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战情人 点赞 分享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微信扫码分享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通用13篇)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1

  课题名称

  郑和远航 

  学科

  语文 

  授课年级

  五年级 

  授课时数

  2

  设计者

  仉文湦

  所属学校

  侯镇中心小学

  一、教学内容分析

  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劳动人民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二、学习者特征分析

  五年级的孩子具有一定的感知能力,能通过学习文章激发起他们的民族自豪感。因此,学习这篇文章要通过多种途径让孩子们发复朗读、感悟,领悟出我国古代民族英雄的气概与豪情。

  三、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读懂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能力目标: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正大意义

  情感目标:激发民族自豪感 

  四、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

  读懂郑和下西洋的内容

  教学难点

  感受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正大意义

  五、教学环境要求

  1、教学媒体:多媒体   2、教学资源:课本  3、其    他:网络 

  六、教学策略选择

  教法选择:学生为主,老师为辅 

  学法指导: 朗读、领悟

  七、教学媒体(资源)选择

  知识点

  编  号

  学习

  目标

  媒体

  类型

  媒体内容要点

  教学

  作用

  使用

  方式

  所 得 结 论

  占用

  时间

  媒体

  来源

  郑和第一次远航 

  路线 

  多媒体

  呈现过程 

  了解过程 

  讲解—播放—概括 

  路线 

  网络 

  郑和第二次远航 

  过程 

  多媒体

  呈现过程,欣赏审美  

  了解过程 

  讲解—播放—概括  

  路线,随船携带的东西 

  网络 

  郑和远航的意义 

  意义 

  多媒体

  远航的艰难和意义

  归纳总结,思想升华 

  播放—讨论—概括 

  艰难、自豪

  自制 

  ①媒体在教学中的作用分为:a.提供事实,建立经验;b.创设情境,引发动机;c.举例验证,建立概念;d.提供示范,正确操作;e.呈现过程,形成表象;f.演绎原理,启发思维;g.设难置疑,引起思辨;h.展示事例,开阔视野;i.欣赏审美,陶冶情操;j.归纳总结,复习巩固;k.自定义。

  ②媒体的使用方式包括:a.设疑—播放—讲解;b.设疑—播放—讨论;c.讲解—播放—概括;d.讲解—播放—举例;e.播放—提问—讲解;f. 播放—讨论—概括;g.边播放、边讲解;h. 边播放、边议论;i.学习者自己操作媒体进行学习;j.自定义。

  八、课堂教学过程设计

  教学目标:1、能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2、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感受郑和为促进中国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

  教学重点:  郑和第一次远航是重点,引导学生能通过具体的语言文字感受到这是次规模宏大的远航,也是一次友好和勇敢的远航。

  教学难点:   通过朗读感悟、揣摩,让学生真正感受到郑和下西洋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思路: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二、研读感悟、走近“远航”。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   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简要说明:

  教学目标:

  1、学习生字新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流程:

  1、激趣导入,揭示课题。

  2、初读感知,检查预习。

  3、再读课文,理清层次。

  第二课时详细过程:

  一、视频导入,再现“远航”。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郑和远航(生读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界限,认识这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郑和远航。

  3、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多年前的事了,同学们想不想穿越时空,回到600年前,领略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盛大场面?

  (播放视频)

  二、研读感悟、走近“远航”。

  过渡:看完视频后,让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学习1——3自然段。

  (一)学习规模大

  1、自由朗读1——3自然段,从哪些词句中,你体会到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圈画出关键的词句,读一读。

  这部分教学主要引导学生从以下几方面来理解:

  a:人多:送行的人多;随行的人多。

  b:船多;船的配备设施先进、齐全;船大(通过具体的数字说明比较来感受)。

  在理解的基础上相继指导朗读。

  相机出示:“其中六十多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先进的仪器。”(数字红色显示,渲染宝船的大。读好句中的数字,突出宝船气势的雄伟。)

  出示第三自然段

  重点指导朗读,从朗读中体会到郑和的威武、自信、决心和庄严。

  小结:这部分主要交代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地点、人员及船只数量、大小、配备和出发时的壮观场面,从中我们感受到了郑和远航规模的宏大,也看到了一个威武雄壮、信心十足的郑和。

  过渡:郑和就这样意气风发地指挥船队“扬帆启航”了。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吗?(引出“友好交往”这部分教学。)

  (二)学习友好交往

  1、请大家默读文章第四自然段,想一想:“这是一次         远航。” 圈画出关键的词句,小组交流体会。

  2、小组汇报交流(互赠礼物,商品交易)。 

  3、出示“各国君臣看见船队规模宏大,使者的态度友好亲切,……个个惊叹不已。”再读,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相机理解感悟“扶老携幼”“争相”。)

  4、展开丰富的想象,说说他们怎么交流,会说些什么?

  指名交流

  4、小结:郑和所率领的船队是和平的使者,是本着与别国进行经济文化交流、友好往来而去的,绝无侵略扩张之意,所以一路上受到了各国人民的热烈欢迎。

  (三)战胜凶险

  过渡:成功的背后,道路是坎坷的。快速浏览第五自然段,想想航行中船队都遇到了哪些凶险,郑和是怎样克服的? 

  1、指名交流:风浪险恶;海盗凶猛。

  2、指导朗读,相机出示语段:在大海上好几次遇上了险恶的风浪。狂风呼啸,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仿佛要把船只撕裂。(视频播放险恶的风浪,指导朗读,感受风浪的可怕。)

  3、面对险恶的风浪,凶猛的海盗,郑和是怎样一一战胜的?

  指名交流

  4、用“这是一次         远航。”的句式概括这部分内容。

  小结:在漫漫的航途上,这样的凶险只是沧海一粟。然而郑和没有屈服,他凭着顽强的毅力,智慧的头脑,战胜了凶险将中国的美名顺利地传播到了亚非各国。他代表的不仅仅是他自己,还代表我们整个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探索精神!

  三、树立形象、感受远航。

  (一)学习第六、七自然段

  出示:第六自然段。

  1、请大家关注这段话中的数字,从数字中你读出了什么?

  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2、第一次远航,35岁的郑和威武雄壮,最后一次远航的郑和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鬓发全白了。是什么让郑和的鬓发全白了?

  学生交流(感知人物精神特点:敢于探索、勇往直前,为了中国航海事业鞠躬尽瘁。)

  3、今天我们为什么要纪念郑和,纪念郑和远航?

  (引导学生学习郑和的精神,了解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小结: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确确实实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而且具有深远的现实意义,让我们整齐而响亮地齐读最后一段。

  4、总结:同学们,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位航海英雄——郑和;让我们永远铭记这段光辉的历史——郑和远航! 

  四、学习写法、拓展延伸。

  1、郑和远航一共有七次,而课文为什么只重点描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

  2、让我们再一起来回顾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吧!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1——5自然段,试着根据小标题:“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来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可以通过抓关键词语,想象画面的方法帮助复述。

  3、为了纪念郑和这个伟人,郑和公园重新塑造了郑和的雕像。假如现在你面对这尊高大的雕像,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用一、两句话写下来。

  六、布置作业。

  1、点击“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去了解这位英雄更多的故事。 

  2、推荐阅读书目: 《郑和下西洋》 《郑和――联结中国与伊斯兰世界的航海家》

  九、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第一次   扬帆起航  友好交流 战胜凶险

  第二次 ——六次 开拓 探索

  十、教学反思

  一、倒叙入手,直奔中心。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它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也开阔了中国人的眼界。郑和出使,促进了我国和亚非许多国家的经济文化交流和友好往来。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这段课文,正是本文的重点和中心所在。我先请学生自己读读这段文字,想想有什么问题。学生读题后,纷纷提出了“郑和远航,规模到底有多大?”、“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郑和远航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等有价值的问题,这些问题中比较容易的,就马上解决掉。选择一些有探索意义的问题作为本堂课要研究的重点。学生带着问题学习课文,有了明确的目的性。而且因为这些问题来源于学生自己,所以激发起了他们的探索欲望,为后面的学习打下了很好的学习氛围。

  二、巧搭舞台,放飞想象

  在教学中,应该注意创造意境,巧搭舞台说的舞台,给学生提供放飞想象的空间。拓展学生的视野,给他们提供口语表达的机会,并以此帮助学生理解课文。比如,当教到郑和船队出发时的壮观场面时,让学生说一说:“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呢?”当教到郑和船队在远航中遇到了许多艰难险阻时,请同学们说一说:“他们还可能遇到了什么情况呢?”……新课程理念认为,应该从学生的日常生活经验出发设计教学。因此,到结束课程时为学生设计了实际解决问题的体验课题。把学生的练习引向国家、社会、群体、个人的未来。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2

  教材简析

  这篇课文重点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况,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目标预设

  1.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归纳课文主要内容,能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复述课文。

  4.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与我国古代人民为促进与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重点难点

  感受、理解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设计理念

  我在这堂课的设计中想体现的是著名特级教师窦桂梅老师所倡导的“主题教学”。我试图“从新课程观的高度,从生命成长的层次,用动态生成的目光,整体先‘构建’,而后又‘解构’课堂——紧紧围绕一个主题,通过与多个文本的碰撞交融,形成一种深深浸润在文化之中的开放的语文课堂。”通过熏陶与体验,理解与扬弃,感悟与反思,使得学生的语文素养在主题学习中获得质的提升,从而夯实学生语言文化的根基。在学生入情入境的情况下,再来进行语言的学习、推敲,同时达到深化情感、磨砺思想的目的。

  设计思路

  一、用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的话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导入学习;

  二、用“这是一次      的远航”总领第一段的学习,引导学生读课文,谈体会,悟真情;

  三、略讲第四、第五段,按顺序复述航海经过;

  四、用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的话总结升华,并布置拓展练习。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了解到的有关郑和的生平。

  二、初读课文,学习文中生字新词。

  三、再读课文,理请课文脉络。

  给课文分段,并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第一段分成三个层次。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一起走近了我国明朝时的一位航海英雄,他就是——(学生接口):郑和。课文主要写了他的什么事呢?(学生概述课文内容。)

  过渡:当代一位美国学者路易斯·丽瓦塞斯曾说过(多媒体屏幕上出世句子):“郑和船队在中国和世界历史上是一支举世无双的舰队,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前是没有可以与之相匹敌的。”我想,同学们肯定对郑和远航非常感兴趣吧,那我们就一起踏上郑和的第一次远航之路吧!

  二、精读课文第一段(1—3小节)

  1.读课文1—3小节,体会远航之规模宏大

  这到底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请同学们快速地浏览课文第一段,读完后请完成填空:这是一次      的远航。并说说你为什么这样认为。

  预设答案一:填上“规模宏大”(也可以是意思相近的词)

  老师引导:是呀,这是一次规模空前宏大的远航,课文中多处描绘都表现出了这一点,请在这些句子下面划上横线,我们一起来交流一下。

  教师引导学生细读1—3小节,交流反馈。并指导朗读相关语句。

  教师引导:俗话说“大海航行*舵手”,这一支像巨龙一样浩浩荡荡的船队,领头的“舵手”是谁呢?他是怎样当好总指挥的?

  根据学生回答相机出示句子:

  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练读,体会应该读出什么语气。(威武、自信)

  过渡:郑和率领着浩浩荡荡的船队起航了,大家的第一感觉这是一次规模宏大的远航。这还是一次怎样的远航呢?

  2.自学第4、5自然段,体会远航之友好、凶险

  (1)自读4、5小节,先在横线上填上合适的词语。(预设答案:文明、和平、友好等等)分组讨论:

  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各国对这支船队的态度又是怎样?

  过渡:郑和和他的船队是不是像人们的祝福那样,真是一帆风顺了吗?他们在途中遇到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

  (2)哪些词语表现了航行的凶险?找出来读一读。 面对危难,郑和有什么表现?

  组织讨论,反馈。教师小结:是呀,航海之路充满了艰辛,郑和用友善和诚信换回了和平邦交,用刚强和武力给了那些图谋不轨者以教训,就像郑和自己说的那样(媒体出世句子):“观夫海洋,洪涛接天,巨浪如山,视诸异域,迴隔于烟雾缥缈之间。而我之云帆高张,昼夜星驰,涉彼狂澜,若履通衢者。”(教师简单解释并领学生齐读。)

  三、略读第二段,复述航海经过

  过渡:带着我们中国的土特产品,带着明朝人民的友好和善意,郑和率领着船队,一次又一次远渡重洋。大家来看看这张郑和远航图:

  教师手指航海线路图:从1405年到1433年……一直到达非洲东岸,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郑和率领的船队纵横于太平洋与印度洋,遍访亚非34个国家和地区,跋涉7万余海里,相当于绕地球3周多,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壮举。

  这以后的六次航海,作者没有详细写,但我想同学们也能想象得出来。你能根据书上描绘的第一次航海经过,也按照“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的顺序来说一说后来的某一次航海经历吗?先自己试着说一说,再说给大家听。

  四、引读第三段,领会郑和远航的意义

  郑和远航,……它表现了……也开阔了……郑和出使促进了……

  五、总结全文,布置作业

  中国造船专家、海军少将郑明先生每次提到“郑和下西洋体现的成就”时,便眼露异彩地说:“郑和率领的混合舰队,船舶吨位之大,航海人员之多,组织配备之严,舰队航程之远,续航时间之久,航海技术之先进,造船工艺之优异,历史影响之深远,实为中外航海史、造船史、海军史上之壮举!”作为炎黄子孙,我们为此而感到骄傲。

  600年后的今天,站在郑和的塑像前,你想对他说些什么?请把你的感想写下来。下节课再交流。

  (出示图片,伴以音乐)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3

  教学过程

  课前准备:

  学生——预习课文,要求把课文读正确、读流利,并且查找和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资料;

  教师——制作3个小标题词卡

  一、交流预习情况,渗透方法指导

  1、揭示课题:同学们,眼看五月份就要过去了,马上将迎来同学们最喜欢的节日,是什么节?接下来七月一日是什么节?七月十一日也是一个节,你知道是什么节吗?不知道没关系,老师也是不久前才通过上网得知的,七月十一日是中国航海节,是为了纪念我国明朝的一位航海家而专门设置的节日,你知道这位航海家是谁吗?(板书:郑和)同时也为了纪念一个光辉灿烂的历史事件,这就是《郑和远航》。

  2、课文同学们已经预习过了,会读了吗?除了读课文,你还做了哪些预习工作?(查找不懂词语的意思;根据课题和内容提出疑问;查找跟课文相关的资料)

  3、原来预习可以有这么多好方法,请你选择一种跟大家交流一下预习成果。

  4、通过交流看得出来,我们班的同学有着良好的预习习惯。俗话说得好,好习惯能够成就大未来,希望大家能把良好的预习习惯继续保持下去。

  [设计理念:上课伊始先让学生交流预习成果,不仅兼顾了学生的学习起点问题,又进行了预习方法的指导和预习习惯的培养,即为课文的学习扫除了部分字词方面的阅读障碍,收集、处理了与课文相关的信息,发挥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培养了学生的问题意识。]

  二、默写关键词语,整体感知课文

  1、既然同学们预习得这么充分,字词掌握得一定不错。假如老师要你默写课文中的一些词语,你有信心试一试吗?

  默写:雄伟壮观、浩浩荡荡,扶老携幼、惊叹不已,严阵以待、化险为夷。

  (1)对照课文自己批改并纠正。

  (2)根据黑板上的错误重点记忆字形。

  (3)用找近反义词的方法理解部分词语意思:老师发现有个词很特别,是“扶老携幼”,你仔细看看,特别在哪里?“携”是什么意思?还有一个词和“扶老携幼”一样,也有一些特别,你找找是哪个词?(“化险为夷”)特别在哪里?“夷”是什么意思?

  2、这些词语同学们会默了,也弄懂了,课文真的读正确、读流利了吗?课文比较长,而且相当难读,这样吧,先同桌一起读,注意互相纠正发错的字音。

  [设计理念:在学生充分预习的基础上试着默写课后练习出现的关键词语,这样的“以默代写”比直接抄写的效果好得多。而且此处教学不仅仅停留在记忆字形的层面上,还利用词语本身的特点巧妙引导学生理解词语,真正把词语教学落到了实处。]

  三、理清文章脉络,感悟写作特色

  1、通过读书,同学们又对课文内容有了进一步的了解。现在你能联系课文内容,任意选用黑板上的词语说话吗?可以只选一个词语说,假如能选两个就更好了!

  选择一两个词语说话不算难,如果能选择两个以上词语说话就有难度了,试着说说看。

  2、指导分段:

  (1)我们知道课文中介绍郑和远航共有七次,你发现我们刚才说的这段话其实介绍了什么?对照书上看一看从哪里到哪里是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经过的?

  (2)你看看剩下的6、7小节告诉了我们什么?

  (3)我们就此可以把课文分为几段?在书上用“//”做上记号。

  3、领悟写作特色:

  你发现课文在写郑和七次远航时写法一样吗?有什么不一样? “有详有略”是这篇课文一个非常明显的写作特色。

  4、指导分层:

  (1)我们再来看,课文详细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这经过不是一下子写成的,分了几层意思来写?这样三层意思,我们可以用三个小标题来表示,分别是: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2)根据小标题看看哪组词写了这层意思,你能把他们一一对应地排列在一起吗?(排好后男女生合作读)

  (3)对照书上找一找,课文第一段中哪些小节分别写了以上三层意思?在书上用“/”做上记号。

  5、这三层意思写得非常具体生动,但是要读流利很不容易。老师想请同学来读一读,你可以从三层意思中选择一层读,最好能告诉大家选择的理由。

  [设计理念:划分段落、理清层次是本课的教学难点,以上教学先利用几个词语进行说话练习,说成的这段话其实就是对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简述,这样利用几个关键词语的先合后分进行分段分层,使得教学难点在不知不觉中迎刃而解。最后让学生选读其中一层,渗透了自己对这部分内容的初步理解。以上教学过程,有关语文工具性的落实不再遮遮掩掩、羞羞答答,而是大大方方、磊落坦荡,并且显得灵活巧妙、水到渠成,使人真正感觉到是“以语文的方式”走在“语文的路上”。]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4

  《郑和远航》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十册的一篇寓人文性、思想性为一体的课文,学生对历史比较疏远,知识积累不够。要让学生真正感受郑和这一伟人,感知郑和远航的伟大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是本课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我觉得本课第一教时必须实现前拓性教学,借助《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引领学生亲近课文,走近郑和,走进历史,使学生得到语文素养、人文素质的双赢。

  整个教学过程我力图体现如下特色:

  一、采用“问题探究”的策略,主导整个教学过程。

  一段郑和扬帆起航的录象,催化了学生的情感,诱发了探究动机,也生成了两大学习主题。即:郑和是怎样的一个人?远航是怎么一回事。”这样即明确了学习的方向和任务,也引领学生进入了问题情境阶段。从而展开了以问题解决为核心的参与认知过程。学生围绕主题,在任务目标的引导下,运用《郑和远航》专题学习网站主动获取、分析、加工相关的信息资料,深思酝酿,提出假设,引发争论,进行思考和探究,得出结论,通过应用又产生新的问题,使学生思维不断发展、升华,从而促成学生知识的迁移和能力的培养,形成对郑和人物和远航事件的整体性把握,真正体现了“学生的个性在问题中凸现,在问题中张扬。”

  二、挑战“一网打尽”,回归语文教学本真。力图做到书声朗朗,议论纷纷。当学生在网络信息的刺激下,产生一种“想知道课文是怎样描述郑和远航”的心理需求时,我则引导学生初步朗读课文,并讨论:课文哪儿到哪儿是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况?这样提纲挈领,百毛皆顺,帮助学生理清了文章结构,也培养了学生阅读的能力。最后根据课后思考题5的要求,让学生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小标题的内容细细读一读、评一评、议一议。有主角、有听众、有朗读,有评价,在轻松、自由的环境中,在和谐友好的对话中,浓郁了兴趣,培养了语感,也体验了成功的喜悦。从而回归语文教学的本真。

  三、有效的资源、平实的设计、简约的风格构建着有效的课堂,这是我们共同期待的,也是我本课教学的源头和归宿。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5

  教完了《郑和远航》,我觉得在课前预习中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非常重要。

  老师揭示了课题以后,让学生质疑问难。“看了课题以后,你想知道哪些内容?”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大大激发。提了许多问题。如“郑和远航的时间、地点、天气、环境”“郑和几次远航?到过哪些地方、国家?遇到了哪些困难?有没有取得成功?”“郑和远航的意义何在?”等等。学生有许多的问题迫切希望得到解决。就在学生的热情高涨的时刻,老师让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资料。学生个个踊跃发言,刚才提出来的问题基本在学生的预习中得到了解决。

  在检查学生的课文朗读和字词理解方面也很好地体现了这堂研究课的目的。学生通顺、流利、富有感情的朗读,没有课前认真的阅读是办不到的。学生对词语的理解也很到位,说明课前也查阅了大量的资料。

  所有这些,都是学生在课前预习的过程中独立完成的。所以,我认为在预习中培养学生自主探究的能力能够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6

  《郑和远航》教学反思――关于语文课堂教学设计的一点心得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没有太大的难度,但是篇幅稍长,较难把握。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一至五自然段具体写了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第六自然段概括介绍郑和七次远航的情况,第七自然段综述远航的意义。运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把第一次远航写得很详细,分为“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部分来叙述。其它六次则一带而过。这种详略得当的写作方法值得重视,当然文中介绍宝船时所用的列数字、作比较等说明方法也不容忽视。

  总结课堂教学中的得失,我觉得应从以下几方面入手进行组织课堂教学:

  第一、 抓住“文眼”,寻找突破。

  在第一课时对全文的熟读和掌握课文基本结构的基础上,我在第二课时教学时,先提问复习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重大意义”的段落结构,然后就这样和学生开场:“同学们,我们读文章一般都按从前到后的顺序,今天我们要改变一下,要从后向前来学。我们先来学习课文的最后一部分。”齐读课文后,让学生再次快速浏览找出最能体现“郑和远航”的特点的句子,于是“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就出来了。这就是本文的文眼,也就是本堂课的切入点和突破口。

  第二、先小后大,环环相扣

  在学生回答后,我将“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板书在黑板上,并向学生说:“下面我们就要来解决这三个问题,从哪些文字可以读出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这三个问题,我们还是要按从后向前的顺序来解决。先来最后一个!”能体现范围之广和时间之长的句子基本都在课文的“重大意义”部分,所以很快就解决了。剩下一个“规模之大”正好又切入了“扬帆启航”部分的阅读教学。“扬帆启航”部分文中多处能过列数字、作比较的方法,来描写远航船队规模之大。在学生找出这些句子时,让学生反复品读,并说一说“这样写有什么好处?”教师及时点明这两种说明方法。最后,通过集体朗读让学生在洪亮的读书声中体会郑和“扬帆启航”时那壮观场面和恢宏气势。

  第三、读悟结合、渗透点拨

  一句“规模如此之大、时间如此之长、范围如此之广的远航有什么目的?”就将教学引入了课文第二部分(第四自然)“友好交往”。让学生反复读一读,找一找能反映友好交往的句子来再读读,说一说什么叫友好交往?再一句“坐那么大的船,到各国去游玩,还能交到很多朋友,看来远航真是一件轻松自在的好差事,你觉得呢?”又把学生引入了课文的第三部分“战胜凶险”(第五自然段),郑和远航时遇到了哪些凶险?他是怎样应对的?让学生找到相关句子反复品味,并说一说“读了四五两自然段,你觉得郑和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从哪里看出来的?”让学生在读书中体会我国古代人民友好、机智、镇定、勇敢和顽强的探索精神。

  第四、再读结尾、升华主题

  “同学们,让我们再来齐读课文的六、七自然段,读出我们作为一名中国人的自豪!读出我们对郑和的崇敬之情!”

  个人意见,仅供参考!希望能与各位同行交流、讨论。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7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29

  在自主中实现自悟——听《郑和远航》有感

  5月9日参加了崇川区的“紫琅之春”教研活动,下面谈一谈听了跃龙桥小学李春宝老师执教的《郑和远航》的感受。

  首先可以说李老师的文本关过得好,对文本的定位把握准确,教学重点突出,这篇文章就是在表明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课始,李老师出示了一段世界航海家日志里的描述郑和远航意义的文字,这段文字用得非常妙,达到了“牵一发动全身”的效果,围绕这段文字设计的三个问题引起全文,学生围绕这三个问题自读、自学、自悟、自我升华,目标明确而集中。

  接下来,李老师安排的自读自学是充分调动学生主观能动作用的基础上独立阅读课文,整体把握课文的过程,“无论何时何地放弃了读就放弃了一切。”而这堂课,李老师的读为本,引导学生潜心读书。这堂课中的读有三个特点:一是读的目的性明确,有初读,有研读,有深读;二是读的时间充裕,“时间是学生最大的资源,空间是学生发展最大的舞台”,李老师在让学生围绕三个问题自读自学时,没有怕冷场,而是留足了读的时间,让学生读通、读懂、读透;三是读的层次感强,在理解海面上“风浪险恶”这一部分内容时,李老师先让学生各自读,初步感知内容,然后再出示海浪冲天的画面,让学生入情入境,读出感情,最后又通过师生互读互比互评,进一步体会出古代人民顽强探索的民族精神,学生也正是在这反复朗读中感受课文,或领悟主旨,或品位意韵,或体会情感,享受语文学科独特的魅力。但是有关读还想说一句的是李老师在读“风浪险恶”这部分时底气可以再足些,再充满自信些,应该给学生做个好样,用不着那么羞涩而谦虚地说一句“老师读得没你们好”。

  最后还想提一提的是李老师在总结全文的时候,出示了郑和气宇轩昂的雕像图,并配上凝重的音乐,又一次让体现我国古代人民顽强探索精神的郑和走进了学生的心田。“面对郑和的雕像,你想跟他说些什么呢?”这是让学生再次深入体悟课文内容发表自己独到见解,实现思想碰撞、精神对话的过程,是作为一种运用知识、提高能力、求得发展的感悟和提升的过程。李老师设计了这样一个既统领全文又升华感悟的问题,是可圈可点的。但遗憾的是学生在回答时仅是蜻蜓点水,教者也没有继续引导,就简单收场了。从最后一问学生的作答中,似乎让听者感到教学效果被打折了。

  一堂课难免挂一漏十,感谢李老师提供了这一课例,因为在他的这堂课的教学中,让听者真切地感受到了通过以学生为主体的自读、自学实现学生自我感悟、自我升华,这也是语文教学发展到今天的正确方向吧。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8

  作者:佚名    转贴自:本站原创    点击数:233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郑和远航》教后谈

  这篇课文详细地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文章篇幅较长,教这样的文章关键是找到文章的突破口,我在教学中重点抓住“远航”这个关键词展开教学,收到了较好的效果,整理如下:

  一解“远航”——由表及里。

  师: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概括郑和远航是怎样的远航吗?[生读第七小节的第一句话,教师板书“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课文哪里告诉我们了?到课文中去找找看,然后我们交流。

  生1:规模之大可以从课文的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中可以感悟到。随行的人多,有两万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随行的人多,而且来送行的人也很多。课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规模大。

  生3:还有船多,有两百多艘船只,其中还有六十多艘大船。

  师:课文中说这些船是“宝船”,你能说明理由吗?

  生1:船大。

  生2:船上货物多。

  生3:船上的设备先进。

  师:刚才我们从两个方面知道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看到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

  生1:我仿佛看到郑和撑着腰,遥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显得意气风发。

  生2:我看到郑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挥手告别,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郑和正凝望着海面,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生4:郑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心里充满了激动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重,非常重。

  师:是呀,梦想即将实现,郑和肯定会感慨不已,思绪万千的。刚才我们体会郑和远航的规模之大,时间长,范围广,你又可以从哪里知道呢?

  生1:课文的第六小节告诉我们了。“时间之长”前后经历了七次远航,一共花了28年,到郑和六十多岁的还远航。

  生2:“范围之广”就是郑和船队到过三十多个国家,

  生3:我还可以体会出郑和远航的“次数多”,前后共七次呢!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

  26、《郑和远航》教后谈之二

  二解“远航”——层层楔入。

  [过渡]师:是呀,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广,范围之广,次数之多,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深入学习课文,想想郑和远航是是怎么样的远航呢?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小节。[学生自由读,思考。]

  生:我认为郑和远航是友好外交的远航。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远航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词语来告诉大家好吗?

  生1:我从“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中看出,郑和先递文书,然后赠送礼品,并且每次都是这样做,这样就打消了其它国家的顾虑了。

  生2:当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扶老携幼”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信任我们,“争相”观看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船队非常友好,非常宏伟、浩大。

  生3:课文中还讲到交换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们向他们赠送礼品,他们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

  师:这次远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远航,还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

  师:课文从几个方面介绍了凶险呢?

  生: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浪之险,一个是海盗之险。

  师:海浪之险,你从课文中哪里感悟到了?[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海浪上的凶险。]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明。

  生:镇定自若。

  生:化险为夷。

  生:奋勇前进。

  生:严阵以待。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郑和的胸有成竹。

  生:郑和的临危不惧。

  生:郑和的机智果断。

  师:好,我们来一起默默地读读课文再次来感悟一下吧!

  在三解“远航”中放飞我们的思绪

  26、《郑和远航》教后谈之三

  三解“远航”——穿云揽月。

  [过渡]师:我们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来,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你想来说说吗?[教师板书: 的远航]

  生1: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因为课文最后说:“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收获的远航,他收获了友好,和平,我还从课外知识中知道,郑和还根据远航画下了许多航海图,而且非常准确。所以他还收获许多的宝贵的航海知识。

  生3:我认为郑和远航时一次生命的远航,因为郑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

  师: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海上的航轨。

  生4:它还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是扬国威,树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强大才能自信。

  师:是啊!强大了才能自信,来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一下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吧!读完以后你有什么感想吗?

  生1:600百年郑和就有这样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

  生2:国家强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为。

  生3:我也想成为新时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奥秘。

  生4:我听说在郑和的航线上,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宝贝沉没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考古学家,把我们自己的宝贝重新找回来,让它重放光芒。

  生5:我觉得郑和远航,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异国他乡发了芽,扎了根,开花然后结果了!

  …………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9

  教学目标

  1、能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知郑和人物形象和了解郑和远航的历史事件,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教学过程

  1、603年前,一位伟大的航海家率领当时世界上最先进最庞大的船队即将远航,这位航海家的名字叫——“郑和”。

  一项令世人瞩目的壮举即将诞生,它被称为——“郑和远航”(齐读)

  2、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近郑和,重温这伟大的航海壮举。去了解郑和远航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

  二、读课文,感悟远航

  【课件出示】默读课文1——5自然段,读到让你感受最深的地方做上记号,思考:这是一次怎样的远航?你从哪儿感受到的,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一)规模宏大的远航

  生1:规模之大可以从课文的第一小节到第三小节中可以感悟到。随行的人多,有两万七千多人。

  生2:不光随行的人多,而且来送行的人也很多。课文中“人山人海”可以看出规模大。

  生3:还有船多,有两百多艘船只,其中还有六十多艘大船。

  师:课文中说这些船是“宝船”,你能说明理由吗?

  生1:船大。

  生2:船上货物多。

  生3:船上的设备先进。

  “两百多艘船只整齐地停靠在码头边。”

  生2评价:“我觉得他‘两百多艘’这个词读得很好,让人体会到船的多。”

  生3评价:“我觉得他‘整齐’这个词语应该重读,这样才能让人感觉到船不仅多,而且排得齐,很有气势。”

  师问生3:“那你能读出这样的感觉来吗?”

  生3:“能。”生3朗读

  师:“你们刚才读出的感觉就是第二句中一个词的意思。谁来读第二句?”

  生4读:“其中六十二艘大船特别雄伟壮观,这些大船又叫‘宝船’。”

  师:“是哪个词呢?”

  生齐:“雄伟壮观!”

  师板书:雄伟壮观

  生齐读“雄伟壮观”,师提醒:“雄伟壮观可不是轻轻柔柔的哦,再来读一遍。”生再读,读出了气势。

  师:“这句话中,哪些词也能让人体会到雄伟壮观?刚才他读出来了吗?谁来评价一下他的朗读。”

  生5评价:“我觉得他读得很流利,很有感情,特别是‘六十二艘’、‘宝船’这两个词语让我们体会到了郑和的船队‘雄伟壮观’。”

  师:“我们继续读下去。”

  生6读:“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

  生7评价:“我觉得他把148米,60米,十多层重点读了,让人感觉船很长,很宽,很高。”

  师:“那么长,那么宽,那么高,这就是——”指板书,生齐读:“雄伟壮观”。

  生8读:“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

  生9评价:“他‘九根’、‘十二面’、‘一千多’、‘二三百’重点读了,让人感觉船规模宏大。”师:“这就是——”指板书,生齐读:“雄伟壮观。”

  生10读:“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生11读:“紧挨着宝船的还有许多战船、粮船和水船。”

  生12评价:“‘战船’、‘粮船’、‘水船’他强调读了,让我们感觉到郑和的船队种类齐全、规模大。”

  师:“种类齐全、规模大,这就是——”指板书,生齐读:“雄伟壮观。”

  师:“同学们,作者用了大量的数字,让我们感受到郑和船队的雄伟壮观,就让我们把这个自然段连起来读一遍,感受一下这种雄伟壮观的气势。”

  初步了解郑和其人

  过渡

  师:刚才我们从两个方面知道了郑和远航的规模大,第一就是参与的人多;第二就是远航的船不但多,而且非常大,设备先进,是一艘艘宝船。你们看,连明朝的皇帝也参与了,足见它规模之大啊!如此规模的“宝船”队将扬帆破浪,你能想象出此时郑和的样子了吗?

  生1:我仿佛看到郑和撑着腰,遥望着一望无垠的大海,显得意气风发。

  生2:我看到郑和正和岸上的人群挥手告别,脸上充满了自信的微笑。

  生3:我看到郑和正凝望着海面,默默地思考着什么?

  生4:郑和想到自己下西洋的梦想终于要实现了,心里充满了激动和骄傲,同时也感到身上的担子非常重,非常重。

  师:是啊,宝船如此雄伟壮观,规模宏大,那领导这支船队的郑和也一定不同凡响。读一读第三自然段,郑和又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1)学生说:自信、矫健、勇敢、坚定等等

  (2)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呢?(握拳、起航、健步、高举、大步等等)

  师:“从‘魁梧’,‘健步’这两个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一个怎样的郑和?请你用成语来形容。”

  生:“气宇轩昂、威风凛凛。”

  (3)相机指导朗读

  师:你能通过你的朗读来告诉我们吗这个人物形象吗?

  【多媒体出示】第三自然段的前面部分

  学生读;让我们一起读出一个气宇轩昂、威风凛凛的郑和!

  生:“神采飞扬、红光满面。”

  师:你来读;让我们一起读出一个神采飞扬、红光满面的郑和!

  生5:“相貌堂堂,风度翩翩。”

  你来读;让我们一起读出一个相貌堂堂、风度翩翩的郑和!

  4.下一个句子更加精彩,【幻灯出示】:“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出发了。”指名读,其它同学说说看,你们感受到什么?

  生:这是一支气势宏伟的船队。……

  (二)友好交往的远航

  过渡:师:是呀,郑和远航规模宏大,气势非凡。书必须读进去才能有更大的收获,下面我们请同学们深入学习课文,我们来学习课文的第四,五自然段。想想郑和远航是是怎么样的远航呢? [学生自由读,思考。]

  生:我认为郑和远航是友好外交的远航。

  师:哪些地方可以看出这次远航是一次友好的远航呢?抓住句子或者词语来告诉大家好吗?

  【多媒体出示】第四自然段

  生1:我从“每到一个国家,郑和先把明成祖的信递交给国王,并代表明朝皇帝向他们赠送礼品,希望同他们友好交往。”中看出,郑和先递文书,然后赠送礼品,并且每次都是这样做,这样就打消了其它国家的顾虑了。

  生2:当地的老百姓,扶老携幼,争相到海边观看。“扶老携幼”可以看出他们非常信任我们,“争相”观看也可以看出我们的船队非常友好,非常宏伟、浩大。

  生3:课文中还讲到交换物品,做生意。可以看出友好。

  生4:不光我们向他们赠送礼品,他们还向中国客人赠送礼物。

  ……

  (三)充满凶险的远航

  过渡:师:这次远航不光是和平友好的远航,还是一次……

  生: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

  师:大声地读读课文的第五小节,说说看都遇到了哪些危险?

  生:两个方面:一个是海浪之险,一个是海盗之险。

  师: 海浪之险,你从课文中哪里感悟到了?

  【出示】:狂风呼啸……这一段话

  自己读读,说说哪些词语表现了风浪非常的凶险?“脱僵的野马”、“咆哮”、“呼啸”……这是一种什么样的声音?请大家留心“扑”这个字,为什么要用“扑”,你们能体会到什么?

  反复地指导朗读。[让学生通过朗读来体会海浪上的凶险。]

  师:除了险恶的风浪,还有什么其它 的危险?

  还有海盗的袭击,面对如此险境,郑和的表现又是如何呢?找出关键的词语来说明。

  生:镇定自若。

  生:化险为夷。

  生:奋勇前进。

  生:严阵以待。

  师:从中你体会到了什么呢?

  生:郑和的胸有成竹。

  生:郑和的临危不惧。

  生:郑和的机智果断。

  过渡:师:同学们,从1405年到1433年的28年时间里,郑和率领……直到第三年才回到祖国。(师以读带讲第六自然段)

  一、郑和远航的意义

  【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郑和远航,规模之大……三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1、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段话。

  2、拓展

  过渡:师:我们通过深入课文,理解了郑和远航是一次和平的远航,是一次充满凶险的远航,并且从远航中感悟了郑和谦逊,礼貌的外交风格,临危不惧的勇敢胆识。书不光要读进去,还要读出来,会当凌绝顶,方能一览众山小,来,如果你是一位小小的历史评论家,你还觉得郑和远航是一次怎么样的远航,你想来说说吗?[教师板书: 的远航]

  生1: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影响深远的远航,因为课文最后说:“直到现在,有关国家还流传着三保太监下西洋的故事。”

  生2:我认为郑和远航是一次收获的远航,他收获了友好,和平,我还从课外知识中知道,郑和还根据远航画下了许多航海图,而且非常准确。所以他还收获许多的宝贵的航海知识。

  生3:我认为郑和远航时一次生命的远航,因为郑和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航海事业。

  师:他是用自己的生命书写了海上的航轨。

  生4:它还是一次史无前例的远航,是扬国威,树形象的航行。

  生5:它是一次次永不停息的航行。

  生6:它是一次次自信的航行。只有强大才能自信。

  师:是啊!强大了才能自信,来我们一起把课文的最后一段自信地读一遍。体会一下郑和远航的伟大意义吧!

  四、升华:

  我们似乎也和郑和一起经历了一次重大的远航,在众多的欢呼声中“扬帆启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往”,一次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啊!我们还感受到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作为炎黄子孙,此时此刻,面对着身着袍衣,手握图卷,神情坚毅,目光坚定,眺望远方的郑和。你最想说的一句话是什么?

  生1:600百年郑和就有这样的探索精神,就知道走出去了,我为我们的民族感到骄傲。

  生2:国家强盛了,子民才能自信,自信才能有所作为。

  生3:我也想成为新时代的航海家,去探索大海的奥秘。

  生4:我听说在郑和的航线上,现在还有很多很多的宝贝沉没在大西洋里,我希望自己做一个考古学家,把我们自己的宝贝重新找回来,让它重放光芒。

  生5:我觉得郑和远航,就像一粒粒种子,在异国他乡发了芽,扎了根,开花然后结果了!

  1、评:说得多好啊!郑和远航让中国名扬海外,如今的我们,应努力学习,学习这种开拓进取,勇于探究的精神,为振兴中华而读书!

  2、人们将郑和的事迹刻在了一块石碑上,这块石碑叫通番碑。一位诗人在参观了通番碑之后,写了一首诗,诗是这样写的:……

  课文学习完了,让我一起来记住这个名字,那就是——郑和!

  记住这次伟大的航行——郑和远航!

  五、课后作业

  搜集资料,做一个小导游,向别人介绍郑和的事迹,介绍他的远航壮举。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10

  一、 教材简介:

  课文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

  二、 目标预设:

  1、初步懂得详写与略写的作用。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复述郑和第一次远航的经过。

  3、凭借课文语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与亚洲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为振兴中华而发奋努力的情怀。

  三、重点、难点:

  1、读懂郑和第一次远航的内容,进一步感受郑和远航的艰难和重大意义。

  2、通过学习课文,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四、设计理念:

  新课程理念下的语文课堂是学生主体地位彰显的课堂,学生要“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要学会自主探究。本教学根据课文的特点,采用录象等多种教学手段,让学生进入文本,在融情探究中与文本进行心灵对话,充分领略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出色的航海技术,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

  五、设计思路:

  教师(主导)                     学生(主体)

  创设情境           →           提出问题

  ↓ ↓

  点拨指导           →           自主探究

  ↓ ↓

  点评疏理           →           交流汇报

  ↓ ↓

  设计应用           →           训练实践

  六、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1、 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归纳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课文条理。

  3、 通过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及学习课文第二部分,初步了解郑和及其下西洋的事情,认识到郑和远航的重大意义

  第二课时

  (一) 复习导入、启发质疑

  1、 读新词:

  派遣   身材魁梧   健步     抱拳     浩浩荡荡

  赠送   扶老携幼   瓷器     珊瑚     惊叹不已

  呼啸   奔腾咆哮   撕咧     镇定自若 化险为夷

  2、 这些新词每组都描绘了郑和第一次远航中的一个场景,谁能用小标题来概括一下?(扬帆启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

  3、 大家想不想亲眼见识一下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情景呢?(播放郑和远航的录象片段)

  4、 引导质疑:这节课,你最想知道有关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什么问题?(学生自由质疑)

  【设计意图: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情境。”这一教学环节采取复习导入,激发质疑,整理归纳出有代表性的问题,化“编者的思路”为“学生的思路”,为学生自主探究学习创设了良好的学习情境。】

  (二)自主选择、认真研读

  1、默读课文:

  默读课文第一段,然后选择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部分认真研读,并写出自己的体会。

  2、集体交流:

  a“扬帆启航”

  (1) 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整个场面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雄伟壮观)

  (2) 你从文中哪些语句感受到了扬帆启航时的壮观场面?

  a苏州府刘家河码头人山人海,无数面彩旗迎风招展。

  (抓住“人山人海”“无数”体会场面的壮观,并随时指导朗读。)

  b每艘宝船长148米,宽60米,有十多层楼房那么高。船上有九根桅杆和十二面风帆,可以乘坐一千多人,需由二三百人驾驶。船上配备着航海罗盘等当时最先进的仪器。

  (抓住具体的数字体会大船的雄伟壮观,并联系上下文帮助学生理解“宝船”,同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c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

  (“浩浩荡荡”是什么意思?在这里说明了什么?)

  (3) 在这部分中,郑和又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出示:将近中午,身材魁梧的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他双手抱拳向岸上的人群告别,接着高举起令旗,大声喊道:“起航!”

  齐读,抓住关键词体会交流(威武雄健)

  启发想象,指导朗读:

  大家想想,郑和健步走上指挥船,首先映入他眼帘的是什么?(船队)这是一支怎么样的船队?带领这样一只船队远航,郑和内心会怎么想呢?再读,读出郑和的威武雄健。

  映入眼帘的还有什么?(送行的群众,宏大的场面)这么宏大的场面,这么多的送行人,让郑和感受到了什么,他又会怎么想?再读,读出威武雄健。

  面对茫茫的大海,面对未知的前途此时此刻,郑和又会想到什么呢?(吉凶未卜)这影响了郑和远航的决心了吗?是呀,你看,他——,你听,他——,

  就这一句话,你读出了什么?(威武、自信、决心、庄严)

  全班齐读

  b“友好交往”

  出示: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11

  一、教材解读:

  课文《郑和远航》主要介绍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远航的情况,并点明了郑和七次远航的重大意义,表现了我国古代人民顽强的探索精神和我国古代出色的航海技术。

  全文共有七个自然段,可以分为两个部分:第一至五自然段为第一部分,主要写郑和率船队第一次航行的情况。第六至七自然段为第二部分,主要写郑和从1405年到1433年曾七次远航,为促进我国和亚非国家的友好交往作出了贡献。

  二、教学目标:

  1、学习掌握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能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读懂课文,知道课文是从那几个方面写出郑和初次远航的规模之大,意义之远的。初步知道详写、略写的作用。

  4、通过创设情景组织教学,培养学生质疑解疑能力,在交流中发展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思维能力。

  5、凭借约言材料,感受郑和为促进亚非各国人民的友好往来,不怕困难,顽强探索的精神,激发学生为振兴中华而努力的情怀。

  三、教学重难点:

  1、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郑和在航海过程中遇到的困难,感受郑和在克服困难的过程所体现出来的胆略和智慧。体会远航的意义。有感情朗读课文。

  2、练习抓住重点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四、教学准备:教学用多媒体课件。通过阅读或者上网,查找有关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故事,准备交流。

  五、总课时: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教学内容:初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初读课文,学习掌握课文中出现的生字词语,能联系上下文,或者利用工具书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比较流利通顺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的内容。理清课文的条理。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能用自己的话概括课文的内容。

  三、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1、同学们,你知道有那些的航海家吗?

  在世界上有许多的航海家中,他们在航海的过程中,取得了令人注目的成就,如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而在中国的明朝也有一位的航海家,他第一次下西洋的时间比哥伦布早了87年,比麦哲伦早了114年呢!他的名字说叫郑和。

  板书课题: 郑和远航

  2、你对郑和知道多少?请你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交流……)

  3、教师简介郑和

  二、初读课文。

  (一)明确要求,认真读书:

  自学生字,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课文读流利,读通顺。

  边读课文,边思考,课文主要写了什么内容?画出课文中出现的新词,联系上下文或者通过查字典理解词语的意思。

  写出你初读课文的收获,记下自己在阅读中遇到的疑难问题。

  (学生自读课文,教师巡视指导,进行个别的释疑解难。)

  (二)检查自学情况,组织交流:

  1、出示生字词语,指名读,齐读

  码头 派遣 仪器 赠送 范围 珊瑚

  拳头  撕裂  桅杆   魁梧  炫耀  鬓发

  扶老携幼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镇定自若 人山人海 化险为夷

  2、指名分小节朗读课文,教师相机指导,正音。

  二、再读课文,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1、学生自由朗读课文,思考:

  课文哪几个小节,写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内容?

  课文除了介绍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外,还写了写什么内容?

  2、交流讨论,理清课文的条理。

  (课文1—5自然段详细描述了郑和第一次下西洋的情形。6—7自然段简要介绍了郑和其他六次下西洋的情况以及郑和七次下西洋的意义。)

  3、朗读课文,重点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

  三、课堂小结,完成作业。

  1、 今天我们初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收获?

  2、 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和大家一起讨论的吗?(学生质疑)

  3、完成书面作业:

  (1)描红,抄写生字

  (2)联系课文内容解释词语

  化险为夷―― 惊叹不已――

  严阵以待―― 扶老携幼――

  第二课时

  一、教学内容:精读课文

  二、教学目标:

  1、熟读、有感情朗读课文,在次基础上理解课文内容,把握课文的的重点,练习归纳课文主要内容,初步懂得详写、略写的作用。

  2、通过学习感受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不畏艰险、勇往直前的精神, 激发学生振兴中华的情怀。

  三、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郑和远航》这篇课文主要向我们介绍了什么?

  (主要叙述了郑和首次远航的经过情形。)

  2、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的第一部分:第一次远航

  二、精读课文。

  (一)学生自读课文

  学生自由轻声朗读课文第一部分——郑和远航,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用双//标出。

  用自己的话归纳这段的内容。(同桌的同学可以互相探讨交流。)

  (二)组织朗读,交流学习收获

  1、讨论交流问题:根据“扬帆起航”、友好交往“、战胜凶险”三个标题,把课文中写郑和第一次远航的一段分为三个部分。

  2、指名朗读课文学习第1-3段——“扬帆起航”。

  (1)郑和第一次远航的时间和地点是什么?(1405年7月11日;苏州府刘家河码头)

  (2)为什么把“远航的大船”叫做“宝船”?

  交流,反馈。

  (①这些船大,的长150米,宽60米,可乘1000多人;②船上有指南针、航炸弹图等当时最先进的航海设备,这些都是能远航的条件;③船上载着瓷器、丝绸和茶叶。)

  (3)将近中午,郑和登船准备起航,自读第三自然段,从文中的字里行间你体会到什么?

  (郑和十分自信,十分威武)

  师:这是一个多么威武而自信的人,你该怎么通过读来体现?

  3、朗读训练

  4、过渡:宝船起航了,郑和在航行中和各国进行了哪些友好交往?在途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又是如何克服的?这些都是我们关心的问题,让我们一起去看看课文的第4、5自然段。

  5、生自由朗读课文4、5自然段。

  小组交流。

  (1)课文那些地方描写了郑和和各国人民友好交往的。

  通过讨论引导学生抓住“郑和”“赠送礼品”、“友好亲切”等词语体会郑和以及随行个人员所体现的礼仪。

  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课文理解“各国君臣……热烈欢迎”、“老百姓……争相观看,交换特产”、“各国商人……作生意”等,充分体现各国人民友好态度。

  (2)指导朗读,通过朗读进一步体会课文的字里行间做表达的友好情感。(3)找出表现海上风险浪恶的句子,认真读一读,从中你体会到什么?

  (4)交流,朗读课文,抓住重点的句子进行朗读,体会海上风浪的险,海盗之猖獗,体会郑和指挥若定的那种胆略与智慧。

  (5)指导朗读第五自然段,读出海上风浪的惊心动魂,读出郑和的镇定自若。

  6、小结;同学们,课文读到这里,你对郑和又有了什么认识呢?

  (学生各抒己见,进行交流。)

  三、朗读课文第6、7自然段。

  1、生自由读这两个自然段。谈谈读后,你知道些什么?你对郑和远航有什么新的认识?

  2、交流:重点谈谈郑和远航的意义。

  四、总结全文

  1、 朗读全文。

  2、课文重点向我们讲述了什么?为什么略写其余六次的远航呢?这样写有什么好处?

  3、你能用自己的话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吗?

  4、读完了课文,你还有什么问题需要提出来讨论的?先小组讨论,再全班反馈。

  师:郑和是我国杰出的航海家。他在众人的欢呼声中“扬帆起航”,途中和各国友人“友好交流”、一次又一次“战胜凶险”,真是令人回味无穷。今天,我们再读到这激动人心的一幕幕,还能为以郑和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人民的开拓、探索精神而感到自豪。

  五、作业:

  1、书面完成问题:

  读了课文,你知道郑和是怎样一个人?

  郑和远航的意义是什么?

  2、课外延伸:利用网络或者图书资料,收集有关郑和远航的故事,和同学们交流。

  附:板书设计

  郑和远航

  扬帆起航 规模大 信心足

  首次远行 友好交往 增进友谊

  战胜险情 有胆有略 镇定自若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12

  一、 激情导入

  1、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齐读课题)

  2、让我们跨越时空的界限,一起来认识明朝一位了不起的航海英雄。他的名字叫——郑和。让我们一起来了解这段振奋人心的历史,它的名称叫——郑和远航。

  二、感受人物形象(配乐)

  1、今天,老师还为同学们带来了郑和35岁时第一次远航时的画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郑和的神情。你想用哪个词语来形容他呢? (学生畅谈)

  出示:神采奕奕、胸有成竹、仪表堂堂、气宇不凡

  师:同学们说了那么多,真了不起,老师也准备了一些,有的词语你们已经说到了,有的还没有说,来,一起来看看吧!

  这就是一位率领着一支庞大舰队的航海家,这就是那位信心满怀的航海家。(出示:第三小节)同学们,你能读出他的英雄气概吗?自己练一练

  2、指名读

  a、 这么威风的郑和,谁来把它读出来。

  b、 郑和的身材真魁梧呀!谁能把郑和的号召传得更远一些吗?(这样的号召,我想不仅中国的人民能听到,连全世界的人民都能听到。

  c、 同学们,如果能加上一些动作就更好了,大家一起来。

  三、感受航海之最

  1、 郑和远航是发生在600年前的事了,然而直到今天,它仍然是我们中国人的骄傲,是世界航海史上的一个奇迹,书上有一句话给郑和远航以高度的评价。请看,(出示)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a、 顶峰是什么意思,那为什么说郑和远航是达了当时航海事业的最高峰那是因为——引读。

  2、 质疑:究竟是多大的规模,多长的时间,多广的范围能称得上到达了“顶峰”呢?(出示问题)

  请大家独立阅读全文,一边读一边思考这个问题,读完后在小组里交流一下。

  ①学生读文   ②小组交流

  3、 全班交流

  a、 时间之长

  ① 指名交流(1405~1433 长达28年,七次,三十多个国家)

  师:这么长时间的远航,在整个世界航海史上也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出海七次,一共到了三十多个国家。

  郑和最后一次远航,已经60多岁了,鬓发全白了,就在这次归途中,郑和以身殉职,病逝于古里,同学们,此时此刻,你们是否和老师一样的心情,沉痛而又敬重,就让我们带着这样的情感读读这一小节。(出示第六小节)

  b、 范围之广:

  郑和远航前后一共到过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家该是一个多大的范围呢?让我们一起来看看吧!

  (郑和从苏州刘家河出发,首先到达占城,然后往南到达 爪哇、苏门答腊,再往西到达古里,前3次到达古里就返回了。后四次则横渡印度洋,到达了阿拉伯及非洲东海岸的木骨都束等国家。)(配乐解说)

  郑和远航历经28年,率领舰队航行了10万多里。几乎跨越了半个地球。这些在当时是前无古人,后无来者的。比世界航海家哥伦布还早80多年。他开创了航海事业的先锋。此时此刻,我门不得不再次骄傲的说: 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c、我们已经了解了郑和远航的时间之长、范围之广。那么它的规模到底有多大呢?请同学们自读1~3小节。找一找,你从哪些词、句中体会到船队的规模之大?

  1、“.随行————27000多人。“

  老师告诉你们。我们国际部从小学到高中共计约( 2700人 )。27000多人就是它的( 10  )倍。

  2、“每艘宝船————那么高“

  前几天,老师请季钰姗测量了一下我们教师的长与宽。请季钰姗来告诉大家这所教室的长与宽。(宽7米,长9米)150米就是相当于9个教室这么宽。

  3、“穿上有9根 ————23百人驾驶“

  4、“60多艘——

  同学们,这就是宝船。多么雄伟壮观呀。透过这些宝船,大明王朝的雄厚实力,依然清晰可见。让我们骄傲的来 介绍一下这支船队。(齐读第二小节)

  5.600年前的明朝就具有如此规模的船队。真让人叹服呀!让我们再次骄傲的说:(出于中心句)。郑和远航,规模之大,时间之长,范围之广,达到了当时世界航海事业的顶峰。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篇13

  关于《郑和远航》教学感悟

  大家知道,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与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对话。语文学习的终极目标是使人获得精神的滋养、文化的浸润和语言能力的生成。随着课程改革的进一步深入,面向全体学生,为了所有孩子的全面成长,已成为新世纪对教育的要求。作为课程的具体落实者——一名小学语文教师,在阅读教学活动中,应该如何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这些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呢?笔者就《郑和远航》(苏教版:第10册第26课)课文为例,谈一些粗浅的认识。

  一、  “以情导入”,激发学生阅读的热望

  有人说:学海无涯苦作舟,我认为:学海泛舟,师生相伴,应该乐!可现实常常有这么一种情况:同样的教学内容,有的教学活动让人如沐春风,有的却使人枯燥乏味。反思我们的课堂教学,我们的“投入”,我们的“痴迷”,我们曾经有那么多的无奈:当我们把自己“精心设计”的教案“有条不紊”地实施以期达到“行云流水”的效果时,我们的孩子偏偏喜欢“迂回绕道”、“节外生枝”;当我们在讲台前直抒情怀慷慨陈词时,却看到孩子们端坐位子无动于衷,一脸漠然……

  这不仅使我想起自己儿时的“放鹅”的情形:那时,由于家境贫寒,为了我们弟兄几个的书钱,母亲便叫去我放十几只鹅。放鹅时,淘气的我为了从放鹅中省出时间和伙伴们“打仗”,便一边放鹅,一边抓紧时间割鹅草。尔后,我抓住鹅子,按住鹅头,令其吃我割的草,虽知,鹅子根本不领情,拧着脖子,坚决不从;我就扒开鹅嘴,往里面硬塞,鹅还是挣扎着不吃……折腾了一阵子后,当我无可奈何松开手坐在地上生闷气时,却意外地发现——鹅子甩甩头,抖抖毛,自由活动一会儿,便悠闲地吃起我割的草来。

  教师与学生是课堂交互活动的合作伙伴,阅读是人的个性化的行为,教师的教决不能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鹅不愿受我的摆布吃我割的草,是由于我的一相情愿地逼迫;学生对教师的“精心设计、有条不紊”表现出的“无动于衷,一脸漠然”,大概也是教师的一相情愿所致。

  郑和远航,距离今天已有六百年的历史,学生对此事知之甚少。因此,笔者认为,教师宜针对学生喜爱英雄、崇拜英雄的特点,创设自由自在的氛围,精心设计导语,叙述英雄的故事,激发学生读书的热望: 632年前——也就是1371年,在云南昆阳州(今昆明晋宁县)一个信奉伊斯兰教的回族家中,一声响亮的儿啼——一位少年出生了!他的妈妈为他取名马和(字,三宝)。“三宝”十一岁那年进宫当了朱元璋四子燕王朱棣的近侍。1403年燕王朱棣登基,史称明成祖。次年正月初一,朱棣念他有勇有谋,屡立奇功,便赐姓“郑”,改称郑和,并提拔为内宫太监。于永乐三年(1405年7月11日)率领庞大船队首次出使西洋。自1405年到1433年,在漫长的28年间,郑和所带的船队历经亚非三十余国,涉十万余里,与各国建立了政治,经济,文化的联系,完成了七下西洋的伟大历史壮举……

  二、  “情随境移”,伴着学生体验阅读过程

  放手让儿童亲身体验,去认识事物跟文本之间的关系。在这种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所取得的效果,是任何书本和任何课程都无法给予的:孩子们不仅是用智慧,而且是用整个心灵来感知周围世界的,如:夏日的霞光、柔和的春风、闪烁的群星、咆哮的巨浪、可爱的宝船…… 在孩子们的意识里是鲜明的、难忘的、激动人心的画面,是绚丽而富有个性的物像。

  贾志敏老师说得好“三分文章七分读”,这就要求教师要伴着学生学海泛舟,亲历阅读实践的过程,感悟语言,体验阅读的快乐。例如,导读第二节时(叙述“宝船”的部分),老师可通过语言提示、语言描绘的激发(熟读课文:你就站在“宝船”旁边,请你向你的朋友介绍宝船)儿童(不由自主地)将各自的情感移入到教材的对象(“宝船”)上。读中感悟、体验,在想象的作用下,在各自的脑屏勾勒出 “具体可感” 的“宝船”——脑中有“宝船”(的形象),眼中有“宝船”(看到宝船的神情),口中有“宝船”(向朋友介绍——读出自己感悟的宝船)。

  阅读的过程就是文本意义与阅读主体意识之间互相交流、双向互动的过程(张庆语)。再如,导读“战胜凶险”部分时,老师可诱导学生“置身于船上”(你就是船长郑和手下的一名水手),面对着:“狂风呼啸着,海水像脱缰的野马,奔腾咆哮,巨浪疯狂地扑向船队,仿佛要把船只撕裂……”在船长郑和镇定自若的指挥下,全员上下一心:在波峰浪谷中奋勇向前,一次次化险为夷!

  “每一个孩子天生就是一个诗人。”(苏霍姆林斯基语)要让孩子的心里的诗的琴弦奏出美妙的篇章,就必须激发他,鼓动他去阅读,去想象,激活他灵感的源泉。教师要应拥有一双儿童的眼睛、一颗儿童的心去欣赏每一个孩子的梦: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获得与学生心灵的沟通;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重温久违的纯真、善良;用儿童的眼睛观察,就会接纳儿童对的宝船倾诉,与浪花的交流……无论是壮观的宝船、迎风招展的彩旗,还是呼啸的狂风、咆哮的巨浪——在孩子眼里心里,都是独特的故事、诗章……

  教师伴着学生阅读教材(文本),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儿童从关注,产生对教育教学内容的积极的态度倾向,到激起热烈的情绪投入教学活动;儿童的情感不由自主地移入教学情境的相关对象上(宝船、海上历险等),儿童“人随船游,心系船安”。随着情景境的延续,儿童的情感逐步加深,有了独特的感受和体验,获得思想启迪,达到“我他同一”、“物情同一”的境界。

  三、“缘文会友”,实现阅读的交流与升华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应是接受型的同构解读,而应是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张庆,《小学语文教师》2001年第11期)教师应积极地鼓动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倡导学生实践批判性的异构解读,因为“想象是人生的血肉,若没有想象,人生只不过是一堆骸骨(贝鲁泰斯语)”。

  儿童的情感就像‘小河水’,要他漾起波纹,荡起浪花,就需要外力的作用(李吉林语)。” 我们的教学实践必须落实“情感”,将文中之情、课中之情尽可能的,如蜻蜓点水、似微风轻拂的交流、对话……教师的任务就是要不断地发展学生从中阅读得到满足的良好情感。正如“一千个读者就有哈姆雷特”一样,阅读时,教师启发学生根据自身的生活积累,感受作品中生动的形象(如:“具体可感” 的“宝船”)和情境(如:在人们的欢呼声和祝福声中,船队像一条巨龙,浩浩荡荡地出发了),关心作品中的人物(35岁的郑和以及随行的水手、翻译、医生和护船的兵士两万七千多人)的命运和情感,激发和维系学生乐于与他人交流自己阅读感受:说一说自己“眼中”的宝船,谈一谈自己“看到的”友好交往的情景,议一议“海上历险”的深切体验……

  教师拥有“伴着孩子去远航”的心境,在课堂上形成一种精神振奋、生气勃勃的“情调”,创设出师生心灵交流的和谐的境界,积极落实课程标准,努力地为孩子的全面发展服务——创设自由宽松的课堂情境,激发学生智慧的波澜。倡导学生用自己的眼睛观察(宝船),用自己的脑袋思考(友好交往与国家的强盛),用自己的嘴巴表达(讲述:出航的场景、海上的历险,表演:友好交往的场面),获得自我满足(品尝:战胜凶险的喜悦、胜利返航的快乐……)。学生虽身处有限的空间(课堂),心灵却在高远地飞翔——激qing泛起的才智与探索生成的快乐不断喷涌。教学目标不仅能愉快地完成,这还对儿童的身心健康有极大的好处。

  “伴着孩子去远航”,让每一课堂和每一堂课都成为学生幸福的场所和美好的回味。在有形的课堂学习的刚刚结束——伴随着无形的课堂学习的开始。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郑和远航》课堂教学设计表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