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摆脱失落 点赞 分享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精选4篇)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篇1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第8册第5单元第18课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略读课文,课文主要讲述了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天日,捐献的角膜的故事。眼睛是人体的一个器官,我们拥有她,是多么幸福,多么方便,她是无法比拟的财富。当某个人失去生命时,尚好的眼睛假如能带给失明者以光明,那将是多么有意义的事情呀!这个人的眼睛也将得到永生,这又是多么美好的事情呀!本文具有语言美、情感美,人物形象鲜明,文章刻画了让人难忘的形象:善良、心中有他人的父亲;有省悟能力、并付之于行动的“我”以和可爱、才气横溢的孩子。他们热爱生活、关爱他人的心,让人尊敬、让人感动、让人怀念,让人学习。

  【学情分析】

  现在的学生,绝大多数都有着较好的家庭背景和家庭教育。但也有一局部小朋友比较自私,不懂得关爱他人。这是一篇渗透德育的好文章,可借助这样一个感人的故事来唤醒小朋友们的爱心。促使小朋友们都来为他人、为社会献爱心!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2、按课文前的“阅读提示“中的要求预习课文,自学生字词。

  3、读懂课文内容,培养关爱他人,帮助他人,无私奉献的优秀品质。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进行生动细致地描写,从而表现人物精神品质的写作方法。

  【教学重、难点】体会含义深刻的词句,领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教师:搜集有关包括眼角膜在内的器官捐赠资料。

  学生:预习课文,提出问题,搜集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新课,引起兴趣。

  1、盲姑娘只能用手触摸春天,用心感受生命的美好,如果她有一双明亮的眼睛,那该多好呀!现代医学技术的发展,让许多和盲姑娘有着类似遭遇的人们有了恢复健康的可能。(板书:眼睛)今天我们学习的课文也与眼睛有关。

  2、板书:永生的,齐读

  3、你脑子里蹦出的第一问题是什么?

  预设1: 什么叫永生的眼睛?……

  评价预设:这是一个非常有价值的问题。

  【设计理念】这是一篇略读课文,新课的导入从连接语导入,简洁而为新课的学习奠定了情感基调。通过课题质疑也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句子。

  2、出示生字,让一生领读其它生跟读正确的读音

  3、重点词语,引导学生正音(注意多音字“重”的读音)

  笼罩    呵护 流淌   孤零零   捐赠 器官 角膜

  盲童    酷爱 拥抱    遵从     失明   领悟 搂住 

  突如其来 不假思索 屡屡获奖 栩栩如生

  热泪盈眶 与世长辞 重见天日 夺眶而出

  指名读——抽读——点拨多音字“假、重”

  3、疏理全文:文中主要讲到哪几个人,她们之间的关系怎样?

  板书: 琳达      琳达的父母    琳达的女儿

  (14岁)               (温迪 14岁)

  4、那课文主要是她们一家人做了一件什么事?

  琳达一家人,为了让盲人重见天日,捐献的角膜的事。(板书:捐献角膜)

  5、文中写了几次捐献角膜?分别是什么时候?(用课文中时间来回答)

  提示:什么时候 ,谁捐献了谁的角膜,她的态度怎么样?

  6、就这样,我们对文章内容有了一个初步的理解了。读贵有疑,谁能提出一些问题,通过解决一个个问题来引导大家把课文读得更加深入?

  预设:同样是14岁,她们对捐赠角膜会有这么大的区别呢?

  评价:会读书的人,总是能抓住最关键的问题。老师真欣赏你!

  【设计理念】这一环节,重在梳理文章的主要内容,在看似简单的几个问题的设置中,让学生对课文有了一个大概的了解。通过引导学生提问题,也抓住了文章的重点问题,为深入理解课文开启了情感的大门。

  三、同样14岁,不同的反应

  (一)琳达十四岁

  1、琳达十四岁,她对父亲捐献母亲的角膜十分痛苦,你从哪里出来,请你在书中用好“——”划出

  (1)学生边读边划、交流

  出示:……我痛苦难忍。 “您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我冲着父亲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这句话提示语放在中间,谁能把提示语放在前面或后面,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

  →出示:您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2)关于角膜、捐献角膜,你知道什么?你是怎么知道的?

  (3)引读

  出示:您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因为琳达不明白,给予别人角膜的作用,使她忍不住冲着父亲哭喊——

  因为琳达不理解,父亲竟然欣然同意捐献母亲的角膜,使她忍不住责怪父亲——因为琳达不接受,母亲将不能完整地离开人世,使她忍不住痛苦失声——

  过渡:这份痛是如此之深,这份情是如此之真,难怪琳达痛苦难忍。我们不妨再来看一份资料

  (4)出示资料1:

  长期以来,许多中国人具有“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的传统观念。因此对于死后捐献器官,大多数人不能接受。

  据卫生部统计,我国目前约有4000000因角膜病致盲的患者,其中70%可能通过角膜移植手术复明,但由于供体角膜匮乏,我国每年仅实施3000例角膜移植手术,数百万的患者还在黑暗中苦苦地等待。

  ①出示

  ②你从资料中知道了什么?

  过渡:需要移植角膜的患者多,而损献出来的角膜少,因此患者重见光明的可能性小。琳达14岁,不理解、不明白、不接受是人之常情。那么温迪14岁,又是怎么样的?

  【设计理念】学生对于捐献眼角膜的事情可能了解得不多,鼓励大家交流已知道的资料及教师补充的资料获,使之更多地了解有关内容,和捐助的意义,在理解琳达14岁的同时,也对于“爱的例文”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二)温迪14岁

  1、出示: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⑴骄傲是什么意思?

  ⑵所做的一切指什么?

  ⑶是谁做了这一切?

  【设计理念】本环节的设计,重在作好情感铺垫,是探究“同为14岁,截然不同的态度”的原因的催化剂。

  过渡:孩子们,书读到这里,是什么使她们对亲人捐献角膜产生如此截然不同的态度?请大家再次浏览课文,从书中找到证据。

  (三)探究不同之因

  1、预设1:琳达态度的转变影响了温迪

  预设2:温迪的外公影响了她(板书剪头)

  2、研读父亲的语言

  句一:“你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认为,如果我们的死亡之躯能有助于他人健康的恢复,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⑴父亲认为生命的意义是什么?这让我们不由自主地想起了一些写生命的格言。(巴金、雷锋、受因期坦的生命格言)

  ⑵父亲是一个平凡人,但他与巴金、雷锋、受因期坦等伟大的人一样有广博的胸怀,拥有为他人着想,无私奉献的精神。

  ⑶齐读。我们也记住这句话,慢慢地理解,慢慢地体会。

  句二:“如果一个盲童能够借助我们的帮助重见光明,并像你女儿温迪一样画出栩栩如生的马儿,那多么美妙!”

  “当你们得知我的眼睛起了作用,你们将会多么自豪!”

  ⑴父亲为什么说到温迪?

  ⑵是呀,光明天天伴随着我们,我们不足为奇,可盲童的世界又是怎样的一幅情景呢?(点击课件出示图片)

  ①教师深情地说:谁能告诉我……

  ②假如她们能重见光明……父亲捐赠了角膜意味着什么?

  ③海伦●凯勒在《假如给我三天光明》中写道了他对光明的渴望。老师读了很感动,作了摘记,下面与大家分享一下。(点击逐段出示)

  如果,由于某种奇迹,我可以睁眼看三天,紧跟着再回到黑暗中去,我将会把这段时间分成三部分。

  第一天,将会是忙碌的一天。我要看人,他们的善良、温厚与友谊使我的生活值得一过。首先,我希望长久地凝视我亲爱的莎莉文老师的面庞,当我还是个孩子的时候,她就来到了我面前,为我打开了外面的世界。我将不仅要看到她面庞的轮廓,以便我能够将它珍藏在我的记忆中,而且希望从她的眼睛里看到能使她在困难面前站得稳的坚强性格,并且看到她那经常向我流露的、对于全人类的同情。

  ……

  到了午夜,我摆脱盲人苦境的短暂时刻就要结束了,永久的黑夜将再次向我迫近。

  ——摘自海伦·凯勒《假如给我三天光明》

  ⑶说话训练:如果一个盲童能在我们的帮助下重见光明,并                                  ,那多么美妙!

  小结:看来,琳达父亲谆谆的教导,不仅让琳达的态度发生了转变,也深深地影响小小的温迪。作者花了大量的笔墨写琳达父亲的语言,原来是为了写出琳达一家人潜移默化的教育与影响。作者通过语言描写也让我们认识了一位伟大而高尚的父亲。难怪温迪为外公与母亲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我们也理解了这一份骄傲,你们也了不起。文章的结尾一段还连用了几个骄傲?

  【设计理念】在交流中引导学生弄懂父亲很有爱心,他给失明者带来了重见光明的希望,而正是这种爱心、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教育感染了周围的人,让更多的人加入到这一队伍中来。

  (四)研读另外几外骄傲

  1、请大家都圈出来,还有哪一份骄傲也深深地触动了你?

  2、出示:

  含有骄傲的句子:

  温迪告诉我:“妈妈,我真为你、为外公所做的一切感到骄傲.”

  “这令你骄傲吗?”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3、哪一份骄傲也深深地触动了你。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⑴比较: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14岁的温迪而骄傲!

  这次,我为自己的女儿—温迪而骄傲。

  ①有什么不同?预设:强调了14岁

  ②14岁的温迪还打算干什么?

  ③你觉得: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幅角膜,还留下了什么?

  ④温迪是她妈妈的骄傲,也是我们的骄傲。我们跟她差不多同龄,你想对课文中的温迪说点什么?

  出示:小练笔

  我想对14岁的温迪说:“——————————-”

  ⑤孩子们,书到这里,上课刚开始时我们提了一个问题,眼睛为什么是永生的?你觉得永生的是什么?

  小结:(完成板书:→)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爱心就像雪球一样越滚越大,那么这爱心、这生命也将永生。

  【设计理念】 学生能从作者一家愿意给失明者捐献角膜,并为能够帮助别人而感到自豪,学习他们那富有爱心的高尚品德。帮助学生体会带爱心是不会停止的,是永生的,从而真正理解“永生的眼睛”。

  过渡: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 ,课文到这里戛然而止,但故事并没有结束。

  四、呈现故事结尾,升华情感

  1、出示结尾,默读

  没有想到,仅仅是两周之后,我再一次为器官捐献组织签署了同意书。我的可爱的女儿,才华横溢的小温迪,在一次交通事故中丧生了……当我签字时,她的话儿萦绕在我耳际:“你想过什么也看不见会有多么痛苦吗!”

  失去温迪二周后,我收到一封来自俄勒冈勇敢者角膜中心的信。信上写道:“角膜移植非常成功。现在,两位昔日盲人已重见天们成为您女儿──一位极其热爱生命的女孩的活的纪念,并有幸分享她的美丽……”

  我的金发的温迪手中的画笔依旧不辍地挥动着,她的碧眼仍然闪烁着骄傲的光芒。

  2、孩子们,读完这个结尾,你最想说的是什么?14岁的温迪怎么样了?她母亲又是怎么做的?

  3、14岁的温迪是不幸的,但得到温迪捐献的角膜的人是幸运的。老师这儿有一首诗,就是其中的一位受捐者写给温迪的。齐读。

  你的眼睛,像远方淡蓝的大海;

  那永恒的痛苦,像尘埃,隐没在你的眼中。

  你的眼睛,宛如水底的珍珠,闪烁着耀眼的光辉。

  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

  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

  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

  去看看初生的旭日,

  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

  我是幸运的,

  因为我接受了温迪捐献的角膜。

  是她给了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

  4、虽然温迪的生命是短暂的,但她的生命是有意义的,是永生的。像她这样的好心人还有很多……(出示:3岁的小女孩、丛飞等)

  五、自主作业,拓展延伸

  孩子们,他们都是一群有爱心的人,我想也一定深深地感动了你。学了这篇课文,你又有了哪些新的体会?你觉得可以做些什么?请大家一起来布置今天的作业。

  【设计理念】教学结束后,以教材为依托,让学生到社会生活中确立探究的主题,从解读文本成为“读者”到感悟课文成为“学者”,最后提升认识成为“作者”的过程中多侧面、多角度、全方位地感受语文的魅力。从而训练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这样,在语文综合实践活动中,学生的能力会不断得到提高。

  【板书设计】

  18、永生的眼睛

  琳达的父母

  捐献

  琳 达      

  (14岁)          骄傲

  琳达的女儿

  (温迪 14岁)

  【课后反思】

  《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刻画了“我”的父辈为了他人能够更好的生活,尽自身最大所能来协助他人延续生命、生活得更美好的可贵品德,并借此来教育“我”和所有的人。

  曾有专家大发感慨:现在我们的一局部语文课都是游离于文本之外的。文章写得很美,写得很有深度,但是我们老师在讲课中却不能够引领着学生真正的走进文本中去。我想这么感人的故事我要是讲不出感觉来,那就是失败!我走进了课文里,通过一次次地朗读,我感动了。经过一次次地重构,通过教学,带着我的学生也同我一样走进文章当中去,我要让他们理解、懂得爱的例文的真正含义。

  本课的教学,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抓住“14岁”开展教学。课堂中,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探究“同为14岁,不同的反应”之原因这一板块的学习,学生结合自己的年龄,学生读出了自身的不同感受。

  一堂课下来,虽说是情感味很浓,但是我有一种感觉就是讲的过多,牵的过多,生成的内容并不多,原因是我的预案设计的过于细致,走教学设计成分过重。这节课上得还是不够大气。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篇2

  ——细节教学活化语文课堂        

  一、紧扣关键词,创设情境,引导朗读

  (片段一)

  教学内容:研究琳达态度一段。

  师:对于捐赠眼角膜琳达是什么态度?请大家画出相关的语句。

  生a:我画的是“我被它们的对话惊呆了。”

  生b:我画的是“……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不假思索地答应了。”

  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了自己的房间。

  生c:“你怎么能让他们这样对待妈妈!”

  我冲着爸爸哭喊,“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该完整地离去。”

  师:此时此刻,琳达的心情怎样?

  (冷场了很久)

  生:悲痛、伤心。

  师: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琳达悲痛欲绝时说的话。指名一位女生试读   女生齐读   全班齐读

  师:(创情境引导学生进入情境)是呀,曾经疼爱她的妈妈去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能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了,受了委屈也没人安慰了,只能一个人孤零零的。可妈妈尸骨未寒,他们竟要拿走妈妈身体里重要的一部分,叫她怎么不伤心?不气愤?女生接着读:“……”

  师:此时此刻,“我”的态度是            。

  (片段二)

  师:对捐赠眼角膜琳达是什么态度?请大家画出相关的语句,等会儿交流。

  生:我画的是“你怎么能这样对待妈妈!”“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该完整的离去。”师相机用媒体出示这段话。

  师:从这段话中你感受到了琳达怎样的心情?你从哪里感悟到的?

  生:伤心、悲痛欲绝。我从“我不明白那些医生为什么要将母亲的角膜给予他人,更让我无法明白的是,爸爸居然答应了。”“居然”说明出乎预料。

  生:琳达惊讶,不理解。我从“我被他们的对话惊呆了。”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气愤。我从“不顾一切冲进自己房间。”看出来的。

  师:读好这句话需要强调哪个词?(完整)谁来试一试读这段话,将琳达当时悲痛情感读出来。

  生:生试读(有点感情,但不够伤心)

  师:(创设情境引生入文)是呀,曾经疼爱她的妈妈去世了,从此以后她再也不能在妈妈的怀里撒娇了,受了委屈也没人安慰了,只能一个人孤零零的。如今妈妈尸骨未寒,他们竟要拿走妈妈身体里重要的一部分,叫她怎么不伤心?不气愤?女生接读:“……”

  师:(又一次煽情引导)想到每个周末,我总是在母亲的陪伴下快活地逛公园,而如今这样的日子不会再来了,我痛苦难忍,不顾一切地冲进自己的房间。男生接读:“……”

  (师点评:再悲伤些,再气愤点)

  师:(再一次铺垫引导)想到每个生日,母亲总是亲手为我点燃蜡烛,拥抱着我祝我生日快乐,而如今再也听不到妈妈的祝福了,看不到妈妈的笑脸了,我冲着爸爸哭喊。男女生齐读:“……”

  师:大家读得很好,因为你们已经感受到了此刻琳达的内心世界。此时此刻,琳达的态度是             (坚决不同意)

  教学评析:

  这是同一篇课文的两次不同的教学过程。片段一的教学过程只注意让学生配合老师完成教学任务,而没引导学生抓住文本的重要语句、重点词语来感悟琳达的内心世界。学生对于文本的理解、体会仅仅是停留在字面上,尽管后来教师也创设了相关情境,启发学生想象、体会平日里母亲给予我们的温暖、帮助,但就是难以调动学生的情感,难以唤起学生内心的悲痛感。这也说明离开了具体的语言文字,空唤情是难生情的。片段二的教学过程则克服了以上弊病。一开始,老师就注意引导学生从具体的词、句中去感悟琳达的内心世界。学生感受到了人物的伤心、惊讶、气愤、悲痛欲绝,并且能说出是从哪句话、哪个词中领悟到的。这样悲从中来,情感就有了来源,情有所依。当学生试读“妈妈完整地来到世上,也应完整地离去。”这句话悲痛感不够时,教师也不急不躁,逐步铺垫,结合学生平日里与母亲的密切关系,创设情境,一次又一次激情,让学生情感与文中琳达情感产生共鸣,人文融为一体让朗读达到最佳效果。

  二、抓住重点句,挖掘“空白”,进行语言训练。

  片段三:

  教学内容:研读结尾重点句,升华对文题的理解。

  师:14岁的温迪与14岁的琳达态度截然不同,是受谁的影响?

  生:外公的言行,让温迪耳濡目染。

  生:外公是温迪的榜样。

  生:家庭氛围的影响。

  师:(出示重点句子)“在这一刻,我真正领悟到父亲留下的远非一副角膜!”

  “远非”是什么意思?

  生:远远不止。

  师:(让生齐读这句话,强调“远非”一词)那么,你觉得父亲还留下了什么?

  父亲留下了(          ),留下了(           ),留下了(       )……

  生:父亲留下了浓浓的情,深深的爱。

  生:留下了无私、奉献。

  生:留下了可以传递的爱。

  生:活着是为他人能更好地活。

  ……

  师:在父亲的影响下,琳达的态度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从文中找出相关词语,完成板书。

  生: 痛苦难忍      遵从遗愿       以此为傲

  师:父亲的所作所为影响女儿,影响了外甥女,还影响、感染了我们,我们不由得对他们一家肃然起敬。这就是可以传递的爱,爱是永恒的,眼睛也是永生的。请大家齐读课题。

  生:(满怀情感)读“永生的眼睛”

  教学评析:

  这一教学环节,教师注重调动学生的思维,通过前后内容的感悟来丰富文本的内涵,巧妙地挖掘出了“远非”这一“空白点”,设计成“语言训练点”,引导学生进行相应的解读训练把这个抽象的“远非”细化成一种种品质。在不知不觉中,学生其实早已把自己幻化成文中的“琳达、温迪”,从而进一步感受到课文的主旨。依托文本学语文,语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得到了科学有效的交融,从而提高课堂效率。

  以上两点是我日常教学中的一点心得,语文教学是门艺术,教师要适当运用教学智慧才能让你的课堂充满生机与活力。                            

  ( 附本课教学设计)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篇3

  我执教的《永生的眼睛》是一篇非常感人的文章。我让学生读中感悟,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探究课文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从而进入到课文的情境中去。其中,我觉得教学对重点句子的理解和感受时比较成功,现在整理出和大家一起探讨。

  【教学片断】:

  a. 投影出示:一个人所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东西,莫过于自己身体的一部分。很久以前,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的身体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我们的死就是有意义的。

  师:你能谈谈自己的感悟吗?

  生:人体的器观就好比一个人的财富,当人死亡时财富也就消失了,但如果你把你的尚好的器观捐献出去,就好像把你的财富赠与别人,让它在别人身上发挥作用,这都是由于你的恩赐啊!

  师:你说的太好了,让我们给他以热烈的掌声吧!(全体同学鼓掌)

  师:父亲的话对琳达有触动吗?

  生:看似普通的话语,女儿却感到是振聋发聩的,“振聋发聩”的意思的父亲用话语唤醒了琳达,让她明白了这事的意义。

  师:你联系课文来理解词语,非常好!

  师:当警官来访,为了医院要取用母亲的主动脉瓣膜和角膜而征求父亲的意见时,琳达和爸爸的表现截然不同。快速的找一找相关的句子。

  学生说出所有琳达的表现的句子。

  师:我们应用什么样的语气读出呢?

  生:激动的,生气的……(指名读出这一段)

  ………………

  【教学反思】:

  以“情”为主线组织教学,引导学生个性化阅读,不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对有一定内涵句子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果真,在老师那浓浓的爱意引导下,在课文中那感人的字里行间中,学生明白了很多,那凝重的课堂氛围似乎就是在完成一部电影的拍摄――入情入境。特别是第12、13自然段的内容,学生读出了自己的不同感受。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篇4

  教学过程:

  一、情景导入、质疑揭题

  1、(配乐朗诵):我曾经是一位远离光明的人,当我在黑暗中倍受煎熬痛苦徘徊的时候,我多么想去看看身边的亲人朋友,去看看初生的旭日,去看看心中渴望的一切。我是幸运的,因为我接受了温迪的角膜。是她让我第二次光明,第二次生命。她的爱心,她的奉献,我将永生不忘。

  师:大家听见了吗?这是一位接受角膜移植手术重见天日的人写的一封感谢信。她要感谢的是谁?对,今天,我们就来学习温迪一家人捐献角膜的感人故事。

  2、看了题目,你最想弄明白什么问题?

  3、检查生字,理解词语、交流资料

  二、抓关键词、探究学习

  1、课文写了一件什么事?

  2、探究:他们对捐赠角膜的态度有什么不一样?

  3、抓住关键词语,指导学生理解重点句。

  (1)捐赠角膜的态度“天壤之别”之一——父亲与琳达:

  ①琳达是怎样的态度呢?

  当世界上你最挚爱地亲人妈妈离你而去,你再也不能吃到她亲手做地饭菜,再也听不到那亲切地叮咛,你会是你一种什么样地心情?(悲痛,伤心欲绝),这时有人要取走你母亲身上地一部分时你会怎么样?(气愤)那么,你就来气愤的读读这一部分.

  ②那么父亲是怎样的呢?(平静)他为什么平静地说?

  ③父亲和琳达在“天壤之别”当中谁的表现是“天”?谁的表现是“壤”?

  小组讨论:两者都是爱,怎么会有天壤之别?

  ⑤理解重点句“你能给予他人的最珍贵的礼物就是你自身的一部分。很久以前, 你妈妈和我就认为,如果我们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

  ⑥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指名读、全班读、师生齐读。

  (2)捐赠角膜的态度“天壤之别”之二——琳达与女儿:

  ①谁跟琳达的爱也有天壤之别?

  ②读第八自然段,琳达把父亲的话告诉温迪,她怎么样呢?(热泪盈眶——打动)

  她对妈妈说了什么?

  ③师生分角色读。

  温迪认为捐角膜是一件(骄傲)的事,为谁感到骄傲?(外公和母亲(遵从)

  (3)捐赠角膜的态度“天壤之别”之三——琳达的前后态度:

  ①父亲献出的远非一副角膜,这话是什么意思,还有什么?

  ②父亲所遗留的仍辉映在温迪的眼睛里,温迪为此感到骄傲!琳达也为有这样懂事的女儿感到骄傲。没想到不幸的事又一次降临到这个家庭,什么事?

  ③年幼时失去了母亲,中年时失去了父亲,两周后又失去了可爱的小女儿。这时,琳达心里肯定很怎样?

  ④但琳达承受着一次又一次地打击,她怎样做——主动捐角膜。

  ⑤琳达前后的态度发生了什么变化?(从哭喊到遵从,最后到主动)——“壤”变“天”。

  4、琳达帮助父亲、女儿实现了他们的愿望,这是多么无私的骄傲,多么伟大的骄傲呀!温迪去世三周后,琳达收到一封来处奥列根勇敢者角膜银行的一封信。全班同学一起怀着感激之情给琳达读读好吗?

  5、琳达一边看信一边想——齐读第15自然段。

  6、透过那双闪烁着骄傲光芒的眼睛,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充满爱的家庭。外公曾经说过(带学生说):如果死后能有助于他人恢复健康,那么我们的死也是有意义的。这不公是温迪的外公、外婆做到了,就连14岁的小温迪也做到了,他们的眼睛仍在世上焕发着生命的光彩。所以说他们的眼睛是——齐读课题。

  三、交流体会

  1、你认为这永生的仅仅是他们的眼睛吗?

  这是爱的永生,是奉献精神的永生。他们这样做有助于别人,有助于人类,有助于世界。这是多么令人骄傲,孩子们,再来读课题,相信你们的感受会更深刻。

  2、师小结:世界还有各种各样的人需要我们的帮助。让我们伸出友爱之手吧!让我们人与人之间因真情而温暖吧!让他人因有我们的存在而骄傲吧!   拓展作业:

  1.向你身边的人讲述这个故事,并结合课前搜集的资料向他们宣传器官捐献的意义。

  2.写一封倡议书,号召你的小伙伴参与到器官捐献的事业中来。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永生的眼睛教学案例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