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晏子使楚》教案

《晏子使楚》教案

契合伴侣 点赞 分享
《晏子使楚》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晏子使楚》教案(精选22篇)

《晏子使楚》教案 篇1

  [教学目标 ]

  1、能流利地朗读课文,复述晏子使楚的故事。

  2、学习晏子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重点难点]

  1、重点:掌握重要的文言实词、虚词。

  2、难点:语言艺术特点。

  [教学时数] 二教时

  [教学过程 ]

  第一教时

  一、导入  

  作者简介:字平仲,春秋时政治家,从公元前556年开始,他继承父亲的官职,在齐灵公、庄公、景公时历任卿相,掌管齐国政治,讲究礼仪,以“节俭力行”著称。

  由于晏婴的“节俭力行“符合于墨家的宗旨,晏婴就为后来墨家所推崇。《晏子春秋》这部书,柳宗元认为它很可能是“墨子之秆有齐人者为之”,大约是战国中期墨家学派的人收集有关晏婴的言行,编辑成书的。它文学性很强,有不少记叙生动的散文,是先秦散文的代表作之一。

  二、朗读课文

  三、疏通文意,落实字词,整体感知文章内容

  1、补充解释

  习辞:善于辞令 何以也:用什么办法 以:用

  为其来也:王引之《经传释词》:“为其来也,言‘于其来也’。”

  何坐:犯什么罪 避席:离开坐席,表示郑重。

  实:果实 熙:同“嬉”,戏弄,开玩笑 

  反取病焉:反而自取其辱 左右:身边的臣子们

  所以:表示“……的原因”。

  2、逐步掌握文言文学习的规律。

  ⑴实词、虚词的积累。如对课文注释中的词语要多读、多记,不断温故知新。

  ⑵通假字、古今异义词、一词多义、特殊句式的辨识、理解。

  通假字:熙,同“嬉”,开玩笑。 一词多义:之、使

  古今异义词:何坐 坐盗 避席 其实(它的果实) 所以(……的原因)

  倒装句:曷为者也(为何人) 何以也(以什么办法)

  参考译文

  在晏子将要出使楚国的时候,楚庄王听到这个消息后对他左右的近臣说:“听说这个晏婴是齐国善于辞令的人,现在他要到我们楚国来,我想羞辱他,该怎么办呢?”有一个人说:“这样吧,当他来的时候,我就绑着一个人从您的跟前走过。然后您问被绑的是什么人,我就说是齐国人;你问为什么被绑起来,我就说是因为偷东西。”

  晏子到了楚国,楚王在宫里设宴招待他。喝酒正酣的时候,有两个官吏绑着一个人来见楚王。楚王问:“被绑着的这个人是谁?”官吏回答:“是齐国人,因为在我们这里偷东西。”这时楚王看了看晏子,问道:“你们齐国人都是善于偷东西的吗?”晏子站起来回答道:“我听说,橘子生在淮南的时候为橘子,可是生在淮北就变成枳,虽然它们的叶子相似,但是结出来的果实则全然不同。为什么会这样呢?是因为水土不同罢了。老百姓在齐国的时候安分守己,不偷东西,可是到了楚国便偷东西了,难道不是因为楚国的水土使人善于偷东西吗?”楚王听完笑道:“贤能的人是不能戏弄的,我这是自取其辱啊!”

  四、当堂背诵课文。

  五、布置作业 。 课后练习三。

  第二教时

  一、 复习旧课。

  二、 继续学习课文。

  1、学生口头复述课文故事,师生共同评价。

  2、分析晏子与楚王的对话,体会晏子的外交语言艺术。

  明确:

  从课文中我们可以看到晏子外交语言的艺术,主要在于他成功地运用了逻辑严密的三段式推理,以子之矛攻子之盾,比喻、类比等反驳方式和语言艺术。当然,晏子的成功本质在于他反击了楚王的无礼和无理,义正辞严地维护了国家的尊严,不辱使命,如果没有这一点,那么巧辩成为诡辩而黯然失色。这里晏子性格的本质所在,也是我们学习本文而得到的启示。

  3、分角色朗读。

  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I(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4、分析人物形象并思考:

  ⑴晏子在楚国严辞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⑵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⑶由晏子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明确:

  本文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寥寥数语,楚王的自作聪明、仗势欺人,晏子的机智善辩,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跃然纸上。

  纵观全文,晏子始终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一次又一次伤及国格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的、国的形象与尊严。

  三、 布置作业 

  课后练习五。

《晏子使楚》教案 篇2

  教学内容:晏子使楚(人教版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五年级下册第50—53页)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⑴会写14个词语,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临淄、撒谎、欺骗、敝国、规矩、囚犯、盗窃、笑嘻嘻、淮南、柑橘、枳、盗贼、赔不是”等词语。

  ⑵从楚王的“三辱”与晏子的“三驳”中,感悟晏子成功反驳楚王的思维方式。

  ⑶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过程与方法目标:鼓励学生通过自主阅读、合作探究的方法以及师生共同学习的方法体会晏子的能言善辩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会文章的表达方式。

  3.情感与态度目标:通过学习本课,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培养民族自豪感。

  教学重点:通过学习楚王的“三辱”与晏子的“三驳”,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和他高尚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让学生在晏子的善辩中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并学习用得体的语言进行表达。另外,引导学生理解句子的逻辑关系,习得简单的推理。

  教具:多媒体课件

  第一课时

  课前准备:让学生从《中国大百科全书》、《晏子春秋》等书籍中,或者通过网络搜集有关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创设问题情境,吸引学生的兴趣

  (出示课件2)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让学生当一次外交家,假设自己是周总理,该怎么回应这个富有挑衅性的问题,(出示课件3)展示外交家的精彩回答(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通过对比,让学生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

  2.从古到今,转移过渡

  师为学生解说,从古到今,我国有许多能言善辩的人物,然后从周总理过渡到晏子。(出示课件4和课件5)

  3.晏子故事大展台

  在揭示主人公之后,让学生利用已查的资料进行小组讨论,交流汇总一下,然后小组派出代表到上面展示交流的结果。然后,师进行总结归纳还有补充,使得学生对晏子有更加全面的了解。

  4.顺理成章,水到渠成,引出本课课题《晏子使楚》。

  二、揭题(出示课件6)

  1.课题《晏子使楚》,理解“使”字的意思。

  2.说明“子”字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

  3.让学生说说课题的意思。

  三、初步感知课文

  1.默读,思考问题(出示课件7)

  要求学生进行默读课文,思考:课文讲了什么?发生了几件事?有哪几件?

  2.示范读(点击课件7的超链接)

  让同学们听录音朗读,在加深对课文内容理解的同时,认准字音,注意人物说话的语气。(出示课件8和9)

  3.课堂交流(出示课件10)

  楚王几次想侮辱晏子,晏子又是如何反驳的呢?

  4.分角色朗读课文(师指导)

  在同学回答晏子是如何反驳之后,引导学生重点读楚王说的话和晏子说的话。

  四、小结

  今天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通过朗读,了解了本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也领略到了晏子的才干,请同学们下课后继续朗读课文,自由的去感悟晏子的语言艺术。下节课我们将对文章进行深入的学习。

  五、作业(出示课件11)

  ⑴摘录晏子反驳楚王的话;

  ⑵复述《晏子使楚》这个故事。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出示课件12)

  1.播放情景剧,让学生回顾课文中所描写的情节,吸引学生的注意力

  2.课堂交流,大胆质疑(出示课件13)

  请同学们结合课文,从三次反驳中选取一次最感兴趣的在小组里说一说,议一议。并大胆的提出自己感到疑惑的地方。

  二、深入阅读,感悟智慧

  (根据学生所选段落分析,选哪段分析哪段,师生共同学习,探讨三次较量。重在引导学生体会晏子语言的妙处)

  1.探讨第一次较量(出示课件14)

  ⑴主要让学生挑句子进行朗读

  ⑵点拨与引导:

  ①喜欢这次较量的原因,鼓励不同学生说出不同的看法;

  ②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是针对晏子的什么缺陷?

  ③重点学习“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从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这句话,分析晏子是怎样辩驳的?他的反驳妙在哪里?(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

  2.探讨第二次较量(出示课件15)

  ⑴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次较量。

  ⑵点拨与引导:

  ①楚王是怎样刁难晏子的?

  ②如果自己是晏子,面对楚王的咄咄相逼,会怎么想,怎么做?

  ③引导学生把“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脚尖碰着脚跟”这三句话积累成三个成语(张袂成云、挥汗如雨、摩肩接踵),并让学生读一读,写一写。

  ④引导学生体会楚王“冷笑”、“陪着笑”这两种笑的不同之处。

  ⑤理解“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的言外之意。

  3.探讨第三次较量(出示课件16)

  ⑴让学生挑最喜欢的句子进行朗读,并说明为什么喜欢这次较量。

  ⑵点拨与引导:

  ①积累“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

  ②楚王“笑嘻嘻”说明什么?他有什么意图?

  ③积累“面不改色”这个成语。

  ④体会“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这句话的推理方法以及蕴含的意义。

  4. 故事结局(出示课件17)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引导学生理解“尊重”和“不得不”的意思,让学生用不同的词语进行代替,再说一说。

  三、统筹全文

  1.全班共同探讨楚王和晏子的三次较量之后,让同学结合课文内容,小组讨论,分析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晏子有什么高尚的情操值得我们学习?

  2.让学生了解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刻画人物性格的,提醒学生把这种方法积累起来并在适当的时候应用到作文中。

  3.引导学生说出从晏子身上学习到那些品质。

  4.仔细品味楚王的三个“只好”。

  四、总结

  古人云:“一人之辩,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学习了《晏子使楚》这篇文章,相信同学们对语言艺术的感染力都深有体会了。希望同学们做生活中的有心人,不断的提高自己的表达能力。

  五、作业

  把故事改编为剧本并进行排练

  第三课时

  1.表演话剧:《晏子使楚》

  把全班划分成若干小组,从中选出几组上台表演,并评选出表演得最好的小组加以奖励。

  2.课外阅读拓展

  带领同学们读一读古文:《晏子使楚》

《晏子使楚》教案 篇3

  《晏子使楚》教案

  武汉市外语学校余清香

  【教学构想】

  认识中华文化丰厚博大的方式有很多,去博物馆看实物,听解说员讲解,直观而清晰;翻开文献,自主去寻觅,迅速而全面,通过文字还能直接触摸那些智慧的灵魂,可是一个致命的弱点,就是文字的障碍。许多学生害怕文言文,再好的内容,学生走不进去,也是惘然。

  《晏子使楚》是学生接触文言文以来,第一篇较长的文本,文中故事颇具戏剧性,双方不太友善的对话中暗藏诸多机巧:楚王听说晏子是善于辞令之人,想借机刁难他,楚国君臣商议,决定通过诬蔑齐人为盗,进而诬蔑“齐人善盗”。这些贬损与侮辱,表面上是刁难晏子,实则矛头直指齐国。面对楚王君臣的挑衅,晏子临阵不乱,机警应变,巧施辩辞,应付裕如。针对楚王诬蔑齐人“善盗”,晏子引用橘化为枳的故事,类比推理出,齐人在齐不盗,入楚却盗,正是楚地水土、地气即社会环境造成,让楚王“反取病焉”。

  晏子这种应变的机智,不惧大国,不畏强暴的斗争精神,历经再长的岁月,依然闪烁着熠熠光采。

  我们的学生,处在这个社会越来越开放,国与国间的交往越来越频繁的时代,对国际时事的关注较之建国以来任何时期的同龄人有了更大的热情和兴趣,此时看机智、爱国、颇具外交能力的晏子,一定能引发他们进行积极健康的情感体验,有助于他们确立美好的人生理想。

  那么,我们就以内容去点燃学生兴趣的火花,再将他们急于知晓内容的积极心理不着痕迹地转到扫清文字障碍的环节上,最终兴味盎然不费气力地攻下这一篇较长的文言文吧。

  【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弄清文意,积累实词

  2、学习晏子临辱不惧,智胜强敌的精神与智慧

  教学重难点:1、课文内容的扎实把握。

  2、全面了解晕子的外交智慧,以激励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

  教学安排:1、自主、合作学习及比较阅读,突破重难点。

  2、一课时。

  教学步骤 :

  一、              导入  :外语学校是培养外交家的摇篮,作为外校人,当然应该关注古、今、中、外的外交家的风采,你最喜欢的外交家是谁,能说一件他的外交成功的案例吗?(或说说你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例)

  (生答)

  (师与生分享时事:最近以106岁高龄去世的宋美龄曾是风靡美国的中国外交家,1943年就是她以娴熟的英文,高雅的气度,善辩机敏的口才、不卑不亢的表现征服了美国,征服了罗斯福,使得罗斯福能派“飞虎队”援助中国人民抗日,对日起到了一定的打击作用。)

  让我们将眼光再投射到遥远的诸侯纷争、战火频仍的春秋时期。去领略一下齐国著名政治家,外交家晏婴的外交风采(板书课题)。

  (导语 设计是针对外语学校的学生实际,能激起学生确立美好的梦想,与时事勾连能激起学生对世界的关注,极大调动学生主动学习的兴趣。)

  二、              自主学习:请大家看课文。借助注释、工具书自读、自查、自通文意,请你将认为应积累的词圈点起来。不清楚的地方请打上?号。

  (设计此环节,是为了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习惯,这是下一环节合作学习的基础。)

  三、              合作学习:

  1、  四人小组讨论 ①各自的疑难,仍不能解决的派代表上台板书出来。 ②每人口译一遍课文,互相订正。

  2、  各小组板书出的不懂的问题全班共同解决。

  生答或师答。

  提示:该积累的实词如习、辱、坐、诣、徙,师要有意识地提请学生理解记忆。

  (这一环节设计充分利用合作学习的优势,最大限度地由学生自主讨论及借助工具书解决疑难问题。)

  四、              请一生读课文。其他学生就他的断句、读音、语气、语调等进行评议、订正。并趁此时机齐读全文。

  (通过以上环节的学习,此时的读就是一个质量较高的诵读,这既是对以上学习的检验,同时也可进一步夯实课文的理解把握。)

  五、              请一个同学把这个故事讲出来(给故事取名叫“晏子智斗楚王”),只有一个要求:        尽量忠实于原文。学生评价,修订。

  (这一环节的设计是以上学习总检验,之所以设计成讲故事而不是直接说是翻译,是为了弱化学生的畏难心理,让他们在有兴趣的积极心态下翻译全文。)

  六、              再读全文,处理课后练习一、二再落实对课文内容的理解。

  (充分利用好设计科学的课后练习,系统深入地理解课文。)

  七、              拓展比较 :

  1、 其实晏子出使楚国还有两个故事发生了,将这三件事连起来看,我们可以更完整地领略他作为外交家的风采,《语文读本》第七册261面,师范读,生齐读。

  请对照注释、看懂原文、再看译文。

  2、  从这两篇看,面对楚国君臣的一再刁难,晏子是如何一一应对的呢?

  我们来列个表看看。

  师给出对比项,小组讨论师生共同完成。

  明确:

  楚     王

  晏    子

  刁  难           目  的

  应  对                  技  巧

  设小门迎接         戏弄其矮

  使狗国者从狗门入    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

  使楚不入

  笑齐无人        指晏子不配为使

  齐人多                 巧移话题    

  使不肖主               以退为进

  诬齐人为盗       指责齐人善盗

  引“化橘为枳”指出          比喻、类推

  楚之水土使民善盗

  反取其辱

  不辱使命

  (这一设计既拓展学生的阅读面,在比较中有助于全面理解晏子的外交智慧,同时也能引导学生充分利用鄂教版编写得较好的《读本》资源。)

  八、              作为现代人,作为有志于做一名报效国家的外交官,我们确实无比敬佩几千年前的这位外交家,请你对这位古人说一句话:

  晏子,我要学习你          

  提示:高尚的爱国情操、高操的外交技艺、冷静机智的外交风采等等。

  (学生在科学的方法及井然的学习过程中,获得语文知识与能力,最终还是要形成健康积极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这是每一堂语文课都需关注的,最后这个环节的设计就是想针对外语学校学生的实际通过与古人对话落实新课标的这一思想。)

  【教学后记】:

  文言文教学也能用时事激趣:

  有一种积极的学习心态是“我要学”,而初一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多持“要我学”的被

  动心态,如何将这种消极的心态变为“我要学”的积极心态?老师们都知道需要激趣,用什么方法激趣呢?是老师讲故事,还是营造古文化的气氛?都可以。《晏子使楚》的教学实践证明,学文言文也能与时事相联,从与时事的勾连中激起学习的欲望与趣味。因此这一课教学步骤 的第一环节导入  非常重要,在你最喜欢的外交家及印象最深的外交事件或外交人物问题的导引下,进一步点燃学生的兴趣之火,此时引出两千多年前的晏子,学生就有了“我要了解他”的积极心态了。

  虽然这个环节花了将近6分钟时间,事实证明它是非常值得的。后面的诵读以及字词、文句疏通的学习在这种积极心态下就有了顺利进行的良好前提。

  合作学习前自主学习的时间一定要充足

  小组讨论是合作学习这种方式的形式,要让它落到实处,必须先给足学生自主学习的时间。让他们真正不懂的问题通过讨论合作解决,能自己解决的问题,一定通过独立思考解决,此时的老师仅需要给学生方法上轻巧的点拨,以及学生学习后予以适当的总结。

  用好《语文读本》让知识技能得到有效拓展

  在自主合作学习以及对课后练习进行探究后,学生对晏子在此次外交事件中的表现有了清楚的了解,对他也充满了敬佩之情,此时教师顺势提出晏子使楚的另外两个故事,在全面了解晏子外交风采的心理指引下,学生们兴致极高地来到了《语文读本》里,这样的拓展就有效多了,通过比较、归纳,他们就有了与晏子对话的愿望。虽是相隔两千多年,晏子的精神一样滋养现代的孩子们去树立美好的人生理想,培养健康的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以上是同学生们共同学完《晏子使楚》后的三点感想。

《晏子使楚》教案 篇4

  一、教学目标

  1.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二、教学重点与难点

  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板题揭题

  1、师: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晏子是一个著名的外交家,他的许多事迹被记录在一本名叫《晏子春秋》的书中,大家在课外可以去看一看,读一读。今天,我们一起走进《晏子春秋》中的其中的一个故事,那就是《晏子使楚》。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

  3、师:谁来说一说你对课题的理解?

  (1)他原名叫晏婴,在这里为什么称他为晏子呢?

  (2)“使”:出使,就是一个人代表一个国家去访问另一个国家。

  二、课内自学

  1、认真读课文,想一想主要写了什么事?

  2、晏子到达楚国后,始终受到楚王什么样的“接待”?晏子是怎样对付的?结果怎样?

  3、通读全文,按事情发展顺序给课文分段,写出段意。

  提示:

  (1)楚王为什么侮辱?这是故事的起因,从第( 1 )到( 2 )自然段。

  (2)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晏子怎样对待的?这是故事片的经过,从第( 3 )到第( 5 )自然段。

  (3)结果怎样?故事的结果,是第( 6 )自然段。

  第一段:楚王为了显示楚国的威风,想趁机侮辱晏子。

  第二段: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有力的反驳,维护了楚国的尊严。

  第三段: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

  三、交流汇报

  1、四人小组交流。

  2、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第二课时

  一、观看录像,导入新课

  师:昨天,我们初学了《晏子使楚》这篇课文。现在,我们来看看本课的情景剧。

  1、观看录像(情景剧)。

  师:看了这个情景剧,你觉得晏子这次出使楚国有没有完成使命?你从课文中哪句话可以知道?(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指导读句: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强调“不敢不尊重”几个字读重音。)

  3、在这之前,楚王想怎样对待晏子?(侮辱晏子)晏子又怎么做?(巧妙反击楚王)

  二、循循引导,潜心会文

  1、请认真读课文,用“—”划出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用“﹏”划出晏子三次反击楚王的句子,并在小组内讲讲你是如何理解的。

  2、全班汇报:楚王三次侮辱晏子的句子。(生边汇报,边幻灯呈现)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叫人把城门关了,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2)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3、指导朗读以上三个句子。

  过渡:同学们读得真好!现在,让我们一起看看晏子第一次面对楚王的侮辱是怎样反击的?谁愿意把句子读出来?(指名读)

  4、学习:晏子第一次反击楚王

  师:晏子看到城门紧锁,旁边开了个五尺来高的洞,他生气吗?(生气!)可是他大发雷霆了吗?(没有)那他说这话时态度是怎样的?(冷静的,平静的)。

  (1)指名读句“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指导朗读)

  (2)晏子的话传到楚王耳中,结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3)晏子的话叫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晏子说的话妙在哪呢?(他的话妙在他让楚王没有任何选择地打开城门,为什么?他的话很明白,楚王要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那他就钻狗洞。楚王要说自己的国家不是狗国,就应打开城门。)

  5、小组合作学习:晏子第二、第三次反击楚王

  过渡:晏子见了楚王后,又遭到了楚王的第二次、第三次侮辱,晏子又是怎样反击的呢?请认真读文,再讨论下面两组填空题。

  第一组:

  ①上等人访问上等国,下等人访问下等国。

  ②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③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二组:

  ①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②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③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分角色朗读第二次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反击楚王的话。

  (2)完成第一组填空题。

  (3)说说晏子的话妙在何处?(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面对楚王又一次对自己和祖国的侮辱,晏子大义凛然,再次回敬楚国:齐国人多得快要装不下了,怎能无人呢?然后又一本正经地先贬低自己,再贬低楚国:我无能,我是下等人,我有资格访问的只是你们楚国这样的下等国家!这段对话非常精彩,不仅是晏子的语言精彩,因为他将计就计,来了个顺水推舟,按照楚王的逻辑说下来,结果却是有力地贬损了楚国,而且晏子的表情也极其有趣,他的“装着很为难的样子”和“故意笑了笑”,表面上似乎是为自己的无能难为情,实际上正是在这不动声色的装模作样中,回击了楚国,让楚王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晏子的这句话极具讽刺意味,比正颜厉色更有力量。)

  分角色朗读第三次楚王侮辱晏子,晏子反击楚王的话。

  (4)完成第二组填空题。

  (5)说说晏子的话妙在何处?(他的话不但形象生动地点明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也回敬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致使好人变成盗贼。楚王不仅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面对晏子不卑不亢的态度,彬彬有礼的回答(他没有直接说“是两国水土不同”,而是说“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反驳强劲又不失礼节),使楚王在连连败阵中只得认输,对晏子不敢不尊重了。)

  三、总结全文

  1、复述故事的前因后果。(瞧,晏子不愧是个能言善辩的外交家。楚王仗势欺人,本想显显自己国家的威风,故趁机侮辱晏子,可是,均被晏子巧妙反击,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楚王看到了晏子的高度智慧,所以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学了课文后,你觉得楚王和晏子各是一个怎样的人?

  四、扩展延伸

  1、 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2、聪明人的题目:一天,德国大诗人歌德在公园散步,在一条狭窄的小路上遇到了一位反对他的批评家,这位傲慢的批评家说:“你知道吗?我这个人从来不给傻瓜让路。”歌德却说:“……”说完闪身让批评家过去。(歌德会怎样说呢?)

  (板书设计)

  11、晏子使楚

  楚王(骄横)            晏子(爱国、能言善辩)

  (侮辱)               (反击)               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大开城门

  没人才                  是下等国           只好陪着笑

  没出息                  是强盗国           只好赔不是

《晏子使楚》教案 篇5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 fū”,是官职的称呼。)

  ⑵ 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⑶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⑵ 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⑶ 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⑴ 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⑶ 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⑷ 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⑵ 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⑶ 有感情朗读。

  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⑵ 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⑴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 只是看了看,就想出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⑵ 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 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 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⑶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 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 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教案 篇6

  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1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

  情感目标

  了解本文叙述上前后呼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叙述上前后呼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媒体

  投影

  教学过程与方法:

  一、简介背景,揭题

  1、师: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

  2、板书课题,全班齐读——《晏子使楚》。

  二、扫清生字。

  生字

  yàn      rǔ  chǒu   zī    bì

  晏子   侮辱   瞅   临淄   敝人 

  qiú    huái  gān   zhǐ  zéi  péi

  囚犯  淮南  柑橘  枳   贼  赔不是

  形近字

  准备 (     ) 敝国 (     )赋诗 (     )  

  淮南(     ) 敞开 (     )盗贼 (     )  

  揪(     )出来

  瞅(     )一眼

  三、初读课文,理清脉络。

  1、师: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想一想:课文主要写了一件什么事?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2、生自读课文。

  3、指名回答。

  4、师:课文讲了几个小故事?(3个)请同学们选择其中一个故事来谈谈晏子到了楚国以后就受到了楚王怎样的侮辱?用复述的形式把它介绍给你的组员。

  5、四人小组交流。

  6、全班交流,指名回答。

  教学后记:

  宝坻区课堂教学教案

  教学内容

  晏子使楚2

  教

  学

  目

  标

  知识目标

  学会生字,,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能力目标

  能有感情地朗读晏子与楚王的对话。

  情感目标

  了解本文叙述上前后呼应的特点。

  教学重点

  了解本文叙述上前后呼应的特点。

  教学难点

  同上

  教学媒体

  投影

  一、复习导入:

  1、师: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在四人小组内交流。

  指名回答。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从这句话你明白了什么?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a、在这之前,楚王(不断地侮辱晏子)。

  b、后来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师: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你认为横线上可以写些什么?

  a、在这之前,楚王(不断地侮辱晏子)。

  b、后来晏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挫败楚王的三次侮辱)。

  c、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2、指名回答。

  4、师: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5、师: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晏子来到楚国。楚王就叫人把城门关了,让让晏子从这个洞钻进去。

  (1)师: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2)指名回答。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1)师:该怎样读这句话(瞅、冷笑)。

  (2)指名读,全班读。

  (3)师:这句话表达了楚王对待晏子是什么态度?

  (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1)师:楚王说这句话是要侮辱齐国人什么?联系上下文解释。

  (2)指名回答。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过渡:

  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师: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是哪个句子?

  2、指名回答。

  3、师:晏子为什么这么回答?他这么说的结果如何呢?

  4、生: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所以楚国是狗国。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5、师: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从这次的回答中,我们又进一步体会到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他不仅维护了自己的尊严,而且还把这种侮辱还给了楚王,让楚王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这番话的确巧妙。

  6、小结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

  是啊,面对这意想不到的侮辱,晏子只有冷静的反驳,不卑不亢地把侮辱还给

  楚王,才能维护自己和齐国的尊严,又不伤了两国的和气。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现在请大家利用这种方法学懂之后的二次反击,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

  教学后记:

《晏子使楚》教案 篇7

  教材分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的尊严的故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会写14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能够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临淄,敝国,规矩,囚犯,淮南,柑橘,盗贼,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理解敝国,安居乐业,得意扬扬等词的意思;

  正确,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文章的主要内容.从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

  初步感知晏子的聪明才智和口才;

  教学重点:理清思路,从晏子与楚王的三次交锋中体会晏子的语言机智.

  教学过程:

  一,情景剧导入:由四个学生自编自导《晏子使楚》第一幕导入.

  同学们,上课之前,我请几位同学来表演一段情景剧,其他同学请注意看.四个同学出场,分别扮演晏子,守门卫士,迎接晏子的侍从,一女生作为解说.ppt展示图片:春秋战国时期,楚国的城门外的场景,学生表演第一幕.时间控制在3-4分钟左右.

  表演结束之后,表演得非常好,大家给他们一点掌声好不好 那么看了表演之后,大家知道这一幕是选自那篇课文的吗

  晏子使楚

  齐读题目:

  很好,我们今天要来学习的正是这篇文章《晏子使楚》,让我们一起来把书翻到50页,我们一起把题目读一下:晏子使楚!

  (4分钟)

  预习检查:

  昨天老师请大家预习过这篇课文了,那么今天呢,老师要考考大家对于生字和词语的掌握情况了.

  生字:晏子 侮辱 临淄 敝国 囚犯 规矩 淮南 柑橘 枳 盗贼 赔不是

  生字以开小火车的形式进行,读完之后请一,两个同学说说哪几个生字容易读错,如何识记,然后全班朗读.(3分钟)

  词语:敝国 得意扬扬 安居乐业 赔不是

  给同学半分钟思考,然后点名回答,根据意思说出词语,说完之后,全班齐读!(2分钟)

  引导解释题目:

  题目叫做晏子使楚,晏子很显然是一个人的名字,他是春秋末年齐国有名的政治家和外交家,曾经当过齐国宰相,晏子的原名叫做晏婴,谁来说一说 为什么叫他晏子呢 这个子有什么特别的含义吗 你能说一说古代还有哪些人姓后面也有个子吗

  孔子,孟子,庄子,子是古代对于男子的尊称,显示这个男子很有地位,被世人所尊崇.

  子既然是对于有地位的男子的尊称,那么我们一起去课文中找一找,晏子在齐国任什么官职呀 大夫,这个大夫可不是我们今天看病的大夫,而是古代一个官职名,相当于我们今天的外交官.我们再来看看题目,这个使是什么意思呀

  出使.

  那么我想请一位同学帮我把题目翻译一下.晏子出使楚国.

  晏子是作为哪国的使者出使楚国的呀 齐国.

  那么我们连起来把题目给翻译一遍:晏子作为齐国的使者访问楚国.(全班齐读)5分钟

  二,粗读课文,感知内容:

  刚才我们了解了晏子的身份,也知道了他此行的目的是作为齐国的使者去出使楚国的,那么接下来,就让我们跟着晏子一起出使楚国,看看在楚国究竟发生了什么事情请同学们自读课文,找一找,晏子在楚国一共经历了哪几件事情 都是什么事情 大家可以围绕着三个问题来说一说:楚王是怎么侮辱晏子的 晏子怎么反驳结果怎么样 (7分钟)

  三件事情:

  楚王 晏子 结果

  进城门:开狗洞; 访问狗国才钻狗洞. 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见楚王:齐国没有人 上等人—上等国家 只好赔笑

  下等人—下等国家

  酒席上:借囚犯说齐国人没出息 水土不同 只好赔不是

  细读课文,体会人物特点

  (一)从三次交锋体会晏子语言魅力以及人物性格

  为了显示自己国家了不起,楚王连续三次刁难晏子,而晏子却用他善辩的口才每次都把楚王反驳得哑口无言,只得赔笑.别人说说话的最高境界啊就是骂人不吐脏字,课文中晏子就是这样一个人,他的语言是十分机智的,每一次都是话里有话的.

  第一次交锋:

  我们先来看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找一找,面对楚王的侮辱,晏子是怎样反驳的句子.大家可以在课本上用线画一画,你觉得哪句话最有杀伤力,谁来说一说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门进去.

  很好,言下之意就是:出示ppt

  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如果要我进狗洞,那么( )

  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如果当时晏子不采用这样的方法,而是直接的方式表明自己不愿意进狗门,应该怎么说 哪一种方式更好呢 (请2-3个同学回答)

  比较的方式体会晏子语言的机智

  第二次交锋

  还没有见到晏子,楚王就开始刁难他了,那么第一次失败之后,他肯定不会死心,那么面对楚王又一次的侮辱,晏子是怎么应答的呢 请两位同学来把楚王和晏子的对话读一读 我们其他同学来读旁白部分.

  这里我们来看一看,晏子回答楚王问题的表情应该是怎么样的 请大家仔细找一找,这一部分描写晏子的表情的词语读一读.

  严肃—装作很为难—故意笑了笑

  首先是非常严肃的,楚王问什么问题的时候晏子严肃地回答 我们一起来晏子的问答读一读.ppt出示这一段话,这段话里至少有三个成语,谁来说一说

  摩肩接踵,挥汗成雨,联袂成群

  非常好,接下来是装作难为情,还故意笑了笑,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点出晏子的机智,将计就计

  在第二次交锋的时候,你觉得晏子的哪几句话最有说服力,说得楚王无话可说的呀

  逻辑引导:

  访问上等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所以楚国是( )

  3.第三次交锋

  恩,我最不中用,所以就被派到最下等的楚国来了,楚王再一次被打败了,可是他还是不死心,我们一起来看看,这一次他又是怎么侮辱晏子的呢 谁来说一说

  那么晏子又是怎样反驳的呢 让我们一起来把晏子反驳楚王的话来读一读.

  橘子在淮南可以长得很好,在淮北却只能结出又小又酸的果实,而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所以说楚国( )ppt

  (19分钟)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从晏子与楚王的交锋中体会人物的性格特点;

  知晓文章的写作顺序—事情发展的顺序;

  体会人物的情感,尤其是晏子的维护自己和国家自尊,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点:根据三次交锋,与楚王的三笑来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不同性格.

  教学过程:

  谈话导入:

  同学们,上一节课我们跟随着晏子一起访问了楚国,也同他一起经历了楚王的三次刁难,接下来,就让我们继续我们的楚国之旅,请大家打开课本,翻到50页.(1分钟)

  精度课文,体会人物情感;

  1.晏子

  请同桌之间互相把这三次交锋时楚王与晏子的对话再读一读,读完之后思考一个问题,经过楚王与晏子的三次交锋,你觉得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谁来说一说

  机智,聪明,善辩,具有爱国主义情感的人.(板书)

  举韩信忍辱负重甘受胯下之辱的例子让学生体会爱国主义情感这一点.

  大家知道韩信受胯下之辱的事情吗 谁来说一说 我们这里想一想,为什么韩信面对侮辱,而是选择了从别人的胯下钻过去,而晏子则不能呢

  重点体会,因为他是齐国的使者,代表了齐国去出使楚国,如果说他受辱也就是齐国受辱.

  (8分钟)

  楚王

  整篇课文啊,晏子是一个正面,光辉的形象,那么楚王呢 他又是怎么样一个人呢 有人说啊,看你的表情就可以看出你是一个怎样的人,那我们一起回答文章中去找一找,楚王有哪些表情

  三笑:冷笑 轻蔑

  陪着笑 装作听不出晏子话里的话,以笑来掩饰自己的尴尬;

  笑嘻嘻 表面上态度不尖锐,实际上笑里藏刀,不甘心就此认输,又想了新花样.

  体会每次笑的不同含义,从而说一说楚王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狡猾,*诈,看不起人,不尊重他人.(5分钟)

  除了表情,你还可以从哪些地方来体会楚王是个怎样的人呢

  2分钟

  总体把握,体会结构(5分钟)

  这两节课,我们跟着晏子,这位春秋时期著名的外交家一起去访问了楚国,也和他一起应对了楚王的挑衅,我们见识到了楚王的狡猾,*诈,也看到了晏子的机智,善辩,那么让我们回到课文当中,一起来看看,文章的开头,中间,结尾之间有什么联系呢 同桌之间可以讨论一下.

  起因,经过,结果的关系.

  既然是起因,经过,结果的关系,那么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来写的呢

  事情的发展顺序.

  让我们根据起因,经过,结果这样的逻辑,一起来把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给说一说.

  回归课本,情景再现

  第一节课的时候,我请几位同学帮我演了文章的第一部分,就是晏子与楚王的第一次交锋,他们演得都很好,那么我相信我们每一个同学都具有表演的天赋,下面四人小组之间排演一下,晏子与楚王的其他两次交锋,过会上来表演,要注意演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来,我来看一看,哪个小组表演得最好!(1分钟)

  学生准备5分钟,教师进行指导,交流

  学生上台表演.10分钟

《晏子使楚》教案 篇8

  《晏子使楚》   【设计思想】

  《晏子使楚》属于浅易文言文,八年级学生已经有了一定的阅读文言文的基础,所以学习本文,重在引导学生借助注释和工具书读懂课文,培养他们自读文言文的能力。 首先要重视课文的读。读分三个步骤:一为诵读,注意读的节奏,读顺畅,解决字词,初步理解课文内容。二为译读,掌握重点文言词语、句子、翻译,复述课文。三为品读,主要是分角色读,注意语气,读出感情,在此基础上感悟人物形象,并能根据人物形象,适当补充一些细节。 翻译文言文,无非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让学生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时,要注意一些规律性的东西: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比较古今词义的不同,识别通假字,了解词类的活用等。如果将文言词语用现代汉语逐个对译不能通畅时,还要注意文言句式的一些特点。 本文“事核而言练”,人物语言生动传神,人物形象刻画鲜明。可让学生分角色朗读,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从而体会人物个性化的语言,  感悟人物形象:晏子不卑不亢、沉着冷静、机智善辩,楚王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再加入一些合理的细节想像,以丰富人物形象。 【实施方案】

  教学目标 :

  1.思想目标:让学生认识到晏子出使楚国时所表现出来的爱国情怀,使学生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2.知识目标:了解文言词句方面的一些特点,识记一些重要的文言词语。

  3.能力目标:能够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晏子的不卑不亢、机智沉着,楚王的自作聪明、傲慢无礼。引导学生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重点:

  1.了解晏子政治家、外交家的风度和机智善辩的才能。

  2.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3.理解文言句式方面的一些特点。

  教学难点 :

  感悟人物形象的特点,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方法:诵读、点拨、自学、讨论。

  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古今中外,流传着许多机智善辩的故事,这些故事,无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同学们,谁能讲一个机智善辩的故事?

  生讲,师评议。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则我国古人机智善辩的故事--《晏子使楚》。

  二、诵读课文。

  1.一读,读准字音。借助注释和工具书,扫清文字障碍,做到读音准确、吐字清楚,对课文内容有初步的感知。

  学生活动:

  (1)默读或轻声读一遍课文。

  (2)标出不认识的生字。(教师板书列出生字:晏(yàn)缚(fù)酣(hān)曷(hé )枳(zhì )熙(xī))

  (3)生齐读两遍生字。

  2.二读,注意正确的朗读节奏、停顿。教师提示:感受文章简约、优美的节奏;朗读时的停顿可以按音节兼顾意义划分。

  示例:吏二/缚一人/诣王

  缚者/曷为者

  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学生活动:

  (1)生默读。

  (2)指定学生朗读。

  师纠正、评议。

  3.三读,做到朗读流畅,尽量读出语气、语调,初步理解课文内容。

  学生自由大声朗读。

  三、译读课文。

  1.教师提示:翻译文言文时,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字词,二是句子。字词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将单音词译为双音词。如课文开头一句中的“将使楚”,译为“将要出使楚国”。(2)古今词义的不同。“何坐”中的“坐”作“犯……罪”讲,现代汉语中已不使用这样的义项。(3)识别通假字。如“缚者何为者也”中“曷”通“何”。此外,还要注意文言文中一些句式的特点,有些句子的语序和现代汉语不同,如“何为者也”,如果是现代汉语语序就是“为何者也”,翻译时应注意调整。让学生把古今异义词、通假字和几个不同于现代汉语特点的文言句式整理出来。

  (说明:这几项任务工作量较大,可采用分组负责的办法,将全班同学分为五个学习小组。一组整理通假字;二、三组整理古今异义词,其中一组负责整理第一自然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自然段的;四、五组负责整理特殊的文言句式,其中也是一组负责整理第一段的,一组负责整理第二段的。)

  学生活动:

  (1)分组默读、整理。

  (2)学生组内讨论。

  (3)由学生回答或到黑板上板书出来。

  示例:

  通假字:    曷--何    熙--嬉

  古今异义词  : 方(古:将要    今:方形)    对(古:对上说的话或回答    今:正确)    为(古:相当于“于”      今:作为;做)      坐(古:犯罪    今:坐下)  避席(古:离开座位    今:避:躲开;席:席子)    徒(古:只    今:徒弟)    其实(古:它们的果实    今:实际上)    得无(古:莫非    今:得:得到;无:没有 。现代汉语中已经没有“得无”的用法)    病(古:辱    今:疾病)

  特殊文言句式:

  判断句:晏婴,齐之习辞者也。(肯定判决)

  圣人非所与熙也。(否定判断)

  语序与现代汉语不同的:“何以也”,“何为者也”,“何坐”,“吏二缚一人诣王”等,翻译时要注意调整语序。

  (说明:教师可作适当调整,或增或删,不必出现名词术语,如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等。)

  2.生分组,边读边把课文口头翻译一遍,组内交流。

  3.让一名学生把故事讲一遍,可加入一些细节和合理的想像。

  师评价,对学生加入的较为精彩的细节应予以肯定。

  四、品读课文

  1.让学生大声朗读一遍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准备分角色朗读。

  2.学生分角色朗读课文。分“解说、晏子、楚王、楚王手下人”四个角色,其他同学准备评议。

  3.让学生评议。哪位同学读得较好,哪位同学读得还有待改进,读得好的同学读出了人物的什么特点,读得不够好的同学没有读出人物的什么特点。可再让其他同学读,教师因势利导,让学生感悟人物的形象特点。

  在朗读楚王手下的对话时,应让学生体会到楚王手下为讨得楚王欢心,积极出主意以辱晏子,按捺不住激动与兴奋的心态,应设计一种谄媚的语气;对楚王,应设计一种盛气凌人、傲慢无礼的语气;对晏子,应设计一种沉着冷静,不卑不亢的语气。根据学生读的语气,教师总结出人物形象的特点。

  板书:

  晏子:沉着冷静、不卑不亢、机智善辩

  楚王:盛气凌人、傲慢无礼

  4.师引导。为了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突出,可在人物对话时适当加一些描写,以更好地突出人物的性格。可以先揣摩一下此时人物的心理,然后再想会有什么样的表情、动作、语气,可以用一个形容词来描绘,一定要突出人物的特点。(教师提示:如“王视晏子曰”,添加一些细节,先揣摩一下楚王此时的心理活动:楚王肯定是幸灾乐祸的心理,可以这样添加:楚王听后,按捺不住内心的窃喜,脸上露出得意的神色,右手指有节奏地敲打着桌面,用眼睛的余光偷偷瞟了晏子一眼,然后故作惊讶地说。)

  生分组,自选一处,对楚王、晏子、楚王手下进行描述,相临的组最好所选不雷同。然后自由讨论、交流。

  生交流,师评议。

  (示例:(1)晏子早就对楚王进行察言观色,看到楚王偷偷地瞟了自己一眼,知道楚王不怀好意。当楚王把矛头指向整个齐国人善盗时,晏子的思想正在激烈地斗争着:这明明是对我们齐国的污蔑,可自己又无法证明这个人不是齐国人。想到这次出使的任务,自己又不能失礼,怎么办?晏子突然想到有关橘树和枳树的故事,心头豁然一亮,有了主意。于是晏子慢慢地站起身来,从容地离开座位,向众人扫视了一眼,神色平静,不慌不忙地说道。

  (2)楚王听后,脸上红一阵,白一阵,鼻子上沁出密密的汗珠,下意识地玩弄着手里的酒杯,干笑了几声说道。)

  5.学生有表情地朗读课文,读出人物的语气、感情,体会个性化的语言。

  6.教师小结:晏子的机智善辩是一种智慧,也是一种境界。同学们今后也可以多收集一些类似的故事,读后我们会获得思想上的启迪,享受审美的乐趣,以加强我们自身的修养。

  布置作业 :把课文改写成500字左右的一个小故事。

  附:板书设计 :

  诵读

  通假字

  译读     古今异义词

  特殊文言句式

  品读    语气        晏子:沉着冷静    不卑不亢    机智善辩

  感情        楚王:盛气凌人    傲慢无礼

  资料采撷:

  1.机智善辩的故事。

  (1)歌德在一条窄窄的小路上散步时,迎面走来一位批评家,这位批评家扬起头,傲慢地说:“我是从来不给傻瓜让路的。”歌德闪到一旁,微微一笑,说:“我正好相反。”

  (2)二次大战期间,美国秘密建了一处潜艇基地。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一位好朋友向他打听有关的消息,罗斯福压低了声音说:“你能保守秘密吗?”好朋友肯定地点了点头。罗斯福俯在好友耳边,小声说:“你能,我也能。”

  2.刘勰曾称晏子一书“事核而言练”(《文心雕龙.诸子》)。此则短文鲜明地体现了这一特点。全文描写了楚王与晏子的问答,用墨不多,文字精练,论辩双方的神态、辩词的锋芒,皆表现得准确而生动。特别是人物语言的运用,颇符合人物的身份。全文楚王的话并不多,且多为设问的口气:“齐无人耶?”“然子何为盗乎?”“齐人固善盗乎?”短短几问,便把楚王傲慢无礼的神态传达得活灵活现。“寡人反取病焉。”又把他奚落人反被人奚落的尬尴面孔呈现于纸上。而晏子的反诘,句句千金,充分表现了他以国家尊严为重的凛然气节,以及善于与敌周旋的外交才干。话不在多,传神则灵,此则短文再次说明了这一道理。(高若海)(说明:这段文字评论的是《晏子故事两篇》,不只是本文)

  --上海辞书出版社《古文鉴赏辞典》

《晏子使楚》教案 篇9

  教学目标

  1.会写18个生字,会认8个生字,区分“乘机”和“趁机”,理解部分词语的意思。

  2.通过补充、比较等形式品读晏子语言的巧妙之处,感受他的能言善辩和爱国热情。

  3.关注提示语,揣摩人物的内心,读好晏子和楚王的对话。

  4.渗透古文,了解“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3个成语的出处和意思。

  教学过程

  一、揭题解题

  1.指名读;强调“子”的读音,古代对男子的尊称,读准“晏子”;根据课前搜集的资料请你简单介绍(齐国、大夫),再来读一读“晏子”。

  2.“晏子使楚”指得是?(晏子出使楚国)齐读课题。

  二、检查词语,理清脉络

  1.发生了一个什么故事?打开课本读一读,读准字音,想一想这个故事的起因、经过、结果分别是什么?给课文分成三个部分。

  2.交流

  1)检查词语

  春秋 临淄 敝国 大夫 大臣

  乘机 侮辱 规矩 淮南 枳 柑橘

  读准字音;质疑问难,强调“乘机、趁机”的区别;齐读

  2) 起因(1、2)

  经过(3、4、5)

  结果(6)

  三、概括起因、结果1、媒体出示,指名读“起因”,强调“乘机”的读音。浓缩成一个词表达(侮辱)

  2、指名读“结果”,也浓缩成一个词表达(尊重)

  3、侮辱和尊重是两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为什么短短的时间内楚王的态度有这么大的变化?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故事的经过部分。

  四、研读晏子的话语

  1.自由读3、4、5自然段,楚王三次分别怎样侮辱晏子的?随机指导朗读楚王的话

  2.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身为齐国大夫的晏子又是如何应对,如何反驳的呢?找出晏子说的话,媒体出示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3.自由读一读,请你用一个字来评价一下晏子的这些语言?妙、棒……

  4.这些话到底妙在哪里呢?让我们来细细地品读一翻。

  1)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l 指名读,说说妙在何处?

  l 我们把晏子的言下之意补充完整的话: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如果 ,那么 。

  l 晏子为什么不把话说透呢?(作为大使说话既显得彬彬有礼,又让楚王不得不打开城门迎接,绵里藏针……)

  l 感情朗读这句话。谁来当当晏子再读读这句话?

  2)“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您这一问,我实在不好回答。撒个谎吧,怕犯了欺骗大王的罪;说实话吧,又怕大王生气。”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l 第一句话告诉楚王齐国人多,比较一下省略中间部分后的句子,让学生体会到晏子一次次举例夸张的手法,更加说明齐国人多,让楚王信服。有感情读。

  l 第二句话为自己最后的反击准备了一条退路

  l 第三句话通过先贬低自己贬低楚国

  l 出示提示语体会

  l 感情朗读整段话

  l 只好陪着笑,这是一种怎样的笑?

  四、总结拓展

  1.通过上两次的较量,晏子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让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进一步体会晏子说话之中的妙。

  2.古今联系

  《晏子使楚》是根据《晏子春秋》改写成的,本是以文言文的形式记录的,为了方便大家阅读才把它翻译成白话文。现在老师摘录了其中的一句来考考大家,出示:

  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1)师读,

  2)你会读吗?理解,闾:古代二十五家为一闾;

  3)找一找文中相对应的语句。三个成语相对应的意思说一说。“比肩继踵”也说“摩肩接踵”,讲解3个成语的出处,来自文言文。

  4)写在文中相对的地方。

  反思:

  《晏子使楚》是五年级第三单元的第二篇文章,本单元教材的其中一个教学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读书感受精妙语言的魅力,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本节课执教的是第一课时,重点在品读晏子第一次,第二次的反驳,体会晏子讲话巧妙之处。

  课堂上学生思维积极,参与热情。课堂是学生的舞台,孙双金老师曾经说过:“一堂好课应上得学生小脸通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这是课堂教学充满生命活力的具体体现。”心里记着孙老师的这句名言,我也一直努力追求着这样的课堂境界。《晏子使楚》这篇课文最主要让孩子们探讨晏子三次反驳的话妙在何处?教学中主要通过朗读、补充言外之意、比较句子等不同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开启学生的思维。课堂上学生学得比较主动,发言也非常踊跃。有几位同学的表现在我的预料之外。如班上的吕博同学平常的语文水平一般,在课堂上体会晏子第一句话的妙处时,思考非常深入,表达也非常完整;张启凡同学平常朗读挺会打疙瘩,但课堂上也很勇敢地亮出了自己。上完课还有很多同学兴致勃勃地讨论课文的内容。

  我在课堂上的评价语尽量在学生的语言表达上下功夫。本单元的学习主题即为感受语言表达的艺术,不管是已学的《杨氏之子》,还是《晏子使楚》,都要让学生体会到语言的妙用。所以在课堂上我也尽量通过评价语向学生传递这方面的知识,如:“你的回答有理有据,很有说服力”,“我们的汉语真是丰富,一种意思可以用不同的语言表达”,“你的讲话很有层次”等让学生明白语言的魅力所在。

  备课中的困惑。35分钟的执教如何体现故事的完整性。这篇文章具有很强的故事性,起因、经过、结果,文章浑然一体,而且经过部分楚王的三次侮辱,晏子的三次针锋相对反驳也是环环相扣。所以一开始备课,我打算把整篇课文都上完,以求故事的完整性。第一稿教案备下来,总发现为了赶时间,很多环节都匆匆过场,如蜻蜓点水,不够扎实。后来才忍痛割爱放弃第5自然段的教学,留在第二课时学习。高年级的课文相对较长,挖掘的教学点比较多,如何在有限的35分钟内既不打破故事的完整性,不断情感线索,又能每一环节都执教得扎扎实实?我需要不断向名家名师学习驾驭教材的本领。

  整节课准备的时间不长,教学环节中肯定有许多不足之处,请老师们多提宝贵意见!

《晏子使楚》教案 篇10

  共两课时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理解晏子说的话,体会晏子的语言中所蕴含的智慧。

  2.了解宴子出使楚国国,有力的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维护了齐国的尊严的故事,由衷的佩服宴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

  3.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字,认识 “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

  教学重点

  精读晏子与楚王针锋相对的话,了解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驳的,理解句子中含着的意思,体会晏子超人的智慧和善辩的口才,以及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预习探究、

  1.出示课题“宴子使楚”。理解“使”,出使。

  2.介绍宴子。说明“子”是古代对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说说,你知道中国古代还有哪些著名的人物。比如:孔子、孟子等。

  3.说说课题的意思。

  4.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教师提出初读要求:

  (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2)想想课文讲了哪几件事。

  二、合作交流

  1课文讲了三件事,楚王三次想侮辱晏子,晏子每次都反驳了楚王,维护了齐国的尊严。(学生交流,其他同学可以补充。)

  2读一读难读的句子。

  3.尝试给课文分段

  (1)那些段落是写三件事的?

  (2)分段

  4.大声朗读课文,想想课文让你感到最气愤的是什么?让你感到最高兴的又是什么?

  5,并朗读相应的课文。

  (1)最气愤的是楚王“想乘机侮辱宴子,显显楚国的威风。”

  (2)最高兴的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6.从楚王的变化中,你能说说宴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7.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一回合较量

  (1)找出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如何反驳的句子。

  (2)自由朗读这句话,你认为晏子反驳的话中哪一句最厉害。(让学生自由说理)

  转折点:由狗洞推想到狗国,向楚王质问: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3)晏子面对楚王的侮辱,他又会怎样对接待的人说这番话呢?请选择合适的提示语,然后读一读,说说你为什么这样选择? (怒发冲冲地 心平气和地 冷静地)。

  (4)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第二课时

  (一、)深入阅读,体会智慧

  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二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四自然段,说说你最喜欢读哪句话?为什么?

  2.课堂交流,随机点拨。

  (1)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都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像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插肩,脚碰脚。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①这句话形象地写出了齐国首都临淄的人多。

  ②这句话为后文做好伏笔,引诱楚王上当。

  (2)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就派到这儿了。

  ①理解这句话的推理,隐含了“楚国是一个下等国家”。

  ②体会宴子的智慧和说话的技巧。他为什么不明说?

  3.有感情朗读第四自然段。

  (二)研读晏子和楚王间的第三回合较量 

  1.自由朗读第五自然段,找出宴子说的话,想想说的是什么意思?

  2.出示:“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这种柑橘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理解:水土不服

  ①柑橘因为水土不服,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

  ②齐国人因为水土不服,一到楚国就做起强盗来了。

  (2)这段话中隐含了什么意思?(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3.有感情的朗读第五自然段。

  三、品读体验

  1.用一个词语来说说宴子是一个怎么样的人?

  临危不惧 口齿伶俐 热爱祖国 足智多谋 能言善辩……

  2.想象一下,宴子长什么样?面对楚王他是一个怎样的形象?

  让学生充分的说,并能结合课文的有关语言说出理由。

  3.尝试分角色朗读课文。先分组准备,再课堂朗读。

  4.自由读课文,想想课文的开头、中间和结尾有什么联系?

  抓住重点句:

  “楚王仗着自己国势强盛,想趁机侮辱宴子,显现楚国的威风。”

  “从此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宴子了。”

  理解首尾呼应的关系。

  5.比较课文中间每一次较量中楚王前后态度的对比,理解和开头结尾的关系。

  四、拓展延伸

  1.摘录宴子反驳楚王的话。

  2.排练课本剧

《晏子使楚》教案 篇11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 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 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⑴ 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 fū”,是官职的称呼。)

  ⑵ 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⑶ 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史上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⑵ 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⑶ 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⑴ 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⑵ “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⑶ 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⑷ 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⑵ 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⑶ 有感情朗读。

  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⑴ 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⑵ 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⑴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 只是看了看,就想出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⑵ 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 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 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⑶ 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 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 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教案 篇12

  一、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认识“侮辱、规矩、笑嘻嘻、大臣、柑橘”等词语。2、了解晏子出使楚国,有力地反击楚王的三次侮辱其中的语言特色和精妙之处,说出美在哪里。二、教学重点1、感受晏子如何维护自己的国家,其中表现的智慧光芒。2、在文中出现的成语懂得运用,包括张袂成阴、挥汗如雨、摩肩接踵。三、教学难点1、说出晏子回应楚王的语言中的巧妙之处,都运用什么方式表达出来。2、课文中出现了很多“笑”,学生分析分辨不同的笑蕴含的心理活动。四、课时准备:2课时五、课前准备:课文录音、ppt课件六、课文研习(第一课时)1、导入:出示课题《晏子使楚》,理解题意“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使”是出使的意思。题目意思:晏子去访问楚国。2、资料:距今已经两千多年时,我国历史上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齐国的强大不能离开一个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的人,他经常被派到其他国家执行外交任务,解决了很多问题,这个人就是晏子。古时候云:三寸之舌能顶百万雄师,指的就是这些能说会道的人,例如还有苏秦,张仪。3、跟课件学习生字词,包括: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柑橘、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布置抄生字词的作业。4、听课文录音,初步感知课文,回答一下问题。说说课文讲了什么事情。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是楚王不敢不尊重他。5、为什么楚王要侮辱晏子?     楚国国势强盛,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让齐国臣服于楚国。6、四人小组讨论,本文说了三个小故事,课后请填写以下表格。用一张纸画表格,下节课展示。一个组做一份就可以了,但必须要做好。

  楚王 结果 第一次     第二次     第三次    

  七、作业布置1、抄生字并听写(签名);2、依据课文内容,填写表格。 (第二课时)一、回顾我们昨天学习的关于《晏子使楚》的内容,请问,这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情?晏子出使楚国,楚国的国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都给予了有力地反驳,是楚王不敢不尊重他。二、课文研习1、昨天我们知道楚王三次想要侮辱晏子,但是都没有成功,具体的事情是怎么样的呢?请拿出你的表格,与别的同学分享。找出晏子使怎么做说的。

  楚王 结果 第一次 抓住晏子矮小的特点,关城门,挖洞让晏子钻进去,侮辱晏子。 晏子将计就计,以楚王之法反击楚王。 第二次 楚王借口齐国无人,讽刺晏子无能,讽刺齐国无人才。 先贬低自己,再有力地贬低楚国。 第三次 楚王嘲笑齐国人做贼,没有出息。 运用熟知现象,讽刺楚国国风不正,楚王只得认输。

  2、齐声读第一、二个故事,请画出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a注意楚王的两个动作“瞅”和“冷笑”——蔑视、轻视晏子b对比晏子的两个动作“装着很为难”和“故意笑了笑”——有礼貌、不动声色的回击c你是怎么理解的,他们表达了怎样的心理活动?3、读第三个故事,你认为这个囚犯真的这么巧经过这里吗?为什么他会此刻出现?不是的,因为这是楚王的一个阴谋,他想设定一个情景让晏子无法摆脱自己的子民盗窃的事实。那晏子使怎样破解这个困局的呢?晏子用一个为人熟知的事实,柑橘和枳子的对比说出楚国的国风不好。那你认为,楚王是一个怎样的人?楚王时一个霸道、不尊重人、奸诈、狡猾的人。为什么你觉得他是一个这样的人?因为“楚王笑嘻嘻地说”,这个笑嘻嘻就是皮笑肉不笑,自以为是的奸笑。除了楚王笑,你看大臣们都怎样了?他们都得意洋洋的笑。因为他们这是对于楚王的逢迎,和楚王站在同一战线,想要晏子丢脸。4、看到“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这句话,这是一个什么句子?——设问。   请你将这个设问的句子改成陈述句:是因为水土不同。   设问句和陈述句哪个好,为什么?   设问句好,因为它能更委婉的表达出讽刺的味道,让楚王无言以对。5、看到这三个故事,楚王的结果都怎样?a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b楚王只好赔笑。c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   你注意到了吗?每句话都有“只好”,那你怎么理解这个只好?   说明了楚王不得不这样子,是被迫的行为。6、你认为晏子是一个怎样的人?    ppt显示:晏子最终维护了        和        的尊严。我觉得晏子是个                         的人。自己;祖国;机智果敢、沉着冷静、临危不惧、口齿伶俐、人爱祖国、足智多谋、能言善辩……。7、体会文中人物的神态动作,推荐同学当一回文中的人物,给同学表演其中一个细节,可以是对话。8、你喜欢晏子说话巧妙的特点吗,你能不能跟我们分享一下你找到的资料。   备注:在上课之前老师已经布置作业让学生回去搜集关于巧妙语言的材料。有的学生感兴趣可以做成ppt,与同学分享自己的感受。七、课文总结本文告诉我们巧妙的语言能化解我们生活中的许多小矛盾,如果我们有足够的语言修养的话,我们生活也就更加色彩斑斓。八、作业布置1、五星级《晏子使楚》的内容;2、听写本课的生词;3、将本课文你喜欢的小段落编排成一个剧本,做一回小导演,注意剧本的格式。九、板书设计15、晏子使楚楚王——————晏子(侮辱)—————(反击)————结果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积累文言词汇,能够准确解释文中"坐","诣","熙","病"等重要实词.

  2,能通过对课文的解读,说出自己对晏子入物形象的认识.

  3,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并能在特定的情景中流畅,简洁地说出一段巧妙的应答话语.

  [教学重点]

  晏子人物形象的分析;学习晏子机智的辩才.

  [教学难点]

  晏子巧辩方法的分析和运用.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晏子使楚》的文意,对课文内容有了一个整体感知.今天这节课,我们一起跟随晏子到楚国寻找珍宝.当然,我们寻得宝不是金银古董,而是比之更珍贵的知识,能力和情感.

  二,温故知新

  这是一份同年级同学的作业,你能帮他批改一下吗

  1,解释下列划线的字:

  (1)王曰,何坐:坐下 (2) 吏二缚一人诣王:禀报

  (3)圣人非所与熙也:玩笑 (4)寡人反取病焉:疾病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1)叶徒相似,其实不同

  答:只是叶子相像,其实味道是不同的.

  (2)王曰:"缚者曷为者也 "答:大王问:"为什么要绑人 "

  三,走近晏子

  1,分角色朗读,之后组织学生点评.

  2,晏子在楚国反击楚王的目的是什么 能够成功反击依靠的是什么

  3,晏子成功使楚,齐王决定重赏他,于是需要拟一份诏书,对晏子作一个全面,客观地评价,你能帮助齐王完成这一工作吗

  4,假如你是晏子,你能否结合刚才的事例说一说你是怎样巧妙地反击楚王的 (学生先自主学习,然后进行小组交流,推选代表发言.组织学生点评.)

  四,展我辩才

  假如你是楚国的大臣,你能否找出晏子话语中的破绽,巧妙地反击他的论辩

  五,教师寄语

  说话和事业的发展有很大的关系,因为这直接关系到别人的同情,合作和帮助.

  ——富兰克林

《晏子使楚》教案 篇14

  晏子使楚两篇

  设计思想:

  ⒈由于两篇故事人物相同、情节相似,为便于分析课文,把两篇故事看成一篇文章的两个自然段进行教学。

  ⒉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看注释、查字典、深入思考的习惯和自学能力。

  ⒊重视朗读的作用,引导学生学会通过朗读把握文意的方法。

  ⒋采用复述故事和分角色朗读的方式,引导学生在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中,加深对人物形象的理解。

  ⒌采取趣味性原则来设计思考题,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设计思考题注意分层次性、有梯度,从而激活学生思维,使每一个学生都有话可说,鼓励他们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

  ⒍指导学生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以扩大学生的知识面。

  教学目标 

  重点:初步掌握一词多义;

  理解课文内容,把握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难点:学习文章通过对话展开情节,刻画人物的写法。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掌握难读字音,流利通读文章。

  2、疏通文言字词。

  教学过程 :

  (一)导入  

  《晏子故事两篇》叙述了晏婴出使楚国的故事。春秋时期,诸侯争霸,各国不仅在军事上角逐,在外交上也常常展开激烈斗争,以显示各自的实力。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的故事,正是这段历史的反映。文章表现了晏子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下面,我们一起来学习《晏子故事两篇》。

  (二)学习课文

  ⑴播放录音。

  要求:①学生边听边画出疑难字词。

  ②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⑵应掌握的字、词的幻灯片。

  a.利用工具书及书下注释,给下列加粗的字注音。

  成阴 比肩接

  b.借助工具书,排除文字障碍。

  以,因为;             坐,犯罪;

  短,身材矮小;         盗,偷窃;

  延,迎接,引进;       赐,赏赐;

  道,通“导”,引导;   诣,到……去

  辱之,羞辱他;         曷,同“何”;

  踵,脚后跟;           固,本来;

  宜,适宜;             席,座具;

  徒,只是;             其,它;

  然,这样;             熙,同“嬉”,开玩笑;

  取病,自取其辱;       焉,相当于“啦”。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翻译文章,读懂文章内容。

  2、学会复述文章故事。

  教学过程 

  1、在疏通文句的基础上,翻译下列句子。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2、明确句意:

  ①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

  齐国的国都临淄有几千户人家,大家举起袖子来就阴了天,擦下来的汗就如下雨,他们肩并肩,脚跟脚而存在,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②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

  齐国根据所出使的国家的情况派遣使者,有才能的人被派遣出使开明的国家,无能的人被派遣出使无能的国家。

  ③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

  为什么会这样呢?水土不一样啊。然,这样。

  ④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

  现在人生长在齐国不偷东西,一到了楚国就偷起东西来了,莫非楚国的水土使他喜欢偷东西吗?得无,莫非。

  ⑤圣人非所与熙也,寡人反取病焉。

  圣人是不能同他开玩笑的,我反而自找倒霉了。

  3、集体朗读课文,在此基础上复述课文故事。

  4、小结

  第一篇:写晏子出使楚国的两件事,第一件写楚人欲辱晏子,晏子经过斗争终于从大门进入楚国;第二件写楚王因晏子身材矮小欲贬其缺点,晏子却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回击楚王。第二篇:写晏子使楚前,楚王设计辱齐;晏子设喻破计,维护了齐国尊严。

  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进一步理解课文内容。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精读课文,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2、感受晏子说理艺术。

  教学过程 

  1、精读课文,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思考以下问题。

  ⑴思考问题幻灯片。

  思考题一:晏子面对楚人的侮辱,进行有力回击,他取胜的原因是什么?

  思考题二:简要分析晏子这一人物形象。

  ⑵学生思考、讨论。

  ⑶明确思考题一:

  首先,从他自身来看,他头脑灵活,机智过人,善于辞令。

  其次,他善于使用打比方的方法。如文中的“使狗者从狗门入,今臣使楚,不当从此门入”,把楚国与狗国等同。又如在第二则故事中他又以“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叶徒相似,其实味不同。所以然者何?水土异也。今民生长于齐不盗,入楚则盗,得无楚之水土使民善盗耶?”回击楚王。

  再次,他所采用的夸张手法,也让楚王生畏。如在讲到齐国人时,以“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继踵而在,何为无人?”形象的夸张,让我们感受到齐国人比比皆是,更有力地反驳了“齐无人耶?”的质问。

  第四,晏子采用以退为进的方法。面对楚王提出“然则何为使子?”的质问,晏子降低自己的身份,以“齐命使各有所主,其贤者使使贤主,不肖者使使不肖主。婴最不肖,故宜使楚矣”作答,又是一次以楚王的尴尬而结束。

  总之,课文中正是由于在晏子的外交辞令中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和以退为进的方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使晏子这一人物形象更鲜明突出。

  ⑷分角色朗读课文,揣摩人物说话的语气,理解晏子语言的逻辑力量。(要读出人物的语气、性格)

  ⑸明确思考题二:

  晏子是齐国的大使,从外貌来看,其貌不扬,不够潇洒,从文中“楚人以晏短”,可以看出他身材矮小,因而成为楚人耻笑的把柄,但晏子却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弥补这一不足之处,面对楚王的百般刁难,他非常镇定,不慌不忙地回答楚王所提出的问题。他并没有在其追问下退缩,而是反戈一击,采用打比方、夸张等手法,致使楚王无言以对。从晏子对楚王的三驳与楚王展开针锋相对的斗争中,我们不难领略到晏子这位出色的政治家、外交家能言善辞的才能和机智勇敢,不辱使命,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他不愧是一代政治家和外交家的杰出代表。

  (6)深入探究

  思考题三:贯穿两篇故事的思想主线是什么?

  思考题四:从《晏子故事两篇》中我们可以得到什么启示?

  学生思考、讨论

  明确思考题三:

  两篇故事贯穿了一条思想主线:文章通过晏子出使楚国不辱使命、用辞令战胜楚国君臣蓄谋的记叙,表现晏子忠于齐国的品格与机巧善辩的才能。晏子作为一名使者,是作者着力塑造的理想人物。他出使楚国两遭戏弄。面对楚国君臣两次蓄意刁难、侮辱,若晏子翻脸,既显出使者笨拙无能,缺少风度,又会使两国关系形势紧张。因此,晏子不愠不火,机警设喻,使楚王自讨没趣,处于尴尬境地。晏子的对答措词委婉,柔中有刚,充满智慧大度,十分精妙,充分表现了他卓越的政治才能、过人的胆识及出众的辩才。

  明确思考题四:

  从晏子的角度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一个人的外表并不代表一个人的才华,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能以貌取人,而要以真才实学来评价一个人的才华,所谓“人不可貌相,海水不可斗量”就是这个道理。

  从楚人这个侧面来分析,我们得到的启示是:无论自己的势力、能力有多大,在待人接物这方面,我们都要注意场合和对象。无论对什么人,在什么地点都要注意运用礼貌性语言。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广结良友,赢得对方的信任和尊重。

  2、分角色朗读课文,分析体会晏子与楚王的三次对话,

  (三)小结

  春秋战国时期,诸侯称雄争霸。外交上的胜负,成为当时兼并战争的重要辅助手段。晏子出使楚国面对楚王妄自尊大,无缘无故欲辱来使,清醒地认识到,这不是对他本人的侮辱,而是关系到齐国的尊严,因此他在蛮霸的楚王面前不卑不亢,从容镇定,针锋相对地进行有力的反击,且乘胜反攻,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之身,将“使民善盗”的帽子扣到楚国人的头上,置楚王于理屈词穷的尴尬境地。表现了一位外交使臣不凡的勇气和智慧。

  晏子折服楚王的话不长,却句句设伏,步步紧逼,终于胜利地折服了对方,显示了一位外交家所特有的应变才能。而愚钝逞强、目中无人的楚王最终只有陷入羁绊,彻底服输。

  (四)布置作业 

  ⒈找出并解释出自这篇文章中的成语。

  ⒉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

  说明:课外阅读《晏子春秋》中的部分篇章,可以介绍后面扩展资料中的延伸阅读资料,供学生阅读。

  (五)板书设计 :

  【教后感】

《晏子使楚》教案 篇15

  《晏子使楚》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教学晏子三次击退楚王侮辱,维护尊严的事例。

  2、学会推理,学懂晏子反驳楚王的语言。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同学们,昨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发生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2、交流,引导:

  (1)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出示,齐读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像这句也一样,你读了以后想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板书:打?)谁能简单来说一说:

  你能连起来说一说吗?

  1、在这之前,楚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后来晏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自由说------指名说

  1、同学们可真认真,把长长的一篇课文就读短了。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2、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三、学生交流: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边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这句话有点复杂,再读一遍,相信第二遍会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楚王要晏子钻狗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郏湫σ簧担骸澳训榔牍蝗肆寺穑俊?br>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这句话楚王是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第三次机会让给平时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学来说。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好。

  板书:没出息——

  是啊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不良),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觉读得太平淡了,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投影出示:

  晏子看了看,__________地说:“这是个狗洞……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好的,同学们都答得很出色,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访问正常的国家开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楚国让我钻狗洞。

  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

  板书:是狗国

  2、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读,贴

  楚王只好吩咐打开城门,把晏子迎接进去。

  3、楚王这城门打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承认国家是狗国了,自己是狗王了。

  4、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法,四人为一组,读二、三次反击的话,讨论上面的习题;

  1、上等人访问上等国,等人访问下等国。

  2、我是最下等人,访问楚国。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淮南自然条件好,产柑桔。淮北自然条件差,产枳桔。

  2、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当强盗。

  3、所以楚国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结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学生在交流的基础上,上台完成练习,由于台上舞台较小,下面的同学暂且做在《作业本》82页上面。

  五、点评:这些都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努力取得的成果,是他们的专利,老师相信下面的同学也一样做得很好。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自作自受

  ……

  六、如果晏子回到齐国,齐王大喜,给他开了个庆功宴,你也去参加这个会,你讲一讲晏子为什么能取得胜利?

  1、晏子才智过人,有善辨的口才。

  2、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在晏子的心目中,不会让自己的祖国受到侮辱,他爱国,所以促使他一次又一次维护了祖国的尊严。

  3、正义在晏子一方,邪不压正。他才会理直气壮。

  七、聪明人的题目:

  有一次,爱国将领吉鸿昌在街上走,一美国人走过来傲慢地说:“我去过一岛,岛上就缺中国人和猪这两样东西。”吉鸿昌听了,不紧不慢地说:“。”

  小结:今天,我们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懂得了晏子以智慧击退楚王侮辱。同学们,只有今天学好知识,才能像晏子一样,不辱使命,维护尊严。

  板书:      晏子使楚

  楚王——————晏子

  (侮辱)—————(反击)————结果

  钻狗洞      是狗国     只好打开城门

  没人才      下等国     只好赔不是

  没出息      强盗国     只好陪着看

《晏子使楚》教案 篇16

  【教材简析】

  《晏子使楚》讲述了春秋末期,齐国大夫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想显显楚国的威风,晏子巧妙回击,维护了自己和国家尊严的故事。故事赞扬了晏子身上表现出来的凛然正气、爱国情怀和他高超的语言艺术。

  本文写作突出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文章首尾照应,思路清晰,行文紧凑,结构严谨。

  选编这篇课文的意图,一是让学生从生动的故事中,体会晏子高超的语言艺术,感受晏子语言中透出的大义凛然和爱国精神;二是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人物的特点,了解作者通过人物对话来刻画人物特点的表达方式。

  【设计理念】

  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本课教学围绕“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这一主问题,引导学生置身于与文本、与作者的对话交流的过程之中,经历思考、探究、发现、交流等多种学习过程,从而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不断感受到晏子机智巧妙的应答,有所感悟和生成。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

  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

  (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

  ⑴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

  ⑵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⑴生字新词:

  (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⑵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⑶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这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吗?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⑴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⑵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⑶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⑴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⑵“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

  (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⑶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⑷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⑴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⑵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⑶有感情朗读。

  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⑴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⑵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⑴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出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⑵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⑶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晏子使楚》教案 篇17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学会生字新词。

  3.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4.能复述课文内容。

  5.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能理解课文意思,了解楚王是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的,晏子是用什么办法反驳楚王的。理解宴子出使楚国时表现出的聪明、才智和维护齐国尊严的思想品质。

  教学难点

  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题

  距今二千多年前,我国历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而齐国的强大离不开一个人,此人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子。可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揭示课题,理解“使”、“楚”是什么意思?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注意能读准生字词的读音。

  2.检查读书情况。

  3.读书,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句并做上记号。

  4.交流不理解的词句意思。

  5.再读课文,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6.你觉得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三、自由读文,质疑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2.楚王怎样侮辱晏子?

  3.晏子怎样反驳?

  四、解决第一个问题

  1.楚王为什么要侮辱晏子?

  自己读文解决。(楚国国势强盛,有吞并各国的野心。侮辱晏子,就是侮辱齐国,显示国威,就是要吓倒齐国,使齐国臣服。)

  五、作业

  看关于晏子的故事

  板书设计

  10 晏子使楚

  进城门

  见楚王

  赴酒宴

  第二课时

  一、复习

  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二、深入学习课文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从第三、四、五自然段中画出晏子言行的句子,可引导学生把楚王三次对晏子的侮辱连起来,做比较、分析,梳理出楚王策略和情绪的变化。第一次,就晏子身材矮小发难,这是抓住晏子体形弱点进行侮辱,楚王心中很得意。第二次,楚王以貌取人,加大侮辱的程度,辱骂晏子无能,侮辱点由外而内,由晏子个人延伸到齐国,楚王心中已经恼怒。第三次,在前两次失败后为挽回面子所作的更重的辱骂,采取迂回战术,不再直接对晏子,而是虚拟捉盗贼事件侮辱齐国人的人品,楚王心中既得意又狂傲。)

  2.晏子是怎样反驳的?

  (晏子第一次对楚王侮辱的反驳:不是直白地表示不钻洞,而是用无漏可击的推理判断让对方服输。“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先肯定两点:一是“这是狗洞”,二是“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进而依两个肯定的判断让楚王去推理,使楚王不得不大开城门迎接晏子。第二、三次反驳可由学生独立地领悟。要鼓励学生有创意地理解,以发展思维的独创性。比如阅读晏子第二次反驳,可能有的学生会领悟到,晏子反驳不仅有力,而且很艺术。楚王说齐国没有人,是指没有人才。晏子以故意没听懂以及夸张和取笑的方法反驳楚王。当楚王更明确侮辱晏子和齐国时,晏子装作为难,提出撒谎和说实话的请求,然后用贬低自己为“最不中用”的人,鞭挞楚国为最下等国家。这中间有装傻、自贬、取笑、卖弄,在嘻笑之间一步一步地把楚王引到尴尬的地步。第三次反驳更为艺术,采取将计就计的办法,不揭露楚王的栽赃,而是以橘生淮南淮北结不同果实为例,说出一个结论:水土不同,结果不同。再用这个事实去评价盗贼这件事,这是守中有攻:楚国是生养盗贼的国家。)

  3.小组讨论交流,小组解决不了的问题记下来,待全班交流时共同解决。

  4.全班交流。(指定一个小组回答,其他小组作补充。)

  5.楚王听了晏子的话是怎样做的?为什么“只好”这样做?

  楚王在才智过人的晏子面前弄巧成拙处于被动尴尬的境地,对晏子毫无办法,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6.为什么楚王不敢不尊敬晏子了?

  楚王领教了晏子的聪明才智,不敢再生侮辱、取笑宴子的念头了。

  7.小结:楚王仗势欺人,想显示一下自己国家的威风,侮辱晏子,实质是侮辱与楚国平等的齐国,晏子每次都能因势利导,逼楚王于被动地位,维护了国家的尊严。

  8.进一步理解晏子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他的这种精神在今天有什么重要意义。

  9.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三、表演《晏子使楚》的故事

  四、学生分组表演,教师引导学生评价,可从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评价

  五、作业

  复述故事。

  板书设计

  10 晏子使楚

  进城门——推理——狗国

  见楚王——夸张——下等国

  赴酒宴——打比方——风气不好

  教学反思

  课堂是学生学习的阵地,他们才是课堂的主人,要让学生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就需要教师能创设富有情趣教学活动,枯燥的读背,学生肯定要丧失兴趣,他们喜欢新奇事物,喜欢展示自我。表演是孩子喜欢的节目,为了演好角色,学生就必须主动去读课文,揣摩人物的心理,设计符合人物身份的的动作。这是一个需要多种才能的综合活动,需要学生发挥创造能力。师生的关系完全是平等的,教师只是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

《晏子使楚》教案 篇18

  教材分析:《晏子使楚》是山东教育出版社五年级上册第三单元中的一篇课文。《晏子使楚》是一篇历史故事,虽然离我们年代已有历史,但文章中的思辩之美能给我们以亲切自然的感觉。本文主要写了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楚王依仗着国势强盛侮辱晏子;而晏子他以自己的聪明才智,运用了针锋相对、将计就计、顺水推舟等高明的策略,一一加以反驳,维护了个人和齐国的尊严。

  教学目标:

  1、会写13个生字,会认10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侮辱、威风、矮小、冷笑、为难、规矩、招待、囚犯、出息、大臣、盗贼、取笑、笑嘻嘻、赔不是、实话实说、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难点:

  是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准备:

  学生:充分预习,收效有关资料。

  教师:制作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解读课题,初步感知

  今天老师带领同学们一起走进2500年前春秋时期的一个历史故事——《晏子使楚》。

  1、板书、解读课题。

  晏子,晏,姓;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子的尊称。(扳书:晏子)

  同学们课前进行了资料收集,谁来谈谈你对晏子的了解。(晏子,春秋后期齐国的国相,是的政治家,思想家和外交家。身高五尺,身材不高,其貌不扬,但他博闻强识,善于辞令,敢于直谏。)

  使:出使,奉命去国外办事。楚:楚国。

  谈谈对课题的理解。(晏子奉齐王之命出使楚国,拜见楚王。板书:楚王)

  2、简介时代背景,导入整体感知。

  春秋时期,当时的诸侯国众多,纷争不止,楚国,国力日强,楚王更是野心勃勃,想称霸诸侯。经常派兵攻打与自己意见不一致的国家,(副板书:仗势欺人)齐国为了摆脱楚国的威胁,加强两国的关系,齐王派遣晏子到楚国做友好访问。

  二、汇报预习,整体感知。

  1、同学们课前都进行了充分的预习,谁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三次机智地反击。板书:侮辱)

  故事的结果:“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这是个双重否定句是说——楚王尊重晏子了。(板书:尊重)

  2、给课文中的三个故事加个小标题。

  让钻狗洞——齐国无人——齐人盗贼

  三、细读课文,感悟晏子

  读读议议,批批注注:请同学们自由读读课文,看看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应对的?把晏子说的话多读几遍,体会他每次说的话妙在哪里?

  师生汇报交流:

  (一)让钻狗洞。

  1、谁来说一说楚王第一次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又是怎样反击的。

  2、谈谈你对晏子所说话的理解。

  投影出示:晏子: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引导学生谈理解:

  正常情况访问国家——走城门访问狗国——钻狗洞

  我访问的国家——楚国楚国——狗国楚王——狗王

  3、评价理解,你听出了什么?楚国到底是个怎样的国家?

  说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文中有明确的说法吗?(看课文)

  其实,这就是“言外之意,弦外之音”(副板书: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4、评价晏子的话妙在哪里?体会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不费吹灰之力,委婉地还击了楚王。晏子沉着冷静,机智反击,不失礼节。

  5、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练读、指名读)

  小结过渡:楚王以貌取人,想借故羞辱晏子,晏子凭着他的沉着冷静,机智反击而又不失礼节,楚王只好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侮辱晏子一计不成,又生一计。楚王第二次又是怎样侮辱晏子,晏子是怎样反击的,谁来汇报。

  (二)齐国无人

  1、学生汇报:

  2、谈谈你对晏子话的理解:

  A、投影出示:晏子严肃地回答:"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儿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呢?

  (1)说说理解与感受。(人多)

  (2)出示原文:晏子对曰:“齐之临淄三百闾,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而在,何为无人!”

  理解积累成语:张袂成阴——联袂成阴挥汗成雨比肩接踵——摩肩接踵

  (3)原文对照,指导朗读。

  启发思考:共同的理解是人多,文中是怎样说人多的?

  生谈,小结:这说明同学们读出了晏子话语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从中我们感受到了晏子是怎样的一个人?

  B、投影出示:晏子拱了拱手,说:“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说说理解与感受。

  (2)教师引导,理解感悟“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最不中用”是什么意思?

  上等国家——上等人去下等国家——下等人去

  我最不中用——下等人我去的国家—楚国——下等国

  (3)带着你的理解和体会再读晏子说的话。

  3、这次对战的焦点是“齐国无人”,楚王是步步紧逼,晏子是巧妙回旋,击败了楚王,从中你体会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

  接着楚王的话题将计就计、顺水推舟,把无人才、甚至不会用人之辱又回敬给了楚王。

  4、这段精彩的对话让我们犹如身临其境,练读,分角色朗读体会。

  (三)齐人盗贼

  过渡语:一次次交锋,一次次失败,楚王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但楚王实在不甘心,又生一计:安排酒席招待晏子。正当他们吃得高兴的时候,有两个武士押着一个囚犯,从堂下走过。楚王看见了,问他们:“那个囚犯犯的什么罪?他是哪里人?”武士回答说:“犯了盗窃罪,是齐国人。”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儿?”

  楚王这些话的言外之意:齐国人是盗贼。大臣们听了,都得意扬扬地笑起来。面对此情此境,晏子又是怎么说的怎么做的呢?

  1、指名读相关内容,谈谈自己的看法。

  2、师生解读晏子的“言外之意,弦外之音”。

  投影出示: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大王怎么不知道哇?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可是橘树一种到淮北,就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还不是因为水土不同吗?同样的道理,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晏子使楚》教学设计

  3、“水土不同”指的是什么?晏子在说什么意思?体会晏子的话妙在哪里?

  晏子的话不但点出了齐国人在楚国为盗的原因,而且又一次回敬了楚王:楚王治国无方,造成楚国社会风气不好,使良民变成盗贼。楚王不但没有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反而搬起石头砸了自己的脚。

  4、从晏子的应对中我们感受到晏子是个怎样的人?带着自己的感受和体会练读这段文字。

  四、评价晏子,升华主题

  1、归纳三个小故事,体会晏子形象。

  让钻狗洞——楚国狗国——只好……

  齐国无人——楚下等国——只好……

  齐人盗贼——“水土不同”——只好……

  2全面评价晏子,感受课文中心。

  晏子是个怎样的人?(教师引导结合相关内容、资料谈)

  临阵不乱、不惧大国、不畏强暴、机智过人、善于辞令、博学多才

  强烈的爱国心、以国家利益为重

  3、正是晏子巧妙的智慧、善辩辞令、以国家利益为重的言辞让楚王不得不折服,故事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投影出示,齐读。板书:不得不)

  “不得不”是什么意思?可以换成什么?不能不、必须、只能、只好……

  (4、楚王仅仅是“不敢不尊重晏子了”吗?结合“使”、背景资料“结交”感受理解,楚王尊重的还有齐国人民、齐国国家,因为晏子的背后是一个有力的团队。)

  五、总结全文,拓展延伸

  1、纵观全文,晏子在遭到不礼貌的侵犯后,并没有表现出常人的激愤,而是站在国家的利益上,用外交辞令回击楚王的侮辱,从而维护了齐国的形象与尊严,不辱使命!晏子的话句句千金,字字在心。话不多,传神则灵;人不在高,爱国则名垂青史。

  2、要想更多地了解难晏子,老师推荐课外阅读《晏子春秋》。

  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

  侮辱

  楚王————————_晏子

  不敢不尊重

《晏子使楚》教案 篇19

  教材简析:本文写作特点是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文章按事情发展顺序来写,开头写楚王想侮辱晏子;接着写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晏子机智对答;最后写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学生分析:学生对课文较感兴趣,对晏子维护祖国尊严有待进一步深入学习。

  教学目标:

  1、分角色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领悟文章以人物对话来塑造形象的表达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通过朗读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课前准备:课件

  一、复习导入:

  1、复习完成练习,检查上节课学习成果。

  2、同学们,前几天我们已初步学习了《晏子使楚》一文,知道了故事在春秋战国时期,齐国派大夫晏子出使楚国,那么楚国是如何接待晏子的?晏子有辱自己的使命吗?出使的结果又是如何?这些都是这节课我们所要关注的。下面请大家打开课本,把文章速读一遍,用“——”划出晏子出使结果的那句话。

  3、交流,引导:

  同学们真聪明,一下子就找到了,出示,齐读“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板书:尊重

  二、抓中心句,理解脉络:

  1、同学们,一句话往往能告诉我们许多信息,像这句也一样,你读了以后想到了哪些信息?

  教师引导学生提出在这之前是怎样的?出示投影:

  在这之前,楚王                                   。

  2、交流后板书:侮辱

  3、指名男女同学分读这两句话“学贵有疑”读了以后,我就产生了一个问题,为何变侮辱为尊重?你能根据提示简单说说吗?

  练习题1:

  在这之前,楚王想                                 

  后来晏子                              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完成练习——指名说)

  过渡:

  同学们可真能干,把长长的一篇课文读成了一句话。但要想真正理解课文,咱们还得好好研究。今天,咱们就抓住“侮辱”一词展开研究,去看看,在这之前,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

  4、请同学们继续读课文,用划出三次楚王侮辱晏子的句子,并讲讲你是如何理解这句话的。

  5、学生交流后汇报:

  (1)、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开了个5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里钻进去。

  这句话有点复杂,再读一遍,相信第二遍会更好!你能用自己的话讲得更简单一点吗?

  (楚王要晏子钻洞,想以此侮辱晏子达到侮辱齐国的目的。)

  板书:钻狗洞——

  (2)、楚王对他瞅了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人了吗?”

  指导朗读这句话,特别指出:瞅、冷笑

  读重音,真聪明,一下子就学会了,跟着他的样子,一齐读这句话。

  (这句话是楚王轻视晏子没才干,想以此达到侮辱齐国没人才的目的。)

  板书:没人才——

  第三次机会让给平时班上不太回答的同学来说。

  (3)、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情?”

  (楚王借此讥笑齐国人没出息,齐国社会风气不太好。)

  板书:没出息——

  你看这楚王对晏子的侮辱,真可谓是居心(叵测),处心(积虑),用心(良苦),同学们积累的词汇还真多!

  过渡:

  面对楚王一次又一次的侮辱,晏子又是如何反击的呢?

  板书:反击

  四、学习晏子反击:

  1、咱们先去看看,晏子第一次回击楚王的语句,(学生交流)。找是找到了,但我感觉读得太平淡了,谁能体会晏子当时的心情和当时的场面,给他加一个修饰词语,来读一读。

  投影出示:

  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这个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儿。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2、好的,同学都答得很出色,反复地读了以后,同学们思考一下,然后完成练习。

  练习题2:访问正常的国家走城门,如果让我钻洞进去,那么楚国就是_______,楚王就是_______。只要_______就_______。

  板书:是狗国

  3、晏子给予有力的回击以后,结果如何?(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这城门开得是无可奈何啊,要不然就得承认自己的国家是狗国,自己是狗王了。

  4、分角色朗读。

  5、小结学法:

  同学们,刚才我们通过反复朗读——仔细思考——结合自己的理解,都学懂了晏子第一次反击,而好戏还在后头,我们将继续利用这种方法学懂后二次反击,变换一下学习方式,四人为一组,读晏子二、三次反击的话,仔细思考后完成练习题3、4。

  练习题3:

  上等人访问       ,下等人访问       。我是最      ,访问楚国。所以楚国是          。结果                     。

  练习题4:

  淮南自然条件好,产的柑橘          。淮北         ,只能产         的枳。齐国人在齐国安居乐业,在楚国就       。所以楚国是           。结果                           。

  五、点评:每个同学都学得非常认真,也有很大的收获,看来只要辛勤的耕耘,就会有收获。下面我们读一读三处表示结果的话。细心的同学会发现,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只好),谁能用一个词语来形容此时的楚王。

  这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

  偷鸡不成——(反蚀一把米)

  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

  ……

  六、拓展延伸:

  1、晏子成功出使了楚国,从此,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更重要的是晏子维护了齐国的尊严,这可真是“一人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啊。此时此刻,你想对晏子说些什么呢?请用一句话、一个词或者一首小诗来表达都可以,先写一写。

  2、学生练笔,交流。

  3、欣赏课文情境剧。

  3、像这样的人和事还有很多:

  投影出示,请学生读:

  故事1:

  美国代表团访华时,曾有一名官员当着周总理的面说:“中国人很喜欢低着头走路,而我们美国人却总是抬着头走路。” 此语一出,话惊四座。周总理不慌不忙,脸带微笑地说:“这并不奇怪。因为我们中国人喜欢走上坡路,而你们美国人喜欢走下坡路。”

  故事2:

  一位美国记者在采访周总理的过程中,无意中看到总理桌子上有一支美国产的派克钢笔。那记者便以带有几分讥讽的口吻问道:“请问总理阁下,你们堂堂的中国人,为什么还要用我们美国产的钢笔呢?”周总理听后,风趣地说:“谈起这支钢笔,说来话长,这是一位朝鲜朋友的抗美战利品,作为礼物赠送给我的。我无功不受禄,就拒收。朝鲜朋友说,留下做个纪念吧。我觉得有意义,就留下了这支贵国的钢笔。”美国记者一听,顿时哑口无言。

  4、小结:看来有一颗爱国之心,就会极力维护祖国的尊严;有丰富的知识,才能随机应变。同学们,《晏子使楚》这个小故事选自于中国最古老的传说故事集——《晏子春秋》,这本书共记录了晏子的215个小故事,你们还想了解其它的故事吗?请去看《晏子春秋》。

  七、板书设计:

《晏子使楚》教案 篇20

  【教学目标】

  1、自学字词,理解“安居乐业、自讨没趣”等词语的意思,并根据意思写出成语,学习用 “不敢不”造句。

  2、继续提高默读能力,养成边读边思的良好习惯,针对课文内容提出问题。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简介晏子,明确“子”是尊称。

  2、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1)通过理解关键词“使”从而理解课题。

  (2)介绍“晏子使楚”背景,了解楚王傲慢无礼的原因。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根据课文开头和结尾语句,简要概括课文主要内容,学习“不敢不”双重否定用法。

  (1)自读课文1、2、6节,简要概括课文内容。

  (2)交流。板书:晏子、楚王、侮辱、反驳

  (3)“不敢不”双重否定,体会楚王自讨没趣的结果,并用“不敢不”造句。

  2、自读课文,学习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根据楚王前后表现质疑。

  (1)自读课文,读准字音,读通课文,用直线划出楚王三次是怎样侮辱晏子的语句。

  (2)读生字新词;交流找到语句。

  (3)自读,抓住重点词语指导朗读并板书:瞅、冷笑、笑嘻嘻,体会楚王的傲慢无礼。

  (4)齐读,读出语气。

  (5)质疑。

  三、研读晏子,感受晏子冷静智慧。

  (一)学习3——5节,用波浪线划出晏子说的话

  1、自读3——5节,用波浪线划出晏子所说的话。

  2、交流出示第一次智斗中晏子的话,齐读。

  3、扮演楚国接待的人,将晏子的话转述给楚王听。

  4、体会楚王心理活动,推理“楚国是狗国”的结论。板书:只好开城门

  5、引读,抓住重点词语“看了看”朗读并板书,体会晏子的机智。

  (二)学习第4节描写晏子言行的语句,体会晏子的机智及爱国情感。

  1、交流第1句(回答齐国没人的语句),小组赛读。

  2、将语句中反映人多的成语概括出来,了解夸张手法。

  3、引读,联系上文体会“严肃地”回答与“冷笑一声”对比,捍卫国家尊严。板书:严肃地

  4、交流第3句,个别读,齐读。

  5、用上“因为……所以……”或“之所以……是因为……”来说说,自由说,个别说。

  6、引读,抓住“拱了拱手”体会晏子有理有节,板书:拱了拱手、只好陪着笑

  7、联系上文第2句理解楚王无法发作的原因。

  8、男女生分角色朗读,读出感情,把楚王傲慢和晏子的不卑不亢的语气读出来。

  (三)学习第5节有关语句,体会晏子机智。

  1、交流找到语句,齐读。

  2、理解“自讨没趣”的意思来体会楚王心情,板书:只好赔不是。

  3、理解“水土不同”“安居乐业”含义,揣摩晏子说的话的含义。

  4、引读晏子的话,通过理解并板书“面不改色”来体会晏子的沉着机智。

  5、师生配合朗读,读出感情。

  四、布置作业

  1、根据板书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13、晏子使楚

  楚王 侮辱 晏子 反驳 楚王

  看了看 只好开门

  瞅、冷笑 严肃地、拱了拱手 只好陪着笑

  笑嘻嘻 面不改色 只好赔不是

《晏子使楚》教案 篇21

  教学目标:

  1.会认8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面不改色、安居乐业”等词语。

  2.分角色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4.理解句子间的逻辑关系,学习简单的推理。

  教学重点:

  体会晏子语言的巧妙,并从他机智的回答中体会人物的特点。

  教学难点:

  体会晏子能言善辩的才能和维护国家尊严的精神。

  课时安排:2课时

  课前准备:

  布置学生查询、学习晏子的故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简介背景,揭示课题

  1.二千多年前,我国历曾出现过一个群雄纷争的春秋战国时代,其中齐国和楚国是大国。说到齐国就会让人想起一个人,他虽然身材矮小,但能言善辩,口才极好,被派到其它国家执行外交任务,帮助齐国解决了许多外交上的争端。他就是“晏婴”,人们都尊称他为“晏子”。(说明“子”是古代对有学问有贡献的男性的尊称,比如:孔子、孟子等。)

  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有关他的文章——《晏子使楚》(出示课题,齐读课题)

  2.你能根据自己的预习向大家介绍一下晏子吗?

  3. “使”是什么意思?课题又是什么意思呢?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请同学们自由读课文,要求:(1)根据拼音,读准生字词的读音,把课文读通顺。(2)想想课文讲了什么事?

  2.检查自学情况

  (1)生字新词(注意“大夫”的读音,现在读“dài fu”,是“医生”的意思,过去读“dàfū”,是官职的称呼。)

  (2)请同学读读难读的段落,检查课文读通情况。

  (3)想想课文主要讲了什么事?

  三、研读楚王,感受前后变化

  1.楚王是怎样侮辱晏子的呢?请画出有关的句子。

  (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叫人在城门旁边开了一个五尺来高的洞,让晏子从这个洞进去。

  楚王瞅了他一眼,冷笑一声,说:“难道齐国没有人了吗?既然有这么多人,为什么打发你来呢?”

  楚王笑嘻嘻地对晏子说:“齐国人怎么这样没出息,干这种事?”)

  2.(屏幕出示这几句话)我们来读读这几句话,说说你体会到了什么。

  (楚王对晏子侮辱到了极点。挖狗洞让晏子钻,讽刺他身材矮小。说齐国没有人,就是说晏子无能。故意在晏子面前审问盗贼,嘲笑齐国人没出息。而且从“瞅”、“冷笑”、“笑嘻嘻”等词也可以看出楚王对晏子及齐国的侮辱。楚王的用意很明显,侮辱晏子,侮辱齐国,以达到长楚国威风的目的。)

  3.有感情地朗读。

  4.他的目的达到了吗?请浏览课文,把他每次侮辱晏子的结果画出来。

  (楚王只好吩咐大开城门,迎接晏子。

  楚王只好陪着笑。

  楚王听了,只好赔不是,说:“我原来想取笑大夫,没想到反让大夫取笑了。”)

  5.你又体会到了什么?

  (三句话中都有“只好”一词,说明楚王不得不甘拜下风。)

  6.最后的结果是——从这以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有感情地朗读这几句话。

  四、引向深入:

  那晏子是怎样达到反侮辱的呢?我们下节课继续学习。

  第二课时

  一、研究晏子语言,体会智慧

  引:楚王三次侮辱晏子,最后都反被晏子侮辱。那么晏子是怎样实现反侮辱的呢?让我们跟随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走近这个历熠熠生辉的人物,去感悟他的语言艺术,去体会他的铮铮铁骨!

  1.从三个故事中任选一个,找出晏子的话,想想晏子的话到底有什么样的威力,能化楚王对他的侮辱为尊重呢?

  2.学生自由读课文,自主探究

  3.汇报交流:

  (一)第一个故事

  “这是个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我在这儿等一会。你们先去问个明白,楚国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国家?”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狗国”。楚王不想当“狗王”,自然就大开城门,迎接晏子进来了。

  [这里应放手让学生自主交流,因为这几句话包含的意思不难理解。]

  (2)晏子这句话发挥了它巨大的威力,分析一下,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

  (晏子将计就计,将五尺来高的洞定位为“狗洞”。有了“狗洞”一说,自然就引出了“狗国”之说。)

  [设计意图:知其然,知其所以然。“你认为晏子聪明在哪里”这个问题将学生的思考引向深入,领会其巧妙应答之根源。]

  (3)感情朗读:晏子说这句话的时候,会是怎样的语气呢?(不卑不亢、绵里藏针)

  (二)第二个故事

  句一:

  “这是什么话?我国首都临淄住满了人。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是一片云;大伙儿甩一把汗,就是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大王怎么说齐国没有人了呢?”

  (1)引导学生抓住“住满”、“就是一片云”、“就是一阵雨”、“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等理解“齐国人多”。

  (2)“大伙把袖子举起来,就连成一片云;人们都甩一把汗,就能够下一阵雨。街上的行人肩膀擦着肩膀,脚尖碰着脚跟。”这三个分句分别可以用一个成语来概括,你知道是什么吗?(张袂成阴、挥汗成雨、摩肩接踵)

  (3)晏子的这一说法又巧妙在哪里呢?

  (采用夸张说法,说明齐国人多,反驳了楚王“齐国没有人”一说。)

  (4)感情朗读。

  句二:

  “敝国有个规矩:访问上等的国家,就派上等人去;访问下等的国家,就派下等人去。我最不中用,所以派到这儿来了。”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句话的意思是“楚国是最下等国家”。

  (2)在这里晏子能实现反侮辱,有何秘诀?

  (晏子先编出一个“规矩”,然后顺着楚王的意思,说自己是最不中用的人,贬低自己,从而达到贬低楚国的目的。)

  (3)有感情朗读。

  (三)第三个故事

  “大王怎么不知道哇?……也许是两国的水土不同吧。”

  (1)学生通过推理得出这几句话的意思是“楚国的社会风气不好”。

  [这句话对于学生来说理解有一定的难度。可先引导学生理解两个“水土”的不同意思。淮南的柑橘又大又甜,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好,淮北的橘树只能结又小又苦的枳,因为气候、土壤等条件不好,从而理解第一个“水土”是指“气候、土壤等条件”。同样道理得出,齐国人在齐国能安居乐业,好好地劳动,说明齐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好,齐国人一到楚国,就做起盗贼来了,说明楚国社会环境、社会风气不好,从而理解第二个“水土”是“社会环境、社会风气”的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

  4.小结:

  晏子运用夸张等修辞及类比推理等方法,让自己的语言有理有据,靠他的三寸之舌,反驳了楚王的侮辱,维护了自己的尊严,也维护了齐国的尊严。所以到最后,楚王不敢不尊重晏子了。

  二、研究晏子神情,体会智慧

  1.从晏子的语言中,我们感受到了他能言善辩的口才和超人的智慧,我们还能从哪里看出他的智慧吗?请再读读课文,找找写晏子的句子,细细品味一下。

  2.学生自学后交流:

  (1)晏子看了看,对接待的人说……

  ①可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不说晏子“想了想”,而是用了“看了看”?

  (只是看了看,就想对对策来了,说明晏子智慧超群。)

  (2)晏子严肃地回答……晏子装作很为难的样子说……

  ①晏子在楚王面前说这一段话时为什么要严肃呢?

  ②后来为什么要装作很为难的样子呢?

  (3)哪知晏子面不改色,站起来,说……

  ①从“面不改色”中读懂了什么?

  ②晏子不改的是什么?(超人的智慧和爱国的情怀)

  三、角色朗读,课堂表演

  1.分角色朗读三个故事。

  2.学生选择其中一个故事,分组讨论,组织表演,教师提醒注意语言、神态、动作等几方面的表演。

  3.评价。

  四、布置作业:

  1.复述课文。

  2.读《晏子春秋》,感受晏子的语言艺术。

  教学反思:

  分角色朗读表演能够很好的体现晏子这个人的语言机智和艺术的魅力。因而适当增加朗读的时间安排,对于认知晏子这个人物,会有更好的效果。通过课件播放课文情景故事,让孩子爱上这个故事,能激发孩子学习本文的兴趣。

《晏子使楚》教案 篇22

  教学实录:

  一、揭题,探讨学法。

  师:同学们,你听说过晏子这人吗?你了解他吗?

  生:晏子是春秋末期齐国的大夫。能言善辩,很有才干。

  生:我听说晏子很廉洁,有一次齐王要送他千两黄金、千石粮食和一辆新车,他都拒绝了。

  生:晏子被派往楚国,楚王几次想侮辱他,都没有成功,反倒自讨没趣。

  师:看来同学们知道的还不少,今天我们要学习的就是晏子派往楚国时发生的事,同学们预习了,我们用什么方式来熟悉课文?

  生:讲故事

  生:角色表演

  生:朗读

  讨论后决定用讲故事法熟悉课文。

  评析:预习时对所学内容作一些了解,这既是预习的重要环节,为下一步学习打下基础,也是探索学习方法的重要实践活动,让学生在主动求知中扫除理解课文的障碍,培养良好的读书兴趣和习惯,培养主动学习的品质。经过较长时间学与教的配合,让学生自己选择学法,有助于调动学习积极性,学生乐于接受。

  二、自由读文,读通全文,读懂意思后小组里讲故事。推选同学在班里讲故事。(讲故事略)

  评析:讲故事的语文实践活动,一是因为这篇课文故事性强,二来有助于激活课堂气氛,符合小学生心理特点,在反复听故事的基础上达到熟悉课文的目的,避免了单调的课文朗读。尤其是绘声绘色的人物语言的把握,加深了对人物身份、人物处境的理解。同时一些难理解的字词在反复感受的基础上也有了明确的认识。课堂氛围轻松活跃,同学参与面广,个个跃跃欲试。

  三、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一起交流解决。

  (根据课文提示及自读收获,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一起解决。学生问,学生答,老师适当点拨。)

  生问:课文讲了几件事,都是什么事?

  生答:讲了三件事。

  生答:春秋时期齐国的晏子出使楚国时,楚王三次想侮辱他。晏子反驳了楚王,维护了自己的人格也保全了齐国的尊严。

  生问:楚王用什么办法三次侮辱晏子?晏子用什么方法反驳楚王?

  生答:第一次是楚王知道晏子身材矮小,就让晏子从五尺来高的洞进去,楚王抓住晏子矮小的缺点加以取笑,这是对晏子人格的侮辱。晏子毫不客气地指出: “这是狗洞,不是城门,只有访问‘狗国’,才从狗洞进去”,他的意思是说你楚王让我钻狗洞,就必须先承认楚国是狗国,楚王是狗王,用这样的逻辑驳倒楚王。

  师问:你们能感受到这是一种侮辱吗?生活中你遇到过这样的境况吗?

  生答:我遇到过,我长得较胖,有时有人叫我肥崽,每次听了总不是滋味。

  生答:老师我也有过这样的情景,我也有过……

  师说:是呀!我们每个人都可能遇到过这样的窘境,我们难受,我们气愤,我们有时因为这些,与人吵架甚至和他们大打出手,更多的时候我们可能说不出一句话来,是这样吗?

  (学生点头认可)

  评析:适时的把课文内容与学生生活联系起来,尊重学生的认知结构和认知水平,引起情感的共鸣,使学生能入情入境的学习,充分感受语文学习就在日常生活的点点滴滴中——语文是“生活的影像”。

  师问:课文中的“五尺来高的洞”有多高?

  生答:1米=3尺,那么5尺≈1.67米

  生说:晏子不可能有1.67米,今天我们如果有1.67米,也不算矮,而文中提到晏子很矮小,那肯定比常人要矮,那5尺到底有多高呢?

  师问:古代称呼男子身高是几尺?你知道吗?

  生说:我记得有“七尺男儿”之称,那比较正常的身高是七尺吧!

  生说:如果我们认为比较标准的身高是1.70米,那么,古代的一尺是:1.70÷7≈0.24米,50.24=1.20米,5尺来高的洞就是1.20米左右。

  老师比划5尺多高后问:看到这个数字,你想说什么?

  生说:晏子太了不起了!我很佩服他。

  生说:楚王太阴险,这样侮辱人的方法都能想到。

  生说:我很佩服晏子的机智。

  生说:我很佩服晏子的胸怀,面对这样的话还能机智应变。想想自己真是惭愧!

  评析:这一问题的探讨,使同学们对晏子的机智有了足够而且非常形象直观的认识,探索的过程了解了解题思路、方法以及手段,学习从多个角度寻找问题答案的学习策略,从而感受课文的精髓,这也是学习能力提高的过程。更重要的是这一类问题地提出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的兴趣,为能疑并逐步学会善疑奠定基础。

  师提示:请大家继续回答刚才提出的问题。

  生说:第二次楚王想讽刺晏子无能,达到侮辱齐国没有人才的目的。而晏子采用先贬低自己,再贬低对方的办法反驳楚王。

  生说:第三次楚王污蔑齐国人没出息,干偷盗的事,使晏子难堪。而晏子将计就计,用水土不同,结的果实也不同为例来说明原因,这样不但驳倒对方而且使对方反受其辱。

  评析:我们面对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他们有思想、有感情、有独立的人格,是具有主观能动性的个体,每个学生都蕴藏着独立学习的巨大潜能。阅读正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每一位学生从教材中获得的信息与体验都不一样,放手让学生自由阅读找出问题来交流,为学生提供了自由展示的空间,学生在合作学习中思维不断得到补充、完善,从而对课文形成初步的自我理解。学生每一点知识的获得都是自己的发现,都成为了自己的知识,这比老师的讲解更有效;问题解决的过程,探索了获取知识的基本途径,为以后自主学习提供可操作的方法;问题解决本身又让学生体味了成功,学习的兴趣更为浓厚;由同学提出问题,改变了原来的接受模式,使每位同学在学习中都成了主角,在共同求解中成了“同事”,为了实现共同的学习目标而一起努力,培养了合作学习的精神。

  四、回顾学习过程,提出要继续探讨问题。展示探讨结果。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晏子使楚》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