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元气怼人 点赞 分享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通用17篇)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

  省“新生代”课堂教学风采展示活动

  教学过程

  学生活动

  一、引入

  看图,仔细听。

  师:你听到了什么?

  师:想听一听这奇妙的回声吗?

  师:你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啊?

  师:是啊,在一些空旷的,四周有障碍物的地方都能听到回声。

  师:今天我们来学一个和回声有关的故事。

  看老师写课题。师板书课题

  师:谁来读

  二、初读课文

  师:想自己来读读吗?

  好,把字音读准,把句子读通顺。并数数课文有几个小结。

  检查生字:

  碰返  圈  纹

  师:去掉拼音还能读准吗

  师:生字躲到词语里去了,谁会读?

  碰到  返回   一圈圈    波纹

  师:“返回”这个词有个小秘密,返就是回的意思,再来读读这个有趣的词。

  师:“一圈圈”和“波纹”碰到一块儿了,读。

  看,波纹对你们笑了。

  师:你还知道什么纹?

  检查读课文

  每人读一小节

  老师读一段

  师:听听老师把哪个字读得最轻?

  学老师读

  师:老师再请这位小朋友读,因为他听得最认真。

  齐读最后一小节

  三、讲读课文

  师:谁听出来了,课文写了谁和谁?

  师:对了,写小青蛙和妈妈发现了回声,这个故事发生在什么地方,谁来读?

  师:这个美丽的地方有什么呀?

  师:是呀,这桥洞和倒影连起来,就像一个大月亮。

  师:谁来读?

  师:这儿有个词“倒影”是我们今天要写的字。

  看老师写

  师:这三撇怎么写才漂亮?

  三撇是光线,光线一照,就有影子了,请小朋友找到田字格里这两个字,端端正正写一写。

  评价学生作业,读生字“倒影”

  师:这图上还有什么的倒影啊?

  师:是啊,水里太美丽了,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吧。

  接着往下读

  师引读

  师:谁能学着小青蛙的样子,叫一叫

  师:这时,不知哪儿也有只小青蛙,叫起来

  引读——小青蛙问,谁来问问?

  师:小朋友,让我们一起来问一问吧?

  师:这会儿,我就成了看不见的小青蛙,会学你们说话呢?

  师生扮演角色读。

  师:你们想不想来学一学啊?和同桌两人一起玩一玩吧。

  师:小青蛙总发现有人跟它说的一样,小青蛙觉得怎么样?

  师:奇怪极了就是……

  师:是呀,就是很奇怪,非常奇怪的意思。

  谁来奇怪地问问妈妈。

  一起读

  师:小青蛙问妈妈的时候还在桥洞底下,那会发生什么事呢?

  师:是啊,又会有同样的声音传来。

  师:指名来读小青蛙的话,读回声。

  分角色齐读

  师:你们说,桥洞里真的有一只青蛙吗?

  师:小青蛙也明白了是回声的奥秘。他又回到了桥洞里,一起读最后一段。

  师:小青蛙知道了回声的奥秘,他会说些什么呢?

  一起当他的回声。

  小青蛙找到了新伙伴,可高兴了,一起来读读吧。

  四、游戏复习

  用回声的方法读生字。

  生:回声

  生:桥洞下,山里

  指名学生读课题

  学生自己读课文

  个别读

  小老师带读

  一起读

  指名读这几个词

  皱纹花纹指纹

  生读1、2两节

  哩

  小青蛙和它妈妈

  月亮

  有桥洞有倒影

  学生看老师写

  学生提意见

  水里有树的倒影,有蓝天的倒影

  有白云的倒影。

  指名读。

  奇怪极了

  个别读小青蛙的话。

  是回声。

  跟同伴讲回声的奥秘。

  多好玩呀!

  我真开心呀!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2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的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得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2、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3、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练习说话,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理解回声的科学原理,能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现出回声。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流程

  一、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查阅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

  二、教学过程

  (一) 复习生字

  前几天,我们学习了31课的生字,还会认吗?(重点识记“游”和“圆。”)

  (二)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老师给大家带来了一首有趣的小诗,也是一个谜语,读一读,看看能不能猜出谜底来。

  她躲在峡谷里

  她站在山崖上

  你不理她

  她不理你

  你喊她,她喊你

  你骂她,她骂你

  千万不要和她吵嘴

  最后一声总是她

  说说你在哪里听到过回声?

  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将要重点研究的问题。请打开书翻到148页,自由朗读课文,看看课文里的回声是谁在哪里发现的?

  (三)朗读感悟课文1——3自然段

  1、请看图:美不美?师述图意,生指图。谁能把这美丽的景色读出来?(指名读,齐读。)

  2、这里的景色多美呀!小青蛙禁不住呱呱地唱起歌来。唱着唱着,它发现了什么?(自读第二段,思考。)

  3、指名回答。

  4、指名分角色读2段。

  5 、小青蛙觉得怎么样?请把“奇怪极了”打上点。谁来学着小青蛙奇怪的样子读一读?(指名读,评价。)

  6、小结,师生合作读1——3段,读出美感和趣味。

  课文1、2、3自然段写小青蛙在美丽的桥洞底下发现了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觉得很奇怪,就去问妈妈。青蛙妈妈是怎样让小青蛙弄明白的?

  (设计意图:通过看图和朗读,让学生感悟祖国语言文字的优美和小青蛙的天真可爱。)

  (四)读悟4自然段。

  1、看图,妈妈把它带到岸边干什么呢?请同学们自己读第五自然段,一边读一边用圆圈画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用波浪线画出水面变化的句子。

  2、小青蛙看见了什么?(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被激起圈圈(   )(   ),(   )(   )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   )回来。

  2、小青蛙观察可仔细啦!他发现了什么?(板书:声波  河岸)

  3、指名读,其余学生做动作;起立齐读,边读边做动作。

  4、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是这样吗?我们做个实验看看。注意观察老师的动作和水面的变化。

  ①练习说话。

  说说你看看到了什么?老师的动作与青蛙妈妈有什么不一样?谁能学着课文第四段,把老师刚才的动作说一说?(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②同桌互相说一说。

  ③小结。瞧,小朋友们和作者一样,都会准确用词啦!真了不起!

  (设计意图: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通过实验演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同时让学生感悟作者用词的准确。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五)读悟5、6自然段。

  1、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呢?读读五自然段,仔细想想青蛙妈妈的话是什么意思。

  2、指名1、2学生读。在他读之前,你有什么好的建议吗?

  其余同学一边听一边想,待会儿告诉大家你知道了什么。

  3、指名填空,看课件听蛙叫声及其回声。

  青蛙叫的声音的(   )(   ),碰到桥洞的(  )(   ),也要(   )回来。

  4、你能把声音的波纹表示出来吗?可以画图,也可以用文字表示。

  (小组合作,交流,展示,评价。引导学生明白回声形成的条件。)

  5、同学们真聪明!不光读懂了课文,自己还能把回声的科学道理表示出来。看看小青蛙呢,他弄明白没有?(指导读有关句子,读出高兴的语气。)

  6、现在明白了吧?青蛙妈妈为什么要做这个实验?小青蛙又是怎样弄明白的?

  7、学到这里,你想夸夸谁呢?

  8、总结:看来,遇到不懂的问题,只要虚心请教,留心观察,开动脑筋,一定会学到更多知识的!我们来分角色读4、5自然段。(指名;师、男女生分角色;)

  9、弄懂了回声是怎么回事,小青蛙多高兴啊!让我们高兴地齐读第六段。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水面波纹变化和充分读感悟文本的基础上,放手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回声”。这既能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同时又可检验学生的学习情况。通过对青蛙妈妈和小青蛙的夸奖,加深学生的内心体验,从而受到人文熏陶。)

  (六)总结全文,交流资料,拓展课外。

  1、学了这一课,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不明白的吗?

  2、那你们听到过回声吗?谁来说一说。(师生交流收集的资料。)

  3、你还了解哪些有关回声的知识呢?

  是的,大自然中有许多奇妙的知识,正等着我们去探索、去发现呢!衷心祝愿同学们能在生活中会观察,会思考,学到更多的知识!

  (设计意图: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并启发学生在生活中发现科学,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3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4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       

  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5

  教学内容:人教社课标实验教材二年级上册

  课前透视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在课前教师应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感受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信息资料

  1、生字词语卡片、图片或课件。

  2、课前引导学生去生活中体验回声。

  教学时数 两课时

  第一课时

  切入举偶

  1、谈话揭题:小时侯,老师很喜欢钻到空房子里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然后总能听到令人兴奋而又好奇的回答。课前我也让大家在生活中去寻找这个感觉,你谈谈自己的体会吧!(学生谈感受)(板题:回声)

  (联系课前实际,拉近课文内容与学生的距离,激发学生表达愿望,自然引入课文学习。)

  2、揭题激趣:(板书:声)你们看这是什么字?平时你们听过什么样的声音?今天我们要来学习一篇课文《回声》,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学生质疑。)好,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

  (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同时了解了学生的认知基础和学习动机及问题取向,有利于设计教学活动,促进教学活动的高效率。)

  对话平台

  自读

  引导学生明确学习任务,自读课文。思考:读了课文你知道了什么?注意读准每一个生字的字音,划出带有生字的新词以及不懂的词句。记下自己不明白的问题。

  (培养自读能力,整体感知课文。)

  识字

  1、字卡出示“我会认”中的生字:“呱哩圈纹碰返”。

  结合课文内容引导学生把识字与读文联系起来,强调重点字音。如:呱:读什么?“呱呱呱”是谁的叫声?课文里的小青蛙是怎么叫的?(指名读句子、指导朗读);圈、纹:课文中“圈”和“纹”可以组成词语——一圈圈波纹。(出示)看看课文的插图,找找一圈圈波纹是怎么样的?(指名)你能不能根据课文内容用这个词语一句话?(出示课文插图。一圈圈波纹碰到河岸又返回来。)

  (结合语言环境,进行识字活动,避免了形式枯燥,做到了识用结合,提高了识字效率,训练了学生语言。)

  2、组内识字巩固。组织组间的识字比赛。

  写字

  1、出示我会写中的8个字,组织学生观察,分类学习书写。

  2、要写的字中有三个左右结构的字,看看哪些字左窄右宽,哪些字左宽右窄?指名说(洞、纹是前者,影是后者。)范写。生描红,临写。同桌评一评。

  3、观察。两个大口框的字——圆,围。大口框和口字的写法不同(口字的左右竖和右边的折向里收,大口框不向里收。)范写。生写。

  4、范写“倒、游”提醒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紧凑一些。提醒写字姿势。

  (引导学生进行观察,抓住汉字的书写规律和特点,丰富识字写字经验,提高书写能力。)

  朗读

  1、分组自由朗读课文,互相评议,发挥小组合作学习的优势,帮助读书有困难的同学共同进步。

  2、指读。喜欢读哪段就读哪一段,师生共同评议。

  感悟

  1、组织学生通过读文,回答自己课前的问题或是在读书中弄懂的问题。回答,读相应的课文。

  2、启发思考:小青蛙听到了什么声音?把有关句子画下来。想一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儿听到?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把有关的句子画来。仔细读一读。

  第二课时

  导入  

  复习巩固字词。同桌互考;看老师的口形说字,带读。

  精读

  1、教师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分角色朗读课文。

  2、启发小组合作读书,思考:

  小青蛙是怎么弄明白这是回声的?妈妈不但告诉了小青蛙这是回声,还做了一个小小的实验,谁来说说这个实验是怎么做的?从青蛙妈妈的话里,你知道了什么?

  教师可以提供如下的提示:(出示句子,引导学生填空。)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一颗石子,河里,河水被激起(

  )。波纹,又一圈圈地回来。

  (抓住课文的主要线索,突出重点部分,引导学生通过分角色朗读,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初步了解了回声现象。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语言表达水平。)

  3、教师运用多媒体或图片等,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学生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根据自己的理解,结合课件或图片,同桌或与周围的同学互相讲解。

  教师也可以根据本班学生实际选择如下方式进行提示:(1)声音的碰到桥洞的,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啦。这返回来的声音就是(

  )。(2)你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吗?

  拓展

  1、出示句子:暑假里,妈妈带着小明大山里去游玩。她们来到山顶上,小明对着大山喊:“喂,我来啦!”对面的大山也喊了起来:“喂,我来啦!”小明感到非常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____。”

  小朋友都来做小明的妈妈,对你的同桌说说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呀?

  (训练学生语言,发展学生思维,巩固学生对回声现象的认知。)

  2、平时生活中你认为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关于声音还有许多奥秘,同学们课下去寻找吧!

  伴教锦囊:

  相关链接:

  (1)回声是指声音在向远处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发生反射的现象时,被障碍物反射回来的声音。

  (2)如果回声到达人耳比原声晚0.1s以上,人耳就能把回声和原声区分开;若不到0.1s,回声将与原声混在一起,使原声加强。因此利用人耳听的这种特点可以实现回声测距。在计算障碍物的距离时,由于人(或者人附近的物体)发出的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等于回声返回到人耳的时间,利用人听到回声与原声的时间差除以2得到原声到达障碍物的时间。再利用专用的公式,即可算出人体到障碍物的距离。一般可以通过回声测定海底的深度、冰山的距离、潜水艇的远近、前方山崖的距离等。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6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了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录像带;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体会美感的伴奏带;设计引导性问题。

  2、教学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自然界里有许许多多美妙的声音,你们想听一听吗?(生:想)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小朋友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能听到回声呢?读了课文后你就能知道了。

  二、创设愉悦空间,激起学生学习兴趣

  〖初读课文认字〗

  1、学生自读课文,自己解决不认识的字。

  2、检查认读情况。

  3、放伴奏带老师范读课文,学生仔细倾听,熟悉课文,巩固生字。

  4、看动画,进一步熟悉课文,然后自由读课文,指名读,开火车读。随时纠正错字。

  三、通过几种朗读方式,让学生感知文中所描述的小青蛙思想感情的变化

  〖学生置疑〗

  1、小青蛙听到了哪些声音?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哪听到的,妈妈是怎样回答小青蛙提出的问题的?

  2、学生带着问题默读,把有关的句子划下来。

  3、学生就以上问题分组讨论。

  4、学生汇报(精选四五段)。

  ⑴ 学生互相说一说对回声的理解。

  ⑵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① 观察水的变化。

  ② 口述水的变化。

  ③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的物品,所做的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 扔—投 河岸—盆壁。”

  ④ 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 、 扔 、 河 、岸 、碰”等字,并进行字义理解。

  ⑶ 通过小组内交流,并根据学生喜新求变、活泼好动的天性以及形象思维为主的特征,把实践的主动权交给学生,合作动手做实验,激发兴趣,调动思维、让其在生动、活泼的课堂形式中自然地达到“以做促读”的目的。

  ① 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孩子的疑问,它的话应该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要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②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它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稍慢。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再比较读──齐读──回读。

  5、以读为主,通过各种朗读,指导学生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课文内容,在多读中悟情。

  (分角色感情朗读,有条件的可以指导自编自演课本剧。)

  6、指导写字。

  7、实践活动。

  ⑴ 回家后用脸盆做一个实验,观察水波碰到盆壁又荡回来的样子。

  ⑵ 到山谷或空矿的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让同学们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回事,并感受大自然的赐予的美妙的声音。

  四、总结全文,回味欣赏。(略)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7

  【教学要求】

  1、学会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句的意思。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3、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4、结合有关内容,培养学生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为什么是回声和形成回声的原因。

  【教具准备】

  教学挂图或投影片,生字新词卡片。

  【教学时间】

  三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激发兴趣

  同学们,你们听到过回声吗?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儿能听到回声?今天我们学习一篇课文,看看课文是怎么讲的。

  二、初读课文,粗知课文内容

  初读课文。

  要求:

  1、借助拼音读准字音。

  2、标出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

  3、找出图文对应的段落。

  二、再读课文,思考问题

  1、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2、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样说的?

  三、检查初读效果

  1、检查生字词的读音。

  2、指名学生分段读课文。

  四、布置作业

  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复习检查,巩固练习〗

  1、认读生字和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2、指名朗读课文。

  〖细读课文,理解内容〗

  一、指名读第一自然段

  1、回答下面的问题:

  ⑴ 这一段有几句话:讲的是什么?

  ⑵ “倒影”是什么意思?(结合图的理解)

  ⑶ 课文中把什么比作大月亮?(把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成的圆形比作大月亮)

  2、指导朗读描写美丽景色的第二句话,注意句间停顿。

  3、齐读第一段。

  二、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指名学生读第二自然段,并引导学生划出与问题有关的词语。(桥洞底下)

  提问:

  1、小青蛙看到周围美丽的景色,高兴得叫起来。“周围”指什么地方?“美丽的的景色”指什么?结合图(一),联系课文第一段说明。

  2、小青蛙“呱呱呱”地叫起来,这时,它听到什么?要求学生用自己的话回答,训练学生口头表达能力。

  3、齐读第二段。

  三、默读第三自然段,思考回答

  小青蛙为什么很奇怪?它是怎么问妈妈的?

  1、指导朗读第三自然段,要用适当的语气朗读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话。

  2、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一段写的是什么。

  四、图文对照。理解第四、五自然段

  1、默读第四、五自然段,观察第二幅插图,思考:青蛙妈妈带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说了什么?

  2、图文对照,引导学生理解小青蛙问妈妈,妈妈是怎样做,怎样说的?课文是怎样具体描写的?(引导学生从课文中画出有关的句子)

  3、借助图(二)理解画出的句子。

  4、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第四、五自然段。

  5、分角色朗读四、五自然段。

  6、填空练习

  ⑴ 青蛙妈妈捡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激起一圈圈,碰到河岸,又一圈一圈地回来。

  ⑵ 青蛙叫的声音的,碰到桥洞的( ),也要回来。

  7、引导学生说一说:

  ⑴ 结合课文内容讲讲“荡”和“返”的意思。

  ⑵ 什么是“回声”?你曾在什么地方听见过回声?(用自己的话说)

  五、齐读最后一段

  理解“小青蛙又游回桥洞里,呱呱地叫个不停”这句话的意思。

  〖总结全文,点明课题〗

  〖作业〗

  1、练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完成课后练习第二题。

  第三课时

  一、练习朗读全文

  1、指导读好句子末尾的助词,如:啊、吧、哩、啦等。

  2、采用多种形式练习有感情地朗读。

  3、揭示学生注意小青蛙的思想感情的变化:先是看到美景很高兴,要用赞美的语调读得稍慢些;再是听到回声很奇怪,要用问话的语气读;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非常高兴,读的节奏要稍快些。

  青蛙妈妈的话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

  二、识记生字字形

  1、读生字词卡片。

  2、分析、记忆字形。

  重点指导“藏”和“荡”。“藏”:上面是草字头,下面先写“厂”字,“荡”:上面是草字头,下半部左边是三点水,右边的“扬”是一笔,不要写成两笔。

  三、指导正确书写

  四、练习用生字口头组词,加深对字义的理解

  五、填上合适的词语

  半圆的欢快地

  美丽的高兴得

  六、布置作业

  1、读课文。

  2、阅读《看浪花》。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8

  一、读读写写

  小河上有座石桥。

  ____有____。

  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

  ____带________。

  二、读读抄抄

  选几个词语抄下来:

  花纹 波纹 围巾 周围 包围

  山洞 桥洞 倒影 倒退 倒水

  河岸 岸边 游泳 游戏 秋游

  三、涂一涂

  把本课要认的字涂上颜色,看一看是什么?

  四、游乐园

  神奇的数字组图

  想一想,运用这些数字还能画什么?聪明的你快快创作吧!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9

  【教学要求】

  1、学会本课5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语句和由熟字组成的新词。

  2、理解课文内容,能根据课文中的句子展开想象,从而懂得回声形成的原因。

  3、 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和难点】

  理解青蛙妈妈的话,弄懂回声形成的原因。

  【教前准备】

  多媒体教学平台。

  【教学时间】

  两课时。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和要求〗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略)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

  理解课文,知道什么是回声形成的原因;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回声》,请同学们把课题齐读一遍。读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一、学习第一段

  1、放录像,相机理解“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

  2、指导读出景物的美。

  二、学习第二段

  1、看录像,说说:在这个美丽的桥洞下发生了一件什么事?

  2、自由读第二段,把写小青蛙听到的声音的有关句子画出来,思考:这些声音是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听见的?

  3、讨论上述问题。

  4、指导朗读小青蛙说的话,注意两次语气的不同。

  三、学习第三段

  1、指名朗读,找出写小青蛙这时心情的语句。

  2、理解“奇怪极了”的意思。

  3、引导想象: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些什么?

  4、小青蛙又是怎么做的?

  5、指导有感情朗读小青蛙妈妈的话。

  四、学习第四段

  1、指名读。

  2、说说: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3、找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4、讨论:这几个表示动作的词还可以换成哪些意思相近的词语?

  5、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6、看录像,理解:“激”、“荡”。

  7、师生共同用板画再次理解“激”、“荡”的意思。

  8、齐读,小结:这一段主要告诉我们什么?

  五、学习第五段

  1、指名读青蛙妈妈的话,思考: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几句话?用序号标出来。

  2、青蛙妈妈第一句说了什么?

  3、自由读2、3句,思考:为什么说小青蛙的叫声就像这水的波纹呢?

  4、放录像,想象声波碰到洞壁返回来的现象。

  5、讨论:声波与水波有什么相像的地方。

  6、联系生活实际理解“返”。

  7、齐读青蛙妈妈的话。说说小青蛙是怎样听见自己的声音的?

  8、分角色朗读这一段。

  9、小结:青蛙妈妈投石击水是为了说明一个什么问题?

  六、 学习第六段

  1、自由读这段。

  2、放录像,欣赏小青蛙的回声。

  3、小青蛙现在的心情怎样?(理解“欢快”)

  4、它这时的高兴与它刚来到桥洞时的高兴一样吗?

  5、有感情朗读这一段。

  〖总结全文〗

  1、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2、指名两同学角色表演四、五段内容,说说还在哪些地方可以听到回声?是怎样产生的?

  3、口头填空:

  回声就是声音的_______碰到________返回来的声音。

  4、师讲述回声在现实生活中的作用,激发学生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

  〖复习巩固〗

  1、有感情地朗读全文。

  2、完成课后作业第2题。

  〖板书设计〗

  回声

  奇怪 水波 河岸 高兴

  荡

  一蹦老高

  明白 声波 石壁 欢快

  返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0

  学习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8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材简说:

  捧读本文,一种亲切感油然而生。小时候,很喜欢钻到空房子或是到空旷的山谷中,拉长嗓音不停地大叫,然后就能听到回声;在享受那令人莫名而兴奋的空谷回响的同时,总有一股好奇劲儿:“你是谁?谁在学我说话?”得到的回答更加令人兴奋而莫名:“你是谁—谁—谁──谁在学我说话—话—话──”

  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也一样,他的叫声引来了另一只“小青蛙”,还调皮地学他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了回声的原理。

  这篇科学童话是否也把您带回那充满童趣的孩提时代?让我们和孩子们一起诵读,重温一下那美妙的旧梦吧!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1

  一、教材简析

  《回声》是小学语文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课文用生动浅显的语言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课文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充满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增加了学生对大自然现象了解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二、教法、学法

  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的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语文教育应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根据新课程理念精神和二年级学生的生活实际,本次教学通过实验演示创设一定的情境,以做促读,以读促思,读悟结合,来组织教学,多方位组织、点拨,引导学生通过朗读、观察、想象、小组学习等活动,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交流、合作,提高阅读能力。突出了教师的主导作用以及学生的主体地位。

  三、教学目标(第二课时)

  1、学习默读课文,能联系上下文或生活实际理解“波纹”、“激起”、“荡回来”等词语意思。

  2、能抓住“奇怪”、“高兴”等词语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能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四、教学重点难点

  理解妈妈说的话,懂得水的波纹与声音的波纹的相似点,初步了解回声的成因。

  五、课时安排

  本课分两课时教学。

  第一课时:学会五个生字,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二课时: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回声的成因。

  六、教学过程(第二课时)

  (一)创设情境,谈话激趣

  1、同学们,在上新课之前,老师先请你们看一段录象:用用你的小耳朵。仔细听。

  (播放课件:一位小朋友爬上山顶,对着高山喊:“我来啦!”“太美了!”山谷中出现相应的回声:“我来啦!”“太美了!”)

  (创设情境直奔主题,拉近学生与课文内容的距离,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学习愿望,引入 课文学习。)

  2、教师提问:同学们,刚才在录象片段中听到了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么有趣的现象呢?

  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篇有趣的课文《回声》(板书课题)

  3、学生据题质疑:看了课题,你想知道什么?

  学生在初读 课文时不难发现一些问题,教师应把注意力引导到这两个问题上来:回声是什么声音?在哪里能听到回声?

  (学生提出的问题其实就是本节课重点要解决的问题,改变了学生在不明白教学目标的情况下跟着老师指挥棒转的现状。因题质疑,培养了学生思考、提问的能力。选择一些具有思维价值的问题,以激发学生进一步探讨的欲望和兴趣)

  下面请同学们带着问题自己读课文。

  (二)学习1、2段

  教师过渡:有一天,一只小青蛙跟着妈妈出去玩,发现一只小青蛙在跟他学说话呢。小青蛙在什么地方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他说话呢?

  1、指名读第1、2段,思考问题,读后回答。

  2、指导有感情地朗读。利用插图体会比喻句的用处,指导读出环境的优美。

  (三)创设情境,朗读感悟3——6段

  1、引读第三段。小青蛙奇怪极了,就去问妈妈:——。妈妈笑着说——。

  2、妈妈是怎么做的?又是怎么说的?请同学们默读第4、5段,用——画出妈妈怎么做的句子,用     画出妈妈说的话。

  3、学生读完后四人小组交流讨论

  4、汇报

  (1)投影出示句子,引导填空。

  青蛙妈妈(  )起一颗石子,(  )进河里,河水机激起一圈圈(  )。(  )碰到河岸 ,又一圈圈 地(  )回来。

  (2)实验演示。观察水的变化,并说说水的变化。相机理解“激起”、“波纹|”、“荡回来”的意思。

  (3)运用多媒体课件,进一步解释声波,加深对回声现象的理解。

  (4)说说对回声的理解,同桌互讲。教师可出示以下两种方式供学生选择练习说话。

  声音的(  )碰到桥洞的(  ),要(  )回来。这样,小青蛙就能听到(  )啦。这返回的声音就是(  )。

  用因为------所以------的句式说说为什么能听到自己的回声了。

  (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在课堂教学中,应激发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鼓励学生选择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通过动手实验、合作讨论、完成填空等活动,激发了学习兴趣,调动了学生思维,让其在活泼、生动的形式中初步了解回声的现象。培养了合作交流能力,提高了阅读理解和表达能力。)

  5、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自读、比赛读、分角色读等,抓住“奇怪”、“高兴”“笑着”等词语引导学生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读后评议。

  (通过朗读,指导在读中感悟课文,理解内容,在读中悟情。)

  (四)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1、课件再次展现课前播放的情境,引导讨论:现在,你知道回声是怎么一回事了?

  (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懂得回声的原理,进一步体会回声的奥妙。)

  2、平时生活中你在哪里还可以听到回声?你能来解释一下吗?

  3、小结:大自然是非常奇妙的,关于回声有许多奥秘,有兴趣的同学课后可以通过多种途径去寻找答案。

  (五)实践活动

  到空旷的山谷或房子内喊两声,听听自己的回声。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让学生充分体验回声是怎么一回事,感受大自然赐予的快乐。)

  (六)板书

  根据回声形成的原理,设计板书如下:

  回声

  碰到

  波纹————石壁

  返回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2

  设计理念:

  小时候,我们曾在空房子里或山谷中,听到过奇妙的回声。那时,一种莫名的兴奋涌上心头。探索科学的兴趣,就在这神奇的发现中自然而然地产生了。现在,我们捧读课本,与学生一起诵读,体验小青蛙的快乐、奇怪,体会青蛙妈妈的亲切、智慧。本着“让学生在学习中收获快乐,让我们自己在教学中回味童年。”的理念,我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

  教学目标:

  1、巩固练习要求会认的6个生字。会写“倒、圆、游、围”四个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欢快、奇怪、亲切的语气。

  3.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有感情朗读课文,读出不同人物的不同语气。

  教学难点:让学生读懂声波和水波一样,碰到障碍物就会返回来产生回声。

  教学过程:

  一、激发情趣、揭示课题:

  同学们,喜欢看动画片吗?今天老师给同学们带来了一段有趣的动画片,请同学们边看边想:动画片中的小白兔听到的是什么声音?通过上节课的学习,同学们都已经知道了回声是一种非常有趣的自然现象,而且大家都想弄明白它到底是怎么形成的。那么今天我们就继续来学习第31课《回声》。

  二、引生入境、复习生字:

  大家知道,课文中有一只活泼可爱的小青蛙,还有一位慈祥的青蛙妈妈,现在青蛙妈妈要带小青蛙去一个非常美丽的地方玩,你们想不想去?不过青蛙妈妈说了,想去的孩子得先读出荷叶上的字词。(复习学过的六个生字,及相关的词语。)

  三、指导朗读,突破重难点:

  (一)进入情境,体会景美

  你们真是一群聪明的孩子,现在请大家闭上眼睛,我们随着青蛙妈妈出发啦!大家一起走在田间的小路上,忽然听见了哗哗的流水声,啊!到地方了!快看看,你都看到了什么?(出示课文插图)看到这样美丽的景色你想说什么?

  课文中第一自然段就向我们描述了这个美丽的地方,谁想把对这里的赞美通过你的朗读来表达出来?

  在这个自然段中有两个需要我们会写的字呢!(指导书写:圆、倒。强调生字在格中的占位)

  (二)抓住标点,体会心情

  1、小青蛙跟着妈妈游到桥洞底下了,他看到这美丽的景色可高兴了,你们听,他在说什么?

  出示:“呱呱呱,多好看啊!

  你是谁?你在哪儿?“

  (启发学生读出小青蛙欢快和奇怪的语气。)

  2、谁想来表演这只小青蛙?谁想来表演那只看不见的小青蛙?咱们一起来看看,看不见的小青蛙是怎样学小青蛙说话的。学生评价。

  3、站着的同学来表演小青蛙,坐着的同学来表演看不见的小青蛙。

  采访:刚才你们说第一句话时有人学你,现在说了第二句话,又有人学你,你心里怎么想的?

  是啊!小青蛙觉得奇怪极了,所以他跑去向妈妈请教,谁来读读他问妈妈的话?(指导读出奇怪的语气。)

  (三)抓住动词,揭示方法

  1、导:青蛙妈妈听了小青蛙的话是怎样做的呢?自己读读课文第四自然段。

  2、老师找到了一个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跳”你还能找到吗?

  老师来读这段话,同学们来做做青蛙妈妈的动作。

  3、大家快看,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练习:青蛙妈妈着小青蛙到河崖上。她起一颗石子,进河里,河水被起一圈圈波纹。波纹到河崖,又一圈圈地回来。

  小结:作者用一连串的动词写出了青蛙妈妈的动作和河水的变化,所以我们在说话和写话时,也可以用上连续的动词把意思表达得更准确。

  (四)抓住因果关系,突破难点

  1、导:水的波纹和桥洞里的回声有什么关系呢?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咱们一起来听听它是怎么说的。(听青蛙妈妈的讲解)

  2、你觉得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妈妈?能用一个词来评价一下吗?(和蔼可亲、亲切)是啊,妈妈对孩子说话就是亲切的,你能像青蛙妈妈一样也用亲切的语气来读读这段话吗?

  3、小青蛙听完妈妈的话高兴吗?是啊,他高兴得一蹦老高。谁来读读他的话?

  4、同桌之间互相扮演青蛙妈妈和小青蛙,注意他们说话时的不同语气。

  5、指一对同桌来表演。课件演示回声的形成。能不能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小青蛙为什么能听见回声?

  小结:明白了为什么,得到了知识,让小青蛙感到无比的快乐,接下来他又去做什么了呢?谁来读读课文最后一段?(桥洞底下又响起了欢快的叫声)就让我们再次齐读一下课文的最后一段,再一次体会小青蛙那快乐的心情吧!

  四、生字迁移、巩固识字:

  老师把这篇课文编成了一首小儿歌,里边藏着这篇课文中所有要求会认的字。看谁能正确地读出来。

  (小青蛙“呱呱”叫,听到回声好奇怪。妈妈带它跳上崖,扔下石子做实验。波纹圈圈去扩散,碰到崖边又返回。小青蛙,开心哩,蛙声回声连成片。)

  五、举一反三、指导写字:

  这课还有两个字我们没有写,一个是游,一个是围。游字的结构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倒”)围字和哪个字是一样的?(“圆”)写这两个字时还要注意些什么?书写练习。

  六、拓展阅读、启发思考:

  你还在哪些地方听到过回声?讲讲当时的情景。相信同学们都明白回声是怎么回事了,可是在回声中还有许多奥秘呢,感兴趣的同学可以读读这篇文章《山会说话吗》相信你会从中了解更多有关回声的知识。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3

  教材简析

  《回声》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二年级上册第31课。这篇科学童话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物理现象—回声,本文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也能增加学生对大自然现象探索的吸引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学生分析

  本课是二年级的语文课,涉及到的是自然当中一种普通物理现象,但大多数学生对回声知识了解的不够多,多数学生不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因此,课前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学生可结合简单的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表达自己对回声的认识。还可借助图片多媒体等手段让学生了解回声是怎么回事。

  教学目标

  1、认识6个汉字,会写8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要读出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3、可联系上下文读懂课文,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激发学生探索科学的兴趣。

  4、通过朗读课文感受祖国语言的美,体会文中展示的奥秘,展开想象,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教学重点

  读懂课文和词句训练。

  设计思路

  1、本次教学通过创设一定的情境,采用边读边悟组合式教学。在教学中,多方位、多角度组织、引导、点拨、使学生在自主学习的基础上合作,交流。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在小组讨论中学会语言合作。

  2、课前布置学生到大自然中去寻找、去体会回声,课堂上大家交流,让每个学生积极参与,锻炼口头语言的表达能力。

  教学准备

  1、课前准备。

  (1)教师准备: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设计识字的相关课件,创设一定的情境;设计引导性问题。

  2)学生准备: 收集有关回声的资料;预习课文;自己尝试学习生字;查阅相关资料,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师:呱呱……青蛙宝宝们好!我是你们的青蛙妈妈,今天妈妈就为你们带来好看的动画片,想看吗?

  生:想看。

  (师播放回声的录音)

  师:告诉妈妈,你们听到了什么?

  生:(各抒己见)

  师:这就是回声(板书课题)

  师:宝宝们还在哪儿听到过回声呢?

  生:(各抒己见)

  师: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宝宝们读了课文就知道了。宝宝们如果读课文时遇到不认识的生字宝宝怎么办?

  生:看拼音识字。

  生:问同学。

  生:┉┉

  师:宝宝们真有办法,那如果遇到难读的句子怎么办呢?

  生:自己多读几遍。

  生:跟着会读的同学读。

  生:┉┉

  师:宝宝真聪明,那大家开始吧!妈妈相信你们都是最棒的。

  (学生自己自由读课文约两遍)

  二、初读课文识字.

  师: 刚才宝宝们读课文时认识了很多生字宝宝,大家和他们打个招呼吧 !

  (师出示生字卡片,先点名认,并组词,再全班齐认)

  师:天气太热啦!生字宝宝们都把帽子取掉后躲到了美丽的花骨朵中!你们还认识他们吗?(出示生字课件)

  (去掉拼音开火车识字)

  师:生字宝宝们真淘气,他们想和大家捉谜藏呢!他们又藏到了课文里,你们还认识他们吗?下面请大家自由的读课文,把藏有生字宝宝的句子多读几遍。

  (学生自由读课文,师巡回指导)

  师:青蛙宝宝们读的真好,你能读给你的小伙伴听听吗?

  (同桌相互读课文,纠正读错的地方)

  师:宝宝们愿意把你们自己认为读的最棒的句子读给妈妈听吗?

  (点名读,师根据读的情况随机指导)

  师:宝宝们读的真棒,你们觉得哪些句子读不好,让妈妈帮帮你们吧!

  (点名说读不好的句子,师随机指导,有意识准备几个疑问句及长句子,重点指导疑问句的读法及长句子的停顿等)

  三、理解课文内容.

  师:宝宝们读的真流利,妈妈太高兴啦!想带你们到小河边去玩(出示课件1)瞧!小河上有座桥。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象一个大月亮。宝宝们感觉怎样?

  生:多好看哪!

  师:是呀!多好看哪!有一只小青蛙也看到这美丽的景色,他也高兴的叫起来了,听,他在说什么呢?(出示课件2)

  生: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你还听见了什么?

  生:我还听见另一只小青蛙也在叫:“呱呱呱,多好看哪!”

  师:哎呀,这好象和我们刚才看的动画片里的回声一样,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那只小青蛙好奇怪,宝宝们也一定很奇怪吧!下面请宝宝们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然后按照书上说的来做个实验吧.,一定会有所发现,不过妈妈有个要求,要听组长宝宝的安排,还要认真的观察。

  (学生做实验)

  师:宝宝们请坐好,你们发现了什么?

  生:我发现石子扔进水里会有一圈一圈的波纹.

  生:我看见那一圈一圈的波纹碰到盆壁又回来了.

  生:......

  师:宝宝们观察的真仔细,我们再来看看青蛙妈妈做的实验吧,大家可要认真看哟!(出示课件3)

  师:宝宝们看见了什么?哪个宝宝向大家介绍一下.

  生:(各述己见)

  (师根据生说的出示第四自然段的文本课件)

  师:重点指导用介绍的语气朗读第四自然段.

  师:刚才宝宝们自己做了实验,也看了妈妈做的实验,妈妈知道宝宝们很聪明,对回声都有所了解啦,哪个宝宝能把自己的想法说给大家听听?

  (生各抒己见,并根据学生的描述再次出示课件2)

  师:这就是妈妈要给宝宝们说的。(出示的第五自然段文本课件,并范度)

  师:宝宝们,你们觉得妈妈说的好吗?

  生:好!耐心,亲切。

  师:哪个宝宝想模仿一下耐心而亲切的妈妈给其他的小宝宝讲讲。下面请宝宝们自由练习一下吧 !

  (生自由练读.)

  师:现在我们邀请一位青蛙妈妈上场,谁第一个挑战?

  生:我来试一试.

  师:他读的像吗?

  生:我认为他读的还可以,但语气还是不够耐心,亲切.

  师:你能来试一下吗?

  生:可以.

  (师生共同评议.)

  师:宝宝们,回声究竟是怎么回事呢?你们明白了吗?

  生:……

  (师适时板书波纹碰到石壁又返回来的简笔图.)

  师:宝宝们真棒,自己弄清了回声的知识,高兴吗?

  生:高兴。

  师:把高兴的样子表现给妈妈看看。

  (学生自由表演)

  师:有个青蛙宝宝问我:“妈妈,如果当时我不是在桥洞里叫的.而是就在小河边叫的,我会听到自己的回声吗?”哪个宝宝告诉他?

  生:也许不会,因为他的叫声,不会碰到东西返回来。

  师:是呀!如果声音的波纹没有碰到阻挡的东西,就不会产生回声。

  四、拓展。

  师:宝宝们,妈妈再带你们到溶洞去玩吧,瞧,小熊和妈妈也来了,他们在干什么呢?

  出示句子:小熊的妈妈和小熊来到洞口小熊对着溶洞喊:"啊,好漂亮呀."洞内也喊了起来:"啊,好漂亮呀."小熊感到很奇怪,妈妈笑着说:"_______."

  师:宝宝们,你们能替小熊的妈妈告诉小熊这是怎么回事吗?自由练习一下吧!

  (生各述己见)

  师:大家都是善于动脑筋的好宝宝。今天跟着妈妈知道了很多知识,你们一定还想写今天认识的生字宝宝。

  五、指导书写.

  师:(出示:游  纹)以前妈妈教宝宝们写过好多好多的字,你们观察一下,该怎么写呢?

  生:(观察生字在田字格的位置后发言。)

  师:总结(边写边说)"“纹”的绞丝旁是三笔写成的,当丝作为偏旁的时候,一横就要变成提了,旁边文字的一横要微微向上倾斜。 “游”因为是左中右结构,各部分应该写的瘦长,三个部件紧凑一些。注意最后一个部分,不是反文旁,它下面是个子字。

  师:宝宝们在书上描一个,写一个。写的快的宝宝自己还可以挑选几个写一写。

  (学生写字,教师巡视)

  六、总结课文

  师:今天宝宝们和妈妈玩的开心吗?和妈妈玩,你们有什么收获?

  (生回答。)

  师:你们今天表现的真是顶呱呱.

  七、实践活动.

  师:宝宝们回家后可以到大山脚下或空房子里去体验一下回声。

  教学反思:

  这篇科学童话借小青蛙的遇到的“问题”和青蛙妈妈的讲解向学生展示了一个生活中常见的物理现象----回声。课文语言浅显,情节生动,引人入胜,内容充满童真童趣,读起来有一种亲切感。教学中应从文章内容和学生实际出发,通过多形式的朗读,理解课文内容,提高阅读能力,激发学生探索科学奥秘的兴趣。大多数学生对于回声的了解只停留在感性认识的层面,甚至有的同学根本没有这方面的经验。因此,课前教师就鼓励学生到大自然中去体会,丰富学生的感知。教学中应引导学生充分阅读课文,联系生活经验,运用图片或多媒体等手段,揭开回声的奥秘。

  (diyifanwen.com 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课文题目)此文转载于网络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4

  一、激趣导入  。

  师:《板书“声”》同学们看这是什么字?

  生:“声”。

  师:平时同学们听到过什么样的声音?

  生:河水流动的声音。

  生:鸟的叫声。

  生:小提琴声。

  师:同学们说得都很好。平时,我们听到过各种各样的声音,今天学的课文题目又是什么呢?(板书“回”)

  生:齐读课题。

  师:看到课题同学们想知道什么?

  生:我想知道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

  生:我想知道回声是什么。

  师:好,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自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遇到生字多读几遍,并在自然段前面标上序号。

  二、初读感知。

  (出示生词卡片)学生认读。

  师:课文有几个自然段?

  生:课文有六个自然段。

  师:下面请同学分段读课文,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篇课文主要讲一件什么事?

  生:这篇课文讲了小青蛙跟着妈妈到桥洞里听到回声的事。

  师:那回声是怎样产生的呢?我们来逐段学习课文。

  三、细读感悟。

  师:谁来读第一段?其余同学边听边想:这段告诉我们什么?

  生:读第一段。

  生:这段告诉我们小河上有座石桥。

  师:(出示挂图)这就是书上说的那座石桥,书上还告诉我们什么了?

  生:半圆形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

  师:哪位同学指着图说一说什么像个大月亮?

  生:(指图说)。

  师:你觉得这里的景色怎么样?

  生:这里的景色非常优美。

  师:谁能用赞美的语气读这一段?

  师:就在这儿发生了一件有趣的事,什么事呢?请同学们读第二、第三段。

  生:小青蛙发现有一只小青蛙在学它说话。

  师:它是在什么地方发现的?

  生:在桥洞底下发现的。

  师:(演示小青蛙和妈妈游到桥洞底下)这只小青蛙都学它说什么话了,同学们默读第二段,边读边把话画下来。

  师:我们把当时的情景读出来好吗?谁当小青蛙?谁当学话的小青蛙?大家仔细听他们是怎样读的。

  师:大家想一想青蛙说的两次话语气一样吗?为什么?

  生:不一样,他说的第一次话是赞美的语气,第二次话是问的语气。

  师:你从哪看出来的?

  生:从标点符号看出来的,是感叹号。

  师:说明他心里怎么样?

  生:第一次心里高兴,而第二次话是问号说明他心里很奇怪。

  师:请同学们再来读,注意语气的不同。

  师:这时候,小青蛙心里会想什么?

  生:哪里来的一只小青蛙在学我说话?

  生:那只小青蛙到底在哪啊?

  师:对,所以书上用了个什么词?

  生:奇怪极了。

  师:(板书“奇怪”)大家想一想:“奇怪极了”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奇怪。

  师:对,那他是怎样做的?

  生:他去问妈妈。

  师:谁读一下他问妈妈的话?

  师:我们也跟着青蛙妈妈一起去看一看吧。谁读第四段?

  生:(读第四段)。

  师:青蛙妈妈是怎样做的?

  生: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她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我们一起来找一找写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老师先找到了跳到岸上的“跳”字(演示),大家再找一下,还有表示动作的词吗?

  生:捡起的捡,扔进的扔。

  师:对,大家拿起笔,把这三个字点上小黑点。

  师:大家一起表演一下怎样叫捡起石子扔进河里。

  生:(表演)。

  师:对,就这么一扔,河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请大家看录像(石子激起波纹,又荡回来)。你刚才看到了什么?谁能起来说一说。

  生:有人扔进河里一颗石子,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荡回来。

  师:(板画,河水激起波纹)在什么情况下荡回来?

  生:碰到河岸又荡回来。

  师:(板画,又一圈圈荡回来)同学们想一想,如果离着河岸很远,会荡回来吗?

  生:不会。

  师:(指学生读这一段),学了这段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水的波纹碰到河岸会荡回来。

  荡

  师:(板书,水波河岸)青蛙妈妈为什么要这样做呢?请同学读第5段。

  生:(读第5段)。

  师:谁愿意读青蛙妈妈的话?其余同学边听边想青蛙妈妈说了几句话?

  生:(读)。

  生:青蛙妈妈一共说了四句话。

  师:第一句话告诉我们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告诉我们什么?

  生:叫声像水的波纹。

  师:下面我们就学着青蛙妈妈的样子指图说一说。(师边指图边范读)。

  生:(指图说)。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说他们像呢?请同学读一下第2、第3句话。

  生:(读)。

  师:老师把这二句话写到了小黑板上(出示),谁再读?

  生:(读)。

  师:谁来说一说他们哪儿像?

  生:碰到一个地方都要返回来。

  生:水的波纹碰到桥洞要荡回来,,声音的波纹碰到石壁也要返回来。

  返

  师:(板书声波石壁)同学们想一想,荡回来的“荡”是什么意思?

  生:是弯弯曲曲的。

  师:你的意思对了,但说的不准确,我们说水波是一上(一下),一起(一伏)。

  师:对,一起一伏地在动。大家再想想返回来的“返”是什么意思?

  生:比如说有个人出去有事,想起忘拿东西了,再回去就是返。

  生:“返”就是回来的意思。

  师:下面我们加上动作说说这句话。(师示范),谁愿学着老师的样子说一说?

  生:(加动作读)。

  师:青蛙妈妈第4句话又说了什么呢?谁来读?

  生:(读)。

  师:想一想:小青蛙又一次听到的声音我们叫它什么?

  生:回声。

  师:对,我们就叫它回声。谁来把青蛙妈妈的话完整地读一下。

  生:(读话)。

  师:小青蛙是怎样听到回声的?同桌互相说一说,再请一位同学上来指着图说一说。

  生:小青蛙在桥洞里面叫,声音的波纹碰到桥洞的石壁又返回来,小青蛙就听见自己的声音了。

  生:……

  师:同学们看来都明白这个道理了,那小青蛙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从哪看出来的?

  生: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高兴地说:“妈妈,我明白了,这就是回声吧!”

  师:大家看图,小青蛙高兴地一蹦老高(演示),你说他现在心情怎么样?

  生:它非常高兴。

  师:是啊!很兴奋,高兴得都蹦起来了,想想这句该怎样读呢?

  生:(读)。

  师:最后一段又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读第六段)。

  生:小青蛙又回到桥洞里叫了。

  师:他又回去了,还告诉我们什么?

  生:他叫个不停,还听到一片呱呱的回声。

  师:好,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听听小青蛙的回声。(放录音)你觉得小青蛙现在心情怎样?

  生:很高兴。

  生:很快乐。

  师:对呀,从哪个词看出他很高兴,很快乐?

  生:欢快。

  师:“欢快”是什么意思?

  生:非常兴奋。

  生:特别高兴。

  师:对,他为什么特别高兴?

  生:因为他明白了回声是怎么回事。

  师:明白了道理,学到了知识感到由衷的高兴。我们就用欢快的语气齐读最后一段。

  生:(齐读)。

  四、总结拓展。

  师:学了这课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我知道了回声是什么?

  生:我知道了声音碰到非常硬的物体会返回来。

  师:好,大家平时听到过回声吗?在什么地方?

  生:在山谷里能听到。

  生:在新家里没放东西的时候,一叫能听见回声。

  师:还从哪儿能听到回声呢?回家以后从课外书中、从家长那里了解一下,并读一读自读课本的33课《山会说话吗?》。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5

  《回声》一文是科学童话故事,因此让学生弄懂这一科学道理是课文的重点、难点。现将课文4——5自然段的课堂实录展示如下:

  师:请同学们默读4、5自然段,同时想一想,妈妈是怎么做,又是怎么说的?

  默读,思考好了,请同学们互相讨论。

  生:妈妈这样做的:她把小青蛙带到岸上,捡起一颗石子,扔进河里。

  师:(追问)小青蛙看到了什么?

  生:河水激起一圈圈波纹,波纹碰到河岸又一圈圈地荡回去。

  碰

  师板书:水的波纹 河岸

  荡

  师:真的是这样吗?我们一起来做个实验,我这里有一个小“池塘”(圆形大玻璃皿)“池塘”里装满了水。哪一位“小青蛙”来试一试。其他同学仔细看,看到了什么?

  (老师把装满清水的圆形玻璃皿放到投影仪上,并请一位同学拿小石子,往水里扔,银幕上明显地出现回波现象。)

  师:现在做个练习P150.2.(1),请同学们先默读一遍,然后自己在书上做。(等学生做好后,指读、评点,同桌互改)

  师:刚才的练习是课文上的内容,比较容易,现在老师再出三道填空看看谁会做。

  生:(默读、指名回答)(1)水的波纹叫(水波)。

  (2)(水波)荡出去,(碰)的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水波)我们叫它(回波)。

  师:青蛙妈妈为什么做这个实验呢?青蛙妈妈是怎么说的?请一位同学读第五小节,其他同学找出有关的句子说一说。回声是怎么回事。

  (学生说,老师板书) 碰

  声音的波纹 石壁

  返

  师:从妈妈的话中,我们知道回声的道理和水波一样。请再来做以下填空?

  生:(答填空)(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

  (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

  (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

  师:小青蛙听了妈妈的一番话,高兴得——生齐答:一蹦老高?

  (什么是老高?一蹦老高看出了什么?他为什么一蹦老高?一连三个追问,让学生知道小青蛙明白回声这一科学道理之后的兴奋的感情。)

  师:那么吗只藏在桥洞里学他说话的小青蛙到底有没有呢?

  生:根本没有,他听到是自己的声音,也就是回声。

  师:齐读4、5段

  《回声》一课教学后记

  《回声》是二年级第四册的一篇科学童话,它以故事的形式使学生获得回声这科学的知识。我针对低年级学生的特点,着重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通过形象生动的手段,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明白这一科学的道理。

  一、导语生动,激发兴趣。

  二年级第四册中《回声》是一篇科学童话,它科学性很强,往往也很枯燥,我一开始打出幻灯借助书中的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一开始就激发了孩子们的兴趣。我说:“这个故事发生在春天,小蝌蚪终于找到了妈妈。(联系已有知识《小蝌蚪找妈妈》的故事,引起学生的共鸣。)它长成一只小青蛙,小青蛙对妈妈说:“妈妈,妈妈,春天真美啊!你带我出去玩玩好吗?”同时出示幻灯(书中第一幅图)问学生,他们游啊游,看到了什么?(结合学习第一小节)使学生明白,并欣赏到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像一个圆圆的月亮,十分美丽。学生此时兴趣盎然,情绪高涨。

  二、多元化手段,突破难点。

  课文《回声》的知识是文章的难点。如果是嘴去讲解,必定单调枯燥、深奥,你讲为准确,学生却不明白课文是怎么回事的。可是水的回波这一知识的理解是讲清回声的关键。只要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回声这一难理解的科学知识也就迎刃而解了。我首先通过读课文,让学生明白青蛙妈妈是怎么做的,在黑板上列出这种回波的关系。

  碰

  水的波纹 河岸 接着我运用幻灯做了个实验,我让全班每

  荡

  一个学生都看清楚了实验,从而轻易解决了难点。用一个玻璃器皿装了满满一缸水放到幻灯上,幻灯上映出了一个小池塘,波光粼粼,我然后用小石子投入盛满水的器皿内,学生很清晰地看到幻灯银幕上水波碰到器皿壁又返回来的现象。这一实验,让学生清晰地明白回波是怎么回事。最后,我联系到回声这一现象,又从实际操作上升到文字的阐述。我出了三道填空题:(1)声音的波纹叫(声波)。(2)(声波)传出去(碰)到石壁又返回来。(3)返回来的(声波)叫它(回声)。学生对这个问题从水波入手,从幻灯实验入手,由不懂到懂,由不理解到理解,学生轻松自如。

  三、扣紧词句,扎实训练。

  在弄明白回波的道理,突破难点的同时,我哈注重加强语言文字的训练。

  1. 结合幻灯 欣赏佳句

  “半圆的桥洞和水里的倒影连起来,好像一个大月亮。”学生理解了倒影的半圆和桥半圆形成一个“圆圆的”形状,像大月亮。通过让学生说“圆圆的”,体会形状之美。大月亮在红花绿叶之中,清澈湖水之间,真美啊。再让学生体会所处环境的美。最后指导学生有感情朗读此句,体会语言之美。

  2. 换关键词 理解句子

  “桥洞里响起一片呱呱的回声。”我问学生,把“一片”改成“一阵”行吗?(学生说:不行)我紧接着问:为什么?学生通过讨论理解到因为青蛙叫个不停,事业不断产生回声。回声是“一阵接一阵”连成“一片”,通过这种练习,学生不仅弄清了句子的含义,也知道了一字之差所表达的含义发生变化,所以要准确地运用语言文字,表达含义。

  四、重视朗读。

  这篇课文的教学中,我重视朗读的训练。首先范读,给学生一个总体的印象,然后每小节都进行朗读,采用不同形式读,提出不同的要求。如第二小节,我采用分组读扮角色,1、2组扮小青蛙,3、4组扮藏起来的小青蛙。指导学生读出青蛙高兴得大叫的语气。在朗读中,也模拟出当时的情境,使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在教学中,我运用了幻灯、实验、练习等多种教学手段,轻松地点出了难点,也扎实地训练了语言文字和朗读。学生明白了回声的道理,也体会了童话故事的语言之美。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6

  【片断】

  第四、五段教学。

  【教学思路】

  实验演示,突破难点。

  1、思考:青蛙妈妈带着小青蛙跳到岸上以后做了什么事?请大家默读第四段,用笔画出表示青蛙妈妈动作的词语。

  2、演示解疑。(课件或投影)

  ⑴ 观察水的变化。

  ⑵ 口述水的变化。

  ⑶ 朗读课文第四段,并指导学生将文中的词语和老师实验时所用物品、所做动作的词语加以比较,捡—拿、扔—投、河岸—盆壁。

  ⑷ 结合词语比较,记认“捡、扔、碰、圈”等字,并相机进行字义的理解。

  3、朗读感悟第五段:

  ⑴ 指导朗读青蛙妈妈的话。

  青蛙妈妈是在解答小青蛙的疑问,要读出耐心、亲切的语气,节奏应该稍慢。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⑵ 小青蛙听了妈妈的话恍然大悟,他非常高兴,要读出欢快的语气,节奏要稍快。

  自由练读──指名读──范读或领读(如果学生读不好)──练读──指名读──齐读。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篇17

  一、教材分析

  1、教材简说

  《回声》是一篇生动形象的科学童话。文中配有插图。本课的主人公小青蛙,它不明白为什么有一只小青蛙在调皮的学它说话。在青蛙妈妈投石击水,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小青蛙才明白回声的原理。小青蛙的思想感情是随着对回声的认识而变化的。要引导学生读出变化的语气。同时激发孩子学科学、爱科学的欲望。

  2、教学目标。

  (1)、知识目标。

  ①巩固“呱”“哩”等6个生字,会写“圆”“围”两个字。②初步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③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2)、能力目标。

  ①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独立思考、分析问题的能力。

  ③培养学生自主读书,小组合作探究的能力。

  (3)德育目标

  体会学习语文的乐趣,激发探索科学的兴趣。

  (4)、创新目标。

  ① 培养学生再造性想象,创新精神和创新思维。

  3、教学重点、难点。

  (1)、教学重点

  ①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读出赞美、奇怪、欢快、亲切的语气。

  ②感悟“捡”“扔”“激”“碰”“荡”等词语的用法。

  ② 圆、围这两个字达到四会。

  (2)、教学难点

  ① 理解回声形成的原因。

  二、教法学法

  本篇课文的教学重点是读出小青蛙和青蛙妈妈的各种语气,在教学中采用了导读法。例如:在整体感知课文时进行师生互读。在教学1--3自然段时,对重点句子进行范读、赛读、对比读。在教学4-6自然段时,让学生默读、带动作读、小组里边读、分角色读、齐读、带头饰表演读。俗话讲“书读百遍,其意自见”在阅读教学我把读贯穿于全文。为了突破难点,在教学4—5自然段时,我采用了直观演示的方法。让学生轻而易举的理解回声是怎样形成的。

  本篇课文采用了“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例如:在教学1—3自然段时,让学生自己选择朗读的方式,并且说说都读懂了什么?在教学4—5自然段时,以小组为单位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并且自己选择朗读的内容。这种学习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启发帮助下,以学生为主体,以小组为单位,在合作中学习,培养学生的探究,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精神。

  三、教具的选择与使用目的。

  (1)、多媒体课件,生字卡片,头饰。一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二是为了解决重点、突破难点。

  四、教学程序设计

  这节课我是分六大部分进行的。

  1、看图谈话,设悬导入。

  我设计两个问题,以此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引发学习动机。并为讲授新课创造良好的学习气氛。

  2、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利用猜字游戏复习巩固生字。

  采取同桌互读和猜字谜的办法来巩固生字,符合低年级儿童思维的特点,并且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达到了巩固生字的目的。

  3、师生合作,朗读感悟,研究体验。

  首先创设情境,师生互读。整体感知课文内容。通过师生合作,培养了孩子的合作意识,使学生成为学习的真正主人,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然后图文结合,小组合作,研读1---3自然段。让学生一边看图,一边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来读课文,读完了在小组内交流,说一说都读懂了什么?老师对重点句子进行朗读指导,达到有感情的朗读。新课标指出,阅读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让学生自主的选择朗读方式。为了避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教,设计了一个这样环节,让学生说说自己读懂了什么?教师适时点拨。接着实验演示,突破难点,研读4、5自然段。先让学生讨论青蛙妈妈是用什么方法让小青蛙知道回声是怎么回事?然后进行演示青蛙妈妈投石击水和小青蛙的叫声,让学生仔细观察,同桌互说水和声波的变化。用水波和声波相比的巧妙指点下,让学生明白回声的原理。并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来感悟语言。了解回声的形成是教学的难点,为了突破教学难点,我采取了演示法,呈现学生面前的是一幅幅真实、直观的画面。让学生直观的感知回声形成的过程,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突破了教学的难点。最后,带上头饰演读课文并进行拓展练习。

  4、指导写字。

  引导学生观察,说说都发现了什么?教师示范写字。学生描红,练习书写。教师巡视,鼓励写的好的和写的有进步的学生。并挑选学生写的字在实物投影上展示。

  5、总结全文。

  6、体验性作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回声》课堂教学实录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