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微信扫码分享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精选12篇)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1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

  2.学会畅所欲言地表达,引导学生在交流、辩论过程中逐步澄清认识,明白道理。

  3.会读会认本课字词,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寓言,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知道了寓言是用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教训,课后你还收集了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我回家看了“亡羊补牢”。

  生:我还知道“班门弄斧”。

  生:“叶公好龙”、“杯弓蛇影”。

  生:“滥竽充数”。

  师:你看过“滥竽充数”的故事,能不能给大家讲讲呢?

  生:滥竽充数就是讲……(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讲述故事)

  师:你很不错,能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记在心里,并且大大方方地讲给大家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认准生字“滥、竽”,课件展示竽的图片,了解“竽”是古代一种竹制的乐器。

  [复述故事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投影生词――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     腮帮   挨个    溜走

  师:你认为读好这些生词需要注意些什么?

  (给学生自己读的时间)

  生: 我们小组的同学在读“滥竽充数”的时候“充”的音发不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充发音时要把口圆起来,不要发“称”的音。

  生:装腔作势的作是作业的作,不要和做事情的做混了

  生: 挨个的挨是一声的,不要读错。

  学生开火车认读生词。

  [识字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中感悟寓意

  1.了解故事大意,提出学习问题

  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想一想《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师: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能留在吹竽队充数?

  生2:南郭先生是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生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2.四人一小组讨论问题。

  3.交流思考题:

  问题1:

  学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人多南郭先生不会吹,也不会发现。

  问题2:

  (1)学生读课文,教师投影出示:

  “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学生边读边表演这句话。

  b师引导: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学生找出“装腔作势”。

  c(出示插图)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装腔作势的?学生看图自由说并朗读此句。

  (2)齐读第二小节: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被人发现,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通过对“装腔作势”的理解突破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人物侥幸心理]

  问题3:

  (1)齐?⊥踅写刁牡娜艘桓龌灰桓龅卮蹈?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2)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3)交流。

  4.揭示寓意:

  师: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生:有的时候我没有背过课文,最怕老师一个一个的检查了。

  生:我去学钢琴,每次老师都要单独检查,如果我没有练好就很怕去上课。所以我总是抽时间练好琴,不做“南郭先生”。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师: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不会吹竽,所以只好逃走,那后来怎样了呢?请你根据课文所表达的寓意展开想像

  生1:后来,人们都知道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个骗子,齐泯王知道后大怒,抓回南郭把他关  进牢里。

  生2:南郭先生逃到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没听过吹竽的声音。于是南郭先生就吹竽给国王听。南郭先生便又装模作样胡乱地吹起竽来。那国王眯缝着双眼,装作懂音乐的行家,还不时指指点点地称赞:“好!好!”(续编的故事保持了寓言的风格,说明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教师总结:同学这节课不仅读懂了寓言故事,而且还知道了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要做有真才实学、有本领的人。

  〖教学反思〗

  1.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本课复述故事、续编故事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还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以后生发出来的想像,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3.三年级识字教学以养成主动识字习惯,逐步提高主动识字能力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识字机会,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适当点拨、有重点地指导认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的认字、记字方法。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2

  《寓言二则》中的《滥竽充数》写的是,战国时期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假装会吹,混在齐宣王 的乐队里骗取信任与报酬,齐泯王继位后,让一个人、一个人吹竽给他听,南郭先生怕暴露,只好偷偷地逃走。这个故事讽刺了那些没有真正本领,混在行家里充数的人,说明做人要实事求是,不能弄虚作假的道理。

  按内容可把故事分两部分:

  第一部分:写南郭先生的成功。

  第二部分:写南郭先生的失败。

  根据本单元训练重点“从内容到思想”,结合本班学生的现状,我确定的本节课教学目标是:

  1、知识目标:理解故事内容,明白故事中蕴含的道理。

  2、能力目标:训练学生主动发现问题,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领悟故事中蕴含的道理,从而悟出些做人的道理。

  教学重点:明白南郭先生成功与失败的原因。

  教学难点:使学生从南郭先生行为中悟出文中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质疑导入:

  根据本班学生情况,要求学生从文题入手质疑,提出的问题要有价值。应该说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是创新教育的组成部分,更应该以此,当作阅读教学的一项十分艰巨而且重要的任务。

  二、学习课文采用的几种手段:

  1、重视多读。

  本节课我多数时选择了自由读,齐读,指读等形式,尽量多地给学生读的机会。而且注重朗读后的讲评,可以教师评,也可以学生评,评后再让其读,扬长避短,力求一次比一次读得更好。

  2、努力做到提问富有启发性。

  学习中紧紧围绕教学重点,解决两个富有启发性的问题,即南郭先生成功的原因,南郭先生失败的原因。

  3、其余预设的问题也多数属于有弹性的问题:

  如用多媒体打出课文第二段。读这句话你明白了哪些内容?有的学生可能学懂了“这个机会”一词。有的可能明白了南郭先生是看到了可乘之机,可作假,有的可能明白了齐宣王,奢侈,不务实等等内容,针对不同程度的学生,给与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机会。

  4、教学中内心要有强烈的目标意识。

  这里的目标意识除了指完成知识能力情感等目标,更应该重视“学法目标”的实现。根据教材,教师,学生的实际,建立起科学有效的学法系列,使训练沉积在学生的素质结构中。如:我们坚持的学生主动质疑,先质疑、再解疑,然后通过读,深入体入文字中的情感,小组合作学习,找重点词、句深入理解课文等等方法。这些方法都已在平时的训练过程中,在学生的素质中,有了一定的沉积。但愿这种沉积通过不断训练能使学生终生受益。       

  5、树立服务意识。

  新时期的教师应牢记这样一个信条:宁要有缺憾的突破,不要无价值的完整。所以,我坚持着课堂中教师为学生服务的思想,只要学生得到了实惠,哪怕我的这节课看起来不是完美的一课。因此,无论在开课伊始、还是讲课中,以及将要结课时,都不抑制学生的质疑。

  6、树立大语文的观念,语文绝对不是课本教学这个范围。

  应该说生活有多大,语文就有多大。所以,重视学生语文学习,课内与课外的结合。把课堂学的课文当作例题学,那么课外阅读就是举一反三的练习,所以,学习本课,不但要求学生学懂课文内容,还应与生活实际联系起来,懂得\"滥竽充数\"这个词的运用.而且要求学生,课后再找一找寓言

  以上只是上这节课的设想,因为课堂是活动的过程,难免会遗留下一些处理不妥当的地方,肯请各位不吝赐教。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3

  一 读明方向

  师:看黑板(板书:滥),这个字写得酷吧?

  生:酷

  师:大家手拿出来空划一遍。

  师:很好。(板书:竽充数)这题目写得酷吗?

  生:酷

  师:谢谢鼓励,在脑海里空划一遍。

  师:有的同学一边划一边摇头晃脑的很有意思。

  师:我们一齐来读一遍。

  生齐读:滥竽充数。

  师:读的很好,这既是一个成语故事,也是一个寓言故事。像这样的成语还有哪些?

  生:还有鱼目混珠

  师:很好

  生:掩耳盗铃

  生:还有守株待兔。

  生:还有拔苗助长

  生:还有南辕北辙

  生:还有揠苗助长

  师:就是拔苗助长

  生:还有亡羊补牢

  师:很好,你发现没有,这些成语,这些故事,他们有什么共同点?

  生:它们都是成语故事,也是寓言故事

  师:这个地球人都知道,因为刚才说过了,还有吗?(众笑)

  生:他们都是告诉我们一些道理

  师:它们都通过一个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但是不一定是一个。有一个著名的作家,叫严文井,他说过一句话,他说,这些故事就象魔术师的袋子,人们总是能从里面掏出许多东西来。今天,我们就来掏一掏,看看能掏出什么来?

  [思考]任何游戏者都知道从哪儿开始,到哪儿去,这就是说每个学生应该明确自己的学习目标。通过联系学生的学习经验,除了引导学生发现寓言的特点之外,更为重要的是让学生明确自己的学习方向。

  二、读清层次

  师:那我们首先来掏第一个东西。自由读“滥竽充数”的课文,读了以后,你能不能想一想,读成自己的一两句话,这当然需要你概括。好,开始读。

  生读课文

  师:下面读成自己的一两句话

  生: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

  (师把学生的书合上)

  师:既然是自己的话,就不照着书读了。

  生: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滥。因为他喜欢讲排场,所以他总是喜欢很多人一齐吹,正好给了别人一个滥竽充数的机会。南郭先生就这样滥竽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可是,齐宣王死了,他的儿子继承了王位,他喜欢一个一个的听,南郭先生就只好逃走了。

  师:我不知道你标点符号是怎么点的,(众笑)但是我知道你说得非常全面,能不能再说得简洁一些呢?(没有学生举手,教师略停顿)这样,这课文就一个自然段,现在我请同桌合作,把它读成两个自然段,当然要有理由,同桌合作,怎么读比较好,为什么这样读,想一想。

  (同桌读课文)

  师:哪一组,最佳拍档?请最后两位同学。

  生1: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生1: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发音不标准),也鼓着……

  师:停,每当“演奏时”

  生1继续读:每当演奏时,他鼓着腮帮,按着竽眼,装着会吹的样子,居然得到了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再等一下,那一句“虽然鼓着腮帮”,一齐读

  生读

  师:腮帮在哪?什么叫鼓着腮帮?

  生演示

  师:还有一个词儿,叫俸禄,一齐读

  生读

  师:什么叫“俸禄”?

  生:就象现在社会的工钱一样,要发给他们,他们为大王吹竽,就发给他们工资。

  师:工资

  生:俸禄,起先是指那些吹竽的人把竽吹好了齐宣王就赠给他们食物和衣物。

  师:我明白了,他说的工资不一定是钱。

  生:因为原来的不象我们现在这样,他们原来就是发一些食物让他们养家糊口,后来才发的金子银子。

  师:这个俸禄,有可能发的是粮食,也有可能发的是布匹、衣服,当然,也有可能发的是钱。这些,是南郭先生在那里吹竽获得的回报,我们都叫它“俸禄”。

  生:也叫报酬。

  生2继续读课文。

  师:为什么这样分。请其他同学来说。

  生:上面讲的是齐宣王喜欢听,第二段讲的是齐泯王喜欢听。

  师:有道理,一个时齐宣王时,另一个时齐泯王时,抓住故事发生的时期,这就是概括。我提个建议,概括还要抓住故事中的主要人物和主要情节,谁再来概括概括。怎么样?

  生: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装得跟别人一样,一齐吹。

  师:齐泯王时,南郭先生怎么样?

  生:齐泯王要一个一个的吹,他只好逃走了。

  师:水连起来说?

  生:齐宣王时,南郭先生装着跟别人一样,一齐吹;齐泯王时,他就逃走了。

  师:很好,这不就是一句话了吗。刚才我们是把一个自然段读成了两个自然段,当然,它是有理由的。理由就是一部分写的是在齐宣王的时候,还有一部分写的是在齐泯王的时候。请你再读读课文,除了读成两个自然段,还能读成几个自然段?四个人一小组研究一下还能读成几个自然段,为什么?

  (小组合作、集体交流:有的根据齐宣王、南郭先生、齐泯王、南郭先生,把课文读成了四个层次;也有的根据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把故事读成了三个层次等。)

  [思考]任何游戏都是有规则的,这个规则就是依据、理由,在这里我们把课文当作魔方一样,无论怎样拆、合,都要遵循“游戏”规则——分层的依据与概括的方法,而最为重要的就是让学生掌握这个规则,从而学会学习。

  三、读出自己

  师:看看,怎么读出自己的味道来呢?练习一下,怎么读出自己的味道来?(课件出示:战国时,齐宣王喜欢听吹竽,他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

  生1读。

  师:我听明白了,她重点说的这是“许多人”呢。(板书:许多人)你关注的是什么?

  生2读。

  师:你读的很平和,但是我也听出来了,你关注的是“总是”(板书:是)还有不同的吗?你看他们既有自己的特色,又有自己的味道。

  生3读

  师:你看,她说的什么?一齐(板书:一齐)。

  师:哦,还有同学要读

  生4读

  师:他为什么总是叫许多人一齐吹给他听呢?

  生:因为齐宣王喜欢讲排场

  生:齐宣王他是一个国王,他非常重视自己的形象,他觉得自己如果用很多人来吹,别人就会很崇拜他。

  师:我想到了,在战国的时候,七个国家称“战国七雄”,那其中,秦国和齐国是最为强大的,尤其是在齐宣王的时候,那齐国可是非常的鼎盛。所以,你讲的意思我明白了,你看,我们国家吹竽的都那么多人,都有面子呀。还有谁说?

  生:因为齐宣王非常的奢侈。

  师:他感觉到齐宣王非常奢侈。这么多人吹竽,其中还有象南郭先生一样不会的。这么多人吹,这么多的人,其中,还有不会的,我们把这一种就叫做,一起读这个字。

  生齐读:滥。

  师:同学们读得都非常好,很有味道。那么读书要读得更有味道,我们还要把书读到脸上来。(停顿)大家看着我干嘛?是读到你自己的脸上来,又不是我脸上。(众笑)读到脸上来就是读书表情,还可以加上动作。(课件出示:有个南郭先生从来不会吹竽,也混了进来,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

  (生练读,指名读,学生没有表情,教师指导,学生边读边做动作,也有了一些表情。教师示范后,另一学生读,叫好。)

  师:我虽然没看他的脸,但是我知道他一定鼓起了腮帮,谁再来读?

  (生读,绘声绘色,读完众鼓掌。)

  师:真不错,你那个“鼓着腮帮”,我一听就知道你是真的鼓着腮帮了,真的把书读到脸上来了。读书不仅要读到脸上来,还要读到人物的心里去。这人物是谁?南郭先生,你说他这个时候心里会想什么呢?

  生:他很害怕别人发现他。

  生:南郭先生很紧张,

  生:在他害怕的同时他也挺高兴自己伪装得很成功。

  师:害怕,高兴了,嗯,先打一个问号。

  生:他很高兴地想,我多聪明啊,别人都看不出来,我是在假装吹。

  生:他很高兴,是因为齐宣王很笨,他不会吹,可是齐宣王还是让他进了吹竽队,而且还给了他和别人一样多的俸禄。

  师:我给你换个词,就是他很“得意”,还有没有不同的说法?我最喜欢听不同的说法。

  生:同时他也很小心,他怕被别人发现了他就前功尽弃了。

  生:我觉得他首先是很担心,但是他过了一段时间就觉得齐宣王有点笨,喜欢讲排场,所以他后来就比较高兴,比较得意,觉得自己很聪明。

  师:她的观点是一开始有点紧张,后来得意了,没有被发现,但这并不意味着齐宣王就可能是笨的。

  生:我觉得他可能很担心,因为他知道,纸是包不住火的,但是他每次吹完竽后也领到和别人一样的俸禄,他心里慢慢地放心了。

  师:从担心到放心。你真是读进了人物的心里,读出了自己的想法,这就叫做有自己的个性。很棒呀,了不起呀,我们大家赞美他一下。(生鼓掌)

  师:有同学说,起先,他有可能是紧张的,害怕的,但是他紧张要装作……

  生:不紧张。

  生:害怕要装作不害怕。

  生:不会吹竽要装作会吹竽。

  师:装着装着居然发现没人发现,他也就开始有点得意,心里开始有点偷笑,心里开始慢慢的有点踏实。(板书:装),你由这个“装”字你又想到哪些词了?

  生:我还想到了装腔作势。

  生:我还想到了装模作样。

  生:混水摸鱼。

  师:你看,这就是装。这个读书读到人物心里去了,我们就能明白他心里到底是怎么想的,明白他想的以后,读出来的又不一样了。我请谁来读呢?

  (生读。众鼓掌)

  师:你装出会吹的样子,读的多有自己的个性呀,多好啊。读书,读到脸上,读到别人心里,还要读出自己的态度,你是赞成这个事呢?还是不赞成这个事?你是要批评南郭先生,还是要赞美他?你是要劝戒他呢?不是说出来,而是要读出来,让人一听就知道你是这个态度。有难度是吧?要练吧?不要?好。请这位男生读,他是个什么态度。

  生1读。

  师:我听出来了,他是批判他。

  生2读。(读完,生鼓掌)

  师:你为什么把居然读得这么重?

  生2:因为他不会吹竽,如果齐宣王跟他儿子一样也要他们一个一个单独吹的话,南郭先生就会暴露出来,但是齐宣王喜欢他们一齐吹,他就可以装腔作势,不劳动就拿到俸禄。

  师:表示你的不满。

  生2:对。

  师:她读书一个字里面一个词里面就读出那么多的东西,而且善于联系上下文来读。是的,读书就要像他那样,联系上下文来读文章,这就能读出自己的想法来,读书要能读出自己的味,自己的态度,还要读出自己的想法。下面,请你把这段话和最后一句话联系起来读一遍。最后一句话是什么?

  生: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师:放在一起,读出什么来了?

  生:我从只好这个词了解到南郭先生非常不愿意离开

  师:但是

  生:他迫不得以,如果不离开,可以会有杀身之祸。

  生:我觉得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要是他不逃走的话,可能会被抓到,这样他就要坐牢什么的。

  师:你想对南郭先生说点什么呢?

  生:早知如此,何必当初。

  生:想要拿到报酬,就应该踏踏实实的工作。

  生:天上没有掉馅饼的事。

  生:我想对南郭先生说,南郭先生,你骗得了一时,却骗不了一世。

  师:你用小聪明能骗得了一时,但是骗不了一世。

  生:靠劳动获得的报酬才是踏实的。

  生:要有真正的事,真正的本领。吃饭要靠真才实学。

  师:同学们,我们再来联系一下,我们还会有新的发现。怎么联系呢?

  课文当中这么几句话,把每两句话放在一起读一读,你就会有新的发现和思考了。

  生1读:可是他不要许多人一齐吹,而要一个一个的单独吹,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师:这两句话放在了一起,你读出了什么?

  生:我读出了,因为南郭先生的害怕被抓住,并且不可能有天上掉馅饼,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而且齐泯王也非常细心,不喜欢一群一群的吹,而是一个一个的单独吹。

  师:那你觉得对齐宣王要说什么?

  生:齐宣王你真笨哪,为什么非要讲排场

  声:齐宣王,你为什么不想一个方法,把有真才实学的人选到乐队来呢?

  师:嗯,会吹的才行。有没有读两句不是同一个地方,是两个不同的地方的,读出自己跟他们不同的,和他们不一样的想法。自己先把两句话读好。

  师:你要对齐宣说什么?

  生:我要对齐宣王说你以后可不要讲排场,要一个一个的体会出,知道他们的真才实料。

  师:我们来回顾一下,刚才同学们对南郭先生说,你尽管有点小聪明,但如果没有真才实学,你只能得意一时,不能得逞一世,终究要被发现,你看,一个道理吧,骗人是骗不了一世的。第二,对南郭先生说,你这个做人要诚实。第三,对南郭先生说,你要有真才实学,第四,有同学说一分耕耘一分收获,要靠自己的劳动获得收获。对齐宣王也有自己的想法,总的想法加起来,就是你要对立一个自己的制度,或者是方法,让有真才实学的人进来。这一些我们都是从这个故事的袋子里面取出来的道理。所以我开始说不一定是一个道理,我们取出来许多道理。(此时,还有许多同学举手)

  生:我想对南郭先生说最后一句重庆话,做人要厚道。(全场大笑)

  师:做人要厚道(模仿学生),解释一下,这话什么概念。

  生:就是要老实,不要耍那些小聪明,耍了小聪明总有一天会被戳穿的。(众鼓掌)

  师:很好,要诚实,要讲信用,诚信,这也是我们读出的一个重要道理。

  [思考]任何游戏都是游戏者自己玩的,老师只是一个顾问、促进者或组织者。在这里,学生自然是读的主体,读出特点、读到脸上、读到人物心里、读出自己的态度与见解,这一系列都是学生在读,而且用自己读,也读出了自己。

  四、读写结合

  师:这个故事,是编者改编的,根据什么改编的啊?根据一本书,它的名字叫《韩非子》,这本书的作者的名字也叫韩非子,根据一段古文来改编的。这段古文就附在课文后面,我请谁来读一读这段古文呢?读古文的时候要怎么样?

  生:慢一点,要读出那种韵味儿。

  师:要读出那种韵味儿,什么叫那种韵味呢?只可意会不可言传,我一听听那种韵味是什么样的?

  生1读

  师:听了你的朗读,我感觉真回到了古代。

  生2读(出现错误自己纠正了)

  师:自己能把自己的错改正。我们一起读。

  师:古文和我们现在的文章有什么不同?

  生:古文就好象是把文章内容归纳成主要内容一样

  师:很简洁,是吧?

  生:就是我们现在的文章里许多词都是很容易理解的,可古文里有些词都概括成一个字,让人很难理解。

  师:譬如说……

  生:譬如说:廪食以数百人的“廪”

  师:很好,善于提问题。这个“廪”是什么意思?

  生:是粮食的意思

  师:说对了一半。“廪”是放粮食的仓库。你看,联系我们刚才的文章,说俸禄,可见,齐宣王发的俸禄是什么?

  生:粮食

  师:这里齐宣王发的俸禄就是粮食。还有什么问题吗?没有,请大家一起来读。(学生读得摇头晃脑,很有韵味,读完后,众鼓掌。)

  师:再看一下,古文里有没有写南郭先生怎么吹竽的?(生齐说没有)

  师:那证明我们这里说的假装吹竽是想象的。既然编者可以想象,那咱们也可以想象。你看下面有另外一本教材叫北师大版教材,它想象的跟我们江苏版的教材就不一样了,但是我们的想象都要依据这一段古文,如果不增加你的负担,我布置一个作业,如果增加你的负担,你就不要做。这个作业是这样的,你可以改编你自己的“滥竽充数”。你看我们刚才读书要读出自己的味儿,要读出自己的态度,要说自己的话,这儿要写自己的“滥竽充数”,如果你觉得有兴趣就可以去做,没兴趣就不要做,好吗?下课!(众鼓掌)

  [思考]任何游戏都对游戏者充满期待,而最好的期待就是引领孩子创造新的游戏,在这里引导孩子创编自己的“滥竽充数”的故事,就是一种新的游戏的开始。教学如游戏,说的就是汲取游戏精神,借鉴游戏中积极的因素,创造富有魅力的语文课堂。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4

  1、读通课文,理解词语意思。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寓意。

  教学重难点:通过理解重点词句,理解寓意。

  教学用具;课件

  教学步骤:

  一、导入新课

  1、看图写词

  2、(课件逐幅出示相关画面)学生看图写成语。

  3、交流,出示答案。

  4、学生较对并订正。

  二、揭题解题

  1、揭题:滥竽充数

  2、理解“竽”

  3、学生猜想,教师简介“竽”

  4、解题

  三、初读课文

  过渡:那么课文讲了谁滥竽充数呢?

  1、全班齐读课文

  2、思考:这则寓言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

  四、学习课文第1、2自然段

  1、指名读1、2自然段

  2、文中哪句话写南郭先生在“滥竽充数”?

  出示: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1)齐读句子

  (2)这句话中哪个词语最能说明他滥竽充数?

  (3)看图片说句子。

  (4)谁能来模仿一下他的样子?

  2、过渡:南郭先生这样混,为什么没被发现过呢?

  3、思考讨论。

  4、小结。

  五、学习3、4自然段

  过渡:南郭先生这样弄虚作假,滥竽充数,能够长远的呆在乐队里吗?

  1、出示小组学习单

  2、交流汇报填表

  3、小结

  4、练习巩固“滥竽充数”的意思

  六、明寓意

  1、南郭先生要逃走,遇到了吹竽的同行,这时两人会怎么说?

  2、假设同学们碰到了南郭先生,会怎么对他说呢?

  七、拓展延伸,总结全文

  1、生活中,有没有类似滥竽充数的事或人?

  2、总结全文

  板书:

  滥竽充数

  宣王 必三百人 混

  湣王 一一听之 逃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5

  作者:佚名    转贴自:转载    点击数:41

  《滥竽充数》教学设计二

  南安市洪濑中心小学 陈秋月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正确地理解《滥竽充数》这则寓言故事的内容。

  2.学生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使学生明白:没有真才实学,靠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3.使学生掌握更多的寓言故事,懂得道理,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今天,我们继续学习《寓言二则》中的第二则寓言。

  请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读准字音,读完后用简单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的主要内容。

  2、学生反馈

  师:这个故事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寓言《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板书:滥竽充数)

  3、师:课前老师已经布置大家预习,不懂的字查字典,结合刚才我们读的课文,说说你理解了这个成语中的哪几个字?哪些字难理解?

  竽:簧管乐器。充数:凑数。

  师:“滥”字有难点,哪位同学知道它的意思。(滥:与真实不符,引申为蒙混。)

  师:谁能连起来说说整个词语的意思吗?

  二.围绕问题,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1、师: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讨论问题,理解课文。(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无机可乘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划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师:我们还能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

  板书: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师: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师: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象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找到过吗。——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课后延伸。

  1、师:这会我可为南郭先生担心起来了,你想啊,他再也不能滥竽充数拉,用我们现在的话来说是失业了,下岗了,下岗后南郭先生该干些什么呢,同学们就让我们大家一起帮他出出主意吧。

  题目:南郭先生下岗后

  2、请将这则寓言复述给你的家人听。

  3、你还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告诉大家。

  (第一范文 www.diyifanwen.com友情提醒:查找本课更多资料,请在站内搜索关键字:充数)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6

  教学目标:

  1、会用“总是”、“不要……而要……”造句。

  2、理解滥竽充数这则成语故事的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最终总是要败露的。结合生活实际理解成语意思,体会用法。

  3、展开合理想象,续写故事。

  教学重难点

  理解这则故事的内容,懂得:没有真才实学而弄虚作假的人,迟早是要暴露的。

  教学过程

  一、 导入新课

  今天我们再来学习一则成语故事《滥竽充数》,板书课题,齐读。

  你见过“竽”吗?出示图片,简要介绍。

  理解“滥”。出示字典上的3种解释,学生根据解释扩词理解。

  二、学习故事

  1、过渡:那么滥竽充数到底讲了一个什么故事呢?请同学们自己读课文,出示要求:读正确,做到不读错字、不添字、不丢字、不读破句字。

  2、学生自由读课文。

  3、接下来,请同学看大屏幕出示的问题,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课文,思考并交流。

  a、南郭先生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是什么?指名交流。

  理解“总是”,并造句。

  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用笔画出文中的句子,读一读。用一个词来形容南郭先生的的状态的。(装腔作势)

  b、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是什么?指名交流。

  用“不要……而要……”造句。

  c、最后,南郭先生只好偷偷地走了,为什么?这个结果说明了什么?指名说。

  三、总结

  今天我们学习了《滥竽充数》这个故事,你能说说从中懂得了一个什么样的道理?

  四、拓展

  1、出示文言版《滥竽充数》,学生对照课文理解意思,朗读并背诵。

  2、选择“滥竽充数”在不同句子中的不同意思,把序号写在括号里。

  滥竽充数:1、比喻没有真才实学的人混在有才学的人里欺骗别人。

  2、比喻以假冒充真的,以次冒充好的。

  3、用来表示自谦,说自己的水平不够,只是凑数而已。

  a、做买卖要按质论价,讲究信誉,不能以次充好滥竽充数。

  (          )      

  b、不懂就是不懂,不能混在大伙里面滥竽充数。(            )

  c、班长小红谦虚地说:“这次我们被评为文明班级,都是全体同学干出来的,我不过是滥竽充数,挂个名而已。” (               )

  d、农贸市场有一些经营者把烂鱼放到鲜鱼里滥竽充数高价卖掉。                                                                   

  (        )

  五、小练笔

  1、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注意写清楚南郭先生的心理变化、动作等方面。

  2、学生思考练写,教师巡视指导。

  3、指名交流。

  教学反思:

  在上这节课时,首先从课题入手,理解"滥"和"竽"的意思,然后围绕“滥竽充数成功的原因”,“滥竽充数失败的原因”,“说明了什么”这三个问题展开,让学生在充分阅读的基础上同桌交流,最后全班交流。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语言过于啰嗦,一个问题重复了好几次,耽误了时间,使后面的拓展和续写环节时间赶得太急。课堂上引导性语言和评价性语言太贫乏。

  真诚希望各位老师批评指正,促进我教学水平的不断提高!谢谢!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7

  生自学《买椟还珠》和《画蛇添足》,从而达到不待老师讲,学生自能读书的境界。

  教学《滥竽充数》我采用三步阅读教学法,让创新思维寓于在语文教学中。

  第一步:自主学习,埋下“创新”种子。

  自主学习目的是为了培养学生独立阅读文本的能力。学生自主学习时,要读熟课文,要求读正确、读流利,读到朗朗上口为止。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能够借助字典,联系上下文,自学生字词。五年级学生字词教学虽然不是重点,但是学生提笔忘字,生字回生相当严重。在自学生字词时,学生对一些易错的字会想出不同的办法来记住它们,如:“滥”扩成“泛滥成灾”、“滥用职权”,“竽”与“宇”与“芋”比较组词,“装饰”找近义词“装扮”等。学生通过形近字或同音字的组词、扩词,换部件或拼部件,找近、反义词,编故事等方法,既记住了字形,了解了词义,又积累了词汇,还培养了学生的想象能力,真是一举多得。学生自主学习,扫除了阅读障碍,又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

  第二步: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想象思维”。

  当学生对课文的大意有了初步的了解,再让学生按照学习单合作学习。

  学习单:1、边读边质疑问难。2、了解事情的前因后果,理解寓意,受到什么启发。学生在质疑问难中充分发挥自己的想象力。从学生的质疑中不难看出学生的想象思维得到了发展。有学生问:①“南郭先生为什么敢冒着欺君之罪来滥竽充数?能不能说他很勇敢?”②“南郭先生为什么滥竽充数还能得到很高的待遇呢?”等等。要解决这些问题并不难。关键要让学生明白,怎样从课文中找到答案。我让学生反复读课文的一、二两节,再进行小组讨论,要从课文的内容中找到答案。同学们思维活跃,答案很多。最后老师再帮助学生归纳。从课文的第一节中得出①问的答案,是:南郭先生敢来滥竽充数,主要原因是,齐宣王喜欢讲排场,吹竽队就有300人,常叫300人一齐吹,容易混。南郭先生抓住了昏君齐宣王的这个弱点,敢冒欺君之罪来滥竽充数,不能说他是勇敢,只能说他是一个胆大妄为的人。再从课文的第二小节中和联系上文得出②问的答案是:南郭先生装得太像了,鼓着腮帮,捂着竽眼,而齐宣王只知道讲排场,根本不管谁会谁不会,所以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这两个问题解决了,“滥竽充数”的原因和经过也迎刃而解了。学生读懂了课文,借助课文内容加上丰富的想象对课文理解得很透彻。由此看出学生的知识是要通过学生积极的丰富的想象而获得。为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我又设疑同时也为概括寓意作铺垫:你们认为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经过讨论,一致认为,他是一个不学无术,没有真才实学,专*欺骗假冒过日子的人。最后再从南郭先生偷偷溜走的结果,学生不难得出这个寓言故事的寓意:没有真才实学,*欺骗假冒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8

  教学要求

  1.知识与技能

  (1)学习并掌握本课的生字新词。

  (2)理解寓言所述的内容,能用自己的话说故事,体会故事所蕴涵的寓意。

  (3)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过程与方法

  以学生为主体,引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组织学生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说故事的过程中,不断地深化对课文内容的了解,从而感悟寓言的寓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教育学生必须有真才实学,而不能自欺欺人。

  重难点、关键

  1.结合注释,理解文言文的意思。

  2.感悟寓言中所蕴涵的寓意。

  教学准备

  1.生字词语卡片。

  2.搜集到的有关《韩非子》的资料。

  3.古筝音乐。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教师导入:同学们,我们已经学了很多种文章的体裁,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文体是寓言。同学们喜欢读寓言故事吗?为什么?(因为寓言故事短小精悍,读起来不要花很多的时间;趣味性强,每则寓言都揭示了一个深刻的道理。)

  2、教师趁机简介什么叫寓言。(寓言是文学作品的一种体裁,是带有劝喻或讽刺意味的故事。它不但具备劝喻、讽刺的功能,而且是一种有故事情节的文学作品。)

  3、教师板书课题。导入新课:今天。我们学习的寓言故事是《滥竽充数》,那么这则寓言讲述了一个什么故事?它劝喻或讽刺的是什么呢?

  (通过从文章体载入手,激起学生对寓言这种文体的回忆。然后教师设置疑问导读,激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

  二、初读课文,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课文,学生倾听。

  2、教师出示自学要求,学生自学。

  (1)、把课文读通顺,读流利。

  (2)、借助工具书和文中注释,理解文中词语和句子的意思。

  3、围绕问题,学生分组自学课文。(边思边读,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4、检查学生读课文情况:

  (1)、指名朗读课文。

  (2)、教师指导朗读节凑。

  (3)、教师播放古筝音乐,全班同学齐读课文。

  5、检查学生对字词和句子的理解情况。

  (1)、学生提出不理解的'字词,大家一起解决。

  (2)、指名用自己的话说说对课文的理解。

  (以读为主,通过形式多样的朗读,让学生读出文言文的韵味,让学生分组学习,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

  三、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教师导:接下来,就让我们回到课本中,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思考老师所给出的三个问题:

  (1)、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2)、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

  (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

  2、分组学习,讨论问题,理解课文。

  (在讨论中逐步理解课文,体会南郭先生不会装会的样子,揭露南郭先生滥竽充数的丑恶嘴脸。)

  ⑴、分组讨论,理解课文。

  ⑵、大组交流,切透课文。

  ⑶、板书小结,深化课文。

  (爱讲排场有机可乘,滥竽充数装腔作势,不会装会只好逃走。)

  四、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同学们都知道每一则短小的寓言故事背后都蕴藏着深刻

  的道理,《滥竽充数》这则寓言也不例外。今天,老师邀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研究员,自己来寻找寓言背后隐藏的深刻的道理。大家有没有兴趣?

  师:看来,大家信心十足啊!这一次的活动我们以四人小组为单位,每个小组一张表格,大家要通过研究讨论共同完成这张表。好,我们先来看看发下来的表格。

  听竽者

  喜欢怎样听

  南郭先生的做法

  南郭先生的结果

  师:我们在填表时,要多读读课文,多思考,综合大家的意见,请找出文中的有关句子用自己的话概括出来填入表中。下面就请同学们以四人为单位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教师适机指导朗读。

  4、师:下面就让我们一起读课文。读完之后请你说说这则寓言

  给你的启示。(读课文,反馈。)

  5、教师导:这是我们从南郭先生身上得到的启示,那我们还能

  从齐宣王身上得到什么启示?(真才实学严格把关。)

  6、教师小结:这就是同学们通过自己对这则寓言的学习所揭示

  出来的道理,这是所有研究员踏踏实实学习研究的成果。下面就让我

  们一起读课文。

  7、学生感情朗读课文。

  (表格的设计,能帮助学生有条理地理解课文内容,理解寓言揭

  示的深刻道理。)

  五、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教师导:只要同学们留心观察,你们不难发现在我们身边有许多“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也有像南郭先生一样的人。你们找到过吗?

  ——请说说我们身边的“南郭先生”吧?

  (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说说身边的“南郭先生”,激发学生改变

  不良的行为习惯。)

  六、课后延伸,续写故事。

  1、教师导: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滥竽充数,他的行为是我们所

  不耻的,但我们不能做无情的人。南郭先生逃走后,我们想不想知道他以后过得怎样了呢?请大家展开想象的翅膀,以“南郭先生逃走后”为起笔,续写这个故事。

  2、学生续写故事。

  附板书:

  滥竽充数

  齐宣王 必一百人 装模作样

  齐缗王 一一听之 只好逃走

  (一个人要有真才实学,不能弄虚作假,自欺欺人。)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9

  南郭先生走出王宫后,一边走一边想:要是世界上有后悔药就好了。他垂头丧气的走着,一位和蔼可亲、白发飘飘的老爷爷迎面走来,问:“你有什么不开心的事吗?”南郭先生把事原原本本的告诉了他。老爷爷说:“你以后可不能这样,看你现在这个样,那我帮帮你吧。来我给你一白两银子,去开个肉店吧。”

  南郭先生的羊肉店开张了,还在门前挂了一个羊头,表示他的羊肉正宗。这样干了有一个多月,他的日子就一天天地好了起来,可是他却觉得这样做生意太辛苦了,赚得钱太少了。于是他灵机一动,想出了一个鬼主意,狗肉和羊肉看起来差不多,而价钱可便宜得多,我何不将店里的羊肉改成狗肉呢?就这样,南郭先生的店门前依然挂着羊头,可店内却卖起了狗肉,据说,挂羊头卖狗肉这句话说的就是南郭先生。

  这样又过去了一个多月,南郭先生还不满足,他又在狗肉的身上打起了主意,能不能把一只狗肉卖到两只狗肉的价钱呢,这点小事可难不倒聪明的南郭先生,他找来水枪等工具,拼命地往狗肉里灌水,就这样,他的腰包一天天的鼓了起来。

  那个曾经帮助他的老爷爷很高兴,以为他是块做生意的好材料,便来向他祝贺,可是无意中却发现了这个秘密,就毫不留情地训斥道:“我本以为你会悔过自新,诚信做人,可是象你这样,岂不又是在滥竽充数吗?”

  南郭先生听了他的话,满面羞愧,心里想着:“原来我犯的是同一个毛病啊!”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10

  教学目标:

  1、正确理解《滥竽充数》这个成语故事的内容。

  2、懂得《滥竽充数》的寓意,学会做人。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导入:同学们,你能说几个喜欢的成语吗?(学生交流)成语是我们中华民族的灿烂文化。简单的几个字浓缩了深刻的道理,其中一些成语还有着有趣的故事。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个成语故事《滥竽充数》,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课题。

  二、概括文章主要内容,理解成语

  1、师:接下来,请同学们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课文,并简单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的主要内容。

  2、解释成语。(课件随机出示)

  三、阅读填表,理解寓意

  1、师:老师请在座的同学当一回小研究员,自己来寻找故事背后隐藏的深刻道理。(以小组自学课文展开讨论)

  齐宣王喜欢怎样吹竽?

  齐湣王喜欢怎样吹竽?

  不同喜好

  结果

  说明了什么

  道理?

  2、学生讨论填表。

  3、学生反馈。

  4、南郭先生就是钻这个空子来参加吹竽队的,当初他看到这个告示会怎么想呢?

  5、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乐队里吹竽充数的, 而又不被发现?

  出示句子:每当演奏时,他就鼓着腮帮,按着竽眼儿,装出会吹的样子。

  6、指导朗读。

  师:正是这样,让南郭先生在齐宣王的乐队里混了一次又一次,但他混得了一时,混得了一世吗?结果怎样?

  出示句子: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7、南郭先生听到一个个吹竽的消息时,简直吓呆了,吓得怎样?

  8、谁来说说这个成语故事给你的启示?

  四、联系实际,深化寓意

  列举生活中“滥竽充数”之类的事情,寻找身边的南郭先生。

  五、拓展延伸

  续编故事:南郭先生逃走以后……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11

  一·引入课题

  1、  今天要请同学们先欣赏一段动画,看里面的人在干什么?

  生:在演奏、在吹笛子、在吹竽……

  师:看来你一定认真地做了预习,动画里的人就是在吹奏古代的一种乐器竽,板书“竽”,你能根据竽这个字来猜一猜这种乐器是用什么材料做成的吗?生:是用竹子做的。师:为什么?生:因为竽字是竹字头。看来是已经懂得了根据字的偏旁来猜测字的意思。师:竽字正是我们二年级学习的一类形旁表意,声旁表音的形声字。

  2、  今天我们要学习第二则寓言板书“滥竽充数”就跟吹竽有关。让我们一起来读读这个成语,到底这个成语是什么意思,相信学了这则寓言故事你就能明白。

  二·初步感知,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1、  检测预习。师:昨天我们布置了预习作业,这则寓言中的生字新词你都会认会读了吗?出示生字新词。请男生读左边的,女生读右边的,互相听一听。

  滥竽充数                 装腔作势

  待遇                      讲排场

  腮帮                      竽眼儿

  演奏                       继承

  一个挨一个                 南 郭先生

  齐宣王                     齐湣王

  师:我们的腮帮在哪?谁来指一指?,

  师:南郭先生、齐宣王、齐湣王是这则寓言中的三个人物,通过预习你知道这三个人物中谁是吹竽的,齐宣王和齐湣王他们俩是什么关系?生:父子关系,师:谁是父亲?谁是儿子?看来通过预习同学们已经自己读懂了一些信息。

  2、  那么就让我们一起读一读这则寓言吧。注意要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正确断句,不加字不漏字。全班齐读。个别纠正难读的句子。

  三·整体感知内容,理清脉络层次。

  1、  师:通过预习同学们知道了这则寓言讲了南郭先生吹竽(板书),那么谁和谁要听他吹竽?(齐宣王和齐湣王,板书)结果分别怎样?(在齐宣王那得到很高的待遇,在齐湣王那只好偷偷地溜走)请同学们边默读边思考,找到书上的关键词句来回答。

  2、  生竽默读反馈。师相机板书。南郭先生吹竽给齐宣王听,得到很高的待遇,而到了齐湣王要听他吹竽,他却只好偷偷溜走了。

  3、  师:课文的那些自然段是在讲南郭先生吹竽给齐宣王听得到了很高的待遇,哪些自然段又是在讲齐湣王要听他吹竽,他却偷偷溜走了。快速浏览课文找一找。

  4、  生汇报:1、2自然段讲……,3、4自然段讲……师:请同学们在2自然末尾画出象这样的双竖线,用双竖线这种符号就能把不同意思的两个部分标记出来。

  四、深入学习课文内容,品词析句,感悟寓言本义和寓意。

  (一)明确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是怎样滥竽充数的

  1、齐宣王和齐湣王都喜欢听吹竽,南郭先生会吹竽吗?(生:不会吹竽)请你小声自读第二自然段,用波浪线勾画出直接描写他不会吹竽的句子,和他吹竽时的表现的相关句子,注意句子要勾画完整。

  2、生汇报:其实,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

  3、演奏的时候,这的演奏是谁在演奏?生:是南郭先生,师:是吗?他是在演奏吗?我们把演奏这个词拆开看,吹竽的时候要演什么?又要奏出什么?现在你觉得南郭先生是在演奏吗?生:不是,他只是在演吹竽的样子,并没有奏出乐曲。一起读一读南郭先生是怎样演吹竽的样子的,演奏的时候他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这里有两个表示动作的词语请你圈出来,为了让别人知道他在吹竽,于是他就得把腮帮(鼓着),把竽眼儿(捂着)卖命地演,你们会做这些动作吗?我来读这句话,你们来学一学,请女生读,男生演。你们也会表演吹竽的样子,请问你们会吹竽吗?(不会),你们是在表演,而南郭先生却是为了(骗人)演得再像也只是在演,没有奏出乐曲来啊,这不是真的在演奏,因此,书上形容南郭先生的表现是在“装腔作势”,也叫装“模作样”。同学们可以把这个词批注在下面。你觉得南郭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我们常常用滥竽充数来形容没有真才实学的人)得他的样子怎样?(可笑、让人看不起,让人气愤)请你试着读出你的感受:我从你的读里感受到了你对他的嘲笑,讽刺。感受到你一点也瞧不起他。现在你能根据这个句子用自己的话说说滥竽充数的意思了吗?(不会吹竽,却装出会吹竽的样子,却在那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二)明确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为什么能滥竽充数。

  1、既然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还能混过一次又一次,在齐宣王那得到很高的待遇?齐宣王到底是怎么回事?齐读第一自然段。这段的那些语句告诉我们齐宣王是一个怎样的人?

  生:齐宣王这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

  3、  齐宣王喜欢听吹竽,又喜欢讲排场。你还从哪看出他爱讲排场。他手下吹竽的乐队就有三百人。换词读“就有,有”只是吹竽的就有三百人,其他的军队、佣人……就更不用说了。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这为什么是一齐,而不是一起呢?我们还把两个字拆开分别组词看。可以是(场面很宏大,声音更洪亮,更能显出他的威风)

  4、出示:a齐宣王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

  b演奏的时候,南郭先生就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里充数。他混过了一次又一次,都没有被人发觉。

  请你自己读读这两个句子,想想这两个句子之间是什么关系,试着用恰当的词语把它们联起来。

  谁愿意将这两句话连起来读读。

  (三)感悟滥竽充数的最终下场,并从中受到启示。

  1、在齐宣王那里不会吹竽的南郭先生能够得到很高的待遇,混过了一次又一次,不被人发觉,为什么在齐湣王继承王位后,却只好偷偷地溜走了呢?自读第三自然段,寻找答案。

  2、生汇报:齐湣王也爱听吹竽,但是他不喜欢听大家一起吹,改成了一个挨一个地吹给他听。

  3、师出示句子。生齐读。理解挨,换词。

  4、听到这个消息,南郭先生会是怎样的心情,他会想些什么?生交流。

  5、正因为如此,南郭先生混不下去了,于是他只好偷偷溜走了。此时他又是怎样的心情呢?伤心,无可奈何,害怕,没有面子。这就是没有真本事的人的下场,混得了一时,却混不了——。

  6、从南郭先生的境遇你得到了什么启示呢?做人要有真本事。

  三、初步感知古文

  1、今天我们学习的这则寓言故事,由一本古书《韩非子。内储说上》中一篇古文改编而来的。古文就是我们的古人的写作方式。我们一起来感受一下这则滥竽充数的古文。

  边看书,边听读。这古文好懂吗?是不太好懂,和我们现在的表达方式不太一样。不仅不好懂,而且还不太好读。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老师读一句你们读一句。

  问这篇古文一共有几句话。4句,我们刚才学的课文是4(段话),你能发现这4句话和4段话之间有联系吗?是啊,这就是我们古文的魅力,非常简洁,精炼。这可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经典。几千年前我们的古人就给我们总结出了做人的道理。我们可要多学习经典,把我们中华民族优良传统继承和发扬下去。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篇1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懂得做人要老老实实,要有真才实学。

  2.学会畅所欲言地表达,引导学生在交流、辩论过程中逐步澄清认识,明白道理。

  3.会读会认本课字词,熟练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交流寓言,激发情趣

  师: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寓言故事《掩耳盗铃》,知道了寓言是用故事的方式告诉我们一个道理或者教训,课后你还收集了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我回家看了“亡羊补牢”。

  生:我还知道“班门弄斧”。

  生:“叶公好龙”、“杯弓蛇影”。

  生:“滥竽充数”。

  师:你看过“滥竽充数”的故事,能不能给大家讲讲呢?

  生:滥竽充数就是讲……(学生根据自己的记忆讲述故事)

  师:你很不错,能够把自己看过的故事记在心里,并且大大方方地讲给大家听。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另一则寓言――滥竽充数。(板书课题)

  齐读课题认准生字“滥、竽”,课件展示竽的图片,了解“竽”是古代一种竹制的乐器。

  [复述故事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使学生乐于表达、善于表达,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二)初读课文,自主识字

  1.学生自由读课文,边读边连词划出生字。

  2.小组交流自己认为比较难记的生字,并想办法记住。

  3.集体检查:

  投影生词――滥竽充数    南郭先生    装腔作势     腮帮   挨个    溜走

  师:你认为读好这些生词需要注意些什么?

  (给学生自己读的时间)

  生: 我们小组的同学在读“滥竽充数”的时候“充”的音发不准,我要提醒大家注意充发音时要把口圆起来,不要发“称”的音。

  生:装腔作势的作是作业的作,不要和做事情的做混了

  生: 挨个的挨是一声的,不要读错。

  学生开火车认读生词。

  [识字以自主学习为主,教师适当点拨。]

  (三)品读中感悟寓意

  1.了解故事大意,提出学习问题

  请4个同学分别读四小节,想一想《滥竽充数》讲了一个什么故事?你有什么疑问。

  师:读了课文以后,你有什么问题要问吗?

  生1:南郭先生不会吹竽,为什么能留在吹竽队充数?

  生2:南郭先生是怎样在吹竽队里充数的?

  生3:南郭先生为什么只好偷偷地逃走了?

  2.四人一小组讨论问题。

  3.交流思考题:

  问题1:

  学生用书上的句子回答“他常常叫这三百人一齐吹竽给他听”。人多南郭先生不会吹,也不会发现。

  问题2:

  (1)学生读课文,教师投影出示:

  “每逢吹竽,他也鼓着腮帮,捂着竽眼儿,装腔作势,混在队伍里充数”。

  a学生边读边表演这句话。

  b师引导:哪一个词概括了南郭先生是怎样混在队伍里充数的?学生找出“装腔作势”。

  c(出示插图)让我们来看一看他是怎样装腔作势的?学生看图自由说并朗读此句。

  (2)齐读第二小节:

  (3)过渡:南郭先生混过了一次又一次,没有被人发现,后来为什么要逃走呢?

  [通过对“装腔作势”的理解突破课文教学重点,体会人物侥幸心理]

  问题3:

  (1)齐?⊥踅写刁牡娜艘桓龌灰桓龅卮蹈?他听。南郭先生只好逃走了。

  (2)仔细观察一下图,看看南郭先生逃走时的样子,揣摩一下他当时的心情,用“南郭先生听到这个消息”为开头,说一段话。

  (3)交流。

  4.揭示寓意:

  师:学了寓言后,你懂得了什么道理?

  生:没有真才实学,靠蒙混、欺骗过日子,是长不了的。

  师: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过类似的情况?

  生:有的时候我没有背过课文,最怕老师一个一个的检查了。

  生:我去学钢琴,每次老师都要单独检查,如果我没有练好就很怕去上课。所以我总是抽时间练好琴,不做“南郭先生”。

  (学生能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举出生活中的例子,说明对课文的理解有了从感性到理性的认识,这也是个性化阅读的体现)

  (四)拓展延伸,深化寓意

  师:南郭先生没有真才实学,不会吹竽,所以只好逃走,那后来怎样了呢?请你根据课文所表达的寓意展开想像

  生1:后来,人们都知道了南郭先生不会吹竽,是个骗子,齐泯王知道后大怒,抓回南郭把他关  进牢里。

  生2:南郭先生逃到另一个国家,这个国家的人没听过吹竽的声音。于是南郭先生就吹竽给国王听。南郭先生便又装模作样胡乱地吹起竽来。那国王眯缝着双眼,装作懂音乐的行家,还不时指指点点地称赞:“好!好!”(续编的故事保持了寓言的风格,说明对课文的理解达到了一定的深度。)

  教师总结:同学这节课不仅读懂了寓言故事,而且还知道了不能像南郭先生一样混日子,要做有真才实学、有本领的人。

  〖教学反思〗

  1.三年级的学生正处于语言发展的重要时期,训练学生口头语言表达能力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因此在教学中我不失时机地鼓励学生进行自由的表达。本课复述故事、续编故事鼓励了学生自由表达的兴趣,学生在续编故事时不仅保持原意:讽刺没有真才实学的南郭先生混在行家里面充数,而且还讽刺了一位“滥竽充数”的国王,这是学生在深入理解寓言的含义以后生发出来的想像,体现了个性化的阅读风格,提高了学生的语言能力,激发了学习兴趣。

  2.新课程标准十分注重语文学科人文性特点,强调体会课文中关键词句在表情达意方面的重要作用,本课“装腔作势”一词形象地揭露了南郭先生不学无术、混饭吃的丑陋嘴脸,因此我引导学生结合上下文,在模仿动作中真切地感受到南郭先生做贼心虚的心情,这一段的交流与品读对于进一步理解寓意起到了较好的铺垫作用。

  3.三年级识字教学以养成主动识字习惯,逐步提高主动识字能力为主,因此教学中教师给学生创造自主识字机会,调动学生主动识字的积极性、适当点拨、有重点地指导认字,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有效的认字、记字方法。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五年级上册语文教案《滥竽充数》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