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狂想曲 点赞 分享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精选12篇)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

  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把握奇松特征。

  2、精读课文,感悟蕴含情谊。

  3、品读课文,表达赞美之情。

  一、初探“奇”

  1、齐读课题,你最想知道什么?(黄山松奇在哪?)

  2、阅读课文,边读边思考:黄山松奇在哪?生自由说

  3、书中是如何概述黄山奇松的特点的?找出相关的语句。

  (幻灯片)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它们潇洒、挺秀的身影。

  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仰,或俯,或卧;有的状如黑虎,有的形似孔雀……(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谁来读这两句话?你们听懂了什么?

  二、再探“奇”

  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无松不奇。七十二峰,处处都有青松点染,如一支支神奇的画笔,把五百里黄山抹上了生命的色彩。作者选择了迎客、陪客、送客三大名松向我们做了详细介绍。今天,我们来到曾被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欣赏这三大名松。

  1、(幻灯片)默读第二小节:

  用——划出描写迎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陪客松的句子。

  用┅┅划出描写送客松的句子。

  2、(出示迎客松图片)作者如何描写迎客松的。

  (幻灯片)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迎客松奇在哪?生根据内容谈理解。把你们的理解读进句中。

  3、人们这样评价这棵松:(生齐说)

  (幻灯片)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师介绍)迎客松美得让人称奇,奇得让人叫绝,堪称黄山奇松的代表。迎客松的形象体现了黄山的奇美,体现了黄山勃勃的生机,体现了黄山面临种种磨难所展现的顽强生命力。

  4、再来看描写迎客松的句子,应该有更深的感悟。谁再来读一遍。

  5、好客的迎客松不光热情的迎来了宾客,还为宾客配了一位导游——绿色巨人陪客松,它可是一位称职的导游,一边陪同游人欣赏美丽的黄山风光,一边为游客做详细的介绍。想想,如果你是那位绿色巨人,你会介绍些什么呢?(生自由介绍)

  6、在陪客松绘声绘色的介绍下,游客们沉浸在黄山迤逦的风光中,不知不觉天色渐暗,黄山另一位好客的主人——送客松会把你送下山。送客松又是怎样的英姿呢?(出示送客松图片)

  (幻灯片)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加下划线的词语飞入着重符号)

  送客松又奇在哪呢?生根据内容谈理解。它会怎样向游客告别呢?把你们的理解读出来。

  11、体味着黄山奇松的热情,回味着令人流连忘返的美景,宾客心中热情激荡。

  (幻灯片)黄山松真__啊,(奇)

  怎不令人_______!(流连忘返、恋恋不舍、情有独钟等)“情有独钟”这个词反应了什么?(反应了作者对黄山奇松喜爱至极点)带着这种情感朗读第二节。(配乐朗读)

  三、感悟情谊

  黄山奇松盘根于危岩峭壁之中,挺立于峰崖绝壑之上,巨松高数丈,小松不盈尺,或雄壮挺拔,或婀娜多姿。

  (幻灯片)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加下划线的词语红色出现)

  从两个更加你体会到什么?读出对黄山奇松及黄山的满腔喜爱与赞美之情。

  四、小练笔

  (出示黄山部分奇松图片)

  黄山除了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还有卧龙松、倒挂松、团结松、龙爪松、探海松、孔雀松,黑虎松……应有尽有,而且千姿百态,各俱神韵。今天我们也用我们手中神奇的笔把我们喜欢的一棵松写出来。(生完成小练笔,音乐伴奏)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2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板书设计:

  20、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送客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3

  (一)迎客松

  1、师:谁来告诉大家,让你感受到黄山松奇的词句是哪些?(指名说)

  2、师:很好。那就让我们先来看看这句话吧!

  出示句一: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1)师:谁愿意来读这句话。(指名读、齐读)

  2)师:读了这句话,你感受到迎客松的什么?

  3)师: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

  4)师:“枝干遒劲”是什么意思?(迎客松的枝干雄健有力)

  5)师:(出示实物:一丛松树枝干)你们看这一丛枝干能用“枝干遒劲”形容吗?为什么?(因为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培养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课文内容,体会黄山奇松的奇美,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理解“饱经风霜”。

  教学准备:学生熟读课文;教师黄山奇松课件;一丛松树枝干。

  教学过程:

  一、抓住题眼,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6课。板书课题:黄山奇松(“奇”用红笔写)学生读。

  2、说说你有什么发现?猜猜老师为什么用红笔写?“奇”是什么意思?

  3、现在让我们打开课本,走进神奇的黄山感受奇特、美丽的黄山奇松吧!

  二、品读感悟,体会黄山松的奇美

  1、作者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松的奇,请你轻声地读读课文第二段,想想你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黄山松的奇?

  自由轻声读课文第二段。

  2、最好的观松处就是——

  (玉屏楼)

  (1)、课文哪句话告诉大家?(指名学生说齐读)

  (2)、作者主要描写玉屏楼前看到的哪些奇松?(指名学生说)

  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遒劲”应该是刚劲有力,很难折断,而这一丛枝干很弱小,一折即断。)

  (3)、你是怎么理解“郁郁苍苍”的?能给它换一个词吗?(郁郁葱葱)

  (4)、“饱经风霜”你对这个词是怎么理解的?(形容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

  (5)、请同学们发挥想象,说说迎客松在高高的悬崖上可能会经历哪些艰难困苦?(风吹、雨打、烈日暴晒、干旱……)它的枝干会是什么样的呢?(树皮变得开裂,斑驳)

  (6)、是呀,迎客松已经在高高的悬崖上生长了一千多年了,经历过许许多多的艰难困苦。而它的叶却是怎样的呢?(仍是那么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它的生命力是怎样的?(那么的顽强。)这是多么顽强的生命力呀!这是多么奇特的迎客松呀!让我们一起再读一读吧!

  (7)、在我们的身边也有许多的人或物他们也经历过很多艰难困苦,饱经风霜,谁来用上“饱经风霜”这个词说一说。(学生造句,指名说)

  3、还有哪些词句让你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出示句二: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1)集体读

  (2)这句话运用了哪些表现手法呢?(比喻、拟人)

  (3)从这句话你感受到了什么呢?(奇)

  (4)怎么奇呢?你能具体说说吗?(板书:枝干斜伸)

  (5)是啊!迎客松斜伸出去的手臂多像热情好客的主人啊!

  4、迎客松不愧为第一大奇松,它姿态优美奇特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

  出示句三: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

  (1)指名读、齐读。

  (2)人们对它的评价怎么样?(很高)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代表”“象征”)

  5、迎客松小结:

  (1)(课件展示迎客松)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大名松迎客松。你喜欢吗?

  (2)看着这棵迎客松你想说些什么呢?

  (3)同学们能通过朗读把你对迎客松的喜爱和赞美之情以及它的神奇它的美读出来吗?(齐读、诵读)

  (二)陪客松

  过渡:刚才我们一起领略了迎客松的奇美,现在让我们一起走进文本欣赏陪客松吧。谁来说说你觉得陪客松奇在哪儿?

  出示句子:陪客松正对玉屏楼,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在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

  1、指名读一读描写陪客松的语句。

  2、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比喻)把什么比作什么?

  板书:绿色巨人陪同观赏

  3、在你印象中“巨人”是怎样的?从“绿色的巨人”你体会到什么?(陪客松高大挺拔,苍翠茂盛)

  4、(多媒体出示陪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陪客松,陪客松高大挺拔,真像一个正陪同游人观赏黄山风光的绿色巨人啊!它的神奇之处就在这里,你能把它读好吗?(指名读、齐读)

  (三)送客松

  过渡:见过了迎客松和陪客松,最后我们去看看送客松。你觉得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

  出示句子: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游人把它比作“天然盆景”。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1、指名读、集体读

  2、它的神奇之处在哪呢?你能具体说说吗?

  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就像“天然盆景”。

  它向山下伸出长长的“手臂”,好像在跟游客依依不舍地告别”。

  (板书:姿态独特枝干斜伸天然盆景伸出“手臂”告别)

  3、从“依依不舍”你体会它的什么?(热情)

  4、(出示送客松图片)瞧!这就是送客松,多么奇特的送客松呀!你能把它的奇特美美地读出来吗?(指名读、齐读)

  5、欣赏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同学们能把第二自然段美美地背诵一遍吗?

  三、角色表演

  师:欣赏完了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你觉得黄山松怎么样?你喜欢吗?请同学选择一种你喜爱的黄山奇松,上台来以导游的身份向大家介绍一下,在介绍时可以适当加上动作,或展开想象说些迎接或告别的话,其它同学要认真听,觉得好的地方要夸夸他,觉得哪儿不足提出来帮助他。

  四、总结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明代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两次游览黄山后,发出这样的感叹,他说:“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可以记下徐霞客的这句话,回去后还可以把黄山的奇松介绍给爸爸妈妈,说不定爸爸妈妈听了你精彩的介绍后,寒假就能带你到黄山去游玩呢!

  五、布置作业

  1、黄山奇松果然名副其实,但是老师心中仍然有个疑问,不知道同学们是否和我一样——黄山奇松为什么会长得如此奇特,这样形态各异呢?你从黄山奇松身上看到了什么呢?请同学们课后查阅资料,并跟同学讨论讨论。

  2、当一次小导游,给爸爸妈妈介绍黄山奇松。

  板书设计: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郁郁苍苍枝干斜伸

  陪客松绿色巨人陪同观赏奇

  送客松姿态独特枝干蟠曲天然盆景伸出手臂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4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小节。

  2、理解课文内容,结合搜集的有关黄山松的资料,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

  教学重点、难点:抓住语言文字,体会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课前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搜集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初读了第20课,并学习了课文的第1小节,知道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黄山松潇洒、挺秀的身影,使得人们对黄山奇松真是情有独钟。那么黄山松究竟奇在哪儿呢?引得人们对她如此偏爱,请大家打开课文,大声地朗读课文2、3两小节,边读边想,黄山松奇在哪里?

  (边说边打出各种姿态的黄山松)

  二、精读课文2、3两小节

  1、学生自由读2、3节,思考:黄山松奇在哪里?教师巡视。

  2、共同讨论:黄山松奇在哪里?

  (1)你认为黄山松奇在哪里?引出第3节的学习或第二节的学习

  你是从哪里知道黄山松的姿态非常多的?

  过渡:是呀,黄山是那么的大,松树是那么的多,姿态又是那么的奇,真是千姿百态啊!课文有选择地向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这三大名松各自奇在哪里呢?请你再仔细地朗读课文的第二小节。

  (2)引出第二节的学习

  迎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从“饱经风霜”一词你体会到了什么?想象一下:迎客松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这一千多年里,迎客松经历了哪些艰难困苦?她的表现又怎样呢?请做下列的填空:

  狂风来了,迎客松

  暴雨来了,迎客松

  电闪雷鸣,迎客松

  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狂风暴雨,经历了一次又一次的电闪雷鸣,迎客松依然屹立在悬崖边,依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多么神奇呀!这句话该怎样去读呢?

  这时,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古朴苍健的迎客松生命力是如此顽强,一丛遒劲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人们又赋予她丰富的想象,齐读第二句话。

  正因为这样,她现在已经成为整个黄山的代表了,让我们一起用骄傲的语气朗读第三句话。

  过渡:同学们很会读课文,很爱动脑筋,那么你还从哪里读出黄山松的神奇呢?

  陪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她已有500多岁了,仍然以她高大的身姿风雨无阻地陪伴游客们欣赏黄山美丽的风光。

  送客松(出示画面及文字)

  “枝干蟠曲”是什么意思?

  谁知道盆景的制作过程?指名说一说。(出示一盆盆景)

  人们把枝干蟠曲的送客松比作“天然盆景”,你体会到了什么?

  蟠曲的枝干向山下伸去,人们又把她想象成人的手臂,在送游客们下山。

  指名读一读写“送客松”的句子。

  小结:课文具体地向我们描述了黄山松的神奇,让我们用有感情的朗读课文第二小节,再次领略黄山松的神奇吧!

  齐读第二节,背诵第二节。

  过渡:黄山松千姿百态,课文只给我们具体介绍了三大名松的神奇,同学们在课前也搜集了一些有关黄山松的资料,下面我们就一起来交流交流吧!

  三、交流资料:

  1、指名上台介绍自己所搜集的资料,教师略作评点。

  2、黄山真是无石不松,无松不奇呀!真乃绝中之绝,因此又有许多人在赞美她,谁来读一读你搜集到的文章。

  3、指名上台朗读。

  4、老师也搜集了一首赞美黄山松的诗,想和大家共同分享。

  5、大屏幕出示《黄山松》,学生自由吟诵。

  6、全班齐诵。

  四、结束全文。

  点评:这是一节课堂教学与课外拓展有机结合的课。1、执教者抓住“黄山奇松”的“奇”,设计问题引导学生读文、勾画、思考、对话,通过对“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研读,使学生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命力。2、根据内容和目标较好地选择了拓展点“奇松”,布置学生课外搜集资料在课内交流,通过对“凤凰松”“双龙松”“黑虎松”的品读,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黄山奇松奇在姿态,奇在生长环境,奇在生命力,激发了学生对祖国河山的热爱之情。3、教师是课程的建设者,凭据教材结合内容师生收集并整理资料,实现了课内外的沟通,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使课本越读越厚。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5

  一、观赏黄山,导入新课:

  1、老师:板书黄山,同学们知道它在哪里吗?对它了解多少?(引导学生反馈搜集到的资料,介绍黄山)

  2、老师:大家请看…(出示黄山风景图片和相关文字,简介黄山)

  3、老师:同学们,谈到旅游胜地,在我们安徽,第一要数黄山,明代的地理学家、旅行家徐霞客曾在两次游完黄山之后,留下“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今天,老师就和你们一起走进这美丽的黄山,去感受它的奇特。

  4、老师:板全课题,生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老师:课前大家已经做了预习,下面我们就一起来检查一下

  1、检查字词

  ①出示生字词:  郁郁苍苍   枝干遒劲   蟠曲

  情有独钟   誉为  陡崖   屹立

  宾客       卧室    屏障

  ②指读(汪文建,张义)

  ③释义:

  屹立——像山峰一样高耸而稳固地立着,常用来比喻坚定不可动摇。

  情有独钟——特别有感情。钟:集中,专一

  蟠曲——曲折环绕。

  ④齐读生词。

  三、学习课文

  1、课文共三自然段,请同学们默读课文,并思考:黄山的松树奇在哪里?

  2、指答:

  学生:黄山松千姿百态。(板书:千姿百态)

  老师:从哪里可以看出黄山松千姿百态?表现在哪里?

  学生:它们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或……(大屏幕出示)

  老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这里的“或”是什么意思?

  学生:排比,有的

  老师:这里的“或”既然是“有的”的意思,我们就把“有的”带进去读一读。

  学生:齐读

  老师:那作者在这里为什么不用“有的”而用“或”呢?我们再来比较着读一读,是不是感觉用“或”读起来简洁,不重复,很流畅的感觉?

  老师:同学们请看这里,这句话中,作者运用了两个分号,还有一个省略号,这是为什么?

  老师:出示图片,其实“或屹立,或斜出,或弯曲”只是它们的整个树干呈现的姿态不同,而“或仰,或府,或卧”只是人们观察黄山奇松的角度不同,所以我们读的时候要慢点,读到逗号时要停顿。文中的省略号,让你想到了什么?

  学生:黄山松还有更多的美丽样子。

  老师:是啊,黄山松还有很多美丽的样子,文中的省略号给了我们更多的想象空间,美不胜收。所以说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感受它的姿态万千。

  3、通过课前的预习,我们从文中知道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是因为它有“四绝”,哪“四绝”呢?

  学生:“奇松、怪石、云海、温泉”

  老师:(出示第一自然段)“四绝”中的“绝”是什么意思?

  学生:绝妙,精妙,独一无二,天下仅有

  老师:“奇松”位于“四绝之首”,可见其独特美妙,达到了极致的程度。人们对它的感情如何呢?

  学生:学生:“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

  老师:“情有独钟”什么意思?特别有感情,感情很专一,为什么人们对黄山奇松更是“情有独钟”呢?

  学生:因为“山顶上,陡崖边…挺秀的身影。”

  老师:“处处”说明了什么?

  学生:到处都是

  老师:“山顶上,陡崖边”都是非常陡峭、险恶的地方,一般的树木根本无法立足,而黄山的送呢?不但生存了下来,而且长得“潇洒、挺秀”,(板书)怎么不令人佩服,情有独钟呢?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第一自然段。

  4、过渡:这么“潇洒、挺秀”,令人情有独钟,我们当然要去观赏一下了。

  老师:观赏黄山奇松的最佳地点是哪里?

  学生:玉屏楼

  老师:为什么在那里观赏最好呢?

  学生:因为那里被徐霞客“黄山绝胜处”。

  老师:“胜”是什么意思?(引人入胜的胜是什么意思?)

  学生:美妙的境地

  老师:为什么又是“绝胜处”?

  学生:因为楼前悬崖上有迎、陪、送客松三大名松。

  老师:三大名松尽收眼底,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棵怎么样的奇松?

  学生:“迎客松……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板书:迎客松)

  老师:它是一棵怎么样的松?

  学生:姿态优美

  老师:具体是怎么样的?

  学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老师:“如同”就是“好像”,这句话是一个——(比喻句),把比作。出示迎客松图片,远远望去,斜伸出去的枝干多么像主人的手臂,这是一个多么贴切而生动的比喻。这句话,你还读懂了什么?

  学生:(如果答不出)

  老师:其实这就是“迎客松”名称的由来。“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苍劲有力)

  老师:“饱经风霜”是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

  老师:据资料上说,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而它却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谁来读好它?

  学生:读“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老师:“乃至”可以换个什么词?

  学生:甚至

  老师:为什么说是整个黄山的象征?出示图片,类比:天安门——北京,东方明珠电视塔——上海,让我们一起来有感情地读一读,在读的时候不光要把迎客松的奇、美读出来,还要把作者对迎客松的赞叹,喜爱之情给读出来。

  学生:齐读

  老师:是的,这姿态优美的迎客松像热情的主人向我们伸出欢迎的手臂,令我们印象深刻。看,玉屏楼的正对面也有一棵奇松,说话它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板书:陪客松)

  学生:如同一个绿色的巨人站在那儿…

  老师:你从这句话中可以体会到什么?

  学生:高大挺拔

  老师:在这挺拔的陪客松下,我们看到了美丽的黄山风光,我们恋恋不舍地下山了。看,谁又在向我们挥手呢?

  学生:送客松(板书)

  老师:它又给游人留下了什么印象?

  学生:姿态独特….

  老师:盆景你们见过吗?给你什么感觉?文中把什么比作盆景?

  (出示图片)理解“枝干蟠曲”。

  5、学习写作方法:

  老师:我们观赏了三大名松,我想此时同学们一定对它们印象深刻。下面老师要找一位同学来把这三大名松连起来读一读,其它同学边听边思考:作者在写每一种松的过程中都抓住了什么来写?

  学生:都抓住了最能突出名字特点的句子来写的

  老师:这段话如果分为两层,应该在哪里分呢?为什么?

  学生:应从“…三大名松。”的后面。这里是总讲有三大名松,后面是详细地讲三大名松。

  老师:那么这两层是什么关系呢?

  学生:总分关系。

  老师:那么这三种松都写得非常详细吗?

  学生:迎客松详细,陪客和送客简略。

  老师:是的,作者没有平均用力,而是详略得当地向我们展现了三大名松。平时我们在作文当中,要描写几样东西或者几件事情的时候,就要注意详略得当地来描写。

  6、拓展延伸:

  (出示广告词课件)元旦假期快要到了,小学二部旅行社准备开辟“黄山三日游”旅游线路,请你代写一二句广告词,宣传一下我们神奇秀美的黄山。

  7、总结: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希望大家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游览一下黄山,亲身体验一下黄山,亲身感受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板书:

  16、黄山奇松

  迎客松

  陪客松    潇洒   挺秀

  送客松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6

  一.创设情景,激情导入

  师:课前我们欣赏了黄山美景的录像,谈谈你的感受?

  生:千姿百态。

  师:请把话说完整好吗?

  生:我看到了千姿百态的黄山奇松。

  生:我看到了风景秀丽的黄山奇松。

  生:我看到了千奇百怪的黄山奇石。

  生:我看到了风景如画的黄山。

  生:我看到了黄山美不胜收的秀丽景色。

  师:我知道同学们都很喜欢旅游,游览过许多祖国美丽的大好河山,谁到过黄山?(板书:黄山)

  生:面面相觑。

  师:没到过黄山不要紧,今天老师就带着你们进行一次免费旅游。课前同学们都搜集了关于黄山的资料,谁来说一说?

  生:黄山主峰莲花峰海拔1860米,山上很多松树都有500多年的树龄了,有的甚至有800多年了。

  生:徐霞客曾两次游黄山,留下“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的感叹。

  生:.黄山有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全世界。

  生:黄山是著名的避暑胜地,是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和疗养避暑胜地。

  师:同学们准备的真充分,谁还想说?(许多同学想说)那就请同桌之间互相说一说吧。(同桌之间交流)

  师:黄山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四绝闻名于世。(课件出示黄山四绝图片)人们对四绝之中的奇松特别有感情,正如文中所说,“更是情有独钟”。只要你来到黄山上,你就会看到山顶上、陡崖边,处处都有潇洒、挺秀的奇松,今天,我们一起尽情饱览一下“四绝”之首的黄山奇松。(师板书:奇松,生齐读课题)

  师:你们觉得哪个字应该重点强调一下?

  生:奇。

  师:那就请同学们再读一遍。(第二遍读重点突出了“奇”。)

  师:我们要养成一边读书一边思考的好习惯,先从课题开始,读了课题之后你想知道什么?

  生:为什么叫奇松?

  生: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

  (问题都集中在“奇”上,师在黑板右边写上“奇?”。)

  师:解决了这个问题课文你就真正读懂了。

  二.初读课文,检查预习。

  师:同学们已经预习过课文了,预习的怎么样了?

  生:预习好了。

  师:先来看看字词掌握的怎样了。(课件出示生字词,指生读、齐读。)

  师:词语掌握的真好,老师这儿还有几个难读的句子,不知道你们是不是同样能读好?(课件出示2个句子)

  师:先自己读读试试。

  师:谁来读读第一句?(指生读)

  师:这个句子里有一个多音字,是什么?

  生:“遒劲”的“劲”。

  师:对,这是一个多音字,指生领读:遒劲。(学生齐读2遍)

  师:谁来读读第二句?(指生读)

  师:读得真流利,这是一个长句子,只要注意了停顿就能读好了。大家一起再来读一遍。

  师:课文已经会读了,不知道课文的主要内容你们读懂了没有。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向我们介绍了哪几种松树?

  生:课文主要讲了迎客松、陪客松和送客松。

  师:大家跟我一起写,别忘了“提笔就是练字时”。(师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三.精读第二自然段,学法用法

  (一)学法

  师: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这三种奇松的呢?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2自然段。边读边想,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边读边做批注,养成不动笔墨不读书的好习惯,抓住重点词、句体会,并写在旁边的空白处,只写关键词就行了,但回答问题的时候要说完整。老师这儿有一个小提示,同学们可以参照一下。(课件出示自读小提示:1、划出具体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2、哪些词、句最能表现迎客松的“奇”?标出来,在旁边做批注。)

  师:谁来读一读描写迎客松的句子?(一生读)

  师:(课件出示迎客松图和描写迎客松的句子)瞧!这就是黄山第一名松迎客松。我们先抓住重点词、句来体会迎客松的“奇”。先来看第一句(课件出示: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谁来谈一谈你的体会?

  生:我从“姿态优美”体会到了迎客松很美,大家可以看看迎客松的图。

  师:对,你是用联系图画的方法体会的。

  生:我从“枝干遒劲”体会到迎客松很有劲,我查过字典,遒劲的意思是雄健有力。

  师:你是用查字典的方法体会的,你真会利用工具书。

  生:我们校园里就有一棵大松树,我觉得它应该算是枝干遒劲。

  师:你有一双善于观察的眼睛,你用的方法是联系生活实际。

  师:遒劲还能用在哪些地方呢?(学生没有回答的,看来不太了解。)

  师:(课件出示遒劲有力的字画)这就是遒劲有力。这种方法就是联系所查资料,同学们也可以用这种方法抓重点词体会。

  师:还从哪些词体会了什么?

  生:我从“饱经风霜”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生命力很顽强,因为我查过资料,黄山上的松树都长了好几百年了。

  师:你真会学习,老师搜集到了一些图片,大家请看(课件出示饱经风霜的笑脸)大家看,这是一张张饱经风霜的脸,他们的皱纹里就写着饱经风霜,他们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艰难困苦,但他们却依然笑得那么的灿烂,脸上写着的都是幸福。据我所知,这棵迎客松已经有800多年的高龄了,大家想象一下,迎客松可能经历了哪些风霜?

  生:可能经历了风吹日晒。

  生:可能经历了干旱。

  生:可能经历了洪涝灾害。

  生:可能被雷电击中。

  生:可能有冰雹,下大雪。

  生:可能经历沙尘暴

  ……

  师:同学们的想象力真丰富,迎客松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风吹日晒,虽然经历了那么多的苦难,但仍然长得是那么的……

  生齐答: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师:那你们说奇不奇?

  生:奇!

  师:你们能把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奇读出来吗?(自读、指生读、齐读)

  师:迎客松的奇还表现在哪儿呢?(课件出示:“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

  师:迎客松被称为什么?

  生:迎客松被称为好客的主人。(板书:好客的主人。)

  师: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呢?

  生:用了比喻和拟人的手法。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因为有“如同”这个比喻词,把枝干比喻成了手臂。还有只有人才有手臂,所以说用了拟人的手法。

  师:对,你看的真准。同学们,请看看这幅图,这斜伸出去的枝干像什么?

  生:像主人伸出的手臂。

  师:正因为如此,所以才取名为……

  生:迎客松。

  师:作者的想象力真是太丰富了,我相信我们班同学的想象力更丰富,谁能试着想象一下,迎客松斜伸着手臂,会说些什么欢迎词来欢迎宾客的到来呢?

  生:欢迎来到黄山做客。

  生: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

  生:边做动作边说:“黄山欢迎您!”

  师:让我们一起伸出热情的双手,欢迎来自世界各地的朋友们,大家一起说……

  生:(边做动作边高兴的喊)“黄山欢迎您!”

  师:大家一起来读读这句话吧,读出迎客松的热情与好客。

  师:迎客松不愧为一大奇松,它姿态雄伟生命力顽强,你知道人们是怎么评价它的吗?(课件出示句子:如今,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生齐读。

  师:(课件出示: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______,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_______。)谁来填填?

  生:人们提到黄山就会想到迎客松,看到迎客松就会想起黄山奇松。

  师:其实迎客松已经不仅仅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黄山的象征,更是国之瑰宝,在人民大会堂的会客厅里就有一副迎客松图,还有许多饭店里也都有迎客松图,它已经成为中华民族热情好客的象征了。我们一起再来读读这句话。

  (二)总结学法:

  师:刚才我们学描写迎客松的句子时用了哪些方法来学的?

  生:我们抓住了重点词“姿态优美、枝干遒劲、饱经风霜”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美和生命力顽强。

  师:其实就是迎客松的奇。我们还抓住了一个重点句,是什么?

  生: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的欢迎宾客的到来。把迎客松比喻成好客的主人。从这句话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热情好客。

  师:那我们用了哪些方法呢?

  生:用了查字典的方法。

  生:联系图画体会的。

  生:联系上下文。

  生:还联系了资料。

  生:还加上了想象。

  生:还用了联系生活实际的方法体会的。

  师:对,同学们运用了这么多的方法,抓住了重点词、句体会到了迎客松的生命力顽强,热情好客,其实也就是迎客松的奇,

  (三)用法自学陪客松、送客松。

  师:(课件出示陪客松和迎客松图)谁知道这两颗松树叫什么名字?(许多学生举手想回答)老师现在不用你说,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的方法自学描写陪客松和送客松的句子,可以同桌两个一起学,也可以小组内合作,更可以找你的好朋友一起学,待会请同学上来谈理由。

  (学生开始自学,气氛很热烈,学习氛围很浓厚。)

  (四)检查自学情况,教师点拨,指导朗读。

  师:猜猜这棵是什么松?那棵是什么松?你的理由是什么?想说的上来指着图说。

  生:我认为这棵是陪客松,这棵是送客松。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棵很像一个绿色的巨人,枝干比较直,长得也很壮。我用的方法是抓住重点词“绿色的巨人”,还联系了图画来体会到的。(师板书:绿色的巨人)

  师:另一棵呢?是什么松?谁上来说一说?

  生:我认为这棵是送客松。你看它枝干盘曲,伸出的枝干长长的,好像在送客人一样。

  师:你抓住了哪个词体会到的?

  生:“盘曲”,大家看图,这棵树的枝干是弯弯曲曲的。

  生:我认为这棵是送客松。因为它看上去活像一盆“天然盆景”。

  师:找的真准。(板书:天然盆景)。你判断它是什么松用的是什么方法?

  生:抓住重点词语“天然盆景’体会的。

  师:我们见到的盆景都是怎么来的?

  生:我们见到的盆景一般都是人工修理出来的,而它是“天然盆景”,所以我体会到它很奇特。

  师:对,陪客松和送客松也很奇特。

  师:黄山松这么奇,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的“齐”读出来呢?

  生:想。

  师:那下面就请同学们选自己喜欢的句子,愿意读哪句就读哪句,想怎么读就怎么读,读出你最高的水平,一会老师和你们一起比赛,看谁读得最“奇”。(学生积极的练读,读得很投入)

  师:谁想来展示一下自己?(根据学生自愿,选出了三名学生,分别读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读得非常有感情)

  师:读得真好,老师都不敢读了,快为自己鼓鼓掌吧,看吧,你觉得自己行你就一定能行,要敢于展示自己,有自信。

  师:谁还想读?(许多同学举手)

  师:都想读啊?那么我们就一起随着音乐美美的读,读出黄山松的奇!(课件出示伴有音乐的第二自然段,学生读得非常有感情)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仿写小片段。

  师:黄山松还“奇”在哪儿?(课件出示第三自然段),默读这段话,用词来概括。

  生齐说:千姿百态!

  师:到底有哪些姿态?(引读第二句)

  师:下面,就让我们发挥自己的想象,填一填下面这段话,小组内先练习着说说,能说一句也可以。(课件出示说话练习:黄山松千姿百态。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有的从山腰斜出,像;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如同;有的仰望天空,像在;有的卧在山间,似乎……它们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

  生:它们有的屹立山顶,像一个巨人俯瞰黄山风景。

  生:有的从山腰斜出,像主人伸出手臂邀请大家来旅游。

  生:有的弯曲在两峰之间,像危险的吊桥。

  生:有的仰望天空,像在观赏美丽的星星。

  生:有的卧在山间,似乎一条巨龙盘曲着。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7

  一、说教材、教学目标和重难点

  1、教材分析

  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八册第6单元20课《黄山奇松》,是一篇语言优美的散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奇松美不胜收的各种独特姿态,十分有趣,抒发了作者对他们的赞叹之情。全文共三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可以独立成段。第一自然段是讲人们对黄山奇松情有独钟。第二自然段具体描绘了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第三自然段写千姿百态的松树使黄山更加秀美。全文结构上,按“总分结合,点面结合”的方式谋篇,是一篇陶冶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语言素养的好教材。

  2、教学目标

  根据新课程标准、教材的编写意图、教材特点和学生的年龄特点,结合“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过程和方法”、知识与能力三个维度的要求,我确定的教学目标是:

  ⑴认知目标:学会本课5/7个生字。理解新词语的意思。

  ⑵技能目标: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会用“屹立”和“郁郁苍苍”造句。

  ⑶情感目标:

  a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b积极主动的探索新知。

  ⑷教学重点: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⑸教学难点:引导学生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诵读,了解黄山松树的特点,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

  二、说教法和学法

  古希腊学者普罗塔戈说过:“头脑不是一个要被填满的容器,而是一束需要被点燃的火把。”为了达到目标、突出重点、突破难点、解决疑点,根据本课的课型特点及语言特色,在教学方法上的总体构想上,可以采用情景教学法,可采用课件,板画,幻灯等教学手段,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教师通过语言描绘及提问、启发,点拨,以读代讲,以读代问。

  本课除继续运用已学过的“有序看图、分清主次、据图读文、图文对照”等看图学文的学习方法外,还要教给学生图文结合、比较朗读、想象朗读、绘图理解等学习方法,真正达到“教是为了不教”这一教学的最高境界。在调动学生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教师可以采用质疑问难、合作学习以及根据学生的兴趣爱好灵活选择运用语言等方式因材施教。在阅读习惯方面,着重培养学生求疑阅读、学会自学、学会积累的良好阅读习惯。

  三、说教学程序

  围绕教学目标,紧扣《新课标》和教材,体现“三为主”教学思想和以读为本,以讲助读,以看、听、读、写、练促读的教学思路。可安排两课时完成教学任务。整个教学真正体现感知语言、理解语言、品味语言、积累语言、运用语言五个过程,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第一课时

  ⑴激趣揭题,质疑定标

  通过教师形象生动的导语和优美的黄山风景视频,创设出黄山独特景色的情景,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使学生投入自觉的、全身心的、自主的学习,引导学生由特定情感转移并沉浸在课文所设置的氛围中,启发学生的形象思维,提高想象力。

  “疑,思之始,学之端”,可以对学生发问:“看到题目,你首先产生那些疑问?”根据学生的疑问,巧妙地交代本课的学习目标

  ⑵整体感知,读中学读

  词义的模糊性和概括性决定了语文学习的整体性原则。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因此,在这一环节中,应该首先让学生带着自己提出的问题读书,读后讨论黄山松树的特点。通过反复朗读,做到读中知大意、理脉络;读中、剖形探义,掌握生字词。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让学生整体上初步感知了画面和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快速捕捉信息的能力,并理清了文章思路,从而使学生的思路与作者思路相吻合,为深入了解课文打下基础。

  第二课时

  图文结合,以读为主,品词析句,积累和运用语言。

  这节课可用上节课学生还没有解决的疑难问题和其他重点问题作为学习的切入点,使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的需要,学生的活力才能被激发,学生的能动作用才能得到发挥,自觉的持久的内驱力才能形成。

  ⑴激趣引读,初步感知

  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我在课前演示《黄山风景》的媒体课件,给学生创设了一个情境,让学生有身临其境之感。此时,我们徜徉在黄山中,尽情尽兴地欣赏着……课件的演示激起了学生对黄山奇松的浓厚兴趣,无需教师更细致更深入地分析、讲解,即可达到预期的效果和水平,并为学生铺设好了情绪场,为后续的学习激发深层的兴趣和动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学生产生了学习的欲望,学习的积极性被调动起来时,他们就会主动学习,自己制定学习目标,真正落实“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新课标指出:“教学的实质是学生精神的升华,个性的解放,创造性的核裂变。”学生采用自己喜爱的方式方法自学,张扬个性的阅读,其收获是丰富多彩。

  ⑵图文对照,研读体悟

  教师如把材料嚼得太细,学生无须咀嚼,就直接把老师所讲的吞咽下去,结果是食而不知其味。学生成了装学问的容器,而绝不是独立思考的人。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只是提供服务。在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松树的这一教学难点时,我分别出示了三大名松图,学生由图引路自读课文,小组讨论合作探究,促进学生进一步去读书、去思考,去对照,去辨别,去认识,同时也加深了学生对课文重点词句品味。

  进行比较朗读,特别是文中第2自然段写三大名松动人姿态的语句。通过比较,揣摩出课文中语言文字运用的精当,获得对语言文字的敏锐感受,把语言文字的训练与思维训练结合起来,把理解和表达结合起来。

  ⑶学当导游,训练口语

  教导儿童的主要技能是把儿童应做的事也都变成一种游戏似的。背诵第二自然段的教学,如果为了背诵而单调机械重复,学生难免兴味索然,如果让学生当导游去介绍,一则口语交际,二则背会课文,三则气氛热烈,何乐而不为呢?学生在当导游的同时把书本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学习了表达,学习了倾听,学习了评价,促进了发展。

  ⑷抓住特征,拓展深化

  “语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凭这个例子要使学生能够举一反三,练成阅读和作文的熟练技能。”教是为了达到用不着教,让学生掌握方法,有利于终身学习。知道课文松树的写法,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以读促写。读中学写,读写结合。

  ⑸赞叹,延伸课外

  “教育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得法于课内,得益于课外。学生因兴趣、爱好、性格、能力的不同,对课堂的所得也有所不同,课内外结合,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让他们充满个性地自由进行综合学习,这是对学生的尊重,也是对教育的尊重,真正把素质教育落到实处。一节好课的结束应该是学生课外阅读的开始。在这节课结束部分我设计了两条开放性的作业:1、摘抄描写描写祖国风景名胜的篇章,这有助于拓展与文本关联的知识积累、紧密联系了本单元的另外几篇课文;2、仿照一棵奇松的写法写一种花。 两种不同的作业设计,留给了学生较大的空间,便于他们自主选择更适合其个性特征和个体需求的方案,课内与课外交相互应,在实践中全面提高了学生的语文素养。

  四、板书设计

  迎客松 虽然……却……

  黄山奇松 陪客松 ……如同……

  (千姿百态) 送客松 ……好像……

  学完重点段后,教师根据板书,引导学生重温课文内容,并要求学生说说文中三大名松的动人姿态,并说说文中的松树的写法,谈谈自己的体会。最后要求学生根据板书复述全文,深化感知。

  总之,我力图通过以上教学设计,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功能,做到书让学生读,问题让学生提,分析让学生讲,情景让学生悟,学法让学生去总结,最终达到学有所得,学有所用,学有创造。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8

  课题名称 黄山奇松  目 语文 年级 五年级 教学时间 一课时(40分钟) 学习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学习、阅读过多篇描写祖国秀丽景色的文章,如《九寨沟》、《西湖》、《泉城》等,他们领略了祖国的秀丽风光,对祖国的风景名胜充满了向往。对于黄山,他们略有耳闻,但对于黄山奇松的千姿百态、神奇秀美,小学生由于年龄小,视野不开阔,缺乏感性认识。 学习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过程与方法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生字组成的词语,会用“屹立”、“郁郁苍苍”造句。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字来写黄山奇松的。 知识与技能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学习重点、难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奇和美。 引导学生通过抓住重点词语和关键句子,通过反复朗读,体会作者是如何抓住“奇”字来写黄山松的。   《 黄山奇松 》(第 二 课时)学习过程描述 学习阶段 学习活动序列 教师行为 (支架、资源、评价等) 课前 活动一 阅读交流   1、搜集你知道的风景名胜地或文物古迹的图片或文字资料。 2、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写了什么。 3、:“黄山奇松“奇”在哪?”围绕这一问题,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解决问题。 4、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并上传至m平台     1、在moodle平台建立学习课程,布置课前预习题,要求学生自读课文,完成平台上的三个活动,并小组合作完成阅读报告。 2、通过平台的反馈,对学生学情及课前知识掌握程度进行诊断。 【资源】 1、内容:作品范例 2、形式:文本图片视频 【学习环境】 moodle平台网络环境   活动二 欣赏黄山 之美 1、小组合作,搜集黄山松的图片和文字介绍。 2、搜集古今文人描写黄山的文章。 3、将捕捉到的画面记录下来,在moodle平台与同学分享。 1、通过平台的分享、交流,了解学生的学习进度,对学生进行指导。 2、引发学生资源共享。 【学习环境】 实地与网络结合 课中 活动一 总体把握 1、回顾各小组在moodle提交的风景名胜资料和黄山的资料。(阅读了关于黄山的哪些文章?有什么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 要求:认真听同学的发言,就同学的发言作补充,或提出不同意见。 3、了解本节课的学习任务。 1、打开平台的学习记录,引导学生回顾。 2、指导学生小组汇报,出示交流要求。 3、出示本课学习任务: 学习本课的内容,结合查找的资料,理解作者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通过学习本文,能了解、归纳本课值得借鉴的写作方法,并在平时习作中有效运用。 活动二 细品黄山松的“奇” 一、精读第一节

  1、进入“阅读指南”的“整体感知”;齐读第一节,感受黄山松的奇特。

  二、精读第二节描写三大名松的句子,感受到名松的奇特。                                       三、感悟黄山松的精神。           四、语言运用,争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四、精读第三自然段,感悟黄山奇松千姿百态。     五、你能通过想象任选一种名松,把它的形象画下来吗?你可以进入“创造园地”试一试。想像,画画,仿写文中的句子,用语言描述心中的奇松,加强语言训练  

  六、部分学生把造的句子发送到大屏幕,师生点评。  

  七、总结全文,激发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情感 1、黄山究竟有多大的魅力,让古今中外的许多游人如此迷恋?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黄山奇松》,读通了课文,我们从中知道了那是因为——黄山有四绝。哪四绝呢?(学生回答)出示“第一段”课件,齐读、理解。

  2、情有独钟什么意思?(感情专一,特别偏爱)同样是“四绝”,人们为何对黄山奇松特别偏爱呢?(指名回答)

  今天,我们就一起去欣赏欣赏黄山奇松吧。   二、激情导读,感受奇松。

  (一)学习第2自然段。

  1、告诉大家,要想看松,最好的去处就是曾被明代著名旅行家徐霞客称为“黄山绝胜处”的玉屏楼。   出示“玉屏楼图”课件。

  2、玉屏楼前可以看到哪些著名的奇松呢?它们有什么奇特之处呢? 3、同学们,在玉屏楼前,你看到了哪些奇松?

  4、下面,我们来听-----朗读描写迎客松的语句,边听边想象,在你的脑海中迎客松究竟是什么样的?(出示句子课件

  指导朗读:

  (1)你脑海中出现的迎客松是什么样的?(指名说)

  (2)“姿态优美”,具体是怎样的?(指名回答:它有一丛青翠的枝干斜伸出去,如同好客的主人伸出手臂,热情地欢迎宾客的到来。)

  (3)“枝干遒劲”就是枝干怎么样?(枝干苍劲有力)

  (4)“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饱经风霜”什么意思?请用“饱经风霜”说一句话。“郁郁苍苍”什么意思?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这儿完全可以看出迎客松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大家试着读一读这一句话。(学生读)谁来读好它。 (5)你们能用自己的朗读把作者的情感表现出来吗?大家试着再读一读。(指名读、齐读) 7、设计导游词,争当黄山小导游。

  同学们,试一试,做一回“黄山小导游”吧,介绍介绍我们奇特的黄山松! (二)、学习第3自然段。

  1、出示黄山松“千姿百态的图片”课件,师生一边赏图一边简述14张图片。   2.你能选择一种最喜欢的松树,学习第二节的写法,给它配上几句话吗?

  学生自学,学生打开网页交流   3、出示送客松的句子。  提示:展开想象,抓住特点来描写黄山松的形象,可以仿照课文中描写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的句子。 三、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同学们,黄山集中了我国许多名山的特点,如泰山的雄伟,华山的险峻,峨眉山的秀丽。这些景色,黄山全有,可见,黄山的风景的确令人着迷。同学们,以后有机会一定要游览一下黄山,亲身感受这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的——黄山。   活动三 拓展延伸 1、登录m课程,抒写对祖国山河的热爱之情。     2、利用讨论区品赏交流。 1、创设情境,激发感悟: 读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你有什么话想说?写一写    2、巡视指导,在网络进行评点交流。 3、创设情境指名全班交流。 【资源内容】与黄山有关的图片【资源形式】ppt、音频、图片、m课程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网络环境 【评价】基于moodle的互动评价 课后 活动一 1、在线完成目标测试。   1、通过平台进行主观题的反馈 【资源】基于目标的测验题3道。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 【评价】小测验 活动二 1、拓展阅读与黄山有关的文章。 2、继续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1、布置作业:拓展阅读;修改网络提交的作品。 【资源】拓展阅读资源、学生提交作品。 【学习环境】moodle平台 【评价】互动评价 板书设计 迎客松 热情欢迎 16  黄山奇松      陪客松 陪同观赏         松态如人          送客松 依依不舍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9

  一、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二自然段。

  2、通过朗读感悟文中新词的意思,理解课文内容,培养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重点:

  指导朗读,在读中体会黄山松的美和奇。

  三、教学难点:

  在读的过程中帮助学生体会作者是怎样抓住“奇”来写黄山奇松的。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巩固,引入情境。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到了什么呢?

  2、边播放相关的图片和音乐,边述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它以“四绝”――――-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闻名于世。

  3、而在这四绝中,人们对黄山松更是情有独钟。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4、再看看课文的题目,你能从哪个字中找到答案呢?(奇)你又有什么问题要问?

  5、想寻找答案吗?

  (二)创设情境,感受奇松。

  1、创设情境:请大家把眼睛闭上,我们登上了去黄山的飞机,经过不到一个小时的飞行,我们来到了天下第一奇山――黄山。我们爬啊爬,终于来到了黄山最妙的观松处――玉屏楼。请大家睁开眼睛,用自己喜欢的方式阅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你看到了哪些松树,它们又奇在哪里呢?

  2、学生交流讨论,师相机板书:(迎客松、陪客松、送客松)

  3、大家说得很好,这三种松的确都非常奇特。是的,黄山上的松太多了,它们千姿百态,形态各异。但是人们只要一提到黄山奇松,就不由地想起迎客松,迎客松就代表着黄山奇松。它还象征着整个黄山。既然它有这么大的魅力,那我们就一起去领略迎客松的风采,并从语言文字中来感受它的奇吧!

  (三)引读迎客松,自学陪客松和送客松

  1、出示迎客松的文字和图片。

  2、请同学们自读这段文字,并结合边上的图,你能从哪些句子和词语中感受到迎客松的“奇“呢?

  3、学生交流讨论能反映“奇“的句子及词语。

  (1)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

  黄山上尺把高的松树都生长了几十年,可想而知,这么高大的迎客松,不知经历了多少烈日暴晒,多少风吹雨打,正如文中说它饱经风霜,但它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理解遒劲、饱经风霜的意思,读好词语,并读出它的奇。(指名读、齐读)

  (2)知道为什么叫它迎客松吗?它的形态就如同好客的主人欢迎宾客的到来。这句话实际上就写出迎客松的奇特所在。(指名读、齐读)

  (3)黄山上的松有千千万万,为什么不选其他松,而偏偏选它,这足以看出它的奇特之处。(指名读、齐读)

  (4)同学们,你们愿意将迎客松永远留在自己的脑海里吗?怎么办?(指名说)下面,请同学们抓紧时间把这段话背下来,待会儿,咱们看看哪位同学能在最短的时间内记住写迎客松的几句话。

  4、听你们背诵,真是一种享受。

  5、归纳学习迎客松的方法。

  6、除了迎客松外,还有两种松也十分奇特,下面就请同学们用刚才学习迎客松的方法学习另外两种松,四人小组进行讨论,然后把你较喜欢的一种介绍给大家。

  7、学生介绍另两种松,说出奇,并读出奇,最后熟读成诵。

  8、同学们,玉屏楼真是一个观松的好地方,我们站在上面已经看到了三棵奇松,我们一定被枝干遒劲的迎客松,形似巨人的陪客松,姿态独特的送客松深深地吸引住,其实黄山还有许许多多形态各异的松树,让我们再去看看其他的松好不好?

  (四)观看图片及录像、升化情感。

  (出示第三自然段文字内容)

  1、这段话主要讲了黄山上还有许多许多千姿百态的奇松,文中的省略号更能说明黄山奇松形态多,你能仿照着再说几种其他形态的松吗?

  2、观看图片及录象。

  (五)再次创设情景,复述课文

  1、黄山松和黄山浑然天成,美伦美奂,相信此刻,大家已经完全陶醉在这如诗如画的景色之中了。可是回程的飞机已经在催我们登机了,我们只能依依不舍地向黄山松、向黄山告别。

  回到家中,亲戚朋友要问了:你到黄山究竟看到了什么呢?如果我是你们的姐姐,从没去过黄山,而且又对黄山松特别感兴趣,你能不能当回小导游,向我介绍黄山奇松呢?

  2、学生当小导游,介绍黄山奇松。

  (六)布置作业

  仿照本文写松的方法,把你印象最深的一种松,写具体、生动。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0

  (一) 教材分析: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小学语文实验本第九册的课文。这篇课文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二) 设计理念

  《黄山奇松》是一篇优美的写景性散文,全文紧扣奇来对黄山松进行描写。文字生动,意境优美,适合学生朗读,在读中感悟, 在读中理解。为了让学生更好的与文本进行交流,教师转变角色,以一个导游的身份将学生引入情境,然后由学生进行自主的学习感悟,与文本自由的进行亲密的对话,在反复的朗读中加深感悟,加深理解,在读中引发思维,唤起情感,从而让学生的思想与心灵和教材发生碰撞。进而提升学生精神境界。

  (三) 教学目标:

  1、通过教学,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读懂课文的内容。

  2、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

  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3、通过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4、赏读品味,感受黄山松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四)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营造氛围

  “五岳归来不看山,黄山归来不看岳”,黄山——这一举世奇景,它不仅仅是山,也是海,是松之海,石之海,云之海,泉之海,花之海,诗之海……是一片画的海洋!

  今天,让我们乘坐网络快车进入这块美丽、神奇的土地,去触摸黄山松,去欣赏黄山松,去感受黄山松。 

  【叶圣陶说:“作者胸有境,入境始觉亲。”作者写文章,胸中有境才能妙笔生花;孩子读课文,入境才能情真意切。教师要善于把握课文内在的思想感情,由景入情,以情观景,启发想象,步入情境。一节好的语文课,一个“情”字怎生了得!“登山则情满于山,观海则意溢于海。”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通过多媒体手段创设课文的情境和教师充满激情的语言,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体验和情感积淀,启动情感。】

  二、自读课文,提出问题

  1、谈话:好!你们已经是五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你们进入“自学天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2、学生自主学习。

  3、汇报自学情况:

  ( 1 )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 2 )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三、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研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四、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1、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

  2、重点汇报“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①“迎客松”的句子: 

  问题:迎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迎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针对“迎客松姿态优美,枝干遒劲,虽然饱经风霜,却仍然郁郁苍苍,充满生机”这一句,你读懂了什么?

  欣赏:单击“迎客松”词语,“奇松傲立玉屏前,阅尽沧桑色更鲜。双臂垂迎天下客,包容四海寿千年。”迎客松恰似一位好客的主人展开双臂,热情欢迎海内外宾客来黄山旅游。

  探究: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想象:面对天下游客的到来,迎客松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②陪客松: 

  问题:陪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陪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感悟:读了“陪客松”这一句,你想说点什么吗? 

  品读:陪客松正伸展那宽大的臂膀,遮挡住炎炎烈日,陪同游人观赏美丽的黄山风光,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③送客松: 

  问题:送客松“奇”在哪儿?你把写送客松“奇”的句子读出来吗?

  探究:为什么送客松被称为“天然盆景”呢? 

  想象:单击“送客松”,欣赏图片,有一首诗写得好 : “岩前倩影侧枝伸,青翠容颜满面春。黄海大夫真好客,天天挥手送游人。”多么热情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送客松面对着即将离开的游客,它会怎么说呢?能用你的身姿表现出来吗?

  品读:你能把自己对送客松的理解与感受通过朗读表现出来吗?

  3、配乐朗读全文。

  【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因课设练,拓展迁移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读了这篇课文,谈谈你最欣赏的是哪一句?

  2、黄山怪石也别有情趣,请任选一个画面,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 

  3、学生准备,教师个别指导,组织学生汇报,适时点评。

  4、教师小结:黄山怪石,千姿百态,每一块都流传着一个美丽的传说。你们说得太精彩了!如果把你们说的写下来,不就是一篇精美的散文吗?我建议你们课后进行合作,把它整理成一篇文章,好吗?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上到这里,谢谢同学们!

  【要上好一节语文课,教师还要精心设计,因课设练,拓展迁移。一句话,就是要把训练练在点子上,练到孩子的心里去。我在教学《黄山奇松》时,这是一篇很好的习作范文。我在引导孩子品读课文以后,展示黄山“怪石”的图片:“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作者一样去创造美。黄山四绝中的‘怪石’也别有情趣,选择你最喜欢的一块怪石,用你细致的观察、丰富的想象让这美丽的石头动起来、活起来!”孩子稍作准备便妙语连珠。】

  (五)教后反思

  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学生是学习活动的主人,教师是领航者、组织者。全体师生参与到探索、研究、创造的活动中,实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学生与网络互动,培养了学生积极探索、敢于创造的情感。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培养了信息时代学生的基本学习技能,如:浏览的技能,获取、过滤、分析、处理信息的技能,交流、沟通的技能,信息发布的技能和网络参与的技能,为学生将来投身信息化时代进行终身学习,实现可持续发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基于网络环境下的语文研究性学习,不仅可以促使学生转变原有的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使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方法的变革。我们要从“教育是人的一种生命体验”、“学习是人的生命活动的一个组成部分”的观念出发,大力提倡“体验性教育”、“研究性学习”,还给学生一个完整的生命历程!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1

  《黄山奇松》是苏教版第八册的课文,课文以生动的笔墨描写了黄山风景区有许多奇松,姿态独特,十分有趣。文章集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于一体,令读者赏心悦目、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根据《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的特点,我探讨一种基于网络环境下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

  一、教学目标设计

  【认知目标】

  1、通过校园网、互联网自主查寻收集资料,拓宽视野,了解课文内容。

  2、利用网络进行拓展性学习,了解更多关于黄山的知识。

  【能力目标】

  1、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利用网络教材搜集、整理材料的能力。

  2、通过《黄山奇松》网络教学,培养学生把课文内容与网络教材上的图片、文字、影片结合起来进行阅读感悟课文的能力。

  【情感目标】

  1、赏读品味,感受黄山的奇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知识和获取信息的兴趣。

  3、增强学生的信息意识。

  二、教学内容及重点、难点分析

  教学内容:苏教版第八册语文《黄山奇松》第二课时。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体会黄山的奇和美,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河山的思想感情。

  教学难点:通过网络解决所提出的问题,培养学生正确的网络使用的道德情感。

  三、教学对象分析

  兴趣是儿童最好的老师,也是学生学习的强大动力。布鲁纳曾指出:最好的动机是学生对研究的东西有着内在的兴趣,就会产生愉悦的情绪,从而集中注意力,积极思维。小学生由于年龄小、家庭条件、地区差异等特点,视野不够开阔,对黄山松的姿态缺乏感性认识。

  同时,因为学生已具备熟练的上网操作技能,能根据老师的要求顺利进行网上浏览,网上收集信息,网上交流,并且可以在课后通过发e-mail的方式在同学间进行交流或向老师提出课堂上未能解决的疑问等。

  四、教学策略及教法设计

  教学策略:网络正逐渐成为学生崭新的学习工具,网络上众多的信息拓展了学与教的空间,使学生的信息素养和知识水平的提高成为了必然。本课设计集图、文、音、像等信息于一体,我自行设计了一个《黄山奇松》的学习专题网站。最后,还要求学生能利用我们提供的搜索引擎,积极为自己提供更为广阔的学习资源背景,从而使学生不断地完成新知的建构过程,自觉地养成信息的“获取—内化—提升—再获取”习惯。

  教法设计: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整合在建构主义思想指导下,利用网络环境所提供的开放式个性化学习方式,能大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拓展研究学习的广度与深度,使学生产生强烈的探索欲望。在网络资源与语文教学相互整合的学习环境下,我们的学习主要由以下几个主要环节组成:

  1、创设情境。由学生自主发现问题,教师帮助梳理,确定本课堂的学习主题。这样充分发挥了学生学习的自主能动性,同时又为学生意义建构夯实了基础,真正把课堂还给了学生。

  2、自主学习。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线索,让学生在信息的获取加工中发展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3、协作学习。让学生自己组合,就解决某一问题进行学习合作,上网搜索,再通过相互讨论、交流、发现问题,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产生意义建构。

  4、合作交流。学生通过语言或者互发e-mail来实现学习成果的交流。

  五、教学媒体设计

  用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就是要突破书本是知识主要来源的限制,用各种相关资源来丰富封闭的、孤立的课堂教学,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但是,由于现实条件的限制,学生信息处理能力低,网上不健康内容突然侵入等原因,我采取了这样的措施:由教师上网搜集大量关于黄山的资料,根据教学的需要进行必要的筛选,并用网页的形式制作成网络教材。

  当代信息技术导致我们阅读方式也发生了变革:从单纯阅读文字发展到多媒体电子阅读,从抽象化的文字扩展为图片、声音、动画、影片,这就是信息时代“超媒体”阅读。在制作《黄山奇松》网络教材中,我通过采集、编辑制作了“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著名景区”等超链接,生动的画面把学生带进真实的生活场景。我还搜集了大量的黄山图片,让学生对照图片阅读课文,感受课文,理解课文。另外,在网络教材中,我整理了大量的文字资料,有文人墨客赞美黄山的诗篇,有黄山的历史、传说、典故、风俗等人文景观,有对黄山景观的具体说明……这种“超媒体”的阅读方式,使阅读与感受、体验结合在一起,将阅读的触角伸向更广袤的空间,便于学生去探索解决问题。

  六、教学过程设计与分析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师生问好。

  2、同学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第20课《黄山奇松》(板书课题)。

  3、同学们,你们已经是四年级的同学了,已经具有一定的自学能力,现在,请大家进入“课文再现”,根据提示,进行自主学习。

  4、学生自主学习。

  5、汇报自学情况:

  (1)好!你们通过网络教材进行了自主学习,阅读《黄山奇松》这篇课文,那么,黄山奇松给你留下了怎样印象?根据“自学提示”你读懂了什么?请你向大家汇报一下。

  (2)启发学生提出自己的问题。

  [设计思路]:问题是研究学习的核心,是凝聚、汇集、激活学生知识技能的“触发点”,它更依赖于学生对现实生活的感悟、把握和理解。作为语文学科不同于其他学科,有些课文内容不是学生能直接面对的现实生活,这就需要我们充分利用网络技术去创设一个基于问题的情境。我把课文内容与黄山的资料进行链接,如“黄山概况”、“奇松怪石”、“云海温泉”、“黄山四季”、等,只需在这些词语上轻轻一点,就进入集文字、图片、影片于一体的丰富的网页中。学生通过网络教材的阅读,能够在脑海中再现黄山的真实场景,把课文内容与现实生活通过网络技术联系起来,从而创造出足以让学生提出问题的情境。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通过网络教材初读课文,在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懂课文主要内容的基础上结合网络资料对课文的题目和内容提出自己的问题。学生初读课文后提出了一大堆的问题,教师对学生提出的问题要及时给予肯定,并从中筛选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供学生在课堂上进一步研究。如“‘黄山奇松’奇在哪儿”、“为什么把黄山称为‘天下第一奇山’”、“为什么说迎客松是黄山奇松的代表,是整个黄山的象征”、“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等等,对于学生提出的其他问题可引导学生课后进一步研究。

  [合作学习,研究问题]

  1、好!有了问题就需要解决问题,请你围绕这些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学习、解决这些问题。

  2、学生根据问题进行研究学习。

  [设计思路]: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为学生进一步研究问题、伙伴间的合作学习提供一个便于合作探究的场所,通过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等构建一个研究的平台,实现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切磋,促进学生之间相互启发、相互影响,从而解决学生提出的问题。学生有了问题,不是由教师直接告诉学生应当如何去解决,而是由教师向学生提供解决问题的有关资料,引导学生自己去解决。在《黄山奇松》的教学中,我让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去朗读课文,利用网络教材提供的图片、影片、文字资料自己去解决这些问题。

  [精读品味,点拨提高]

  汇报品读:好!下面请你们来汇报一下你读懂了哪些问题。根据学生汇报的情况随机进入课文。

  1、对第一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为什么被誉为‘天下第一奇山’?”这个问题。

  注意点拨:作者是怎样引出黄山奇松的?

  2、对第二自然段的汇报,解决“黄山奇松‘奇’在哪儿?”这个问题。

  (1)对“迎客松”的汇报。

  注意点拨:

  ①迎客松“奇”在哪儿?你觉得作者描写得怎样?迎客松面对游客的到来会说些什么呢?

  ②为什么说这棵迎客松已经成为黄山奇松的代表,乃至整个黄山的象征了呢?

  ③品读课文:你能把迎客松的姿态优美、勃勃生机、热情洋溢读出来吗?

  (2)对“陪客松”的汇报。

  ①陪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

  ②品读课文:陪客松那博大的胸怀、那浓烈的情感、那无私的奉献怎能不让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你能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吗?

  (3)对“送客松”的汇报。

  ①送客松“奇”在哪儿?作者是怎样描写的?送客松目送着游客会怎么说?

  ②品读课文:多么好客的送客松啊!像是在挥手告别,又仿佛是在作揖送客,又俨然是在伸手挽留。让我们一起用朗读表达出来吧!

  3、对第三自然段的汇报,解决“为什么黄山松和别处的松树不一样呢?为什么会呈现出千姿百态呢?”这个问题。

  (1)学生通过网络资料汇报。

  (2)品读课文:黄山奇松装点着黄山,使得黄山更加神奇,更加秀美。让我们用包含赞美的感情读一读。

  4、配乐朗读

  听了你们的汇报,黄山奇松令我心驰神往、浮想联翩,我再也按捺不住激动的心情,多么想和你们一起把课文完整地朗读一遍,你们愿意吗?

  [设计思路]:学生通过“超媒体”阅读,对自己研究的问题已经有了初步的结果,同时学生在阅读中受到了网络教材的人文熏陶,心中已经有了丰富的语言和情感的积淀。这时我组织学生围绕自己研究的问题进行精读品味,在精读品味中注意引导学生之间进行交流并及时点拨,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搜集整理,探究创造]

  1、学习《黄山奇松》一文,简直就是一种美的享受,文章景色美、语言美、情感美。我们不仅要学会感受美,而且也要像《黄山奇松》的作者一样去创造美。

  2、引导学生以“小导游”的身份带领游客边游览边介绍,把学习所得利用计算机制作成演示文稿、word小报等形式,向同学们展示你的学习成果。

  3、学生通过网络教材查阅资料,整理完成作品。

  4、鼓励交流:同学们已经初步完成了自己的作品,想让自己的作品更加完美吗?你们可以将自己的作品用电子邮件的形式发送给老师,发送给同学,让他们给你提出修改的意见。

  5、师生交流,进一步修改自己的作品。

  6、老师通过网络展示学生的作品。

  7、指导学生将自己的作品在网上发表。

  [设计思路]: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的“需要层次说”认为“自我实现”是人类最高层次的成就需要与自我理想实现的需要。在教学中教师就要给学生架设一个展示的平台,用网络教室、教学网络、网络教材、互联网等设施给学生提供一个表现自我、展示自我的天地,让学生品尝到自己努力后的成功喜悦。在《黄山奇松》教学中,我鼓励学生展示自己、推销自己的成果,指导他们利用各种形式进行展示与交流,可以用e-mail将自己的作品发送给朋友,也可以将作品通过网络提交给老师,还可以将作品在网络上发表等。

  [总结谈话,展望未来]

  同学们,通过今天网络学习,我们不但学会了利用网络资料来阅读课文,而且初步学会搜集、整理资料;我们不但学会了独立自主的学习,而且学会了和别人进行合作与交流。在这次学习的过程中,我们已经初步感受到用现代化教育技术来学习的氛围,为我们明天能适应现代化、信息化的时代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篇12

  师:我们已经学习了《黄山奇松》这篇课文,现在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用一句话概括你读后的感受。

  生:(默读课文)

  师:水能说说读后感受?

  生:我觉得黄山奇松真的很奇耶!

  师:请同学们再仔细读一读,你是从哪里看出黄山奇松的奇的?

  生:(学生再一次认真地读书)

  师:谁先说说黄山奇松“奇”在哪里?

  生:我先说,黄山奇松不管是在山顶,还是陡崖边,处处都能生长,比一般地方长的松树奇特。

  生:我看黄山奇松奇在它长得像人。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你看玉屏楼前的三大名松,迎客松长得好像欢迎宾客到来的人;陪客松长得像站着陪同客人观赏的客人;送客松长得像伸出手臂和客人依依不舍地告别的人。这不是非常奇特的吗?

  师:还有什么地方可以看出黄山奇松地“奇”来吗?

  生:黄山松千枝百态,它们姿态不同,动态不同,这也说明了它的奇。

  师:请同学们有感情地自由朗读,读出黄山松的奇。同时,想一想,同样是描写黄山松的奇特的句子有什么不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同学们再次投入地阅读课文)

  生:写黄山松奇特的句子很多,有的写黄山松的数量多;有的写它的样子不同;有的写它的静态;有的写它的动态;有的用拟人的手法写;有的打比方的方法写……这样使得黄山松更神奇而富有生命力。

  ……

  反思

  在阅读教学中,引导学生结合言语形象的感知、言语情感的感受、言语内涵的感悟,去领悟作者怎样恰当而又得体地运用语言文字表情达意的语言技巧合技能,可以促进学生更好地把屋言语内涵,更真切地感受言语情感。从而使学生不但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使课文精妙、典型的言语现象和作者驾驭语言文字的技能和技巧一起凸现在学生的脑海里,形成结构5图式,为学生正确、生动、得体地运用语言,做好铺垫。教例中通过学生三次由浅入深,由表及里的读中,逐渐从理解文本的内容(写什么)、品味词句(怎样写)向语言“内核“(为什么这样写)进军。这样,在学生三次读中充分感知文本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深入浅出、水到渠成地领悟到言语规律:同一事物可以用不同的表达方式,从而避免今后在写作中表达方式单一、呆板的现象,真正地达到了学习语言,提高语文之目的。

  需要说明的是,语感有整体性特征,客观的言语在人们心理上产生的语像感、语意感、语情感、语音感、语技感等,是交融在一起的。语像中包含了语音语意语情,语音语意语情有时又渗透在语像中,而以上四方面又体现在语技感中,对一因素的感悟程度往往会影响对其他因素的感悟。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黄山奇松》第二课时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