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颜值担当 点赞 分享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通用15篇)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

  前段时间有幸去桐乡聆听了多位特级教师上的展示课,收获颇多,特别是对湖州吴兴区教研室,特级教师盛新凤执教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感触甚深。盛老师那深厚的教学功底,那机智的调控能力,那无痕的课堂引领,都让我感叹不已,自惭形愧。

  一、不紧不慢,胜券在握

  一上课,教师就让学生回忆昨天的预习情况,反馈对课文的朗读。盛老师先让学生自由挑选1或2自然段读读,然后要指名读第3自然段。在学生读之前,有了以下的师生对话。

  师:“哦”字有两种读音,第2声表示“怀疑”,第4声表示“明白”,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

  生1:我觉得应该读第4声,作者明白了这是一株柳树。

  (这个答案是错误的,作者当时恰恰表示的是怀疑,怀疑青海高原上怎么会有一株柳树。但教师现场没做任何反应。)

  生2:我认为应该读第2声,表示疑问。

  (教师仍没有做任何评价,继续提问。)

  师:我想先请一个同学来读读第4自然段。(第4自然段描写了作者看到这株柳树后发出的疑问和感慨。)

  (指名读第4自然段,读完后,追问。)

  师:现在你们认为该读第几声?(生齐声说该读第2声)

  师:从哪里看出作者特别怀疑?(生读了几个词语和句子)

  师:我们一起来读读第3自然段中“哦”的一句。(齐读)

  感悟:课文开始的几个段落都在描写作者看到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树时的惊讶和感叹。但是第1、2自然段都只有一句话,在第3自然段出现的“哦”字读音学生一下子是不明确该读什么的。教师紧紧抓住这个字音大做文章,从字的意思入手,让学生据义定音,这也很符合现在的字词教学,而且本课正好是第一教时。况且从前面几段的课文内容看,这也恰恰是一个词眼,可以引领学生学习前面这几段课文。盛老师在学生迷惘时没有马上给出答案,而是很巧妙的引导学生去读第4自然段,读后学生自然而然就发现了所要的答案,同时也潜移默化地教会了学生联系上下文学习的方法。老师上课时节奏不紧不慢,我在下面听课开始还替她着急,学生说不上来怎么还不告诉他们,不是浪费时间吗?可听到后来,才知道老师的“胜券在握”,一切都在她的掌控之中啊!

  二、不露声色,循循善诱

  在学完作者的疑问后,老师要带着学生去认识那棵柳树了。课文第5自然段详细描写了柳树的样子。盛老师是这样引导的,又给我开了一个眼界。

  开始教师出示了一连串词组: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异常苍茫

  教师让学生读,告诉学生每一个词语就是一副图,让学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青海高原的样子。

  师:这些词语有个共同点,都想我们描绘了(青海高原)。那这株柳树就生长在青海高原上,想不想去看看?

  生:想——(满怀期待地)

  师就出示了第5自然段。(当时我也很失望,我满心以为教师会出示图片,让学生哗然,因为我也很想看看那株柳。)

  师:这就是那棵大柳树,是不是有很多同学纳闷了?这明明是段文字,哪来什么柳树啊?别急,柳树就躲在语言文字的背后,读着读着你们眼前就会浮现了。

  (自由读——指名读一句最拿手的)

  接下去教师就带着学生学习第5自然段。在声情并茂地学完了第5自然段后,青海高原上的那株柳就跃然眼前了。

  感悟:对于六年级,即将踏入初中大门的学生,我认为盛老师采用这样的教学方法是那么巧妙。她用自己机智的教学方法告诉学生,语言文字的魅力有多大?语言文字的作用有多大?我们能从文字中读懂太多的东西,从文字中领略到太多的内涵……在上课后来,盛老师也出示了那株柳的图片,再一次从感性上认识了那株顽强、有毅力的柳树。从教学设计上,老师先带领学生从文字上初步感受那株柳的形象,再通过仔细研读去体味那株柳的精神,又借助图片去生动感悟那株柳的高大,最后又回归文字理性地全面地评价那株柳,盛老师不露声色,循循善诱,堪称无痕引领啊!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2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陈忠实,一位我喜欢的作家,曾记得当初读他写的《白鹿原》几乎达到了废寝忘食的地步,一看到《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他所写,就没来由地喜欢,直至读了文字,更是被作者字里行间蕴涵着的顽强的生命力所震憾。可是,这样意蕴深厚的文章如何让只有十一、二岁的孩子们读懂?这样字字珠玑的文字,如何让孩子们读出情,读出味?经过深入地思考,我决定以“柳树”的形为突破口,通过品读语言文字去触摸作者受震撼的心灵,进而去感悟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去感悟不抱怨命运,以顽强毅力和韧劲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人生哲理,从而实现师生与文本的心灵对话。为此,我设计了如下教学流程:一读柳树之形状,认识这株柳;二读柳树之生长环境,赞颂一株柳;三读柳树之成长历程,感动一株柳;四读柳树之品质,敬畏一株柳。

  纵观本课的教学,以下几点是我较为满意的:

  一、引导学生以重点词为突破口,与文本进行深入对话。如抓住“两合抱粗”、“百十余平方米”体会柳树的高大,抓住“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体会柳树的“粗实而坚硬”,抓住“绿得苍翠,绿得深沉”感悟柳树不一样的绿。特别是对“锻铸”一词的理解,不仅理解其本意,更结合文意让学生明白是“持久的干旱,严酷的寒冷,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在“锻铸”着这棵柳树,从而深入领会柳树不屈不挠的抗争精神。

  二、创设情景引领学生诵读文本,在反复诵读之中升华情感。全篇课文可谓字字珠玑,句句精典,可课堂教学时间有限,如何让学生在短短的四十分钟里读有所获,读有所感?为此,在本课的教学中,我抓住柳树生长环境中的关键词句,抓住柳树生长过程中熬干旱,躲严寒,抗风雪,斗雷电的关键词句,在老师的引领下,反复诵读,从而不仅让这株柳树的高大形象深深地映在孩子们的脑海中,更让这株柳树不屈不挠与艰苦环境抗争的精神永记孩子们的心中。

  三、课堂小练笔,感悟形象,内化语言。一直以来追求的高年级的语文课堂教学不仅要书声朗朗,也要静思默想,更要写写练练。因此在本课的教学中,亦在深入感悟柳树的不屈抗争精神的时候设计了一个小练笔,让孩子们走进柳树的内心,以“烈日炙烤着大地,厚实的土层渐渐裂出了缝……;刺骨的寒风割过人们的脸颊……;北风卷着漫天的飞雪呼啸而来……;一声惊雷在天空砸响,闪电从天幕劈下来……”为提示语,让孩子们抓住柳树的心理活动和动作展开深入描写。从孩子们描述中,我看到了“肆虐的风雨”,听到了“烈日、寒风、雷电的咆哮。”更看到了“柳树那挺了又挺的身姿”,更听到了“‘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呐喊”是呀,只要给孩子们一个机会,他们是会还我们一个惊喜的。

  当然,在本课的教学中,也存在着一些问题,为了追求课的相对独立性和完整性,课堂容量偏大,整节课有赶的现象,有些地方学生说得还不够充分。另外在深入地与文本对话的同时,如果能兼顾一下作者的体验,让孩子们不仅能走进这株柳树的内心,更能走进作者的内心,与作者产生共鸣,相信这节课会更厚重。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反思

  课文以优美的笔触,大胆的猜测与想象,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经过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却顽强地生活了下来,成就了青海高原上一个壮观而独立的风景,赞扬了柳树伟大的生命力。

  全文层次清晰,语言优美、流畅,情景交融,由物及人,托物抒情,为人们展现了一幅独特的充满生命力量的风景画,是丰富学生的语言积淀和情感体验的好材料。

  教学中我抓住如下几方面进行教学:

  一、 扣住“神奇”,总领全文。

  为什么称“青海高原这株柳是一株神奇的柳树”?我抓住这条主线展开教学。使学生的学习活动有了落脚点,并依据课文特点采用了比较、环境渲染、图片创境设情等方法体会“神奇”,同时巧妙地抓住每节最后一句话让学生感悟作者情感的提升,也感染了学生自己。说、读、悟融为一体。

  在初步体会柳树长粗过程的语句的基础上想象柳树遇到高原风雪、雷轰电击以及其它灾难的情景,并扣住“多少”“一次又一次”用想象读增强体验,然后抓住“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通过说和读来感悟作者情感的进一步提升。

  二、 抓住来历,发挥想象。

  课文的第6、7两个自然段的想象柳树的来历占了文章很大的篇幅,有力地写出了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精神意象。虽然六年级学生的想象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有了较大的发展,感悟和品析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对柳树也是其熟悉的事物,也学过关于咏物、表现生命力强的文章,但学生并没有接触过侧重通过环境的描写、多角度的比较来咏物并表现人生哲理的文章。因此,在交流中引导学生读第6自然段的语句并抓住“有幸萌发”“保存生命”“继续存活”三个方面体会柳树的神奇,然后用“(什么条件下)……其它的……而只有……”的句式灵活地说一说在这三个生长过程中柳树的神奇,接着通过朗读和体会“奇迹般”“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来感悟作者的情感和提升学生的情感。

  三、引导对比,意会主旨。

  在教学第8自然段采用了对比读的方式比较两种柳树在外形特点、生长过程、吸引人处等方面的不同,然后抓住“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相差何远”一句话来体会它们之间的本质不同处,并说说青海高原一株柳面对自己的命运它是怎样做的,从而使情感又一次升华。并逐步渗透到人生哲理的感悟,这既是情感上的感悟,也是学法上的指导。

  四、整体回顾,体会哲理。

  小结上文的学习,引出“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引导学生联系上文体会“九十九条死亡之路”。探讨柳树是靠什么成就了一片绿阴,然后以“这篇课文仅仅是在写柳树吗?你从中感悟到了什么?”引导学生在平等对话中揭示人生哲理。让学生联系上文从整体上解读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生命伟力,在此基础上感悟到人生也应该不抱怨命运,以顽强的毅力和韧性与环境作抗争。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3

  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而课堂又是促进学生主体发展的重要阵地。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让语文课堂焕发出生命的活力,让学生在综合性的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语文素养,这是当前语文教学改革中需要重点探讨的一个热点问题。在听了孙敏亚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一课后,我有以下感想:

  一、读为主线,让学生“感知——感受——感悟”

  组织学生进行有效的言语实际活动是语文课的基本任务。本课在执教时,以读为主线,让学生对课文的语言文字经历一个由“感知——感受——感悟”的过程。

  比如在导入后不久,师生交流了青海高原这株柳树是一株怎样的柳树的问题,学生回答“粗壮的”、“高大的”、“苍绿的”、“生铁铁锭”……孙老师在归纳完这些特点后,让学生再用朗读来感受这些特点,及时巩固了这株柳树在学生头脑中的印象。

  还比如在教学六、七自然段时,在感受这株柳树所受的各种考验的时候,孙老师始终坚持让学生用读来体会柳树的顽强精神,并且还让学生自己评议。一位学生在评价同学的朗读时说:“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很厉害,应该有力一些。”于是孙老师就让这位学生也来朗读一下。学生在这样的评议和朗读实践中,自然而然能真切地体会到柳树的精神。

  孙老师在教学地时候,不仅给了很多学生当众朗读的机会,还恰当地运用了默读、引读的方式。有人说,高年级的课堂,应静下心来,多一些思考的时间。而孙老师就是很好地运用默读的方式,使学生能沉下心来细细品读文本,这切实锻炼了学生思考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而引读这个画龙点睛般地运用,则使学生进一步被柳树的顽强精神所感染了。

  如果教师在组织教学的过程中,能给学生充分地练、讲、读,把目标不折不扣地完成,学生会有更大的收益。

  二、自主合作,让学生“参与——开放——生成”

  《语文课程标准》中特别倡导自主、合作、探究式的语文学习。为此,教师营造一个能够让每个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提高素质,是很重要的。孙老师把这个学习环境就营造得很好。

  比如孙老师在引导学生学习六、七自然段的时候,就要求学生在自己感受最深的地方写写批注,然后再全体交流。交流时,孙老师也没有完全牵着学生的鼻子走,师生在和谐的谈话氛围中把柳树不屈不挠的精神体会了出来。还比如在最后,孙老师让学生用一句话在课题旁写下自己的感受,然后师生交流。在这个环节,学生更是大谈感受,畅所欲言,教师在此时则成了一名聆听者、点拨者、鼓励者。这样,学生不仅巩固了知识,发展了能力,生成了智慧,同时在平等融洽的对话中也培养了学生积极的情感和态度。

  三、注重细节,帮学生“深挖洞”

  一堂课的时间是有限的,但并不能限制教师对某些细节的挖掘。孙老师在教学过程就很注重一些细节的处理。

  如在教学柳树在高原生存所受的考验时,孙老师就和学生探讨了“青海高原干旱的时间会有多长”、“青海高原最冷的时候会有多冷”等类似的话题,当学生得知青海高原干旱和寒冷的程度比自己预想的要严重得多的时候,柳树顽强的精神就又一次烙在了学生的脑海里。

  还比如在讨论“虐杀生灵的风雪对柳树的摧残”时,孙老师让学生想象柳树在风雪中会怎样挣扎?会有怎样的动作、心理?这个想象训练就抓得很到位,使学生再次用自己的想象感受柳树的顽强不屈,还训练了想象能力,训练的口语表达能力。

  再比如谈到高原“铺天盖地”的雷电时,孙老师也不忘对这个“铺天盖地”进行了一番挖掘,相当细致。

  四、注意积累,使学生“广积粮”

  孙老师的作业很有特点,她并没有布置什么繁琐的问题,而是向学生推荐了两本书,《钢铁是怎样炼成的》与《张海迪》。学生在阅读这两本好书的时候,必定会把这些坚强的人物与青海高原的柳树有机联系起来。

  五、运用多媒体,使学生“身临其境”

  现在的公开课、观摩课,多媒体课件是必不可少的。但有时候,多媒体课件要么成为一个摆设,要么就是喧宾夺主,把一堂课搞成了一个图片、视频展。而孙老师这堂课上,多媒体课件则起到了锦上添花的作用,用得并不是很多,但却都用到了点子上。

  如当学生交流完对高原画面的感受后,孙老师就利用多媒体课件,把一幅幅青海高原的图片伴上苍凉悠远的音乐展示给学生看。展示完再问学生“这是一片怎样的土地啊”的问题时,学生都纷纷举手回答。一个遥远的陌生的青海高原,就在孙老师恰到好处地运用多媒体体课件后,真实地来到了大家面前。

  再如让学生体会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时,孙老师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那呼啸的风雪声,边感受柳树生存的恶劣环境。这个方法使学生“声”临其境。

  还有在比较平原柳树和高原这株柳树的时候,孙老师出示了两幅对比的图片,这就使学生一目了然,从而对青海高原的这株柳树更增敬佩之清。

  孙老师还运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朗读配乐,这也更使情景交融在一起了。

  六、不吝鼓励,使学生懂得“鼓励——欣赏”

  在孙老师的课上,还有一个很明显的特点,那就是有很多的“你真棒”、“你说得多好呀”等鼓励的话语,还有很多的掌声。

  如在一位学生交流完自己的感想后(该生说得的确很好),孙老师说:“这是大自然和生命的抗争。来,给这位学生掌声,也给这样的柳树掌声。”鼓励、欣赏与文本有机地结合在了一起。调动了气氛,却并不显突兀生硬。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4

  一、导入。

  1、今天,我们来学习一篇新的课文,一起读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

  二、检查初读情况。

  1、课文都预习了吗?打开书,把你觉得最难读的地方再读读。

  2、咱们先来检查一下生字新词,请看大屏幕。

  出示:

  广袤无垠    锻铸       萌发         抱怨

  青石嶙峋    苍郁       虐杀         畏怯

  深䆳      铁锭       摧毁         韧劲

  凝滞      巍巍然      起死回生       艰苦卓绝

  3、咱们竖着看,屏幕上有四组词,请大家先自己读一读。(生自由读)

  4、指名读

  正音

  虐:注意鼻音n(师演示字的演化)(一边讲,一边板书)

  5、咱们扫清了拦路虎,再来挑战一下难读的句子。

  {出示:

  (1)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2)我依然渲染在想象的世界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3)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6、难读的句子也被我们攻克了,咱们再来看看课文一共有几个自然段?

  7、好,咱们来分个段,让王老师助你们一臂之力。请你们根据段意来分。

  出示:

  (       )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于苍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

  (       )作者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8、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一株柳树巍巍然撑立于苍茫的青海高原之上,成为一方独特的风景,给人以生命力量的震撼与感召。”哪几个自然段写了“作者猜测和想象这株柳树在高原严寒与雷轰电击中顽强地生存下来。”

  9、第一、二自然段是课文的第一段,我们可以用什么方法来概括这段段意?(找关键词的方法)

  10、你觉得第一、二自然段的关键词是什么?你来试着概括概括。(一株极其平常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让作者感到望而生畏。)

  12、咱们概括时要做到准确、简练、通顺,才能概括得更好。课文还剩8、9自然段了,你认为该怎么分呢?试着概括段意,(概括段意时,可以合并自然段的段意这又是一种概括段意的方法。)

  三、初见柳树,走进青海高原。

  1、咱们来看看这株柳树是什么样的?请同学们自己读读第五自然段。(出示:第五节)

  2、谁来读?(指名读)

  3、这就是一株柳,一株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但在作者的心目中,(引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因为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那就让咱们走进青海高原吧!请同学们默读第3、4自然段,细细地读,将文字读成画面,看看展现在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一番怎样的景象?给你一种什么样的感觉?

  4、你眼前的青海高原是什么样的?给你什么感觉?你从哪里读出来的?你来读。

  ▲出示: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草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

  (广袤无垠:广阔无边,大得没有边际。

  青石嶙峋:山峰、石头突兀,重重叠叠。

  蓝天的颜色厚重,大块大块的云团留在天空中,一动不动,死气沉沉。)

  青海高原古时候就是边塞战场,诗人们用凝练的语言将青海高原的荒凉写于诗中,你知道哪些边塞诗?好,咱们来欣赏几首。

  {出示: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王昌龄《从军行》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涣《凉州词》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岑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王维《使至塞上》

  (1)羌笛的哀婉,长云的凝重,无不让青海高原笼罩在苍凉的氛围中,谁再来读读这句话。

  ▲出示: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没有树族的原野显得尤其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苍茫。

  (1)你看见了什么?给你什么感觉?从哪里读出来的?你来读。

  “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地,根本看不到任何一棵树。”这就是广袤无垠。

  三、再见柳树。

  1、在这异常苍茫的青海高原,作者却惊见了一株柳树。让我们再来看看这株柳树。

  出示:第五节

  2、你们再读读,此时此刻,你又有什么感觉?

  指名读

  3、难怪作者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得“哦”了一声,难怪作者会这样惊讶,(引读------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四、总结过渡

  这株柳树是怎么在这块苍凉的土地上,神奇地生长起来的呢?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5

  著名特级教师薛法根认为,小学一至六年级每一课生字学习都是重点。确实,有效理 解词语,是正确把握课文内容,深化内涵的基础和前提。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著名文学家陈忠实的作品,词句堆砌华丽,语言流畅,气势磅礴,恰当的比较、合理的想象使事物特征的描写更具感染力和震撼力,也给学生的阅读带来了相当的难度。下面我就以这篇课文为例,谈谈如何抓住词语,丰富课文内涵。

  一、扎实有效,理 解词语。

  理 解词语意 思,这是基本的学习手段,虽然学生在之前的语文学习中,已经认识理 解了很多词语,但面对一些新词的时候,学生依然会一知半解,甚至说不出个所以然来。有的时候,不一定需要查字典,只要我们老师进行稍微点拨,就可迎刃而解了。我采取了字面剖析、巧用近义词、联系上下文、对比词义、联系生活实际等方法来授学生以“渔”。当然,教无定法,唯有从学生实际出发,进行钻研,才能取得不俗效果。

  1、字面剖析

  案例:

  学生:“锻铸”这个词语我不懂。

  老师:那你就字形看看,这个词语跟什 么有关?

  学生:有“金字旁”,跟金属有关,我想,就是炼铁吧!

  老师:对的!你知道炼铁的过程吗?

  学生:就是将金属在火中一次次煅烧。

  老师:是的。锻:将金属加热到一定温度使之变形;铸:将融化的金属倒进模子里冷却。每一块好钢好铁的诞生,非得经过一次又一次的锻铸不可!再读读这句话,想一想,这里的“锻铸”是什 么意 思?从这个锻铸中你感受到了什 么?

  学生1:这是一个经受了很多磨难的过程。

  学生2:我想到了“饱经风霜”这个词语。

  学生3:是指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历经了千辛万苦。

  反思:汉语的构字方法有很多:象形、指事、形声、会意、转注、假借;构词方法有很多:偏正、动宾、动补……像这类可以 “顾名思义”的词语也有很多,我们可依据造字构词方法,对词语进行有针对性地猜度。在这篇课文中还有“不可思议”、“寸草不生”、 “虐杀”等,只要我们老师引导得当,学生都能够凭借自己的已经有的知识积累理 解词语。

  2、巧用近义词

  案例:

  学生:什 么叫“广袤无垠”呢?

  老师:这里指什 么“广袤无垠”?你觉得它的近义词可以是什 么?

  学生1:指高原广阔无垠

  学生2:广阔无边

  学生3:辽阔无边

  学生4:无边无际

  老师:这就是广袤无垠的意 思。

  反思:“广袤无垠”这个词语对学生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后面的“无垠”,陌生的是前面的“广袤”。因此,我就利用其特点,请学生来说说这个词语的近义词是什 么,这样就化难为易。其实,除了采用近义词,有的词语也可以用说反义词的方法来理 解。

  3、联系上下文

  案例:

  句子:“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

  老师:这个“韧劲”你是怎么理 解的?

  学生:它让我想到柳枝,弯曲度很大,很难把它折断。

  老师:那在这里它又引申为什 么意 思呢,请你联系上下文看看。

  学生:我想,它是说这株柳树在困难的条件下,恶劣的环境下,没有屈服。

  学生:前面说它:“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存环境抗争。”这就是韧劲,就是不折腰。

  学生:它非常努力地向上生长,不被困难吓倒。

  反思:联系上下文理 解词语,是我们老师用得相当多的方法。确实,在不同的语境中词语所表 现的情感是不尽相同的,学生受年龄和经验的限制很难感受到这一点,怎么办?引领孩子们返回文本细细品味,从简单重复中发现丰富内涵,从而引导学生入情入境地品味出词语的味道来。

  4、对比词义

  案例:

  学生:老师,我不懂“撑立”。

  老师:这个在 理 解上确实一相当的难度,让我们现看看前面也讲到了一种立——伫立!同样都是立,它们之间一什 么不同呢?那得侧重前面的词来理 解了。

  学生:伫立是一种长时间的站立,而这个撑立,应该有“死死撑住”的意 思吧!

  学生:伫立让我想到这株柳在青海高原上经历了一年又一年的磨难,但屹立不倒。而撑立让我想到它是在硬挺着,硬撑着,是用最后一丝力气站着。

  反思:汉语中很多词可以组相近的词语,如何带领学生沉入词语的感性世界,解决浅尝辄止的词语理 解呢?在上述课例中,我采用了对比的手法使学生明白了同是一“立”,但“立”的性质是不同的。更从这不同的含义中体会到了柳树那坚强不屈的精神品质。

  二、丰富内涵,深化词语

  苏霍姆林斯基说“要让词深入儿童的精神品质生活里去,”“使词在儿童的头脑和心灵里成为一种积极的力量。”是的,词语只有与精神品质同构了,才能在主体心灵中获得持久的生命活力。《青海高原一株柳》是一篇托物言志的散文,有着形散神不散的特点,如何让学生体会到课文不单单是在写这株柳,而是在颂扬柳树的精神品质,颂扬具有这精神品质的人呢?我是采用了抓住线索词语、点睛词语,让学生学着想象表达体会。

  1、线索词语

  每篇课文,都其中心词语或中心句,贯穿全文,起到提纲挈领的作用。我们就可以抓住这样的词语展开教学,这样的方法尤其适合长文短教。这篇课文的第二自然段,“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教学的时候我就抓住“神奇”展开:发现它的生长环境、外形特点、成长历程、坎坷命运都是如此神奇,如此令人惊叹。使“神奇”不再是一个孤单的抽象的词语,在学生的精神品质世界中,它就是一株柳,一种精神品质,一个人!

  2、点睛词语

  老师:这里的“望而生畏”是看到了就害怕的意 思吗?

  学生:不是的。

  学生:这是一种敬畏。

  老师:那作者敬畏这株柳树的什 么呢?

  学生:敬畏它不屈不挠的精神品质。

  学生:它旺盛的生命力和顽强的意志力。

  反思:不难发现,对这株柳品质的概括就是由这个“望而生畏”生发的。我就把这类词称为点睛词语。

  学生一方

  3、表达词语

  案例:

  老师:这株柳经历的苦难只有一次吗?

  学生:不是的。

  老师:从哪里看出来?

  学生:三个“多少”和四个“又”,还有“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老师:从这些词语中,你仿佛看到了什 么?能用这个句式来说说吗?

  (出 示:……(条件下)……其他的……只有这株柳……)

  学生:寒冬腊月,飘着鹅毛大雪,地上已经积起了齐膝深的白雪,其他的树木都冻死了,光秃秃的,在寒风中呼号!只有这株柳,傲然挺立在风雪之中,它说:“让这暴风雪来得更猛烈些吧!”

  学生:炎炎夏日,已经好几个月没有下雨了,干旱的黄土地裂开了一道道口子,别的植物都干枯而死,只有这株柳,依然挺立在骄阳下,它告诉自己:“坚持就是胜利!”

  学生:夜晚,下起了瓢泼大雨,忽然惊天炸雷劈断了柳树的枝干,柳树强撑这身体,对自己说:“明天就会好起来的!”

  ……

  老师:是啊,这株柳一次次起死回生是凭着自己那坚强的毅力在熬着,在挺着!

  反思:词语教学的最高境界是言语表 现。叶圣陶先生也说:“胸有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翕张。”作为教师,就应该给学生创造表 现的机会。在上述教学片断中,我让学生把“多少”、“又”通过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丰满起来,也使学生再一次回到课文,运用文中词语进行表达。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6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听写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

  2、学会本课8个生字,两条绿线内的5个生字只识不写,理解词语。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重点:

  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学难点:

  凭借具体的语言材料,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是所表现出的强大的生命力。

  教具准备:

  录音,投影(小黑板)

  课前先学:

  回忆或介绍写柳的古诗或文章。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一、揭题解题,明确读文重点

  1、回忆写柳的古诗,介绍柳树常识

  (1)贺知章的《咏柳》

  (2)结合有关资料介绍柳树

  2、板书课题:提出问题并讨论

  (1)本文能不能用一个柳字做题目,用一株柳做题目可不可以?

  (2)用青海高原一株柳做题目有什么好处?

  3、教师示范读

  学生一边听一边思考:这篇课文可以分为几个部分?各写的什么内容?

  二、自读课文,整体感受

  1、学生自读课文,画出文中生字词语

  小组交流学习,实在不懂的作上记号。

  自由读课文,将自己认为写的比较好的词语和句子圈点勾画出来;借助工具书或讨论理解字词,依然不能理解的作上记号。

  2、学生分节读课文,随时纠正,指名说说不理解的词语。

  3、整体把握,建立印象。

  三、学习写字

  1、师重点指导,学生写字

  2、展示评议

  四、布置作业

  1、读熟课文

  2、抄写课文生字2遍。

  第二课时

  一、复习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青海高原一株柳》,请大家把课题齐读一遍。

  二、学习课文

  1、提问: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知道这株柳树是什么样子的,课文哪个自然段写了柳树的样子?指名回答,出示第五自然段。

  请一位同学把第五自然段读一遍,这个自然段共几句话?四句

  大家把这个自然段仔细地读一遍,想一想,这株柳树有什么特点?指名回答

  交流:

  (1)两合抱指的是什么?请学生演示,说明什么

  (2)巍巍然是什么意思?

  指导朗读:让我们一起把这段话再读一遍,体会柳树的高大粗实和生命的伟力。

  2、这株柳树长在哪里?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一样吗?请大家自由读课文的3、4自然段,想一想,青海高原跟我们这里有什么不同?

  交流:这就是青海高原,大家看图,看到了青海高原,你想到了哪些边塞诗词?同桌先讨论讨论。交流:

  从军行

  王昌龄

  青海长云暗雪山,

  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

  不破楼兰终不还

  凉州词

  (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

  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

  古来征战几人回

  在这样的环境中,作者看到了这株柳树,他觉得怎么样?用书上的词:神奇

  指导朗读:让我们带着这种神奇的感觉读课文的3、4自然段,指导哦的读音。

  3、为什么说是唯一的一株柳树呢?还有没有其它的树呢?为什么?那这株柳树是怎么长起来的?课文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这株柳树的生长过程?6、7

  请大家默读6、7自然段,划出你认为写得最精彩的语句,等会我们来交流。

  出示:

  (1)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2)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1)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让我们再来看一看青海高原吧,看图,讲述:是啊,环境是多么恶劣,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它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中,这株柳树竟然活了下来,真是一个奇迹!

  (2)从这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你体会到了什么?

  这是一株怎么的柳树?让我们用赞美的语气再来读一读第五自然段。4、课文写到这里已经很完美了,作者为什么还要写家乡灞河边的柳树呢?

  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第8自然段,

  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一样吗?

  你能用书上上的词来概括出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如果说灞河边的柳树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话,那么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是 、 的?

  相比之下,作者是喜欢哪里的柳树?你呢?为什么?

  作者是借灞河边的柳树来反衬出青海高原上的柳树的顽强。

  5、出示:最后一个自然段

  指名读 理解意思 齐读

  三、拓展:

  站在这样的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个人,一个我们在五年级学过的课文中的人物司马迁

  他就像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他(她)在蒙受不白之冤之后,忍辱含垢,终于写成了不朽的巨著《史记》。

  站在这株柳树跟前,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你想到了哪个人,想到了哪句名言?交流。

  四、总结课文

  这篇课文的的题目是《青海高原一株柳》,作者借柳树来赞美有着这种精神的人,我相信学了这篇课文之后,同学们一定会在自己的心中种下这株柳树。最后送给同学们一首歌,用这首歌来结束我们这节课。

  五、作业:

  ①( )只有百分之一的希望,我们( )要付出百分之百的努力!

  ②( )扼住命运咽喉的人,( )能创造生命的奇迹!

  ③( )遇到怎样的困难,我们( )要勇敢面对,成为生活的强者!

  板书设计:

  15青海高原一株柳

  壮观而独立

  粗

  神奇 形状 枝干 叶子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7

  课题 《青海高原一株柳》 姓名               班级               小组        【题解】 这是一篇散文。文题至少揭示了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本文描写的对象是一株柳树;二是表现了这一株柳树的生长环境是青海高原。作者将“一株柳树”这一描写对象与“青海高原”这一生长环境融入标题,暗示着这株柳树必定有着某些不同寻常的地方,发人深思,引人动情。 学习目标 1、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听写课文的最后一个自然段。 2、 学会本课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4、积累与柳树相关的诗句。 学习难点 想象课文描绘的情景,感悟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得强大的生命力。 预习指导 学习心得/教学方法 【预习导航】 1、 你还收集整理了哪些资料?(作者、青海高原、边塞的诗词等)                                                                                                                                                                                             2、本文值得积累的句子、词语:                                                                                                                                                                                                     3、搜集有关柳的成语、诗句                                                                                                                                  4、填谚语:有心栽花花不开,                              5、摘抄文中的问句,体会语气。 a、惊叹而又疑惑        b、感叹、质问     c、敬畏、赞叹                                                   (   )                                                   (   )                                                   (   ) 【课文导读1】 1、 既然写“柳”,为何不以“柳”为题?这株柳树到底有何神奇之处?用“青海高原”来修饰又有何用意?                                                                                                                                                                                           2、 细读课文,分别找出具体描写一株柳、猜测与想象一株柳、灞河柳的相关段落。 具体描写 :      猜测与想象:         灞河柳:              3、青海高原到底是怎样的恶劣?那株柳树长得怎样?                                                                                                                       【课文导读2】 1、 这柳树凭着什么在青海高原上成为一方独立的风景?作者托物言志想要歌颂的是什么?                                                                                                                                                                                                           2、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在生长的过程中经历了哪些磨难,它为什么能承受?                                                                                                                                                                                                           3作者为什么还要写灞河柳?有何用意?                                                                                                                                                                                                    4读句子体会。 1).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神奇”在哪?作者为什么会对它产生望而生畏的感觉?)                                                                                                                                   2).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这句话仅仅在写柳吗?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课外拓展】 观察一种植物,注意按照一定的顺序写出它的特点。用上一些好词好句                                                                                                                                                                                                                                                                                       我的收获        自我评价 ☆ ☆ ☆ 小组评价 ☆ ☆ ☆ 教师评价 ☆ ☆ ☆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8

  师: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青海高原一株柳》我们知道了柳树是在平原在水边极其平常的树,为什么作者陈忠实要说它是“极其平常”的柳呢?

  生:因为作者的家乡灞河以柳树著名,那里的柳树众多,所以作者称它是极其平常的柳。

  师:那么作者为什么又称它为一株神奇的柳呢?

  生:因为青海高原终年冻土,气候恶劣。

  生:因为青海高原那儿气候干旱,气候寒冷,别的植物在那儿都生存不下来,更不用说是一株柳树了,这株柳树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说的真好,是一个生命的奇迹。(师板书:生命的奇迹)

  师:今天就让我们继续走近这棵柳树,走进青海高原,看看这棵柳树还神奇在何处?打开书91页,读读第8小节,看看作者家乡的柳有哪些特点?

  师:家乡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有哪些不同,

  生:家乡的柳树随便插下便能生长,而青海高原的柳树却要经历干旱和严寒才能生存下来

  师:那么课文中有哪些语句写了灞河的柳

  生:“漫天飞扬的柳絮,随便飘落到沙滩上……”从这儿我知道家乡的柳树随便在什么地方都能生长。而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就算能生存下来,也躲不过严寒和干旱的考验,要付出多少努力才能长得如此壮大。

  师:也就是说家乡平原的柳树它——(生答:极易生长)

  师:还从哪儿看出它极易生长

  生:“随便…….”

  师:你注意到了哪些词语?

  生:我注意到了“随手折下”“插下去”、“三两年便成”说明了家乡的柳树只要有柳絮,随手一插便成活。

  师:说明柳树极易生长,你的话让龚老师想到一句俗语——“有心栽花花不开,无心插柳柳成阴”。这一个“无心”二字,说明了柳树它——(生齐答:极易生长)

  师:还有没有

  生: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这句话中“名贯古今”说明了这儿柳树众多,很有名,容易生长

  师:是的,作者的家乡灞河的确以柳树著称,也是作者引以为豪的地方。那么我们刚才分析的这些,看出来家乡的柳树生活环境怎么样?

  生:它所生活的环境非常优异,(师纠正:优越)与青海高原的柳截然不同,与它形成对比,从侧面说明青海高原的柳它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不错,你还从作者的写作手法上来分析,这的确是一种反衬,一种对比,同样是一株柳树,可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却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与作者家乡的柳树截然不同,作者通过想象为我们展开了一幅生长历程图,请同学们小声读读6、7小节,画出写柳树生活艰难的句子。

  (生自读6、7小节)

  师:谁来说一说你画了哪些语句,你说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

  师:你说说看

  生:这句话说明了柳树在青海高原上是多么地艰难,也说明了青海高原上恶劣的环境。

  师:恶劣的环境,你从哪儿看出恶劣。

  生:我从“在夏天旱死”和“更为严酷的寒冷”看出这是两个极端,说明了青海高原的温度差,即使在夏天保存了实力也会在冬天被冻死。

  师:这样的环境就叫做——恶劣。刚才我们一起交流过青海高原的资料,我们知道,这儿长年覆盖着冻土,夏天干旱,能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听到这儿,你想说什么?

  生:我想说,这株柳树的生命是多么顽强,别的幼苗都在夏天被旱死,在冬天被冻死,而它却能保存生命,活了下来,而且长得那么壮,那么大,而且寒冷和干旱绝不能容忍别的生命活到一岁,而它突破了这个极限,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从通过这个生命的“极限”,“极限”这个词,既不怕干旱,又不怕寒冷。我们知道,青海高原冬天能冷到零下几十度,而夏天和秋天甚至一滴雨也不下,对于一个植物,一个生命,在这样的环境里,你觉得会怎么样?

  生:我觉得一般的植物在这样的环境里,幼苗才长出来,一定会被干旱和严寒吓退,会枯死,但是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它没有像它的同伴那样,被干旱和严寒所吓退,它不怕严寒和干旱,创造了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生命活到一岁…….”我从“绝不”和“任何”这两个词可以看出在如此如此恶劣艰险的环境之下,在经历了无数挫折之后,柳树依然付出了艰苦卓绝的努力。生命力如此顽强,让他造就了生命的奇迹。

  生:“绝不宽容”这个词说明了当时环境非常恶劣,根本不可能让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过一岁,

  师:任何一条生命都不能活一岁,何况这一株柳树。别的生物,甚至连人都难以生存。好的,谁来读这句话。

  (指名读这句话,读得不太好)

  师:“绝不宽容”谁来读好。

  (再指名读、齐读)

  师:“然后这棵柳树却造就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你们注意到了这个词了吗?“不可思议”,什么叫“不可思议”?

  生:就是无法想象到的,没有人能预测到,我能看出这棵柳树能顽强地生长下来,是出乎人们的意料,人们根本没有想到在如此恶劣的环境里,这株柳树居然能顽强地、不屈不挠地活了下来。

  师:所以说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这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齐读这一节最后两句话)

  师:龚老师注意到一句“自古以来,人们也许看到,年复一年,…….”你注意到这句话中的哪几个词

  生:我注意到了“自古以来”,就是从古以来就是从古到今,柳树都是不可能在青海高原上存活的,而这株柳树却能在这儿存活,更加说明它不屈不挠、顽强的意志。

  师:时间之长,自古以来。还有吗?

  生:“…….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

  师:哪一个词?

  生:躲不过,写出了它的顽强,暴风雪可以轻易地给掀起,

  生:还从“年复一年”这个词,可以看出柳树在这种恶劣的环境下,它具有“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的不屈不挠的精神和毅力。

  师:好的,“年复一年”,还有没有,继续看

  生:我从“熬过”这个词可以体会到

  师:你再读这个词,什么样的经历才叫“熬过”

  (生读“熬过”)

  生:非常痛苦的经历

  师:你再读这个词,

  生:从“熬过”这个词我可以体会出干旱和寒冷考验着柳树,它的生活是多么艰难,柳树适合在潮湿温暖的环境下生长,而干旱和寒冷给柳树带来极大的摧残。

  师:所以说,它这样的经历是在熬过啊。

  (读这个句子)

  师:是呀,这真是一棵神奇的柳树。还从哪儿看出它生活的艰难?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的柳树…….”从这里可以看出来,柳树具有顽强的生命力,它的生长过程是多么地恶劣,它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地挺了过来,更体现了它的生命力顽强,是一个生命的奇迹。

  师:这一长串的话说的真好,你能注意到哪些词吗?请你读一读这几句话。

  (生读第7小节)

  师:哪些词,你最有感受?

  生:“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

  师:哪些词?

  生:“高原风雪”、“雷轰电击”,这些灾难一次次地向它扑来,一次又一次地被摧毁,被击断。然而它没有放弃生的希望,它想在这个地方存活下来,这说明了它的生命力是非常地旺盛,它就像一位勇士一样屹立在高原之上。种种磨难锻炼了它,使它更加顽强。

  师:“高原风雪”、“雷轰电击”这是高原上恶劣的环境。还有吗?

  生:我从“虐杀生灵”这个词可以看出,暴风雪是多么地险恶,可是柳树还是凭着它顽强的精神在做着斗争。它长得如此高大挺拔的样子,也不是一帆风顺的,受过多少高原风雪、雷轰电击,可见它是多么地顽强啊。

  师:很好。“虐”怎么写,它是什么头啊?

  生:虎字头

  师:对老虎一样凶险,扼杀生命,叫“虐杀”。柳树在这样的环境,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地考验。我们一起来听一听。

  (听暴风雪的声音)

  师:你仿佛看到了柳树怎样?

  生:我仿佛看到了高原风雪向柳树吹来,把它的树枝吹断了。可它却凭坚强的意志存活了下来。

  师:你看到了它在和风雪搏击。

  生:我看到了它像一个巨人一样屹立在高原之上,虽然狂风把它的树枝吹断了,但是它的根还是紧紧地抱住了泥土,它巍然屹立在那里,它在和风雪作斗争,它是高原上的英雄。

  师:好一个顽强的柳树啊!

  生:我看到了雪花漫天飞舞,覆盖住了柳树,柳树的根扎进了泥土,一动也不动,在寒冷的环境下,柳树用自己顽强的生命抗击高原上风雪。

  生:柳树巍然撑立在高原上,它在和暴风雪作着斗争,树枝被风吹得摇摇摆动,但它没有屈服,而是坚强地站在那里。

  师:从同学们描述的一个又一个场景,无论是风、雨,无论是雷电轰击,柳树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生: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生:又重新抽出了新苗)

  师:经受了一次又一次地摧残——(生:又能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这是一种多么顽强地精神!同学们,刚才你们描述了种种场景,在这样的情况下柳树岌岌可危,在这样的情况下垂死挣扎,它会怎样鼓励自己呢?

  生:这么多年了,多少次的暴风雪我都熬过来了,这一次我绝不能向它低头。

  生:咬咬牙,坚持住吧。

  生:相信自己,我一定能战胜暴风雪,相信自己,只要不放弃,生命一定会产生奇迹。

  生:不经历风雨,怎能见彩虹,没有人能随随随便便成功。相信自己,我一定会长成一棵参天大树的。

  师:好一个不放弃的柳树。

  生:虽然命运对我十分残酷,但我一定要坚持,要以不屈不挠的精神去挺过这些困难,屹立在高原上。

  师:坚持就是胜利。好一个坚持到底的柳树。

  (指名读这几句话)

  师:我看出来了,它在坚持,还有谁能读好这段话。

  (再指读这几句话)

  (齐读这段话)

  师:仅仅是经受过一次这样的风雪雷电吗?从哪儿看出来?

  生:“一次又一次”

  师:还有哪个词?

  生:“一回又一回”

  师:几个“又”

  生:还有“多少”

  师:有几个“多少”,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柳树十分坚强,它有着不屈不挠的意志。

  师:经受过这么多的摧残,柳树却活了下来,这真是一株——神奇的柳树。

  同学们想一想,作者此时家乡的柳树此时此刻可能正在经历着什么呢?

  生:可能在沐浴着阳光,享受着雨露的滋润,在湖边水源充足,有着美好的环境。

  生:它可能吸收着甘露。

  师:它的环境是多么优越。和家乡的柳树相比,我们要说,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这真是一株      的柳树!

  生:这真是一株望而生畏的柳树。

  生:这真是一株顽强的柳树。

  生:这真是一株坚贞不屈的柳树。

  生:这真是一株不屈服于自己命运的柳树。

  生:这真是一株不屈不挠的柳树。

  师:现在我了解了为什么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作者在最后一小节为我们解释了为什么这株柳树造就了高原壮美的风景。请同学们自己读一读。

  (生自第9小节)

  师:你知道为什么这株柳树造就了高原壮美的风景了吗?读读这句话。你知道了什么?

  生:这株柳树他并没有畏惧青海高原这个环境。并没有认为自己的生命是多么地不好,它以超乎想象的毅力造就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注意到龚老师的这几个红字了吗?“没有”、“也没有”、“而是”说明了什么

  生:说明了这株柳树没有抱怨自己的命运,没有畏怯生命的危险和艰难,而是去抗争。

  (师板书:不抱怨   不畏怯    抗争)

  出示课文最后一句话: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9

  一、回顾环境导入:

  1、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是异常的苍茫、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和短语来描绘,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课件出示: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草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2、师:读的时候如果速度再慢一点,就能读出意境了,再来一次好吗?

  3、可是在如此恶劣的环境下却生长着一株柳树。这真是一棵怎样的柳树?(神奇)

  二、感知柳树的外形

  1、神奇不神奇?看看就知道,现在就让我们走近这棵神奇之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2、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这棵树的奇异之处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3、交流

  A、一奇: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生铁铁锭

  硬――柔

  男生读

  B、二奇: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粗壮高大

  齐读

  C、三奇: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绿得苍郁,绿得深沉――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齐读。

  过渡: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板书:撑立

  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是写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课文的六、七两个自然段,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三、想象感悟释疑:(六、七自然段)

  1、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可以在边上写写你的读书感受。

  2、交流

  (出示)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生:柳树生长要面临的两大困难是:持久的干旱和严酷的寒冷。)

  师: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吗?青海高原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被称为世界屋脊,平均海拔三千米以上。在青海高原,有的地方夏秋两季连续干旱,一滴雨也不下,年平均气温很低,最冷的时候达到零下二十多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我们真替他庆幸,好好读读这句话。

  师: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

  (出示)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交流感受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交流……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没有)

  师:冻死过多少次,他又……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生读: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过多少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生读。它在熬,在挺。小组读。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齐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指导读好“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多少”。

  指名读

  齐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引出“又”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它才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

  生:起死回生。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

  师:会写这个词吗,写在黑板上。众生写。

  师:同学们,这么多的词,都可以来诠释这个“撑立”。

  四、比较体会精神:

  师: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江南的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

  生: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婀娜多姿的身姿。

  生:在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

  师:同是一株柳树,生活的环境却不同,可柳树抱怨了吗?

  生:没有。

  五、感悟品质,深化情感

  师:让我们读课文的最后一段。生读。

  师:这段话中的最后一句话,里面有两个数字不知道引起了你们的注意吗?一个是九十九,一个是一。

  师:从这两个数字中,你又读出了什么?

  师:“九十九”让我们感受到它经历的困难那么多,可它害怕了吗?“一”让我们感到它生存的希望那么小,可是它放弃了吗?

  生:没有。

  师:所以作者这样写。读。

  生读: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阴。

  六、首尾呼应,内化情感

  师出示:这株柳树,它就这样咬着牙,撑立在有着――

  生: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师:它就这样坚忍不拔,永不放弃地撑立在有着――

  生: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的青海高原上。

  师:它就这样撑啊撑,撑出了高原上壮丽的――风景

  师:你们想不想再去看一看这道壮丽的独特的风景。让我们再来读一读描写柳树样子的话。这一回你们读的时候一定会有更深的体会。

  生读: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回你知道为什么它能长得这样的高大、粗壮了吗?

  生读: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这回你肯定知道,它为什么绿得这么苍郁,这么深沉?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为什么它们这么坚硬?

  生:因为在许多柳树苗中,只有这株坚强地活了下来,它经历过许多的磨难。

  师:此时此刻,这株柳树像这个顶天立地的巨人,撑立在我们每个人的心中,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读读这段话,如果坐着读不能表达心情,让我们站着读。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

  师:难怪作者在开始的时候这样写,咱们一起读。

  生读: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师:这里用了一个“伫立”,而不用“撑立”,你觉得有什么特殊的含义吗?

  生:“伫立”表示是长时间地站着,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上已经有很长时间了。肯定经历了很多磨难和困难才活下来的。

  师:它已经在高原上很久很久,我们也相信,它能继续在高原上撑立下去。让我们情着崇敬的心情,再来读一读课文的题目。谁想一个人来读题目。

  生读课题。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一株。

  师:为什么?

  生:因为高原上只有一株柳树,看不到其他柳树了。

  生读。

  师:你想强调什么?

  生:因为它是唯一一棵柳树,经历过很多折磨的。

  师:我懂你的意思了,这株柳树能够在高原上生存下来,你觉得这是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所以他要强调这一株柳。

  师:同学们,今天你们可真了不起,你们读懂了两个词,一个是撑立,一个是伫立。其实你们已经读懂了一棵树,读懂了一种精神,当然也读懂了作者遣词造句的良苦用心,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每个人的心中。因为它用坚强不屈、顽强……的精神,创造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0

  [教学目标]

  1、积累词语。

  2、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通过研读语言文字和合理的想象能够体会出青海高原一株柳的神奇,激发学生热爱生命、不抱怨命运、敢于与艰难环境作抗争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具体的语言环境,体会柳树的神奇与望而生畏。感悟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身处逆境时所表现出来的强大生命力。

  [教学准备] 教学课件

  [教学过程]

  一、回顾旧课。         。

  同学们,今天我们继续学习第15课《青海高原一株柳》(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1、回顾一下,青海高原这株柳树给我们留下了什么样的印象?

  (神奇)

  2.通过上节课的学习,你知道这株柳树神奇在哪?

  二、品读“神奇”。

  过渡:这株柳树还“神奇”在哪里?为什么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呢?

  (一)感悟其高大,从形象层面上体会神奇。(板书形象)

  学习第5自然段

  交流:

  1.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理解两合抱有多粗、百十余平方米有多大。

  你感受到这是怎样的一株柳树。(高大、粗壮)

  2. 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这句话是描写什么的(树干和枝叶)

  他们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粗实而坚硬的)

  理解生铁铁锭(给人的感觉是坚硬,颜色深沉)

  比较: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感受奇特

  3. 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叶子给你一种怎样的感觉?(绿得苍郁,绿得深沉)

  我们身边的柳树是什么颜色的?你会想到哪些词?

  嫩绿,草绿,鲜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

  那么它怎么会绿得那么深沉那么苍郁的呢?

  4. 它巍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从巍巍然撑立里,你感受到了什么?感受到柳树的高大粗壮,一种生命的力量。

  谁能用自己的朗读把这株柳树的特点——高大、颜色深、坚硬,读出来?

  5、指名读。

  指导朗读:听了这位同学的朗读,老师感觉这株柳树已经挺立在我们眼前了。

  (二)走进柳树的生长历程,体会柳树的顽强,从精神层面体会柳树的神奇。(板书经历)

  过渡:那么柳树的神奇仅仅是体现在它外形的奇特上吗?

  1、学生小组讨论,这两节中你感受最深的语句

  2、flash展示

  3、交流:

  读到哪些词语特别有感受?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4、指名说

  5.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这株柳树的精神吗? (板书:顽强不屈、坚忍不拔、坚持不懈、 宁死不屈、永不放弃。 )

  (三)感悟人生真谛,在人生启迪层面上体会神奇。

  1.同学们,让我们不妨像作者那样,再来发挥我们的想象。当这株柳树在高原的风雪雷电当中苦苦撑立的时候,它的同类,那些平原柳树它们此时此刻可能在干什么?自由第8自然段。

  2、能用书上的词句来概括说说灞河边柳树的特点吗?(极易生长、婀娜多姿、风情万种)

  3、投影图片,这就是随手一插,就发芽,就生长的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灞河边的柳树,可同学们想过没有——

  当灞河柳正悠闲地享受着雨露滋润、正沐浴着灿烂阳光的时候,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却在经受——高原风雪

  当灞河柳正在微风中轻轻摇摆着柔美的身姿时,青海高原上的这株柳树却在忍受——雷轰电击

  4、小结:

  5、面对生活道路和命运相差如此之远,这株柳树抱怨了吗?齐读读最后一节

  三、拓展延伸。

  1、过渡: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请你再说说看,我们的生活中,或者我们学过的课文中,还有那些人也具有像柳树一样的精神?这段话给了你什么启发?

  2、学了课文,你知道真正令作者望而生畏乃至敬畏的是什么吗?(柳树的品质、精神、生命力)(板书精神)

  3、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4、让我们把这种精神记在心中,试着背诵下来。

  四、总结:

  同学们,今天我们读懂了一棵树,它撑起了一片浓荫;我们读懂了一种精神,它撑出了一股韧劲;我们读懂了一份敬畏,它撑出了一片希望……老师希望这棵柳树的精神能够永远伫立在你们每个人的心中:不抱怨、不畏怯、敢于面对、敢于抗争,成就属于自己的一方壮丽风景!

  [板书设计]

  青海高原一株柳

  环境

  形象      顽强不屈           

  神奇  经历      坚忍不拔

  精神      不屈不挠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1

  (一)一株柳

  陈忠实

  这是一株柳树,一株在平原在水边极其普通极其平常的柳树。

  这是一株神奇的柳树,神奇到令我望而生畏的柳树,它伫立在青海高原上。

  在青海高原,每走一处,面对广袤无垠青草覆盖的原野,寸木不生青石嶙峋的山峰,深邃的蓝天和凝滞的云团,心头便弥漫着古典边塞诗词的悲壮和苍凉。走到李家峡水电站总部的大门口,我一眼就瞅见了这株大柳树,不由的“哦”了一声。

  这是我在高原见到的惟一的一株柳树。我站在这里,目力所及,背后是连绵的铁铸一样的青山,近处是呈现着赭红色的起伏的原野,根本看不到任何一种树。没有树林的原野尤其显得简洁而开阔,也显得异常的渺茫和苍凉。这株柳树怎么会生长起来壮大起来,怎么就造成高原如此壮观的一方独立的风景?

  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荫;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炼;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我便抑止不住猜测和想像:风从遥远的河川把一粒柳絮卷上高原,随意抛撒到这里,那一年恰遇好雨水,它有幸萌发了。风把一团团柳絮抛撒到这里,生长出一片幼柳,随之而来的持续的干旱把这一茬柳苗子全部嫩抉了,只有这一株柳树奇迹般地保存了生命。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这株柳树就造成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千年奇迹万年奇迹,无法猜度它是否属于一粒超级种子?

  我依然沉浸在想像的情感世界: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 殛,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凝经受过一次摧毁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顽强一种侥幸,还是有神助佛佑?

  ( 我家乡的灞河以柳树名贯古今,历代诗家词人对那里的柳枝柳絮倾洒过多少墨汁和泪水。然而面对青海高原的这一株柳树,我却崇拜到敬畏的情景了。是的,家乡灞河边的柳树确有引我自豪的历史,每每念诵那些折柳送别的诗篇,都会抹浓一层怀念家园的乡情。然而,家乡水边的柳枝却极易生长,随手折一条柳枝插下去,就发芽生长,三两年便成为一株婀娜多姿风情万种的柳树了;漫天飞舞的柳絮飘落到沙滩上,便急骤冒出一片又一片芦苇一样的柳丛。青海高原上的这一株柳树,为保存生命却要付出怎样的难以想像的艰苦卓绝的努力?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的道路和生命的命运相差何其远!

  这株柳树没有抱怨命运,也没有畏怯生存之危险和艰难,更没有攀比没有嫉妒河边同族同类的鸡肠小肚,而是聚合全部身心之力与生命环境抗争,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下来发展起来壮大起来,终于造成了高原上的一方壮丽的风景:命运给予它的几乎是九十九条死亡之路,它却在一线希望之中成就了一片绿荫。

  我崇拜这株高原柳树。)(注:如果字数超过可删正文括号的内容)

  1、将题目《一株柳》改为《柳》或《高原柳》好不好?为什么?

  2、这株柳树的神奇之处体现在哪里?

  3、作者写柳,为什么一再强调高原环境?

  4、用横线画出具体描写柳树的句子,并说说是怎样描写的。

  5、你认为这株柳树能在不毛之地生长壮大是凭借什么呢?

  6、作者通过“猜测”和“想像”赞美了这株柳什么样的精神?

  参考答案:

  (一)

  1、不好。因为“一株柳”强调的是独一无二,突出了柳树的神奇。

  2、①生长在寸草不生的环境。

  ②十分粗壮。

  3、强调高原环境是为了突出这株柳树生命力顽强。

  4、第五段。先总写树粗和枝叶,后写树干、树枝、树叶,再总写柳树的形象。

  5、凭借超乎想像的毅力和韧劲。(意近即可)

  6、不畏恶劣的环境,与生命环境顽强抗争。(意近即可)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2

  它是一株柳,一株神奇的柳,一株令人望而生畏的柳树。它是一个神话,一个奇迹。它造就了青海高原的一方壮丽的风景。

  它就是青海高原上的唯一的一株柳树。

  青海高原的那株柳,和灞河边的柳树,同是一种柳树,生活的道路和命运却相差很远。青海高原的那株柳树,拥有了顽强的生命力和不屈不挠的精神。狂风吹不倒它,大雪压不倒它,雷电轰不灭它,连命运都无法毁灭它。它为了生存努力、努力、再努力,坚持、坚持、再坚持,从而成就了那片绿阴;而现在的我们,就像灞河边的柳树,生活在舒适幸福的环境下,遇到困难就很容易退缩,所以也很容易错过了明天成就的阳光。

  这株柳树以超乎想象的毅力和韧劲生存了下来;而现在的我们缺少的正是这股毅力和韧劲,做事总不能善始善终。

  这株柳树不向命运屈服,复苏了被冻死,冻死了又复苏;而现在的我们往往承受不了打击,一次挫败便垂头丧气,甚至失去信心,很难像柳树一样振作起来。

  这株柳树需要付出艰苦卓绝的努力之后才长得粗实、挺拔;而现在的我们似乎在这方面远远不如这株柳树,我们的努力,我们的付出与这株柳树比起来,真的是“九牛一毛”了。

  再想想身残志坚的霍金,不断受辱的夏洛蒂,生活穷苦的阿炳、双目失明、双耳失聪明能干的海伦·凯勒……这一个又一个逆境成才的人,不都与命运搞争到底了吗?

  这虽然是一株柳树,但它却给予了我(们)许多的启迪。这株不同于一般的柳树所具备的品德,值得我们深思,值得我们学习。

  [出处:宜兴市桃溪小学六(1)班]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3

  《青海高原一株柳》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复习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

  2.新授这是怎样的一株柳

  3.这样的柳是怎样长成的

  4.与灞河的柳对比,突出它的生命力顽强

  5.感悟人生的道理

  二、教学理念

  追求简约而丰满的语文课堂

  三、教学过程

  一)导课

  1.上节课我们初步学习了课文,谁来说说青海高原的地理环境给你怎样的印象?(一望无际、连绵的山脉、高寒、干旱、苍凉悲壮)

  2.是啊,在广袤无垠的没有树族的苍茫原野上,长着唯一一株大柳树,骤然间给作者一种怎样的感觉?(惊奇、惊讶、神奇)

  3.打开书,读课文第二节

  二)这株能伫立在青海高原上的柳树到底是什么样子的呢?让我们找找书上的文字,认真地读一读,好好品味品味,它与那些长在平原水边极其平常的柳树有什么不同?

  (媒体出示:课文第五小节文字及南方柳图)

  学生交流,教师总结

  通过比较,我们知道这株柳树不但枝干粗实而坚硬,而且叶子绿得苍郁深沉。它能巍巍然撑立高寒干燥的青海高原上,真是一个生命的奇观。难怪作者发出这样的感叹:读第二小节

  三)这株柳树在青海高原这样的环境中,是怎样扎根存活,又是怎样长成如此粗壮高大的呢?请同学们读读课文第6、7小节,再联系上下文填空:

  1、这株柳树在其他柳树无法生存的环境中活下来并生长壮大,要经历一年又一年----------,经历一年又一年---------------,要经历一次又一次----------------、-------------------。它没有抱怨----------------,没有畏怯-----------------,而是--------------------------,以-----------------,成了高原上一方壮丽的风景。这使我们不由得想起了一句名言或俗语:----------------------------------------。

  难怪作者全国作协副主席陕西省作协主席陈忠实对他崇拜到了敬畏的境地,读第二小节

  2、连起来读填空的句子

  3、让我们带着同样崇敬的心情来读一读6、7小节

  四)陈忠实的家乡在西安灞河,据史料记载:灞河两岸,筑堤五里,栽柳万株。每到春天,柳丝婆娑,柳絮飞扬,是一大奇观。唐朝时设有驿站,人们多来此迎送宾客,折柳赠别,依依话别,久而久之,灞河折柳赠别成了特有的习俗。无数的文人墨客把柳写进诗词中,如王之涣的“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柳永的“杨柳岸晓风残月”等。可本文是青海高原的柳,作者陈忠实为什么要花那么多的笔墨来写家乡灞河之柳呢?

  1、(这是对比烘托。灞河之柳美在柔、媚,而青海高原之柳美在刚,美在一种令人望而生畏的生命力)

  2、是啊,所有的生命都有两种状态:要么顺境和要么逆境。青海高原之柳身处逆境,在逆境中,要么消亡,要么创造奇迹。我们人也一样,你有没有想到你身边或影视作品中类似的人或事,大家交流交流。

  (桑兰、霍金、张海迪贝多芬等)

  相反,也有一些人身处逆境,只想着别人的帮助,社会的救济,自己一点也不思进取,这样的人可能会得到人们一时的同情,但永远也得不到人们的尊重和敬佩。

  五)让我们怀着跟作者一样崇敬和敬畏的心情,再读课文最后一段。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4

  《青海高原一株柳》是陈忠实的一篇借物抒情的散文,文章描写了青海高原上一株神奇的柳树,并对其进行了大胆的猜测与想象,赞美了这株柳树强大的生命力。

  我一直对上这样的文章有点怵的感觉,不知道该怎样去找落脚点,而且又是第一课时。众所周知,散文最大的特点就是形散而神不散,我当时最大的意图就是让孩子们进入文本之中,在看起来散乱的文章结构中找到这样一个“神”点。这样的“神”点如何去找?我个人认为就是读懂作者的心,去倾听作者的声音,然后来自己思考,来自己感悟。

  以上是我对这篇文章的一个总的思路,在细节的设计上我是这样安排的:

  一、教学环节。

  由学生自己朗诵有关柳树的诗篇引入课文,在初步感知柳树形象的时候导出“青海高原一株柳”,这样一个“神奇、望而生畏”的柳树与我们刚刚所描述的常见的柳树是如此的不同,学生的兴趣就会被调起来。

  进入课文学习的环节之后,作为第一课时我们首先得解决字词,但高年级不能等同于中低年级,我于是就设计了三组词语,这样既解决了字词的问题也解决了文章的脉络。这样一个清晰的文章主题就出来了。

  剩下的就是讲解文章内容,在这样的环节中,围绕“神奇、望而生畏”这两个词语来讲解,一段是描写柳树外形的段落,另外一段就是描写环境恶劣的段落。在这样的两个段落中,剩下的时间全部交给学生,有他们自己来读来体会,不同的学生有不同的感受,在学生的讨论中这样的课就结束了。

  二、课件的设计。

  这样的一篇课文在课件的制作上,总共做了六张,除了开头和结尾,真正的只有四张,这四张幻灯片分别是;词语一张、青海高原的补充资料一张、剩下的两张就是两个段落。

  在这两段文字中我没有加以突出任何词句,就是白纸黑字,有学生自己来找来读来悟。

  所谓当局者迷,旁观者清,当然我这样的一堂课在具体上的教学环节中,还存在很多不足之处,望各位老师能够在下面的议课环节中,能够不吝赐教,望能多指出一些不足之处,我表示深深地感谢。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篇15

  此次桐乡之行,有幸聆听了浙江省小语青年名师“共同体”执教的课例。一堂堂朴实、生动的课,诠释了汪潮教授倡导的“智慧语文”、“简约语文”。盛新凤老师的《青海高原一株柳》,有小家碧玉的精致婉约,更多的是大家闺秀的洒脱自如,她那行云流水般的教学风格令在座一线教师如沐春风。正如她所说的:“教学要追求两极之美,既要有阳春白雪之美,又要乐意做下里巴人,也就是雅中有俗,俗中有雅,达到融会贯通。”体现了她“和美语文”的教育思想。盛老师以严谨巧妙的教学设计、真挚感人的情感投入,展示了一堂充满诗意与语文课。

  一、点——线——圆结合,流溢整体美。

  在这两节课中,盛老师找到了“撑立”这个结合点,抓住"撑立",挖掘其内涵。开始让同学们按课文自然顺序读,通过学习描写柳树的外形来感受它的高大粗壮,感受其生长环境的险恶,为丰满“撑立“作准备。先读作者关于柳的猜想,听音乐,感受柳在中的无奈,坚强。再读,找出什么地方写出了柳撑立的不容易。突显了三个“多少”四个“又”。此时,设计三次想象与切己体会来突破此难点:

  a、想象经历虐杀生灵﹑高原风雪﹑雷轰电击时,柳树是怎样的?

  b、想象它撑不过去时,是如何鼓励自己的?

  c、想象它在苦苦撑立时,平原柳树是怎样的?

  通过三个想象使柳树的”形”与”神”更清晰,把学生引入文本,真诚的感受。最后以“伫立”回还照应“撑立”,回归题目。老师引领着学生读懂了一棵柳树,读懂了一种精神,悟得了人生的一个道理,还学习了作家遣词造句的匠心。

  【片断】

  师:柳树是这样的高大粗壮,所以课文中说它是巍巍然立在高原之上。手掌用力,这个“撑”字,手掌用力就是撑。难道这个“撑立”仅仅写出了柳树在高原上高大粗壮的样子吗?别急,我们再来读书,这一回,我们快速默读作者猜测柳树生长情况的六、七两个自然段,看看读完之后,你对“撑立”会有更深的理解和体会。

  生默读。

  师:读了这两段之后中,你觉得柳树在高原上撑立容易吗?哪些看出不容易呢?拿出笔来,把重点的句段划下来。

  师:哪些词看出柳树在高原上撑立不容易?

  生:自古以来,人们也许年复一年看到过,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在春天冒出又在夏天旱死,也许熬过了持久的干旱,却躲不过更为严酷的寒冷,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

  师:说说你读书的感受。

  生:干旱和寒冷绝不宽容任何一条绿色的生命活到一岁,一岁就是指柳树没有能活满一年的,

  师:但是这株柳树呢?

  生:造成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奇迹。

  师:不光柳树,别的生物也活不到一年,你们知道高原上的干旱和寒冷有多严重,连续两个季节不下一滴雨,最冷的时候零下几十度.,在这样的环境下,一茬一茬的柳树苗子全毁了,只有这棵留下来了,而且长得高大粗壮,神奇吗?把他找到的这段读一读。

  生读。

  师:还从哪些地方也感受到了它撑立的不容易了?

  生:长到这样粗的一株柳树,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这是一种多么顽强的精神。

  师:谁对这一段也特别有感受。这么多孩子对这段话特别有感受,自己读一读这段话,你觉得读到哪个词语哪个词组的时候特别有感受。自己读。

  生自读。

  师:读到哪些词语特别有感受?

  生:一次又一次摧毁,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说明它经受了――

  生:许多许多困难。

  师:还从哪里看到它的不容易?

  生:经历了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冻死过多少次又复苏过来:经历过多少场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被劈断了枝干而又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看老师写这个“虐”字。上面是虎字头,下面是横竖折再写横,这个字组个词,可以组“虐待”。

  师:你从多少次虐杀生灵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中感受到什么?

  生:我感受到这株柳树为了生存经受过的无数次的雷轰电击。

  师:环境非常――

  生:恶劣。

  师:残酷的高原风雪和铺天盖地的雷轰电击,我们没有体验过,你们肯定想象不到它有多可怕。你们听。(师放录音)

  师:狂风呼啸,雷电交加。大雪纷风,在这样的环境中,我们仿佛看到这株柳树那种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们看到它怎样可怜无助的样子了?你脑海中的柳树正在经受着怎样的摧毁?

  生:一阵狂风吹过来,把柳树吹歪了,然后它又靠自己的精神站立了起来。

  师:被狂风吹歪了,弯下腰来了,你还看到了什么?

  生:险些连根拔起。

  生:一阵狂风吹来,树干都断了。

  生:每一次经受风雪的时候,都是差一点点被冻死,但是又奇迹般地活了过来。

  生:差点被其他柳树苗的芽给埋没了。

  生:柳叶都被吹得四分五裂。

  师:这株柳树就在经受这样的摧毁,但它害怕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又――

  生:复苏过来。

  师:被劈断了枝干而又――

  生:重新抽出了新条。

  师:谁来读读这两句?

  生读。

  师:我仿佛看到它在咬着牙坚持。

  生读。

  师:它在熬,在挺。谁再来读。

  生读。

  师:它这是在和死神较劲呢!

  生读。

  师:柳树经受这样的摧毁仅仅是难得一次吗?你从哪儿读出来的。

  生: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回又一回起死回生。

  师:从哪两个词语中读出。

  生:一次又一次,一回又一回。

  师:还从哪里看出经受的摧毁不止一次?

  生:多少。

  师:用了几个多少?

  生:用了三个。

  师:让我们一起读好这三个带“多少”的短句,读的时候,可以把“多少”的“多”字稍稍上扬些。

  生读。

  师:读得真好,谁再来读。

  生读。

  师:这三个“多少”写出了柳树经受的摧毁是多么的多和频繁。但柳树畏怯了吗?

  生:没有。

  师:而是冻死过多少次――

  生:又复苏过来。

  师:你们这个“又”字读得真好。被劈断了枝干而――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又重新?

  生:又重新抽出新芽。

  师:它无疑经受过一次又一次摧毁,却能够一次又一次――

  生:又起死回生。

  师:用了几个“又”字?

  生:四个。

  师:这四个“又”字让我们感受到它的坚持是多么执着。我们甚至可以想象,也许很多时候它被折磨得死去活来,觉得自己快撑不下去的时候,它会怎么鼓励自己?

  生:我一定要撑下去,只要熬过这几次风雪就好了。

  生:坚持就是胜利。

  师:它就是这样给自己打气的。

  生:其他柳树都死了,自己一定要活下去。

  生:我一定要活下去,不能这样死了。

  生:我要创造生命的奇迹。

  ……

  师:正因为有了这样一定要活下去,撑下去的信念,所以,让我们再合作来读这一段。(师引读)

  师:这是一种怎样的撑立,你能用一个词来概括吗?

  生:顽强……(生上台板书)

  师:正如文中所说的:“……伫立……”

  二、“三维审美”,营造诗意课堂。

  音乐是一门心灵的艺术,语文教学是一门塑造心灵的学科,它们共同打动人心灵的东西便是“情”。语文教师应是“性情中人”,应是“多情善感”的人,善于“抒情”“煽情”的语文老师,会使他的语文课堂魅力无穷,充满磁性与感动,当我们在课堂上用心去拨动孩子的心灵时,我们的课堂就会流淌出音乐般美妙的旋律。语文教学也是追求绘画美的,语文课以语文实践活动为基础,海纳百川、广泛吸收。多方整合后的语文课,必定会以具特有的丰富、生动,呈现出色彩斑斓的迷人风采,如同一幅春天的画卷。语文教学中的“建筑美”美在课堂结构,课如流水,在流动过程中起承转合,构成了一堂课的结构,高明的教师如同一位出色的建筑师,会把他的“房子”设计得新颖别致,美观大方。盛新凤这堂课很好地体现了“三维审美”。

  【片断】

  师:经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知道,青海高原的环境非常苍茫和恶劣,课文中用了这些词,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广袤无垠 青草覆盖的原野

  寸木不生 青石嶙峋的山峰

  深邃的蓝天 凝滞的云团 悲壮和苍凉

  师:带着感情读,你的眼前会出现那样的画面。

  生有感情读。

  师:同学们想不想亲眼去看一看这株柳树?

  (出示一段文字)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这是一棵树吗?有同学会说,这不是树,这是一段文字。它就是一棵树,这棵树躲在语言文字的后面,读着读着,就会从语言文字中显现出来,先自己读一读这段文字。

  生读。

  师:这一段比较长,咱们挑一句来读。

  生:叶子如此之绿,绿得苍郁,绿得深沉,自然使人感到高原和缺水对生命颜色的独特锻铸。

  师:听他这么一读,叶子给你留下怎样的印象?

  生:叶子青翠欲滴。

  师:你们是不是感觉这样,绿得这么苍郁,绿得深沉,是暗绿色的。平原上柳树是这样的吗?那是什么绿?

  师:嫩绿,草绿,鲜绿,丹绿,但这株柳树却绿得那么苍郁,那么深沉,奇怪吗?这是一奇。谁能把描写叶子的句子再来读一读。

  生读。

  师:不错,大伙一起来读读这句描写叶子的话。

  生齐读。

  师:你还想读哪一句。

  生:它巍然撑立在高原之上,给人以生命伟力的强大的感召。

  师:你这么一读,这株柳树的样子仿佛出现在我们眼前,这句给你什么感觉。

  生:柳树十分高大。

  师:从哪里看出?

  生:巍巍然。

  师:高大和粗壮还能从哪里看出来。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粗砺而坚硬。

  师:我知道你肯定读懂这句话是写它的――

  生:树干。

  师:树干和树枝。给你留下什么印象?

  生:这树生长的时间非常久。

  师:所以那么粗实那么坚硬,从哪里感受到它很坚硬?

  生:树干和枝叶呈现出生铁铁锭的色泽。

  师:你们看到过铁锭吗?是看到的,没有摸过,这个铁锭现在不太容易看得到了。以前咱们的衣服要用纺车纺纱,纺机或纺车上铁做的锭,很硬,颜色很暗淡。树干和树枝这么坚硬,奇怪吗?

  生:奇怪。

  师:咱们这里的树坚硬吗?有一个词叫“柔柳”,说明我们这里的柳以“柔”著称,可这株高原柳却这么硬,这是二奇。谁再来读读这一句?

  生读。

  师:男子汉的声音:粗实而坚硬。再来读一读。

  生读,齐读。

  师:刚才我们还感觉到它的样子是高大而粗壮的,我们一起读。

  生:这株柳树大约有两合抱粗,浓密的枝叶覆盖出大约百十余平方米的树阴。

  师:两合抱粗有多粗?咱们两个来演示一下。这样粗壮的柳树在江南可以看到吗?而且树阴有百十余平方米。咱们教室大概有三十平方米,也就是说有两三个教室那么大的树阴,你说这棵柳树高大吗?真是太高大粗壮了,这是三奇。读到这,这株柳树的样子就出现在我们面前了。我们连起来读一读。(出示画面,一曲高原之歌缓缓响起,情境交融。)

  听盛老师的语文课,本身就像在听一首舒缓的曲子,欣赏一幅耐人回味的画。难怪两节语文课合并成一堂课,听课老师浑然不觉累。语文课不光要有“语文”还得有“味”,语文老师的课堂是美的,一种浓烈而不艳俗,高雅而又可攀的两极相融的美。诗意语文,对话的语文,精神的语文和读书的语文让盛新凤课堂诗情飞扬。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听《青海高原一株柳》有感

微信扫码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