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再见了亲人》教案

《再见了亲人》教案

京洛风流 点赞 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

《再见了亲人》教案(精选17篇)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

  一、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3、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至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词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二、教学重点、难点

  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表达上的特点。

  三、教学准备课前让学生搜集有关资料阅读。

  四、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导入课题,板书课题

  1、同学们都知道“亲人”一词在字典中的解释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那么你们能说说哪此人和你有这种关系呢?(学生说)

  2、文中的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作自己的亲人,你们相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3、这节课,我们一起去探究学习课文吧!

  二、学生品读课文,体会情感

  1、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说说志愿军战士把谁当作了自己的亲人?

  2、把让人感动的动方(句子)画上记号。

  3、学生点名读第一自然段中的有关句子,说说为什么让自己感动。(师适当点拨,重点理解“雪中送炭”“唯一”等词之意。

  4、指导有感情地朗读(个别读、挑战读、再读、齐读)

  5、点名学生交流第二自然段让人感动的句子。(方法同上)

  6、点名学生交流第三自然段让人感动的句子(方法同上)

  7、师激qing引导:学生满怀深情地读最后一自然段(指导有感情地读,同时注意语气)

  三、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1、学生交流学了本课后的感受。(先可组内再全班)

  2、师总结

  四、课后作业

  语文同步训练

  板书设计:

  14、再见了,亲人

  志愿军战士    不是亲人     大娘、小金花、大嫂

  胜似亲人

  《再见了,亲人》说课设计

  一、说教材:

  这篇课文为叙事抒情散文,描写了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表现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比山高比海还深的真挚情谊,赞扬了中朝两国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课文感情真挚强烈,叙事抒情相互交织,语言亲切感人,构思精巧别致。

  二、说教学目标:

  1、认识8个生字,会写12个生字,能正确读写文中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摘抄让自己感动的词句。

  3、理解的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4、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三、说重点、难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和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四、说教法:

  学习语文离不开听、说、读、写。要培养学生的这些能力,应认读为本。在读中让学生说,在读中让学生悟,在读中让学生品,在读中让学生谈感受。使朗读和理解密切配合,相互促进。

  五、说学法:为了避免问答式教学状况,在本节课中,我采用读、品和体会和方法,把读的训练落到实处。采取以“学生为主体,教师为主层”作用的教学方法。

  六、说教学程序:(第二课时)

  (1)揭题、解题:

  “亲人”是指有血缘关系的人。师问学生哪些人具备这种关系呢?学生说后,老师又问: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生明确后,老师又问: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亲人呢?让学生带着这个问题去读文学习。

  (2)品读课文,体会要点:

  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一边读,一边画出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娄学生在文中第一自然段中画出了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后,点名学生读,说说自己从中体会到了什么,师相机点拨,让学生重点理解“雪中送炭”、 “唯一”等词的意思,还要重点指导后两句话的朗读,从而体会大娘为什么是亲人。

  在学生找到第二自然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句子时,老师注意引导学生理解小金花的妈妈为了救侦察员老三付出了生命的代价及小金花的刚强,从而感受小金花的妈妈及小金花为什么是亲人。(此过程中还要注意朗读指导)

  在学习第三自然段的时候,教学方法同上。

  当学生体会到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为什么是“亲人”时,自然会明白他们和志愿军战士没有血缘关系,虽然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课文学到这儿,老师激qing引导,生读四至五自然段,接着引导学生看插图,再激qing引导,学生齐读最后一自然段。(注意语气)

  (3)总结拓展,升华主题

  让学生走进交流平台,同桌互相说一说,可以说文章的表达方法,可以说自己喜欢的好词、佳句,可以说自己学了这篇课文后的感受,并结合自己的实际去谈,同桌交流后指派二组学生上台交流,最后老师总结课文。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这是一篇情感充沛的文章,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重视朗读,让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读,走进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情境之中,感受到中朝人民深厚的友谊。

  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不但重视读的训练,更要重视在读中悟,读中品,读中谈体会,体会后再读的训练。

  另外,本文的前三个自然段结构相同,内容相似,在引导学生学完志愿军与大娘的话别后,可归纳学习方法,让学生自学后两段话别。

  教学中的成功之处是:能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抓住让自己感动的句子在读中谈体会,成绩优秀的,预习到位的学生谈得非常好,非常到位;成绩稍差的学生,预习不是很到位的学生,在老师的点拨下也能谈得很好。另外一成功之处是,在教学中,老师和学生是平等的关系,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老师是平等中的首席,是组织者。

  教学中的不足之处是:有部分学生在情感朗读上不是很在感情,预习的不到位导致学生在谈体会时不是很流利。

  今后,在教学工作中,要继续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让课堂教学再现光彩。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2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读懂课文内容,知道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的教育。

  3、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点:体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

  教学难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领悟课文表达上的一些特点。

  教学过程:

  一、激qing导入

  上节课我们来到了46年前的朝鲜,目睹了中国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感人场面。这节课我们继续走进课文,细细地品味这份人间最美好的情感。

  二、质疑点引,明确目标

  1、学生质疑

  师:通过课前的预习,本节课你想进一步弄清课文哪些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2、补充归纳,明确目标

  师:你们的目标加上老师的补充、归纳与整理,就是本节课的学习目标。(课件出示目标)

  师:谁来给大家读读。带着这几个目标,我们来走进课文。

  三、自主探究,经历感知

  1、首先请同学们快速地读读课文,回忆课文写到了哪些“亲人”?时间是2分钟。

  2、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一个问题: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请同学们仔细地默读课文1--3自然段,想一想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同时把最令你感动的地方用――画出来,好好读一读,做一下简单地批注。时间是5分钟。

  3、谁先来说说从哪些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

  生:自由回答。

  4、哪部分内容最令你感动?

  (1)交流第1自然段

  ①生:第1自然段中的大娘最令我感动。在志愿军空着肚子跟敌人拼了三天三夜的情况下,大娘“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什么是“雪中送炭”?

  生:指生回答。

  师:对,这是“雪中送炭”的字面意思。还有什么情况下,也可以称为是“雪中送炭”?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指的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同学们理解得非常全面而又深刻。

  ②由这件事,你们体会到了什么?

  生:我觉得朝鲜人民非常关心、热爱志愿军战士。

  生:朝鲜人民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所以志愿军战士才会充满感激地说──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师:再齐读一遍。

  (生齐读:“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③师: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大娘丢下自己的小孙孙,却把伤员背进了防空洞,为此她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这一部分特别令我感动。

  师:你知道什么叫“唯一”吗?

  生:自由发言。

  师:请你来读一读这部分,读出你的感情。

  (生读。)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一定非常痛苦。

  师:对,请你再“痛苦”地读读这部分。(生再读。)

  师:我注意到你把“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了出来。请你把感受到的痛苦心情。再来读一读。(生读。)

  师:你为什么能读得这么好?

  生:自由发言。

  师:只有设身处地、入情入境地朗读,才能将课文读好!

  ④大娘身上还有令你感动的地方吗?

  生:为了帮志愿军战士洗补衣服,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了。

  师:从这里你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这让我想起了一首古诗:“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

  师:是呀,大娘对志愿军战士的爱犹如母爱一般。所以说朝鲜人民和志愿军战士“不是亲人,胜似亲人”!谁能读出这份深情?

  指2生读,余生评价。

  ⑤师: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战士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现在,让我们一起来到那难忘的告别场面。假如你就是志愿军战士,把你心底想说的话告诉给大娘。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第1段。

  (2)交流第2自然段 

  ①生:交流此段中让自己感动的内容中并谈出感受。

  师:“同归于尽”在课文中指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此外,你还体会到了什么?

  生:自由发言。

  师:课文是怎样讲的?谁来读读!

  指生有感情地朗读“同志们伤心地……多么刚强呀。”

  师:注意小金花的动作:“跺、抽动”应读得重些、快些,只有这样,才能表现出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谁还想来读读?

  生:再练习读,并适时点评。

  ②师:现在志愿军要走了,小金花有没有哭?

  生:(齐答)哭了。

  师:为什么?

  生:自由回答。

  ③师:现在小金花哭着前来送行,那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学生自己练习读第二段开头那个“告别”片断。)

  指生表情朗读这片断。

  师:我们应像对小妹妹说话一样,亲切、自然,劝她别难过。(老师范读,学生再读)读得好!

  (3)继续来交流(第3自然段) 

  生:汇报令自己感动的内容及感受。

  ②师:你从“前沿阵地”想到了什么?

  生:展开想象自由谈。

  ③师:从这可看出大嫂把志愿军当成自己的亲人,关心志愿军胜过关心自己,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她付出了很高的代价——失去了双脚。(打出幻灯片 “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学生自读,指名朗读,全班齐读这句子。

  师:读过之后你想说什么?生:自由发言

  ⑤师:现在志愿军要回国了,看!(放课件)大嫂背着小孩,架着双拐赶来送行了,她已经送了几十里了,仍不愿往回走。我们该对她说什么呢?                     

  生:(一学生朗读该片断,读得情真意切)

  ⑥拓展知识

  师:朝鲜人民关心、爱护志愿军,甚至为他们流血牺牲,所以,志愿军称朝鲜人民是—

  生:(齐说)亲人!

  师:志愿军战士又为朝鲜人民做了什么呢?你能从书上找到他们对朝鲜人民的深情厚谊吗?(从课本中找出志愿军战士为朝鲜人民做的事,并适当展开想象)

  2、走出书本,你还能向大家诉说志愿军战士的深情吗?

  生:列举课外搜集到的事例。

  小结:正是因为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两国人民生死相依,患难与共。所以说这种友谊是伟大的友谊,这种感情是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感情。(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5、读课文最后三段,升华课文情感

  (1)、过渡:“天下没有不散的筵席”,“送君千里终须一别”。离别的汽笛已经拉响,此时此刻志愿军会说什么?让我们一起来看看文章的最后三个自然段。谁来给大家读读

  指生读。谁来点评?谁还想来读?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师:告别的情景感人至深,现在你们就是志愿军战士,让我们一起深情地向朝鲜人民深情地告别。生:齐读

  小结:列车虽然开走了,然而中朝两国人民的心永远在一起。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

  6、接下来我们来解决第二个问题:想一想课文在表达方法上有哪些突出特点?

  (1)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四、体验感悟,延伸发展

  1、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一个,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2、本文作都是巍巍,他还有一篇佳作<<谁是最可爱的人>>,课后请找时间读一读。

  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   大 娘

  志愿军 ――――――    小金花

  胜似亲人   大 嫂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3

  教学目标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3.学习本课生字、新词,理解重点词语,练习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在课文前三个自然段中选择一段背下来。

  教学重点

  1.了解中朝两国人民在共同的战斗中结下的用鲜血凝成的友谊,从中受到国际主义教育。

  2.练习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体会作者是怎样围绕中心进行表达的。

  教学时间二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同学们,什么样的人可称为“亲人”?

  通过讨论,使同学们理解志愿军与朝鲜人民之间的关系。

  (有血缘关系的,有亲戚关系的;经常住在一起的;有救命之恩的……)

  志愿军为什么把朝鲜人民看作亲人呢?我们认真学习《再见了,亲人》就能理解在这篇课文中“亲人”的含义了。

  (二)检查预习,扫除文字障碍。

  1.填写生字表。

  2.注意字音、字形。

  3.解释词语,理解课文内容。

  有些词可以通过查字典理解。

  暂时:短时间。

  雪中送炭:比喻在别人急需的时候给以帮助。

  忘怀:忘记。

  阻击:以防御手段阻止敌人增援、进攻或逃跑。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唯一:只有一个,独一无二。

  同归于尽:一同死亡和消灭。

  金达莱:朝鲜常见的一种花。在我国称杜鹃花,也叫映山红。

  代价:为了达到某个目的而付出相当的物质和精力。课文中指朝鲜大嫂为了帮助志愿军而失去了双腿。

  血泊:大滩的血。

  片刻:一会儿,时间很短。  打糕:用大米或江米做成,是朝鲜人民喜欢吃的一种食物。

  捣米谣:朝鲜人民捣米时唱的一种歌谣。

  刚强:不怕困难或不屈服于恶势力。

  噩耗:指亲近或敬爱的人死亡的消息。耗,指坏的音信或消息。

  崎岖:形容山路不平。

  侦察:为了弄清敌情、地形及其他有关作战的情况而进行的活动。

  深情厚谊:深厚的感情和友谊。

  情谊:互相关怀、爱护的感情与友谊。

  4.辨析词义,找出近义词、反义词。

  (1)近义词

  刚强(坚强)战役(战争)温暖(暖和)

  代价(价值)看守(看管)侦察(探查)

  (2)反义词

  温暖(寒冷)刚强(软弱)崎岖(平坦)

  片刻(长久)唯一(众多)噩耗(喜讯)

  5.区别形近字,按字义组词。

  出示幻灯片,请同学区别形近字,指出相同和相异之处,然后理解字义组词。

  嫂(嫂子)谣(歌谣)硝(硝烟)

  艘(一艘)摇(摇摆)消(消灭)

  阻(阻止)泊(停泊)崎(崎岖)

  祖(祖国)伯(伯父)骑(骑马)

  棍(棍棒)渐(渐渐)耗(噩耗)

  混(混合)暂(暂时)耕(耕地)

  唯(唯一)洒(洒水)役(战役)

  准(准备)酒(白酒)设(建设)

  6.理解“暂时”“雪中送炭”并结合生活实际造句。

  指导学生讨论词义,及在生活中怎样运用,然后造句。

  暂时——电视机买来了,但今天停电,所以暂时还不能看。

  雪中送炭——妈妈送我一本字典,正是我需要的,真是雪中送炭。

  (三)了解课文内容,给课文分段,概括段意。

  全文共六个自然段,结构比较清楚。通过朗读,同学们可以了解到;课文分别叙述了志愿军战士同朝鲜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因此,课文可分为四段。

  第一段(第一自然段)叙述同大娘告别的情景。

  第二段(第二自然段)叙述同小金花告别的情景。

  第三段(第三自然段)叙述同大嫂告别的情景。

  第四段(第四至第六自然段)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

  也可以把全文六个自然段分为两大部分。第一部分是一、二、三自然段,主要讲志愿军战士与大娘、小金花、大嫂告别的情景;第二部分是四、五、六自然段,主要讲的是在车站上,列车开动时,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这里按照四段的分法进行学习。

  (四)朗读全文,为进一步分析课文做准备。

  (五)作业:

  1.了解志愿军赴朝鲜作战的历史。

  2.抄写生字、词。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4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教育。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教学过程 :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 小金花 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1)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2)“雪中送炭”用得好,谁能用“雪中送炭”说一句话?

  (3)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唯一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唯一)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一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二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读中诵情,想象创造。

  1、引导学生变换角色,入境体验列车启动时,志愿军战士的内心情感,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最后三个自然段”,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似鸭绿江水一样源远流长的浓浓真情。

  2、立足于学生的发展,鼓励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想与想,分别后的志愿军与小金花、大娘、大嫂是如何传递这种伟大的友谊的?五十年后的今天,面对感人至深的告别场面,你又有何感受?引导学生通过说一说,写一写,画一画、唱一唱等多种形式,再次感受中朝人民之间“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

  (六)、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的人》.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七)板书

  再见了,亲人

  大娘     送打糕昏倒   救伤员失孙

  小金花   救老王失母               深情厚意 

  大嫂     挖野菜致残

  反思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5

  一、教学内容:

  这篇精读课文,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开朝鲜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告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深情,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3课时)

  二、教学要求:

  1、通过教学,使学生懂得中朝人民的友谊是鲜血凝成的,比山还高,比海还深,从而培养学生无产阶级国际主义精神。

  2、理解词语,读懂每句话,从而理解课文内容和中心,并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3、学会本课生字、新词。会用“暂时、雪中送炭”造句。

  4、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按要求背诵课文。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词语和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并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

  难点:学习课文通过几件具体事例来表达一个中心的写作方法。

  四、教学方法:情境教学,以读为主,读中悟情。

  五、学生学习方法:组织学生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讨论交流。

  六、使用媒体:挂图、录音机、投影、幻灯。

  七、教学程序: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文,板书课题。

  审题:亲人指的是谁?

  二、介绍时代背景。

  1、介绍中朝两国人民共同抗击美帝国主义的抗美援朝战争。

  1950年6月25日,美帝唆使李承晚进攻北朝鲜。两天后美国第七舰队侵占我中国台湾海峡。1950年9月15日,美国入侵朝鲜,并轰炸我安东等地,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中国人民志愿军于1950年10月25日跨过鸭绿江,“保家卫国,抗美援朝”。战争进行了近3年,中朝人民浴血奋战,很多志愿军战士光荣牺牲在异国他乡。1953年7月27日签订停战协约。1958年志愿军全部回国。

  2、本文选自随军记者魏巍的《依依惜别的深情》。

  三、范读课文,学生初步了解课文主要内容。

  四、学生自学课文。

  自学要求:

  1、读课后生字表,读准字音,利用熟字记生字的方法记清字形。

  2、读通课文,划出生字、词,并结合课文上下句理解词义,不理解的做记号。

  3、朗读课文思考:课文出现了几个人物?(划出来)他们分别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

  五、检查自学情况。

  1、 拼读生字表,纠正读音。

  指出音易错字:暂,谊,混

  2、拿出生字卡片,读字、词:

  指出哪个字字形易错,重点说一说。

  暂时昏倒 情谊 捣米谣 侦察员 混进

  区别:谣、瑶、摇。

  3、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讨论理解:(或查字典,或结合课文,或结合生活实际。)

  4、理解“暂时”、“雪中送炭”的意思,并练习用两个词语造句。

  5、指名读课文,回答思考题。

  ①课文写了三个人物:大娘、小金花、大嫂。

  ②大娘: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小金花: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大嫂:挖野菜失去双腿。

  六、朗读全文,读熟。

  第二课时

  一、复习提问,引入本课时。

  1、课题引用的是谁说的话?亲人指谁?课文写了几个亲人?(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2、那么,我们的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呢?这节课我们就来继续学习。

  二、指名三人分别读第一、二、三自然段,齐读后三自然段。思考:

  1、课文最后三个自然段集中表达了志愿军战士怎样的思想感情?(依依惜别、恋恋不舍。)

  2、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三、为什么这么恋恋不舍呢?(因为中朝人民在战斗中结下了深情厚谊,而且这种深情厚谊是用鲜血凝成的。)(板书: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从哪儿体现出来的呢?课文列举了几个具体事例。

  自己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说说三个人分别做了哪些事?(老师板书:送打糕;为救伤员失去小孙孙;妈妈为救老王而牺牲;挖野菜失去双腿。)

  四、朗读课文理解含义。

  找出并理解重点句子的深刻含义,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1、默读课文第1自然段,划出重点语句。

  2、大家讨论,谈自己是从哪句话、哪个重点词语体会到的。

  3、投影出示重点句:(1)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①读这句话;②说说什么叫“雪中送炭”?你是怎么理解这句话的?③朗读,体会其中感情。

  4、指名朗读,体会感情。

  5、总结学法:①默读,划句子;②谈体会;③投影分析重点句;④朗读,体会。

  6、按刚才学法学习第2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2)你回到村里,焦急地等待着妈妈。第二天传来噩耗,你妈妈拉响手榴弹跟敌人同归于尽了。

  (什么叫“噩耗”、“同归于尽”?“同归于尽”说明了什么?)

  7、按刚才学法学习第3自然段。

  投影出示的重点句是:(3)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这样高的代价指什么?(失去双腿,永远残疾。)这句话是什么句式,表达了怎样的感情?(反问。)

  8、指名3位朗读前3个自然段,读后综合以上所学内容,说说为什么要称“亲人”?(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一同生活,一同战斗,互相关怀,互相帮助,不惜流血牺牲,因而像“亲人”一样。)

  五、老师提示:

  是啊,抗美援朝战争中,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朝鲜人民称我们志愿军战士为“世界上最可爱的人”,志愿军战士称朝鲜人民为亲人。1958年,志愿军战士要回国了,朝鲜的男男女女、老老少少与志愿军挥泪告别。(看插图)志愿军战士也流着热泪,挥着手说:“再见了,亲人!”多么感人啊!(板书:再见了,亲人)一齐朗读最后3个自然段。

  1、读后投影出示:(4)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再”字在这里蕴含着怎样的感情?)

  2、朗读训练。

  六、朗读全文(有感情朗读),概括课文的中心思想,再说说课文是用哪些材料表达中心的。(三个人物,四件具体事例)

  中心:本文表达了志愿军与朝鲜人民的依依惜别之情。赞美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情厚谊。

  七、看板书,课文在结构上有什么特点(分、总)。

  八、总结,思考:

  你学习本文后,在写作方法上有什么收获(1.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2.先分述后总结的表达方式。)

  第三课时

  一、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复习本文的写作方法。

  读后说说本文的中心思想是什么?再说说课文是用什么具体事例来表达这个中心的?(参考第2课时板书)[用几个具体事例表达一个中心。]

  二、学习本文的写作方法,练笔:想想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然后写一篇短文

  要求:要做到有中心,内容具体,语句通顺、连贯。

  1、讨论;列举你周围的同学讲礼貌的小故事。

  2、确定中心:赞扬同学们讲文明讲礼貌的风尚。

  选材:从众多故事中精选两三个新颖别致、能突出中心的事例。

  3、构思后写下来。

  ▲教学小结:

  这是一篇十分优美的散文,他记叙了1958年最后一批志愿军离朝归国时与朝鲜亲人依依惜别的情景,表达了志愿军对朝鲜亲人的感激和留恋,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6

  一、 课题直接引入

  1、 课前激qing:今天来听课的老师多吗?紧张吗?紧张是没自信的表现。不用紧张,你只要静下心来读书认真思考大声朗读勇敢发言就能让听课的老师对你刮目相看,有自信吗?

  2、 板书课题:今天我们来学习《再见了,亲人》

  我们一起把课题读一下,我听听你们感情怎么样?

  以后再也见不到了,要有这种情感,再读

  现在亲人就在眼前,你一边跟他握手,一边说:“再见了,亲人!”(语速要快点)

  现在亲人已经上车了,站在车窗里面往外看,朝鲜人民站在站台上望着车上的战士,怎么说?(比前面激昂)

  列车已经走远,朝鲜人民望着远去的列车,最后一次深情地呼唤:(读声较高,声音悠长)

  3、 小结:同样一句话,不同情况下读法就不同。

  二、 初读后谈体会,整体感知

  1、 读前提要求,让学生明确读时需要做什么

  课前读了吗?再读读好吗?只有一个要求就是读完要说点什么,这是阅读的一个能力,也是一个习惯。或者是对课文的内容,或者是对课文的结构,课文的情感,要试着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见解来。不能读完一句话没有。读完可以先说有关对课文整体方面的感受。

  2、 学生读书教师巡视

  3、 交流体会感触教师引导。

  4、 还有什么问题要问吗?记住了等听完后看能不能解决掉啊

  5、 师问:我问一个,你们想想志愿军和朝鲜人民分别的时候,他们的主要情感是什么?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恋恋不舍)为什么恋恋不舍?因为他们是 亲人呀

  6、 由“亲人”引起辩论

  有道理也似乎没道理,什么样的人是你的亲人?有血缘关系的,是亲属,是一个家族的。那么志愿军是中国人跟朝鲜人民是亲属吗?有血缘关系吗?那他们是亲人吗?不是亲人。那怎么说再见了亲人呢?

  想跟我辩论吗?

  三、深入理解体会表情达意(主要学习第一部分)

  1、提出要求建议,引导有目标的读

  我希望你们做第二轮阅读,这回的要求多了,仔细听好。

  一边读一边抓什么来读呢?第一抓住事实,看看课文都写了哪些事实,有的刚才已经提到,再仔细看看这些事实蕴含什么道理,或者说他们为什么这么做?你得理解它,理解了以后,用自己的话讲给我听,说服我。第二要抓住情感,看看作者表达了朝鲜人民和志愿军的什么感情?抓住了情感好好体会,并且能有感情地读出来,来感动我。这就叫“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最后让我承认他们是亲人,可以吗

  2、先试试你们的火力怎么样

  (1)“为什么送行的只有三人”

  你们说朝鲜人民是亲人,可是,自从1950年美帝国主义侵略朝鲜,把战火烧到我国边境,中国人民志愿军跨国鸭绿江到朝鲜通朝鲜人民并肩作战,一直打了三年,迫使美国坐下来谈判。停战后又留守了五年。三年的战争,志愿军死伤成千上万,到八年了,最后一批志愿军要回国了,怎么来送行的只有大娘、小金花和大嫂三个人?这像亲人吗?

  学生反驳

  教师小结:你们说的我明白了,由于写作上的原因,不能一个一个都写出来,也没有必要都写,就选择了有代表性的人来重点写,然后再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是这个意思吧?

  他们三个怎么有代表性?老年少年中年那男人哪去了?男人打仗去了,是啊,当时朝鲜战争打得很激烈,很残酷,中国人民志愿军伤亡成千上万,朝鲜人民牺牲更多,男人在前方和侵略者战斗,后方支援前线和照顾伤员都由妇女担当,所以记叙的事都是朝鲜妇女的事迹。

  指导写法:

  这在写作上是一种经常用的到的选材组材方法,重点写几个人,然后概括写全体。就像写美丽的威海,就不能把所有的风景名胜像环翠楼、刘公岛、圣水观、西霞口、赤山、圣经山等一个一个全写上,选你最了解最喜欢的两三个景点,重点写详细写,然后再用概括性的语言总的介绍一下威海,三言两语就行了。

  (2)分段

  作者的思路弄清了,那你认为文章可以划分为哪几部分

  3、那现在可以试着来说服我了,先从事实来说吧

  交流第一段 送打糕 救伤员

  出示:是您带领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

  分析这句话感情读这句

  那大娘为什么这样冒着生命危险不顾劳累地去给志愿军送饭呢?

  因为把他们当做了亲人。

  4、谁还想说?救伤员的事情 理解“唯一”

  5、大娘是不是就为志愿军做了这两件事?那是多少?从哪里体会到的?

  出示句子: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从多少一词知道是很多事情,猜猜还可能都做了些什么?(缝补衣服、盖被子、做饭、……)那为什么就写了这两件事呢?(最能表现朝鲜人民把志愿军看作亲人)

  所以我们写文章的时候不能什么事情都写,要注意选材,要想想我写这件事的目的想表达什么?能能不能表达出整篇文中自己想要表达的思想情感或观点,也就是你文章的中心,围绕中心来选择材料。

  词语“多少”什么意思?就是很多,换成“很多”可以吗(缺少一种情感,就是感激和赞扬),我们在用词的时候也要注意不仅意思要表达准确,还要将情感准确表达出来。

  6、理解承上启下的作用

  作者说这句话的目的是干什么?说服大娘我们不会忘记她

  怎么知道?难道您担心我们会把您这位朝鲜阿妈妮忘怀?不,永远不会。八年来……

  这叫起到什么作用?承上启下,下面就围绕哪个词“慈母”来写了两件事,提示语是“记得”“还记得”

  7、八年来这样的事情很多很多,你抓到他们之间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了吗?

  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

  你能感动我吗?指导读

  出示句子:“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

  这叫反问句,改为陈述句是:

  好处是表达的情感更强烈语气更肯定

  那对于大娘救伤员失去小孙孙的那件事你能用一句反问来质问我志愿军是不是亲人吗?

  大娘为了救志愿军伤员,丢下了自己的小孙孙,这难道还不能说明大娘把志愿军战士看作自己的亲人吗?

  四、总结学法

  1、回头总结一下,作者围绕想表达的情感——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是怎样来写跟大娘话别的这一段的

  2、学生感情朗读,想想

  3、交流 劝回——回忆——肯定强调 可以分三层

  五、作业

  照这样的学法自学2、3段,以便下节课交流。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7

  一、教学内容: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十册第6课

  二、教学目标:

  1、学习课文1——3自然段,理解“雪中送炭、噩耗、同归于尽”等词的意思。

  2、能有感情的朗读1、2、3自然段。

  3、知道反问句有加强语气的作用,能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4、感受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三、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难点:朝鲜人民与志愿军在战斗中建立的深情厚谊。

  四、教学过程:

  (一)简介背景,揭题释题。

  1、(放《志愿军军歌》)同学们,你们听,这是《志愿军军歌》,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共同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1958年3月15日那天,朝鲜人民去车站含泪送志愿军踏上回国的列车,志愿军也含泪告别,彼此的嘴里深情地说着:再见了,亲人(板书课题)

  2、有感情地朗读课题,读出依依不舍的感情。

  3、“亲人”在生活中一般指哪些人?通过预习你知道文中的亲人指谁?课文具体写了哪几位朝鲜亲人?

  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4、小结:她们和志愿军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彼此称为亲人?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来学习课文。

  (二)学习第一自然段。

  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思考:课文中的哪句话最能看出志愿军与大娘的深情厚谊?用“——”划出来。(板书:深情厚谊)

  2、出示: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忘记?

  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说明了什么?

  ⑵这是什么句?把它改成陈述句。(出示)

  ⑶两句话比较,那一个句子好,好在哪里?

  ⑷指导有感情朗读。(指名读、齐读)

  3、为什么这么说,课文回忆了大娘的哪几件事?

  板书:送打糕昏倒救伤员失孙

  4、课文中把大娘的“送打糕”比作什么?为什么这样比喻?结合理解“雪中送炭”。

  5、(出示投影)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给我们吃,真是雪中送炭呀!

  ⑴齐读这句话,读懂了什么?从哪些词中读懂的?

  (大娘冒着生命危险送打糕,可见她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从“冒、穿”等词看出。)

  ⑵指导有感情朗读。

  6、自由读“救伤员失孙”这一部分,读懂了什么?从哪些关键词中体会出来的?

  (丢——丢掉的是自己的小孙孙的生命)(结合理解:)

  (背——背回的是志愿军伤员,一背一丢反映了大娘对志愿军的深情厚谊。)

  7、这两件事都是围绕哪一句话写的?紧紧抓住这句话中的哪个关键词写的?

  现在你明白了为什么称大娘为亲人了吧。是啊,大娘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8、看课文插图我们的战士握着大娘的手会说些什么?(想象说话)

  带着尊敬、感激、劝慰的感情朗读书上的有关句子

  9、按“劝慰——回忆——抒情”分层,用“|”表示。

  10小结学法。

  刚才,我们用什么方法学懂第一自然段的?(投影出示)

  ⑴读课文,找出最能反映志愿军深情厚谊的句子……改陈述句

  ⑵寻找事例,抓住重点词……体会思想感情

  ⑶感情朗读,加深理解……分层

  (三)按第一自然段的学习方法自学第二三自然段。

  1、按要求自学。

  2、分四人小组讨论。

  3、全班反馈讨论。

  ㈠检查第二自然段

  ⑴(出示投影)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A、改陈述句

  B、比较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从哪件事可看出这件事是围绕这句话写的?

  板书:救老王失母

  ⑶哪些词语最能表现小金花的刚强?(结合理解“噩耗、同归于尽”的意思)

  ⑷分层。

  ⑸感情朗读,体会小金花落泪的原因是她对志愿军的那份依依惜别的深情。

  ㈡检查第三自然段

  ⑴(投影出示)您为我们付出这么高的代价,难道还嫌它不够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A、改陈述句。

  B、体会反问句的作用。

  ⑵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

  板书:挖野菜致残

  ⑶分层引读。

  (四)小结。

  1、有感情朗读123自然段

  2、志愿军与大娘、小金花、大嫂道别,来送行的人成千上万,志愿军战士多么想一一道别呀,可列车已启动,千言万语只能汇成一句话——再见了,亲人(齐读课题)

  (五)作业。

  1、有感情朗读课文

  2、模仿课文写法写一段你与亲人道别的情景的话

  附:板书

  6、再见了,亲人

  送打糕昏倒

  大娘

  救伤员失孙

  深情厚谊

  小金花救老王失母

  大嫂挖野莱致残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8

  师:上课前,有个词语,我们讨论一下,大家看。(板书:亲人)

  师:同学们读一下。

  生:齐读“亲人”

  师:谁能告诉我,在你的身边谁是你的亲人?

  生:我的爸爸、妈妈、爷爷、奶奶都是我的亲人。

  师:为什么?

  生:因为他们和我有血缘关系。

  师:很好。请坐,还有吗?

  生:我的外婆、外公也是我的亲人。

  师:对!外婆、外公也和你有血缘关系。

  生:我的兄弟姐妹们都是我的亲人。

  师:一点不错,你爱你的亲人吗?

  生:我爱我的亲人,亲人了爱我们。

  师:对,同学们,亲人为我们的成长付出了很多,为我们倾注了全部的爱心,我们和亲人之间的爱是无私的。

  生:一齐点头

  师:无私的爱、真挚的爱为不具备血缘关系的人中间会不会出现呢?

  生:我认为不是,现在社会上有很多有困难的人,一方有难,八方支援,我们都不得献出了自己的爱心。

  师:说得真好,同学们,今天我们了解没有血缘关系的亲情。(板书:再见了亲人)

  生:齐读“再见了亲人”

  师:请同学们把课本打开,思考:课文中写的人都是谁?而且上哪个国家的人?迅速浏览课文。

  生:这些人中有的人中国人,有些是朝鲜人。

  师:这里主要写了哪些人?

  生:主要写了朝鲜人。课文里有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板书:大娘、小金花、大嫂)

  师:这三人代表的是整个朝鲜人民,那么朝鲜人和中国人没有血缘关系,为什么会成为亲人呢?

  生:这是因为他们经过生死的考验,与朝鲜人民有很深的友谊,所以会成为亲人。

  师:对呀!1950年,美帝国主义发动了侵朝战争,悍然越过了“三八线”,把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威胁到了我们国家的安全。在这种情况下,毛主席决定出兵增援朝鲜,130万中国人民志愿军战士雄赳赳、气昂昂地跨过了鸭绿江,去抗美援朝,保家卫国。

  师:自由读书,看一看书中的哪一个人,你对他的作法特别感动,好好读一读。

  生:第一节中大娘把自己的小孙孙留在了那里,却把伤员救进了防空洞,为此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我对这一部分特别感动。

  师:“唯一的亲人”认真体会一下,什么叫“唯一”?

  生:只有一个。

  师:同学们,唯一的小孙孙失去了,大娘心里会怎样?

  生:她非常难过。

  师:我们想一想,“唯一的”和“怎么能忘怀呢?”强调怎样读?

  师:我们带着感情一起读。

  生:一齐读起来

  师: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让我们把最后一句再读一遍?

  生:齐读。

  师:这位大娘让我们难忘,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自己的亲人,志愿军也把她当成了自己的亲人,这是让你感动的地方,还有哪些地方让你感动?

  生:我认为这位大嫂也让我感动。

  师:请你讲一讲

  生:她为志愿军失去了双腿。

  师:同学们想一想,前沿阵地的野菜好挖吗?为什么?

  生:不好挖,因为前沿阵地都是敌人,太危险了。

  师:为什么她要这样做呢?

  生:因为她把志愿军当成了亲人,她怎么能让亲人饿肚子呢?

  师:大娘是亲人、大嫂是亲人,小金花呢?她做了什么?我们怎么看待?

  生:侦察员老王被抓,妈妈知道了,带着小金花去救老王,结果老王被救出来了,小金花的妈妈却与敌人同归于尽。

  师:这就是小金花的妈妈给我们留下的一个故事,你们想想救老王是以什么为代价?

  生:以生命为代价。

  师:就是这样,救荒作物要付出生命代价,不救老王就会死,带着这样的体会请你们再读一遍课文。

  生:学生自由读

  师:“同归于尽”了,生命不存在了,再来一遍。

  师:为了一个中国战士,她把自己的生命奉献了出来,这样的人,我们称她——亲人。

  师:大家想一想,一般血缘关系的亲人,能为别人牺牲自己的双腿,牺牲自己的亲人吗?能吗?我们把这叫做“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师:同学们,火车开动了,志愿军战士说:再见了“,这时,你们有什么感觉?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继续开动,你们怎么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再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同学们,中朝人民之间的友谊是深厚的,他们在战争年代体现了“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亲人情怀,让我们再读课文,体会其间那挚热的真情吧!

  评课意见:在课堂教学活动中,教态大方自然,普通话流利,充分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和教师的主导作用,师生互动明显,课堂气氛活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热情。寓思想品德教育于教育教学活动之中,教学效果良好。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9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上了本课,有以下几点感受

  一、上勾下连,整体感知

  学生阅读一篇课文,不仅要提高他们的听、说、读、写能力,而且还要从文章表达的内容中学到知识,受到启发教育和情感陶冶。文道统一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基本规律,每篇文章都表达了作者的感情,都反映了作者要讲的道理,通过情与理起到育人作用。文章的情与理是交融的,《再见了,亲人》第二部分的“情”是建立在第一部分“理”之上的,找准文章情与理的切合点是学好这篇文章的关键。

  学习第一部分,我们提出了三个归结性的问题:请同学们回忆一下,文章写了大娘、小金花、大嫂为志愿军做了哪些事?把你感动的情节划下来,重点体会,并作批注。体会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吗?第一部分学生通过分析、归纳,抓住文中句式和重点词、句、段的理解,分析典型场面、典型事例,想象朝鲜人民为志愿军舍生忘死的动人情景,拨动了学生的心弦,引导学生体会其内心的思想感情。

  二、逆向求真,咀嚼情节

  本文在情节的处理上另辟路径,它没有直接写出志愿军战士在朝鲜战场上浴血奋战的宏大场面,而是侧重于志愿军战士追忆朝鲜人民可歌可泣的事迹。文章为了突出“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情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中心。让学生带着问题去挖掘文中蕴藏的志愿军战士们对朝鲜人民做出的许多可歌可泣的事迹,来讲述志愿军对朝鲜人民那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通过资料的补充,让学生们了解到在朝鲜这片沃土上,不仅洒下了朝鲜人民的鲜血,也洒下了无数志愿军官兵的鲜血。在加深对中心的认识上,让学生真正体会到中朝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三、以读激qing,引起共鸣

  对表达思想感情强烈的课文,都是老师应多花点精力,指导学生进行表情朗读,以读激qing,引起共鸣。

  《再见了,亲人》一文的语言是充满感情的,作者有意识地在陈述的语气中较多地运用了祈使句、感叹句、反问句等句式,表达了赞美、感激、关切、崇敬等感情内容,字里行间洋溢着中朝人民的深情厚谊。在有所感悟之后,注意指导学生们读出语气。适时地安排一些富有感染力的导语,也是启动学生思维,激发朗读情感的好手段。

  四、通过比较阅读,加强学生对文章结构、写作方法及思想感情的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一部分后,我们安排学生同读者一部分,比较三个人物和事件有哪些相同之处。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三个人物都是为了志愿军付出了血的代价,目的相同。在学生说到三个短的结尾都用了反问句,从而加强了语气,更能出朝鲜人民与志愿军的深情厚谊时,及时地让学生读一读来加深理解。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题记:

  下周就要公开课了,为了自己,更为了孩子们。我在网上查看了很多的资料,但是,这么多的教学构想摆在了一起,我又有点眼花缭乱,到底怎样教,还是糊涂一片。双休日,我呆在电脑前,打算备课,其实反反复复中思路早已了然于心,一直下不了决心,或许就是心中一直认定一个死理: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真、实”或许才是自己的追求,犹豫、徘徊……在迫近眉睫之际,在“滴答、滴答”的键盘声中,开始了我的一槌定音。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的是“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为了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我采用了“情感教学”。

  首先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 “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

  教学时,我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 “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比山高比海深、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崔峦老师的:“要返朴归真,简简单单教语文,本本分分为学生,扎扎实实求发展。”是我本堂课所追求的目标。总想让孩子们朗读、感悟、提升;总想让他们可有所得,充实大脑;总想让他们在简单中获取;总想……

  有了太多的希望,也带来了不少的遗憾:课的容量太大,应该删繁就简;朗读引导不够深刻;教师的应变能力还有待提高……

  后记:

  课后,忽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哦,讲读课文原来就这样教就可以了,我把握教材的能力也在无形中得到提高了。现在,即使是平时上课,我也会把上公开课的那种状态、那种对教材的把握迁移过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就像窦桂梅老师所说,只有自己经过精心准备、反复琢磨,完全内化为属于自己的东西,不管什么时候上课,才会信手拈来,或游刃有余,或触类旁通,或旁征博引……

  “站在巨人的肩头,我们会看得更远”,站在新课改的前沿,相信,我会走得更矫健……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林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教学伊始,我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使学生感受到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定下文章正确的情感基调,使学生获取感知情感的倾向。

  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学生明确作者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0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2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的内容,懂得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从中受到情感的熏陶。

  4.了解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教学重难点

  1.从课文内容中体会中朝两国人民的伟大友谊。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具准备:有关抗美援朝战争的相关文字、图像资料。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引入课题

  1.我们每个同学都是在爱的海洋里成长,谁能说说最关心你、与你最亲的人是谁?他们是怎样关心爱护你的?

  2.出示图片,志愿军赴朝鲜图

  同学们,嘹亮的《中国人民志愿军军歌》在响起。1950年10月25日,我中国人民志愿军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与朝鲜人民并肩作战,抗击美国侵略者,在战斗中结下了深厚的友谊。

  出示图片,火车站分别图

  1958年3月15日那天,在最后一批志愿军胜利返回祖国的前一刻,千万朝鲜人民噙着泪花前来送行,志愿军们也含泪告别,大家都深情地说着这样一句话──出示课题图片,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不打标点)

  3.读课题

  ① 指名读课题:再见了亲人

  ② 加标点(板书:,)再读:再见了,亲人

  ③ 体会:哪一句的感情更强烈些?(齐读)

  4.提问:

  ①”亲人”一般指哪些人?

  ②”再见了,亲人”这句话是谁对谁说的?

  板书:志愿军

  ③ 课文中的“亲人”指的是哪些人?

  板书:朝鲜人民

  ④ 他们是亲人吗?不是。板书:不是亲人

  二、介绍背景,导入新课

  1.诗配乐朗诵,激起学生学习积极性。

  那是一个现在看来非常久远的年代……有一天,战火烧到了鸭绿江边,年轻的人们拿起了枪奔赴战场,只为能有宁静的生活,无情的战争让人们倒下,但没有人退缩,哪怕是伟人的儿子 … …平静的生活又回到了我们身边,但14万年轻的生命消失在滔滔江水边… …

  2.同学们课前也查找了相关的资料,对这段历史,你们还了解到些什么?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资料)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是什么让不是亲人的人却比亲人还亲呢?带着这个问题学习最使你感动的小故事,选择你喜欢的读书的方式,想一想,什么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能用朗读来表达你的情感吗?可以和同桌或学习小组的同学交流讨论一下,不明白的地方提出来。

  2.学生自学,讨论。

  3.汇报交流。

  出示人物图片

  你最喜欢哪个小故事?(点击人物图片)哪些地方最让你感动?为什么?你能读读吗?初读课文,

  五、评读课文,加深理解

  在文中找出“亲人”具体指的是哪些人?(用自己喜欢的线条勾划)你最想交流的是哪个故事?

  根据学生的顺序,来安排三个故事的教学顺序。

  1.重点理解第一自然段。

  ①大娘明明送去的是打糕,书中为什么说是“雪中送炭”呢?为什么这样比喻?( 因为大娘想战士之所想,急战士之所急,若不是他们比亲人还亲,能冒着硝烟冒着炮火雪中送炭吗?)

  ②战斗异常激烈,战士们已经几天几夜没合眼了,这时,大娘…… (导读,尽情让学生去感受文章感染人的语句)

  ③”救助伤员,失去孙孙”这一部分,你读懂了什么?从哪个词体会出来?(唯一)指导学生饱含深情的读。

  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后代,唯一的希望。可是为了救志愿军,大娘却失去了他。这种情谊岂止是亲人,这真是(比山还高比海还深啊!)生读。

  ④“您说,这比山好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谁能把这个反问句换个说法?哪种说法好些?为什么?(这句话是多么的亲切,又是多么的热烈啊!)

  八年来,大娘一次次地把慈母般的爱给了志愿军,难怪志愿军们舍不得让大娘拖着疲惫的身体送了他们一程又一程,于是他们恳切地对大娘说──(学生齐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志愿军对朝鲜的关心体贴都尽在这一声声恳求之中了。

  过渡:还有哪个故事让你感动呢?

  2.第二、三自然段充分发挥学生的自学的能力,去挖掘文中感染人的词句。

  六、小结

  1.我们在与朝鲜亲人告别时,回忆了许多令人难忘的往事,这一件件一桩桩令人感动的事,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所以我们称朝鲜人民为“亲人”;对于他们,你还有哪些感兴趣的或不明白的问题?(学生交流)

  2.师生共同解决提出的问题。

  3.对于比较复杂的问题留到下节课解决。

  第二课时

  一、赏读课文,体会作者的写作方法

  1.仔细默读课文想想文章里大娘、小金花、大嫂三个人的故事都催人泪下,凝聚着他们对我们的深厚情谊。那是不是朝鲜人民就只是这三个人有这样感人的事呢?(那为什么只写这三个人的事呢?(因为要写的事太多了,不可能一一记下,只能选择重点选择具有代表性的人物(老、中、小),作者用概括的手法写全体,这是一种经常用得到的选材组材方法,你们以后写一次活动,写景就可以用这种方法)

  2.快读课文想想这三个故事在表达上共同的特点?(开头亲切称呼亲人,中间回忆感人事情,结尾赞颂双方的深情厚意。)

  二、精读课文最后三段,体会文章感情的升华

  1.在这片土地上,不仅居住着许许多多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一样的亲人,而且还渗透着我们与亲人们并肩战斗而洒下的鲜血,还留下了许许多多我们共同浴血奋战的故事。那一件件催人泪下的事情,无不凝聚着朝鲜人民对我们的深情厚谊。而另一个个让人泣不成声的故事,更让我们看到了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一片赤诚。(投影:英雄图)

  2.但此时此刻,列车的汽笛长鸣,车轮已经启动。这是一个激动人心,充满留恋之情的场面,两国人民是在捧着一颗颗赤诚的心向最亲最爱的人告别呀!同学们,让我们一起饱含深情地读读这三段吧!(齐读)

  3.师引读(投影句子)

  战士们登上回国的列车,望着这些可敬可爱的人,望着这片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志愿军从心底里喊了声──投影第一句。

  汽笛响了,列车徐徐开动了,战士们多乡再看亲人们一眼啊!于是,他们只好请求隆隆前进的列车──投影第二句。

  然而,列车飞快地向前驶去,亲人们离战士们越来越远了。他们只好挥动手,大声喊着──投影第三句。

  4.小结:他们的确不是有血缘关系的亲人,可他们是比亲人还亲的人呐 !

  板书:(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他们不是亲人,胜似亲人,他们之间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是人世间最崇高、最珍贵的友谊。战争虽然离我们远去了,但我们彼此的心中切有一个共同的愿望──愿中朝两国友谊永存!(板书)

  三、回顾全文,归纳总结

  1.本文作者魏巍以志愿军战士的口吻,生动的记述了中朝两国军民依依惜别的情景,赞颂了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伟大友谊。

  2.文章的写作方式回顾。

  四、课外拓展

  收集关于抗美援朝的资料。

  《再见了亲人》教学反思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

  在本课教学中,我特别注意让学生去收集资料,目的是促进课内外结合,使学生加深对课文内容的理解,同时培养学生收集资料,利用资料的能力。

  在教学本课第三自然段,讲到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失去了双腿时,我引导:你们能从大嫂的举止中体会到什么呢?大部分学生都依据课文中的中心谈体会,体会到中朝两国人民那比山还高,比海海深的情谊。但有查阅课外资料的同学就在此时很好地利用了课外资料。有一位学生站起来就说:“老师,我查过资料知道,象大嫂这样的朝鲜人民,还有很多,比如著名的‘志愿军妈妈’柳梅,在严寒的冬天,敲开冰层,在冰冷的水中,为志愿军洗了衣服;还有一个叫韩桂芝的姑娘,家里住着四个伤员,敌人的炮弹击中了她的家,她先后把四个伤员背了出来,最后才背出她弟弟,可她的弟弟已被烈火烧死了。”多好的材料啊!我非常高兴,当即表扬了他们,并且马上作出总结:“文中大娘、小金花和大嫂其实代表得就是千千万万的朝鲜人民,他们为了志愿军战士,为了朝鲜的解放事业,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这样的查阅,使学生更加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

  课前不但要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查阅时间,教给了学生正确的查阅方法,在课堂上恰如其分地创设情境。突出了重点、化解了难点,把学生带入了情境。使学生对课文的感悟得到升华。正如《语文课程标准》中所说的那样:“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语文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能利用图书室、网络等信息渠道尝试进行探究性阅读,培养收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新课程、新理念正逐步走进校园,走进师生生活。在全新的教育理念下,教师的教学方式、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本人在教学《再见了,亲人》一文,采用的是情感教学。启发学生想象,在头脑中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

  《再见了,亲人》字里行间,始终洋溢着赞美、感激的情感,表现了“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这一国际主义精神的主题。如何凭借本文的情感因素,对学生渗透情感教育呢?尝试如下:

  一、整体入手,感知情感

  教学伊始,让学生通读课文,了解文章大意后,引出问题,使之感知情感。

  1、从题目入手。让学生质疑:‘亲人’指谁?是谁的‘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为亲人?题目中的‘再’字怎么理解?……使学生了解“亲人”指的是像“大娘”、“小金花”、“大嫂”之类的朝鲜人民。志愿军所以称她们为亲人,是因为中朝人民在共同的抗美战斗中建立了深厚的友谊。题目中的“再”字揭示了多次相见中的“最后一次”,含有一种何日复相聚的惜别之情。从而使学生感知情感的倾向。

  2、从典型事件入手。以“文章写了哪四件典型事例”让学生知道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初步了解课文内容,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二、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意义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教师应该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应该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应该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能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三、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

  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失去了唯一的亲人”,“失去妈妈”,“失去双腿”中的三个“失去”,充分说明了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雪中送炭”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

  教师应成为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教师应该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味”、“品味”、“感悟”还给学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第四段,可按火车“启动”、“徐徐开出”、“飞驰而去”三个过程设计引读。像最后一个过程——列车“飞驰而去”,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

  “战士们深深地依恋朝鲜的山、朝鲜的水,更依恋朝鲜的亲人们!然而无情的火车却风驰电掣般向前驶去。战士们赶紧把头探出窗外,只见大娘、小金花、大嫂依然伫立在窗外,不停地挥手告别。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 ——”

  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1

  《再见了,亲人》一课节选自著名作家魏巍的纪实文学《依依惜别的深情》。文章以道别语“再见了,亲人”做为题目,可见全文是以写离情别意为主,表达了中朝两国人民不是亲人、胜似亲人的情谊。

  本课的重难点在于引导学生图会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并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领悟文章表达上的特点。

  在掌握生字词,读懂课文的基础上,我设计了第二课时的教学思路:

  一、谈话导入;

  二、鼓励学生在第一课时的基础上自主确定本课时的学习目标(1、理解课文主要内容;2、领悟课文表达方式;3、体悟文章思想感情。),并以板书形式将学习目标题于黑板右上角,时刻提醒学生为了完成学习目标而认真努力学习;

  三、接下来我带着学生复习上节课所学内容,让学生认识到志愿军和大娘之间并没有血缘关系,因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亲人,为后边体会情感埋下伏笔;

  四、研读课文

  1、从典型事件入手,感知情感。

  “注重情感体验”是《语文课程标准》对阅读提出的总目标之一。阅读是读者与文本相互作用、构建意义的动态过程,是思维碰撞和心灵交流的过程。

  我以提问的方式让学生回忆文章通过“送打糕”、“救伤员”、“救侦察员”、“挖野菜”四件典型事件,来赞扬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情谊。让学生在感知材料的过程中,感知情感,从整体上了解课文的情感流向。

  2、细析事例,感受情感

  本文由大娘、小金花、大嫂的三个故事组成。作者选取了老人、小孩、中年人的典型事例来表现主题。由于课文的前三段的结构与表现手法基本相同,在教学中我对第一段做了详细的讲解与指导。设计“志愿军战士与大娘话别时追述了哪几件事?表现了什么样的感情”等问题,让学生了解志愿军与大娘告别时,追述了三件事:一是大娘已经几夜没合眼,给志愿军洗补衣服;二是在一次阻击战中,冒着炮火给志愿军送打糕,回去时昏倒在路旁;三是在敌机轰炸时,为了救护在家里休养的志愿军伤员,失去了唯一的小孙孙。这样写的目的在于体现中朝两国人民的友谊是用鲜血凝成的,表现了这种感情比山还高,比海还深。接着,让学生自学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的二、三自然段,使之具体体会小金花对敌人的仇恨和对志愿军的深情,以及大嫂为了给志愿军挖野菜而致残,付出了多么高的代价,从而受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深厚情感。

  在教学中,我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而不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利用文本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培养人云亦云的听众。

  3、品味词句,体会情感

  教学时,抓住课文中的关键词句好好品析,让学生体会情感。课文在追溯那难忘的往事时,出现了好些“血”,“泪”的词语,比如:“雪中送炭”“失去了唯一的亲人”,“跺”,“失去双腿”,充分说明了说明大娘冒死送打糕的原因;朝鲜人民为了中国人民志愿军献出了自己的一切,乃至亲人的生命。又如“同归于尽”体现了小金花的妈妈痛恨敌人、热爱志愿军的感情;“噩耗”反衬小金花的刚强;“倒在血泊里”、“代价”说明朝鲜人民为志愿军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通过琢磨词句,让学生品味、推敲,感受其感情色彩,以阅读引起学生“内心体验”。让他们深深体会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战士那山高海深的、不是亲人却似亲人的感情。师生一起有感情的朗读,掀起了一段情感的高潮。教师不仅成为了学生阅读的导师、课堂阅读的组织者、促进者,也放下了身份和他们一起朗读体会学习,而不是居高临下控制信息的专制的权威。积极营造亲密和谐的气氛,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引导他们掌握阅读的方法,把“点拨”、“启发”、“引导”、“激励”留给自己,把“阅读”、“体验”、“品味”、“感悟”还给了学生。

  4、设计引读,抒发情感

  学生在领悟情感的同时,必然会激起表达感情、抒发情感的欲望。此时,我设计引读,更好地让学生抒发情感。比如最后的三个自然段,就是这样设计引读的:作者以“亲人”“土地”“火车”为载体,将志愿军战士对朝鲜亲人的依依不舍和对朝鲜热土的省省眷恋表达的淋漓尽致,身处这离别的瞬间,当列车缓缓开动,千言万语汇做一句话——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三段“……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

  五、分层练习

  六、总结本课表达方法:多种句式表达情感;虚实结合;直抒胸臆。

  七、回看目标,在理解课文和领悟表达方式的基础上学生深深体会到:中朝人民的友谊万古长青!从而完成第三个目标的学习。

  在课堂上,我认为比较成功的是1、我能将自己融入课文,以情感带动学生把心放到文章中,如此,还有什么难点化解不了?2、“阅读体验互动巩固”八字课模成功地服务于课堂教学。可惜的是由于时间不够,学生之间、师生之间的互动阅读没有在课堂上完成,实乃败笔!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2

  (第二课时)

  (一)教学要求:

  1、理解:雪中送炭、唯一、同归于尽、代价、再看一眼、再停留片刻等词语。

  2、通过重点问句的理解,体会文章中心及作者思想感情。

  3、训练有感情地朗读。

  (二)教学过程:

  一、导言:

  这节课我们学习17课,再见了,亲人,志愿军为什么称朝鲜人民是亲人呢?又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呢?这是本节课学习的重点。学习时,我们要通过重点词句的理解,领会文章中心、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二、学习第一段:

  1、指名朗读第一段,其余同学思考,这段主要写什么内容:

  (志愿军和大娘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娘

  2、分几层写的?

  (三层:请求——回忆——反问)

  3、请打出这段课文里的两个重点来出示小黑板

  你是根据什么来找的?(根据课后提示来找的)这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法,说明你很会学习。

  好,让我们先看第一个句子。

  4、理解第一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感叹句)要表达怎样一种感情呢?看句子。

  ②有两句话,第一句说什么?(送打糕)——板书、送打糕

  第二句说什么?(这真是雪中送炭)

  ③理解“雪中送炭”

  a.“雪中送炭”的本意是什么?(在隆冬风雪严寒中,有人送来炽热的炭火)

  b.在一般情况下比喻什么?(在别人急需时,给予帮助)

  c.在课文里是什么意思呢?

  (志愿军战士空着肚子和敌人拼了三天三夜,正在这时,大娘送来了打糕,真是“雪中送炭”呀!)

  (1)还有更深的意思吗?

  在战场上拼了三天三夜,而且是空着肚子,如果是你会怎样想?

  (要是有吃的……加点水……也好啊!)

  当时敌机封锁,可能吗?(不可能)这事被大娘知道了,大娘送来了打糕,这打糕,是怎样送来的?(冒着生命危险送来的)

  送去的仅仅是打糕吗?是什么?

  (2)不仅仅是打糕,而且是朝鲜妈妈慈母般的温暖,送来的是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武器,送来了朝鲜人民伟大的爱。

  这就是——雪中送炭!

  ④志愿军心里充满了对大娘的什么?(感激)

  ⑤指名朗读这句,然后齐读。

  5、理解第二句。

  ①这是一个什么句?(反问句)改为陈述句

  ②这儿也有两句,第一句说什么(大娘失去了唯一的亲人)——板书失去孙子

  “唯一”是什么意思?(独一无二)

  大娘独一无二的亲人是谁?(小孙孙)

  为什么小孙孙是大娘唯一的亲人(其它人都被敌人杀了)

  这唯一的亲人又是怎样失去的(救伤员)——板书、救伤员

  大娘家有两人需要照顾,一个是——……一个是——……,他们都要救,在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丢下了谁?抢救了谁?

  她不爱自己的小孙孙吗?哪儿可以看出?

  (爱,从抢救小孙孙看出来)

  我们可以想象到大娘面对炸平的房屋,怎样呼喊着自己唯一的关人?

  (孩子呀,别怪奶奶,奶奶是为了救叔叔,叔叔会为你报仇的!)

  大娘多么爱自己的小孙孙呀!可她把生的希望给了志愿军,把死的危险留给了自己的小孙孙,你体会到了什么?

  (大娘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不是亲人胜似亲人,情谊比山还高,比海还深)

  这样的感情用陈述表达怎么样?(不强烈了)

  ③指名读,然后齐读。

  6、这段该用怎样的语气来读呢?(感激、崇敬)

  指名朗读,读到重点时,大家齐读。

  7、我们是怎样学这段的?

  (①抓住主要内容。②分清段内层次。③体会重点,词句)

  我们继续用这种方法学习后面的课文。

  三、学习第二段:

  1、默读课文第二段,自学。

  ①主要写了什么?

  ②分几层:

  ③找出的重点句是哪句?

  2、引导体会重点句?

  ①是什么句?(转折关系)

  ②看三个小句子:

  读第一句:干什么回来?(救老王)板书——

  读第二句:为什么焦急?(小金花和老王回来了,妈妈还没回来)

  读第三句:等来的是什么?(噩耗)“噩耗”的意思是(亲人死亡的消息)

  等来的是什么样的噩耗?(               )

  “同归于尽”是什么意思?(     )妈妈为什么跟敌人“同归于尽”。(小金花的妈妈知道自己已给暴露,如果不拉响手榴弹,金花和老王就有可能再次落入敌人的魔掌,妈妈为了救出老王,宁愿同敌人一块死去)。

  ③比较、朗读。

  等来的是噩耗

  (书中句子)

  读起来我们为什么不同的感情?(悲痛、仇恨)

  ④指导朗读,然后齐读。

  3、同志们都伤心地痛哭起来了,小金花胸中充满了悲痛和仇恨?

  这两种感情中哪种最强烈?(仇恨),从哪看出(但是你把脚一跺……)

  同志们都伤心地哭了,小金花也应没哭啊!因为哪是自己的妈妈呀!她想哭吗?(想)但是她哭没有?(没有)她想哭却没有哭,从哪儿看出(嘴角抽动两下),她悲痛哪儿去了?(她悲痛为对敌人的仇恨),化悲痛为力量悲痛越大,对敌人的仇恨就越深。

  用这种感情朗读——

  小金花多么刚强呀,今天刀子却落泪了,为什么?

  体会到什么?(小金花对志愿军真是比亲人还要亲)

  小结:看到刚强的小金花落泪了,志愿军叔叔也是心湿也不好爱啊,谁来朗读本段。

  4、指句朗读,读到重点时,齐读。

  四、学习第三段:

  1、自学习本段,检查。

  (1)写了什么?(志愿军同大嫂告别听情景)——板书,大嫂

  (2)分层怎样?

  (3)重点句是哪句。

  2、体会重点句:

  (1)这句是什么句?(反问,改陈述)

  (2)两个小句,读

  第一句:“代价”是什么意思?(   )

  这里指达到什么目的?(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为表达对中国人民的友谊,大嫂付出的代价是什么呢?(双腿受伤致伤)

  双腿是怎样受伤致残的呢?(……)——板书:挖野菜

  从“血泊”你想到了什么?(    )

  为什么用省略号?(那情景太残忍了,说不下去)

  大嫂付出的代价高不高?

  体会到什么?(比亲人还亲)

  大嫂架着双拐走了几十里来送行志愿军是怎样说的呢?

  3、指名读,读到重点句处大家齐读。

  五学习第五段:

  1、汽笛长鸣,列车缓缓地开动了,从此我们就要和朝鲜的亲人分别了,让我们再向相处八年的亲人说声再见哟,谁来读?

  ①为什么志愿军称朝鲜人民为亲人?

  ②为什么说亲爱的土地?——板书:土地,洒过鲜血。

  ③朗读。

  2、志愿军叔叔还有许多话要讲啊,可是无情的列车飞快地向前奔,谁来读?

  “再看一眼”怎样讲?“再停留片刻”怎样讲?

  再见了,亲人

  (某些过渡句摘录)

  一、板书课题,简介历史背景后谈话:那是一个多么难忘的日子啊在送别的火车站里,志愿军战士望着相处八年的朝鲜亲人,踩着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怎么忍心离开呢?望着为自己赶走侵略者,重建家园的志愿军,朝鲜人民又怎么忍心分别哟?抚摸着亲人的肩头,握着亲人的双手,有多少知心的话要说,有多少难忘的情要诉啊!一幕幕依依不舍的动人情景出现了。让我们也来到车站上,看看那激动人心的场面吧!

  大娘为志愿军送来的不仅仅是解除饥饿的食物,还送来了打胜那次阻击战的精神食粮。

  小金花拉着志愿军的手,还在那里不住的抽泣,一位背着孩子,架着双拐的大嫂从人群中挤了过来。

  汽笛长鸣,声声撕裂心肺,列车就要开动了,这么多的亲人,怎么能一一话别呢?望着舞动的鲜花,望着不断涌来亲人,望着熟悉的山山水水,志愿军战士只能满含热泪,深情地呼唤——

  列车徐徐启动,缓缓驶出车站,朝鲜人民舞动鲜花,追着列车奔跑!志愿军战士从车窗里探出头来,不断地挥动着手臂,他们又一次深情地呼唤——

  列车越去越远,终于消失在铁路的尽头。虽然看不见志愿军了,但朝鲜的亲人仍然站在那儿,静静地站着,任的热泪流尚,虽然看不到朝鲜亲人了,但志愿军战士仍在不停挥动手臂,再一次觉悟呼唤。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3

  学习目标

  1.有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学习文章通过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理解志愿军战士与朝鲜人民之间那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的感情。

  3.会认8个字,会写12个字。联系上下文理解“噩耗、战役、雪中送炭、同归于尽、深情厚谊”等词语的意思及课文重点句子的含义。

  学习重点、难点

  学习课文用具体事例来表达中心的写作方法,体会中朝人民用鲜血凝成的深厚友谊。

  教学用具

  课件  录音带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式导入新课

  1、板书“亲人”

  2、师提问:什么是“亲人”?有血缘关系的人。我们身边哪些是我们的亲人?父母、兄弟、姐妹……他们对我们怎样?十分关爱我们

  3、师过渡:生活中也有一种人,他们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是也被称为“亲人”。我们课文中的亲人是指谁?(大娘、小金花、大嫂)课文中的大娘、小金花、大嫂,与志愿军战士并没有真正的血缘关系,那为什么把他们也称为“亲人”呢?──激发学生读课文的兴趣。

  4、补充板书课题:再见了,亲人。介绍时代背景

  二、精读品味,体现真情

  (一)讲亲人

  1、生自由读文,想一想从哪些具体的事情中可以感受到他们是“亲人”?(学生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中的几个故事)

  2、再读课文,整体感知。归纳概括哪些事例说明朝鲜人民不是亲人却胜似亲人?

  为了志愿军,大娘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志愿军,小金花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志愿军,大嫂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志愿军,朝鲜人民___________________

  为了朝鲜人民,志愿军_________________

  3、走进情境,感受体验。

  (1)自由读第一自然段,哪里看出大娘像亲人一样对待志愿军战士?

  重点出示:是您带着全村妇女,顶着打糕,冒着炮火,穿过硝烟,送到阵地上来给我们吃。这真是雪中送炭啊!

  “雪中送炭”是什么意思?大娘她们仅仅是为我们送来打糕吗?还为我们送来了什么?(鼓励、希望、信心……)抓住动词,指导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八年来,您为我们花了多少心血,给了我们多少慈母般的温暖!”想象一下,说说大娘还会为我们做哪些事?我们长这么大,就是在我们父母这样的亲人的怀抱里成长着。他们爱我们,我们可以用各种方式来表达我们的爱比如:〈游子吟〉可以用歌曲比如:〈世上只有妈妈好〉用电影和音像来表达。

  (2)小组合作学习第二自然段。

  重点指导:小金花的妈妈与敌人同归于尽,她的死重于泰山。但小金花为什么没有哭呢?出示句子:“同志们伤心地痛哭起来,你却把脚一跺,嘴角抽动着狠狠地说:‘妈妈,这个仇我一定要报!’”

  失去妈妈的痛,对敌人的恨,这两种情感是多么真切,对比又如此强烈。有感情地朗读。

  (3)小组合作学习第三自然段。

  重点交流,出示句子:“您知道我们缺少蔬菜,就挎着篮子上山挖野菜。后面山上的野菜挖光了,您又跑到前沿阵地去挖。”

  到前沿阵地上挖野菜,会有哪些危险?那大嫂为什么还要去挖呢?这说明了什么?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二)诵亲人:再读课文,加深体验

  8年奋战终于取得了胜利,志愿军战士即将和朝鲜人民分别了。在分别的当天,年迈的大娘为志愿军送别,不肯停住脚步。小金花一直哭过不停,不肯离开。走路不方便的大嫂架着双拐也要出来为志愿军送别。回首往事,情更深,意更浓。现在请你们以志愿军的身份和他们送别吧!谁想和大娘、小金花、大嫂诵别?

  ①引读:“大娘,停住您送别的脚步吧!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您说,这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我们怎么能忘怀?”──师引,大娘,您就是我们的“亲人”,就是我们的母亲!

  ②引读:“小金花,不要哭了,擦干眼泪,再给我们唱个《捣米谣》吧!……”“可是今天,跟志愿军叔叔分别的今天,你怎么落泪了呢?”

  ③引读:“大嫂,请回去吧!看,……”“您为我们付出了这样高的代价,难道还不足以表达您对中国人民的友谊?”

  是的,八年的血雨腥风一起渡过,八年的峥嵘岁月共同走过,血与肉凝成的深情厚谊怎能不感天动地?怎能不牵肠挂肚啊!让我们齐声读──再见了,亲人!

  (三)别亲人

  1、不管我们怎样劝大娘、小金花、大嫂,他们都舍不得离开。是啊!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比山还高比海还深的情谊怎么舍得分开呢?可是送君千里,终有一别。火车就要走了,千言万语难于表达内心的情感。现在让我们一起代表志愿军战士和朝鲜人民作最后的送别吧!(以小组为单位分角色朗读)

  a组: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土地!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让我们再看一眼朝鲜的亲人,让我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b组: 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爱的战士!

  列车呀,请慢一点儿开,请你们再看一眼中国的亲人,请你们在这曾经洒过鲜血的土地上再停留片刻。

  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跟你们在一起!

  2、此时此刻,志愿军战士把朝鲜人民当成了自己的亲人,朝鲜人民也把志愿军战士当成了自己的亲人。

  (师)分别时,他们握着手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登上了火车时,他们说……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马上就要开走时,他们说 ……     (生)再见了,亲人

  (师)火车远去时,他们仍然呼喊着说……    (生)再见了,亲人

  3、当离别的抽泣声与长鸣的汽笛交织在一起时,当我们从车窗伸出手、探出头跟朝鲜亲人再见时,当列车的轰鸣一声紧似一声时,你的心情是怎样呢?(难舍难分、依依不舍……)

  五、总结全文,回归整体

  1.齐声朗读课文。

  2.这篇课文是以志愿军的口吻来说的,但是在依依惜别的时候,朝鲜人民肯定也有千言万语要表达。想一想,朝鲜人民会说些什么?请选择小金花、大娘、大嫂三者之中的人以角色,以他们的口气,写一个片断,题目也是《再见了亲人》。

  六、板书设计:

  再见了,亲人

  不是亲人胜似亲人

  洗补衣服   几夜不合眼

  大娘  送打糕     昏倒路旁(雪中送炭)

  救伤员     失去孙孙(唯一)

  小金花  救老王    牺牲妈妈(同归于尽)

  大嫂    挖野菜    失去双腿(血的代价)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4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描写的是1958年中国人民志愿军最后一批官兵离朝回国时,在车站上同朝鲜人民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是叙事抒情散文。我在教学中,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读中启发想象,再现文章所描述的情景和形象,使他们如临其境,如见其人,学法和写作方法由学生自己发现。

  1、多种形式的读。

  如在课文结束时,我这样引导:此时此刻,战士们再也忍不住了,泪水模糊了双眼,要想对朝鲜亲人再说上几句离别话,然而距离遥远,战士们只能默默地在心头呼喊——”此时,学生们深情地呼喊出文章最后的话语:“再见了,亲人!我们的心永远和你们在一起!”学生的感情达到了高潮。这样让他们在体会课文的基础上去感受当时的情景,读出自己的感受,培养富有创意的读者,而不是以标准化解读去规范学生的阅读和理解。

  2、读写结合,深刻领悟。

  在学完第三部分后,我让学生看一下,这三个部分在表达方式上有哪些异同。通过比较,学生们发现了这三个段落的结构相同:开头都是祈使句劝蔚朝鲜人民不要再送,中间都是具体的事例,结尾都是直接表达中朝人民感情深厚的反问句。并通过反问句、陈述句的朗读比较,懂得反问句的好处。使学生深刻理解了朝鲜人民为志愿军付出血的代价。教学至此,还是不够的,我接着引导:难道志愿军叔叔都没有作出牺牲吗?学生不但引用了书上的例子,还大量引用了课外资料。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完成课后小练笔。

  如果能在多种形式朗读的基础上,给学生充足的时间背诵,效果会更好。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5

  《再见了,亲人》这篇课文感情真挚,语言凝炼,句式参差多样,篇幅较长,是一篇训练学生语言文字的好文章,也是训练学生朗读的好教材。如何根据教材促进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和谐发展,很好地完成教学目标呢?我的做法是:

  1、这篇文章蕴含着丰富而伟大的情感因素,在教学中,我首先找到文本生命与学生生命的契合点——“亲人”这个主话题,步步深入。“亲人”指的是谁?朝人民是什么样的亲人?“亲人”仅仅指朝人民吗?如层层剥笋般探寻文本的内涵。其间,运用反复诵读、情境渲染、想象体验等教学手法,引领学生投身其中,感作者所感,想作者所想,透过语言文字感悟文字背后的情味和意蕴,师生在情绪场中国共产党同受到了一次刻骨铭心的精神洗礼。

  2、注重体现字、词、句、篇的训练。本课教学对字词句的理解我不是议到表面,而是做到了字不离词,词不离句,句不离文的要求,如:“雪中送炭”的理解,我首先让学生从字面去理解,并说出比喻意,然后再联系上下文去理解这个词。“雪”指困难,谁遇到了困难?遇到了怎样的困难?“炭”本文指什么?“送”大娘是怎样送的?通过理解这个词,使学生理解了整段内容。对句子的理解,我抓住课文的重点句子让学生改变说法,并把改好的句子与原句进行比较,体会句子在文中的含义、作用,并通过理解重点句子而牵一发动全身,使学生理解了整篇文章的含义。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6

  教学要求:

  1.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体会课文重点语句对表达情感的作用。

  2.理解课文内容容,理解中朝人民的伟大友谊是用鲜血凝固而成的,从中受到国际主义精神的词句.

  重难点: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能比较准确的表达课文思想特点。

  预设问题:

  1.细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自己的感受和体会。

  2.想想文章的写作特点,谈谈你的体会。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1)孩子们《再见了亲人》一课中的亲人指的是谁?

  (2)志愿军同朝鲜人民并肩作战结下了比山高比海深的情谊,他们分别时依依惜别的动人情景令人感动,这节课我们就来细细感悟。

  二、自主阅读提纲

  细读课文,把感受深刻的句子多读几遍,批注自己的感受或体会.

  三:汇报展示

  1“为了帮我们洗补衣服,您已经几夜没和眼了……..”

  (1)表现出朝鲜老妈妈对志愿军战士慈母般的爱。

  (2)读这句话时,让我想起一首古诗。

  2“几年来,您为我们付…….。”

  (1)从“多少”可以看出大娘为志愿军做过的事很多。(2)除了课文提到了缝衣服,想大娘还为志愿军做过什么了,“是您带着全村妇女…….。”

  3(1)从“冒着炮火,穿过硝烟。”可以看出朝鲜人民不顾生命危险,更表现朝鲜人民对志愿军的热爱。

  (2)从“很多同志感动的流下眼泪”这句可以看出志愿军对朝鲜人民的感谢之情。

  (3)“雪中送炭”用的好,用雪中送炭造句。

  4“同志们伤心的痛苦……”

  (1)把失去亲人的痛苦转化成对敌人的满腔仇恨。

  (2)妈妈牺牲时没有哭,志愿军分别时却哭了。

  5“您为我们付出了…...”

  (1)这样高的代价——血的代价。

  (2)把反问句改成陈述句。

  6写作特点

  (1)前三段,每段都以祈使句开头,以反问句结尾,中间是叙事。

  (2)后三段,运用直接抒情的写法。

  (3)选取典型材料表达中心。

  三、拓展延伸

  (1)推荐大家阅读《谁是最可爱得人》,《一千里江山》,流行歌《声中做谊》。

  (2)小练笔。

  写你周围的同学是怎样讲礼貌的.要求:选取典型事例,内容具体,语句通顺.

《再见了亲人》教案 篇17

  我把“亲人”这个题眼放到课前谈话里完成。不但节省了课堂时间,还进行了诗歌和美词的积累。各位老师还指出我在品读大娘的两个故事时,问题有些绕,应该精简,还要有层次性。于是在教学第一个故事“送大糕”时,我就重点指导“雪中送炭”。先理解词义,再谈谈生活中雪中送炭的事,再体会大娘“冒死”送打糕,最后说说大娘送的仅仅还是打糕吗?还是什么?在教学第二个故事“失孙孙”时重点指导“唯一”。同样也是先理解词义;然后创设情境,在敌机来袭时,大娘可能会怎么想;再追问“关键时刻时间就是生命,大娘当时来得及这么想吗”,揪出“丢和背”这两个词来丰富“唯一”的内涵。

  再创设情境让学生展开想象:当大娘回去救小孙孙时,她看到的却是一片废墟。我们可以想象,大娘当时会有什么样的表现?对于这个环节,我原本是想让学生学学大娘,哭着呼喊自己的小孙孙,但是几次试教下来,换来的都是哄堂大笑。所以就干脆不要了,只是引导学生说说“痛哭流涕、痛哭失声、悲痛欲绝……”

  对于第四个环节“举一反三,自学2段”,原本的设计意图是让学生对“劝慰——回忆——抒情”加深印象,为下面的练笔做铺垫。但在实际教学中,显得这个环节很苍白无力,使得整个教学设计显得更适合“略读课文”的教学。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再见了亲人》教案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