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一派天真 点赞 分享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通用15篇)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一远大志向的过程,深入地体会树立志向的情感历程。培养学生的理解、感悟、朗读和收集资料的能力。

  2、通过课前收集的资料,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3、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开阔学习思路。

  4、感受少年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指名读。

  4、大家想知道周总理是在怎样的情况下说出他读书的目的的吗?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第25课,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教师板书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感知大意,理请线索。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想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汇报:从课文中知道了什么?概括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4、课文可分为几段?

  (三)、学习生字生词。

  1、教师板书要求学会的字和要求认识的字。

  2、学生自由读生字。

  3、指名读生字。

  4、学生带着以下要求小组内合作学习生字:

  (1)、怎样读准要求学会的字的音?怎样记住要求学会的字的形?通过书中的生词和课外的词理解生字的意思。

  (2)怎样记住要求认识的字的音?

  5、汇报小组学习生字的成果,教师相机点拨指导。

  汇报要求学会的字。

  (1)、租是平舌音,指导学生读准。“惩”是阳平,强调不要读成上声。

  (2)、引导学生用比较法记忆:租—祖振—晨嚷—囊

  (3)、通过组词练习,引导学生理解“帝国主义、租界地”的意思。

  (4)、“凡”的最后一笔是竖弯钩,“嚷”字右边分上、中、下三部分,这两个字教师边强调边范写,帮助学生正确记忆。

  汇报要求认识的字。

  (1)、指名读。

  (2)、开火车读。

  (四)、练习朗读课文。

  (五)、谈学习本节课的收获。

  第二课时

  (一)、谈话激趣。

  1、出示旧中国东北的“外国租界地”图片。

  2、指名汇报课前查找的有关“外国租界地”和“帝国主义列强”的资料。

  3、师:12岁的少年看到外国租界地的灯红酒绿、看到中国同胞任洋人欺侮,他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呢?下面我们就来深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部分,感受少年关心国家大事。

  1、自由读第一段,想一想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怎样的孩子?

  2、指名回答上面的问题。引导学生体会:少年时期的主人公是一个爱问问题、好奇心强、关心国家大事、热爱祖国的孩子。

  3、分角色朗读第一段。

  (1)、伯父的话应该怎样读?

  (2)、指名分角色读,师生评议后再指名读。

  (三)、学习第二部分,感受少年胸怀祖国。

  1、过渡:租界地对于少年主人公来说是一个不解的谜团,他一定要弄个明白。

  2、请同学们自由读第二段,想一想“中华不振”的含义是什么?你是从哪些句子体会到的?

  3、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4、引导学生从描写租界地的街道的句子中体会帝国主义侵略者的为所欲为和中国巡警的奴颜媚骨。引导学生从描写中国妇女被欺侮的句子中体会中国人任人宰割的悲惨境遇、体会侵略者的猖狂和中国巡警的麻木不仁。

  5、想象:当时那位妇女是怎样哭诉的,那个中国巡警又是怎样训斥她的,站在一旁的洋人会说些什么?

  6、结合查找到的资料补充帝国主义列强是怎样侵略中国的。

  7、作为中国人看到自己的同胞在自己的土地上受到欺凌是一种什么样的感受。

  8、指导朗读:我们应该带着怎样的心情朗读这一段?(沉痛、悲伤)

  (四)、学习第三部分,感受少年的报国之心的坚定。

  1、过渡:看到这一切,少年陷入了深深地沉思之中,12岁的他在想什么呢?

  2、指名读,大家思考,主人公常常在想什么?

  3、汇报上面的问题。

  4、在沉思中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联系上下文想一想“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什么意思?小组讨论后汇报交流。

  5、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有什么不同,为什么会不同?

  6、指导朗读所说的两句话。让学生说说用怎样的语气来读,为什么从而体会志向的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五)、拓展总结,升华情感。

  1、读最后一段。

  2、知道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做了哪些贡献吗?学生结合查找到的有关周总理为中华的振兴所做的贡献的材料汇报交流。

  3、学生谈听后的感受。

  4、谈一谈自己为什么而读书?

  课程资源开发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4、通过反复朗读,找出周恩来为什么会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二、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

  师:有一个这样的人他活着的时候为人民鞠躬尽瘁地工作,为国家呕心沥血地奋斗;是他,在民族面临重大苦难之时挺身而出;是他,在国家陷入极度混乱之时,力挽狂澜,保存正气。有这样一个人当他离开这个世界时成千上万的人们自发为他落泪送行,联合国全体成员为他下旗致哀;有这样一个人,他离开这个世界的时候没有留下一个后人,一分财产,一点骨灰,却永永远远地留在中国老百姓的心头上。他就是──周恩来!周恩来这个名字,陪我们走过了一百零五年的风雨历程,在他逝世二十六年后的今天,我们依然深切地为他的精神所打动,这是为什么?这就是因为他有一颗爱国爱民的心灵,一个报效中华的伟大理想。今天咱们就来学习他小时候立下的宏伟目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理解课题。

  1、请学生跟着写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之后,全体朗读一遍课题。

  2、提问:

  这个课题里面哪个词是我们不理解的?(崛起)请查查词典,说说它有几种意思?哪种意思更适合本课的意思?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根据自己理解出来的意思再次朗读课题。

  (三)理解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用笔画出生字生词,带拼音的生字词多读几遍,争取把课文读通、读顺。

  2、学习生字:

  幻灯片显示:

  崛、帝、范、巡、嚷、惩、铿、锵。

  小组内互相交流一下,看看哪些字特别容易读错、哪些字容易混?如果有哪个字特别不太认识,赶紧去请教别人,看看有什么办法记住它。等一下,我们看看小组学习的效果怎样?如果整个小组都读认识了,那就请这个小组的同学都把手举起来。

  3、检测小组学习生字的效果。请一小组全部读,全班同学判断对错。请二小组读,如果读对则全班跟读。

  4、在认识生字的基础上拓展课外词语。

  (师:这些生字你还在什么词语里面见过它?)

  提问若干同学。检测学生自学词语的情况。

  幻灯片出示:

  帝国主义、焦点、伯父、模范、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诸生、抱负、胸怀、铿锵有力、喝彩、振兴中华。

  5、生词正音。学生跟随教师鼠标朗读一遍屏幕生词。

  6、提问理解词语的好办法有哪些?

  (一查工具书;二联系上下文;三请教别人。)

  7、本课出现的这些词语,哪些是你大概理解它的意思的?

  (提问个别学生。)

  8、教师帮助理解比较难的词语。

  (帝国主义、灯红酒绿。)

  9、除了词语之外本课当中还有一些比较长、比较难的句子。老师把它拿出来让大家看看,读好了这些句子,读课文就没有问题了。

  出示难句:

  (1)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3)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指导朗读。

  10、为了帮助大家系统地记忆这些生词,老师用文字把它们串联在了一起组成了一段话。这样不但能够提高我们的记忆效果,也能够帮助我们培养写作能力。

  出示:1910年东北是帝国主义争夺的焦点。伯父的一句中华不振让在模范学校读书的周恩来感到疑惑不解。在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他来到了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外国租界地,看到有人在那里吵嚷。原来是那些耀武扬威的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得意扬扬的外国肇事者,反而训斥中国妇女。于是周恩来在心里立下了振兴中华的抱负。当校长问到诸生为何读书时,他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校长的喝彩。

  11、去掉疑惑不解、风和日丽、灯红酒绿、得意扬扬、铿锵有力等形容词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词语的理解边读边补充完整。

  师:如果还有词语我们无法理解怎么办?

  (呆会进入课文的时候我们可以联系上下文进行理解。)

  (三)初读课文。

  (师:经过了刚才的学习我想同学们读课文一定没问题了。接下来,同学们打开课本读读课文,把我们读得不太好或不容易读好的地方多读几遍,可以请别的同学帮你听听,让他给您提提意见。)

  1、学生自由练习朗读。

  2、展示:

  师:下请3个同学合作为大家展示一下。指名读(1~6自然段)、(7~8自然段)、(9~16自然段),最后一段全班齐读。

  (其他同学听一听,看看他们的字音、句子是否读准确了,呆会咱们来评一评。)

  3、学生评价朗读效果:

  对学生指出来的错误进行更改。

  (1到2名学生进行评价。)

  4、给课文做眉批:

  师:有个文人说过:不动笔墨不读书。接下来请同学们拿出自己的笔,读一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是讲了一件什么事?把课文当中你特别有感受的句子勾划一下,或者在旁边简要地写一写自己的感受。遇到自己不理解的地方可以在课文中作个标记,等一会儿咱们交流。

  5、交流本文的主要内容。

  (如果学生有困难,可出示:什么人在什么时候做了什么事?帮助学生概括主要内容。)

  6、交流学生感受较深的地方,并注意提问为什么有这种感受?

  (视学生反应情况交流1至2名。)

  7、交流学生有疑问的地方?能够由学生解答的尽量让学生给予解答,不能够解决的把问题写上黑板留下节课解决。

  (四)写字训练。

  1、打开课本124页,看一看本课的12个生字。看一看,哪些字在写的时候要特别地注意。

  (巡、嚷等。)

  2、教师示范。

  3、学生练习。

  (师:同学们把大家刚才提到的比较难写的字或者你认为难写的字在练习本上练一练,练几遍你自己决定,练到你满意为止。)

  4、个别评价。

  (实物投影仪展示学生作品,学生进行评价。)

  (五)布置课后作业。

  课后咱们想想刚才老师在黑板上留下的作业,第二节课咱们交流。

  第二课时:

  (一)从题目入手,引出全文主线。

  1、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与理解,我们知道课题的意思了。那通过上节课的理解,你能用一句完整的话来说说题目吗?你是从课本上的什么地方发现这句话的?(出示两句话,学生感受其语气:坚定、铿锵有力)从读中感受到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决心。这句话的意思与课题的意思一样,这是课文给我们的一个提示,说明这句话是课文要表达的主要意思。那咱们一起认真地把这句话写下来。

  板书: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当时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板书:中华?)请大家阅读第1~6自然段,想一想伯父与周恩来的一番对话。看看从伯父的嘴中,我们能知道些什么?(我们从伯父的嘴中知道了当时的中华是不振的。(板书:不振)

  3、自由练习朗读伯父与周恩来的对话。谈谈自己的感受。

  4、男女同学分角色表演对话。

  (二)分析课文的第二部分。

  1、师:从与伯父的对话中我们感受到周恩来的种种疑问,终于有一天他决定自己亲自去看看。请同学们快速默读第7、8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像当时的情景。特别让你感到气愤的地方多读几遍,等下咱们交流交流。

  下列环节根据学生回答情况作机动处理:

  第7自然段:

  (1)(提问找到这里的学生)你从刚才的句子里面感受到了什么?从那些词语里面感受到种界的繁华?哪些词语感受到巡警的威风。

  (如果学生一时不会回答,那么老师引导:为什么会让你气愤?)

  (2)全体学生带着问题再读句子。谈谈感受。

  (教师引导之所以造成这样的原因在于中华不振。)

  第8自然段:

  (1)这段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情?

  (2)出示:

  请你根据课文的内容想像──妇女会哭诉些什么呢?洋人会说些什么?围观者又会说些什么呢?

  (提问这样想像的根据是什么?)

  (3)带着总结出来情感(妇女悲伤、洋人得意、围观者愤怒而无奈)再读读本段。

  (4)总结刚才分析的结果,其原因还是在于中华不振。

  2、同学们,像这样令人气愤的事情在当时来说太多太多了。当时的那个不振的中华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请大家看看一组图片。

  (播放相关图片,加深学生体会中华不振的含义。)

  3、访问看完图片后的感受。

  (三)分析课文的第三部分。

  1、看到这样的镜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中华不振的真正含义。那就是国家落后,人民就要挨罪。可是从租界地回来之后的周恩来并没有因为明白这个道理而沾沾自喜,相反地他陷入了一片沉思。请大家齐读第9自然段,想一想周恩来一个人沉思时都在想些什么?并把你想到的用笔记下来跟同学们交流。

  2、经过认真、充分的思考后,周恩来的回答赢得了魏校长的喝彩。请问,他的理想跟其他同学的理想有什么不同?

  (四)课外拓展,交流感悟。

  1、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就认识到中国人要想不受到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努力读书。所以才有了后来的开天辟地的丰功伟绩。请同学们看看我们敬爱的周总理光辉而伟大的一生。

  (展示周恩来光辉一生的图片。)

  2、(如果有时间)看完影片后,我想同学们一定深有感触,就让我们带着对周总理的崇拜与感动把这篇课文从头到尾大声地朗诵一遍吧。

  (五)布置课后作业。

  1、讨论:我为什么而读书?

  2、抄写本课的生字词。

  3、完成课后练习第三题,找找四个字的词语。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3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七册第七单元的开篇之作,本组课文以“成长的故事”为主题编排,旨在引导学生认真阅读,体会课文表达的思想感情。这篇精读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本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是引导学生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的好文章。

  学情分析

  学生刚由三年级升到四年级,已具有了初步的识字能力和感受理解、欣赏、评价语言的能力,这为学习本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因此,本课的设计力求在读文基础上,将课内外的语文学习资源整合起来,将听、说、读、写、思有机结合,使学生深入体会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并在体验别人成长经历的同时,思考自己成长中的问题,学习如何立志。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重难点

  重点:

  (1)识记本课生字新词,规范书写“惩”;以自己的方法理解“租借”“铿锵有力”“衣衫褴褛”等词的意思。

  (2)在初步的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

  教学过程

  课前活动:展示周恩来从少年到垂暮之年的一组照片。老师语言渲染进行大致解说。

  【设计意图:本文的时代背景与学生的生活相差太远,学生由于没有切身的经历和情感的储备,缺乏透过文字表面体悟背后的情感,领悟其间的内涵。此处,一幅幅总理亲切的照片和着老师诗一般的语言,将学生的目光紧紧吸引,为本课的学习奠定了良好的情感基调。】

  一、谈话导入,板书课题。

  1、这节课我们将一起走进这位伟人,了解他少年时代的一个故事。老师板书课题,相机理解“崛起”“之”之意,明晰课题含义。指名读课题,齐读课题。

  2、就题质疑。归纳总结: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设计意图:通过质疑激起学生的阅读期待。】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初读课文,扫清障碍。

  1、学生借助已有识字经验,先扫清一部分“拦路虎”: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

  汇报,将不认识的列举下来,在读文中进一步扫除。

  2、初读课文。要求: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课文,难读的语句多读几遍。思考:文章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3、再补充三组词语:

  (1)帝国主义列强、租界

  (2)耀武扬威、衣衫褴褛

  (3)铿锵有力

  读词、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4、解决问题。(周恩来因为“中华不振”,才立此远大志向。)

  (二)再读课文。

  1、指名轮读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在读文过程中,随机正音,指导读出语气,在读中理解“踊跃回答”、“铿锵有力”词语的意思。

  2、其余学生边听边思,画出令自己感到中华不振的语句。

  【设计意图:借助学生已有的识字经验,分层次理解词语,提升了学生的识字能力,激发了探究的愿望。】

  三、精读感悟,体会“中华不振”,了解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研读重点语段,深入感悟。

  1、第7自然段,抓住“闯进”一词,理解“租界”不允许中国人随便入内,补充“华人与狗不得入内”。

  2、第8自然段。

  (1)学生再读,边读边想象画面。深入体会“中华不振”,完善板书,添加感叹号。

  出示: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1)引导学生抓住“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扬扬的洋人”形象,想象、体会妇女的不幸和悲伤,并相机指导朗读。

  (2)抓住“惩处”,再理解“中华不振”。

  指导写字:学习“惩”字,老师范写,学生练写。

  抓住“惩处”进行感情朗读指导。

  2、出示图片资料,丰富对“中华不振”的理解。

  3、教师小结,强化感悟。

  同学们,为什么洋人轧死了中国人还得意洋洋?为什么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妇女训斥了一通?为什么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却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以情感为纽带,通过自读自悟的方法,让学生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悟”,在读中想象,充分与文本进行交流,与作者进行心与心的沟通,感受到语言文字的魅力,展现出一个“学生、教师、教科书编者与文本对话”这样一个过程,培养起良好的读书习惯,并在阅读实践中通过学思结合习得学习方法,获得语文能力。】

  四、写话训练。

  从租界回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沉思些什么呢?想一想,写下来。

  【设计意图:此处挖掘文本空白,将读写整合,让学生置身情境之中,与主人公产生共鸣,我想只有这样心灵与心灵的对话,语文课才有可能流淌诗意。】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4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人教版教材第七册第7组中的第一篇阅读课文,本组教材通过阅读“成长故事”,让学生体验成长的快乐,思考成长中的问题。课文主要由三部分组成: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中华不振” 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可以说,“中华不振”是人物情感发展变化的源点,它贯穿于故事始终。教学时,可以紧扣“中华不振”这一主线,引导学生读书品味,了解少年周恩来的远大志向,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清课文线索,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了解少年周恩来树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远大志向的原因。

  ⒋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难点: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准备:学生预习课文,搜集了解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并尝试解决预习中的问题;

  教师搜集租界、周恩来的相关资料图片,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我们一起来读一句名言。(出示“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齐读。)

  2、知道这句话是谁说的吗?对,他就是把毕生精力献给祖国和人民的一代伟人——周恩来总理。(出示周总理的照片)

  3、周总理从小志气高,在 12 岁时就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今天我们就来学习课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板书课题,齐读)

  4、读了课题,你有什么疑问?(学生提出问题,帮助梳理出主要问题:周恩来为什么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交流,感知大意。

  1、请同学们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后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什么?是什么原因让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检查生字词:

  帝国主义     欺凌        得意扬扬

  租界         繁华        热闹非凡

  巡警         训斥        耀武扬威  

  妇女         哭诉        衣衫褴褛

  (指生竖向朗读,出课件介绍背景:在中国近代,英国、法国、日本等帝国主义国家凭借雄厚的经济和军事实力,通过发动战争、强占领土、签定条约等多种方式,对我们国家进行侵略,这些国家就是我们所说的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就是帝国主义列强通过不平等条约强行在中国获取的租借地。)

  (再横向朗读,说说读到“衣衫褴褛”时,仿佛看到了什么。最后齐读词语。)

  3、说说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根据学生回答,板书:下了车   星期天   修身课)

  请同学们根据老师列出的时间,再来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4、正是因为伯父的话让少年周恩来疑惑不解,所以他决心到租界去看个究竟。作者利用这样一段话,把前两件事联系在一起。(出示第六自然段)谁来读这段话?(指生读)这段话,我们称它为过渡段,它的作用是承上启下,可以把第一件事情和第二件事情自然地衔接起来。看文中还有哪段话也是过渡段呢?(学生找出第九自然段,请学生朗读这段话。)两段话让课文内容前后相连,自然过渡。这真是一种写作的好方法。

  5、通过读书,我们知道了课文的主要内容,现在你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了吗?能用文中的一个词来概括吗?(学生回答,板书:中华不振)课文中哪些语句让你感受到中华不振?请同学们再浏览课文,找出有关的语句,把它画下来。

  三、研读课文,深入体会。

  1、交流找到的句子:

  ★伯父和少年周恩来的对话(是的,从伯父的话语中我们知道了“中华不振”。)

  ★第八自然段

  出示:“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许多同学都找到了这段话,就让我们把目光集中在这位不幸的妇女身上吧。

  请同学们再来读读这段话,想一想,为什么说这位妇女是不幸的?(生自由朗读)

  ①    她失去了亲人。

  她的遭遇让人同情。请你带着同情之心读第一句话。(生读)

  这位妇女失去的可能是她白发苍苍的母亲,可能是她活泼可爱的孩子,可能是她相依为命的丈夫,那都是她至亲至爱的人哪!请再来读。(生读)

  ②    她的亲人被轧死了,洋人却得意扬扬。

  看到这些,她的心里——(生说:生气、气愤)所以她在不停地哭诉。带着这种感受再读第一句话。

  ③    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此时,你的心中在想——(生说:中国巡警不帮助中国人,却帮洋人,真是洋人的帮凶。点:一个耀武扬威的巡警!)失去了亲人,中国巡警却不主持公道,这心中的悲愤向谁哭诉呀!谁来读2、3句话?(生读)巡警不帮助她,别的人呢?

  ④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仔细品味围观人们的动作,你又知道了什么?(人们气愤,但无可奈何)让我们再看一看这位不幸的妇女吧!(指生读这段话)

  是啊,就是这位衣衫褴褛的妇女啊,她失去了亲人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惩处肇事者是不幸的,失去亲人不能得到中国人的帮助更是不幸的。其实,在当时的中国,又有多少这样的不幸与屈辱啊!

  2、补充资料:

  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挂出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上海租界的电车,头等车厢供洋人乘坐,中国人只能坐三等车厢。

  在汉口租界,中国人力车夫必须穿上像犯人一样的“号衣”。

  租界里的洋巡捕拿中国人当活靶子,练习射击。

  ……租界成了“洋人的天堂”“中国人的地狱”。

  读到这些,你又想些什么?(生说)

  造成这一切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中华不振)这就是伯父讲到的“中华不振”啊!少年周恩来终于明白了伯父的话(出伯父的话)引读——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指着一片繁华热闹的地方对他说——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伯父说那是——

  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少年周恩来看到了发生在租界的这一幕。

  3、读写迁移:

  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在沉思,他在想些什么呢?请同学们拿起笔写一写。(学生写)

  ①学生自由表达,教师点拨。

  ②引读课题。

  正是因为少年周恩来想到了这些,所以他决心拯救这个积贫积弱的旧中国,立志—— (指课题,生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今后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齐读

  这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四、拓展延伸,升华情感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誓言不仅激励着周恩来,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中华儿女。今天,我们也要思考“为什么而读书”的话题。我把梁启超在《少年中国说》的几句话送给大家,我相信,它对大家思考自己为什么而读书一定有所帮助。(出示,范读)

  “今日之责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少年智则国智,少年富则国富,少年强则国强……少年雄于地球,则国雄于地球。”

  同学们,你们是国家的栋梁与希望!让我们为国家的强盛,为国家的繁荣而热爱读书吧!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5

  教材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课文简说: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课文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先写12岁的周恩来刚到沈阳,就听伯父叹着气说“中华不振”,这使他疑惑不解;接着写周恩来在租界里亲眼看到一位中国妇女受到洋人的欺侮,而围观的中国人都敢怒不敢言,这使他真正体会到伯父说的话的含义;然后写在修身课上,周恩来在全班同学面前表明了自己的心迹: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最后写周恩来在少年时代就心系中华的振兴,立下远大志向。

  课文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这句话承接的上文是周恩来在听到伯父说的话之后经常想问题,说明正是这些问题激起了他的好奇心,他要去租界看个究竟,这也就很自然地交代了周恩来闯入租界这件事情的起因。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紧承上文周恩来在租界里切身体会到“中华不振”的含义。“直到在一次修身课上,听了周恩来的发言才解开了这个谜。”这一句话巧妙地把课文引入了下文对修身课上这件事的叙述。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了解少年周恩来立志为振兴中华而读书的志向,引发学生思考自己读书的目的,激励学生将自己的学习生活与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大业联系在一起;二是引导学生继续学习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2、在阅读中能比较深入的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

  1、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

  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课前谈话】

  1、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2、请周姓同学介绍自己及祖先中的杰出人物。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揭示课题

  1、介绍周恩来:

  师补充介绍周恩来资料(课件出示)。

  2、介绍名言:

  同学们,刚才周老师向大家介绍了我们周姓家族中的杰出人物周恩来。周老师还要向大家推荐周恩来12岁时说的一句话后来成了大家熟知的名言。请大家看黑板,(板书:课题)这里有一个字很陌生:崛。谁再来读读。这里的词语是?谁先来读给大家听?

  3、揭示课题:

  同学们,周恩来的这一句话一直伴随着他的一生。这一句话也曾激励着我们无数的中华儿女奋发向上。也是今天要学习的课文题目。现在,我们一起来读。

  (学生齐读──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初读课文。

  请同学们打开课本,大声读读课文,把字音读准,把课文读通顺。开始。

  2、字词检查。出示课文词语:

  伯父 租界 模范 闯进 巡警 吵嚷 妇女 惩处 喝彩

  帝国主义 风和日丽 热闹非凡 铿锵有力 振兴中华

  三、研读课文第三部分

  1、直奔中心,初读感受:

  ⑴ 少年周恩来的这句话在课文中出现了几次?分别是怎样说的?请大家默读课文,动笔划划圈一圈。

  ⑵ (课件出示)朗读指导:

  第一次回答时的语气是清晰而坚定,第二次是铿锵有力。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练一练,真真切切地感受少年周恩来。

  学生练读。教师巡回指导。

  指名读。

  学生根据提示语评价。

  理解:清晰、铿锵有力。

  齐读感受。

  2、整体把握,演读理解:

  ⑴ 周恩来当时在怎样的情况下说这二句的呢?谁补充?

  我们来演一演当时的课堂好不好?请自由读一读这部分做准备。

  ⑵ 演读:

  请一个同学演少年周恩来。

  3、对比分析,深入体会:

  ⑴ 现在谁来说说周恩来的这句话你读懂了什么?

  理解崛起。

  板书:

  振兴

  ⑵ 同学们说的真好。我们和作者一样都明白了,12岁的周恩来在这时候就已经知道了──(课件出示)

  引读齐读。

  ⑶ 看看“崛”的字型,你对中华崛起还有什么话要说?对山字旁的感受还有谁要说?还有其他的感受吗?

  板书:

  不振

  四、研读课文第一部分

  1、整体:

  请你静静地读读课文1~6自然段,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2、对话部分:

  ⑴ 指名:

  你从伯父的话中体会到了中华不振。让我们一起来读读伯父的话,相信一定能引起大家的共鸣。

  (出示。)

  ⑵ 研读:

  ──“没事可不要到那个地方去玩啊!”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那个地方是怎样的一个地方?联系上文说是?联系下一句说是?

  没事不要去,小孩没有重要的事,就不能去。自己的地方外国人自由自在,自己却没有权利自由出入。可见──

  可见其他地方比较冷清、甚至荒凉。可见──

  朗读指导。

  (语重心长、提示把“那个地方”重音。)

  谁来读读这句语重心长的话?是啊,那个地方是一个痛恨的,深深留在记忆里的地方。把它读重一些试试。

  ──那里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你从哪里读出了中华不振?

  任何一个国家都有法律,现在外国人来了却没法说,可见洋人大于旧中国法律。可见──

  连小孩也被欺负,可见──

  在中国的土地上,出了事,不管对错都糟殃,可见──

  读到这里,你的心中涌起了一种怎样的感受?你愤怒吗?

  读出你的愤怒吧!

  ──“为什么?中华不振啊!”

  也来读读这句。“为什么?”后面停顿长些,感情表达会更强烈。

  伯父的此时心情,仅仅是愤怒吗?你来读一读。伯父还长叹了一声──

  朗读指导。无奈,沉重。

  我们在这里也感受到了中华──

  ⑶ 你们想想,当时他们是这样对话的?请你就近找同桌来练练这组对话。

  同桌角色朗读。

  指名读。

  ⑷ 男女角色朗读感受。

  3、周恩来的疑问: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课件出示。

  范读。齐读。

  4、帝国主义句:

  你还从那里看出了中华不振?

  出示。

  齐读。

  五、小结书写

  同学们,周恩来并不是一生下来就有博大的胸怀,远大的志向。12岁那年的遭遇,12岁那年的耳闻目睹,在他的心灵产生了震撼。所以修身课上,当巍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时,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他铿锵有力回答──

  (课件出示。)

  同学们,让我们记住这句闪烁着强烈爱国热情的话。请大家拿出书签,把这句话工工整整地抄录下来,也记在自己心中。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词;理解课文内容;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2、通过齐读、分组、分角色的朗读,让学生理解体会周恩来学习目标、志向,并向其学习。

  教学重点

  1、掌握生字词。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

  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理想及热爱祖国的思想感情。

  教学方法

  谈话法、讲授法、自主学习法、小组合作学习法

  教学手段

  生字卡片

  教学课时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认识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志向,它是我们前进的目标,能把你的志向说给同学们听一听吗?(生畅所欲言。)好!立志成才,从小做起。(师板书:15立志)今天,我们在这里认真读书,就是为实现美好的志向而努力。早在1910年的一天,东关模范学校的课堂上,校长和一群孩子们也就这个问题展开了讨论,让我们一起去看看。

  二、新课

  (一)自学

  初步读文,扫清文字障碍,鼓励学生自主识字。

  1、学生默读课文,边读边圈出不认识的字,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2、指名读全文,正音。学生评议,解决“华、索、模、振”在文章中的正确读音。

  3、同桌互读。

  4、生字卡片测识字情况,将不认识的字贴在黑板上,并提醒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注意其读音。

  (二)交流

  自主学习,合作交流,整体感悟,综合探究。

  1、自读思考:课文有几个自然段?你从每个自然段中读懂了什么?

  2、自主合作。选择自己喜欢的方式汇报读文,交流读文所得。自由组合学习小组,以不同的方式(如:齐读、轮读、分角色读、表演读等等)读文,自主学习中感悟文章情感,感知文章内容。组内汇报读文所得,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探究能力。

  3、质疑。学生以小组形式汇报学习结果,并提出组内未解决的问题。老师进行恰当的评价指导。

  4、说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意思。

  (三)诵读

  通过诵读,感受周恩来年少而志高远的胸怀和对祖国的深深热爱。

  分角色读文。

  (四)识字

  1、测读本课需认识的生字,尤其是黑板上学生不认识的字。

  2、同桌互测生字,全会读得两颗星,个别不会的得一颗星。课下互相帮助。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内容,书写生字。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3岁的周恩来从小树立了远大的志向“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真实的故事激励着我们每一个人。我们是中国人,要为我们的祖国强大而发奋学习,为祖国的明天尽一份力量。这是一位伟人的满腔热情,你们能读读吗?

  (一)交流

  再次感知课文。

  1、有感情朗读全文。

  2、学习了这篇课文,谈一谈你的感受,说一说你的志向。

  3、用“立志”造句。

  (二)写字

  1、巩固字音,理解字义。认读9个生字并扩词。

  2、交流识记方法。

  3、学习书写。注意提示学生“且、顾、略、微”这几个字的书写要点。

  (三)练习

  1、与同桌读一读这些词语,再选择其中的5个听写下来。

  崛起 年龄 微笑 思索 恩情 其中 浓眉大眼 若有所思

  2、写一写:为而。

  练习设计

  1、把这个故事讲给爸爸、妈妈听。

  2、读一读周总理的格言。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从小立志

  周恩来报效祖国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8

  课文写了周恩来少年时代勤学的一件事。文章结构严谨,层次清晰,各层次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学习时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人物的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一、我能很快地写出下面各词的近义词

  珍惜──(  )  坚定──(  )  欢乐──(  )

  清晰──(  )  崛起──(  )  干燥──(  )

  二、我能找出课文中四个字的词语,我还能选二个早句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______

  造句:

  1、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三、我会缩写句子

  1、张玥是一个活泼开朗的小姑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周恩来铿锵有力的话语博得了魏校长的喝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鳄鱼是一种凶猛的爬行动物。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我能为下面的句子排顺序

  ( )肖邦从小就喜欢音乐,他六岁开始练钢琴,八岁就举办演奏会了。

  ( )当时的人都惊讶他的音乐天赋,争着为他出版呢。

  ( )肖邦是波兰一位伟大的音乐家。

  ( )在他15岁那年,就已经写成了第一首圆舞曲。

  ( )他出生在波兰的首都华沙。

  五、我的阅读天地

  ___________

  俄罗斯伟大的文学家高尔基,从小就有强烈的读书愿望。他在学校里,成绩很好,获得过最优奖,然而贫困使他只上了两年学。为了糊口和养家,他四处奔波,干过各种各样的工作。但他始终没有忘记读书。他常常冒着危险找书看。为了躲避老板和主人的监视和禁止,他常常利用深夜看书。他用罐头盒做了个小油灯,收集主人烛盘里的残油,躲在贮藏室、板棚、阁楼等处苦读。实在找不到灯油,他就在月光下看书。在极端艰难困苦的环境里,高尔基发愤攻读,从而具备了高深的文化水平和渊博的学识,为他的文学创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他最终成为世界知名的伟大的文学家。

  1、短文共有几句话?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用“──”画出描写高尔基怎样读书的句子。

  3、选择一个合适的题目填在短文前的横线上:

  ⑴ 高尔基的故事  ⑵ 苦读  ⑶ 少年高尔基  ⑷ 不忘读书

  4、你读过高尔基的作品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抓中心事件,拓展相关资料,深层体会“中华不振”。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二)教学重难点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教学的难点是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三)学情分析

  课文所写内容距离学生生活比较远,对学生来说比较陌生,但学生对敬爱的周总理并不陌生,所以课前着重让学生查找有关旧中国“外国租界地“的材料,查找帝国主义侵略者如何侵略中国的资料,查找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的贡献的资料,课上进行交流,以便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四)课前准备

  1、将旧中国东北“外国租界地”图片、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的图片制成多媒体课件。

  2、学生课前收集有关“外国租界地”、中国人民惨遭帝国主义侵略者侵略、周总理为振兴中华所做贡献的资料及名人名言。

  (五)教学过程

  1、直击“中华不振”,导入新课

  (1)指导读题:请大家把目光投向大屏幕,读一读课文的题目——《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在课文中,有一个词语和题目当中“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大家快速找一找。

  (3)板书“中华不振”,引导学生读。你怎样理解这个词?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个词语的表面意思。

  2、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

  (1)你从哪些地方读出了“中华不振”?把它划下来,挑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2)生自由读课文,感受“中华不振”。

  (3)师生相机交流相关语句,深入体会“中华不振”。

  句子1:一个风和日丽的星期天,周恩来背着大伯 ,约了一个要好的同学闯进了租界。

  师:读了这个句子你有什么想说的?是呀,明明是中国人自己的地盘,却为什么要“闯“进去,而不能光明正大地去?令人气愤!这正是”中华不振“啊!

  句子2: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数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师:此时的中国别处又是怎么样的呢?拓展资料:1900年,英、美、德、法、俄、日、意、澳八个帝国主义国家联合出兵进攻中国。这是侵占北京的八国联军。因为外国列强的侵占,中国半封建半殖民地社会不断加深。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抢着瓜分中国这块肥肉。由于政府的腐败无能,全中国人民陷入了“人为刀俎 ,我为鱼肉”的境地。著名皇家园林圆明园被烧毁。各帝国主义国家强行在我国沿海城市租借土地。中国人民丧失主权,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煤矿工人在把头的监视下劳动;纤夫在鞭子下光着膀子拉纤……

  这就是“中华不振”。

  句子3: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这句话中给你留下深刻印象的两个词是什么,这鲜明的对比说明了什么?还有更令人义愤填膺的是什么?

  句子4: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这一切都说明了什么?让我们再来看一组图片资料课件出示,教师悲情介绍:帝国主义凭借不平条约,在中国的土地上为所欲为。这是英帝国主义巡捕在上海市区无理搜查市民。

  4、流淌在课文字里行间的都是——“中华不振”。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中国人那颗沉痛的心一起读: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

  3、立志“中华崛起”,体会情感

  (1)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么能够不冲动?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怎么能够不愤怒?但是,在当时的中国,发生这样的事情,太平常了……

  (课件出示“华人与狗不准入内”的事例介绍。)

  (2)周恩来回来以后,陷入了沉思,他会想些什么呢?请你拿出笔来写一写。

  (3)交流。

  (4)师:在修身课上听见魏校长问同学们“为什么而读书”,周恩来恍然大悟,听到魏校长点他的名字,于是,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5)他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赴法留学,求得马克思主义建立共产党

  ★重庆谈判,国共合作,取得抗战胜利

  ★运筹帷幄,打败国民党反动派,建立新中国

  ★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4、拓展升华总结导行

  为中华之崛起当效周恩来总理,同学们,你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5、课外延伸以内带外

  (1)读一读周总理的诗句、格言。

  (2)鼓励学生课下收集有关周恩来的其他故事,或其他名人的成长故事。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0

  【文章主旨】

  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通过读文,让学生感受周恩来的爱国情怀以及他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激发学生爱国热情的同时,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认识并理解“帝国主义列强、租界、得意扬扬、惩处、巡警、衣衫褴褛、铿锵有力、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等词语,并通过结合上下文、资料引入以及想像画面等方法理解词语,并使学生能够准确、通顺地朗读课文

  2.在品读课文的过程中,教会学生“圈点勾画”等,为文章做批注的方法,并渗透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像画面的意识

  3.整体解读文本,抓“中华不振”提领全篇,并通过合理想像画面、补充资料让学生深刻感受到“中华不振”的含义,并有感情朗读课文

  【难点重点】

  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流程】

  一、揭示课题,认读生字词

  (一)、展示图片导入新课

  1、2009年的国庆,是我们祖国60年华诞在迎国庆的阅兵仪式中,在那万民同庆,举国欢腾中你感受到什么?vcr出示60周年国庆的盛大场面

  2、如今的中国国富民强,使得我们骄傲自豪那百年之前的中国是什么样的?vcr出示百年前的中国人民的苦难生活

  (二)揭示课题、产生质疑

  1、百年之前的中国落后,受帝国主义的欺凌,中国的人民处在水深火热之中,处在生死挣扎的边缘在那样的背景下,一个12岁的少年发出这样的呼声

  (出示课题)(齐读)      

  读了课题,你有什么想知道的?

  2、为什么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呢?又是谁说的呢?带着这些问题,打开书第25课,自由读书,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设计意图】:

  利用两幅鲜明对比的画面冲击学生的心里,从而容易激起学生的学习欲望,同时为后面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础

  二、初次感受课文

  (一)、通读课文

  1、读了课文,你们一定知道是谁立下了这个志向,又是因为什么原因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你用一个词语就说明了周恩来立志的原因(师板书:中华不振)

  2、正因为“中华不振”,所以周恩来才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们再次读书,同时拿去笔在书上轻轻地画,凡是能表现中华不振的地方都可以留下你思考的痕迹

  3、课文又读了一遍,谁来读读你画的句子从课文哪些地方你感受到了“中华不振”?

  【设计意图】: “不动笔墨不读书”、语文教学任务之一就是要求学生掌握一定的阅读技巧:读书学会备注在此,我让学生带着他们的提问——课文中哪些地方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呢?再次通读书本,寻求答案学生在任务驱动中读书,目标明确,因而阅读也轻松

  (二)认读生字词

  1、我看有的同学已经读第二遍了课文读完了,相信这些词语你也会读吗?

  2、知道什么是租界吗?租界就是一些帝国主义国家凭借他们先进的武力强大的国力入侵到弱国,并在弱国内划定一个地方作为他们的独立王国,在里面想干什么就干什么,而且还不准弱国的人进去这个地方就是——学生说:租界

  3、“衣衫褴褛”,当你读到这个词的时候,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她身上的衣服怎样?

  衣衫褴褛就是指:身上的衣服破破烂烂

  铿锵有力大声读——铿锵有力

  这就是铿锵有力这个词——惩处放到句子中你还会读吗?

  【设计意图】:“不把课文读熟不开讲”是著名特级教师于永正多年坚持的阅读教学信条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既是阅读教学的首要目标,也是学习语文的根本手段本环节采用多种方式理解文中的生字词

  三、精读78自然段

  (一)学习第七自然段

  1、课文处处都让我们感受到了——中华不振特别是租界里发生的那件事,让同学们感受最深,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去看看,租界究竟是个怎样的地方课文第几段写到了租界?

  2、 指名读第7自然段(出示)

  读第一句突出“闯”从“闯”你知道租界是个什么样的地方?

  也就是说租界不容许中国人随便进入

  3、是的,这就是租界,这就是灯红酒绿的租界,这就是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不让中国人随便进入的租界相信同学们学习第八自然段以后,对租界有更深的认识现在就让我们到租界里去看看那一幕令人揪心的一幕吧自己轻声读读,边读边想想

  【设计意图】:通过关键字“闯”来分析租界的特性,让学生深深记住这份耻辱,同时更关注租界中发生的事,有着“投石问路”之效

  (二)、学习第八自然段

  (投影出示第八自然段,学生自由练读)

  1、孩子们,透过这字里行间,你仿佛看到了什么?你看到怎样的画面?指名说把你看到的读给大家听听好吗?先读第一句衣衫褴褛的妇女,得意洋洋的洋人,这鲜明的对比一定刺痛你的心,请你再读一读(出示有关句子)

  2、你看到了,你看到了那个可恶的巡警了吗?你把你看到的读出来,好吗?读到这你有想问的或想说的吗?

  亲人被轧死,却遭到训斥你能体会妇女此时的心情吗?

  我听得出你对妇女的同情我也想替妇女鸣不平

  我请你再读读这几句话(出示有关句子)

  【设计意图】:在这里通过追问,让学生置身处地地想象妇女的痛苦,将心比心中感受妇女的苦,从而产生情感共鸣,由此学生发自内心的读,在读中影射出对妇女的同情,对那是的劳动人民同情反复读中感情得到提升

  3、这个中国的巡警局有没有给咱们中国人撑腰啊?

  为什么啊?(教师板书:?)

  4、问题的答案就写在黑板上:中华不振啊!(教师补充板书:啊!)

  师:这个把中国人轧死的洋人,最后有没有被惩处啊?

  师:那我们又不禁要问,这究竟又是为什么?(教师板书:?)

  【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5、除了可恨的洋人,可怜的妇女,你还看到怎样的画面?你读出了你的体会,孩子们紧握你的拳头,一起读

  6、孩子们,在中国的国土上看到了这样的一幕又一幕,此时你紧握的拳头最想做什么?

  我们一定要“惩处”这些洋人

  7、让我们怀着满腔怒火,写一写这个“惩处”一撇愤,一撇怒,一竖恨,公正何在,但是我们只能把对洋人的恨、对妇女的同情放在心里读读这个字在你的本子上也写一个“惩”字

  写好的同学我们再读读这个字该不该惩处?想不想惩处?但是敢不敢惩处?

  是呀,在外国租界里谁又干怎么样呢?因为不敢惩处,所以衣衫褴褛的妇女——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巡警——

  因为不敢惩处,所以围观的人—

  【设计意图】:通过一组排比似的师生对话,将课文内容提升,将课文的情感思路梳理,更是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的升华越发对当时的人们的苦痛表示痛惜,对当时的劳动人民的水生火热的生活感到痛惜,从而为周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充满敬意

  四、拓展升华

  1、孩子们让我们走近百年前的中国,感受那段中华不振的耻辱

  (播放电影片段,内容为租界奢侈的生活和中国人挣扎在死亡线上的对比)

  2、孩子们,谁再来读读这段话?“在外国租界里又能怎么样呢?”

  师:这就是租界这就是洋人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这就是中国人没处说理的租界租界里的一切都让我们体会到了——中华不振

  3、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12岁那年的沉思,注定了周恩来一生的道路,他会沉思些什么呢?

  让我们动笔写一写,下节课再交流

  【板书设计】

  25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    中华不振啊   !

  【设计意图】:符号的板书,学生并不多见,在此我用符号,比更多的语言有力度,同时让学生感受到原来符号也有意义,符号也情感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1

  【教学目标】

  1、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揣摩人物内心世界。

  2、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和难点】

  1、重点:

  阅读体会人物思想感情,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2、难点:

  了解当时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通过上节课的的学习,我们了解到了周恩来刚到沈阳时,伯父就告诉他没事不要到租界去玩,可好奇周恩来想知道为什么,于是伯父告诉他──打开书,自己读读伯父的话,伯父告诉他这是为什么啊?

  板书:

  中华不振

  二、研读“中华不振”

  1、为了解开这个疑惑,周恩来闯进租界,哪些地方让他看到了“中华不振”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交流反馈:

  ⑴ 他们急忙奔了过去,只见人群中有个衣衫褴褛的妇女正在哭诉着什么,一个大个子洋人则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

  通过哭诉着、得意扬扬的对比描写体会中华不振。体会得意洋洋。这位洋人在什么情况下得意洋洋?

  句式练习:这位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不但不(  )反而(  )。

  用表情来演示一下这位洋人当时的神态。你看到的是一个怎样的洋人?

  为什么敢得意洋洋?

  从当时妇女的穿着“衣衫褴褛”体会中国当时的落后、人民生活的困难,体会中华不振。

  周恩来看到后当时的心情是怎样的?朗读体会。

  板书:

  哭诉 得意洋洋

  ⑵ 一问才知道,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他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

  通过“不但不…反而…”这组词语体会中国巡警仗势欺人、欺压百姓,对中国人的生命漠不关心,感受中华不振。

  巡警局本该怎样做?你为什么认为要这样做?

  换词体会:“训斥”能改成“批评”吗?

  想像:巡警局是怎样训斥的?注意语气和神态。那这些巡警又是怎样对待这位洋人的呢?

  听了这几位巡警的训斥,你现在最想说什么?能把这种心情融入到朗读之中吗?朗读体会。

  小结:本该为民服务的中国巡警却成了洋人的走狗,真是中华不振啊!

  ⑶ 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从“只能”、“谁又敢怎么样呢?”看出在中国的土地上,中国人都没有能力去反抗,也不敢反抗,体会国人的无奈和懦弱,以便感受中华不振。

  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应该怎样做?为什么不这样做?朗读:读出无奈。

  3、导读:

  这位被洋人轧死的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可这位洋人竟然还──生读。

  (得意洋洋。)

  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可这些中国巡警不但不安慰,还要她对她进行──生读。

  (训斥。)

  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可这些围观的中国人却只能──生读。

  (敢怒不敢言。)

  4、补充资料:

  ⑴ 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落后的旧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学生看资料。

  ⑵ 交流感受。

  三、研读立志

  1、周恩来看了内心也很不平静,从租界回来后一直在沉思。你知道他究竟在想什么吗?默读课文11~17自然段。

  2、提笔写话。周恩来在沉思些什么?

  3、交流。

  4、引读周恩来的话:

  引:(他决心拯救这个贫穷的旧中国,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生齐读。

  引:(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读:

  引:(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当校长再次询问时他铿锵有力地回答:)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读:

  5、看图感受:

  (这九个字是他一生信守的诺言啊!)出示一组图片:教师讲述。

  图一:这是青年时期的周恩来,在法国勤工俭学,之后加入了中国共产党。

  图二:这是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时期的周恩来。

  图三:这是新中国成立后的周恩来,他在视察煤矿,一心建设国家,发展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

  图四:这是身患癌症晚期的周恩来,他在第四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上抱病作《政府工作报告》,重申我国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宏伟目标。

  正因如此,他得到了全国人民的爱戴,他离去时十里长街上站满了送行的人;他赢得了世界的尊重,他逝世时,联合国为之降半旗。

  小结。

  这是为什么?就是因为周恩来从小就是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四、课外延伸

  正因为有了像周恩来这样的一代领导人的努力,如今的中国已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帝国主义再也不敢欺凌我们,那我们又是为什么而读书呢?

  【板书】

  妇女  哭诉

  中华不振 洋人  得意洋洋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巡警  训斥

  中国人 敢怒不敢言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的对话部分。

  2.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

  3.阅读中指导怎样把成长故事写清楚写具体。

  教学重难点:

  重点:阅读中指导写作。

  难点:明确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的原因。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同学们,我们学习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是讲的谁的小时候的成长故事?课文讲了少年周恩来立志读书成长过程中的哪几个小故事?

  2、交流:疑惑不解--解开谜团--立志读书(板书)

  二、新课学习

  导入:少年周恩来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并不是出于一时的冲动,他是在疑惑不解、解开谜团中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的,课文是怎样把这三个小故事连起来写清楚写具体的呢?我们继续学习。

  a、学习第一部分(1-6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语言和心理活动,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课文是抓住周恩来的什么方面的描写来表达他心中的疑惑不解的呢?

  2、交流中学习。

  (1)角色朗读对话。读懂少年周恩来心中的疑惑:为什么那地方不能去?

  (2)引导朗读心理活动的语句,读出周的好奇。

  周恩来始终忘不了大伯接他时说的话,经常想:(指名读)

  周恩来一次又一次地想:(齐读)

  少年周恩来在疑惑中不断地追问和思考:(齐读)

  b、学习第二部分(7--8自然段):阅读中抓住人物的动作和表情,体会少年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真正原因,进一步学习把故事写具体。

  1、引言:周恩来闯进租界,看到什么事情让他揭开了自己的谜团。请你用心读课文7、8自然段,作上记号。

  2、读文交流把握:

  ①嘿!这一带果真和别处大不相同: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疑惑)

  ②衣衫褴褛的妇女哭诉洋人轧死自己的亲人。(同情)

  ③肇事的洋人得意扬扬地站在一旁。(愤怒)

  ④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可悲)

  ⑤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理解反问句(谁也不敢怎么样。)

  3、小结:妇女哭诉,洋人得意,巡警耀武扬威,中国人无奈,这一切的一切,都源于“中华不振”。周恩来看了内心很不平静……于是回来后他一直在沉思。他究竟在想什么?

  c、学习第三部分(第9-17自然段):角色朗读中抓住人物语言读懂周恩来的志向。

  1、自由读课文,找出答案。(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2、交流体会:中国人要想不受帝国主义的欺凌,就要振兴中华,读书就要以此为目标。周恩来立志:为了振兴中华而读书。

  3、对话朗读

  ①指名读同学们的话,与周恩来对比--理解“抱负”、“胸怀”。

  ②引读周恩来的话。

  a、这简短的九个字在周恩来的心中重复了无数次。因此,当校长提问时,他清晰而坚定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女生)

  b、这九个字是他今后的学习的动力,因此他铿锵有力地回答:“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男生)

  c、这九个字更是他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齐读)

  ③引读校长的话

  第一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听了为之一振!

  他怎么也没想到,一个十二三岁的孩子,竟有如此抱负和胸怀!他睁大眼睛又追问了一句:“你再说一遍,为什么而读书?”

  第二次,周恩来说: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校长激动地喝彩:

  “好哇!为中华之崛起!有志者当效周生啊!”

  ④合作分角色朗读

  d、读过渡句:学习如何把故事写清楚。

  1、导语:课文三个故事之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文中的三件事是由两个过渡句联系起来的,请你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2、读句子,说说这两个句子在文中的作用。

  四、阅读链接:

  读诗感悟周恩来远大的志向和抱负。

  五、综合性学习:

  本组课文主要记录的是成长经历中的故事,本单元的习作也是要求写一个他人或自己的成长故事,为了开拓你们的写作视野,丰富写作积累,要求每个同学课外通过阅读、询问、写信等渠道,了解别人的成长故事,回顾思考自己的成长故事,做好读书笔记。

  板书设计: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疑惑不解--解开疑团--立志读书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反思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课文结构严谨,层次间过渡自然,层层推进。在教学中我做到:

  1、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

  从内容上看,本文涉及很多方面,诸如:沈阳的繁华、热闹;街道上灯红酒绿;伯父的担心与提醒;周恩来的不解与困惑;中国妇女的悲惨遭遇;周恩来的思考;课堂上大家关于为什么而读书的讨论和周恩来令魏校长为一振的胸怀和报负。这些看似没有联系的场景与事件背后却有着一条内在的隐线,即:中华不振。这一切都是对“中华不振”的最好注解。因此,我设计让寻找文中哪些地方刺痛了你的心来反映中华不振。学生虽角度不一,答案多元,感悟也有不同,但对“中华不振”都有了较深刻的思考。

  2、抓住重点内容,落实思维、语言、情感、价值观等教学目标:

  本文重点事件是一个中国妇女受到洋人欺凌却得不到中国巡警的保护。这件事充分地暴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人民生活的痛苦,而这一切都是因为“中华不振”。周恩来在目睹了这件事之后,方明白这一点,以至于才有了让中华崛起的志向。这一环节是让学生体会中华如何不振的重点,是激发学生爱国热情和民族自尊心的要点,是语言文字训练的关键点。但由于课堂把握还不够成熟,感觉朗读还不够到位。

  3、拓展文本,直面历史与现状,引导树立报国之志:

  课堂上为学生提供的一份租界背景资料,让孩子们直面历史,让孩子们心海难平,让孩子们心有所向,让孩子们从心底深处唤起民族意识,萌发初步的报国之情。并在行动中去努力落实。

  4、本节课原准备把课文的第三部分也上进去的,但又担心时间紧促,所以就舍去了,造成了本课时文本内容较少而课外知识穿插过多,人文性过强而工具性弱的感觉。在教学过程中,感觉教师、学生、文本三者之间的交流还可以更深刻,课堂上没有达到想像的深度。有待思考。

  课堂粗糙,应不断优化。请老师们指导。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3

  教材分析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新课标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七组的课文。这篇课文写的是周恩来少年时代的一件事,他耳闻目睹了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从中深刻体会到伯父说的“中华不振”的含义,从而立志要为振兴中华而读书,表现了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襟和远大志向。

  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帝国主义、伯父、模范、风和日丽、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耀武扬威、巡警、吵嚷、得意扬扬、惩处、抱负、胸怀、喝彩、振兴中华”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深入地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重点在阅读中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深入体会少年周恩来立志的原因。

  设计理念

  这篇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近百年前,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总理的生平了解的比较少。在这种情况下,我指导学生课前搜集资料,为学好课文做好准备。并采用多种方法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言语的形象、意境、情感、道理,让课文言语在学生的心里活起来。教学时,我围绕“中华不振”这四个字,让学生通过朗读课文,找出体现中华不振的句子,组织学生探究并体验,再补充租界的课外资料,激发学生作为中国人深藏于心的爱国情感。最后结合实际进行拓展延伸,从而体现教师的主导性和学生的主体地位,体现语文课的开放性和语文课与社会、与人生相结合的特点。

  教学思路

  1本课篇幅较长,课文记叙的事情发生在20世纪初,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了解当时的社会背景又是课文的难点。课堂教学采用了变序的教学方法,先学习课文的第三部分,周恩来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远大志向;再学习“周恩来与伯父的对话”和“在租界地的所见所闻”两部分内容。

  2、首先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在对比中理解周恩来读书的目的与其他同学读书的目的不同,并创设情境进行表演。使学生体会到,周恩来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在这样的对比中,使学生感受到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3、以“周恩来为什么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个问题引发学生学习课文的第一、二部分,感受少年周恩来博大的胸怀和远大的志向。

  课文的第一部分,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分别出示伯父和周恩来的对话,指导学生读好两个人物不同的语气。四人小组分角色朗读,以评促读、以评促学。再一次出示周恩来不明白的问题并指名读,在这里学生也自然理解了词语:疑惑不解。课文读到这里,学生已打开思维的匣子,为了把学生这种情感引向一个高度,我和同学一起补充了相关的资料。学生通过自主学习既帮助理解课文,又提高了学习能力。听了资料介绍后,学生的心灵已受到强烈的震憾,再进入第二部分的学习:中国人在外国租界里受洋人欺凌却无处说理的事情。这部分的学习引导学生边读边想象课文中的情景;其次是抓对比,妇女的哭诉与洋人的得意扬扬,巡警与围观中国人对妇女不同的态度,以评促读、以读促悟,体会当时我国贫穷落后、遭受帝国主义列强侵略的社会现实,更深刻地理解“中华不振”的含义,体会周恩来当时的心理感受。

  利用过渡段课文第9自然段,引导学生思考:周恩来究竟在想些什么?学生体会周恩来“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绝不是出于一时冲动,而是在此之前经过了认真充分的思考才立下了远大志向,他的志向异常坚定,以后也不会有丝毫动摇。

  4、最后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想想自己读书是为了什么,在相互交流中提高认识,升华情感。

  教学中,我极力用课文中生动鲜明的文字激活学生的思维,以真挚热烈的情感点化学生的认知,用凝练明白的语言愉悦学生的情操,启发学生的潜能,努力让学生做到:听,听得声声入耳;说,说得慷慨激昂;读,读得荡气回肠;写,写得情真意切。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4

  一、创设情境

  1、你知道哪些名人名言?

  2、教师多媒体出示周总理的名言:

  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3、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周恩来总理的“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去看看它背后的故事。

  4、教师指课题,学生齐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大声读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通课文。想想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出示新词:

  ⑴ 字音:

  自由读读词语、同桌当小老师互相检查、指名读词语。

  ⑵ 字形:

  重点指导“嚷”。

  ⑶ 自由读读这些词,说说你能从这些词中读懂什么?重点突破“租界”这个词的意思。插入资料袋。

  三、研读“中华不振”

  1、自由读读这些词找出其中的一对反义词解释中华崛起和中华不振。

  教师板书:

  中华不振

  2、感悟“中华不振”:

  师:请你们再一次仔仔细细地读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能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好,读书吧。

  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从哪些词语和句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⑴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

  “那是外国租界地,惹出麻烦来可就糟了,没处说理去!” 

  ① 指名读句子。

  ② 从哪些词语能看出中华不振?

  (抓住糟了、没处说理。)

  ③ 假如我们中国人不小心得罪了外国人,有可能会被外国人怎么欺负?

  ④ 你觉得伯父此时此刻的心情是怎么样的?

  (担心、无奈、愤怒、沉重、有感悟后马上插进朗读。)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⑥ 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这么猖狂,同学们你们有什么要问的吗?

  是啊,少年周恩来和你们一样,也有满脑子的疑问,我们来看看。

  ⑵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

  “租界地是什么样的?为什么中国人不能去那儿,而外国人却可以住那里?这不是中国的土地吗?” 

  ① 指名朗读。

  ② 租界地是怎么样的,我们一起去租界地去看看。出示图片介绍

  ③ 看到这些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这样子耀武扬威,你有什么要说的吗?

  (说感受后马上穿插朗读。)

  ④ 这岂止是问,简直是呐喊,同学们读──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⑶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一条条街道灯红酒绿,热闹非凡,街道两旁行走的大多是黄头发、白皮肤、大鼻子的外国人和耀武扬威的巡警。 

  ① 指名读读句子,从哪些词能看出中华不振?这是谁的土地?中国人民当时的生活怎么样?

  (请看大屏幕。)

  ② 出示中国人民和帝国主义生活地对比图。

  ③ 这些耀武扬威的外国人在中国的土地上有可能干了哪些缺德的事情呢?

  ④ 朗读指导。

  ⑤ 回归到中华不振并加叹号。

  ⑷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出示句子:

  “这个妇女的亲人被洋人的汽车轧死了,她原指望中国的巡警局能给她撑腰,惩处这个洋人。谁知中国巡警不但不惩处肇事的洋人,反而把她训斥了一通。围观的中国人都紧握着拳头。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① 自由读,说说你的脑海里能看见什么?听见什么?

  ② 老师配乐范读,学生闭上眼睛想象画面。

  ③ 反馈感受:

  你仿佛看见什么,听见了什么?

  ④ 引读:

  是啊,妇女是那样的可怜,这巡警和洋人是那样的可恶,但是,在外国租界里,谁又敢怎么样呢?

  (引读。)

  ⑤ 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师:一个鲜活的生命就这样没了,帝国主义在我们中国的领土上这样的横行霸道。

  师插问: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插问:这个轧死了中国人的洋人被惩处了吗?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说,这是为什么?指板书。

  师: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师:是啊!这一切的一切就是(教师手指板书。)一齐说──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四、拓展延伸、表达情感

  1、过渡:

  是的!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2、补充材料:

  出示: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3、配乐书写感想:

  ⑴ 配乐写话。

  ⑵ 老师想听听你们的心声:

  反馈交流。

  ⑶ 总结:

  面对这么一块侮辱中国人 的牌子,当时的中国政府出来阻止了吗?(没有)是啊,他们为什么敢怒不敢言啊?(中华不振啊!)

  ⑷ 师:同学们,这一切的一切到底是为什么啊?!

  生齐答:中华不振啊!

  ⑸ 我们不能仅仅只停留在痛恨上,面对这么一块牌子,我们还应该对我们的中国人说些什么呢?

  (是啊,落后就要挨打啊!我们要兴起啊!)

  五、总结

  从租界回来周恩来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却给不了一个中国妇女以起码的公道。他更忘不了在中国人自己的土地上,在光天化日之下,一群中国人面对一个洋人,竟不敢给自己的同胞声张正义。于是“为中华而崛起”这个念头在幼小的周恩来心头滋生了。他怎样做的呢,我们下节课再来学习。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篇15

  知识点:

  字:1、“嚷、惩、铿、锵、肇”的读音;“惩”的声调是二声,不能读成三声;“惩处”的“处”是多音字,在这里读chǔ。还有一个四声的读音可以组成“到处”。

  2、“范、惩”是上下结构,不能写成左右结构;“巡”字中的后面几笔是撇点,不能写成半圆;“嚷”字的右半部分应写得紧凑一些。讲解笔画。

  词:1、理解词语

  焦点 耀武扬威 得意扬扬 铿锵有力 诸生 胸怀

  2、积累:四字词语 例 风和日丽、热闹非凡等

  句:1、文中写了三件事,中间有两次过渡。第一次是过渡句:“一连串的问题使周恩来疑惑不解,好奇心驱使着他,一定要亲自去看个究竟。”第二次是过渡段,即课文的第9自然段。“从租界回来以后,同学们常常看到周恩来一个人在沉思,谁也不清楚他究竟在想什么。”体会过渡的作用。

  2、周恩来站了起来,清晰而坚定地回答道:“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教学目标:

  1、认识9个生字,会写16个字。正确读写部分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能抓住重点词句、发挥想象,深入体会文中人物的思想感情。

  3、感受少年周恩来的博大胸怀和远大志向,树立为国家繁荣和民族振兴而刻苦学习的远大理想。

  教学流程:

  本文的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立下了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一、出示课题: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齐读课题,解题:“崛起”是兴起的意思。“之”,的。指名说说题目的意思。这句话是谁说的?清晰而坚定读课题,用铿锵有力的语气再读。 

  二、检查预习,理清思路。(初读)

  课前老师布置大家对课文进行了预习,首先我们来交流一下你的收获。

  1、出示词语,自读词语:帝国主义,风和日丽,耀武扬威,铿锵有力,得意扬扬,振兴中华,惩处,吵嚷,巡警。

  请同学来读一读。

  有哪些字的读音或字形你想提醒大家注意。重点解决前面知识点中需要强调的生字词。

  提出你不理解的词语共同探讨或谈自己理解到的词语。

  2、交流自己收集到20世纪初中国的社会现况和周恩来的生平。

  3、通过预习,你知道课文写了哪几件事?(学生交流)

  第一件事是周恩来回到家乡和伯父的对话

  第二件事:少年周恩来看到一系列不公平的事,中国人在租界受洋人的欺负。

  第三件事:立志

  4、切入点:周恩来为什么要立下“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志向?

  [设计目的:学生对当时中国的社会状况和周恩来的生平了解比较少,所以课前指导学生搜集相关资料,在这个环节交流展示,为深入理解课文做准备。引导学生初读课文时,把握课文的思路,知道文章写了哪几件事。对字词的检查,目的就是为理解课文扫清障碍。]

  三、精读课文,了解立志原因(议读)

  1、在课文当中,有一个词语和“中华崛起”的意思正好相反,请同学们到课文中去找一找。

  2、请同学们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体会,你是从哪些地方读出“中华不振”的,用笔划一划,写一写。一会儿,挑你感受特别深的地方读给大家听。

  学生默读课文,教师巡视课堂,相机指导。

  3、交流读“中华不振”的感受

  指名汇报朗读。说说“你从哪儿看出中华不振?”

  可能感悟到的几个方面:

  ——从伯父的话语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周恩来一连串问题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灯红酒绿、热闹非凡的租界里却看不见一个中国老百姓的影子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妇女的哭诉声里看出“中华不振”。

  ——从洋人趾高气扬、得意扬扬的神情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中国巡警狗仗人势、耀武扬威的丑恶嘴脸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围观的中国人紧握着的拳头中看出“中华不振”

  ——从课堂里魏校长慷慨激昂的情绪中看出“中华不振”。

  [设计目的:紧扣“中华不振”,整体解读文本。通过找句子,谈感悟,加深学生对“中华不振”的认识。]

  4、从学生的回答中,适时导读。

  (1)少年周恩来和伯父的对话,找出来。同位读出感情来。

  学生读书

  指一组同位分角色读第一部分。

  他们读的怎么样?如果好,问:你为什么用这样的语气去读伯父的话呢?

  (因为中华不振,华人的地位低,所以要用低沉的语气来读。)

  中国处于什么情况下?此时伯父的心情复杂,能用一个词来概括一下吗?(焦虑/悲伤,哀愁,无奈……)

  少年周恩来的心情是怎样的呢?(疑惑)周恩来的话应怎样读?

  生练习朗读这部分。

  [设计目的:用指导有感情朗读的方法引导学生体会。]

  (2)此时,年轻的周恩来心中充满疑惑,他想到了几个问题?只有三个吗?(引导学生感悟)

  引导学生读好周恩来心中的疑问。

  (3)有一段话几乎每一位同学都把它划了下来(点出该段话)。

  a指导朗读指生把这段话再读一遍。(生朗读)学生闭眼想象。

  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学生谈。再请他读一读“一问才知道……只能劝劝那个不幸的妇女。”

  指导朗读。

  师: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活泼可爱的孩子,她心如刀绞,读----(生1)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相依为命的丈夫,她悲痛欲绝,读----(生2)

  这位妇女的亲人可能是他白发苍苍的母亲,她心都碎了,读----(生3)

  读了这段话,你心情怎样?(生:伤心、气愤……)

  齐读。

  b激发情感,质问人物

  读着这段话,看着这样的场面,相信你的脑子里一定会有许多许多的问题。

  学生提问。

  寻找答案。

  师请生朗读这段话,适时插问,请学生回答。并说说为什么。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中国的巡警局给中国人撑腰了吗?

  围观的中国人为自己的同胞讨回公道了吗?

  你们说,这到底是为什么?

  师小结:是的!中华不振啊!!!身为中国人,亲眼目睹这样的事情我们怎能不义愤填膺、群情激愤?可是,你们看看这些围观的“中国人”!他们,他们究竟在干什么啊?“中华不振啊!”,其实,发生这样的事情,在当时的中国,哪里只是这一件,两件啊——

  [设计目的:剖析文本语言,洞察内心情感,深入感悟文本。紧扣重点词句,引导学生反复朗读,深入体会洋人、中国巡警、围观的中国人三种人物对被轧死亲人的妇女出乎常人的态度,从而引导学生体会中华之不振,激发学生的情感,学生也自然而然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的心情。对这一事件的深深触动,学生才能真正走进周恩来的内心世界,也才能领会周恩来立志要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的原因。]

  c补充材料,谈感想

  1868年,上海的租界当局建了一个外滩公园。公园建成后,租界当局就派巡警在公园门口看守,不准中国人入内。一天,虹口医院的几位医生想进入公园游玩,却被巡警强硬阻挡,不准他们进入。为此,他们向上海的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几天后,租界当局回了一封信,只见上面冷冷地写道:“我们并不认为中国人有进入公园的权利。”许多中国人被激怒了,他们联名写信向租界当局提出抗议,反对洋人对中国人的歧视政策,但上海的租界当局根本不把中国人的抗议放在眼里,依然强硬地答复“不准备给予中国人这项权利。”没有多久,在上海外滩公园的门口,竟然挂出了这样一块刺目的牌子:“华人与狗不准入内!”。

  提问:面对“华人与狗不准入内!”这块牌子,你想说什么?

  学生交流感受

  [设计目的:让学生对文本有更深的体会。]

  5、师:从租界回来以后,周恩来常常一个人,独自地沉思,他在想一些什么呢?他始终忘不掉什么呢?同学们,请你们写下来!

  (学生自由抒写并交流“周恩来的沉思”。)

  [设计目的:让学生结合文本内涵,发挥想像,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又进一步地感悟到了周恩来当时那种迫切救国的心情,也自然地理解“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这句话的意思。这样把语言训练与情感的激发比较有效地整合在一起。]

  比较周恩来与其他同学的读书目的的不同,你有什么感受?

  引导学生体会到:为明理、为做官、为挣钱、为吃饭而读书,都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生活需求,而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则是把个人的学习与民族的振兴联系起来,体会周恩来“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博大胸怀和远大抱负。

  有感情地朗读对话部分,并分角色合作读。

  师引读:他在少年时就立志——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一生信守的诺言啊——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这可是周恩来终生为之奋斗的目标啊——为中华崛起而读书!

  四、拓展文本

  1、阅读拓展:其实周恩来不止这一次表明自己的心迹,请同学们读一读后面的阅读链接。并补充周恩来后来怎样实践自己的誓言。

  2、那今天,你们将为什么而读书呢?

  学生自由表达,师相机鼓励,引导结合中国现状。

  [设计目的:拓展文本,联系自我。适当地拓展了人物,不仅丰满了人物形象,也让学生明白光立志还不够,更要用实际行动去实现自己的誓言。让学生明白读书的真正目的。]

  3、人物:体会周恩来的品质

  4、写法:体会过渡句、段的用法。

  五、课后作业:

  1、课后收集有关周恩来的故事,或熟悉的亲人或小伙伴们的成长故事,为“综合性学习”做准备。

  2、写一篇读后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四年级语文《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