们的心就合皱缩成石块,无数次向上苍祈祷我的康复,甚至愿灾痛以十倍的强度降临于他们的自身,以换取我的平安。

  我的每一滴成功,都如同经过放大镜,进入他们的瞳孔,摄入他们的心底。

  假如我先他们而去,他们的白发会从日出全到日暮。他们的泪水会使太平洋为之涨潮。

  面对这无法承载的亲情,我们还敢说我不重要吗?俯对我们的孩童,我们是至高至尊的惟一。我们是他们最初的宇宙,我们是深不可测的海洋。假如我们离去,孩子就失去淳淳无双的血缘之爱,天倾东南,地陷西北,万劫不复。盘子破裂可以粘起,童年碎了,永不复原。伤口流血了,没有母亲的手为他包扎。面临抉择,没有父亲的智慧为他谋略……面对后代,我们有胆量说我不重要吗?

  相交多年的密友,就如同沙漠中的古陶,并碎一件就少一件,再也找不到一模一样的成品。面对这般友情,我们还好意思说我不重要吗?

  我很重要。

  我对于我的工作我的事业,是不可或缺的主宰。我的独出心裁的创意,像鸽群一般在天空翱翔,只有我才捉得住他们的羽毛。我的设想像珍珠一般散落在海滩上,等待着我把它用金线串起。我的意志向前延伸,直到地平线消失的地方……

  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

  我很重要。

  我对自己小声说。我还不习惯嘹亮地宣布这一主张,我们在不重要中生活得太久了。

  是的,我很重要。我们每个人都应该有勇气这样说。我们的地位可能很卑微,我们的身份可能很渺小,但这丝毫不意味着我们不重要。

  重要并不是伟大的同义词,它是心灵对生命的许诺。人们常常从成就事业的角度,断定我们是否重要。但我要说,只要我们在时刻努力着,为光明在奋斗着,我们就是无比重要地生活着。

  让我们昂起头,对着我们这颗美丽的星球上无数的生灵,响亮地宣布——我很重要。

  使用建议:毕淑敏以其敏锐的眼光、细腻的笔触,从亲情、友情、事业这三个内容层面,向我们剖析了其个性意识复苏的流程和个体生命闪亮的意义:我很重要。

  与《生命生命》一样,本文也是一份响亮的生命宣言。在内容和思想情感方面,它们有着如下共同点:

  ①都讴歌了生命本身的美好、力量与价值。

  ②都表现出一种珍爱生命、追求光明的强烈愿望。

  ③都展现了一种生命意识渐渐觉醒的心理历程。

  ④都表现出对生命过程的重视与奋斗的决心。

  ⑤都表现出对宇宙间每一个不同形式的生命的尊重与敬畏,无论这生命是怎样的卑微与渺小。

  教学《生命 生命》,可以将这篇文章作为辅读材料,增进学生对于生命的理解和感悟,使这种强烈的生命意识真正内化为学生精神世界的一部分,教育他们热爱生命,欣赏生命,努力实现生命的价值。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会认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动弹,欲望,不屈,茁壮,听诊器,震撼,糟蹋,有限"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并能背下来,积累好词佳句.

  3,能找出课文中有很深含义的句子并能说出自己的体会;能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课文最后一段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惜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概括三个事例的内容,深刻理解三个事例所引发出的侧重点不同的三点思考,以及三点思考分别提出的三个要求.

  教学难点:

  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第一课时

  一,交流格言,揭示课题

  1,师生交流:

  同学们,课前我们搜集了有关生命的格言,现在让我们先来交流交流吧.(自由交流)听了刚才的交流,你对"生命"最深的感受是什么

  老师也搜集了两段有关生命的格言,想同大家一切分享,你们愿意听听吗

  (屏幕出示)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生齐读,能读懂吗 这段话究竟怎样理解,让我们一起随着作者到19课中去寻找答案.

  2,板书课题.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

  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想读几遍就读几遍,达到目标为止.

  2,小组合作学习,抢读生字生词卡片,比一比谁认识的生字又快又多,请优胜者介绍自己识记生字的方法.轮读课文,比一比谁读得正确流利.

  3,全班交流:

  请一个小组向全班同学介绍识字成果,再请一个小组朗读课文,其他小组评议.

  三,整体感知课文

  1,指读:

  学生带着问题听读课文.

  出示思考题:

  ①,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 去掉一个行不行 为什么

  ②,作者列举了哪三个事例,试用一句话概括每个事例的内容.

  ③,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

  2,听读之后,学生自由朗读,讨论明确三个问题:

  ①,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

  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②,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③,三点思考:

  第一点思考: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第二点思考:回答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第三点思考: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要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为生命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四,教师小结

  正是由于为生命而奋斗,所以才勇敢地活了下去.12岁就患了类风湿关节炎的香港女作家杏林子,虽然病情恶化了,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喊着:"生命,生命".

  第二课时

  一,温故导入

  1,朗读课文.

  2,自主品读:

  轻声吟读,勾画出自己喜欢的地方,反复读.

  二,研读与赏析

  1,师:文章之所以如此地震撼我们,是因为它的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是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的.下面我们再细细研读文章,看看三个事例分别抓住哪一个关键词,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

  2,学生讨论明确:

  飞蛾生之欲望——生命意义

  香瓜子生命力——生命的价值

  心跳生命——珍视奋斗

  3,讨论加点词的作用:

  ①,"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 为什么 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②,"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③,"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④,"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⑤,"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 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三,体验与反思

  1,朗读课文最后三段,说说你学习了此文的思考.结合你的生活,从你的周围举出一两个例子,谈谈你的认识.

  2,启发学生将课文内容内化为自己的精神感受.

  四,拓展阅读

  在这篇课文的学习即将结束的时候,老师向大家推荐我搜集的第二则格言.

  (屏幕出示)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属于人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回忆往事的时候,他不会因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会因为碌碌无为而羞愧;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

  "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的解放而斗争".

  ——奥斯特洛夫斯基

  读一读,说说你的理解.

  五,作业

  1,将自己的认识记下来,作为小作文练笔.

  2,比较阅读:试比较《生命生命》与课文后的选文的异同.

  3,课外阅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了解奥斯特洛夫斯基,做一做笔记.

  板书设计

  19,生命生命

  飞蛾:挣扎求生——求生欲望令我震惊

  香瓜子:砖缝冒苗——不屈向上令我(敬佩)

  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给我震撼

  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7

  【设计简说】

  《生命 生命》一文从寻常生活小事入笔,引出对生命的思考,文章浅显易懂,易于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本教学设计试图从自主感悟、合作探究的新理念出发,循着学生的思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夯实阅读基本功”、“研探领悟,激发主题探究欲”、“拓展导学,引导学生求发展”,使学生在教学中得到关爱生命的人文熏陶。

  【教学过程 】

  一. 以文本为例子,夯实阅读基本功

  1.借助音乐,创设教学情景:尝试用激昂的音乐来开启学生心灵的窗户。贝多芬的《命运交响曲》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可以用来创设情景。让学生在音乐旋律迸发出的坚毅、顽强的生命力中去感受生命、珍视生命。

  2.导入  新课。生命,是人类艺术的永恒主题,中外艺术大师都为此不惜努力,为探索它的真谛而历尽艰辛。屈原曾说:“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李清照说“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泰戈尔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叶之静美”。今天,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更是饱蘸着作者生命的汁液,从心灵深处唱出的一曲珍爱生命的美妙乐章。

  3.介绍作者珍爱生命的故事。

  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她以顽强的毅力强忍病魔的折磨,笔耕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4.开展多种形式的读议,使学生作为教学主体全身心的投入课文,去体验、领悟。同作品、同自己的心灵对话。

  (一)美读。【叩击心灵,感知大意】配乐朗读,便于引导学生整体感知内容: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同时,感知整体结构是前叙后议。

  (二)精读。【领悟内容,解读文意】方式采用四部曲:默读课文——思考问题组——同桌讨论——组织小组讨论(师生研讨)。设计的问题组如下:① 文章前半部分是记叙,叙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词。②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③ 三个事例有三点思考,它们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④ 用心体味、探究作者的写作用意,畅谈你从中得到的教益。

  (三)品读。【品评词语,咀嚼警句】

  指导学生品味文章中富有表现力的语言,如“仅仅活了几天”、“擎天撼地”、“肃然起敬”等,品味、分析,为学生积累词语和妙句做准备。

  (四)赏读。【整体回味,领略精妙】让学生在感知理解课文的基础上,通过赏读,回味全文,体验作品的精妙。 

  二、以文本为靶子,激发主体探求欲。

  利用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给学生搭建合作探究的活动平台。可围绕以下思考题来阅读、讨论。 

  1.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只要言之成理即可。   

  2. 美国 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内容都是感悟生命,都是选取生命中的寻常小事。

  3.美国 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同课文相同之处有哪些?

  提示:(1)课文选取三件事,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选取一件事。(2)课文在记叙的基础上,以议论形式揭示题旨;克伦•沃森的《生命 生命》主要通过细腻的描写刻画显现主旨,结尾言尽旨远。

  三、以文本为引子,引导学生求发展 

  以“生命”为引线,给学生介绍一些珍惜生命、与疾病灾难顽强抗争的知名人士的事迹,并引导学生阅读其作品。

  ①听朗读录音: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安排学生课外读《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②讲美国著名作家海伦•凯勒的事迹。推荐散文《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③讲当代作家史铁生的事迹。课外阅读其感悟生命的文章《秋天的怀念》等。

  【板书呈现】

  叙述                               议论

  小事

  飞蛾的求生欲                       生命的意义

  珍惜

  香瓜子的生命力      思考          生命的价值       

  自己的心跳                         生命的把握

  铺垫                              感悟

  设计人:强瑶琴

  芜湖县方村镇埭南中学

  2004~2005年度

  中 学 语 文 新 教 材

  点拨—创新教学设计

  《山中访友》教学设计

  【设计简说】

  《山中访友》是一篇适宜学生自主阅读的写景美文。根据新课标的理念,本设计将课文设计成三个层面处理:以课文为范例,感受美、体验美;以课文作靶子,发现美、积累美;将课文作引子,思考美、延伸美。一步步导引学生步入文学的殿堂。

  【教学过程 】

  一、感受美、体验美。

  导入  :《山中访友》把大自然人格化,用“访友”的形式,使司空见惯的景物,成了呼之欲出的带着特定意蕴的活生生的个体。文本视角独特、想象奇特、笔调轻松、富有诗情画意,引起读者的无限遐想。这种出神入化的风格,开拓了新的审美视野。

  (一)认读。感悟意蕴美

  1.本设计着力让学生自主感悟、探究,让“学生”唱主角,让“读”唱主角,将有形的文字变成有声的“音符”,使学生进入作品的意境,体悟自然的灵性。

  2.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的基础上,各自解读课文的意蕴。为了拓展解读的深度,可设计如下问题组,引导学生讨论:①作者写的上“山中访友”,访的友是谁?②作者是怎样描写这些带有特定意蕴的景物的?③文章中景中含而未露的文旨是什么?

  点拨之一:原来作者要访的朋友是自然界的景与物,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字里行间透露出的是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点拨之二:

  德高望重的古桥,写得敦厚。它始终“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在凝重的画面中充满神韵。这多么像“俯首甘为孺子牛”的形象啊!但这 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民族的性格,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这分明是民族文化底蕴的写照——意与境相谐。 

  恰如知己的树木,写得也分外醉人。“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青翠的手势。有许多鸟唤我的名字,有许多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我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发现每一株树都在看我。”有声有色的渲染、极其夸张的点画,和盘托出了人与生机勃勃的自然的无比亲和——情与景相生。

  各种称谓,写得也格外亲昵。“你好,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你好,溪流妹妹!你吟着一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天空的好护士……”与这些极富人情味的景物和诗、欢笑、唱歌……亲昵的称谓、关爱的眼神、温馨的话语、发自心底的赞美。这都是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舒心惬意!——物与我相忘。

  (二)美读。品析想像美。让学生一边美读,一边想像,置身于作品的意境之中,而后诱导学生找出想像奇特的段落和句子。

  点拨:“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株树,……我的思想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 慈祥的老柏树立即撑起了大伞。满世界都是雨,惟我站立的地方没有雨,却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恣肆的文笔,奇特的想像,情如泉涌而又不乏韵外之意,透露出的是自然与人的敦厚之情及作者对自然的顶礼膜拜。这些美的想像,发掘出了人性中善的因子,达成了自然之景与人之性灵的完美沟通,创设出了使人陶醉的意境。

  二、发现美,积累美。

  (一)研读。探究语言美。本文简约流畅的文笔,形象明丽而又毫无修饰痕迹的语言,清爽的笔调,同作者笔下描写的自然之景一样淳朴清秀。指导学生用心研读,并潜心品味个别妙句。

  点拨:“走出门,就与含着露水和栀子花气息的好风撞个满怀。”文句不作雕饰,信手拈来,却又自然恬静清新。“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写得无拘无束,不求节律韵调,却又别有一番动人的韵致。“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这些行云流水的、娓娓道来的似聊天般的文字,淡而有味,纯而含韵,意蕴深邃,质朴中蕴涵着无尽的隽永。

  (二)“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一环节设计让学生围绕“美”点来积极地赏析。哪怕是一句一词的品析,也是最美的心声。

  点拨之一:如我认为文章美在“作者回归大自然同时被大自然同化”。举例:作者走进山林的一段,“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了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呼吸地层深处的元气,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手变成树枝,我的思想变成树枝,在年轮里旋转、流淌,最后长出树籽,被鸟儿衔向远上远水”。辛弃疾词中也曾说过“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贺新郎》 

  点拨之二:

  文章美在人称转换:文章有时用第三人称,有时用第二人称,从而使情感表达更充分。 简析: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为朋友,人称的变换为我们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三、思考美、延伸美。

  (一)推荐一些美文,如《囚绿记》片断,与学生一起赏析。

  绿色是多宝贵的啊!它是生命,它是希望,它是安慰,它是快乐。我怀念着绿色把我的心等焦了。我欢喜看水白,我欢喜看草绿。我疲累于灰暗的都市的天空,和黄漠的平原。我怀念着绿色,如同涸辙的鱼盼等着雨水!我急不暇择的心情即使一枝之绿也视同至宝。当我在这小房中安顿下来,我移动小台子到圆窗下,让我的面朝墙壁和小窗。门虽是常开着,可没人来打扰我,因为在这古城中我是孤独而陌生。但我并不感到孤独。我忘记了困倦的旅程和已往的许多不快的记忆。我望着这小圆洞,绿叶和我对语。我了解自然无声的语言,正如它了解我的语言一样。

  1.品意境;2.品语言;3.品美句。让学生畅所欲言,继续完善自身。

  (二)拓展延伸。设计“假如你是               (景物),请与游人互诉心声”。请先在横线上填上景物,然后写一段文字,写法自由,字数不限。 

  注意:审题角度,不是以游人的视角写景物,而是从景物的角度让它与游人互诉心声,实际上景物与游人已经成为朋友,运用拟人,抓住特征写。以写作促阅读、求发展 。

  【板书呈现】

  1.“美”的情景设计

  

  

            

  2.“美”的流程图

  意蕴美        景          情         意和境相谐

  想象美        树          人         情同景相生      

  语言美        清新        流畅       物与我相惬

  设计人:闻道春

  芜湖县方村镇埭南中学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8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定“鼓动、跃动”等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含义,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教学难点】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

  【教学设计】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蕴含深刻,杏林子通过三个事例引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叙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熟悉文本,才能真正立足文本,形成与杏林子的对话,形成与自己已有体验的对话,从而阅读人生,品味人生,提升人生境界。基于此,整堂课的教学教程分三大板块:整体感知──研读揣摩──感悟品读。

  【教学准备】

  1、学生课前查找有关资料,收集有关生命的名言,围绕生命的主题,举出一个实例。

  2、教师课前准备:思考联系生活实际,多角度地选取有关对“生命”的感悟的内容。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感,导入新课

  1、师:“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就要学习她写的一篇文章《生命 生命》。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大家?

  生:肖伯纳说: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生:时间不能增添一个人的寿命,然而珍惜光阴,可使生命变得更有价值。

  生:卢梭说: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

  ……

  师:说得多好呀!刚才提到的杏林子从小病魔缠身,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虚度年华,反而更加珍惜、热爱生命。下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她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生命 生命》。

  2、板书课题、质疑:

  生问:生命是什么?

  生问:为什么韪中有两个生命,去掉一个行不行?

  生问: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 

  二、整体感知,把握文章的脉络 

  1、学生自由读课文,并用“△”标出生字新词,借用工具书联系上下文,理解不懂词的意思,个人有解决不了的,可以小组讨论。

  2、思考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

  3、师生交流:

  ⑴ 刚才通过学习,你弄懂了哪些词的意思?

  ⑵ 课文写了哪几个事例。

  ⑶ 指名轮流读书,互相评议。

  4、默读课文,面对这些看似不起眼的小事,作者是如何谈自己的思考呢?提示学生用抓文中关键词句的方法整理出三点启示:

  ⑴ 对自己负责。

  ⑵ 创造价值。

  ⑶ 为生命奋斗。

  (整体感知很重要,它是感受、体验、筛)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9

  【教学目的】

  1、整体把握全文内容,学习课文语言,用心领会作者对生命的思考。(重点)

  2、结合自身的生活体验感悟人生,关爱生命。(难点)

  3、激发学生的主动参与意识和进取精神,营造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氛围。

  【教材分析】

  本文选取了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的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这三件寻常小事,从动物、指物、人类自身这三个角度,对生命作了全面而又深刻的思考。作者以“生命,生命”为题,表达自己强烈的生命意识和积极的人生态度:愿每个人珍视生命,坚强勇敢,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

  【教学设想】

  〖学法指导〗

  本文篇幅短小,结构清晰,蕴涵深刻。杏林子通过三个事例引发出对生命的深刻思考,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只有尽可能地扩大学生自主的阅读实践,熟悉文本,才能真正立足文本,形成与杏林子的对话,形成与自己已有体验的对话,从而阅读人生,品味人生,提升人生境界。基于此,整堂课的教学过程分三大板块:导读感知内容及写法──自主研读──感悟品读。

  〖媒体设计〗

  幻灯显示部分教学内容。

  【教学过程】

  一、导入

  伴随着婴儿的第一声啼哭,一个崭新的生命就诞生在这个世界上了。同学们,在你们十几年的人生历程中肯定遇到过许许多多不同形态的生命。你们知道生命有哪些不同的形态吗?(生发言:动物、植物、微生物……)生命的存在并不陌生,但要想真正了解生命的内涵,就得需要有一颗善感的心。香港女作家杏林子从生活中平常的事物身上,强烈地感悟到了生命的律动,并阐释了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二、作者简介一生朗读注解

  三、学法指导

  幻灯显示学习三步骤:

  1、感知整篇。

  2、自主研读。

  3、感悟品读。

  四、研习课文

  第一教学板块:感知整篇

  1、学生自由大声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写了哪三件事?

  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

  2、请把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朗读出来:

  第一段:“夜晚,我在……极力挣扎”;

  第二段:“墙角的砖缝……小瓜苗”;

  第三段:“许多年前,有……单单属于我的”。

  3、刚才读的都是叙述事例部分,也应把作者对生命的感受部分读出来;男生齐读第一个事例,女生齐读第二个事例,一生读第三个事例;全班齐读“生命的感受”部分;师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

  4、读完后,用一句话谈谈阅读感受。

  师总结:作者通过三个事例引发了对生命的思考。

  5、作者对生命有哪些思考?用文中语句回答。

  必须对生命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生命短暂,生老病死无法捉摸,但是,我们可以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珍惜生命,珍惜时光,不论命运如何,都要勇敢地活下去。

  第二板块:自主研读

  1、什么是研读?带着研究性眼光揣摩课文。

  2、研读时要注意两个问题:多问为什么;多揣摩关键性语句。

  研究性阅读就是自主性阅读,老师不定阅读目标,阅读哪些句子,而要完全根据你们的理解和需要。如果哪句子不明白,要提出问题,与其他同学合作解决;也可抓住关键性语句谈谈自己的阅读心得。

  3、自主默读课文,圈划批注研读课文。

  问题导航:

  1、为什么小飞蛾的挣扎会使作者强烈、鲜明地感受到一股生命的力量?

  提示:小飞蛾的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它极力挣扎。其实这种挣扎几乎是无用的,假如“我”想弄死它,它是绝对逃不了的。但虽是无用挣扎,也要挣扎,可见小飞蛾有强烈的生之欲望,无论怎样,都不会放弃求生的努力。这是一种珍惜自己生命的力量。作者从小病魔缠身,生命也如险境中挣扎的小飞蛾一样脆弱,但她没有颓废反而珍视生命,“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飞蛾也罢,作者也罢,这种生命力量都是让人震惊的。饱经忧患的心愈温厚了,作者“忍不住放了它”!

  2、为什么作者认为小小瓜苗会有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为什么她会肃然起敬?

  提示:“墙角的砖缝”、“坚硬的外壳”、“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可见生长环境是如此的恶劣,几乎没有生长的条件。但小瓜苗“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这强烈的反差使作者不禁为它高唱了一曲生命的颂歌。

  心得感受:

  (课后总结)

  生1:我觉得作者对生命有很深很深的悟解:从一只小飞蛾的身上,写出了飞蛾虽小但有一股生命力在挣扎;从一棵小小的瓜苗中说明冲破坚硬的外壳,不屈不挠地茁壮成长的精神和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作者又从听自己的心跳,说出对生命的看法与对待生命及人生的态度。作者道出了人生哲理,并应许自己绝不辜负生命。

  生2:生命!这个平凡而又特殊的词常在我耳边回想,自从读了这篇课文后,我常常在想,生命到底是什么?许多人为了生命而战斗,而也有些人想把自己的生命从肉体内释放出来──也就是死亡。我觉得那些人真是没出息,他们连飞蛾、香瓜子也比不上,因为飞蛾不会因自己快要死了而放弃求生的欲望,而在作者手中不停地扑翅,似在求生,又似在对作者抗议,它好像说:“你无权控制我的生命。这生命是属于我的!”作者又似乎感悟到了这些,就把它给放了。大家都知道瓜子味道鲜美,是可口的零食,但是谁又知道瓜子竟有这擎天撼地的力量,它从一个阴暗的砖缝里挤出来,不知花费了多少力量,它怎能不知自己的生命就快结束了,但是它还是为了能在这美好的世上活几天,而不是呆在瓜子壳白白地浪费生命,它最终为此献出了宝贵的生命。连瓜子这些植物都懂得珍惜生命,要让它过得有意义,不能白白地虚度年华这些道理,难道我们就不行吗?朋友,珍爱身边每一个生命吧,让自己的生命过得有意义,有价值吧!

  生3:作者因为得了类风湿关节炎,承受着病痛的折磨。这种折磨是常人难以想像的。作者很有可能会感到活着是一种负担,还不如死去。但是当作者发现小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时,当她看到一颗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砖缝中茁壮生长时,当她亲耳听到自己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声时,作者没有轻生反而更加珍爱生命,应许自己活出有意义的人生。当一只几乎无法逃脱死亡命运的小飞蛾,在你的指间拼命挣扎,想要改变命运的时候,你还会轻生吗?当一颗失去了阳光、泥土的小瓜苗,在砖缝中长出来,长得昂然挺立的时候,你还觉得生命没有意义吗?当亲耳听到自己的心跳沉稳而有规律,丝毫没有想要暂停,而是在不停地跳动,跳得越来越有力的时候,你还有什么资格对生命说“死”?!作者感悟到了生命的价值,生存的意义,于是,他才会珍惜生命中的每分每秒,勇敢地生存下去。

  第三板块:感悟品读

  结合自己的人生经验谈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生1: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生命对于人们来说是多么珍贵。人要活得有意义,这样就不会白白浪费和辜负生命。生命活得有无意义关键在于人们的选择。在人生道路上有两种路:一种是弯弯曲曲的;一种是十分平坦的。大多数人会选择平坦的路,而平坦的路是没有多大人生意义的一条路。正是在崎岖的路上磨炼出了许多成功人士;不过假如有人选择崎岖的路却又怕困难,他就会一事无成。人生定要活得有意义!

  生2:看着花开花落、生死别离,我常疑惑地想:生命是什么呢?去年,我家一棵发财树的叶子已掉得七零八落了,“垂丧”着头,生命的心率渐渐地慢了下来,它没法活了,我们就把它移到阳台上,任它自生自灭。过不了几天,这棵发财树竟然长出了新枝绿叶,最后茁壮成长,昂然挺立!看着它那强烈的生命力,我目瞪口呆,深深地感到这里蕴含着一种追求生命的欲望。有的人执着于生命轰轰烈烈地干了一番大事业;有的人却认为生命是唾手可得的,就庸碌一生。生命随时随地也都掌握在自己手中,我们应当在这有限的生命里发挥出可贵的生命价值。这样,生命就会发出灿烂的光辉……

  生3:当我把手放在胸前,感受着“扑通、扑通”的心跳声,它是那样的亲切与舒服。我仿佛觉得自己的生命就在手中不停的跳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记得人们常说:“一个人出生的年代不能选择,但走什么样的路却掌握在自己手中。”是啊,当我静听着自己的心跳的频率时,我似乎有些觉悟。这单单属于我的生命,正等待着我好好使用它,填补着它的空虚。从前,我们总是难以把握机会,因为犹豫、拖延的毛病;我们容易满足现状,因为没有更高的理想;我们不能面对未来,因为缺乏信心。然而,等你醒悟的时候,已经太晚了。人生有多少时间是经得起浪费与糟蹋呢?难道你要真的要任它荒废,庸碌一生吗?不,我决不!我会力争朝夕,我会对自己负责,我会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我,独一无二地活在这个世上,我就不让“与别人没什么不同”的自己存在,我要真正活出自己来!我会向着自己的目标,专心致志的努力,朝气蓬勃地生活,为我的生命而顽强地拼搏,努力地奋斗,直到永远,永远!

  生4:生命,是我们呱呱坠地时的代名词;生命,是命在旦夕的人最想挽回的东西;生命,是世间所有的东西。我认为,人世间到处都是生命,到处都有求生欲望。用炸药炸掉的大楼,发出巨响,在我眼里,那是大楼在结束生命时发出的痛苦的呻吟;一只灯泡不再发亮,在我眼里,那是灯泡在结束生命时闭上明亮的双眼……生命属于人们也只有一次,我们应该去珍惜它。对于生命,我有很深的感受。那次是在我三岁时,我住院了,并动了手术。虽不是大手术,但对我来说,这是我三年生命中的一次痛苦。我有了悲观的心理,我怕我打了麻醉药,进了手术室,会永远也出不来,醒不来了。因为这样,使我开始惧怕医院与医生。但最后,我苏醒了,年幼的我觉得这就是重生,开始感到生命对我的意义。其实生命就是一次心灵的选择,若你漫无目标,你就会选择庸碌一生;若你有远大志向,你就会选择有意义地过一生。法国的蒙田就说过:“生命的价值不在于能活多少天,而在于我们如何使用这些日子。”……

  五、课堂总结

  最后让我们齐背奥斯特洛夫斯基的那段名言作为这堂课的结尾:

  生命属于人们只有一次。人的一生应当这样度过:当他回首往事时,他不因虚度年华而悔恨,也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这样,在临死的时候,他就能够说:“我已把自己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全人类的解放而斗争。”奥斯特洛夫斯基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对生命的价值和意义作出了最响亮的回答!

  六、布置作业

  1、研讨与练习二。

  2、课外拓展阅读:

  (长期作业)

  汪国真的《热爱生命》

  张晓风的《敬畏生命》

  蒙田《热爱生命》

  杰克伦敦《热爱生命》新语文读本

  写一篇读后感。

  3、熟读课文。选择喜欢的段背诵。

  【教学反思之阅读教学下的体验】

  本课设计在朗读、质疑的基础上侧重于体验感悟。阅读教学实质上是一种对话活动,阅读教学就是通过学生、教师、文本之间的对话过程来完成文本意义的建构。学生应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在教学过程中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在师生共同开拓的自由创造空间中,如何做好师的引导作用,是颇见教学机智及功底的。诲海无涯,吾当皓首穷经!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0

  《生命 生命》

  教学目标 :

  1. 知识与能力:引导学生抓住主题或关键词,细致地研究课文。充分激发学生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进行探究性学习。

  2. 过程与方法: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在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教学重点:

  改变粗枝大叶的阅读习惯,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关键词,深入细致地研究课文。

  课前准备:

  学生:反复阅读,熟悉课文;借助工具书认识生字词;可从网上查阅有关作者、作品的资料、准备、交流。

  教师:查阅作者、作品的相关资料;准备投影仪,多媒介体课件。(如有条件的话,制作课件)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步骤:

  一. 导入  :(大屏幕投影:奥斯特洛夫的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奥斯特洛夫的名言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愿每个人珍视生命,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让人生更有意义,更有光彩!今天,我们要借助散文《生命 生命》,再次感受积极的人生态度。

  二. 学生简介作者及作品。

  学生交流后,教师可补充:

  [参考资料]杏林子,本名刘侠,中国台湾女作家。陕西扶风人,1942年生,北投国小毕业。12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至今全身关节均告损坏;但写作不辍,先后出版多部文集,让灰心的人鼓足勇气,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道路上。她在1980年,当选中国台湾十大杰出青年;1983年获国家文艺基金会散文奖;1990年获吴三连社会服务奖。于1982年创办了伊甸园残障福利基金会,为全中国台湾一百万残障朋友服务,把自己的爱心实践出来。

  主要作品《另一种爱情》、《生命之歌》等。《生命、生命》一文,选自《可林子作品精选》。

  三.(一)整体感悟

  1. 教师范读课文或(有条件可制作朗读课件)播放多媒体课件。让学生感知理解课文,体验作品的语感和情感。

  2. 请学生放声自由读课文或模仿读课文,要求:正确、流利、有感情。

  3. 读课文过程中探究以下几个问题:

  (二)质疑探究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作品《生命 生命》讲述了哪三个事例?引发了怎样的思考?请从文中指出相应的主题。

  2. 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例子举的都有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3. 三个事例、三点思考的侧重点有什么区别?试就这些思考再从生活中举出一、两个事例 ?

  (设计意图:结合生活体验,锻炼学生深入探究的能力,加深对文章的理解)。以上问题,在学生读文后,由小组讨论完成。讨论中教师可巡视指导,并参与讨论。然后由学生发言,同学之间相互评论、补充。教师点拔、引导。

  [教师小结]

  1. 三个事例 a、小飞蛾在险境中挣扎。 b、香瓜子在墙角的砖缝中长出一节小瓜苗。 c、“我”静听自己的心跳,感受自己的生命。

  主题词分别是a、生之欲望。 b、生命力。 c、生命。

  三点思考 主题词分别是a、意义。 b、价值。 c、奋斗。

  2. 说明世界上任何卑微的生命都有顽强的生命力,更何况人了。学生谈不透时,教师可引导:作者举的动植物的例子都是不起眼的小生命,为什么不举狮子,大象等庞然大物、只说小飞蛾?不举参天大树,只说一棵小瓜苗,这样排序说明了什么?你从中悟出了什么道理?

  (引导学生多角度理解,言之成理即可)

  3. 三个事例分别侧重于生命自我珍视,生命的诞生和生命活动。从三个事例中引发对生命的三点思考:a、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使用生命。b、让有限的生命发挥无限的价值。c、珍惜生命、时间,不懈努力。 举例要切合课文内容,例如雷锋的例子切全第二点思考;张海迪,桑兰等又较切合第一点思考;而作者杏林子,张海迪又较切合第三点思考。

  (三)自主质疑 合作探究

  [教师导学](1)以小组的形式采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由学生质疑,教师可参与讨论,适实指导。(2)要求学生写下讨论笔记,把研讨中有代表性和有难度的问题,以小组为单位,推选代表提出来,全班讨论,得出结论。必要时教师点拔、明确。

  问题探究:(可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而定,如重点问题尚未提出,可由教师提出)。

  大屏幕投影问题:

  1. 课文中先说小瓜苗“长出小苗,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后边却说“它仅仅活了几天”两者是否自相矛盾?

  (引导回答时,有两个切入点(1)为什么能“茁壮成长”?(2)为什么死了?)

  2. 作者开头写小飞蛾的例子,强调其“小”,什么目的?

  (任何再小的生物,都有强烈的求生欲望)。

  3.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4.“不论未来的命运如何,遇福遇祸,或喜或忧,我都有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这表现了作者有怎样的精神?你从中感受到什么?(具有不怕困难,百折不挠的斗争精神。)

  (这部分讨论旨在让学生自主探究,通过交流合作最终挖掘出课文主旨。鼓励学生各抒已见,教师对学生的回答予以肯定和完善)。

  四。比较阅读。

  请同学们速读课后同题文章《生命 生命》(美国 克伦沃森)。

  思考问题:两篇《生命 生命》,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学生读文后,小组交流。教师鼓励进行比较,学生的答案多种多样,完全可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要求回答“为什么”,只要言之成理即可,借此培养文学鉴赏能力)

  学生讨论交流,教师归纳:

  1.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第一例,主旨完全相同,课文从三个事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怎样极力挣扎。

  2. 杏林子的《生命 生命》注重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的结合。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比较强。

  五.反思、小结:身患顽症的杏林子从寻常小事中感悟出深刻的道理,是很能启人心智的。学习这篇文章你感悟最深的是什么?从中受到什么教育?(鼓励学生多结合自己的实际共同探险寻人生的法宝,教师多给予激励性评价,尽可能让学生体验成功的喜悦)。

  《童趣》教案设计

  教学目标 :

  1)知识和能力

  整体把握文言文的内容;提高朗读文言文的能力,做到读音准确、停顿恰当。

  领会作者的写作意图,并联系自己的生活体验。

  2)过程和方法

  设计朗读层次,从掌握字音—把握节奏—理解内容—复述背诵这样由浅入深逐层渐进。

  3)情感和态度

  培养学生在生活中的审美意识和审美情趣。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在第一单元初次接触文言文,他们对于课文中字、词、句的意思落实有一定的难度。所以让学生感知课文整体内容,不搞文白对译,通过反复朗读把文言文学活显得尤

  设计理念

  1、《语文课程标准》要求“各个学段的阅读教学都要重视朗读”, 通过朗读,学生进入课文情境,直接真切地感知课文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这是实现改变学生被动接受为主动发现的一个有效方法。所以教师没有用分析讲解代替学生对课文的自主感悟,而是采用朗读作为学生学习和探究的重要手段,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文言文诵读教学的层次,每读一遍提出不同要求,这样由浅入深通过读把感情主旨等主要问题解决了,从而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2、新课程重视把语文与生活联系起来,强调创设情境、贴近学生生活实际去调动学生的生活体验。本课堂安排学生“体验生活,述说自己在童年时代有过的与作者一样的感悟”拉近了学习与生活的距离,所以课堂生动活

  教学过程 

  一、引用古诗 导入  新课

  齐读李白的《古朗月行》“小时不识月,呼作白玉盘。又疑瑶台镜,飞在青云端。”作者把月亮想象成了“白玉盘”“ 瑶台镜”,这是作者对朗月的美好感受,但“白玉盘”“ 瑶台镜”都已不是“朗月”本身,这种超出事物本身之外的乐趣,我们称之为“物外之趣”。今天我们共同来体味清代文学家沈复在童稚时代的这种乐趣。

  [“物外之趣”是课文的关键语,有提纲挈领的作用,但又不易理解。导入  课文时借阐述“白玉盘”“ 瑶台镜”与“朗月”关系的时机解释“物外之趣”,这样就在形象中比较通俗易懂地理解了抽象概念,为整体把握文意奠定了基础。]

  二、课文学习 分层朗读

  1读:学生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

  比如:项为wei 之强jiang 鹤唳li云端 ……

  [选用自由朗读的方法更利于学生有自主的空间根据自己的基础个性化学习。]

  2读:指名学生朗读课文,要求在读准字音基础上准确把握句子的停顿。

  点评后教师指导朗读:小学时为了认清字形、读准字音习惯于一字一顿的读法;到了中学为了理清句意层次,必须正确把握停顿。如:使之/冲烟/而飞鸣

  教师示范第二节朗读。学生体会怎样正确处理朗读的停顿节奏。

  3读:学生齐读课文并思索理解作者的童趣所在。

  (学生寻找表述作者童趣的语句,这时教师指导落实文言词的意思。如学生找到描写童趣的句子:“又留蚊于素帐中,徐喷以烟,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果如鹤唳云端,为之怡然称快。”教师就趁机指导落实“素帐”“ 徐喷以烟”“ 冲烟”等语义……)

  小结:

  要求用“把 想象成 ”的句式来归纳作者的童趣。

  思考是什么使作者成为这样一个富有情趣的人?

  [让学生懂得一件平常的事物,经过明察细看,通过想象联想,会变得美丽而奇特。]

  附:板书设计 

  物 外 之 趣

  细察 想象

  夏蚊成雷 群鹤舞于空中

  冲烟飞鸣 鹤唳云端 怡然称快

  二虫斗草间 二兽斗林间 怡然自得

  癞虾蟆 庞然大物

  4读: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两幅图景的内容。

  [复述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学生进一步疏通文意理解课文,并有助于记忆背诵。]

  5读:看着板书尽量用课文的句子描述这两幅图景的内容。

  [在不知不觉中,课文内容已基本能当堂成诵。]

  三、体验生活 引发联想

  你在童年时代有这样的体验吗?

  方法:首先在小组交流,然后在全班交流。

  (学生的联想和想象奇特而丰富:天空白云朵朵,犹如草原上的羊群;夏夜萤火虫飞舞,这是仙女的小灯笼……)

  [这个环节丰富了学生的想象力,更重要的是架设了教材与生活联系的桥梁,引导和调动学生的情感体验,培养了学生在生活中正确的审美态度。]

  四、拓展延伸 思维扩散

  通过细察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还可以通过 和想象来领略物外之趣?

  [设题目的: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使他们懂得通过想象,不但可以从细看,也可以从细听等多种角度来领略生活中的审美情趣。如:松树林里风吹过,细听犹如海涛汹涌]

  四 、教后随记

  反复诵读课文,是帮助学生整体感知文章思想内容的重要方法。尤其是文言文,教师更应根据学生情况,精心设计《童趣》诵读层次,以提高学生对文章的整体感知能力。

  一读课文要求认清字形读准字音,其间“鹤唳云端”的“唳”、“癞虾蟆”的“虾”虽是生字难词,但学生通过查阅资料可自主掌握的,教师不可越俎代庖。而“项为之强”的“为”“强”,这些多音字、通假字的读音,初一的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的难度,教师要作稍微的点拨。

  二读课文要求理清句意的层次,正确把握句中停顿。如“昂首/观之,项/为之强”“使之/冲烟/而飞鸣,作/青云白鹤/观”……这样就避免了文言文朗读常出现的一字一顿读法和停顿不当(读破句)等弱点。

  三读课文要求进入课文情境,感受作者思想感情。学生暂时忘记现实的角色,进入文本与作者一起把夏蚊想象成群鹤舞于空中,把草间二虫相斗想象成林中二兽相斗,并“怡然称快”“怡然自得”。

  四读课文要求用自己的话叙述课文的内容,尤其是“我”看到“鹤唳云端”的景象和遇到那个“庞然大物”的经过。对初一学生学习文言文,我们不搞机械的文白对译,以培养他们主动求解的兴趣。

  五读课文要求部分内容当堂成诵。在上面反复诵读的基础上来完成这一点训练要求是不难的。

  诵读是直接感知课文语言和内容的有效途径,在这之后再与学生交谈“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你还能通过细听来领略物外之趣吗?”等这些话题就显得水到渠成。

  七年级语文(上)教学计划(教师中心稿)

  ------------------------------------------------------------

  中学语文教学资源网 2004-01-01

  黄朝亮

  本书的单元布局改变了以往按文体安排单元的形式,教材符合新课程的不再强调语文的文体知识的要求,更加注重学生的人文体验。以下是单元安排:

  第一单元   人与自我之一  生命体验

  第二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  理想信念

  第三单元   人与自然之一  自然美景

  第四单元   人与自然之二  科学世界

  第五单元   人与社会之一  家庭亲情

  第六单元   人与社会之二  想象世界

  教课书的主要特点:

  第一,构建新的教科书体系。这本书力图构建语文综合实践体系。按人与自我(人类、生命、人格、人性、人生等)、人与社会(社区、群体、家庭、民族、国家等)、人与自然(自然环境、生态等)三大板块组织教材,每个板块分若干单元(主题),每个单元包括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两大部分。采用这种编排体系,注重教材的实践性,自始至终把语文学习置于实践活动之中;突出教材的综合性,减少头绪,突出重点,阅读、写作,口语交际,综合性学习整合在一起,语文基本功的培养与个性发展、人格养成整合在一起。

  第二、致力于全面挺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各个环节的设计兼顾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方面。力图在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养成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的同时,丰富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教科书内容强调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培养扎实的语文基本功与开发潜在能力、创新能力的统一。

  第三,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语文学习方式,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内容和设计上注重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进取精神,充分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为学生提供各自的发展空间。阅读部分,选文的练习和提示,都尊重学生阅读的自主性和独立性,引导学生在阅读的过程中自主发现、自主建构文本意义,鼓励学生对阅读内容做出有个性的理解。便学生在阅读中不仅仅是获得信息、汲取知识、而且是发现自我、充实自我。写作、口语交际部分,注意引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展示独特个性、使学生的学习写作和口语交际,成为他们健康人生重要开端。尤其是综合性学习部分、突出自主性、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自主选择确定活动内容和方式、突出合作性,特别注重探索和研究过程,培养创新精神。

  第四,遵循语文教育规律,突出学生的语文实践活动,使学生在实践申学习语文。这套教科书力图使学生学习的过程,变成读写听说的不断实践的过程,在语文实践中受到熏陶感染的过程。

  第五、力求建立开放、有弹性和富有活力的教科书体系。教材体现了课内外和校内外的结合,使教科书由课内走向课外。

  可以看出,教材选文文质兼美,难易适度,符合学生的阅读心理,适合学生学习。

  三、教学目标 

  新课程教材的教学目标 ,不再是教材的教学目标 ,而是学生的语文学习目标,教材只是例子,重要的在于学生的情感体验。

  1、掌握初一(上)阶段要求掌握的生字词的音义,并学会运用。

  2、学习本册书上的课文,完成木学期的教学任务。

  3、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学习习惯,掌握常用的学习方法。

  4、培养学生语文朗读能力,使之能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为培养学生语文语感打下基础。

  5、大量阅读课程标准要求的课外读物,增加阅读量。

  6、指导学生理解课文中的文战的主题含义和丰富的思想感情。

  7、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中贯穿情感教育和道德教育。

  四、教学措施

  首先、要注意教学目标 的整合性。传统的目标设计有重结论轻过程、重认知轻情感、重智能变化轻心理体验。新课程强调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纬度的有机结合。

  其次、要注意教学内容的开放性。要使语文课由单一转向综合,由平面转向立体,由封闭转向开放,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浓厚兴趣,拓展了学生的视野,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

  第三、要注意教学方式的互动性。要实现由少民主、不平等、单向传输向师生的和谐、民主、平等、互动转变。师生互教互学,彼此形成一个学习的共同体。

  第四、要注意教学过程 的活动性。尽可能把过去由自己包办的讲解、提问转化设计成学生的多种活动,不仅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说一说,而且让他们画一画、唱一唱、演一演,做一做……通过学生的自主活动,让学生掌握知识,并融会贯通,烂熟于心。

  第五、注意教学手段的多样性。应引进多种信息化教学手段,使学生从单一枯燥的学习中解脱出来,去领略课堂里的精彩世界,要增强了语文课的吸引力,加速了学生盛知过程,促进了认知的深化。

  第六、要注意教学组织形式的灵活性。要在课堂教学中想方设法组织学生运 用自主、合作、探究等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第七、注重教学评价的多元性。要改变以往一刀切的评价机制,实行全面的评价学生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就是要从一个个标点、一个个词语、一个个句子开始构建或更新学生的言语世界,与此同时,构建或更新学生的人文世界。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1

  【教材分析】

  课文开头首先提出问题:生命是什么?下面的问题去没有从正面回答,而是从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心跳等几件小事中,展示了生命的意义: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作者还表达了自己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学习作者通过具体事例阐述主旨的写作方法。

  3、理解课文的主要内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可贵,懂得珍惜生命,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教学重点】结合上下文和生活实际体会生命的短暂与宝贵。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是如何把这种情感表达出来的。

  【学生状况分析】

  学生在以往的学习中,培养了较好的语文学习兴趣,能够运用合作、讨论等形式展开阅读活动,初步具有一定的阅读理解能力。因此,本课将在教师的启发下,引导学生采用讨论、交流等学习方式展开学习。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1、以多媒体播放小草破土而出、小花渐渐开放、小鸡破壳而出、小鹿出生后顽强站立的画面。

  师:从这组画面中你们感受到了什么?

  生:

  ⑴ 小草从地里钻出来需要有巨大的力量。

  ⑵ 小鸡在蛋壳里长大后要想从壳里出来也要用很大的力气啄碎蛋壳才行。

  ⑶ 我从看过的资料上知道小鹿要想活必须在出生后40分钟内站起来才行,而且只能自己站起来,要不就不能活命。

  2、师:在我们这个有着众多鲜活生命的星球上,许多生灵以他们独特的方式展示着一个崭新的生命的开始,它们透着一股子顽强不屈的巨大力量。今天,我们一起来结识一位坐在轮椅上的女作家──杏林子所写的有关生命的文章。

  师:哪位同学愿意给大家介绍一下这位作家?

  生:杏林子的本名叫刘侠,12岁的时候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师:那你知道她的病情恶化到什么程度?她的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又是在什么情况下写成的吗?

  生:她瘫痪在轮椅上。

  师:是的,在长达50年的病痛煎熬中,她曾因病变而呼吸困难,一度有生命危险,全身的关节也已经损坏。轮椅上的杏林子在膝盖上架上小木板,用两个手指夹着笔写作。在这种几乎无法执笔的情况下,她硬是凭着坚强的毅力在病中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她的作品中充满了求生的意志。这节课让我们走近杏林子,感受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的生命的震撼!板书题目,指生读题。

  3、师:既然生命中蕴含着巨大的力量,我们应该怎么读才能读出这种力量?(生体会到这两个词在读时要一声高于一声,语气渐强)

  再指读,齐读课题。

  点评:首先,教师让学生从课文中感受生命,再在师生自然的交流谈话中,从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二、理解课文 

  1、初读课文:

  师:请大家出声地朗读课文,边读边想:作者从那些事例中引出了对生命的思考?

  生:作者从三个事例中讲出了对生命的感悟:飞蛾求生、砖缝中长出的瓜苗、倾听自己的心跳。

  师:这三个事例你最喜欢哪一个?找出来默读,在读后想一想你为什么喜欢它?从这个小故事中你得到了什么启发?

  生默读。

  2、感悟课文:

  师:谁来说说你读后有什么收获?

  生:我喜欢第一个事例,因为一个小小的飞蛾在被人抓住后能拼命地挣扎,希望逃脱,可以看出它很想活命。

  我也喜欢这一段,因为小飞娥被抓住后并不甘心等死,而是积极求生,可见它对自己的生命多么爱惜。

  生:我喜欢第三个小事例,因为作者从自己的心跳中感受到了生命的力量。还感受到了生命的可贵,生命的伟大。生命是我们自己的,我们应该好好爱护它,不能随便地糟蹋它。

  生:我喜欢第二个事例,因为一个弱小的瓜苗却能顽强的生长在砖缝里,随只活了几天,但那顽强的生命力让我难忘。

  师:你们说得真好,一个小小的生命同浩瀚的宇宙想必是渺小的,但我们并不能因为生命的弱小而去忽视它、糟践它,而是应该……

  生:爱惜它。

  点评:引导学生寻找发现,学生从课文中寻找事例,自读自悟,理解生命的价值,体会生命的意义。 

  3、指导朗读:

  师:在课文里作者写出了许多耐人寻味的话语,请大家再读课文,找一句你最喜欢的语句把它画下来,多读几遍,体会它的意思的同时练习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书勾画并练习朗读。

  师:谁来说说你的发现?

  生:我喜欢文中这一句话“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这句话告诉我们生命虽短暂,但只要我们能体现出它的价值就不是白白度过的。(生读)

  生:我喜欢文中这一句话“于是,我下定决心,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句话我把“于是、一定、白白流失、光彩有力”慢读、重读。(生读)

  师:我们每个人都有自己发现,请在小组里把你的发现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小组交流……

  师:大家不但说得好,读得也棒,我真为你们高兴。

  点评:在品读的过程中,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生命的话题有点深奥,老师没有拽住生命往深处讲,而是让学生品读课文,在一次次的读书中自己体会:什么才是有意义的人生,这样处理很到位,也很巧妙。 

  三、扩展交流

  师:“一例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到来;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香港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同学们,能不能把你喜欢的人生格言也告诉大家?

  生交流自己搜集的人生名言。

  师:我们从一句句震撼人心的警句中感悟到了生命的可贵与伟大,那么你还知道那些有关感动生命的故事。

  生读自己搜集到的感悟生命的故事。

  师:生命决不是短暂的蜡烛,人生的价值是由自己决定的,我们应把握好生命中的每一天,让生命活出光彩,活出价值。

  点评:在品读发现的基础上让学生交流积累,上完一节课,学生积累了很多名言、故事,长此以往,学生的文学积淀就会厚实起来。 

  四、课堂总结

  【点评】

  这节课的课堂思路清晰,教师用足了教材,用好了教材:

  首先在师生自然的交流谈话中,从介绍作者杏林子导入新课,为学生理解课文做了很好的铺垫。

  其次让学生从从初读课文中感受生命,“生命是那一声声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生命是墙角砖缝中昂然挺立的小瓜苗;生命是小飞蛾险境中的挣扎。”学生概括的特别好,然后又联系生活实际,往外拓展,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谈感受,效果很好。

  第三是在朗读发现的基础上让学生积累语言,上完一节课,学生积累很多名言、故事,日积月累,学生的文学积淀就会厚实起来。

  第四是在品读的过程中,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对小学生来说,生命的话题有点深奥,老师没有拽住生命往深处讲,而是让学生结合实际谈什么是意义的人生,这样处理很到位,也很巧妙

  总之,这堂课让学生充分地读,阅读课应该是书声朗朗的。重视朗读训练,在读中理解课文,在读中体会感情,读的训练有层次性,教师指导学生初读时要求理解内容,知道写什么,再读时了解作者的写作方法,是怎样写的,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品读时体会感情,读出情,读出味。并拓展学习语文的渠道。凭借课文有意识地让学生利用现实生活中丰富的语文教育资源,如网上的材料,各种书籍、报刊中的相关资料等,寻找有关震撼人心的生命故事进行交流,这样,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拓宽了学生的思路,发展了求异思维。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学会抓住文章主题词,从而把握文章思想。

  2、把握文章的哲学意义,理解生命的价值。

  3、学会从小事入手,揭示人生哲理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抓住主题词,探究作者对人生的感悟,体味生命的顽强和美好。

  【教学难点】辨析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和三点思考的侧重点。

  【教学时数】1课时。

  【教学步骤】

  一、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先给大家介绍一个作家,在现实生活中,在别人看来,她是个很不幸的人,她不能像常人那样生活走动,她的很多时光是坐在轮椅上度过的,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了极大的折磨。但她自己却声称“活得十分富有”,为什么呢?因为她拥有一个博大的精神天地,而构成这个天地的,是她对自然、对生命的感悟。她并未因为身体的残疾而放弃生命,相反的,是对生命更强烈的呼唤。她曾经在一篇文中写道“不论你处在怎样一个多变的世界,经历怎样的人生,生命中还是有一些极其可贵的珍宝,需要我们终身护守、珍惜,不容它轻易失去。”她就是杏林子。

  大家翻开课本11页,我们先来看看这位作家的介绍。她是一位中国台湾女作家,12岁罹患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至今全身关节都损坏了。病痛中,她以顽强的毅力坚持写作,先后出版多部文集,她以女性的细腻和敏感,观察寻常的生命现象,抒发的感情十分亲切、自然,让灰心的人得到鼓励,使畏缩的人勇敢地走在人生路上。

  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她的文章《生命 生命》,我们来看看,到底是怎样一种精神,支持她长期跟病魔战斗,并写成这么多激励人心的文字。

  二、检查预习

  1、朗读课文,学习字词:

  骚扰 茁壮 庸碌 肃然起敬        

  qì   zāo tà  yōng lù    gū 

  小( ) (  ) (  ) ( )负        

  áng qíng         hàn  

  ( )然挺立 ( )天( )地  

  缝──缝衣服

  应许──应该

  憩──休息。

  擎天撼地──擎,举起;憾,动摇。形容力量巨大。

  肃然起敬──形容肃然,十分恭敬的样子。

  2、分享课前预习时收集到的有关生命的事例或是名言警句。

  经典人物:贝多芬,张海迪。

  反面事例:北大跳楼的学生。

  三、课文研讨

  1、整体把握,理解文意:

  ⑴ 题目中“生命”一词,为什么连续用两次?去掉一个行不行?为什么?

  是一种修辞方法──反复。去掉一个不可以。因为连用表示强调,表达了对生命的强烈的呼唤,表达了强烈的生命意识,去掉就没有这种表达作用了。

  ⑵ 文章写了几件事?划出各语段的主题词,梳理文章思路。

  事例1:小飞蛾在险境中,生命面临着严重的威胁下,极力挣扎着──强烈的求生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

  事例2:香瓜子在墙角砖缝中长出小苗──从生命诞生这个角度说明,生命力之强大。

  事例3:“我”静心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有了生命意识,就会严肃地思考人生。

  ⑶ 作者静听心脏的律动,引出了对生命的哪三点思考?这三点思考呈怎样的关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

  思考1:“我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

  思考2:“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

  思考3:“决不辜负生命”、“勇敢地活下去”──珍惜生命,珍惜时间,不懈努力。

  这三点思考,呈层层递进关系。联系到作者自小病魔缠身,在长期同病魔作斗争的同时,还笔耕不辍,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这一番体悟,更值得我们每一个健康的人咀嚼、深思。

  板书设计:   

  寻常事例  引发对生命的思考

  飞蛾求生  生之欲望   意义

  瓜子抗争  生命力    价值

  静听心跳  生命     奋斗

  2、精读、局部分析:

  ⑴ 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跃动”改为“跳动”行不行?为什么?

  明确:不行。跳动是一起一伏地动;跃动表达心情急切。用“跃动”更能表达“生之欲望”。

  ⑵ 隔了几天,竟然冒出了一截小瓜苗。“竟然”,为什么不能去掉?

  明确:“竟然”表达了一种意想不到,表达出一种惊喜,反映小瓜苗出乎意料的生命力,若去掉就没有了这种表达效果。

  ⑶ 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

  明确:“擎天撼地”本来形容力量巨大,这里指小瓜苗在没有生存条件下,竟然冒出了一截,充分表现了小瓜苗的生命力。“肃然”,形容十分恭敬的样子。“肃然起敬”表达了对顽强的生命力的一种崇敬,在这里是不可随便调换的。

  ⑷ “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不屈地向上,茁壮生长,昂然挺立。”但后来又说“它仅仅活了几天”。前后是否矛盾,为什么?

  明确:小瓜苗在没有生长的条件下,靠瓜子本身的养分,确实能茁壮生长、昂然挺立,而瓜子的养分仅仅能供养它活几天。

  ⑸ 我都愿意为它奋斗,勇敢地活下去。

  作者为什么要加“勇敢地”来修饰“活下去”?

  明确:作者那种难以忍受的病痛,活着会比死了还要难受。张海迪也是如此,同样是生不如死。像她们这种情况,活着比死亡还更需要勇气,因此在“活下去”的前面加上“勇敢地”修饰成分。

  ⑹ 如何理解“从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限的价值?

  明确:生命是短暂的人们要在短暂的人生旅途中,尽量多做有于益人类、有益于社会的事,使生命更有价值。

  3、多角度研讨:

  ⑴ 三个事例中,其中两个都涉及小生命,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在人类眼中,小小的飞蛾实在不屑一顾,一粒瓜子,同样微不足道。飞蛾所表现出来的对生的渴求,瓜子的萌芽吐叶,这里“形体”与“精神”,“形体”与“力量”构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巨大的反差,又成为震撼人们心灵的根本原因。作者这样安排,正反映了构思的巧妙。

  ⑵ 三个事例如此排列,有何用意?

  第一个事例写小飞蛾,面临这严重的威胁仍然极力抗争,表明凡是生命都有强烈的“生之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视的;第二个事例写小瓜子,在几乎是没有生长条件的环境下,长成一截小瓜苗,是以生命的诞生说明生命力的强大;第三个事例是写作者静听自己的心跳,产生了强烈的生命意识,进而严肃地思考人生。这样,从动物、植物写到人,由声的欲望、生命力的强大写到对人生的思考,层层拓展又步步深入,有力地突出了中心。

  4、比较阅读,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阅读课本13页克伦·沃森的同题文章,两文比较,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⑴ 提示:可从语言、构思、主题等多个角度入手,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

  沃森的文章与课文所举的小飞蛾的事例,主旨一样。都是以小见大。

  课文通过三个事例来引发思考;沃森的文章则使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如何极力挣扎。

  课文形象描写与理性结合,由寻常事例引发对生命的思考;沃森的文章文学色彩强烈,他没有明说自己误出的道理,把思考的空间留给了读者。

  ⑵ 侧重从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表达清晰完整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发言,而将见解的深浅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发言的第二因素。另外,从学生个性兴趣角度看,有的人喜欢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文章,有的人喜欢文学色彩比较强的文章,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

  五、课外作业

  1、熟读最后3段,做好积累。

  2、《每日五分钟》第3课。

  3、阅读训练。

  4、写周记,命题作文,任选一个题目写作,不少于500字。

  题目一:怀念毛主席(9月9日,毛主席忌辰29年)

  题目二:教师节畅想(9月10日,我国第21个教师节)

  题目三:我的一家子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3

  学习目标:

  1、要求学生借助工具书和注释,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准确理解课文内容;

  2、在对学生的熏陶感染中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能力目标:

  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谈出自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认识,提升自己的思想认识,正确把握本文的思想内涵。

  教育目标:

  教育学生珍视自己的生命,学会对生命负责,正确地面对人生的磨难。

  学习方法:朗读;自主、合作、探究

  教学用具:投影仪

  教学设计:

  课文导入  :

  讲述故事《人梯》导入  新课,同学们,这对父母在面临生死抉择的时候将生的希望留给自己的孩子,这的确体现了母父爱的伟大,但是,我们也可以从另外一个侧面感受到当人们面临死亡的侵袭的时候那种对于生的渴望。让我们对生命的伟大再一次肃然起敬起来。今天,让我们来学习一篇名为《生命  生命》的文章,来感悟一下作者对生命的另一番感悟。

  整体感知:

  1、借助注释和词典,读一读,写一写

  骚扰  小憩  茁壮  糟蹋  庸碌  辜负  昂然挺立  擎天撼地  肃然起敬

  2、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点名读和齐读相结合。

  1、  从把握各段主题词入手,整体把握文章内容

  事例                思考          思想感情

  飞蛾:生之欲望        意义              震惊

  香瓜子:生命力        价值            肃然起敬

  心跳:生命            真实、奋斗        震撼

  探讨研究:

  1、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为什么前两个事例举的都是小虫子、小瓜苗这样的小生命?

  2、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2、  小瓜苗仅仅活了几天,说得上“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吗?

  3、  三点思考侧重点有什么不同?

  拓展延伸:

  请你列举生活中热爱生命的例子。

  你喜欢闻文本中的哪些文字?请你找出来并说说自己的理由。

  课后记: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意,看看三个事例分别侧重哪一个方面,三点思考分别提出了哪三个要求,这样学生才能比较细致的研究课文。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4

  一、教材分析及学情分析:

  生命的真谛是什么?生命的意义何在?义务教育课标版教材四年级下册第五单元就以“生命”这一专题分别从“谁都有生活的权利”“用爱心证明生命的意义”“用勇气面对生活中艰难险阻”等主题反映对生命的思考,对人生的感悟。《生命生命》是第三篇课文,作者是中国台湾作家杏林子。课文开头首先提出一个问题:生命是什么?接下来的内容却没有直接回答问题,而是从“飞蛾求生”“瓜苗生长”“静听心跳”等几件小事的描述与感悟中,表达了作者“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的情感,让我们体会到生命是那么短暂、脆弱、有限,但是,我们却能从中感受一种坚持、顽强、力量,作者号召每个人要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一定要珍惜生命,决不让它白白流失,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这篇课文短小精悍,语言简洁朴实,思想含蓄深邃。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有机结合,是一篇抒写感悟人生的好文章。

  本单元主要目的一是引导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生命的美好,激发对生命的思考,从而更加珍惜生命、热爱生命。二是学习体会课文中含义深刻的句词的意思,发现并总结体会句子含义的方法,培养理解语言的能力,并在教师的引导下,积累语言,增强语感。本课层次较清晰,主要是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和生活实际,在理解含义深刻的句词之上,培养语感和积累语言。

  由于学生已具备初步的阅读能力,文章表达也较直白,学习中,学生对文章大意和词语的理解不是难点,难点在于对“生命”的话题,学生思考少,理解薄,感悟浅,更难于理解一个身体残疾的人对生命的态度,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运用联系生活实际、换位体验,补充文本空白,引导情感朗读,理解重点词语等多种方式,架起学生与作者,与文本沟通的桥梁,使学生能走进文本,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对生命的理解意不在深,更重要的是在四年级学生幼小的心中种下一棵正确的对待生命的种子,让孩子们能够永远追逐阳光,绽放最美的生命之花。

  二、教学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重点:理解作者对生命的思考的句子,懂得善待生命,尊重生命,珍爱生命。

  四、教学难点:理解三个事件蕴含的道理,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五、教学准备:课件(词句、图片、资料)、纸条、黑笔

  六、教学时间:二课时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课时目标:

  1、认识“扰、诊”等5个生字,会写“扰、欲”等8个生字。正确读写“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等词语。利用查字典等方法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朗读课文。

  3、熟读课文,概括小标题。初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二、教学重点:熟读课文,学习生字新词,概括标题。

  三、教学难点:初步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

  四、教学过程:

  (一)板书课题,了解作者,初步感受主题。

  1、简单了解作者。

  2、初步谈自己对生命的认识。

  (二)初读课文,读通读准。

  1、自主学习:轻声读文,注意把生字读准确,句子读通顺。

  2、全班交流:指名读课文,其他同学认真听,听后评价。

  (三)认读生字,提示易读错写错的字词。

  1、易读错音:不能动弹(tán)     糟蹋(tà) 听诊器(zh?n) 震撼(hàn)

  2、易写错字: 骚扰   欲望    震撼    糟蹋

  3、初步理解词语的意思:

  鼓动、跃动、欲望、冲破、坚硬、不屈、茁壮、沉稳、震撼、糟蹋、短暂、有限、珍惜、听诊器

  (四)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中写了几个事例,试用简洁的语言加以概括。

  (1)飞蛾求生

  (2)瓜苗生长

  (3)“我”听心跳

  2、概括主要内容。

  (五)熟读课文,想一想生命是什么?

  (六)总结:

  这节课,我们知道了作者从三件事中具体感悟着生命的内涵。下节课,我们就深入交流。

  (七)作业:1、找作者的相关资料。2、熟读课文。3、复习生字新词。

  板书设计:

  19、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我”听心跳

  第二课时

  一、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重点句段。

  2、了解段与段之间的联系,体会作者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习惯,初步了解作者的表达方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二、教学重点:

  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三、教学难点:

  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入手,思考生命。

  1、作者资料引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

  出示杏林子两段话,感受她对待生命态度的变化。

  2、提出问题,了解内容:

  提出本课学习的问题:是什么改变了他对待生命的态度?让我们走进《生命生命》

  这篇文章。浏览课文,想想这篇文章写了哪几件事例?

  (二)深入学文,感受生命。

  1、“教学”第二自然段。

  (1)自学画批。

  绝望中的杏林子看到怎样的生命?请你默读第二自然段,想想飞蛾是怎样求生的,画出重点词语。在旁边写写自己的感受。

  (2)反馈交流。

  ①抓重点词语,感悟飞蛾极力求生的表现。

  “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忍不住放了它!”

  展开想象理解挣扎、鼓动、跃动等词语,体会句子表达,指导朗读。

  ②凸现环境描写,体会飞蛾对生命的珍爱。

  飞蛾在什么处境下还如此珍爱自己的生命呢?读语句,近义词选择。

  (困境、逆境、险境、绝境)

  ③体现个性阅读,总结作者对生命的感悟。

  如果老师想请男生、女生和我来读这部分,你想怎么安排。说说你的理由?

  ④抓表达规律,积累语句,指导背诵。

  (3)总结、过渡。

  2、放学”第三自然段。

  (1)发现规律,自主学习。

  请你自学小瓜苗这部分内容,你觉得瓜苗部分同飞蛾部分作者在描写上有什么相同之处?你感受到瓜苗有着怎样的生命?

  (2)深入体会,提升感悟。

  ①体会环境恶劣。

  ②读出顽强表现。

  ③抓表达体会作者情感。

  重点抓“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部分:

  层层剥笋,初步感悟句意:

  它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体会到了什么?

  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教师引读,突破理解难点:

  即使它的生命只有7天,它会……即使它的生命只有5天,它要……即使它的生命只有2天,它也一定能……

  此时此刻,我们再看,加上了“即使”一词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感?

  ④师生共读,积累语句。

  (3)小结过渡:

  3、“导学”第四自然段。

  (1)走入杏林子内心世界。

  (2)体会其对待生命的态度。

  (3)小结过渡:正是出于这样的思考,杏林子深情地写下了这样一段话……

  4、“研学”第五自然段。

  自读最后一自然段。重点研究体会有限的生命、无限的价值的含义。

  联系上文研究。

  联系资料研究。

  朗读提升感悟。

  积累背诵。

  (三)回归整体,理解生命。

  1、回顾全文写法

  2、动笔写下感受

  (四)感情升华,回味生命。

  1、带着理解读题目。

  2、作业布置:背诵课文。有条件的同学,阅读杏林子的《生之歌》这本书。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5

  【教材分析】

  《生命生命》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材第八册第五组的第三篇课文。本组课文以感悟生命,热爱生命为专题,从不同的角度诠释了生命的意义,语言生动感人,有较强的哲理性。

  《生命生命》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它通过三个小故事从不同的方面来谈对生命的认识,展示了生命的意义。并且教育我们:要珍惜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使自己活得更加光彩有力。这对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有很强的指导作用。

  【教学目标】

  1、认识5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正确读写生字、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3、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意思。

  4、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教学本课的重点是引导学生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句子,感悟作者对生命的热爱;教学的难点是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

  【设计思路】由于本文是一篇哲理性较强的散文,准备采用以下思路展开教学:首先听读,谈整体感受;接着寻读,找感受最深的地方谈;第三悟读,说自己的思考;背读,积累好词佳句。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投影片,朗读音乐,与生命抗争的人物资料及图片;学生收集杏林子的资料和有关生命的名言、谚语。

  【课时安排】两课时。

  【课前预习】认真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顺句子。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新课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能蜕变为一只五色斑斓的彩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对于生命的感悟。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杏林子,感受她的作品带给我们生命的震撼吧!

  二、听读课文,整体感知 

  1、(播放《命运交想曲》,听老师范读课文)思考:课文围绕“生命”写了哪三件事?引导学生用“生命是_____________”三个字开头进行表述。

  ⑴ 相邻的两位同学先切磋一下,准备好后交流

  ⑵ 班内交流。

  设计说明:用音乐感染学生,烘托气氛,为学生的说作铺垫;同桌交流,培养合作意识。

  2、结合生活体验,谈谈自己对生命的感受:

  设计说明:先讲自己的想法,目的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与文中所写作比较,从而深入感受作者的体验。 

  过渡:看得出,同学们对生命的体验都很丰富,对生命也有一定的感受。接下来,我们再读课文,这一次要求大家用心去发现,发现自己认为好的字、词句,也可以是选材、构思、写法上的精妙之处,并谈出你的感受。

  三、寻读,找妙点,谈感受

  1、自己先在书中去寻找,画下来作批注。

  2、四人小组交流,互相学习。

  3、全班交流:请学生先读出或讲出自己的发现,然后用“我发现──好,好在──”的句子谈自己的感受。

  4、学生的发现若未涉及选材、构思,教师要注意启发。

  设计说明:培养学生自主、合作和用圈点批注法进行学习。在此过程中引导学生针对自己的感受进行读的训练,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 

  四、悟读,说自己的体会和思考 

  通过刚才的发言,我发现同学们都有一双智慧的眼睛,你们的发现也是作者的思考。 

  1、请学生讲收集到的杏林子的资料,并简单谈一下感受。

  2、(出示张海迪、海伦凯勒、杏林子、邰丽华的照片及文字说明。)请大家用“我感受到,生命因而美丽”来说话。

  3、请大家说说我们又该如何对生命负责,怎样才能使我们的人生活得更加光彩有力?

  4、再次诵读最后一段。

  五、总结 

  同学们,我记得有这样几句话:“我们不能增加生命的长度,但我们可以拓展生命的宽度”“我们不能左右明天,但我们可以把握今天”。希望我们能把握今天,把握现在,让我们年轻的像花儿一样的生命变得更加光彩有力!

  六、布置作业

  把自己最喜欢的地方背下来,写在摘抄本上。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通过第一节课的学习,我们对生命都有了一些体会,这节课我们把自己的体会和你从其他同学发言中得到的借鉴整理好,开展一个讨论会,题目拟定为“由生命想到的”

  二、学生自己整理,写提纲 

  三、小组交流

  四、小组代表在班内作交流,教师和学生作点评

  五、教师作总结 

  【板书设计】

  飞蛾挣扎求生 震惊(动物)

  生命  香瓜子不屈向上 敬佩(植物)珍惜生命 创造价值

  聆听心脏律动 震撼(人)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6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涵的意思;学习理解句子的方法。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引导学生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引导学生领悟三个事例中蕴含的意思,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多媒体课件3张。

  1、劳作的蜜蜂、出壳的小鸡、盛开的鲜花、千手观音图。

  2、杏林子头像。旁边配文字。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课.

  “一粒貌不惊人的种子 ,往往隐藏着一个花季的灿烂,一条丑陋的毛毛虫,可以蜕变成一只五彩斑斓的蝴蝶,因为,生命本身就是一桩奇迹.”这是中国台湾女作家杏林子对生命的感悟.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她的<生命.生命>.

  2、和我们以前学过的课文题目相比,你发现了什么?(反复两次。)是啊!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

  作题目呢?(在课题下画上“?”)其实这是作者在思考。

  3、读(我常常想,生命是什么呢?)读出思考。

  4、过渡:是啊,人人都有生命,我们却很少去关注它,思考它。作者在思索:“生命是什么?”我们也在问:“生命是什么?”

  二、理解课文:生命是什么(生命的存在)

  1、课文讲了与生命有关的3个事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边读边想,每个事例主要讲了什么内容。

  读后交流:

  (1) (飞蛾 挣扎着鼓动双翅求生), 师边板书边总结:“求生的飞蛾”

  (2)(砖缝中的瓜苗不屈向上茁壮生长)师边板书边总结:“生长的瓜苗”

  (3)(我静听自己沉稳而律动的心跳)“律动的心跳”

  2、作者用自己亲身经历的三个事例告诉了我们生命是什么?(生命是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指名说──齐读)生命仅仅就是这些吗?让我们再次去品味文本,相信大家对生命有进一步的感悟。

  三、精读体会:

  (一)、我们先来看看飞蛾求生这件事。齐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课件展示第二自然段】师:同学们都读完了,你有什么感受?

  1、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会想到什么?

  2、瞧,这只飞蛾在骚扰着作者,从“骚扰”一词中体会到什么?读句子,读出讨厌。(生读,齐读)

  “一只飞蛾不停的在我头顶上飞来飞去,骚扰着我。”

  3、正是因为这只飞蛾很令人讨厌,所以“我一伸手捉住了它。”“只要我的手指稍一用力,它便不能动弹了”,你体会到什么?后来为什么又把它放了呢?

  读句子: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着翅膀。(生读)

  可是这只讨厌的飞蛾,它竟在【课件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这是一个感叹句!要读得有力。

  4、在杏林子手中挣扎的飞蛾仿佛在对自己说什么?(这小小的生命也是要求生的。读:但它挣扎着,极力鼓动双翅。。。。。)对杏林子说什么?

  是飞蛾强烈的求生欲望让作者非常敬佩。此时,【读:我感到一股生命的力量在我手中跃动,那样强烈!那样鲜明!】

  5、飞蛾令作者震惊了!震惊什么?板书:求生的欲望

  6、我们一起来读读这段话,让大家感受到你的震惊!

  小结:飞蛾求生的努力抗争,引起了作者对生命的思考,她发出这样的感叹―――生命生命。

  (二)飞蛾求生让我明白了生命是一种抗争,那砖缝中生长的瓜苗又能给我们关于生命什么的思考呢?让我们走进香瓜子。(请默读第三自然段。)你仿佛看到了什么?

  1.出示句子,读【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体会到什么?

  2、它这样不屈向上,茁壮成长是为了什么?结果怎样?为了几天的生命。为什么活的时间这么短,它还要生长?

  3、作者连续用了两个相似的词语“竟然”、“竟”。你体会到什么?(没有想到的。出乎意料。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不可能发生的事情。)读出相关句子。(竟然冒出一小截瓜苗、竟使它可以冲破坚硬的外壳、)

  4、.就是这颗小小的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里竟然发芽了,而且还长出了一截小小的瓜苗,真是一件——(不可思议的事情。)

  师:读这段话,让我感受到你们的不可思议。(学生读第三自然段)

  3.听了你们的朗读,我的眼前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一个小小阴暗潮湿的墙角,一小截瓜苗在迎风舞动,杏林子就坐在墙角,注视着这株小小的瓜苗,她在感叹,(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着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啊!

  4、是啊,这个时候的杏林子还仅仅只感到不可思议么?还有什么?(敬佩;震撼;感动。)

  5、让我们感受到你惊讶中的震撼!(学生齐读句子。)我相信这粒香瓜子也一样写在了大家的心中。齐读。

  5、虽然瓜苗只活了几天,但它依然向我们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板书(顽强的生命力)带着感受,读课文题目――生命生命。

  (三)看到飞蛾努力求生,瓜苗不屈生长,这时,杏林子想到了自己。齐读第四自然段。你想到了什么?

  1、出示:【“我可以好好地使用它,也可以白白地糟蹋它”。】

  齐读,这句话讲了我们对待生命的两种态度,能找出两个关键词吗?(好好地使用、白白地糟蹋)

  2、怎样叫“白白地糟蹋”?(揭示理解方法:联系生活一讲就明白了)

  3、怎样叫“好好使用生命”呢?

  这句话告诉我们,任何人对待生命都可以有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既可以,也可以(

  4、那作者究竟会作出怎样的选择呢?

  请同学们齐读第三句。【一切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比较句子:

  我要对自己负责。

  我必须对自己负责。

  你发现了什么?(作者下定决心)该怎么读这句话?(指名读  齐读)

  5、作者这样说了,她是这样做的吗?让我们走进本文作者杏林子,看她是怎样对自己负责的。(介绍杏林子其人)

  课件出示:【杏林子头像及文字】

  杏林子也曾经有过美好的童年。(杏林子十二岁的时候,患上了一种非常严重的病叫类风湿性关节炎。全身百分之九十以上的关节坏死,从十二岁患病到六十一岁去世,整整五十年的时间里,她腿不能动,腰不能转,臂不能抬,头也不能随意的转动,就保持着一种姿势,在轮椅上作了整整五十年,想到了吗?杏林子说地震有五级之分,我的病痛也有五级之分,小痛,中痛,大痛,剧痛和狂痛。在他患病的五十年的时间里,日日夜夜,分分秒秒,她都在经受着病痛的折磨。)

  读了杏林子的介绍,再读这句话,【一切全由自己决定,我必须对自己负责。】老师再读:你仿佛听到杏林子在说什么?

  我想到了生命是自己的,只有自己想活下去才能活下去,只有活下去,才能做出有意义

  虚度光阴来浪费自己的生命。

  不能够白白的糟踏生命。

  6、同学们,杏林子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飞蛾一样脆弱,但她也知道,自己的生命像香瓜子一样顽强,哪怕仅仅只能活几天,也会顽强的活着。杏林子的病情一天天恶化,但她仍然忍着病痛,强烈地呼唤着――生命生命

  正是因为知道生命的不易,所以,杏林子对自己的生命格外的——珍惜;珍爱。(板书:积极的生命观)

  四.引领正确的价值观:让生命光彩有力

  1、过渡:同学们,杏林子用自己的行动,实现了“对自己负责”的庄严承诺。所以,课文最后她深有感触地说道──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理解:“生命短暂”、“无限的价值”、“活得光彩有力”。

  “有限的生命”:为什么说生命是有限的?(没有人可以长生不老,人的寿命再长,不过七八十年光景,在漫漫的历史长河中,我们的生命是多么短暂。所以,生命是有限的。)

  什么又是无限的价值?(生答)

  2、【课件 手】知道这是什么吗?

  这是一双手。这是杏林子的一双手。我们这篇文章就是杏林子靠着这样一双手,坐在轮椅上,趴在膝盖上写出来的。在杏林子患病的五十年时间里,她就是用这样一双手写下了四十多本著作,杏林子成为中国台湾最有影响力的作家。听了这些,你想说什么?

  是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杏林子)却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他活得光彩有力。

  让我们记住她的这句名言,读:除了爱,我一无所有。把这句话深深地刻在心上,再来一次: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生活中,你知道哪些人也用自己有限的生命创造了无限的价值?来举例说一说。根据学生发言相机进行朗读训练。

  课件:【虽然生命生命短暂,但是,我们却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师:是啊,虽然生命短暂,但是,却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他活得光彩有力。

  小结:是啊,同学们,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地使用自己的生命,我们都可以让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我们都将活得──光彩有力。

  五,生活如此美好,让我们走进生活,让我们从画面中去感受生命吧。

  【出示多媒体课件:劳作的蜜蜂、出壳的小鸡、盛开的鲜花、千手观音图。】

  1、“我从劳作的蜜蜂感受到了生命的存在。”你呢?

  2、学到这里,我想同学们对生命一定有了许多的感悟。此时此刻,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来,提起笔,把你的想法写下来。

  交流,点评。(注意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调动积极性。)

  六、回归课题,拓展升华

  同学们,作者为什么要用两个“生命”作题目,现在能回答了吗?她在强调什么?她想提醒我们什么?(生命宝贵,要热爱生命,善待生命;生命短暂,要珍惜生命,使自己的一生活得光彩有力。)(擦去问号)

  小结:这些都是你们对生命的感悟,带着你们的感悟,再读课题  ―――生命 生命。

  最后,请大家把你们的感受融入文字中,相信大家能读得更好。拿起书,我们一起来朗读课文。

  板书:

  生命 生命

  求生的飞蛾 求生的欲望

  生长的瓜苗  顽强的生命力

  律动的心跳  积极的人生观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7

  教学目标:

  1、掌握初读课文,纠正字音,帮助理解部分词语。大概感知文章内容,并渗透朗读方法和指导,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悄然和“生命”相遇,让人文性和工具性有机融合,浑然一体,进而让学生热爱生命,珍惜生命、敬畏生命。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让有限是生命体现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

  1、引导学生通过对语言文字的品析、感悟,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 ,善待生命。

  教学过程:

  一、在交流中入课 ——引发生命的思索

  1、写“生命”让学生读。

  2、谈自己对生命的理解

  3、介绍作者

  4、读课题

  二、在阅读中品悟:触摸生命的脉搏

  (一)、初读感知文章内容

  1、检查预习情况,读文

  2、纠正字音,理解词语

  3、感知课文内容

  (二)、深读感受生命的含义

  自由读,读边感受那些地方是你没有想到的?

  1、走进飞蛾

  2、走进香瓜子

  3、走进杏林子

  三、在思考中提炼:聆听生命的拔节

  师:是啊,生命是什么呢?这个一开始我们回答不了的问题,现在能回答出来了么?

  1、学生自由说

  2、师出示

  3、学生读

  四、在标点中抒怀:舒展生命的张力

  师:不同的人对生命有不同的感悟,我相信大家对生命的感悟也是不一样的,请你把自己对文本的感悟化作标点,加在课题上。

  总结:谢谢同学们给我的标点赋予了这么多层含义。我觉得你们加的每一种标点都是有道理的,它也提醒我们这个世界上有很多的生命存在,或者是一只小狗,或者是一朵鲜花,或者是一株小草……虽然生命存在的形式不一样,但是每一个生命都有它存在的价值。我要向大家说的最后一句话是,在以后的日子里无论遇到什么都要记住,对待自己的生命要格外地珍惜,对待别的生命要心存敬畏。

  五、在生活中追问:走进生命的林子

  师:生命是什么呢?不同的人,不同的物,不同的事会告诉我们不同的答案。窗外杨柳依依,生命就是杨柳那嫩绿的枝条;课堂上看到你们的张张笑脸,生命就是同学们如花的笑靥;听到黄鹂在柳枝间鸣叫,生命就是黄鹂那清脆的歌声。在你的眼睛中,生命又是什么呢?打开你的记忆,把五彩的生活放进来吧,拿起笔,可以以生命是什么为题写一首诗,也可以写一段生命的感言,还可以像作者一样写一件事,让大家感受到生命的存在。 (学生写作、交流,教师相机点评。)

  六、板书

  16、生命 生命

  珍惜 !敬畏!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8

  生命生命

  无锡市张泾中学  浦健

  [教学目标 ]

  1.作必要的语言积累,品味富于表现力的语句;能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学习本文通过具体事例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3.结合生活实际,理解生命的价值,培养学生积极的人生态度。

  (语言积累和语感的培养是初中语文教学的重要目标。故确立第一个教学目标 。

  “生命”这个话题相对于初一学生来说还很抽象,故作者删繁就简,从具体、细小的生命入手,便于学生认识。故确立了第二个教学目标 。

  生命的长河是没有止境的,人应该豁达乐观、积极进取、珍爱生命。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对作品中的情境作出自己的评价,从中获得有益的人生启示,故确立目标三。)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学习作者由具体现象表达思想情感的写作手法。

  教学难点 :

  体验作者的生命意识,我们应如何善待自己的生命。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多媒体设备。

  没有条件的地区可准备录音机、磁带(轻音乐)、放像机、录像带(森林大火的场面)、投影仪、投影片。

  [设计思路]

  1.  新课标非常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审美的素质、能力,要求“欣赏文学作品,能有自己的情感体验”。根据情意原理,只有真正参与才能有审美活动,因此,本文应该以学生的自主学习为主。

  2.“生命”是个深奥的话题,要让初一学生真正理解它会有一定难度,可让学生通过朗读,对课文中具体生命现象有一定的印象,再通过“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最能引起他们共鸣的语言,深入课文内涵,感受作者的生命情怀,或许可领悟生命的可贵。

  [教学过程 ]

  一 创设情境,导入  新课:

  课件出示森林大火的画面,教师讲述:

  在一次森林大火中,一个蚁穴被大火团团围住,里面成千上万的蚂蚁为了活命,紧紧抱在一起,组成了一个大蚁球,滚向火海,随着劈哩啪啦的声音,外层的蚂蚁纷纷死去,蚁球也越来越小,但它们仍然不屈地、昂然向前滚动,直到变成一个小球,但终于逃出了火海。如果你就在旁边亲眼目睹,你会想些什么?如果你是其中的一只蚂蚁,你会选择什么?

  学生自由回答

  为了生命的延续,蚂蚁不惜代价,世间万物为了不辜负上苍赋予的生命,都在顽强的生存下去。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触摸着自己的心跳,走进杏林子的《生命生命》,感受生命的可贵。

  (有声有色的画面,导语 的设计,渲染了氛围,引起学生思想的共鸣,激起学生的热情,触动了他们对生命开始思索的情怀,进而以一种积极主动的心态进入本课的学习,为实施以下的教学环节作了良好的铺垫。)

  二配乐朗读,整体感知:

  指名学生朗读课本,读时以适合本课的轻音乐相配。同时要求大家思考:

  1、请用一个比喻句描述一下你对生命的初步理解。

  2、文中哪些语句对你最有启迪或感触?

  (音乐是最好的催化剂,在它的熏陶下,通过朗读,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更直接、真切的感知,这也是进入课文情境,体会作者情感的一条有效的途径。用简洁的比喻句概括,可培养学生提炼、概括语言的能力。)

  三赏读课文,感悟生命:

  1、师:同学们,刚才在朗读后,大家谈了自己对生命的一些感悟、理解,那么作者有没有在文章中告诉我们她对生命的一些思考、理解呢?

  根据学生的回答,指导他们用怎样的感情、语调来朗读文章的最后两节,并指名学生示范朗读,然后齐读。

  (新课标要求学生“在诵读中增加积累,发展语感,加深体验和领悟”,因此,朗读应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的重要手段,让他们读中感悟。学生有了心得,朗读的感情也更充沛、真挚。)

  2、作者的这些对生命的感悟是由什么引发的?具体在哪些语段?

  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在文章的1、2、3节。学生体会朗读时的感情、语调,然后分角色男女生朗读1-3节。

  (初一的学生有很强的表现欲,分角色朗读能激发他们的参与意识和竞争意识,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此外,让学生体会作者由小事引发深刻思考的以小见大的写作手法,突破本课的教学重点。)

  3、小组讨论:三个事例为什么这样排列?它们蕴含的意思侧重点有什么不同?从作者对生命的呼喊中,你又有什么新的感悟呢?

  学生小组讨论时,教师巡回指导:三个事例内涵的辨析,意思的深浅;学生谈感悟时应鼓励他们畅所欲言。

  (学生合作研讨交流,教师适当点拨。在这师生的互动中,学生的思维互相碰撞,产生了更多火花,相互的交流,也训练了口语的表达能力,本文的教学难点 也得到突破。另外,新课标明确了语文具有人文性,教师应适时培养学生的人文素养,促成他们正确的生命观、价值观的形成,也可提高学生整体的语文素养。)

  4、如果时间允许,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提出自己还有不理解的地方。

  四 拓展练习,加深感悟:

  学完文章,我们感觉到,只要我们细心的观察生活中的种种生命现象,用心灵去体验它们对生命的珍视、渴望,我们就会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你在生活中还见到哪些类似的现象,你的想法是什么?

  仿照作者这篇文章的结构形式,由生活中的事例引发思考,请你就生活中见到的其他类似的生命现象,写一段文字。要求:先描写现象,再写感悟,字数100字左右。

  (“学以致用”,这道写作训练题,就是让学生对所学知识加以巩固,从中得到新的体会与认识,达到一堂课的目的:学生学到了什么,学会了什么。)

  五 课堂小结,归结板书:

  今天,我们一起乘坐作者的生命旅车,经历了一次探究生命的情感之旅,旅程已接近尾声了,你能用一句话来概括这次旅途中你最大的收获吗?

  学生回答,归结板书

  同学们说得很好,只要我们能珍惜生命中的点点滴滴,顽强地翻越生命中的一座座山峰,我们一定能见到自己生命的大海。

  [资料链接]

  杏林子,本名刘侠,女作家,12岁时染上了类风湿关节炎,后来病情恶化,但她忍着病痛,写了四十多个剧本和许多散文。

  [作业 设计意图]

  课外阅读田彩虹的《生命的问句》,这是一篇与课文的思想主题相近的文章,让学生阅读训练,拓展延伸课堂的内容,有利于新课教学目标 的巩固。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19

  (一)情境导入  :

  师: 有没有同学曾经算过人的一生到底有多少天?人的生命只有两万多天,而在座的各位你们已经用尽了生命力差不多1/9的时间,我们不禁要深深叹息:人生是如此短暂!但是在如此短暂的人生中,我们可能面临许多选择,我们可能选择坚强、勇敢和快乐,也可能选择脆弱、逃避和悲伤,甚至是死亡。

  今天我要介绍的文章《生命,生命》,作者杏林子,她在12岁的时候就染上了风湿性关节炎,后来病情不断的恶化,差不多全身关节都损伤了,她的肉体和精神都受到极大的折磨,但她并没有因此荒废甚至放弃生命。为什么她会如此强烈的呼喊“生命,生命呢?!同学们请看到课文,看看从中你会得到哪些体验?

  (二)整体感知

  师:要熟悉课文还是得用老办法,请同学们大声地朗读课文,注意要读准字音;看看文章写了哪几个事例?

  提示:可抓住文中的词语概括或者看到标题下的预习提示,预习提示里边告诉我们文中有三件事,是那三件?请用红笔把这句话勾下来。

  板书:飞蛾         香瓜子        心跳

  从这三件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和主角来看都个有侧重,看到相应的段落,第一件事写小飞蛾在险境中还不断挣扎,虽然这种挣扎想对于“我”的力量来说可以微不足道的,但它还是不放弃求生的努力,简单一点来说这是一种什么?一种求生的欲望。(板书)“生之欲望”;

  第二件事写香瓜子在没有阳光、没有泥土的砖缝中“冲破坚硬的外壳”长出一截小瓜苗,虽然它仅仅活了几天但它毕竟存在过,说明它怎么样?看到第二段最后一句话,“那一股足以擎天撼地的生命力,令我肃然起敬”,是不是说明小瓜苗的生命力旺盛。(板书)“生命力”;

  第三件事情“我”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大家都知道心脏的跳动是生命活动的标志,静听心脏的跳动感受自己的生命,说明作者具有强烈的生命意识,请看到文中的“这就是我的生命”,这说明什么,说明第三件事强调的主题是(板书)“生命”。

  (三)研读赏析(选读)

  1、师:请从以上三个事例中,选出你感触最深的事例,说说为什么喜欢。大家可以畅所欲言,可以是只谈课文的事例,也可以谈自己的感悟。

  生:喜欢第一个事例,喜欢的是飞蛾的顽强抗争精神;

  喜欢第二个事例,生命的价值在于奋斗,如张海迪的经历;

  喜欢第三个事例,联想到自己,我们应该对自己负责。

  过渡:好,我们说这篇文章之所以如此震撼我们,是因为思想内容深刻,而深刻的思想,又靠准确生动的语言来表现。下面我们来看看生动的语言具体是怎样在文中表现出来的。

  2、(寻读):师:我们以第二段为例,请同学们寻找课文中用得非常好的词语,用圆圈标出来,想一想为什么用得好?(四人一小组,讨论回答)好,各种的发言意见基本上已经把富有表现力的词语找出来了, 我们大家一起来听一听:

  “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写出小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肃然起敬”是发自心底的敬佩;

  “冲破”、“不屈”体现生命的顽强;

  “仅仅”写出小瓜苗在没有阳光泥土的恶劣环境下,体现出对生命的执着;

  “擎天撼地”体现生命顽强;

  “竟然”突出我的惊喜。

  教师小结:这些富有表现力、生命力的词句是很能表达作者的情感的,也才使得文章显得更为生动,朗读时特别应注意把握朗读技巧,要注意语速、语调、停顿、重音,在理解内容的基础上,有感情地加以朗读。

  (指名学生范读并评议;着重讨论朗读时对重音的把握;再齐读感受作者的情感。)

  过渡:我们说无论怎样微弱的生命,都具有不可思议的生命力,作者从小现象悟出大道理是很能启发人的,同时,她对生命的思考也由此展开。

  3、研讨:下面请同学们齐读最后三段从文中找出作者对生命的三点思考,加以归纳概括:

  a、 必须对自己负责,好好地使用生命,让人生更有意义;(板书)意义

  b、应该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对待生老病死;(板书)价值

  c、 将目标、信念付诸于行动。珍惜生命,为生命努力奋斗。(板书)诊视与奋斗

  这是作者对生活中的小现象联想到生命的哲理的归结。

  (四)体验反思

  1、读完全文,你感受到什么?请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生命的认识或者说是感悟。

  生:生命只有一次,应好好珍惜;

  生命是宝贵的,应该活得精彩。  

  (同学的发言,没有与具体生活实际相联系,这样大家自身对生命感悟的进一步深入挖掘也会受到阻碍,体会一定要具体,还要有真情实感。对生命的认识可以不局限在意义、价值与奋斗方面)

  师:我帮帮你们例如这样,请用“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 的格式说话,再联系到生活实际,我们日常生活中看到的或者是听到的。

  示范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著名作曲家贝多芬又瞎又聋,但他自强不息与命运抗争,终于“扼住了命运的咽喉”。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张海迪阿姨下半身不遂,但她顽强与命运抗争,而《轻椅上的梦》成了激励青年上进的明灯。

  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奋斗而美丽,我感受到生命因为有无限的价值而美丽,我感受到生命因为助人为乐而美丽,等等。

  老师小结:不知道在坐的各位有没有看过《钢铁是怎样炼成的》?里边有一小段非常经典的话:“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而今天我们学习了这篇课文,我们更应该思考我们应当如何生活,应该怎样让我们的人生更有价值。

  (五)比较阅读:

  好,现在请同学们读课后美国作家克伦·沃森写的《生命 生命》,比较比较,你更喜欢那一篇,为什么?(见书)

  相同点:文章的主旨是相同的

  不同点:杏林子文章以三个故事引发三点思考,沃森的文章则是细致地描写受伤的蜜蜂极力挣扎,顽强生存下去。

  (六)总结概括

  今天我们对课文的学习就到这里了,文章到此虽然结束了,但生命的长河永无止境。愿每一位同学都珍爱生命,珍惜时间,让人生更有意义。最后请大家把你的右手放在你的心上,在贝多芬的《命运》中感受一下来自自己生命的声音。

  (七)布置作业 

  1、积累课后“读一读,写一写”的九个词语,连词成段。

  2、将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20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积累好词佳句。

  2.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揣摩其中蕴含的深意。

  3.感悟作者对生命的思考,懂得珍爱生命,尊重生命,善待生命,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

  教学重难点:理解三个事例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课时:第二课时

  教学用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复习,理清脉络

  1.今天我们一起来探讨一个话题:生命是什么呢?这个问题很多人都在思考着,都有着自己的解释,我们来读读。

  出示关于生命的名言。

  生命是一条艰险的狭谷,只有勇敢的人才能通过。──米歇潘

  生命如流水,只有在它的急流奔向前去的时候,才美丽,才有意义。──张闻天

  生命在我绝不是一截“短的蜡烛”,它是一个辉煌的火把,在我将它交给下一代之前,   要使它燃烧的越亮越好。

  ──肖伯纳

  2.上节课我们在《生命 生命》中认识了一位作家,杏林子,在她的眼中,生命又是什么呢?今天就让我们再次走进她的文字中 ,你将对生命有更深的感悟。一起读课题。(板书课题)

  3.还记得文中的三个小故事吗?谁能用简洁的语言带我们回忆一下?(板书:飞蛾求生、瓜苗生长、心脏跳动)

  二、精读课文,深入理解

  1.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个故事。用心朗读,找出最叩击你心灵的句子。

  (1)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联系上下文来来理解。

  “稍”:体会飞蛾当时所处怎样的困境;

  “挣扎”、“极力”:体会飞蛾强烈的求生欲以及它对生命的珍爱。

  (板书:珍爱生命)

  (2)指导朗读,读出飞蛾强烈的求生欲和作者的震惊。

  (3)总结:那个时候作者明白了,生命其实就是……

  2.飞蛾求生的欲望令我们震惊,那一截小小的瓜苗又带给我们什么感受呢?默读第二个故事。

  (1)抓住“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冲破”“砖缝”体会瓜苗生存环境的艰难,体会其生命力的强。

  (2)指导朗读,读出瓜苗顽强的生命力。

  (3)总结:那个时候作者明白了,生命其实就是……

  3.面对困境极力求生的飞蛾,面对困境顽强生长的瓜苗,都在让作者思考着、震惊着。以至于当她听到自己那沉稳而有规律的心跳是竟被深深地震撼了。

  出示课文,读。

  (1)出示资料,体会杏林子生活的不幸和坚强。

  (2)用笔画出两种不同的人生态度。

  (3)出示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无限的价值。

  总结:生命是……

  三、升华感情

  (1)每个人来到世界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都是茁壮成长的少年,我们都有一个强健的体魄,那我们又该如何对待生命呢?(课件出示)

  生命!

  生命!

  我要(         )!

  我要(         )!

  我要(         )!

  (2)朗读

  (3)再读课题。

  四、布置作业

  老师听出了你们对生命的感悟,那么在课下把它写下来吧!

  板书设计:

  19 生命  生命

  飞蛾求生

  珍爱生命

  瓜苗生长

  创造价值

  心脏跳动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21

  3、生命  生命

  一、教学目标 

  1、  培养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能力。

  2、在阅读课文时,能手脑并用,及时划出关键词语,理解课文“由事悟理”的写作思路。

  3、了解比较阅读的一般方法,在实践中体会“比较是最好的鉴赏”。

  4、因文悟道,引导学生善待自己、善待他人、善待一切生命,进而思考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

  二、教法和学法分析

  (一)教法

  1、组织学生开展多种形式的朗读。朗读时,除了要求学生读准字音,还应对学生进行正确处理句内停顿、正确处理轻重音等朗读技巧层面的指导。这是因为,有效的朗读不仅能使学生更准确地感知课文,拉近读者与文本、读者与作者的距离,而且能使学生的语感在实践中得到培养,为感悟文本打下必要的基础。

  2、相机组织课堂讨论,在讨论中体现“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本文的讨论建议抓住以下两点:①三个事例蕴含的意思分别侧重哪一方面?对人生的三点思考分别侧重哪一方面?设计这一讨论题的目的在于让学生读懂课文,理清文章由“所见”到“所想”、“所悟”的思路。②组织学生开展课文与课文练习二所附克伦·沃森一文的比较阅读。需要注意的是,由于所面对的是刚升入初中的七年级学生,他们对比较阅读还是很陌生的,因此,教师应该对“比较”的切入点作必要的指导。学生在研讨过程中,如果能对比较阅读有所了解,能够在比较阅读的基础发表自圆其说的观点,那么,应视为达到了教学的目标。

  (二)学法

  1、  掌握一些用普通话朗读的技巧。

  2、通过划、注关键词语,快速筛选有效信息,把握文章思路。

  3、在发表自己的观点时,做到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表达完整。

  三、教学过程 设计

  以两教时安排本课教学。第一教时侧重指导学生研读课文,第二教时侧重课文与课文练习二所附文章的比较阅读。

  (一)   导入  课文,引起注意,催动兴奋:

  在大千世界里,我们面对一件事、一种物、一个景、如果能静下心来,细加咀嚼、品味,说不定能有一种别样的感悟。比如,人体自身坚硬的牙齿,往往早早掉下,于是制造假牙成了生活中不能缺少的一个行业,而柔软的舌头却能与人的生命共始终。这看来是一种十分正常的生理现象,但有人却因此引出了对“刚”与“柔”辩证关系的哲学思考,发出“至柔者至刚”的感慨。

  要求学生说说类似的体悟事例,先小组交流,再推选代表课堂发言,教师在此基础上导入  新课。

  (二)朗读课文,感知文本,走近作者。

  先教师范读,在范读课文后三节时,语气语调应有从舒缓到略显高亢的变化过程,以反映作者经历了凝重的思考而顿悟的心路历程。再学生仿读,这既是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文本的需要,也是让学生在情感上走近作者的需要。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本文的写作思路是怎样的?引导学生通过圈划“那种生之欲望令我震惊”、“常常想”“擎天撼地的生命力”、“心跳”“给我极大的震憾”、“有意义的人生”、“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绝不……绝不……”等词句,理清本文的思路,并明确:呼唤生命、思考生命的意义,抒写自己“让有限的生命发挥出无价的价值,使我们活得更为光彩有力”的人生感悟,这是全文的重心所在。

  (三)   品味课文,探究研讨,走进文本

  分组品读课文,并让学生提出相应的问题,教师筛选归纳共性问题后板书:

  1、对待“骚扰”“我”的飞蛾,“我”由“原想弄死它”到“忍不住放了它”,促成这一变化的关键是什么?

  2、写小瓜苗是“茁壮成长”、“昂然挺立”却“仅仅活了几天”,这是否矛盾?为什么?

  3、第二段文字中,“竟然”、“竟”、“仅仅”等文字在表达上有什么作用?

  4、第三段中,“沉稳”一词能换成“沉重”或“稳重”?为什么?

  5、概括三个事例并归纳其各自蕴含的意思。

  6、三个事例中,其中两个都涉及小生命,这样安排有何用意?

  7、作者静听心脏的律动,引出了对生命的哪三点思考?这三点思考呈怎样的关系?作者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思考?

  学生围绕上述问题展开研讨,然后课堂发言,最后或由学生、或由教师归纳明确:

  1、促成变化的关键在于“我”感受到了飞蛾的“生之欲望”。生命都是自我珍惜的,飞蛾如此,何况人呢?全文所写的是生命本身,作者开笔就扣住了题目。

  2、这样写并不矛盾。这从小瓜苗恶劣的生存环境(砖缝中、没有阳光、没有泥土)可找到答案。也正因为生存环境如此恶劣,而小瓜苗却能生长出来,让人不能不被它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撼。

  3、“竟然”、“竟”的运用,反映小瓜苗出乎意料的生命力。

  4、这是一组近义词,以置换辨析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是一种学习方法的指导与实践。此时心脏跳动的声音,是通过听诊器传递的,因而用“沉稳”一词是准确的。也不能以“微弱”一词置换,除了声音由听诊器传递而已不能称“微弱”外,“微弱”如与心脏跳动对应使用,指的往往是生命重危的迹象。

  5、本题可以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第一个事例:小飞蛾的“生之欲望”感动了“我”;第二个事例:石缝中的小瓜苗的诞生让我“感受到了生命力的强大”;第三个事例:静听自己心脏的律动,使“我”陷入对生命、人生的沉思。

  6、在人类眼中,小小的飞蛾实在不屑一顾,一粒瓜子,同样微不足道。飞蛾所表现出来的对生的渴求,瓜子的萌芽吐叶,这里“形体”与“精神”,“形体”与“力量”构成巨大的反差,而这一巨大的反差,又成为震撼人们心灵的根本原因。作者这样安排,正反映了构思的巧妙。

  7、第一点思考是“必须对自己负责”;第二点思考回答了怎样对待生命的短暂、怎样对待生老病死;第三点思考已将信念付诸行动,为生命奋斗,“勇敢活下去”。这三点,呈层层递进关系。联系到作者自小病魔缠身,在长期同病魔作斗争的同时,还笔耕不辍,在文学道路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她的这一番体悟,更值得我们每一个健康的人咀嚼、深思。

  (四)   跳出文章,拓展思维,陶冶情操:

  可以围绕以下若干问题展开:①试就作者的三点思考,从生活中找出一两个相应的例子。②我该怎样做,才算珍惜了自己的生命?

  关于上题①有:与第一点思考相应的例子如:欧阳修在已经名扬天下的情况下,仍旧不断修改自己的文章,别人问其原因,他回答说是“怕后生笑话”;日寇侵华期间,梅兰芳息影舞台,蓄须明志等。与第二点思考相应的例子:雷锋只活了22岁,却发挥了无价的生命价值;张海迪高位截瘫,自学成才;

  关于上题②,要求谈出真实感受是关键,努力避免套话,大话。

  设计以上教学环节的目的,一方面是打开学生的思维,锻炼他们的口语交际能力,另一方面,设计这样的发言环节,也是为学生们展示自己学习本文所得提供了一个舞台。

  (五)   比较阅读,培养初步的鉴赏能力

  如果说前四个教学环节的设计,主要是引导学生读懂课文,进行“理解性阅读”的话,那么本环节实质上已深入到“鉴赏性阅读”阶段,当然,由于鉴赏主体是七年级学生,因而,活动的展开必须与他们的认知水平与思维特点相适应。

  1、根据要求速读克伦·沃森一文;

  ①概括该文写了哪一件事?

  ②被“踩入沙土里的”蜜蜂,经历了怎样的奋斗过程?划出相关词句。

  ③“我”跪的动作,反映了怎样的内心感受?

  2、两文比较说说你更喜欢哪一篇?为什么?

  ①教师提示:在思考“为什么”时,可从语言、构思、主题等多个角度入手,选择一个角度进行比较,陈述理由。

  ②学生交流。侧重从言之有据、言之有理、表达清晰完整的角度去评价学生的发言,而将见解的深浅程度作为评价学生发言的第二因素。另外,从学生个性兴趣角度看,有的人喜欢形象描写与理性思考相结合的文章,有的人喜欢文学色彩比较强的文章,应该尊重各人不同的爱好。

  四、教学设计反思

  本文是一篇略谈课文,教学设计时重点思考之处及其理由是:

  1、强调朗读。读是感知课文的第一步,同时,能否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也是检测学生感知、感悟课文程度深浅的尺度之一。读的形式的单一甚至缺失,是相当长时期内语文教学领域不容忽视的问题。读应该贯穿语文教学的始终。

  2、略读训练是一种略去或绕过文章中的某些次要方面,迅速掌握全篇的大意和纲目,抓住要领和主旨的阅读技能的培养训练。本文教学设计反复要求学生通过圈划关键词句以快速筛选有效信息,在阅读的基础上概括、归纳,正是体现了略读训练的落脚点。

  3、尝试同题文章的比较阅读。“比较是最好的鉴赏”,培养学生对文学作品的初步的鉴赏能力,是“课标”提出的明确要求。由于学生刚刚进入初中,对文学鉴赏可以说还处在尚未入门的阶段,因此,如何确定目标就显得十分重要了。教学设计将评价学生的鉴赏深浅程度放在次要的位置,也是基于激发兴趣的考虑。如果现在就将鉴赏的要求提到一定的高度,让学生视鉴赏为畏途而不是一种美的享受,则可谓“欲速则不达”了。

  五、教学资源汇编

  (一)   背景知识:见课文有关注释。

  (二)   练习题设计及答案:

  1、同桌两人课文朗读练习:

  2、将自己对本文两篇文章的初步鉴赏所得写成文字,在课后作进一步交流;

  3、搜集古今中外歌咏生命、礼赞生命、思考生命的文章或警句格言,办一期以“名人眼中的生命”为主题的墙报。

  (三)   相关资源:

  保尔·柯察金关于生命的一段名言:人,最宝贵的是生命。生命对每个人只有一次。这仅有的一次生命应当怎样度过呢?每当回忆往事的时候,能够不为虚度年华而悔恨,不因碌碌无为而羞耻;在临死的时候,他能够说:“我的整个生命和全部精力,都已经献给了世界上最壮丽的事业——为人类解放而进行的斗争。”(转引自[苏联]奥斯特洛夫斯基《钢铁是怎样炼成的》)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篇22

  一 感悟飞蛾的生命形态

  1 复习旧知 导入新课

  导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已经初读了课文《生命 生命》,这节课让我们和中国台湾著名女作家杏林子一起继续探讨有关生命的话题。

  齐读课题。

  师:生命是多姿多彩的。我们每个人都拥有自己对生命的理解和感悟。那么作者杏林子又是通过哪三个事例引发她对生命的思考呢?

  师根据学生的回答板书: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静听心跳

  师:是的,作者就是通过“飞蛾求生 瓜苗生长 静听心跳”这三个事例引发了她对生命的思考。这节课让我们走进杏林子的心灵世界,走进文章的第一个事例:飞蛾求生

  大屏幕出示学习要求: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找到最能震撼你的句子,多读几遍,并说说自己的体会。

  生自由默读第一段。

  指导朗读句子:但它挣扎着……那样鲜明

  师:谁能把震撼你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指名读句子,大屏幕出示句子。

  师:你体会到什么?

  让我们一起替飞蛾表达它对生命的渴望吧。  齐读句子

  师:有人说,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的读书才能读好书,现在就请你们化身为这样一只飞蛾。

  (请一生起立)你现在就是这样一只飞蛾,请问此时你在想什么?

  你能把你的想法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指名读,生评。师:相信你一定能读出来的。

  (学生读的好,师评:你已经把飞蛾的内心表现的淋漓尽致了)

  请一生起立。

  师:你现在就是那只被作者捉在手中的飞蛾,请问此时你会说什么?

  生说(对杏林子说—— 对自己说——)。师:让我们听出你自力更生的决心吧!

  (请一生起立)这只飞蛾,你现在正在作者的手中,请问此时你最想做什么?

  一生说。师:那就让我们感受你逃生的力量吧!

  指名读。让我们一起学着他齐读这个句子吧。

  师质疑:据我所知,你们一只飞蛾平均只能活9天,为了这短短的9天,你们在作者的手中挣扎了1分钟,10分钟,甚至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你们这么做究竟是为了什么呢?

  生:活下去。师追问。

  齐读:让我们以最洪亮的声音替这只可敬的飞蛾表达它强烈的求生欲望吧。

  生入境感受生命。

  生伸手:此时在你手中的就是那只挣扎着的飞蛾,此时此刻你感觉到什么?

  那么作者又会怎么想呢?

  大屏幕出示:飞蛾那种求生的欲望令我震惊,我想————————,我忍不住放了它。

  一生答。

  小结:一只只能活9天的飞蛾,当它面对生命的威胁时,无论怎样危险,无论能否逃生,它都没有生命,飞蛾求生的欲望是多么强烈呀!这就是 生命 生命 

  二 感悟香瓜子的生命形态

  师:一只只能活9天的飞蛾,当它面对生命的威胁时竭尽一切去逃生,那么一粒掉在砖缝的香瓜子,它又会怎样的对待自己的生命呢?

  大屏幕出示图片,你看到了什么?

  师:那么作者又会怎么写香瓜子的生命呢?

  生快速阅读第3自然段,找最能打动自己的句子。

  大屏幕出示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即使它仅仅只活了几天

  一 生自由读句子,想体会。

  生汇报,指导朗读。相机板书

  * 读出生命的顽强

  指名读。点评。指名读。

  2 读出震惊

  指名读,生点评。引出读书方法:抓住关键词语读课文。

  齐读。

  二 看着它茁壮的身影,你想对它说什么?

  齐读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这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

  三 探索生活中顽强的生命力。

  大屏幕出示图片,你想对他们说些什么?

  齐读句子:那小小的种子里,包含这一种多么强的生命力呀!

  四 小结:多么顽强的生命呀,即使只是一粒香瓜子,即使没有阳光,即使没有泥土,即使只能活几天,它也要勇敢的活着,也要让这短暂的几天焕发光彩,这就是 生命 生命

  三 感悟生命意识

  师:多么顽强的生命呀!这哪里是在讲飞蛾求生,瓜苗生长的故事,这分明就是一曲生命的赞歌!

  师深情讲述杏林子的故事,并出示图片,资料。

  师引读句子:这就是——,单单属于——

  入境感受生命

  生摸脉搏,师引读:这就是——,单单属于——。追问。

  过渡:生命就掌握在我们自己手中,你打算怎样使用它?

  (引导从学生的生活实际谈)

  师:作者又是怎样对自己负责的?

  大屏幕出示图片及作者简介,生自由阅读

  生谈。

  师:她就是这样对自己负责的。作者深深的珍爱着自己的生命,让我们把她的这句名言深深地刻在心里——齐读:除了爱,我一无所有。

  小结:这就是一位饱经岁月沧桑地老人对生命做出的深沉的思考,这就是 生命  生命

  四 探索生命的意义 

  师:无论是奋力求生的飞蛾,顽强生长的瓜苗还是静听心跳都让作者感受到生命的伟大,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实现了对自己负责的承诺。那么,她究竟想告诉我们什么呢?齐读文章的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

  指名生回答。

  出示句子:虽然生命短暂~~~~~~~~无限的价值。

  生谈体会并说说还有哪些人用自己有限的生命体现了无限的价值?(雷锋,张海迪)

  师相机引读:虽然生命~~~~~~~无限的价值。

  小结:只要我们每个人都好好的使用自己的生命,使自己活的充实,为社会做出贡献,那么我们每个人都可以让有限的生命体现出无限的价值。雷锋,张海迪他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向世人表达了积极的生活态度,那么作者杏林子呢?

  生谈作者是怎样做的。

  小结:作者杏林子用自己光彩有力的生命历程作出了响亮的回答,这就是一位强者对生命不屈的挑战,这就是一位勇者对生命的神情呼唤,这就是  生命 生命

  五 走进生活 探讨生命之外延

  1 大屏幕出示图片,播放音乐。

  师:看完之后,你感受到什么?(2名学生谈感受)

  能不能用这样的格式说:我感受到:生命因为——而美丽

  师生共同探讨。

  师小结,大屏幕出示:生命因为自强不息而美丽

  生命因为顽强拼搏而美丽

  生命因为蓬勃向上而美丽

  这就是生命的真谛。同学们,作者虽然离我们远去,但她对生命的热爱却深深的激励着我们,让我们牢牢记住她说的这样一句话:虽然生命~~~~~~无限的价值。(齐读)

  2 出示一组名言,生自由阅读。(配乐)

  生谈:生命是什么?

  3 小练笔:同学们说的真好,如果把你们所说的写下来,那就是一首有关生命的诗歌了。

  生自由写,生深情朗诵所写诗歌。

  结束:生命是废墟里的一朵花,生命是沙漠里的一滴水,衷心的祝愿每一位同学都能珍惜生命,健康成长。

  最后向同学们推荐几本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生命  生命》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