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通用20篇)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

  一、教材依据:北师大版小语四年级上册第十单元(金钱主题单元)第一篇精读课文。

  二、设计思想:

  这篇课文记叙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课标》提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应引导学生钻研文本,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本篇教学设计,依据新课标倡导的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展开学习活动。自主学习中,立足于自读,自己产生问题,引起思考。合作学习中,同伴互助、取长补短,通过讨论,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在班级交流中,深入探究课文内容,生生、师生与文本对话,感悟作者表达的情感。

  学生们经过三年多的学习积累,已经初步掌握了一些阅读方法,悟出了一些语文学习的规律,基本具备了预习课文的能力。他们能够利用汉语拼音和工具书自学生字、新词,会一边看书一边思考,会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并能利用文本、资料处理所提问题,为合作学习做好准备;在合作学习中,能通过质疑、讨论问题,交流自己的预习情况,提出自己的见解,为班级探究交流做好铺垫。

  三、教学目标:

  1、自学生字,掌握多音字“差”和8个四会字,积累新词。

  2、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4、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5、搜集有关金钱的名言,谈谈自己对金钱的看法。

  四、教学重点:读懂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五、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

  六、教学准备:搜集有关金钱的名言

  七、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师教学程序设计

  学生学习活动设计

  时间

  (一) 激qing谈话,趣味引入

  1、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人人都喜欢钱。千百年来,金钱一直是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中国的古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是现代人的说法,“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另一部分人的人生哲学。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金钱的名言呢?你能说说钱能做什么吗?

  2、 大家都知道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位父亲却打算将所以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何?欲知详情,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二) 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3、 黙看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说出具体事情:(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2)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说:(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因为母亲溺爱、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因为儿子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被扔进火炉里受不了,所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三)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次数

  老人的动作、语言、心情

  儿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第一次

  接过 扔进,不是你挣来的,伤心 失望

  走开,笑了,冷漠 自私

  第二次

  接过 扔进,不是你挣来的,痛恨 失望

  走开,笑了,冷漠 自私

  第三次

  接过 扔进,是你挣来的钱,相信 满意

  抓出 大叫,受不了 愤怒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四)探究学习、师生互动

  快速浏览课文: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4、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倾听

  思考

  班级交流

  自主学习:

  以自己喜欢的

  方式读课文

  自学生字、新词

  默读课文

  边读边想

  概括故事大致内容

  用关联词语串联故事主要内容

  合作学习

  小组交流

  讨论填表

  班级交流

  有感情朗读

  分角色朗读

  评价同学

  探究学习:

  浏览课文

  换位思考

  班级交流

  领悟写作特点

  3

  12

  15

  10

  板

  书

  设

  计

  老人

  一枚金币<   >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第二课时

  (一) 回顾课文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 说出课文主要内容和你懂得的道理。

  (二) 体验表演

  自由组合,分组表演课本剧。

  (三)小组交流

  1、 自己搜集的有关金钱的名言与体会。

  2、 朗读自己的小练笔《我想有钱》,请同学提出修改意见。

  (三) 课堂练习

  1、听写生字、新词、好词。

  2、多音字组词(先自己标出正确的读音):

  参 得 差 了 挣

  3、按要求写词语:

  (1)近义词:辩解( )   容易(    )  省吃俭用(      )

  (2)反义词:懒惰(    )   相信(    )  省吃俭用(      )

  4、照样子写词语:

  (1)熊熊大火(aabb):

  (2 ) 花钱如流水(含比喻):

  (五)课外延伸:

  1、把《一枚金币》的故事讲给父母听。

  2、通过本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八、教学反思:

  本篇教学设计,按课程标准要求设计了灵活多变的教学活动,在趣味语文活动中学习语文、学会合作,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提高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学过程中既有语文基础知识的积累运用、语言文字的综合训练,又有学生的个性体验、情感熏陶。充分体现了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在从小培养孩子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具备创新精神、合作意识和开放的视野,具备包括阅读理解与表达交流在内的多方面的基本能力,以及运用现代技术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方面做了有意地尝试。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学时间: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

  b认识多音字"差"

  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 写了一件什么事 .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

  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 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

  5,默读(9-28自然段)儿子三次"挣钱"的经过,同桌口头完成下表.

  6,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7,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 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8,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9,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1,老人让儿子明白了这么一个道理,这个故事让你受到了什么启发 谈谈你的收获,小组交流汇报.)

  2,师小结:让我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积累名言:

  当金钱在人们心中高到不恰当的位置时,世界就倾斜了.

  发财不是人生的目的,贫困不是穷人的耻辱.

  柯尔克 孜族谚语

  幸福不在于拥有金钱,而在于获得成就时的喜悦以及产生创造力的激qing.

  【美国】罗斯福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一枚金币》

  1,在《一枚金色币》教学中,我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根据教材"金钥匙"对四年级学生提出的自学水平进行指导,但由于学生水平有限故提得不全面.

  2,以读为主,读中感悟

  本节课我安排了丰富,多层次,多形式的阅读.一次读有一次的目的,一次读有一次读的效果.让学生在读中想像,在读中思考,在读中感受人物心理.我觉得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3,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 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这样让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4,联系生活学语文,把课内学习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和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生活实际,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真正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使学生在受到教育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如果能给学生分角色朗读全文的时间,我想学生能更好地体会人物内心的变化.

  上完本节课我深深地感到要使自己的教学方法贴近学生实际,得心应手地驾驭好一堂课,全方位把握整个教学过程,需要教师卓有成效的引导,要求教师对教材的理解有十分的把握,需要教师对学生的实际有深刻的了解,也需要教师有较高的应变能力.因此在今后的教学中更需要不断的探索.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3

  教学要求: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点:

  1、感悟课文内容,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感悟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

  教学课时:2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1、通过朗读,体会课文的写作顺序。

  2、学习课文1——20自然段,了解前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揭示课题。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

  2、根据文中三次出现金币把课文分为三个部分来教学。

  (1——13)、(14——20)、(21——28)。

  三、学习课文1——20自然段。

  了解两枚金币的由来及发生的故事。

  四、指导有感朗读1——20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引入。

  1、师:昨天我们学习了课文《一枚金币》的1至20自然段,边说边板书课题。

  来,让我们打开书再一起读读,进入课文共同回忆一下。

  2、学生齐读1到20自然段。(注意读书的姿势;用心读;读出自己的体会。)

  3、昨天学习的内容都想起来了吧,考考你们:谁发现儿子前两次拿回金币给父亲时有哪些相同的地方?

  生答:发现相同的地方是:儿子的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两次拿给父亲,父亲都把金币扔进火炉里,儿子两次都笑笑地走开了。

  师:儿子笑笑走开了,你的理解是:(那不是他自己挣来的,他不在乎。)

  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三枚金币,看看与前两次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二、学习课文21——28自然段。(第三枚金币)

  1、学生自由读这一部分。

  师:认真读书,想想第三次与前面两次有什么不同?

  生:这一次妈妈说不行,儿子出去挣钱,父亲又扔,儿子抓金币,父亲相信。

  师:这一部分你们有什么问题想提吗?

  2、学生提问,教师归纳。

  3、带着同学提出的问题默读:边读边思考:父亲为什么后来相信了?从哪看出是儿子自己挣的?

  4、生答。(儿子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抓出金币,大声叫到)

  师:同学们原来是从儿子的表现中知道的。

  5、生再读25、26段,找找儿子的动作(忙跑、抓、叫到),感受当时的心情。

  师:这里为什么用“抓”字,不用“拿”呢?

  6、有感齐读25、26段。

  师:刚才同学提出儿子这么爱钱,为什么妈妈给的两枚被扔进火炉,他不去抓。而自己挣的那一枚却从熊熊大火中抓出来呢?谁知道。

  引导学生找到有关的句子。(23段)知道这枚金币是儿子自己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挣来的,鼓励学生想象当时的情景,从中体会挣钱的辛苦。

  7、学生根据自己的体会有感朗读。

  8、指名读、评价。

  9、多种形式练读。

  三、领悟道理:

  课文三次出现金币,你们懂得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呢?(通过自己劳动换来的是最珍贵的)

  师:学到这,我们来讨论一下开课时提出的问题:课文里讲了三枚金币,为什么课题不叫三枚金币,而叫一枚金币呢?说说你的看法。生答

  看来老人让儿子明白的道理,你们也明白了。挣钱要取之有道,靠劳动挣来。想想还有不理解的吗?

  四、扩散思维。

  师:想一想,儿子经过这一次自己辛苦挣钱,以后会怎样呢?

  联系自己平时想想,钱不是你们自己挣来的,是父母辛勤劳动换来的,你们是怎样做的?

  通过学习,我们从中吸取好的信息,懂得一些道理。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生字书写生字。

  1、读准字音,观察字形。

  2、认真书写。

  3、摘录好词、句。(摘录好词、句是个宝,要把这个宝记下来。)

  板书:

  一枚金币

  父        子

  扔        走

  又扔       走

  仍然扔      受不了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4

  一、 整体感知

  用较快的速度把课文浏览一遍,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件什么事?

  师:大家说说,父亲几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

  师:谁能说说每次都是怎样的?(可引导学生按儿子是怎样做的说一说)

  (板书:逛  跑  挣  )

  师:父亲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每次儿子的表现有什么不同?

  (板书:笑  笑  抓  )

  二、自读质疑

  师:下面请同学们细细把课文默读一遍,注意用心读用心想,如果能读出问题来,那就更棒了。

  (学生默读,有问题的可在旁边注上“?” )

  师:怎么样,有谁读出问题来了吗?

  (学生质疑)

  三、引导释疑

  1、父亲为什么每次都把儿子拿给他的金币扔进火炉呢?

  (请同学一起把1——8自然段读一读)

  师:谁来告诉大家,这部分主要写什么?

  (相机板书:受不了)

  师:父亲再也受不了了,从哪看出?

  师:母亲听了忙为儿子辩解,最后父亲坚决地说(齐读父亲的话)

  师:从老人坚决的态度和话语中,你们能揣透他当时内心是怎样的吗?

  2、父亲前两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只是笑了笑,而第三次儿子却怎样?为什么?

  师:儿子受不了了,从哪看出?

  师:从“抓”这一举动,你们是不是有所感悟?

  师:是啊,这位父亲真是用心良苦。他三次都把金币扔进火炉,目的就是要试试金币是不是儿子亲自挣来的;他要让儿子亲身体验挣钱的不易,让儿子知道,要珍惜财富。

  四、 朗读感悟

  1、体会“受不了”

  师:课文中两个地方写到“受不了”,你能体会到当时他们各自的心情吗?你想用哪些词语来形容他们当时的内心感受呢,请拿起笔注上。

  (请同学说一说,并把它写到黑板上)

  2、引导学生读出自己的感受,然后分角色朗读

  五、 人物评析

  师:《一枚金币》是格鲁吉亚的一篇童话故事。其实,在我们生活中,确实也有这样的爸爸,这样的妈妈,这样的儿子。下面,老师让你们当一回小小评论家,对文中的爸爸、妈妈、儿子进行一番评论,怎么样?

  六、 课外延伸

  a) 初显身手

  b)片断描写——想象儿子一星期是怎样挣钱的。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逛 跑 挣

  受不了 受不了

  (失望)(痛苦)(无奈)扔  (伤心)(气愤)(委屈)

  笑 笑 抓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财富。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5

  之一

  作者:青岛八大峡小学 宋一心、杨德华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教学目的要求:

  基础知识:

  1、独立认识汉字3个,学习会写3个汉字。

  2、通过查资料了解钱的作用。

  3、进一步积累词语。

  能力目标:

  1、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3、培养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的能力。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

  一、交流“钱能做什么”的课前问题

  1、互相汇报调查结果:10元钱能做什么

  2、小结钱的重要性

  二、自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思考: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1、课件出示词语,指名认读

  A重点指导“惰”的书写

  B认识多音字“差“

  2、读课文,想一想:本文写谁?写了一件什么事?。

  三、理解课文内容

  1、学生默读课文,一边读一边思考:“受不了”在文中出现了几次?把有关句子画下来。

  2、小组内交流,要求每个人都要发表自己的意见,可以互相进行补充。

  (两次,一次是老人“受不了”,一次是儿子“受不了”)

  3、老人因为什么“受不了”了?你是从哪看出来的?

  (读读父亲痛恨的话,再次体会老人对儿子的失望之情。)

  4、夫妻俩商讨的结果是什么?

  5、熟读课文,找找课文中写了父亲与儿子的几次对话?

  6、小组里读读这三次对话?找找儿子的表情、动作的句子重点读读

  7、引导质疑;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第三次为什么会是那样?

  8、引导学生一边读一边想,小组内交流讨论。

  ⑴想像儿子在一个星期的工作中都遇到了哪些困难?

  ⑵读读这次对话,有感情的朗读

  指导学生读出儿子的愤怒的语气。

  9、分角色朗读三次对话

  10、对比儿子上两次的表现,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11、通过刚才的学习,你能试着说说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

  12、小组间共同讨论,学习课文后的体会,全班汇报。

  四、课堂小结:

  今天学习了这篇文章后,你觉得这篇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写的?

  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作业 设计:通过学习,你的体会是什么?写在日记本上。

  板书设计 :

  一枚金币

  老人

  “受不了” 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儿子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6

  一、教材分析

  本篇课文的教学既要抓住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思路,又要抓住整体感知课文,了解课文是按什么顺序写的。在阅读理解课文时,可以引导学生在感悟的同时,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中,可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其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

  二、教学重点    通过朗读课文,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三、教学难点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四、教学过程

  (一)整体感知课文

  在初读课文的基础上,请大家再次快速浏览一遍课文,说一说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二)默读思考

  1.老人是怎样教育儿子懂得这个道理的?(补充画批课文)

  2.组织好语言,准备小组交流。

  (三)集体交流

  学生先把自己找到的语句读一读,再联系上下文谈理解。随后在理解的基础上再有语气地读一读这些语句。

  这个环节展开生生互动,互相补充、质疑、评价对方的朗读……

  1.第一部分(1~8自然段)

  抓住“再也受不了了”一句体会老人寒心、恨铁不成钢的心情,带着悲哀、痛心、无奈、失望的语气读这部分课文。

  “老人坚决地说”读出毫不犹豫的语气来。对于不劳而获、坐享其成惯了的儿子,老人此时的心理活动是怎样的呢?

  2.第二部分(9~20自然段)

  抓住“儿子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一枚小小的金币对于一个花钱如流水的儿子来说根本不算什么(联系前文第一自然段),所以“扔”金币的举动对儿子没有任何触动。

  抓住“儿子又笑了起来”这一句,体会到儿子仍然无动于衷。

  3.第三部分(21~28自然段)

  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一句,可以边读边加上动作表演,体会:儿子这回是眼睁睁地看着爸爸把自己辛辛苦苦亲手挣来的一枚金币扔进火里,正因为这枚金币的来之不易,所以儿子才会有如此强烈的反应。一枚小小的金币看起来不起眼,但只有亲身体验才会懂得珍惜呀。

  (四)分角色朗读第二、三部分课文,再次对比前后三次儿子的不同反应,充分感悟:父亲的做法妙在以让儿子亲身体验,代替枯燥的说教,取得很好的教育效果。(小组内可分工进行角色扮演,表演课本剧。)

  (五)展开讨论:分析人物

  此时你能来评价这个故事中的三个人物吗?可以通过文中对人物语言和动作的不同描写,有根有据地运用书中的词语来评价,再加上自己的感受。要求语言流利,表达清楚。

  小结

  故事中的父亲对儿子没有一味的说教,而是用三次扔金币的方法来告诉儿子珍惜财富是获得财富的前提条件,劳动果实的获得是要付出艰辛劳动的,我们在享受时一定要珍惜劳动成果,同时还应该知道劳动者的艰辛。

  教师发给每个小组一枚印制好的金币,请同学们将这节课的最大收获浓缩为一句话或者几个词写在金币背面。写好后大家交流(分享收获)。

  课后延伸

  1.完成《语文伴你成长》册上的相关习题;

  2.继续练习朗读课文;

  3.你打算怎样支配自己积攒的压岁钱?给自己设计一个小账本。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扔第一次:逛第二次:跑第三次:挣笑笑抓

  五、教后反思

  这节课在教学时抓住了两条线,一条是情节线,即引领学生按事情的发展顺序理解课文内容;第二条是抓重点词句来感悟,如对话部分。为体现“文道统一”,在第一遍理解的基础上,二遍理解采用了分角色朗读的形式,而后又通过“评价人物”的方式进一步挖掘理解课文。

  因为课文中的对话很多,所以这节课上尤其加强了朗读的指导,通过学生互相“评读”的形式展开,父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一样,事件也有极其相似之处,随着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人物情绪也在发生变化,要读出这种变化,朗读的语气就要符合人物的身份,在反复的“评读”过程中,学生的“读”确实表达出了父亲失望、痛苦、无奈和惊喜的情感变化以及儿子冷漠、自私、伤心和愤慨的情感变化。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7

  [教学目标]

  1、正确认读生字词及多音字,学会积累新词。

  2、感知反义词对刻画人物性格所起的作用。

  3、了解课文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写作的思路。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及父亲“受不了”的心情

  4、理解课文内容,树立正确的金钱观,让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1、围绕2次“受不了”抓重点语句体会人物的心情并有感情朗读。

  2、体会父亲用心良苦想让儿子懂得通过辛勤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你的父母爱你吗?说说他们爱你的表现。

  (生汇报)

  2、我们知道父母是最爱自己的孩子的,可有一位父亲宁可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也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什么呢?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板书:一枚金币]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文,把课文读通读顺。

  2、说说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汇报               [板书:父亲    儿子]

  3、说说这是怎样的一位父亲,又是怎样的一位儿子?划出相关词语。

  4、引导学生通过两组反义词感受人物的性格特征。

  [板书:辛勤、省吃俭用      懒惰、花钱如流水]

  5、课文中父亲与儿子共有几场对话?请同学们找出来读一读。

  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三、品读父亲的“受不了”

  1、师过渡:一位辛勤、省吃俭用的父亲眼看着自己的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他当时会是一种怎样的感受?你能用文中的一词来概括吗?

  生汇报                        [板书:受不了]

  2、找出文中哪个句子写出老人的“受不了”?

  3、填空引导理解父亲的感受: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4、指导带着不同感受同桌读或小组读

  5、指名读

  四、品读儿子的“受不了”

  1、师过渡:这样的孩子放在谁家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谁受不了?找出相关的句子。

  2、引导学生自行提问:儿子为什么受不了?

  3、划出描写“受不了”原因的句子,抓重点词语与前两次扔金币进行对比,理解这一枚金币的来之不易。

  [词语:前2次——笑了起来  走开了

  这一次——忙跑到  抓出来  大声叫

  当牛做马  整整一星期  苦差使]

  适时引导想像:儿子在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

  4、思考:当父亲将儿子辛苦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时,儿子表现得怎样?        (伤心  气愤  难以忍受……)

  (1)适时引导思考:父亲扔进火炉里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2)师指导感情朗读此句,亦可按学生自己的感受读。

  (还包含了儿子用辛勤的汗水换取的劳动成果)

  5、师生配合读27、28自然段,感受父亲的心情变化。

  (前:伤心 痛心 失望    后:欣慰  高兴  激动……)

  6、说一说:

  如果你就是儿子,当你真切感悟到父亲三次扔金币的用心良苦时,你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呢?

  五、总结,揭示主题

  父亲的用心良苦不但改变了儿子,也同时让我们明白到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只有亲身参与的劳动,才能创造价值的道理。 

  [板书:劳动  创造  财富  珍惜]

  六、联系实际,谈话延伸

  1、谈一谈:父母平时给的零花钱你觉得怎么用才有意义?

  2、金钱是辛勤劳动才获得的果实,除此以外,在我们的生活中哪些也是我们劳动的果实?

  [板书]

  一枚金币

  父亲   辛勤、省吃俭用

  创造

  “受不了”              劳动       财富

  (珍惜)

  儿子   懒惰、花钱如流水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8

  在品析词句中体悟情感《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天涯石小学  郭鸰

  [教学目标]

  知识能力目标:

  (1)围绕两次“受不了”,抓住相关的重点词: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辛勤、省吃俭用和懒惰、花钱如流水,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抓住“挣、当牛做马、苦差使”,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情意目标:

  (1)让学生懂得至于亲自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树立正确的金钱观。

  [教学重点]朗读课文,理解课文,感受老人与儿子的不同内心活动。

  [教学时间]两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齐读课题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课文,齐读课题——《一枚金币》。

  2、回忆主要内容。

  打开书87页,快速浏览课文,回忆文章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件什么事?(课文主要讲一位老人让自己的儿子去挣一枚金币的事)(板书:老人儿子挣)

  3、回顾上节课的问题,引出今天的学习主题。

  围绕主要内容,上节课,我们提了个什么问题?老人为什么要让儿子去挣钱呢?(挣?)让我们先了解故事的起因。

  二、学习课文,品味两个“受不了”

  (一)品读父亲的“受不了”

  1.学习故事的起因,明白老人受不了的原因。谁想为我们朗读1——8自然段。其他孩子边听,边想这是一个怎样的老人,他有一个怎么样的儿子?用三角形把相关词语勾下来。

  2.学生汇报,引导学生抓住两组反义词对父子的形象进行建立。

  3、父亲看到儿子还是——是一种什么感受,你能用书上的一个词来概括吗?(板书:受不了)老人受不了什么?你从文中哪个句子看出老人受不了了?用波浪线勾画下来。指名读。通过解读“受不了”,感悟父亲的心情,并带着这样的心情朗读。

  (二)品读儿子的“受不了”

  1、默读9——28自然段。思考:

  儿子几次将金币交给父亲呢?父亲怎么做的?儿子有什么表现?共同完成表格。

  2、观察表格,父亲的做法与儿子的表现,你心里有什么疑问?(学生质疑)

  3、解决问题:为什么前两次父亲扔金币时,儿子的表现是笑?

  4、品读“受不了”,把直接描写儿子受不了的句子勾下来,读一读,你从哪些词语看出儿子真的受不了了?齐读,体会儿子的受不了。同样是扔,为什这次么儿子会“受不了”呢?(挣)

  这枚金币是怎么挣来的?(抓“当牛做马”“苦差使”“整整一星期”理解。)

  5、他把这枚辛苦挣来的金币交给父亲时,父亲却仍然把金币扔进火炉里,不信任儿子,你想儿子会怎样?指导学生读好这一句。

  6、此时,在儿子眼里,父亲扔进火炉里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金币里包含了什么?

  7、面对儿子的声声责问,老人说了什么?读——,老人此时是怎样的心情,带着这样地心情读。(高兴、激动  欣慰)老人欣慰的是什么?(板书:珍惜)

  三、揭示主题

  1、  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

  四、拓展延伸

  教后思:  文本的情味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品什么词?怎样品词?在《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有了一些实际的体会:

  一、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

  通过对《一枚金币》的深入解读,我们找到了“受不了”这个切入点。通过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朗读感悟,从而层层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丰富词语内容,激发朗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

  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三、引导质疑,品读词语。

  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处看表格质疑的环节表格中的重点词都是与“受不了”一词相关的,由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质疑,也是对文本的思考,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教给了学生品析词句要多问问为什么,才能理解深刻,认识到位,学生的语感也会由此提高。

  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知识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9

  一、学生分析

  现在的学生,因为大多是独生子女,家长非常疼爱,在物质上总是尽量满足孩子,因此,在孩子的心中,金钱来得很容易,自己想要什么家长总能满足,身上的零用钱从不缺少,因此,也养成了花钱无计划、大手大脚的不良习惯,希望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能让孩子珍惜财富,把钱花在有意义的地方。

  二、教学目标

  1.朗读并讲述故事,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写作的思路,感悟老人这么做是想让儿子懂得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学习要认识和要写的生字。

  3.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三、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四、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

  你是用什么方法挣来了十元钱?你是怎样支配这十元钱的?你在花这十元钱时和父母给你的零用钱时心情有什么不同?这是什么原因呢?是呀,不是自己劳动挣来的钱就不知道珍惜。有位老人准备把自己辛苦一生积攒下来的财产送给别人,这是怎么回事呢?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出示课题:一枚金币

  (二)初读课文

  1.读了课题后,你有什么疑问?你想知道什么?

  2.自读课文,在读课文的过程中解决生字,不会的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解决。

  3.学生初读课文后有不懂的问题提出来,师生共同研讨,暂时解决不了的放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去思考。

  4.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你能把它简单完整地说出来吗?

  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5.你能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吗?因为……所以……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因为母亲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因为……,所以……

  (三)学习课文

  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教师指导朗读。

  (四)讨论

  1.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2.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五)课外延伸

  快到新年了,长辈又要给你们压岁钱了,你每年能收到多少压岁钱?你们是怎样支配压岁钱的?布置学生课后分组调查访问,每组写一份调查报告,在班上进行交流。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0

  教材简介:

  课文记叙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懒惰成性,万般痛心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与别人。母亲在两次放纵儿子蒙骗老人之后,只好劝儿子自己挣一枚金币,老人一连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里,直到相信金币是儿子挣来的故事。通过这个故事,让孩子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的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能力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从不同视角透视金钱的价值。

  2.熟读课文,根据课文内容理解词的意思,体会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情感目标:

  1.通过朗读课文,懂得要以诚实的劳动换取金钱的道理。

  2.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学重难点: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教具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 、 学习故事的经过

  1.  过度:父亲要儿子去挣金币哪怕一枚也好,是希望他能改变现状,儿子最终有变化吗?这种变化是一次完成的吗?

  2.默读9--28自然段,勾出父亲是怎样对待三枚金币的,感受下儿子的变化。

  (1)学生勾画。

  (2)找到后读一读。第一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二次:父亲扔,儿子笑;第三次,父亲扔,儿子抓。

  (3) 同样三枚金币,价值相等,遭受同样的待遇,儿子的反映为什么截然不同,变化如此之大?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前两次儿子对待金币的态度。

  (4)读9—13自然段,说说儿子为什么笑?他在想什么?这时父亲是什么心情?

  (5)读14—20自然段,儿子为什么会笑?父亲又是怎样?

  师小结:这两枚金币都是妈妈给的,儿子对待金币没有一丝触动,只是一笑置之,可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儿子的反映完全不同了。

  三、 学习故事的结果

  1. 齐读句子。(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火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

  2.从这一句找出动作的词语,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儿子为什么有这么强烈的反映?

  3. 你是从哪里体会到的体会道到的?(熊熊大火,非常心痛金币,以至于受不了)受不了是什么心情?为什么受不了?(整整干了一个星期活)

  4. 想想这整整一个星期中他会受哪些折磨,会吃哪些苦头,想想儿子会有什么变化?

  5. 这种变化归工于谁?

  (父亲多残忍呀,让儿子去受这样的罪,还三次把儿子挣来的金币扔进火炉里去烧,你们的看法呢?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四、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五、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板书设计:

  爸爸     一扔      二扔 三扔

  一枚金币

  儿子      笑笑   抓

  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在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的学生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提出自己的问题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一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这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理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很好的理解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的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1

  一、教材分析及设计思路

  教学本课,我抓住三条线索来教学此文。1通过读、讲故事说主要内容,体会课文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来写作的思路。2人物心理线。把重点放在课文两处 “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体会上,在此基础上领悟文章的中心思想。教学时,引导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体会父亲的失望和痛苦的心情,期间,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引导学生思考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第三次为什么会这样呢?针对自己的质疑进行集体交流,还可以分角色读课文,进入情境,体会儿子心情的变化。3思想感情线。通过学习活动让学生懂得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懂得金钱所包含的劳动价值,知道珍惜财富。

  二、学情分析

  对于现在大多数孩子来说,充裕的物质生活,使他们正像文中的儿子一样,看不到父母挣钱的辛苦,不懂得金钱中包含有劳动价值,当然也就不知道珍惜。学习本课,要在阅读中让学生体会到金钱是辛勤劳动换来的,来之不易,引导学生在今后生活中懂得正确对待金钱,养成不乱花钱的好习惯。

  三、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心情,重点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2、通过学习课文,学会从小认识金钱,懂得正确对待金钱。

  四、教学重难点:

  进一步培养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五、教学准备

  1.调查同学的压岁钱是怎样支配的。

  2.请学生用力所能及的方式自己挣十元钱。

  六、教学过程

  一、导入

  上课之前老师要问同学们一个问题,希望大家诚实回答,相信大家都花过钱吧,那大家花钱买过什么呢?都花的是谁的钱呢?那大家有没有挣过钱呢?好,大家每天都要花钱,而且都没挣过钱,花父母的钱,那大家有什么感受呢?从前有这么一个人,他也没挣过钱,花父母的钱,而且花钱如流水,但是后来他明白了一个道理,大家想不想知道他明白了什么道理呢?好,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下这篇来自格鲁吉亚的童话,题目就是(齐读课题并板书)《一枚金币》

  二、检查预习

  课前老师已经要求大家回家预习过课文了,现在老师检查一下预习的情况

  1、首先抬头看大屏幕,看同学们生字都会读了没有?开火车方式朗读

  大家读的都很正确能看出大家都经过预习了,而且还不错,

  2、现在找同学来朗读课文,(找三位同学朗读,1——13,14——20,21—28)

  在朗读时,其他同学考虑一个问题“这篇文章讲了一件什么事”最后由一位同学总结

  三、学习新课

  1、大家先根据刚才说的,把稳重三次扔金币的过程都划出来,第一次扔是哪几段;第二次又是哪几段;第三次呢?快速浏览课文,画出来,(指名回答)

  2、现在大家快速朗读一下第一次扔金币的过程,画出父亲所说的话,体会父亲是怎样的心情,以及母亲在这个过程中是怎样做的?

  画出后,找同学回答

  a、谈父亲的心情。

  b、母亲是怎样做的?为什么?

  c、哪儿自找母亲的话做了吗?那我找同学回答一下父亲相信了吗?他是怎样做的?(把爸爸金币扔进了火炉里)那儿子呢?(儿子笑着走开了)

  3、那第二次扔金币和第一次的过程是否一样呢?下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自学14—20段,好看一下子学要求,我请同学起来朗读一下

  同学们注意,一定要先读再找问题

  师:好了大大家坐好下下面我檢查一下大家自學的效果誰誰起來匯報一下好了,大家坐好,下面我检查一下大家自学的效果,谁起来汇报一下?

  a、父亲说的话,(与前面的一样)

  b、在这次过程中母亲是怎样做的?那儿子照母亲的话做了吗?爸爸相信了吗?(没有)他是怎样做的?

  c、这两次过程中儿子的反应一样吗?(一样)大屏幕显示“儿子笑着走了”大家齐读一下儿子的反应

  d、父亲那么生气,为什么儿子却笑着走开了呢?

  过渡:大家理解得很好,就在这个时候,妈妈知道再这么做是骗不了爸爸的于是妈妈第三次对儿子说(大屏幕出示)大家齐读

  a、妈妈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矛盾)好我们带着这种心情朗读一下妈妈说的话

  b、儿子听了妈妈的话是怎样做的?(指名读)

  那大家猜一下,当父亲第三次把金币扔进火炉时,儿子还会笑着走开吗?为什么?

  大家回答的不错,大家看大屏幕,找出在这一过程中那个次最能体现儿子当时的心情的词语。

  a、他为什么受不了了?

  b、儿子受不了了这时他是怎样做的?

  大家体会一下“雄雄大火”如果有这么大的火你们敢伸手吗?(不敢)那为什么儿子敢呢?“齐读26段”

  当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时他相信了什么?齐读28段

  儿子明白了什么道理?(儿子明白了钱的来之不易,挣钱需要付出很多劳动,并懂得只有通过亲手劳动得到的财富才会珍惜的道理)

  通过这篇文章的学习,同学们又明白了什么道理?哪位同学来总结一下

  下面大家分角色朗读一下,读出各个不同人物的不同心情,体会其中的感情

  五、布置作业

  明白了其中的道理,回家讲给自己的弟弟妹妹听。

  板书设计

  一次  扔   笑

  二次  又扔  又笑

  三次  扔   抓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2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懂得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3、学习用三种对话形式续写课文。

  教学重、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一、 导入

  1、导语:(师指课题)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吗?(金

  币)对,这是一枚金币,今天就让我们走进格鲁

  吉亚的童话王国,去感受一枚金币给我们带来的

  启迪。

  2、学生齐读课题。

  3、过渡:首先老师要检查一些同学们昨天的预习情况。

  请看大屏幕。

  二、开火车检查学生预习情况

  1、给带点的字注音。

  仍然   逛街   辩解   苦差使   两俄里

  筋疲力尽   省吃俭用     懒惰      受不了  

  (1)仍然、逛街、省吃俭用检查字音;

  (2)辩解:区分“辩”与“辨”;

  (3)苦差使:提问多音字读音;

  (4)两俄里:理解词义(大约两公里);

  (5)筋疲力尽:a理解词义 提问寓言故事的成语

  (6)懒惰:a记字形 b反义词 c写两遍

  (7)受不了:a检查字音 b理解词义 c用一句话说说有什么事

  让你受不了?

  2、学生汇报在什么情况下受不了?

  过渡:是啊,《一枚金币》中的人物也和你们一样,也有受不

  了的时候,他们是谁呢?因为什么受不了?

  3、边说边出示课件

  师: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文中描写了谁受不了了?为什

  么?

  三、浏览课文寻找“受不了”

  1、生汇报父亲受不了

  2、生汇报儿子受不了(师板书:父亲             儿子)

  3、过渡:这是儿子第三次把金币交给父亲儿子受不了,那么

  前两次为什么能受得了,而第三次受不了了呢?请大家默

  读课文,完成屏幕上的表格。

  四、自学分组填表

  过渡:分组填写描写母亲、父亲、儿子动作、态度的词语。

  屏幕出示

  母亲

  父亲

  儿子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动作

  态度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五、学生汇报

  1、三名学生汇报三次

  2、师填表

  3、(师指母亲那栏表)观察母亲的态度有哪些变化?

  (1)生回答:从前溺爱、包庇、袒护,现在醒悟

  (2)师:母亲态度转变后,对儿子说了些什么呢?

  屏幕出示:母亲的话

  (3)师:你认为这段话应该怎样读?(认真、严肃、无奈)

  就请你用(认真、严肃、无奈)的语气来读。

  4、过渡:……儿子受不了啦,为什么?

  屏幕出示:因为这枚金币是儿子(     ),而父亲却把它扔进火

  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啦!

  5、生用“因为……所以……”汇报

  6、师:联系我们的生活儿子眼里的苦差事还有那些?

  生用“因为……所以……”回答

  7、师小结:刚才同学们是联系上下文和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苦

  差事”和“当牛作马”的意思的。

  8、过渡:……儿子是怎样做的呢?

  屏幕出示:(儿子那段话)

  (1)出示

  (2)学生齐读

  (3)出示填空

  (4)师:从这几个动词中体会到什么?(心情、道理)

  师板书:珍惜劳动成果

  (5)指名读

  9、过渡:……儿子又说些什么呢?

  10、屏幕出示:(爸爸,你疯啦!……扔进火炉里去烧!)

  11、师:儿子是什么样的心情呢?

  12、学生带着自己的感悟去读文。

  13、师范读。

  14、出示课件:(完整)

  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

  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了!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

  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他扔进

  火炉里去烧!”

  15、师生合作读。

  16、师:父亲看到儿子的表现激动地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

  挣来的钱了!”

  六、指导写作。

  1、过渡:……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发挥想象,

  也写一段对话。

  (1)在写之前老师想给大家点建议:

  (2)屏幕出示:温馨提示:

  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对话就不会显得单调。

  2、生写对话

  3、师评价

  七、师总结。

  儿子获得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不是)更是人生的一种启

  迪,它让一个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变成了勤劳、节约、懂

  得珍惜劳动成果的人,同时《一枚金币》这个故事也让同学们对

  金钱有了新的认识。正像阿拉伯谚语说的那样:“劳动是幸福的

  左手,节约是幸福的手。”只有用我们的两只手才能紧紧地抓住

  幸福。

  教学反思:

  本节课我本着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的原则。紧紧抓住文

  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引导学生浏览文本,并让学生找到并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通过学生自学填表并且通过表格的对比,找到儿子“受不了”的原因。先通过联系上下文、联系生活实际(说一说现实生活中儿子眼里的苦差使还有哪些?)理解“苦差使”、“当牛作马”的含义,使学生更深刻地体会到了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父亲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时的心情。

  (3)引发学生以对话的形式续写,进一步与文本对话,揭示中心,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当儿子听到年迈的父亲对自己的肯定,知道了父亲的良苦用心,不禁流下了悔恨的泪水,……此时此刻他们又会说些什么呢?请你用上三种对话形式,这样你的对话就不会显得那么单调了。)

  关注学生的个性体验。

  本节课我自始至终都关注着学生的个性体验,以读代讲,读中感悟,并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自己的朗读中去。如:体会母亲的慈爱、严肃和儿子的“受不了”时,先请学生说一说她(他)当时是什么心情?然后请学生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读出每位学生对文本中人物不同的理解。

  本节课不足之处:我建议学生写续写时用上三种对话形式,但当学生汇报时有个别同学只用了其中一种或两种,我当时应给予适时、适当的点拨。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3

  教学目的

  1. 理解课文内容

  2. 懂得以诚实的劳动换来金钱的道理

  3. 分角色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心情。

  教学重点 

  明白老人的用意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

  教具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由歌曲《一分钱》引出话题:比金钱更重要的是什么?并交流。由此引出“课文中的父亲眼里比金钱更重要的是”

  二、研读课文

  1、抓住重点词语进行理解并想开去。

  2、抓住“改变”,引导学生读、悟、议。

  重点引导:

  (1)儿子态度的变化,体会他“受不了”时的心情。

  (2)感悟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

  (3)指导学生分角色朗读,在读中悟情悟理。

  三、延伸,导行。

  1、文章结尾父亲还会说什么?儿子会说什么?母亲呢?

  2、这节课让你明白了什么?

  你打算写下一句什么样的警言呢?

  四、布置作业

  展开合理想象,写下来:儿子通过这次自己挣钱,以后会怎样?这一家三口会怎样?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4

  [教学思路]

  1教师、学生共同与文本对话。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从而层层深入理解本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1)抓住两组意思相反的词语,引导学生感悟父亲和儿子的特点。引导学生通读文本,并让学生从文中找到形容父亲的词语是“辛勤”、“省吃俭用”,形容儿子的词语是“懒惰”、“花钱如流水”,使孩子们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不同的特点,从而理解到父亲“受不了”的原因。

  (2)找出文中的两个“受不了”,师生共同体会父子的心情。在学生明确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进一步引导学生体会文中出现的两次 “受不了”的不同:第一次是父亲面对儿子的失望与痛苦而感到“受不了”;第二次是儿子看到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一枚金币不被认可感到伤心与气愤而“受不了”。此时,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这一周中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受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后来 “受不了”的心情。

  (3)引发学生写出感悟,进一步与文本对话。当学生读到父亲说“现在,我相信这是你挣来的钱了”时,引导学生转变阅读角色,想一想:听了父亲的话,作为儿子会对父亲说些什么?通过这一环节,让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使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

  2关注学生的感受。

  (1)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如体会父亲的“受不了”和儿子的“受不了”时,请学生先来说一说他们会“怎样”说,然后将自己的情感融入文中,再读出自己的感受。

  (2)课前的小游戏,请学生说一说对“钱”的真实感受。读过课文后,再来谈对“钱”的认识,使课文的主题和每一个学生的感受相联系。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懂得只有亲手创造的财富才会予以珍惜的道理。

  2.了解人物特点,体会人物心情,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知反义词在刻画人物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了解人物特点,揣摩其在不同环境下的心情,展开联想,读出感受。

  [教学过程]

  师:我说一个词,马上把你的第一感觉告诉我,第一个词“幸福”。

  生:爸爸、妈妈、家。/美好的心情。/温暖。

  师:下面我们不说词了,(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它你想到了什么?

  生:财富。/富裕。/给我吧。

  [点评:初步了解学生对钱的感受,引入本单元“金钱”这一主题]

  师:让我们带着对“钱”的不同感受走进《一枚金币》(板书课题)这个故事。 

  师:请大家打开书,默读一遍课文,想想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一件什么事?

  生:课文围绕一枚金币写了父亲让儿子去挣钱的事。

  师: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是一个什么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

  从这两组词语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两组是反义词。/这是两个截然不同的人。

  [点评:引导学生抓住文中重点词语体会人物特点,并在这一过程中进行了基础知识的训练——反义词的应用。学生也从中感悟到这对父子截然相反的性格特点,突破了难点,也为后边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奠定了基础]

  师: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父亲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你能用书上的词来说说面对这样一个儿子父亲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生:父亲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师:你能读读书上的句子吗?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

  师: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却养了一个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再也受不了了。老人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会怎样说呢?

  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     )地说:“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

  生1: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生2:带着无奈的语气读句子。

  生3: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么就带着你们各自不同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吧!(同桌互读)

  [点评:教师在授课过程中关注学生的感受。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文本,进行朗读,更有利于体会人物的情感,理解文本]

  师:通过刚才的朗读,你们明白父亲为什么“受不了”了吗?

  生:一辈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的父亲,想把好不容易节省下来的钱留给儿子,希望他能有所作为,但儿子却什么都不会,还很懒惰、花钱如流水,父亲很伤心,很无奈,所以他再也“受不了”了。

  师:这样的儿子放谁家谁也“受不了”。文中还出现了一次“受不了”,是谁“受不了”了?请你快速浏览全文把它找出来。(再次板书“受不了”)

  生:是儿子“受不了”了。

  师:这父子俩截然不同,再看下面的两个词你们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儿子“受不了”什么 ?

  生: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师:我们就带着这个疑问继续学习课文,画出相关语句读一读。

  (合作学习:结合词句讨论问题 ,选出重点发言人)

  [点评:小组合作学习,在讨论中取长补短,升华理解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但这一过程需要教师训练、引导,教师能充分利用教材金钥匙的内容:“做重点发言人,事先要做好准备,想想说什么,怎么说。”对学生进行此项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能力,提高语文素养]

  师:我们一起来讨论这懒惰、花钱如流水的儿子,他有什么“受不了”?

  (汇报合作学习情况,代表发言, 其他同学补充, 共同深入学习)

  生(读句子):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钱却被父亲不当回事地扔进火炉里,所以儿子“受不了”了。

  师:你作为重点发言人问问你们组同学还有要补充的吗?(组内没有人补充)

  师: 儿子听了妈妈的话,真的去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还帮助人家干了些什么?

  [点评:引导学生想象这个儿子在这一星期里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这一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从而体会儿子“受不了”的心情]

  师: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他干了那么多累活儿,受了那么多的辛苦,如果你是那个儿子,你会怎么想呢?替儿子把他的心里话说出来吧! 

  生:我一定要坚持挣够这一枚金币!/爸爸挣钱真辛苦!/我今后一定要珍惜钱,不能再乱花了!

  师:把你的感受放到文中读给你的同桌听吧!(生读)

  师:当儿子手捧着这枚当牛做马用血汗挣来的金币交给爸爸时,却被父亲扔进了火炉里,儿子有什么反应?(齐读句子)

  师:你怎么体会的?怎么才能称得上是“当牛做马”,苦差使?(出示图,指名抓词谈体会)

  生:他干的都是牲口干的活,苦差使就是特别辛苦的活。而他的父亲却没当回事,把金币扔进了火炉里,所以他“受不了”了。

  师(引读):此时他冲着父亲——

  生(接读):“大声叫道”。

  师:他怎样地叫道?

  生:带着愤怒的语气读句子。带着生气的语气读句子。

  师范读:你又听出了什么?

  生:委屈,忍无可忍!

  师:谁还有不同的感受?

  生:带着伤心的语气读句子。

  师:我们配合着读一读这段话。儿子都大声叫道了,这时父亲说(生接读)

  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中听出什么了? 

  师:为什么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生:因为前两次都是妈妈给的,而不是他自己挣的。从儿子的态度父亲就相信这枚金币是他挣来的。

  师:我们体会到了父亲的用心良苦,此时的儿子又该对父亲说些什么呢?让我们把心中的想法汇成一句话写下来吧!(生动笔写 ,师行间辅导,纠正坐姿及行文中的错字)

  [点评:在这一环节中,学生通过与文本对话,将自己的感受融入其中,文章的中心也会凸现出来。更为重要的是学生对“金钱”这个主题有了进一步的认识。让学生动笔写一写,培养了学生从读学写的能力,同时,老师还关注学生的写字姿势,关注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师:你如何理解“挣”的含义?

  生:需要靠自己劳动。(板书“出力”)

  生:只有自己劳动才能换来应得的报酬。(板书“获取”)

  师:儿子挣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师:现在你们再看看这一百元钱,又想到了什么?

  生:辛苦。 劳动。 珍惜。 

  师:这节课你们收获了很多,回家把这个故事讲给其他人听。

  [点评:在授课过程中,教师从始至终关注学生能力的培养,注重日常的积累。将学生发言中好的词语以及授课中说的一些成语罗列在副板书的位置,让他们把这些词语写在“日积月累”里,在给别人讲故事的过程中用上这些词语,讲的故事会更精彩]

  [板书设计]

  一枚金币

  勤劳的父亲     懒惰的儿子

  省吃俭用      花钱如流水

  受不了  出力挣  取得   受不了

  [总评]

  教师在授课过程中能关注学生的感受,注重培养学生的阅读能力,加强平日的积累,在阅读中加强语文基础知识的练习,自始至终引导学生将自己的感受融入朗读。课前教师请学生说一说对“钱”的真实感受,读过课文后,请学生再来谈对“钱”的认识,使每一个学生的感受和课文的主题相联系,使教学与生活实际紧密结合,在与文本对话中,潜移默化地进行思想教育。 

  但教师在教学中,忽视了母亲这一角色,不便于学生理解儿子性格的形成。正因为母亲的娇纵,才使得儿子懒惰、花钱如流水。最后是母亲的想法转变了,才使得儿子真正自己去挣钱了。所以,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真正与文本对话,而不是用教师的阅读代替学生的阅读,还值得我们进一步探讨。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5

  一 、 导入

  1.童话是智慧老人送给孩子的礼物,你们喜欢一枚金币吗?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故事是按什么顺序写的?下面我们一起重温故事。

  2. 放课件 、师范读。

  3. 请孩子们说说故事讲了件什么事?

  二、学习课文

  1.刚才,通过大家的努力,我们已经初步了解了这个故事。那么,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

  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

  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与心情有什么变化呢?请学生分组展开讨论。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三、 深化中心

  讨论:那请你们想想许多年以后,父亲去世了,儿子靠自己过上了幸福的生活,他来到父亲坟前,会对父亲说些什么心理话。

  四、 总结

  希望同学们做一个热爱劳动的孩子,同时也做一个珍惜他人劳动成果的孩子。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6

  (一)激情谈话,趣味引入

  1、不管大人还是小孩,人人都喜欢钱。千百年来,金钱一直是人们最热衷议论的话题之一。“君子爱财,取之有道”是中国的古训,“钱不是万能的,但没钱是万万不能的”是现代人的说法,“有钱能使鬼推磨”是另一部分人的人生哲学。你还知道哪些有关金钱的名言呢?你能说说钱能做什么吗?

  2、大家都知道父母最爱自己的孩子,可是有一位父亲却打算将所以的财产送与别人,而决不留给自己的儿子,这是为何?欲知详情,请看课文《一枚金币》。

  (二)自主学习,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生字读音,把课文读通读顺,了解课文大致内容。

  2、黙看课文:一边读一边想,这篇课文中有几个角色?他们之间有什么联系?

  (1)说出具体事情:(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父亲要儿子挣一枚金币――母亲放纵儿子来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劝儿子自己去挣金币――儿子自己挣来的金币被父亲第三次扔进火里,儿子连忙从火里把金币抓出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2)用关联词把这几件事串联起来说:(因为儿子花钱如流水,懒惰,所以父亲要他自己挣一枚金币。因为母亲溺爱、放纵儿子欺骗老人,两次被识破,所以母亲劝儿子去挣金币。因为儿子见自己辛辛苦苦挣来的金币被扔进火炉里受不了,所以父亲相信这枚金币是儿子挣来的。)

  (三)合作学习,小组交流

  1、儿子一共交给父亲几枚金币呢?(三枚)。父亲是怎样对待儿子交给他的这三枚金币的?(把它扔进火里。)父亲为什么要这样做?(因为父亲认为这金币不是儿子自己挣来的。)>

  2、在文章中,父亲与儿子有几场对话?三场,请你把它们找出来并读一读。

  3、在这三场对话中,父亲与儿子的神态、心情有什么变化呢?学生分组展开讨论并填表。

  次数      老人的动作、语言、心情      儿子的动作、神态、心情

  第一次接过   扔进,不是你挣来的,伤心 失望   走开,笑了,冷漠 自私

  第二次接过   扔进,不是你挣来的,痛恨 失望   走开,笑了,冷漠 自私

  第三次接过   扔进,是你挣来的钱,相信 满意   抓出 大叫,受不了 愤怒

  4、前两次父亲扔掉儿子的金币,儿子只是笑笑而已,为什么第三次金币被父亲扔掉儿子就“受不了”?(因为是儿子辛辛苦苦挣来的。)哪些句子体现了儿子挣钱的辛苦?当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后,儿子是怎样的心情?(伤心与气愤)那么,我们应该怎样读儿子的话呢?指导朗读。

  5、课文中有几处“受不了”?分别是谁“受不了”?儿子“受不了”是因为辛苦挣来的钱被父亲扔掉,那么,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呢?是呀,父亲因为儿子不愿挣钱,只会花钱,是个无用的人,因此非常失望痛苦,你能读出父亲的这种心情吗?指导朗读。

  6、父亲与儿子的这三场对话,有哪些相似之处,又有哪些不同之处呢?父亲与儿子的情感又有哪些变化呢?请同学分角色朗读这三场对话。你觉得他们读得好吗?好在哪里?不足之处又在哪里?

  (四)探究学习、师生互动

  快速浏览课文:

  1、老人想让儿子明白什么道理?(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2、假如你是这个儿子,你会怎样做?假如你是这个父亲,你又会怎样做?

  3、你觉得老人、儿子、母亲是怎样的人?你想对他们说什么?

  4、引导学生感悟课文的写作特点,按照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7

  一、导入

  二、理解课文

  1.课件出示生字词,巩固认读。

  2.自主阅读

  3.再次阅读,先读3自然段,思考并回答问题:老人的儿子是什么样子?他的父亲是什么样子?(目的让学生抓住文中正面和侧面形容老人和儿子的词语,进行对比,突出儿子的品质——花钱如流水、懒惰、懒鬼)

  4.小组讨论,合作学习。在文中快速找出妈妈说的三段话,想一想有什么变化?她为什么这么做?

  5.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6.老师继续提问:为什么第二次母亲不让儿子真的去干活挣钱?(目的让学生理解母亲爱子心切,而且母亲和儿子开始都没有理解老人的用心,从而突出并激发学生思考老人这么做的真正目的)

  7.小组讨论,从文中找出,父亲在三次接到儿子的金币时的反应。回答问题:“为什么第二次、第三次的反应和第一次一样?说一说你们小组是怎么理解的老人的行为的?

  8.小组讨论,组间交流

  9.让学生从文中找出,儿子面对父亲的行为,相应的三次反应是什么。(抓住前两次的“笑”)然后提问:“儿子为什么两次都笑了?”(让学生意识到他在父亲面前,内心感到不好意思)重点放在第三次“受不了”时人物的心情上。让学生阅读倒数3、4自然段,找同学模仿当时儿子说话的口气,体会当时的心情。老师可以在一旁作阅读指导,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10.课件出示一表格,表示三场对话中,父亲、母亲和儿子的态度,用文中或自己的词语概括出来。学生思考,一起填表。

  11.教师总结:文中对话极多,父亲、母亲与儿子的三场对话,环境不一样,人物的情绪也不一样,只有理解了人物的心理与感情,才能读出这种变化。通过分析课文,同学们已经有了较深的理解,现在让我们再分角色读一遍,看看是否能比之前几次读的更有味道,更能表达人物情感。

  12.分角色阅读

  三、总结

  老师提问:通过学习这篇课文,同学们学到了些什么?或是读完这篇课文,对你有什么启发?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8

  一.课前导入。

  1.(小游戏)师:来,同学们,我们来做个小游戏好不好?听好了要求,我说一个词呢,你们马上把你们的第一感觉告诉我。听好了,第一个词, “太阳”!第二个词,咱们泡小有一个活动刚过去不久,是什么呀?生:“运动会”!….. “幸福”……

  好,下面我不说词了,看我从兜里摸出一样东西来,(师出示一百元钱)看到这一百块钱你想到了什么?

  生:我想到了可以买很多玩具。

  我想到了可以买吃的。

  我想到了这是刘老师工作挣来的…….

  2.好,就让我们带着这些对钱的感受,一起来读《一枚金币》。(读课题)

  二.初步感知人物性格。

  1.回想一下,这篇课文围绕一枚金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谁能用自己的话简单地来说一说。

  2.那么,谁还能用书上的词语来形容一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父亲,又有着一个怎样的儿子呢?

  (板书“父亲:儿子:”)(板书“辛勤、省吃俭用;懒惰、花钱如流水”,指导“懒惰”两字的写法。)看看黑板,从上下两组词中你发现了什么?

  生:这是一对反义词。

  三.品读父亲“受不了”。

  1.看来啊,这爷俩的性格,完全相反,一位辛勤劳动的父亲,却有一个很懒惰的儿子;老爸一辈子省吃俭用,儿子却花钱如流水。那么你们看看第三小节,面对这样一个儿子,这个老爸是一种什么感受吗?

  生读:“老人一辈子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到自己年老了,见儿子还是这样,再也受不了了。”(板书“受不了”)

  2.(师情境引读,虚弱的声音)“现在啊,我就是那位老父亲,唉!我年纪已经很老了,可我儿子整天还是那样子。有一天,我生病了,这个家伙却又不知道跑哪儿去了,我再也受不了了,我躺在床上,把我的老伴叫来对她说,诶?我会对她怎么样说呢?”

  (先抽生读){再听我读}:他躺在床上,把妻子叫来(生气、无奈、伤心、失望、痛苦……)地说:“{老伴啊,}把我们的财产随便给谁都行,就是不要给儿子,这{那}懒鬼什么活都不干,一文钱也挣不来。咳、咳、咳……气死我了!”

  3.相信同学们都会有各自不同的感受,那就带着你们的感受,读给你的同桌听听吧!(同桌互读)

  四.母亲的袒护。

  1.同学们想一想,有这样的一个儿子,又会有一个怎样的母亲呢?好,别急,我们先来分角色读一下第4到第20小节,我呢来当这个老父亲,谁来当我的老伴呢?那谁又来当我那个不争气的儿子呢?好,其他同学来读旁白。

  2.面对这样的母亲你有什么看法吗?儿子为什么每次都笑着走开了呢?他在笑什么呢?(生答好,师补充:你看这老头,多傻啊,把金币朝火里扔,你以为合着我傻啊?我才没那么傻呢!……)

  五.品读儿子“受不了”。

  1.看来啊,这样的儿子搁谁家谁也“受不了”。不过呢,我却发现课文里却出现了一次儿子也“受不了”,(再次板书“受不了”)看看黑板上面的两个词,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懒惰、花钱如流水——“受不了”)

  (1)儿子“受不了”什么 ?

  (2)儿子那么懒,又花钱如流水,他有什么可“受不了”的?

  ……

  2.恩,你们问得都很好,不过归根结底,就是一个问题,那就是“儿子为啥也会受不了啦?”好,同学们就带着这个问题继续往后学习。边读边勾画,读完后小组内可以讨论讨论。

  (合作学习:结合词句讨论问题,选出重点发言人,其他同学补充。)

  (1)好,我们来看一看,课文里哪个地方也出现了儿子也受不了啦?

  (抽生读)儿子受不了啦,忙跑到炉前,用手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大声叫道:

  “爸爸,你疯啦!我替人家当牛作马,整整干了一个星期的苦差使,才挣来这枚金币!而你,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a、他怎样地叫道?(生读句子)谁能从这个“叫”字里面听出了什么?(听读、学读、谈听出体会后读。)

  b、这里呢,我注意到一个问题,前面两次儿子都是“笑着走开了”,而这一次却是“忙跑到火炉前,从熊熊大火里把金币抓出来”,你从儿子的动作变化里体会出了什么?(抽生)别忙,我不让你讲,请你带着表情和动作来读一读。(抽另一生)你从他的动作和表情里看出了什么?诶,我也不让你讲,请你学着他读一读,告诉我们你看懂了。(抽第三生,谈体会后学读)好,同学们,放下书,一起站起来,象他们那样,带着表情和动作来读一读。(喔嚯!)

  (2)那么,我问问大家,什么样的活儿才称得上“当牛做马”、“苦差使”?他到底去做了哪些事情,会让他受不了?

  (抽生读)“儿子听了妈妈的话,走了,真的干了整整一个星期活。他帮着这个收割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挣够了一枚金币,带回来交给爸爸。”

  a.恩,他帮着这个收庄稼,又帮着那个盖房子,在这整整一个星期里,想一想,他还会帮人家干了些什么?会吃了哪些苦,遇到哪些困难呢?

  b.这一个星期对这个儿子来说,确实很难熬。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的心里难道不会想些什么吗?你的思想,不会发生了什么转变吗?(侧重思想转变过程。) 

  (3)好,就带着这些感受,我们一起来读第21节到26最后。(师生轮读“妈妈晓得事情不行了……却把它扔进火炉里去烧!”)

  六.理解父亲的用意。

  1.看来啊,这个儿子确实是真心实意地改好了,因为他已经着急地大声叫起来了,

  这时,他的老父亲才不紧不慢地说(读!生一起接读):“现在,我相信这是你自己挣来的钱了!”

  那么,你从父亲意味深长的话里听出了什么?(读出心情变化)板书:只有亲手创造财富才会珍惜)

  2.我想啊,此时此刻,我们每个人都明白了父亲的用意了,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想对那位老父亲说点儿什么,也想对那位曾经的母亲说点儿什么?好,把你们想说的话写下来。

  生动笔。

  七.回顾全文,点明题目。

  1.这一次,我们再来看看题目,你还认为儿子挣的仅仅是一枚金币吗?

  生:不仅是金币,更收获了一个道理……

  2.那你们再看看这一百块钱,你又想到了什么?

  生:想到了只有通过自己的劳动才会有收获……

  3.收尾:好,我希望如你所说,我们每个人都能通过自己的劳动挣很多很多的钱,下课!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19

  我说的课是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小学语文第七册“金钱”部分的《一枚金币》。

  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是按照一个主题一个部分来编制的,本组是围绕“金钱”这一主题来安排了几篇文章。其目的是让学生对金钱有自己的观点,主要是正确引导学生要有自己的价值观和高尚的人格。而《一枚金币》更是告诫人们一切获得都要靠自己去亲手创造,靠勤劳去获得的幸福才能倍加珍惜。本文是篇童话故事,言简意赅,道理深刻。

  教学目的要求

  新大纲中规定,高年级学生要求阅读程度适合的文章,能理解主要内容,领会有一定内涵的词句,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还要继续重视朗读、默读的训练。

  (因此,根据新大纲要求、教材所处的位置和学生的实际情况,我确定本节课的

  教学目的是:

  1、学习本课生字,理解重点词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

  2、通过本课的学习,继续培养学生观察、思维、理解、表达、朗读、默读等能力。并从深入理解课文内容和用心用情朗读课文两个方面,进一步提高阅读能力。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过程中,使学生明白只有亲手创造才懂得珍惜的道理。

  教学重点、难点:

  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各种形式深入领悟人物的性格特征,理解童话告诫人们的深刻道理。

  这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教法与学法

  在教学方法上,我力求体现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主动发展的思想。运用电脑辅助教学,通过自学自议的形式,展开各种形式的朗读,以达到预期的目标。

  根据课文的内容和要求,我准备让学生用“读、想、演、说、议”的方法学习本课。

  教学过程

  依据新大纲精神和当前素质教育的要求,本课的教学过程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开门见山,激qing导入:

  一开始,我手拿一枚金币问:同学们,这是——在学生说完之后,接着鼓励学生:你们想得到它,就要在课堂上好好表现自己的能力,只有付出才会有收获!今天就来学习关于这枚金币的童话故事——《一枚金币》。这样的导言,有利于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检查预习,做好铺垫。

  新大纲中要求:中年级学生要逐步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到了高年级,检查预习已经成为阅读教学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检查,了解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情况。

  本课我采取了“学生自读——同位互读——当众朗读”的方法进行的。

  (三)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检查字词后,我请四名同学分四部分来朗读课文,而其他同学则带着问题去听:

  课文主要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从整体上感知文章大意。另外,这样做是让学生明白,每读一遍课文都要有所目的。

  (四)逐层理解,抓住重点,突破难点。

  在学生对文章整体内容有了初步了解后,我再一层层引导学生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对于第一层内容,主要是引导学生理解在“花钱如流水”的拓展之意,使学生深入了解文中的主人公“儿子”是个怎样的人。这里需要学生展开来谈,只有启发学生理解这个“儿子”是个贪吃懒坐,只知花钱败家的“败家子”,才能为理解其父的思想做好铺垫。这里放手给学生自己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即可。

  第二层内容,是安排学生带着:“面对这样一个败家子,他的父亲与母亲的态度各是怎样的?”这个问题默读课文。自学完后,采取“同桌交流意见”的方法,让学生互相补充、充实一下,然后当众表达。这里是文章的重点部分,我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中,主要引领学生通过分析“省吃俭用,辛勤劳动”“随便给谁”“懒鬼”等词句,理解父亲的“受不了”,领悟父亲已经对这“败家子”失去了信心,也伤心到了极点,再来有感情朗读体会,使学生的情感与故事中的人物的情感产生共鸣。这样的朗读,又为理解中心打下了基础。

  对于第三层内容,我是通过学生谈母亲的态度:主要是疼爱儿子到极点了,在她的恳求下,父亲动了恻隐之心才勉强让儿子去挣钱,而且是把要求放到了最低——只一枚金币就会把家产给他。这样就引起了下文,此时,安排学生根据问题自己学习:儿子几次拿回金币?每次的表现怎样?你想到了什么?学生默读,用笔在书上简单地画一画、写一写。这是让学生用以前学过的阅读方法来学习,既要眼睛看得快,还要脑子想得快,并尽可能多地启用学生的多种学习器官。

  组织学生小组里交流完后,鼓励学生当众发表见解。在这里教师也发挥好“主导”作用,在学生回答完儿子前两次的表现后,激励学生到台上表演一下“儿子笑着走开了”,紧接着让学生看着“儿子”表情说出“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表情?”

  然后组织学生小组里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进一步体会。这里如此处理,主要是与“第三次”形成鲜明对照。教师话锋一转“那第三次呢?”引导学生进行分析。这部分是文章的重中之重,因此,我是这样主导的:学生已经自学了,在此基础上,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领会登台表演课本剧,完后马上定格,让学生来分析儿子的几个动作,如“跑”“抓”“大叫”等,再通过理解怎样“跑”“抓”“大叫”,使学生感悟到儿子内心世界的情感——“受不了了”!接着让学生评议如何有感情朗读来体会。第二步是来分析儿子的大叫,理解“当牛做马”“一个星期”等语句,再通过有感情朗读领悟:这次儿子真得是付出了艰辛,他也明白了只有亲手创造,才会不要命地珍惜的道理。在学生充分谈论的基础上,教师再引读这两层意思,然后学生再分角色有感情朗读这部分,相信本课已经达到高潮。

  最后,启发学生拓展思维,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再来谈谈学后的感受,致使思想感情得以延伸。并要求学生课后整理出来,本课到此结束。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篇20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枚金币》这篇课文讲述了辛勤劳动、省吃俭用把儿子养大成人的老人,看到儿子长大后懒惰成性,花钱如流水,万般心痛与无奈,只好打算将所有的财产送给别人,而不留给儿子。后来,老人三次烧金币,直到第三次,儿子才用劳动换来了金币。这时,老人才相信了儿子。

  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我抓住重点句段,进行深入学习。在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内容后,我让生自由阅读课文第二部分,边读边画出老人三次烧金币,儿子反应的句子,然后讨论交流儿子为什么会这样?为了让学生更好的理解儿子“受不了”的心情,我引导生进一步讨论:儿子的这枚金币是怎么来的?与前两次的金币有何不同?通过比较,学生懂得了只有通过劳动,才能创造财富,只有自己创造的财富才会珍惜。最后,我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儿子受不了的句子。通过感情朗读,从而更深刻地理解课文内容。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文本的情味是实实在在通过对言语的研读“品”出来的。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应紧紧围绕文本,引导学生咬文嚼字、品词析句,实现语文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和谐统一。引导学生抓住文中的精彩词、句,进行分析、比较、推敲,这样不仅可以感受到文章的语言之美、意境之美,还能体会到作者谴词造句之精妙,从而能让学生更好地走进文本世界。品什么词?怎样品词?在《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有了一些实际的体会:

  一、抓住情感线和相关的词句体验情感。

  语言文字为表情达意服务,作者往往为了表达某种情感而写作,或直接表现,或于字里行间蕴藏情感。所以文章表现的情感是选择切入点时首先考虑的,许多课文感情基调明显,文章的情感就是行文的线索或主旨。

  通过对《一枚金币》的深入解读,我们找到了“受不了”这个切入点。通过紧紧抓住文中两次出现的“受不了”一词,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想象,朗读感悟,从而层层深入体会本文的思想内涵,体会作者所要表达的情感。

  二、丰富词语内容,激发朗读情感。

  小学语文教材文质兼美,作者在刻画人物时,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学中应抓住文章的关键词句反复琢磨,丰富内涵,细细品味。

  为了深入走进儿子的内心世界,在情感上与儿子产生共鸣,我引导学生丰富文本内容:想象儿子在一周内都会帮人家干些什么?他会吃哪些苦?这些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使学生感悟到儿子挣钱的艰辛,再去体会儿子“受不了”的所作所为就显得,水到渠成,顺理成章。最后,孩子在朗读儿子因为受不了而质问父亲的话时,就能做到入情入境,声情并茂。

  三、引导质疑,品读词语。

  一枚金币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处看表格质疑的环节表格中的重点词都是与“受不了”一词相关的,由学生对这些词进行质疑,也是对文本的思考,这样既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也教给了学生品析词句要多问问为什么,才能理解深刻,认识到位,学生的语感也会由此提高。

  总之,在教学中不可忽视对语言的理解、揣摩、积累和运用,对于文本中那些该抓的词句,还是要理直气壮地抓;该咀嚼的地方,还是要反复的玩味。关键是我们要让学生在品味文本语言的过程中给学生以人文关照,让学生在获得言语智慧的同时,也得到人文知识的滋养,从而把人文性落实在工具性上面,使得两者相得益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和发展。

  激qing对话,品味语言——《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近而立之年,我却不悔初从教之志。八年来,一直努力创造能让学生快乐的语文课堂。曾执教过一些公开课,成败分成,喜忧参半,总言之,是一位虔诚朝圣教育的跋涉者。为了提高自己今后的教学效果,不断使自己成长,故用这些文字记录下自己的思考。

  一、找准课文的切入点。

  语文教学很强调“点”的教学,因为一篇课文涵盖的信息量众多,因此首先得抓住一个能统领整篇课文内容,起到“牵一发而动全身”效果的切入之处,这个切入之处就是我们立足于课文进行教学的基本点。备课时,我通过反复通读《一枚金币》这篇课文,决定以课文两次出现“受不了”这个词语作为切入点,让学生思考:父亲为什么受不了?儿子为何受不了?“学而不思则罔”这样的切入方式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有利于学生养成边读边思的学习习惯。

  二、品味语言,想象画面,感悟父亲、儿子受不了的原因。

  学生通过读书,通过思考找到了父亲受不了的原因是:父亲辛勤劳动,省吃俭用,而儿子却花钱如流水,又很懒惰。我认为要让学生真正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光找出这几个词,是远远不够的。于是就让学生反复品读这几个词语,通过读词语来想象画面。因为我深深地知道,没有形象的再现,不让学生设身处地,身临其境地去揣摩,语言就生动不起来,鲜活不起来。因为想象可以使语言文字中,那些含而未露的情景得以再现;想象可以帮助学生读懂文字背后含着的意思;想象使语言文字变得鲜活起来。当学生充分理解父亲受不了的原因后,再来让学生有感情读父亲受不了时说的话,学生就能读得入情入境。语言离开了思想是浅薄的,形象离开了思想是苍白的,朗读离开了理解是平淡的,只有揉合了思想、形象、情感,语言才是深刻的、生动的。

  不足之处:(由于执教这篇课文时没有到其它班试教,教案也没有请高手帮忙设计,所以不足之处现写出来,利于今后不犯同样的错误)

  1、课件过于简单,应该找一些儿子在农田、工地干活的图片,让学生看图片后再想象,儿子为了挣这一枚金币,吃了哪些苦?受了哪些罪?在学生动笔写的这个环节,本来准备了一段舒缓的音乐,可是在课堂上,双击时却播放不了音乐。

  2、课堂上男同学发言踊跃,可女同学发言不积极,只有二、三个女同学发言。虽然男、女同学比例严重失调,(男:女=32:16),但教师要善于用激励的语言,鼓励女同学大胆发言,使教学真正做到面向全体学生。

  3、教学时控把握不当,回顾整节课,时间是先松后紧,如果把拖堂超过四分钟当作一次教学事故的话,那么这节课是比较严重的事故了。按一节课三十五分钟来计算,估计我拖堂超过了八分钟。看来以后教学时,语言要更简炼才行,因为课堂时间宝贵呀!废话要少说呀!本来教案设计中,教师要煽情创设情境,让学生在老师所描述的情境中,朗读儿子受不了时对父亲说的话,当时由于时间关系就没有去煽情,直接让学生带着受不了的那种感情去读那句话。

  4、课文可以挖掘的亮点还有很多,如蒋志鹏老师听完课后跟我交流,还可以抓住儿子从大火中抓金币的“抓”字进行深挖。尽管课堂上对儿子从大火中抓金币这一动作,进行了分析,但还可以进一步问学生:这一“抓”抓出了什么?仅仅只是抓出一枚金币吗?

  以上是本人的愚见,不足之处还请大家多批评指正。

  一枚金币教学反思

  (一)培养学生学会独立阅读的策略、方法

  在本文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在自读基础上提出问题,再读文自行解答问题,通过交流,纠正或完善自己的认识。另外,教材对四年级学生的自学水平通过“金钥匙”提出了比较具体的要求,因而在本课质疑环节中,我做了引导,使学生不光会自己提出问题,而且能提出比较有质量的问题。

  (二)角色互换,体会人物心情

  学生在阅读中易形成一种角色认同,我利用这点,让他们进行角色置换:“假如你就是那个儿子,你这时笑什么?说说你心里是怎么想的。”体会儿子“受不了”时的心情,也用此法,这招很奏效,学生把自己当成儿子,用儿子的口吻,说出了他当时的想法,很好地理解了人物心情。

  (三)联系生活学语文,再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

  在体会父亲失望痛苦的心情时,还有儿子挣钱的辛苦时,都联系了生活实际,更好地理解了课文;而在学文后,谈怎样看待父母的钱,做压岁钱使用情况调查,则又把课堂延伸到生活中,从而使学生在受到语言文字熏陶的同时,又深化了对所学的认识,指导了学生的行动。

  (四)对于积累的点滴之我见

  学生积累过的词、句以及名言等,我们应尽可能多地在适当的语境中再现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一枚金币》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