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教学资源 > 教案 > 其它教案 > 桥教学反思

桥教学反思

薄凉之人 点赞 分享
桥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

桥教学反思(通用12篇)

桥教学反思 篇1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文章虽然篇幅不长,但是语言简练生动,情节跌宕起伏,扣人心弦。应该说作者满怀深情地塑造了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果断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所以题目“桥”有着深刻的含义。也是教学时需要重点关注的问题。《桥》是本组元的第二篇精读课文,它不同于《再见了,亲人》,《再见了,亲人》是通过典型事例来体会文中思想感情的,而《桥》则是通过人物的细节描写和环境描写来体会思想感情的,领悟表达方法的。

  在教学时,我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在学习到最后一部分的时候,让同学们展开想象,把自己想象成村子里的人们,这时他们想对老汉说什么呢?这样既加深了对文章的理解,又是对交际能力的一种培养。这使我深刻地感受到:只有以读促说,读说写结合,学生才会感到易于动笔,只有在轻松的氛围中学生才乐于表达。

  《桥》课后反思

  《桥》这篇文章情节跌宕起伏,语言简练生动,在表达方法上有三个突出的特点:1、构思新颖别致,设置悬念,前后照应;2、多用于简短的句、段来渲染紧张的气氛;3、大量运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方法,增强了表现力。

  根据小学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设定:教学目标

  1.认识6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咆哮、狂奔、狞笑、拥戴、清瘦、沙哑、放肆、豹子、呻吟、搀扶、祭奠、乱哄哄、势不可当、跌跌撞撞”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领悟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根据本课教材特点和五年级学生的认知规律,我确定本课的教学重点是通过研读课文中的重点词句,结合洪水肆虐的危急情境及木桥发生的变化,逐步深刻感受老汉在危急时刻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自己扛的人格与精神。与老共产党员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

  教学难点则是理解题目所蕴含的深意。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第一课时,我让学生从整体上感知课文。即:导入课文——自由读课文——识字教学——书写指导——默读课文设置悬疑。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课时,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但是也有遗憾:第一课时识记生字方法可以省略,书写指导时在教师范写后剩下的几个生字可由学生在课堂上书写教师不范写而教师巡视指导,另外学生在概括课文时不必让学生复述课文而应该概括课文,出现复述时让学生即可停止;第二课时开始时没有讲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而是我进行了概括 “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使学生没能充分感悟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不深刻。

  通过教研心灵得到洗礼,思想得到升华,更懂得了如何为教育事业而工作。

  《桥》教学反思

  《桥》这篇课文讲的是一天黎明,一个工地突遭洪水侵袭,100多人无路可逃,都疯了似的向一座木桥拥去,情况十分危急。而老汉——一位即将退休的党支部书记却站在桥头沉着冷静地指挥人们有秩序地逃生,最后他和自己的儿子被洪水夺去了生命。故事非常感人。这篇文章的一个重要的情感教学目标是让学生从老汉的语言、动作、神态中,感受到老汉在危险面前沉着冷静、舍己为人、大公无私的高尚品质。

  在教学时,我紧紧抓住两条线来展开。第一课时,我以描写洪水和雨水的句子进行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好地抓住了“像泼。像倒。”“山洪咆哮着,像一群受惊的野马,从山谷里狂奔而来,势不可当。”“近一米高的洪水已经在路面上跳舞了。”“死亡在洪水的狞笑声中逼近。”等句子,充分感悟了当时危急的情况,对人们当时的恐惧之感就体会更深刻了。再来读,紧张之情也就水到渠成了。在这样危急的时刻,老汉的出现也就成了必然。这一课的教学也就为下一个课时埋下了伏笔。

  在第二课时,我自然地以老汉的言行来展开教学,让学生自划自悟。学生很快地找到描写了老汉的句子。“他像一座山。”“老汉突然冲上前去,从队伍里揪出一个小伙子,吼道:‘你还算是个党员吗?排到后面去。’老汉凶得像只豹子。”“老汉似乎要喊什么,猛然间,一个浪头也吞没了他。”通过“冲、揪、凶得像豹子、像一座山”等词的体会,学生也就体会到了老汉的不殉私情,舍己为人。再来讨论老汉可能会喊些什么,学生也都能说了。对于小伙子的一瞪一推和老汉的一揪一推,更是含义深刻,令人回味。

  整堂课来讲,通过自读自悟,一位普通的老共产党员的光辉形象已经深深地留在学生的心理。面对狂奔而来的洪水,他以自己的威信和沉稳、高风亮节、果决的指挥,将村民们送上跨越死亡的生命桥。他把生的希望让给别人,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用自己的血肉之躯筑起了一座不朽的桥梁。这座桥梁是我们党以老支书为代表的优秀共产党员密切联系群众的“桥”,这正是课文以“桥”作题目的深刻内含。所以到最后,学生也说出了这其实是一座“生命桥”、“希望桥”、“救命桥”、“感人桥”……

桥教学反思 篇2

  《桥》教学反思

  江西省南昌市青山湖区上海路新村小学 喻 琴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 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另外我还要找到课文中可以朗读表达感情的朗读点。既要读还要读出新意读出效果,我设计了师生对读对话(7~13段)、换词读(把小伙子一词换成儿子14~23段)。

  课文上完,自己还有些遗憾,就是课文的结尾的处理,首先是结尾写法的好处,由于时间的关系,显得走了过场,没有起到对学生今后的习作指导的作用,其次课中在体会老汉形象时学生已经理解了一些,但结尾如果给学生树立一些优秀党员形象,让学生更清楚的明白像老支书这样的党员在人民生活中不仅仅只是这一个而有很多很多。这样党员的形象就鲜明的树立起来了。

  《桥》教学反思

  河南省济源市梨林镇曲中学校 郑发展

  《桥》这一课,讲述了面对洪水来临村里的老党支书临危不乱,镇定的指挥村民有序上桥,并让自己的儿子排在最后,为村民搭起了一座生命桥,而自己和儿子却被洪水吞没了。回想自己刚拿到课文时和语文教研组老师一起研究,觉得文章中的这个老支书真是一位高风亮节,舍己为人的好支书。但是想让学生体会到这一点,沉浸在文章情景当中,可不太容易。后来同组的魏延芳老师先在五⑴班讲了这课,他在讲课中让学生先找描写洪水大的句子,然后再理解老汉的言行,朗读课文。听课后,我想文中的老汉是在面临不断上涨的滔滔洪水中做出的决定,理解他的言行决不能把当时的情景与行为割裂开。于是我设计了“认真默读课文,找出描写情况紧急的句子用“──”标出;然后找出描写老支书的语句用“~~”标出,并把自己的感受写在旁边。”这样一个大问题。然后让学生认真把课文读进去,从全篇着手,走进当时那个令人惊心动魄的黎明。

  在备课中,我自己既是老师,又是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就假装学生的样子画一画,答一答。有时还故意答错问题难为自己一下。比如,如果学生没有找当时描写雨大的句子怎么办,我要用怎样的语言把学生引入到文章中描写雨大的段落;学生没谈老汉和小伙子的关系我怎样引入等。总之,我把自己能想到的答案问题以及引导衔接的语言都写了下来,记了下来。

  可是自己在备课中也存在着很多疑问。对于文章的结构,课文最后四个自然段起到的令人震惊感叹的效果怎么能自然的引到课文中,以及关于洪水的小录像片什么时候用最好都还没有想的很明白。课上,对于“老汉像一座山”这句学生体会的还不够深入,要是再体会体会,加上老师点拨,读起来效果会更好。

  《桥》教学反思

  吉林省吉林市第二实验小学 张艺朦

  在这节课中我力求突出“读”。“读书百遍,其义自见”,我引导学生在读中感悟,在读中理解。

  读中感悟,一篇文章只有通过多层次的形式多样的读,才能让学生入情入境,也只有入情入境的读,才能帮助学生深刻理解课文。激起情感共鸣,真正有所感悟。特别是引导学生个性化的读,如“只有北面有座窄窄的木桥。”学生分别抓住“只有”“窄窄”“木”,读出不同的理解,读出不同的韵味。由如“老汉清瘦的脸上淌着雨水。他不说话,盯着乱哄哄的人们,他像一座山。”学生分别从“他不说话”“他像一座山”等不同方面去理解,进而读出个性。还有课文中的两个 “吼”字的不同理解,学生说读出生气,读出批评,读出命令,读出威严,读出不容争辩,等等。第二个“吼”字应该读出老汉对儿子的“爱”,读出他的急。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即使是同一个字,在不同的环境中也在表达着不同的意思。读是实践,又是训练,既有感悟又有体验,学生在其中既有理解,又有体验,学生在读的过程中学到了很多。

  《桥》课例反思

  湖北省宜昌市伍家岗区大公桥小学 王 军

  在《桥》的第一轮课例研究课中,赵老师和曾老师两位老师教学都很辛苦,这次课例研究备课多次修改,自己还要带一个班级的语文课,确实很辛苦。赵老师所授的《桥》。整个程序非常清晰,教师能够深挖教材,吃透教材,课堂上教学气愤也较好,学生发言积极。不过我个人的一点意见如下:

  1、首先课文中出现的多音字“倒”,教师心中是清楚读什么的,当学生读错以后,教师反复追问读什么读什么,有的学生说读第三声,有的学生说读第四声,教师没有给一个明确的答复,到底读第三声还是第四声?教师可能以为学生已经明白读什么了,那雪糊涂的学生可能还是没明白到底读什么。

  2、课文中描写洪水的气势,用了“跳舞”一次词,条的什么舞?是优美的幽缓的舞呢?还是什么舞蹈?启发学生明白此时洪水象在跳发狂发风的那种劲舞,来渲染洪水凶猛的气势。

  3、逃生是人的本能,当书记到了桥头以后却并没有上桥,这是为什么?他完全可以第一个上桥先逃命的,可他为什么留了下来?我觉得这里深挖,让学生明白课文中这样写更加突出了书记的优秀品质。

  4、课文中学生没有把比喻、拟人区分开,更不明白什么是夸张。学生的感念模糊,既然学生已经出现了知识性的错误,那么老师此时就应该理解让学生明白什么是比喻,什么是夸张,什么是拟人,不然以后这个学生可能还会继续错下去。曾老师所授的《桥》,另有特点。首先用记录片来渲染开课的气氛,让学生看后的谈感受。然后来引出《桥》一课的教学,形式比较吸引学生,激发了学生兴趣。这一点我比较欣赏的。在后面学完课文后,教师又以哀伤的音乐,引出教师的朗读,以教师的朗读又引出学生的朗读,激起了教师和学的情感,有的学生刚动哭了,有的教师眼睛湿润了。和课堂上的教师、学生在情感上产生共鸣,那就是缅怀具有优秀品质的老书记的情感。我觉得这一步曾老师是做得非常到位的。

  在《桥》的第二轮课例研究课中,从整体上讲,《桥》一课的2位授课老师让学生的想象力和理解力得以培养和开发,让学生理解了桥本身具有建筑物的含义,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理解了老书记自己本身在村民中就是一座具有威信的桥。又反映了老书记架起的是一座党员干部与村民群众之间的生命之桥。从整个课堂看,联系语境,激活想象,切己体察这几种感悟策略对学生体会老共产党员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先引导学生细细品味,启发想象,体会当时的雨大,洪水的迅猛,以及人们的燥动及老汉的沉稳的语句,弄清文本的主要内容,然后再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让老汉的高大形象通过语言文字的感悟真正植入学生的心中。这样就有效地帮助学生感受老汉的无私无畏、不徇私情、英勇献身的崇高精神。

  在赵老师的授课中,最大的特点就是一个“实”字,她的课中并没有什么花架子,教师把教学落实到了实处。第一课时就应该这么上,学生在课堂上学会了生字词,读通了课文,了解了课文的大意,这就是第一课时的任务,老师和学生完成得很好。曾老师所授的第二课时,与第一课时衔接比较好,让学生在读中感悟,读中理解,在读中去体会,用心去感悟。学生加深了对课文内容的感受和理解。加深了学生对人物老汉的体验,感悟到了老汉的优秀品质。曾老师恰当运用激活想象,比较品读,诵读体味的感悟策略。在指导学生感悟时,在感受到“情”之后,对于文章的表达方式,对于文中一些特别精彩的典型语例,通过读悟引导学生揭示了其中的语言现象,学习了其中的语言技巧。有效地促进了学生体会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桥教学反思 篇3

  篇一

  《中国石拱桥》我安排了两课时,这节课是第一课时。第二课时的主要任务是品析语言,完成课后练习。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主要是:(一)激发学生阅读说明文的爱好。说明文是学生不太熟悉的一种新文体,内容一般又比较枯燥无味。不向记叙文,有生动的情节、感人的故事、鲜明的人物形象,能深深地吸引学生。为了让学生能喜欢阅读说明文,我在本节课的教学设计上破费了一番心思。

  首先在导入时,我在黑板上出示事先准备的多媒体图片(各式各样的桥和一道美丽的彩虹)让学生们猜想这是什么桥?然后引出了我们今天要学习的课文《中国石拱桥》。大家首先熟悉了石拱桥的外形,弯弯的像一条彩虹。我想这样的导入,既开阔了学生的思维,也让学生在头脑中,把这条优雅的弧线和美好的事物连接在一起,在感性上认同了中国石拱桥的形式优雅。

  其次,在讲课中我插入了一个关于作者茅以升的小故事,既为了激发学生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更为了说明中国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此基础上我又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来证实石拱桥的结构坚固。在课上我让学生拿出一个硬纸板,纸板的两端下面各垫起相同高度的书。然后往纸板上访重物,如文具盒、钢笔,直到纸板被压弯为止。再把这个硬纸板完成弧形,两端还分别用书把这个弧形固定好,然后往这个弧形硬纸板上放刚才用过的重物,看是否把弧形压弯。学生按照我的描述做试验,证实了弧形的承重力更强。课下听课老师对此提出了建议,这个实验是不是让学生自己来设计会更好?我恍然大悟,自己在不自觉中却限制了学生的思维,把自己想的一套方案强加给学生。

  教学目标(二)让学生了解中国石拱桥的特征。首先让学生在初步了解课文的前提下,给题目加修饰语。这一个步骤有利学生从不同角度和侧面了解课文内容,因此,教师不必现在对学生的回答下结论,应多鼓励他们回答问题。以上的工作都是引导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一个总体的了解,有了这个基础,才有可能完成深入说读的目的。对照课文,找出作者是怎样解说中国石拱桥的特征的,让学生学会提炼概括说明对象的特征。

  然后抓住石拱桥的特征给课文分段,探究说明顺序还有几种,我简单的说还有空间顺序和时间顺序。

  讲完课后,几个老师谈话。谈到了上学期八年级老师让学生做的桃花源记模型。我深受启发,假如把课前的制作自己心中理想的桥的模型,改为让学生制作赵州桥和卢沟桥的模型,是不是更好呢?既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省去课上画简图的环节。同时学生为了将模型做好,一定会认真地去研究课文。真是一箭三雕,有何愁课上时间会紧迫呢?也许这样的话,这篇课文根本用不着老师再讲什么了?但诚如校长所说,一堂好课是从失败中走出来的。教育本身就是一种残缺的美。我的课堂教学不求最好,只要更好。

  有这样一位孜孜不倦追求的校长,有这些热心真诚的老师,我不敢让自己有一丝一毫的懈怠。研究教育理论、探寻教学方法、形成教学风格,我想我快要成功了。

  篇二

  《中国石拱桥》是一篇典型的事物说明文,说明文的教学目的,概括地说就是指导学生学习有关说明文的基础知识,提高阅读、写作说明文的能力。为了实现这个目的,我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制作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

  本节课所教授的是第一课时,以分析中国石拱桥的典型代表——赵州桥的结构特点为教学重点。导入新课时,我设计了一个概念由大到小、说明对象从概括到具体的方式,由“桥”引到“中国石拱桥”,使学生界定了课文说明对象的范围。字词和作者简介等,在课前我都布置学生进行预习,通过课件检查情况来看,学生们完成情况还是相当不错的。然后要求学生速读课文,理清了作者的行文思路。接下来便进入了本课的学习重点——赵州桥。

  由于大多数学生都没有见过赵州桥,所以为了增强直观形象性,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先是为学生范读这部分课文内容,然后用几段生动形象的卡通视频把赵州桥的特点介绍清楚,设计了6个探究题目,逐层深入,引导学生理解课文。从实际效果来看,达到了我预期的目的,学生在轻松愉快中掌握了知识,提高了能力。

  当然,由于时间仓促,加上本人水平有限,这堂公开课也留下了些遗憾。比如,开始时认为课的容量较大,因此有意无意的加快了速度,并且还删减了最后一道习题,可实际在最后有了些许富余时间,使整堂课感觉起来前紧后松,不够流畅,这在以后的实践中是要努力避免的。

桥教学反思 篇4

  原文

  兰兰的爷爷是桥梁工程师。有一天,他开着小汽车带兰兰去玩。在路上,他们遇见一条波浪滚滚的大河。爷爷没有停车,一直向大河里开去。兰兰吓得闭上了眼睛。

  “兰兰,下车看看大桥吧!”听见爷爷的喊声,兰兰才敢睁开眼睛。她一看,原来是一座架在水里的桥,很像一幢长长的房子。

  爷爷告诉她,这种桥叫潜水桥,是用特别结实的玻璃砖造的。

  兰兰惊奇地站在潜水桥上,透过玻璃看见大大小小的鱼游来游去,各种各样的船只从桥顶上驶过来划过去。

  兰兰看了一会儿,跟爷爷坐上汽车,来到鲜花盛开的原野上。兰兰下了车,一边采野花一边往前走,又遇到一条小河。

  兰兰说:“我想去河对岸玩,可是怎么过去呢?”

  “别急,我带着桥呢!”爷爷打开皮包,取出一包塑料管子,说,“这又薄又结实的塑料管子,打进空气就成了一座轻巧的桥。”

  兰兰跟着爷爷走上塑料桥。这桥又平又稳。

  过了桥,爷爷打开放气孔。哧——塑料桥跑完气变软了,又自动折叠起来。爷爷把像雨衣一样大小的塑料桥放回提包里。

  爷爷真是一位会变魔术的桥梁专家。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范文

  《兰兰过桥》这一课文章较长,要使学生能充分地朗读,必须抓住重点段落、重点句子进行练读,这样学生才能很快地抓住桥的特点来学习课文。我设计小组合作学习,抓住重点句子,说说自己喜欢的理由,通过反复朗读,欣赏图片感受,实物展示,学生对于桥的特点是比较明确的。另外设计了造句、设计未来的桥来训练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和想象能力,孩子们得到了充分的朗读训练,对于理解能力的提高大有帮助。

  通过教学可以感觉到,整节课的设计充分考虑到了学情。教师为学生创设了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境,尊重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合作的学习方式和意识。在朗读感悟中通过多种方式积累词语,感悟语言文字的美。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他们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他们乐于学习,乐于参与。

  但是从课堂中表现出来一些问题,需要重视。

  1、学生的朗读中存在一些不足之处,比如说有的学生朗读做到了正确流利,但是感情朗读还不太到位;有的学生还把握不好用怎样的语气来读;有的学生不能很好的表现自己领悟到的感情,模仿他人的较多,而自己的体会感悟的表现较少等。

  2、学生认真倾听的能力需要加强。有的学生光顾表现自己而举手,根本没听老师的提问和其他同学的发言,造成站起来什么都不会,影响了其他同学听讲的情绪。

  3、学生还是缺乏训练,发言声音普遍太小,这是一种胆怯的表现,也是一种很不好的说话习惯。

  4、本人自己的调控能力、应变能力都应该继续加强,过渡语言、评价语言都比较贫乏,缺乏对学生的激励。

桥教学反思 篇5

  教了很多次的《家乡的桥》,印象中这篇课文思路清晰,根据家乡桥的造型、名称以及给小朋友带来的乐趣来串起全文。按理说这样的课文,两课时是完全上得下来的,没想到这次新的班级居然用了我一个星期,才把课文讲完,练习讲清。于是,思索了是师生间刚开始不适应,还是我讲得太过仔细,太过繁琐……

  想来想去,我认为开始耐心点,繁琐点还是有必要的。就拿这篇课文要掌握的总分结构来说,刚开始只有一小部分同学对这个概念比较清晰,大部分同学都云里雾里。经过几个小节的精讲,学生终于有所领悟,原来总分结构是这么一回事。同时我又找来课外阅读中相同结构的文章,让学生操练,终于大部分同学掌握了,但还有极个别同学存在着问题。但是我相信经常的练习,同学还是会掌握的。

  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还是要思考,这样一个新接手的班级,我应该更快地了解学生的掌握各知识层面情况,以便找出相对应的教学方法,不至于每篇课文都上一星期。

桥教学反思 篇6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一)

  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我想应该主要是通过多媒体辅助手段,提供大量与《再别康桥》有关的信息。很好地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具体表现如下:

  1.创设情景,诱导思维,激发兴趣。

  我在导入课文和介绍徐志摩时,通过播放歌曲《再别康桥》,附上剑桥的风景图片, 紧接着出示3张徐志摩的照片和播放《海上名人录--才情徐志摩》视频和情景模拟,拉近了学生与语文的距离,逐层推进,让学生在这样的氛围中激发学习《再别康桥》的兴趣。

  2.巧妙设计有梯度的问题,体现分层教学。

  本课的提问设计层层递进,逐级攀登,让学生完成教学任务。在讲述意象和意境时,设置的问题是有浅入深。为的是照顾到各个层面的学生,所以有一位学习成绩不好的学生能回答出“第一节在全诗中起什么作用?”这个问题后,就抢着回答下面的问题。

  3.自主探究与小组竞赛相结合。

  自主学习是课堂上比较常用的方法,而且是学生学习很有效的方法,但现在社会更强调团队合作,所以我设计学生协作讨论这个环节,希望增强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以期达到较为理想的教学效果。

  4.注重诵读的学习方法指导。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自我发展能力,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教学生“学会”,而且还要教学生“会学”。要用各种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制衡”及评价的方法。

  在这节课中,我很强调学生的诵读的学习方法的学习,效果还不错。有一个音色比较好的学生,在配乐播放钢琴曲《神秘园》时,朗诵出了诗歌那种特有的感觉。

  再别康桥教学反思(二)

  教学《再别康桥》,虽然经过反复备课,似已胸有成竹,可是面对一个陌生的班级,还是不能灵活地驾驭课堂,有些环节处理上略显急促,学生的主体性没有完全体现,留下了不少遗憾。

  一、过于注重课堂的完整性,忽略了学生的实际引导

  《再别康桥》是首优美的现代抒情诗,抒发了诗人徐志摩在离别母校时对康桥无比眷恋、喜爱之情。我抓住“再别”这文眼由学生回忆学过的离别诗进行导入。一开始学生就给了我一个冷反映,大多数学生没能回忆起离别诗,只有一位学生说出李白的《赠汪伦》中“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之后就一阵沉默。而我急于想完成此环节,就引导学生回忆《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后,又说出了一些送别诗的诗题:如《淮上与友人别》《送元二使安西》《送别》,就匆匆进行小结引入:在这些离别诗中诗人要离别的对象大都是故人,而现代诗人徐志摩的《再别康桥》里,诗人离别的却是他那至爱的母校。这样就顺利地进入下一环节。看似顺利的完成了课堂导入,其实不难发现教师只注重自己的课堂设计,而忽略了学生实际。在未知学生实际的情况下,教师应要有多种的情境预设,再结合学生实际,灵活创设教学方法。在学生一时无法回忆学过的离别诗的情况下,教师可以这样处理:教师说出诗句的上句,由学生说出下句;也可以教师说出诗歌的题目,再由学生回忆相关诗句。这样就可以结合学生的实际,达到复习旧知识的目的。

  二、侧重教师主导发挥,忽略学生主体调动

  课后让自己耿耿于怀的就是研读诗歌部分,原本的设计是在教师的引导下,让学生来发挥:(1)哪些诗句清晰地表达了诗人对康桥的深深依恋?(2)诗人依恋康桥、喜爱康桥,尤其爱康桥这里的什么?(3)它们美在哪里,能赢得作者如此的喜爱?可是课堂教学的结果却变成了问答式,而教师的引导和讲解却成了主体,学生只成了回答者和倾听者。因为之前的课堂导入环节,学生的不主动情绪深深的影响了我,使我在这个环节不敢大胆放手,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充分的发挥。这种遏制是新课改课堂中一大败笔。其实,即使在学生的理解感悟有障碍时,教师也应多设台阶让学生逐步完成理解和感悟,这样既可以调动学生的主体性,又不失课堂结构的完美。

  三、侧重教师个人意识,忽略了课堂细节

  这堂课里,我太过于重视课堂设计的完整性,教学环节的完成不自觉的在个人意识的主宰下实现,因此也忽视了课堂上出现的细节。其一是在教师让学生想想《再别康桥》抒发了诗人对母校怎样的情感时,学生的答案纷呈,有依舍,眷恋、热爱、别离的忧伤等,而我只抓住“依恋”和“喜爱”之情,对于“忧伤”却没有给予回复。其二是课堂随笔练习时,要求选择《再别康桥》这首诗中最喜欢的一节诗,展开想象,写一段话,用散文式的语言来描绘这情景交融的画面,在5分钟时,完成随笔的学生几乎没有,但是写上一两句话的却大有人在,而我忽略了这一细节,没有让学生展示他们随笔,这又是由于教师力求完美的心欲造成的缺失。细微之处见真功,教学过程中的细节不容忽视,细节的处理得当与否,影响着教学效果的好坏。

  再别康桥原文欣赏:

  再别康桥

  徐志摩

  轻轻的我走了,

  正如我轻轻的来;

  我轻轻的招手,

  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阳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艳影,

  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摇;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条水草!

  那榆荫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间,

  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

  向青草更青处漫溯,

  满载一船星辉,

  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

  悄悄是别离的笙箫;

  夏虫也为我沉默,

  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

  正如我悄悄的来;

  我挥一挥衣袖,

  不带走一片云彩。

桥教学反思 篇7

  《赵州桥》这篇课文主要介绍了举世闻名的赵州桥的特点,赞美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我在教学中注意了以下教学策略的实施:

  一、以读为主

  阅读是现在读文教学中的一个主旋律,本课教学中,我也把朗读摆在了十分重要的位置,强调“从读中感悟”。要想让学生真正理解一篇课文的内容和它所要表达的思想感情光靠教师在讲台上一句一句的讲解是起不到多大的效果的。所以要想学生理解得彻底,一个重要的手段便是读。例如第一自然段的教学,“同学们,你们平时喜欢用什么方法来读课文呢?”“我喜欢大声朗读!”“声情并茂,不错!”“我喜欢一个字一个字地点着读!”“一字不落,也不错!”“我喜欢默读!”“看得仔细,也很好!”“好那就请同学们选择你自己喜欢的方式来朗读这一段,并找一找本段主要写了什么?”(初读)学生很快便找到了本段交代了:赵州桥的地理位置、设计者和建造的年代。“那为什么要介绍这些呢?除此之外你还读到了什么?”(再读)“作者是想给我们一个大体的介绍,我还知道了,赵州桥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石拱桥。”“很好,那有谁能告诉我世界闻名说明了什么?”“说明了这座桥十分的有名!”“哦?有这么多的桥,为什么这座石拱桥举世闻名呢?”(读一读,划一划)“因它是隋朝的石匠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的,到现在已经有1300多年了。”“这是一句句子,其中包括了建造时间和设计者,那么是否因为这是李春设计并参加建造而使它出名还是因为其它什么原因呢?请找出一些词语概括。”(再读此句)学生划出了“隋朝”、“已经有1300多年了”。“请你用一个词来概括这二个词说明了赵州桥建造的什么特点?”

  (教师出示句子填空)-----------------是赵州桥“世界闻名”的原因之一。“距今为止已经很久了”;“历史悠久”;“古老”;“年代久远”,我再请学生把这些词填入到空格中,注意句子的通顺性。然后全班评议决定使用年代久远(历史悠久)。这样边读边理解,层层深入,让学生自读自悟、边读边思、相互讨论中去学习朗读,去理解词语,去培养语感。

  二、多种学习方式并存,自主选择

  此篇文章中,第二自然段是重点段落,我决定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再进行指导。“同学们读课文的方式有很多,相信你们一定还有许多不同的理解课文的方法比如说:划重点词句,画画等!接下来就请你们采用不同的方法来自已学习第二自然段!”“老师,我是用划重点词语的方法来学习的。我找到了‘赵州桥桥长50多米,有9米多宽;全部用石头砌成,下面没有桥墩,只有一个拱形的大桥洞;大桥洞顶上的左右两边,还各有两个拱形的小桥洞。’这些句子来说明赵州桥的结构。”“嗯,你找得真不错!还有同学用了别的方法吗?”“老师,我用了画图的方法。”“那就请你上来给我们展示一下吧!”“嗯,你画的赵州桥真是惟妙惟肖,那你能不能告诉我,为什么你不把这四个小桥洞画在一起呢?”“那样看起来就不舒服了!”“哦,原来赵州桥在设计时还体现了一种对称的美!那同学们,你们还能找到生活中哪些对称的物品呢?”“蝴蝶!”“不错!”“天平秤!”“你真聪明!”“人!”“对!我们生边其实还有许许多多对称的物品,希望我们同学以后能够多留心地来观察它们!”(至于这样的设计有什么样的作用,这些内容书上都写得较为清楚,所以我没有花大力气去讲,只作了简单的分析)。接下来,我请学生对赵州桥的设计作一个评价。学生的评价是:“很了不起”;“哦!了不起你是仅仅指桥吗?”“我觉得设计者和建造者也很了不起!”“为什么呢?”“因为以前没有卡车、挖土机这些机器帮助,全都是靠当时的劳动人民自己的双手来建造的!”“嗯,听了你的介绍之后老师也十分佩服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老师,我觉得古代的人很伟大也很聪明!”“嗯,老师也跟你有同感!”这时全班都有了共鸣,师生共同来探讨工程的不易和出色,人民的力量和智慧。让学生从中体会我国悠久的文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这种学习不仅让学生学习到了知识,更学会了学习方法,从课本当中去感悟更多,这才是最重要,也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应该教给学生的。

  遗憾之处:

  1、没有收集好关于赵州桥在建造时的一些书面资料。

  2、课堂调控能力还不够。

桥教学反思 篇8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课后静思,总体感觉这节课上得很流畅,课堂结构严谨,各个环节都紧紧围绕教学目标,突出了教学重点,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得到了激发。另外,教学中注意渗透学法,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和想象力。第三点是对拓展资源的修改很成功,10篇拓展文章开阔了学生的视野,使学生意识到科技发明创造就在我们的身边,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欲。围绕教学目标设立打写题目,突出教学重点。  

  教学第四自然段对学生进行思维训练的教学环节,课前预设目的是培养学生的想象力,让学生展开想象,站在潜水桥上会看到什么?可效果不理想,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课堂上我这样问道:“展开联想,此时此刻,你就站在透明的潜水桥上,你会看到什么?”学生说的还是书里的内容,或是图上得看见的。反思这一现象,我觉得可能有两点原因:一个是课堂引导不够到位,当第一个学生说的内容与课文中写的一样时,我没有及时引导,当时就可以引导说:“谁看到了兰兰(文中的主人翁)没看见的,说给大家听听。”这样一引导,学生可能就不会再说书中提到的内容了。第二点是当时我给出的图(文中的潜水桥图)局限了学生的思维,学生的注意力都集中在图上,思路没有打开。  

  语文教师不单要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更要有灵活的课堂驾驭能力。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求索。我要在教学路上不断锤炼自己。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苏霍姆林斯说过:兴趣的源泉藏在深处,你得去挖掘,才能发现它。《兰兰过桥》一文比较生动浅显,意思通俗好懂。但是由于文章篇幅较长,可能会在无意中分散孩子的阅读注意力。因此,我采用探究性阅读的方式,长文短教,精读精思。学习过程中,抓核心任务带动次要任务,将课文学习的支点落在“探究桥的奇妙处”上,在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中品读、感悟语言文字,激发科学创新的兴趣。

  《兰兰过桥》教学反思

  昨天,在我校校本教研开放日上,我上了一节一年级的的阅读课《兰兰过桥》,这是一篇融知识性与趣味性为一体的常识性课文,通过写兰兰和爷爷参观潜水桥,过塑料桥的事,分别向我们介绍了新奇美观的潜水桥和轻巧实用的塑料桥。让我们了解了迅速发展的科技在现代化建设中的作用,激发学生学科学、爱科学的兴趣。

  本课第一课时以识字教学为重点,突出低年级的语文教学重点,并为阅读教学扫除阅读障碍,把生字宝宝放回到文本中,通过反复朗读感悟,理解课文。理解桥的特点,相机指导朗读,并适当进行语言文字的训练。

  我在第二课时教学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注重词语积累和运用

  在复习的环节,我设计了让先复习词语,通过自由读、开火车读、齐读,巩固了生字词语的读音,让学生选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说一句话,训练学生对词语的理,解和运用。这个过程在实施时效果较好。但在学生说了较好后,教师如果能根据用词的准确性、句子的完全等来评价,能给学生明确的导向,这样有助于学生以后语言的发展。

  二、重视朗读,在读中理解课文

  在学习两座桥的特点时,我让学生读自己喜欢的桥所的段落,然后在小组内说说喜欢桥的原因,可以运用文中的句子来说明自己喜欢的理由,这时老师就引导孩子找出句子读,读后说说是从哪个词语看出来,继而指导朗读。学生能读出兰兰走在潜水桥上惊奇的语气。

  三、学会质疑,大胆质疑

  在学完课文后,我设计了质疑环节,让学生想想学了课文后,自己还有哪些不懂的地方,意图是想培养学生从小爱动脑思考,敢提问题的习惯。

  四、进行适当的拓展延伸

  学生在学了课文后,学生很有与人交流的欲望,很想自己也来设计自己人心中的桥,这时我让学生与同学交流自己心目中的桥,说说自己人为什么要设计这样的桥,要汇报时,老师以鼓励、肯定为主,鼓励学生把话说清楚、说完整,听的同学要认真听,听不明白或有疑问可提问,老师适当引导学生评价,在这个环节旨在激发学生想象思维,并进行说话训练。

  在低年级阅读教学中,由于自己经验不足,在教学中也存在很多不足,望各位同行能给我看出宝贵意见。

桥教学反思 篇9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向我们讲述了一个感人的故事:大陆青年小钱患了严重的白血病,台湾同胞冒着生命危险,用爱心挽救了小钱的生命,架起了一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课文先后描写了同一时间海峡两岸的两个不同场景:第一个场景是在杭州某医院的病床上,躺着生命垂危的小钱,他在静静地期待着那来自海峡彼岸的救命骨髓;第二个场景是在中国台湾花莲的慈济医院,李博士正在余震的危险中抽取中国台湾青年的骨髓。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做着一次又一次的努力,直到青年的骨髓涓涓流出。所有的这一切,为的是挽救海峡彼岸的一个年仅18岁的生命。两岸同胞相距虽远,心却是紧紧相连的。

  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像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我在教学时,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教学:

  一、以读为主,体会课文的情感。

  读是本节课采用的主要教学方法。课堂伊始,我就让学生初读,把课文读通顺正确,重点读好课文的第2段。这段不仅生字词多,难以读通顺,而且正是这节课研读的重点;接下来轻声读,想想课文写了哪些人物,他们之间发生了什么事,了解课文主要讲了一件什么事。接下来的带问题默读,把学生带进了课文的情感,引起学生和作者的共鸣。最后的汇报读更是学生情感的抒发,内心的感受。让学生每次的朗读都是为品读文本而服务,层层递进。

  二 、抓住重点词语,来理解句子的意思,使学生体会文中的感人之处。

  学生在初读课文后,我便出示几个关键词。如“凋零”“含苞”“绽放”“辗转”“沉着”“奔波”“连夜”等词语,让学生体会李博士的勇敢,无私奉献的精神,感受台湾同胞不顾个人的安慰,一心为他人着想的高尚情操。

  三、以情入手,展开课文最动人的场面的教学,让学生感悟到课文的感人之处。

  理清文章主线后,我就让学生找找课文的哪些地方令你感动,此时主要要求学生顺文本思路,聚焦课文的第二段中的句子:这个刚满18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含苞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要分析一个人的内心,首先要分析文字。因此我把“这个句子作为重点句进行解读,目的是让学生走进小钱的内心。让学生敏锐地抓住“含苞的花朵、凋谢、绽放”学生从这句话中体会到了小钱病情严重,体会到了他的无奈,体会到了他的痛苦。

  教学中,以“读”做肉,以“情”注血,让学生在人文关怀下感受语文课堂教学的魅力,让学生在情感的熏陶中感受到学习的快乐。

  反思这节课,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与遗憾。比如在课文讲授中,对学生朗读指导还欠缺。学生已经对关键词语的感悟到位了,但没有及时进行朗读训练,致使错使了朗读训练的良机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这篇课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1999年的真实的故事。语言朴质而生动,洋溢着浓浓的真情。本课教学的重点是引导学生通过理解骨髓移植对小钱的重要,中国台湾青年在余震中捐献骨髓的危险,以及向李博士一样的两岸医护人员的奔波劳累,从而体会“跨越海峡的生命桥”的含义。

  在设计教学时,我主要围绕以下几点展开: 

  1、理解词语。通过这段时间的了解,学生没有理解词语的方法,于是我就想把“联系上下文理解词语”这个训练加进来,指导学生准确理解词语。例如,“凋零、花 苞、绽放”这三个词,学生都知道他们是描写花的,但在本文中的用意不是很明了。于是就把这三个词语放在语言环境中,在体会“18岁,是个美好的年龄”基础上,明白这三个词在文中是在写小钱的生命,马上就要结束,进而理解小钱的不幸。  

  2、概括主要内容。对于中年级的学生来说,用简练的话概括主要内容是个难点。针对这篇文章来说,学生很难概括完整,于是我就想如何帮助学生解决这个困难。仔细 研究发现,只要抓住这篇文章的主要人物再弄清楚他们之间的发生的事情就简单多了。于是,在教学中我就确定这样分两步走,通过老师的板书,给学生一个扶手。 从课堂上来看,对于课文内容的概括,学生也真正的经历了一个从不会到会的过程。  

  3、以感动展开重点段落的学习。我先让学生找找事情发生的特定情境,是在大地震过后,余震不断的危险情况下发生的,然后再找出令自己感动的语句?随后给学生充 足的时间自主研读、自我感悟。学生以中国台湾青年和李博士的表现为研读点,独自阅读、独立思考。在学生交流之中,引导学生想象手术的情景,从词、句中体会不同 人物的心理,从而带领学生深入的体会课文的情感,引起和作者的共鸣。 

  4、拓展延伸,情感升华。  

  在 经历了一次次与文本的对话之后,学生对课文的理解已经很深入了,如何引导学生从文本中走出来,慎重考虑之后,我决定不用课文后面的设计——我们来想象一 下,如果有一天小钱和那位捐骨髓的中国台湾青年相遇了,他会对青年说些什么,而改为写感谢信。因为这个训练,学生思维的空间更广阔,而且会使学生收获更丰富的 情感。

  《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教学反思

  一、解读课题

  1、说说海峡这个词的意思。

  2、桥具有连接的作用,那么课文中的这座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3、读课文,解决生字新词。

  4、解决问题:桥把谁连接在了一起? 小钱——青年

  李博士

  医护人员

  设计意图:这样的板书设计原本是想让学生把这条线理得更加清晰一点,这座生命桥不仅存在于小钱与中国台湾青年之间,也存在于小钱和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之间,这不仅是几个人的生命桥,这也是两岸同胞之间的一座生命桥。

  教后反思:学生在理这条线时未能很好地体会到两岸这个层次,后来,听小郭老师一分析,顿时茅塞顿开。我没有把“中国台湾”与“大陆”这两个关键词出示,而且也没有出示“海峡”具体所指代的区域,因为没有视觉上的明确,必然也就没有了脑海中的明确。

  二、解读文本

  1999年9月22日,早晨7时30分,阳光洒满了美丽的杭州市,桂树还没有开花,晨风中已经飘来甜丝丝的香气。这座跨越海峡的生命桥正在悄悄地架起。

  就在这一刻,杭州的小钱正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理解句子:

  ☆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从“静静地”这个词中体会到什么?(病情严重、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通过朗读相关的语句进行体会,并反复练读这个句子。

  病情严重:你从哪里体会到的?相关语句:这个刚满十八岁的年轻人,患了严重的白血病,生命就像即将凋零的花朵,唯有骨髓移植,才能使这朵生命之花绽放。

  朗读句子体会。

  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相关语句:小钱是幸运的,几经辗转,终于在中国台湾找到了这样的人。

  因为有了这样的人,使他的生命有了希望。

  那么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呢?

  读句子体会。

  设计意图:对小钱的心理进行一个剖析,让学生知道虽然小钱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但他的内心却是不平静的,他的病情严重,他的期待,他的渴望,其实他的内心是丰富的,他具有对生的渴望。正因有了这份渴望,才有了后面那一个感人的场面。

  教后反思:小钱病情的严重学生有体会,但是对于他对生命的渴望与期待却不是很明确,这需要老师反复的引导,而且这次课读的东西相对少了点,致使学生理解上就更有了障碍。

  ☆ 那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就在此刻,海峡彼岸的一位青年也静静地躺在病床上。读句子。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外部的环境是怎么样的呢?(余震不断)出示地震录象,让学生感受地震的可怕。

  当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时他的内心会想些什么?

  ⒈担心他的家人;相关语句出示

  ⒉担心自己的生命危险;

  ⒊惦记着大陆彼岸的小钱。你从哪里知道的?(但是,他知道……i期待着他的骨髓。)

  出示矛盾:他担心自己的家人,担心自己,为什么他还是那么静静地躺在病床上。为什么他要那么坚定地躺在病床上。

  练笔:此时此刻,他的内心会怎么想呢?

  是呀,他的内心充满了对小钱的一份爱、一份承诺,因此他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反复练读:他很担心自己的家人,他多想去看看他的家人是否平安,可是他却——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也很担心自己的生命,但是他仍旧——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他为了小钱能够早日得救,他甘愿——静静地躺在病床上。

  终于青年的骨髓从身体里涓涓流出,你仿佛看到小钱的生命如同     。

  设计意图:让学生明白当时青年的内心是充满矛盾的,但是为了大陆彼岸的这位小钱早日得救,这位青年甘愿冒着死亡的危险,完成手术。

  教后反思:在上这位青年的内心时,我明显感觉自己的思路很乱,特别在处理青年矛盾的内心时,由于学生没有答到点子上,自己又不知道该如何引导,结果,这个矛盾就这么过去了,青年的内心戏就这么简单过场,可以说“雷声大,雨点小”,后来反思一下可能自己还没有深入到文本中去,仍旧停留于表面,而且读的内容仍旧很少。这是要我好好改进的。

  三、小结

  这座生命桥的跨越不仅有这位青年的爱,还有李博士以及医护人员的爱,还有海峡两岸很多的爱,正因为有了那么多的爱,这座桥才显得更加坚固。那么下次课我们就来解读博士以及另外人的爱。

  总反思:这堂课下来,感觉比第一次上得顺一点了,思路清晰一点了,但是很多细节的东西还是没能很好地处理。朗读还需要再多一点,毕竟学生的悟性就是从朗读中一点一点积累起来的。

桥教学反思 篇10

  《家乡的桥》这篇课文,主要通过描写家乡桥的形状多姿多彩,桥名的趣和桥所带来的乐趣这三方面表达对故乡的思念。在设计教学时,我力图使传统与创新走向融 合,既抓重点词,句,段的教学,体现对语文优秀传统的回归,又注重学生的情感体验,让学生在获得知识,提高能力的同时,精神世界也得到丰富,从而全面提高 学生的语文学习素养。

  一、回归传统,重说写技能的教学

  认真而又扎实地教学说话和写作,进行语言运用的训练, 是小学语文教学最基本的任务,它应贯穿小学语文教学的各个阶段。在教学"撷取"时,我则是出示了王维的整首诗,学生自然而然也就明白了词的意思,为了理 解"刚劲有力,飘逸潇洒"这两个词,我让学生逐一欣赏了篆,隶,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然后再让他们亲身去体会,去感悟。为了帮助学生完成本篇课文的重 点:利用小标题复述课文,我专门对其中的难点句子:或……或……或……或……,有的……有的……设计了练本领的练习。为了进一步领会课文的主旨:长相忆, 最忆家乡的桥。我还设计了迁移练习,借用学过的古诗来替作者表达思乡之情,从而达到学习上知识之间的融会贯通,整合不同的知识点。

  这样的教学我发现在课堂中所花的时间其实并不多,很多时候只是需要你老师稍加点拨,对学生却帮助很大。关键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时要关注这一点,要做一个有心人。

  二、重学生的情感体验,努力与新课程接轨

  语文教学是有情感,有生命的,语文课改倡导学生直接与文本对话,"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受到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

  本课语言优美,意境也很美,但没有故事情节,学生很难产生阅读兴趣,更别说产生情感体验。因此在教学中,我试图通过想象,感受,表情朗读等方式帮助学生完成对课文的体验,共同去感受美,表达美。

  课 文的第四节主要写桥不但美在多姿多彩,更是美在桥名的趣和桥名字体的各具特色上。在感受桥名字体的特色时,我则出示在网上找到的"如意"二字的篆,隶, 楷,草四种不同的字体的写法,边读句子边欣赏字体,学生仿佛亲身经历般,边读边赞叹,既掌握了文本的内容,理解了桥名字体的美,又欣赏了书法艺术的美。

  教学永远是一门遗憾的艺术。在这堂课上,尽管我为学生创设了优美的意境,着重训练了学生学习语言文字的能力,学会了按照小标题复述课 文,也领略到了课文所传递的感情。但是我觉得最大的缺憾是缺乏对朗读的指导。孩子们的朗读确实没有达到我预先想到的效果,那种江南水乡的悠悠文化的韵味还 没有读出来。学生没能更好的读出意境,主要是教师从始致中都没有读的指导。教师只是在创设情镜中下了功夫,感染了学生,但是要读出韵味,语言情感还需要给 予引导和点拨的。如:古筝曲相伴,读充满美感的桥名,或急或缓,或扬或抑,教师应点拨到位,激发学生语言情感。此外,在学习"乐园"和"造型"两部分时, 我是设计了让学生根据第四小节的学习方法小组自学的形式,交流时以组合朗读和复述的形式完成的。由于课堂上的时间比较紧张,这一个环节没有很扎实地进行分 析,朗读。在课后的作业反馈中,我发现学生学习得不扎实。

桥教学反思 篇11

  这篇课文是说明性的文章,要理解文章内容,不是很难,加上本课在写作上文理清晰,总——分——总的结构,但要理解为什么要读这篇代代相传的保留课目,这就关系到历史文化遗产,学生要理解这一点是很难的,也是本课难点与重点。学生在自学的过程中,也只是能扫清本字词障碍,能勾画关键词句,我们这里是山村条件很差,想让学生自己搜集资料是很困难的,教室里也没有多少媒体运用设备,像这种关于历史文化的课目,完全得靠老师传授。

  因为种种原因,我没有把理解什么历史文化遗产作为教学目标。只要学生能熟读课文,从熟读文本中悟出写作方法,悟出通过闻名世界的赵州桥的特点,赞扬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才干。在这个环节,我结合生活实际,比如、在我们当地崇树乡有一架万步悬梯,这架悬梯是从一个深谷底下起步,平均坡度在45度左右,有的梯简直成直角了。为什么要建造这架梯子,因为在当地有些地方要下县城太难了,有了这架梯子,人们在生活中就方便多了。在当地人们把这架石梯也当作一种文化生活,有很多山外的人不远万里来到这地方,尝试登梯的快乐。这架悬梯既使人强身健体,也能为当地搞活经济。当地很多人,为了游人方便,每天都会弄些吃的,喝的、常用品等去那里买些小钱,在梯顶上还设有寺庙,由专管人员管理,小摊、小馆子。在我班有些孩子去爬过。用这个环节让学生理解人民的智慧,无论是历史的昨天还是今天,人民的智慧是无法估量的。借此生活中学生所熟悉的当地景点,出示了“世界闻名”一词。本文就是以“世界闻名”一词为线索,引导学生再次走进文本思考赵州桥这样一座古老的石拱桥为什么又闻名于世?

  学生再读第二自然段,用实际长度向学生演示赵州桥的长、宽的尺度。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桥上图案的精美,鼓励学生熟读第三、四自然段,给足学生时间读,直到熟读成诵。在熟读成诵的基础上自己也可以另外想画面,就这样“读中磨合,合中悟意”还别说,有好多孩子就有一种情不自禁地荡荡头,真那么加回事。于是我加大难度,板出文段模式:天边的云云霞不但美丽,而且神奇有趣。有的像……有的像……有的像……还有的像……(学生表现还不错填的很丰富)

  在我弥补的过程中,学生对本课还是有感觉的,我顺藤摸瓜了,学生手里有一本工具书,我让学生翻翻,看看自己能多知道些关于赵州桥的有关资料及写作中的感悟。我巡视了一圈,有几个孩子在课文的第一自然段旁批了“世界闻名”,也有孩子在第二自然段旁批了“牢固、坚固”等词,在第三自然段旁批了“美”字,说真的,我还是满意的,说明学生已经读懂了课文,于是我在引导的过程中逐步引入作文技巧方面。如:文中“这座桥不但坚固,而且美观。”这句话在上下文中所起的作用,这是我要在本课中要渗透的重点,引导学生在读的过程中点拨技巧:想一想,这句话用在上下文中起什么作用?“不但坚固”是对前面内容的总结,“而且美观”是对后面内容的提示,引出桥美观的特点,这样的句子是过渡句,起承上启下的作用。使用过渡句能使文章上下文衔接更自然,结构更完整。为了学生更明白这样的句子在文章中的文字效应,我特出示了一些递进关系的词语,让学生用过渡句的形式说一说,“风景优美、物产丰富”“工作负责、风趣幽默”等词,学生都能根据内容使用过渡句。

  其实,这知识点正是阅读与写作中的一个重要环节。怎样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这是我要在本课的教学中所要透视的“阅读中悟写法”。围绕一个意思把内容写具体是本文的写作特点。比如、课文在介绍赵州桥雄伟,坚固、美观的特点时,先用一句话概括出赵州桥在设计上的特点,然后从不同侧面,运用不同方法具体说明。这样,使描述的内容更加具体形象。在这个环节我在训练学生的说写落到实处。如、写校园的花坛,用一句话怎样概括,“校园的花坛真美啊!”“课间十分钟真是丰富多彩呀!”……鼓励学生任选一例,围绕一句话写具体。(排比句、拟人)是文段的支撑点。

  例一、校园的花坛真美啊!那一束束鸡冠花如火把一般,开得是那么娇艳,那牵牛花如同小喇叭,似乎在催我们奋进;美人蕉更不示弱,如同美人在伸肢展臂,尽显妩媚……花坛里的花五彩缤纷,千姿百态,真是美不胜收。例二、这集市多热闹啊!……

  有了以上教学中的弥补,学生对文中作者是怎样有条理地介绍赵州桥的。学生就真不难了。(首先……接着……最后……)本课是一篇说明性的课文,朗读的基调是自豪的,语气骄傲,面露喜色。

  上完本课,本人认为留下了些遗憾,唯一可喜的是学生能用概括句形式写段,能用过渡句的写作技巧安排习作篇章。这不难使我有新的反思:每一篇课文,其实里面都蕴含着贴近生活,如果语文教学中认识不到这一点,那再严谨的备案教学,仍然是从“作品到作品,照图宣讲、生硬灌输”就无法激起学生的审美兴趣,也开启不了学生的创造精神,语文就是回归生活。

桥教学反思 篇12

  这是一节造型课,重点放在认识桥的艺术结构特点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首先视频导入,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通过观察、分析家乡的桥,了解桥的艺术特点,从而激发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创作欲,并用绘画的形式创作家乡的桥,培养学生的美术实践能力。课后的拓展,用爱心桥,让学生了解桥不但可以行走,跟可以传达感情。总的来说,我认为这节课设计思路清晰,一步一步循序渐进,对学生有扶有放,重点明确。

  1、有人说:“好的引入是课成功的一半”。我在视频引入课题时让学生充分了解桥的重要性,并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后面课的学习作了很好的铺垫,可以说一举二得。这节课使一些平时“不安分”的学生,表现了超乎常人的想象力和创造力。游戏中让学生摸桥,感知桥,用身体去感受桥等使学生的身心处于放松、愉快的状态,使思维更加活跃,更具有意外的发现。所以借助游戏的力量来辅助美术教学,让学生“游于艺,成于乐”一直是我尝试的,效果较好。

  2、《纲要》指出:“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共同发展,要处理好传授知识与培养能力的关系,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性和自主性,引导学生观察、探究,在实践中学习,促进学生在教师指导下主动地、富有个性的学习。”在这节课上, 通过观察、分析桥的图片,让学生自主探究,从中发现桥的用途和结构,强化学生对知识的认识和掌握,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承认。

  3、在创作作品中,经常会发现个别几个胆小有缺乏信心的学生,他们对创作无从下手或不敢大胆表现。这时通过欣赏学生作品,增强学生的感性认识,感受丰富多彩的学生作品,体验美术作品的美。教师采用鼓励语言帮他们树立信心,让学生自由、大胆创作。

  4、在拓展中,用爱心桥,让学生对桥的内涵有更高的认识,桥不但是交通工具,更是心灵的沟通。

  总得来说,我感觉这一堂课下来,使我对美术教学有了更深刻的了解,收益颇多。

221381
领取福利

微信扫码领取福利

桥教学反思

微信扫码分享