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微信扫码分享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精选15篇)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侧坐莓苔草映身”的感觉,有“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遥招手,怕鱼惊”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偷”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偷”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偷”,诗外有着“打”,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偷“,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2

  《池上》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浮、萍”。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

  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

  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

  中的“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

  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

  荷花池塘里。

  4、学生齐读题目。

  5、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

  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

  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诗歌。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

  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

  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

  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

  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3

  对韩莉老师执教的《古诗两首》的评析(《池上》和《小儿垂钓》)

  韩莉老师本次执教的是苏教版第八册的第20课——《古诗两首》,分别为《池上》和《小儿垂钓》。

  这两首诗都是描写古代孩子的童年生活,它很能引起学生的共鸣,因为童年都是快乐的,无论古代还是现在。本节课中,韩老师力图创设、体现和诗文相吻合的氛围,让学生感受到诗中孩子的有趣、天真,去有滋有味的诵读,轻松的学古诗。

  古诗教学的精髓是诵读,古诗教学的课堂应该是书声琅琅的课堂,课程标准各学段古诗文阅读的教学目标中也都强调了“诵读”二字,要求在读中体味作品的内容,读中体验情感,读中感受语言美。古诗文的教学应真正贯彻“以读为本”的理念,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理解、感悟、体验、积淀。

  把握住这一点,韩老师精心设计了“三读”:初读,正确流利;再读,读出画面;三读,不同形式读得兴趣盎然。层层递进,整个教学过程十分的轻松、愉悦。

  我们都知道,一直以来,课内古诗文的教学中,绝大多数教师还是秉承传统,采用“讲解法”,即“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如此,古诗中最具光华、最耐人寻味的意蕴常遭忽略,学生自读感悟,从诗中读出自己的独特体会、读出自己的想象力和鲜明的个性的时间和空间都很少。实际上,“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由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课程标准》)因此,教师应让学生直面经典:自己读解,自己感悟,自己体会。

  韩老师很好地把握住了这一点,课堂上,没有刻意花精力去逐字地讲解,没有担心如何翻译成现代文,不需要学生字字会解释,句句能分析。这样,学生在一个轻松的环境中,渐渐理解,慢慢受滋润,能根据自己的理解去认识这两个和他们一般大的孩子,开心地学,有趣地读,多多地记。

  “语文课程应该是开放而富有创新活力的。”(《课程标准》)古诗文教学的课堂当然也应该如此。正如黑格尔所说的:“就诗的表现方式来说,诗显示出整体艺术,所以在诗的领域里,其他各门艺术的表现方式也用得上。”韩老师利用这一点,充分解读教材,把握住《池上》这首诗独特的韵律美,打破学科之间的界限,将音乐带入课堂,让学生将古诗唱出来,孩子们唱得兴趣盎然,也令我们眼前一亮,原来古诗还可以用音乐表现出来!

  另外,我们注意到了一个细节:韩老师在教材的处理上做了一些细微的调整,将《小儿垂钓》放在前面执教,可能因为学钓鱼,和我们这里的孩子的生活更接近,孩子们学起来也更有兴趣;同时,相对于《小儿垂钓》,《池上》语言更加直白,在人教版的教材中,这首诗是在二年级学习的。

  古诗文的教学,如何更新观念,优化教学,让这经过一代又一代人以生命参与和证明了的古典文学精华,从学生口中渗融于他们的血液里,芬芳在他们的生命中,现在、将来都是很值得我们去研究的!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4

  一、教材分析:

  《古诗两首》中的两首古诗均传神地刻画出天真可爱的乡村儿童形象,给了我们无限的遐思、纯真的童心和朴素的美感。《池上》描绘小娃偷采了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小儿垂钓》描绘了一个乡村儿童在河边学钓鱼的情景,流露出浓郁的生活气息。

  ★ 二、教学要求:

  小池

  1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 、学会诗中出现的两个生字 “浮、萍 ”。

  3 、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小儿垂钓

  1. 逐字逐句理解《小儿垂钓》的意思,体会钓鱼的孩子的天真、可爱。

  2. 学习生字“钓、蓬、遥、稚”,理解“蓬头、稚子、垂纶、侧坐、莓苔、映、路人、借问、遥、招手、鱼惊、应”的意思。

  3. 背诵课文 

  ★ 三、教学重难点:

  1 、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 、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小儿垂钓》,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 、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 、品味古诗语言,抓住 “偷采 ”、 “不解 ”、 “藏踪迹 ”等词语感受诗 人炼字之妙。

  ★ 四、教学时间:两课时

  ★ 五、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 池上》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 、师:现在已是初夏时节,星期天我路过南湖边的一个小池塘时,看到有几朵小荷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我想到了诗人杨万里《小池》中的 “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 ”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 、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 、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上发生的事,它 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4 、学生齐读题目。

  5 、简介作者白居易。

  (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 2)     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

  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 “讽喻诗 ”。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 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 、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 、检查初读情况。

  (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 读准后鼻音:撑、艇、萍;

  ② 学习新词: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 2)齐读诗歌。

  (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 、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 、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 (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 ——小娃偷采莲。

  1 、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3 、学生交流 “看 ”到的画面。

  (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 “莲叶何田田 ”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 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 小娃偷采白莲图 ”起个题目)

  ③ 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 “偷 ”,结合自己小时侯 “偷偷 ”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④ 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 ——景美童心纯

  1 、提问:小娃 “偷采白莲 ”不会被发现吗?

  2 、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 “偷采 ”之事。)

  3 、抓住 “不解 ”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 、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 、《池上》赏诗会 ——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 、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 、背诵课文。 

  2 、默写《池上》。

  3 、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第二课时

  《 小儿垂钓 》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

  1. 导入诗题

  2. 理解诗题

  (二)理解诗句

  1. 朗读全诗

  2. 回顾方法:我们怎样理解诗句(读诗→释词→调序→解句)

  (三)总结练习

  1. 指导朗读、背诵。

  2. 根据这首诗,想象出一幅画。

  3. 教师总结。

  (四)巩固练习

  1. 形近字组词

  钓(  ) 稚(  ) 遥(  )

  钩(  ) 准(  ) 摇(  )

  2. 多音字组词

  3. 读下面诗句,先解释划线的词语,再解释诗句意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4. 背诵《小儿垂钓》

  《小儿垂钓》案例:

  师:小孩正在专心致志地钓鱼,行人匆匆走来向他大声提问,他心里会怎么想

  生:这么大的声响会把鱼儿吓跑的。

  生:千万别再叫喊了,不然我就捉不到鱼了。

  生:我应该做个手势让行人不要再叫喊了。

  师:如果你是那个小孩,你会对行人做什么手势

  (请学生边演示,边说说手势的含义)

  生:(做摆手的动作)让行人不要叫喊了,免得惊吓了鱼儿。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开,不要打扰我钓鱼。

  生:(做手指向外甩的动作)让行人走近说话,这样就不会影响我钓鱼了。

  师:你认为课文中的那个小孩做的是什么手势

  生:那个小孩做让行人走近的手势,行人走近后轻轻地回答他的问题,这样就不会吓跑鱼儿。

  生:我也认为这样。小孩子愿意回答行人的问题,只不过不想惊吓鱼儿,所以让行人走近说话。

  生:我想那个小孩应该先摆手让行人不要大声叫喊,再招手让他过来轻声说话。这样既帮助了别人,又不会把鱼儿吓跑。

  师:大家说得非常对。这位乡村小男孩十分机灵,他陶醉在垂钓乐趣之中的时候,还不忘帮助别人,真是十分可爱。老师想,同学们也愿意像这位小男孩一样处处乐于助人吧。

  [评析 ]

  孩子的灵魂嫩如面粉团,不当心碰它一下,你的指纹就印在他的灵魂深处。随着他的年龄增长,那指纹就发展成脑组织纹路,发展成一种人生方式。因此教师在教书育人的过程中,应从细微之处塑造儿童健康向上的美好心灵。这位教师正是从一个不引人注目的小动作出发,让学生进行发散思维,同时结合行为规范的准则,引导学生养成礼貌待人、乐于助人的好习惯、好品质。

  ★ 六、板书设计:

  20    古诗两首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遥招手

  小儿垂钓                        怕鱼惊

  不应人 

  ★ 七、教学后记:

  童年 —— 《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读这两首诗,我想到了自己的童年,在我读小学的时候,偷采莲蓬,小河垂钓那是发生过的。我在写自己童年故事时,这些事早已经入文了。我没有白居易、胡令能的才气,将这些小事入诗,这足以证明自己的创造力存在问题。

  现在的孩子,能做这些事的越来越少了,即使垂钓也不会有 “侧坐莓苔草映身 ”的感觉,有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 ”情境,这首《小儿垂钓》美就美在最后两句 ,但孩子哪能体会到这种美呀,这不得不让我对现在孩童缺失的世界感到怜惜。当然,不可能学什么,孩子就有什么体验。其实这首诗还是可以排成童话剧让学生表演的,在排练过程中,他们也能体会到 “遥招手,怕鱼惊 ”的童趣。

  享受孩子的童年,那是因为孩子有着非常有意思的创造。《池上》 “偷 ”字用的多好呀!其实那就是真实的,孩提时代,这种 “偷 ”是会经常发生的,虽然大人们不允许孩子这么做,怕影响孩子的未来,这种偷被父母知道后一般要换回一顿打,诗中有着 “偷 ”,诗外有着 “打 ”,一偷一打,其实就构成了美好的童年回忆。所以,在课堂上我们要把这种真实传递给孩子。但不要让孩子模仿 “偷 “,因为模仿就不美了,那就是自己的大脑有问题了。

  童年的事还是很多的,现在孩子也有着过去孩子所没有的世界,所以学习这课,背诵这两首诗,就是引导学生明白自己的童年小事,其实不小,写不出诗来,是非常有意思的。

  这两首诗非常简单,学生背诵下来,老师稍微点拨,他们就理解了。所以,我个人认为,理解这两首诗不是什么重点,重点应该放在引导学生书写自己的童年上,我觉得这才是把握住这两首诗的教学起点,才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热情。而书写自己的童年也不是一下子就能完成的,因为孩子必定是孩子,他们 “不知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的事实使得孩子想不起来用文字表达,所以在引导上还要有着新的方法。

  两首诗中的人物都是孩子,虽然诗不是课文的主人所写,但这些事却发生在孩子身上,我觉得让学生认识文中之事后,想自己的事,想自己的事是不是也有大人来写?这样引导,就等于把任务带回了家,假如孩子的爸爸、妈妈也写过自己的孩子,有着为孩子记日记的习惯,孩子也读到了父母的记录,我想孩子们会收获到另一种的快乐。这就是我个人认为的这两首诗教学的新方法。

  所以想到这里,我觉得这两首诗也是为我们大人而写,也是为我们语文老师自身而写。我们如果也以文章的形式写着孩子们的童年事,记录着他们的顽皮,记录着他们的享受,课堂中也能够把自己的记录拿出来,读给学生听,我想这样的教学就有利于学生进入诗的情境中去了。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116

  《池上》教学设计二

  这是21课《古诗两首》中的首。它是唐代诗人白居易所作。形象传神地描绘出乡村小儿撑着小船偷采白莲后,不知道藏匿行踪悠然冲开浮萍的情景,突出了小儿天真可爱的形象。

  本诗对孩子们来说比较容易理解。于是教学时我采用自学探究的方式,让孩子通过自读感悟,讨论体会到小儿的天真可爱。

  一、以古诗导入。

  1、引导学生说出自己读过或学过的描写儿童的古诗。

  孩子们说得很多。

  2、说说这些诗向我们传递了一个什么信息,你从中看到了什么样的儿童?(天真、活泼、可爱)

  二、学习古诗《池上》

  1、出示《池上》

  读读这首诗看看,你读到了什么?

  指名说,并读出来。孩子们说读到了可爱,顽皮

  2、自由读,说说从哪些地方你感到了他的这一可爱、顽皮?

  孩子们自由读着。

  生:我从“不解藏踪迹”中读到的。看这个小孩子偷采了莲耦,想要隐藏自己的行踪,可是却不知道该怎么做,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由船把浮萍分开后留下的一条水路。

  生:我觉得不是想要,而是不知道要隐藏,这样才突出小孩子的可爱。

  生:我也赞成他的意见,你看图上,小孩子看到船工过后留下了一道水路,一点也不着急,反而有高兴的神色,说明他根本不知道隐藏自己的行踪。如果像所说,那小孩子看到身后的水路,应该很着急才是。

  师:说得好,有理有据,让人信服,希望我们同学在回答时也要像他们一样,说得让人信服。

  生:老师,我有个问题。那个孩子应该不是采的莲耦,要是那样的话,他一个人很危险的,下河到水底去采,他妈妈能放心吗?

  生:噫,那时候的小孩子都会游泳的。

  生:是,我也认为小孩子不是采的耦,而是莲蓬,你们看他的小船上放的都是莲蓬。

  师:你真会观察,我们不仅要善于从文字中找到答案,还要善于观察课文给我们的插图。

  生:那什么是莲蓬?是莲花吗?

  生:不是,是莲花开谢后结的子,就是花里的花心了。莲子就在里面,也就是种子了。

  师:你懂得真多,不错。还有什么问题吗?

  生:老师,我从图上感觉到这个孩子偷采了莲蓬后,一点也不难过,反而很高兴,让我觉得他非常可爱,也非常顽皮,也许他正为自己的的行为而得意呢?

  师:哈,你真有想像力,正因为如此,诗人才把这一可爱的形象写出来了。现在我们再来读读全诗,让老师听听你们能不能读出小娃娃的天真可爱!

  生齐读。

  三、小结全诗,引导孩子了解诗人白居易。

  师;同学们,这首诗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小可爱的天真顽皮的形象,你知道是谁写的吗?

  介绍诗人白居易。

  四、作业。

  这一课有两首,另一首也是描写可爱的小娃娃的形象的。请同学们回家好好读读,看看你从哪里读出了他的可爱,并试着展开想象进行说明。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6

  新课标中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人们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也往往是多元的。”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设计中要提倡自主阅读,尊重学生个体感受。在本课的教学中,无论是让学生自己选择学习古诗的方法,还是让学生自主选择一、两项作业来做都很好地体现了这一教学理念。

  师生互动,构筑自由对话的平台;生生互动,让思维在碰撞中跳跃。根据“新课标”的理念下的“合作互动”的原则,教学中我改变了传统的单纯的师生交往形式,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交流等环节,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这样让学生取长补短,相互启发,增加课堂的信息量,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又给学生提供了展示个性的机会和场所。在此节课的教学中,正因为我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在组内自读自悟,才使学生思维的火花得以绽放,体会得有滋有味。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7

  学习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

  2、学会诗中出现的七个生字,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

  3、理解诗句的内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境,感受乡村孩子质朴、纯真的童心之美。

  教学重点:

  1、读中理解诗句的含义,读中感悟诗文的意境,体会童真童趣。

  2、有感情的朗读、背诵《池上》,丰富古诗积累。

  教学难点:

  1、在理解的基础上,结合诗句展开想象,体会童年的纯真与快乐, 与古诗意境产生共鸣。

  2、品味古诗语言,抓住“偷采”、“不解”、“藏踪迹”等词语,感受诗人炼字之妙。

  教学准备:

  1、教学多媒体演示文稿。(文字、图像)

  2、师生查找诗人、诗作相关资料。

  教学时间:

  一课时

  整体设计意图:

  《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里。我采用了“调动积累,导入新课——初读诗歌,整体感知——吟诗炼字,体会意境——回归整体,拓展延伸”的教学策略,把学生理解诗意、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运用语言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教学过程: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黑暗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8

  白居易的《池上》一诗描写了一个小孩“偷采白莲”的妙趣情境,非常接近儿童的生活,符合儿童的心理。因此本课的设计,我把学生理解诗意、体会诗境、增加语言积累、提高语言运用能力有机地结合为一个整体。

  新课一开始,我就展示了荷塘的景色图片,让学生感受荷塘之美,再让学生赞美荷塘,说出荷塘之美。这一环节设计,把学生带入古诗的情景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下面学习古诗做好铺垫。接着让学生自由读古诗,初步感知古诗。把古诗读通顺,这是学习古诗的第一步。

  第三部分是通过自主阅读,小组合作,讨论交流,为学生提供畅所欲言,各抒己见的空间,促使学生全面深入地感悟。体会诗歌的情感是孩子学习诗歌的难点。因此,我第三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进入“偷采白莲”的儿童的内心世界,体会“偷”、“不解”的用字之妙,感受孩子的顽皮可爱;抓住“不解藏踪迹”体会孩子的纯真、质朴。本环节的设计旨在使作者情、诗中情和学生情水乳交融,引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但这一环节在引导学生理解词语,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做得不到位。比如学生在体会“偷”字时,有的学生在下面小声地说是“偷偷摸摸”,而我没注意,没有把握好这一块生成。在引导学生体会小娃的“天真、可爱”时,本来是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插图来体会的,但一紧张,直接就把答案说了出来,没有通过意境来体会,引发学生情感的共鸣。

  诗歌教学重在朗读。所以我第四个环节的设计就重在让学生读中悟,悟中读。这一环节的朗读,我以课件呈现,先出示整首诗,然后逐步加深难度,最后只出示题目,让学生读,以达到熟读成诵的效果。从而体会诗歌的音韵美与意境美,通过熟读成诵和拓展阅读,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教学这一环节,由于第三环节拖了时间,导致在朗读上有点仓促。

  整堂课上下来,感觉前“松”,后“紧”,作业的时间都没有了。这也提醒我以后的课堂上要注意课堂节奏。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9

  教学目标:

  1、按形声字的特点认识要求会认的生字,会写“浮萍”两个字。

  2、体会诗人用词的精妙。

  3、理解诗意,体会诗歌表现的童真童趣。

  教学准备:

  1、教学课件

  2、生字卡片

  教学过程:

  一、复习古诗,导入新课

  1、你知道哪些描写儿童的古诗?

  2、诗中的儿童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活泼、可爱、天真)

  3、今天,我们再学一首描写儿童的古诗。板题,读题。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交流学习生字新词:

  a.仔细观察,本课的生字具有怎样的特点?(都是形声字)

  b.复习儿歌:形声字,好识记。形音义,有联系。声旁帮着表字音,形旁帮着辨字义。

  c.学生根据声旁识记字音。

  d.学生根据形旁分析字义。

  e.浮萍,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3)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 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小组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一人读诗句,一人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指名读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你想到了哪些诗句?(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2)出示:小娃撑小艇

  指导学生重读红体字,你读出了什么?(读出了小娃得弱小)

  (3)出示:偷采白莲回

  由小娃的弱小理解“偷”字,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4)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教师配乐范读,学生配乐朗读。

  4、熟读成诵。

  5、教师小结:这首诗前两行使我们看到了一幅美丽的荷塘图,一个“偷”字用的极为传神,写出了小娃的顽皮、可爱,接着,笔锋一转,写了他不懂得隐藏踪迹,于荷塘中露出了一条清晰的水道。狡黠中流露着顽皮,天真中透露着憨厚,体现着童真童趣。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0

  作者:李霞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219

  《池上》教学设计一

  一、            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1.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2.揭题 :《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相机顾名思义理解诗题:荷花池塘里。

  3.学生齐读题目。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    学生说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    教师小结: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1、检查初读情况。

  (1)    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2)    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上了一件什么事儿。

  2、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 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3、借助多媒体,弄懂诗意。

  (1)    欣赏池塘美景,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    逐句内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4、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样子。(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4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带着理解,学生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五、布置作业,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趣)

  李霞 发表

  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网页底端输入课题的关键字搜索!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1

  《池上》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21古诗两首》中的第一首诗。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细腻传神地刻画出一个天真可爱的“偷采白莲”的乡村小娃,小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在诗人的笔下显得栩栩如生,仿佛呼之欲出。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本课的教学中我主要体现了提倡自主阅读,重视学法指导,体现各方互动,尊重个体感受,恰当运用激励的教学特色。

  在拓展练习部分,我安排学生运用前面学到学习古诗的学法来分组自学《所见》、《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两首古诗。一方面为了提高课堂容量,丰富课堂建构,一方面是想让他们多背一些古诗。多背点经典古诗,不求甚解,但求熟背,是为学生做一种终生可以去消化、理解、受益的古诗文化准备。

  通过上古诗,我觉得教师的语言还应更加简洁,充分体现精讲加练习的原则,尽可能多的把课堂时间留给学生。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2

  一、积累引入,以旧带新。

  1、师:初夏时节,池塘里的荷花已露出粉嘟嘟的笑脸,让人想起诗人杨万里的名作《小池》:“小荷才露尖尖角,早有蜻蜓立上头。”说到池塘、荷花,你们还想到哪些诗句呢?

  2、学生交流自己积累的关于池塘或荷花的诗句。

  3、师:今天我们要学的一首古诗也是讲的夏日池塘里发生的事,它的题目就叫《池上》。(板书诗题:池上)理解题目含义。

  4、简介作者白居易。

  (1)学生汇报自己知道的关于白居易的生平、诗作、诗风。

  (2)教师小结:白居易,字乐天,号香山居士。从小生活清贫,生逢战乱,对社会和人民疾苦有较深的了解,他写了很多诗,揭露统治者的奢侈腐化,即有名的“讽喻诗”。他热爱大自然,写了不少描写山水景物的小诗。他的诗质朴自然,通俗易懂,老少能读。白居易一生写诗3600多首,是唐朝写诗最多的诗人。

  设计意图:

  由诗人杨万里的《小池》巧妙的为本课进行铺垫,以旧带新,降低学习难度,提高学习兴趣。让学生搜集关于诗人的生平和关于荷花的诗句,培养学生的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1)指名读古诗,集体正音。

  ①读准后鼻音:撑、艇、萍;指导“艇”字的写法及结构。

  ②学习新词:浮萍,白莲,踪迹,理解词义,练习书写。

  (2)齐读古诗。

  (3)学生简单说说池塘上发生了一件什么事儿。

  (一个小孩偷采白莲。)

  3、学生再次自由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弄懂诗意。

  (1)学生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含义。

  (2)小组内逐句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大意。(指名说自己对诗句的理解)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联系上下文,理解词句的意思,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作用。能借助字典、词典和生活积累,理解生词的意义。” 本环节的设计通过学生借助工具书理解“艇、浮萍、踪、不解”的含义,联系上下文理解古诗的意思,培养了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

  三、吟诗炼字,体会意境。

  (一)前两行——小娃偷采莲。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古诗,边读边想象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1)怎样的荷塘,怎样的白莲?

  (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想象到的“莲叶何田田”的美好画面,唤起学生对荷花池和娇嫩莲蓬的向往之情。)

  (2)小孩如何偷采白莲的?

  ① 学生畅谈自己想象到的小娃偷采白莲图。因太想吃那嫩滑、甜美的莲蓬,而不经大人同意就小心翼翼、偷偷撑船去采池中莲蓬。

  ②让学生为“小娃偷采白莲图”起个题目。

  ③看图,指导学生读出小娃天真、调皮的感觉。

  ④朗读前两句,思考:你最欣赏其中哪个字?

  (“偷”,结合自己小时侯“偷偷”做的一些小恶作剧和顽皮之事,和诗中的小娃产生共鸣,体会孩子的无邪、可爱、纯真与童年的快乐、无忧、自由。) ⑤配乐再次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二)后两行——景美童心纯

  1、提问: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后两行诗,谈理解。(小娃哪里知道,小船一路划开的一道浮萍已经暴露了他的“偷采”之事。)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设计意图:

  “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通过学生亲身想象“偷采白莲”儿童的心里,使作者情,学生情,诗中情水乳交融,激发共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池上》赏诗会——各小组以自己喜欢的方式表演式诵读古诗。

  3、熟读成诵。

  设计意图:

  课标要求第二学段的学生要能“诵读优秀诗文,注意在诵读过程中体验情感,背诵优秀诗文50篇(段)”,通过熟读成诵,增加学生的语言积累。

  五、布置作业 ,巩固练习。

  1、背诵课文。

  2、默写《池上》。

  3、依据《池上》这首诗歌的内容,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为这首诗配一幅画。

  板书设计:

  偷采 白莲回 景美引人

  池上

  不解 浮萍开 童真童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3

  教学目的:

  知识和能力:会认会写7个一类字,会认5个二类字。熟读并背诵古诗,了解古诗的大概内容。

  过程和方法:通过指导朗读,使学生感悟诗的意境,想象小娃采白莲的情景,达到识字、表达与感悟诗意的统一。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培养学生对生活的无比热爱之情,让学生去贴近自然。在教学过程中,使学生对平时身边的小事勤于观察,体会童趣。

  教学重点、难点:

  1. 掌握7个一类字。

  2.鼓励学生敢于表达自己的想法,并进一步学会结合诗中的语句来理解诗意的方法。

  教具准备:实物投影仪、生字卡片、音乐磁带、词语头饰。

  教学时数:1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熟读并背诵古诗,理解诗意。认读一、二类字,识记一类字。完成课后习题。

  教学过程:

  一、导入:同学们,我们以前学习过唐代大诗人白居易的作品,你还记得吗?你能背诵给大家听吗?(《暮江吟》、《草》、《池上》)。

  今天,我们要共同进一步学习《池上》

  二、指导朗读古诗:

  1.听教师配乐范读古诗。

  2.自己练习读或在小组内读一读。

  3.指名读,(配乐)。

  三、感悟诗意:

  1、读过古诗后,你能说一说你的脑海里浮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吗?

  如果要给这首诗配上一幅画,应该画些什么呢?为什么呢?也就是说,你是根据哪句诗这样画的呢?

  (老师或学生在黑板上为诗配画)

  结合图讲诗的大意:小孩划船把篙撑,自以为很聪明,偷偷去摘白莲而归,但离去时不知道,分开的浮萍还没有合拢,留下了他的痕迹。

  2、再读古诗,试着背诵下来。

  3、认读一、二类生字(出示生字卡片)。

  四、学习生字。

  五、指导书写一类生字,完成课后练习:

  1.读词语:

  小艇 汽艇 浮萍 萍水相逢 漂浮 浮力 跟踪 无影无踪

  2.读诗句,想诗意.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诗句,并能用自己的话说出诗句的意思

  2、能够根据诗意想象出初夏荷池的美景和小孩偷采白莲,不藏踪迹的可爱形象;培养学生学习古诗的能力和热爱美好事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能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古诗《小池》。大致了解白居易诗的艺术风格。

  教学过程:

  一、调动积累,导入新课

  二、初读诗歌,整体感知

  1、学生自由读《池上》,要求:读准字音,把诗句读通顺。

  2、检查初读情况。

  3、学生再读古诗。要求:边读边想诗句的意思,画出不理解的词句。

  4、小组合作学习,理解诗意。

  (1)结合前后句和插图,借助工具书,自己理解诗句的含义。

  (2)小组逐句内容交流自己的理解,互相启发、补充,

  5、集体交流,了解《池上》意思。

  三、品读感悟,体会意境

  1、学生自由轻声诵读诗句,边读边想画面。

  2、学生交流“看”到的画面。

  3、师配乐配动画朗读古诗《池上》。

  4、生配乐有韵味地诵读前两行诗句。

  四、吟诗炼字,情景交融。

  1、小娃“偷采白莲”不会被发现吗?

  2、学生默读谈理解。

  3、抓住“不解”体会小娃纯真、质朴,练习读出情趣。

  四、回归整体,拓展延伸

  1、学生带着理解,再次练习有情趣地朗读。

  2、你还知道哪些以儿童为题材的诗歌?生试背。

  3、总结学习方法,过渡到白居易诗的艺术特色。

  4、初涉白居易诗的另一特色。(讽喻诗)

  《问友》

  种兰不种艾,兰生艾亦生。

  根亥相交长,茎叶相附荣。

  香茎与臭叶,日夜俱长大。

  锄艾恐伤兰,溉兰恐滋艾。

  兰亦未能溉,艾亦未能除。

  沉吟意不决,问君合何如。

  五、背诵古诗并默写古诗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篇15

  白居易的《池上》是一首脍炙人口的描写儿童的小诗。整首诗虽只有20个字,但字里行间却洋溢着童心的可爱、乡村生活的情趣。

  古诗意境很美,描绘小娃偷采白莲的情景,细腻传神,颇有趣味。诗人用质朴的语言,白描的手法,把小娃娃天真无邪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呼之欲出。

  理解诗句的意思,按照传统的方式,先理解字词意思,再理解句子意思。如果学生理解上有问题,我会创设情境,引导理解,比如: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小娃?从哪些地方看出?再如:“偷”是偷东西吗?你是怎么认为的?说说理由。在理解的基础上,进行说话训练,通过出示挂图激发灵感,“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于亲”,古诗教学必须具有鲜明的形象,使学生可见可闻,产生真切感,才能入情入境。学生表达的比较到位,基本没有偏离古诗的意思。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童年——《池上》与《小儿垂钓》教学思考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