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林海》教学设计

《林海》教学设计

一梦入混沌 点赞 分享
《林海》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

《林海》教学设计(精选13篇)

《林海》教学设计 篇1

  浙江 钱伟强  

  ------------------------------------------------------------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林海》教学设计 篇2

  教学目标:

  教育点:

  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知识点:

  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训练点:

  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创新切入点:

  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教学重点:

  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进行积累。

  教学准备:

  1、引导学生广泛收集林海的诗文、图片资料。

  2、制作投影课文优美片段的文字课件。

  教学过程:

  1、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19课。请想一想,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一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睛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品味美师:服气吗?不服气?那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提示,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品读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段,参考以下提示品读欣赏:

  A、你欣赏的小片段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段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生:仔细品读。

  5、讨论美(1)教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段进行辩论发言。每个小片段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①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段。师:这个小片段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②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段的?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③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段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段组织辩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段的讨论之间。)

  ①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段,愿意帮我说说吗?

  ②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③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段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要决一雌雄!重点讨论的五个小片段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6、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3)理解"兴国安邦"。师:难怪作者说,兴安岭具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同学们知道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吗?

  7、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段的朗读来尽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8、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学生写在印着精美图片的作业纸上,教师用电脑写作。)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9、憧憬美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尽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妈明年暑假带你进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这就是今天的家庭作业.

《林海》教学设计 篇3

  浙江 钱伟强

  ------------------------------------------------------------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

  2学习环境描写的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有感情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

  环境描写的特点,作者的思想感情。

  课前准备

  录音机,投影片。

  教学过程 

  一、引入课题

  1今天很高兴和高桥的小朋友一起学习《林海》这篇课文。

  2我们先听一听这篇课文的录音。

  二、学习《林海》的1至5自然段

  出示问题:1找出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大兴安岭)标出课文哪几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亲切舒服)2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因为作者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了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板书:悦耳的名字。这“亲切舒服”作者是怎样描绘的?3课文从哪几方面来描写大兴安岭的?找出岭、树、花的特点。

  请同学们选择自己喜欢的部分重点阅读。

  (学生先自己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1喜欢“岭”这一部分的同学来说说你们的理由。

  我最喜欢“岭”这一部分,岭的特点是多。

  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仅是“多”,而且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每一条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小结: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地方吗?

  温柔和盛气凌人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刚才二位同学能提出这些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读书的。

  大兴安岭的岭较平,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2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体会。

  (1)大兴安岭林的特点,可以用课文中哪个字来形容?(多)(林海)(2)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做“林海”,它到底哪个地方像海呢?(那是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像白色浪花。……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3我们学习“岭”和“林”这两部分时,都是按这种方法学习的,老师分别给大家设置了三个问题,请同学们按设置问题的方法,给“花”这一部分设置问题,让老师来回答你们的问题。下面请同学们默读第五自然段。(学生自学)

  (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河岸上不知有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机动性:不管是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的印象是什么?(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出示文字:大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

  (1)作者是把大兴安岭当做人来写了。

  (2)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深喜爱、赞美之情。(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这么优美的句子,我们把它背下来好吗?请同学们抓住重点段落词,同桌练习一下。

  (3)最后老师还有一个问题:他这里写花,为什么还要写珊瑚似的小红豆呢(因为这些小红豆不仅装扮了大兴安岭,还可以酿酒,为人类做贡献,所以还写了小红豆。)

  三、总结

  同学们,这堂课我们学了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给人类的美。同学们,你们对大兴安岭的美都体会到了吗?

  ------------------------------------------------------------

《林海》教学设计 篇4

  设计理念:

  采用启发,讨论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之更深刻地理解河更牢固地掌握所学知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使教学过程真正成为学生的学习过程.

  教学设计:

  在启发,讨论中揣摩文章表达顺序,体会作者思想感情,领悟文章表达方法.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初读课文

  1,谈话导入:你喜欢海吗 为什么 什么是"林海"呢 

  2,欣赏录音,看录象片,说说"林海"指的是哪里 自己对大兴安岭了解多少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知

  1,你走进林海了吗 有什么感受 (板书:美丽)

  2,默读课文,能看到哪些美丽的景物 在哪些段落里做了介绍 (板书:岭,林,花)

  3,画出你认为写得好的句子读给同学们听.

  三,读议写"岭"的部分.(以理解"温柔为主),说出大兴安岭温柔在哪里 

  (岭多,形态多,看不厌,;多,看不完)

  四,读议写"林"的小节.(以较"林"与"海"为主)

  1,默读思考:既然被称之为"林海","林"和"海"必然有相似之处,找出来进行读议.

  2,议论:(像海般广阔:"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像海般绿:"深的,浅的,明的,暗的,恐怕只有画家才能画出")

  3,找一找直接写海洋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五,读议写"花"的小节

  1,指读.画出写花美的句段.

  2,重点读议:"青松作衬,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3,作者把大兴安岭比作什么 (小姑娘)

  师述:这双绣花鞋把小姑娘衬得这么美丽可爱,有活力,这些绚丽的花儿把大兴安岭打扮得这么迷人.走近它,使人感到亲切舒服.

  六,整体背诵

  七,体会感情中心

  1,浏览课文,看课文哪四个字凝结了老舍先生的感情和感受(引导理解"亲切,舒服")

  2,看到岭,林,花的美景,放眼四方,你会想到什么 

  3,及至看到林场,又想到什么 (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

  4,既然人与山的关系非常密切,那么作为人类的我们,应该怎么办 (结合书上谈自己的想法)

  八,实践练习

  写几句保护森林资源的广告语,以警示世人.

  诸城市林家村镇东公村小学

  管延勋

《林海》教学设计 篇5

  林  海

  (教科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z?t”实验教科书五年级下册)

  哈尔滨市木兰县人民小学  李泓燕

  【创新设计】

  在全面进入新课改的今天,我们应用语文教学“以人为本”这一理念来进行教学《林海》这一课。这包括两方面的含义,即人文性与工具性。人文性是指学生在学习本课的过程中,能够获得思想意识和伦理道德等方面的影响、熏陶及至塑造形成一定人格修养;工具性是指学生在学习课文的过程中,能够获得听、说、读、写、议等一系列有效的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吸收和运用的技能。通过品读、感悟、运用、方法、手段的训练,形成一定的语言文字素养。

  与此同时,培养学生从事实践活动,让学生在品读的基础上,自己动手查阅有关大兴安岭的书籍、图片等,在学习写法上用体会、日记、诗歌等自己所喜爱的体裁,写出学完《林海》的感受,并创作画面,配短诗文。

  【教学目标】

  1、引导学生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使他们受到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教育。培养学生学习的民主意识、竞争意识、参与意识、合作意识。

  2、全面、深入地感知、理解、欣赏林海的美,初步掌握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3、引导学生运用自读勾划、独立品味、讨论汇报、感情朗读、背诵积累、诗文创作等方法全面、深入地学习课文。

  4、启发学生进行创造性的想象和辩论;激励学生创作诗文赞美林海;培养学生不唯书、不唯师、不唯上,敢于向权威挑战的创新精神。

  【重点难点】

  本文第二大段是重点段,反复品读重点圈画来提示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之美,进而深入、全面地欣赏林海的美,培养学生的语感,引导学生在知识、思想、语言等方面来突破大兴安岭称之为“林海”的原因和以“林海”做题的目的。

  【教学过程】

  一、初读课文,感知林海美(动笔圈勾画)

  1、课前回忆美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在预习的基础上学习第二课。请想一想,你们见过江、河、湖泊、海吗?说一说,是什么样的?(生简要回答)师板画(林海)你们见过这样的林海吗?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走进大兴安岭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学生简要回答。

  师:大家想亲眼看一看林海吗?(播放录像)

  2、音像感知美

  (1)学生看录像,教师现场解说。

  (2)小结过渡:林海的确很美!(板书:美)

  3、文中寻找美

  (1)师:爱美之心人皆有之。请同学们带着一颗爱美的心,去寻找课文写得最美的小片段。你们找,我也找,咱们比谁找的小片段最美?

  (2)师:谁找的小片段最美?(生读)

  (3)师:看来,同学们的火眼金晴还真能发现美!不过,我找的才是最美的。(师朗读写人的小片段。如已经有学生读过,教师就主动与该同学联合起来学习。)

  4、选择品味美

  师:服气吗?不服气?谁愿意认真品味之后来跟我辩论吗?好!请参考下面提示,自由选择一个小片断,认真品味。注意,一定要展开创造性想象,你们品,我也品。咱们等着瞧!

  a、你欣赏的小片断描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

  b、这个小片断的关键词是哪些?它们分别让你想象、品味到了哪些美好的景象?

  c、应该怎样朗读才能把自己品味到的美表达出来?

  生:仔细品读。

  二、细读重点段、句、词、体会林海美(动口诵、背、思)

  片断讨论美

  (1)老师辅助、引导学生根据课文描写岭、林、花、木的四个小片断进行议论发言。每个小片断的引导程序大体如下。

  1根据学生发言,灵活地出示文字小片断。师:这个小片断写了大兴安岭的什么是美的?你品味想象到了什么?

  2启发同学补充。师:还有谁品味了这个小片断的美?谈谈自己的意见,好吗?

  3过渡、激励。在各个小片断的讨论学习过程中,教师灵活地指导全体学生通过感情朗读深入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全面欣赏林海的美。

  (2)教师根据课文描写人之美的小片断组织议论发言。(也可以灵活地穿插在上面四个小片断的讨论之间。)

  1启发学生帮忙。师:谁跟我品味的是同一片断,愿意帮我说说吗?

  2教师补充发言。师:点缀在莽莽林海当中的市镇,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见证,是兴安岭兴国安邦的体现,是林海人民在愉快的劳动歌声中创造的!

  3激励、过渡。师:怎么样?我找的片断美得和谐,美得深刻,不是最美的吗?咱们辩论的胜负如何?后面还有两局比赛,我们可以再决一决!重点讨论五个小片断如下。

  岭: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林:多少种绿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描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花: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木: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夏、良材。所以,兴安岭越看越可爱!

  人:山林中已经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添上了新的景色,添上了愉快的劳动歌声。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三、总结深化、欣赏林海美(动脑、悟、辨、述)

  1、点睛总结美

  (1)形成板书。师:(指板书)同学们,从刚才的品味和辩论中,我们知道了大兴安岭的岭、林、花、人都很美。请看:它们的美有没有联系?林与花有没有?花与木有没有?……(一边指点一边连线。)

  (2)小结课文。师:兴安岭的岭、林、花、木、人的美具有千丝万缕的联系。这种上联系在一起的美,使兴安岭美得那么灿烂,那么实在!她就像一颗颗装点我们美丽祖国的星星!

  2、多读赞赏美

  (1)学生练读。师:下面,进行第二局比赛。就是通过优美片断的朗读来心情地赞美林海。谁朗读赞美得最有吸引力,谁就是冠军!当然,能够通过背诵来赞美的,更是冠军!请同学先练一练。

  (2)学生诵读。师:谁最先来赞美?能读就读,能背就背!(师生共同评议,选出一个个冠军。请他们昂首挺胸地站着。)

  (3)教师表演读。师:我也想当冠军!可以表现一下了吗?(教师读,学生评。)

  (4)学生齐读重点文段。师:刚才,我们选出了班上的个人冠军,现在看看,我们这个集体能不能当冠军?请齐读课文第三、四节,能背诵的同学还可以背。

  (5)激励、过渡。师:我们无论是个人,还是集体,都堪称冠军!

  3、诗文创造美

  (1)师生同时创作诗文。师:我们能用自己的话来赞美林海吗?好!请参考课文的优美词句和自己收集的诗文、图片资料,为兴安岭写几句赞美的话,也可以写一首小诗。你们写,我也写,咱们进行第三局比赛!

  (2)学生展示,教师引导赏析得意之作。

  (3)教师展示,请学生赏析。

  4、旅游憧憬美

  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能实现吗?老师认为完全有可能!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达成自己的心愿。

  【板书设计】

  2、林 海

  岭多

  大兴安岭       林绿          美、不空洞

  花繁

  【教学评析】

  本节课充分体现了新课程的理念,达到了语文课程生活化、学习过程情境化、教学方法多样化。学生自主学习,读、思、议、说,参与教学的全过程。教师引导学生读书实践,一导圈点,自读自悟,养成边读边想边画的良好阅读习惯;二导思维,制作电脑课件,把课文语言变成生动画图,发展学生形象思维;三导迁移,感悟课文,学得比喻之后,让学生通过合理想象,激发创新意识,发表独立见解,并互相补充,臻于完善,合作意识佳、和协氛围浓、情感体验真。

《林海》教学设计 篇6

  教学目标

  1、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

  2、通过学习课文,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景物描写中表达

  思想感情的方法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4、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教学重点:理解大兴安岭的美丽及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体会作者的“亲切与舒服”的感觉。

  教学过程:

  一、启动激趣

  同学们,前不 久我们跟随老舍先生去领略了“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的大草原,这节课,我们又将和老舍先生一道步入那浩瀚的林海。(板书课题;林海)

  二、质疑探究朗读悟情

  1、请同学们快速 阅读课文,找一找文中哪个词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这种感受在文章中出现了几次? 板书:亲切、舒服

  2、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这个问题。板书:悦耳的名字 说得好!作者 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又是因为什么?(生:亲切舒服)

  板书:亲切、舒服 那么大兴安岭的美 丽体现在哪些方

  面?请同学们自由读第2—5自然段。板书:美丽 板书:岭、林、花

  3、同学们,现在我们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原始森

  林,亲自去体验一下。(播放“森林”画面)

  4、这番美丽的景 象,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又是怎样来描绘的?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爱的一部分,重点阅读。(出示要求):

  A、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画出有关语句认真理解;

  B、仔细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只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们面前的外表的美,叫人越看越觉得可爱。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对这一点你是怎么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5、所以说它的美 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板书:不空洞

  6、感 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板书:兴国安邦 请看板书,你发现了什么?请和同组的同学讨论这个问题。手指板书让学生接读: A、 初入大兴安 龄,证实了这个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B、领略到大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C、想到大兴安岭还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三、情感升华应用验证

  1、用一两句话表达你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

  2、根据课文内容写一则广告词。

  板书设计:

  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兴国安邦)

《林海》教学设计 篇7

  活动过程:

  一、欣赏导入,激发兴趣

  教师展示中国地图,让学生在地图上找一找我们国家最北的地方。

  师:你能根据手中的地图和过去所学的知识,分析一下东北地区的气候应是怎样的?

  学生积极讨论并回答:这里的气候特点是冬长夏短,南方已是繁花似锦的时候,这里依然是大雪漫天,人们还身着厚厚的冬衣。

  师:介绍黑龙江、吉林、辽宁三省和内蒙古东部大兴安岭地区,冬季寒冷而漫长,夏季温暖而短暂。特别是冬季漫天的风雪形成了“千里冰封,万里雪飘”的林海雪原景象,景色迷人优美。相信同学们也一定有许多关于林海雪原的知识讲给大家听,下面让我们一起来听一下同学们补充的资料。(鼓励学生发言)

  师:是啊!同学们,我们祖国地大物博,有独特的热带风情,也有万里冰封的北国风光,那么今天我们就一起进入北国风光,去领略它的魅力!

  二、走进冰雪世界,感受快乐

  同学们已经对本课知识有了大体的了解,下面就让我们深入认识一下东北地区,了解它们独特的风格。

  1.谁能说一说在我们当地你见到的最美的冬季现象?

  2.在这样的季节里你最喜欢做什么?(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也可以让学生和邻近的同学讨论),是啊!这样的季节是美丽的、迷人的。我们可以欣赏到美丽的雪景,可以堆雪人、可以滑冰、可以打雪仗?(提醒学生随时注意安全)

  3.小组交流。刚才说了我们当地冬季的风景,现在请同学们把课前调查的关于北国风光的资料拿出来(如:关于风景的,雪雕的,在雪中娱乐的?)在小组内一起欣赏交流一下。

  4.鼓励学生相互交流,欣赏各自的资料,讨论感受北国风光特有的韵味,小组内相互交流发表感想。

  5.交流结束,学生谈感受。(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的感受:北国风光的迷人和带给人们的快乐,鼓励学生大胆发言,提高学习积极性。)

  三、各抒己见,畅谈冬季生活

  1.在这么美丽的冰雪世界中,你知道东北地区的人们是怎样生活的吗?谁能先起来说一说我们当地的人们如何过冬的?(穿衣、交通、室内、饮食?)给学生思考的时间。

  2.小组内交流东北人的冬季生活。补充:在东北,冬天人们出门时要穿上皮衣,戴上皮帽、手套、耳罩。为了保暖防寒,房屋的玻璃都是双层的。一家人围坐在烧得暖烘烘的火炕上吃饭、唠嗑、其乐融融。出示课件

  鼓励学生搜集相关资料从生活习惯、饮食、穿着、娱乐?等方面展开。

  3、学生汇报资料

  (1)冬季生活习惯:

  冬天农村的生活。室外滴水成冰,室内温暖如春。因为东北人的屋子里都有暖汽,火炕,火墙等取暖设备,时刻散发着热量。在外边冻得直打哆嗦的人们,一进到屋子里,坐在热乎乎的炕头上,用不了几分钟就全身发热了。一家人围坐在火锅旁边,都选用重庆的麻辣火锅底料,涮着羔羊肉,喝几杯当地的老白干,头上冒出热汗珠,述说着明年春天的生产计划。

  东北人过冬天大多喜欢到农村去吃地道的土炕火盆,也就是坐在烧得烫屁股的炕上,吃着一个铁坑里放着炭上面坐着的大黑铁盆里的菜。

  滑冰车,吃冰糖葫芦,吃雪糕,看树挂,看冰雕。冷了就进屋吃小鸡炖蘑菇,喝烈酒,吃野味。

  (2)饮食:

  每年的十月末十一月初,东北地区的居民就开始准备过冬的蔬菜了,这是东北过冬前的一件大事。它甚至有着过节一样的气氛,大型厂矿还专门给职工放蔬菜假呢。

  现在东北的冬天虽然是什么新鲜的蔬菜都能吃到了,也有好多家庭不再大量购菜了,但是这个习俗仍保留下来。而且秋菜购买的声势还是很大的,每家买上几百斤蔬菜也是正常的。

  酸菜是东北人冬天的主要菜,所以很多人家都开始购买大白菜,准备绩酸菜,在绩酸菜之前,白菜需要在阳光下晾晒。所以楼前楼后到处是大白菜。(还有些人家做辣白菜,酸菜白肉血肠炖宽粉是东北的名吃)

  青萝卜,红萝卜,白萝卜,胡萝卜也是东北人冬天常见菜,主要是把萝卜切成花或条用盐侵后晾晒,晾干后,加作料可以蒸吃,或凉拌,味道好极了!(也可以做酸辣萝卜)(牛肉,羊肉炖萝卜味道也不错,还可以包萝卜虾皮饺子),倭瓜或南瓜,也是北方人喜欢储藏的菜。

  (3)娱乐

  二人转(可适当拓展赵本山、黄宏、巩汉林、潘长江?《东北人都是活雷锋》植根于东北黑土地的文化积淀和风土人情。

  四、课外拓展

  1.出示图片,介绍东北人民利用当地气候严寒的特点,开发冰雪旅游资源,吸引国内外游客纷纷前往,并利用这一时机,举行贸易洽谈,进行招商引资,发展当地经济。

  2.“我眼中的东北”(小组内交流),每小组选一名代表汇报。

  小结:东北可以说是人杰地灵,不只有迷人的北国风光,勤劳而又聪慧的人民,更有不可多得的资源宝库,这部分内容我们下一节课来一起探讨。

  3.你还知道东北地区人们的那些生活特点?

  板书设计:

  北国风光

  东北平原的位置和范围:中国最大的平原

  东北平原的特点:冬天寒冷漫长,纬度高。

  东北平原的文化:雪雕、冰雕、滑雪、猪肉炖粉条、酸菜、秧歌。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地理知识的认知主要定位于了解东北地区的地理位置、包含省份、地形特点,深度把握上则是让学生能从地图上找到东北地区的大致位置,能在地形图上知道这个地区有大面积的山脉和平原就可以了,因为太抽象的地理知识学生并不明白,因此点到为止,刚刚好。

  我把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东北地区生活特点作为重点,借助图片与课件让学生对东北的特点有所了解。

《林海》教学设计 篇8

  抓感情的主线(节选)

  大同市城区十四校 马桂英

  《林海》一课,作者围绕“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先讲了大兴安岭“岭”、“林”、“花”的特点,然后又通过联想,写出了大兴安岭对国家建设所作的巨大贡献,表达了他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怎样才能使学生和作者的感情融为一体呢?我紧紧抓住了“亲切舒服”这条贯穿全文的感情主线。

  首先,我要求学生有感情地齐读含有“亲切舒服”的三个句子,并比较一下表达程度。当学生一致认为三句相比,步步加深之后,再结合课文逐句理解。

  我先让学生围绕(1)作者为什么先观察岭,又观察林,后观察花呢;(2)岭、林、花各有什么特点这两个问题,自学描写岭、林、花这几个小节,接着要求学生独立赏析这一部分,学习作者借生动形象地写物而抒情的方法,然后启发学生用一个字概括出大兴安岭景色的特点,即“美”。水到渠成,学生已明白了大自然赐予大兴安岭的景色美使作者改变了“奇峰怪石”、“高不可攀”的印象,产生了亲切舒服之感。

  那么,这种感情是怎么得以升华的呢?是作者展开两次联想所致。在教学联想部分时,我采用了抓重点词句谈体会的方法,让学生结合上下文着重理解:(1)兴安岭的可爱,就在于它美得并不空洞;(2)我不晓得当初为什么管它叫作兴安岭,由今天看来,它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了。

  在谈体会时,学生由铅笔、直尺、桌椅、门窗谈到了国家建设;由木材的紧缺谈到了植树造林、保护树木的重要;有的假设,有的联想,自然而然地和作者一起体味到了大兴安岭的内在美,全身心流淌着“亲切舒服”之感情。◆

《林海》教学设计 篇9

  教材分析:

  《林海》这篇课文是著名作家老舍先生写的,讲了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表达了对大兴安岭的喜爱之情,为了表达喜爱的情感,作者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景、物、人。按照参观大兴安岭的顺序,可将课文分为三段。在这三段结束处都讲到“亲切、舒服”反映了作者随着对大兴安岭的深入了解,这种“亲切、舒服”的体会也逐步加深。

  教学目标: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受到热爱祖国的思想教育。学习作者细致观察和在描写景物中表达思想感情的方法。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培养学生合作学习的精神。找出自己喜欢的语句,积累在自己的摘抄本上。

  教学重点:

  了解大兴安岭的景物特点,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体会作者表达真情实感的方法。

  教学难点:

  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体会作者表达的真情实感。

  教学构想:

  先让学生初读课文,弄清课文围绕大兴安岭的“亲切、舒服”联系具体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学生试着提出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或不懂的问题,互助解决。最后指导朗读,在朗读的基础上指导背诵。

  教学内容:

  初读课文,理解文章的条理,学习课文内容,进一步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逐步深化。

  学生学习过程:

  一、激趣导入:

  1、同学们喜欢旅游吗?今天咱们就让著名作家老舍先生作向导,把他的文章当作导游词,一起去领略大自然的美丽景色。

  2、齐读课题。

  3、“林海”指什么地方?“林海”说明了什么?(大兴安岭,森林茂密,树木很多。)

  二、通过预习,你了解了哪些内容?你还想知道什么?

  1、学生按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2、出示生字卡片检查预习情况。

  3、让学生充分提出自己感兴趣的或者不懂的问题。

  4、同学们想知道的问题还真不少,相信学习了课文,这些问题一定能得到解决。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指名读课文。思考:作者看到林海以后最突出的感受是什么?读后回答,评价。

  2、快速浏览课文,看看课文中有几次直接写到这种感受?

  3、然后讨论、交流。

  课文三次讲到“亲切、舒服”。第一次是在刚进原始森林的时候,作者走进原始森林,看到的和想到的不一样,脚踩厚厚的松针,手摸古木,感到亲切、舒服。第二次是在看了兴安岭的“岭”“林”“花”之后产生的联想时,作者看到那么多的岭,那么温柔;那么多的数,呈现那么多种的绿色;那么多的野花开在多处,特别是由此联想到兴安岭不仅美丽,而且为祖国建设不断作贡献,因此感到亲切、舒服。第三次是在参观林场有所感的时候。作者参观林场,看到人们愉快地劳动,幸福地生活,看到兴安岭与人们的关系日益密切,更加感到亲切、舒服。这种感觉触景而生,且越来越强烈。)

  四、深入理解课文内容: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想想从这一段中你读懂了什么?你认为这一段应该怎样读?

  2、指名读第二自然段。思考:大兴安岭的岭美在哪儿?(抓住岭多、温柔的特点进行理解)

  分小组讨论学习

  (1)温柔:岭的山势平缓,线条柔和。指读有关语句,理解“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2)哪些语句说明了岭多?(“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3)引导学生提问:“看不完”,“看不厌”分别指什么?(“看不完”是因为沿途都是岭,连绵不断,仿佛没有尽头;“看不厌”是因为这么多的岭并不单调,它有各种各样的形态)

  (4)指名说说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原因

  (5)比较秦岭与这里的不同,可画画

  (6)指名练习朗读,其他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3、自学3——5自然段。

  (1)提出学习要求: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学3——5自然段。

  (2)可以把你认为写得优美的句子画下来。

  (3)学生自学,教师巡视指导。

  (4)交流自学成果。

  (5)指名说说林的特点,并说出自己最喜欢的语句。

  4、默读第6自然段。想想你读懂了什么?抓住重点句子理解。指导朗读。

  (1)思考:为什么说“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2)学生谈体会(因为大兴安岭林木资源十分丰富,这种“美”是国家建设所需的良材的主要来源,是建设无数“广厦”的基地,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休”两者密不可分)

  (3)想到这些,作者感到兴安岭越看越可爱,因此会再一次感到“亲切、舒服”。

  5、指名读第7自然段。说说读懂了什么?练读。

  思考:为什么到了林场,“我”这种亲切之感更加深厚了?(因为在林场看到“人与自然的关系日益密切”。表现在山林中已经有了不少市镇,人们在愉快地劳动,一是伐木、栽树,一是进行科学研究,使林海得到综合利用。人们的生产、生活同兴安岭息息相关,所以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如何理解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兴安岭的“兴”,由“兴盛、兴旺”之意,“安”有“安定”的意识。这是从字面上说,更重要的是,国家的兴盛与安定有兴安岭的一份贡献,所以说兴安岭的确含有兴国安邦的意义。)

《林海》教学设计 篇10

  太仓市实验小学   陆凤娟

  (多媒体课件显示画面)

  师:今天我们继续学习19课,齐读课题。

  课文写的是什么地方的林海?

  生:课文写的是大兴安岭的林海。  板书:大兴安岭

  师:请同学们快速阅读课文,文中哪四个字表达了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在文中出现了几次?

  生:作者对大兴安岭的深切感受是“亲切、舒服”,在文中出现了3次。

  评:引导学生首先寻找到蕴藏于语言文字中的中心词句,也就寻找到了学习课文的最佳切入点,起到了提纲挈领的作用。

  师:作者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受到“亲切、舒服”的,请同学们找出课文中3次出现这种感受的句子。

  (生交流读出句子略)

  板书: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亲切、舒服

  评:板书看似重复,实则别具匠心,为收篇作好铺垫。

  师:同学们找得很正确。作者第一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请同学们读读第一小节。

  (生轻声自读第一小节)

  生:因为作者亲眼看到并走进了大兴安岭,与想象中的不一样,没有奇峰怪石,更不是高不可攀。

  生:因为作者脚踩着几尺厚的松针,手摸到了那些古木,真切地感受到“大兴安岭”这个悦耳的名字亲切、舒服。

  板书:悦耳的名字

  师:作者第二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

  生:因为大兴安岭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大兴安岭的美丽体现在哪些方面?请同学们自由读2—5小节。板书:美丽

  (生自由快速读2—5小节)

  生:大兴安岭的美体现在岭、林、花三个方面。

  板书:岭、林、花

  评:抓住中心句回溯前文,理清段落层次,以便引导学生更好地品词析句。

  师:同学们,现在就让我们跟随老舍爷爷一起走进那原始森林,亲自去体验一下。

  (学生看多媒体课件,领略大兴安岭的“岭、林、花”的美丽景色。)

  师:这番美丽的景象,语言大师老舍爷爷又是怎样来描绘的呢?请同学们在“岭、林、花”三部分中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部分,重点阅读。

  要求:1、找出岭(林、花)的特点,并划出有关语句。

  2、体会一下作者的思想感情。

  生:先自读、圈画,再小组交流讨论,然后全班交流。

  评:让学生自主选择并阅读重点段落,体现了训练的主体性;阅读前先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体现了训练的目的性;学习形式有自读自划、小组讨论、全班交流,体现了训练的全体性。

  生:我最喜欢“岭”这个部分,岭的特点是“多”。我是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这句话看出来的。

  生:我从“多少条岭啊,在疾驶……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也能看出岭“多”。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不仅“多”,还有“温柔”。我是从这句话体会到的:“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盛气凌人。”

  生:“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也说明岭的“温柔”。

  师:说得真好。“岭”的特点大家都体会到了。这段话中还有不理解的地方吗?

  生:“云横秦岭”是一种怎样的险?

  生:“温柔”、“盛气凌人”两个词是用来形容人的,怎么作者用来描写“岭”了?

  评:引导学生质疑问难,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

  师:刚才两位同学能提出这样的问题,说明他们真正是“用心”在读书的。老师先给大家比较两幅画面。

  (多媒体对比出示:一幅是“云横秦岭”的险峻;另一幅是“大兴安岭”的“岭”的平和。)

  师:请同学们图文对照着读一读,刚才两位同学提的问题会解答吗?

  生:“云横秦岭”的确很险峻,孤峰突起,高耸入云让人害怕,用“盛气凌人”一词正合适。

  生:大兴安岭的“岭”比较平缓,线条柔和。“温柔”一词写出了“岭”的特点,也抒发了作者对“岭”的喜爱之情。

  师:同学们,现在你们真正读懂了这段话的意思。下面让我们有感情地把这段文字读一读,体会一下作者当时的喜爱、赞美之情。

  评:学生通过图文对照和品读,不仅直观理解了重点词语的意思,而且体会到了词语中蕴含的感情色彩。教师的巧妙点拨,引发了学生的自读自悟。

  师:喜欢“林”的同学来谈谈你们的学习体会。

  生:林的特点是“多”。

  师:让我们再次来到那大兴安岭的“林”。

  (学生观看多媒体课件“林”的录像)

  师:大兴安岭的“林”,可以用课文中哪个词来确切地形容?

  生:林海。

  师:为什么把大兴安岭的林称作“林海”呢?它到底哪些地方像海呢?

  生:“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林像大海一样无边无际。

  生:“群岭起伏”像大海的波浪一样。

  生:还有大海的海水颜色深浅不一,林海的绿颜色也很多:“深的、浅的、明的、暗的”,各不相同。

  生:大海有浪花,林海也有,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远看就像白色的浪花。

  师:同学们,这段文字写得很美,读起来短促活泼,还有许多语气词,比如:“呀”、“呢”、“吗”等,表露出作者的喜爱之情。下面让我们通过反复朗读来体会这些特点。

  评:扣住“林海”一词采用“层层剥笋”法引导学生自己读懂了这段文字。并体会到了这段内容在表达上的特色。

  生:自读,指名读,评价,集体读。

  师:这段话是美的景象、美的文字和美的情感的完美的结合,我们要熟读成诵。

  生:熟读背诵,指名背。

  评:在指导学生的朗读和背诵是,教师的点拨显得精当到位;并留出足够的时间让学生品读、诵读,从而有效地完成了多语言文字内化和积累。

  师:请一位西画“花”的同学,给录象配配音。

  (一位同学配合“花”的录像配音,其他同学边听边观赏。)

  生:“花”的特点是“多”,而且“美”。因为河岸上有不知多少野花,连树与树之间的空隙也开着野花,连爱花的作者也叫不出名字,可见花真的是多极了。

  师:不管师岭、林、还是花,大兴安岭给我们留下的印象就是?(美)课文中作者是怎样赞美大兴安岭的?

  生答并出示文字:

  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师:听老师读,看看你能发现什么?

  生:作者是把兴安岭当作人来写了。

  生:我从中体会到了作者对兴安岭的深深的喜爱、赞美之情。

  生:自己读,指名读,集体读。

  评:以范读导悟,使学生感受到语言文字的内涵与魅力。

  师:温柔的岭,如海的林,美丽的花,这些都是大兴安岭呈现在人类面前的外表的美,它还有着内在美呢!

  再次出示文字:

  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

  师:“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你是怎样理解的?请结合课文联系实际说一说。

  生:“千山一碧,万古长青,恰好与广厦、良材联系在一起”这句话正好说明“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

  生:我是这么理解的:大兴安岭的“林”用途很广,大至矿井、铁路,小至椽柱、桌椅,都离不开木材。

  生:大兴安岭的“花”也有作用,其中的小红豆可酿成红酒。

  生:大兴安岭的林木还能改善人类的生态环境,保护了水土流失,净化了空气,这与人类的建设也密切相关。

  评:教师提问精当,要求明确。学生畅所欲言,相互补充,既能结合课文,又能联系实际,谈得全面而深刻。

  师:所以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美得并不空洞。

  板书:不空洞。

  生:有感情地朗读出示的句子。

  师:作者第三次感到亲切、舒服,是因为什么?

  生答并出示文字: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怎能不使我们感到亲切、舒服呢?

  师:“日益密切”,怎么理解这个词的意思?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你是怎么理解的?

  (生答略)

  师:这一切使作者联想到了什么?

  生:联想到了“兴国安邦”。板:兴国安邦

  师:你怎么理解的?

  生:“兴国安邦”就是使国家兴盛安定。兴安岭中千般宝,不仅有着良材,还有着许许多多的珍宝,祖国各个城市、各个方面的建设都离不开兴安岭。

  师:有感情地朗读第7小节。

  师:看板书,同学们有疑问吗?

  19林海(大兴安岭)

  亲切、舒服

  (悦耳的名字)

  亲切、舒服

  (美丽不空洞)

  亲切、舒服

  (兴国安邦)

  生:为什么老师板书的三个“亲切、舒服”要一个比一个大。(生小组讨论)

  生:我体会到了,因为作者“亲切、舒服”的这种感受越来越强烈。

  生:说明作者对兴安岭的喜爱、赞美之情,随着对兴安岭了解的深入而逐步加深。

  评:“亲切、舒服”四个字板书字体的由小到大,巧妙地引导学生探究到作者撰文时跳动着的情感脉搏,把握住了作者行文时的情感基调和线索,从而又一次促进学生认识的深化。

  (师生接读,体现出感情一次比一次强烈)

  师:初入兴安岭,证实了悦耳的名字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领略到兴安岭的美丽,且美得并不空洞,越发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师:看到兴安岭有着兴国安邦的意义,就更使人感到—— 

  生接读:亲切、舒服

  总评:

  本堂课在执教过程中,较好地体现了小语新大纲的精神,也表现出执教者较强的把握教材和驾驭课堂的能力。

  1、        把握住了教材的重点和特色,教学设计精当巧妙。

  课文作者老舍先生通过对大兴安岭典型景物的描写和联想,表达了对大自然的喜爱,对祖国的热爱,对人类美好未来的憧憬。课文脉络清晰,以三个“亲切、舒服”贯穿全篇,牵引出作者行文的感情线索。课文描写优美,语言生动,表达活泼,感情洋溢于字里行间,值得品读。执教者抓住了教材的上述特点,在整体环节设计上,抓住“亲切、舒服”这个中心词,并以此进行开篇和收尾,提纲挈领,层层剥笋,水到渠成,引导学生在品词析句中内化语言,触摸到作者的情感脉搏。

  2、以学生发展为本,引导学生主动学习

  首先教师把自主选择学习的权力还给学生。在学习“岭、林、花”三部分是,教师让学生在范读的基础上自主挑选最喜欢的一部分精读,既照顾到了学生的个性差异,又激发了学生阅读的兴趣,保证了阅读的质量。其次,教师鼓励学生质疑问难。针对“岭”一部分中的难点,在初步理解的基础上启发学生发现深层的问题,激发了学生探究欲望,也教会了学生读书的方法。另外,教师通过三次“亲切、舒服”板书字体由小到大来引导学生发现问题,寻求原由,体会作者感情的逐层深入,较好地展示了学生的思维过程。其三,教师以问促读,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对“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一句,是理解上的重点,教师让学生结合课文,联系实际,畅所欲言。教师不用标准答案来框定学生思维,从而激发学生思维的发散与独创。

  3、突出语文教学的个性,注重语言的感悟与积累

  感悟和积累语言的最好方法是“熟读精思”、“诵读涵咏”,在本节课中,教师充分体现了语文教学中的“以读为本”的思想。一是保证读的时间,一堂课书声琅琅,读书训练贯彻始终;二是讲究读的形式,有范读、自读、指名读、集体读等;三是讲究读的方法,例如让学生观看多媒体,图文对照着读,观看录象,模拟配音朗读,通过设问,以问促读等。四是讲究读的质量。教师的朗读指导,并不仅仅停留在朗读的方式方法和技巧上,而是追求朗读的质量,把“朗读”与“感悟”结合起来,以读导悟,以悟促读,在充分感悟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内化语言、积累语言。同时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感染,提高了思想认识。

  发表于《小学青年教师》

《林海》教学设计 篇11

  作者:糜丽英

  教学目标 :

  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景物特点和作者的联想,从而体会作者喜爱和赞美大兴安岭的思想感情。

  2、表情朗读课文3——6自然段。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引入新课

  1、引入:

  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课文以——“亲切与舒服”这条感情线索贯穿全文,请大家回忆一下,作者前二次分别是在怎样的情况下感到亲切与舒服的?请读出有关句子(出示句子)

  2、大兴安岭的美丽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来写的(闪烁)?(板书岭林花)

  那么岭林花到底怎么美?为什么说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烁)?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读懂、读好这一部分。

  二、学习第二段

  (一)学习“岭”

  1、个别读第2 节,思考:(卡片出示)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

  2、交流。(多、温柔)

  3、(卡片出示)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怎样感受到的?请默读这部分,圈画出重点词句。

  交流:

  a、秦岭:“云横秦岭”

  请看(出示秦岭图)谁能用文中的词语来描绘秦岭?(孤峰突起、盛气凌人)

  小结:大兴安岭同它——大不相同,那实在是——太温柔了。

  b、“这里的岭的确很多……”

  抓住横、顺……体会姿态多,谁能读出姿态的多?个别读,男女生轮读。

  比较句子,拿去点儿,意思一样吗?抓住点儿体会温柔,谁能把岭读得又多又温柔?个别读,女生读,齐读。

  c、“多少条岭……”

  抓住看不完,联系该句重点词体会多,前——不见头,后——不见尾,抓住看不厌体会美。

  d、“每条岭……”

  体会温柔,长满珍贵的树木,决不是光秃秃的岩石。每条岭的线条都是那么柔和,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一样——

  4、体会情感,熟读这段。

  呀,如果能亲眼看看这岭该多好啊!请看,(出示岭)如果说秦

  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出示秦岭比较)那么大兴安岭的岭是又——多又——柔,美得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大家能把这种感受读出来吗?齐读

  5、小结学法:

  请大家回忆一下,刚才我们是怎样学习这一部分的?谁能结合思考题来说一说。(指卡片)

  先读课文,思考:岭的美主要表现在它的哪些特点上?再读说说你是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是怎样感受到的?最后通过感情朗读把岭的美表达出来。

  (二)学习“林”

  1、岭如此美丽,岭上的林那就更美了。下面,就让我们以同样的方法学习林。

  2、自由读3、4二节,思考问题1(如海)海在你的印象中是怎样的?(广阔、不同的蓝色、海面有波浪、海边有浪花)

  3、过渡:林又广又绿,美如海,你是怎样读懂的,请同学们以学习小组为单位讨论问题2。呆会儿请你把感受到的通过朗读告诉大家。

  4、谁先交流,大家仔细听,哪些地方读得好,哪些地方还不够,你认为该怎样读?评读。随机朗读。

  a“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非常广阔,一片绿色,真像林的海洋。个别读。

  b“群岭起伏……”——长满树木的山岭有高有低,像海上的波浪,一层赶着——一层,涌向远方。真美啊!

  c“多少种绿颜色呀……”——一片绿色,有深有,有明有暗,像阳光照射下的海面一般美。

  d“落叶松的海洋”——广阔无垠,一碧千里,犹如海洋般辽阔无边。

  e“海边上……”——岭上的青松像大海,青松边沿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在阳光照射下银光闪闪,像海边的浪花。真美。

  泛:动态美,充满生命和活力。

  你能把这句话改成不用问号的句子吗?用问号有什么好处?谁能把这海边的白桦读得更美。个别读,举手的同学读。

  5、看图引读。

  出示图,引:这就是林的海洋,目之所及——的确——多少种绿颜色呀——兴安岭上——是的——看——

  林这么美丽,看在眼里,真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呢。

  (三)同法自学“花”。

  1、我们用同样的方法学习花这一部分,不过要求可更高了,这回要请同学独个儿自学,然后直接把感受到的读出来。

  2、个别交流特点,从哪些词句中感受到的,请读出来。对于她所读地句子,假如你也有所感受的话,请跟他一起读。随机板书(多、艳)

  3、边讲述,边闪现岭、林、花的短镜头:作者看到岭那么多那么温柔,又看到岭上的林那么广那么真像林的海洋,还看到林中的花那么多那么艳,一切都是那么美丽,于是,展开了丰富的想象。

  出示“兴安岭……鞋”你喜欢这个句子吗?为什么?范读闭目想象,这是一幅怎样的画面。谁来描述一下。

  出示灯片,作者怎么会把兴安岭当作一位姑娘的?谁能把这种感觉读出来?个别读,范读,齐读。

  (四)学习第6 节。

  回到句子“它的美丽……不空洞。”

  1、过渡:大兴安岭的确美极了。(闪美丽)更重要的是“它的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闪,这什么说美丽与建设结为一体呢?请自由读第6节,并联系上文,联系生活实际把你的理解讲给大家听。

  2、小结:大兴安岭不但美丽,而且和各行各业的建设连在一起,和千家万户连的生活连在一起,为祖国的建设和人民的富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所以兴安岭让人感到——亲切与舒服。(出示句1)和第一次相比,有何不同?再读句2。那么第三次亲切与舒服是在怎样的情况下产生的,我们下节课再学习。

  三、总结课文。

  这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课文第二部分。如果还有地方没读懂的,请提出来。下面,老师要考考大家,看那位同学最聪明,能结合所学内容完成以下练习?任选一题说说。

  1、大兴安岭的岭真——啊!——

  2、岭上的林真——啊——

  3、林中的花真——啊——

  板书

  岭——多、柔

  19林海 林——如海亲切与舒服

  花——多、艳

  糜丽英老师执教《林海》一课,充分体现了“语文课堂教学中自主合作的实践与研究”这一课题。

《林海》教学设计 篇12

  1、教学内容

  《林海》第十一册13课第2自然段:描写大兴安岭的“岭”。

  2、教学目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第2自然段,体会大兴安岭的岭多而温柔的特点,感受课文语言文字生动细腻之美。

  3、教学过程 

  (1)感知语言,体会特点。

  给学生充分的时间,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第2自然段,独立思考:兴安岭的“岭”有什么特点?你是从哪里看出来的。

  (2)交流讨论,理解语言。

  生:我认为岭的特点是“多、温柔”我是从“……”这句话里看出来的。

  重点交流以下句子:

  a、这里的岭的确很多,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

  生:我从“这里的岭的确很多”看出岭多的特点。

  生:我从“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横着的,顺着的”看出兴安岭的样子多,也可以说明它不但多而且温柔。

  生:我从“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的那种险句”可以看出兴安岭温柔的特点。

  师:“云横秦岭”的岭是怎样的?

  生:秦岭是“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的。

  师:能不能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

  通过画“大兴安岭”和“秦岭”理解孤峰突起和盛气凌人的意思,并明白写秦岭是为了突出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特点。

  师:这句话应读出怎样的语气?(应读出温柔的语气)

  生先自己练读,再指名读,最后男女生赛读。

  b、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

  生:通过“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说明岭多的特点。

  生:通过“既看不完,也看不厌”说明岭多的特点。

  师:你认为这个句子该这样读?为什么?

  生:我认为这个句子应读出赞叹的语气,因为“多少条岭啊”这是作者发出的感叹。

  生:我认为“疾驰、几个、既、也”这几个词语应该读得重一点。

  指名读,先学生评议,再进行全班齐读。

  (3)感情朗读,体验情感。

  师配乐朗读,激起学生的朗读兴趣,通过学生的反复练读,将体会到的大兴安岭的特点和语言的生动细腻,用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并熟练成诵。

  4、教学新意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以上教学设计以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基础展开教学,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引领学生自读自悟。设计充分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以学生自己对课文内容的领悟取代教师的讲解分析,以学生自己的独立思考取代统一答案,以学生自己的感性体验取代整齐划一的理解指导。

  (1)珍视阅读体验。阅读是作者和读者共同完成的一次审美体验,必然带有一定的个性化的成分,存在学生间的个别差异,这种差异和个性化的东西是阅读教学的一种财富,在这个片段教学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的独特体验,学生只要言之有理,都给以认可和鼓励,并利用这种差异进一步推进教学——“自己动手画一画大兴安岭和秦岭”,以促进学生阅读的深入,阅读能力的提高。

  (2)解放阅读主体。在阅读教学中,存在着多重对话关系,这些都为学生的个体阅读提供了良好的环境和条件,但对话的中心是每一个学生个人。阅读教学应尽可能地让学生去朗读,在朗读中感悟语言的美。在这个教学片段中,学生的阅读时间是充分的,阅读思维空间是开放的,从感知性阅读到理解性阅读到品味性阅读,保证了阅读主体的解放。

  (3)重视阅读积累。阅读教学中阅读的功能不仅是理解,更重要的是对语言的感悟和积累,对情绪的体会和把握,与之相伴的是思维水平的提升和良好语言的形成。教学片段中充分注意到了理解词句和认识事物之间的联系,品味语言和感受语言的结合,通过熟读成诵,积累了优美的语言材料。

  林海

  北大附小 潘东辉

  教学目标 :

  1.学习课文,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产生的联想。

  2.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练习感情朗读课文。

  重点:

  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难点: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

  教具:

  1.自制《林海》录像。

  2.自制投影。

  教学过程 :

  1.导入  :

  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老舍先生的《林海》

  齐读课题:《林海》。

  (《林海》)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生字词,初读了课文,理清了思路,学完了第一节,请大家回忆:

  (1)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什么?

  (作者来到大兴安岭的感觉是亲切、舒服。)

  齐读第一节,读出这种感觉。

  板书:亲切 舒服

  (2)作者是从哪几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作者是从岭、林、花三方面描写大兴安岭的。)

  板书:岭  林  花

  这节课我们将进一步了解大兴安岭的美景及作者产生的联想,学习抓住环境特点,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并练习感情朗读。

  2.我们讨论的第—个问题是:作者是怎样抓住岭、林、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

  (1)请一位同学读写岭的段落,大家思考:岭有什么特点?

  (一名学生读岭的段落。)

  讨论:岭的特点是多和温柔。

  板书:多    温柔

  作者是怎佯抓住岭的特点写的?请你按照读句子、抓特点、谈理解的步骤来说说自己的见解。

  讨论。

  (“这里的岭的确很多,……”,从“的确很多”可以看出岭多。

  “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多少”看出岭多,从“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也看不完看出岭多。

  “………可跟秦岭的‘岭’字大不一样。”从“大不一样”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因为秦岭是雄伟、险峻的,而大兴安岭和它大不一样。

  “……高点的,矮点的,长点的,短点的,……”,从“点”看出岭的温柔,因为它们的差别不大。

  “……可是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从没有一条岭使人想起云横秦岭,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师加示意图说明

  “……既看不完,也看不厌。”从看不厌看出了大兴安岭的温柔的美。

  “每条岭都是那么温柔,……”从每条岭都温柔看出大兴安岭的温柔。

  “……可是谁也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从不孤峰突起,盛气凌人看出岭非常的温柔。)

  请大家自己练习读出感情。

  (学生自由练习读第二节。)

  你觉得自己哪句体会得好就读哪句。

  (个别练读,指导,鼓励。)

  (2)下面自由读3、4节,提出自己不懂的问题。

  (如:为什么“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

  为什么绿得难以形容?

  为什么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

  为什么第一应夸落叶松?

  为什么把白桦比作浪花?

  为什么用“闪烁”?

  为什么要把林比作海?

  为什么只写“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几种颜色?)

  人家提的都特别好,做到了积极动脑,下面老师提一个问题,林的特点是什么?

  (林的特点是:绿而像海。)

  板书:绿    像海

  请小组合作学习3、4节,并讨论:林哪儿像海?

  学生分组学习讨论。

  学生汇报:

  (如:“目之所及,哪里都是绿的,的确是林海。”可以看出林像海的浩大、一望无际,广漠。

  “群岭起伏是林海的波浪。”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有波浪,因为岭很温柔,林又很多,连成一片,像海的波浪。

  “多少种绿颜色啊: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可以看出林如海一样,颜色有变化,颜色非常多。

  “深的,浅的,明的,暗的”,这里包含了许多许多的颜色,像海—样,因此说难以形容。

  “只有画家才能写下这么多的绿颜色”,因为画家对颜色特别敏感。

  “这里是落叶松的海洋。”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落叶松太多了。这也是第一夸它的原因。

  “海边上不是还有些白的浪花吗?那是些俏丽的白桦,树干是银白色的。”可以看出林像海,因为林海也有浪花。

  海在阳光下是动的,发光的,白桦的叶子在阳光下,当有风吹过时,树叶摇动,也会反光的,所以用“闪烁”。)

  师:这里不仅写出了林静态像海,还写出了林的动态像海。

  自己练习朗读,准备读出自己感受最深的句子。

  学生练习读3、4节。

  请学生个人读。(指导、鼓励)

  再请愿意读的同学起立读同一句。

  (3)这么美的地方想不想去看一看?(想。)

  让我们一起去欣赏这多而温柔的岭。绿而像海的林,同时想一想花有什么特点。(观看录像。)

  (4)花有什么特点?

  讨论:花的特点是数量多,多姿多彩。

  板书:繁    绚丽

  师:默读,自学第5节。作者是怎样抓住花的特点,表达亲切舒服的思想感情的?练一练,用你的有感情的朗读把你的理解读出来。

  学生自学。

  师:下面请一组同学读。

  讲评。投影并重点分析:“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

  讨论:(兴安岭像一位爱美的亭亭玉立的小姑娘,穿着绿色的衣服,白色的裙子,还穿着绣花鞋,实在是太美丽了。俊俏、清秀,真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请同学读出这种感觉。

  学生个别练读体会。

  作者此时置身于大兴安岭,远处是连绵起伏的岭,岭上是一望无际的绿海,无风时,温柔宁静;有风时,波浪起伏;浪花翻滚,加上脚下的多姿多彩的花,兴安岭的景色实在是太美了!使作者真切地感到了亲切与舒服。并由衷表达了自己热爱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赞叹大兴安岭的美丽景色的思想感情。

  板书:爱    赞    景色美

  让老师和同学们合作,一起读出这种感觉。老师读各节首句,大家接读。

  师生合作读书。

  (5)这时作者不仅看到了兴安岭的外在美,还想到了它内在的美,作者联想到什么?(作者还联想到了木材。)

  板书:木材

  请男生齐读第6节,找出写内在美的句子。

  投影:“兴安岭的可爱……”

  板书:美不空洞

  师:读句子,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讨论:“有多少省份用过”

  “大至……,小至……”

  “它的千山一碧……”

  “于是,……”)

  所以说,大兴安岭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板书:贡献大。

  请大家齐读最后一句,读出赞美之情,读出亲切与舒服。

  (学生齐读。)

  5.更使作者感到亲切舒服的又是什么?

  请女生齐读第7节,大家找出写亲切舒服的句子,并准备结合上下文谈理解。

  (“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投影:“人与山的关系日益密切……”

  结合课文谈理解。

  讨论:“日益密切”的意思是一天比一天更加密切。

  “亲切之感更加深厚,……”

  “我们伐木取材,也……”

  “我们不仅取宝,也做……”

  小结:林为人,林养人;人爱林,人育林。林与人的关系,即山与人的关系日益密切,随着建设和科技的发展,森林会对人有更重大的意义,这里的亲切与舒服有了更深的内涵。因此,文章结尾,作者写到……

  投影:“我不晓得……”

  请学生读。

  板书:兴国安邦

  请结合上下文理解。

  讨论:“兴国安邦”的意思是使国家兴旺,安定……

  “造林护树,科学研究,对祖国发展有重要的意义……

  “兴安岭不仅对现在的祖国建设有重要作用,而且对我们的子孙后代都有深远意义。

  因此作者此时的亲切与舒服又有了更深的含义……

  师:这里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练习读出这种情感和体会。

  学生练读句子。

  6.总结:

  师:《林海》一文,老舍先生抓住环境特点,从岭、林、花的美景,写到木材,再到林场,字里行间洋溢着作者对以大兴安岭为代表的自然美景的热爱和歌颂,对为祖国建设做出了巨大贡献的大兴安岭的热爱和赞颂。也表达了作者对祖国的深深的爱,作者把自己的全部情感,凝成了两个内涵极深的词,那就是在文中三次出现的“亲切、舒服”。

  板书:

  抓住环境特点,体会思想感情

《林海》教学设计 篇13

  一、导入

  1、出示“花海”、“人海”,这两个词形容什么的呢?那你能猜猜“林海”是什么意思吗?

  2、师:今天老师带你们一同去看看老舍先生笔下那莽莽苍苍的林海是怎样的?

  3、出示课题《林海》(板书)

  打开课文152页。

  二、初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自由读课文,思考课题中的“林”指的是什么地方的“林”?课文写的是“林”,为什么要加个“海”字?

  有个别难认的字可以参照黑板上的提示(酿造椽柱高不可攀盛气凌人)

  2、浏览课文,思考:作者描写了大兴安岭哪几个方面的景物?(岭、林、花、木、人)

  三、精读课文,欣赏大兴安岭的美

  1、你最喜欢大兴安岭的什么景物,找到相关片段仔细读一读,并说说你从哪句话读出了它的美?

  2、生反馈:你觉得哪里最美,哪句话让你觉得写得最美?师相机引导

  重点引导:

  (一)、“岭”

  ①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点儿的,矮点儿的,长点儿的,短点儿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大兴安岭很温柔。)

  B、我想把这句话改一改,你们帮我看看好不好?

  ppt:这里的岭的确很多,横着的,顺着的,高的,矮的,长的,短的,可是没有一条使人想起“云横秦岭”那种险句。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②多少条岭啊,在疾驰的火车上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

  A、你从这句话中读出了什么?

  B、重点理解“看了几个钟头,看都看不完,看也看不厌。”(大兴安岭面积很大,各条岭各具形态。)

  C、你能有感情地读一读这句话吗?

  ③多少种绿的颜色呀:深的,浅的,明的,暗的,绿得难以形容,恐怕只有画家才能够描绘出这么多的绿颜色来呢!

  (树的种类很多)

  (二)“林”

  ①在阳光下,大片青松的边沿闪动着白桦的银裙,不是像海边的浪花吗?

  A、从这句中,你读出了什么?树是怎么样个美法?(银白色,青色相结合)

  B、景物如画,已经很美了,作者写得更美,你再来读读这句。欣赏比喻的手法。

  C、朗读指导

  (三)、“花”

  ①我是爱花之人,到这里却叫不出那些花的名儿来。

  (我这么爱花却还是叫不出这些花地名字,可见这里花地种类是非常多的。)

  ②兴安岭多么会打扮自己呀:青松作衫,白桦为裙,还穿着绣花鞋。

  A、作者笔下的兴安岭简直是位曼妙的少女啊!谁能用自己的话来夸夸她?续说:在我们眼前仿佛出现了一位美丽的姑娘,她……

  B、是啊,多美啊!老舍用了寥寥数语就把静态的大兴安岭写活了。

  (四)与人密切相关

  山林中已有不少的市镇,给兴安岭增添了新的景色,增添了愉快的劳动歌声。

  (这是一种有生活气息的美,是一种亲切的、舒服的美。)

  四、总结:

  大兴安岭的美不仅仅限于这种自然的美感,她的美并不空洞,她的美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叫人心中感到亲切,舒服!难怪作者游览大兴安岭时就发出了这样的感慨:

  1、(出示ppt第一段文字)齐读

  “我总以为走进大兴安岭奇峰怪石高不可攀。这回有机会看到它,并且走进原始森林,脚踩在积得几尺厚的松针上,手摸到那些古木,才证实这个悦耳的名字是那样亲切与舒服。”

  2、师:同学们想去林海旅游吗?现在,教你一个绝招:自己先把课文最美的两个自然段背下来,然后,在父母面前把林海心情地赞美一番,打动他们的心,争取让爸爸妈妈明年暑假带你到兴安岭的原始森林,去踩踩那里的松针,摸摸那里的古木……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林海》教学设计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